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

篇1

一、选择题

1、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复活

C、双城记

D、安娜。卡列尼娜

2、《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之一,它所属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牡丹亭》的作者是()

A、汤显祖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4、《游春图》是我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它的作者是()

A、郑板桥

B、王维

C、展子虔

D、唐伯虎

5、《祭侄文稿》被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是我国唐代哪个书法家的行书作品()

A、黄庭坚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6、《雀之灵》是我国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

A、独舞

B、双人舞

C、三人舞

D、群舞

7、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是()

A、易卜生

B、

C、莎士比亚

D、老舍

8、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这部创作是()

A、暮

B、夜

C、晨

D、大卫

9、《祝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小说家()

A、老舍

B、鲁迅

C、萧红

D、巴金

10、《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

A、新月派代表作之一

B、山药蛋派代表作之一

C、鸳鸯蝴蝶派代表作之一

D、创造社的代表作之一

11、《父亲》画出了我国农村千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其作者是()

A、齐白石

B、李可染

C、范曾

D、罗中立

12、《荷花水鸟图》创造出了物我合一、悲凉惨淡的意境,其作者是清初的()

A、王希尚

B、朱耷

C、郑板桥

D、齐白石

13、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品二十四则》中把艺术风格概括为24种类型的是()

A、曹丕

B、刘勰

C、钟荣

D、司空图

14、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是()

A、哀悼基督

B、命运三女神

C、大卫

D、维纳斯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书法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和()等。

16、音乐首先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17、中国园林可以分为()和()两种。

18、()是由()(张光年)作词、()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

19、《泰坦尼克号》是()的影片。

20、()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代表中国()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

21、艺术作品的层次可大致分为()、()和()。

22、()剧作家()的《俄底普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

23、艺术创造的过程基本包括()、()和()三个阶段。

三、简答题

24、简述艺术活动的功能。

25、简述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26、简述圆雕的特征。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功能。

28、什么是灵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29、论述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30、论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C 2、C 3、A 4、C 5、C 6、A 7、A 8、D 9、B 10、B 11、D 12、B 13、D 14、A

15、用笔;用墨;结构;布白

16、声乐;器乐

17、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

18、《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19、美国

20、鲁迅;国民劣根性

21、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22、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23、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谁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是:A、实用与审美结合;B、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C、讲究技能与创造。

26、(略)

27、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理批评等。(3)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A、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B、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以帮助。C、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28、(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试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中,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45-01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首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兴趣的培养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时前,借助于画面的形象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我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给予肯定或订正。然后再简述作品描绘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知这首乐曲的主题内容。老师演奏完一段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刚才演奏的乐曲所表现的情景。并问学生:“你们听了这段音乐后,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随着音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进行联想。这样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性认识,说出许多感想,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在教学时,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想象,另一方面要用生动的音乐基本形象词汇加以小结,通过对画面的指导观察,时代背景的简述,诱发联想的提问,学生会感到音乐并不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是一种有趣味的“活动画面”。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象思维,又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

其次,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可先让学生听一些直接模拟的音响,如描绘大自然的鸟雀鸣叫、流水潺潺、狂风怒号……这些音响并不陌生,容易在头脑中引起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活泼轻快的旋律,这些形象儿童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还可以将两种不同形象的音乐让学生对比欣赏。这样学生对这些基本音乐形象的音响,就会得到较深刻的感受。

再次,由浅入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要长期积累,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这是完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篇3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行当;审美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从客家文化中孕育的地方戏剧。赣南采茶戏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历代客家人生产实践与智慧的结晶。赣南采茶戏行当由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上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当前,赣南采茶戏已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开始重视对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但是,很少人了解赣南采茶戏行当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笔者将对其审美进行论述,从而更好地实施保护工作。

1 赣南采茶戏行当简述

赣南采茶戏的行当主要有:生、旦、丑。丑又分为正丑与反丑,采茶戏的行当配置一般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因此采茶戏又称为“三角班”。赣南采茶戏的经典剧目主要有:《茶童戏主》、《采茶歌》等。采茶戏是在汉族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而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及鲜明的赣南地方风格。下面对赣南采茶戏行当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2 赣南采茶戏行当的审美追求

2.1 从人性描写角度看审美

赣南采茶戏是根植于客家文化,吸收客家文化精华与客家人民智慧而形成的赣南地方戏剧,是赣南地区人民主要的精神娱乐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赣南人民的艺术追求与精神个性。赣南采茶戏中,也反映了赣南人民对人内心世界的叩问,讴歌了善良美好的人性,体现了赣南人民对善良美好的追求。在正本戏《茶童戏主》中,反面角色朝奉,使用杀价、追债等卑劣手段,强迫茶女二小姐下嫁给朝奉,茶童知道了这件事后,为茶女二小姐感到不平。于是,茶童想了个办法,告诉乡亲们,按照那个办法,果然让朝奉人财两空。在这出戏中,赞扬了茶童不惧恶霸,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并且表达了对朝奉丑恶行为的厌恶。[1]

2.2 从表达方式上看审美

在赣南采茶戏中,对于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看法上,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赣南采茶戏在赞扬人的真善美时,常常是依靠反面角色的衬托这种间接的方式来体现。戏剧中对假恶丑的贬损也是不遗余力,戏剧常常借助讽刺、暗喻等笔法将社会中的恶势力推上舞台,并加以批判,一些戏剧还通过夸大恶习俗的方式,让恶习俗中的卑劣展现在舞台上,例如,在《试妻》这一部戏剧中,商人疑心重,怀疑妻子有不贞行为,为了验证妻子是否有不贞行为,商人假装要出门做生意,在晚上又悄悄假装其他人回来敲门,结果被妻子引诱到狗洞中,受到了妻子狠狠的鞭打。[2]这部剧通过夸大的喜剧手法,讽刺了商人多疑的天性,贬损了这种多疑的心理。从这些间接的、委婉的、夸大的表现手法中,可以看到赣南采茶戏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赣南采茶戏还通过感性生活这一角度来体现赣南人民的审美以及生活,相比于其他从审美理念出发来体现人民审美以及生活的戏剧来说,赣南采茶戏更能体现客家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审美情趣。在审美层次上看,赣南采茶戏通过感性生活来塑造戏剧人物,可以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期待,在感性生活中,赣南人民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并从中激发自己的审美。

2.3 从戏剧演员的艺术表达上看审美

在赣南采茶戏中,戏剧更体现了艺术表达中的娱乐性,戏剧中的娱乐性又通过完美的戏剧动作来体现。体现戏剧娱乐性的动作有“矮子步”“眼神”等,通过“矮子步”,可以生动的展现现实采茶中的负重姿态,此外,还有老虎头鲤鱼腰,通过对手脚姿态的变化,以及节奏的转换,完美的融合到了戏剧的氛围中,并且随着感情的变化,舞蹈动作也随之不断调整,从而实现音乐与动作的融合,满足观众的视听体验,从中可以感受到赣南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魅力。[3]在使用“矮子步”的表演中,基本上不牵涉到忧伤的情感,甚至不牵涉其他任何复杂的情感,它代表着一种非常非常纯净的状态,人们看到“矮子步”,心底的疲劳与复杂都会排空,进入到一种彻底放空的回归到生命本初的状态。从这样的艺术表达中,可以体会到赣南采茶戏对生命本初的审美追求。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的眼睛非常生动,仿佛是借助灵动的眼睛来说话,对于那些无法通过言语表达的意境,通过演员的眼睛就可以让观众在无言中感受到那一种境界。比如,在《老少配》中,当大宝和三妹子要成亲,但是无法割舍与老人的亲情时,大宝和三妹子大胆的构想着老少四人在一起生活,这一构想两位老人也非常同意,并且在之前也起了这样的念想,只是当时老人的封建观念重,不好意思将这一想法说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少四人通过眼神来表达老少四人的心境。当三妹子向她娘提出了老少四人一起生活的想法时,三妹子她娘红着脸将眼神瞟向了大宝他爹,意思是询问大宝他爹的看法,但是嘴上却说:“那怎么行,还不会让人笑掉大牙哟。”大宝他爹对于三妹子她娘的想法心领神会,但是嘴上说:“不行。”但是眼神却瞟向了三妹子她娘,仿佛用眼神在说:一切都包在我身上,但是要先扭捏一阵子,不然我那张老脸放不下。戏剧通过三妹子她娘与大宝他爹的眼神交流,在无言中展示了“黄昏之恋”的韵味,使戏剧的娱乐性达到了顶峰,反映了赣南采茶戏独特的审美追求。

2.4 小调中体现的审美追求

小调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一种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戏剧的娱乐性。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小调具有多种艺术形式,比如情歌类的表现形式、笑话类与谜语类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形式多样,表现灵活。从小调中,可以窥探到赣南地区民间的社会生活以及底层人民的精神面貌。小调的生命力极强,在赣南地区中传播的较为广泛,在人们的实践生产中,容易创作,并且可以与其他剧种相交融,获得其他剧中的优点,从而形成一种包容与共的采茶唱腔。

3 结语

通过观赏赣南采茶戏以及赣南采茶戏行当的角色配置,可以触摸到客家人独特的审美心理以及文化内涵。正是源自于底蕴丰厚的客家文化,赣南采茶戏行当才拥有了血脉与基石,才能借助众多的艺术表演将文化的深层内涵发挥到极致,在赣南采茶戏行当未来的发展中,更要让其深深的扎入客家文化的土壤,从而使其以独特的行当审美内涵树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参考文献:

[1] 邹春生.村落环境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2):7-11.

篇4

关键词:美育素养人格知识仪表语言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所以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还应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之具备深厚的美育素养,争做一名美的使者。

要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蕴,“本固根深,方能枝繁叶茂”。这内蕴,主要包括:

一、完美的人格

即要具有人格美。人格美,指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的美,比如: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朴实厚道、坚忍不拔等,都属于人格美的范畴。

调查表明,在学校中,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都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在我国,孔子第一个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确实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曾撰文谈及他的两位恩师李叔同和夏尊,说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一个是“爸爸的教育”,一个是“妈妈的教育”,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

青年学生正处在思想性格趋于成熟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教师有着天然的敬仰。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以期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广博的知识

广博精深的文化知识,是美育修养的又一重要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着厚实文化功底的教师,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优雅芬芳的书香,总会受到学生欢迎。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努力使自己“杂”一些,只有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扎实,教起书来才能开合自如,得心应手,而不至于见识浅陋,捉襟见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而现状如何呢?浙江省萧山市教委在一次对语文教师读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读书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状况具有普遍性)。具体表现在:①对优秀文学作品尤其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多;②对知名作家和诗人知之甚少;③对优秀青少年读物缺少关注;④对当今知名期刊留意不多。教师读书少,教学视野封闭狭窄,并且无法指导学生,以致学生课外阅读低效无序,这种情状致使教学中人文精神匮乏。

要想多读书,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树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果心理不平衡,就会心浮气躁,就会急功近利,只追求眼前的荣誉,追求实惠,就不会坐下来读书、做学问。

教师如果知识功底厚、专业造诣深、兴趣爱好广泛、知识全面扎实,就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在杭州师范教学时,最受学生崇敬,这是什么缘故呢?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人格力量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多才多艺,他能演话剧,能画油画,能弹乐曲,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用夏尊先生的话说“做一样,像一样”。夏先生同样也是如此,只除音乐以外,其它诗文、绘画、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令学生心悦诚服。

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审美是审美主体在对美的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它通常以强烈的情感倾向以及个人的主观喜好等形式具体地体现出来。由于人们的人生态度、文化教养、性格禀赋、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导致思想观念和心理结构的万千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例如,有人喜爱“大江东去”,有人欣赏“小桥流水”,有人喜欢威武雄壮的进行曲,有人欣赏优美柔和的轻音乐……这种审美情趣的多样性,符合人的生活需要,有利于充分展示人的精神个性。

审美趣味,总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观察一个人精神面貌,衡量其审美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尺。因此,审美趣味不但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别,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的差异。历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培养健康、纯正、高尚、全面的审美情趣看作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视为一个人美育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其更是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美育素养了。

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存在着差别。有的人对审美对象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人则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美、发现美;有的人美丑不分,有的人则能准确判别美的种类,鉴别美的程度。这种差别的形成,与人的世界观、审美观密切相关,更与审美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较高的审美能力虽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为基础,但在根本上来自日积月累的磨练和多方面的培养。大凡能有所成就者,都挚爱艺术,是艺术的“知音”。一个优秀或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应看看达芬奇、徐悲鸿的画册,谈谈巴尔扎克、鲁迅的著作,听听《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以自身艺术修养去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同时,还应读读“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等书籍,增长美学理论知识,使自己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不仅能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的境界。

要做一名美的使者,除了拥有内在美,还必须具备外在美,以美的形象打动学生。

三、美的仪表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师面对形形的学生就是一个特殊形式的艺术家。教师一上讲台,就像演员出场一样,要给学生一个美的姿态,包括美观大方的发型、整洁得体的服饰、振作的精神面貌。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且还要欣赏教师的教学艺术美及外部形象美、气质美等等。教师的仪表是教师内在世界的显现,反映着他自身的知识素养、审美情趣,体现着他对人和社会是否尊重,是否自爱。它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有人说过: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像一本吸引人的书,既有丰富厚实的内容,又有精美别致的装帧。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陶冶,在美的气氛中成长,他们愿意自己美的同时周围也是美的,教师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羽西女士曾在北京举办了首都首届女教师形象设计大奖赛。大赛非常火爆,羽西问及一个看妈妈参赛的小男孩儿“你在上课的时候,你认为老师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小男孩儿说:“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我应该觉得她美。漂亮的老师给我们讲课,我们的注意力往往是特别集中的。”天津113中学曾面向全校学生做过一次调查问卷,在回答一道“你如何看待老师化妆”问题时,竟有9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老师化淡妆”。113中学的刘汉生校长说,教师教书育人,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也同样重要,因为学生一旦从外表上接受了一名老师,那他就比较容易真正接受这名老师。中小学生常常对老师有一种崇拜心理,他们往往会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穿上质地好一点的、款式简洁新颖的套装或休闲装,配上文明、高雅的谈吐,便更能展现为人民教师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特有气质。

如果从职业特点来看,教师的仪表应具有以下特点:衣着服饰朴实、整洁、大方、庄重。这是常式特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还可以有意识地“随机应变”,美化自身的教学形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你在哪里》时,换下了平时穿的牛仔服,改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打了一条深色的领带,一改平时热情活泼的姿态,换上一副庄重严肃的面孔。他一进教室,全体学生的情绪立刻被感染了,教室里鸦雀无声,气氛凝重。他在简述了总理的生平伟绩之后,动情地范读诗文,悲痛的泪水流下脸颊,教室里一片抽泣之声。这种悲情之美就是教师个性化的形象营造成出来的。

当然,美化教师形象应全方位思考,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有美丑之分。一个“有心计”的老师从来不放过美化自我形象的机会,哪怕是是一处小小的细节。曾有人讲过这样一件事:某大学一位教授,课堂上讲得满头大汗,就掏出一条手绢来擦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原来他掏出来的竟是一只袜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大憾事。

四、美的语言

语言美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良好的自我修养的结果,它在最大范围内和最细致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新课程呼唤教师使用情感性、启发性、激励性和商讨性的语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不讽刺侮辱学生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语言美是其美育素养的重要表现,有着较高的要求。它一方面应清晰准确、逻辑严密;另一方面又要形象生动、富于变化,融语调美、音色美、语势美为一体。在这方面,于漪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锤炼出堪称典范的教学语言:规范、准确、亲切、生动;节奏鲜明和谐,语调抑扬顿挫,语音自然柔和,音量控制得当,句式富有变化,加之严密而富有情感,她的话令听课人入耳入脑,难以忘怀。有时如诵诗文,令人如痴如醉;有时如发宏辩,令人激情涌动;有时精妙深刻,启人深思;有时幽默风趣,令人捧腹。再比如上海师大附中的高级数学教师胡炯涛在讲“圆锥曲线”时,将抽象的知识化为诗一般的语言:“它不仅有柔和而流畅的外形,而且还具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圆,完美无缺,无可非议;螺旋蜿蜒伸拓,暗示着某种人生真谛;渐进线欲达而不能,激起人们不懈地追求。”半是数学,半是演讲,极具哲理,难怪学生说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了。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审美观点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转贴于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 艺术文化 渗透 图案

建筑是技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建筑艺术是人们创造建筑物的一种特殊样式。一切建筑物都体现社会和艺术的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也有审美的特质。在人类发展史上,从原始社会居住的半坡建筑直至目前的智能建筑公寓;从埃及金字塔到我国的万里长城;从远古时代的茅屋草房到目前的城市高楼大厦,都时刻体现着人类历史文明和发展进步。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建筑物的创新与改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体现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一、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背景

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人类不仅创造出大量的建筑奇迹,而且这些建筑物之中还反映出人类生产和发展中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和设计品位完整的展现。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都体现出人类的创造性和社会发展标志。也如同古希腊的神庙、中国古代宫殿、新时代的高楼大厦和优雅别墅,这些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按照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建筑形式。究其本源,这些建筑物结构形式除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艺术文化和设计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渗透可以说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而这是密不可分的,其在建筑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将建筑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设计通过建筑进行传承和应用,使得其在体现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的是渗透方式、过程和关系也成为目前人们研究建筑文明发展的主要基础。

二、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内涵

1、简述设计的内涵

早在19世纪前,英国百科全书就对设计一词进行了的解释,在其对设计概念的解释中提出设计与图案可以相提并论,都具有着较重的装饰意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将设计归纳总结为某些课程的名称,对其设计的内涵构造还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的应用逐步增加,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使得设计迅速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词汇之一。在这种情景之下,设计不仅要体现其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对科学、经济和实用性价值进行严格的分析,在这构成了以艺术、科学和经济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使得其体现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为基础,为各个产品的创新提供发展基础和依据。

2、艺术文化内涵

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三、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渗透的关系

艺术文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其主要价值体现在文化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之中,可以说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中,文化与物质紧密相关,其继承了传统结构设计模式的同时要以目前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文化紧密相连,在以文化物质水平为基础进行控制与完善。

1、早期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是依仗文化现象,其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各种变化规律都反映着当前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水平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同时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措施。譬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各种物质生活要求较低,因此在建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是注重建筑物的居住性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都是以实用为主要依据,很少去关注审美功能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设计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2、工业革命胜利之后

在工业革命胜利之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关系逐步改善,大规模的生产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促使人们在生活中对其环节要求不断更新和创新,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人们不断的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体制和方式,为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依据。

3、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

在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以现代建筑工程体系为依据的建筑模式和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流程,这就为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体系的更新改变提供了基础与平台,在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美学概念,以智能化技术要求和手段对目前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基础依据。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例如,设计两所住宅建筑,在材料和工艺都相同的情况下,设计者采用不同户型的话,一种自适应性又差,可能在巧年后无法满足使用功能,无法改造只有拆除重建,而另一所由于可以灵活变换户型而得到更长时间的使用,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时间内,后者生命周期中耗费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比前者要少很多。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阐述表明,在如今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好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设计渗透工作必须明确两种工作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进行取精去糟的处理,使得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能够融入到目前设计界之中。■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历史;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就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的,为学生学好而设计的教育。此类理念在许多学校运用后获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注重。生本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存在很大差异,生本教育属于一类新式理念,其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必定会成为未来教育界的主要研发和发展方向。

一、生本理念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性。课堂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体现的是和谐的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关系。(2)开放性。如果需要,课堂上可以进行探讨,可以是学生和学生讨论,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的讨论。(3)自主性。历史课堂上问题的提问方与解决方均是学生,学生求知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前提。(4)合作性。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小组协作模式,成员在历史课堂进行交流讨论。各组员均具能够管理他人与接受他人管理。(5)生成性。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进行讨论、研究以及展示的阶段,会找到很多新问题,此类问题或许会变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材料。

二、生本理念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式

1.有效更新教学理念

老师不能只重视教书,需更加重视用书。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课程,历史老师曾经只是简单介绍讲解,然后通过设计表格,要求学生把相关知识填入表格,之后把教学内容简单带过,就算是教授完成。现在历史老师改变了教学理念,基于课程内容的根本线索,规划出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设定“时代变迁发展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与现代手工业比较”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自行讨论问题,结合其他资料对中国手工业发展变化研究讨论。如果有新问题当堂提出,并由别组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把相同的课程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行教授,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成效也会有所提升。

2.把握总体课程目标

我国新课改要求教学中需充分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老师需以三维目标理念时刻提醒自己、要求自己,切实改变曾经只关注课本中知识的教授方法。例如,教授大背景的时候,历史老师可以规划一个“走进先烈心中,体会先烈情怀”的课程教学情境,运用深情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情绪的影响之下,学生感受到先烈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要永远铭记。讲解“中华民国”成立的部分,历史老师可以设计出“展现材料搜集成果,感受民国初年变化”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且展现“中华民国”相关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在搜集的材料中感受民国初年的氛围。以上历史教学的设计更好地消除了学生单纯记忆知识的限制,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内涵和意义,进而有效满足三维目标的相关要求。

3.重视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通常仅以教材上知识的教授为核心,老师往往只将历史知识灌输学生,更重视教学结果。但新课改要求老师不仅要重视学习成效,还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阶段需明确学生的需求,建立自主学习理念,为学生树立独立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渐渐学会学习方式和团队合作。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中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这堂课,历史老师能够首先要求学生应用一句话简述心中的文学内涵,多数学生应用博大精深、迷信落后以及神秘莫测来形容,切实体现了学生对这方面课程的感性认知、需求和疑惑。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历史老师可讲解19世纪以来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同时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做出阐述,综合各种文学特点,向学生展现文学历史的繁荣发展。最后,引导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个人文学修养,以学生为本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切实提升了高中历史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孙小军.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成功:教育,2012(10):164.

[2]吴红宇.浅析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实践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6):251.

篇8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学 素质教育 路径分析

流行音乐演唱作为一种紧扣时代脉搏。能迎合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享受。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更加深受欢迎。既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不同的演唱技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不同教学方式的运用,也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场景的教学。整体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欣赏水平。

一、简述流行音乐教学存在的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可能在教学时单纯采取学唱的方式。让学生在旋律中学到流行音乐的歌唱。机械的掌握了一首歌的歌词、旋律以及对歌手的个人崇拜等一些内容,没有进行流行音乐的流行因素分析、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及作品的时代元素没有进行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蛮目的学会一首歌。不能形成长时间的艺术魅力,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是一些学生养成不好的演唱习惯,减少对流行音乐的知识掌握。

2.不能不注重教学效果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往往忽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音乐知识的运用上,没有形成全面化的技巧。都是随随便便抓一大把最近相当走红传唱度很高的歌手,比如周杰伦,林俊杰,陶喆等等,其实,在教学中,只是对明星的一种个人崇拜。并没有深入研究这些流行歌曲的演奏技巧,其实这些歌曲都是一些相对较难的,譬如周杰伦在《发如雪》里面高音的高度甚至比帕瓦罗蒂还要高,因此,流行歌曲的演唱需要学习。如果仅仅还停留在“自然声区。不足一个八度”的层次,而是要更深层次的融入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

二、分析流行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融入的重要性

1.提升音乐创造力

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既注重对流行音乐的教学指导。又融入素质教育模式的运用。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感受艺术魅力。将流行音乐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表达出来。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网络鉴赏、自我弹唱等方式。形成流行音乐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知识全面化,更好的服务学生音乐知识与演唱的需要。

2.拓宽音乐欣赏视野

流行音乐具有丰富的、美的感受。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旋律引导。形成优美的艺术环境。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流行音乐的丰富内涵。形成一种自我创作、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演唱的好习惯。同时。通过流行音乐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真实美。迎合学生追赶潮流的心理特征,呈现出以往的音乐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艺术价值,让学生在流行音乐教学中增长见识,学到知识。

3.增强课堂的艺术吸引力

在流行音乐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掌握。让音乐课堂重新发挥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也不再是音乐资源的垄断者和规定者。而是成为了学生音乐资源利用的指导者、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通过流行音乐的引入。在教师的认真筛选和指导下,让学生去欣赏和学习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学生自然就会重新回到热情积极上课的态度中来,\教师也会重新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可以丰富流行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增强流行音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三、探讨流行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路径的方式

1.导入教学的技巧运用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通过对时代流行的音乐元素进行整理。采用合理的方式。并结合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与实际内容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流行音乐的轻松教学氛围,可以从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引入。也可以从流行音乐的明星阵容进行导入,还可以从生活化的音乐场景进行导入。通过丰富多彩的导入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流行音乐演唱的快乐以及与身心相符合的完美状态。譬如,可以结合奥运会的活动开展,教学《北京欢迎你》:也可以让学生在推荐优秀歌曲之后。让学生聆听。养成欣赏流行音乐的习惯。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观摩形式、流行音乐演唱比赛等方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音乐素质。

2.情感元素的融入

在流行音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情感流露都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不同主题的流行歌曲的主题元素,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意识和态度,去除学生心中的焦虑、郁积的不满、愤怒、悲伤等诸多情感,采取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唱法,让学生乐于接受。譬如,可以将周华健的《朋友》《真心英雄》,周杰伦的《蜗牛》,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等等,这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人生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效益,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采取随意哼唱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并结合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音乐。

3.流行作品的筛选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流行音乐作品的筛选,对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较高的作品。要大开绿灯:对于内容粗俗,甚至不健康的作品,要予以坚决地抵制。对众多的流行歌曲,予以辩证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的正面教育功能。对于那些内容粗俗、带有消极和颓废性质的歌曲,要予以坚决地抵制。可以从旋律、音响、色彩、和声等多方面来衡量所要挑选的作品的音乐性。同时更应展现流行音乐风格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结语

在流行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融入,采取素质教学的方式。充分认识到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作品的筛选工作,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对流行音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更好的发挥流行音乐教学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元成.浅谈流行音乐演唱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6,(01).

[2]王琴琴.文化素质课《英文歌曲欣赏》与英语教学[J].大学时代(B版),2006,(06).

[3]解晓静.试析新时期大众音乐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J].中国音乐学,2007,(01).

[4]李智萍.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06).

篇9

儿童读者对文本有着自身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儿童文学文本追求契合儿童欣赏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美学特质。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以认识儿童审美意识和儿童文学审美特征为基础,遵循翻译美学原则,在转换文字和传递原文本的遣词排句、情节描绘、人物塑造等方面尽量契合特定读者群体的审美心理并贴近原文本的审美追求,成功译介文学作品。

关键词:

儿童文学;翻译美学;读者审美期待;文本美学特征

尽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读者及其读物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分支,依然有其整体特点。儿童好奇好动,天真烂漫,儿童文学在语言上以短句为主,多用修辞;故事情节简单,有明显的线索,多以儿童的生活经历为题材;人物特色鲜明,画面感强,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不能忽视儿童的审美意识与接受能力。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翻译美学原则。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过程中应该在用词、句式、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应遵循儿童文学的特点,为儿童翻译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1儿童文学翻译的审美观照及其必要性

自以来,大量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开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新时代。但在儿童作品翻译实践中,译者有时也会忽视儿童的智力发展、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视角,而从成人的世界观出发来翻译儿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看,目前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依然处于边缘地位上,有待获得更多的关注。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1],并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潜在的审美期待,儿童读者也不例外。有鉴于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当顾及儿童的审美期待,将美学原理巧妙运用其中。

2翻译美学及其审美翻译理论

翻译美学是关于翻译的一门艺术。“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2]。审美翻译是跨文化语言的意识性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审美理解、审美转化、审美加工、审美再现。“理解指对审美对象的认识”[3];译者既应理解原文的理性内容,也应发现原文之美。审美转化是分析两种语言间结构和审美信息的关键一步。“转化的基本机制是移情感受”[3]:221,亦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获得他人的体验的能力。移情又分情感移情和认知移情,前者指以恰当的情感回应他人的感情状况的能力,后者则指理解他人的视角或心境的能力。审美加工指对所获审美信息进行取舍甄别,包括基本构建和精加工两个层次。加工的首要目的是保证翻译的内容忠于原文,基于语言结构进行语言优化。精加工是为追求更好的具有美感的译本。“审美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所有内省的理解(SL)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3]:223。倘若译者不能从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对应的适当表达形式,他对源语的理解都无助于其审美体验的成功转换传递。原文的审美信息包括四层次:声音、词汇、句子和段落。声音的节奏、拟声词、头韵、尾韵、反复等,可以满足读者听觉上的审美需求;词汇的搭配、成语、词语、词的重叠等形式能够满足读者的审美情趣。词的恰当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对于准确、形象、简洁地传达信息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句子和段落中的审美信息涉及其完整性和统一性、重复结构、句法偏差等,省略句、倒装句、圆周句、对偶句等各种句式的合理调动和综合使用可以为目标与读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审美信息。从翻译美学可见,译者在接触到审美客体时进行的所有审美体验和所获的审美信息对译文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整体而言,“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艺术特征的,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4],其显著特征体现为:一,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于想象力。二,结构和形式符合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三,具有教育引导意义。

(1)语言风格与词汇句式

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它在词汇短语使用、语序安排及故事情节组织上都应该符合儿童的特征。儿童喜欢阅读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有节奏和韵律、朗朗上口的语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流畅精简的表达风格能够使儿童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简单生动是儿童文学对词汇使用的最基本要求。儿童不喜欢词汇生僻晦涩的文字,浅显易懂的词语能让他们很快了解作品的大意并逐渐融入其中,否则会让儿童产生阅读的挫败感,逐渐失去对作品的兴趣。再者,这样的语言能让他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会有更好地了解。儿童更喜欢阅读短句。研究表明,适合儿童阅读的句子平均长度在7-7.5个词语左右,以不超过9个词为宜。句子简短的作品语义明晰、语音上口,便于为儿童理解。

(2)故事情节

与人物角色简单的故事情节也是儿童文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儿童的心智尚不够成熟,难以理解相对复杂的故事情节。因此,儿童文学往往故事情节简单,线索明晰可循,而且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唤起儿童的自身体验与共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泾渭分明,或为正面形象或是反面角色。作者总是惩恶扬善,指导孩子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综上可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儿童文学自身的美学特征。

4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边缘性状态

中国儿童翻译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时期。在这一运动前后,包括安徒生童话、拉封丹寓言和爱丽丝漫游奇境在内的一些著名外国儿童文学被译入中国。它们使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童话故事、神话、传奇、插画、儿童诗歌、儿童剧和科学小说等各种体裁的译介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儿童文学。然而,“如果把翻译视为文学这个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翻译研究属于边缘领域,儿童文学翻译无疑就处于边缘领域里的边缘地位”[5]。鉴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这一边缘领域无疑需要获得译学界更多的重视,需要他们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性有更好的理解,以译出更受儿童读者喜爱的文学读本。

(2)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综上所述,成功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一定是符合翻译美学原则、全面关照了读者欣赏心理与文本美学特征的译本,叶君健版《安徒生童话》译本便是一例。举例而言,原文有一句话:“...andthenwewillflyawayfromtheuglyoldmoleandhisdarkroom,farawayoverthemountainstowarmerclimes,wherethesunshinesmorebrightlythanhere,wherethereisalwayssummerandbeautifulflowers”[6]。叶版译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离开这丑恶的鼹鼠,从他黑暗的房子飞走——远远地、远远地飞过高山,飞到温暖的国度里去;那儿的太阳光比这儿更美丽,那儿永远只有夏天,那儿永远开着美丽的花朵”[7]。首先,作者使用排比句式“那儿……”,使文字富于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之美,提高了对儿童的吸引力。第二,译文使用易于儿童理解的简单词汇;温暖的国度、美丽的花朵等都是儿童熟悉的意象,营造了温馨愉悦的氛围,满足了儿童的心理期待。第三,译文使用短句。如前所述,儿童能够阅读句子的长度平均在7-7.5个词汇左右,译文对短句的使用无疑有助于儿童读者理解译本内容。在上述案例中,译者在语言、词汇、句子等方面都遵循了儿童与文学固有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可见,译文的成功与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审美观照不无关系。

5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美学理论在中西文化中都有较长历史,在现代社会也将继续发展,为翻译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特性及其审美能力与期待,在译作中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段,使文学作品更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外国儿童文学译作是儿童文学的重要部分,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应该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1.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5]张鲁艳.儿童文学翻译简述[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6(5):94.

篇10

【关键词】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附近有一鹅卵石滩,资源甚为丰富,各种大小不一的卵石是工艺美术制作的天然素材,稍加描绘便是一件独特且富有价值的艺术品。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10年起就开始进行创意石头画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学生的创意石头画作品获得了台州市金奖。创意石头画的创意造型艺术,符合小学生的美术学习特点,加之当地有取之不尽的石头资源,通过学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能让学生的绘画和造型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我们开发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创意石头画》课程,能系统地开展创意石头画主题教学,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式,采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同一主题或内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意石头画》课程能让教师了解课程的结构体系,学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另外,开展《创意石头画》教学,能形成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的影响力。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创意石头画》作为一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应该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师用书等。

(一)研究制定《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总体指导方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课程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学习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结合课程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创意石头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研制,经历了初稿、修稿、定稿三个阶段。

1. 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美术类的校本课程,在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时除了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与政策,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美术教育教学的总体指导方针,编写美术类校本课程,更离不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系

《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体系参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对每个部分又进行细化。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分目标,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写建议与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总体设计

以创意石头画为创作主题的校本课程教材《创意石头画》,它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作创意石头画瓷作品为主线的美术校本课程。

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我们设计了《创意石头画》课程,紧紧围绕以石头为学习载体,根据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美术的主要种类和《创意石头画》课程标准,设计了走进创意石头画、创意石头画的工具与表现手法、创意石头画卡通人物、创意石头画花卉、创意石头画动物、创意石头画拼接、收藏创意石头画七个单元,只16课内容,分19课时。

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的编写除了要依据当前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最重要的是要以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乡土特色标准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我们以新教材观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力求为学生提供创意石头画欣赏、学习与创作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观赏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材的编写原则

我们本着教育性、趣味性、创新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等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利于学生习作为思考的基础,编写了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教材通过作品的欣赏、观察思考、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与解释等方式,展示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同时,作为以创作为主线的课程,更需要学生学会探究,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 教材的主要特点

(1)以创作为主线,以作品为载体,开展石头创作教学活动。校本课程《创意石头画》以具体的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得到启发,进行创意石头画的学习与艺术创作。通过具体的创作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美术技法、制作方法与工艺、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创作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2)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安排了16个教学内容,从安排顺序来看,除第1课《走近创意石头画》为基础课外,其他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的难易程度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自主确定。

(3)版式设计特色鲜明。教材的版式设计注意突出教科书的特点,努力使版式设计成为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美观、大方、实用的版式设计中得到美的熏染。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重点突出,整体设计风格清晰、大方、美观,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

4. 教材的栏目设置

本教材在体例上设有课题、设问、作品、范例、知识窗、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学习小提示等小栏目。

(1)提出问题。以问题以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2)想一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探究。

(3)教学辅助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创意石头画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4)作品范例。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加深对创意石头画的理解,并从中得到创作的启发。

(5)范画。让学生通过欣赏范画,启发自身的创作灵感。

(6)学习建议。提供多方位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及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

5. 教材的设计要求

(1)版式整体要求。《创意石头画》教材整体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突出重点,整体设计风格简洁明了、美观大方、实际受用,明显区别于一般的绘画读本。教材以“传承文化、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在图片选择、文字撰写、版式设计上力求轻松、有趣、大气。在进行版式设计时,我们力求做到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图片质量要高清、文字要精练、编排要美观大方、适合中小学生的审美要求。

(2)图片要求。要根据创作形式注意选择优秀的创意石头画代表作品,并师生的范画尽量要求原创,所有的图片都要清晰、大图。

(3)文字要求。文字要精简。

6. 教材开发的基本过程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和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我们采用开发课例―教学实践―收集素材―整理归类―开发教材―教学检验―完善课程的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三)编写《创意石头画》教师用书

1. 教用书编写的依据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编写了教师用书。

2. 教师用书的内容与结构

我们设计了集教学参考、备课笔记、教学光盘(内含教学课件、图片、文字等电子资料)为一体的“三合一”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的编写是在参考现行的浙美版美术教师用书的格式的基础上,经过教学实践及不易的修改与完善后得出的。我们希望它既能帮助教师,又不束缚教师的思想。

3. 教师用书的编写过程

我们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稿)》《创意石头画》教材,采用设计初稿―实践检验―修讨论改―相互交流―完善定稿的模式开发编写教师用书。

四、校本课程的管理

(一)《创意石头画》课程的实施

1. 学校课程专用教材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要求学校各年级要开设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因此,我们把《创意石头画》课程作为学校的课程之一,每两周安排一节课,确保该课程得到实施。

2. 社团活动专用教材

我们把《创意石头画》作为社团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努力将该课程培育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3. 举办创意石头画艺术节

每学年举办一届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主要活动安排在第一学期的10―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3―5月,开展绘画、创作、设计等各类比赛,在五月份将活动推向。通过创意石头画艺术节,使校本教材活动化。

(二)《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材、教师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师用书等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的调整与完善。

(三)开展《创意石头画》课程的论证

校本课程虽然不像国家课程那样严谨、科学,但是为了使校本课程更加合理、科学,有必要召开课程论证会,邀请美术教研员、美术骨干教师及相关领导参加论证会,听取他们对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并针对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通过近几年的开发与实施,我们不仅研制了《创意石头画》校本课程,而且通过完善管理,使创意石头画作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学校的乡土特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漫果.石头彩绘好有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