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1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必须以“民主化”为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3、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4、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无论是指导方针,还是课堂实践中的四个主要环节,都为实现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可能。正是这种可能,将学校教育真正带到了教育的原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这恰恰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分层导学”对教育的诠释是,教育就是成全,就是培养完整的人。这跟一味追求考试分数、把学生当作考试的工具的传统教育相比,显然有了更高的追求。

开展“分层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很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民主化”,这是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的,是时代的选择。而“民主化”体现的“平等、自由”精神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结果。

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知识和技能”显然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这一点表述与传统教学相比没有什么新意;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讲究过程与方法,因为,过程与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效果和效率;是否重视过程与方法及选择怎样的过程与方法,直接体现了教育思想的先进还是落后――这一点是传统教育比较缺乏关照的。“三维目标”的先进性还体现在旗帜鲜明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这是传统教育最缺失的一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要素之一,也有利于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分层导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因为主要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所以,为“三维目标”的实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开展“分层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真正实现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初衷。

我们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恪守“分层导学”的十六字方针,灵活运用“分层导学”四个主要环节,做到每一节课都在备课时明确写出“三维目标”中的每一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

以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祝之武退秦师》为例,我们制定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特色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叙事艺术。(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基本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熟读以至背诵;同时,教师适当检测以及答疑解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祝之武顾全大局,甘愿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而对四个主要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我们以“第二课时”为例。(为了节省文字,只举部分要为点示例)

(一)导学提纲

1、烛之武以数言退秦师,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理?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2、辨识有关古汉语现象,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汉语句式分类归纳。

(二)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

找词并口译P17第二题,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

(三)重点、难点的精讲

第三段是全文的美点但也是难点,估计学生疑点较多。可以考虑不同方案:

A.二类班级以串讲为主,文意和语言兼顾,这样可保证条理性。

B.基础好的一类班级可以读读议议,语言方面学生发问质疑教师破疑解惑,然后总结。内容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抓住问题要害,剖析利害(利益分析法),感悟说客之道。

方案A

1、再读。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四)重点、难点的分层运用

(一)读第四段,完成下面语言练习

1.通假字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这样,在公共备课之后,我们根据“个性张扬”的教学管理原则,各位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我们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分层导学”的原则下,总结出语文课文课堂教学的“三步骤”:导学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师生相互质疑与合作释疑,课堂运用能力的分层训练。以这三步骤来涵盖其四环节,既充分落实“分层导学”理念,又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更有利于真正开展“新课程”教学。

篇2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和谐的社会。和谐教育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这个基础。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为基础。

一、师生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必要。

教师只有尊重、信任、理解、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在《给学习自由》一书中指出,在学习开初,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课的组织、视听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与讲课质量的高低,全不相干;尽管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关系中体现。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

二、教学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

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和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和谐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这一对主要矛盾,主宰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教与学这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教师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母系统,这个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又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谐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了提高教与学和谐的层次与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各种关系,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三、家校的和谐管理,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实施和谐教育,家校必须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学校要努力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指导好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但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形势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使人们的社会思想发生巨大变革。生活在社会、学校、家庭不够和谐的学生,产生了“道德两难”的问题。他们面临的教育来自四面八方,例如某些功利主义的家庭教育,又如复杂多样的社会教育等等都对少年儿童发生作用,学校不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场所。学校教育与社会舆论、道德现象严重不协调。其中,家庭影响更大。许多学生反映“学校中接受的教育,一到社会上就几乎行不通,谁用谁就碰钉子。”因而在现实面前产生了“道德两难”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四、管理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保证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物理课程全面进入课程改革阶段。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达到最优化教学?对此,我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物理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例如:以方法――反思为主线的重点内容学习法、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物理兴趣小组活动课等。

二、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焕发物理课堂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主动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尝试着对某些内容进行灵活教学。并且由于我们学校是艺术特色学校,进入高二后,音美考生的物理学习选学的是选修1―1,内容比较简单,很多都是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点,据此我在某些课堂上上选择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物理兴趣小组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

物理课程内容多且有一定难度,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物理兴趣小组活动课,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为此我根据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10至13名学生;根据物理教材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物理知识刚好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得出的内容。选修1-1中《磁性材料》、《电在我家中》、《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观察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作为学生小组学习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一周了解兴趣小组学习进度和学习困难,及时给与辅导和提出要求。鼓励他们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问题拿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

三、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综合能力,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突破了时空界限,可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综合直观地展现出来,易于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从某个角度讲,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使学生学到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能产生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用科学方法抓住问题的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从以下方面入手:1、夯实基础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例如: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2、扩大积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3、训练能力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策略。例如:讲解习题时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循序渐进,反复锤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 新教材; 整合; 注意事项;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83-01

一、整合教材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教材正是对新课标的具体体现,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s Center)的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另一方面 因教材内容多,考查范围广,知识点太零散,课时少,要求高,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本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学习,与新课程下的高考靠拢,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重新编排教材,把学生不容易懂的比较困难的内容删去,并增加相关材料,整合每单元的教学内容。

二、整合教材的可行性

学生用书The student’s book 是这套教材的主体,每一个模块一册学生用书,有五个教学单元,供半学期使用。每个单元有以下部分组成:热身warming up 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理解comprehending,语言学习learing about language,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小结summing up,学习建议learning tip,趣味英语reading for fun,九个部分组成。练习册workbook置于学生用书的第五单元之后,也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册提供了大量围绕中心话题的语言训练,交际性和任务型活动,项目及自我评价等材料,包括以下十个部分(项目):听listening,说talking,单词和习语的运用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语法结构的运用using structure,听的任务listening task,读的任务reading task,说的任务speaking task,写的任务writing task,项目project,自我评价checking yourself。各单元的项目几乎都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研究和收集资料,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完成,每单元由19个部分组成,要在6-7课时内完成19个部分的内容困难非常大。

书中没有设复习单元,以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教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教学阶段并安排适当的复习,也可调整教学进度,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共分九个部分。各部分的教学目的明确,由于没有分课次。也未标注顺序,老师在教学中有自我调控的空间。

三、整合利用教材的具体做法和探试

新高中英语必修阶段和选修阶段共有11个模块55个单元,涉及的话题很广。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从内容、结构、方法、进度以及资源整合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取舍。

(一)对教材进行延伸或扩展

所谓延伸或扩展即添加、补充更多的材料。延伸是指教师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达到增强效果的作用。可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二)对教材进行压缩或删减

删减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数量的缩减指缩减材料的长度,如果在教学处理方面由详至略,调整教学要求,那么就是质量上的缩减了。当教材中某些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教师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删减,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其它任务。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板块都教完,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完,有些同类型的练习数量太多,而学生已经牢固掌握,则可删除一部分。

(三)对教材进行修改或替换

修改不是改编课文,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联系起来,引入真实的语言,或设置更多的解决问题式的任务。如:在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单元中猜测哪个词汇属于英国英语或者美国英语,属于无意义猜测,更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这时就需要进行替换,取消课文中的无意义猜测,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作为替换,让学生真切感受英美语言的差异。

(四)对教材进行重新排序

在教学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安排单元的教学顺序,也可以调整单元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顺序的调整也是整合的必要手段。根据需要,我们既可以将listening放在前面,也可以将speaking 放于前边,还可以将listening 放在最后,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我个人认为一切调整都是合理的。例如:Module 3 Unit 5 Canada — “The True North” Warming up 中的问题设置较难,学生对加拿大不十分了解,回答有困难。如果将其放到学完阅读材料之后回答,就很轻松,这样做也能使学生有成就感。我在上本单元时把warming up和reading的顺序做以调整,上完阅读之后再让学生回答warming up 的问题,在Warming up中当时我设置一个开放式的问题,Who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Canada?让学生知道多少说多少,学生兴趣很高,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了。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单元顺序。高一模块1中第四单元是有关地震的内容,5月我国四川刚刚发生地震,学生对此记忆犹新,所以在学完第一单元后,我们备课组商量调整顺序,把地震这个单元先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同学找来了有关资料,有些还现身说法,所有老师都说本单元的课上的很成功,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

四、整合教材应注意的几点内容

新教材只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参考方向,因此,在上每一个单元之前,我们必须先熟悉本单元内容,深刻理教材,实施教材整合。

(一)吃透教材,挖掘教学资源。我们在整合教材中依据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在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每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挖掘与其内容相关的新资源。在教材整合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课本知识,还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课外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领会所学的知识。

(二)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中英语教教材任务很重,老师们感觉很难完成任务。但如果我们理解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吃透教材和挖掘资源的基础上,只要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功能训练,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了。

(三)多向思维,开拓思路。根据教学需要,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搜寻有关信息,在课上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策略。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乐趣。

(四)活化教材,化静为动。设法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整合教材时,我们不必局限于教师讲的方式,可以采用对话、图片、录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活化教材还体现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教学掌握学习策略。

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地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80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新教材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要求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发挥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应该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师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碰撞的自由天地。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要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鼓励都能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表扬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我们也不能急于纠正,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路,而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积极引导,摆正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解“地图和地球”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所熟知的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一共花费了三十七天的时间,而第二次到美洲去,只花费了二十天的时间,两次的起点和终点相同,可是相差了十七天,大家想想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讨论,很自然地意识到了地图的重要性和地球形态的神奇。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材有别于大多数的科普读物,也不像语文学科那样极具人文性和艺术感,尤其是地理成绩不计入中考成绩,所以学生往往对地理不感兴趣。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了解了长江地带洪水日益频繁之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造成这一情况?(2)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有哪些?在班内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利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用具,它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材,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能了解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地图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地理特点。具体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边讲边画图,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随着自己的笔迹转移,让他们的眼睛、耳朵、脑子齐上阵,必要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作图,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把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文字、图形、声音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各感官,使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起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印度”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播放了一段介绍印度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学生在优美的风景和音乐当中徜徉,仿佛置身其中,在感受印度文化的艺术性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六、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最直接的工具。地理学科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幽默感会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上他所教授的学科。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准确、精练,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幽默感,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学生的兴趣高涨。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邢振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4).

[2] 张继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5).

[3] 苏学军,铅山二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5).

[4] 陈华太.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篇6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社会科课程,新理念

    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从国家教育部开展的课程改革来看,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颁布及教科书修订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又进一步修改,修改版审定稿即将颁布。与此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已经研制发行,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有《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按照新课程标准撰写的教科书,如北京师大版、人教版和华东师大版的《历史》,以及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的《历史与社会》,已于2001年秋季在实验区开始使用。此外,全日制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不久将颁布。而且,一些地方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实践阶段。面对课程改革的形势,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这次课改的背景及其新理念问题。笔者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者,意对此作一番研究和阐述。

    一、改革的背景

    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考察其改革背景时应从大教育观出发,认清整个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导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缘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同时也为了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的改革也在其中。例如,1989年,美国出台了四份很有影响力的改革报告,即美国学校社会科委员会推出的《21世纪社会科课程指导》,布莱德利学校历史科学会推出的《美国教育中的历史课现状》、美国教师联合会出版的《民主的半截故事:美国历史教科书应该加入什么?》以及全国州长协会发表的《转变中的美国:国际前沿》。这四份报告直接影响了90年代美国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走向。到90年代中期,美国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和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各州在自愿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或体现本州特色与要求的课程标准。在已推出的州课程标准中,历史教育均得到重视。加拿大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和课程,各省的教育部负责教育。安大略省从1997年开始新一轮改革,制定了《社会科(1-6年级)、历史和地理7-8年级课程标准》(1998年)、《加拿大和世界研究(9—10年级)课程标准》(1999年),提出了“知识的理解”、“思维和探究技能”、“交流”以及“概念和技能的运用”等四个成就水平,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也陆续出台。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于1998年发表小学和初中学习指导要领,1999年颁布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概括提出两点改善中小学地理、历史和公民等课程方针,一是在价值观上要培养公正地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态度、对日本本土和历史的理解和热爱、国际合作及国际协调的精神、作为日本人自主的生存在国际社会中的素质和能力。二是从培养主动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态度等观点出发,更加重视学习方法和调查方法的学习、体验性学习、解决问题时的学习等学生主动的学习。高中的地理、历史科以主题学习形式编排内容,内容要有选择性和重点性。如“世界史A”,以近现代史为中心,在注意地理条件和日本历史联系的基础上,了解各文明的特质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用历史的观点探究各种现代课题。“世界史B”,则是在注意与日本历史相关联的基础上,理解世界历史的重大架构和源流,通过从广阔的视野考察现代世界的特质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在课程观念上,历史课程是以事实依据来构建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历史课程不仅包括描述,而且包括解释;历史课程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科;历史课程不仅涉及名人的历史,也是关于普通人历史的学科;历史课程是体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课程目标上,既强调价值观形成,培养和形成完善人格,也重视对历史的了解,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精选内容,以学习主题为基本学习单元。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取向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讨论、辩论、小组合作、调查、展示等,重视体验与探究。

    ──在课程评价上,注重评价的个性化、过程性、选择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

篇7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的定义:“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1,课堂讲解演示

    2,发现学习

    3,研究性学习

    4,合作式学习

    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⑴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⑵教师要有整合的技能和能力,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灵活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篇8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学校教育不能只盯着书本知识,练就一身好体魄是学习的前提。在体育锻炼中要培养学生坚韧、友善、合作、民主、竞争等价值观。今天大力推广的校园足球,其定位既包括强身健体,也包括精神追求、团队意识等。学校教育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比如,自己整理器材、装备,换衣、换鞋,收拾东西,就是要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小时候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长大之后就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不会依靠别人。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阳光、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自信、自尊、自强;容纳别人,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几次来到清华附小,每到一处,学生们都会向我和其他老师们行标准的鞠躬礼,附小的窦校长说清华附小有三张名片:“微笑、感谢、赞美”,我想这就是与人相处的礼仪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濡染中,学生心态阳光、相处融洽、团结向上。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今天社会上的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

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更包括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今天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业水平不成问题,但现实中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怎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功课太重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为此学校教育要思考该怎样建立一种平衡:在保护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只有会思考、敢提问的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我在清华附小听了一节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种子的传播方式”,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着急地和盘托出,而是先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质疑,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我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提倡。

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这是人的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要了解社会,学会共处,学会改变,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要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尤其是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很普遍,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烈,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清华附小提出的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基于本校学生的群体特点,遵循学校“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体现“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办学理念,秉承清华大学的思想与精神,体现出学校在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五大核心素养对国际上公认的关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1+X课程”改革积极回答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清华附小的“1+X课程”改革在学校迈入新百年之际又有了新的跨越。我感到,学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X课程”是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高度出发,进行的大胆而又稳妥的课程整合的尝试。比如他们的科学阅读课,老师利用汇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科学知识,这就是语文与科学的整合,很新颖,有创新。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标签、便条,并将这些标签和便条最后整理成表格,学会了一种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式可以迁移到学生的其他阅读中。

这让我想到最近芬兰提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只从学科的角度出发,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比如,数学原来总是强调其集成性的学习体系,认为不把目前的知识弄清楚,后面的内容就学不会,就像不学代数,那么学线性代数就会很难。但是现代社会的许多知识的学习并不适用这种集成性的体系。目前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必须提高教学的综合性。清华附小“1+X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丰富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课程,充分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

篇9

【关键词】民汉合校 公共心理学 多元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7-02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的手段,它是经过选择和提炼,并加以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1]。课程改革则是为了使课程的功能更好的适应文化要求,进而提升课程对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适用性。

喀什师范学院,是新疆南部唯一一所师范类民汉高校,在这里聚集了各个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学习各类课程的过程,实质就是对各类文化进行选择、接受、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公共心理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通识课,它与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共同组成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其目的是为未来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教材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强调教材与学生特点和需要的适应性,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3]。面对这样的课改趋势,只有对少数民族高校心理学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目标导向

传统心理学教学只注重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倾向,把掌握客观的标准化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4]。新课改实施到今天,如果再用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制定课程目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教育学生就显得和当下的高校师生格格不入。因此,要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少数民族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要看到国家、地区和民族各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要强调所选课程内容的文化差异性,体现少数民族对课程文化的选择权利,尤其注意课程结构及其组织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策略。比如,课程制定者要在充分研究世界和国家多元文化一体内涵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去研究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把这些资料渗透在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以增强公共心理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满足其需求,真正培养出适合本土需求的高质量师资。

二、强化实用的课程内容体系

传统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5]。同时,也没有对前沿的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和概括,也缺乏对多元文化选择的关注,这样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就成了一堆毫无生机的、无序的“碎绸布”精美而空洞[6]。因此,根据民汉合校的特殊性,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减少或删除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内容,吸收和补充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中小学生学习不良的研究、问题行为的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等,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强化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就是应当制定教材编写的多元文化教育标准,教材编写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原则,在课程的章节安排上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思维模式和实际需求,重点体现出内容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三、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课程模式必须有助于内容的整合和知识的建构,充分体现平等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这是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目前的高师心理学课程实施模式单一,基本都是不同版本的国家课程,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差异,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和本民族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最大程度的限制了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效应。因此,在高师院校尤其是在民汉合校,更应该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依据多元文化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施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

一是平行模式。即在开设主流文化课程(即通用教材)的同时,依据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等平行的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以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比如,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同一学期,就要倾斜性和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以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它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开设的课程类型,这类课程在讲授时主要以案例和视频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讨论、对比、了解和认识普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迁移。

二是整合模式。即通过公共心理学的平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的课程整合教育,既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又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比如,在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某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实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选取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对设计相应活动情景,让学生积极而自觉地参加到课堂心理训练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自我成长,使学生在真实的感知和体验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拓展模式。即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的遴选课程内容,使公共心理学课程效果得到延伸与拓展。比如针对年级差异,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侧重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及职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发挥中小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和他们的联系,使教材内容能拓展到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建构起基于公共心理学实践取向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无形中延伸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空间,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实施综合的课程评价方式

公共心理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目标取向的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考试中重概念、轻结果,重心理规律的了解和掌握,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评价方式不合理、不科学[2]。因此,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要求下,应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一是评价标准要有区分度,在民汉合校中,因为涉及民汉教师交叉授课问题,评价者在制定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方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分,不仅仅是题型和题量的区分,更应该是课程目标在实践领域中的真实体现。二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过的目标达成评价外,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等要进行观察、记录,最终都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做到客观、公平和实效。三是评价主体要系统化,参考教师的“三级评教”模式,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评价也采取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形成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奇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郑红渠.新课程背景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66-16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卢秀琼.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于后现代知识型的视角.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156-159.

[5]桂守才.面向21世纪,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科学,2000(23)3:348-349.

[6]李崇爱,刘小群.整合本土拓延:高师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3:100-106.

篇10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改革;革新创新

广告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经济类专业中的广告学专业到本专科设计院校独立设置的广告设计专业,直到现在发展到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最初的平面广告设计和创意,逐步发展到涵盖多媒体广告和品牌战略教学模式。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课程。这类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培养本专业学生对于广告设计的专业认识,通过和实际应用设计指导加强学生对广告创新及应用设计能力。新时代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必须从各高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资源优势,分析学生特长和性格特点,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从学校教学到现场的空间转移,由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变,从理论教学转而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实现“教育、学习、实操”一体化[1]。为了适应新时代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进行着广告设计的教育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广告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和模式创新。

一、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1、优化知识结构

高校平面设计或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顺序必须遵照市场规律和学习和思维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应由基础审美美术理论绘画设计动手能力创意与构思能力训练图形类创意训练三大构成原理设计软件市场调查印刷和制作各平面设计各枝干课程。其中,特别强调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该门课程往往设置在毕业前夕,其实市场调查对于本专业学生迅速把握市场最新的设计动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设计时尚,教学上引导学生关注市场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以促进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引导性,通过切实有效的市场调查获得的知识是即时、动态的,有了这些铺垫工作的进行能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运用和市场形势,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其次,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必须综合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如图形创意和标志设计和版式设计、招贴设计、型录设计等。广告设计有关部门和广告行业均有明确的规定及分类,受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创新的设计才能设计出适合市场的广告[4]。

2、加强软件学习

广告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设计软件后才能顺利进行教学,特别是平面设计应用最为广泛的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这三款软件,而目前很多学校该类课程学习的时间段较之广告设计时间段平行或者滞后,导致广告设计在实训作业时很难准确表达学生设计思路完成高质量作业。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如能熟练掌握这三款软件能大大增强设计作品的质量与输出的水平[2]。

二、搭建教学平台,理论实际结合

1、建立专业工作室

工作室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发展成为高校应用型专业的主要课堂实训模式,专业的工作室能提供教学所需展示和运用的工具、机器、材料、配件、展品等,让学生不仅直观接受理论知识,同时也能通过实际操作达到理论水平的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堂内能够充分展示本类学科的创意阶段、研究阶段、实操阶段、成型阶段,学生通过步骤完整的实际演练能够在将来与社会接轨的实际设计项目中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2、引入项目训练模式

学校可以通过与设计竞赛、设计招标、商业广告设计等信息的实时掌握,遴选出适合本专业本阶段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实训,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接受社会的评判,对于社会或校外各界设计机构对于广告设计案例的反馈形成更完善的设计方案,如此,能改变传统教学的“空对空”的教学模式,搭建教育与市场的有效沟通桥梁,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促进人才应用性培养[3]。

3、寻求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外界苛责高校教育人家就业率不高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无法跟上社会形式,导致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与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有一定差距。新时代,更多的学校开始探讨消息合作的方式,适时带领学生参观广告制作单位,广告公司广告设计部门,让学生与企业实际设计人员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认识企业和未来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外自学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让企业导向教学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让企业有市场经验的设计师能走进高校开设讲座,让高校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接触设计公司的实际案例设计,让即将毕业的学生有实地训练的场所。通过寻求校企合作的方式能为社会提供更有实践经验的广告设计人才。

三、革新教学方法,与发展相接轨

1、因材施教

新时代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同以往的流水线机械式的人才定格模式,在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后,大批新型企业的组成模式也出现了合伙人制,人才在企业中因各自性格能力及专业水平的不同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高校教育也应改变以往一视同仁的设计教学模式,实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在走出学校大门后能够大展拳脚。

2、新时代技术的教学

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广告设计不论是媒介、技术、时代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但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高校广告设计教材依然没有太多改变,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接收到的信息滞后,影响广告设计的最终表现和市场运用。因此,不断组织本专业教师专业讨论学习或访学进修的方式能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从教学输出上解决此类问题。

3、互动教学模式

通过实训课程让学生不仅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同时共同讨论同专业同学的设计作品,通过提出问题和改正问题,不断完善作品的质量和艺术品质。比如在理论和实训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提交作品,设办相应的展览或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起到互相激励扬长避短的作用[5]。在学生讲述自己作品和互相评价之后,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学生作品进行正确总结和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让学生的互评之后能够有所思考,对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实际收获。

4、网络资源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时代社会的商业已很难摆脱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模式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新的教学模式,互联网+设计的方式也使得现在的设计师甚至足不出户就能跨省甚至跨国做设计。网络的海量信息较之高校教材而言可以说是大海比湖泊,通过课堂教学并综合利用网络资源能让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四、教学模式创新,加强师资建设

1、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根据未来工作岗位对于职员分工和能力的要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度安排模块化的实践教学,这种模块化的教学应针对广告设计实际设计情况下的不同阶段安排,培养学生在实训课时内完成未来进入设计公司应提交的草图设计阶段、深化设计阶段、谈论完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实训课中达到相应单位的考核标准,由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6]。

2、由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的转变

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由本课程老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授,通过多方面的关系聘请企业专业设计师进行现场讲解与分析,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课堂课余作业中的问题提出和解决方案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实现从专一的学校教学到实际的项目现场的空间转移,由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变,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7]。

3、增加“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学水平的专业化

在教学队伍中多培养和聘请双师型教师,作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指导教学大纲的修定,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具的特点,对包装行业和社会发展动态的分析,更好地完善课程建设。通过专业进修,企业兼职锻炼,专业技术资格证的考试等方式培养本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广告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

五、总结

广告设计跟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广告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广告的传达效果,甚至侧面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品质的好坏。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与时代接轨,设置教学大纲时广告设计课程学院必须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完善自我水平的不断提高,探索适合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所学习的广告设计能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需求,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具备开阔的眼界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能力,使广告设计课程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课程教改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吸取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人才。

作者:杨宇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昌.广告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传媒大学学报,2002,(1).

[2]王振林.《广告设计》课程的“激励竞赛”教学法的探索[J].广告工程,2002,(5).

[3]尚震;以实践教学提高广告设计课程质量[J];美术大观;2011年02期

[4]李佳龙;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5]李林;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界;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