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要使小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并且能够实际应用,首先要使他们掌握好所学的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概念的教学呢?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同时要注意:概念的引入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即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

2、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3、概念的巩固。

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

4、概念系统的建立。

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概念系统的建立可以按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内涵,还可以利用集合图表示。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反思、梳理的基础之上。

5、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学生被动的从事着单调的、大量的解题、考试等学习活动。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1、智力游戏类。应用数学概念知识破解游戏中的奥秘。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策略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影响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1教师方面的因素

在概念教学的整个阶段,部分教师仅仅关注到概念教学的最终成功,却没有扎实的掌握到概念的产生缘由;仅仅关注到了概念框架的一致性,却没有注意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发育尚处于不完备的状态。如此便极易使得部分学生仅仅是掌握了相关概念性的文字含义,却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概念的产生是出于什么原因;仅仅能够认知到部分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然而却无法准确的说明究竟存在何种形式的关联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需要紧密结合学生以及学科双方的各自属性展开相应的教学任务。

1.2学生自身发展的限制

不考虑教师的教学技巧对学生学握学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有影响,学生本质上还具有一部分无法妥善处理的部分,例如:因为学生的年龄小,日常接触的事务还不多以及和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关于相关的知识素材没有足够的经验体会,思维的完善度依旧以具体形象思维来处理事情、没有较好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明显不完善等。上述所指出的问题均或多或少的对小学生关于概念的领悟以及思考造成一定的影响。

1.3学习素材的性质

关于学习概念的素材在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阶段同样存在一定的影响。由于概念的掌握务必要通过概念的形成以及消化,因此小学生在掌握相关的概念时,概念素材务必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使得小学生能够准确将其进行记忆。要达到概念的消化理解,小学生以往的的知识框架中务必具有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储备,比方说在低年级向学生讲解一些定义式的概念,因为学生曾经掌握的知识框架中的概念相对不足,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进行相关概念的掌握与分析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多种呈现形式并用

2.1.1描述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描述式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将字形结合在一起,其中“字”就是我们平时最为常用的文字,而“形”则是图形、图画等辅助概念。在教师运用描述式概念进行教授时,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形”中所包含的信息。因为图形所包含的意义是十分广泛的,在简单的图形之中往往就包含了很深的概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从图形之中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再结合文字性的概念,字形充分结合起来,就可以将概念更好的理解。比如直线和小数的概念就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2.1.2定义式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定义式概念也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每个定义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用很短的一句话包括了很多的内容。由于这种概念教学方法信息压缩量很大,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抓住关键词,深入透彻地了解概念,将生涩难懂的名词和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出来。同时还可以辅以举例、类比、联想等方法戆镏学生进行深入理解。

2.2加强直观教学

在教育过程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概念,都不能够脱离现实经验来解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包括多媒体、模型乃至实物等各种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来加深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实物进行观察、触摸、类比等相当直观地方式来进行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数学模型。这样一来,原本异常抽象的上数学概念就变的具体化了,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例如在“米、分米、厘米”概念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制作1厘米、1分米、一米等不同长度的木棒,然后将其分发给学生。在讲述不同长度概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长度的木棒之间的区别来加深印象。除了直接的观察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小的木棒来比对长的木棒,看看一分米的木棒可以包含几个一厘米的木棒,而一米的木棒又会包含几个一分米的木棒。在进行千米概念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一千米的路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概念的具体含义,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把握概念的本质。

2.3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的时候。切记一味灌输,不能只是简单地念课本、念定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十分有害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要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将其化作自己认知的一部分。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稳定性的概念,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变成一节动手课,让学生们用木棒订成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去拉扯这两个模型。通过观察两个模型的形变程度,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两个不同性质的物体的稳定性差异。在进行完操作中厚,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三角形的形变程度十分小,而四边形的形变却十分明显。然后再将各个磨具的小木条重新拆卸下来,组成新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同学们会发现,四边形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形状,而三角形除了各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之外,其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这样一连串的操作下来,学生自己就会得出三角形比较稳定的结论来了。在进行了充分的铺垫之下,教师再提出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了。

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之下,颠覆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魔兽,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作为主导的新时代教学方法。

3结语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自己本身要吃透教材,对于教材之中的概念要充分了解其特点和类型,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和阶段的孩子的学习状况。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选择合适的策略,才能得到最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9A-0061-01

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然而,从时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来看,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有:教师在概念课的教学中,虽然也借助感性材料作为辅助教学的脚手架,但是大部分教师采用这一脚手架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引出概念,对于概念本身所蕴藏着的本质内涵并没有进一步加以思考。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学生主体参与体验的时间不够充足,使得很多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很难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概念的纵深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概念感性认知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出发,以他们的生活现实和已有生活经验为教学基点,精心选择,创设教学情境,为实现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埋好伏笔。如,在执教《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姚明在美国参加篮球比赛的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位美国女生看了姚明之后感叹不已:“哇塞,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我组织学生就这位美国女生的感概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由此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姚明的身高是中国人身高中的一个极端数据,这个数据只能代表他自己,而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能代表中国人身高的应该选用平均数比较合理。接着,我又领着学生畅想未来:再过10年,我们大家应该都大学毕业了,那时候如果有这样两家公司(甲公司现有员工11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乙公司现有员工11人,人均月工资3500元。)招聘人才,你打算选择哪一家公司应聘呢?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逐渐明晰:在选择时,我们应该查看两公司高层领导和普通员工月工资的具体信息,如果高层领导的工资很高,即使人均月工资比较高,也不能说明该公司普通员工的工资也高。因此,当人员工资中出现了极端数据时,如果只看平均数不能说明哪个公司的职员工资高。相比而言,综合观察每一位员工的工资才是最明智的举措。

二、充分参与实践探究,亲历概念形成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探究概念形成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他们对所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概念的理性认识。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分米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平方分米的大小以及它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中摆一摆、数一数,再想一想、说一说,以逐步达到明晰1平方分米大小的目标。接着我又组织学生画一画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估一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的面积等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有效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表象,同时也实现了概念学习上的认知飞跃。

三、精心选择巩固习题,认识概念本质内涵

巩固习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完善概念的知识建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概念的核心要义精心设计,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数的整除》一课时,为了检测学生对整除意义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如下对比题:1.下列一组数哪些能被2整除:3,4,2,6,9,16。2.下列一组数哪些能被2除尽:1,4,5,6,8.4,9,

15。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明白了整除和除尽的区别,更进一步巩固了对数的整除的本质内涵(整除指的是整数除以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而除尽对被除数、除数以及商均没有这样的要求,它的商可以是整数或者小数。)的理解。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个前后连贯的体系,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是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时,要重视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根据不同类型概念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

一、重视演示操作,建立表象

感知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认识,它虽然是简单的认知过程,却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思维分析的角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具体的思维情境中,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表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又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我们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可先让学生采用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逐步抽象,形成概念

获得表象只是架起了由具体事物向抽象概念过渡的桥梁。虽说它是感知的结果,但还不能说获得了表象就形成了概念,学生要形成准确的概念,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在更高层次上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形成概念。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我们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师:把16支铅笔分给2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得几支?

生:8支。

师:把这个文具盒内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3位学生,每位学生得到铅笔数为多少?

生:1/3

师:如果把它平均分给5位、10位学生呢?

这样做沟通了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效地建立分数的概念,再点拨引导,在自由探索中对分数的概念逐步内化。上述活动告诉我们,不论何种概念知识,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就到位的。而要深化认识,单靠简单强化是难以奏效的,这需要在知识应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强化练习,巩固概念

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将概念从一般转向特殊的过程,在学生已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应引导他们对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不致引起混淆。

在练习中,小学生会因为没有准确掌握概念,或概念模糊,而导致解题错误。例如:①互质数没有公约数;②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的末两位数字能被4或25除;③2.618618618是循环小数。

许多学生认为这三道判断题都是对的。第一题错判的原因是对“互质数”这一概念没有很好理解,因为任何两个数至少都有公约数l,因此不能说“互质数没有公约数”;第二题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确“数字”与“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来写数的符号叫数字,共有10个数字,把这十个数字中的一个数字或几个排列起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或多少叫做数。此句应改成“……这个数的末两位数字所表示的数能被4或25整除”;第三题错判的原因是对“循环小数必须首先是无限小数”,2.618618618是有限小数,当然就不是循环小数。

因此,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概念,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地练习,来巩固、深化概念,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四、灵活运用概念,提高能力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就必须要回到生活实际中去,教师通过设计富有实用性的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问题。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解引向深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能力的过程。

篇5

有效的几何概念教学,必须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经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应用的过程,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几何概念教学内容的需要,如“圆的周长”的教学,可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操作材料,运用观察、测量方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归纳概括几何图形特征建立对应的几何概念框架。这其实就是在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下的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身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随着对“如何求圆的周长”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一步步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教学就是指教师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蕴含其中的数学规律,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如在“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正方体除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性。教学时,可制作一个活动的长方体框架模型,通过长方体转化为正方体的演示,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所选教具应形象、生动、鲜明,并为儿童所熟悉。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和圆的特征,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三、在多媒体环境下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课件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多媒体课件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认真实践,敢于创新

数学知识蕴含着诸多概念、规律、法则。而这些知识对于理性思维偏弱、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单纯的文字逻辑性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也必定是低效的。此时,不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将这些概念、规律、法则物化于学具的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中感悟、理解、运用知识。

(案例)在教学《周长》一课后,教师都会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比一比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学生通过想象、分析、变换容易得出三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他们的方法基本是通过改变缺角边的位置,将它们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的周长。不过在一节公开课上,有学生提出也可以通过折的方法得出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相同的。但因受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的限制,其他同学都很难理解这位同学找到的规律。此时,我随手找出一张正反面不同色的正方形纸片,让这位学生折一折。就这么一折,个中规律跃然眼前。其余学生触类旁通,纷纷总结:不管有多少个“阶梯”都能用这种方法证明这样的图形的周长跟正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就简单的一张操作纸,既解释了为什么折也能证明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又让学生在折、想的过程中丰富了空间想象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 教学

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与他们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掌握关系密切,学校老师对此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究小学数学概念的影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认真听、拼命地记,没有互动和思考,更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教学中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只会按照背诵所记忆下来的公式去解题,碰到与课本例题不一样的他们就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下,消磨殆尽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二)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不到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正确理解。数学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是基础,而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正确理解是灵魂,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完成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能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很少,甚至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还不到位。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仅用一种单一情况作为模型,以偏概全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构建,却忽视了对整体情况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偏离了课程编写的目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果不理想也不足为怪。

二、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取决两大因素,即教学指导(老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小学生如不能克服过去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固定思维弊端,对所学的知识总是用过去已有的概念去理解,缺乏创新思考的话,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点,更遑论对知识点内涵和延伸的思考与理解了。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心里、生理,他们对原有概念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丰富,学习新概念的质量就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强。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类似的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实F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对接。

(二)教师的因素

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影响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观点和方式较陈旧,仍然停留在让小学生“背概念”与“读概念”的阶段,忽略了对学生理解概念的思考,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压抑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部分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理解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新概念上也存在着重重困难;另外,教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其数量、质量、组织和陈述等也都会影响对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

三、提升小学数学概念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到改变思维方式

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需要从培养小学生数学科学习兴趣入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乐于学习的观念。接着,老师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生活化、形象化,借助小学生以往生活经验,举出具体事例,激活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概念。

(二)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育中,教师首先对概念教育的理念有着明确深刻的理解,重视小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所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设计,建立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概念学习,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优化、整合外部条件

高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所能利用到的外部条件。比如小学数学学习资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复杂,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的难度。缺少了梯度,会让小学生无法适应;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实际,会让小学生难以从以往经验中获取帮助。另一方面,学习材料中概念陈述要清晰准确、逻辑严密,既有专业学科术语,又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才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增进小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诸如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何革新教学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问题,这些都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不懈的探究与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田兵,韩志茹.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0).

[2]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J].小学数学参考,2012,(06).

篇7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部分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特别表现在: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倡使用计算器,降低对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注重估算等。综观小学数学教材,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均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新教材不再和老教材一样单独设计计算教学章节和应用题教学章节,而是把计算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结合在一起,分散到各个领域的例题和练习中。加强了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加强了计算器的应用,删减繁琐的运算步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受教学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而有些教师未接触过老教材,教学观念新,能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往往热闹在表面,到底哪些需要精讲,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典型题是云里雾里,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其实,提倡新课程,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传统教学,传统教学现在和将来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是教者要善于运用智慧,促进传统与现代和谐共舞,使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更丰满、更充满活力。

“没有沟通生活原型―数学概念―符号表征三者的内在联系;没有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将概念放在概念体系中加以把握”是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数学概念课上也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结果是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改正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概念教学让学生体会该数学概念的价值所在,使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数学含义与表达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实现概念教学的实效。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因此必须受到重视。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概念,才能运用知识去判断、推理、强化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目前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概念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会要求学生先把概念背诵下来,然后布置练习题进行强化,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对概念似懂非懂,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只会机械式的练习,碰到其他情况就会无措。

(2)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不断建构和解构的反复过程是形成数学概念的必要过程,教师在形成概念这一部分有时候过于仓促,在学生还处在初步建立时已经开始进行归纳总结的步骤了。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力、接收度等方面的特性,小学生在认识新事物往往注重直观形象,不善于抽象思维,在记忆方面也习惯用形象记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记忆概念时一般采取的是背诵方式。这样就没完全吸收,难以灵活运用。教师应该针对他们的这些特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题。

二、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小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有一段准备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引入教学内容的时候,良好的概念引入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理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生活实例引入从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熟悉感,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进行“直线与线段”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旧知识迁移引入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中高年级的概念学习可以通过之前的基础知识引入,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回忆约数的概念来开展,让学生观察1、2、6、7、8、11、12、15的所有约数,给出一个分类,从而引出质数与合数。

(3)情境设疑引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有兴趣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利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建立情境然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有初步认识。例如,“体积”概念的学习,可以拿来一满杯水,然后往杯中扔个石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石子丢入杯中会有水溢出,这样学生对石块占了水的空间有了感性认识从而引出“体积”,情境建设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够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三、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经过直观感受、建立表象、本质属性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1)要强化感知。教学活动中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来辅助他们理解,但要注意的是感知的具体对象要从材料中剥离出来,帮助学生抽出概念具体化,如讲面积时以方形盒子为例,那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这个概念而不是只认方形的面积,可以用不同的物体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知。

(2)小学生注重客观事物。在学习时也多是通过直观感知概念,要让学生建立表象,从直观事例中脱离出来形成抽象思维,在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完成后先不急于总结,可以让学生回想思考一番,由教师引导走向抽象概括。

(3)在学生形成表象后揭示本质属性,将所学进行总结,让学生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扩散到相似事物上。

四、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1)加强记忆对于概念的学习肯定是需要记忆的,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概念表述,但是也很容易遗忘,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延伸,这样记得久也能灵活运用,更加根深蒂固。

(2)应用实例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具体性特点,在延展了概念后让他们自己例证,在脑中更加具体化,能将学习到的概念运用于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加减法学会以后,可以让他们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运用到了数学理论,理解的同时对神奇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6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40

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解数学概念,并运用它来判断和推理数量关系的过程。如果小学能够掌握完整的、清晰的数学概念,就能够顺利掌握数学定律、数学公式、运算方法、解题技能等,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倘若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就不会有正确的、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既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掌握数学知识,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概念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各位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借鉴。

一、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都非常缺乏,基本上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获得感性认知,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概念虽然是基础知识,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多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教学,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直观,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关于平均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用9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摆出三堆,分别为1块、2块、6块,之后问学生:“每一堆的木块数量一样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把这些小木块混到一起,再平均分为三堆,每堆3块,并告诉学生“3”是之前那三堆小木块的“平均数”,之后教师再演示一遍,让学生思考“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了解了把原来的三堆木块混在一起,变为一堆,再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3块。通过直观的演示过程,学生既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最后,教师再把木块摆成1块、2块、6块的三堆,让学生用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这样,学生就更加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恐惧心理,它们会表现得非常活跃;如果没有畏难情绪,它们的思维会更加灵活。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它们的已有知识的储备量,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信心十足,没有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引入新课。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有些概念教师很难通过语言描述或者直观演示来展现出来,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概念、旧知识存在着某些联系。因此,遇到这类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分析新数学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引入新概念,这种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的数学概念。比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来归纳:“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再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把学生的已有知识转化为他们学习新知的基础,不仅使学生学习了新的数学概念,还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同时使他们掌握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三、通过问题来引入新概念

问题引入法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以问题的形式来归纳和引出新的数学概念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数学概念。比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二是通过数学问题或者数学理论的发展需要来引入数学概念。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将得到多少,你能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说每人得到一半月饼,这时教师就就可以说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之后教师让学生动手来感知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这种方法体现了数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且引入的过程自然,学生很快明白了“分数”的概念。

综上所述,概念是数学学科最基础的内容,概念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乏味的,也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直贯穿在数学学习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数学概念教学有足够的认识,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概念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交流探讨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具体的活动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鑫.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初探[J].未来英才,2015(9).

[2] 石景科.基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的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4(3)

篇9

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目标是,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习惯,二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掌握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构架都是由概念入手,只有充分领悟了知识点的概念内涵后,才能由心而发,为感所悟,运用自如,逐步扩展到知识的外延。那种所谓一知半解,上课听得懂,但不会应用的学习人,便是对概念没有吃透所致。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在其育人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而且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共有500多个概念,所以,教者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策略,形成高效课堂,研究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就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步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日常数学教学课中的概念教学,往往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的一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例如学习倒数概念时,我用小木棒很直观的演示“平行着放倒”和“上下倒立”加以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倒数的概念,引入非常自然简捷。

2、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拿一细线拴一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再让学生用一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折过若干次之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长度,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这样教学,学生一方面知道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掌握了圆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了形成圆概念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学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3、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义务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就是这样进行巩固的:先让学生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梯形,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再让学生把梯形剪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剪使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统的建立。由于数学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学生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小学数学知识又是分段进行,概念教学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孕伏。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概念系y的建立可以按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内涵。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反思、梳理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的建构就是通过学生的介绍并利用集合图来进行的:先让学生介绍梯形,通过介绍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梳理,是系统建构的基础;再让学生用图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梯形。

总之,概念的抽象性和准确性在揭示概念的内涵、抽象概念的定义时对培养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精炼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内部的、外部的语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转化,思维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让我们广大同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保障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百花齐放,博采众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小锦.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研修日志.

[2]“绿色圃教育网.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篇10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教学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常常要借助具体的事实和已有的经验,从获得的知觉、表象等感性材料中概括出数学概念。因此,上课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与具体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 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一上课,教师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冻死放在讲台上,分别往两只杯子里倒水。正当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说:“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因为学生认真观察了,经过比较水面高低后答:“两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样多。”

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然后,拿出一小块石头,轻轻地放进一只杯子里,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当把小石头放进杯子后,这只杯子的水面升高了。”我及时提问:“你们知道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思考后说:“你放进去的小石头会占地方,就把水挤上去了。”

在此基础上,用“小石头会占地方”、“挤上去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引出“体积”概念。这样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学生大都亲身经历或看到过,他们感到的是一种需要,自然不感到唐突,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新概念。

数学概念引入教学的方法还有:利用旧知识引入新概念,当新概念与原有的旧概念联系紧密时,不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要从原有已学过的有关概念中加以引伸、推导而引出新概念。如讲乘法意义时,是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引出乘法的概念;从计算引入新概念。例如:由2+3=5,3+2=5导出2+3=3+2,从而得到加法交换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概念

在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念等思维活动,建立正确、清晰的概念。

教学减法运算性质:a-b—c=a一(b+c)时,内容抽象算理难懂,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重组教材。如这样教学(出示)小华去文具店买一支钢笔和一瓶墨水,一支钢笔的价钱是6元,一瓶墨水的价钱是2元。小华付出10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华多少钱?课中再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能用两种思路进行计算:

(1)从10元减去钢笔的钱数,再减去墨水的钱数,即是应找回的钱数。列式为:10一6—2=2(元)

(2)从10元中减去钢笔和墨水的总钱数,也是应找回的钱数。列式为:10一(6+2)=2(元)。

接着给组织学生讨论:10一6—2是求什么?10一(6+2)又是求什么?两种算法结果怎样?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生活经验,在这基础上就难概括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即a_b—c=a一(b+c)的结论。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概念

学生形成的数学概念,不能仅停留在背诵概念的定义上,要根据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题目,促使学生巩固,理解并掌握概念。

如“吨的认识”教学,当学生初步认识“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的物品的重量,认识“1吨=1000千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事例,使概念具体化:“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是用吨作单位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积极思考,努力检索自己有的生活素材,.不一会儿学生相继举出:一车水泥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学生升旗台前的大理石雕像的重量应该用吨作单位,家里每月用水量的重量是用吨作单位的…一这样教学,就能帮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吨”这个较大重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既巩固了概念,又结合了生活

实际,便于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概念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出现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

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