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一种应时展要求而诞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融合着现代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是我国教育界近几年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的过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给思想政治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学习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着重探讨目前农村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目前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没有充分重视研究性课程改革。不少学校受中考升学率的影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和教师业绩大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把研究性学习放在课外活动中,一学期搞一两个兴趣小组就算应付完事,而没有组织教师深刻了解和认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目的、方法等重要问题。目前,政治科在中考只是等级科目,政治教师搞研究性学习更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
2、教师方面。由于有些政治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完全,影响了中学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定势,不能明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导致研究性的学习的形式过于简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但在我们的农村学校中,部分政治教师囿于传统、限于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也仅仅就是一个学期组织学生进行1~2次的社会调查,最后便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的现象。社会调查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确实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但若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生成取向是相悖的;或者只是将其简单当作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第二,有些政治教师盲目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闻不问,也不提供任何咨询、帮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有些政治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关系,无法正确指导学生的研究,不能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在评价研究性学习成绩时,一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偏视甚至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合作态度,一味依照结果评定成绩,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误解,极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另外,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在评价中应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第四,一部分教师偏重指导学生进行重大问题的“研究”,要中学生就建立起科研能力,这样空易使研究学习变成学习尖子生的学科竞赛,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应具备的广泛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不是为培养小科学家,不是面向尖子生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的很不够,很难摆脱“精英主义”倾向。
第五,一部分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都过于陈旧。有些教师所掌握的信息量远远不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量,他们只是关心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一些先进的而又成为必备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对学生的指导还停留在纸笔运算上,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
第六,中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许多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个别教师偶尔也写一点文章,都停留在课堂教学研究和解题研究上。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
3、物质条件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中学较为落伍,或校舍破旧、或缺书少凳,硬件、软件一件都不行,即使添置了一些新的设备,也往往因为投资的不到位不能正常使用而形同虚设。目前,多数教师上课主要是靠粉笔、黑板、教材。比如:我们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报刊杂志,但无论是学校图书室还是学生家庭都不具备充足的研究参考资料。再比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携带着照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摄像机走进工厂、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可以静坐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可以汇聚网上点击世界纵横环宇,积极探究……而我们农村孩子他们渴望的仅仅是:学校能有更多的书、更多的电脑,从而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因此,我们要开展研究性学习便遭遇到了物质、技术、资源的障碍。
4、家长方面。农村家长对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明显的观念较为滞后。他们囿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原因,禁锢于眼前的、局部的、狭隘的利益,把全部的希望与梦想押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梦想着通过书包来翻身、摆脱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于是他们唯一要求子女的便是刻苦、再刻苦;而政治比较容易,何况现在是开卷形式,不过就是抄抄书的,重理科轻政治的观念根深蒂固,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社会调查、什么综合实践无非都是影响成绩的不良因素。另外,家庭教育观念上还存在着“学校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家庭扎扎实实抓分数教育”的一冷一热的现象。这些认识和观念是影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我校学生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家庭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为课题的专 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调查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有些家长不予配合,理由是:这与中考有关系吗?
二、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改进意见
1、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变农村初中政治科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求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它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上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或“一井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溪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然后转化为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作为政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
首先,应全面提升知识培养、拓宽知识面。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目往往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因而教师有限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看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但如果面对一个连教师自己都不了解的课题,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且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也是很难的。因此,作为新形热下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不但要学习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它稳中有知识,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全面提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成为“T”字型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研究性学习。
其次,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造性教学能力。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创造的领路人,必须让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反之,若固步自封,以“尊师”为中心,缺乏创造的主动性,就很容易扼钉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信任学生,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相信学生能成才,能胜过自己。
再次,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稳中有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视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参与教育科研不仅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还能使教师解放思想,善于应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育科研意识,自觉由“传授型”、“经验型”转变为“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既有学者的风范和知识,又有学生交流情感和思维成果,这不仅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向教师提出的发展方向。
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讲,学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应创设开放性学习的优良环境,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政治课教学予以支持,给政治课教师订购一些必要的报刊杂志以丰富政治教师的知识和拓展其视野,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有条件时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等栏目,开设“读报栏”,开办内容丰定的“校园之声广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政治小论文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知识竞赛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入农村、厂矿、部队、市场进行调查、采访、学习,以便其贴近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可靠材料。只有在学生掌握第一材料后,教师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如此,政治课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目前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上还是从心态调整上,政治教师都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些政治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研究性学习,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力度和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政治教师进一步明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从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另外,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专业来安排,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恰恰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因此,高师也应调整课程计划,增加综合性课程,培养一批能担当起指导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新型教师。
(3)学校要努力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氛围。针对政治科研究性学习开展中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挑战,学校应注重教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人格、良好个性及高尚情操。在科研活动中,重视树立新的人才观、素质观,引导年轻教师苦练内功,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学校要健全教研制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领导要重视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坚持全体教师参与,让所有的教师都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受欢迎的,并尊重他们的种种尝试,重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目前主要是要通过教研组的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在认真研究大纲、教材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拟编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政治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学校可以尝试利用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或教研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放大教师教学的主动权,充分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和工作热情,并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
(4)发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是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师生们都有这么的同感:“要争取社会给予大力支持”、“让学生有广大的查找资料的空间支持研究性学习”等,可见我们的学生愿意并且希望到社会上去,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却没有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应善加利用,做好宣传协调工作,让社会家庭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全社会支持和帮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因地制宜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5)学校要重视家校联系。新课改不仅是学校的大事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3、完善评价生活经验,这是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推进的关键。
一种新生事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顺利发展,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在当前,中考压力是影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给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必须对中考和评价制度进行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中考重点高中录取的一个参 考;可以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等等。目前,学校基于对教师量化考核的可操作性,未把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中。其实在这方面,国内外有些做法值得参考,如: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已经被列为普通高中会考的内容;我国的上海也从2001年起,在高考中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考试内容;漳州市近几年中考政治科试题目也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最后一题“探究与实践”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在中考和有关评价体系的改革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4、社会要为教师、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
社会具有教师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教师要在实践中发现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要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光在学校中是没有用的,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积极因素。社会各界要关心教师的素质水平,对教师不仅是提出要求,更要为他(她)们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当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研究课题时,社会应当给予支持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只有当教师的实践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加强联系社会开展研究的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我校的学生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当地农村农民使用农药后农药瓶(袋)对环境污染的情况,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当地的庄稼医院知道后,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与认识,使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阻力大大减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5、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变目前农村中学现代教学技术装备还远远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图书室、阅览室有效藏书量严重不足等状况,为研究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6、教育主管部门、进修学校要做好教师培训与政治学科教研工作,切实帮助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农村初中校政治教师的集中培训,主要是每年暑期的继续教育,为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手段和技巧为重点内容。
篇2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创新的思想
【中国分类号】G633.55
1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学生资源观的形成
我国性课改中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图、识图的地理方面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现在全世界的资源、环境等问题都是关注的重点,这种研究性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观念,在进入社会能够正确处理环境、资源等的世界性问题,这是意识发展观的形成阶段,对学生起着很关键性的作用。
1•2有利于课标的顺利实施
研究性学习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学生的探究性能力。在平常的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自主的进行选择要学习的研究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是那么枯燥和遥远,才会感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样最终课程也能很有效的完成,也能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1•3对地理知识的重新认识
过去由于中考压力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不会给予重视,所以初中教师大部分也不是专业地理老师,教育理论水平更是无法提高,不可能得到发展。现在新的课改为初中地理带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希望,研究性的学习更是促进了对地理课程完成。地理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指导下,研究内容和治疗等的搜集都是由学生自己来确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和帮助作用,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很多的是扮演的学习伙伴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研究上,这样初中地理教学就逐渐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教与学模式。
1•4对社会形势更加了解
地理事物是一个变形很大的实时性课程,它随社会的变化有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也与地理有很大的关系。在平常的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关心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世界形势,这样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现在我国的学生学习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的学习空间,所以,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从根本上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怎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课堂上要完成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需要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融入到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得到结论。具体应该做到以下。
2•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2•1•1教师的引导作用
引入问题色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所以,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教学用具、学生的学习分组问题等。教师也要向学生说明探讨问题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提出探讨具体问题,之处探讨问题接下来的步骤。能够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很乐意加入接下来的探讨问题中。
2•1•2学生的自主探讨
学生方面也要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和思考等进行自主的学习研究,主动的去尝试的概括原理和法则等,自己或者结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学习过程当然是探究性学过程中主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学生在
2•1•3学生对问题的初探
学生在最初的探讨后,可以对不理解或者存在其它想法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进行进一步讨论。
2•1•4问题提出阶段的总结
在以上几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探索的问题,把初探的结果以及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样知识就系统化了,也有利于以后的使用和查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可以将探讨的最后结论用韵到实际中,进一步巩固并且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2•2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科学探索史
在地里探究性教学中加入科学探索的知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辩证的能力。传统的学习,教师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更多的思考和深层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清楚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有些知识研究和探讨的价值;学习中一些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等等。但是学生往往并不清楚这些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加入科学探索史是很有必要的,对学生的深入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现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中一种比较普及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在大班人较多的情况下实施起来有它的困难,因为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照顾都每个学生的想法,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研究谈论中,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小班教学科实施性更强。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想对于教师影响根深蒂固,所以没有传统的教学还没有完全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在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时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可能更加容易和省事,而研究性学习就显得更加繁琐,所以教师的责任心就很关键了,毕竟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总结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初中地理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能被完全取缔,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研究性的学习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增强和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毕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使探究性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研究性学习是什么?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它是指学生针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是一种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来理解,也叫研究性课题活动,是一种专题的研究活动,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学习或生产、生活实际中依据自身能力选择和确定研究性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操作,用主动探究的方法去实践知识,获取知识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探索过程、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与旧的教学理念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受过去时代影响,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全才”教育,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短短几年的有限时间内去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成就。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对大量知识缺乏体验与实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学以致用。虽然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看似效率不错,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知识量不成正比,学生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违背了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研究性学习,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通过研究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理论与科学技术、社会及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强调知识理论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应用。研究性学习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打破人为的学科限制,促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学生可通过“研究电梯中的失重现象”这一研究性学习,真正地去乘坐电梯实践,去亲身体验失重感、漂浮感,去真实观察压力或拉力的变化,使学生对宇航漂浮感同身受,不但更深刻地掌握了相关知识,也解决了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会有漂浮状态的实际问题。
二、开放性: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在我国,由于多年来的高考影响,教育模式僵化,学生不但是死读书,还读死书。其学习对象往往狭窄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空间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学习的内容不但单一封闭,而且被编书的专家们从生活实际中抽离出来变成了生搬硬套的考点,学习的形式也基本是被动记忆和理解,缺乏主动探究,其结果就是学生难以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多元问题。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首先,其内容很开放。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针对不同问题会有不特定的知识体系。可能是针对某单学科的,也可能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可能侧重于实践应用,也可能侧重于理论验证;可以是学校提供的统一课题,也可以是学生在浩瀚的生活资源中的某个兴趣点。其次,其学习空间和形式也开放了。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家里进行,还可以走上街头进行;可以是教师引导,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多人分工协作。例如:在“身边的摩擦力”这一研究性学习上,研究对象开放,可以是拔河的摩擦力,也可以是穿衣的摩擦力,可以是动摩擦,也可以是静摩擦;研究方向也多元,可以是摩擦力产生的因素,也可以是摩擦力的生活应用;研究方式也灵活,可以实验验证,也可以理论探讨。
三、自主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篇4
1. 高考英语题型能力分析
1.1听力题型
听力题型是多年来高考中一直存在的考试题型。与生活中所听的不同,考试中的听力,学生只作为旁听者来进行倾听,并不是当中的参与者,所以所获取的信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当前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只能采取听力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听力能力。当前我国的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国家允许部分的省和自治区等不适用听力考试。甚至有的城市会选择通过其他的考试方式来代替听力考试,导致英语的听力教学出现了后退的现象。此外,当前我国的高考听力部分缺少明确的规定。只能通过考试试卷来判断学生的能力,无法观察到学生听到听力后的反应。
1.2完形填空题型
完形填空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的能力,也是一种比较真实的阅读活动。通常完形填空会采取多项选择填空的方式或者自由填空等方式。完形填空是对学生语境中的选择能力进行判断的重要方式,当中还包括了具体语境中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在进行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来使语言变得完整,同时还需要对当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因此也是对学生理解语篇能力的考查方式。
1.3阅读理解题型
阅读理解是我国英语考试中最常用的形态,也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题型。通常高考中会通过填空和选择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以便于能整体上了解到学生的基本状况。
1.4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也是开放式语篇填空。主要从语法的结构、形式和词汇等方面来进行全面性的内容分析,考验的是学生的整体语篇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必须做好对学生语法能力的教学。为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能够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语法的练习中,不断地巩固自身的语法知识,进行思考,逐渐在思维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框架。同时教师要领导学生多多练习口语,以此来让学生对语法句型更加熟悉,提升学生的效率。
2. 教学建议
2.1拓展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完全地限制于书本教学当中,应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展开知识点的拓展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重视教学效率的提升,要让学生学会在课外进行英语阅读,在课外时间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提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2.2形成英语思维
英语的学习并不一定是为了高考,也可以是为了在未来发展中与外国友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例如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英语思维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并让其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这种思维,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英语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和理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3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学习英语
学生的英语成绩不佳不代表着他不够努力。很多的学生英语成绩难以提升是因为他们难以理解英语,同时也没又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长久以来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的方法,避免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将一些学习思想讲给学生听,使他们获取学习的灵感。此外,应引导他们找到学习中的乐趣,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往往会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缓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压力。
2.4重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常用词汇的理解、对常用结构的把握以及通篇理解能力。这不仅是高考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练习,不断开拓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能够逐渐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内容,在不断锻炼中提升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词汇和英语题目的含义,才能在考试中将自身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从而提升考试的最终成绩。
3.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英语高考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培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多方面来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形成,这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缓解学生压力,使他们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微型移动学习 微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SGH12582)的研究成果。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型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推动教育理念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引导资源共建共享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支持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和机制,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是一种借助于新媒介生态系统(如微博、微信等),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微型学习表现为学习时间微型化、学习过程灵活多样、学习内容段落较小、可用终端媒介多样化、微型学习的环境复杂化。
2.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PDA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
3.微型移动学习
微型移动学习是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相互融合的结合体,它利用移动设备作为学习的载体,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
4.微课程
微课程是按照课程特点及学习规律形成的独立的、集中主题的微型学习资源,可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运行,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微课程资源的设计模式
微课程资源开发以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资源提供者必须根据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需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等情况动态更新学习资源。因此,微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习环境;二是学习资源;三是支持体系。其中,学习环境是基础,是微型移动学习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数据库等相关技术;学习资源是核心,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软件平台,主要包括学情分析、课程规划、资源设计等内容;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支柱,是微型移动学习的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等问题。具体的微课程资源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学情分析
⑴学生能力分析
信息时代的知识内容更新频繁,需要学生随时了解,微移动学习可满足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存在很大差别。第一,学习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阅读或浏览的方式来实施知识的获取,如学生为具体工作而开展的学习,或是为提高工作效率而拓展学习等。第二,提高技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迫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⑵学生习惯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层次复杂、学习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其次,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生难以抵挡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诱惑,利用手机阅读微博、微信、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最后,现代社会很多领域、很多岗位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的零散时间和片段时间较多,作为成年人自觉学习和想要了解的知识领域很宽,课堂授课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就业需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
2.课程规划
⑴核心课程分析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确定本校的核心专业和一般专业,核心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分析核心课程的知识重点、技能难点,确定出微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分步、分批建设的原则,进行资源建设。
⑵课程知识解构
梳理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解构,划分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由若干模块资源构成,模块资源之间呈现松散的知识关系,可封装成一个知识单元,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不同的知识单元呈现松散关系,但必须体现一定的知识关联,形成一个连续的知识结构,模块资源要有鲜明的主题,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⑶整合课程群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教师要处理微课程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微课程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利用微课程简短、灵活的特点,应用到课程引入、核心概念简述、操作过程演示、课后练习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根据课程知识脉络进行组织与整合,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框架。最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课程之间的知识互用关系、理论实践关系等,构造资源完备、脉络清晰,具有良好导学、助学功能的专业课程群。
3.资源设计
⑴内容设计
微课程资源设计的关键在于内容规划的合理性,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动画以及视频等。首先,将知识点、技能操作点细化分解成一系列知识单元,以相对独立的模块形式呈现,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或动画等形式编辑内容。其次,进行知识点、技能点资源的关联开发,开发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模块相互之间有隐含的逻辑结构,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框架,实现资源库有序丰富、有序存储、有序访问、有序利用。
⑵活动设计
微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交互式学习过程,为了方便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在学习平台上构建讨论交流区,学生在平台上交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表建议和意见。同时,学习平台的资源应持续更新,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⑶媒体设计
首先,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微课程资源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一是知识点的说明采用文本形式,简单明了;二是口语交流采用音频方式,易于模仿;三是设施设备等采用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四是操作技能采用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方便重复学习。其次,学习资源程度不同,选取的媒体形式存在差异。
微课程资源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微课程评价反馈体系
系统性的微课程资源需要经过同行教师、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和应用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特别要关注与其他点状的微课程资源建立网络连接,并随着教学需要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网络结构,这样的教学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2.建立科学的学分奖励制度
首先,学院要制定并实施《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学分制选课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具有学院特色的学分制运行管理与调控模式,确保学分制的顺利运行。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课外活动与学分挂钩;将学分制度与证书制度相结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替代教学计划相应课程的考试及学分;学院要建立微课程资源考核管理、评价制度,鼓励学生自学微课程资源获得奖励学分,亦可将此部分学分来冲抵选修课学分。
3.健全微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首先,为了提高微课程资源开发效率,学院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主动与兄弟院校、教育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样化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微型移动资源提供者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微课程资源。其次,学院加强微课程项目监督检查管理力度,项目立项后,资金保障及时到位,资金使用合理透明;加强项目过程性管理,实施初期立项、中期检查、后期验收,确保微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最后,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全国性资源建设竞赛,对获奖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甚至与职称评定相结合。
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微课程资源硬件平台,完善微课程资源网站,通过相应的网站功能模块来实现。同时,教学支持服务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微型移动学习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微课程资源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初见成效。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微课程资源,将是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华传强:《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2]李远:《移动学习视角下微型学习视频资源设计研究》,《软件导刊》2013年第12期。
[3]秦学礼:《移动学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计算机教育》2013年第10期。
[4]夏海静:《移动微型学习――高职生非正式学习的新途径》,《职教论坛》2012年第10期。
[5]姚月霞:《手机媒体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研究》,《职业教育》2014年第7期。
[6]李娟:《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7期。
[7]夏春红:《移动学习的资源整合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年第7期。
[8]王佩楷:《基于移动终端的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探析》,《福建电脑》2014年第6期。
[9]穆肃:《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的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年第2期。
篇6
【关键词】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课程见习带教中医基础临床技能
【基金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基金(课题编号:2019-JY-Y-105);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项目编号:ZLXS201919);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122-02
据调查,大约90%以上的中国人都接受过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及丰富经验的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我国在传统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2]。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所有的综合医院都必须设立中医科室,同样,中医学这门课程也是西医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为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奠定基本的中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使其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多一种运用中医学技能治疗疾病的方法[4]。然而由于中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分配课时少,普遍没有相关前导课程作为铺垫,中医概念较为模糊、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导致很多西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认识不够,存在偏见,或者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帮助不大,那么,如何让西医院校的医学生正确认识并能接受中医,适当掌握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变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中医学课程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
大多数的医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医院工作,成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今后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现今各大西医医院都在开具中成药、中药针剂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可以针对患者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再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中药针剂治疗,会增加治疗疗效,让中医中药能够得到合理适宜的使用,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同时也可以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让患者受益。
虽然西医院校都将中医学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通常都只有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而见习带教课通常都只有一天,甚至有的西医院校仅为中医学这门课程开设了理论课时,而省略了见习课时,因此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临床上见习中医学课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临床见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走近中医临床,将理论课所学习的中医学的内容运用于临床实际,在面对中医患者时能够结合中医四诊收集到的资料,作出初步的中医诊断,并能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中医辨证分型,制定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案,在选择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时能够合理选择用药,中西医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及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中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医见习课在西医院校的开展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见习课的设立是为了使医学生从中医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应用进行过渡,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临床进行实践的第一阶段,然而传统的中医教学较为注重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现代教育观则要求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因此,如何能通过老师的带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并真正接纳中医学,是有效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实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学者引入了SOAP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也有学者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FlippedClassModel,FCM)[6],两种见习带教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虽然国内也有学者针对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中医学见习课的带教方面展开研究,但是文献数量非常少,研究得不够深入,而且大多是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从整个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方面进行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中医见习带教体系。
由于中医学这门课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查阅外文文献时发现,几乎查不到国外学者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这门课程的临床见习带教做相关研究。但是,中医药走出中国大门是势不可挡的,作为东南亚华人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贯穿中西医汇通思想[7],自行编撰中医教材来施教。同样,虽然加拿大中医的教育历史很短,其五个省的立法法规以及中医教育亦不尽相同,但是均对中医进行系统监管,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制定了加拿大中医教育的国际标准[8]。
三、中医见习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要掌握中医基本临床技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门课程的见习课时一般是9个学时,安排一天的时间在中医临床科室见习,想要利用这短短一天的临床见习时间让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提高中医基础临床技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对于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了解祖国传统医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分析国内外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的现状,了解到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医学生进入中医科室临床见习的时候,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大致了解一下中医科室开展的中医诊疗项目,参观一下科室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并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基础技能的见习带教,导致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在面对需要进行中医诊治的患者时动口和动手能力都不足。
因此,提升带教老师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水平,逐渐形成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体系,力求让非中医专业学生在见习带教后能够提升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在給医学生作相关培训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为:
(1)对医院及整个医疗环境而言,很多西医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中药针剂进行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对于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辩证用药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同时还可以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为医院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在提高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授方法与技巧,推动教学工作发展。通过非中医专业见习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提高,加深西医院校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
(3)对于医学高等教育而言,《中医学基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结合非中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带教方法,可以促进非中医专业学生中医见习带教体系的建立。
篇7
大家早安。非常容幸能有机会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表意见。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政治大学有幸主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我刚才看到福建省教育厅放在本次论坛宣传资料里的第三届论坛照片,心里觉得非常温暖。当时,来自海峡两岸50多所大学的校长集聚在政治大学,就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交换了意见。还记得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很多校长谈到了许多例子,其中有一个问题得到了大家高度的共识,那就是如何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主体性。
今天,我想延续这个主题,探讨一下最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教科研的国际性与主体性。我们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谈到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主体性,希望能够为两岸的大学教育、高教科研发展找到一个根基。如果我们失去了中华文化的脉络,“长出来”的知识就是不真实的,没有办法真正地依附在这块土地上,并成长得更加强壮。这几年,两岸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确实花了很多钱。因为有重点经费的支持,所以两岸都在不断追求研究卓越,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竞争。我们可以从数据中清楚地看到,两岸的期刊论文篇数在大幅度地增加,国际学术参与度也在逐年提升。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目前我们能够列入科技领域全世界前十名的领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我就不再赘述。正是大家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列入世界百大排名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也正是因为高教配合国际化的进程而不断向前发展,海峡两岸才对国际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有越来越多的境外生来到海峡两岸就读大学。
在高等教育研究各项指标得到持续改善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几个严重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大学排名和评鉴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期刊论文以英文的发表为优先,学术多元价值与本质未被重视,忽视人文社科研究价值。第二个挑战,学术成果非常强调国际发表,学术研究欠缺内在动机与在地关怀。很多的学者可能发表了非常多的学术论文,但是距离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很遥远。第三个挑战,研究视野不够宽,未见新领域或创新理论、学派形成。第四个挑战,相对来说,教师们真正能够落实大学本科教育教科书编写的意愿低,大家之作尚待努力。第五个挑战,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过度地强调特定地域的学术研究。第六个挑战,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虽然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的论文和专利数持续增加,但真正能够转移给产业界使用的比例偏低。在台湾,我们看到大学高教的快速进展对人们的生活是“无感”的。因此,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值得大家在今天的论坛上共同思考。以台湾为例,我们的基本收入中,工研院约占10%,中研院约占5%,大专院校约占1%。换句话说,政府花了100块钱给教育机构,教育机构能够转移给产业界的是5块钱,这种落差也是我们今天所关心的命题。其实,台湾这几年不断地在反省。台湾治学盛产,但治学应用稍差,真正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事情并没有因为台湾资讯科技的进步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追求高教科研国际化的同时,建立高教科研的主体性,是我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我觉得有三件事情值得大家努力去做。第一,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价值链。换句话说,海峡两岸大学所做的基础科学要能够转换成为应用研究,智慧财产转换成为产品,另外再加上商品设计,带动更多新事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科技创新的价值链。如果我们只有前端的基础科学,没有其他业务或其他活动的配合,那我们的知识对于在地的影响将是非常薄弱的。
第二,建立人文观点的科技创新。也就是说,科研的题目有上千万,我们从什么地方开始做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从学者的立场来看,最新的学术研究课题值得我们去追寻;但是从国计民生的观点来看,在地问题的解决才更值得我们去投入。我觉得,能够从人民真正的需求出发,通过新产品、新服务创造出新的价值,为人民增添福祉,这才是科研未来努力的方向,而非只是或专利申请而已。科研虽然是一个学术的探讨,本身没有价值的探讨,但以人为本,创造价值,应该说是我们从事科研的同时应该注意的。
第三,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各国纷纷提出创新方案,期望能为国家注入新的成长动能。为了让民众得到实际的帮助,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区域型经济体快速兴起。区域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主体,创新路径成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创新的动力和源头,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大学应该责无旁贷,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能。大学与研究机构可以运用丰富的知识资本和人文社群,开放校园,引导外界参与,吸引外部资源投入。以大学为核心的都市再生计划,进行在地生活实验,激发创意、创新与创业的能量,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形塑地方特色,成为世界各国探索高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真地思考大学如何镶嵌于知识城市之中。每所大学所承担的使命不同,正如各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愿景不一。此外,大学所产生的影响不应局限于科技层面,更应对商管服务系统与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影响。大学与城市必须更仔细地检视,在知识经济下的优势策略与彼此共同的目标,大学与城市必须同心协力,针对不同议题发展可行的合作模式,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转换,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城市的发展。政府需要重新检视资金运用的弹性,找出大学、当地政府及各次级区域间共同合作的诱因。大学与区域连结的面向可以扩展至所有活动,例如提供终身学习课程,协助开发知识密集型就业机会,辅导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并愿意留在当地发展。OECD鼓励大学积极参与区域及城市发展。从2005年开始,OECD就主张大学在传统的教学与研究任务之外,强化在地的连结,对区域作出具体贡献。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9个国家、29个区域完成了大学参与区域发展计划的调查与报告。
接下来,我想简单地说一下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推动策略。第一,想象――让我们一起勾勒未来。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创新最大的动力。世界各国均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基层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诉说完整的故事,共同勾勒未来。大学是由富有活力的年轻人组成,应该积极参与梦想的形塑,更应扮演创意的守护神,让创意成真。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区域和国家都在不断努力地与本地大学、居民合作,对未来做更好的规划,例如芬兰、澳大利亚。2009年,因金融风暴的影响,台湾政治大学与其他学术单位合作,召集了100位年轻朋友,做2025年台湾产业力想象。
第二,实践――发展以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所有的梦想都应该得到实践,否则只是空谈。几年来,先进国家均倡议大学镶嵌于城市脉络,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引擎。大学和产业、区域间的合作不是基层的生产合作,也不仅限于实验室间的研发合作,而应提升到区域发展、城乡创新的全面合作。各国或地区应鼓励大学建立生活实验室,共同想象未来生活,勾勒整体形貌,协助寻找各项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以创意的方式加以展示,并作为沟通平台,建立进一步实践推广的基础。生活实验室以使用者为中心,能够考虑到多元生活的脉络。在世界上,生活实验室做的最成功的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技术实验室(MIT Media Lab)。过去的20年里,该实验室一直都扮演着探索未来生活的角色,在健康、能源等领域都有着相当成功的表现。实际上,欧洲生活实验室网络遍及全球,目前有320个生活实验室,分布在46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科研解决方案。比如,芬兰、比利时、瑞士等都有具体的基地,结合大学的科研进行试验。
第三,试点――大学与地方联手。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与地方合作,并结合本地的人文脉络,融入社区进行生活实验,共同打造创意基地。大学应与地方政府携手合作,积极改造闲置空间,同时对大型科技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在地实验,增加城乡创意元素,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让每一个城乡都成为创意城乡。我们可以在全世界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芬兰赫尔新基-维基生态城、奥地利盖星(Guessing)再生能源城、日本北九州生态城、美国芝加哥绿街道计划、韩国松岛未来生活创新服务实验区等。这些都表明科研不仅是一种学术的产物,同时是一个新时代,或者是我们未来生活的一个形塑。它会让人“有感”,让大家觉得科研是跟人在一起的。
第四,整合――建立跨领域合作平台。创新常来自边陲,最好和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它又需要进行跨领域的协调整合。因此,设计一个“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的协调整合机制”,建立公共信任,重点支持大型创新专案,同时促进所有创新参与者彼此间的互动、流动与共同演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谁来整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我个人觉得,大学责无旁贷,可以在区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学里有一群有知识且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具有专业的执行能力,有一批愿意为社会付出的教师。如果这件事情做的好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带动大的区域创新。当然在这种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出一种新的区域创新系统公共治理机制,将是在未来的大学发展以及区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
篇8
(P
【关键词】 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冠状动脉病变;心绞痛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3.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investigate clinical significance by serum homocysteine (HCY) detec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ivided by lesion number of coronary artery (single lesion group, multiple lesions group),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degree (moderate stenosis group, severe stenosis group), and angina pectoris types. There were 50 healthy people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as control group. Detection of serum HCY level was made to compar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erum HCY levels in groups with different lesion number of coronary artery,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degree and angina pectoris types were compared.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CY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erum HCY level as (25.49±14.93) μmol/L,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6.75±3.18) μmol/L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omocystein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冠心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慢性疾病, 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血清HCY的参与[1], 本次研究为证实该研究观点, 特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50例体检正常者进行血清HCY检测, 并对其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该组患者均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51~78岁, 平均年龄(54.87±13.06)岁。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参加体检的5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经冠脉造影检查均未见冠脉病变,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6~81岁, 平均年龄(53.04±14.39)岁。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体检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体检者的血清HCY水平进行测定,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 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液作为标本, 以3500 r/min的速度持续离心处理, 待血清分离后取血清后立即检测, 采用西门子・Dimension.RxL.ma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HCY水平进行测定。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HCY水平。根据患者的冠脉病变支数(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冠脉狭窄程度(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以及心绞痛类型进行分组, 比较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不同类型心g痛患者的血清HCY水平, 其中, 冠脉管腔直径减少幅度≥50%即可判断为冠心病, 冠脉管腔直径减少幅度50%~69%即中度狭窄, 冠脉管腔减少幅度达>70%即重度狭窄[2]。同时观察HCY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r为正数即正相关, 反之则为负相关, r的绝对值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清HCY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血清HCY水平为(25.49±14.93)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3.18)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比较 80例患者中包括34例冠脉单支病变、46例冠脉多支病变。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患者的HCY比较, 多支病变组HCY水平为(31.54±15.82)μmol/L, 高于单支病变组的(18.96±10.23)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不同冠脉狭窄程度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比较 80例患者包括51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不同冠脉狭窄程度患者的HCY比较, 重度狭窄组HCY水平为(33.12±18.53)μmol/L, 高于中度狭窄组的(17.64±9.18)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4 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比较 80例患者包括31例稳定型心绞痛、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的HCY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HCY水平为(30.59±10.27)μmol/L, 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的(20.15±8.43)μ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5 HCY与冠脉病变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 冠脉病变程度和HCY水平呈正相关(P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于脂质在冠状动脉内过度堆积而致冠脉粥样硬化, 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心肌供血不足, 进而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及心脏器质性病变, 往往会发展为心绞痛、心肌梗死,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 故临床上应对冠心病患者病情予以准确判断, 并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
目前, 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冠脉造影检查, 通过对患者冠脉实施造影检查, 可对其冠脉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程度进行判断, 但由于冠脉造影检查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性, 且具有一定程度的辐射性, 临床上常将其作为最终确诊手段, 而在日常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 多采用相关生物标记物予以反映[4]。
HCY属于细胞内蛋氨酸脱甲基化而生成的代谢产物, 往往会影响到赖氨酸及半胱氨酸的结构和功能, 导致动脉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多糖蛋白衰退, 并影响其生长。一般情况下, 人体内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在5~15 μmol/L, 一旦血清HCY水平>15 μmol/L, 即可判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其冠状动脉容易发生病变, 据有关研究报道指出, 人体血清HCY表达水平每增高5 μmol/L, 其冠脉发生病变的风险系数约增高79%, 而其他心脑血管病变发生率约增高50%[5, 6]。本次研究为研究血清HCY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的意义, 对不同受检者的血清HCY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 观察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正常者(P
本次研究对HCY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 冠脉病变程度和HCY水平密切相关, 且呈正相关(P
C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出现异常增高, 血清HCY可能参与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可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吴志红, 丁秋蕾, 连晓芳, 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中国医药, 2014, 9(9):1271-1273.
[2] 张化勇, 杨帆, 魏经汉, 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 4(1):46-48.
[3] 赵伟林, 杨帆, 员丽培, 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 7(2):229-231.
[4] 李杨, 沈洁, 申亚丽, 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10):885-888.
[5] 张贞, 宁兴旺, 匡敏, 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研究的进展.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9(9):726-728.
[6] van Meurs J B, Pare G, Schwartz S M, et al. Common genetic loci influencing plasma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effect on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3, 98(3):668-676.
[7] 吴文芳. 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白介素6及白介素8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8] 刘纪君. HCY、hsCRP、FIB及血脂在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 2015.
[9] 张爱鹏, 张华珊, 张昌杰. Hcy、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分析. 内科, 2017, 12(1):63-64.
篇9
“学评教”就是学生通过系统收集教师教学中的资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实质上,评教结果的正确表达、科学分析、解释、公布和使用是整个评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改进教师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学评教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获得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水平、弘扬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2.有效加强学风建设
学生参与评教,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了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
3.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学管理现状
通过学生评教,可以让教务管理部门从宏观上更准确地掌握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从而为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决策奠定基础;也可从微观的层面根据学生评教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师做出更加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
二、“学评教”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指标单一化、统一化。目前的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往往开发使用统一指标的网络教学评价体系,虽然兼顾了学校多样性的特点,但往往忽略学科差异性和教师类型的多样性等现实。
2.指标内容存在的问题。目前使用的评教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几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没有突出重点,在具体评价中很难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3.评教指标结果有效性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中参与评教的仅是学生,评判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为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它需要与通过其他方式所得到的教学评价信息一起为学校管理部门服务,从而形成学校对教学管理的决策依据,使学校管理部门全面、正确地掌握学校当前教学情况。
三、“学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完善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基本的一步,是整个学生评教工作的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评教结果和高效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根据调研,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特点,重构了一套具有先进理念且符合社会最终需求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使之更加完善。
校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教风师德方面 1.为人师表,授课严谨,教学责任心强。
2.对学生辅导、答疑热情而有耐心。
3.保持师生之间沟通,重视学生的意见。
教学规范方面 4.按时上下课,不随意停课、调课。
5.备课充分,有教学大纲、教材、授课计划、教案及其他教学资料。
6.在课堂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坚持布置作业和批阅作业。
教学内容方面 7.授课层次分明、概念准确、重点突出。
8.所授课程能紧密联系专业岗位需求的需要,授课过程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能巧妙的化解难点、强化重点,讲解透彻。
9.教学内容充实,反映科学前沿。课堂教学能够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学方法方面 10.用普通话或用外语教学,表达清晰。
11.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上课,并与板书有效结合。
12.善于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启发式、案例式、讨论等
教学效果方面 13.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14.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
15.通过教学,启迪了思维,在掌握该门课程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习能力,为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院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组织方面 16.能够调动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7.适当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18.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水平。
19.密切关注学生听课时的反应。
教学手段方面 20.现代化教学段引入课堂。
21.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并且有创新。
22.课件制作良好,有吸引力,并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书育人方面 23.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24.思路清晰,讲解逻辑性强。
板书方面 25.板书工整清晰。
教学语言方面 26.通话标准,语言生动、适中。
27.讲课口齿清晰。
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方面 28.案例选取恰当,讲解生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9.能反映本学科最新成果。
30.介绍、评价各种观点
31.讲课能做到旁征博引。
32.尝试挖掘材料内涵。
学生选择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师生交流方面 33.教师有问必答,答疑时热情。
34.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并给予思路引导。
35.对每一位学生都很友善。
36.尊重学生的看法意见。
37.耐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课业方面 38.作业布置合理、适度、适量。
39.批改作业认真。
40.对作业和测验情况及时反馈。
41.课程进度、难度适中。
开放性问题 42.你认为教师教学突出的优点是什么?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21-02
在传统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被奉为绝对的主导,专业知识被音乐教师占有和传播。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境况,学生们在自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许多问题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还有一些研究方向是教师约定俗成的固有观念中所忽视和不关心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绝对占有优势就被改变,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也使自身的认知宽度大大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从单一的教师传授变为了多元。
自研究性学习开展至今,高校音乐教师将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选择权使指导老师的范围扩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教师,也可以选择本系的专业教师,甚至可以选择全校的非专业教师,这种有宽度的选择权,为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是个体的教师教学满足不了多元的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往往围绕着课题进行,而这些课题内容往往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各种科研方法、结题报告的写作、数据的处理等。因此,大多数音乐教师是很难单个完成研究性学习所有的指导工作的,知识的发现、增长和应用都必须使教师具有开放的教学思维和综合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需从专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完成学习指导,不同专业教师应该及时合作,共同商讨和应对、共享经验,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完成。
基于上述几点原因,在研究性学习中,音乐专业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进行非常恰当地定位。研究性学习自身所具备的自主开放、探究合作等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需要体现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一、指导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指导者应该是研究性学习中音乐教师的首要角色,在实施学习的各个阶段,学生是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的,这种指导,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指导,并不会越俎代庖。具体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有对于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挖掘、书写研究报告、制作PPT的技术指导等。
音乐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者角色的实现具体有几个方面:
1.动员学生主动实施研究性学习。倘若将一项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交给音乐专业学生实施,完全脱离音乐专业教师的指导,结果肯定是行不通的。学生们长期地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缺乏全面感性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做法流程,是需要教师具体向学生阐明的,而且要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和价值,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到我“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一个整体上的概括认识,这样才有可能有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
2.指导研究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是选题的把握,选题的价值所在,有什么基本要求和来源背景,都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并引导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立选题之前,为学生做好相关备选题的铺垫,调查研究、专家讲座、参观访问等,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待学生选题确定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判断论证相关选题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
确定选题后,对于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设计也是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的,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等,学生的研究方案设计出后,教师还要进行具体的论证指导,从而对研究的进度、方法方向、研究质量等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3.指导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心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其学习进行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成功获得知识的过程,但教师的指导并不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本身,而是根据已有课题,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利用各种资源、撰写报告论文等的方法,方法的掌握就能让有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同样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性格差异的学生或是不同于学校的单一环境等因素,都会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压力和困惑之中,课题进行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团队的合作是否规范和融洽,小组中每位同学的角色定位是否恰当,学生的倦怠情绪是否得以及时疏导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的,让学生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同时也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合理化意见和成果,主动配合、积极合作,营造相对稳定的合作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及时完成。
二、参与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研究性学习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从主导者的地位上弱化,并不是完全回避教师的参与,为了保证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安全有效地进行,适当的参与是必须而恰当的。
1.参与“监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样重要的学科,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全程中都需要教师实施过程监控,其主要的目的是既要保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序完整,也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结果的高质量。具体的监控方法可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研究记录和日记,并能真实记录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自身的体验。
2.参与“对话”。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为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往往不在同一区间,因此并不需要教师全程面对学生,但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把自身置身于小组中的一员,当小组成员遇到问题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时,教师可以和他们进行商讨,激发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视野,这种“对话”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给他们提供新的思路,在交谈中,轻而易取地完成了师生合作,还增强了亲切感。
3.参与“异步补差”。教师对研究小组中成员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行为需放在参与者的角色上进行,将最好和最差表现的学生从小组中找出来,商讨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研究中,以小组长或是小组成员的角度,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小组其他成员的思考和讨论,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入更深层次来加深学生对原有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能在这种及时参与中发现规律、找准方法。
三、组织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1.组织好小组学习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无外乎两种: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前者是为了保证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而后者又为各小组之间公平有利的竞争创造条件。教师应该让小组成员明确学习的任务和需达到的目标,并组织好小组合理分组,并组织好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不同的组员需承担相应的角色和不同的分工,并能组织好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依靠。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学习潜力和保持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教师还需完善出一套鼓励小组共同成员的评价机制,来组织学生互评,自评,从而鼓励不同角色的成员完成不同任务的良好表现。
2.组织好学生交流探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因为个体的差异,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创新性的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这种碰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就需要不同角度地思考和探讨。教师应根据学习进行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是研究学习的成果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以升华提高,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必要的平台,为他们创设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多种形式,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聪明才智在争论交流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3.组织好学生学习关系的处理。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成员既需要自主学习,也需要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当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需要协调的时候,由教师组织设计评价量规,合理使用评价技术可使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都能有效发挥,既要设计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指标,也要设计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指标,成员能根据自身的分工合理完成个别学习,不去依赖其他小组成员而能独立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在整体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个人的作用,使合作学习能够及时完成。
综上所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完成由主导者到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不仅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及时协调小组内部关系,加强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还能监督小组完成课题的质量、在不同空间地域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进行分配和梳理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学习能力得到很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很大提高,极大意义上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2,(2).
- 上一篇:体育课课程性质
-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