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篇1

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在品味快乐中学练、享受快乐中运动。如今很多家长过分地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了体育运动,还有个别地方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取消了体育课,大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乃至加班加点,组织寒署假补习班等,使不少的学生一头扎在书堆里,陷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不肯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这样不仅使孩子们一个个都成了文弱书生,而且还导致了孩子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困惑,遇到困难就退缩……社会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孩子已经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导致的社会问题让人触目惊心。联合国世界性组 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健康成才的绊脚石,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忽视了体育运动就使孩子们失去了培养健康心理的机会。教师、家长有责任使孩子们的身心解放出来,享受选择体育、参与运动的权利,从而投入到体育运动的无限快乐中去。那么,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那些健康的心理品质呢?

1 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2 体育运动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谊

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学生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3 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也最深刻。成功的体验也刺激着学生自信心的产生。

4 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精神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增强训练难度,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大不一样,有的喜悦,有的气馁,有的急躁、有的胆怯,有的自卑等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是需要接受艰苦的体育训练,一天天培养起来的。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 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5 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1.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

近些年,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语言,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书面书写上,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这对学生以后应用英语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口语,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课的时候,在讲解完单词、语法和课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这一课中的be different form或者be the same as短语进行造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2.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进行创新,然后将创新后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改革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英语教师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虽然遵循了改革的原则,改变了教学模式,但是在使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从而导致教学模式混乱,改革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2.教学资源不充足

高中校园在改革中存在教学资源、设备不充足的情况。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当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资源后,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有限,从而导致很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无法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英语来说也是一大阻碍。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这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不利的影响。有部分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对来说,其教学理念也较为落后;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新颖,但没有教学经验,并且专业知识的累积也不够,这就导致其教学理念不能有效的应用,无法发挥作用。教师素质若是无法提高,必将拖累改革的实行。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1.将改革落实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改革进行宣传,还应该采取具体的措施促进改革的实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促进改革的实行: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是执行改革的主体,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让教师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教师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第二,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在改革以前,高中英语考试的重点是在书写方面,这样的考核是不合理的,学校应该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对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严格的考核制度可以提高教师对英语听力、口语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2.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针对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和设备紧缺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改善:第一,国家和政府加大教学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满足高中学校对教学资源和设备的需求;第二,政府应该建立监督部门,对高中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资金是投入到资源建设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离不开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支持,只有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才能确保改革在学校中的顺利实施。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高中英语进行改革,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面对改革带来的挑战,应该积极地应对,从而确保改革的有效。高中领导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使教师可以从容地面对改革所带来的挑战:第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教师提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第二,增强教师对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学校必须增强教师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改革有着阻碍作用,但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必将取得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毅.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4(12):125.

2.赵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8):259-259.

篇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各挑战,新课程教育的任务是:以育人为基本职能,承载了培养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自身等任务。这是新一轮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起点。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两年以来,采用了全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操作策略的认知和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可谓异彩纷呈,更引入深思,启人思考。作为教育观念的改革,人们大多数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上只是披上了“新课改"的外衣;或者只是追求新潮的求新,以致于因强调“小组合作”、“课堂的探究”、“分组讨论”、“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师生互动”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因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潮的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最终归宿: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开放“过度”

如一位教师在讲DNA分子的结构时,一上课就提出DNA是怎样发现的?DNA有什么样的结构?DNA有什么特点?等一大堆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看起来该节课好象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上课的,课堂上有学生小组合作,有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生互动有眼有板。但课堂效果怎样,只有学生心里明白。课后问几个学生这课听懂了没有,对DNA分子有什么认识?学生说不知到这节课老师讲了什么东西,根本就没有学到。

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这样就不会使课堂教学的开放显得匆忙、零乱。更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现象。使整节开放课有条有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新课程所说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过于“虚”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激励学生求异探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的要求。但课堂教学只为“创新”而“新”,以致于在“创新”中故弄玄虚,大搞所谓的“创新”,而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和认识发展的过程,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感知到形成表象再到产生理性概念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创新追求的是真实自然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课堂上再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不能夸大其词,脱离现实。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然后回答;还有个别教师拿出一幅挂图往板上一挂,让学生自已去看,去学,一堂课教师什么都没做,只是挂了一幅图,说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创新教学”。我论认为这是否曲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但没有促进作用,还会有伤害教学改革,对新课程改革起到反作用。因而在生物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熟读教材和加强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怎样聚集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要素,合理地“创新”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场所。

三、探究学习无“深、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受时间、课堂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因而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时就必须注意到探究的活动、问题要深浅适度,次数适宜,方法得当。

如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中就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活中我们常听说人的遗传与基因有关,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提出课题让学生探究:基因=DNA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四则材料再提出相关探究的问题,如思考这些材料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DNA与基因的关系?你如何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推理?等问题进行探究,当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来进行探究。不管怎样探究但有一点探究的问题要深浅适中,把握一定的度。

因而对于探究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2、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3、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并准备与对方争辨。4、合作中不能把学习好的分在一组,而是把持意见相同的在一组有利于探究。5、“探究”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探究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6、“探究”学习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探究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恰当的以知识点作为探究问题情景的“引线”。开展课堂讨论,达到真正探究的目的。

篇4

关键词 问题;历史教材;合作学习;传统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课改势在必行,不可阻挡。作为一名一线老师,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逐渐的改变了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的深入了解。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方法观、评价观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等这些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逐渐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但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对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做法有些困惑了。困惑之余,对几个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还是以材料为主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观摩学习的几节课里面,老师创设了很多新的情境,利用了新的材料,很少见到教材的影子,心里不免产生一点疑虑,历史教学的新课改不需要教材吗?不可否认,合理运用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历史课堂不应该脱离教材,而是应该充分运用教材。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文字与图表资料,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要教师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围绕教材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教材文字简练,结论性的内容较多,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突破,为了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系统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但应去粗取精,宁缺勿滥,合理使用。

二、课堂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这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合作学习形式化,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有组织、有准备的,不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分成小组就是合作。合作不是唯一的学习形式,是否选择这一方式,要看它能否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让活动泛滥。其次表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很少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老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值得通过小组合作去完成,同时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老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当组织者、主导者、合作者的多重角色,老师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就完事大吉,要适时地进行指导,老师要走进学生中去,及时获得小组合作交流的信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所以我们要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片面化;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

三、新课改下如何对待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已经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被“全盘否定”的倾向。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特别是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考虑学生感受等弊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必然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法,这些弊端必须改变。但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对传统教学全面否定,而应该是发展与扬弃,好的东西我们应该继承。新课改重要的是教与学观念的变化,教学的方法、模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

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5

【关键词】 心理辅导 隐性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4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心理辅导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数学校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却鲜有研究。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我兼职作了心理辅导工作。此外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也在考虑如何将心理辅导课程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是因为社会各界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的课程教学功利化。

在新课程培训中,我系统的学习了“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从书,其中《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一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该书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要反思总体学习方案中哪些学习领域才最有利于总体课程目标的实现?总体学习方案按照不同方式组织时,对人的发展各有什么不同影响?该书也对这些问题引经据典的进行了回答,但是因为理论性较强,对我校的课程整合缺少具体的借鉴意义,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化,而且在思考与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适逢我校心理咨询室筹划组建,作为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我也正在思考,如何让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教材、新理念,尤为突出的是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正在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步入人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相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在此前提之下,课堂心理辅导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其重要地位。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心理辅导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

首先明确一下“心理辅导”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其次明确一下“新课程改革”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导读》一书大致下了这样的定义,“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在明确了两个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后,我们再分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心理辅导的内容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主要应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二是如何整合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管理是教师重要教学技能,这些问题在过去众多的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的著作中,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三是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业,提高自信与学习技能,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明确了两者的关系之后,如何进行整合呢?心理辅导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要教育者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念。进而树立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的新型教学观念。其次还要树立广义的知识观,认识到学习不仅是包括知识的贮存和提取,而且还包括知识的应用。第三,还要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即要认识到许多基本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二,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一个人需要大量的基本知识,许多基本知识构成其他能力,如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组成部分,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工具。第四,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基本技能的掌握,正确学习态度的养成,以及合理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掌握。

如果心理辅导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话,我们会有如下预期:首先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教师不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手段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乐意学习,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教师教学有热情,学生学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教师更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其次是学生加强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学会关注现实,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或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去消化理解书本知识,并且能动笔去写出自己的体验,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人格的提升。就像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被誉为“知心姐姐”的卢勤所说的那样,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用爱的感觉滋养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用爱的激情回报孩子。如果这样,我们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而是一个民族。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二十讲》许海新,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郑希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篇6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地被广大教师所遗弃。在新的课程体制下改变地理不受重视的局面不仅仅要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在教师身上也要找寻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所在。

在教师身上的原因主要有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地迎合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才能将初中的地理教学搞好。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学生素质的提高已经取代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成为教师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这样的倡导下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弃过去只有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天体的时候,虽然这部分比较短,但是这部分的知识却非常有趣,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用简短的课外天文知识的描述来带出课内所要讲授的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的观测天文现象,增强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改变教学观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革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一点就要把自己的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实行的时候,有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地理学科往往都是采取应付差事的态度。这样做大大泯灭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作为教师都把地理当做鸡肋来看待,学生更加对此不屑一顾,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教师应该对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充分重视起来,不论是主科还是副科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必须要加以改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突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在自身的教学观念上要调动起自己的教学积极性来,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去带动和感染学生,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卫青.《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地理教师素质结构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6.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多媒体 满堂问 合作学习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见证了高中语文的几次课程改革,今年又曾多次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和学习。长期工作在一线,参与高一年级的语文教研活动,听了若干节语文课。发现教师上课普遍受《新课标评价标准》的“影响”,课堂教学热闹非凡,教师问题不断,学生讨论热烈,但一节课下来,仔细想想,除了“通过……你了解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问题。不知到底传达了些什么。再如课件设计花样百出,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教学表演戏剧化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其实,这些问题反而说明了很多教师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等词虽耳熟能详,却浅尝辄止,往往忽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评价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产生的这些现象,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现将其罗列如下。

现象一:多媒体课件泛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每逢听公开课,基本上都有多媒体课件,没看到使用多媒体反倒稀奇了。可见,在课改的浪潮中,多媒体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成了新课程的代名词。不可否认。多媒体这一技术在扩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上功不可没。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习更形象更直观。比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配上几幅秋天北国清、静、悲凉的幻灯片图示。直观明了,教师就无需多说什么了。但有些教师就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奴隶,备课就备课件,缺乏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课堂是不死气沉沉,但却在图片和音乐中走向另一面。有的课一点儿板书都没有,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忙着点击鼠标。甚至课文也全上了课件,学生连课本都不用看。一节课下来,书本上干干净净的,

其实,多媒体不过是个辅助教学工具,现代化教学之所以有效不在于多媒体本身,而在于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恰当运用。不能因为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就把传统的教学手段通通抛弃。比如黑板的板书,它有着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你想展示笔画或事理分析过程,毫无疑问,黑板板书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工整的板书,甚至美观的书法,都能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现象二: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改“满堂灌”为“满堂问”

诚然,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霸占了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新课程改革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一起体验文本,共同探讨问题。可是,我们常常在课改公开课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解是少了,但提问多了,课上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却没有明确的主题,学生只要张嘴说,都会有掌声,胡乱回答一通还说是有独到的见解,利用教师给的讨论时间拿去聊天的学生更是大有人在。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很轻松,却很糊涂。对比一下,其效果反而不如传统的教学法。其实,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用发挥作用,不需讲解。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一味地让学生说话。而是师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心领神会的过程。否则。“满堂问”又何尝不是变相的“满堂灌”呢。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教师优美的言辞,发人深省的话语。都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因此,我们否定“满堂灌”的教学法,不是反对教师讲,只要讲得深刻,有意义,对学生有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

现象三: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教师一声“大家讨论一下”,课堂上便叽叽喳喳,热闹非凡;教师再一声命令。讨论立刻停止,学生纷纷举手,你一句“看法”我一句“认为”。教师始终颔首微笑认可。

篇8

关键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学校来说,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作出调整与变革。创建于2003年的宁夏六盘山高中,是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宁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宁夏南部山区人口素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一所直属于宁夏教育厅的全日制寄宿普通高中。学校在创办与发展时期恰逢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机。2004年,宁夏成为全国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四个实验省区之一,宁夏六盘山高中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课改实验样本学校。

在六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学校经历了“雾里看花,热情高涨;水中捞月,困难重重;面对实际,理性思考;乘风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稳步推进;风光无限,从形式到内涵”的发展历程。在课程改革初期经历了“热情高涨”的阶段之后,六盘山高中的教师们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材容量大,部分练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做到。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现教师随意增加、拓展教学内容,把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化,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三是学生感到课堂上热闹红火,课后没有多大收获。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到底怎么教?新教材到底怎样用?三维目标怎样才能落实?“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我到底该怎么教?课堂上那几个等待喂食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小鸟越来越离群了,怎么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如何应对未来的高考?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校在管理层面上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一、明确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更加准确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课程改革之初,学校就坚持“立足本校、着眼全局,全面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课堂、确保质量”的原则,树立了以课改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为宗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创办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学校。学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始终秉承高素质下的高质量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尽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最大努力,让所有六盘山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此前提下,追求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让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在三年的成长过程中,眼界得到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学识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制度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管理制度。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六盘山高中努力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源泉和根基,以课程设置为主干,以部门管理为分枝、以师生发展为绿叶和花朵的树型学校管理模式,凸显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克服原有的“校长管处室,处室管师生”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变“行政型”管理为“学术—行政型”管理,变“命令”为“研讨”,变“领导”为“服务”,由模式化走向多元化,由标准化走向特色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学校管理。

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各项制度。新课程实施初期,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相继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和排课方案》《宁夏六盘山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宁夏六盘山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行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改理念,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新课程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校本培训。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健全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的道义、良知和责任觉醒。所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也是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要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一个能体现教育本质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好课程孕育好学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六盘山高中的课程设置经历了规划、修订、完善、改革、创新的动态过程,努力使学校的课程不仅适应社会发展,而且适合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适合学校不同特长的教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适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目标。在调整、开全、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校本课程,使每个进入六盘山高中的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004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为学校稳步、有效开展课程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体系,补充其内涵,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课程体系。在开设好必修课、选修课、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带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没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堂,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六盘山高中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努力形成体现学生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在追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教学结论与过程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教与学并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并重。学校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展现的场所、成为启迪学生思想的场所、成为师生知识探究的场所,使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战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发表对荆轲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令人感动,也有学生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不足取。政治课上,教师让学生对“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人民币快速增值对中国有益”发表看法。物理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月球上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踢出所谓的“香蕉球”。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解释“酷、粉丝、媒体、文曲星、OPEC”等词的含义。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时,有学生对教材文字表述提出了质疑,他说:“老师,我认为教材中对春秋战国时政治形势的叙述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这句‘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都管不着。’我认为不应该说周天子管不着,虽然当时王权衰弱,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没有能力管了,不能说管不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管不了。”课堂中出现的这个“小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其学习方式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解决课堂问题需要智慧。

在“感受新课程”征文中,有学生这样描述新课程的课堂:“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原来看似很高的讲台,现在我们坐在下面的同学只需一抬脚就能迈上去。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互学的场所,老师作为引路人,就课文中的线索进行点拔。然后剩下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讨论、提问中得到解决。我们一节课内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以前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并且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上课不再成为我们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使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打分”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内容从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教师、同学和自己多元;评价方法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过程,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新课程实施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宁夏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有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给予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得当给予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结果发挥了价值引领和激励作用。一位高二年级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获得班级进步奖时,激动地说:“我的孩子从上小学到现在,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一直受批评,这是他当学生以来第一次获奖,我太高兴了,他有希望了!’,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尊重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自评与他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不断总结和深化学校的课改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深化。经过第一轮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六盘山高中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学校以“回首新课改,寻找突破口”为主题,对第一轮三年课改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确定了学校课改的四个突破点,即加快教学目标校本化进程;树立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理念,着手构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挖掘资源,开设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支持、引导教师按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新课程改革从形式推向内涵,逐步走向成熟,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启动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为目标的第二轮课程改革。把国家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与学校所在地域、文化背景、办学层次和水平、师资水平、学生的特点和学业水平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学校课程,通过删、减、增、调教材内容,使国家课程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最大进步。

篇9

关键词:物理; 新课程; 教学方法

实施中学课程改革,深入领会新课标,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提升的良好契机。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物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就更加艰巨。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力的发展,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和求知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兴趣、爱好以及研究分析物理问题能力,培养和睦的师生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结合实施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心得,我就创新物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1 教师要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

作为新课程改革主导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得最先领会、理解和接受物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作为第一要务。那我们教师就得转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全部内容和实验操作规范,认真钻研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观念,更新课堂管理、创新课堂结构,采用课堂完全“开放”的办法,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自觉运用物理规律、定理和公式,将物理现象、物理问题引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搜集、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充分引导学生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

学生是我们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中之重。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中学,学生的基础大多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一味以新课程理念马首是瞻进行授课,学生很难接受。所以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针对物理学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推导论证,验证获得的物理规律、定理和关系式。课后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和他们敞开心扉,真实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获取情况,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注重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解释原理。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助精神。着重强调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利性,营造有利于学生互助团结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与周围人的合作当中探索物理规律,在学习交流当中讨论物理现象,在团结互助当中提高物理能力,充分发挥团体中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形成。总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断引导学生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与旧课程 教师与学生 传统学习与新式学习

很多学校、科研工作者将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核心理念、一项教育课题,对它进行研究,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使得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得以改变,还有效地指导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毫无疑问,新课程改革解决我们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把新课程改革看成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

一、辨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仅如此,还要求要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既然在要求中提到“同时”,那么“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就很明晰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过程,所以基础知识的活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这两者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课程改革,有的人一说起新课程就认为都是好的,一说起以往的课程就认为都是错误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课程改革必须得辨证地进行,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程既是对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改进和调整,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所以我们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在学习中的基础是必需的,但为学生打什么样的基础,用什么样的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这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新课程决不是重新建立的一套同以往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课程体系。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任何改革都会失败。

二、要辨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要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这一点,的确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比安静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每时每刻都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必定要冲破某些不必要的约束,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是学生在思考和体验时必然会伴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提问、质疑的行为,我们要加以鼓励。但是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对学生纪律上一味放松也不行,学生也需要有纪律约束,在秩序混乱的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完成是很难保证的。因此,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纪律就必须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确定的,如果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被作为前提条件的话,那就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辨证法。教师的角色是方向的引导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新课程要“以学定教”,并不是废止教师的讲,相反对老师的讲有了更高要求,更要看教师讲的艺术。教师的定位要准,不要忘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贪图“放手”。如果一味地强调自主,那么最后必成“自流”。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历史上的师生地位之争及其教训无疑是深刻的,我们不能不吸取。

三、辩证地看待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旧两种学习方式,不是用其中的一种去代替另一种,在学生的学习中它们是同时存在、互为补充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由单一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学习方式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材为本,教材的组织和安排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有序安排的,也就是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建立明确的认知结构。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便于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和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顺应、同化和改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逐渐培养学生用深入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向“双基”的掌握,其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而是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是应该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方面而提出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等,这对学生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强调发现性学习,而忽视接受性学习,那就是既忽视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又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虽然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而且会不知不觉地破坏了人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回首中国教育改革之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我们必须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如果运用得当,必将对教育产生良好影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