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保值增值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富保值增值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策略路径
一、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维持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格局,加强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对于巩固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相关单位也在不断的关注和调整国有资产的规范性和制度化规制,尤其是会计监督方面的强化。强化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管理,是其在市场化环境下,提高国有资产使用规范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障,对于国家而言,是减少国有资产乃至国家财富非法流失的重要手段。加强国有资产会计监督也是适应当前的改革、规范其资产配置、减少资源浪费的强有力手段。
(二)强化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积极地识别出各类风险,迅速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准确的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合适的建议。比较翔实及时的记录和反馈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情形,为企业良好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长远看,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是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保障。国有企业由于其自身属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加大会计监督的力度,强化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跃我国各地区经济,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强化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有其积极意义和必要性。
二、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及会计监督对保值增值的相关思考
当前,关于本文主题的思考点较多,视角范围比较广阔,对于其流失的原因分析也不少,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剖析总结,得出下面几点关于国有资产流失和保值增值的关键点,并且探索出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性。首先,思想意识方面不重视,总体来说,可以把它归为隐形损失的一类。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资产管理方面会计监督的意识较为薄弱,不注重产出比率和实际经济效益,经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存在一定的夸大虚假现象,也导致会计监督形式化或者边缘化;其次,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细化,宽泛空洞的制度规章也导致会计监督体系规章的不完善;再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践上的诟病,主要归结为显性损失,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处置的主观色彩浓烈,会计监督在相关的资产管理存在严重的不透明,整个过程漏洞百出,不法挪用现象严重,最明显的是很多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流程缺少,隐形、灰色处置严重。除此之外,不少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建设滞后,会计监督的信息化建设更加落后,这也导致其相关单位资产监督管理不理想,隐患重重;最后,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是产权交易的不明晰也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合规范、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因此,增强在其产权交易方面的会计监督尤为急迫和重要。
三、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管理政策路径
(一)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会计监督管理的意识
想要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水平,达到高效使用的目标。首先,要求员工对相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和管理策略有充足的了解,让相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观念和思想渗入相关工作职员的日常工作中,同时,让其监察和督导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会计监督发挥领头羊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作为参考:一是加大国有企业对其资产保值增值和会计监督观念的宣传,力求达到全渠道宣传的良好愿景,扩大宣传途径。此外,着重协调国有企业部门机构间的运转,确保各个机构在其管理上的融通和整合,降低会计监督难度。此外,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领导层要实现上行下效的目的,塑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的氛围和效果,以身作则,以此来使相关人员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会计监督的意识和认同感,使其观念不断强化,形成常态化机制。
(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方面的管理制度,使其会计监督得到切实执行
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是提高其使用效率的保障。其相关治理层必须把会计监督制度的构建和实施纳入整个企业管理的重点层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必须有利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实现,能够促使企业基业长青,这是会计监督制度设计的大前提。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基于提升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这一核心目标进行综合规划。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相关制度的同时,也一定要将会计监督落实到实处,这就需要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实践管理中塑造良好的执行框架,强化其会计监督的责任落实制度。首先,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相关联的既有规章制度下,弄清晰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比对内控体系的构建,采取相应的策略严禁会计舞弊现象。其次,进一步国有资产整体运转过程中的体系和流程,减少繁琐的过程,减少主观色彩介入,以此减少国有资产非法流失的损失,从侧面加强对会计监督的建设,总而言之,通过制度和实践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全面建设。
(三)强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检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为实现和保证国有资产的良好运转,最大限度的保障其保值增值,务必规制和限束其国有资产的整个运营体系,这是加强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个环节。首先,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检查,使其尽量形成常态化机制。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必须依据可循的规则和法条进行,任何违反其相关监督规制和管理的行为、擅自非法处置的行为都必须予以严惩。比如,当国有资产管理处置产权交易不明晰、存在可疑的舞弊现象的时候,国有企业必须利用自身内控体系尤其是会计监督进行严查和管控,确保国有资产的透明化运营,保证其保值增值的增长速度。
(四)借助“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
值会计监督信息化进程的建设步伐当前的社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俨然成为企业占领各方面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因此,对于企业在这方面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轻视和忽略。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相关的会计监督管理的信息网络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应该积极果断的抓住目前的良好外在条件,充分利用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其各方面在资产保增值会计监督的高效化,以此降低其国有资产保增值会计监督的管理成本,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问题。总而言之,借助“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信息化进程的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切入点。
四、结语
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管理对于促进其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总结明晰了会计监督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的重要性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国有资产流失和会计监督的相关问题,有的放矢的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水平的可行性策略和建议,以期对国有企业今后长久健康利用国有资产提供借鉴。
作者:葛静燕 单位:宁海县水务集团
参考文献:
[1]戴恒年.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J].会计研究,2017(02).
篇2
关键词:市值管理;股东;上市公司
一、 引言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进入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价真正反映了股东的财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值的创富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国有股东持有大量的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市值波动也反映了国有资本的增减。在过去的十年间,上证综合指数收盘价最高至6 092点,最低至1 012点。在指数的涨跌过程中,国有上市公司的市值随之波动起伏,国有股东的财富也随着增减。面对股权市值的波动,国有股东如果被动的持有股份不动,将必须承受股价波动引起的财富增减。如果国有股东能够对持有的存量股权进行市值管理,将能够有效规避市场波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随着宽松货币政策逐渐收紧,国有股东的融资需求也将逐渐增多。国有股东应该盘活手中的存量资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市值管理就是盘活存量资产的一个新方向。如果能够合理的市值管理,将能有效盘活国有资产,筹集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市值管理是公司经营管理的新理念,股票市场全流通以后,市值管理是国有股东资本经营的新内容,对国有股东的积极意义更加突出。
二、 国有股东市值管理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自从市值管理的概念首次提出以来,相关的研究基本都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展开的。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大家基本将市值管理等同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际上,股东也有市值管理的需求,也是市值管理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到股东市值管理的价值(徐军,2011;毛永春,2012)。股东市值管理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容都是市值,股东追求股权效用最优化,上市公司追求市值最大化。二者尽管立场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也有相通的地方。
无论股东市值管理还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都是面对同样的资本市场环境,都是主动管理影响股权市值的内外部因素,从而实现市值管理目标。股东市值管理主要指持有大市值股权的股东,这是因为市值管理需要有一定的股权量基础。西方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发达,上市公司市值基本反映了价值,在我国的新兴资本市场中,市值往往与公司内在价值相背离,所以有市值管理的需求。上市公司通过市值管理使市值逐渐回归公司内在价值,股东市值管理表面看起来是赚取股权收益,实际上也有助于上市公司的市值向股权内在价值靠拢。因此,股东市值管理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都有助于推动我国的资本市场向强式有效市场发展,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正能量。
三、 国有股东市值管理不等于股票投资
根据实际应用来看,股权增减持是很多大市值股东进行市值管理采用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大小非解禁以后,股东们的减持现象比较普遍。有的股东将市值管理看作市场操纵工具,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进行盈余管理等,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针对大小非股权减持,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和引导。比如,国有股减持规定要求按当日均价进行成交,减持股权比例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需要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卖出,从而避免对二级市场中上市公司股价的冲击。《证券法》规定持股上市公司股权5%以上的股东,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的,由此所得收益归上市公司所有,上市公司董事会负责收回股权交易所得收益。这也是规避股东利用持股优势操纵市场的举措。
作为上市公司的大市值股东,特别是国有股东,应该依法履行应有的义务。国有股东更应该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以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为依据,当市值大幅高于内在价值时,尽量选择不对二级市场造成较大冲击的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存量股权,促进市值向价值靠拢;当市值远小于内在价值时,增持上市公司的股权,传达价值信号,提振市场信心,让市值回归价值。国有股东往往战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在二级市场进行市值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影响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所以,国有股东不能随便增减持,而应该合理确定市值管理的比例。我国的国有股权在股票市场中的比重相对比较大,国有股东如果能够合理的市值管理,将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国有股东市值管理途径包含股权的增减持,但不简单的等同于增减持。市值管理不是股权投资,国有股东不是一般的投资者,国有股东对上市公司股份的增减持行为,应该以价值为基础。
四、 国有股东市值管理属于资本经营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公司的经营方式也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公司经营过程中更注重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公司资本经营的理财目标就是资本增值,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是通过资本的经营实现的。公司进行资本经营,就是要以资本保值增值作目标,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搞好资本收益分配。盘活资本存量是资本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本存量管理就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充分挖掘潜在经济效益。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和资源投入存量的基础上,公司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公司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就能造成潜在经济效益,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效率低是资本潜在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所在。资本存量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减少资本的闲置,提高资本利用率。国有股权是国有资本,国有股东资本经营内容也包含了国有股权的存量管理,目标是国有股权保值增值。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国有股东持有的股权不能在二级市场中交易,市值也反映不了国有股东的财富。股票市场全流通以后,市值真正反映了国有股东的财富。国有股东如果不进行市值管理,市值的波动就影响了财富的增减。因此,国有股东市值管理就是盘活股权存量,优化资本配置。国有股东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在市场高估上市公司价值的时候适当减持,在市场低估上市公司价值的时候适当增持,从而减少股权资产的闲置,提高资本利用率。国有股东还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对冲系统性风险,对股权市值进行维护。对于股权不能轻易减少的国有股东还可以选择转融通的方式,在保证股权比例不变的前提下,赚取股权收益。
资本配置管理是国有股东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资本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要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资本配置体现在国有资本配置上,就是一定的资本如何进行配置,实现投资收益率最大。国有股东如果进行市值管理,将原本不产生经济效益的股权通过多样化的交易工具进行经营。那么,国有股权将能够实现应有的价值,有助于国有股东增加现金流。这样国有股东通过市值管理,将资本增值投资于经济效益更高的生产经营项目,顺利实现国有股权资本的配置经济效益。
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内容,国有股东市值管理应该考核评价资本收益。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国资委将市值纳入国资考核体系中,这也激励国有股东关注上市公司市值变化。国有股东进行市值管理,应该考核实现的资本收益,进行分析和改进。
五、 国有股东市值管理实现方式多样化
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管理成立上市公司股东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市值管理是系统工程,需要有创新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工具和模式,这样才能满足上市公司股东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交易工具也得到了创新。国有股东市值管理的实现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在二级市场中的股权增减持,还应该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主要有大宗交易、股指期货、转融通等。除了交易工具,国有股东还应该积极发挥股东的作用,通过公司治理、战略决策等途径提升上市公司市值。
国有股东的增减持主要通过大宗交易实现,大宗交易主要针对数额较大的证券买卖。我国相关交易制度规定,如果单笔证券买卖申报达到一定金额的,证券持有者可以在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我国规定大小非只能自由通过集中竞价系统减持总股本的百分之一,超过百分之一必须通过大宗交易市场减持。大宗交易的套利是批发价和零售价之间的差价,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股权时,折价成交比较多。国有股减持规定要求按照当日均价成交,套利空间不大。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大宗交易数量相对较少,2008年以后交易数量开始增长,折让程度也加大。大宗交易工具越来越受大市值股东青睐,越来越多的被上市公司股东运用于市值管理。
股指期货合约在2010年正式上市,是对冲系统风险的有效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市值受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国有股东如果能够利用股指期货,将能够对冲系统性风险。以前,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市值管理受制于做空工具的缺乏,一般通过抛售股票对抗市场下跌风险,股指期货的开通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股指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为依据的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的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约定的股票指数进行交易的标准化协议。我国的股指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监管机构是证监会。股指期货具有做空机制,国有股东如果担心股市整体下跌,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对冲股市下跌的系统性风险。股指期货具有杠杆效应,国有股东可以用较少的投资实现市值管理。
对于不能轻易减持股权的国有股东,转融通能够帮助在不让渡股权的前提下,开展安全有效的市值管理工作。转融通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向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借入证券、筹得资金后,再转借给证券公司,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和证券来源。转融通制度建立以后,国有股东可以在符合国资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将一定比例的股权参与转融通。转融通的推行有助于实现资金和资本的融通,丰富了国有股东市值管理的交易工具,给国有股东市值管理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
公司治理是国有股东对持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基础,国有股东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股权溢价。新加坡财富基金淡马锡是公司治理的典型成功榜样,淡马锡有着骄人的股权投资业绩。国有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应该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合理安排关系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国有股东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关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提案,国有股东应该以提升上市公司价值作为依据。
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上市公司的发展方(下转第60页)向,国有股东应该在上市公司战略制定和决策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公司战略应该以提升内在价值为目标。国有股东还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战略,采用注入优质资产、置换资产和整体上市的方式,支持上市公司的战略发展。
六、 总结
股市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也能进入资本市场自由流通,上市公司市值体现了国有股东的财富。在股市的涨跌过程中,上市公司的市值在增减,国有股东的财富也随之波动。对于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国有股东对持有的股权进行有效的市值管理,能够规避国有资本的大幅波动。国有股东市值管理不是简单的股票投资,更不是操作股价,而应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内在价值进行管理。国有股东在市值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持股地位的稳定,合理选择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股权比例。国有股东市值管理属于公司资本经营的内容,市值管理有助于盘活股权存量,提高国有资本利用率,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股东市值管理可选择的方式多样化,有大宗交易、股指期货和转融通等金融交易工具,还有公司治理和战略决策等途径。总之,国有股东市值管理有助于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会计研究,2008,(8),32-39.
2. 毛永春.市值管理方略.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 施光耀,刘国芳.市值管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军.市值优化实现股东价值.上海国资,2011,(3):54-55.
5. 刘国芳.上市公司离不开市值管理.中国企业家,2007,(13):52-53.
6. 蓝天祥,陈阳,刘强等.市值的博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货币政策波动、企业金融资产投资与资金‘漏损效应’——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经验研究”(项目号:7120204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号:10YJC790139)。
篇3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通过对两种风险的特点、内容以及防范与控制措施的比较分析,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风险应进行分层管理。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
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篇4
【关键词】 复式簿记;二元性;会计对象;价值创造
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大基础会计理论中,会计记录即簿记理论的地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它所包含的会计等式决定了基本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结构关系,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理论乃至整个财务会计体系的根基。正如娄尔行所说“记账法既是会计基本技术,又含有会计重要理论……是较高层次的会计理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财务会计模式亟需改变。几十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财务会计变革的道路,从簿记制度的扩展入手寻求财务会计系统根本结构的变革,即是其中之一。
一、前人对复式簿记扩展的研究
自复式簿记产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财务会计对象具有二元性结构,“资产=权益”或“财富=资本”是这个二元结构的基本表达式。与此同时,一直有学者试图突破二元限制,建立三元的簿记和会计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井尻雄士的“三式簿记”理论和徐国君的“三维会计研究”。
(一)“三式簿记”理论
井尻雄士认为,复式簿记的二分法是“财富=资本”。将业主投资因素抽象掉,“财富=资本”可以演化成“财富=收益”。“财富”等于资产减负债,表述报表日的资源现状,是反映存量的;资本/收益账户是无形之物,不能像财富那样实时“盘点”,只能通过财富总额在过去一定时期的变化,累积得到现时余额,是反映流量的。从单式簿记的一元要素“财富”到复式簿记的二元要素“财富和收益”,演变逻辑是从单单核算财富存量扩展到将财富的变动也纳入会计核算。
在这种逻辑下,井尻创立了微分三式簿记,基本会计等式为“财富=收益=动力”。收益(率①)是财富的导数,说明从期初到期末财富变化的原因;动力是收益率的导数,说明从期初到期末收益率变化的原因。收益描述财富变动的“速度”,而动力描述财富变动的“加速度”。三式簿记体系包括三元(六个)要素、三层会计和三个记账符号,如图1所示。
(二)“三维会计研究”
与井尻的时间视角不同,徐国君从空间视角确立复式簿记的二分法是“资产=权益”,资产表示产权的实物存在,权益表示产权的价值归属。徐国君指出产权演变是推动一维②簿记产生并发展到二维簿记、二维会计的深层原因。在单一产权时期,价值的实物载体与归属人并未分离,一个资产要素即可满足核算要求;随着两权分离,债权与股权相区分,多元产权主体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引入了“权益”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从一维到二维,会计系统的演变逻辑是从单单核算产权的实物形态(价值的存在)扩展到同时核算产权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归属。“资产=权益”即“价值的存在=价值的归属”。
在这种逻辑下,徐国君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行为)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引入第三维度“行为”,建立三维会计等式“资产=行为=权益”,即“价值的存在=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归属”,将“资产―权益”二维平面扩展为包括“资产―权益”、“行为―资产”、“行为―权益”三个平面的立体几何空间。如图2所示。
三式簿记和三维会计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一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尤其三式簿记是著名会计学者井尻雄士倾四分之一世纪之心血,精心探索成果之大成,是会计理论宝库中一卷珍贵的文献,甚至有人曾预言其将代替复式簿记。然而二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预测没有实现,三式簿记或三维会计也少有人论及。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越来越跟不上环境的需求,如阎达五所说“确实到了应该进行本质性地重构的时代了”。三式簿记和三维会计为什么没能维持长久的生命力?财务会计究竟能不能从根本上进行结构扩展?复式簿记背后所蕴含的二元性到底有无扩展为三元的可能?
二、财务会计对象二元性分析
(一)复式簿记的逻辑基础:权利和义务的二元性
会计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运动,会计对价值运动的刻画带有强烈的产权色彩,只有产权才能“成为真正的会计对象”,从产权视角来看会计要素,资产和权益(收入和费用可视为留存收益的分支)分别对应于企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复式簿记正是使用“借”和“贷”这对符号来表示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如表1所示。总的说来,借表示企业的净权利“+”,贷表示企业的净权利“-”。
很显然,权利和义务是天生对立而存在的一对矛盾,在复式簿记中,借和贷时时处处体现出高度的对称性、严密的二元对立逻辑。对于一笔经济业务来说“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对于任何一个资产/权益账户来说,借表示“+”则贷必然表示“-”,反之亦然;在记账方向上,借表示左,贷表示右……从权利和义务的视角,借贷记账法已经具备了制度完整性,任何试图添加第三记账符号的尝试都会破坏复式簿记的内在逻辑。
三式簿记和三维会计都遵循着一元要素对应单式簿记、二元要素对应复式簿记的思路,并按照各自的逻辑提出第三元要素,将复式簿记扩展为三式/维簿记。事实上,权利和义务的二元性并不是复式簿记产生后才出现的。单式簿记时期,只有类似于财产目录之类的工具反映财富的数量和变化,没有利润表,表面上只核算资产一个要素,但是会计天生是为保护产权而存在,只是产权归属比较单一,核算了资产也就核算了权益,所以这个时期权益要素隐性存在于资产要素之中;从单式簿记发展到复式簿记,只不过将隐性存在的权益要素显性化,与资产要素分离,并进一步细分成债权和股权,以适应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权多元化带来的产权保护需要。
综上所述,复式簿记所依据的“权利和义务”二元性完整无缺,从单式簿记时期就已存在,也没有扩展为三式簿记的可能。
(二)三式簿记和三维会计的逻辑基础:财务会计对象其它角度的二元性
虽然复式簿记具有唯一的二元逻辑基础,但是财务会计对象却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二元性分析。三式簿记选取了“存量和流量”,三维会计选择了“价值存在和价值归属”,这两个角度在逻辑上都可以成立,经两位著者多年潜心研究,也都实现了向第三要素的引申。“财富=收益=动力”表示财富存量、财富变动原因(收益)、收益变动原因;“资产=行为=权益”表示价值“从哪里来、现在是什么、到哪里去”。对会计对象而言,上述从二元到三元的逻辑有可能成立,只是若用来扩展复式簿记,借贷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立性必须被放弃,复式簿记制度的丰富内涵必然大量丢失。
三式簿记“财富=收益”的二分法只强调存量与流量的对立关系,财富存量只是资产的修正指标,忽略了资本存量,也就丢掉了会计最重要的产权特征。三式簿记宣称“借”用来核算存量(财富)的一切变化,“贷”用来核算流量(资本/收益)的一切变化,虽然经过一系列推导之后与借贷记账规则勉强吻合,但复式簿记的精髓已经大打折扣。事实上“借与贷”、“存量与流量”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会计所核算的,是带有产权性质的财富存量(资产的借方余额和权益的贷方余额)和带有产权性质的财富流量(借记资产、贷记收入,或者借记费用,贷记资产),在存量和流量两个层面,复式簿记分别进行了权利和义务的复式核算。
三维会计充分重视了会计的产权特征,但是“价值存在=价值归属”避开了权利和义务二元性,借和贷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被瓦解。更重要的是,三维会计依据的价值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系统,需要解决资源配置、财富增长、利益分配之类的具体问题,会计核算的“价值”是使用价值即财富。从资产要素看,资产评估所依据的价值基础,是以效用为基础的交换价值;从权益要素看,现代企业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企业剩余的价值基础同样是效用价值论所主张的使用价值,而非劳动价值。这样“行为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基本立论前提并不存在,“行为―资产”平面、“行为―权益”平面,乃至整个三维会计空间都无法成立。
三、财务会计对象的三元扩展方向
财务会计对象具有多重二元性,某些方面的二元性具备扩展为三元的可能。这种可能的扩展意味着财务会计系统将面临一个结构性的根本变革,对于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客观上需要急风暴雨般范式革命的财务会计学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三式簿记和三维会计对财务会计对象从二元到三元的扩展,都提出了极具价值的见解。耐人寻味的是,三维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扩展出来的第三要素“行为”和三式簿记在时间维度上扩展出来的第三要素“动力”具有一些相似点:动力在财富会计这一层面上的映像(积分)称为“行动”(action),而徐国君在阐述“行为”时提到“与行为近似的概念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中行动最为接近”。“行为”从生产经营阶段分为投资行为、采购行为、生产行为、销售行为、管理行为、研发行为等,而井尻教授所设想的动力账户中,“内部动力”包括投资动力、研究与开发动力、劳动力动力、生产动力、营销动力、财务动力等几大类,与“行为”非常接近。
“行为”与“动力”是否有共同的内在本质?在三式簿记财富会计层面上,动力的映像“行动”等于收益的差分,它是本期收益与上期收益相比的差额中能够归属于某项动力的那部分。也就是说,行动是指在某项动力(例如,开发新产品)的作用下,企业的收益能力提高所相应创造的新价值;在三维会计中,“行为”是价值的源泉,是企业劳动者通过采购、管理、生产、销售等行为,在一定期间创造的新价值――动力与行为共同指向“价值的创造”。
以“价值创造”作为财务会计对象三元化扩展的方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1世纪经济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激烈竞争,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变化信息需求不断增强。传统的二元会计限于实现原则的约束,只能集中在销售环节确认新创造的价值,销售之前,价值在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等量传递,大量已经创造出来但尚未“实现”的价值一直游离在财务会计系统之外。难怪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弃财务会计报告不用,转向管理会计甚至非会计领域寻求信息。如果“价值的创造”作为第三要素成功纳入财务会计对象系统,财务会计或能免于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此外,“价值创造”或能成为联结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会计学分支的纽带。关于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早有涉及,只是两大会计学科多年来渐行渐远,众多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缺乏合适的途径“嫁接”到财务会计中,只能在对内报告领域独立发展,无法融入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系统,这大大限制了管理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力。以“价值的创造”作为财务会计要素,有望将众多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引入财务会计系统,对两大会计学科各自的发展和地位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三元财务会计对象系统的思考
(一)明确定义第一和第二要素:价值存量和价值增值
三式簿记和三维会计的第三要素都指向价值的创造,但三元会计的内在逻辑只能选取一个。本文以“价值存量价值增值价值创造”作为三元会计对象的扩展逻辑。它的第一和第二要素分别是“价值存量”和“价值增值”。
“价值存量价值增值价值创造”是在三式簿记“财富=收益=动力”的基础上加以修正而成。如前所述,三式簿记的问题是丢掉了复式簿记的产权特征,因此以价值存量代替财富,以价值增值代替收益,价值存量包含资产和权益,价值增值包含资产的流量和权益的流量(即收入和费用),目的在于恢复会计的产权特征。
“价值存量价值增值”与三维会计“价值的存在=价值的归属”同样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财务会计所核算的价值就是使用价值,这样“价值的存在”就不仅仅是具体的实物存在,同时也代表抽象的价值存量,“价值的存在=价值的归属”可以改写成“价值的存量=价值的保值增值”,因为核算“价值的归属”目的在于满足产权主体保值增值的要求。毫无疑问,在“保值”与“增值”二者之间,对“增值”的核算是主要需求,“增值”核算清楚了,“保值”就不言自明。因此上述等式可以进一步改写成“价值存量=价值增值”。
(二)继续完善二元会计对象系统
从“价值存量价值增值”考察当前二元会计系统,会发现它尚未完整刻画出价值增值的双重产权特征。和价值存量一样,价值增值需要从资产和权益两个方面加以反映,但是目前只有收入和费用类账户记录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只是通过存量账户的借贷发生额加以体现,这使得现金流量表(包括其“前任”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困难重重。
并不是说必须针对每一个资产和负债项目单独设立流量账户。会计账户的设立取决于会计报表项目的细分程度,取决于会计反映的具体需要。在当前会计报表体系中,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全面收益表都是反映流量的,指向价值的(保值)增值。其中,利润表和全面收益表是从权益一方反映价值增值,而现金流量表是从资产一方对价值增值的反映――会计需要反映的不是某具体资产项目的增值,而是从资产中抽象出来的价值总体增值,这也正是财务状况变动表被现金流量表取代的深层原因――现金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资产项目,在反映企业价值运动的层面上,“现金”代表“资产”,与“权益”相对立而存在。
由此,可以考虑设立单独的现金流量表账户,与收益表账户相对应,从资产和权益、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共同反映价值增值。如此,二元会计系统在价值存量和价值增值两个层次上才真正得以完全,具备向第三元扩展的基础。
(三)利用复式簿记核算“价值的创造”
一旦纳入财务会计对象系统,任何要素都要在复式簿记框架下进行会计核算,不仅第一、第二要素是带有产权特征的价值存量和带有产权特征的价值增值,第三要素“价值创造”同样是带有产权特征的价值创造,将从资产和权益,即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使用借和贷两个记账符号加以核算。
企业已经创造但尚未实现的价值,可单独设立“资产待实现增值”账户,增加资产价值,同时计入“待实现收益”账户,待这部分价值通过销售真正实现,增加相应实体资产(如现金)和收入后,再将原先估计入账的资产待实现增值和待实现收益冲回。估计值和实现值之间的差异,可在确定相关事项已经完毕之后冲销,也可定期(如按年)冲销。会计年末,应汇总本年估计增值和实现增值之间的永久性差异,并据以对价值创造的估计模型加以调整。
(四)从过去算出未来
近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地位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取消实现原则、全面推行公允价值,以净资产价值增值决定收益的呼声。本文认为,这并非改变财务会计面向过去的本质、建立面向未来的价值型会计的唯一出路。按照净资产公允价值所确定的财富增值“倒挤”收益流量,是在收入、费用等流量要素“表现”差强人意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流量要素将离散分布的各时点存量联系起来,拥有内在规律性的收入、费用,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现在推知未来;而“倒挤”出来的收益流量,缺乏内在的规律性和统一性,必然导致企业价值运动重又分割成毫无关联的各离散时点,这种方法核算出来的价值增值并不能帮助我们面向未来。
真正的未来是可以从过去“算”出来的,“价值创造”第三要素的引入,将会帮助收益确认突破实现原则的限制,大大提高收益要素的核算质量,反映出价值增值的真实过程,建立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价值型会计系统。
【参考文献】
[1] 井尻雄士. 三式记账法的结构和原理 [M]. 娄尔行,译. 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9.
[2] 徐国君. 三维会计研究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李成艾,蔡传里,许家林. 井尻教授的三式记账法结构与原理[J]. 财会月刊,2006(13).
[4] 葛家澍.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若干基本观点Ⅱ[J]. 财会月刊,1995(3):3-5.
篇5
【关键词】 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其核心是企业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一切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价值判断、价值控制与绩效评价,财务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价值管理,价值属性是财务管理的本质属性。价值管理是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价值管理已经成为公认的最为有效的管理理念。在这一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活动真正成为所有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与其他企业管理活动一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个明确而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价值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1.利润最大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使得追求利润已是企业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总收入与全部费用的差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新创财富,获得了多少表明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保持良好发展后劲的动力源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更多的利润。
2.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按照理论,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是一种委托和的关系,经营者即人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即委托人的利益,股东的目标则是实现其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可以股票的市价或每股市价表示,股票市场价格的高低体现着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由于股东财富以每股市价表示,可以反映公司资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多少和取得时间,受企业风险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利的风险。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提高企业经营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虽然当期利润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财富,预期未来利润的增加对企业财富的影响更大。作为人的经营者在与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之间存在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必须把股东财富的多少与其经营业绩相联系,这样能有效地克服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产生的短期行为,将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增值。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国有企业尤为重要。
3.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趋于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如同从利润最大化向股东权益最大化转变一样,从股东权益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转变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又一次飞跃。企业价值最大化扩大了考虑问题的范围,充分考虑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职工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当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的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企业的财富增加后,各方利益都会有所增加,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这又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
二、价值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1.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的优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1)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量化企业价值,综合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利于体现企业管理的总目标,更能反映市场认可的企业价值,它还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企业价值最大化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
(2)企业价值最大化更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客户等形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润是所有者与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注重在企业发展中考虑各方利益,有效地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关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财富大大增加。
(3)企业价值最大化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就越大,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结果可促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4)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助于增进社会财富,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财富最大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把资源分配到生产效率最高,能为社会创造最大财富的企业当中。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有助于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2.企业价值最大化具备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1)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实现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进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能够及时对财务决策进行度量。人们对企业价值可以精确地度量,也就很容易将其转化为决策判断的标准。(3)它的运行成本不高。资本结构理论表明企业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点,即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资本成本最低的点,故它的成本不会太高。(4)它能保障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并在管理当局的可控范围之内。它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企业目标,这种前瞻性一方面延续了企业截至到目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特征,更重要是也隐含了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发展的控制实力。这种控制实力越雄厚,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途径
深入研究并切实理解价值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可以发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三大途径,即加权资本成本最小化、资金运作最优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从理财的角度而言,通过对这三个因素进行良好的预测与控制,即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另外还可以从公司的管理机制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更好的实现。在公司运作中,要想更好的实施价值管理,完成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可以健全、完善公司激励机制,鼓励公司高管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组织管理活动。
价值管理与其说是一种管理技术,还不如说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它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对价值管理的认识和态度。为了激励公司高层以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组织管理活动,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应当研究有助于价值管理高效化的激励机制,将公司管理层的价值管理行为及其绩效与其报酬等结合起来,推动价值管理模式的运行,提升企业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志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5(5)
篇6
关键词:社保基金;委托投资;委托;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54.02
全国社保基金是属于中央政府所有的养老储备基金,如何让巨额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而投资资本市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当前不断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我国社保基金采用委托投资运作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同时,在某种情况下也充满着风险,因此提高委托投资效益、如何规避风险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选题背景
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危机,2005年60岁、65岁人口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1%和7.6%,预计该比例还会逐年上升,到2030年我国将会引来老龄化的高峰,同时迎来养老金的高峰。而我国同期进入养老体系、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增长缓慢,低于老龄人口的增长幅度,加上历史遗留的养老金问题,我国社保基金的隐形债务问题在2001年至2075年间将达到9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属于中央政府所有的养老储备基金,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支高峰时期养老金收一部分缺口。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的成绩,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平均收益率达到8.40%高于同时的通货膨胀率6个百分点,实现了增值保值,证明了投资于资本市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虽然我国面临非常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可是当前我国养老体系的现收现付制足以维持养老金的开支,在2030年以前没有严重的开支,于是投资于收益率比较高的证券市场是可行的。
委托投资运作模式,从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社保基金会)成立起已经形成,这是人民群众将“保命钱”委托给社保基金会投资资本市场进行保值增值,第一级委托运作模式形成;然而社保基金会将资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低收益不足以弥补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投资运作往往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收益,其基金管理规模不断增长,管理成本急剧上升,于是将一部分资金委托给证券市场中成熟的有良好绩效的管理投资机构运营能够缓解管理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同时能够取得比直接投资更高的收益率,第二级委托运作模式形成。
从2000年2012年,根据社保基金会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社保基金会以每年平均收益率9.75%完成了增值保值的任务,而同期由投资管理人所的社保基金的收益率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陡然下跌至平稳上升的过程,所贡献的累计收益超过1600亿元,占累计总收益的67%,两级委托投资运作模式成绩斐然,证明了在当前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在股票和债券市场,委托投资运作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然而在成绩与效益面前,我们不能忽视委托投资运作模式存在的风险,必然要对社保基金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风险引发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2我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收益状况
随着投资幅度的加大,社保基金委托投资表现越发抢眼,在总体上达到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当企业的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委托投资的规模不断递增,委托投资的规模从2003年的318亿元占比24.07%,增长到2011年的3647.08亿元占比41.98%,增长幅度超过10倍,虽然2008年证券市场上委托投资资产缩水,收益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总体收益与规模之比呈现增长状态。委托投资的高收益率带动了社保基金总收益率的上升,成功抵御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风险,这表明了委托投资模式可以承担起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任务。
可是同时,在证券市场上投资,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负债经营比率通常用于测定权益运用的程度和经营能力大小,负债率越高则权益运用程度越大,经营能力越大,负债率上升同时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低的偿债能力。2007年,社保基金经营负债率达到8.76%,这是由于社保基金在股市进行了大量的风险投资,而同时需要支付社保基金受托管理的原行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本息的结果。
委托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必然面对着比较高的风险。虽然自2003年以来委托投资的收益几乎占了总投资的32.3%,可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危机,这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全面的阐释。
3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及其成因
委托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契约关系,由于人与委托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目标不一致,人往往利用委托人授予的权力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从社保基金筹集到委托投资管理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其中,投保人将个人由国家强制缴纳的社保基金交给社保基金会管理,这就实现了社保基金一级委托关系,即投保人(委托人)授权管理人(人)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管理。
3.1一级委托关系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
社保基金一级委托关系的建立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行的基础和首要环节,随着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对相对分散参保人的管理难度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对参保人的资格确认、等级及关系的转接。
3.2二级委托关系不明确妨碍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形成
对社保基金二级委托关系问题的研究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全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的风险的分析。
4我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风险的防范
我国基于社保基金二级委托关系虽不明确或者说不成熟,但这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具有浓厚的市场特征同时,本文认为,为克服金融危机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困难,我们必须分别从委托方和方两方面针对社保基委托投资管理问题采取一定措施。
4.1社保基金委托方应改进委托关系
我国政府在社保基金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一方面,在一级委托关系中,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均处于“方”位置;另一方面,在二级委托关系中,代表国家的派出机构一社保基金理事会,又处在“委托方”的位置,所以,具有二重角色的社保基金理事会应在社保基金委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2加强对社保基金方综合管理
拥有一定自主投资决策权的基金管理公司,在社保基金委托投资中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积极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同时,托管银行是确保投资基金安全的重要机构,因此,加强对管理人及托管人的管理不容忽视。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委托投资管理组织机制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委托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
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我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收益现状。第二,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及其成因。第三,我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风险的防范。通过借鉴国外较成熟的社保基金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自身的特征,提出我们必须分别从委托方和方两方面针对社保基委托投资管理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即委托方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委托关系和应加强对方综合管理以改善委托投资的效率。
首先,根据我国当前关于社保基金的制度安排,社保基金管理主体间存在着多层级委托关系,导致了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出现委托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其次,我国社保基金管理中存在的委托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委托人与人利益不一致以及信息的不对称,这样,当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引发了社保基金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最后,针对社保基金二级委托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社保基金委托方和方进行风险治理,完善社保基金管理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社保基金管理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咏怀.社会保险基金的信托运营方式与监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25.30.
[2]郑秉文.欧美企业年金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信托型年金制度为首选[J].数字财富,2008,(05):18.21.
[3]曾忠东.养老基金与信托制度相结合的适用性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04):13.17.
[4]赵曼.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财长经济出版社,2008:25.30.
[5]邓大松,李珍.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7:养老基金管理与生活质量国际论坛[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5.37.
[6]杨义灿.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中委托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08):11.14.
[7]季华璐,王子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的委托关系分析及建议[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10,(02):5.9.
[8]刘渝琳,杨先斌.基于风险、收益双重任务委托—模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7.11.
[9]邓留保,杨桂元.我国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费率研究[J].技术经济,2009,(06):13.16.
[10]张红地.国外主要社保基金管理制度和营运模式[J].中国金融,2008,(17):18.25.
[11]刘子兰.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3.25.
[12]赵伦钧,石金明.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6.8.
[13]吉黎,刘涵.社会保险及相关收入分配核算[J].知识经济,2009,(09):25.27.
[14]毛广雄,颜俊.试论社会保险全国统筹的制度体系创新[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24.27.
[15]袁宏宇,许巾男.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难题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09,(07):14.17.
[16]Philip H.Pettit: 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M].London,Butte,orths,1979:16.18.
[17]Alastarhusdson.Equity,Trusts[M].Eavendish publinshing,2003:42.44.
[18]Arun.S.Muralidhar: Innovations in Pension Fund Management[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55.57.
篇7
关键词:家庭理财;常用理财工具;家庭生命周期;理财误区
一、家庭理财规划的意义
(一)家庭财富的增加需要进行理财规划
现如今,国民家庭财富快速增长,但同时市场不确定性也在增大,例如房价难跌,物价上涨,教育医疗难得保障等,如此看来维持一个家庭并不容易,如何规避由不定因素导致的潜在危险以及提高生活水平是每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解决该问题则就需要家庭进行一定的理财规划。家庭理财规划不仅仅能使家庭资产在不贬值的前提下得到一定的保值增值,还能根据不同时期可能面临的问题作出预判以及防范。家庭如何对“闲置”的财富进行有效处理,进而达家庭财富增值的目的,则需要做适宜的家庭理财规划。
(二)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求要求进行理财规划
家庭也有生命周期,包括:单身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对于家庭不同时期,家庭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需要规划注意的问题也有差异。例如,单身期,此时期收入不高,但普遍存在个人有较强的消费心理,该阶段主要需要考虑消费支出以及婚礼筹划的问题;家庭形成时期(结束单身-子女出生),此阶段收入普遍不高,该阶段主要需要考虑,车房规划,子女养育计划,养老计划等;家庭成长时期(子女出生-子女独立),此阶段收入较为稳定,该阶段主要需要考虑教育金,养老金等问题以及前期还贷规划;家庭成熟时期(子女独立-退休),此阶段收入达顶峰,支出相对减少,该阶段主要需考虑准备退休基金和医疗基金;家庭衰老期(退休-身故),此阶段收入大多来自理财,该阶段家庭主要考虑医疗娱乐等支出。因此,一份适宜的家庭理财规划会帮助你和你的家庭在现在及未来的各个阶段避免支付困难。
二、家庭投资理财的主要工具
(一)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是一种较为传统保守的理财工具,相比其他理财工具,银行存款的显著优势在于其灵活性高,另外,其存款品种较丰富,且具有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稳定性,再加之操作的简便性,它基本适用于所有的家庭购买。
(二)国债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其收益较高,但国债期限较长,因此,它更适用于持有长期闲置存款的家庭购买。
(三)基金
基金是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投资机构成立的集合理财的一种方式。基金投资整体收益比银行理财更高,具有专家理财、积少成多、分散投资风险、透明度相对较高等优势,当然,风险也相应要高些。它适用于缺乏专业知识又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追求高收益的家庭购买。
(四)股票
是指企业或个人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借以获得收益的行为。股票投资的收益是买卖的差价收益和股息与红利。股票的优势有:操作简便,套现容易,并且从长远来看,股票算是收益性最高的投资理财产品之一。然而,高收益的同时,股票投资的风险性较其他家庭投资理财工具高。因此,它更适用于有较强专业知识并且能承受一定风险的家庭购买。
(五)保险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保险投资可以说是每个家庭投资活动中都必须涉及的。建议每个家庭根据自身需求购买。
(六)其他
如P2P即个人对个人(伙伴对伙伴)。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现其门槛低、收益高、期限短的特点受到大众关注,因此它适用于各个家庭购买,但同时也有网络欺诈事件出现,请谨慎辨别。
三、家庭理财规划的基本程序
家庭理财规划目的是使家庭可支配财富和消费支出相匹配。未来想要有高品质的生活,就得让你的可支配财富和消费支出动态的、适宜的进行匹配。所以,我们要及时做好理财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基本步骤进行规划。
(一)评估自身家庭财务状况
家庭理财规划,首先要掌握家庭的实际财务状况,想想家庭有多少财产?挣了多少?需要花费多少?用在哪些方面?具体可以借助现在的手机智能记账软件,比如:随手记、挖财等等工具,及时记录发生的收入和支出,还可以设置预算,很方便清晰地记录家庭每天每周的收入支出情况。
(二)确立家庭理财目标
如果不明白想得到什么,就无法得到什么。设置理财目标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理财目标必须量化,二是要有预计实现的时间。理财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合理的,完全脱离现实而确立的理财目标是无效的。未来你可能有一些较大的支出计划,或是投资计划,可以选择将理财目标细化、层次化。
(三)制定实施计划
有了目标,还必须制定行动指南即实施计划。计划大致有债务计划,保险计划,筹资计划,退休计划,以及逝世后家庭成员的相关计划,对于不同的时期而言,其计划是有差异的。下面结合不同家庭生命时期的特点进行计划建议。
第一阶段,单身期。这个阶段的人初入社会,收入较低,支出较大。该阶段主要目标是结婚,由此可将理财资金的一半左右做储蓄或是投资低成本的理财产品作为贮备资金,剩余的理财资金可投资一些容易变现的理财产品以防不时之需。该阶段适宜先节制消费,才有财可理。
第二阶段,家庭形成期。这个阶段的人事业处在成长期,追求收入成长,家庭收入逐渐增加。支出体现在由于较强的消费冲动,以及正常的家计支出、礼尚往来,还有一部分人为了学业考虑深造,都是较大的消费支出。这个阶段理财比较适合的方式是货币基金。因为这个阶段可支配财富较少,所以需要采取这种兼顾了收益较高、安全性高、流动性较高,并且门槛低的投资方式。另外,这个阶段风险承受能力强,可以适当拿出部分资金去投资股票,但是如果资金对股票不了解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或是选择投资基金的途径来降低投资风险。
第三阶段,家庭成长期。这个阶段的人事业处在成熟期,个体收入大幅增加,家庭财富得到累积。但消费支出也不少,如父母赡养费用、正常的家计支出、子女教育费用,还要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作出保险类的支出准备,有一定经济基础后还要考虑换房换车等。该阶段家庭整体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这个阶段可以考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及偏股类资产,还要给家庭买好保障类的保险产品。并且可以开始为退休做准备。
第四阶段,家庭成熟期。这个阶段正是事业鼎盛期,个体收入达到顶峰,家庭财富有很大的累积。支出主要体现在父母赡养费用、家计正常的支出以及为子女考虑购房费用。该阶段家庭整体收入大于支出、生活压力减轻、理财需求强烈。这个阶段需要采取较为稳健型理财方式,可以考虑债券、银行理财等产品,并且可以为养老做基金定投储备。
第五阶段,家庭衰老期。这个阶段家庭正常的收入有退休金、赡养费、房租费用,还有一部分理财收入。支出体现在正常的家计支出及健康支出,还有一部分休闲支出,如旅游等。该阶段状态可能是收入不抵支出,需要子女帮助。这个阶段适合国债、银行存款等非常稳健的方式。
具体理财工具的选择,和家庭周期所处阶段、家庭投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都有紧密关系,需要把家庭情况和经济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决策,才能使理财计划更合理
(四)实施计划
再完美的计划不行动都没有任何意义,理财规划是一个长期规划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按既定的计划进行按部就班的实施,以更好达到规划目标,避免计划成摆设,另一方面也不能生搬硬套,遇到特殊情况也需及时做相应调整。
理财过程中,需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就能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并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如此,便能有效减少失误,提高整体的投资效益。而对于个人而言,家庭财务更加复杂,可能疏漏的地方也会更多,因此更需要自我反思和总结。
四、家庭理财规划的误区
(一)理财目标不明确
相较于国外的投资理财者,国内投资理财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投资理财时频繁地买进卖出。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没有明确的家庭理财规划目标。
具体的理财目标是理财规划的重点。别人会向你建议不同的理财目标,但是你自己必须明确究竟想要何种目标。个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并确定自己的理财目标,不要有太多的随意性,或者盲目性,然后根据目标来设计并实施理财方案,并根据市场自身的变化进行调整,便它一直跟随目标而动。
(二)风险意识不强
众所周知,股票投资是属于高风险一类投资,并非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股票,比如抗风险能力较差的退休老年人群体等。老年人风险意识不足便很容易跟风炒股,一旦选股失误,则很可能损失惨重。
家庭理财是需要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来规划的,只有家庭理财健康发展,才能使家庭理财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让经济发展得更为稳健。
参考文献:
[1] 老骥,家庭理财中应注意的5大问题,中国工会财会,2015(12)
篇8
关键词水经济模型水产业产出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水产业的产出
4.1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现代水经济
6.1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9
一、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
近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始于16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家庭手工业逐步向工场手工业过渡。特别是在蒸汽机发明之后,工场手工业又进一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19世纪中后期,这种过渡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带来了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机器的发展和利用,使得大批量地生产商品成为可能,并且由此建立了现代工业组织。这些拥有巨大潜在生产能力的组织很难被人理解,特别是在18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迫于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寻求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组织成本,制定科学的标准,实行有效的监督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泰勒(Frederickw.Taylor)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法约尔(HenriFayol)的“现代经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的《一般工业管理》开创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先河。人本管理思想就此诞生了。
二、揭开人本管理内涵的奥秘
人本管理思想诞生以后,它的概念和内涵也逐渐步入世人的眼中,人本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假设之上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管理学派,它首先对企业中的人作一个基本的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不可否认,这就把人的因素当作了管理中的事实上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这无疑就是一种人本管理,即首先确定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的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我们姑且将这种人本管理称为第一层次涵义的人本管理。
随着对“人为什么要创办企业,为什么要从事经济活动”此类问题的探究,我们发现,停留在调动企业人在创造财富和盈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索的使用效率的层面来描述人本管理的本质和最终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里的人力资源,无疑就是西奥多·W·舒尔茨所说的人力资本,它显然是一种物,而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人,因而也不是我们所说的人本管理中的人。正因为此,我们所提出的人本管理,即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才是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涵义和理想境界。
三、电信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
如何运用人本管理?接下来笔者针对我国电信企业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用人观念
人本管理的运用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的目的所在,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归宿。而要用好用活人才,就必须改变用人观念。
1.实行岗位竞聘制度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为了最大限度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潜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使企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必须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和国际通行规则,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细化岗位描述,确定岗位职数,在明晰岗位职责和权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企业各类人员竞聘办法,双向选择,择优录用。针对目前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结构性缺员的现状,在关键岗位人才的引进和选聘上,应充分注意面向社会吸纳一批企业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市场开发人才、具有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优化内部人员结构。
(二)构建与战略相适应的开发培训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会相对老化,而社会对人力资源质量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终身教育,并着力于寻求有效途径,加快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更新电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证研究和技能素质的提高,以避免、减少人力资本无形损耗,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根据人力资本相关理论,对电信运营业来说,强化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意识尤为重要,因为电信运营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运营主体,电信运营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应用开发人才。电信运营业的竞争,实质是电信运营企业间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的主体是人,由此决定了竞争的焦点必然是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中国入世后,电信运营企业日趋严峻的竞争形势加大了其高层次人才流动和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其人力资本无形损耗的速度。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力资源外流,并实现企业现有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成为现代电信运营企业需要时刻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电信运营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永恒动力和赢得竞争的真正资本。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无疑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减少和避免人力资本无形损耗。但对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这样的大型电信运营企业而言,员工培训不能停留在零零散散的粗放状态,而必须着眼于构建科学有效的员工岗位开发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于企业经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本管理的特色之一,无论一个企业拥有怎样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除非由被激励起工作动机的员工所掌握,否则这些资源不可能被付诸使用。所以说,“管理的关键是激励”。
1.在物质激励方面
建议电信运营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位评价系统,不断完善薪资体系改革,实行有差别化的薪资政策;制定差别化的企业福利政策,重点向有贡献的员工倾斜;扩大股票增值权的发放范围,向业绩评估结果优秀的员工倾斜。
2.在精神激励方面
建议电信运营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激励的重要性,在工_作压力和紧张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中,企业应考虑带薪休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的调整;结合各类电信员工的特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重点激励,并为员工提供可供选择的激励包;大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
1)目标激励法
2)尊重激励法
3)参与激励法
4)工作激励法
5)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法
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马斯洛把人的多种需求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为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所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逐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满意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才会自觉地把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一致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尽心尽力。
总之,电信运营企业必须认清新形势,围绕从规模型发展向规模效益型发展转变的任务和目标,改进、完善和建立新的人才管理机制,更好的运用人本管理理论,加强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员工三支队伍建设,落实精细管理要求,提高执行能力,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素质,,从而确保电信运营企业未来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电信竞争与入世对策》,刘红等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黄海波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陈代云著,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电信营销制胜:为客户创造价值》,沈阿强等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篇10
红盾世家的草创者为梅耶(Mayer Amschel Rothschild)。据说,他总是在自己的店门口放置一块红色盾牌,这块红色盾牌后来成为梅耶古董店甚至其本人的logo,附近的人图方便把梅耶一家称为红盾。
当时欧洲的王公贵族有一项雅好:收藏古钱币。如果能在古钱币市场做大,收获的可不仅仅是财富。梅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忱,费尽心力,编写了《古钱币手册》。梅耶的努力得到了黑森公爵的响应。黑森的身家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其生意是出租军队替别人打仗。黑森最大的客户是英国,因为当时英国的北美殖民地爆发了独立战争,英国亟需军队弹压。钓到了大鱼的梅耶,半卖半送,向黑森出售了他持有的大量珍贵古徽章、古钱币,并极力帮助黑森搜集古钱币,又发掘和创造各种机会帮黑森赚钱。
梅耶花在黑森身上的巨额工本没有白费,他取得了黑森的信任和友谊。后来,黑森为了躲避拿破仑的打击,离开法兰克福、亡命丹麦时,留下了300万英镑交给他保管,这笔钱是英国使用黑森部队的租金。这笔巨款,令梅耶一举成为当时欧洲首位国际银行家。再后来,梅耶将那300万英镑连本带息交还给了黑森。这给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红盾家族,做了一次效果奇佳的企业品牌价值证明:我们信誉至上,钱放在我们这里,安全和回报两不误。
梅耶膝下有五子,其中最有才干的是三子纳坦,他于1804年只身来到伦敦闯世界,先是做纺织品生意。当时欧洲大陆拿破仑势头正猛、麾下大军所向披靡。德意志的许多贵族待不下去了,纷纷流亡英国,其中有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使自己的财产保值增值,威廉委托纳坦购买了大量英国债券。纳坦以敏锐的触觉,感到这个生意大有赚头,趁势自己也做起了债券、股票,相当于券商和投行的业务。纳坦的能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迅速积累了财富,成为伦敦金融界的大亨。
纳坦在英国的成功,启发了父亲梅耶。红盾家族开始了在欧洲各地建立罗斯切尔德家族银行的分支行,形成了“一花开五枝”之势:梅耶和长子阿姆希洛坐镇法兰克福分行;二子所罗门掌控维也纳分行;三子纳坦领导伦敦分行;四子卡曼分管那不勒斯分行;幼子詹姆斯主理巴黎分行。这样,一个庞大的金融商业帝国就初具雏形了。
三子纳坦的惊人手笔还在后面。1815年6月18日,反法联军与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滑铁卢进行大决战,纳坦通过特殊途径比英国政府提前得知拿破仑战败的消息。纳坦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伦敦,抛售英国国债。其他投资者想:纳坦抛了,英国肯定战败了,我也得赶紧割肉斩仓。恐慌性的抛售开始了,英国国债的价格暴跌。纳坦觉得波谷已经到了,暗中给自己的人发了指令,人无限吃进。杀跌的人大感困惑,连呼看不懂。不久,捷报传来,英国国债价格一路飙升。短短几个小时之内,纳坦获利数百万英镑。
就这样,梅耶的五个儿子依凭家族的强大资源,发挥各自的经营天赋,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生意和财富不断地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