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

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篇2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A上再加10。”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经过多次沟通,陈群终于收到出版题集的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他表示孩子的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的出版中使用罗弋的答案。此事2016年11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

9岁童纠错奥赛题当思答案背后的逻辑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性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答案背后的正确逻辑。

对于学生而言,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掌握得越熟练,则错得越离谱。学习的目的绝非是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罗弋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因为他是“神童”,也并非他想要挑战权威,而是他拥有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这些书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独立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的泥沼,通过符合逻辑的探索和分析得出了正确答案。

我们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育 写作水平 思考

长期以来,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为师生所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成了一直困扰广大中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谈一谈粗浅的看法。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

作文是一种用笔进行语言表达的形式,主要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了明白你的意思就达到目的了。但许多学生却苦于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要不是“没的写”,要不是“写不出”,久而久之便会对语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就要首先树立起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材可取。从经验和可行性来看,可以平时应让学生多写随笔、日记或周记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平时不敢对外人说的话对它说,大大减小了心理压力。讲作文在一开始时就给学生一个自由抒感的平台,不要求字数的多少,不要求体裁,平时的作文训练就当成是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工具。教师可以适时点评,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从心理上学生表达了情感,同时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这样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写作习惯,从根本上摆脱不喜欢写,无话可写的束缚。总之,要让每个学生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课堂作文乃是限时作文,要充分懂得“时间”对于作文的重要。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真实情感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力求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才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注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文章内容也会丰富充实。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注意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底。一方面,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录像、录音机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了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孩子,对学生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学生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章出来。

四、进行快速写作训练

学会观察生活是不够的,进行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为写作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就要有目标的训练学生学会快速的自我表达,将素材综合起来,有条理地抽出需要的内容。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在参加语文作文考试这一题目上就不会觉得手忙脚乱,解决脑中有的是素材写不出来的问题。这一写作训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应试能力,从而使学生经常体会到作文教学的甜头。方法方法上教师可以将每学期的写作任务定量化,如一周写作三篇,让学生有个写作的目标。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可以给出专题,要求学生限时作文,课内完成,课堂的集体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快速整合脑中的素材,形成相互竞争、有一定紧迫的学习劲头。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明显提高,经常的训练会使学生形成快速审题、构思、写作一气呵成的能力。

总之,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认识生活,而不是一再地由我们告诉学生生活是什么。尽管他们可能不会有太高深的见解,也不可能有太广博的见识,但只要是他们的所思所悟,是他们自己的发现,那就是有意义的。而这些就是学生要表达的,要倾诉的。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要鼓励的。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杨万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宁夏教

育,2011:Z1

篇4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有三个层次,“知之者”“乐之者”“好之者”。要想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让他们在学习中成为“好之者”。下面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年纪较小,心智还未成熟,他们喜欢某一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科任老师的喜爱。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老师就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表扬他们。特别是那些数学成绩较差、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的学生,更要多多关怀并鼓励,让他们真正的喜欢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家长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将数学的重要性慢慢渗透进孩子的思想。例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买糖果,如果一个糖果2角,那么2元能买多少个糖果呢?家里一共有10个杯子,爸爸不小心打碎了3个,妈妈又买回来了5个,那家里现在一共还有多少个杯子呢?父母经常提出这些问题,积极引导并鼓励孩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

数学是比较枯燥的课程,如果老师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很多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如以做游戏的方式,小组为单位,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得分最多的小组有礼品。或同一道应用题,能用多种不同解法算出的学生有奖励等等。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不仅需要老师的努力,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尽量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5

摘 要: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两级分化的严重性与可怕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对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两级分化;原因;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96-01

初中阶段是学习数学的分化阶段,尤其是八年级阶段,随着科目的增加,内容的加深,有不少学习意志薄弱,学习基础薄弱,思维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慢慢地掉队,渐渐形成一个困难学习群体。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两级分化的严重性与可怕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对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

1、学科增多、难度加大是主要原因。初二的学科中增加了物理,而且数学、英语的难度突然加大,知识点增多,每天老师都会上新课,部分学生就不知该如何复习课程,如何总结规律。其实,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初一),学科一下子增加了许多,很多学生已经明显感觉到学习的困难了,但相对而言,初一的课程比较简单,知识容量小,学生可以靠记忆、套公式来应付,许多问题都不曾暴露。

初二上学期数学中的平面几何难度加大: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的证明形式多样、模型众多,辅助线的构造变化多、技巧性强,而且比较繁杂和抽象,多数学生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对数学产生畏惧,兴趣开始减弱,部分学生跌入初二两极分化的现实当中。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畏缩不前,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

3、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二、减轻两极分化的措施

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后进生,减轻两极分化的几点做法。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趣,充分挖掘教材,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学习。

2、信任鼓励学生,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能力、意志和自信心。在教学中,与学生主动接近,真诚帮助,热情辅导,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上赶上一般水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进步,受到鼓舞,产生自信。

3、降低起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后进生多数基础知识不牢,知识零散不系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降低教学的起点,减少坡度,合理安排进度。同时及时反馈信息,对每一个后进生进行耐心的辅导,学生把简单的题目做对了的,教师辅导时应及时加以肯定,再让他试做大家所做的题或稍加指点,做对了再及时鼓励。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层教学,因材施材,从而慢慢提高了后进生的成绩,缩小了差距。

4、重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教”善“导”,不要事事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样样都要教师越俎代庖.从真正意义上讲,最有效的教学不是教师的“教”,而在于教师正确的“导学”,要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必要时,以建议性语言给后进生以恰当的“点拨”.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5、引进小组竞争机制,优生帮教差生。根据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应将好、差学生进行合理地科学地搭配。这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教育成绩好的同学,不要歧视学困生,而要尊重、理解他们,鼓励、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竞争机制发挥巨大作用,课后,小组长安排小组帮教对子,他们帮助差生讲解习题,检查对错,并出题让差生做,尽最大努力帮助差生的学习。在结对子活动中,成绩好的学生在提供帮助学困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困生在帮助之下也有明显提高。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学会关心他人,树立集体感和责任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

6、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部分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上花了不少功夫,但因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分析、比较、归纳、转化、综合等思考方法,逐步具备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能力。

篇6

我曾在一家快餐店看到一位母亲一边狠狠地打着儿子的左手,一边说:“叫你再用左手!”小男孩哇哇大哭:“下次不敢了。”这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儿子从小就有左撇子倾向,现在已经4岁了,她说毕竟这是一个以右手人群为主的社会,很多公用、应急设施都为右手人群考虑,左撇子做事不太方便,所以她这样矫正儿子,也是为了他好。

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这两半球的分工各有偏重,左半球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右半球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儿童时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孩子的右脑功能偏强。而右脑负责左侧肢体的活动,因此儿童时期孩子左撇子较多。另外,左撇子也跟遗传有关,父母中有人是左撇子的,孩子以左手为主导的行动几率也就比较大。

有的家长问我,如何去纠正孩子左撇子的现象。我认为――顺其自然。首先在智商上,左力手和右力手的人没有区别。另外矫正的难度比较大,其过程就如同让右力手的人改为左力手一般。如果强行更改,还会打乱孩子大脑功能一次化的协调秩序,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严重者还会产生焦虑、尿床、口吃等现象。当然,如果温和地慢慢地训练,让孩子用右手练习写字还是可以做到的。

逆反性强的孩子要纠正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3―6岁会出现他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应该是为他服务的。有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希望外界都随他支配,什么事情都要求自己做。比如:有的孩子早上要求自己穿衣服,家长怕上班迟到而不允许,可孩子就是坚持这样做,家长十分头疼,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

实际上,家长应该意识到每一个孩子最终都会走向独立和成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永远附属于别人。家长如果一贯地对孩子不放心,事事操纵,这是对他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违背,对其自尊心也是一种挫伤。时间长了,无论家长说得对错,孩子都会产生逆反性,这对孩子的成长心理反而不利。

其实3―6岁的孩子具有反抗性,这是一种好现象。有研究调查显示,逆反心理强的孩子追踪观察能力都比较强;逆反差而且从小受管束的孩子往往将来都比较优柔寡断,没有主见。我的态度是,建议家长要爱护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尽量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因为逆反期是培养孩子判断能力、解决能力、操作能力的大好时机!

孩子爱哭怎么办

在来访的客人中,有许多年轻妈妈反映自己的孩子爱哭,遇到问题时总爱哼哼唧唧的,动不动就嚎啕一番,很是令人头疼。

分析孩子爱哭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几种:一是营养不足,二是天生性格使然,三是行为习惯问题。我在这里主要讲述第三种原因,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采取哭闹的方法。

篇7

回归儿童:亲子游,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需要旅行中的“话语权” 

在亲子游中,一些重要决策和问题处理,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前的准备、旅游行程的安排、旅途中事件的处理等往往是由父母说了算的。诚然,孩子尚小,缺乏事务规划和处理的能力,但是能力绝不是凭空产生的,离开了实际锻炼的舞台,能力的提升只是一句空话。旅游行程的规划与准备、旅途事务的处理,本是自然又珍贵的锻炼机会,却因父母有意或无意的一手包办而使它的教育性付诸东流。而且“包办”下的旅游,使得孩子仿佛只是父母手里的一枚棋子,缺乏深入的参与感。有趣的是,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干又独立的时候,有的父母又“眼馋”得不行,殊不知孩子能力不足的原因正在于自己的“一手包办”,不给予机会就无从成长。而且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孩子原本就有在生活中发出愿望,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需求,加之现在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对要去哪里、如何去、如何玩都有着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在成人那里未必合理,但若在倾听的前提下再引导其思考,这些看起来不完美的计划、主张,也可能会慢慢变得具体可行,孩子也就体会到了效能感。 

“好玩”对孩子很重要 

在旅行中,成人与孩子的乐趣所在有本质的区别。成人的着眼点可能在于景点的新奇性、知名度,游览的方式主要是静静的欣赏和感受。而孩子更多在意的是否“好玩”。这个“好玩”首先体现在他们能否通过感知与动作来与外在事物互动。瑞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来自于主客体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认知直到改变这个世界都需要与外在世界做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导致了这种差异:具有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成人可以远离事物来体悟、欣赏这个世界,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则需要对事物的实际感知和操作才能思考和体悟。因此,在旅游中,成人更多关心去哪儿玩,孩子更多关心怎么玩,一个享有盛名、历史悠久的5A级景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吸引力还比不上小区里可以自由玩耍与建构的小沙坑。 

对孩子来说,“好玩”还体现在是否有可以一起玩的同伴。同伴间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共同的话语和体验以及相似的能力和知识背景,对所面临问题的共同探讨和解决可能是在与父母出游中无法获得的,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心心念念想与伙伴一起出游。在亲子游中,以成人的乐趣“挟持”孩子乐趣的现象不在少数。例如父母与孩子为拍照留念而“纠结”甚至争吵:父母想在风景名胜留下珍贵的影像,而孩子一次两次还配合一下,多了就兴趣骤减。还有,有的家长喜欢“血拼”,孩子则成了父母购物游中可怜兮兮的“跟屁虫”。 

孩子不仅需要“远观”更愿“近玩” 

由于成人在亲子游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孩子的主动性无法体现,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要在内心留下痕迹、要对发展有所触动,对孩子来说,仅仅是“走过场”般的观赏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如皮亚杰所说的“与客体做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即对客体实际的操作、并能获得一定的感知反馈。这里的客体是与儿童这个主体相对应的,不仅指的是实体客体,还包括非实体的人际关系、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也就是说,要使孩子全面地了解旅游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远观”所留下的印象远不如“近玩”,不论是操作当地特有的劳动工具,还是与当地人交谈互动以及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对孩子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这也是孩子自身非常喜欢的。 

追求发展:如何在旅行的过程中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 

如果说在亲子游中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防止其陷入“被旅游”的误区,把真正的旅游快乐还给孩子很重要,那么,从孩子发展需求的角度,帮助孩子“少走形式多走心,少点套路多点细节”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具体我们可以从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来作些努力。 

旅行前——与孩子一起规划、准备行程 

旅行前,家长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起商量着来选择和决定旅游目的地。事先通过地图、书籍或网络来查阅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气候、景点、交通设施、货币兑换、风俗人情等。孩子在与家长一起做这些信息查询与行程规划的时候,就在培养责任心与参与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旅行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自己的意见也很重要。同时,地理知识、数字概念等文化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行李的准备是旅行前准备的一个重要任务,可能对于年幼孩子来说,他们还缺乏准备些什么的概念,那么家长可以先准备自己的必需物品,然后让孩子来模仿并适当地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和书籍。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于他的小行李箱并要求他独自保管,也能很好地培养他的专属感与责任心。快乐的真正源头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有独立性的掌控并由此而产生的胜任感和成就感,这对孩子和成人都是一样的。 

旅行中——关照孩子的需求,加深体验与感受 

在旅行中,满足孩子“爱玩”、乐于探究和操作的天性,给予孩子更多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防止只做一个“潇洒走一回”的匆匆过客。细心又有心的家长不会一味地追求旅行的奢华,而是有意地安排到乡村市井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入住当地的民俗客栈,与当地人有更深入的互动,安排一些农耕、劳作、采摘等活动,使孩子乐在其中地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这些远比“唾手可得”的食物与享乐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还有的家长有意地安排一些困难情景来考验孩子,如发现迷路了怎么办,家长把钱包落在宾馆了怎么办,创设问题情景考验一下孩子的小脑瓜,给旅程增添一点不可预期性,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遇事应变能力和抗挫折力。 

旅行后——一起回顧和记录 

篇8

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不仅使人逐步学会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更是获得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和谐全面发展的过程,那么你知道学古筝的费用需要多少钱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学古筝的费用需要多少钱这当然和你所在城市有关了。北京的当然贵一些,一对一的话,一百五左右一节。中等城市基本上是一百块钱一节。一节一小时。古筝很好入门,识简谱即可,一般一周一次课,学个三个月下来,就能弹简单的曲子了。

正常来说,课时费是80-150一节1对1,具体的多少看各地和各个老师,以100为举例,学古筝一周一节课,一个月4节,一年48节,大概是4800一年,如果全部课时上满。

学古筝有哪些就业方向1、古筝教育:百万学筝大军带来的是师资的严重稀缺,由于师资短缺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古筝人群的增长,否则学筝的人数还会比现在多几倍。

教筝的老师目前在各地都收入不菲,在当地都是高收入人群。除正规艺术学校、民办艺校外,诸如各种少年宫、老年活动站、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站等等,对古筝老师也存在海量的需求。

2、古筝演奏:各地的宾馆、酒店、茶馆等休闲场所普遍缺乏古筝演奏人员,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越来越喜爱古筝这种古老的乐器和其演奏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在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使休闲场所宾朋满座的同时,古筝演奏人员也能获得丰厚的收入。

3、古筝销售、制作:在各色琴行和乐器厂家目前也普遍缺乏能够了解古筝,会调试琴并简单演奏的琴师,有否琴师直接影响乐器行的销售。

学古筝有什么好处一、平衡大脑的运行

人的大脑分两部分——左脑和右脑。简单一点说左脑管思维方面多一些,右脑管运动和艺术多一些。例如:平时我们如果在读书,那就只要用眼睛和脑子就可以,耳朵可以不用的,听音乐只用耳朵就行,眼睛也可以闭着的,而如果在运动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协调肢体动作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如果是学习,就用左脑为主,如果是运动则以右脑为主。

但是学习乐器却必须全面动用脑的两个部位,比如,你练习乐器的时候,右手要动,左手也要动,眼睛要看乐谱,耳朵要听音高,脑子里还要记乐谱背乐谱,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心多用。在此时,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都被调动起来,左脑和右脑同时工作,既调动思维又调动动作。你说这是不是对于脑部动能的最好锻炼和平衡?而且在这种一心多用的状态下,孩子无法在分心于别的事情,这对于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同时调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人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多数知识都是用逻辑思维范畴来表述的,惟有音乐属于形象思维范畴的,长期在逻辑思维的领域学习,形象思维的能力得不到运用,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下降。学习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避免两种思维方式的偏废,有效开发青少年的智力。

三、提升形象思维的程度

即使在艺术领域,同样处于形象思维范畴,其中也有区别,比如,书法、建筑、雕塑等属于确定性形象思维。因为它们都有特定的外形,而且不可变更,而只有当音乐一响起,你就只能靠自己的感觉去感受,你就很难说明音乐是某种形态,所以说音乐是最高级的形象思维。

四、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根据调查,一般学习音乐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少。我想,一是学习乐器就必须有时间保证,学习音乐的孩子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有限了,而最重要的是音乐本身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得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在学习美,感受美,还在实践美,一个美的环境对于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五、合作和团体意识

如果你学习乐器到了一定的水平,建议你最好参加到乐团的活动当中去。因为单纯学习文化课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你的分比我高,我的分要比他高,是以竞争为主要形式的。

篇9

一研: 实践反思 分析对策

研讨流程:

1.选择内容,讨论形成方案。《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①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大班孩子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是好学、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已明显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初步的。这要求我们在目标定位上要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孩子的数学感知和数学意识。大班孩子将面临着上小学,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在遇到各种新挑战时能成功地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再有大班数学长度守恒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会不受外部的因素变化而影响正确判断长度。它符合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反复推敲,选定大班数学活动“‘小兔子闯关’――学习长度守恒”做为研讨内容,再由年段集体讨论,确定第一次课例方案。

2.第一位教师执教,全程拍摄,集体观摩。

3.个人反思,小组研讨,诊断问题,提出对策。研讨问题:教师用什么策略来支持孩子的学习,是否有效?

执教者困惑:①活动中孩子们对教师――多媒体课件引题具有很大的兴趣,但是这个兴趣并没有持久,事后变成兴奋。②在第二环节动手操作后,孩子们对守恒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也不会更好的表达,没有达到预设的目的。

主待人(业务园长):我们一起来诊断一下出现的问题,大家对观察的案例来谈谈教师的策略是否有效?

小组成员一:执教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策略,设计“帮助小兔子闯关”活动形式来做为引题,课件中画面形象、动画效果设计等都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特点,问题是孩子只停留在“闯关”表面上了,孩子只有兴奋没有更深的理解守恒的概念。

小组成员二:执教教师运用了操作法让孩子们“闯关”,通过投放两根位置不同的毛线,让孩子操作比较并做记录,提问:它们是否一样长?孩子没有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原因是教师对操作的要求没说清,再有就是教师讲解演示这一环节中数学的语言精确度不够,造成孩子对守恒的概念模糊。而且教师没考虑到孩子的水平,材料的支持没关注到不同层次孩子能力差别。

小组成员三:整个活动在环节演示引导还是以“听说”为主,师生互动低效,以教师的“教”为主,较注重结果。

业务园长:孩子们对数的概念掌握是不能用语言来教的,只有在自身操作感知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概念。教师应该注重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去支持不同能力的孩子,让孩子在个别思维小组合作探讨中形成印象,再经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很轻松形成概念。

二研:解决问题 提炼经验

研讨流程:

1.修改活动设计,第二位教师进行执教。

2.现场观察对应的细节,分析研讨,提炼经验。

研讨问题:教师尝试解决第一研中出现的问题:

(1)用何策略让孩子对活动更感兴趣。

(2)如何在演示操作中教师的指导语言更精确。

(3)如何在材料及操作内容设计更科学让孩子感知长度守恒问题。

执教者:依据上一次研讨中出现的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在教师语言引题、演示的环节、孩子操作内容及材料上做了调整,这些调整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发展孩子在活动中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目标服务。

业务园长:执教老师已经对自己的观点做了阐述,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通过这些调整问题解决得如何呢?

小组成员一:教师改为用语言直接引题,问题很清楚目标明确,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教师通过观察等运用多种的感官参与活动情境,让孩子的思维不会有多余的影响,在集中注意和萌发兴趣方面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组成员二:本次活动教师对演示环节做了调整,减少了说教,采用放手让孩子去探究操作的策略,让孩子对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守恒概念进行适当的记录表达并有了真实的体验。

小组成员三:本次教师对记录表格设计进行修改,采用分内容记录法,一样内容一张记录表,并有内容难易之分,满足不同能力的孩子,通过操作孩子思考形成想法,再通过记录表展示由集体的检验评价交流梳理,让孩子对概念更加清晰。

小组成员四:教师活动中用记录表展示的方法引导孩子检验自己的操作结果,分析自己的操作行为,找出错误所在和改进的办法,使孩子从小感知数学的严谨性,在此基础上,让孩子逐渐形成反思和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和习惯,这为孩子今后反思和调节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做准备。

业务园长:是的,检验评价能力是属于数学素质,但在幼儿时期要依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数学素质的培养,教师运用动手操作记录的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得以完成,这个策略是有效的。

三研 迁移实践 共享经验

活动流程:运用迁移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特长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再次实践尝试,并将方法运用到其他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理念,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再次进行深入研讨,并和大家共享经验。

通过“ 一课多研”的实践,我们对数学领域教学研究达成如下共识:

1.内容选择生活化。数学活动要从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内容尽可能挖掘和提供孩子生活中的素材为裁体,进而开展数学活动。

2.数学探究科学化。数学的探究不要只重形式不重结果,也不能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也不要只重孩子探究过程不注重老师的指导。

3.活动目标综合化。要多给孩子发展的探索空间,培养孩子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调节能力,操作习惯,精确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一课多研,形成教师有效的教研。它为教师提供研讨的平台,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每次活动教师是不能空着脑袋来的,而会根据教学内容有准备地听课,通过思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汇集意见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体现教研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创造思维 宽松氛围 几点探索

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是后盾,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人们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作为一线幼教教师,个人认为以培养儿童的语言活动为突破口,才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捷径。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1.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所有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幻想,并有探索的欲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用奇特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四至四岁半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黄金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段。

2.语言与创造思维的密切关系

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那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活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文字的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感情载体,语言的意义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制约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客观事物的概念储存工具,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它的承担者。因此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佳的“物质外壳”。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直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启发儿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思考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生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也就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这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最佳手段之一。诚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培养语言能力就是培养思维能力,而培养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幼儿园传统语言教学中,也有不少好的经验,甚至不乏创造性,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如:故事教学,常见的是教师讲,孩子听,再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回忆情节;诗歌教学,不少教师一味机械地让孩子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背诵为止;原本是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故事续编、生活经验讲述等,往往被教师束缚在所规定的范围里,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多不可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体验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孩子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坚持“兼容并蓄,支持鼓励”。

1.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

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多欣赏、少讽刺;多支持、少反对;多引导启发、少消极灌输。受生活体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按成人的标准来说,孩子的语言表达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小班孩子有些词还不会用,会用方言来表达,这时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应极力地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用语言回答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消除孩子语言表达的压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在语言活动中,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几个语言表达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用孩子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只看见他们说得好的”。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要善于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不同语言水平的孩子。对内向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以此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滞后的孩子也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减轻语言表达的压力,鼓励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3.掌握提问技巧

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孩子理解文学作品,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而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就非常重要了。我认为问题要提得“巧”而“活”,要尽量拓展孩子思路,具体做法是:⑴注重问题的多样性;⑵注重问题的启发性;⑶注重提问的开放性;⑷注重孩子自己提问。

三、几点探索

1.我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语言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很不错。具体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孩子的思维还处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维不清。扩散思维是开放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面向全体,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敏感性。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时,能迅速反馈并处理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我品尝了艰辛和快乐。艰辛之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快乐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活动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只要我们广大同行坚持不懈,为孩子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沈心燕:《让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幼儿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