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实验室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实验室管理细则

篇1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近些年来,高校基本每年都新增一些实验室,加上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而要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与之相匹配的安防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和落后。

1.2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

一项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调查对象中不穿工作服的占32%,在实验室饮水或进食的占28%,实验结束后不洗手的占7%,私自带出试剂的占2%,试剂不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占65%,取用试剂时出现泼洒的占13%,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占12%,不知安全防护设施位置的占54%,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占72%,不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占28%;此外,因实验人员不良习惯而经历过玻璃器皿破损的占29%,经历过酸碱灼伤的占23%,经历过人体不适的占10%,经历过割伤的占4%,经历过仪器损坏的占3%,经历过触电的占1%。可见,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不可忽视,上述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正酝酿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的放纵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教训。

1.3实验室安全管理统一协调机制缺位

高等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各类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中心),加上各类教学实验室,总实验室占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受教学资源紧缺的限制,各种实验室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对独立和分散,实验室安全管理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统一管理难以实现。此外,相对于教学实验室,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渠道来源广、独立,因而其实验室安全责任和义务难以落实,经常出现“实验室负责人不愿管、学院管不了、学校无法管”的局面,这种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对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监管处于空白,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如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使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三废”处理也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长效的协调机制规范高校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1.4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有缺口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数量急剧增加,但实验室安全经费的短缺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建设用地、用房紧张,实验室的建设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房”制宜,建设环境无法达到基本的实验安全要求,但却仍在“高效”运转;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还长期制约着实验室现有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上,事实上,“重购买、轻维护”是所有设备共享机制不完善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此外,经费短缺还使实验室安防设施的配备不到位,如一些高校实验室没有配备或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消防器材、应急喷淋系统、通风系统、危险气体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安全消防设施[11—12];因节省经费而随意处置“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以上由于安全经费短缺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几乎无处不在,每一处都将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主要做法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做法。

2.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高校应专门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主管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设备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三级责任制”,即实验室设备处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行使监督职责,各院系(重点实验室)对本单位内所有实验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各实验室对本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并按照这个职责顺序分别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其中,教学实验室由实验中心主任向各院系负责,科研实验室由实验室负责人向各院系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对安全责任人的安全目标实施绩效考核。

2.2建章立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管理办法》、《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为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校统一部署和协调全校实验安全管理工作搭建厚实的平台。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迅速有序地开展处置救援工作,将事故损失控制到最低水平,高校还应制定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设备处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重点实验室的有关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实验室设备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应急处理事务协调责任部门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应急处理安全保卫责任部门为保卫处、事故单位;应急处理物资保障责任部门为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应急处理抢救责任部门为校医院;应急处理技术保障责任部门为实验室设备处。

2.3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13]。高校实验室设备处可根据学校学科分布实际情况,组织实验室一线教员编写诸如《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实用安全手册》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传达简单明了的实验室安防信息;同时,组织制作实验室安全宣传展板,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带给全校师生深刻警示;此外,组织制作《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安全管理卡》等,加大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并可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操作考试系统,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进入实验室,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将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从源头扼杀。

2.4多部门协调统一、职责明晰地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

明确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高校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以及各学院(重点实验室)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管理工作流程,未经申报备案的不得自行采购,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报账必须经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及实验室设备处签字认可,对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年终单位或个人评先“一票否决制”。

2.5统一规范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

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危险废弃物(简称“三废”),由高校实验室设备处统一回收处理,处置费用由学校专门设立的“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基金”统一支付,并为各实验室配备储存废液的高密度聚乙烯容器,要求制作“实验废弃物标签”标明废弃物的详细信息,并实行分类存放、分类回收,以加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统一规范管理。

2.6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高校实验室要始终秉承“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的投入,并要求有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设施建设中,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支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以为高校营造出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工作环境。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如为实验室高压气瓶配备固定支架、气瓶柜、特种气体防爆柜等安全防护设施;为化学实验室配备护目镜、活性炭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或抗高温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为剧毒危险品仓库配备红外报警装置和防火保险柜等安防设施等。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统一、协调管理,规范管理细则,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科学引导、环境安全、机制长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实验室环境。今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待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推进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细则。(2)督促各院系专职人员全面掌控本单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记录,按要求制定详细台账,做到帐物一致;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3)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对此可以教学实验室为切入点,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将是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重点。(4)着力推动实验室安全教材建设、安全教育师资建设、安全通识课程建设、安全考试系统建设等,并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多方渠道,将学校主体与政府主管单位紧密结合,让政府主管单位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此外,定期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环境、卫生、安防、保卫等相关安全事项的培训,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5)进一步明确高校实验室建设准入条件,积极呼吁加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增加经费预算,并确保这些经费能够专款专用。

4结语

篇2

【关键词】药物化学实验室;使用效益;仪器设备;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R-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059-2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十分注重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相继建起一批仪器设备先进的重点实验室。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和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药物化学实验室使用效益,尤其是加强低值品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是教学和科研顺利开展完成的重要保证。

1做好药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前的技术论证与准备工作,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在高校实验室使用中,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而导致的实验室资源浪费、可开发性不强、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实验室负责人要充分做好建设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在根本上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益。

1.1明确药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目的,确定实验教学大纲

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所开课程也有所差异,所以实验室建设不应该盲目投资。在实验室建设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室的主要功用是什么,实验室的类型是教学型还是科研型。在民办院校中,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室建设定位于教学型方向。在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中,一定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对实验室准确定好位才能物尽其用,避免采购仪器闲置。

教学大纲直接反映了实验室的建设目的。在论证时,负责人广泛听取教师和专家的意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严格把握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要求,明确方向、目标和重点。在民办高校的培养计划当中,应当注重实验方法的培养和基本实验能力的提高,不应一味寻求高、精而忽略了基础。另外,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论证时,应考虑到保证基本实验的前提下,实验项目的横向联合。药物化学相关的专业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实验室,教师们也要突破以前对仪器“所有制”的观念,不再拘泥于“归我所有”,而是强调“可供我用”,使学校能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调控,做到“化零为整”,实现资源共享。充分使用仪器设备。如:数字熔点仪既可以测定药物化学实验室有机合成的药品,也可以测定药剂实验室或药物分析实验室的试验用药品。

1.2根据药物化学实验要求选择仪器厂家,质量与教学效果都要达标

积极联系学校设备处,针对招标计划,在校内校外进行调研,了解各厂家仪器质量与使用寿命。根据所定仪器指标,对各厂家的仪器质量进行评估。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之上,选择性价比较高、质量较好的仪器,选择售后服务较好的厂家,这样可以尽量的减少维修费用。把握好实验仪器的一次性投资,对于减少以后的管理费用,避免重复性投资都是十分必要的环节。

2切实加强管理,提高药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当实验室建好以后,如何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是实验设备管理的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验室管理带来了全新、方便、快捷的管理方法,也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改革带来了新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手段加强管理,使用相关的管理软件和数据库动态管理仪器设备与器材,减少人力与物力。为了最大化的利用资源,在管理方面因该注意以下几点:

2.1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仪器,建立和完善药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在贯彻执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和《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有关条例的基础上,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建设工作实施细则”、“实验教学管理规定”、“仪器设备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并统一汇编成册。认真贯彻执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施细则》,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建立一种自我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之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尤其是维护保养工作是使实验室仪器设备能经常保持最佳可用状态,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解决教学科研任务饱满、急需维修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药物化学实验室属于专业实验室,供药学本科专业学生使用,实验室单台仪器使用时间最高128学时/年,而仪器完好率为100%,仪器使用率大于94%,可以归功于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

2.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与实验员的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仪器的效率

实验室能否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能否锻炼学生们的动手与思考能力,能否成为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一流实验基地,关键要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稳定团结的实验教师队伍。因此实验室主任、实验教师、实验员都要不定期的学习,增加专业知识。实验室主任能够团结各个教师,教师能够认真负责的保证讲课质量,实验员能够细心准备实验、认真管理仪器,这样一个实验队伍才能保证整个实验仪器的高效运行。

要通过培训、考察等方法努力提高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要使他们在思想上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室工作人员是教学辅助人员、“低人一等”的观念,把实验室工作人员与教师同等看待,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发挥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2.3加强设备管理,实行效益考核

首先,设备建设完成后,学校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进行验收,对照立项通知书,检查是否达到了通知书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并写出验收报告。对达不到要求的,则限期整改。其次,对投入使用的设备,加强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第三,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反馈体系,对购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跟踪,及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纳使用单位的建议,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充分发挥药物化学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努力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管好实验室,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建设实验室的最终目的。要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提高实验开出率,使教学仪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由于实验室实验仪器套数所限,且实验课程一般都是小班上课。在排课上如果做适当调整,可以增加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主要采用随时开放实验室和拉长上课周数的办法来增加实验时间。经过拉长实验周数,药物化学实验室可利用时间比以前增加了75%。

实验教师认真准备好每个实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结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实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规则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实验。通过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高等学校教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验室仪器设备与器材管理的好坏则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些设备与器材的效益,才能提高民办学校的投资效益和办学水平。这是一项复杂、繁琐、细致的工作,要作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提高使用效益[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4):77-78.

[2] 刘晓舒,邓凤兰.加强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2).

[3] 林爱月.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刍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

[4] 许良珠,陈木莲.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68-70.

[5] 薛英.实验室建设管理效益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6.

篇3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76-02

一、高校电工电子类实验室开放的重要作用

1.高校实验室开放可以实现教学型实验室设备的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可以有效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许多高校的电工电子类基础实验室建设无法及时跟上,造成实验室的设备、场地等教学条件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实验室从传统的封闭式运行转向开放式运行,从而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达到全校师生资源共享。

2.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和能力。目前高校的电类基础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受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约束,有限的实验学时基本上以验证性、操作性实验为主,留给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习的时间和环境很少,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开放教学实验室,可以吸引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和自主实验的能力。

3.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高校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这些都需要教学实验室全面开放。

二、电工电子类教学实验室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管理变革的逐步推进,高校普遍认识到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性,对实验室开放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实践,但能真正把开放工作落到实处、进行全方位开放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开放实验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具备适用于开放的硬件环境,还需要有配套的人员和管理模式来支持。随着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推进,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实验室管理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总结起来,目前高校电类教学型实验室开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理念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的电类课程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按指导教师的示范操作机械地进行,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有效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师生和实验室管理人员都普遍习惯和接受这个传统实验模式。但是这个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实验室开放,为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学之外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现行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仍有不少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教学实验室全面开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这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2.实验室管理问题。与传统的封闭实验室相比,实验室开放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实验时间不确定、实验项目增多、实验内容日趋复杂、实验对象的多层次和多专业相对较为分散等许多问题,给实验室的安全、有效管理带来了新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存在较大差异,而开放实验中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或引导的力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更易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使得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任务重、难度加大,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仪器设备维修费、耗材费用增加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消耗品领用办法、开放实验室安全使用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或条件限制,以确保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有序性和高效性。

3.实验室指导教师问题。开放实验的工作量要大于实验教学的工作量,因为:①在采用开放性实验教学后,学生的实验内容相比以往较复杂,难度增加,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宽,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随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验室的老师开放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对开放实验的内容也要十分熟悉。②开放式实验每组、每次人数都会比常规实验课的人数要少,相当于是小班化教学,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是由于现行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合理,没有开放实验室的明确的实验教学机制,院校统计实验室的工作量时往往只考虑实验教辅部分而不考虑开放实验部分,使得实验室的老师对开放的指导、教辅工作没有积极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套有利于开放的激励机制。

三、电工电子类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2012到2014的三年中,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丰富和完善,逐渐在本校的电工电子7个实验分室中构建了一整套适合电工电子类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篇4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一、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现状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建制一般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和集中型管理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的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特点为:(1)实验室设置依附于课程,仅为一门或两门课程服务,由教研室管理。由于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2)实验室分得过细,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室往往只考虑本实验室的局部利益,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使实验设备重复购置;(3)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科研成果需要在实验室得到验证时,单独一个实验室往往难以承担,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易形成跨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实验能力。集中型管理模式则是以大类学科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部分高校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功能可覆盖整个学科。

二、高校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一般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被动的。同时,由于近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是培养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途径。

三、对实验室高效使用措施的探索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教学科研任务、发展方向、人员配备等结合,使实验室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正确协调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应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工作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实验室管理的中心任务;后者必须时刻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状况,与实验技术人员及教师、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并通过管理实验教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

一个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成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制度化。实验室的管理应打破以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二)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发展,也要适应多专业学科的综合发展。保留传统鲜明特色学科的发展外,还要促进新生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学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目的。

高校实验队伍的建设,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实验队伍建设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学历和职称结构;对照人才培养方案,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的完整程度和更新程度,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工作量和实验课时数。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反馈和论证,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激活人力资源。

实验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把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相应政策,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实验技术人才,重视实验队伍培训,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激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教学,鼓励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及时分流不合格人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多结构层次合理的实验队伍。

(三)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实验前,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示范操作,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即灌输式的方法,有一定的模仿性。学生得到验证性实验数据和结论即完成了实验内容,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扼杀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必做内容,其他时间只能通过看书自学,导致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管理,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有指导性的探索研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实验室开放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实验时间。这样,一方面确实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把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紧密结合,学生将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要点吸收掌握以后,经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与巩固,进行知识相关的扩展与延伸。另外,加强高校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完成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

四、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来自锤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超美,孔祥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0.1.

[2]刘显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2.

[3]张新铭,何祖威,李树春等.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提要] 高校实验室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创新实验室管理,拓展实验室功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在创新实验室管理和拓展实验室功能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提炼出当前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一、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现状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建制一般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和集中型管理模式。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以课程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的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特点为:(1)实验室设置依附于课程,仅为一门或两门课程服务,由教研室管理。由于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2)实验室分得过细,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各实验室往往只考虑本实验室的局部利益,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使实验设备重复购置;(3)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在实验室完成,科研成果需要在实验室得到验证时,单独一个实验室往往难以承担,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易形成跨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实验能力。集中型管理模式则是以大类学科为对象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部分高校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规模大,实验功能可覆盖整个学科。

二、高校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一般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教学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被动的。同时,由于近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是培养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途径。

三、对实验室高效使用措施的探索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与教学科研任务、发展方向、人员配备等结合,使实验室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正确协调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实验室管理应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工作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实验室管理的中心任务;后者必须时刻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状况,与实验技术人员及教师、学生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并通过管理实验教学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

一个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的成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制度化。实验室的管理应打破以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工作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

(二)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的发展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发展,也要适应多专业学科的综合发展。保留传统鲜明特色学科的发展外,还要促进新生学科的发展。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学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有高素质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的目的。

高校实验队伍的建设,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实验队伍建设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学历和职称结构;对照人才培养方案,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的完整程度和更新程度,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实验的工作量和实验课时数。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调查分析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反馈和论证,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切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激活人力资源。

实验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把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上来,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相应政策,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实验技术人才,重视实验队伍培训,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激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从事实验教学,鼓励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及时分流不合格人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多结构层次合理的实验队伍。

(三)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有机结合。传统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实验前,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示范操作,实验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即灌输式的方法,有一定的模仿性。学生得到验证性实验数据和结论即完成了实验内容,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扼杀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必做内容,其他时间只能通过看书自学,导致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教学管理,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有指导性的探索研究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实验室开放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实验时间。这样,一方面确实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把传统式和开放式教学管理紧密结合,学生将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要点吸收掌握以后,经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与巩固,进行知识相关的扩展与延伸。另外,加强高校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够推动实验室管理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完成高校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

四、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来自锤炼,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超美,孔祥民.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0.1.

[2]刘显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2.

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用房管理问题科学配置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对高校公共房产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总体规划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实现占据高校国有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资源的保值增值,节约教育经费的目标。

高校公共用房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基础条件保障,它是高校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用房的总资产量占据学校各类资产的首位,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2007年资产清查统计为例,公共用房资产约占学校总资产的50%以上。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公共用房使用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办学成本和管理水平。

一、高校公共用房的概念

所谓公共用房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所有除教职工宿舍以外的各种用房。包括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行政办公、学生宿舍以及各类生活福利、商业服务的用房。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学校公共用房分为六类。

1、校党政机关用房。经学校正式确认的校级各类党政机构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办公室、资料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2、学院用房。学校设立的学院用于办公、教学、实验和学习的办公室、会议室、教研室、研究生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实验室。

3、公共服务用房。面向全校服务的教室、图书馆、档案馆、网络中心、会堂、学生与教工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用房。

4、后勤与保障用房。后勤服务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浴室、活动室、车队、医院、幼儿园等后勤服务用房和变电所、泵站、物资仓库、门卫室、收发室等条件保障用房。

5、产业、商业用房。产业用房是指经学校批准,由学校全部或部分投资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并在当地工商机构注册的企业在学校所使用的房屋。商业用房是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因历史原因在校园内开办公共服务设施(如银行、邮局、电话站、商店、粮店等)而使用产权属于学校或占用学校土地自行建设的房屋;或根据地方规定由学校提供的产权属于学校的教职工住宅区内配套的公共服务(如服务网点、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用房;或为方便学生生活,由学校招商的服务企业使用学校产权的用房。

6、附属单位及其他用房。包括附属高中、附属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用房。

二、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我校公共用房至今尚未归口于一位校领导统一管理,是由全体学校领导集体管理。学校领导一般都分管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条线,校领导所管的部门有用房需求,用房管理部门凭其在部门请示报告上的指示都得设法满足要求,直至没有任何空余房可调配。公有用房分配日积月累的遗留矛盾得不到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用房管理部门对此只能束手无策。

2、缺少科学的分房政策。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此规划指标是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量化了相应学校各类公共用房的建筑面积。但许多学校与我校一样,至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公有用房分配制度。这就使得分房无量化标准,造成调控困难。

3、二级管理部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公共用房管理实行的是无偿使用,为此各二级管理部门热衷于向学校争资源、争用房,却不太注意房屋的使用效率。有的学院设置多功能厅、健身房、超大办公室;有的学院许多用房都堆放满了废旧物资无人问津。退休多年的老教师也占着实验室不让,形成公共用房实际上的“终身制”、“占有者所有制”。

4、公共用房从设计到使用缺乏总体规划。学校近几年新建了新实验二楼、动力楼、西楼区实验楼。每幢楼分配到使用部门后都进行了面广量大的改造工程。新建实验二楼实际建筑面积为13600平米,改造面积达到6620平米。原设计作实验室的改作办公室,作为实验室的用房高度及大面积,在改造成办公室过程中要隔断、要吊顶,原来为实验室条件所铺设的水电管线全用不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对高校公共用房有效管理的探讨

1、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高校领导要亲自组织学习上级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并将公共用房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间公共用房有人管理,有人负责,确实是有效使用。应当把占据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有效地保值、增值。

2、建立机构、明确责职。公共用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确保公共用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成立公共用房领导小组,代行所有权人职责。成员由分管资产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和专家组成。公共用房领导小组负责公共用房规划评审、根据用途对建房方案审议、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公共用房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重大违规事件等。

确定公共用房的主管部门,我校以国有资产处为学校公共用房管理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单位,代表学校具体制定、补充、修改、完善各类公共用房的实施细则并编制公用房配景方案,报公用房领导小组审定,对使用人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督,负责公用房的综合管理。

各学院、机关处、所、直属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公共用房管理的具体事宜。具体贯彻执行学校公共用房的各项规定,对本单位的房屋进行内部配置,按规定对房屋进行管理和维护。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公共用房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健全和完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确定公共用房的配置的原则“按需配置、定额使用、超额收费、缺额补贴”改革现行的公用房无偿使用制度,试行定额核算和使用单位超额面积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缺额面积学校调剂解决或给予补贴的政策,以建立公共用房管理使用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借助经济杠杆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用房的种种弊端,提高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科学测算、量化标准。建立一个公共用房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将房屋的结构、楼层、房间、使用人、面积、建造时间、造价等内容用计算机管理起来。根据使用人的性质、功能、发展需要和资源状况制定配置标准,确定各使用人公用房配置类别、地点、楼层和面积,在深入调查摸底、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定额内用房面积及定额外用房面积,依此确定定额外用房收费额度或缺额面积补贴额度。

明确使用管理范畴,签订使用管理协议。公共用房使用协议是明确学校作为所有权人与公共用房使用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协议。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房,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实行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国有资产依据配套实施细则的规定,提供使用人超额、缺额清单、使用条件、管理要求,与使用人签署公共用房使用协议。

督促检查、循序渐进,国有资产处跟踪检查全校公共用房使用情况,督促各单位合理安排和充分使用本单位的房屋,努力提高公房的使用效率。详细收集公共用房使用、维护、安全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做好公共用房信息管理工作,对公共用房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违规情况,及时处理各种违规事件。

4、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用房管理部门对学校整体用房进行规划,报送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审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由过去单一幢楼项目的规划,变为一个学校整体群楼全局性的规划。有时单幢楼的计划很好,但由于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结果整体来看很乱、很不协调。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全校用房需求、功能方面实际情况,针对各种问题,提出方案与对策,切实使每一项规划都符合实际情况。新建的每间房屋的功能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部门的要求,少拆少改,节约经费。为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决策是否需建房、建何种功能房、建在何处提供依据。

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实验室成为高校教学的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好计算机实验室也成为高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一、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难点

1.计算机配置不同

很多高校的机房都不是一下子建成的,都是逐步建成的,不同时期建的机房机器配置大都不同。另外计算机设备自身成本较高,又不能随意淘汰。实验室管理人员大都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包括安装一些节能软件来保护和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经费宽裕的学校会采购一些先进的机器,部分更新机房,新旧机器并存,设备配置的不同,给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生的违规使用

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机房大都是流水作业,课程安排的比较满,机器的利用率较高。学生的流动性本身就加大了管理难度,再加上个别同学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不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操作, 不爱护机器或有意损坏键盘鼠标等设备,对硬件造成损耗;恶意删除损毁一些系统文件,致使机器软件缺失不能正常使用;偷偷上网浏览不良网页、下载存在安全隐患的文件、插入可移动设备等也会增加计算机中毒风险,实验室里一台机器中毒,很容易快速传遍整个机房,导致机房不能正常使用。学生的这些行为不仅使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也会加速机器老化,减少寿命,浪费实验室资源。

3.卫生状况难以控制

实验室面积较大,人员较多,再加上人员流动性强,任课教师很难照看到整个机房内的卫生情况,一些学生在机房上课时偷吃零食,随手把产生的垃圾等杂物丢在机房里,造成机房里卫生情况差,不仅不利于机器的良好运行,也给管理人员增加了清扫的工作量。

二、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

1.完善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详尽的规章制度是计算机实验室得以正常运行基础设施。实验管理中心应制定出整套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能够依章工作。例如“实验室简介”、“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损坏赔偿办法”、“实验室设备使用细则”等。要严格要求上课师生及管理人员遵守并执行。

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管理。一是实验设备安全,实验室要安装防盗门窗,防止被偷盗;二是使用安全,主要是用电,实验室管理人员早上上班接通电源,巡视线路,及时发现老化线路并整改,晚上下班按时关闭所有电源,防止发生火灾,严格要求学生正规操作,不要随意接触电源;三是要定期检查配备给每个实验室的灭火器,压力是否正常,一但有火灾发生,灭火器要能发挥作用及时扑灭火源。

3.注重实验室环境建设

实验室里机器运行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过大的灰尘影响机器部分元器件散热,会造成电路短路,CPU、显卡烧毁等现象;实验室里的温度和湿度都不易太高,要经常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实验室里几乎机器整体都处于运转状态,温度较外面要高,一定要保持机房里的卫生,及时打扫,否则容易滋生病菌,损害上课师生的身体健康。

4.严把实验室教学管理

把实验室划分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用地,排课时综合考虑课程内容,机器数量、上课人数等因素,把相关相近软件装在一个机房,充分合理地分配利用计算机设备。

三、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

1.计算机硬件设备故障维护

计算机硬件是软件的载体,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软件被正常使用。管理人员在摸排硬件故障时一般是先检查电源情况,看是否有电,可以用一根小线,来短接电源输出绿黑口,如果电源风扇转动,就说明电源正常;然后检查主板,看是否正常,先给主板通电,要是不能启动,就给它放电看能否启动,再不就换正常的CPU、显卡、内存试试,要是都不行就说明主板坏了,需要更换;至于内存、CPU、显卡等可以通过听报警声来检查,内存有故障报警声是一长三短,CPU故障是一长五短,显卡故障则是一长八短;最后要定期清扫机箱内灰尘,灰尘过多极易引发内存、显卡等故障。

2.计算机软件维护

计算机软件维护的流程一般是先安装好操作系统,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安装各种教学软件(包括基本常用软件),之后优化系统,用GHOST备份,这样在机器系统软件发生故障的时候就可以还原GHOST备份,及时快速修复故障。但在实验室中,机器数量较多,每台机器都这样装系统,巨大的工作量难以实现。因为同一个实验室里的机器配置基本是相把同的,所以一般都是采取网络克隆的办法,就是先把一台机器的系统做好,再网克的其他机器上。

3.计算机病毒的查杀与预防

实验室里一但某台计算机感染病毒,不仅本台机器系统遭到破坏,运行变得很慢,影响正常使用,往往会迅速传遍整个实验室,导致整个机房处于运行缓慢甚至瘫痪状态,影响教学进度。首先给机器安装类似冰点的系统软件用以保护机器,学生机器之间不可以直接访问,防止病毒传播,避免机房大面积染毒;其次,屏蔽机器USB功能,禁止学生使用U盘、可移动磁盘等是机器感染病毒;再次为机器安装杀毒软件(网络版),方便升级。

篇7

1.1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

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设施较为完善。所有实验室都设有规范的消防设备,包括便于消防人员操作的消防系统和普通实验人员易于使用的消防报警装置、泡沫灭火器、无障碍消防通道等,实验室及楼道里设有醒目的安全出口指示、应急照明及快速疏散图。事故发生时,实验人员可以根据指示快速疏散至指定的集合地点。此外,每个实验室还配有安全防护及应急设备,如紧急淋浴装置、眼睛冲洗装置、急救箱等。国内高校在安全设施建设上已大为改善,多数实验室及实验教学楼装有灭火器及消防系统,但是在细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如缺少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设备、应急医疗箱及冲淋设备,以及消防通道被堵塞及非法占用等。

1.2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更高,实验室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的特点。此外,高校管理层、实验室使用、管理者及相关教师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完善的管理及培训制度,研究人员不经过安全培训直接上岗已成常态,或者实验室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安全操作规范形同虚设。美国大学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非常严格。根据实验室存在的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的危险源种类,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安全类别和级别,并在实验室的大门上贴上醒目的标志。实验室文件架上有专门的文件夹,其文件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条例、安全信息、实验室人员历年来参加的安全培训记录等。此外,在实验室的相应位置还标明安全应急电话和安全应急设施的使用说明,以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遇到突况下能及时获得指导和救助。相关部门会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对于不合格的实验室要限期整改。美国科研型实验室的人员主要包括教授、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技师、研究生及访问学者。作为实验室的主体,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课内容根据不同实验室所涉及的安全隐患种类而定,主要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生化试剂、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动物等的安全使用和处理。培训方式有网络授课及测试、课堂讲授、笔试考试等。这些培训课程常年循环开课,一般一个月或更短间隔循环一次,以保证新来人员及时得到培训。每位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需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培训课程之外,还需要由实验室秘书对其进行专门的实验安全操作和技术培训,如废弃物分类储藏方法、废弃物危险类别、人身防护、紧急事故处理等,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在培训期间,如果实验室管理员不在,被培训人没有资格进入实验室。另外,因为安全标准逐年发生变化,全体科研人员还必须根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定,定期参加常规安全培训。

1.3实验室化学药品安全管理

国内多数高校在化学药品安全管理方面较为混乱,分类不明确、标志不清晰,有毒有害药品购买和管理相对松懈,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化学废弃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多,危害更大。尽管早在2005年国家环保局就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但多数高校对于化学品的渗漏及废弃物的处理没有按照该方法执行。随便倾倒化学废液的现象广为存在,大量未经处理的酸、碱及有机溶剂不仅腐蚀污水处理管道,而且其与生活污水混合后造成污水成分异常复杂,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美国高校在化学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方面是国内高校无法比拟的。根据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OSHA)规定,所有化学实验室都应该备有“化学品卫生管理计划”,也就是能详细说明安全条款和应急操作步骤的手册。同时要求每个化学品都必须有化学物质安全信息表(materialsafetydatasheets,MSDS)[5]。MSDS为用户了解化学品毒性以及如何安全使用化学品提供重要信息。除了在文件上对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有硬性规定之外,对易燃易爆及高危险性化学品的保存也有明确的规定。易燃易爆品必须保存在经消防部门审核的铁柜中,并要在通风橱中操作;而高危险品的保存则由各院系统一管理,使用及归还时要由导师及本人签字。实验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少量的化学品倾洒出来,实验人员可根据MSDS上的相关信息自行清理;若不知怎样处理,或液体量较多,亦或是高腐蚀性、高毒性化学品,必须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并立即打电话通知学校的环境、健康和安全(environmentalhealthandsafety)部门,由该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对于化学废弃物,如做电泳及银染色使用的有机溶剂甲醇、3-羟基丙醛、丙烯酰胺等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不能直接倾倒至下水道,需要收集装瓶,贴上注有化学品名称、时间、实验室负责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标签;如是混合样品,需网上填写专用表格,并标明各组分的比例,以确保安全管理人员在集中处理时明确废弃物的成分;对于过期的化学试剂,同样须列好清单,请学校的专门机构回收处理。

1.4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003年SARS流行以来,我国相关部门把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东北某大学布鲁氏菌病感染、广州某高校出血热等事件的爆发,无不凸显出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风险评估缺失、实验室条件相对落后、安全监控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生物风险物质的级别分类标准,美国将生物实验室安全等级划分为4级。安全等级不同,实验室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也不同。比如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出入口设有由电子操控系统控制的气密门、多个淋浴设备、真空室与紫外线光室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室入口处还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实验室人员除了参加基本的安全培训之外,还要根据所在实验室的安全等级以及研究课题参加一些特殊的培训课程,如动物关爱计划、血源病原体的认识、实战经验介绍和实验等;对于需要接触实验动物或病毒的科研人员,要预先注射百白破、卡介苗或所处理病原有关的疫苗。在生物污染物及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明确规定培养物、储存物及其他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生物废弃物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地方、州、联邦法规,如枪头、移液管、固体培养物等需要存放至特殊颜色的塑料袋中密封,然后放在防漏容器中,贴上标签,并注明时间等相关信息,由专业机构定期收集处理,相应的费用由实验室所有人承担。如果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封不严造成渗漏,将要付出巨额的罚金。

1.5实验室贵重及大型仪器管理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的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大幅增加。其中多数高校的中心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基本上能够做到专管专用,通过承接校内和校外的各项测试服务,能保证这些仪器高效运转,且只允许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和操作,因此设备维护和保养良好。而对于各院系及学科购买的用于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贵重仪器设备,由于运转成本高、管理人员及科研经费有限,设备闲置率较高。此外,由于实验人员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培训,因操作问题而造成仪器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美国,公共型实验室中的贵重仪器设备,如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活细胞荧光捕获系统等一般由学校规划购置,并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集中管理,目的是为各种专业实验提供某些特殊实验手段和必要的技术支持。这些仪器的使用需要提前预约,相关科研人员经资格培训后自行完成操作,相关费用由所属导师承担,而设备的维护费用则由学校统一拨款。对于专业型实验室中导师自行购买的仪器设备,通常可以无偿使用,具体操作和维护方法可在实验室保存的仪器使用手册中查阅到,或者咨询该实验室的学生或研究人员。

2我国高校实验室应采取的举措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的安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虽然中美两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美国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2.1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美国高校的管理层具有极强的法律意识,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及州地方法律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室管理规范和准则。自2003年以来,我国陆续地颁布了一些涉及病原微生物及化学危害品管理和排放方面的法规,但高校实验室管理细则及条例与法律法规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十分必要,通过科学化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人和环境的目的。

2.2建立职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否到位,主要取决于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是否落实。要落实管理制度就必须有专门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设有实验室及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但其工作仅限于防火、防电、设备维修等基本安全问题,在化学品及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此方面的管理上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由卫生、环境及医疗等方面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机构,不仅可以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法规及条例的制定提供科学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尤其是化学品、生物及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2.3建立层级管理责任制

科学规范的法律条文还需要由人来贯彻执行,因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人员责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日常的管理中,由于责任人不明确、监管责任不清晰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很多。建立层级管理责任制对于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十分必要。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是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院(系)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为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二责任人;导师及各实验室管理员、仓库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管理责任人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对学生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负有直接责任。各级责任人对本岗位安全负责,从而在管理上形成自上而下的强硬、严格的管理团队。团队中各级岗位职责范围明确,保证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避免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盲区,确保高校实验教学及科研的安全。

2.4建立实验室安全培训机制

篇8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网络系统 安全管理

"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物理学家冯瑞院士说。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 直接体现了学校实验教学水平甚至学校的水平。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实验室管理。

1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待遇

实验技术管理人员在实验室管理中处在中心地位,全程参与设备计划论证、采购、日常管理、维修、报废处理。实验技术管理人员不但要与专职教师一起制定实验方案,而且要指导新进教师使用实验室。实验技术管理人员是实验室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但在学校中他们得不到足够重视。实验技术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工作任务繁重、待遇偏低等问题;实验室人员队伍不是很健全,人数少、学历和职称低,妨碍了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的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应以人为本,从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潜能和整体素质,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励机制,晋升奖励。提高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地位,激发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从制度上保证和鼓励实验技术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施展其创新能力。教学秘书排实验室课表时一定要经实验技术管理人员之手,至少要让实验技术管理人员过目,共同完成实验课表的制定。因为实验室有哪些设备损坏,哪些厂家什么时间过来维修设备,实验技术管理人员是最清楚的,而教学秘书不一定清楚。

2 建立实验室网络系统

实验室网络系统首先是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仪器设备从计划论证、采购、日常管理、维修、到报废处理的"一条龙"全过程管理。保证学校对实验室设备情况全面了解,做到台账与实物相符,同时可以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又能够及时采购。

实验室网络系统其次也是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由于学生对实验设备不十分了解、不熟悉实验内容,整个实验过程离不开实验教师的指导。有必要使学生在实验前先大致了解实验内容、过程和所用到的器件。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要做大量的准备,考虑可能会发生的错误、那些元器件容易损坏。设备数量少时,害怕损坏设备,不得不由自己亲看操作,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或者手把手地教学生,这样实验的效率就大大地降低。应该通过实验室网络系统详细登记每个实验室能完成那些项目,本实验室的特点、注意事项。最好有每个实验项目的视频,有利学生预习,在做实验时做到心中有底;特别是可以先熟悉安全事项、易犯的错误;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后果,以及如何避免错误。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

实验室网络系统再次也是实验日常管理系统,每个教师根据此系统可以知道那些实验室有课。领导可以知道这个星期那些实验室做那些项目,那些实验室在什么时间可以对外使用。可以根据此系统进行动态调度。

实验室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各实验室共享。一般实验室隶属于各教研室,只为教研室开设的课程服务。实验室各自分散,由于资金有限,各实验室买不起较高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只好购卖小型仪器,导致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设备精度低,功能简单,不能接触到高精尖设备,也不能在该领域处在领先地位,无法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也不能满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大学生。通过实验室网络系统,可以对一些实验室进行合并,不同教研室、甚至不同院系可以共享实验室资源,共享人才,建立一批高档次、高精度的实验室。

3 注重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无论是电、气、药品,还是特种设备,都需要专门的安全管理。永远都是安全第一、实验第二。实验可以重复做,安生不能再来。制定安全制度不能单单挂在墙上,要深入每一个进入到实验室的人员心里。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一定要在做实验前强调安全操作,包括人的安全及设备的安全。可以通过实验网络管理系统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中易犯的错误。错误操作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来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当然也要制定详细的安全细则、事故应对策略及应急处理方案。

4让学生也成为实验室的管理者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应当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及实验室人员的负担。可以采取以实验管理人员管理为主,学生管理为辅的模式,学生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协助管理实验室。学校可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补贴。学生向管理人员提出申请,获批后经培训合格就成为管理员助理。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又相对保证实验设备安全。对于普通的学生,可以在实验课堂上利用视频记录学生的实验全过程,在网上进行共享,促使学生认真按规范完成实验。不按规范完成的学生因生害怕其它同学的嘲笑,也会慢慢改变习惯。对于完成好的学生,更可以激发其主体意识,想办法让实验做的更完美。学生往往分享朋友圈或分享给父母家人,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

5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对于开放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对外开放,进出实验室人数较多,管理人员难以管理,因此仪器设备及器材丢失和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该开放实验室又是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验室,则会影响计划内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一定要有要在有实验管理人员时进行。开放实验室对外开放增加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这些付出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对实验管理人员这部分工作增加一些补贴。

进入开放实验室的人员要先申请做哪项实验项目,用到哪些器件,一定要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不然实验的目标和内容不明确,影响进行开放性实验的效果。研究制定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在合理、安全、可控下进行,使实验室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既减少实验室闲置,又发挥其效益,同时又是服务学生和社会的一个良好平台。

在以上五点基础上,不断观念创新,寻找更适合的管理模式,持续推进实验室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罗联社等.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益.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

[2]康莹等.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

[2]姜丽伟.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改革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

[2]刘玲等.欧洲高校研究实验室管理对我国实验室管理的启示.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

篇9

关键词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66-0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设立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动物生物技术是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涉及的实验动物、生化试剂、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验技术和技能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基因工程、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动物生物科学领域前沿承担创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目前,大部分实验室都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维护。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流动和内部管理产生许多新情况,其安全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因此,如果希望实验室安全、顺利、高效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就要求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进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1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现状

自2009年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开始实施,国家检验检疫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生物技术类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体系做出统一的执行方案[1]。虽然国家把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一直视为重点,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免不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师生的安全意识薄弱,管理混乱,不规范操作仪器,对化学有毒有害药品不合理归置;对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生物安全控制不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设施条件未达到国家颁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未进行无害化处理便与生活垃圾混放或倾倒入下水道,实验后的动物组织、尸体随意扔入垃圾桶;等等。这都为实验室的安全和人员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关于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2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的安全监控离不开人的作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这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验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较强的管理能力,还要能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2]。

要达到以上要求,可通过如下途径:

1)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仪器设备的安全规范操作、有毒有害试剂的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3)定期举办实验室紧急状况的处理和应急程序的演练,如洗眼装置的正确使用、伤口的正确处理、水电安全的应急措施、紧急逃生能力等;

4)学校要对实验室加强监督与考核,以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实验室进行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3]。

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是一类与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兔、鸡、犬、羊、牛等)、动物组织(细胞、血液、皮毛、排泄物、组织器官等)密切接触的实验室。这些动物、动物组织可能携带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病原体,通过各种方式(空气、器械污染、操作不慎等)对实验技术人员和环境造成污染。据报道,在过去几十年里,时有发生实验室相关感染的调查报告,例如: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实验室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实验人员的感染[1];2011年3月,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的27名学生及1名教师因使用4只未检疫山羊进行实验而感染布鲁氏菌病。为此,提出以下安全控制措施。

1)实验动物的来源确定及实验前观察。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所采购的动物,其来源一定要遵循国家的规定。所选动物必须是由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实验室提供[4]。在实验前,要观察、了解参加实验的动物,掌握其生活习性与饲养要求;在预实验中,要对动物组织、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动物对各种处理因素的反应情况作初步评估,以便预防正式实验过程中,动物在生理、精神状态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2)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首先要进行外观检查,包括:毛色光泽是否清洁贴身,行动是否异常,头脸有无肿大,背有无穹起,四肢、尾和皮肤有无缺损,动物有无喘息、鼻分泌物增多、不洁等现象。外观异常是某些疾病发病前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疾病诊断的前期信号。如鼠的唇部、四肢、尾部出现水肿和小疱,则有可能是得鼠痘病毒感染所致;小鼠出现斜颈、眼鼻分泌物增多,有可能是肺支原体感染所致。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根据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应当具备生物安全防护二级水平[5]。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验室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及规章制度,限制非实验人员进入;

②远离公共区域,与外界进行有效隔离;

③硬件设施包括二级生物安全橱、个人防护设备、工作台(耐热、耐酸碱、耐有机溶剂消毒剂腐蚀)、通风系统、洗手池、眼部冲洗装置、防蚊纱窗;

④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用消毒水泡手,工作服、手术器械要进行高温灭菌,离开后开启紫外灯。

3)动物尸体及组织的合理清除。动物尸体作为一种废弃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必须按照兽医卫生的要求和程序,严格动物尸体的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在运输过程中,车厢需做到无泄漏、密封严格,小型动物需装入密封塑料袋中。常用的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①深埋法处理:在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草原和交通要道,挖深度不少于2米、能容纳动物尸体侧卧的坑,坑底铺2~5厘米厚的生石灰,将尸体放入使之侧卧,再铺上2~5厘米厚的生石灰,用土覆盖土层厚度不少于1.5米,并与周围持平。

②焚烧法处理:这也是处理尸体最彻底的方法,一般用焚尸炉即可。

③发酵法处理:将尸体抛入专门的尸体坑内,用生物热的方法将尸体发酵分解,堆尸体的坑封闭待尸体完全分解就可挖出作肥料[6]。

加强设备的统筹管理、化学试剂正确存放

1)对设备的管理。

一是明确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仪器的保管、使用及维护进行管理。

二是对仪器进行分类标识,标明每台仪器的编号、名称、使用部门、保管人等,同时在仪器醒目位置标明“合格”“准用”(仪器设备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需要的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准合格者)“停用”标识[7]。

三是资源充分利用:将闲置设备为多个实验室共用,避免资源浪费。

2)药品的管理。

一是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制,实验危险品入库前,必须进行检查登记,切实做到“四无一保”(无被盗、无事故、无丢失、无违章、保安全)和“五双”(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把门锁、双本账目)[8-9]。

校内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危险化学药品的登记记录(领、用、剩、废、耗),核对账物,检查个体防护设备及实验室安全设备状况。

二是对药品进行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根据药品的种类、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泄压、防火、防雷、报警、灭火、防晒、调湿、消除静电等安全设施,将药品存放在条件完备的专用仓库中。对实验危险品,特别是爆炸物品、剧毒物品,应严格遵守分类专库保存,精确计量和记载,严加保管,不得转送、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或用于食品、药品或其他非实验室使用。储存实验危险品的仓库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并根据消防条例配备消防力量、消防设施以及通讯、报警等必要装置。

三是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性质、储存、使用管理规定,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必要的应急措施等,以便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加强废弃物的清理措施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卤素有机物、一般有机物、无机物废液要分别回收,不可混放,更不能作为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除了玻璃仪器的洗刷废水。且要注意剧毒废液应单独回收。集中回收后,可先对回收的废弃物做一些初步处理,处理时注意可能产生的发热、有毒气体、喷溅及爆炸等危险。对于危险性较小、普通实验室就可处理的废弃物可自行完成。如易挥发的有机试剂用量较小时,可使其在通风环境下向空气中自然稀释挥发;废酸、碱液,可加入相应试剂中和至pH值呈中性,再和大量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乙醇及醋酸之类有机溶剂,能被细菌作用而易于分解,经用大量水稀释后,即可排放;不富集重金属且不溶于水的此类溶剂,如乙醚可采用燃烧法进行处理(燃烧时装入铁制或瓷制容器,选择室外安全地方,点燃时取一长棒,站在上风方向点燃,监视至烧完为止)。其有害物质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对于剧毒废液和过期实验危险品要定期联系专业的处理厂进行销毁,并做好处置记录。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是一种风险管理,认真研究探索适应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措施非常必要,以切实保证学校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顺利进行[10-11]。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地,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必须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维护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有效地排除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梁宏伟,王玉兵,陈发菊.浅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研究生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7):92-93.

[2]张凌.浅谈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与实验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168-170.

[3]刘惠珠.浅谈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3):215-216.

[4]赵忠华,樊春玲,汪淑英.管理在医学动物实验实施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08(19):204.

[5]代小伟,刘云波.浅谈实验动物病理检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8):65-68.

[6]李亚妮,韩建业,张海利.浅谈当前动物尸体处理的现状、危害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199.

[7]向峰,王立前.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标识化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12(3):45-47.

[8]韩燕,王淑红,雷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监控和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11(1):118-119.

[9]莫寅斌.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6):175-177.

篇10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20-02

一、大型仪器设备的定义及其涵盖范围

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通常指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的基本属性就是应用于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它涵盖了分离纯化设备、计量鉴定设备、光谱和色谱设备、结构分析和定性定量检测设备等。本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上述类型的仪器设备达九十余台件。分布于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7个实验室内。

二、传统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弊端

1.分散管理。早期的实验室仪器管理是建立在各个学科和各种专业的实验室基础上的分散管理,各种大型和通用仪器分属相关学科和相关实验室,每台仪器利用率很低,其他学科和实验室还不能随便使用这些仪器,致使这些仪器设备长期闲置,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利用价值。

2.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关于仪器设备管理的若干规定,比如,采购制度、保养制度、维修制度、操作规程等,但这些规定和制度大都是笼统的、不具体的、针对性不强的一些条文,执行起来难免不好落实,结果是管理不到位、保养维修不及时、大型仪器的损坏和流失在所难免。

3.重复购置、报废和积压较多。由于分散管理使得一些实验室重复购买一些相同的仪器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而且有些仪器设备到货后不能及时开箱验收,超过了保修期。多年使用的仪器也不能及时报废而造成积压。

三、大型仪器设备新型管理模式的建立

1.将分散的仪器集中管理。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经费支出占整个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费的绝大部分,它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极其重要。为了提高其利用率,我们把分散的仪器设备集中管理,突出相关学科和实验室的共享共用,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的分楼层、分使用功能的专项管理,比如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普通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离心仪器设备、发酵仪器设备、光谱仪器设备、色谱仪器设备、制备型仪器设备等由专人负责管理。由于这些仪器既要兼顾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也要照顾科研课题和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这种管理模式解决了大型仪器的重复购置,有效地节约了经费,共享的结果就是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仪器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管理人员有较高的仪器专业知识,对仪器的工作原理、规格型号和操作规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仪器故障的排除有比较多的系统经验。同时他们还应该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致而耐心的工作精神,对自己管理的仪器设备用途、特点和注意事项全面地掌握。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拟定管理细则,规范仪器的使用、保养、维修程序和方法。基本熟悉仪器的采购、招投标及不同厂家同类仪器的特点比较和选购意向。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训练;外出进修和在职提高;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和技术考核指标体系。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仪器设备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包括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型号、购入日期、标准配件、维修记录、使用说明书、学校编号和实验中心编号等)并存与档案室。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学校和实验中心关于仪器设备管理的相关规定,分别建立单一仪器的管理档案(包括仪器存放房间号、使用记录本、维修记录本、具体负责人等),建立大型仪器使用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年度仪器检定制度,确保每台大型仪器的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4.切实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仪器设备日常管理是一项比较烦琐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对所有仪器整体做宏观价值管理,还要求对个体仪器的实物做具体管理,本实验中心主要是采用仪器设备分类管理,利用网络和人工协辅管理。①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对所有大型仪器都编制了详细的分类目录并确定分类序号,以利于准确掌握这些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为每台仪器设置了固定资产卡片,每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都有详细的清单和库存配件资料。每台大型仪器设备都附有使用记录本和维修登记册。任何使用仪器的人都必须在使用后做详细的登记。②使用(操作)培训。为了保证大型仪器的完好率,我们对每一个操作者都在使用之前进行培训,特别是新购进的仪器。普通操作者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某一仪器的使用资格证。让每一个操作者都掌握仪器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仪器就不会轻易被损坏,教学和科研以及研究生的课题,还有对外服务才能得以正常进行。③仪器使用预约制度。本中心承担本科生实验教学、研究生课题、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外测试任务等,现有仪器设备数量相对不足,为使各方应用和测试任务有序进行,充分发挥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应有效能,妥善安排本科生实验教学和研究生做课题使用仪器的时间,合理协调科研课题和对外服务所用仪器的顺序,所有仪器使用都采用预约制。一般由使用人提前一周左右向相关的管理人员申请预约登记,按计划和指定时间使用仪器。④及时的维修保养制度。仪器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遇有仪器故障,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维修,不能自行维修的必须立即联系经销商和仪器制造商进行维修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目的就是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为中心乃至学校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确实提高这些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开创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积极性,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工作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程艳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当代经济,2009,(01).

[2]刘清源.浅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

[3]洪庆华,马凤国,冯卫芝,等.高校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J].实验室科学,2008,(05).

[4]胡芳,徐浩.论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5]李韦华.高校设备管理浅谈[J].科技信息,2010,(11).

[6]何坤.浅谈高校设备管理现状与整改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0,(07).

[7]黄楠.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8]黄久龙.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8).

[9]陆宝忠.浅谈高校仪器设备的效益管理[J].科技资讯,2007,(34).

[10]关丽萍,宋皓.探索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1).

[11]毕建杰,王淑静,等.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方法与经验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01).

[12]蒋文生.浅谈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1,(02).

[13]杨雪梅,王培.关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2).

[14]李剑锋.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5).

[15]刘晓波.加强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途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16]李风芹.省属高校如何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J].人民论坛,2011,(17).

[17]胡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18]曲文静.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J].华章,20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一五”质量工程项目(20100907);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