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 理论依据――“做中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把“做”看成是人的本能活动。在他看来,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他要占有必要的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一步一步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将学生置于模拟的问题情境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之中,开发其多元的智力潜能,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最能体现构建主义教学所强调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从生物课外实验探究着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合乎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的。
2.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推进策略
2.1 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所以教材在编写上在原来老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活动及讨论、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它留有许多的余地,给同学们去想一想,动一动,这为我们开展探究性活动提供了空间。哪些 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探究什么,这是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第一环节。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开发选择课题呢?
首先,要根据新课题标准收集、整理适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小课题。如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活动的案例,有关观察、调查、检索活动的案例,有关控制实验变量的案例,有关技术设计的案例等。其次,确定小课题时,将科学各个知识点寓于其中。探究是为了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理解具体的科学原理。再次,在确定探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道要适合中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及能力前提等。将一些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模拟学术研究,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生物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2 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确定好探究课题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成立探究小组,制定方案,并依据方案开展合作探究。探究活动,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进行协作、会话。为了方便开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一组,每一小组设一个组长。依据探究课题,先小组讨论,寻求较优化的设计,写出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在各小组交流本组计划,希望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主体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出意见,改进小课题实施的步骤,最后进行分工协作。教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如“探究酸雨对绿豆发芽率的影响”探究活动方案,本案例传递的信息主要有: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
2.3 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评价小课题
课题探究之后的分析整理、思考归纳,反馈评价是探究的主要任务,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依据,它的结果远远超出课题探究的成果本身。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进行课题小结,展示实验成果和探究报告。
篇2
文科和理科的内容特点、课程标准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文理科教学上虽有不少相似的方法,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本文试图从活动单设计与实施的角度来比较文理科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同。
1活动单的设计
一份完整的活动单由四部分组成:课题、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
1.1课题。课题标明了学生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力求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文科类如语文,可在题目后加上课时说明,例如,孔子游春(第二课时)。理科类就不一样了,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的内容就以教材自然节次名称作为课题。如果教材自然节次中内容较多,就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课题。如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自然节就可以分解为“血管”“心脏”“血液”和“血液循环”四个课题。
1.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按“单”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具有导向、激励、控制和评价功能,在活动单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目标的确定要符合课标年级段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三维目标定位准确,能够使学生的知、能、情、意得到有效提升。在表述形式上,行为主体是学生,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将课时目标和长远目标相互结合。以语文为例,文科类学习目标的表述用词多以识字、书写、审美、朗读、默读、体会、推敲、欣赏、写作、阅读、背诵、口语、演讲呈现。理科类如生物学习目标的表述用词多用描述、识别、列举、说明、设计、分析、尝试、模仿、制作等。
1.3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一份活动单的核心内容,它是学生实施学习活动的导航仪,是学习进程的指路标,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否有效进行,能否达成学习目标。编写活动方案时要注意:精选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梯度,明确表达要求,灵活设计步骤,丰富展示形式。一般说来,文科类活动单的活动安排基本遵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活动,语文课的活动单还可以按“形象分析、思想启迪、表达方法”来设计。理科的活动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通常是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文科的活动多为有感情地朗读、角色表演、体会、写字、背诵和作文等,理科的活动有计算、探究、填表、绘图、观察和实验等。
1.4检测反馈。设计检测反馈内容应当注意针对本堂课的学习重点,紧扣课时标准。保证时间,当堂检测,当即反馈,有效发挥其检测功能。注重应用,凸显学科价值。难易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堂反馈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书面检测是最常见的。文科的检测反馈也可以通过读、说、演等方法进行,理科的检测反馈也可以采取实验、制作的方法进行。
2活动单的实施
2.1学习小组建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大多数课堂活动都会涉及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活动单导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小组是指学生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共同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依据能力、水平、爱好、兴趣和性别等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人数4~6人。文科学习时,同质分组似乎好些,由于组员之间水平相当,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话敢说。理科学习时,异质分组更有效。在生物解剖课中,如果全组成员都是女生,谁都不敢动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果男女生组合,这时可以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文科学习时,除非演课本剧,小组人数少些为好,人数多了,每个成员的发言、表达机会减少,学习效率会下降。理科学习时,小组人数可以多至6人,比如在完成生物课中的“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有暗处理、遮光、脱色、漂洗、染色、记录等步骤,每人可以负责一项工作。
2.2学生课堂活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每一个活动的基本流程包括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看来,合作探究主要在理科学习中常见,文科学习中多采取合作讨论、合作诵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活动大体划分为个体自主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班级展示学习活动。具体地说,文理科学习中都有阅读、讨论、书写、查阅资料、问答等,文科学习中另有朗读、背诵、辩论、表演、体会等,理科学习中另有观察、实验、操作、绘图等。
篇3
探究性学习 课堂探究活动 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使用科学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等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可视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它并不排斥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一、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不良现状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那么,一节课是不是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稍作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探究活动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为探而“探”。其实,只需给一两分钟,学生便能独立解决。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学生的制约能力较差,自由探究活动时,课堂难于掌控。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3.探究活动的被动性。在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4.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课堂探究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1.确立探究任务和目标的有效性
教师要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保持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能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有形的探究任务带来的压力及来自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动力是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通过文字、语言帮助学生明确每一项探究活动的任务,让学生把握探究的目标;其次,每一项探究活动后都要组织交流和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成就感;此外,可能的话,应鼓励学生将其探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并转换为可操作的实际方案。目标的确立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确立要适度。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的学生学习需求水平而确定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是针对学习者个体发展,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因此,培养目标要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2)目标实施有梯度。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这样,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实施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
(3)目标完成有效度。效度是检测目标和结果是否一致。为了达到活动结果与课堂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结合实际,确立效度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2.探究中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性
在探究活动中,常有教师从探究的选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及实验操作等整个过程,全部设计安排好,学生按照教师编写好的“脚本”,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活动,整个过程步骤整齐划一,结论一致,探究课变成了基本操作训练课,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角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探究型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探究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相应地对学生认知程度和心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我们的学生也有惰性,尤其是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其逃避困难,选择享乐的弱点也会暴露出来。因而,教师要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发挥其诊治作用。
3.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有:
(1)从现实生活中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2)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3)从学生学习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4)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三、开展数学课堂探究的建议
1.合作讨论应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讨论”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内容就应该让学生先自己探究,避免学生不加思考,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意见。学生的“合作讨论”应该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2.有效探究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探究问题的难度和教师指导的“度”是不同的。有效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给出问题比较简单,对探究的主要步骤和思路给予比较明显的提示;中等层次――给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探究步骤和思路给予简要的启示,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较高层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给出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解题的思路给予“暗示”,给学生创造时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不硬性加以干涉,师生互相讨论和诘难、相互启发和鼓舞,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又从学生身上吸取思想的活力和大胆的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中亟待探索的一个课题。在学生探究心理活动、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所应具备的思想和素质、探究活动评价方案等各个领域,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6.
[2]刘东平.试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
[3]盛群力.教学设计.
[4]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篇4
【关键词】身边的英语无处不在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5-01
随着现代科技的急剧发展,各国家、民族、地区的物质、能量、信息输入与输出,经济、政治、文化等立体式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并推动世界早已成为一个有序的地球村。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种,成为语言表达的重要载体。笔者所在的南宁市,自中国―东盟首届博览会举办以来,英语已在我们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高中英语新课标》的颁行,高中英语学习也已成为培养学生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建议,引导高中学生探究身边的英语,成为笔者探索教学研究和思考身边英语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既是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也是笔者体验教学和考量生活的过程。现将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有关内容与活动反思,与各位师友交流分享。
一、课题研究目的
1.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增强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高中生来说,学习英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了解他者文化。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挖掘和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英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观念和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课堂为生活,学会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主动学习、敢于创新的学习观念和意识。此次活动将课堂由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求知的空间更为广大,同时亦更为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学风的目的。
3.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初步了解英语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
二、课题研究重难点
本项活动的重点是探究身边的英语,了解英语作为外国语言在我们身边已经深深影响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纵观英语在我们身边的大量运用,大家似乎感觉英语仅是字母会发音,甚至追赶西式时髦的一种语言,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均大量运用英语,兼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目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不规范的运用。英语的语言文化在中国已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学生需要仔细了解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英语是一门世界性的外国语语种。可它为何会成为最为普遍的语种,影响到今天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应如何主动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它?透过身边的英语,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实际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整理方能解决。
三、探究主题
由于高中学生初次涉足英语的探究性学习,对课题研究的目标不能太抽象化、理论化,而应以易于实践和操作为宜。引导学生明确探究主题是身边的英语,尤其是在安排活动地点、对象中,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因此,笔者针对高一学生,给出“旅游英语”、“商业英语”两个方面的子课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题。针对两个子课题,笔者提供部分活动建议和提示。
(一)旅游英语:(1)到青秀山考察旅游景点的英语介绍;(2)到南宁旅行社考察门口展板、海报、宣传册上旅游景点的英语介绍活动提示;(3)带着问题去考察,如,相关的英语介绍对照汉语意思是否准确,能否让外籍人士正确理解?外籍人士到南宁旅游是否存在困难?中国人对于这些英文介绍的态度是什么?是否有必要标注英文指示牌和英文介绍?假设你去国外旅行,你最希望看到哪些地方有英语或汉语介绍?
(二)商业英语:(1)前往万象城、新梦等商场进行考察,关注点是英语,比如店名、广告、指示牌、工作人员英语水平等。(2)收集家里中国制造商品上的中英文,如食品、化妆品、药品等。(3)带着问题去考察,如,询问外籍人士,去到万象城购物是否有语言困难,最大的困难在哪儿?(万象城肯定有外籍人士出现的,守株待兔吧,最好有录音)询问中国人对于全英文的店名是什么态度?店名是否会影响购物。商品上的英文翻译是否正确,是否会让外籍人士理解错误。假设你去国外购物,最希望看到哪些商品有准确的汉语翻译和使用方法介绍?
四、课题研究过程
针对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拟订活动的研究计划。研究过程,即依计划行事。笔者对此,提出五项注意,即(1)提出与选定问题。确定活动地点,依具体的时空及活动环境,提出所需学习的内容,确定要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2)小组成员具体分工与密切合作。在一个教学班内,每五人一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分工,责任到人。(3)搜集与整合活动素材。采用拍照、摄像、录音、采访、取样等方式,科学合理搜集活动素材。(4)商讨与定稿成果。剪辑录音、图片,组织书面材料,写出学习心得。(5)成果展览与评价。
五、课题研究成果
以成果激烈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从探究性学习视角来考虑,活动后掌握的内容一定要反映出来,才能有效地巩固学习的成果,所以要求每组学生做一个成果展。这个成果展,要求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把活动中所探索研究的新内容,用一次独具特色的汇报介绍给大家。其中,具体要求:(1)活动中的关键词,以及时间、地点、人物、产品等专门用语,均要求用英语表述。(2)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要展示一项成果,有参考或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或贡献人员。(3)要注意图片的排版及相应的文字说明。(4)多媒体成果展览,要注意声音、影像、图片有相应的文字说明。除成果展之外,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道德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把活动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汇集在档案袋中,并标明出处。此外,档案袋中还应包括活动中搜集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及一份活动小结。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上一堂汇报课,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六、活动反思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将对每个学生参与和开展研究性活动,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定。具体的评定方法,主要依活动态度、团队合作、个人承担任务及完成情况、活动技巧与创新、成果展示与汇报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成果以优、良、中、差反馈在档案记录中。
此项研究性学习方案,依高一学生的英语学情,对身边的英语在教学途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曾提出七条教学建议,其中有几条对探索新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尤其值得深入体验与挖掘: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2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4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将英语学习与身边的现实密切结合,引导学生以语言为载体,培养探究意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这不仅可让学生了解中西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且通过对比可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复兴中国的使命感。
篇5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6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良好情境 开放情境 新奇情境 递进情境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应是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物理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应用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课堂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及时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锻炼,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物理情境,实现物理教和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对此,我谈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课程教学的尝试。
一、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确定探究的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确定具体的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迫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及时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待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只要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以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
二、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在整个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操作能力与发展潜力,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起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举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
三、创设新奇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奇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真实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境。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从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性常常是由问题引起的,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
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将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展示出来。新奇的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利用物理新“热点”知识产生问题情境,或者利用其他学科与物理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调控,营造乐学氛围,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独立解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我反馈调控能力),形成“乐、实、活”的教学氛围。
四、创设递进情境,让学生尝试创造的快乐
篇7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如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问,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如:在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义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而教育资源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出乎我的意料,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这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听、学学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无一不流动着思维的灵感,无一不体现着自我独特阅读的真情实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篇8
一、把研究性学习和地理教材相整合
地理新教材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指导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包括地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乐学、主动学,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科学的求知态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把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选择课题时注重贴近生活
确立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它不仅决定着学生研究型学习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学生研究时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在确立课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乡王地理,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课题。
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和体验知识。因此,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乡土地理蕴藏着丰富的学习内容。且就在学生的身边。贴匠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熟知。乡土地理中许多问题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学生对此的关注度比较高,兴趣也比较浓厚。因此,教师可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联系身边实际和生活,发现并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地理问题,再把这些问题转化为探究的课题。如天气变化和预报、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垃圾处理等课题。
2、对课题进行推敲,使其明确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凭自己的兴趣和感觉确定课题,容易出现目标不够明确、研究范围过大、内容过于空洞、主题过于抽象等问题。所以当学生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后,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分析其可行性。另外,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虽然目标明确,但是可行性小,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对课题稍做改动。
三、收集数据材料时注重方法指导
在确定课题之后,就需要确定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研究方法。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比如可开展有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介绍一些收集资料、开展课题的基本方法;展示一些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分小组进行辅导,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所要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需要查询的资料和收集的数据、完成每一任务所要运用的方法等。
在指导的过程中要侧重研究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第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要么对研究方法一无所知,要么收集信息时束手无策。在研究课题过程中需要收集的材料和数据很多,获取的方法也很多,比如上图书馆查找、上网搜索、实地测量、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不同的数据获取的方法往往不同。因此,要重点教会学生懂得运用正确的、恰当的方法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一点明确了,制订研究计划、确定活动方案等环节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四、整理研究资料、数据时注重能力培养
在资料收集结束后,面对纷繁的资料和数据,学生必须具备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依据研究课题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取舍、合并,提炼到最需要、最有用的信息。
整理完资料和数据后,就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为欠缺分析数据、驾驭材料、逻辑思维等方面能力而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可能因研究方法和思路欠完善引起一系列问题。此时,学生常会失去信心,出现研究不认真、敷衍了事、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情况。对此,教师应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帮助、指导,及时鼓励学生。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1、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2、研究性学习应重过程,轻结果。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它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分别在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到了五年级,有了整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对语文学习的提升与拓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主动走出教室去观察、实验、调查、访问,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它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合作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将整个综合性活动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把合作深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如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间,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特别是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重实践,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可是,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存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这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所以,任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都应该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小学语文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两个主题:“有趣的汉字”和“汉字,我爱你”。在活动时,我以专题方式来组织教学,围绕“有趣的汉字”开展了解汉字历史、猜字谜、找谐音字、谐音笑话等一系列活动,围绕“汉字,我爱你”,开展了解汉字起源和历史、搜集错别字、欣赏书法艺术、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活动。活动围绕两个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两个专题的探究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个性解读特色和学习中的合作意识。活动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纵观整个活动进程,学生扩大了课外阅读面,文学积累不断丰富,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方法进一步更新,学生得到共同进步。在整个活动中,围绕语文目标,紧扣探究的主题作了重点的研究,突出了活动的专题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项目学习 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应用思考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的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重视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成为实际教学的需求之一。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中,重视项目学习的应用优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加快乐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所谓的项目学习,也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需要学生围根据具体的学习项目要求,结合自身的实力,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对项目设计的实际参与过程,并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应用以及实践活动趣味性的体验方式。通常情况下,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意义,主要有:学习过程的实践化;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学生评价的多元化等几个方面。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时刻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过程的实践化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够给学生增加探究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优势,通过主动构建学习的方式,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强化了学习过程的实践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主动,并改善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僵硬模式,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因此,在实际学习中,学习过程的实践化发展也非常重要。
(二)学科知识的综合化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科知识的综合化,也是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的内容之一。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节,通过应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强化教师学科知识的综合化与教学方案的整合,可以更好的改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应重视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发展理念。
(三)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之间的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智力都处在不同的水平。在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发觉学生的智能优势,促使其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一样,都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重视分析运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发展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主要包括:选定项目学习主题;规划主题,实施操作;作品展示,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选定项目学习主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选定项目学习主题,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选定项目学习主题,认真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并明确学生作为项目活动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应确保选定项目学习主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及学习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规划主题,实施操作
在实践教学中,规划主题,实施操作,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关注规划主题,实施操作这一问题,以确保活动方案设计的目标可以顺利实现。同时,在规划主题的基础上,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体会实施操作的意义,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作品展示,综合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作品展示,综合评价,也是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内容之一。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作品展示,并在学生展示作品后,作出有效的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通过作品展示,综合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小学教学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大多数时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学生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发展关系。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参与学习表现出来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完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而且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为仙.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6,(04).
[2]蔡程.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09).
[3]王志军,王小根.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03).
[4]郑江艳.数字故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