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教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教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篇2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

篇3

一、课例摘录

1.情境创设,温故引新

教师:现在,我们不仅有数字化电视、图书、校园,甚至有人提出数字化地球的设想.一件事物、一件事情或者是一种状态,如果能够用数字来表述的话,不仅简洁明了,有说服力,而且还能加以运算,使得问题的研究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其实,就数学内部而言,将研究对象进行数字化的做法也是比比皆是.下面举例和回顾知识.(略)数学家想到把随机试验中的基本事件进行数字化,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重新认识随机试验.在本节课中,我们要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1)如何对随机试验的结果进行数字化?(2)如何运用上述数字化结果?

2.问题探究,数学建构

(1)随机变量的概念,探究(一)

问题1:在一块地里种下10棵树苗,成活的棵树是随机事件,其试验结果可用哪些数字来表示?

问题2:抛掷一颗骰子,向上的点数是随机事件,该试验的结果可用哪些数字表示?

问题3:新生婴儿的性别是随机事件,你能把试验的结果用数字来表示吗?

问题4:在问题1中,10棵树苗中成活的棵数对应11个数.但是,在进行一次具体的试验时,其试验的结果会是哪一个数字?这是不确定的.你能找一种表达方式,使它可以代表0,1,2…1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吗?

问题5:这里,如果将成活的棵树表示为X,则X是0,1,2…10中的某个数.这样,一个字母X就可以代表刚才的11种情形.类似地,在问题2中,设向上的点数为Y,则Y是1,2,3,4,5,6中某个数.在问题3中,设新生婴儿的性别为Z,则Z是1,2中的某个数.如何理解这里的X,Y,Z呢?(在建构随机变量的定义后,设置以下两道题)

例1.(略)

变式:一实验箱中装有标号为1,2,2,3,3,3,4,4,4,4的11只白鼠,从中任取一只,记取得的白鼠标号为Y,则随机变量Y的可能取值有哪些?(师生互动,解答略)

(2)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概念,探究(二)

教师:以取白鼠的事件为例,我们实际上建立了两种对应关系:其一是将基本事件对应到随机变量;其二是将随机变量对应到概率值.现在,若把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记为A,把随机变量Y的取值构成的集合记为B,把对应的概率值构成的集合记为C.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6: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可用什么数学概念来描述?从集合B到集合C的对应关系呢?(师生分析引出了函数.略)

问题7:对于函数P=f(Y),你想到了哪些表示方式?

二、思考与感悟

读罢王老师的课例,感到他设计的探究任务寓意深远,能有效落实新课改的理念,以下是笔者对本课例探究任务设计的思考与感悟.

1.目的性――探究任务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吻合既定的学习目标

探究任务的“目的性”决定了探究活动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价值.从知识层面讲,学科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必须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探究式教学的环节多、耗时长,只有结合课标的重点、难点,设计科学、可行,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探究任务,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育人的角度讲,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其途径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课例中,教者在情境创设之末,给出了本节课要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1)如何对随机试验的结果进行数字化?(2)如何运用上述数字化结果?这两个问题不仅起到过渡的作用,而且指出本节课研究的意图和目标.上述的两个探究任务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

2.驱动性――探究任务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任务的“驱动性”决定了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产生的驱动作用有很大的差别,有强烈的、有脆弱的、有持久的、有短暂的,这必然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所以,探究任务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亲身参与求知、探索、创新,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是提高探究任务驱动性的有效策略之一.

本节课,教者从“数字化时代”入手,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用简单的生活实例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设计的问题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易于概括相应的概念.此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开展讨论,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小组竞赛,趣味性的游戏,教师有激励性的评价等方式,对提高探究任务的驱动性是行之有效的.

3.广适性――探究任务适合各层次的学生,有合理的难度、梯度

探究任务的“广适性”决定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人数比例.在探究性学习中,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亲身实践和感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新知,学以致用.教师设计探究任务时,要结合学情,因材设问,合理设计问题的难度、广度、梯度,力争让更多的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者的探究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将分散在课本上的知识组织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渐进式的问题链,合理设置难度、梯度.探究(一)中,前3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经历随机变量试验结果数字化表示;问题4由数字表示抽象成字母表示;问题5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利用变式题将探究(一)自然过渡到探究(二),用函数作铺垫,降低学习的门槛,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拾级而上,让全体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体现了新课标“分层推进、逐渐深化”的理念.

4.问题性――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探究任务,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究、自然建构新知,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本节课,探究任务是以问题作为知识形成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贯穿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过程以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方法.问题串的引领促使了数学概念的自然生成.探究(一)中设计了5个问题:从学生易回答的树苗成活棵数、骰子向上的点数,到需要转化的婴儿性别,再由数字表示上升到字母表示,最后在对相关字母的理解中自然生成随机变量这一概念.这5个问题环环相扣、设计巧妙.其中问题4最具有突破性,承前启后,引出主角.探究(二)中问题6是对由变式题建立的两种对应关系的深化,问题7则是以函数的表示作铺垫,促成了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一概念的生成.

5.思想性――探究任务揭示知识本质,蕴含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注重揭示知识的本质,还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从数学的视角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感悟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

本节课,教者设计的探究任务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体现了知识的本质、呈现知识间的联系,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一)设计5个问题逐步使随机变量的概念建立在随机试验结果数字化表示上,随机变量的本质是连接随机现象和实数空间的一座桥梁,是映射.探究(二)中采用了联系、类比的方法揭示了随机变量与对应的概率值之间构成了函数关系,而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本质上就是函数表示法中的列表法.这两个探究任务让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归纳类比、由具体到一般、抽象概括、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在对比、转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过程.最后,教者从研究问题的三次思想飞跃进行小结:(1)将随机试验的结果数字化,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2)从数字表示想到字母表示,引入了随机变量的概念,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飞跃;(3)建立随机变量到概率值的函数关系,得到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个概念,实现了从孤立到联系的飞跃.这样的小结把本节课的思想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篇4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内容摘要:数字化为设计艺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了海量信息交流与共享,极大地方便了艺术教育的创新培养,也必将对艺术设计及其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必将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篇5

作者简介:王俞涵(1981―),山东威海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高级编辑,经济学硕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应运而生。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对数字教育给出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数字教育在构建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新沟通机制,另一个是交互作用。

一、国家对高职数字化教学的指导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职业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为“十二五”的重要任务。在性质上,信息化是数字教育的基础,为数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样,在数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数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种方式在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当时仅有数百名教师参赛,而到2015年则有约6万名教师参赛,可以看出大赛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育部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组织职业院校信息化研究课题。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则开始着手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当时的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职业院校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并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下,数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沟通和交互两个主线也得以强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些举措均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数字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现状

1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撑数字化教学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只有30%的高职院校具备了较为充足的上网学习条件,而有70%的高职院校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条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证一次学生正常使用机房的时间。在更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人机比例较好的院校,很多电脑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现代化数字课程的呈现,只能供学生用来进行听力活动的训练,导致即使有好的现代化数字学习资源,很多院校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课堂授课来实现,甚至是辅的实现,最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2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观念尚未转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有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的授课模式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既缺乏沟通,又缺乏互动。一部分教师认为原来没有数字化教学,学生一样学得很好,因此从思想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带的多媒体课件和光盘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目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数字化资源有限,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去学习,或者是在主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自学壁垒。虽然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去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但由于内容枯燥和缺乏互动,往往是学生跟老师打游击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学生平常根本就不认真在线学习,纯粹靠挂机在线来混时间,作业也基本是在网上搜索现成的资料或答案,然后复制粘贴拼凑完成。

4缺乏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传统教学无法向数字化教学实现真正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谓的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数字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打着外语学习资源的旗号,内容实则东拼西凑,未经过严格审核,错误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学理念的支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并专注教育本质

虽然数字化时代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手段的现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数字化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不能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要从教育本质出发,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两者有机地融合。

2专注全面发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数据

目前市场上为学生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要么只专注B端学生的在校学习,提供的内容仅为学生的课堂服务,要么太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基础学习。真正的职业数字化教育是需要将B端和C端的数据打通,通过对学生在B端的在校学习行为作出大数据的分析,然后将其运用到其C端个性化学习阶段,使数字化教育真正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加强对数字资源的质量监管,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

由于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机构不像出版机构一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管控,导致很多小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不断侵权盗版,私下改编一些未经版权许可的资源,更有很多机构为了牟利而粗制滥造的资源流向市场,直接导致学生接触到这些质量未经严格把关的产品,而使教育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专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机构和内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支持邻接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保证受教育者基本的权益。

篇6

与此同时,教师已经发现在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旧不高。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职学生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数字化教学带给学生的新奇感已经逐步降低,无法从表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相对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相对较低。在大的环境氛围中,中职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并不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此外,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运用不当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上文述及,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降低。

二、如何解决数字化资源在职业教育应用中的问题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从数字化资源的角度来说,职业学校首先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当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不断提高,教师才拥有相应的教学意识,才能意识到数字化资源必须迎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现状,才能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收集与整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才能让教师从一味地收集数字化资源转变为主动的制作和整理数字化资源。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数字化能力,要让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相应的设备和系统进行更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该从对外招聘的角度开展工作,需要积极招收拥有更高能力与素质的教师,以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二)转变教学的模式

此外,教师需要在运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转变教学的模式,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但要收集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向学生阐述机电学科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更应该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收集相应的机电控制实例,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分组进行讨论,要对案例进行解析和实践操作,最终得出结论。基于此,教师进一步发挥了数字化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真实的提升,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三)增加教学趣味性

与此同时,教师在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要让职业教育变得真实有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同时获得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不时的穿插与专业相关的趣事或者搞笑的新闻,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趣味。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尺度,要在增加教学生动性提高课堂活力的同时注重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掌控,需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开展。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6-0192-02

1 数字化校园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一种虚拟化了的校园环境,其依托且融合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对校园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输和应用,实现了校园环境、校园资源、校园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虚拟空间。数字化校园拓展了传统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和运行效率,使校园环境、校园资源、校园应用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1]。

数字化校园以学校的全方位生活和工作为中心,覆盖并协调校园人员对生活、工作的需要,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与学生身上。数字校园是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它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

2 数字化校园特点

2.1 网络化

网络化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校园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都被赋予了鲜明的网络特色,校园中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联,可以说,没有网络就没有数字化的校园。

2.2 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现实生活中某方面或某领域的智能集合。智能化能够减少人们日常生活的手工操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智能化的校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3 个性化

教育需要个性化,个性化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数字校园的述求。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拓宽了渠道,开辟了视野。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师生将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会在网络上分享与传播,相互协同教研、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更为灵活,教师的教学更富有人性化。

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为实现并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发展的、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校园。

3.1 教学方面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提升课堂教学的交互行为和质量,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的能力[2]。

3.2 科研方面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开展班组、学科的网络教研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加快科研信息传播,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转化,提高科研创新水平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3.3 管理方面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校园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信息数据实现协调与共享,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机制。

3.4 公共服务体系方面

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网络环境,提供面向校园的、快速响应的、集成化的网络服务体系,为全面实现高水平、高效能的校园教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4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要实现校园内各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其次要实现信息资源和各项服务的规范技术标准,保证资源和服务的最优分配和利用;最后要确保信息资源和各项服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管理过程的最优化[3]。总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概括起来讲,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

5 数字化校园的模式探讨

5.1 教学方式数字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教学方式数字化已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然。教学方式数字化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排斥,相反,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辅助,它们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在数字化校园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为工具,以学生为中心,营建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网络氛围[4]。师生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以用为主的原则,建设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以有线或无线网络技术设备支持,做好软、硬件系统设计,创建标准化、共享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最大程度地实现校园信息资源共享,使数字化教学成为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效手段,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5.2 管理方式数字化

5.2.1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平台

建设一个完整的校园信息管理平台,为实现基于校园管理的、相对远程的、一体化的办公操作、教学培训、信息查询等提供周到的、全面的硬软件技术支持。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的集成、应用、实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办公效率,使办公信息实现无纸化,校内所有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校园管理将会实现高效率和高收益。

5.2.2 推广应用校园智能卡

建立先进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必由之路,而智能卡技术的推广应用,则是推进校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所谓校园智能卡,是指在校园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地方或场所,均使用智能信息卡片来完成,实现一站式的数字化管理。此种数字化智能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多头消费管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校园管理的方便性、安全性、高效性。

6 结论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技术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也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在校园全面渗透和应用的标志。数字化校园为师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领域和实践空间,以信息网络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影响着当代校园,并将深刻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久旗.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5).

[2]范国渠. 高校数字化校园整体构建策略与实施[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8

[论文摘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项目推动了全世界范围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也全面开展起来。我国高校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现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高校需要综合考虑人力、时间、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资源等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建设。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等。数字化资源中心的评价分为技术保障和功能实现两方面。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还必须注意提升和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网络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的结合将实现各国的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引人教育学的任务和成果是学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的理念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应体系化,并推进资源管理的创新,以实现资源利用的充分化。

一、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课件运动

数字化资源中心的概念来源于“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是免费使用或复制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课程资料、教材、教学录像、试卷、课件和其他教育软件工具等。川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开放教育资源(OERs)的定义:“开放教育资源,指那些基于非商业性目的,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通常,这些开放式教育资源可通过互联网来免费获得,主要用于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课程教学,但也可用于学生的学习。其类型主要包括:讲义、参考文献、阅读材料、练习、实验和演示,另外也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和教师手册等。”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开放课件项目( MIT OCW ; MIT Open Courseware )。其宗旨是为全世界学者和研究团体提供免费、开放的服务,将MIT所有院系的课程教材上网,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任何使用者。在MITOCW的示范和推动下,其理念导向、运作模式和应用情况为许多国家和组织所关注、认同和仿效,并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开放课件运动。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资源的拥有主体,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开放课程资源(ocw)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一大组成部分,是高校在某种开放协议下开放的、可供全世界人免费共享的课程资源。2002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将开放课件扩展到开放教育资源以避免内涵的局限性,并提出开放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向教育者、学生、自学者提供的,基于非商业用途,可被自由免费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教育类资源。”

2005年,D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 OERI)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其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之中。主要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如学习管理系统)、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帮助教师提高其E一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源、学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OER不仅包括内容性的资源,同时还包含技术性的资源,如用于开发、传播和使用开放式内容的软件工具。

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特性是“开放”和“共享”。在开放课件等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也开展起来。在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对高校内的学生是网络辅助教学、对校外的学生是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在我国有些高校也称为“课程中心”、“学习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

二、高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概念

清华大学韩锡斌将教学资源中心的设计理念概括为“广泛共享、有效聚合、充分应用”。“广泛共享”是指通过各种策略、方法、技术将网上分布的各种教学资源共享给众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有效聚合’,是指将网上分散的教学资源通过资源中心集成起来,产生巨大的综合效能,以满足用户的教学需求。“充分应用”是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易操作的使用环境和开发手段,提供个性化的资源使用、开发与信息决策支持服务。设计思路从概念上,教学资源中心构建目标是对校园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统一规划、整合和共享,建立统一运行和管理的机制。从技术上,资源中心要实现多种类型资源的统一管理,解决多个层次资源分布式共享的技术,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从实施上,资源中心应当建立起遍布校园的教学资源节点,集成网上各类教学资源,开放式地向全校甚至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服务。

教学资源服务应用于课堂教学辅助作用的网络教学称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又称学习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在国内定义:学习管理系统可管理组织中所有的学习资源(如:书籍、课件、视频等)以及学习形式(面授、在线学习、研讨会等)。在国外的定义:" A teaming management system ( LMSis software for delivering, tracking and managing training. LMSsrange from systems for managing training records to software fordistributing courses over the Internet and offering features for on-line collaboration"。学习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管理Administration、学习管理Learning Management、报告与测量Reporting and Measurement、安全Security、人力资源相关HR- Related、内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电子商务eCommerce。学习管理系统的高级特征是:分析和报告Analytics and Reporting、整合绩效与人才管理Integrated Performance and Talent Management、网络会议,虚拟课堂和远程呈现Web一Conferencing, Virtual Classroomsand Telepresence、搜索Search、非正式学习管理InformalLearning Management、学习门户Learning Portals ; The LMS inthe Back Officeo。

三、高校建设数字化资源中心的意义和现状

数字化资源中心和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必须从知识观的角度来研究。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程建钢所长指出数字化教学指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数字内容为核心,把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应用于教学改革,辅助课堂面授教学,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高校建设数字化资源中心的目的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手段是教育信息化。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丰富程度和前沿尖端度上,二是教学方法上,后者主要包括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这样的方法和小班上课的形式。陈校长的说法指出了高校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进程紧密相关。

高校建设数字化资源中心的目的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手段是教育信息化。精品课程是教学改革之课程改革最典型的例子。精品课程的评审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应用处于辅助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是带动课程可持续教学改革,基于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高校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现状处于相对滞后的现状,从浙江大学于2009年承办的教育信息化会议上获知,滞后主要表现在: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教学信息化相比滞后;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相比滞后;与教务管理信息化相比滞后。此外,教学资源应用还存在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和网络化学习发挥不够;教学资源建设与日常教学活动相互分离;网络教学应用很少,与教务管理系统结合不够;教师网络化教学观念和习惯有待养成;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环境和制度有待创建等一系列问题。

在2009年的清华大学举办的教育信息化会议上得知,高校已建设的数字化资源中心还出现了对教学的促进效果不佳的问题。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742所本科院校中半数以上院校拥有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到2009年,80%的院校拥有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但“虚有其表”现象严重。近一半的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点击错误。三分之一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仅建少量示范性质的课程。

高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数字化资源学习中心的建设的难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学习中心的作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人力、时间、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资源等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各个高校都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建设,并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四、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的建设、应用和评价

研究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的建设、管理与应用可以从典型高校人手来探究一般性规律。笔者访谈了中国传媒大学的20名教师,他们是数字化资源中心的使用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典型代表。还对中国传媒大学在校二、三年级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根据访谈内容和问卷调查结果,针对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的重点、资源中心的应用和评价等作了重点研究。

(一)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的建设

在问卷调查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认为最需要的数字化资源中心的功能模块的调查结果是:阅读任课教师的课件为23%;了解国外大学的课程为19%;学习我校的精品课程为17%;了解国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为14%。所以说,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和“自主学习型课件”建设等几个方面。

数字化资源中心的技术使用问题是老师和学生们关心的重点。学校应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的帮助,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初步的技术培训,并长期提供技术支持。这可借鉴美国马里兰大学教学优化中心的做法。马里兰大学教学优化中心作为学校教务处和各个教学学院的下属机构,其使命是帮助发展研究生助教和本科生助教的教学能力、辅助教学的能力。优化中心通过20多个助教、助学项目,以讲座、奖项等方式与其他教学部门开展合作,成为马里兰大学教学系统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中国传媒大学20名教师的访谈内容中,大部分教师都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化教学激励政策最重要。在校方的宏观管理上,应非常注意对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比如有些教学资源内容仅供浏览,不允许下载。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高校可尝试学分奖励政策,以推动资源中心的使用和学生的网络教学。网络课程是辅助课堂教学,不是替代课堂教学,但学生使用资源中心学习网络课程是可以考虑直接得到学分的。

(二)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的应用

高校校内的教育学资源可以相互打通,实现校际共享。高校可结合优势学科,做出精品课件,将高校自创的、有特色的教学资源放到市场上,并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毕业后,使用母校的数字化资源进行工作业务学习或继续深造学习的意愿高达56%;愿意付费使用的比例也有29%。数据显示高校教学资源在社会上是很有市场潜力的。高校可从教育学资源人手,在“产业化”上作出一点成绩。提升产业化就是发挥产学研的协同效应,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三)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的评价

数字化资源中心的评价分为技术保障和功能实现两方面,技术保障表现为数字化资源制作的便捷性和数字化资源中心系统的安全性。资源中心的建设需要使用者和参与者一起来丰富其资源中心的内容,并保证数字化资源中心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为保证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学资源使用的跟踪、评价与统计分析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在教学资源中心中需要设计资源使用情况自动记录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时间范围内、不同资源属性范围内的下载排行榜、浏览排行榜,结合用户对每一项资源个人评价的统计结果。得到最受关注的资源、用户评价最高的资源,可向资源中心的用户进行推荐。同时资源中心统计每个用户浏览下载的统计信息,从而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推荐内容,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对教师学校上载资源的总体情况包括上载个数和最近更新时间以及该教师所有上载资源的被评价情况的统计,可以衡量教师参与资源中心建设的贡献大小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高校数字化资源中心功能实现主要表现在课程建设和管理功能、辅助教学功能和教学信息、成果展示功能等实现情况。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使用数字化资源时,认为上传作业和在线答疑最需要的比例有27%。因此,可以说,在数字化资源中心的核心功能是教师是利用资源中心进行辅助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利用中心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结合课程进行网络化学习。

篇9

【关键字】信息化浪潮 数字化氛围 效率 功能 信息化

前言: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及网络为基础,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解决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资源杂乱无章、各应用系统集成性差、信息孤岛等一系列问题,真正实现从环境、资源到管理的数字化,构造一个在不浪费原来系统资源基础上,整合基于各类平台开发的资源,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孤立的应用系统,实现数据的交互、资源的共享、真正提升校园办公效率、扩充校园的功能。通过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并允许其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的运用和创造资源。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发展意义

1.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国外数字校园建设起源于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名为“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简单总结,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1.2 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并强调了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的改革。我国数字化校园就是在这一教育改革的理念上提出来的。在随后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过程中,数字化校园的理念得到了逐步完善和扩充。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会引发高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支撑环境建设的变革。因此,基于以上技术的数字校园已成为21世纪高校建设发展的趋势。我们国家也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向

1、整合共享。即解决各业务部门的原有应用需求及部门间系统共享、整合问题。

2、深化应用。即在统一应用平台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各个业务部门的应用信息化的需求。

3、亮点工程。即根据学校现状及互联网环境,建设有学校特色且有亮点的项目内容。通过移动校园及综合查询系统等的搭建,让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具特色及效果展示。

4、挖掘数据。即在已经足够丰富的应用环境下,利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实现辅助领导决策和实现学校的公众信息价值。

三、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学校数字化校园旨在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先进的、安全的、人性化的、承载综合应用的数字校园系统,实现“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对整个教学、科研、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快捷、共享、全面的信息服务;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使学校信息化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具体而言,应实现三个核心目标:

1)建立一套立足于应用建设长期发展的标准体系和应用框架:

2)建立一套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四大核心业务智能化服务模式;

3)建立面向长期发展的技术队伍和保障体系。

围绕以上三个核心目标,进一步展开分析,主要达到以下细化目标:

1)智能的环境: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

2)综合的服务: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全校师生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所感兴趣的服务。

3)优化的管理:将学校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4)科学的决策:提供可定制的、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应用,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

5)资源的共享:通过数字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6)创新的模式: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探索出一条结合目前主流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学校特色的,以服务为本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可高度概括为: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管理理念,在先进、高性能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之上,构建先进、开放的数字校园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和整合网络基础应用系统、电子校务系统、教学服务系统、移动校园应用系统、安全与运维服务系统以及综合应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多层次应用。项目的实施,将实现数字校园应用、资源及服务的高度整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提供先进、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最终达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院校的目的。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4.1 教育理念的转变及技术的应用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属于网络的普及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是信息化教育的体现。在校园数字化刚刚起步的今天,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传统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而重视校园网络化的技术问题。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发挥校园的数字化作用,甚至适得其反。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4.2 软件和硬件的相互协调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硬件轻软件。硬件和软件相互补充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建设现代信息化校园,才能更好地被老师和学生所接纳和利用。重设备轻资源无疑是严重的问题,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去利用数字化带来的便捷;教学软件使用不足,教学资源不足,互联网上有些资源库缺乏权威性及正确性;还有些资源过于陈旧而不能跟上现代的教学步伐,不能与现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相呼应。另外资源的利用率低也是校园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利用率低的一个首要原因就是使用者的信息素质不够高,对于信息的了解相对匮乏,不懂得如何利用数字化解决问题,而我国对这方面的培训人才不多,不能及时地将数字化问题进行解决。

4.3 校园内外相互配合不足

校园数字化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共享,使师生在信息化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字化校园的管理者应注重对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但有不少的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校外资源的引用相对较少,这样就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把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到在分类上、整理上的检索工作更完善,这样会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校园的资源。

4.4 教学系统的建设不足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支持教师的教学、支持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效率,以此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目前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校园管理的数字化而忽视了教学系统的数字化。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教学系统建设应该是对课堂的教学、教师的备课、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自我学习方面做相应的规划和调整。加强课件资源库和电子图书、网上教学、网上考试等等教学系统的建设。

篇10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数字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网络化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撑技术,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数字化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物理信息以一定的数字格式录入、存储并传播,实现数字化,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智能化可以使数字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和教学环境。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质是对育人环境的建设,是对教学方式、创新机制、学习活动、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每一个环节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大幅提高了办学资源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校园的网络化、数字化,拓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制定全校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校中的教学、生活、管理以及科研的各个方面,均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管理和数据,流程和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和优化控制流程,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面向校内的学生又能面向校外的学习者,学习内容上能够满足学生按需学习、定制学习的需要,学习形式灵活方便,管理规范合理,资源统一调配的现代化大学,成为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二、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比较

1.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纵向比较

网络课堂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指网络环境中同时处于学习状态的学习者群体所处的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虚拟空间,体现空间的开放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打破了学制、年龄、身份等限制,体现教育终身化;除了学校内在册的学生外,可以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全民化;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习者自主式、交互式、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师的概念虚拟化,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而是扩展到整个信息空间,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改革传统的人才观、知识观,打破过去对教学管理和评估的教条做法,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2.数字化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横向比较

数字化校园在系统结构模式、组织管理模式、资金投入模式、人力资源模式、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较好的完成了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了信息化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整体性能,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信息门户、统一的访问控制和统一的硬件架构,大大降低了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全面整合了优势办学资源,降低管理开销。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实需要和迫切性

1.是当代高校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工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适应网络环境中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规则。为了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需要为学生创设数字化环境,让学生通过数字化校园中的学习和社会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信息素养。

2.是当代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从管理层面看,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同时,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空间上、时间上扩大了学校的范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了学校现代化教学程度和办学的效益。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将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引入到学校中去,能提高高校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3.是优化和改善高校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校园会将高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各类系统,进行统一整合,消除大学信息化孤岛问题,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数据冗余以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规范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校园网建设完成后,首先是各部门,如财务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后勤处等,首先开始了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些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门内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解决了某个主题的师生服务,如校园卡服务、校内电子结算、就业指导、学籍管理、网络选课、智能排课等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一些工作因手工操作所带来的随机性大、流程不易规范化等不足。

4.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提高高校对社会服务的水平

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资源共享,可以打破学校的“围墙”,形成万网、万校的“数字大学”,形成一个巨大的永不过时的巨型资源库。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大学可以通过向社会开放和共享丰富的资源,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逐步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中的思考

1.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校领导要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的推进工作,直接参与决策,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行政执行力度。 做好资金投入预算,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支撑强度和重要保障。

2.加强师资培训。要采取措施强化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使教师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3.重点开发教育资源。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化、建构全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