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建构主义知识观

篇1

关键词:食堂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可移植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073-0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人口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2015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已达2625.3万人。此外,还有191.1万名在校研究生[1]。众所周知,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住校比例极高,而他们绝大多数的饮食选择,是各自学校便捷实惠的食堂及餐厅。除此以外,大量的学校教职人员也会选择在食堂用餐。可以说,这些食堂常年作为海量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人员的“加油站”,为他们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提高基础保障。

然而,现行的被普遍采用的食堂管理模式与制度存在较为明显的瑕疵,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崭新的食堂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基本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从而释放更多的高校人员的智力资源,帮助高校更好地承担“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在本文的“应用前景”部分,又提出了这一模式潜在的更为宽广的应用领域。

1 研究现状

笔者2016年2月对在北京沙河高教园某理工类大学就读的大一、大二年级同学进行了调查。该校区的“风味食堂”用餐环境及服务质量较好,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同学的用餐首选。经统计,高达89%的同学“每日至少有一餐选择风味食堂”。本文即以此餐厅的运营与管理为例进行探讨。

目前,对于“风味食堂”大多数窗口,在用餐时间到来之前,无论是就餐者,还是食堂工作人员,对食堂用餐的人数及其在各个窗口的分布仅能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并无任何信息交流。根据该高校作息安排,每日12:00-12:30,5:20-5:50为用餐高峰时段。此时,几乎所有座位均被占用,其中既有用餐者,也有依靠书包等物品占座的。后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座位的有效使用率。根据调查,此时段进入餐厅的用餐者中,24%的同学“总是先点餐”,33%的同学“总是先解决座位问题”,其余同学的选择“与实际情况相关”。点餐之前的排队与之后的等待,是整个流程里相当耗费时间的环节。在调查中,高达91%的同学反映“遇到过等待时间超过用餐时间的情况”。通过分析,上述模式存在以下的明显缺陷:

1)尽管从座位总数来看,“风味食堂”应当能够满足高峰时段的用餐需求。然而,由于就餐者总是倾向于“独占”一张桌子,以及以团体进行就餐时,人们常常需要完整的空桌,因而在用餐人数较多时,现有的食堂运营模式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2)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占座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座位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而在用餐高峰,各个窗口的等餐时间也会加长,从而进一步延长了座位的闲置时间。这种“正反馈调节”直接导致了用餐时的“拥堵”状况不断恶化,整个系统因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用餐者在点餐前对所需时间往往并无准确的预判,从而导致实际用时超过预期,严重影响用餐体验。尽管在点菜前,很多同学会向窗口工作人员询问等餐时间,但是他们得到的信息往往非常不可靠。而正是这种无效的互动,导致更多的同学选择在其认为等餐时间不长,实则相反的窗口排队点菜。这是现有模式下普遍存在的另一“正反馈调节”,影响着系统的正常运转;

4)不同食堂之间缺乏必要的关于就餐者“流量”的交流。在调查中,面对“当风味食堂人数较多时,您是否会选择其他食堂”这一问题,仅有46%的受访同学表示“会”。其余同学主要基于“口味不如风味食堂”及“无法确认其他食堂是否有着更好的情况”等考量而宁愿选择风味食堂。第一类问题是无法通过改进运转模式做出显著改进的。但是,第二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各个食堂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主动联动进行解决;

5)根据调查,高达61%的同学表示“曾经错拿或者被错拿过饭菜”。这种情况在以下几类情境下通常不会发生:①用餐人数较少;②窗口提供号牌,凭号取餐,如该餐厅内的“香锅类”;③窗口打菜式取餐,如传统的教工食堂。但是,当风味食堂处于用餐高峰时,错拿饭菜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就餐者体验。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但是若仅维持现有模式,任何解决它的尝试均可能使系统复杂度进一步提高,从而降低效率;

6)在进行调查反馈时,部分受访同学提到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有时,由于寻找座位、要给校园卡充值、与同伴聊天或者专注于电子产品,部分同学忘记前往窗口去取已经完成的菜品。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窗口工作人员需要多次使用扩音器进行呼叫。但是,即使这样做,应当取餐的同学也往往未能及时出现。此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就餐者的用餐时间,间接延长了他们对食堂座位的占用;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窗口前更为混乱,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顾客的就餐体验;

7)现行的模式下,就餐者的意见不易及时传达给食堂服务人员。同时,目前的评价方式不易量化,而且往往会出现顾客的评价指向不够明晰的问题。这一细节上的不足不利于食堂更快、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

2 设计与实现

针对现有模式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的新模式。为了方便介绍此模式,下文将描述并分析一个情境案例,仍选取该校食堂系统为对象。

2.1 虚拟排队

为了消除现有模式的主要缺陷,即因未被占用的座位短缺和同一窗口点菜人数过多,而导致的等餐时间过长问题,需要一个基于优先级进行“排队”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下,所有用餐人员必须先指定目标用餐餐厅(即就餐的第一选择,选项包括风味食堂与其他几个相对档次更低的食堂), 然后预约,参与在线排队。过程应遵循下列原则与方法:

1)教师优先:无论在任何场景下,教师(及包含教师的团体就餐者)预约时自动排到当前队伍最前方;

2)有课同学优先:通过与教务系统账号的联动以及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每个同学的课表均被导入。在课前40-60分钟预约时,会自动排到当前同学(及仅含同学的团体就餐者)队伍的二分之一处(总数为n,插队后所在的位次为[n/2]);在课前20-40分钟预约时,会自动排到当前队伍内第一个同学(及仅含同学的团体就餐者)之前;在课前20分钟内预约的,考虑到用餐者即使仅仅食用粥等耗时短的食品,也肯定来不及上课,势必会导致迟到或者浪费,因而系统不予以受理;

3)若出现团体就餐需求(如情侣一起用餐、舍友集体吃香锅等情况),可以在本次预约前选择“绑定”选项,这样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排队及座位分配。同理,教职工也可与其他教职工或者同学绑定。只要一个就餐者团体中包含教师,则根据上文的处理方法,团体内所有成员将共同享受优先权;

4)本系统需要有必要数量的“机动账号”,以满足学生家长、校外客人等非常规食客的用餐需求。不妨设定:在正常的教学时段(即校历上标注的每个完整的学期),每个自然月,学生享有三次申请调用“机动名额”的机会,且每次不得超过两人;老师享有五次申请调用“机动名额”的机会,且每次不得超过三人;其他的对“机动名额”的需求,需要提前48小时向系统提出申请;

5)除教师外的其他各类用餐人员,一般情况下按先后顺序参与系统排队。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恶意“刷座”行为(即在某一特定时段内,不断为本人或他人预约座位),每人在每个用餐时间段仅能预约一次。若确实有急事,应在预约前至少24小时向系统提交申请,若通过审批可获得插队权。每人每季度申请次数有限;

6)若有其他特殊情况,则视实际需求,派专人对程序进行人工干预,满足需求。

这种设计,在时间上看,将用餐者与食堂服务方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提前,减少了等座与等餐的周期;从空间上看,它把目前在食堂内完成的入座与排队行为转移到了虚拟世界,既提高了公平性,同时又极大地避免了混乱,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效率。而在高等学府中,由此节约的智力资源是惊人的。同时,它也提高了宝贵的食堂座位的利用效率:通过预约,彻底杜绝了占座行为,有助于等座与等餐在时间上实现同步,座位“空转”的情况将得到极大改善;最后,从心理影响的角度上看,由于这是系统根据预约时间进行的分配,类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将会有效地缓解与“陌生人”同桌的不适感,进而使就餐者们在空间上的密度上升,提高食堂的利用效率。

2.2 在线下单

当座位确定后,系统会给出用餐建议。这里主要侧重数据处理环节,即通过对易得的数据进行采集,从而做出有效的分析。通过预先进行调查与测试,我们可以对每种菜品的准备时间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估测。系统对各个窗口目前剩余的待制作食品的数量进行实时采集,较为准确地给出对其相应食物等待时间的预计值。为了方便用餐者作出更为直观的判断,系统会用颜色的深浅表示出等待时间长短,在界面上显示,告知食客。同时,系统也会随时更新每个食堂的平均等待时间,并将其显示出来,以供食客选择目标用餐餐厅时进行参考。为了避免某个食堂的等待人数过多,应当设置一个阈值。当平均等待时间超过该阈值时,系统会对选择在该食堂就餐的人员发出警告,将他们分流到人数相对不太饱和的食堂。

食客点菜并确认下单后,系统会自动从其账户上扣钱,并生成一个二维码,发送给食客。同时,系统也会得出预计用餐开始时间,将其传达给食客。同时,出于避免座位闲置的考虑,若在座位确定后五分钟食客仍然没有下单,则系统将视其为放弃点餐,并会自动把其“踢出队伍”。

2.3 用餐及座位回收

在到达预计用餐时间后,系统会向用餐者发送提示信息。用餐者前往指定窗口后,通过扫描之前得到的二维码,获取自己点的食品,以此彻底避免错拿食品现象的产生;之后,用餐者会到被分配的座位,开始用餐。用餐结束后,再次扫码,宣布结束整个流程。考虑到就餐者可能忘记宣布用餐结束,系统将设置一个默认用餐时间:比如说,常规食品为25min,烤鱼等较为复杂的食品则为40min。倘若从获取食物后开始计时,在默认用餐时间内未扫码宣布结束用餐,则系统将判定为已经结束用餐。无论以上述的任何一种方式结束用餐,系统均将“回收”该座位并立刻进行再分配,防止闲置与空转。

结束用餐后,本系统将会弹出评价界面,食客可针对“饭菜口感”、“等餐时间”、“服务态度”等多个项目进行打分。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其他”一栏中写下补充评价。食客的评价会立刻通过系统反馈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借助这一评价机制,食堂将能更有方向性地、更为灵活地对服务质量进行提高。

3 可行性分析与改进方向

这个平台需要建立起一个包括老师,学生及其他各类常规用餐人员在内的数据库。这是学校的基本人事数据,易于获得。每个人均有属于自己的唯一ID编号,方便管理。同时,为实现后续功能,满足与其他系统联动、开发新模块等潜在需求,这个数据库应当和校园网、课程中心、教务系统等平台上的账户实现一一对应,在数据上建立映射关系。

这种方案在解决了现行模式诸多弊端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未来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3.1 仍存在需要人工参与的部分:超额“机动名额”的调用、插队权的申请,以及出现特殊情况时的干预,均需要人为进行。一方面,这增加了系统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复杂度;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的加入,系统在某些时候的行为可能表现出不统一性,进而引发潜在的“不够公平”的风险。再下阶段的完善中,应当设法使更多这样的人工部分被程序所取代;

3.2 由于本模式依托网络交互与信息处理运行,一旦出现网络中断乃至服务器瘫痪等各类系统故障,其正常运转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甚至会完全失效,从而对全校师生的正常就餐带来巨大的不便。因此,一个针对这种极端情况的可靠并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必需的,应当在后期逐步探索形成;

3.3 由于很多同学在饭点前都有正常课程,因而有可能选择在课上进行预约就餐。虽然整个预约过程非常简单,且耗时极短,但它对学生听课质量所带来的影响仍应纳入考虑范围。

4 应用前景

在“设计与实现”部分,这一新的方案具有“数据分析交换、避免闲置空转、加强信息反馈、基于实际调整”的基本设计思想,在上文所述框架的基础上,修改数据库或者对某些细节进行微调,即可将这一系统移植到各个高校食堂上。

由上文的讨论可知,此模式最适合具有“高低”两种档次的食堂结构,因其可

以较好地发挥系统的灵活性。目前,除高校食堂外,为了给予用餐者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单位甚至社会餐厅也开始采用这种结构。为了提高食堂的运转效率,挖掘餐厅的盈利潜力,更有效地提升二者的接待能力以及用餐者的体验,上述场合都可以考虑借鉴甚至直接使用本文所述的模式。

5 结论

作为一种遵循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原理而构建的新型食堂管理模式,它有效地

解决了现行管理方案中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本方案还体现了在提高效率中兼顾公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等特点。鉴于该模式适用的食堂拥有数量极大且在不断增长的受众群体,它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发展的价值。本方案仍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可以在使用过程里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 中国统计, 2016(3).

[2]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然而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并没有把师生互动落到实处,以交际法为先锋的教学原则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未达到应有的期望效果(钟书能.2004),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至今还不存在一种公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蓬勃兴起。学习并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并付诸实践对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过程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过程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螺旋上升。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费时低效,曾被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这一状况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寻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丁家永.1993;何克抗.1998;陈琦,张建伟.1998;丁帮平.2002;陈越.2002)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可带来如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总是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的更新为进行改革开辟道路并提供思想动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都很努力,但很多仍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须改变。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效果也未必佳,这一观点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已是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要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般都已学习过6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而大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和语法规则都是中学英语中学习过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大学英语学习和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分辨出哪些内容是以往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当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创造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教师所发讲义、影音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arc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

3.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为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籍.为学生提供的英语学习网站等)。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支柱。信息技术是学习的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可以使学习者的五官得到充分的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有些学生希望上网学习.却不知道有哪些相关的英语学习网站:有些学生面对浩瀚的英语学习材料却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这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帮助。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趋势,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短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班上课的情况下.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在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之前自己必须首先学习这些先进的学习和教育技术。

4.把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告诉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其中有些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些则是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因此,应该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规则、基本阅读理解思路和基本口头及书面交际过程作为意义建构的对象。这里并不把一学期讲授了多少语言点,或讲完了多少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然而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并没有把师生互动落到实处,以交际法为先锋的教学原则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未达到应有的期望效果(钟书能.2004),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至今还不存在一种公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蓬勃兴起。学习并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并付诸实践对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过程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过程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螺旋上升。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费时低效,曾被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这一状况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寻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丁家永.1993;何克抗.1998;陈琦,张建伟.1998;丁帮平.2002;陈越.2002)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可带来如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总是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的更新为进行改革开辟道路并提供思想动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都很努力,但很多仍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须改变。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效果也未必佳,这一观点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已是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要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般都已学习过6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而大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和语法规则都是中学英语中学习过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大学英语学习和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分辨出哪些内容是以往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当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创造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教师所发讲义、影音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arc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三突破教学法;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带着生活中所形成的经验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并进行巩固和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选择和加工外部信息并进行信息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其进行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进行英语知识建构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一个明确的破除应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重实践、重运用的交际方向;有三项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理论观点和基本教学原则,即:坚持师生结合、学生为主体、“一勺水引无穷水”的外语教育观和外语获得的学生决定论;破除“教师中心”模式,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教学原则和配套方法。

一、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概述

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即突破教师、突破教室、突破教材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一个明确的破除应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有一个坚定的重实践、重运用的交际方向;有三项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理论观点和基本教学原则,即:坚持师生结合、学生为主体、“一勺水引无穷水”的外语教育观和外语获得的学生决定论;破除“教师中心”模式,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教学原则和配套方法。坚持社会化开放的、动态的外语实践获得观,破除传统的“课堂中心”;实施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学玩乐用结合的“社会化大课堂”的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法;体现相近层面的多种语言教材输入的外语获得大教材观,破除习惯的“课本中心”,实现自编、自选、自荐材料与必修课本结合的“大教材”原则和方法。

二、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原则

1. 突破教师中心的原则

突破教师中心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构成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而的师生结合原则,形成“大学生,小教师”的位置关系,道破工区学习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论”。外语能力的获得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决定因素是学习者。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在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师和生共存,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与根本。所以,应把学生真正当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最主要作用是“引导”,即启发,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肯学、会学、乐学。(孙长顺)

教师要从“台上圣人”改为“身边向导”。(秦秀白,2005)教师其实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进行合作式教学。教师必须从“教”的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对等的身份和学生一同头陀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机会,外语教学尤其如此。因而,交际化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平等的交际人和参与者,只是教师多一种责任和功能,需要时给学生以指点和帮助,绝对不应该以盛气凌人的说教者的身份出现。

突破课堂中心的原则

突破课堂中心的原则,即社会化动态的外语实践大课堂原则,形成“大课堂,小教室”。学会外语不能单靠课堂教学,而要突破教室,通过不断变化的社会化的外语教学实践。既然外语是学生自己学会的,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得学生在交际实践中去锻炼、培养。所以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必须把学生的学、用、玩以及教师的引导、教授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外语运用实践才能真正形成。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打破旧的“课堂中心”的束缚,使学生除了在教室里用心学习,还常常跳出教室,把所学外语用在生活中。比如,引导学生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听录音,用所学外语材料排节目、练唱歌、搞辩论、讲笑话;英语角里老友新生互诉心曲,演讲会上激昂慷慨……,由此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结合,教学用乐玩结合”的社会化大课堂。

外语实践大课堂是实现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的良好途径。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把它看作外语学习者的“复乐园”。

在社会化大课堂的教学中,学生能有一个接近真实的交际条件环境,可以使英语学习,理解,运用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兴趣,又易满足成就感。这里打破的不仅是小课堂,实际上也打破了

2.突破课本中心的原则:

突破课本中心的原则,即输入相近层面多种语言材料的原则,形成“大教材,小课本”。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认为单靠课本不能达到培养外语运用能力的目的,主张从与教学大纲要求在内容、难度方面相近层面的语言题材中,自编、自选、自荐一些在社会化实践课堂中适用的材料,使它与课本相结合,作为实际学习的活动材料。这样作,既可使教材更切合学生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也可“稀释”课本难度,提高新材料的复现率,并增加输入量和扩大输入信息。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它是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其它必须围绕着它来进行。在Krashen的理论中,有一个叫做监控假说,主要讲述的是输入原则:只要当语言材料的水平略高于我们现今能力的水平时(i+1),教学才能是成功的。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多种学习材料。

破除课本中心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教法的创新,技巧的艺术,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才行,事实上,这一点真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啊,这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结合不同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不断研究,不断翻新,进而创新。

三、总结

实践表明,建构主义的三突破教学法的交际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是切实可行的,这种教学法适应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扈彩霞.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 卢光斌.听力训练要把握关键环节[].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3] 张湛.关于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4).

篇5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范式,当其发展到多媒体网络教学阶段时,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和技术主义,即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哲学基础创造了条件,在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方面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一)网络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最明显标志是Internet的急剧发展。Internet实际上是遍布全球的网络的集合,体现在因特网身上的这种远程、宽带、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肯定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而且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二)多媒体化。“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它是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它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这包括:高保真度的声音、达到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甚至是活动影像,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走向多媒化。

(三)更有利于创造意义建构的情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可以真正实现情景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为人的学习创设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社会化和家庭化,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还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为同伴教学、分组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现代教育技术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可将全身心情感和理智投入进去的教学及学习的外部情境。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构建新型教学环境的促进

多年以来,我们往往只注意到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这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教学环境设计这一方面。即仅仅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硬的一面,而缺乏软环境的应用。

就教学环境的设计而言,由于和硬设备有关的环境(如教室和实验室等)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选择,所以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不少人对教学环境设计都存在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以为教学环境设计只是盖校舍建机房,而对教学模式的设计则从不考虑。事实上,从教学环境的设计要求来看,其重点应放在教学模式的设计,而不应把重点放在硬件设备的建构上。硬件设备是死的,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却是活的,重视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就可以在一定的硬设备条件下,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对新教育技术的应用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

三、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所能提供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不仅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一身二任,就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既是学生又是教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上班工作,下班学习的界线被打破,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在你工作或学习感到疲劳时,可以从电影资料库中随时调出你所喜欢的任一部电影或从音乐资料库中调出你所喜爱的任一首交响乐来欣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自由;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息之间完成,你所需要的老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的全民教育。

在这种教育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即可以开展集体讨论或辩论),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的,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完全为学生构造了一个随意学习的优良外部环境。

四、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培植了一片沃土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建构主义强大的技术支持

首先,从教育和技术的层面上简述一下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技术特征,这也是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教育层面上看,教材的多媒化、资源的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广泛应用,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教育技术变了,教学理论也要跟上。建主义的兴盛,无疑对教育技术是一极大的推动。

(二)建构主义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建构主义恰恰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的外部条件强有力的支撑对此可发挥到极致。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中,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时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为目的的信息资源,完成建构。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学习外部环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师生观被打破,师生间的关系已由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转变为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互学互助的关系,真正做到了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融合与协调。

篇6

一、整合几种版本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解决“用教材”还是“教教材”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兼收并蓄多家学习理论的合理观点,给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而编写,它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和教学的唯一依据。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应该向传统教学那样,“教知识点、记知识点、考知识点”,而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材特点进行有效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教材的整合又分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同一课程标准在不同教材中的表述差异。如“人口增长模式”取代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呈现方式的差异比如:鲁教版“西气东输”出现在小字当中。

另一种是课程标准中有,我们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产业转移”在我们泰州地理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上没有详细内容,但不能因为教材没有就不介绍,或者一带而过。我们需要对照课标加以补充。我们在选择教学时,可以将两种版本整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

二、整合具体的知识点,准确把握教材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如何整合知识点,我们分两种情况:

(一)纲本对照,在各本教材中进行“大搜索”

找出知识点在《大纲》中条目的位置。比如: “人口知识” 在鲁教版教材中,相对集中的是在必修二“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中,但注意这绝不是全部。必修二第二单元“人口城市化及城市(城市群)的区位”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口知识的另一种表达,因关系密切,宜疏理到一块。必修三“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问题”中也有世界人口增长与地区差异的内容。另外,人口又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资源、环境问题),因此高考人口问题多与现实社会中人口热点相关,如:“民工潮”“民工荒”“最新人口研究成果——人口红利(或称‘人口视窗’)”,透过这些热点素材来考查考纲中要求的知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实际,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当然高三学习时间有限,对这些热点问题并不需要一一进行关注,而是要思考这些热点怎样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地理学科对待热点问题的共同态度。

(二)构建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

根据现在高考的观点,还必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按照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结合知识点本身的特点,重新整合知识,以求一个更“逼近”高考的知识体系。

另外,具体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某一节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章或本节的知识结构。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内容分析主要包含知识点、能力点、思想点、重点和难点,仔细分析每一点所隐含的课程标准和叙述标准时所采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从而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学习和案例教学,突破教材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从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资料来探究地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分析方法”。而目前的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通过各种图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等等。从高考试题的材料选择来说,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重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对教材的重新呈现,而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中,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让学生关注教材上的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学会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来解答类似的地理问题。

明确提出使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是在必修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但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都含有案例教学的内容。比如:必修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等;必修二:“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等等。

再比如:“探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这部分内容涉及到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重要原理,实质上是从区域角度梳理高中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值得指出的是,在选用各自版本教材上的案例教学时,要及时归纳总结出区域比较的方法,并在最后再选取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的案例,让学生体验方法,学以致用。如江苏地区可选用苏南、苏北区域进行地理特征对比。

篇7

关键词:兵教兵 主动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类比迁移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很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针对农村学校艰苦的条件,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呢?下面就本人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兵教兵”

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了锻炼,使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的现象。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

二、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家三口,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纸篓里准备处理。爸爸扫视一眼纸篓里的废品,发现五岁的儿子亲自做给自己的一件生日贺卡,随手从纸篓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妈妈突然想起儿子给她的生日贺卡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不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变传统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动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传统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任务驱动模式的症结是:教师设计任务,学生被动接受任务,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课堂模式还是“教”才“学”。

“主动式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为了在任务驱动中实现信息素养的发展,就要有层次、有步子地构建学生本身的信息素养结构,按他们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素养知识、技能构成。在自己富有挑战性与吸引力的任务凝聚下,学生可以在合作的形式下开展探索,并在探究学习文化的环境下,构建起学生的信息素养结构。它的主要流程是:开始——自己提出阶段性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自己继续提出下阶段任务。

四、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教师可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例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在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字块);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至插入点;4.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两者非常类似。教师也可通过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对菜单进行比较,发现通常情况下,“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

五、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把计算机新课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谁的成绩好就与老师比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参考文献

1.杨威 史春秀 巩进生 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篇8

关键词:书面表达;效率;合作;反思

高中教学应重视英语书面表达,教师应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笔者结合人教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还有我校英语学习现状,主要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运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通过教学案例的形式来逐一分析书面表达教学策略,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书面表达

假设你的英文名为Jack,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你负责为在该校就读的32名中国学生筹划圣诞节期间的苏格兰之行,为期7天,请你给诺丁汉的STA(Students’Travel Agency)经理Phil发一封电子邮件,联系有关事宜。要点如下:

(1)希望能够派车接送;

(2)需要一名说标准英语,并非常熟悉苏格兰的导游;

(3)请求告知旅行日程及就餐、旅馆、费用等情况;

(4)你的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地址:.cn或电话号码:07747745007;

注意:(1)词数:100词左右;

(2)开头和结尾已为你写出,不计入总词数;

(3)参考词汇:旅馆住宿accommodation;旅行日程安排itinerary;长途客车coach。

二、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水平,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优化书面表达教学过程,提高书面表达教学效益。

三、教学步骤

1.熟悉要求: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见教学内容),介绍文体格式,简述书面表达方法,提出字数要求等。(5分钟)

2.小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讨论有关话题,交流观点,挖掘主题内容,查阅生词、词组,补充有关信息等,以便进一步完善或拓展其书面表达思路。(10分钟)

3.独立书面表达:根据讨论结果,小组成员每人拿出稿纸按照选定的题目进行实际的写作,包括编写提纲、打草稿等书面表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但不能抄袭他人成果。(15分钟)

4.教师点评:小组书面表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文质量高,也相对工整,教师批改时主要就内容和文章结构发表评论,提出修改意见,采用实分制(满分为25分)。对于好词、好句、好段、长作文予以加分,以示鼓励;成绩进行登记。第二天用课前10分钟对小组书面表达的成果进行反馈:表扬成绩高的小组和进步的小组;把成绩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从构思、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等诸方面充分肯定作文的优点,使学生多接触正面的内容,把成绩高的小组作文张贴在班级“佳作欣赏栏”上,并要求所有同学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四、教学反思和总结

写作是英语学习四项技能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要求语言文字精确(书法、拼法、标点符号、语法等);要求文通字顺、结构严谨、格式正确、文体合适。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写作却一直是学生的弱项。主要原因有:(1)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普遍重视。(2)不少学生缺乏书面表达动力。(3)学生背诵的东西太少。(4)批阅方式单一。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开展以小组书面表达为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合作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创造书面表达环境

书面表达小组由师生共同组成,以书面表达、阅读、听、说为主要活动内容。在此情境下,教师把书面表达看成促进学习的一种工具,重视内容的表达、信息的传递,特别重视反复修改和师生、同伴间的交流反馈;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更能迸发出潜能,激活原有的知识储备产生大量的书面表达语言。书面表达小组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乐于参与,也给书面表达提供了支持、动力和素材。

2.书面表达小组中的学生

在书面表达小组中,学生一起讨论写作内容,再独立完成写作,之后阅读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写作。在小组讨论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彼此间开展对话,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提出或接受不同的建议。每个学生通过阅读和修改对方的文章,学会欣赏和反思。这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书面表达小组中的教师

教师在书面表达小组中起重要的领导作用。教师主要是营造一种自由的、支持性的书面表达氛围,鼓励学生坦诚地交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垄断课堂、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答疑者及信息提供者。

4.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以写促学的目的。

五、教学效益

“书面表达小组”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学习的动机,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和心理承受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大学习密度,拓展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篇9

【关键词】三维动画;固体物理学;应用

0 引言

固体物理学是材料物理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研究的是固体微观的原子、电子结构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当今最活跃的凝聚态物理与新材料科学都与固体物理学紧密相连。因此,固体物理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固体物理学在传统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的困难[1]。比如在晶体结构中,六角密堆积与面心立方密排,金刚石与氯化钠的复式晶格,以及晶体的宏观对称性等;在能带理论中面心立方与体心立方的第一布里渊区等,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如幻灯和实物模型)都难以讲述清楚。在这些问题上,教师费尽口舌也无法使自己感觉教学满意,其结果是:学生得不到一个清晰的物理图象,即感性认识难以形成和得到丰富,学生也就难以理解教材和掌握知识,甚至丧失学习固体物理学的兴趣。传统教学方式遇到如此困难的原因是,固体物理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内容很抽象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而传统方式不能提供三维的教学情境和所需要的感性材料。基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和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三维动画模拟能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2-4]。

本文以复式晶格中氯化钠和金刚石为例,简述三维动画技术在固体物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氯化钠晶格

氯化钠晶格看起来像一个简单立方晶格,但每一行每一列上Na+和Cl-是相间排列的,因此是一种复式晶格,它可以看成是Na+和Cl-两个面心立方晶格套构而成的。对照教材插图,学生可以很清楚看到其中一种离子构成了面心立方晶格,对于另一种也构成面心立方晶格并且与前面的晶格穿插在一起则不是很直观。因此对“由两个面心立方套构而成”不是很容易理解。

三维动画设计思路:

①Na+和Cl-两个面心立方晶格由远靠近,至一个晶格的“面”与另一个晶格的“心”重合,重合(套构)区域类似简立方晶格;

②以淡出方式隐去其他非重合区域的离子和结构框架;

③以淡入方式重建套构晶格结构框架;

④旋转氯化钠晶格结构以便学生全方位观察。

图1是三维动画的一些帧的效果图,很直观形象地表示了“Na+和Cl-分别构成面心立方晶格,氯化钠晶格结构由这两种晶格套构而成”这一物理思想。

图1 氯化钠晶格结构形成示意图

2 金刚石晶格

金刚石晶格结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复式晶格,它可以看成是面心立方晶格沿其体对角线滑移1/4套构而成。尽管也是两个面心立方晶格套构而成的,但相对氯化钠晶格结构来说,金刚石结构要复杂得多。对照教材插图,学生可以发现C原子组成了一个面心立方晶格,在这个面心立方晶格内部多了四个原子,对于这四个原子也是面心立方晶格的一部分学生是难以想象的(相对而言氯化钠晶格结构的另一种离子也构成面心立方晶格显然容易理解些),至于这四个原子的空间位置排列学生也更是难以弄清楚。

针对教学上的困难,采用三维动画模拟金刚石晶格结构的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在3D Max中采用透视图是看不出沿体对角线面心晶格具体滑移多少的情况,我们就在采用透视图的基础上结合了前视图同时进行动画展示(学生可同步看到透视和前视效果),并在晶格滑移过程中显示了体对角线。具体设计思路是:

①两个面心立方晶格重合在一起(两个晶格原子颜色不同以示区别),然后沿其体对角线滑移1/4;

②需要保留的四个原子(滑移后留在面心晶格内)闪烁予以强调;

③面心立方晶格多余的部分淡出而消失;

④保留的四个原子与面心立方晶格组成化学键形成金刚石晶格结构;

⑤旋转金刚石晶格结构以便学生全方位观察。

图2是三维动画的一些效果图,其中左侧是透视图,右侧是对应的前视图。“前2“和“前3”表示了面心立方晶格沿其体对角线滑移了1/4;“透4”和“前4”是四个原子(蓝色)在闪烁;“透5”和“前5”即形成了金刚石结构;“透6”和“前6”出现了四个半透明的立方体,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晶格内部四个原子的位置:如果把金刚石晶格分为8块立方体,则这四个原子位于上下两层相对的四个立方体的中心,且每个原子与最近邻的四个原子构成正四面体结构,它们分别位于四个正四面体的中心。

图2 金刚石晶格结构形成示意图

以上实例通过动态的过程展示了复式晶格的概(下转第80页)(上接第48页)念,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符合建构主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原理[5]。在课件的试用期间,学生反映这些知识点在动画播放之前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动画播放后则变得轻松易懂,还有学生说如果没有动画的帮助一些知识几乎是无法弄懂的,这说明了三维动画技术在固体物理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在固体物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采用三维动画动态模拟晶格结构,形象直观,给学生创造了很真实的物理情境。特别是金刚石结构,我们同步展示了透视图和前视图,使学生能同步从多角度观察,从而可以把复杂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轻松接受的物理图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三维动画技术在固体物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另一方面非常容易让学生掌握晶格结构和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马志军,章天金,张柏顺.面心立方晶格第一布里渊区的三维动画模拟[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4):382-384.

[3]章天金,马志军,江娟.密排晶格结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6):33-34.

篇10

关键词:过程完整化模式;生物教学;实践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适时“闭嘴”,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以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实现右脑功能的激发;二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巡视,观察学生体态语言、学生所写关键词语和所所画草图等;三要学会心理判断,从整体上判断学生困惑所在;四要针对教学实际适时提出子级问题,但不要急于提供知识结论;五要提供与子级问题相应的思考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如有可能和教学时间允许,可提出下级的子问题,依照上述循环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如果是次要问题,师生互动次数可少些。六要下课前保留板书中的问题,擦掉结论部分,体现出问题比结论更重要的教学思想。七要临下课时宣布下节课的结构化问题之核心部分,并建议学生独立思考。

我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改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做一简述。

一、理论依据

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的,就是“优化”的含义。对教师而言,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的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包括:优化教材,提炼“结构化的教学思路问题”;不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而是放手让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展现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体态语言,发现学生的问题的症节,并随机应变的提出二级问题,接通学生的思路。教师在课堂上的身分绝不是演员,而是一出好戏的导演和剧务,最终达到指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完善思维过程的目的。

其次,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并适应“创造教育”的过程。现代教学提出了两大要求:创新和实践。我们不需要“活字典”或“复印机”,而要求有创新精神、并能把这种精神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学生。因此,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创造、发现的喜悦,正是每个教师所应追求的目标。而“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给学生充分思维时间,有意识地激励、帮助学生去积极思维、亲身体验,创造性地思维和解决问题,避免了教师的“注入式”教学,进而保证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以上内容,奠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现代信息反馈理论,与弗赖登塔尔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不谋而合,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

二、理论假设

我们希望达到如下目标:在实验班中有目的地进行“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教学,同步提高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能力,创造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实施方法

1、选择对象

我任教的高一年级3个教学班中进行学科教学,并做好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工作。

2、确定原则

为保证实验的成功,一定要遵循以下实验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体现真实的、客观的实验过程。

(2)系统性原则。切实分析每一具体研究过程,获取较为全面的科学结论。 (3)优化性原则。讲究效果,以尽量少的投入,达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

(4)不平衡性原则。认识到学生在智力和能力上的不平衡,针对不同的学生和班级因材施教,使研究结果更可靠,更有代表性。

3、明确目标

进行教学实验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组织、有目的地再现科学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和实践精神。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担下,认真实施教学改革,使实验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对照班有更大的发展,不仅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思想和原理,并用所得到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4、完善模式

教学模式不是包制百病的良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促使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模式。因此,在我组所确定的实验班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措施,进一步丰富“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建立具有本学科本科组特色的教学模式。为此,进行如下尝试:首先,把“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与体现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结合起来,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协作精神,如何促使学生将知识“外化”及实现自我反馈等几方面做一些深入探讨;其次,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突出作用,用电脑来辅助教学工作。因此,我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深入研究,初步计划要掌握一些相应的电脑软件,制作出一些实用的CAI课件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5、部署措施

(1)制订过程完整化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可能使本次教研获得成功。

(2)制订教学计划。在实验班的教学中,要按照“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来安排教学,组织教材。

(3)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实验成果的体现不应该仅仅是单方面的几组数据,应该尽力做到评价对象的全面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广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