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

篇1

关键词:蔬菜苗期;地下害虫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85-1

1 蛴螬类害虫

1.1 识别要点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又称为白土蚕、白地蚕、核桃虫、老母虫、粪虫等。老熟幼虫体长14~45毫米,身体柔软多皱褶。静止时弯成C形,头部黄褐色,体乳白色。成虫通称为金龟子,体长6~21毫米,体宽3.4~11毫米,长椭圆形,呈棕色或黑褐色、黑色,具光泽,体壁硬,前翅厚,并盖住后翅。

1.2 为害特点

1.2.1 成虫白天藏在土中,晚上20~21时进行取食植物叶片等活动,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喜欢未腐熟的粪肥,在全国均有分布,但在北方发生较重,4~7月为活动期。

1.2.2 蛴螬可为害蔬菜及其他农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跟、块茎及幼苗,常造成缺苗断垄,薯芋类块根被咬伤易诱发病害。蛴螬在春、秋两季为害最重,其活动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土壤潮湿活动加强,尤以连续阴雨天气,为害加重。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清除田间杂草,进行秋翻;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可用碳酸氢铵作追肥;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1.3.2 药剂防治: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加10倍水稀释,喷在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将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将毒土撒于播种沟内,覆盖一层细土后播种;或将毒土撒入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在育苗时,每平方米苗床用2.5%敌百虫粉剂3克,拌过筛细土15克,混匀制成毒土,先往苗床内撒一层毒土,然后再覆苗床土;用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防治。

2 金针虫

2.1 识别要点

金针虫是叩头甲幼虫的统称,又名土蚰蜓、笈笈虫、钢丝虫,是菜田的另一类重要地下害虫。菜田常见的有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

2.1.1 沟金针虫 细长,筒形略扁,体壁坚硬而光滑,黄色,具细毛,前头和口器暗褐色,头扁平,上唇呈三叉状突起,自胸背至第10腹节,各叉内侧各有一个小齿。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最宽处约4毫米,体节大于长,从头至第9节渐宽。

2.1.2 细胸金针虫 圆筒形,细长,金黄色,光亮。头部扁平,口器深褐色,第一胸节较第二、三节稍短。1~8节略等长,尾节圆锥形,近基部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和4条褐色纵纹,顶端具1个圆形突起。

2.2 为害特点

幼虫在土中为害种子及其新萌芽、幼苗跟、茎,致使蔬菜作物在苗期干枯致死,造成成片的缺苗甚至全田毁种,在春秋两季发生,当土温7℃~17℃为害最重。

2.3 防治方法

耕翻土壤,减少土壤中幼虫存活量,发生严重时可浇水迫使害虫垂直移动到土壤深层,减轻为害;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48%地蛆灵拌种或制成毒土进行防治;发生较重时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灌根防治。

3 蝼蛄

3.1 识别要点

蝼蛄又称土狗子、地狗子、啦啦蛄、水狗等。成虫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较硬,前足呈扁平状、上有齿,有4翅,前翅短,后翅长,腹部柔软圆筒形,着生2根长尾须,若(幼虫)的外形与成虫基本相似,菜田发生蝼蛄有2种,一种是华北蝼蛄,体长36~55毫米,黄褐色;另一种是东方蝼蛄,体长30~35毫米,灰褐色。

3.2 为害特点

蝼蛄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蔬菜及根各类刚播下的作物种子,和幼芽,或将幼苗根、茎部咬断,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花状。蝼蛄将表土拱起穿成许多隧道,使根部透风和土壤分离,使幼苗失水干枯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华北蝼蛄以盐碱地、沙壤地发生数量大,东方蝼蛄以高湿低洼地和水淹地发生最多。一般在夜间活动,成虫有趋光性,并喜好香甜的物质和马粪以及炒香的豆饼、麦麸等,每年5~6月份和9~10月份是两个为害期。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改良盐碱地,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夏收后翻地,破坏蝼蛄的产卵场所。秋收后先大水灌地,使土壤深层的蝼蛄向上移,在上冻前深翻地,把翻上地表的害虫冻死,在蝼蛄为害期,追肥可用碳酸氢铵等化肥。或用黑光灯、白炽灯诱杀成虫。

篇2

【关键词】柑桔;病虫害;防治

1.柑桔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由于用药不适时,施药方法不正确以及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作用机制的农药、随意混用农药等,都容易造成柑桔病虫害的发生。为此应树立无公害柑桔生产意识,逐步掌握柑桔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做到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污染和很少污染环境,残留毒性小,少杀伤天敌,能预防和延缓病虫产生抗性。

2.柑桔主要病虫害

2.1柑桔树脂病

柑桔树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菌主要以无性世代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枯枝、病树干或病树皮上越冬。不良的栽培管理,特别是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及时,偏施氮肥,土壤保水性或排水性差,各种病虫为害和阳光灼伤等造成树势衰弱,都容易引致此病的发生。老树和成年树发病较多,幼树发病少。

防治方法:在春季发现初病树,及早把病部刮除。可用刀刮病斑至木质部(刮下来的树皮集中烧掉),然后涂药。在定果后的6-8月间喷药3次,每次间隔期视降雨量而定。一般可在累积降雨量达到200-300毫米时喷药一次。药剂可选用80%大生M-45600倍液(兼治锈螨),70%代森锰锌500倍液。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要注意做好防寒工作。

2.2柑桔疮痂病

蜜桔最易感病,雨量充沛高湿条件下,适宜发病温度为20-21℃。该病只侵染感病品种的幼嫩组织,初抽出的新梢嫩叶尚未展开前和幼果在落花后豆粒大小时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春梢嫩芽开始萌动,芽长2mm左右和花谢2/3左右时,进行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甲基托布津和松脂酸铜等。药剂可选用:0.5~0.8%波尔多液,80%金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禾益万克水悬浮剂500倍液,57.6%冠菌清干粒剂1200倍液, 77%可杀得(2000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2.3柑桔溃疡病

柑桔叶、枝、果均受害,甜橙类最易感病。当气温达25℃以上、雨水多湿度高时,潜伏在病组织内的细菌溢出,借风雨、昆虫及枝叶接触传播,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幼嫩组织发病。带病的苗木、接穗和果实是远程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必须对苗木和接穗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株就地烧毁。目前主要掌握好在果实横径平均为2.0厘米左右时进行防治,药剂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2000型6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500倍液等。此外,每次台风暴雨过后要及时喷药。[1]

2.4柑桔炭疽病

发生严重时引起落叶、落花、枯梢、落果,贮藏期造成果实腐烂,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对该病的防治要抓好果园的管理,增施磷钾肥,剪除枯枝、病枝,清除落叶、落果及时烧毁。冬春两季用波美1-3度石硫合剂清园消毒。于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各喷一次化学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炭疽福美、代森锌600倍液交替喷布。

2.5柑桔潜叶蛾

柑桔潜叶蛾是为害柑桔叶片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10多代,以每年7-8月间嫩梢抽发盛期危害最烈,尤以秋梢危害最重。不同地区发生早迟亦有差异。受害叶片上有许多银白色虫道。夏、秋梢萌发期是重点防治期。

防治方法:控制肥水,使整齐抽梢。当大部分新梢长2-3厘米时,即开始喷药,每隔一周喷1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20%好年冬乳油2000-3000倍液;24%万灵水剂或5%卡死克乳油或5%抑太宝乳油1000-1500倍液;1.8%虫螨杀星乳油5000-8000倍;2.5%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等。[2]

2.6柑桔红蜘蛛

柑桔红蜘蛛是常年发生危害最严重的柑桔害虫,其抗药性强、代数多、繁殖快。柑橘全爪螨又名红蜘蛛:主要为害叶、枝和果实。受害叶片正面和果实表面,出现苍白色斑点。当每叶(果)上有虫、卵5-10头时是重点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在果园建立稳定的天敌群落是防治柑桔锈蜘蛛的根本性措施。当每叶或每果虫数达到5-10头时,应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阿维菌素4000倍加进口机油乳剂800倍加10%吡虫啉1000倍兼治桔蚜。2%阿维菌素4000倍加15%单甲脒1000倍喷杀。

2.7柑桔花蕾蛆

花蕾蛆是柑桔花期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桔园土内越冬。成虫在3~4月份柑桔现蕾时(花蕾直径2~3毫米)出土,将卵产于花蕾中。幼虫为害花器,受害花蕾缩短膨大,不能开放。幼虫危害花蕾10多天后爬出,落地钻入土中结茧。

防治方法:可在多数花露白时选用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然后及时人工摘除受害花蕾(俗称灯笼花)、集中深埋。

2.8柑桔粉虱类

以若虫群聚叶背固定吸食为害,造成枝枯叶落,并诱发煤烟病。

防治方法:保护利用天敌。在各代1-2龄幼虫盛发期喷药防治,重点部位是当年生新梢嫩叶背面,药剂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或乐斯本加吡虫啉等,严重桔园分别间隔14天施好第二次药。

2.9柑桔煤烟病

严重影响柑桔的品质和产量,煤烟病为害枝梢、叶片和果实,在表面形成黑色或暗褐色霉层,后期于霉层上散生黑色小粒点,手擦易脱落,发生严重的桔园,远看如烟囱下的树被盖上了一层煤烟,光合使用受阻,结果少,品质低劣。

防治方法:加强防治蚧、蚜、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另外选用代森锰锌、松脂酸铜等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交替多次使用。

2.10天牛

天牛每年发生一代,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以幼虫钻蛀为害。

防治方法:对受害严重的衰老树,及早砍伐,减少虫源;利用天牛中午栖息特性,捕杀成虫; 6-8月间检查树干,发现虫卵及幼龄幼虫可用小刀刮杀;幼虫蛀入木质部后,可用钢丝钩杀幼虫,也可用80%敌敌畏乳剂或40%乐果乳剂5-10倍液,用脱脂棉吸收后,塞进蛀口内毒杀幼虫。

3.结语

随着气温上升,柑桔各种病虫害也随之发生,防治病虫害宜在发生初期开始,以减轻后代危害。目前正值柑桔幼果生长期,也是柑桔各种病虫发生为害盛期,必须抓紧防治。对柑桔要抓好虫情监测、检疫及防治工作;密切注意常发性害虫发生动态,按虫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板栗;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伏牛山区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39-02

板栗常遭到多种虫害的危害,尤其是果实虫害,对产量和质量影响甚大,往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成为板栗生产的严重障碍。对伏牛山区板栗的害虫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该区域主要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

1 栗实象鼻虫

作为危害板栗最严重的害虫,栗实象鼻虫在各板栗产区普遍发生,每年有20%~40%的果实被害,严重地区达90%以上,果实受害后,其发芽力和食用价值受到影响,并通常可引起果实的发霉腐烂。

1.1 发生特点

果实象鼻虫完成1个世代需要2年,常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次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虫为害幼果及枝的幼嫩组织,1周后可通过栗苞伤口向果实钻孔产卵,卵孵化后直接在果实内取食,虫道充满灰白色或褐色粉末状虫粪。

1.2 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抗虫品种。不同品种的抗虫性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栗苞大、苞刺密、苞刺长、苞刺硬、苞皮厚的品种,不利于成虫刻槽产卵,表现抗虫;与此相反的品种则不抗虫。有些早熟品种因能避过一段产卵期,受害较轻。二是通过清园去杂改善栗园环境条件。具体可有两方面的措施:①拾捡落果,砍除灌木杂草。②深翻改土,垦覆栗园,深度应达15 cm左右,以冻死越冬幼虫。三是热水浸种。保持水温50~55 ℃,将种子放在其中浸泡10 min,其水量应为栗实的2~3倍,然后将水温调到60~65 ℃,再把栗实倒入热水中,捞出晾干即可。四是栗实熏蒸。采收后将栗实置于密封的条件下,用化学熏蒸剂溴甲烷或二硫化碳处理一定时间,能彻底杀死果实内的害虫,并对板栗的品质、风味、外观及发芽率无不良影响。五是药剂防治成虫。在成虫出现后,可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施,每隔10 d喷施1次,共进行2~3次[1]。

2 剪枝象鼻虫

剪枝象鼻虫成虫专咬果枝,造成幼栗苞大量掉落。一般造成减产30%,危害严重的减产50%~90%。

2.1 发生特点

剪枝象鼻虫一般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上旬开始化蛹,羽化的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土,6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成虫产卵时,先选一嫩果枝,在离栗苞2~6 cm处,用口器把嫩果枝从上面剪断,下面仅留表皮,使嫩果枝悬挂空中,然后爬到栗苞上产卵。产卵后再爬回原剪口处将枝剪断,使果枝掉落地面。

2.2 防治方法

一是捡净虫苞。被成虫咬断的果枝,落地后显而易见,可在6—7月逐园捡拾虫苞3~4次,然后集中运出林地烧毁。二是翻耕栗园。秋冬季节耕翻栗园土壤,清除杂草,使幼虫遭受旱、冻而死亡。三是药杀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选微风或无风的早晨和傍晚,用621烟雾剂在栗园放烟熏杀成虫,连续3次,保果率可达90%以上;或先后用75%辛硫磷1 000倍液,或2 000倍液喷洒果树树冠,效果也很好[2]。

3 桃蛀螟

桃蛀螟以幼虫为害果实,被害果实内部空虚,虫粪和绦状物互相粘连,失去食用价值,同时也是贮藏运输期间引起腐蛀的原因之一。

3.1 发生特点

桃蛀螟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板栗堆放场地、栗树皮、球苞、果实以及玉米秆、向日葵花盘等处越冬。桃蛀螟危害板栗的主要时期是在9—10月。当栗果接近成熟,球苞即将开裂时,大部分幼虫蛀食球苞,少部分幼虫蛀食果实。

3.2 防治方法

一是栗苞采收后,抓紧脱粒,可减轻幼虫蛀果危害。二是栗苞堆积期间,喷洒敌百虫1 000倍液,使栗苞沾药均匀,杀虫效果可达90%以上。三是果实采收后立即用二硫化碳熏蒸,可杀灭桃蛀螟、栗实象鼻虫等多种害虫。值得注意的是二硫化碳气体极易着火爆炸,使用和贮存时应特别小心[3]。

4 铜绿金龟子

铜绿金龟子成虫食性杂,除为害板栗外,还为害苹果、梨、桃、杨、柳等多种果树和林木,发生严重时,群集危害,短时间内能将树叶吃光,尤以苗木、幼树被害最重。同时,也是苗圃的地下害虫。

4.1 发生特点

此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18:00—19:00飞出,20:00以后开始为害叶片,直至凌晨飞回到土中潜伏。成虫趋光性强,并有假死性。

4.2 防治方法

一是傍晚用黑光灯或灯诱杀成虫。二是幼树或苗圃可在黄昏和清晨捕捉成虫。三是在成虫危害期,喷洒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40%乐果1 000倍液进行药杀。为害板栗的金龟子还有茶色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小青花金龟子等,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4]。

5 云斑天牛

云斑天牛分布很广,各板栗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板栗外,还为害多种经济树木,成虫啃食新枝嫩皮,幼虫钻入木质部蛀食,造成树势衰弱,果实产量下降,严重时因树干被蛀空使而全树死亡,幼树常被风吹折断。

5.1 发生特点

云斑天牛一般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树干中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钻出洞外,取食树叶、嫩枝,1个多月时间后产卵。卵多产在离地面70~100 cm的树干上。产卵时成虫先在树皮上咬圆形或椭圆形产卵槽,然后在槽中产卵1~10粒。幼虫孵出后先为害树皮,后进入木质部,从蛀孔排出大量粪屑,被害症状极为明显。

5.2 防治方法

一是云斑天牛产卵部位较低,产卵痕迹明显,可用锤敲击,杀死卵和小幼虫。二是幼虫危害期,从虫孔注入50%敌敌畏100倍液,用泥土封闭虫孔,或用棉花蘸50%磷胺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40倍液堵塞虫孔,均可杀死幼虫。三是在5—6月成虫发生期,人工捕杀成虫。为害板栗的还有光肩星天牛、星天牛、薄翅锯天牛等,防治方法基本相同[5]。

6 栗瘿蜂

栗瘿蜂分布很广,在不少板栗产区猖獗成灾。主要为害板栗,也为害锥栗和茅栗。被害芽在春季长成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瘤状虫瘿,导致养分消耗,当年不能抽生结果枝,对第2年的产量也有所影响。

6.1 发生特点

栗瘿蜂1年发生1代,通常以初龄幼虫在芽组织内越冬。幼虫常在4月上旬栗芽萌发时开始活动取食,小虫瘿于新梢长至2 cm左右时出现,5月开始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当年生枝条上部的新芽内。

6.2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栗园管理,增强树势。一般长势较差的老栗园受害重,幼树和壮树发生轻。因此,加强栗园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可以减轻危害。二是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瘤的枝条,并集中烧毁,可大大减少害虫虫源。三是在栗瘿蜂虫出瘤活动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树冠内喷洒80%敌敌畏乳剂2 0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 500~2 000倍液,以杀死成虫[6]。

7 栗皮夜蛾

栗皮夜蛾是为害板栗果实的主要害虫之一。除为害板栗外,还为害橡实和茅栗。

7.1 发生特点

栗皮夜蛾每年发生3代,以蛹在落地栗苞刺束间的茧内越冬,第2年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下旬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孵化,6月中下旬进入危害盛期,7月中旬和9月上旬分别出现第2、3代幼虫。幼虫孵化后,开始蛀入栗实内取食,将粪便排于蛀孔附近的丝网上,被害栗苞苞刺变黄干枯。幼虫有转果危害的习性,一般要为害2~5个栗苞。栗苞被害后,顶端呈放射状开裂,露出栗实,粪便粘连在刺苞上,极易识别。栗皮夜蛾的发生与气候、立地条件及天敌的多少等有关。特别干旱的气候对成虫羽化极为不利;山下部、山中部的板栗比山上部的板栗受害重;低山栗树比高山栗树受害重;树冠中下部比上部受害重。栗皮夜蛾的天敌有蜘蛛、蚂蚁等,天敌多时可降低虫口密度[7]。

7.2 防治方法

一是抓住第1、2代幼虫3龄前尚未进入栗苞危害期间,在6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对栗园喷洒40%乐果乳剂1 500倍液或90%敌百虫1 000倍液,杀虫效果良好。二是根据栗皮夜蛾危害栗苞落地的特点,每年9月上旬,组织人力拾净落地栗苞,集中烧掉,减少越冬虫源[8]。

8 参考文献

[1] 李春野,孔凡涛.栗实象鼻虫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果农之友,2012(2):43.

[2] 赵本忠,陈兆强.剪枝象鼻虫发生规律与防治试验[J].安徽林业科技,1997(2):31-32.

[3] 段玮,王芳,刘亚娟,等.果园桃蛀螟为害特点与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果树,2012(2):33-34.

[4] 胡启山.果园害虫—铜绿金龟子[J].湖南林业,2009(3):29.

[5] 胡长林.核桃云斑天牛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10(2):51-52.

[6] 陈书黎.栗瘿蜂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19.

篇4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遭遇多种病虫害的危害,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长效治理、应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1玉米粗缩病

1.1症状识别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蝽象传播引起的玉米病毒病[1],苗期受害,5~6叶时症状表现为病株矮化、生长迟缓、大叶片浓绿浅绿相间,且扭曲,心叶白绿,不能伸展开,甚至腐烂而死。节间缩短粗肿,分蘖簇生,多数植株不能抽穗结实,抽雄后雄穗轴明显短缩,雄花发育不良,果穗小,玉米饱粒小,甚至没有饱粒。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威胁很大的病毒性病害,一旦发生,防治不及时,就会严重减产,玉米粗缩病自2005年以来危害势头上升,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

1.2防治方法

目前生产上尚无十分有效的农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玉米粗缩病的传播特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目前生产应用中没有免疫性品种,所有玉米品种都发病[2]。对玉米粗缩病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绥玉七号、海玉六号。二是适时早播。玉米安全播种期以内,播种越早,苗龄越大,发病越轻;反之,病害越重。根据蝽象发生规律,玉米播种在4月28日以前,可使玉米病敏感期与蝽象传毒期错开,大幅度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三是及时中耕除草,彻底拔除病株。适时中耕,铲除玉米田间、地边杂草,恶化蝽象生存环境,降低蝽象数量。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四是及时施药、科学防治。大部分农户对玉米粗缩病知之甚少,麻痹思想严重,不防治或很少防治,即使防治,也是在6月中旬才施药,已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期。在6月初蝽象成虫出现时用20%高氯氟乳油300mL/hm2+20%病毒A粉剂700g/hm2,或48%毒死蜱乳油300mL/hm2+病毒必克450g/hm2,对水350kg常规喷雾,隔3d再喷1次,防治蝽象,钝化病毒,兼治玉米螟。

2玉米螟

2.1发生规律及危害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是玉米作物的重要蛀食性害虫,也是北安地区玉米作物的常发性虫害,玉米螟1年发生2代,以幼虫为害玉米的叶、花、茎秆、果穗、果柄[3]。我国玉米螟有2种,即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北安地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1代幼虫仅危害心叶,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虫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螟虫危害十分重要。2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在抽丝期前后,到4~5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和籽粒品质,造成减产减收。

2.2防治方法

首先处理好越冬寄主秸秆、根茬、穗轴等,特别要在春季越冬虫羽化前处理完毕。采取烧、铡、沤、药封切口等方法,压低虫源基数,这是减轻玉米螟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在玉米心叶末期、玉米螟咬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状,当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治。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或玉米累计有卵30块/百株以上时,还需防治1次。可用48%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4 000倍液加叶面肥喷雾防治。玉米田累计有卵5块/百株以上时即需防治。药剂可用颗粒剂,或用50%久效磷或辛硫磷乳油500mL加适量水与25kg过筛(25~60目)的煤渣或沙石颗粒拌匀,或用玉米螟防治专用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即大喇叭口期丢撒在玉米心叶丛内。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人工大量饲养赤眼蜂释放田间,将玉米螟消灭在为害之前,是防治玉米螟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4-6]。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当田间玉米卵量达到1~3块/百株时即为放蜂的最佳时期。放蜂点40~75个/hm2,第1次放蜂10.5~12.0万头/hm2,隔5~7d再放第2次,放蜂18~19万头/hm2,总放蜂量30万头/hm2。利用Bt乳剂,用每1g含100个以上孢子的Bt乳剂3 000mL/hm2,配成颗粒剂撒施或药剂混合喷雾。利用白僵菌封垛,1m3秸秆垛用菌粉(1g含孢子500~1 000亿个)100g,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

3参考文献

[1] 汤世成,赵得营,刘建丰,等.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08(6):32.

[2] 陈建军,李波,吴雯雯.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83-85.

[3] 韩秀萍,张仙英.玉米螟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之友,2008(24):29-30.

[4] 王德林.赤眼蜂防螟技术[J].吉林农业,2008(2):25.

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 病害 发生规律 防治对策

河西走廊概况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武威(古称凉州)、金昌、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嘉峪关和敦煌(瓜州)。走廊区域热量充足、冷热变率大、干燥少雨、蒸发强烈;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长而冷。

二、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

1.蚜虫

食叶性害虫,又称桃赤蚜,烟蚜、菜蚜、温室蚜,主要危害国槐、柳树及部分花卉等,

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mm,夏季黄绿色,春秋季棕黑色,体外被有腊粉;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mm,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胸背板黑色。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30代,春季3-4月卵开始孵化,在越冬寄主上进行孤雌胎生,繁殖3-5代,4-5月中旬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随着温度的逐步升高,并开始危害植物,同时进行孤雌生殖繁衍,危害面积和程度不断扩大,至中秋前后产生有翅迁徙蚜,随着温度的逐步降低,数天后开始第二次转移,成虫开始由夏季危害(取食)植物向冬季越冬植物转移,同时繁衍出有性无翅雌蚜和有翅雄蚜,后在寄主上产生越冬卵,以卵越冬。

防治对策:在入冬以后,虫卵易在国槐、垂柳等大乔木树干裂缝中以卵越冬,用石硫合剂对树干进行涂白,减少越冬卵虫口密度。在若虫及第一代成虫时期,即5月中旬左右,用50%灭蚜威1500-2000倍液对树体进行全面喷施;6月-8月的虫害高发期,用40%乐果乳油和高渗苯氧威1000-1500倍液,每15-20天对树体及周围花草喷施一次,控制虫口密度。

2.叶螨

吸汁害虫,由于体色多呈红、黄色,又名红蜘蛛、黄蜘蛛,主要危害垂柳、刺枚、红叶小檗等。

形态特征: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雌成螨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体长不超过1mm。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3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4月初全部孵化完毕,越冬后1~3代主要在地面杂草上繁殖为害,4代以后在柳树、刺枚和杂草上为害,10月中下旬开始进入越冬期。卵主要在树干皮缝、地面土缝和杂草基部等地越冬,3月初越冬卵孵化后即离开越冬部位,向早春萌发的杂草上转移为害,初孵化幼螨在2-3天内可转移,红蜘蛛的各个活动虫态均可转移。若3天内找不到食物,即可因饥饿而死亡。

防治对策:根据枣红蜘蛛的发生规律,在越冬卵孵化前刮树皮并集中烧毁,刮皮后在树干涂白(石灰水)杀死大部分越冬卵。根据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和孵化后首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的习性,早春进行翻地,清除地面杂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间田间没有杂草,使红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在虫害危害严重时期可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倍,1.8%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液防治等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另外在采取化学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中华草蛉、食螨瓢虫和捕食螨类的昆虫,保护和增加天敌数量可增强其对枣红蜘蛛种群的控制作用。

3、吹绵蚧

吸汁害虫,常群集在叶脉两侧、主干及新梢上危害,发生严重时,叶色发黄,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条,亦因其排泄物宿存于主干皮缝内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腐烂,严重影响观赏价值。主要危害垂柳、馒头柳等。

发生规律: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每年完成2-3代,多以若虫态过冬,一般4-6月间发生严重,7月以后开始向树干转移,并在柳树皮缝内分泌卵囊产卵,表现为绒毛状物质。吹绵蚧可在许多寄主植物上生长发育,从卵里孵出幼虫开始,一直到雌成虫分泌卵囊或雄虫结成茧囊以前为止,均能自由活动。

防治对策:在入冬以后,虫卵易在馒头柳、垂柳等大乔木树干裂缝中以卵越冬,用石硫合剂对树干进行涂白,减少越冬卵虫口基数。7-9月可用40%杀扑磷(速扑杀)乳油、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马拉硫磷(马拉松)乳油800倍液;各药剂可混加95%机油乳剂300倍液防效更佳。

4、黄斑星天牛

蛀干害虫,又称黄斑星天牛,主要取食被害树木叶片、嫩枝及木质部表层,主要危害杨树,柳树及榆树等

形态特征:成虫雄虫体长14-40mm,宽6.8-12mm,雌虫体长24-40mm,体宽9-12mm。体黑色,微带铜色光泽;翅面上绒毛斑呈乳黄色至黄色,少数污白色,排成规则的5横行,第3和第4行最明显,第1、第5行斑最小。

发生规律:黄斑星大牛在河西走廊地区2~3年发生1代,以卵和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皮下或木质部内越冬,老熟幼虫于翌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化蛹,7月至8月中旬成虫羽出,交尾产卵。

防治方法:用枝条或刷子蘸20%氰戊菊酯乳油20倍液体或40%氧化乐果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倍液插入虫孔注孔或毒泥堵孔等除治幼虫,在虫口密度较大时用绿色威雷400倍稀释液进行喷药防治,平均灭虫率达到90%以上,毒杀效果非常显著,且特效期长达50天左右。

5、白粉虱

吸汁害虫,又名小白蛾子。大量的成虫和幼虫密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叶片萎蔫、退绿、黄化甚至枯死,还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一串红,月季,瓜叶菊,万寿菊,牡丹等花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0-1.4毫米,淡黄色或白色,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可飞移。

发生规律: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D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冬天室外不能越冬。

防治方法:喷施40%的菊杀乳油2500倍液,或用10%的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喷洒,可抑制成虫产卵和若虫孵化。也可用2.5%的敌杀死2000倍液喷雾,对各种虫态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宜在早、晚成虫活时进行,先喷叶正面,再喷叶背面。每4-5天一次,连续7-9次才可以彻底铲除。

结语

通过对张掖市园林植物害虫的观测和防治,总结出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园林植物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利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有效的防治的方法,保证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为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园林植物保护学》.上海市园林学校主编.1990.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篇6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特点;综合防治;措施

绥德县属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降雨偏少,光照较充沛,无霜期165天,平均降雨量486毫米。马铃薯在我县已经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3万吨。近几年,随着我县种植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农作物良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也不断加大。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病虫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也愈加重要,现将我县马铃薯的病虫害及与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做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一、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 病害发生的特点

1.1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7-8月发生的频率最高。根据田间的实地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极高,主要发生在叶子部分,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就会很快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基本特征为:在叶缘或者叶尖部分有淡褐色斑,在斑的周围有晕圈,当空气湿度变大时褐斑就随之变大,叶片也变为黑绿色且发软,叶子的背面有白霉。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叶子就会枯萎,马铃薯的叶柄、茎也会被传染,有黑褐色斑及白霉的出现。马铃薯的块茎被感染后,表皮会出现褐色斑,发病初期不会变形,但随着浸染的不断加深,病斑会向下延伸并变硬。发病后,植株大部分叶片枯死变黑脱落,甚至全田枯死,大流行年份,可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窖藏期,带病薯块的病情继续发展,造成烂窑,损失极大。中度流行年份减产11.8%左右,大流行年份减产30-60%。

1.2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的环腐病是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40%。基本特征为:多发生在马铃薯的花期,从根部叶片开始,并由下向上传染,直到感染整株。病发初期,叶脉由绿变黄,并逐渐变枯,直至整株马铃薯倒伏而死亡。切开马铃薯发病的块茎便能看见里面的维管束变成乳黄色直至黑褐色,皮层内呈现环形或者狐形,所以称之为环腐。

1.3 马铃薯病毒病 由于病毒侵染引起的病害称为病毒病害。马铃薯病毒病常见的有以下3种: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花叶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匀,叶面黄绿相间或者浓绿淡绿相间,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缩小,整株马铃薯会矮化。坏死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片与枝条的茎部产生褐色的坏死斑,严重的情况下,马铃薯的全部叶子枯萎而死。卷叶型病毒病马铃薯叶片自主脉或者沿主脉向内翻转而逐渐变硬,严重时马铃薯的叶子呈现筒状。

2 马铃薯虫害发生的特点

2.1 地下虫:蝼蛄,小地老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它们的爪子把马铃薯的根或者地下茎撕成丝状,导致地上的部分枯萎或者死亡,有时也会咬马铃薯的芽,导致芽不再生长,致使马铃薯缺苗。也可使幼根失去土壤的滋养,并使其透风,导致马铃薯缺水,最终死亡;在马铃薯苗与地面的结合处把茎咬断,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或者也会咬食其嫩叶,致使成孔。也会在地下咬食马铃薯的块茎,致使茎块成孔,马铃薯的块茎被钻蛀之后,导致其品质下降或者使其感染腐烂菌而造成整个马铃薯的腐烂。

2.2 蚜虫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有以下两种:直接的危害,在马铃薯的叶背幼芽上咬食,导致其叶子皱缩、变形,影响其光和作用,使其发育不良;在蚜虫的咬食过程中,有可能把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从而引发其病毒病,最终造成马铃薯的减产。

2.3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2.3.1 寄主:除危害马铃薯,茄子,番茄科蔬菜外,还危害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

2.3.2 发生规律

以成虫在背阳的树皮下,树洞内,墙壁间隙,各种桔杆,杂草堆中及土缝内滞育越冬,由于越冬代成虫产卵期长达2-3月,故世代重叠,食主害为第2、3代。发育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为80%-85%。6-8月温度不高,雨量较少发生危害就重。各生期间,嗜食的寄主面积大,食料丰富,发生就重。

二、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病害防治措施

1.1 马铃薯病害的预防: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发病前可采用喷洒农药的治理方式,使发病率降低,并且得到有效控制。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病时间等信息以及天气的阴晴状况,合理适时喷洒农药,秉承“趁早不趁晚”。

1.2 病害防治措施

1.2.1 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栽培管理、技术预防、化学防治等都是防治马铃薯病害的有效方法,充分、合理及恰当地应用能够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各种方法能扬长避短、互相协调,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及效益。

1)种薯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挑选脱毒无病的种薯,建立无病的留种田,使用单株选优,芽栽或者整薯来播种;催芽晒种,淘汰带病的种薯;选用72.0%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80.0%的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min然后晾干后再种植;

2)栽培时的注意事项: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段种植马铃薯;尽量避免雨后的田间积水与偏施氮肥;若发现中心病株,要在第一时间清除;

3)要注意合理轮作换茬,要避免重茬;种薯在入窖储藏前要严格把关,入窖后也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湿度过大、窖温过高的情况出现;

4)药剂的防治。发病初期在马铃薯的叶面喷洒72.0%的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者30%的百菌清500倍液,或者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雾来进行防治。

2 虫害防治措施

2.1 防治策略在充分发挥农业措施控害作用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和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措施秋季收获马铃薯后进行深翻地、深耙地等措施,以此来破坏幼虫、成虫、蛹的过冬环境,减少其数量,减轻来年对马铃薯的虫害;清理马铃薯种植的田间环境,重点消灭越冬虫源,及时处理,尤其是残株,杂草与杂物,不仅要对其清理还要将其带出地外,利用成虫的假死性进行捕捉等,以此来减少虫卵与幼虫的数量,有效降低越冬基数,压低虫口密度。

2.2.2 化学防治

1)地下害虫的防治

使用杀虫剂:在马铃薯插秧种植时采用40%毒死蜱乳油200IL拌种肥施入播种沟内防治,毒杀地下害虫;灌根杀地下虫:用40.0%的辛硫磷1500~2000倍液,在马铃薯的苗期时灌于根部,每株50-100mL的量。

2)蚜虫的防治措施进行合理的轮作种植;种植马铃薯要远离有病毒的田地;在蚜虫发生的初期,采用啶虫脒微化剂10-20毫升/亩、灭蚜威500-1000或者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稀释喷雾防治。

3)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防治适期:卵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期(分散期前)

篇7

关键词:红小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82-1

我县红小豆颗粒饱满整齐,豆色淡红光亮、白脐、皮薄、沙性大,出沙率可达76%,每100g含热量312-335千卡,蛋白质19-21g,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红小豆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不仅供食用,且可入药,有清热祛湿、健脾的功能。红小豆制作食品用途广泛:用红小豆制馅如粘豆包、其他用红小豆制作的豆粥、年糕、棕子等,深受人们喜爱。因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且其经济价值在不断提高,所以全县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但是,随着红小豆种植年限的增加,其病虫害也在逐年加重发生。为了能使红小豆的产量达到稳产、高产,让广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我们农技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对红小豆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红小豆病害

我县红小豆发生的主要病害是锈病。发生的时间一般在8月中下旬,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1.1 红小豆锈病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可危害叶柄和种荚。开始叶背面生有淡黄色小斑点,逐渐变褐隆起,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后期形成黑色孢子堆,使叶片变形脱落。种子上染病也产生孢子堆,但不能食用。有时叶正面也产生凸起的褐色粒点,为病菌的性子器;叶背面产生的黄白色粗绒状物为锈子器。发病规律:红小豆锈病是由锈菌引起,本菌是专性寄主性菌,只危害红小豆,我国北方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日均温度21-28℃,经3-5天,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红小豆危害,连阴雨条件下,容易流行。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天次。

2 红小豆虫害

红小豆生育前期常遭蚜虫危害,造成卷梢、卷叶,影响蕾荚的正常生长发育。可采用乐果乳剂喷雾防治。遇干旱易发生红蜘蛛危害,轻者叶变黄,严重时叶脱落甚至枯死。可采用阿维菌素防治。中后期常有豆荚螟虫蛀食豆荚,应视虫情,适时防治。

2.1 红小豆豆荚螟

又叫豆螟蛾、豆卷叶螟等,属螟蛾科。危害症状:幼虫紫红色,以幼虫危害叶、花及豆荚,还能吐丝卷叶,在内蚕食叶肉,造成落花、落荚。同时以幼虫蛀食豆类作物的荚果种子,早期蛀食,易造成落荚,后期蛀食豆粒,并在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的豆荚豆粒味苦,不能食用。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发生规律:红小豆豆荚螟1年发生的代数因地域而异,在我县只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白天栖息在寄主植物或杂草叶背面或阴处,晚间活动、产卵,有趋光性。幼虫可转荚危害。一般转荚1-3次。防治方法:选用早熟、丰产、结荚期短、少毛或无毛的抗病高产良种;适期播种,使结荚期避开成虫产卵盛期;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40%乐果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或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喷雾防治,或40%灭虫清乳油,每667m2用30ml,对水50-60Kg喷雾防治。每7天喷1次,根据虫情喷1-2次,对孵化期的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 四纹豆象

篇8

关键词 马尾松;病虫害;危害特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32-02

马尾松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常见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马尾松的分布非常广泛,北起河南与山东,南至广东、广西,东起沿海地区,西自四川、贵州等中部地区。一般位于长江下游600~700 m,低于海平面约1 200 m以上,在河上游约1 500 m以下呈均匀分布状态[1-2]。马尾松的生长能力比一般的树种要强很多,不仅能够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又是造林植树的先锋树种,但也正是因为马尾松的广泛分布和地理环境相对比较适中,因此也被纳入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行列[3]。

马尾松又名枞树,是我国南方的主要树种,属于常绿乔木。最高的的马尾松可达45 m,其树干胸径可达1 m,马尾松的树冠壮年时期以圆锥形居多,老年期的马尾松内侧会开张形如伞状且质地较软。马尾松属于喜光树种,它的根系较发达,初期生长的速度很快,其树冠郁闭也很快,在贫瘠地域就能快速生长,因此是治理荒山首选的先锋树种。

马尾松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用途比较广泛,是工农业首选的生产原料。它有较好的耐水性,是水下工程常用的选材品种之一,有“水中千年松”之称。马尾松的木材纤维素含量高达62%,是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马尾松的松脂可制成松香,也是造纸、涂料、橡胶、油漆等工业重要的原料,马尾松的松针油可做成清凉剂和香精,树皮可制作胶粘剂或人造板,马尾松的松根可以提取松焦油制作成贵重的中药材茯苓的培养基等。

1 马尾松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

1.1 幼苗猝倒病

马尾松幼苗猝倒病是一种较为普通的病害,基于我国对于此种疾病的研究来看,各种病原镰刀菌和立枯丝核是导致该病的2种主要因素。危害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种发芽时不会出土,并且因芽腐烂而死;树种的幼苗才出土叶片就会变成褐色,然后因腐坏而死亡;幼苗出土1周后,幼树的四周出现水变浑浊现象,导致树苗倒伏死亡;出土后的树苗在3个月内出现茎木腐坏现象,同时树根也会立即死亡[4-5]。

1.2 赤枯病和叶枯病

在我国贵州省和四川省比较普通的病状是赤枯病,大面积种植幼林生长的停滞甚至干枯而死亡是最为严重的情况。容易患病的树叶是当年的新叶,开始病叶出现浅棕色或灰绿色的段点状斑,并且逐步扩大至底部,之后转变为赤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并且有黑点出现,即病菌子实体。一些针状的树叶从病斑处弯曲或折断,病菌主要是菌丝体细菌,其在有病叶的树上过冬,在4月下旬产生孢子以感染其他树种,感染高峰期通常是每年的6—7月。

马尾松叶枯病一般是从下部针叶苗向上逐渐扩展,先从带褐色斑点的病叶出现,随后会慢慢扩大呈现段斑,颜色较黑暗,直到逐渐分段枯死。马尾松的病斑上会产生很多纵行黑点,虽然病叶比较枯萎,但不会脱落,如果所有的针叶发病就会导致苗枯死。在东部地区,通常在8月中旬开始发病,9—10月进入高峰期,11月后为病害渐弱期,若遇到雨水较多的年份发病率最高。

1.3 松瘤病和松毛虫

松瘤病也被称为松栎锈病,除了马尾松以外,还可以破坏其他类型松树,如黄山松、华山松、黑松和油松等,其中感染此病较重的是在海拔400 m的马尾松,还有海拔2 500 m以上的云南松,海拔800 m以上地区的黄山松也被列入感染树种。松瘤病的症状是从树木的枝干处形成木瘤,形状呈圆形,表面有较密的龟裂纹产生,直径可达到5~60 cm,在木材的中心部位会有检脂堆积。每年的4—5月,会产生很多黄颜色的疱状物形成于瘤的表面,破裂之后会散发出粉状的黄色锈孢子。

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对湿地松、马尾松和火炬松多种松类树种的危害尤其常见,其中马尾松的毛虫是引发其出现病症最主要的害虫。马尾松的毛虫大多数藏于树皮的缝隙中,也会依靠密集的针叶丛林与地被植物度过寒冬,次年春天,毛虫的幼虫便会成片大面积出现,此时也是防治马尾松毛虫最为关键的时期。毛虫的幼虫进行孵化时具有群集的特性,此时的幼虫以集中的方式在针叶顶端啃食树叶。等幼虫达3~4龄时,会逐渐分散至针叶顶端,遍布整片针叶。当幼虫长到5~6龄后,会出现更大面积的灾害,食量也会大大增加,啃食树叶时的速度犹如火烧般。

2 防治措施

2.1 幼苗猝倒病

在气温过高的南方地区培育马尾松的幼苗时,需选择地形平坦、排水性能好的地段作为育苗的苗圃基地。及时对土壤进行消毒,如采用曝晒与药剂灌浇等。土壤施肥过程中,一定要将有机肥充分腐熟,再用磷、钾肥加以重施。

2.2 赤枯病

吸取四川和贵州地区的经验,可用含30%硫黄的“621”烟剂11.25~15.00 kg/hm2实施防治,一般在6月上、中旬放烟1次,效果非常好。

2.3 松瘤病

依照松瘤病的具体特点,要将已被感染的树枝铲除,尤其是感染程度较高的树枝一定要彻底清除,周围灌木也要一并清除。

2.4 松毛虫

松毛虫的防治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①对成虫的消灭一定要及时,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或用黑光灯将其消灭。②春初时期要加强林区的检查观测工作,将虫卵的数量控制到最低,以减轻日后的防虫负担,虫卵则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摘除[6]。③我国南方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幼虫预防效果最理想的时期,可请相关技术人员配制相应的化学药剂杀虫,如用28%灭幼脲粉剂或少剂量增强粉剂调制杀虫剂。实践证明,药剂杀虫的效果通常在1周后便可以体现出来,且杀虫效果在95%以上。对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尝试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进行喷雾,短时间即可见效,且杀虫效果能达到98%左右。④农药相对化学药剂更为安全,可选用1.4%苦烟乳油,在毛虫的幼虫发生期,按照1∶10的比例与柴油混合使用,也可直接将稀释好的1 000倍液以喷雾形式使用,杀虫成功率一般都能达到80%以上。此药是一种植物性质的较高效杀虫剂,具有毒性低、持效时间长、污染小以及杀毒较为普遍等特点。

3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马尾松一类比较容易感染病害的树种,要加强周期检测及预报工作,对马尾松林区或以马尾松为主的树种林区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检测力度,尤其是病虫害多发季节,可以在林区固定地点建造监测点、监测站,以便对林区病虫害发生状况随时实施监控与检测。根据混交防护林的营造实践可以看出:混交防护林对病虫害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马尾松一类较容易感染病虫害树种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混交林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混交树种的选材一定要就地取材,只要能适应当地地质条件、天气气候便可;此外,混交防护林的种植还需要一套有效的可行具体方案,以免将带有危险性的病虫害种苗掺杂到育苗或者造林当中。同时,还应注意对林区进行封林措施,以达到混交防护林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目的,确保马尾松的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同时,对马尾松的病虫害防治应以提前预防为主,综合考虑各种防治措施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王彦辉,于澎涛,等.马尾松和香樟的抗土壤酸化能力及细根生长的差异[J].生态学报,2007,27(12):5245-5253.

[2] 张治军,王彦辉,于澎涛,等.不同优势度马尾松的生物量及根系分布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71-75.

[3] 张治军.重庆酸雨区马尾松生物量和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4] 李培荣.黄杉害虫马尾松尺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8(5):70-72.

篇9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19-0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生物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的农作物病虫鼠草害达1 7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损失的有100多种,有53种属于最具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小麦属于第二大粮食作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对小麦生产影响很大。现介绍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以供小麦种植者参考。

1小麦锈病

1.1发生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其主要症状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小麦返青后,有2个多月的时间环境比较适合锈病的发生发展,早春条锈病侵染小麦后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和全田普遍发病3个阶段或发病中心和普遍发病2个阶段,然后扩展流行。

1.2防治对策

小麦锈病的防治要采取积极消灭早期菌源,推迟锈病流行期;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早施药控制,集中进行杀灭,切实控制其蔓延。在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立即进行全田普治。

1.2.1农业防治。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磷肥,合理施用氮肥,适时浇水等农业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锈病的发生。

1.2.2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禾果利、粉锈宁、立克秀均匀拌种,拌完的种子当日播完,而且要注意严格掌握用药量,避免发生药害;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50~525 g/hm2、25%丙环唑乳油(科惠)120~135 g/hm2、20%粉锈宁乳油675~900 mL/hm2,或三唑酮、烯唑醇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其防治效果可达95%左右,而且能使千粒重提高10%左右[1-2]。

2小麦纹枯病

2.1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其发生呈逐渐加重的趋势。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进入发病盛期。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后逐渐扩大,并由叶鞘发展到茎秆上,且颜色变深,重病株茎基1~2节间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或导致后期小麦倒伏。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的花纹[3]。

2.2防治对策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抓住返青至拔节期病株率达15%的防治关键期,特别需要注意3月底前的防治。

2.2.1农业防治。早春要及时中耕,促使麦苗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2.2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拌种。用立克秀、纹霉清按要求用量拌种,以免影响种子发芽;二是大田喷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80~960 g/hm2、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500 g/hm2等对水750 kg/hm2在小麦分蘖末期进行喷雾。为确保防治效果,用水量要足,使植株中下部分充分着药。

3小麦腥黑穗病与麦散黑穗病

3.1发生特点

散黑穗病仅破坏穗部各器官的正常发育,而对麦株其他部位的生长发育影响不甚明显,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较多,区别这2种病害的关键是病穗能否散出黑粉和是否有腥味,能自然散出黑粉和没有腥味的是散黑穗病,不能散出黑粉和具有腥味的是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也属系统侵染型的病害,即苗期侵染、后期呈现,1年只侵染1次,没有再侵染。种子带菌是导致小麦腥黑穗病扩散蔓延的主要途径。

3.2防治对策

小麦腥黑穗病是重要的检疫对象,其防治除搞好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种植抗病良种外,还要加强植物检疫。

4小麦叶枯病

4.1发生特点

小麦叶枯病是近几年河南省明显加重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卵圆形或梭形淡绿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并互相连接成规则形淡褐色斑块,天气干燥时呈灰黄色。发病的顺序是先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条件适宜时发展很快。4—5月小麦孕穗至灌浆期多雨潮湿及变化无常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

4.2防治对策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注意栽培管理;三是药剂拌种;四是田间施药。在发病初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喷施药剂,无论使用哪种药剂,均以在发病初期均匀叶面喷施为宜。药剂拌种和田间施药同小麦条锈病。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19页)

5小麦赤霉病

5.1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如果在小麦扬花期遇到潮湿降雨天气则会造成病害的流行。

5.2防治对策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二是进行种子处理;三是进行田间施药。在小麦扬花株率达10%以上,且温湿度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时即可进行第1次施药,药剂可选用80%多菌灵超微粉750 g/hm2、40%多菌灵胶悬剂2 250 mL/hm2、80%多菌灵超微粉450 g/hm2+15%粉锈宁750 g/hm2,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注意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进行均匀喷雾,对水量不少于600 kg/hm2,若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4-6]。

6麦蚜

6.1发生特点

麦蚜又称腻虫,小麦不同生育期其危害特点有所不同,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危害,拔节抽穗后,则多集中在茎叶及穗部进行危害。植株受害部位呈现浅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且其所排出的蜜露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2防治对策

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于百株虫量超过500头时喷雾。穗期可用粉锈宁90 g/hm2+抗蚜威90 g/hm2+灭幼脲30 g/hm2混用,可兼治小麦锈病及白粉病和黏虫等,防效可达85%~90%以上。

7参考文献

[1] 韦伟,许业全,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142.

[2] 刘海霞,朱丽君.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6):180,182.

[3]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4] 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篇10

关键词 春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39-01

春小麦在大通县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大通县各生态区病虫发生规律及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实际情况、作物布局等因素,大通县近年来加强了春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1 小麦锈病

1.1 危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上黄”,是依靠气流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害后,体内的大量养分和水分被消耗,叶绿素被破坏,使小麦籽粒干瘪,造成减产。小麦发生锈病,起初叶上和秆上出现褪绿的斑,后产生大量铁锈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形态小,狭长形至长椭圆形,在成株叶片上排列成条状和叶脉平行,在幼苗叶片上则不成条,初期从原侵染点以同心圈式向四周扩散,以后密集成片;后期又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的孢斑,即冬孢子堆[2]。

1.2 防治方法

1.2.1 选用抗性品种。选用通麦1号、通麦2号、青春38号、青春39号等抗病品种。

1.2.2 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保苗450万株/hm2左右,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肥、钾肥,消灭田间杂草,增强通风透光作用。

1.2.3 药剂防治。播前用25%粉锈宁进行药剂拌种,可推迟或减轻发病2个月左右;发病初期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25 g/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

2 小麦白秆病

2.1 危害症状

小麦白秆病是以种子带菌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受白秆病危害后,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千粒重下降50%~70%,对产量影响很大;在受害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造成绝收。小麦受害后,其叶、叶鞘、茎秆产生1~4条棕黄色条斑。抽穗后病株基部叶片和叶鞘变成灰褐色而凋枯。叶片丝裂,茎秆病斑最后变成白色,在田间很快出现白穗,形成“青死”症状。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严重发病地区要进行异地换无病种,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疫区。实行轮作倒茬,消灭土壤中的病残体。

2.2.2 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具体方法:用多菌灵或托布津药剂150 g,对水1.00~1.25 kg,喷洒在50 kg种子上,充分搅匀,堆放2~5 d即可播种。

3 麦蚜

3.1 发生规律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等,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危害大。蚜虫群集麦穗和麦叶上,吸食麦体养分,排泄粪便,招引腐生菌类腐生,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品质,并能传播黄矮病等病毒病害,大通县发生的麦蚜主要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3]。气温高,降雨少,蚜虫繁殖快,危害重。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早春和深秋季节铲除田边地头田埂等处杂草,消灭越冬虫卵。

3.2.2 化学防治。小麦孕穗期开始进行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应进行防治,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50%抗蚜威乳油2 000~2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5%保丰乳油1 500~3 000倍液、19%氯氰菊酯乳油225~300 mL/hm2、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喷雾[4]。

4 麦茎蜂

4.1 发生规律

麦茎蜂属膜翅目茎蜂科,是春小麦主要的蛀茎害虫之一。小麦一般被害率为10%~20%,严重地区高达30%~50%。以幼虫为害茎秆内壁,影响茎内养分及水分的传导,造成白穗,籽粒瘦秕、千粒重降低,粮食和麦草的产量和品质均下降。麦茎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等寄主植物的根茬内结茧越夏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根茬中化蛹,蛹期42 d;成虫5月中旬始见,6月底终见;卵于5月中旬初见,7月初绝迹;幼虫5月下旬孵出,7月中旬老熟后相继钻入根茬内结茧越冬,到翌年春季化蛹,整个幼虫期超过300 d。成虫于小麦抽穗初期出现后,大多在穗下第2节近节间处产卵,以产卵器锯开麦茎将卵产在茎的内壁上。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大,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

4.2 防治方法

4.2.1 农业防治。种植抗虫、耐寒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作物抗害能力和自身补偿能力;适时收割,低割麦茬;收割后机械碾茬;深翻,将虫茬翻到15 cm以下;翻地后用铁耙将麦茬耧到一块集中烧毁[5]。

4.2.2 化学防治。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即川水地区在6月上旬,浅山地区在6月中旬,脑山地区在6月下旬,药剂可选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杀菊酯乳油、48%乐斯本乳油、11%蚜粉克星乳油。

5 结语

总之,应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发挥大通县不同生态区病虫监测点的职能作用,及时病虫情报。及时开展防控工作,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挥植保服务队作用,及时组织群众进行防治。积极试验示范高效低毒农药,引进先进实用植保器械,开展安全防治高效病虫工作,以提高大通县春小麦生产水平。

6 参考文献

[1] 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2]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3] 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J].种业导刊,201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