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03-104.

篇2

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展现着积极的作用,中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弱,对自身的认知也很模糊,可是中小学时期正是儿童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等刚开始建设其兴趣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观念包含“引发运动兴趣,培育学生终身的体育思想”“注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好处”等等。然而,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简单地为落实教学目的而运用单调形式开展教学,则让中小学体育教学变得特别的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有不利影响。

1 游戏运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有效融入游戏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育中小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学成效。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学的方式太过单调,而教学过程比较枯燥无味,降低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度展开。体育游戏可以加强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积极性。其次,体育游戏的有效运用,可以推动中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动作的核心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有效运用符合教学内容的体育游戏,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游戏当中对动作的核心巩固,落实到领会的目的。再次,有助于推动中小学生的头脑发育。中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一方面能够运用原有的体育游戏,另一方面还能够激励中小学生积极对游戏开展创新,在无形当中推动了中小学生的头脑发育。之后,在体育游戏中,有助于增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体育游戏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增添德行,比如共同合作、谦虚礼貌等。有助于建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度进行。最后,体育游戏有效运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有助于缓解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中小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寻找到真正的学习乐趣[1]。

2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2.1 促进学生思维水平提升

游戏普遍都是为了争取最终的胜负而结束的,游戏的成败不单单是体力上的竞赛,并且还是脑力的竞赛、胜负的判定。不管是把落实任务的速度根本目标,还是把落实任务的速度作为根本目标,其落实任务的手段是具有相对的决定性功能的,这就要求经过积极的思维,挑选和创建最合理的方式,可是对于方式的挑选和创建一定要顾及到所有人的个性和真实水平,团体类的游戏当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战术上的配合,还是头脑力量的比较。所以,好的游戏和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培育。

2.2 建立学生的团体观念

建立良好的游戏开展氛围能够作为学生群体的一个快乐,在这个游戏小空间当中,学生们经过竞赛、比拼,清晰的知道自己是团体当中的一份子如果想要取得整个团队的胜利,自己和团体是分不开的,团体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学生互帮互助、完美协作,只有如此才可以获得团体性的胜利。所以经过游戏教学的融入促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团体观念,促进团体主义文明精神的加强。

2.3 促?M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所有的游戏都富有极大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上好每一堂课也就是开心的技术课堂,还能轻松的离开课堂游戏以它独有的作用有效的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由于游戏相对来说会受到场景的引导、要求的限制,并且还需要根据游戏的要求达成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为游戏的种类众多所以要求学生建立团结协作、敢于奋进的精神以及团体主义的概念,所以游戏可以在放松欢快的氛围下合理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以此来促进学生机敏果断、不惧艰辛、诚信自控、坚韧不拔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2.4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体育游戏和其他陈旧的体育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学比较灵活多样化,内容多样。中小学的学生喜爱玩闹,精力旺盛,学生的自主性较低,理解水平不强,无法落实有效的教学成果,可是经过课堂和体育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落实有效的学习成果。另外,学生判断水平比较差,凭借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抓住学生们的眼球,让学生们自主自觉的学习知识。

2.5 带动学生运动主动性

经过在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获得有效的提升,培育学生们的创新技能。在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入到活动当中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懂得思考,同时提出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水平。新课标规定老师拥有综合性技能,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协作观念,综合水平还有素养层面的有效发展,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创新力、思维想象力,促使学生作为真正的课堂当中的主人,循序渐进地教育影响学生,生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水平,继而带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2.6 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小学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是相对狭窄,还未生成单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可是学生学习水平比较强,具有很大的可造性。按照学生本身的特性与真实状况,把游戏娱乐作为关键的教育方式,彻底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循序渐进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来建立高尚的思想道德为目标,全方位发展学生的社会道德与思想道德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观[2]。

篇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26

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提高教学水平,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鼓励小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同时,体育教师还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加小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新课程标准对当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就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并非体育专业或者师范学校毕业的,对体育教学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无法真正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也不能拓宽小学生的视野。这些体育教师只是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在教学时对小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导致小学生对体育课堂感到厌烦。同时,还有一些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缺乏激情,对新课程的理念掌握不透彻,教学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沿用“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小学生留出的自由活动时间较少,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生对体育重视不足,缺乏体育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体育学科都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小学生的重视,小学生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而对于体育课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有的小学生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玩电脑、看电视,缺乏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课上对体育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不感兴趣,无法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有的小学生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在体育课上追逐打闹,不能认真锻炼,对体育教师教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能真正领悟,从而使体育教学效率日益下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体育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怎么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了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

(三)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严重,体育教学陷入困境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逐渐增多,比如班主任会占用体育课来进行班级活动,或者带领小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等;其他学科教师会占用体育课进行期末知识复习和测试;当学校要举办文艺活动时往往也是占用体育课进行排练,等等。本来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就有限,又被占用了一部分,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传授给学生,致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而且,学校在安排体育课的时候往往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下午第一节,这些时候的小学生都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体育教师素养,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小学体育教师在新时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时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应该与小学生成为朋友,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给小学生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我在教学中会深入了解班级中学生的情况,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为他们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班级中的小学生都得到进步。小学体育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选择具有生活化和童趣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增长见识,锻炼技能。同时,还要遵循小学生的生长规律和身心发育特点,使情境教学焕发出其特有的教学魅力。比如在教小学生立定跳远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我首先通过给小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借机导入新课,让小学生逐一扮演小蝌蚪来寻找妈妈,还用体育器材来扮演小蝌蚪遇到的各种小动物,如用足球当作小猫,用篮球当作大公鸡,用体操垫当作大象,等等,最后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小学生不仅学会了立定跳远这样的基本能力,还使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三)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规范各学科教学

篇4

一、在体育课堂上对小学生礼仪培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体育教学场合的特殊性符合礼仪教育

体育教学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学生间协作、竞争、对抗的活动也较多,经常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很容易体现在教学手过程中,所有教师应抓住这有利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礼仪培养,用现身说法使学生直接接受礼仪实践。

2.学生的年龄段是实施礼仪培养的黄金时间

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时代,孩子的心灵还是一片净土,通过课堂的礼仪教育,为他们未来修身立世打下深厚的基础。孩子的心理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身体的形态训练,文明言行的来体验强化训练,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创造一个崇尚礼仪的成长环境。

二、教师要注重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1.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讲究礼仪规范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做礼仪的典范。仪表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和其他人的尊重的表现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仪表和举止方面的表率。教师的仪表要符合两个要求: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要整洁大方,不穿金戴银,不浓妆艳抹,符合教师形象;还要有风度美,举止稳重端庄,姿态动作落落大方,有着教师的内在修养。所谓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等都对学生起着积极的良好的礼仪表率。

2.教师在语言上也应该突出对礼仪的培养

体育教学是动态教学,教学组织比较复杂,有效地利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响亮准确的口令,端正的体姿,都能给学生带来质感的变化,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口头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语言,要合理运用好讲授、表扬和批评语言,使听者在绘声绘色中获取知识,受到礼仪的教育和启迪。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无声语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易受到学生的模仿。在课堂上,千万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学生不听话或者没有按照口令去执行动作的时候,不要发脾气,更不能说不符合礼仪的言语,以免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

3. 在课堂上的礼仪培养

课堂上应该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礼仪素养的教育过程。课前领取器材不能拖、拉,课中练习领取篮球、排球、羽毛球拍等器材时不许哄抢、用脚踢,不能扔。课前要检查学生身上不符合课堂要求的首饰、手表、帽子、围巾等,上课铃响后,师生互相致敬问好,迟到的同学必须喊“报告”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列且要排到队尾。下课前,师生应互相致敬道别,待教师宣布“解散”后,学生方可解散。使学生做到与集体保持步调一致,以此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礼仪习惯。

4.教学内容要注意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31-0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促进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思品、公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觉锻炼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率先垂范

向师性是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明显的态度,低年级学生尤其明显,他们对教师有一种无条件的崇拜和依赖心理,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就慢慢开始减弱,若教师行为或语言有失妥当,那么学生就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好好利用,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行为规范、举止文明。当学生看到教师行为规范优雅及文明优美的谈吐,就会严格要求自己,效仿教师。

1.行字当先。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是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教师在表扬和批评小学生时,要特别注意措辞得当、语气适宜。教师教育学生时,应该用正面鼓励的语言,避免嘲讽或全面否定学生。小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家长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难以自主形成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向师性较强的小学生,特别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如果能给学生一个正面评价的鼓励,告诉学生“你能行”。学生就会倍受鼓舞,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注意。反之,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去学习,甚至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2.言语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激发动机则能诱发兴趣,所以激发动机就成为了体育教学的关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特点适当运用激励语言,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练习前滚翻时,有些比较胆小、害怕的女生对滚翻比较畏惧,出现躲避和不乐意参与的现象。此时,教师千万不要去批评她们,而应该以期待的言语去激励她们:“前滚翻很简单,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复杂和危险,只要你们认真地对待,掌握‘蹲撑,两手撑垫,同时曲臂、低头、两腿蹬地,提臀收复、团身向前滚翻。向前翻滚时,头的后部、肩、背、臀部要依次着垫,当背着垫时,要迅速屈起小腿。上体与膝部靠紧,两手抱着小腿,向前滚动成蹲立状。大家记住要领,认真练习,就会越练越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继续练的信心。同时,当学生在训练中有了一定进步,教师又可以说:“你做得真棒”“你滚动的动作真是越来越标准了”等语言去鼓励她们。

当然,激励语言也要运用得当,才能明显地发挥作用。假如不去考虑存在的教学内容和客观因素,在学生还未进步或成功时,语言激励采用不合时宜,不仅不能起促进作用,还会出现“勉强、反感”的尴尬局面。

二、内容引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到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时候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的活动中。目前,有些水平段的体育课受学生欢迎的程度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喜爱体育老师的程度也有所下降,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出现讨厌体育课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体育课堂的枯燥乏味,又加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严厉苛刻,体育课上不断重复地进行练习,教师灌输简单示范动作,体育达标要求又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逐年下降,导致其对体育课越来越感到厌倦、畏惧。对此,体育教师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专业素养及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体育教学中,以德育内容引导体育教学,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刻刻地将德育游刃有余地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在备课的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教案,将德育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在教案中体现出来,使德育和体育真正并存。

三、源于生活

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体育生活化”换句话就是,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是体育积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的体现,成为人们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生活化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方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体育新课程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生活,赋予体育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投掷》时,可以把课题设计成《快乐的田间劳动》,将复杂、抽象的内容改变成形象易懂的内容。以农民伯伯挑秧苗为开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以投秧苗为主,让学生去体验如何投得远。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投掷的基本要领,还体验到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从而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四、渗透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排球;双手垫球;快乐教学;方法运用

排球作为一种经典的球类运动,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鉴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小学排球主要是开展双手垫球训练。为了提高双手垫球的教学质量,快乐教学法在小学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具有极高的应有价值。如何提高快乐教学法在小学排球双手垫球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则成为小学体育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快乐教学法在小学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小学生的排球学习热情,让小学生感受到排球运动的乐趣

传统的体育科目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这使得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内容过于死板,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项目训练的兴趣。快乐教学法将排球双手垫球设计成为有趣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不仅能够完成排球动作的训练,还更加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使其更专心地投入正面双手垫球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排球动作学习的积极性,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提升排球技能的教学效果

正面双手垫球是排球的基本技能,是排球运动的基础技术。正面双手垫球的训练需要学生掌握固定的动作,并在大量练习中学会运用动作。正因如此,正面双手垫球训练比较枯燥无味。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只关注技术和动作教学,学生必然在大量相同动作的训练中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快乐教学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找到学生的学习d趣点,在小学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动作训练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提高体育技能教学效果。

3.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有效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生理发育,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快乐教学法基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快乐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

二、快乐教学法在小学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的应用

快乐教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广泛。笔者综合多年的体育课程教学经验,对快乐教学法在小学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快乐教学法在小学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1.借助道具,营造快乐

借助简单的教具,教师能够为学生创建双手垫球训练的有趣活动情境。而活动情境的营造,将会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忽略技术训练的模式,将垫球训练当成一种好玩的游戏。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气球或塑胶球替换排球来开始垫球训练。相比于排球,气球和塑胶球更加轻盈,垫球的时候用力更小,而且球运动的轨迹也十分好玩。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组成垫球小组,通过自由垫球练习来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锻炼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设计游戏来创设快乐的垫球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好动的年纪,在垫球训练中适当地加入游戏环节,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爱游戏的天性,还能激发学生对垫球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小学生更愉快地参与到垫球教学和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原地双手垫球比赛,看谁垫得最多,球控制得最好。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边移动边自垫球,比赛垫球的高度以及垫球的时间等等。在不断提升小学生正面双手垫球技能掌握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在垫球教学中加入游戏,能够有效解决孩子对体育技能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垫球教学氛围,让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获得欢乐的同时,掌握垫球的技能。

3.通过互动游戏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排球是一项团体运动,垫球教学同样需要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在垫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排球运动的这一特质,通过互动游戏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排球作为一项团队运动的核心精神。例如,在垫球训练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优秀运动员选举,通过这种小型的互动选举,选出动作最标准、垫球最准确和团队合作意识最好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口头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对排球正面垫球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在小学排球正面垫球教学中运用快乐教学法,能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力应用和推广的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语言表达能力;体育教学

在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素质的高低对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作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无论从道德思想品质、专业技能或者是教学能力方面都能够胜任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是多年来的教学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但是,那些将体育教学仅视做室外运动场上的一项教学活动,在现实中往往会不太注意专业体育语言的重要性,通常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非再进行专业的培养,导致对体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忽略,至少不像对其他技能那样重视。

1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语言的意义

1.1 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体育教师要从事各项教育活动,与学生有着最广泛、直接的接触。科学的运用体育教学语言可以营造活泼、愉悦、激情饱满的课堂氛围,无论是在组织比赛或是安排体育活动过程中,感染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的标准会更高。

体育教学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果断有力、具有很强的激励和感染功能。我们曾做过一项统计发现,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的一节50分钟左右的体育实践教学课程,既是实践课就需要精讲多练,十八分钟左右的语言教授,在这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开始上课时的课前动员,要说明本节课的具体要求以及课的内容、步骤、讲解,并在有需要时对相关教材进行分析,安排学生练习,传授任何技术和动作,除了需要到位的动作示范还必须进行同步精彩的讲解,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在练习环节过后又要及时给与学生评价、纠错,并根据学生反馈应对各种突发小状况;临近下课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做个小结,布置作业等,这一个个环节都是需要教师用语言表达的,并且对语言的精确有指示性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体育教师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既是进行体育教育实践的需要,更是其整体素质的体现。“言为心声”意味着一个人的语言代表着他的内心在思想、品德、性格,并且通过语言来将这些品格外化为表达自己感情与外界交流的工具。一个合格的教师其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专业技能、管理技巧、教学能力等都是一些潜在的、含蓄的能力,不通过语言表达进行外化,就无法将这些内在优秀素质转化为教育信息。换句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就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1.2 利于学生本身语言素质提高

从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对于其语言能力也是很需要重点提升的。体育专业属于理科范畴,由于高考时不考语文,因此很多体育专业考生就提前放弃了语文课的学习,更有甚者是由于体育专业文化课录取线低而为走捷径临时改报,而非真正热爱体育。这样一来形成了体育专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先天不足,加上进入高校后,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将培养体育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应有的高度,以致于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而无法胜任工作,往往将体育教师描写为“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究其根源,最主要的还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无法将在学校学到的各种潜在能力外化为有效的教育信息,造成这种错觉。

2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语言的方法

如上文所探讨,不管是从体育教学工作特点、从一个教师应有的整体素质、或是体育专业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情况来看,都需要高校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着重培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和专业素养,更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语言素养,这一环节对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顺利择业,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保证高等教育在其轨道上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固然有作用,但是,其教学目标、考核内容都意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此,谈一点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如何优化语言素质的看法:

2.1 转变观念,端正态度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只有自身先深切认识到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由教师循循善诱,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习自己文化课视为同等重要,才可以对于自身语言能力与技巧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自觉提高锻炼积极性。

2.2 明确目标,逐步提高

无论什么语言能力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至高、逐步提高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不外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首先要清楚高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所要具备的条件,才能找到明确的努力目标与方向:在初入大学的一、二年级时语言表达能力应做到简洁大方、自然易懂、吐字清晰、果断明确,这些都是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层次的标准;在达到这些低标准后,三、四年级要对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走入未来岗位做准备,除了注意用词精准,专业术语规范之外,要训练肢体语言与外在表达的双合,如眼神、姿态、表情等的配合,以提高语言表达的立体感,语言还要富有逻辑性、重点突出,活泼生动具有较强激励性。

2.3 提供机会,注重实践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锻炼语言能力的实践机会,对于语言能力技巧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此谈一些初步体会:在实践课教学中,多使用指令性、指导性语言,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融入进来参与技术分析讨论;在理论课上,多使用介绍性、讲解性语言,教师抛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并共同作出补充,教师作最后总结;在练习中,学生互相观摩,鼓励学生之间指出错误、提出意见;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每节课安排出一些时间由学生组织安排如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环节,让学生逐渐的走出队列中,走到队列前或讲台中央面向台下学生进行,提前体验自己未来的“小舞台”。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浅谈体育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J].学周刊教育科学,2009(04).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小学生;体育精神

1.小学体育课开课现状

1.1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严格执行新课标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重树健康新理念,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1)意志品质的培养与人格的完善;(2)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追求;(3)引导学生对体育道德的追求;(4)追求体育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1.3落实零起点教育。零起点教育是指一切从头开始,没有任何基础和积累的资本,或是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则是指学生没有体育基础,一般是指一年级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对起点问题是比较忽视的,只不过在小学低年级,或者在学前教育阶段表现得更引人关注罢了。卢梭的一段话作为教育人应该不会陌生,但我想在此再引用一遍,这是对“零起点”问题的最好解读。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各年级、各学科都能在比较科学的一个又一个新起点上施教,这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更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家长、尊重教育的体现。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根据他们身体和健康状况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加他们对体育的全新看法。

1.4开课现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课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等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小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虽然小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离不开身体锻炼,但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把教学过程中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

1.5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在当下出现了“工蜂”这一词,既指青年知识分子,又指以自身知识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人。中青年教师的“断层”现象不仅出现在高层次教师队伍中,中小学也普遍存在。如中小学教师在41―45岁年龄段的比例仅为11%左右,远低于其他年龄段,教师队伍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分布的趋势。教育专家指出,最合理的年龄分布应该是“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处于事业巅峰期的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发挥骨干中坚作用。并且,学校青年教师逐年增加,教师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暂时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2.体育精神的培养

2.1.体育精神与培养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人生具有启迪、影响及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一种奋勇向前、不屈不挠、健康向上的精神。它是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类体育文化活动追求的理想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是依据体育文化教育原理,强调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体育文化特有的教育因素,以经过加工改造后具体的体育精神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以突出心理品质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精神层面发展为着眼点,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为课程目标的体育教学主张与方法。是全面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2.2.体育精神培养的教育内容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培养小学生体育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精神。

体育精神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和团队意识、还能强大他们的心理,顽强拼搏。

2.3.体育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课是学生培养体育精神的主要场所,主要体现在:(1).教师自身.“以育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体育理论课。将体育文化融入到理论课程中。(3).体育实践课。改变单一的体育课形式

2.4.体育精神培养的意义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在新形势下,体育工作要有新观念、新思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以健身为主线,以运动实践为特点,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体育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现代体育的内涵不仅局限在体能、竞技、比赛等单一层面,更要下功夫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精神。切实保证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毕业前掌握1-2项体育专项技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3.小结

体育教学的过程具有亲身体验、寓教于乐的特点,更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了,行动才能产生飞跃。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培养的同时,也须注重对自身体育精神的塑造。只有自身的体育精神素养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认识和理解并充分去挖掘教材、教学中的各种精神教育因素,才能更好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在者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状况进行教学,综合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全新看法,将体育精神的内涵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法教授给学生,加强他们对体育的认同感,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晓华.黄晓春.体育精神的哲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33).31―33.

[2] 冯庆梅;王其琪;对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年01期.

篇9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人文教育;融合;渗透

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国民积极向上,全民健身的热情。中国现在已经步入世界体育大国,但距体育强国的差距还很大,重要原因是我国群众性体育基础较差,特别是学校体育不够发达,体育课堂教学缺少足够的魅力。

一、目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中国学校体育课,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在这100多年的风雨中,有彷徨,更多的是探索,现在已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学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体育课已成为部分学生思而不乐,乐而不往的场所。中小学体育课,基本摆脱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要学生列队在操场上,老师下达教学内容,学生那种愉悦温度就会骤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理念不可或缺,务必加强。

1.中小学生如何看待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教学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是学生极其喜爱的,但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不单单是态度问题,也不完全是因为学习时间紧张和学习压力大无暇顾及体育的问题,而是体育变得不自由,由于上体育课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是设计规定好的,教师走进体育课堂,体育变得严肃、冷酷了,到课的全体学生围绕授课的内容在老师监督下逐个进行,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器材设备也不够完善,教学安排呆板,使得在体育课中学生不够尽兴。体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得随便乱动,不得交头接耳讲话,学生间的交流受到很大限制,学生感到体育课变得孤独。体育课中大家在学习一个动作,往往数十人的目标成为个人的目标,老师对技能好的同学的高要求,也成了全班同学的自己的要求,这样体育课变得难度太大了。中小学体育课结束后要进行考试和达标,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考试和达标,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体育运动,而且还是很热爱体育运动的,可他们不太喜欢体育课,但他们还盼着体育课,因为体育课毕竟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2.如何看待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国外一份资料显示,学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看来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我们在长春市第七中学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不喜欢体育课的更多一些,我们这里的问题显得更突出。根据调查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运动,但就是不喜欢体育课,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矛盾,如果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表现的生龙活虎,一旦进入体育课堂他们就没精打采,他们把体育和体育课分得特别清楚。中小学生中不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种怪现象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警示。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了,我们体育课的教育教学中不能做到寓教于乐,严重缺失了体育教育的魅力。如果学生不喜欢体育的势态扩大,那么将来这些人如何用体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用体育去锻炼他们的身体,体育学科的价值又如何体现?“群众体育做大,竞技体育做特,体育产业做强,体育教育做优”难以实现。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体育人文精神实质是以全民健身发展为核心,以青少年体质发展为关键,以竞技体育为目标,通过群众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的赛事来寻求体育人文精神和人的本性,探索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中的作用。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运动将以实现以人为本,走向群众利益为重,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主体层次,突出文化内涵,满足人的深层要求,体育运动不仅是竞技体育参加国家、国际重大赛事的需求,同时也是每个青少年的人性基本需求。中小学体育课更多地融合人文教育,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小学体育课由于受到“三基”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生物观”长期主导地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有些简单化教学与学的关系混淆,教师的教凌驾于学生的学之上,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体育教学中融合、渗透人文精神:首先,建立良好的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的体育教学环境;再者,就是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学生中。教师在爱岗敬业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真诚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改变教学作风,发扬教学民主,因人施教。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顺其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为此,教师如何获得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只有从教师本身认识提高、思想改变,丰富自己、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才能使体育课上得更好。

2.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长春市第七中学初二体育课堂教学的调研中发现,改变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将人文精神的观念融合与渗透在整个体育教学中,在承接以往体育教育传承“三基”的基础上,融合人性化、人本化的教育,着力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能力和体育的行为习惯。(2)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为中小学生提供力所能及而且喜闻乐见的运动方法和内容,以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激发体育兴趣,增加其体育课自主参与的热情。在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础,探索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能力锻炼、情感培养上下功夫,调动中小学生体育课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体育教师融入学生中。(3)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上,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形式应该体现客观性,不仅是运动能力的评价,还是有体育人文精神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评价,还要对教师评价,同时参考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只有这样中学生体育课才能有声有色。体育课堂才能是中小学生思而乐往的场所。

三、不断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

中小学体育课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具有人文科学的基础特征,是人的活动,是关注人类最根本的健康问题。

1.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是把体育和健康教育建立在健康行为理念基础上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能力,体育教育应向富有人性的方向发展。

2.中小学生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素质的家庭,家庭教育和养成差别较大为此,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我们体育教育者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行为,确立正确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运用人文精神,提高自强意识、竞争意识、健康意识及文化意识。只有把人文精神融合、渗透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才能引领中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与拼搏精神,才能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育课教学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在塑造人的身体,完善人的个性,树立独立的人格,健全心理,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等方面,具有独有的效果。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导致“纯生物体育观”。只有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融合与渗透人文精神才能确立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评价,使更多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也使中小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徐可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活力课堂;教学活动;正能量

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身体强健、热爱锻炼的学生,一般都会拥有快乐的心情,并对自身的情感、交流、个性等方面产生正能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趣味的体育教育活动,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本领,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一、构建体育活力课堂的意义

1.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增强免疫力,减轻心理压力,促进生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设有体育课程,学生如果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觉得体育课枯燥无趣,上课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与体育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体育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得开心,玩得愉快。当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就会在生活中自发地与家人或小伙伴玩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活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协同、对抗类型的团体活动,如一个简单常见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既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又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局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双人背球游戏,能让学生认识到同伴的重要性,不只是自己努力参与,还要兼顾团队的配合才能获得胜利。团队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建立友谊,学会换位思考和相互体谅,既肯定自己,又尊重伙伴,避免学生因受家庭的宠爱而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公主、小王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友观念的形成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稳步提升。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考虑到有些小学生性格内向,可以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感受,在学会一个个新游戏的同时了解自身的能力,减少内心的羞涩和畏惧,在游戏的胜负中增强内心承受能力,变得不怕失败和困难,锐意进取。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与小伙伴们交流和合作,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引导学生发现体育锻炼活动的技巧和规律,多鼓励学生去尝试,多表扬学生的进步,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学生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将其转化为对体育的热爱,促使自身不断进取。

二、构建体育活力课堂的策略

1.开展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有趣、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又特别容易感觉到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体育教师只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跑步热身,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然后解散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单调枯燥、流于程序化的体育课必然不能给学生很好的课堂体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失望,进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敷衍了事。学生由于性别不同、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不同,对体育活动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选择地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锻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解放天性,放飞自我,在每一节体育课中都有新奇的体验。田径运动是较为传统的体育运动,高强度持续的训练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体力和耐力。如果课堂训练时间占比较大,就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在田径活动中融入障碍跳跃、负重接力或“推小车”力量训练等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同时,教师应把控好课堂节奏,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避免因为体育活动强度过大或学生高度兴奋紧张而出现意外。2.设计对抗性竞技体育活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NBA、奥运会等赛事,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激励,增强竞争意识。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多设计一些对抗性竞技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学生参与对抗性体育活动,以团队为单位取得良好的比赛成果,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努力做好一件事情,也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开展合作学习。小学生由于个性特点不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好也不尽相同。男孩子对足球、篮球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女孩子则对跳绳、舞蹈等动作优美、技巧性强的运动项目有着天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安排合理的竞技比赛,让学生在比赛准备阶段,自己找时间自练自学,比赛时全力参与。通过比赛,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品质,使班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3.师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小学生在体育课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很多,既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玩伴、体育比赛的对手。我就经常与学生一起玩乐,如扮演“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老鹰、“123木头人”中的报数者等,玩着玩着学生就开心地抱住我,露出一张张快乐的笑脸;或是与学生打几局羽毛球,学生很快就上前围观,排队等着“虐”我。如果教师只当旁观者,让学生自己折腾自己,学生很快就会兴味索然,体育活动也无法有效开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课堂活动,可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体育课程的高效开展。小学生经常与教师一起做游戏打比赛,就会从心里把教师当成自己人,进而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为对其所教课程的喜爱,教师说什么学生都愿意听取,课程的忠诚度和执行力很高。学生不单能从体育课堂上学到锻炼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理念、情感等各方面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4.合理地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获取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某些学生如果理解不通,可能几年都学不会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等,或许也能打个像模像样,但对力量的拿捏毫无章法,找不准发力点,运动水平不稳定,这些都极大挫伤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技巧,如果说的太过直白可能学生也理解不透,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自行感受动作要点,了解自己运动时肌肉的力量变化和发力点,细心体会并牢牢记住,再通过反复训练的肢体记忆,使学生真正掌握各项运动的方法和技巧。此外,教师对学生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略有差异,教师觉得理所当然的某些知识学生听来却是天方夜谭,如果教师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采用鼓励的态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善于思考,多与同学切磋交流,抓住学生平时的点滴表现,多表扬学生的进步,肯定学生的技术和能力,也可以适当在班级树立典型,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积极氛围,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和快乐,使学生爱上体育、爱上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体育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

作者:曾昭坚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孟文砚,陈悠.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学校体育的使命———2016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体育教学,2016,(12).

[2]陈欢.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的互动因素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