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文化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党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具有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广大乡镇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白碌乡农村文化概况

白碌乡政府成立于1958年6月,先后经过白碌(1961年10月)、白碌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机构变革,1983年7月正式更名为白碌乡人民政府。2014年末辖录丰、铧尖、拽碾、中山、复兴、前进、田家岔等7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有乡文化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处,农家书屋7个,藏书2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24人,同年8月份开始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广场,于2015年5月份建成复兴村体育广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有篮球场,文化墙和各种健身器材等设施设备。全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逾99%。

二、近年乡镇文化发展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但是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民收入增加、政府投资加大及农民意识提高都是近年来乡镇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加快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三、白碌乡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农民自办文化及政府组织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村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2

一、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一是人们思想不够开放,对农机化发展的认识还有偏差,对农业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积极性不高,自给自足小生产观念还很强;二是政府有关部门未有足够重视,对农机的投入和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单户耕作模式,使农民在耕作土地时没有较大收益,影响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四是农耕土地的集约化或土地的流转市场化运作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旧的农业生产方式还难以改变,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不够完善。社会大生产形成之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必须要得到很好的解决,剩余劳动力必须要得到妥善的安置,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快,这样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一家一户一个生产单位的经营形式,田块划分过小,使大型农业机械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分散经营使单户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成本加大,农机使用率不高,影响了农机户的经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机结构优化调整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

3.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

4.对发展农机化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发展农业机械化,既需要投资增加农业机械装备数量,也需要投资改善农机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要投入推广农机具所必需的工作经费。但是,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看,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机化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差距很大。

5农机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农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有相当部分农机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技术、新设备掌握不够,对农机法律法规未能吃透。农机技术储备不足,推广缺少经费,手段落后,难于引进、示范、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

二、农机化发展对策

1.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2.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3.对农机化技术培训力度。农机推广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农机业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再掌握,不断进行“充电”,掌握农机化技术发展新动态、新趋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农机化学术交流活动,要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有宽阔的视野和精湛的技术,不断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要制定农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长效机制,使培训常态化、正规化,以适应农机管理工作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内涵;现状;存在问题;农业院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S126;F3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51-03

Problemsofthe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Strategies

JIANG Yan-pingTIAN Xing-guoYANG ZhengLV Jian-qi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dong Guangzhou 510642)

AbstractThe content and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briefly overviewed in this paper. Based of on the status of its construction,the current prominent problems issues were analyzed,and some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content;status;problem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trategy

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两大前沿高新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把“培养信息化人才”、“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等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1-2]。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之一即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目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已发展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支撑。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1.1内涵

农业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从而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3]。其内涵主要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产品、农业教育、农业管理、农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信息化。目前,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及智力活动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同时,农业信息化还代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4]。

1.2发展历程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2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农业管理系统、精准农业技术、3S系统、生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均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较快;越南也认识到其重要性,正在加紧追赶[5]。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于1979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资源、农业、环境和灾害等方面开展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不少已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已在信息管理中配备了计算机,县以上逐步建立了各级农业信息中心,一些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及大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库已建成,遥感技术已被用于农业估产与灾害预测预报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已有应用,且其已开始在我国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明显的效果[4],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促进了全国全行业网络指挥调度的有效实现,目前,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县达到80%,农村信息服务站建立的乡镇达到50%以上;二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的农垦企业及科研单位等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实践,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在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远洋捕捞、草原防火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农业遥感监测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形成农业资源监测系统、大宗农作物监测系统及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等3个系统;四是启动了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

农业部2002年6月启动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作用除了分析预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供求走势外,还对一些重要敏感的农产品实施动态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产品的价格、供求、进出口等情况,并针对分析及检测的数据,逐月提出监测预警报告。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农业信息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另外,为了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农业部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而建立产品信息系统及追溯制度,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3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存在着一定困难,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1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了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力度不足、农村信息资源稀缺、信息服务业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低、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据目前有关统计,我国还未实现电子化的信息资源可达到90%左右,而仅有15%~20%的计算机利用率及联网率,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计算机[6]。

3.2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同样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一般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在东部沿海的省份较高,其不仅发展速度较快,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也很多,该地区很多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知道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寻找市场信息;而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较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经济不发达,虽然有些地区实现了宽带到户,但有些地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仍然只是电话、电视、广播等。总之,生产者现代化程度及计算机普及率的不同,将直接对当地农业信息化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目前在农业信息化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2],即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化途径。

3.3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致使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对农业信息市场进行治理没有适合的法律依据,阻碍了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过程的实现。面对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大量的农业信息,消费者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仅靠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实现,需政府对信息进行投入,并干预信息市场,以全面、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补贴和有效监管机制未有效形成,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尚未得到及时的推广应用,导致信息市场竞争的无序。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发的农业数据库标准是自定的,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尚未形成,互通互联性差,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6]。

3.4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

目前,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由于目前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的程度不高。同时统一的标准体系在信息收集渠道、分类分级及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未形成,信息结构不合理,缺乏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各级政府部门不能全面、及时、系统、准确地得到信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大多数资源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农业信息的分析、加工、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进程发展缓慢,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信息接收方式落后[6]。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高科技附加值技术,而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其发展优势不足,投入产出比不高。在该种情况下,难以准确定位既懂农业又具备信息技术的人才,且其稳定性也很难保持,尤其是高级农业信息化人才更难进行准确定位。在人才层次方面,农业信息人才可以分为以下3类:研究决策型、推广应用型及新型农民[2]。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农业生产决策信息和智能化生产手段的主力军力量是研究决策型人才。但目前由于行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建立适合该类人才产生的环境条件,即使是一些现有的研究决策型人才,其也很难在农业生产部门能够长期稳定。推广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其也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农业知识,目前此类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规模,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该类人才以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另外,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其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够,对风险性的认识也不足,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利用也缺乏,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盲目性。因此,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

4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4.1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加强配置和调整

农业院校图书馆拥有包括大量报刊、图书及电子资源等农业文献信息,其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有些是农民很难接触到的,但又是其需要的,如专利、实用技术、法律、标准、经济信息等。但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仅限于该校师生,因此应加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配置和调整,农业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使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跨越学校,走向社会、服务农村。在对文献资源进行配置和整理时,农业院校的图书馆应针对农村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对文献资源进行一定的挖掘、整理和调整,可通过成立农业文献中心,对涉农信息进行充分收集,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保障;在对涉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时,应以实用的信息为对象进行整理,如畜牧技术、农林栽培种植技术、水产技术及农民关切的法律信息、经济信息、政策信息等。

4.2构筑网络信息平台

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的参与下,其在技术领域得到了大力发展,但通信网络建设本身只能作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技术方面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实现的手段。目前我国涉农网站的数量不多,与整个网络的发展不成比例,而已有的涉农网站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网站更少,这与涉农网站的技术信息能力不足存在必然的关联。农业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建立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以促进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形成,以实现与国内外农业学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信息网站等的联网,加快农业信息的资源及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共享。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汇集分析、处理、集成与,可以将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4.3建立农业专家支持系统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专家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近些年,很多农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如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有效措施,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能够就农业方面的问题直接面对面地咨询专家仍然是一种奢望。农业院校拥有众多的农业技术专家及经济专家,但其绝大多数时间花在教学和科研上,所能够抽出的时间零散且不固定。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在农民和专家之间建立一个机动、畅通、灵活的交流平台,而农业院校拥有大量科技、信息及专家资源,完全可以基于自身优势,构建专家咨询系统。

4.4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精通农业及信息化知识,能够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各类优秀人员才能称之为农业信息化人才[7]。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各要素中,该类人才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农业院校在综合考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对学科的专业结构进一步进行优化,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专业设置方面,农业院校的信息类本科专业,应开设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因此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可对农业信息科学或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开设必要的基础课和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及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等专业课程,如精确农业、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农业、虚拟农业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着重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农业科学的科研实践,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在教学管理中,应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管理,使信息类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对畜牧学概论、农学概论、水产学概论、林学概论、农业机械化概论、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等基础课程进行选修。

4.5建设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基地

农业院校传统的农学类专业资源为信息类专业与农业实用技术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农业院校具有构建农业信息人才基地必备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8-15]。基地的建设和运作要发挥政府、学校和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厅应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履行政府的引导、协调职能,与农业院校一起制定相关政策。农业院校负责组织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及教材配套等工作,有计划、成体系、分专题地对在校全日制学生(作为辅修课程)、地市县农业信息人员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完毕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其结业证书。结业的农业信息人员要协助市县农业信息中心搞好技术支持、信息采集以及基层信息员业务培训等工作。同时,结业的在校学生也可到市县农业信息中心实习,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能在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16-20]。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多元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1-22]。

6参考文献

[1] 李东明,任振辉,时君伟.农业信息化形势下农林院校信息类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2):51-54.

[2] 王立地,袁野,袁媛.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应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7(7):54-56.

[3] 卢秀茹,杨伟坤,高磊,等.新经济体制下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1):44-48.

[4] 刘淑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差距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174-176.

[5]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6(6):50-53.

[6]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4.

[7] 王兴宇.农业类高校在江西新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823-9824.

[8] 万荣泽,何春玫.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1):68-70.

[9] 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0(9):1-3.

[10] 朱莹,董越勇,陶忠良.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及发展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0(5):1127-1131.

[11] 赵天赐,李旭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9):97-99.

[12] 肖黎,刘纯阳.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美目法韩四国为例[J].世界农业,2010(11):16-20.

[13] 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14] 孙谦.试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114.

[15] 高栾.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144.

[16] 邢安刚.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22-23.

[17] 杨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25-26.

[18] 路文祯,李登武,叶晓东.宁夏固原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81-184.

[19] 邵东伟,王俊发,吴贵福,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佳木斯地区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10,32(8):246-249.

[20] 王寒菊,王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10,30(1):37-38,42.

篇5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穿新鞋,走老路

由于地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尽管有许多学校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并且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只重视信息设备的引入,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的特色,学校及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且仍以传统教育观念面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约了许多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用,效益欠佳,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负面作用,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玩花样,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低;有的老师说:“以前我们教的学生,上课不用课件,还不是一样的考大学,一样成才,不用课件就教不好了吗?,而且我的制作水平又低,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如今应试教育仍在社会广泛延伸,造成广大农村学校“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学校教学水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现象还依然普遍存在。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离我们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信息化教育始终处在“打字、排版练习”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学校领导及教师应彻底改变观念,加深认识。

2.只学不用、措施无用

许多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听专家讲课,听了很感动,看先进学校的成果,看了很激动,想象着回到自己的学校,也要试试,但回到自己的学校,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什么原因呢?通过了解得知,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落实。

3.硬件资源有限,设备使用率低。

由于硬件资源有限,学生机不足30台,不但计算机数量较少,而且机器配置档次低,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虽然接通互联网,但是利用效果不理想,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许多村级小学还不能上网,只有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中获得资源。

多媒体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目前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利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班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4.信息化教育队伍薄弱,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刚刚兴起,还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信息化教育队伍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阻碍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大约70%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不能对计算机操作自如,更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能够制作教学课件的教师只有极少数,且制作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更多地教师去参与,只有这样信息化教育才能和谐的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完善。

二、应采取的对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知识经济的今天,学习资料的来源已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信息化教育中,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去创设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这要求我们自身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重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应用的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媒体的利用效率,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媒体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传递教学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

2.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的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而这些新生的事物对很多教师来说以前未接触过,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这些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3.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要问题;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46-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粗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 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农民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调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 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市场观念,全面融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目前,农产品质量问题更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营销的效率。

2 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龙头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志,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3 要抓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宣传。

4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当今的世界是名牌的世界,当今的市场是名牌的市场,龙头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最终有赖于商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裁决。因此。龙头企业要大力调整产业化结构,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发展名牌,增强自我品牌保护意识,发挥名牌效应,去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机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人股方式,实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充分利用利益机制互动的组织载体――行业协会,积极支持农民行业协会的发展,通过架设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发展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可以确定

最低保护价。

(三)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须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有效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来,农户经营的田块除地理位置和地貌形状不同外,村域内土地生产力状况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同时,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故可依据农民的意愿,通过村民委员会协调,重新调整责任田,使农户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采用反租倒包和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把所承包的责任田分为基本“口粮田”和“经济发展田”反租回来,按规模化形式倒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的劳动者。二是村委会把“经济发展田”集中起来,组成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公司由有技术、有经营能力、有一定资本的人牵头。按股份制企业组织法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发展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股份制公司从事劳务。这样入股的那份土地可以取得利润分红,而且,参股的农民通过在股份公司从事劳务还可挣得一份工资。公司有规模化的土地,按照市场需求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特种经济活动,通过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以面对大市场和人世后的国际竞争,最终实现农户、公司双赢。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培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场,组织产业化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展示和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篇7

本文主要以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在结合对部分农村地区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困境为研究重点,重点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四方面问题,分别为: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认知度低;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青年主体缺失;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缺少必要的文化发展所需的硬件保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发展十分不利,希望上述问题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以更好促进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群众文化;困境

农村群众文化简单可以将其理解为,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能够满足农民生活需求的基层文化形式。农村群众文化具有参与人数众多、形式多种多样、满足农民娱乐需求等特点。除此以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面积广大,生活着很多不同民族的民众,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也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这些文化特质的存在也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造就了我国不同民族习俗与文化差异。当前我国群众的主体在农村,但是农村群众文化并不像城市群众文化那样在近些年出现井喷式发展的状态,反而与城市群众文化发展的距离越来越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滞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所必须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经验,以农村群众文化的困境为论述重点,来具体探讨一下自身观点,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认知度低

当前在农村非常常见的便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儿童需要每天进入学校进行学习,而老人则要负责全家的生产与生活,可以说生活的非常艰难。这些原因也促使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留下来的老人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文化悦乐方面,受制于传统文化观念,农村许多老人的文化认知度相对较低,很多老人将广场舞、体育活动等文化活动视为低俗文化,不愿意参与进来。再就是在时间方面由于老人多要照顾孩子,还要兼顾农活,因此,多数的农村老人无时间去参与更多的文化活动。很多儿童对于群众文化的认知也相对较低,他们从小所接触的教育便是,好好读书,好好学习,过多的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影响读书和学习,因此,即使是儿童对于农村群众文化的认知度也相对较低。

二、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青年主体缺失

在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青年人一直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年轻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一些体育活动,文化宣传具有较大热情,因此,青年人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建设完成了相对健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设施,这也促使很多农村居民放弃原有的农村生活,搬迁至城市进行生活。当前在我国还有很多农村居民为了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放弃了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转而进入城市打工。由于搬迁和打工使得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骤减,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当前我国农村青年群体的流失,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也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举步维艰。

三、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

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造成的,农村经济实力落后,农民手里没钱,使得大部分农民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于金钱的追求和对于物质生活的保障。与进行广场舞练习相比,多打点零工,多挣钱更容易让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农民所接受。再就是由于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而对于经济实力相对欠缺的农村地区来说,则很难解决现实文化广场的建设,很难解决灯光音响等设施,对于一些文化宣传所需要的必要资金也捉襟见肘。还有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实力相对欠缺,工资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也使得当前我国很多文化工作者不愿意到一些相对落地的农村地区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便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所造成的。

四、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缺少必要的文化发展所需的硬件保障

农村与城市相比,人口的居住特点相对分散,加之农村地区经济实力欠佳也使得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所发展的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在城市,群众文化发展的阵地是丰富的,大到城市广场、文化宫、俱乐部、青少年官、公园,小到社区广场、歌剧院、戏剧院、电影院、KTV等,城市地区的居民很容易在有时间的时候就地就近的参与到一些现实的文化生活过程中。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使得群众文化发展所需的广场、公园、俱乐部等硬件设备匮乏,这些硬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有较大提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尽如人意,出现很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一些四个方面,分别为: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认知度低;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青年主体缺失;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缺少必要的文化发展所需的硬件保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发展十分不利,希望上述问题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以更好促进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

作者:李艳华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人民政府文化站

【参考文献】

[1]张成涛.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5.

[2]杨孝芳.浅谈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2,06.

篇8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群众文化得到了人们普遍重视。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要根据群众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运用科学的办法,保证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使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得到满足,这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保证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家主导文化逐步减少

目前我国城镇的文化馆和文化站,主要担负着群众文化的建设责任,工作方法就是利用针对人民群众的各种服务形式,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最后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但现在存在的现状是,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发展速度过慢,以至于国家主导文化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具体表现有: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越来越少,由于当前社会制度问题,一些文化馆与文化精简了一部分工作人员,致使一些精通群众文化业务的人员下岗;群众文化形式往往只局限在城镇地区与一些主要节日出现,但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在农村得到应有的发挥;再就是群众文化形式单一,不能吸引群众前来,表演现场只有演员,没有观众,组织活动难于开展。

2、大众文化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迎合群众口味的大众文化,但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由于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人们很快接受了这种文化形式;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传统文化活动大量减少,出现了一些新型文化形式;科技的发展,网络游戏的盛行,赌博风气的流行,以及在一些营业场所出现低级趣味的现象等。有关传统文化只在农村的婚礼或葬礼上才能看到,由于大众文化的迅速普及,使人们的欣赏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民族文化受到了很大程度地排挤;当前青年人根本不学习传统文化,导致从事传统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量减少。

3、群众文化服务方式不能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

第一,农村的群众文化组织,也就是文化馆和文化站在建国初期发挥了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现在往往只集中在城镇地区,它们只针对于城镇的工作人员和城镇的居民,不能深入到广大的农村,而我国的大量人口却集中在农村。第二,群众文化形式单调、死板,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生活方式。第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往来于城市与农村,提高了自身文化层次。但目前群众文化组织依然沿用传统的服务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创新,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相适应。

二、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策略分析

1、加强文化空间的建设

目前群众文化空间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集中在城市和乡镇的群众文化机构,主要有文化馆和文化站的设备、场地、农村的文化活动场地等,再就是一些单位的工会、团组织、妇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第二种指的是主要存在于农村的,有着民族意味的各种庆典仪式,这种文化空间发展前景不大。现在应重点建设第一种文化空间,从目前情况来分析,群众文化正处于建设时期。而第二种文化空间,如婚礼和葬礼的文化、农村节日庆祝仪式等,不具备发展的条件,处于解散的境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出现了农村和城镇的婚庆公司、农村的各种礼仪乐队等新的文化形式,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造新型文化空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需要。

2、重视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创新

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时时的创新,群众文化如要获得稳定地发展,就必须寻求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国家主导文化也应发挥其导向作用,保证群众文化健康发展,首先应使主导文化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工作方法是应使群众文化符合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重视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创新,可以吸收大众文化的营销策略,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展现形式。民间文化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性发展,在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保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要保证民族文化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利用各种方法手段,使国家主导文化与吸引群众眼球的大众文化具备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主导文化的导向作用与大众文化的吸引力作用,使这些优势得到整合,保证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发展。

3、协调城乡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方法

第一,关于文化基础设备的建设,要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政府对农村的文化设备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城市与农村的文化设备均衡发展。落实此项政策,主要工作目标应该是农村的文化基础设备的建设。

第二,充分发挥送戏进城与送戏下乡的作用。在送戏下乡的工作方法上,改变以前的工作方式,重点放在农村专业人员的培训方面,给农村培养一批文化业务骨干,从而给农村文化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送戏进城方面,要鼓励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演出队到城市去,给城市居民带去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有利于增进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通过积极运用农村文化骨干的培养与农村、城市文化的有效交流形式,可以有力促进农村文化的协调发展。

4、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我国积极推进民族政策,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健康发展。当前民族文化主要包括汉族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依据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可以看出,有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已无法识别其到底应该归于哪一个民族。因此应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不同地区的相同民族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予以重组,突破地区限制;重新整合新型民族文化,使其得到创新性发展,最终成为具备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

三、结语

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在当前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十精神为导向,大力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局面。掌握群众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制订有利于群众文化发展的制度措施,保证群众文化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艳.浅议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J].群文天地,2012(02).

[2]李雪莹.新时期下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新思考[J].大舞台,2012(02).

篇9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48-02

1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彰武县下辖2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7个,文化中心7个,文化广场128个,截至2012年10月末完成其余56个村的文化广场建设,实现村级文化广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很多乡镇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科技下乡带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共同繁荣发展,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2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彰武县没有制定完整的、明确的关于农村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不能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有章可循。国家、省市制定的文化发展相关政策中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由于彰武县经济基础薄弱,加之有些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1]。

2.2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

彰武县农村因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文体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阻碍了繁荣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水平偏低。村级文体指导员的工资待遇保障不够,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性。

2.3 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乡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

很多村的文化广场已建成,但都是空旷的场地,没有体育活动器材和健身设施;有些设施虽然完备,但缺乏有效利用,缺少专业人员组织开展有利于农民身心健康的、提高素质的活动;各乡镇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利用率很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很多农家书屋图书实用价值低,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

2.4 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规模

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发展文化产业不了解、不认可,缺乏内在动力,有的文化产业虽已开发,但企业规模小,分散、实力弱,产业链不完整,技术含量低,融资渠道不畅。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挖掘及利用等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2]。

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调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制订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各乡(镇)、村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建立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资金投入,认真执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3]。

3.2 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县文新局要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尤其要抓紧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

3.3 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屯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同时,应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

3.4 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新农村特色文化

有充满地方风情的文学作品、手工艺品、绢花制品、木雕工艺品和易拉罐画等产业,极具地方特色、先天优势的旅游产业;有沿袭至今的蒙、满等民风民俗。应结合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农产品及民风民俗,充分加以挖掘、弘扬和创新,使其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一定能为彰武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3.5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知识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作用,利用好广播、电视、集市等形式,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涉农部门适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实地指导,因地制宜,做好新技术、新品种及农药应用等知识的推广和普及,用科技文化知识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是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4]。

3.6 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使电视、广播、通信网络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引领农民健康上网。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生产。积极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和推进,通过学校文化资源与乡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文化、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并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改变落后观念,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使彰武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4 参考文献

[1] 熊官进,李玉琼.浅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8):36-38.

[2] 宋宇成.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建议[J].北方经贸,2012(8):50,52.

篇10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