新课程改革教学观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教学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改革教学观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做了一些思考。

1更新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不更新原来落后的教学观念,课程改革就流于形式。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1.1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高中数学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学习数学。

1.2开设探究性学习课题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开设探究性课题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的研究习惯,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优化探究性课题的教学策略。

1.3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

应试教学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应付考试而片面追求高分。素质教学侧重于学生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是全面发展的教学。素质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重组教学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记住结论更重要。

2.1坚持启发式原则

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非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则更重要千万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现事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产生解题思路。

2.2坚持合作式原则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组织教学。通过合作式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想法,借此老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进而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3改革教学方式

3.1开放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应该得到教师的理解,学习上成功的体验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才能得到尊重,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

3.2 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要摒弃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激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从传统的只重讲解,过渡到根据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组织教学。教学中增加多边互动,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应用变式教学,培养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典型形式,多向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对同一数学问题,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法。对数学问题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4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功能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数学模型所刻画的数学关系,体现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优化教学过程

4.1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情境与教学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2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设计练习时,要注重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练习的整体性,做到统筹兼顾;注重练习的综合性,做到融会贯通。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知识结构,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3注重复习巩固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的知识比较零碎,通过复习课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复习时不仅要复习知识点本身,还要注重前后知识点在逻辑上的联系。通过合理的训练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4.4分层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提高成绩、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难度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分层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必做题、选做题和提高题三类:让后进生轻松地完成必做基础题;让中等生高兴地解决思考探究题;让优等生兴奋地攻克能力提高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5加强学法指导

5.1上课认真听讲,掌握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注重通法通解,训练基本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的技能、方法是一节课的知识提炼,教师所讲的大多是通解通法,是基本的解题思路,是规范的解题格式,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课。

5.2重视课后练习,夯实数学基础

学习数学,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技能无法形成。平时的课后练习,必须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提倡学生课余时间多看有关的参考书,拓展知识面。

5.3及时整理错题,注重错因分析

篇2

关键字: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 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既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化学教学提出了挑战。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们积极投入其中,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发现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在此作一探讨。

一、学生积极性不够,参与面不广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发现,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教学活动设计不连贯,组织不周密,缺乏吸引力。2、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回答缺乏兴趣。没有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也无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与补充,学生自然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以致在一些活动中,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对此,除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并教会学生如何倾听。比如: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通过及时记笔记和记关键词等快速、准确地把握同学的观点。教师要对每项活动及时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出评价,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压力,这也是保证学生认真倾听的一种策略。

二、课堂浮躁表浅

现在的课堂气氛的确要比过去活跃得多,各种活动层出不穷。然而,糟糕的作业与单元测验成绩却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难道实施新课程真的会削弱学生的基础知识?走进课堂,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浮于表面,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

有些问题可能只是少数学生明白了,而教师却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全班多数学生都清楚了,于是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化学教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表面热闹与“滑过”现象的发生。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等待的“度”,以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学生的表情、测验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是否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转贴于

三、力求实现观念转变

观念是思想,观念是生命。教学的本质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而同时教师的观念又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如在讲授《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时,在某个班级上课时,我很自然地想到先给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规程进行实验,可谓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结果却发现课堂中师生交流严重受阻,课堂气氛沉闷死寂,就连几个平时喜欢化学课的学生也极少投入课堂讨论,只是机械地记录我提供的笔记。也许通过课堂的讲授,原来计划的教学目标是基本达到了,但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自主学习的态度却丧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不足:没能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落实。

四、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如果不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的情感置于教学设计之外,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将成为知识的奴仆,只能“趴在地上”被动的接受,课堂将变成一言堂。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竞争等外来目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在这里实质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把现成的结论通过讲解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记取呢?还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规律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聪明才智呢?这是值得深思的。显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的本意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又例如在听另一位教师的课时:关于乙稀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学生大部分都能回答用“排水法”,因为乙稀不溶于水。接着教师又补充了不能用排空气法的原因。我觉得后面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自己经历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自此以后,我明确了通过“给予”永远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引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去引导。

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和摸索,我觉得要想完全的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心,不厌其烦,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我们所面临的个体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较大的差别,我们需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是教学达到最佳的基本保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的春风一定会温暖到每个孩子们心中。

参考文献:

篇3

一、改变传统授受型教学模式

旧高中英语教材施行期间,英语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生词及词组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讲解,课文理解讲解,课文练习讲解,课文复习巩固讲解。要求学生背单词、词组,背课文笔记、背课文并做大量的配套练习。

然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苦”。然而苦没有带来甜头,学了六年英语,即使是高考中笔头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也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更不能用英语同外宾交谈,所谓高分低能,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这完全违背了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这条最基本的原则。

二、创设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师生尊重、互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努力去创设。我认为,教师只在课堂上“面带微笑”,关注“师生关系”是打动不了学生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愿意参与教学的需要,注意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在适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但保持动而有节的原则。既不太放任又不过于严肃。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集中和归纳。一个规矩过多、约束过严的课堂,只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从成功中获得乐趣。同时也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尝试失败,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对学生的作品或意见不要轻易下“对”或“不对”、“好”或“不好”的结论,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之后共同评估,培养学生接纳意见、勤于思考的习惯。

新课程急切呼唤新型教学关系。活跃的课堂、和谐的教学关系不但需要教师有热爱学生的情感和责任心,还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去接近学生、研究学生,创造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方法。

三、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鼓励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正确的认识转变成教学行为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没有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创造”,就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模式。

目前,能够做到“用”教材的教师不多。“用”教材的教师往往对统领教材的课程标准更感兴趣,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分析,重视研究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理清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重视依据学生情况和教材两个方面进行备课。在教学中,他们往往把一些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学生上,主动地对教材“范例”进行重组、修正或置换,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必要条件。完成新课程的任务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拿着新教材上课的教师,不一定都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开发能力、对教材再创造水平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能得到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会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从而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是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传统评价最主要为总结性评价,即只注重考试成绩。而新课标所倡导的,在评价机制上,应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宗旨,体现激励改进功能。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都设有总结即“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肯定进步与成绩,找出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师生共同参与、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过程评价,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篇4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 教学 改革与创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庞大体系的重要分支,以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与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问题。这门课程是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国民收入、失业、物价水平的测算指标以及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理论知识,多采用侧重于理论、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授方式。由于《宏观经济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涉及较多图表、模型及不同流派观点,学生存在对知识点认识浅显、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将影响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抽象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师授课方法单一,课堂效果不佳

《宏观经济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侧重于教材中的纯理论学习。具体地,各高校教师多根据教材内容制作PPT课件,或沿用教材自带的课件作为课堂的讲解材料,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述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学生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热情的高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悬殊,这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实施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造成了障碍。《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抛弃了板书讲授法,课件也偏重理论介绍,缺少对知识点具体的解释和拓展,加之,大课堂的课程环境减少了师生的即时交互和反馈,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对课堂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

首先,教师的客观讲解难以引导学生对理论形成主观认识,如果教师对理论内容也缺乏深入理解,形象、直观地讲解将更加困难;其次,缺乏互动的单一授课对学生的课堂约束力不足,学生对课件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后,《宏观经济学》本身内容抽象,学生很难依靠自己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偏重理论教学将进一步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进而偏离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理解、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直接引进的外文版教材或自编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框架相差不大,且语言简洁通俗、清晰条理,较为适合基础学习。但是,现有教材大都以理论阐述为主,对现实经济问题或实际案例的分析较少,学生在系统学习后无法深入理解相关理论且学习兴趣不高,例如学习IS-LM模型时对推导方法的由来和模型的实际意义一知半解,造成了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或运用相关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现象存在一定困难。

值得思考的是,教材只是学习工具之一,一般更新周期较长,缺少对前沿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评述,但要求教材完全与实际经济环境挂钩是不可能的,而脱离现实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无异于“瞎子摸象”,因此,依靠纯粹地改革教材来改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够,教师和学生应能动地、多渠道地收集资料和信息作为教材的拓展,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课后时间利用率低,自我学习能力差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压力却有所下降,在传统的讲授方式下,学生除课堂上的机械听讲外,课外作业量和任务量过少,课余时间的利用率较低,加之,教师和学校对学生课后作业质量的重视度不够,这更加剧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懈怠程度;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缺乏独立思考、开拓思维的锻炼。《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对其基本原理有深入的认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转变为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一直保持上述现状,学生将难以形成宏观经济学的思维,难以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敏感度。另一方面,缺少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检测的过程,学生自然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更无法将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这将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

4、课时安排较少,缺乏相关支持课程

《宏观经济学》通常被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各相关专业的公共课程,现阶段各高校一般安排的课时数在50左右,仅足够基本的理论讲解,若要求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并配合课堂讨论、作业汇报、阶段检测等环节,则课时数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客观障碍。另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图形、表格、公式及相关推导,并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数学课、实践课、实验课等支持课程的开设具有其必要性。但是,现实的教学中未能做到跨学科建立联系,且实践性课程带来的效果较差,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分析理解困难,认为部分基本原理抽象难懂的重要原因。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宏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形式、学生表现及课程安排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应针对这些问题加快推进实际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目标的实现;此外,《宏观经济学》理论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面对西方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冲突,探寻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教学思路十分必要。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丰富讲授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模型相对抽象,又涉及严格的前提假设,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应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或贴近生活的例子对理论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在学习国民收入的核算时,可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包含在GDP的核算中,或结合当前国家的经济现实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另外,教师在准备课件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可利用案例材料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具体、主观的认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实现PPT课件和板书讲授的有效结合,增加课堂上师生的双向交流,并适当穿插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或阶段性测验,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自主思考,增强课堂的约束力,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教师因素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理论有深入透彻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管理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学队伍进行实际调研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参与科研,在对相关经济课题的调查研究中形成对经济学原理的独特见解。

2、多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为提高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应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完全地融入到课堂。具体地,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提问环节,可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搜集信息和资料进行课堂讨论,或选择某一部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成果做出公开汇报。另外,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安排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开放性题目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

采取灵活的课堂形式可实现多重积极效果:首先,经济学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形成特定思维,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建立起信心,巩固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学生经过搜集信息和课堂讨论,在增进双向沟通的同时,能够扩大个人的信息储备,增加对热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培养自身的经济敏感度,提高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公开汇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桎梏,也为教师提供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3、实现参考资料的多样化,摆脱教材的束缚

《宏观经济学》课程通常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参考资料,而教材的时效性不强并偏重于理论讲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极具现实性和时效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原理的前提下,多关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财经报道,培养阅读经济文献、外文原著的习惯,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就前沿经济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多渠道地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

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英文著作的表达方式与中文译文有所差异,阅读外文原著可启发学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产生新的思考;学生也可通过阅读宏观经济学相关文献了解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和见解,经过系统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形成对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报纸杂志或相关网站、经济半小时及财经郎眼等财经类节目都对全球重大经济事件提供了详细的报道和评述,加强对经济时事和热点的关注不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具体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相关实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宏观经济学》是典型的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相比,相关实践性课程的开设相对匮乏。为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应当科学地搜集兼备说服力、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由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知识点发表个人见解;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设定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设计经济策略以解决特定情境下的经济问题、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并充分利用经济学相关的分析软件和设备通过实际的操作演练达到理论应用的目的;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单位实习、调研,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或邀请统计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工作人员举办讲座,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相关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对宏观经济学形成更加具象的认识。与此同时,适当延长《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增强数学等支持性课程与《宏观经济学》的跨学科联系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三、结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是教条,是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经济也正在快速崛起,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增强实际应用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极具必要性。在实际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在“改进—实践—再改进”中提高《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宏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编号为2011BK144。)

【参考文献】

[1] 陈银娥、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3] 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4] 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篇5

关键词:手绘;景观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将手绘融入景观设计教学,加强动手实践环节,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和完善,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增加手绘基础课时和手绘创意设计课时,加手绘创新实践项目训练模块,增强整套方案的设计和表现能力。布置手绘创新实践任务教学环节,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和比赛作品,开发手绘文化产品、景观设计比赛等,使内容更加贴合教学改革的需求,满足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创业目标,向双一流学科建设迈进。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将景观设计类课程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排课,大一安排景观写生类的基础课;大二安排中小型景观设计课;大三时安排大型的景观设计课;大四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将手绘融入到毕业设计中,与电脑结合,做出精美的设计方案,成为景观设计行业的亮点融入社会。(二)教材建设。一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将手绘表现融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加入手绘设计表现的手法,讲授如何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景观中的建筑、植物、水体等元素,为后面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设计课程教材建设。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用手绘结合不同主题的设计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更为清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表现技巧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将设计思路表现于图纸上,达到美观的视觉效果。(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手绘融入设计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老师的手绘示范融入景观设计教学中,用投影仪辅助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有效。利用电脑绘制方案更方便、更快速。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参与实际景观项目的制作,与社会接轨。(四)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在以往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除了考试、绘制方案、进行展览外,还要将优秀的手绘作品应用到旅游产品中,将教学成果转化成商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体现其经济价值。创建一个手绘景观作品商品化与市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创业平台的建设与商品的孵化,将学习与创业融为一体,扩散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大程度体现其经济价值。(五)团队建设。一是教师团队建设。要求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了解景观设计类课程对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用适合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扎实地开展教学。充分利用桂林旅游市场上的信息和需求展开教学,拓展外延思维,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二是学生团队建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创新创业发展,将学习成果转换成商品,体现经济价值,促进创业意识的形成。学生在完成学习成果与商品转换的过程中,会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搜集大量的信息并积累经验,提高自我创业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门路。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创建优质的景观设计类课程体系。通过对景观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分析,按照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原有的单元制课程进行分类和重构,整体构建学生在理论基础能力、手绘表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景观设计类课程专业教室建设。创建带有实物投影台、拷贝台和投影仪的多媒体专业教室,真正将设计和项目融为一体,让教学成果与社会接轨。(三)构建全新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手绘表现可以贯穿所有设计类课程,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动画设计等,那么这些设计类课程也可以效仿将手绘表现融入设计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构建全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三、结语

篇6

一、善于发现问题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基础

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地在管理中走“中庸”之道,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决策,让教师心情舒畅的工作,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对此,我们要深入课堂、操场、办公室,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和教师交谈,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学校跳动的脉络,并切合实际的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思考。要常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向先进学校学习,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不断地学习政策法规,增强政治敏锐性,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比照,从中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然后不断完善相关规章,明确在管理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先做,哪些可以缓做,由此来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此,关注时事,从多种媒体传播的相关信息中发现问题,汲取教训,这有利于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如安全方面的报道就应引起高度警惕,以防止类似影响学校发展的安全事故发生。

我认为,对一所小学来说,没什么大事,我们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微不足到的小事做好,把上级的精神落实好;在诸如早到迟走,打扫卫生,深入课堂听课、搞教研等方面做出表率,学校的一切工作就有了基础,就会赢得教师的欢迎。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

首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知识,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如基建、安全等一般常识,并带头实践,有了广博的知识面,开会时才有话可说,和教师聊天时才有参与的资格,从而才能用自然生成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给教师做出榜样,又可在决策中减少失误。

其次,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努力树立团队意识,营造团队精神。群体作风是非纪律性、非规章制度的,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但能造成良好的舆论和氛围,很好地影响和规范教师的行为。我注重加强教师群体作风引导,通过多种文体活动充实教师的业余空间,增强教师凝聚力,引导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他人;大力宣传“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积极倡导读书学习活动,引导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努力创造一支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的团队,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用成功的喜悦来充实教师的精神家园,进而把生活的乐趣迁移到工作中去,使教师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感受工作的美好。要注重教师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打造,使之成为一种办学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若干途径中,校本培训是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是教师的职业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的有效形式。校本培训以其灵活而多样,经济而持久,实际而全面的鲜明特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我们的做法: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大量的优质课实录,刻制成光盘供教师观看学习,二是购买教育理论书籍和订阅多种教育杂志供教师借阅;三是搭建舞台,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四是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带动课改,培育教师;五是认真进行每周的日常教研活动,做到时间、内容落实,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人文校园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依托

营造优美、舒适、具有人文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基于这一理解,我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并围绕这一出发点提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打造人文校园,让校园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报负,对自己成长充满自信,初步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让校园成为学生喜爱、依恋和维护的家园。

博爱是一种高尚的思想道德,就是爱人、爱群、爱物以及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作为育人为先的教师,理当具有博爱思想,并将此思想变成育人的具体行动。“爱人”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精神,是管理人性化的集中体现,即要爱学生,爱教师,爱同事爱周围所有的人,又要爱惜人的才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作用;“爱集体“就是要爱自己所属的大群体、小群体,就是爱学校,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爱物”就是要爱惜人类的一切成果,爱家乡和周围的环境,热爱大自然。关心国家与世界;关心人类与自然。把博爱思想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融入到教师的每一节课之中。做到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结合,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长。

四、营造民主氛围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关键

篇7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2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学生自身的素质。

2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及运筹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因此,在课程开设以前,学生必须学习这些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与其他课程相比,《管理信息系统》的讲授比较困难。因为MIS的开发方法非常抽象,同时现有的教材仍然存在着知识陈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问题。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知识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一些观念,使得他们急功近利,偏重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语言以及一些可视化开发工具的学习,而对《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兴趣不高。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教学。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迫切需要的。

3 《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革措施

3.1 改进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叉边缘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本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相关计算机类课程及相关管理类课程,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MIS的分析、设计、实施等,并以课程设计等方式,开发业务级的小型MIS。《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后续课程,一般可以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将学生前期所学的各类课程,包括管理类、语言类、数据库类等课程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应职能力和必要的职业技术素质。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知识和开发流程,并能用实际的编程语言或开发工具开发出实用的业务级规模MIS。此外,学生在掌握有关信息管理基本知识的同时,扩充专业知识面,增强专业思维意识、专业洞察能力和专业实施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

3.2 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编写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并遵循企业实际项目工作流程,注重项目设计文档的规范和细节。在案例选取上,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并贴近实际,容易理解掌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挑选或编写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其中,由此引入课程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较快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3.3 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

鉴于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行缺乏了解,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实务能力,就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案例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剖析型案例:从企业应用MIS的得失,让学生懂得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②综合型案例:针对企业MIS的开发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设计,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讨论型案例:就目前学术界正在争论的相关问题或方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以学生讨论为中心,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MIS规划。②上机实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MIS软件,让学生掌握怎样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③课程设计:以实际企业为背景,通过小组的方式开发一个简单的MIS,让学生掌握企业MIS开发的整体流程。

3.4 改革考核方式,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考核目标上,既要考核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理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实验和期末卷面考试。其中,加强对实验成绩的权重,在试卷题目设置上倾向于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平时和实验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探索。

4 结束语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等,一些因素也与之密切相关,如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等。此外,可以邀请企业MIS技术骨干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爱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1,(6):117-118.

[2]陈丰照,蒋秀莲.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242-243.

[3]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13-115.

[4]赵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08-110.

篇8

Abstra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the specialized cours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y and the proposed teaching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 basis for better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teaching way;reform strategy

0 引言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政府部门出现的一个新概念[1-3],目前已渐趋成熟。它是一门学习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活动绩效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涉及多门专业课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因此有必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探讨IRM的教学问题。这对于各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就业后如何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更好的发展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IRM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IRM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原理、模型、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大多数反映学习内容繁杂、抽象、理论性太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反映如下:

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由于该门课程自身的综合性、理论性强等特点,且该课程的内容繁杂、抽象,不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没有趣味,致使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存在。

②学生无独立思考的动力。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死板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多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等特点,也存在教师被动授课、信息冗余,过度扩充等问题。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最终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与预期教学目的。

③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不衔接。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实践环节,严重的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不衔接,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后很难对IRM的内容、原理、方法达到整体、准确的掌握。

2 IRM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IRM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述相应的对策。

2.1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提出如下对策

2.1.1 教学内容的取舍

按照《大纲》要求学校信管专业与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比较陌生的。因为他们接触的专业理论课程仍比较少,加之IRM是一门盖涵面十分宽泛的学科,包含众多的分支学科的相关知识,而该课程的课时比较少,仅有36课时,在如此少的时间内讲透,讲全此课程的方方面面,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取舍具体内容时既要保持此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以及专业特点,使此课程与其他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保持内在的联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与饱满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否则收效甚微。

①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是指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②互换角色教学法。

互换角色教学是指教师适度地让出讲台,由学生来演讲,教师则充当学生虚心听讲,认真记录[4]。在此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布置涵盖本章重点的几个具体题目,如信息产品开发方法部分,首先让班干部组织自由组合分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课件、备课讲义的制作,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上讲台来讲解5~10分钟,同时同学们可以提问问题,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认为角色互换教学法比较好[5-6],能调动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能了解学生理解能力与不足之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2.2 针对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动力,提出相应对策

2.2.1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上课时,教师有意地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然后在学习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该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探寻、合作、发展的舞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价值。 2.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目前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贴近生活和实际,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它使学生能够贴近现实来思考问题,拉近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在校时就开始积累实际工作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并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IRM教学中,结合IRM课程的特点,在IRM课程教学中引进大量的案例教学,使同学们在思考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效果良好。

2.2.3 课堂练习法

课堂练习法是老师对练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要求完成特定练习过程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在课堂中练习,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老师所讲理论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根据问题及时解决,进行有效的教学调控。

2.3 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提出相应对策

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每一章理论讲完后,同学们都要完成一个与本章内容相符的实践项目,其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目的、意义、实践任务和步骤,实践完成后提交实践报告,且对实践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3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近几年该课程课堂教学情况与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处理后,得出传统教学与文中的教学的对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基础试题采用传统教学与文中的多种教学效果基本一致外,其它如学生考勤,课堂纪律,思考试题,学生评价和督导组评价,采用后者的教学效果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课堂讨论和创新试题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如课堂讨论的平均参与率,传统教学仅仅达到10%,而采用文中教学策略,其参与率达到91%-95%。

从对比结果得出采用此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IRM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概念、理论较多,在教与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讲授刻板,学生学习乏味现象。文中依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可供开设此课程的高校教师参考。

参考文献:

[2]肖明.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9.

[4]林耘.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提高两课教学实效[J].高等教育学报,2009(1).

篇9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中学数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学生王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对那些爱动脑筋,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力培养其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断超越自我。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动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45-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入,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1.1 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中,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中,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1.2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中,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教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2.1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轻视、畏惧等不良情绪后,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多问题和困难,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在课堂和课余时间,教师除了要扮演好教师角色外,还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好学生的朋友,注意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还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细节等方面引导好学生。教师应对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了如指掌,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具体指导,为学生矫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2.2 采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下教师要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理念、知识结构。新时代的物理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行式上发生了变化,教师已有的知识显得陈旧而又落后,因此,教师必须开阔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向网络、媒体、专家学习当代科学知识,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时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有教师新颖的观念、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敏捷的思维、精美的语言、灵活的机制、严谨的风格必然也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然条件。

2.3 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有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既不能搞"一言堂",也不能将课堂变成纯粹的学生练习课。课堂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规律要讲解到位,对重要的习题类型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解答。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依靠课堂上的45分钟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