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式教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无申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马顿的变异理论思想就是说学习源于变异,学习就是鉴别。有比较(差异)才有鉴别。所以比较法在概念变式教学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比较学习法就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其优劣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只有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其特点和规律,才能深刻的认识事物。运用比较法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两种以上的事物。二是这些事物必须具有共同的基础。三是这些事物必须具有不同的特征。有很多事物在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相似的比重很大,但在本质上却大不一样。根据心里学的研究,客观事物的相似点是记忆发生错误的重要根源之一,而且事物越相似对它们的记忆越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应该学会在各种类似的事物之间尽可能的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使各类不同的事物精确、形象、牢固地保持在学生的头脑中。比较学习法的一般步骤:
首先,要根据学习的主题来确立比较的目的,并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既要明确比什么。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定义时,我们可以将其和正比例函数的定义进行比较,可以从一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只有过原点的一次函数才是正比例函数。同时,通过比较还能发现它们的增减性是相同的,都是由系数的正负来决定的。
其次,收集和分析与对象有关的资料。争取掌握比较对象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进行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断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些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通过比对它们之间的异同来归纳其性质与判定。
再次,及时进行变式训练。特别是要重视对课本的例题、习题的“改装”或引申。并注意训练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或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特殊四边形之后让学生完成下列练习:满足下列条件的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为什么?(1)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相互垂直的矩形。(3)对角线相等的矩形(4)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的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导演)学生是探索者(演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变式情景的精心设计、指导、评价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对变式问题的探索、对范式的过程概括之中。
篇2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有序展开的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并以此为前提转变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人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使初中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一、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控教学过程。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上的交流,更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和学生用目光来实现交流。
二、新课改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树立生本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要恰当地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人自己的思维定式。
篇3
1 变应试教学为素养提升教学
语文课改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确保高考,学校是以高考成绩来衡量学科教学业绩的,如果扎扎实实抓课改,三年后高考成绩滑了坡怎么办?到时候倒霉的还是我们语文老师,别费了力不讨好,我们原来都深有同感。但这次青岛考察学习,让我们转变了态度,原来是我们把课改和高考对立起来了。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个课改课程性质来看,并没有降低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考试能力,相反,课改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强了,更能应对高考,即用宽厚的语文素养去应对相对窄浅的高考是有余力的,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青岛市各中学近几年的高考出口不论是量还是质都胜于课改前,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青岛十七中,美术特色班每年上清华、中央美院二三十人,几乎全上一本院校。校长说,这得益于课改。再看青岛五十七中的展示课“文言实词的推断”真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探究梳理,其深度己达我们高三的水平,五十八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以《秋天的怀念》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答题技巧、规范,也达到了我们高三有时也未达到的水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了课改意识,同时把高考意识有机地融于其中,真正实现了由教应试到提高素养的转变。青岛的实践表明:单纯的为高考而教学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用课改来统帅语文教学,应试才能有其存之皮和力之源。
2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在语文课改推行前,我们都是知识传授的能手和老兵,我们原来抛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把“语文考纲”和“语文考纲说明”奉为语文教学的指南,考点分析精辟,知识点的解析传授细而到位,模拟考试密度和力度大到惊人,“一切为了高考”,其结果如何呢?高中三个年级人均成绩,即使考同样的题不会相差太远,人均分大概在90分左右吧,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记不牢,灵活性探究性的语文题目又很难突得破,其所考的成绩大都是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范围以内打不同程度的折扣,没讲到的做不起,讲到的,反复练习的也难全记得住,并再现不出来。于是,老师将知识扯破,嚼烂一点点,一次次地灌、沁(浸),学生获取的是知识这个“鱼”。学生觉得语文课听不听关系不大,老师费力不讨好,学生学了也未必考好。这也是事实,这也是我们长期的困惑。然而,语文课改是解除这个困惑的最佳办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知识的技能,获得一种认知的体验,要用情感与文本交流碰撞而生成知识。从这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实践也表明:只有学生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学习实践,才能把方法学到手,用得活,才能够自己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青岛几所学校语文课改的共性就是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点评,让学生参与文本对话,到文本中寻觅体验。如,青岛五十八中的文言实词推断,其方法就是从学生体验中来,再到体验中去,这样,获得知识的效率就高,真正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青岛十七中现代文阅读中总结出来的“紧扣主题,圈点勾画,分值定点,列点答题,准确答位”答题策略很具有操作性,这远比我们给答案好得多。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体验是深化内涵的必要过程。青岛市的语文同行在课改实践中切实有效的行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重方法,重体验,带着学生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
3 变大包大揽为主动放权还权
教书辛苦,教语文尤其辛苦。回首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一个“苦”字了得,其中的酸苦辛劳不言自明,何也?只因我们心慈勤劳,而几十年来大包大揽了语文教与学的全部,把教学的主导、主体合二为一个自己,把练为主线变成了百讲不厌(练),把本该学习主体学生的事也给包办了,你想不累就不行了。课文生字你要去查,词义你要去查,作文你要去改(一般不为尊重学生主见),甚至听写、默写、背诵你都得去亲历亲行。课堂上刚一把问题提出来,为了抢时间出效率,你马上替学生把所谓正确的答案和盘托出,你图省事,学生也乐得轻松,下次考试又不考,学生于是听不听无所谓。你辛苦的播种几乎是收获甚微。乖巧点的学生只是辛苦地记录了许多几乎不能再用的答案而已。考试后,面对大片低分,你问苍天,高中语文还怎样教啊?学生也苦闷,高中语文究竟怎样学啊?中间状态的学生则以为语文学与不学差不多。非语文教师则认为语文最好教。至少没有学生归零分。辛苦劳作,获此痛心结果,这完全是大包大揽惹的祸。语文课改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变“包”为“教”,变“送”为“导”,变课堂上的勤讲为善评,把“勤”移到课前课后,做到到位不越位,充分相信学生,该学生做的教师别去做,同时做到学生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也不讲。在操作的过程中强化“四个字”即“范”(老师示范)、“放”(放手学生,但不是放任)、“督”(督促学生)、“评”(点评、评价,注意积极评价)。青岛十七中教学三案(课前案、课堂案、课后案)教师勤于案的编导。重点在课堂案补缺,课前、课后案是学生的任务,责任明确,各司其责,师生互补。如,青岛二中张则会老师主讲的《荷花淀》引导学生归纳诗体小说特点,几个女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点评,就充分相信了学生,其表现为“生已贤于师”学生有了情感体验,自然就领悟了文本的内涵。如果教师不放手让学生实践,学会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信奉会教加会学才等于高效。
4 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应战
篇4
一、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解读
1. 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迈入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决定21世纪社会命运的人才培养中,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夯实数学基础的奠基工程,其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自然尤显突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数学教育中的教与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 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 难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无法满足社会对数学教育的极大期望, 结果造成书本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与社会所背离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决定实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
2.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内容基本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应该树立不单纯为知识而学习更为发展而学习.我们要学习的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数学是既要教知识、技能、方法,还不能忽视情感的发展。数学的情感发展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数学的认识。第二,数学课程结构的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性的学科,他更应该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体现这门学科的作用.这也符合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的精神。数学应该活学活用。这正是数学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第三,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内容‘偏、难、烦、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次数学课程改革更新了课程的内容,删去了数学课程中陈旧和偏离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密切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如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削弱了平面几何。第四,数学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以往我们一直将教学过程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受“知识本位”文化价值的影响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被动。新课改我们转变这种“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 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树立交往、对话的教学观。第五,课程评价的改革。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发展性评价”新观念,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手段,注重过程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第六,课程管理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 谈教师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数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最终要看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真正转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数学观念的转变。
1. 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前面对数学课程改革了解,我知道到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发展迅猛化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推理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需求与旧有的教育体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新一轮课程课程改革势在必然。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命运。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只有真正理解这些基本理念含义,才能把握数学课程改革的脉搏,响应改革。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现今有一句流行的格言便是: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其中的道理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发展十分缓慢,教师现有知识就是学生未来所具有的知识,因此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到了并喻文化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而后学生同辈之间也以相互的交流 ,自己阅读书籍。现如今已是后喻文化时代,信息科技的革命使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变的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三、数学观念的转变
就数学课程改革而言,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也需要转变。然而何谓教师的数学观念呢?即教师对数学本质、数学教学、数学学习这几方面的看法。关于数学的本质和理念,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仅仅用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来刻画数学的观念,要有“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数学也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的观念。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 少教多学 合作探究 专业发展 教学相长
一、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们拥有比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营造出学习运用语文语言的良好学习气氛,进而养成了好的道德素质修养,最终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等到了中学时期,学生们都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阅读表达的能力,他们的身心素质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在这个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少教多学”理念中,主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探究方法能力与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运用创新思维来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要使中学语文过程成为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必须把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摒弃填鸭式,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具备少交多学的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再是一味的讲解,应该创设让学生学习的环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的乐趣、教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改变以前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死记硬背,改成学生分小组讨论、对于分角色朗读、自己课前复习、课后预习,教师以辅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节课都生动形象,让学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老师在有限的课堂中使学生充分学习到课堂知识,同时延伸到课外。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这篇文章比较短小,但是作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在讲授这种古文时,不能一味的在上面讲授、要求学生背诵,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理解文章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在针对每一句的讲解中,要让学生融汇贯通、举一反三,如“何陋之有”这句是什么句式,哪些古文有类似的句式呢?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知识。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同时学会融会贯通。
少教多学的这种教师方式,有利于打破现有的语文老师传统授课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师从传统的以课堂为主体变为将学生作为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把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上,而不是辛苦地奋斗在“教”中。
三、学校领导也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对教师进行培养,帮助其有选择、创造性开设并实施课程,最终更有效地指导其进行少教多学的落实实施。要想建立开放、多样和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课程,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同时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少教多学教育方式的推行应与教师教授的课程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可挖掘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潜心研究,尽快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性教师。
“少教”的意思并不是少讲,而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指导和点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课堂的少教是课后教师辛勤地付出,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先学,教师只是引导和启发,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致。在充分了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大前提,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说白了就是学生想学什么,老师就教授什么。
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进程,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保持传统教学的优势,摒弃其不足,并且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少教多学为师生间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少教多学的理念在中学语文中应该做到因生而异,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6
【关键词】价值观 ; 课程观 ; 教学观 ; 师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16-02
教师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先导,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取向
反思我们以往的历史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满堂灌,教师真正成了“讲师”,学生成了“听客”,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升教育过程中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与教育是否得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看成是同等重要、同等光荣、同样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就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二、生活、世界――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观
历史学科实践性、时代性与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曾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新课程改革及时地提出“教科书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教学内容也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可以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让师生共同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让教师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出色地教授规定的内容,而且能够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交往、互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传统的教学观,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力求把教材承载的知识结论准确地传给学生,学生则认真地听老师讲,并把老师所讲的内容知识记下来,花工夫、做练习记住,考试时再复现出来。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教材内容的组织设计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活动设计,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自我调节性学习等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作为历史课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构建新型的教学观,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四、指导者、研究者、合作者――角色重新定位中的师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加之历史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殊的地位、功能和价值,所以不少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不清。教师应及时调整和转变自身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生成者。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创造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生命活动。
其次,教师应该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教师作为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已不合时宜。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有科学教育观、会自我教育、善于合作的探索者,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合作,共同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观念转变
一、 从“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将重心放在了历史知识层面上的讲解,提出要让学生建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等,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理解某一时期的某些现象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工作。总体来说,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是教学的关键,自然教学活动也都围绕着“传授”和“掌握”进行。而在新课改快速发展的今天,高中历史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几点变化,笔者将在下文中主要介绍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发生的几点转变。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了改革,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过程与方法的融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三部分,并且特别强调了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总结、思考、实践等过程性的学习方法,并提倡要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就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转变成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的树立。以往的教育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单纯的历史教育拓展成对学生个人发展教育的手段;最后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清晰。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安排针对每部分学习内容都制定了学习目标,且表达清晰、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 从“连续性、系统性”转变成“有针对性、典型性”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的,都是依据从古至今的顺序对各个阶段、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介绍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历史学习及教学的连续性及系统性。然而,这种编排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缺点,比如,这一体系过于偏重政治史,却忽略了其与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等的结合,不仅如此,繁多复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限于表面层次,无暇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情况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历史教材的编排进行精心设计,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了选修和必须两个部分。选修中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并且在每个教学部分中都添加了若干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历史专题以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将重大历史史实进行深层次的划分,以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上,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满足教师教学习惯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在强调了重点内容、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多元性特点的认知程度,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三、 从“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转变成“评价内容多样化、综合化”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还是学校评估、教师测评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智育、能力及素质的考察,这种评价方式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的评估,进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新课程改革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要求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价值观等的养成教育,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化,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如团队合作能力、道德品质、创新意识等。不仅如此,还要将量化评价方式与性质评价方式相结合,使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开放。最后就是要将评价主体从教师拓展为学生、家长等,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进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内容。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又要清晰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奋斗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齐心协力、恪尽职守,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方法,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甘于奉献,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斗志昂扬,一定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思路[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观念
The existent problems and the changes of teachers' concepts during the course of sports teaching refonn in universities
Yang Ji-hong
【Abstract】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t problems and the changes of teachers' concepts during the course of sports teaching reform, and proposed some new views.It offered a reference for sports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Sports teaching;Concept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研究如火如荼、硕果累累,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然而,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的思想上认识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1. 存在的问题
1.1 指导思想。增强体质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对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进一步深化。;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进入了误区-至今仍然保守的认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必要,认为增强学生体质本身最能反映体育学科特殊性的目标;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体育教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本领-锻炼身体与运动操练的理论与方法。
1.2 课程设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与中小学区别不大,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多大变化,即使通过改革探索,试行了专项课教学和选项课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如场地、师资力量、学生兴趣等),使学生无法如愿以偿的从事自己所钟爱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不以学生为本。
1.3 教学模式。我国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运作,教学手段缺乏新意。学生被动地完成练习,接受测验检查。学生无法感受体育运动固有的欢悦和刺激。学生更关心的是体育课的成绩。在“分数”的压力下,甚至在考勤的管束下,强迫自己完成乏味的锻炼。这就是学生为什么步入工作岗位,甚至步入不开设体育课的高年级阶段,体质就明显下降的关键所在。
1.4 师资力量。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不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不能胜任体育新知识、技能的教学和指导;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靠教师来实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高校急需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和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1.5 场地器材。目前,除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我各类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相对落后,比较紧张。在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使用中,除少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外,学生课外使用场地还需付费,因此,在场地器材建设上以及限制学生使用场地的现象亟待解决。
2. 观念的转变
2.1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以健康标准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这也是对每一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样,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场地器材等都要发生根本变化,要根据健康的要求来安排。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要围绕如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来开展,将健康第一融入学校体育的全过程。
2.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从课程设置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体育课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可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其智力活动的增强和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积极发掘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适宜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高校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大学生又处于身心较为成熟的青年时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而,在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3.2 切实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拘形式,大胆开设学生喜欢的、实用性强的教学课程。不受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校内场地设施欠缺的,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社会体育锻炼大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大胆外聘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的外校教师来校任教。
3.3 真正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健康出发。改变管理观念,多在激发学生锻炼欲望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应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学校应无偿提供锻炼场所和大众锻炼器材,为学生课外锻炼服务。
3.4 体育教学可大胆试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按学生的适宜时段开设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供学生全方位地自主选择.4. 结束语
21世纪的中国高校体育以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注重健康第一、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高校体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在改革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并建立教师新颖的教学观念,使高校体育步入到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康育人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苏训诚.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
[2] 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 (5)
[3] 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 (2)
篇9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类高中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教师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课堂,不难发现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当今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并没有取得多在进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平时只注意“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教学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人或事;同样道理英语课堂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某个人,而是取决于全方面。那么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育者平时只注重课堂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学校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在平时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有的高中学校鼓励教师搞课堂教学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过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英语教师平时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系统原理”,只有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的整体联动,英语课堂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英语学科是一个与实际接轨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语言学科,教师教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应与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相适应。
二、高中教育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有效课堂”“向课堂要效益”为首要原则。
对高中英语教育而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每一堂课的教学要严格按照即定的课堂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所以对高中英语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重新认识。
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只有英语课堂教学“有效”了,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高中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高中英语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要全面更新教师英语课堂教学观念
就目前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来说,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但对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关注较少。从这看来,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重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一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现代课堂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课堂教学观念得到全面更新,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课堂的教学时空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2.着重革新英语课堂设计思路
各专业有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但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无论是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英语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要能着眼于“能力”。很多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不够。
对于每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教学思路,在备课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融于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结合。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等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着手创新课堂教学科学评价机制
从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要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要不断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提倡多法并举、古为今用,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篇10
关键词:变式教学;数学思维;高效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他们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认识程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摆脱“题海战术”“重复低效”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烦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习题,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推理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变式教学策略设计习题,让学生在变式教学中有主动参与的过程、探索、求异的过程、体验的过程等,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
二、案例解析
上述案例是笔者运用变式教学策略而设计的一堂习题课。所谓的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和技能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通过探索、求异的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
本案例的变式教学,笔者从一个简单的课本习题出发,巧妙地设障立疑,进行多方面加工与整合,引导学生结合基本不等式的适用条件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分析―验证―归纳―反思―概括,最终灵活掌握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最值,使学生思维从单一性向多维性发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同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实现了对知识的再创造,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带来的成就感。
三、案例启示
变式教学作为一种传统和典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不仅有广泛的经验基础,也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教师通过变式教学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著名学者顾泠元先生喻之为“促进有效学习的中国方式”。然而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还缺乏变式的意识,仍热衷于题海战术,没有让变式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呢?
1.在概念辨析、易混易错处有效变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习数学概念、定理,贵在掌握概念、定理的本质属性,但要做到这一点却非易事。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概念性“变式”,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排除背景干扰,凸现本质属性和明晰概念的外延。通过概念性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建立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本质联系。让学生在“似曾相识”但却“似是而非”的概念问题中激发思维,生成智慧。
案例1:双曲线概念教学中的变式设计(片断)
学生在学习双曲线的定义后,引导学生对MF1-MF2=2a(2a
变式1:定义中“2a
变式2:定义中“2aF1F2”,其余不变,动点轨迹是什么?
变式3:将绝对值去掉,其余不变,动点轨迹是什么?
通过变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双曲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发现双曲线的本质属性,把双曲线的概念放到一定的系统、关系和结构中来学习,不断完善双曲线的认知结构。
案例2:集合的表示教学中的变式设计(片断)
学生在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后,通过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描述法{x|x∈P}的实质与内涵。
原题:已知集合A={x|y=x2-4},B={x|x2-4=0},求A∩B。
变式1:已知集合A={y|y=x2-4},B={x|x2-4=0},求A∩B。
变式2:已知集合A={(x,y)|y=x2-4},B={x|y=x2-4=0},求A∩B。
变式3:已知集合A={(x,y)|y=x2-4},B={(x,y)|x+y=1},求A∩B。
上述变式紧紧围绕描述法的定义,从集合的代表元素的深刻含义展开,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集合描述法定义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代表元素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即从片面到全面,从一类到几类,完善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集合中代表元素的本质属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巧用课本例题(习题)进行变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例题(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而变式教学则是搞好例题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对例题变条件、变设问、变因果、变背景,实现变式训练,达到对问题的横向拓展,纵向引申、正向巩固、逆向强化。它不仅能巩固、深化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类比联想、综合分析、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案例3:线性规划的变式设计(片断)
上述3个变式几乎涵盖线性规划这一章节的所有基础知识点,变式时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让学生始终处于愉快的探索状态,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数学技能得以提高。巴甫洛夫学说告诉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多种分析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暂时神经联系的形式,使注意得以较长时间的保持”。运用变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与练习保持浓厚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乐趣,从中促进智力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运用变式教学策略实施有效变式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遏制题海战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学军.浅谈高三数学复习中的变式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周爱东,赵晓楚.数学课堂变式教学的点滴思考.科教文汇,2007(2).
- 上一篇:体育教学视导总结
- 下一篇: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