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隔代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学理念概述
现代教育理念可理解为基于新时期教育改革和人才需求等各方面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其根本原则是基于当前阶段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将人才需求和人才自我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此种教育活动中对各学生个性塑造、保护、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高度重视,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并对社会于人才方面的要求机型满足,利用教学活动深入挖掘不同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第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此观念更加强调日常教学活动对综合性及全面性要求的满足,也可解释为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目的进行实现,并非单一的理论化和知识化教学,所以说必须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向系统化模式转变。此外,现代教育理念还囊括实践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创造性理念和主体性理念等。
二、现代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转变传统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理念
第一,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而教学理念的改革则对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强调。要想切实提升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钢琴教学改革的有序深入,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现阶段教育理论中学生的主体性理念进行充分展现,实现学生作为钢琴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目标;第二,结合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各个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差异,在钢琴学习方面此种差异性依旧存在,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从而应对学生在钢琴学习方面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第三,对目前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单科教学现象进行改革。传统教学理念下,钢琴教学存在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关联性较小的情况,因此学生不仅钢琴知识面狭窄而且十分浅显表面。所以需要结合当前阶段整个社会于人才方面的需求,对多样化教学理念进行应用,实现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以及时间活动的有效衔接。
(二)优化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前阶段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活动必须遵守以下原则,首先是鼓励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前进行预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前预习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和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索,基于学生问题提出基础上展开深入教学,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弹奏以及协奏等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下钢琴教学局限于理论模式和示范模式的现象,利用当前阶段的新生事物和多方面元素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激发,从而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也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学氛围可得到改善的同时,高职生学习效率持续攀升。
(三)增强钢琴教学的实用性
对钢琴教学实用性增强的关键环节是确定高职院校钢琴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我国高职院校培养钢琴人才并非将专业性钢琴工业人员作为目标,更多的侧重借助钢琴教学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构建,并且切实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最终达成以美育人的最终教学目标。此教学目标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当前阶段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必须对以下几点内容提高重视。第一,将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目标作为根本依据对适合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教学规划进行构建;第二,基于传统钢琴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伴奏类内容的添加,伴奏曲目可选择当前阶段相对流行或者是学生群体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进而钢琴教学实用性持续提升;第三,高职院校还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于人才方面的综合需求进行钢琴文化课程的添加,以对高职生钢琴教学全面性的目的进行实现,也符合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篇2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Abstract: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is an emerging course. The choose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the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e system of teaching is still imperfect .As the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ing results is not obvious, the reform of the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r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of the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spectively from how to choose educational materials,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focu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feasible alternative of the reform of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practice proves that this meas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improve of teaching quality .
Keywords: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method of instruction
1前言
食品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它的历史还很短,而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体系更是十分不完善。在食品专业教学初期,我们并没有食品专业专用的教材,所以很多明明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却选用了化工专业或是生物专业通用的教材。食品工程原理一课在教学初期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选用的就是化工原理教材,这本教材完全没有体现食品专业的专业性,无法满足食品专业的教学需求,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根据高等院校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以往食品专业的“化工原理”课改为专业性较强的“食品工程原理”。并且逐步编写出自己的授课教材,形成了独特的授课体系,制订了适于自己授课的教学大纲。文中
2食品工程原理的重要性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课,侧重于工程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内容包括食品工业单元操作原理,各种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例的重要桥梁,对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意识、计算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将之前所学的基础课与之后要学的基础课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食品工程原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多,涉及知识广泛,对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要求较高[1]。课程的理论较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2]。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际的经验,因此不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1]。本课程中涉及的设备类型多而且大多结构复杂,操作抽象,因此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记忆的理论和公式繁多,尤其是课程中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和准数关联式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不得要领。最关键的一点,同时也是此课程特殊性的体现就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缺乏整体认识,不能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没有形成知识脉络。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从内容上似乎都听懂了,但习题不会做或很容易出错。另外在毕业设计时不会灵活运用该课程的知识进行数值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等。
4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4.1归纳自己的授课教材
纵观教材,精心组织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把握整体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条理有序的授课体系;整理出清晰地知识脉络及前后知识的相连性,探索出一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思路;不局限于所选的教材,应对多版教材进行研读,分析,综合利用[1]。
(1)正确的教材选定方式是由教务处、专业课授课教师、社会上的专家三者结合到一起。依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统筹考虑,权衡利弊、择优而定[9]。这样既坚持了选定教材的原则性,又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充分地发挥专家专业性的特点。这样才能综合出一本具有适用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纳新性的教。
(2)把握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各种公式间都存在着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对各单元操作在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上简化,把复杂的过程简化处理。还要要求学生对单元操作的理解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根据培养的目标、教学的对象和自己院校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要求教材要具有较强的超前性、纳新性,在广博的基础上,深化有所专精的内容。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高等院校的教材与中专、专科的教材要拉开档次,扩大教材的覆盖面,增加教材的疑难点,加深教材的理论性。
4.2创造多样的教学方法
掌握课程特点,抓住知识主线,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水平[2]。可以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善于思考归纳和总结。
(2)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3],食品工程原理是针对食品工程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公式需要依靠因此分析法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法和数学模型法等处理方法才能解决。所以我们必须把教学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
(3)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到某一个单元操作或是某个典型设备的时,以一些实际生产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食品加工工艺应用作为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从而便于学生的深刻理解。
4.3引入现代的教学手段
(1)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动画、视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应注意结合板书,来降低讲课的速度,以是学生能够充分理解。
(2) “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各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单元操作应用,介绍各种设备的操作,结构原理和应用,单纯靠听教师的陈述和板书绘图,同学们难以想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课程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才能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食品工程原理是强调工程原理的,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
(3)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的优点,其中主要包括[5]:增强感官作用,提高学习效率,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思维的多维化和全方位的多媒体信息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一些问题。同时传统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还存在这很多矛盾[6],合理选择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媒体效能:
①多媒体的运用,往往减弱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所以应当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合理安排教学信息量。
②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当全面的认识到他的利弊。根据高校和教师自身情况和特点的不同,我们应该合理选择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组织结构,合理安排内容。
4.4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
要有明确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往往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教学[7]。这种枯燥的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被动,导致学生的每一节食品工程原理课只能是在懵懂的状态下度过,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注重知识的整体综合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1)注重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8],食品工程原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只有通过实践的环节,才能使学生得到并巩固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并且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2)设立单独的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课,而不是将实验课与理论课放在一起,加重实验课的学分比例,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有助于得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在学完本课程后可安排一次实习,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再理解。鼓励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采取适当或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充分发挥实验课相对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敢于对固有的实验流程提出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与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通过课程整合,提炼教学内容, 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淡化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学科界线,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目标要求,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重组,从而实现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现代化[9]。
(5)学完本课程后安排学生做一些课程设计,一人一题,也可以相互协作,互相讨论。通过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独自搜集资料、方案设计、公式计算、图样表达等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出对所学知识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特殊人才,这些人才应能准确地领会主管工程师的技术意图并熟练地进行技术操作和反馈实施中的技术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并参与改进。能有效地贯彻上级管理层的正确管理意识,能成为连接公司上层与生产、管理、营销一线强固纽带的特色人才。
4.5其他
(1)关爱学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老师应带起到引导、帮助、关爱的作用,与学生做朋友,形成一种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
(2)选择合适的例题、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单凭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不足以学好这门课程的,适当的选择一些习题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3)使用合理的评分体系,各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如 考试成绩 60%,减少客观题,验证题的比例,增加覆盖面大,知识点综合利用的分析题。平时成绩占10% 包括考勤机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成绩,10%。课程设计成绩10%。
(4)教师是授课的执行者,所以也是教改的执行者,教改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因此教改能否成功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投入的精力。我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10]。
(5)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考,现场教学,增强感性认识之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学习,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的具体情况和程度不同深入讲解。
4结语
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第一职责;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对建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和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如果我们实现该教育改革,才能到达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从而验证、巩固和进一步认识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同时还会初步掌握有关单元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教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使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发挥优势[8]。新时期对食品工程原理教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着力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慧春,张仲欣.“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讲坛,2010,(25):145,400.
[2] 朱定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3):61-64.
[3] 翟金兰,童军茂等.在《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7(8):234-246,252.
[4] 宋建国.“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1):135-136.
[5] 古一. 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133-134.
[6] 赵子江,尤枫.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2):43-51.
[7]Nam-Hwa Kang, Learning to teach sience:Personal epistemologies, teaching goals ,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8,24(2):478-498
[8] 陈跃红,王建坤.《机械基础》教改与实践[J].专业教学研究,2005,2:75.
[9] 阮征,曾庆孝,李汴生.现代教育技术在食品专业教改中的应用与发展[J].化工高等教育,2006(1):62-65.
篇3
一、隔代家庭的概念和背景
(1)隔代家庭概念:由三代以上人组成,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如有祖孙组成的家庭。中国的隔代家庭有着其特殊性、时代性,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祖孙二代共同生活的家庭。
(2)中国隔代家庭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这过程中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单独迁移,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组成了现中国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隔代家庭。
本文将分别对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认为隔代家庭并不是未来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而应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父母将其单独留在农村老家,跟家里的留守成员共同生活。农民进城务工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他们没有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因此把小孩留在农村是众多农民工唯一选择。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⑴家长的监管不力,对教育持放任态度,溺爱多过于教育。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结果让孩子变得娇蛮纵横,让留守家长管理起来更不得力;留守家长也不断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从小就放纵在管教之外。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是文盲,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没能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持已足够的重视。⑵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时候;而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师有限,也不能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导致很多儿童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⑶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和学业状况知之甚少。并且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精力条件不大好的祖辈,更无力顾及孙辈的心理成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个性常常固执和孤僻,缺少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等意识。
三、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
由于经济压力和传统生活观念,大多数的老人只能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子女不在身边,还得照顾孙子的起居生活,因此对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都将产生明显影响。⑴留守老人的生理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子女供给,虽然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仍增大了老人生活压力。这样老人不仅要干农活,还得照顾孩子因此无暇顾及自己身体;老人的年龄在逐年增大,子女的外出挣钱的同时也增大了老人的身体负担。⑵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子女间交流甚少,让大部分老人都倍感孤寂,也缺乏家庭的温暖。每天繁忙的生活,还得操心孙子,虽然孙子的陪伴让老人心理有了慰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让他们既干农活又照顾孙子,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少了子女的关心和再次经历抚养的过程,加重了老人心理负担。
篇4
关键词:隔代家庭 留守老人 留守儿童
隔代家庭是我国农民在农业生产富余时,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的家庭结构出现较大变化。隔代家庭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生产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一、隔代家庭的概念和背景
(1)隔代家庭概念:由三代以上人组成,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如有祖孙组成的家庭。中国的隔代家庭有着其特殊性、时代性,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祖孙二代共同生活的家庭。
(2) 中国隔代家庭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这过程中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单独迁移,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组成了现中国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隔代家庭。
本文将分别对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认为隔代家庭并不是未来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而应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父母将其单独留在农村老家,跟家里的留守成员共同生活。农民进城务工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他们没有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因此把小孩留在农村是众多农民工唯一选择。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 家长的监管不力,对教育持放任态度,溺爱多过于教育。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结果让孩子变得娇蛮纵横,让留守家长管理起来更不得力;留守家长也不断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从小就放纵在管教之外。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是文盲,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没能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持已足够的重视。
⑵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时候;而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师有限,也不能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导致很多儿童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⑶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和学业状况知之甚少。并且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精力条件不大好的祖辈,更无力顾及孙辈的心理成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个性常常固执和孤僻,缺少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等意识。
三、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
由于经济压力和传统生活观念,大多数的老人只能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子女不在身边,还得照顾孙子的起居生活,因此对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都将产生明显影响。
⑴留守老人的生理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子女供给,虽然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仍增大了老人生活压力。这样老人不仅要干农活,还得照顾孩子因此无暇顾及自己身体;老人的年龄在逐年增大,子女的外出挣钱的同时也增大了老人的身体负担。
⑵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子女间交流甚少,让大部分老人都倍感孤寂,也缺乏家庭的温暖。每天繁忙的生活,还得操心孙子,虽然孙子的陪伴让老人心理有了慰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让他们既干农活又照顾孙子,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少了子女的关心和再次经历抚养的过程,加重了老人心理负担。
四、意见建议
虽然隔代家庭存在各种弊端,但在目前仍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如何让隔代家庭中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怎样让老人和孩子和谐的生活,笔者建议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
⑴家庭方面。子女虽然外出务工,但依然要扮好家庭的重要支柱,做好老人和孩子之间的桥梁作用,协调好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子女要随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对孩子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自己的教育之责。加强沟通,熟悉孩子的成长变化,随时掌握家庭的生活状况。
⑵学校方面。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注入更多的关爱。对于其出现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说服教育。二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在校园里倡导孝敬长辈、尊师爱幼。三是,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及时汇报子女表现。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减少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⑶社会方面。社会各界应给予隔代家庭足够的重视。在家庭教育和关爱缺位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和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生活环境。留守老人与儿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影响和关联。社会各界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应把关爱给予农村留守老人。解决好了留守老人的问题,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文献良、文峰,《人口社会学概论》,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2]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第28 卷第6 期2004 年11 月 ,P44-52
[3]刘瑞芳、钟瑶,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及适应策略――一种生态学的视角,沧桑, 2008(5), P124-137
篇5
【关键词】城乡经济;赡养 ;隔代赡养;空巢老人
为探究城乡经济发展因素对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加及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的产生的影响,我们设计并且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数量为500份,回收率为93%,调查的受众人群为城乡居民,其中城市居民所占比例为59%,农村居民所占比例为41%。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人认为社会经济因素是造成空巢老人数量激增,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结论,我们做了以下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一、城乡经济发展影响下产生的对老人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
1.直接产生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
(1)农村
我们的调研地台州黄岩区屿头乡三联村地处屿洋线一代,该地区生产方式单一,辖境内耕地面积较小,山地面积占很大比例,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经济形式单一是这里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产业结构不完善,每年引进的企业或工厂数量几近为零,致使村内缺少相应的工作岗位,经济“高压”下的离巢亦导致空巢老人数量的激增。久而久之,一些离家在外的青壮年的父辈或为儿女照看孩子,或伴与儿女一同居住,也随之搬离村子,造成村子中八九十岁的高龄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而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得不到保障,这就直接产生了赡养和隔代赡养的问题。
(2)城市
在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比于农村,城市的空巢老人更多的是缺少“精神赡养”。61%的城市人认为“空巢老人”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精神生活的贫乏。因城市经济形式多样,具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较农村多,儿孙工作繁忙,即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老人们也许也得不到子孙们足够的精神慰藉。城市相对农村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给予了老人们足够的物质生活保证,但也因此会时而忽略对老人们精神上的关怀,对于城市老人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赡养。有关资料显示,台州黄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超过了25946元,城市人大多有独立的工作,40-65岁年龄段的城市居民有一定能力自我生存和管理,而20-40岁的年龄段的城市人群相对于农村人群也有较高的经济能力进行赡养或是隔代赡养。
2.间接产生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
地域经济(这里特指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城乡空巢老人带来的直接性问题是以上所说的由于外出务工或父辈断层而造成的赡养或隔代赡养问题,而其导致的间接性问题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的落后造成教育水平的滞后所引发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
①农村:因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三联村内只有一所小学,唯一的中学在屿头乡,且中学在校人数只有100人左右,尽管近年来由于“春萌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当地在校的中小学生人数已不断增多,但仍只有少数村民的学历在高中或以上,教育落后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孝道文化的缺乏、家庭观念的淡薄、法律知识的稀缺等。在我们搜集和整理资料时发现,历年来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出现的有关隔代赡养纷争的事件其当事人多为农民,他们受经济环境限制而缺乏应有的文化教育,对法律的概念也非常淡薄,因此常会以没有经济能力为由试图不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赡养和隔代赡养纠纷便在所难免。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婚姻法》第二十二条指出: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②城市:虽然相比于农村落后的教育水平,城市的居民从小接受了较好地文化、思想和学术上的教育,但也并不能排除城市人因生活条件良好所造成的自私自利的现象致使他们缺少这种赡养及隔代赡养的意识。
(2)经济发展落后造成医疗水平的滞后所引发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
①农村:由于三联村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过于落后,村内的医疗水准极其堪忧,村中仅有一个非正规的医务室,最近的乡镇也只有一个较大的医院,这就导致了很多村里的意外事故发生后村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多老人因医疗条件的限制落下疾病以致伤残,有一部分老人还因此存在丧子(女)状况,因而受经济影响下的父辈的断层是形成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的又一主要原因。
②城市:对于城市来说,在经济和医疗条件俱佳的情况下,父辈因事故无法赡养或父辈断层的现状较少,城市先进的医疗设施可以降低因意外伤残或死亡的概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法对老人进行赡养的可能性,以及父辈断层、孙辈承担赡养义务的可能。
(3)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使劳动力常常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集聚造成情感的疏离所引发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
中国地域经济发展得很不平衡,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劳动人口多为谋生计出外务工。长期的在外务工造成对仍滞留在农村的家中老人缺少应有的关心,而如此便又会产生两种情况:①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激增,隔代赡养现象在一段时间后最终发生;②外出务工的农村村民长时间将孩子带与身边,造成孩子甚至是自己与农村老人情感上的疏离,继而导致赡养纠纷或是隔代赡养纠纷。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近30%的人不与父母同住,67.24%的人与父母联络的次数少于一周一次,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因为长年累月的在外工作导致亲情的疏离。在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年轻一辈对于很少见面的(外)祖父母是否愿意承担隔代赡养的义务,这对社会来说也存有很大的疑问。
二、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通过详细的调查、整理、分析后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缓解空巢老人数增长现象从而解决赡养和隔代赡养的有关问题。
1.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
首先要做的是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科技、教育等建设的一体化。降低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数量增长的速度,隔断因城乡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所造成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的根源。
2.加强思想文化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通过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来加大教育力度,注重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宣传、灌输城乡居民有关的法律责任和法律知识,从小教育孩子熟悉有关的法律常识,培养法律意识及正确的家庭观念,并且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孝道文化,减少人们因教育的缺失、法律意识贫乏而产生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的概率。
3.完善医疗卫生建设
再者,通过进一步加强经济(特别是农村)建设,落实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完善医疗设施建设,争取在三大件“下乡”之后实施城市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下乡”以对农村进行医疗援助或对接,逐步完成城乡医疗建设的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容易产生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的父辈断层状况。
台州黄岩区屿头乡三联村的实地调研是我们通过一个村子看整个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对于从地域经济看对老人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我们发现地域经济的发展(这里指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着对老人的赡养和隔代赡养,因而深入剖析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同时我们认为解决老人的赡养和隔代赡养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公民个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只有国家与个人的相互配合,贯彻落实政府的发展方针,积极提出有效建议,才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3]台州黄岩区人民政府网《黄岩区》
[4]黄岩区屿头乡人民政府网《屿头乡》
[5]法律教育网《司考婚姻法:隔代抚养或赡养的条件》
[6]法律快车《祖与孙之间的抚养、赡养义务》
篇6
一、智力因素的“差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在心理上表现出以下几点
(1)观察、理解、联想能力比较差,常常懒得去思考。
(2)记忆能力较差,往往记得慢,忘得快。
(3)技能较差。因为他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平时不愿动手实验,因此技能较差。
(4)缺乏信心和勇气。这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一般学生多得多,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环境因素的“差生”主要受家庭、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对学习无兴趣,不刻苦努力,怕用功夫,学习目的不明确。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过于迁就。如今社会,“独生子”较多,父母亲视作“小皇帝”,托在手掌中,怕掉了,放在口中,怕化了。什么都依赖父母,没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一旦环境变化,就不知所措,更别谈学习了。
(2)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家长赌博,酗酒成性,经常吵闹,对孩子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仿效,不务正业,行为放荡,根本无心学习。
(3)早期管理和启蒙教育放松。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早期管理力不从心,使得孩子从小就没有好坏界限及是非观念。
(4)父母离婚的影响。父母婚姻变故,处理不好,会对孩子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如孤独、胆怯、怪僻等。
(5)隔代教育影响。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许多父母外出务工,小孩放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他们精力有限,教育观念淡薄,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在这种背景下,叫孩子们学业有成,岂不是纸上谈兵吗?!
三、怎样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首先,热情关心,耐心启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要分析每个“后进生”落后的原因,然后有计划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差生”。教师只有用全面、发展的观念看待他们,才能增强做好转化工作的信心。
(2)对“后进生”施以爱心,并把爱心转化为耐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学校、老师遗忘,并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3)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随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
(4)推心置腹地与他们谈心、交心,成为知心朋友。增进师生情感。
对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我们应具体分析影响他们的各种因素,针对情况,分别对待。如隔代教育不求上进者,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引导他们,父母外出挣钱的艰辛,爷爷、奶奶的不易;其次,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家访之类,帮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慢慢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今天的学习,是明天能更好地建设祖国,明天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让他们常与父母沟通,得到关爱。
篇7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6
一、概念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边城里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儿童”事件,让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长压力增大。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1. 性格缺陷
冷漠孤僻、逆批任性。父母作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其作用不可忽视和替代,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所造成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这使他们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容易形成性情孤僻。自卑忧郁的性格特点。自卑是与自信相对立的负面情绪,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或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并且会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缺乏理性认识,行为上以叛逆方式表现出来。亲情的缺失、同龄人的不相容,更容易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冷漠孤僻的性格。
2. 人际交往障碍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家里经济条件落后而长期外出打工,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不足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所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隔代抚养的另一个缺点是祖辈对孙辈的教养方式通常过于娇惯、迁就、护短,使得儿童性格浮躁、道德水平具有不平衡性;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提到父母时,部分留守儿童情感冷漠,没有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求,在看到非留守家庭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产生嫉妒不满的情绪,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有隐瞒、说谎的行为,这些都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
3. 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或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或以谋求财富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或以消极、不思进取的心态应对生活。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 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 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4. 个人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得儿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首先要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加以引导。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概念在儿童发展的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所以要引导儿童全面的认识自身,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以及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不给自己贴被留守、缺少父母疼爱的标签,不一味自卑,而是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勇于逆流而上的意志品质;其次要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教会他们自我安慰、自我排解。
篇8
家住北京南路科学二街的刘女士的女儿乳名叫小宝,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一所小学上二年级,夫妻俩工作忙,孩子一放假就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
“吃一口,就吃一口,不吃青菜对身体不好。”小家伙懒洋洋地张开嘴,“奶奶,你给我喂吧!”刚吃到嘴边,小宝又吐了出来,“难吃死了!我不要吃。”随后,小宝恶狠狠地对奶奶大叫,还把小勺子扔到了地上。吃完了饭,小宝还一个劲生闷气,就连奶奶和她说话都不回答。
看到这一幕,小宝的妈妈发飙了:“你居然敢给奶奶脸色看?你知不知道奶奶是家里的长辈?”
“我带孩子的时候,她根本不敢这样,要不是我亲眼看到,真不敢相信,孩子居然对老人如此不恭!”刘女士感慨地说,自己小时候从来不敢这样顶撞长辈,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长幼有序的概念。
不仅如此,在这个假期,以往“一周看一次电视,每次20分钟”的家规彻底被遗忘了,小宝可以随时打开电视,边吃零食边看个不停,还不时赖着爷爷蹭ipad玩游戏,连吃完零食后的袋子都不知道扔到垃圾桶里去,她振振有词地对妈妈说:“没事,奶奶马上会来收拾的。”
看到这些,刘女士很无奈,开学时,小宝自己定闹钟按时起床,可现在连洗脸都要奶奶帮忙,“当真变成小皇帝啦”!
新疆教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湘认为,隔代教育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无论对老人、孩子还是父母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事情,毕竟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但“隔代疼”有时也会疼坏孩子。
李湘表示,寒假里,家长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父母要继续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不能撒手不管,年轻的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最好能每晚接孩子回家,对孩子的行为做及时地指导与监管。
其次,祖辈在带孙子辈时,很容易因过度疼爱而丧失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爷爷奶奶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替代了父母的角色。对此,爷爷奶奶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不能一味迁就,当孩子出现不合适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阻止,坚决拒绝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学会说:“不!不行!”作为祖父母更容易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事情,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篇9
一、心灵“缺位”从何而来?
据全国妇联统计,2013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超过6300万,其中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想想看,我国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仅留守儿童就超过630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比1个英国、10个芬兰、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还要多。
如今,面对这样的一个巨大的教育“团体”,“身”在家中的“留守孩子”,却出现了“厌学、逃课、彻夜上网、离家出走、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群殴群盗、暴力相残”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2014年2月17日,河南省唐河县一名15岁男孩将其奶奶杀死在出租屋内,原因是男孩因作业未完成遭奶奶批评,他心生厌烦,拿刀将奶奶砍死。2014年2月21日,一名14岁少年因不满父亲阻止他玩游戏,在网吧将父亲刺死……这些血腥可悲的场面重重地敲打着我们的心灵,扼腕叹息已不足矣,我们要做的是思考,是痛定思痛: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毫无疑问,心理扭曲成为首要原因――敌对、厌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而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全的根源在哪呢?
1.家庭教育的失败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往往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等隔代教育、隔代管理。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处于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广西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未成年人案件合议庭审判长欧阳文说,“隔代教育”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却大多忽略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这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在遭受挫折的时候,留守儿童很容易行为失控;而打骂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和坏人的引诱,从而走上歧路。
另外,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采取的不是宠溺,就是打骂等错误方
式,溺爱会造成留守儿童凡事以自我为最高价值取向,忽视甚至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而且留守儿童大多系独生子女,父母害怕子女吃亏,常常给孩子灌输“示弱就会挨打”的观念,误导孩子以暴逞能,以暴制暴。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教育环境,将对孩子心灵的后天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大部分农村儿童过早地被送往寄宿学校就读。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让班主任疲惫不堪,对于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出现空洞。留守儿童身心变化快,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朝气蓬勃而又情感脆弱,加上朋友圈相当狭窄,如果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学生便会染上不良行为,而 “问题学生”一旦流入社会,多会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看做是班级里的“后进生”。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在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产生过激行为。
3.社会教育的失控
人必须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留守儿童也不例外。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模糊,因此,社会的阴暗面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陷阱。农村留守儿童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孩子们尤其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同时也缺乏精神寄托,此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便成了留守学生的“快乐天堂”,他们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是非观念不成熟的他们,极易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二、成长需设防
留守儿童引发的悲剧在各地频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消除的痛感。然而,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和涉及的问题,成因复杂,远非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这么简单,而应该上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
1. 修补亲情: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
一些家长在认识和观念上也存在偏差,认为只要打工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这种观念是片面的,须知“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
实际上,父母在外面打工,就如外面挣了一块板,家里丢了一扇门,有的说,丢扇门也是迫不得已。但是我们想一想,父母为了家里,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外出打工挣钱,但是却“忽视”“断送”了孩子的未来,这是多痛心的打工,这样的打工与其说“有”,倒不如说“无”。聪明的家长,孰重孰轻?再掂量掂量!
不过,出于生计的考虑,不让农民进城务工也是不现实的。那么,能否在考虑外出打工时,应尽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可以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校正。要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帮助教育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
另外,如果父母双方要打工,最好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他们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能够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从小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果孩子在一个和谐、健全的家庭成长,那么无论从他的心智还是体质,毋庸置疑是有好处的。如果男孩子从小跟随姥姥长大,他对男性的感受会弱化很多。女孩子也一样,在十一岁左右开始面临身体的一些变化时,而妈妈不在身边,其他人也不能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须明白一个道理: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2. 爱的教育: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围墙”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长期生活、学习、工作所处的环境。作为学生,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所处的环境,就是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更是为其今后融入大社会做好准备。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的培训,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农村教育队伍,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为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灵缺位提供智力保障。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心理学家认
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地爱。老师要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和口吻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感情上进行交流,用师生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留守儿童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他们既是自卑的,但又自尊心极强。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教育的积极的主导作用,时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及时矫正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并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原则,强化其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常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档案。
3.行政法律两手抓:为纯净心灵加设防护网
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网络环境安全及其健康实行严控把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和社区对监护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家教理念、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牵头、协调作用,有效利用居民社区的人才优势,发挥所长,让居民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
社区和村级组织应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指导家长在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经常联系。同时利用基层党政机关大量的富余人员、中小学校大量的退休人员,做好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
合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系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这才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湖南省妇联、省邮政公司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率先在全国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预计2015年建成。启动会上,湖南省妇联主席肖百灵指出,要通过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监管,逐步开展有针对性、覆盖面广的关爱服务和慈善公益活动,让农村留守儿童共享蓝天、共享爱。湖南省邮政公司总经理熊勇武表示,他们将配合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系列关爱活动,为湖南农村留守儿童构筑一个温暖的社会大家庭。
贵州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视频室,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以“三个优先”为原则弥补亲情缺位,即优先教育和监管留守儿童的安全、优先帮助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优先关心和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推举“三同行动”
( 同入学、同升学、同权益),加快推进农村流动儿童“同城待遇”进程。
篇10
关键词:探望权;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立法建议
父母离婚后,往往给其带来的是一个相对陌生而孤寂的生活环境,其无法得到同龄人所拥有的完整的家庭温暖和关爱,幼小的心灵也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其比父母离婚前更需要别人的关爱、教育和保护。而对其进行关爱和教育的最佳人选,除其父母(往往又忙于各自事业)外,也只有祖父母、外祖父母了,客观上有助于未成年子女减轻和消除因父母离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还能够满足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爱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的主观愿望。如不赋予祖父母、外祖父母一定探望权,有违基本人情,亦与我国传统家庭伦理及善良风情民俗相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所促生了隔代探望权利诉求: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制度以来,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形成三世同堂的"4-2-1"家庭模式,加之父母工作的忙碌,许多子女幼年都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照料下成长,这种照料虽然并没有脱离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而形成独立的抚养关系,但使得祖辈人与孙辈后代之间形成了生活上和感情上的相互依赖。如果这种相互依赖的亲情在夫妻离婚或者一方死亡的情况下显得格外珍贵和脆弱,亟需得到保护。
面对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隔代探望权的需求,法律上是否应当给予及时的确认和支持?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在父母离婚或父母一方去世等情形下,家庭的破碎感给子女的生活和感情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外)祖父母对于(外)孙子女的探望和关爱无疑有利于降低父母离婚或去世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孙辈的关爱同样是(外)祖父母感情的寄托和原本生活的延续,如果因为自己的子女离婚或去世而使得自己探望(外)孙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法律会显得过于不近人情。
二、确立隔代探望权的意义
(一)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婚姻法》第28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继承法》第11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特殊情形下的隔代抚养义务和代位继承的规定,其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夫妻离婚或一方死亡情形下不影响这一基础关系的存在,因而不应当在苛以(外)祖父母相应义务的同时,一概否定他们在探望(外)孙子女方面的权利。
特别是在《婚姻法》第28条规定的情形中,也包含了父母死亡后一方或父母离婚后双方无力抚养未成年子女的情形,法律规定了在此情形下(外)祖父母的抚养义务,却没有确认其探望的权利,有违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可以设想更加特殊的情形下,(外)祖父母属于帮助抚养而非直接抚养,那么如果不享有探望的权利,则更使得其权利和义务严重的不对等。或者即使在(外)祖父母独立抚养(外)孙子女的情形,如果之前连探望的权利都没有,双方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当出现法定的情形时又怎么能履行好抚养的义务呢。因而,应当参照(外)祖父母在特殊情形下负有抚养义务的规定,确认其在特殊情形下独立进行探望的权利。
(二)考虑风俗习惯
"法律必须体现人性和人情,尤其是规定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婚姻法》,更必须体现人性,体现亲属之间的亲情,体现近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8婚姻家庭法的深刻伦理性决定了其必须接受公众观念和伦理的支撑,如果相应的法律规范保障了这种公众心理需求,则无疑会被人们奉为良法,如果割裂了这种亲情之间的伦理、风俗的纽带,也必然让人们难以接受。依照我国的风俗和传统,祖孙之间相互探望是亲情关系中的常理,似乎本来都不需要法律的确认。在夫妻离婚后,子女受到家庭破碎感的困扰,(外)祖父母的探望和照顾更是有助于未成年人克服不良心理的影响,应当予以确认。例如学者杨立新在谈论隔代探望权案例时认为:如果"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探望权"显然"不符合人性和情理"。正是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使得实践中部分法官在"概念法学"的阴影下,依据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理由排除了(外)祖父母的探望权,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三、完善探望权的建议
完善探望权,当前最应着眼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隔代探望权。
(一)给予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隔代探望权
根据我国的祖孙亲属之间多保持密切联系的传统风俗和祖辈通常给予孙辈较多抚养或照顾的国情,法律在探望权方面应当对这一社会生活现状给予确认,并以此作为考量探望权主体范围时的重要因素,如果漠视这种社会生活现状和祖孙亲情,既不符合婚姻家庭法其本身的深刻伦理性,也会使得法律的规范脱离社会生活,引发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的诸多不合理现象。同时,在通常情况下(外)祖父母的探望也符合儿童利益,有助于缓解家庭破碎感带来的负面影响。
离婚夫妻双方一致反对(外)祖父母进行探望的。不论是否直接抚养子女,离婚夫妻双方基于其父母的身份而被苛以对子女不可推脱的抚养教育义务,同时也享有不可剥夺和替代的权利,他们是未成年子女利益的最佳代表,他们在监护和探望方面的权利义务优先于(外)祖父母的探望权利,如果双方都反对(外)祖父母的一人或多人对子女进行探望的话,法律应该限制其探望权的行使,因为即使在没有离婚的家庭中,(外)祖父母在此类情况下的探望也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来对抗未成年子女父母基于监护权而做出的反对。
(二)隔代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1.共同行使探望权
夫妻离婚后由其中一方直接抚养子女的情形下,另一方通常享有探望的权利,在此情形下应当要求享有探望权的(外)祖父母与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一同行使探望权。即此类情形下享有探望权的(外)祖父母行驶探望权的方式应当依附于父或者母的探望,这样既符合在未离婚情形下(外)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抚养和照顾的方式,同时又可以在探望权主体和协助义务人的利益冲突中取得更好的平衡。
2.独立行使探望权
四类情形下应当确认(外)祖父母有权独立进行探望:(1)夫妻一方死亡后,死者的父母对死者的子女享有探望权,且其探望的方式无所依附,应当允许其独立行使探望权;(2)在上述(外)祖父母与未直接抚养子女父亲或母亲一同行使探望权的情形下,如果该父亲或母亲由于条件限制在某一段时期或者某一次无法直接行使探望权,则原本有探望权的(外)祖父母亦有权独立行使探望权;(3)夫妻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如果不享有探望权或者协议离婚时放弃探望权(鉴于人们对探望权的权利义务性质以及是否可以放弃的问题存在不同观点,本文亦未作探讨,故在此情形下为了全面考虑各种情形,假设父母可以放弃对子女的探望权),依法具有探望权的(外)祖父母可以独立行使探望权;(4)依法享有探望权的父亲或者母亲,因法定事由被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不应当影响(外)祖父母独立行使探望权。
参考文献:
[1]《新婚姻法诠释与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马原主编。
[2]《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3]《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夏吟兰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