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哥特;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家具设计

前言

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亡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背景等客观历史原因,哥特式艺术从中世纪中后期的起源和繁盛,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的没落,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在19世纪的中后期,从英国兴起的伟大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又将它重新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并在这段期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工业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

一、哥特式艺术的概述

(一)哥特艺术的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控制,宣扬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理性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与伟大的上帝进行沟通,并最终得到感召,死后的灵魂将进入天堂。而人类的无论起源与否,最终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世俗权力的支撑,这和中国的佛、道、儒如出一辙。西方的基督教在这时亦与欧洲的封建势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禁锢人性、桎梏思想,使此时的欧洲犹如陷入永夜般的痛苦和停滞,是欧洲历史上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故又称为“黑暗时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缓慢、社会压抑的状态下,诞生了伟大的哥特式艺术。

(二)哥特式艺术的概念

“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部落民族,第一次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在艺术史上,则是源于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写给当时的教皇立奥十世的一封信中。在信中,拉斐尔将中世纪后期即罗马式后兴起的建筑样式称之为“哥特式”,与“野蛮”一词同义。此后到了16世纪又一位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瓦萨里将它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整个中世纪,认为它们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自此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哥特式”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被赋予了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中世纪的哥特部落;黑暗如中世纪的社会环境;神秘如地狱般的恐怖和未知。

(三)哥特时期的家具

人们所熟知的哥特式风格设计多集中体现于哥特式建筑之中,如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主要特点就是高耸而直立的尖拱、修长挺拔的立柱及又高又大的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它们整体给人一种高而直的向上趋势,故“哥特式”也被称为“高直式”。而当时的家具作为建筑中的一部分,自然与这种哥特式建筑相雷同。如哥特时期流行的高背椅、餐具柜、顶盖床等家具,均具有这些特质。在中世纪,家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椅子。椅子的靠背做得特别高,顶端多设计成火焰型,有的还加有高耸的顶盖,座面多为封闭的箱形,整个家具采用嵌板结构的窗花格。(见图1)这个时期的餐具柜是用来展示主人精美的餐具的,而餐具柜的层数与主人的地位是相吻合的,高耸的餐具柜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顶盖床是在床的顶部安装一个顶棚,增加床的体积感。床的顶盖大小也彰显着使用者的地位。这些家具都具有体量庞大、线条直立的造型特点,在装饰上采用尖顶、尖拱、窗花格、浮雕雕刻等方式,给人一种挺拔严谨、庄重宏伟的气势。

二、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它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均起到重大影响,在工业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劳动力的分工和机械流水线的广泛应用,于是大量的机械制品涌入市场,传统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出现两级变化:一种是极力推崇的纯手工制品,在工艺和造型上毫无突破,是传统风格的模仿,并且价格昂贵、装饰繁复,仅为富人阶级服务;一种是机械制品,价格低廉,为中下层人们所使用,但造型雷同、外观丑陋、做工粗糙、质量低下。这些显然都不是理想的商品设计,为此英国政府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开展相关的设计活动,比较著名的就是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因在“水晶宫”展览馆举行,故也称之为“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本是为展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并试图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制止对旧有风格的模仿,可结果却让人始料未及。这次展览会陈列的展品大多是机制产品,不少是为参展而特制的。这些展品将装饰作为其产品设计的重点,将功能与形式分离,且形制守旧毫无创新,将整个市场上的产品设计弊端完全暴露,激发了一些思想家的思考和认识,掀起了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三、哥特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一)哥特式风格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之间的联系

工艺美术运动与哥特式风格的联系主要是从英国建造师普金开始的。普金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对哥特式风格痴迷。在他出版的《不同之处》中包含了对当时的建筑和对中世纪高贵的建筑的比较,并认为哥特式是先进的,从而批判贪婪的僵化的19世纪的城市生活。其后又出现一个重要的人物———拉斯金。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里强调建筑家应通过建筑设计来达到真实而真挚的目的,也就是形式和功能统一。在他另一部著作《威尼斯的石头》中更是深入研究了威尼斯的哥特风格,认为中世纪建筑伟大而崇高。拉斯金的思想最后在莫里斯的宣扬和领导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莫里斯带领着一批杰出的设计师包括罗伯特•阿什比、沃赛等通过对不同设计项目的完成,实现着对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实践,将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推广到世界。对于哥特风格为什么会几百年后的英国重新风靡和提倡,笔者认为主要是哥特风格自身拥有纯粹的精神化特征,这与中世纪的教义精神是紧密联系的。它之所以被后世冠以“黑暗”、“野蛮”、“神秘”等精神化的词汇,皆是源于中世纪人们在认识上的缺陷,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解而产生的神秘、恐惧、敬畏之感,体现在设计中往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在19世纪机械文明发展下,机械产品对于人们生活的冲击也使当时的人们感到恐惧与无助。面对混乱的市场现状,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指引,而艺术领域亦迫切要求寻求到一种不同于现有所流行的历史风格的设计形式,以此来扭转艺术设计界的精神匮乏和粗制滥造。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这些在不同时期的复古风潮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哥特式风格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在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莫里斯的极力推崇后,对当时英国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均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家具的形式根据前文所说的哥特式风格,不难看出哥特式风格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一种直线线条的运用,具有向上的动势,简洁有力而清瘦挺拔。那个时期的英国家具设计师正是将这种哥特符号多次运用于他们的设计当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廉•莫里斯在1862年设计的系列椅子(见图2),其扶手和靠背的下部就分别由三根平行的横杆组成,靠背的上部则由一系列的垂直短杆组成。沃赛在1889年设计的橡木高靠背餐椅(见图2)则具有更为明显的哥特特征。从椅腿到椅背均采用直线条,椅背狭长而高直,椅背顶端的立柱高耸。家具通体上除了在椅背中间雕刻的桃形靠背板,便无任何装饰,将哥特风格的简洁、挺拔、稳重的特点发挥到极致。2.家具的制作方式哥特艺术对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还有家具的制作方式上。正如前文所说,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正是机械化迅速发展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生活的机械制品,艺术家们从厌恶到恐惧,而传统手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莫里斯等激进的艺术家们便开始组织各种设计事务所进行实际的设计改革,但这些事务所却被他们冠以“行会”的名号。行会原本是中世纪手工艺人的行业组织,莫里斯等人之所以会如此称呼他们的组织,可见其反机械化的决心与勇气。在莫里斯的设计主张中可以明确看出他已经将哥特文化与手工艺合二为一,将哥特风格理解为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那么显然这些艺术家组织的“行会”所设计的家具均是由手工打造而成,无任何机械运作,与市面上的工业制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家具设计师还会学着哥特时期建筑者在设计作品上镌刻自己名字的习俗,也将自己的姓名刻在自己的每一件手工作品中。这些标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凸显出手工艺品的独一无二。这表面上是设计者对中世纪艺术热爱,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反机械化的表现。3.家具的设计理念著名美学评论家和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符号。哥特时期的家具装饰简单、造型简洁且重视功能性,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力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家具制作水平和社会财富都有限,家具的使用仅限于少数富有的贵族或宗教组织。但哥特家具却因此具有一种自然、淳朴之美,而这正是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所缺失的。莫里斯的设计原则中的曾明确要“忠实于自然”、“提倡实用艺术”,这些主张在当时的一些重要设计作品中亦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图4中的靠背扶手椅正是出自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重要设计师———阿什比之手。家具通体无多余的装饰,通过矩形的面与直线产生强对比,并故意将家具的卯榫结构暴露,起到一种变化和装饰性。白色织物与原木色材质交相呼应,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设计效果。

四、小结

篇2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察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iosh)、c·f·a·沃塞(charles francisannesley voysey)。这些成员看到工业革命后由于机械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活品质和工艺文化的破坏,倡导回归自然,强调材料使用的真实性和手工制作的重要性本文由收集整理,反对使用机械,从而形成了最早的西方手工艺术运动。该运动主张真正的艺术必须是美观而又实用的。他们看到,艺术家以及匠师的天下已经被工业化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要为恢复某种质朴、美观以及技艺的标准而战斗。该运动的诞生与影响反映了人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于工业生产的疑虑,进而产生出向自然和中世纪手工艺制品回归的心理。虽然从现在看来,这场运动对于机械的排斥似乎比较盲目,也没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结果,但是其为后来的当代手工艺术运动发展开启了源头。

西方手工艺术运动当代主导思想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工艺即艺术”一词,这个名词指涉后现代时期工艺材料被提升为艺术,以及某些设计家的地位晋升为艺术家。作为西方当代艺术多元化的一支,西方当代手工艺运动是在艺术与设计的双重背景下发展起来。在艺术发展方面,20世纪当代艺术进一步发展,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和自行车轮等现成品雕塑在挑战艺术概念的同时,也将艺术发展引向观念艺术的方向,这就使得艺术脱离工艺与材料的束缚而与手工艺渐行渐远。在设计发展方面,随着包豪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的威望与日俱增,这使得设计与手工技艺的观念也进一步分离。这样一个设计和艺术与手工艺分离的情景并不是手工艺衰落的表征,而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再次兴起的前奏。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被工业生产的庸俗工业复制品所占据和破坏,概念艺术以来的艺术面貌越发地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自大与空洞。这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们对于实际技巧塑造视觉形象的渴望促成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再次兴起。这种脱离功能性的创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的陶艺家,进而启发了60与70年代从事玻璃与金属的创作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成果也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同文化区域传递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作为多元化艺术现象的一部分传到了中国。

中国的手工艺的复兴就同时具备“工艺美术运动”和“西方当代手工艺术运动”的特征。就是说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一方面反对工业化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反对当代艺术的空洞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复制。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国具体问题着手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起点。

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主要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手工艺的市场逐渐萎缩。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大批量价格低廉的工业机械化生产的生活用品涌入中国,实用手工艺也迅速失去了其原有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的结束,手工艺也失去了封建皇室贵族对于手工艺的需求。就这样手工艺的市场逐渐缩小。只有高档手工艺品以仿古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当代。

其次、手工艺的创作观念落后于时代,一直延续清代风格。诸葛铠先生归纳了三个原因我认为比较贴切。一是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逐渐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这种不平衡性就是近代社会上出现的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为上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手工艺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发展延续的同时,中国当代手工艺复兴的条件也在逐渐形成,

首先,中国当代手工艺的复兴离不开近代以来工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工业与手工艺的关系并不是像第一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宣扬的那样对立,也不似现代手工艺工厂生产所“标明”的统一。二者应该对立的部分是手工艺中体现手工语言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是制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手工工艺直接作用于材料,而形成机械制品无法表达的那一部分内容。

其次,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也形成了人性的回归带来的手工艺需求。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人们在吃穿的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之后,消费需求开始转向了用的领域。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工业社会内部造就了一大批厌恶工业制品的手工艺簇拥者。

第三个条件是艺术多元化,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限制,

艺术表现形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以此为背景,新工艺观念开始兴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的时候,也正是西方70年代的“多元主义复兴之时,它助长了后现代主义自身树冠状结构的蓬勃分杈,它包括: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工艺即艺术、地景艺术等等”的时期,各种艺术观念也从此传入中国。此后,懂得历史且善于反思的中国人一定比较容易理解“多元”的意义,不再教条地把写实主义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人们对于艺术也更加宽容,这种思想方面的解放为当代艺术形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认为张道一先生“工艺美术综合之美”的提出是针对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研究中的纯艺术和纯设计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从而把工艺美术概念放在学术研究中比较正确的位置。

第五、现代工艺教育为中国手工艺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基础。就在中国手工艺复兴条件逐渐形成与完善的同时,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实践与教学的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在工艺即艺术的理念传入中国之后,高等艺术院校成为新观念的传播者,而陶艺成为中国当代手工艺术的先锋,就像白明说的“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这种新艺术观念首先在陶艺领域开始,笔者认为其原因应该有两个,首先,陶艺在中国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工艺基础。其次,陶瓷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作品生成效率比较高的一种,从而进行艺术表达时也更直接。

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科学技术;经典作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99-01

一、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艺术变革与现代设计中:美术运动中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促使工业及其产品成了绘画、雕塑的主题,由此而产生的视觉语言又对工业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这些艺术运动的思想为基础的,使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价值在于它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前驱作用和启迪意义。1859年工艺美术运动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的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

说到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不能不提到的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格罗披乌斯和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强调自主地跟随心灵进行创作,这种观点源于格罗皮厄斯的艺术观点,即心灵(心理)是最基本、第一位的,感知来自内部。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而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由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发展而来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对现代工业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它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艺术的变革,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并能供给工厂大批量生产;而大量的工业产品并不是偏重于美学或实用价值,而是寻求两者的协调。这些艺术的变革影响了许多设计领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现代设计有机地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适用与美观等方面统一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上,设计中寻求和解决人一产品一环境一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协调,除去某种产品中不符合人的使用目的的因素,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1867年建造的新古典风格的蒸汽机,使用古典柱式作为早期蒸汽机的框架,就很难说是机器功能的必然体现。但这类具有几何特点的流行形式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是合适的,它并不会有损于实用功能。这就把传统美学很好的融入工业产品中,既不影响产品的使用价值,又使得工业化冷冰冰的机器更加人性化,这就是美学与现代化工业设计的交融与贯通。设计艺术之美作为艺术美的一个分支,在当代生活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下的现代设计

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或者将设计理解为技术,或者将设计理解为装饰性的艺术,对于设计艺术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各种偏差。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的创始人突出的贡献是将设计与实用、与艺术统一起来。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艺设计,而且随着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工业,这些工业将机械化过程应用到大量新产品的生产上。技术与设计的发展是与产品本身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新技术的运用也是设计的创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工业和技术的进展对于生产及设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单调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和商业竞争。

近代以来的设计艺术的发展,与工业化的进程、商业的普及、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密不可分,它摆脱了传统的手工艺局限,而逐渐转为对机器美学的认可,在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工业设计在技术上,是以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而产品结构的标准化正是这种生产方式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这就离不开标准化技术。因此,工业设计与标准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使工业设计思想能为众多工厂、企业、广大消费者接受,还要使工业设计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得以付诸生产实践,就必须运用标准化技术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同时,在工业设计中运用高科技,寻找新能源材料的方向。现代设计是跨越21世纪的设计,应不同于以往的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的物质基础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技术必须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才能使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工业设计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工业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开始了战略性的转移,由传统的工业产品转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将高新技术商品化、人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开创了工业设计发展的新纪元。

篇4

民国政府为了改良民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办国货陈列馆、国货大会、拍摄国货影片等,以展览展示的宣传手段,让人们了解国货的样式包装与商标等。传统包装为了适应群众的购买心理做出了相应的改进,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资本家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理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国家放松了中国商品市场的竞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国内国货运动的高涨,激发了华侨对国内工业的投资。1931年上海民族工厂1882家(《上海之机械工业》1933年上海市社会局),企业家大多都是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对产品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营销宣传意识有较好的理解。他们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品牌竞争意识,由此推动了当时包装设计的发展。

二、新兴包装材料的应用与信息传达

民国时期外来包装材料的引入,使当时的产品包装迅速与国际接轨。材料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主要包装材料有纸质包装、玻璃器皿、木质包装和金属包装等,纸质包装材料是民国时期较为常用的材料之一,如牛皮纸、印刷纸袋、包装贴图、纸盒等。木材是材料也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材料,这种材料作为包装应用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木材材料包装的加工手工艺已经很成熟,配合当时的印刷工艺和其他材料结合产生很好的包装效果,经久耐用。金属包装是民国事情较为流行的包装材料,较为常用的金属材料有铁、锡、吕,铜作为金属包装也有少量的应用,如铁盒罐头,锡制牙膏等。玻璃材料是在清末时期就以传入应用到包装中。以玻璃瓶罐为主加封木塞纸质贴标等,瓷器与陶罐也是中国较为传统的包装材料。在当时的商品中也得到了发挥和应用,如酒瓶、酒罐等。民国时期的包装介质与信息传递有了完美的结合,文字与图案印刷为品包装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其品牌信息与商业信息的传达目准确,这一时期宣传包装也发展起来,如公共汽车、电车、商业用房的包装彩绘,橱窗展示、置于屋顶的霓虹灯,运用艺术手法完美的包装同时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广告职能,博览会与展览馆也是传播包装信息交流的良好媒介。

三、开元的包装设计人群与包装设计机构

商品的包装不单纯是经济载体,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工业的改造和商业的扩展实际上也是实用与美化的扩展,中外商品的角逐中,国货的失利让生产商看到了产品品牌包装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有效战略途径,包装设计迅速上升为商品宣传和销售的重要手段。同时很多民族企业家在引进外来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聘请了专职设计师组成设计部,来设计产品包装、商标、造型等。如陶行知在参观上海康元制罐厂(1922年成立)时赞誉该厂为“新时代的工厂,新时代的学校”,认为该厂已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极则”。[1]专业设计人员的出现给予了商业包装、广告无时不刻的关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欧留学的中国美术学生日渐增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有人担任美术学校的教授,有的人直接进入工厂企业从事设计工作。[2]大批的留学人员归国带来了国外新的设计思想与观念,成为当时国内包装设计教育的栋梁,如陈之佛、雷圭元等重视设计,主张将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中西交融设计理念,与此同时私立美专院校学校与教会美术工艺的推广也为当时产品包装设计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为了培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才,设置了“工艺局”“绘图院”“实业学堂”“艺徒学堂”等教育机构,已形成设计教育的雏形,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雏形初具的商业社会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点。在商业领域还出现了一批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如“稚英画室”“工艺美术社”“尚美图案管”等。主要从事商品包装设计、月份牌广告设计等,如“稚英画室”设计的“美丽牌”香烟包装设计、“双妹牌”花露水包装设计、“雅霜”化妆品、“白猫”画布、“杏花楼嫦娥奔月”月饼盒包装、商标月份牌等包装广告。[3]

四、开元的包装设计教育

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浪潮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国立与私立院校并存,教会培训与艺徒共生的学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1864年教会培训的“土山湾画馆”包含了印刷、装订、玻璃制作、木工、雕塑等工艺培训,开启了包装相关教育的先河。1922年江苏省如杲县立工业学校设立的美术科学制3年,包含了摄影、器皿绘画等包装设计课程。[4]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较早的尝试商业美术教育,提出“造就工艺美术人才,辅助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5]1928年在的倡议下建立国立艺术大学,内设工艺美术学院。至此中国新式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先后成立了国立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私立苏州美专等,其中杭州国立艺专在艺术设计这一领域比较突出。商业领域中的美术设计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也为当时的商品包装设计培养了大量人才,如“稚英画室”等商业设计机构招收社会学员补充扩大业务所需要的人才,随着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实用工艺美术的演进,包装设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开元的包装设计理论引入创新

不管是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都相应的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包装设计的行业发展,1904年晚清政府出台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政府发行的涉及包装的行政法规。随着教育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笔者收录了近90篇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23年中外经济周刊第42期《美国对货物包装之注意》,1929年陈之佛发表《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于《东方杂志》,介绍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与“包豪斯”设计理论。设计理论的引入推动了产品设计教育与主流设计意识形态的变化。1935年施肇桢在浙江省建设第9卷第6期发表《果品包装之研究》也说明了当时包装设计研究已经分类细化。1936年《中国美术会季刊》发表《美术与工艺》及《应如果发展我国公益美术》等多篇文章。[6]众多包装设计理论的发表为我国近代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开元与传承铸造了民国时期的包装设计风格

清末民国初年的爱国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爱用国货运动”运动,促使萌芽状态的民族工业产品包装设计迅速发展起来,大量设计师的旅外经历与主流设计机构的本土化为包装设计的开元与传承提供了必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包装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兼容并蓄。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适合中国市场,外来产品在设计元素与风格上也相应的融入民族审美观念与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等,使这一时期的产品包装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承特性。这一时期的包装造型比较简洁,一般以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等西式流行造型为主。在图形的排版与印刷上注重图文并茂,设计语言表达成熟,产品包装设计的客户群定位准确。图片与文字运用的意义成熟、功能表达清晰。图案创意寓意美好,且能表达商品的时尚前沿与生产厂商的实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包装设计人员对于包装信息的传达具有很强的职业化素养,由于受到当时的印刷设备与印刷工艺的限制,色彩运用主要以纯色拼接为主,其中红色、黑色、黄色、蓝色灯颜色为当时的主要流行色。

七、结语

篇5

关键词 西方 现代设计 主流 支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艺术本身的内涵和风格形式在更广泛载体上的体现、反映和变化。但是,这种内涵、风格和载体的转变过程还与艺术设计以外的其他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每一次风格的更迭、思潮的涨退,背后都有千头万绪的条件限制。某一时期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为何呈现出如此的风貌,其中必然有着某种规律的制约。在影响设计的诸多因素中,社会背景的铺垫、与设计相关的艺术流派的影响、核心人物的作用是三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1对现代设计划分主流与支流的必要性

多元化是绝对的,一元化是理想化的。在多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分清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抓住本质问题的同时顾及到非本质问题。

其实真实的历史从来都是多元化的,一元化的历史,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既不强调设计思想和风格的一元化,也不单纯地陶醉于设计思想与风格多元共生会流畅实现的理想。我们应该更加看重设计思想和风格交互融合的趋向,设计思想和风格的一元和多元观点更多的是一种界定,其真实状态则是“交融中”和“理解中”,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对话、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在各种设计思想与风格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情况下,如何认清主流与支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理清了这种头绪以后,我们可以在纷乱的世事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在诸多的风格、流派、思潮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加以发展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2现代设计中主流与支流的交互

海洋之鸿渊宽大乃在于它能容百川而纳百物,这是真理包容性的描述。同样,主流思维应能包容和宽容非主流,因为终有一日,万川皆东流,青山不留住,终必奔大洋,更因为世上没有绝对的主流,如果主流不具有包容性,它自身的主流地位也很快不能成功捍卫了,当主流沦为支流,落寞才刚刚开始。有人说:“非主流是不入流。”笔者认为非主流是被排挤、被压抑的。大多数人从内心深处抵制着非主流的东西,的确,与现行的一切随处可见的主流相比,它们是会显得滑稽、怪异、甚至面目可憎。但谁又敢说,眼下的主流在早些时候从没被冠上过这样的头衔呢,非主流也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与主流对抗,它们顶多是主流的假想敌。甚至在很多的时候,非主流就是主流的雏形,仿佛还没有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络绎不绝的不会是朝拜逢迎,只有假以时日,当时代与审美变迁,当新的时尚引领者出现,一切才会有所改观。设计史上主流与支流产生交互的例子在前文中也有过相应的论述。所有这些正印证了主流与支流的交互关系。主流与非主流在相对的动态中转换,在变化中交错。某段时间内,主流和非主流是变换的,从哲学角度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

3现代设计中主流与支流的主要特征

3.1 西方现代设计主流风格

从广义的范畴来看,“现代主义”是一场席卷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运动。它并不仅仅局限于设计领域,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只是它的一个波及面而已。从时间上来讲,它开始于 20 世纪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在这一时期,德国等欧洲国家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美国和法国则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装饰艺术运动”。在众多设计史研究者的划分中,这一时期的设计大都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流。现代主义运动时期的作品大都具有良好的功能、美观清晰的外形,加工工艺简单、结实耐用,并且注重细节和整体的统一,更加符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一时期的设计作品大都具有高度的理性特点,良好的功能性和简单大方、轻巧优雅的造型;在色彩上,现代主义设计以黑白灰为主,并强调色调的呼应与统一,这种用色与材料固有的色彩有关,也与产品形式的呼应关系有关;在装饰方面,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无谓的装饰,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这也注定了产品形式的简洁;在材料的应用方面,现代主义提倡新材料的尝试,注重材料特性与产品特性的结合,并通过设计体现出材料的特性;在设计思想方面,现代主义提倡民主主义,以为大众服务为目的。

3.2 西方1980年至今的支流风格

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时期,某一设计风格要想真正占据主流地位是难之又难了,如果说意大利设计风格占据主流地位的话,斯堪的那维亚风格的影响力也很大;如果说当代德国的设计风格是主流的话,战后日本的设计风格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而机能设计、理性主义、绿色设计等等又都属于内在的设计思想这一层级的概念,并非外在风格这一层级的概念。

1980 年至今的设计界,意大利设计风格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斯堪的那维亚仍旧以高度的人性化著称,战后的德国设计风格延续战前现代主义风格的同时进行了一些改良,战后日本的设计风格走过了模仿到创新的道路。除此之外,设计界出现了众多其他的支流风格。建筑风格、过渡高技术风格、解构主义风格、微电子风格、减少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支流风格。

4结语

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随处可见。在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领域,传统文化和传统风格的影响一直都没有间断,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对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的推崇,新艺术运动对古典风格的糅合,还是装饰艺术风格对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以及非洲、南美洲原始艺术的借鉴,都不能例外,后现代主义者也从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高蒂作品中汲取灵感,其隐喻性与高蒂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复杂而丰富的文化气质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不谋而合,高蒂作品无疑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借鉴的源泉,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影响的鲜明体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包装设计;自然之美;设计应用

1产品包装设计概述

广义的包装概念涉及到了各个领域,通常我们所说的包装可以理解为日用品和工艺品的盛装容器、包裹用品及储藏搬运所需的外包装器物,即包裹和盛装物品的用具及容器。产品的包装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是增加商品价值的一种手段,具有保护商品,给流通环节贮、运、调、销带来方便和美化商品、吸引顾客,有利于促销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包装设计开始重视古代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利用文化与思想带动包装设计的发展。产品的包装设计应该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容器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几个方面。产品包装设计程序其实是“对企业商品文化的解读—寻找题材要素—提炼造型符号—进行视觉整合—确定表现方式—实现设计表达”的过程。

2自然、自然元素、自然之美

词典中对自然一词的注释是:自然界;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等。自然之美,无雕塚,洗尽研媚,浑然无迹,自然天成。自然之美是自然万物的美,是自然状态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情感的美,即为展现自然万事万物本性的美,是一种朴素的美。本文对自然之美的研究和诠释包括形式和理念两个方面。形式上的自然之美表现为自然界的中各种元素的展现,清晨的阳光、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面、清爽的海风、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湖泊、岩石等,都是自然中美好元素的体现。理念上的自然之美表现在天然、无造作的状态。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对“自然之美”的崇尚源于老子、庄子的“自然”艺术风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精神正是对“自然之美”在思想上具体体现。自然,最直观的理解就是自然界。自然之美,就是大自然所体现出的美,自然中的美是通过自然形式来进行传达的。中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思考天地万物,推崇自然之美,在其哲学中渗透着自然之道和自然之美的思想智慧[1]。在产品包装的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产品也体现出自然韵味,力图展现自然界的美,展现人本性的美。

3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个产品的包装直接影响顾客购买心理,好的包装可以成为宣传自己以及品牌信息的一个平台,用来表示产品以及相关的品牌信息,成为吸引目标消费群体的一个载体[2]。包装可以通过色彩、文字、图像等因素,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同时也将产品品牌特征植入消费者的观念之中,让消费者将该品牌与其他竞争品牌相区分开来。在追求绿色环保、返璞归真的今天,绿色包装设计建构在不断发展的经济技术条件之上,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适应,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吻合[3]。所以将自然的元素、思想和产品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产品包装进行结合,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又为设计师在包装设计上提供思路。

4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1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自然元素、自然之美、产品包装设计的相关理论还是比较多的,朱和平在其《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谈到,包装设计涉及到实用性、精神性、文化性、欣赏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性,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提到纸质材料应该是包装设计的首选材料,自然材料应该被最大限度的运用[4]。王安霞在《产品包装设计》中提到,绿色包装设计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设计,大力倡导绿色包装设计,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徐平在《论家具的自然之美》中提出自然之美是自然界万物的美,是自然状态的、自然本性的、自然情感的美,即为展现自然万事万物本性的美,是一种朴素的美[6]。王伟玉在《人•包装•自然——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研究现代包装设计》中提到,包装、人、自然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使包装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包装与人”之间的问题,是包装设计人性化理念的表达[7]。现代包装设计的繁荣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创意与惊喜,同时还对其他多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的包装理念逐渐被运用到包装设计领域,使包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行业应用上,目前国内饮用水品牌中,农夫山泉在新产品研发和包装设计上日渐成熟,在其产品“打奶茶”的包装设计中,产品形态设计来源宋代茶艺“点茶”中必备的茶具——茶筅。在颜色上利用抹茶和红茶冲泡出来的自然色泽,体现了强烈的自然之美。在其高端水系列包装中,采用自然纹样的设计,表达了农夫山泉对长白山和栖息其中的生灵的敬畏之情。丰番农品是一家专注于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弘扬传统东方农作文化的品牌。来自上海的融设计创作出了一款东方风味十足的米口袋。米口袋不光好看还中用,能装10公斤大米。环保、文化、简易,方便是关于这款精米包装设计的关键词。该设计采用自然中鱼的造型与图像元素,并结合中国传统中“年年有余”的祝福。在鱼鳞和鱼尾上运用米粒和麦穗的形象元素,更是突出了产品的精良品质,是自然元素的良好运用。

4.2国外相关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以提倡反对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提倡手工艺,其中就有崇尚自然的思想。“绿色自然”的艺术理念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自然问题,莫里斯曾写道“假如没有人类的蓄意破坏,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之美,因此我当可断言,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分享这种自然之美,每一个勤劳、诚实的家庭都应拥有理想的住宅环境,这就是我要以艺术之名所要奔走呼号的”。拉斯金提出向自然学习,强调将观察融入到设计中去。工艺美术运动之后的新艺术运动,主张完全放弃传统装饰风格,开创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加文•安布罗斯在《创造品牌的包转设计》中提到,包装不等于品牌,不能把产品包装局限在品牌的因素之下,包装是产品的一部分,用户可以从包装中获取对一个品牌的信心,进而产生忠诚度[9]。在国外行业应用中,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果汁包装设计中,瓶身模仿真实水果触感肌理,猕猴桃果汁包装摸上去毛糙涩手,草莓果汁包装滑润却不平整,香蕉果汁包装透出哑光的质感,光影的过渡与真实水果无异,拿在手中宛如手握新鲜水果,以体现果汁的新鲜度。1000ACRESVODKA包装的瓶型设计,抽象的造型与玻璃材质相互衬托,树木生长的结构特征成就了经典而实用的设计作品。scanwood是丹麦最大的木制厨具制造商,该餐具以布满纹路的原生态的木头所制成,包装底部犹如树根般的设计更是呈现了原始朴素且天然的生活形态。

5自然之美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方法及思路

5.1自然思想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理念上,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庄子的自然事物之美以精神之美见长。如“落林”取其萧瑟之精神,“杨柳”取送别之精神,“圆月”取其团圆美满之意,以意象的思想来指导包装中设计的深层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在对禅的研究中,也与自然有着巨大的联系。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这些思想可以与当今社会中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结合,以自然的思想指导包装的造型、选材和设计风格,为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寓意。比如将产品包装的重点体现在拆开包装的动作上,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触碰就能使包装轻易地打开,打开后又以一种自然、随机的状态将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设计不仅在使用上十分便利,而且会给使用者带来惊喜,体现了产品包装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

5.2自然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形式上,将自然中的元素按照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在视觉上主要研究产品包装的形态、颜色和图形三个方面,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提取,在形态设计中结合仿生设计的相关知识,可以直接将自然的形态运用在产品的包装上,比如茶叶的包装可以采用一片叶子或是一株茶树的形态;将果汁包装的造型以水果的形象表示。这种直观造型上的传达不仅使产品品种的辨识度得到提高,从产品语意的角度上,更加清晰明了地体现了产品本身。在色彩的设计上,结合心理学的知识研究人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分析自然界中的颜色适合用在哪种产品的包装上。比如设计一款陶瓷产品的包装,可以从陶瓷的材质进行分析。陶土是一种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黏土,所以在包装的颜色选择上可以回归原始采用灰白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又比如皮革产品的包装盒,可以采用牛皮纸的形式,不仅和产品材质相呼应,在视觉上,淡黄色的牛皮纸本身就与生俱来地带着一种朴素沧桑的厚重感,给人一种宁静踏实稳重的感觉,符合产品的特点。在图形上结合构成理论,研究对自然中的图形的巧妙搭配,而不是简单的图案堆叠。通过归纳的方式,以美学作为基础,提炼出自然中的植物、动物、星辰、大海等形态,以图案的形式印制在产品的包装上,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近年来流行的手绘方式运用较为广泛,也体现出原生态的感觉。在触觉上,主要研究包装设计的材质和表面肌理。材质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自然材质主要包括木、竹、纸等,以这些材质代替塑料、金属等材质,亦是环保可持续理念的体现。在选择材质的同时,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自然材质所传达的情感与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如木质所传达出来的触感比金属要温暖;纸质的包装在拿起时感觉分量较轻;牛皮纸这种使用再生木浆所制造的纸,略微粗糙的工艺使人触摸起来觉得格外舒服,给习惯了细腻白纸的人们带来一份来自原始朴素的冲击。在肌理上,不同木材所展现出来的肌理是不同的,采用编织的形式所制作出来的包装在触觉上也是另有一番体验。

6结语

产品和产品包装已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当前产品包装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包装的基本功能,还要注入更多的人性与意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将自然的美合理地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不仅能体现产品的特点与优势,同时顺应了消费者与市场的需求。在自然中寻找包装设计的灵感,不仅仅是自然纹样的堆叠与摆放,更可以从精神和思想中回归自然。符合时展的同时又为设计师提供了新思路,以更多的灵感激发设计师设计出更合适的产品。

作者:祝兵越 郁舒兰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万莉.因循自然以物为真—论庄子散文的自然之美[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

[2]卢克•赫里奥特(美).翦鑫,张平,孟艳梅译.包装设计圣经:.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王建才.理念与绿色包装设计应用[J].设计.2014

[4]朱和平.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5]王安霞.产品包装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6]徐平.论家具设计的自然之美[J].艺术教育.2009

篇7

本文首先对光效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进行了相关论述。然后,针对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的领域,重点对光效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电影领域、动画领域、标志设计和字体设计做了详细论述,最后探讨并总结了光效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特点。

关键词:

光效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运用特点

被称为“欧普艺术”、“视幻艺术”的光效艺术,它对工艺美术的银幕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光效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几何的流动感、运动的韵律美、黑白的错视美、色彩的颤动感和空间的视错感。视觉传达设计则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的基础要素,并且运用视觉元素进行平面设计,也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实现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领域涉及广泛,本文重点对光效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电影领域、动画领域、标志设计和字体设计作相关论述。

一、相关概念

1、光效艺术光效艺术起初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欧洲和美国,它又被称为“欧普艺术”、“视幻艺术”。顾名思义,它采用几何形状制造出各种光色效果、通过设置明暗各异的背景,且搭配不同的色彩、通过产生运动的幻觉,以及强化绘画效果,从而实现抽象派艺术的表达效果。总体而言,光效艺术就是利用光学原理,通过利用颜色转移时所显现出来的各种波形变化,或者凭借制图仪绘制出细腻的线条,再结合人工处理过的光色变异,最终给观众形成视觉差错的“光效幻象”。一般而言,光效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大多数是远离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自然现象,它纯粹是感情化的色彩或符号形象化的图式。正因为如此,光效艺术所带来的设计作品经常不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2、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传播特定事物通过可视化的展现形式而形成的设计学科,它根据所设定的设计目标,首先通过对信息进行的深入分析、然后归纳,最后通过文字、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并将可视化信息传达给大众的过程。所以,它主要是以标识、排版、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等二度空间的影像来进行展现。然而,伴随着设计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电子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层面,多媒体技术手段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也愈加深远。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领域包括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动画设计、形象设计等。

二、光效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运用

1、电影领域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例如:《斯巴达300勇士》这样极富风格化的光效处理在传统电影中很难完成。“数字特效”属于科学技术范畴,而“光的艺术”属于艺术范畴。并且,数字技术不仅精确的表达了创作者的艺术期望,而且拓展了电影光效的丰富程度。光效艺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2001年摄制完成的《指环王》、《世界因爱而生》等电影,借用光效所营造出的奇观效应和视觉效果、光和色的复现过程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源自漫画的《罪恶都市》,其风格上将光影处理成带有漫画的黑白漫画格调,从而成功营造了一个非现实的暴力漫画的世界,让观者及体验到逼真感,以及视觉。光效艺术在的电影领域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所具有的可控性优势和随意性等优势,极大丰富了电影艺术创作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推动了电影以写实性为特点的创作力度,并且拓展了在写实创作领域的艺术表达自由空间。

2、动画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效艺术已经开始融入动画的制作中,因为在动画中引入光效艺术不仅可以诠释影片的意境、增强影片感染力,还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李亢亢通过研究认为,动画光效比胶片传递出的视觉感受和审美都有所超越,并且采用光效艺术渲染出来的光感总是呈现细腻唯美的状态。总而言之,光效艺术可以使不同物体的层次和质感也更加丰富。利用光效艺术,则可以模拟现实光效,让观众更加真实的去地理解片中内容并吸引观众的注意。比如:《长发公主》中,男主人公尤金在和官马争抢包裹时,人与马在争抢过程中总有一束光效把他们照亮,其作用是为了使观众更容易看清细节部分,引起观众的注意。动画光效既可以创造阴森恐怖的感受,也可以成就绚烂夺目的光辉,用光方面的技巧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开拓,手法运用也更加广泛,例如:在《鬼妈妈》一片中,就是利用阴森恐怖的光效,而在《吉诺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因为抢夺一枝花的剧幕中,心形月光以及波光粼粼的湖水,美丽浪漫的感觉油然而生。

3、标志设计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志设计逐渐向动态化视觉形式方向发展,该发展方向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当然,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品牌意识得到增强、促使标志设计向新的形式发展。因此,运用光效艺术体现标志设计的手法转变成具有时间连续性的动态形式。运动,是最容易引起视觉强烈注意的现象。光效艺术家利用线条的重复、交错排列,以及几何形状的周期性组合等,制造运动的幻觉。例如:1972年第二十届奥运会以“宇宙与光线”为主题的标志,采用不同螺旋线分割正圆形,从而创造一种无穷的视幻觉感;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标志,星条旗设计出五颗重叠的星,并以十三条横虚线分割构成,使之呈现强烈的运动感。建立于抽象派和波普艺术反叛基础之上的光效艺术,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空间,它使标志设计摒弃了传统的静态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一种产生眩目流动的动感效果设计形式。

4、字体设计领域从视觉角度上讲,文字设计不仅仅是字体造型的设计,还是以文字的内容为依据进行的艺术处理,使之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文字设计分类:平面文字设计、立体文字设计、动态文字设计。字体设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丰富成熟的。字体设计是人类商业活动的必然需求,它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进化着,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效艺术和字体的样式、行距、字间距、以及颜色一样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光效艺术设计可以运用在平面文字设计、立体文字设计和动态文字设计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可借助photoshop,以及光效字体在线制作平台进行平面文字设计、立体文字设计和动态文字设计。当然,也可借助LED建筑照明来设计动态发光字体。毋庸置疑,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和形象设计中,都需要利用样式多变,突出主题的光效艺术来增加设计质感。

5、展示设计领域展示设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比如:博物馆、商店、大型博览会等的展示都属于这一范畴。通过光效设计对展品进行艺术化的表现,不但增加展示空间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提高了展示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领域目前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一般通过塑造光的形态、颜色、光和影的关系及光的主调来凸显展示领域的设计风格。通过灯具的结构设计、发光体的造型变化、添加各种附件等手段,产生性质的光,传递各自的展示情感,从而打动不同的参观者。在泉州博物馆中,利用展品的色彩塑造对展示光效设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传播特定事物通过可视化的展现形式而形成的设计学科,它根据所设定的设计目标,通过文字、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并将可视化信息传达给大众。然而,光效艺术打破了传统的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它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和建筑艺术等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人们习惯把光效艺术当成是视觉艺术的科研成果,它同时也是新一代的艺术家对新兴科学技术无限探求与创新的结晶。本文重点在于探究光效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研究与对比可以总结:首先,光效艺术具有的可控性优势和随意性等优势,极大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其次,光效艺术体现时间连续性的动态形式,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志设计独树一帜。最后,光效艺术运用在字体设计中,具有较强的醒目性,增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陈慧,叶锋.耀动的幻觉——光效应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形式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4).

[2]高艳侠,陈跃,胡洋.光效在影视特效中的应用解析[J].影视制作,2015,21(4):82-85.

[3]唐文涛.光的艺术性[J].Playwright,2004(1).

[4]王潇娴.基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互补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15(8):112-115.

[5]陈志权.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评《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6]周丹丹.试析影视光效艺术设计[J].电影评介,2008(14).

[7]白志勇.影视后期合成之光效艺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2749-2750.

[8]李亢亢.动画中光效的艺术特色[J].艺术品鉴,2014(10).

[9]冯建基.现代标志设计研究[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10]刘西省.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J].包装工程,2014,28(3):93-94.

篇8

关键词:2008北京奥运;装饰艺术;广泛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一、北京奥运与装饰艺术共有的广泛性

装饰活动更是整个人类历史共同创造的,“无论哪个民族和地区,也无论那个民族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装饰存在。”而奥运会本身就是一项装饰活动。“奥运重在参与”体现了文化民主的原则,更说明了其广泛性。奥运是人人参与的活动,包括运动员、志愿者、艺术家,还有官员和群众。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进行着不同的活动。

装饰艺术是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其形式、手法最丰富,有着广泛的适应性,涉及的门类最多样。“从体与用的角度看,作为用,装饰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艺术门类,是构成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性要素之一;作为体,装饰艺术又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是人类造物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体现了人类审美思维的规律性特征。”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装饰性的世界中,装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装饰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人在为了强化自身,战胜其它部落及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纹身、饰物、偶像崇拜物等装饰品,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符号。这种超越民族、种族及时代的具有普遍性的装饰物、装饰符号、装饰现象,包含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一切装饰艺术及其装饰表现,其目的不单单是为美化、装饰自己的环境、得到快乐,而是人类将内心深处存在的某种感情,通过图案化、象征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在自我的心灵中得到某种慰藉。

中国的传统艺术装饰性很强,许多艺术门类都充满着浓郁的装饰性。可以说,装饰艺术有着广泛的适应性。绘画艺术、雕塑艺术都有极强的装饰性,工艺美术、民间艺术本身就是装饰艺术,中国传统戏剧,也是装饰性十分强的图案剧。戏剧中的表演动作,服装设计,脸谱化妆以及诗句式的唱词,朗诵式的念白,真是无一不带着图案美,京戏中的“亮相”,以雕刻般的姿势,带给观众欣赏的愉悦。

二、北京奥运的装饰设计系统

2008北京奥运是人人知晓或参与的一项盛会。走在大街上,北京奥运的视觉图像充斥眼球;公共艺术设施和装饰雕塑的树立,奥运场馆的建设,奥运海报的巡回展览,民间艺术家为奥运而创作的剪纸作品、泥塑作品、陶瓷作品等等装饰艺术形式,纷纷跃动在人们的视线里。特别是为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准备的节目表演,更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精华汇总,从节目内容到服装道具,从舞台铺设到空中焰火,从运动员的入场到观众席的喝彩,都可以看出,2008北京奥运不但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场盛会,也是装饰艺术的一场盛会,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通过2008北京奥运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京奥运装饰艺术将中国文化元素“嵌入”奥运文化,奥林匹克精神以独特的中国风格被予以表现传达。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符号化提炼与运用是北京奥运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论是北京奥运会徽的中国印的表现手法,还是奥运会奖牌“金镶玉”中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设计和运用,再或是奥运祥云火炬纸卷轴的创意造型,都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的完美统一。中国文化通过现代与传统的装饰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使奥林匹克精神因独特的中国设计而更显韵味,而中国文化的深厚与丰富也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生动展现和广泛传播。

水立方的方形结构设计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方”的思维理念,寓意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一定规则界定后具有的稳定感。在奥运装饰艺术设计的背后,无一不透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008北京奥运会装饰设计系统,层面之多,范围之广绝对超乎想象,大到城市规划、大型场馆与景观设施,小到一枚精致的邮票或金属胸章。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视觉元素设计,这是整个奥运会设计系统的基础,包括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色彩系统、核心图形、二级标志(火炬接力、奥林匹克文化节、绿色奥运的专用标志)、主题口号等;2.在宣传、景观、仪式等应用环节中的诸多设计:开闭幕式、火炬接力的火炬与点火台、金银铜奖牌以及领奖台、制服礼服与运动服等专用服装、官方海报、画册、知识读本以及视频等宣传设计、以及各种场内场外烘托气氛的景观设计等;3.城市规划、运动场馆、奥林匹克公园、运动员村等诸多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其附属的专用导视系统设计等等;4.特许商品纪念品设计: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已纳入开发计划的特许商品种类包括服装服饰(服装、帽品,其他饰品)、箱包、陶瓷、文具、玩具、工艺品(琉璃、宫灯、绣品,其他)、贵金属产品、徽章等非贵金属制品、家用纺织品、首饰、日用品(伞、眼镜、等)、宝玉石、丝绸等13个大类数十个小类。

中国文化通过现代与传统的装饰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使奥林匹克精神因独特的中国设计而更显韵味,而中国文化的深厚与丰富也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生动展现和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

[2]人民网.

篇9

关键词:英国;手工艺运动;工业革命

中图分类号:K56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08-02

19到20世纪的欧洲世界,被美学领域掀起的“文艺复兴”所蔓延。这里所谓的“文艺复兴”成分很复杂,大方面讲,有主流的西方现代主义运动潮,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作为观察点,这种运动浪潮也可以细化到最先从不列颠“发难”的手工艺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运动则是它发展到20世纪初期的产物。

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简称手工艺运动,最先掀起于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最初主要是设计行业的一场革命,针对由工业革命大生产而引发的房屋建筑、室内装潢,以及手工艺制作等设计水准下降所带来问题的思考。1851年水晶宫万国博览会的成功开幕,标志着手工艺运动正式拉开序幕。社会道德和工业革命之间的断裂,令英国无数手工艺者痛心疾首,所以一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改革便借此以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来拯救由大机器生产间接造成的人情淡薄、思想僵化、设计灵感缺失等社会问题,旨在恢复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设计,尤其是在中世纪浪漫的民俗装饰风格的继承方面。从1880-1920年之间,这场设计大革命像半个世纪前的工业革命一样,从英国向世界各地播撒开来。

手工艺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发展的初期,主要发生在思想领域,代表人物如普金、科尔和罗斯金;第二阶段是运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时期,也是运动发展的阶段,由莫里斯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军团队用大胆、简洁和巧妙的设计征服了维多利亚后期的社会时尚浪头;第三阶段以阿什比、沃塞为代表,是手工艺运动扩散到世界各地的阶段。手工艺运动与工业革命关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时序的发展,即从最初的理论排斥,到后来的接受,再到最后的工艺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以历史发展的动态来看,手工艺运动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座桥梁,是沟通前后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品位、拨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造成文化艺术与生活断裂的关键一环。工业革命虽重要,倘若想要联系社会普通的家庭生活来谈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手工艺运动则是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重要环节。手工艺运动与工业革命错综复杂的关系,让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数手工艺运动的参与者认为,工业革命后期的扩大化使人们将自我与创造力割裂,手工艺运动是工业革命时代下的一场反抗大机器生产的运动。大家相信,虽然机器生产促进了产品的生产也满足了市场对工业品批量生产的迫切需要,但工艺设计却相对落后了很多,这最终会导致人们审美能力的下降。早期手工艺运动兴起于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场反对工业革命的变革。沃尔特·格洛佩斯认为那个时代应该通过限制大批量的生产,从而避免人类为机器所奴役,使手工艺者不至于由于大量失业而陷入无政府的状态,让他们保持正常的生活心态[1]82。对罗杰·弗莱来说,手工艺运动是种信仰,他坚信是机器生产摧残了个人自我表达的通道,从而使艺术创作和欣赏受到阻碍[2]51,罗杰还指出“手工艺人娴熟的手法为机器生产而取代”[3]152。戈登·马斯登及其他许多学者也认为,虽然工业革命客观推动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它却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人们的信仰[4]。就连手工艺运动的主要理论家和领导者约翰·罗斯金将注意力放在重新思考工业革命时代人性的问题上,他也希望能够将人类社会带回到中世纪时代。手工艺运动在盛行的19世纪末,是反技术先锋的一场维护传统的变革。

根据本雅明1936年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将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功融入,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就是工业文明。它取代了旧的文化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即以韵味为标志的传统艺术,正在被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非韵味艺术所取代[5]95。同属一个时代的人物,本雅明对手工艺与机器生产之间关系的理解,非常独到:一切艺术都是可复制的,但当代机械复印却和传统的复制完全不同:1)“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2)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6]6。本雅明轻松解释了手工艺运动发展瓶颈的根本原因,这是对传统的一种批判性继承的过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像本雅明这样一分为二地看待手工艺与工业之间的断裂与衔接,手工艺运动后期的一批艺术家也悟出了其中微妙的关系,如C.F.A沃塞以非传统的设计将手工艺与工业革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又如艺术工艺展览协会,对工业革命的看法融入了更多社会发展的平衡因素,该协会也曾与工厂联合,将出色的设计以流水线的形式生产出来,供大众消费、审美之用。设计领域和工厂生产达到何种程度的衔接,就意味着手工艺运动对工业革命态度的转变有多大。

手工艺与机器工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是”与“非”一个字就能辨别清楚的。抛开工业生产的影响,单看手工艺这份艺术领域,正如奥尔特加对先锋派艺术的剖析,以及“非人化”艺术的概念的提出,可以看出,手工艺运动自实践本身就存在“非人化”现象,这主要是针对艺术与现实的脱离而言,运动通过设计革命间接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立场。英国手工艺运动始终带有乌托邦的情愫,就像后人评价它的主要领导莫里斯是一位乌托邦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一样,这场运动虽然波及范围大,却仍未解决工人面临的实质性困难;与批量生产的产品相比,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产品确实明显具有较高的品质,但是手工制作过程意味着高额的成本,这对工人阶级的家用来说是无法负担的。也就是说,在工人阶级的家里根部找不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产品,相反,它们只能成为贵族和社会精英家中彰显别致的艺术品。

无论是莫里斯设计的壁纸、地毯等室内装潢,还是沃塞设计的精美家居,手工艺运动中成形的各种艺术设计本能够提升大众的精神品质,它们本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却赋予着大众根本承担不起的昂贵手工艺在里面。这就是奥尔特加所谓的先锋艺术与大众的距离的一种表现,虽然形式有差,结果却说明一切。

不过,我们也应清楚英国19世纪后半叶的手工艺之所以最初排斥工业革命,是因为个体心灵在物质文化的巨大压力下,只有通过远离物化的世界才能获得生机。这或许可以解释手工艺运动倡导者,如莫里斯、罗斯金或是柯尔等人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平衡感。他们更为看重中世纪哥特式的复古风格,认为在当代社会道德缺失、金钱糜烂的时代,中世纪的民俗风格更为吸引人,也更能安抚在当代社会由于受抑而掀起的一种先锋艺术风格的潮流。19世纪中后期的英格兰是矛盾的,尽管科学与技术至上(乃至世界称霸),但大多数人(这里多指工人,及操控机器的工人和手工艺者)却生活在史无前例的贫困状态之中。

手工艺运动与同时代兴起的反现代主义也开始交互发展,产生之初便彻底反对工业生产方式,即反对全新的机械生产,并且滋生出一种对中世纪行会体系的盲目崇拜[7]。可以说,手工艺运动是现代主义的实践形式。手工艺运动的口号是拒绝现代工业的工厂模式,以简洁明畅为设计的主要风格,这与浮夸自大、过度装饰的维多利亚主流家具风格相比,显得十分现代。这也是运动一经英国兴起,就能迅速传遍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

手工艺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一场对传统文化的救赎,是工业革命后期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的结果,它对工业革命态度的时序性变化是有历史必然性的,手工艺运动既是保守的,也是具有先进性的。吉莉安·奈洛尔在她的著作《手工艺运动》一书中强调:“人类经过努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体现着手工艺运动的进程。”所以,手工艺运动并非是场反工业革命的运动,相反,它正是工业革命扩大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奥尔特加的“非人化”艺术,还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这些概念终究可以用来解释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冲突。英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手工艺运动,从最初反技术先锋的态度,到后来将艺术设计和工业生产巧妙结合起来为社会服务的转变,我们都可以看成是一种传统“韵味”与机械复制的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Walter Gropius. The Scope of Total Architecture[M]. East Midland Allied Press, 1956.

[2]S. K. Tillyard. The Impact of Modernism 1900- 1920: Early Modernism and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in Edwardian England[M]. London: Routledge, 1988.

[3]Roger Fry. Art and Commerce[M]. London: Hogarth Press, 1926.

[4]Gordon Marsden. Victorian Values: Personalities And Perspectives in Nineteenth-Century Society[M]. London: Logman, 1990. Holbrook Jackson and William Morris, On Art and Socialism, London: Logman, 1947.

[5]自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关 键 词: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协调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地位,继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是设计师价值观、美学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体现。以上种种又和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下文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对设计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融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社会科学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这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设计师懂得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转贴于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业务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专业技能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材料、结构、功能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锻炼专业技能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诸如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岗位实践、项目实战法、顶岗实习法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习者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艺术的自由性、个性、非标准化、反团队工作性转化为强调集体工作、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黄永玉先生正是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才设计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时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装。2008年的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的创意,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而篆书来源于甲骨文,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将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体现了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内涵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艺术设计成为精神和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艺术土壤,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站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把握设计教育的脉搏,最终跟上时代迅速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