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作品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欧洲;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J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69-01
一、欧洲美术的发展阶段分析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欧洲美术作品
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两个阶段和时期主要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文艺复习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被后人习惯的称为同一时期,实际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以及艺术作品都是对古希腊时期艺术作品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由于古希腊时期艺术的理念才逐渐萌芽,所以许多时候古希腊的艺术作品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神鬼色彩,主要就是用于敬神,大多围绕寺庙和祭祀。神在希腊人的心中是最高的理想美代表,也是一切神权的象征。所以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理想主义色彩,简朴的同时也强调个性,具有一种精致典雅之美。但是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和美术作品就有了一定的突破,开始注重实用主义,且对宏大宏伟场面的描绘更加到位。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的精神更加值得学习,但是究其罗马艺术发展特点的原因,还是因为古罗马时期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进而实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所以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反映客观现实的居多。但是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的美术作品,实际上都是欧洲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两个高峰。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美术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可以说彻底将欧洲的美术水准提升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涌现出来,以达芬奇为代表,确实撑起了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欧洲的美术艺术发展空间。文艺复习是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也是启蒙运动开始之后,所以各种先进的思想以及不同的思潮都涌入了欧洲,这一时代的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时代特色。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已经开始具备意识,想要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于是开始了思想解放运动。
二、对欧洲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
(一)古希腊美术作品的理想主义分析
对欧洲美术作品的分析,首先是分析古希腊时期美术作品的整体发展方向与特点。古希腊美术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古希腊美术作品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古希腊时期是欧洲美术发展的开始和酝酿阶段,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有《掷铁饼者》,这是当时希腊时期最为优秀的一件雕塑作品,是欧洲美术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起始点。由于古希腊注重竞技,而奥林匹克作为古希腊重要的盛会,所以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都格外的重视体育竞技的开展。这一作品作为当时古希腊时期优秀的雕塑美术作品,更是选择了人在竞技时最佳的状态,将掷铁饼者扭曲的姿态以及力量的迸发展现出来,实现了对个性的张扬以及对当时体育竞技中力量和胜利的渴望与赞成。
(二)古罗马美术作品的实用主义分析
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就更加讲求实用主义,所以古罗马的大多数美术作品中,都会展露出雄伟壮丽的个性主义色彩。古罗马壁画是典型的美术代表类型,同时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古罗马壁画所呈现出的形式也会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哪一种,古罗马美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特色都是实用性很强、个性特点极为丰富以及充满生机和色彩的艺术作品。
(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彰显的现实与人文
在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彰显的最大特点就是现实与人文。在这其中,开始尊重人的主观意志,同时对人的追求、人的思想、人的欲望以及人的世界观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颠覆。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都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同时也打破了封建制度对人本身的一种禁锢。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美术作品的展现上,开始注重写实。在风格以及色彩的安排上,更加注重统一和自然,不再拘泥于一格。简言之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更加的人性化和现实化,对写实风格的展现非常到位。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可以说《最后的晚餐》以及《蒙娜丽莎》都将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层次提升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在构图、线条、色彩、对比以及明暗的每一个方面都实现了突破,体现出这一时代美术作品的顶尖水准。
三、结语
欧洲的美术作品作为全世界艺术发展的代表和榜样,主要源于其发展的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结合。外在环境要求欧洲在艺术发展上比其他国家都有着先天优势,同时由于各种思潮在欧洲的形成,更是使得欧洲美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客观的分析西方美术作品,有利于提升后人的鉴赏能力,对于后人分析作品,吸取经验具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昕.论如何借助西方美术史深化高中美术鉴赏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事实认定
当前,在美术作品著作权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市场的繁荣,相应的利益纠葛、侵权纠纷不断出现。本文尝试对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部分判决书作为研究样本,总结归纳分析样本中的判决思路,发现相关规律性内容并解决相关问题并予以解决。
一、概念分析
笔者所分析和研究的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中的“判决思路”指的是法官审理某个案件所作出判决的思路。笔者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判决书的分析,研究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研究”作为题目,题目中删除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列出的“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中的“权属”①。之所以删除“权属”是因为笔者经过检索发现,单纯的关于著作权确权纠纷也就是著作权权属纠纷相对较少,侵权纠纷较多,在侵权纠纷判决中当然进行了著作权的确权,所以笔者着重研究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因此确定以“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研究”作为本文题目。
二、样本研究
(一)样本的选择
笔者选择的研究样本是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美术作品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类型判决书中选取50份判决书②。
(二)样本的检索
笔者以“民事案件、美术作品著作权、判决书”为条件进行检索,以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为研究样本,作出这样的选择主要考虑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是终审判决,能够在判决书中观察到一审法院与二审法院判决观点的异同,同时也能充分掌握案件的事实和最终判决结果,有利于对样本的客观分析,有利于开展对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的研究。
(三)样本的分析
关于样本的分析方面,笔者选择了50份二审法院判决书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判决书的内容分析来法院的判决思路。笔者将判决书内容拆分为事实认定部分、“本院认为”部分和判决结果部分,这样拆分能够更加细致明确的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事实认定部分能够了解法院依据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分析“法院认为”部分和判决结果部分能够了解法院判决观点,掌握法院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条文,这部分也是法院通过说理对案件的评述,能够体现法院的判决思路,是笔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笔者结合自身在法院的实践经历进一步对样本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关于判决书中事实认定部分,笔者讨论的是法院的事实认定思路问题。在这一部分通过对样本的比对分析,发现上诉人的上诉请求中对于证据来源的合法问题有比较多的异议,因为大部分案件中关于侵权事实的证据材料是通过公证取证的方式获取,当然也有自行取证,大部分判决书显示二审法院认可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在事实认定部分存在公证机构跨区域取证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门讨论,这里不再赘述,笔者只对法院的判决思路进行研究,法院在事实认定方面的思路就是按照法律规定依照证据认定事实,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笔者所检索研究的样本认定事实部分显示法院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关于判决书中“本院认为”部分,笔者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发现这一部分有较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例如案涉作品的实质性相似问题、举证问题、证据资格问题、《著作权登记证书》的必要性问题、取证困难问题、行政机构配合取证问题、责任赔偿问题、公证取证问题等,这些问题笔者不再展开讨论。关于这一部分法院的思路主要是确认著作权的权属、侵权事实的认定、侵权责任的赔偿这三个方面。通观察样本无一例外,法院都是按照这三个方面展开说理,逻辑顺序也是按照上述的先后顺序展开,这充分说明在审判实践中这样的判决思路是比较科学的,也逐渐形成这一类型案件判决的惯常的判决思路。虽然判决书的“法院认为”部分在内容形式上有的是一整段内容说理、有的是分段落说理,但在内容上都遵循了上述的判决思路。包括大部分案件争议的焦点也总体上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法院认为”这一部分,50个二审法院判决书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笔者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研究判决思路情况,具体适用的哪一条哪一款以及适用频率情况也不再做详细统计分析。关于判决结果部分,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笔者发现大部分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少数二审推翻一审的判决主要是在美术作品的实质性相似等事实认定方面二审法院与一审法院的观点相左。在改判的案件中,主要是在侵权赔偿金额方面进行了调整。
三、相关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相关问题分析
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判决思路与其它案件纠纷类型的差异主要由美术作品著作权的权利特征差异以及美术作品本身的特征所导致。众所周知,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比如取证方面,著作权的取得方面等问题。美术作品本身的画面构成问题增加了法官在审判时的难度,有的法官并不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对美术作品的构成形式的评价不具备专业性,例如在实质性相似的问题方面会有多种观点的产生。通过对样本的研究,不难发现,证据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法院判决思路的因素,因为证据问题会影响甚至决定权属的归属、侵权事实的存在与否、侵权赔偿的金额。这就需要法官充分掌握案件事实,依法判决。笔者在梳理样本相关内容时发现,大部分案件侵权赔偿金额的确定都是由法官根据案件事实在法定额度以内根据相关因素自由裁量,其原因还是被侵权的当事人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由于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实际所造成的损失。如果被侵权人能够提供受到损失的有力证据就能够给法官确定赔偿金额时提供事实依据。大部分案件要么公证取证、要么自行取证,很少案件通过有法院出面进行诉前证据保全,司法实践中要加强和完善由法院出面进行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诉前证据保全工作。在侵害外观设计专利纠纷、侵害商标权侵权纠纷中,有时当事人会以美术作品在先使用作为抗辩主张,这样的纠纷就比单纯的美术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更加复杂,这时法院的判决思路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事人在先使用的抗辩主张是否成立,法院要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
(二)建议
笔者综合样本研究情况和相关问题分析情况提出三点建议:1.在事实认定方面的思路严格按照以证据为依据认定事实,鉴于美术作品著作权的权利类型的特殊性,应当严格审查证据的三性,并综合美术作品本身的特殊性认定事实。2.法院要按照美术作品著作权的权属的确认、侵权事实的认定、侵权责任的赔偿的思路进行判决,并在判决书中详细说理评述。3.在判决书的判决结果方面要字字玑珠,逻辑严谨,表达清晰明确,因为这一部分内容会涉及到将来执行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欣赏;研究;《大卫》
美术创作是一种长期的实践性活动,指的是美术家对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及使用的创作技巧。任何美术家的美术创作都需要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氛围中进行。西方美术作品的创造和发展需要依据特定的西方美术发展历史。西方美术发展历史能够对美术风格流派的特征及发展变化进行介绍,从而加深美术家创作作品的内涵,提升欣赏者对美术作品复杂性的认识。另外,对于西方美术作品的欣赏还体现在美术批评上。美术批评(评论)是一种专业性的谈论,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解释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欣赏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理解美术作品,进而提升欣赏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一、西方美术作品欣赏
西方美术表现形式高雅深奥,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怀,会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强对艺术的体悟能力。西方美术发展根本 在于对自身的认识,西方美术在西方指的是一种非公立主义的艺术,是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创作出的有形艺术。
(一)美术作品的描述
从美术评论的角度,要对美术作品的门类进行区别,比如判断出作品是绘画作品还是雕塑作品;要对美术作品的创作题材进行区别,比如判断作品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材料进行分析,比如使用的是油画颜料还是金属材料。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要对美术作品的尺寸大小进行陈述,了解美术作品创造的历史,掌握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传记,明确作品创造背后的意义。
(二)美术作品的分析
对于美术作品的分析时将美术作品划分为成几部分,将复杂的问题以一种简单的要素来进行研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具体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第一,美术评论角度。从美术评论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一般是超过语言描述的,是进一步对作品创作原因的分析,包括美术作品创造的要素以及创作规则,具体表现为色彩、线条、形状、系统空间布置方面,讲究作品设计的均衡、比例协调以及节奏问题。第二,美术史的发展角度。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作品的比较,来对美术创作的流派进行分析。
(三)美术作品的说明
美术作品的说明是为了进一步探讨美术创造的内在含义,了解美术家赋予美术作品的思想观念内涵。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具体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第一,美术评论角度。美术作品的创作是通过某种信息符号唤起欣赏者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能够对欣赏者的回忆、情感以及价值观形成产生作用。不同的欣赏着受自己阅历的影响对同一种美术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第二,从美术史发展角度。主要是从美术家的创作背景来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想要了解戈雅的绘画作品,就需要了解戈雅所在的社会政治背景,
(四)美术作品的判断
美术作品的判断是针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角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美术批评角度。具体表现为对艺术家创作作品风格的判断,比如美术家使用的具象派还是写实派,是表现主义还是情感主义等。第二,美术史角度。需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目的、风格、情感、表现方法等。
二、西方美术艺术起源及发展成果研究
(一)起源
西方美术艺术的起点在希腊,主要发展的高峰时期包括古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九世纪。历史的发展体现了艺术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且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革新。中世纪时期的西方主要被基督教思想笼罩,人们的思想行为及艺术创作深受基督教影响,表现为艺术创作缺乏创造力。文艺复兴的发展则是解放了人们的美术创造天性,创造出了无与伦比、流传至今的西方美术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大量的艺术创作天才,比如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
(二)米开朗基罗的美术艺术作品创作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爆发性力量,其美术作品的创作发展带来了文艺复兴运动发展的。米开朗基罗对身体绘画的创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进行人体解剖研究的同时,创作出了展示人体美的美术作品。比如早期的浮雕作品《阶梯旁的圣母》和《山陀儿之战》,以一种朴实、庄重的画风展现了在强烈运动中的人体美。米开朗基罗的美术创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其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人性特色,描写的宗教对象大多是穷人。第二,他的作品体现了时展 的气息,比如《大卫》的思想、《摩西。中的愤怒等。第三,作品集中展现了个人思想发展和时代进步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很强的悲剧性色彩。
(三)米开朗基罗美术创作的作品――《大卫》
大卫是以色列的大王,他在少年时期,是一个牧童,在非厉土人对以色列进行侵略时,大卫到前线给自己的哥哥们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遭遇了凶悍的敌人,以色列人不能抵御这种强悍的敌人,大卫用武器杀死了敌人,拯救了整个民族。因此,西方将大卫视作一名英雄,代表的形象是保卫国家的英雄。
在1501年的春季,米开朗基罗回到弗洛伦撒,在当年的秋天开始创作雕塑美术作品《大卫》,创作历经三年完成。当这部作品问世时,整个弗洛伦萨热烈欢呼,人们都纷纷来欣赏这部美术作品。米开朗基罗没有将大卫塑造成一个牧羊少年,而是将他塑造成了一个青年的壮士,在他身上赋予了一切美好的思想。大卫不再是圣经里的理想人物,而是代表了市民英雄,将人们的英勇反抗斗志赋予在大卫身上,体现了强烈的改造世界的人文主义思想。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座高为5.5公尺的立像,塑造的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男子,这名青年男子充分自信地站着,左手持有石块,右手持有石器,描向远方的敌人,体现了男性的英勇魄力。《大卫》是西方美术发展史上被人们夸耀最多的男性雕塑,赋予了人迷你的抗争精神。
总结:西方美术艺术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幸福、对理想的美好追求,经过时代的变迁,西方美术艺术在时展洪流中愈发地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各国的关注。为此,需要有关艺术人员进一步加强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充分借鉴,在借鉴基础上促进本国美术艺术的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情操
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一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性活动,学生的心灵能得到净化。如,从列宾、利维坦、希施金等画家质朴的画风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关爱,从而能够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此外,很多美术作品中还彰显了画家的爱国热情与坚强的意志,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与勇气。
2.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对国内外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学生能够透过作品表层领悟到其所包含的深意。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美术作品在形式和语言上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其所包含的情感也有了更为细腻的体现,美术作品成为画家和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鉴赏愉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启迪审美智慧,继而有助于完善审美观念。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美术创作过程是画家的生活环境、情感和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美术鉴赏过程则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过程。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一个相对自由、不受约束的空间,因而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另外,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要通过交流、沟通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这一过程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
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体会作品的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因为产生的时代不同,会有不同的特征和价值取向,这是美术鉴赏者应当注意的。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时代的发展规律与时代特征,以及每个时代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同时还应当对美术作品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
2.注意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关系,加强作品的背景介绍
美术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画家的艺术体验、生活经历与生命感受,还能反映画家的素养等,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对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灵的反映,创作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往往有对应的关系。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创作者的生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美术鉴赏时更快地进入状态。
3.依据美术作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体会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差异
篇5
[关键词]美术史 美术欣赏 学科性质 研究方法
一、二者同属人文学科
美术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美术欣赏的本质即是欣赏者审美与价值判断的过程,欣赏者的知识、经验、记忆、情感、观念与思想贯穿审美过程的始终,人的作用决定着这一活动的程度和品质;同样,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诸如美术作品的观念、发展、风格、手法、分期、流派等等,以及为研究它们所采用的如描述、比较、鉴定等各种不同方法,所有这些与人类物质与精神活动密不可分的概念,构成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美术史。
二、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方面近年来表现出更明显的相容和重合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充满图像信息的时代,非文本的视觉文化,诸如电影、电视、录像、摄影、广告、车辆上的涂鸦绘画、卡通和连环漫画甚至包括商品的外包装等,无不处在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著名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大师的油画到最新高科技的电脑制作的虚拟图像,图像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所有这些视觉图像也都要求美术史家对其做出新的文化阐释。
与此相呼应的是我国近年来的学校美术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美术欣赏教学,其欣赏对象和范围的广度也涉及到包括所有人类文化的视觉艺术。例如“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等表述,反映了美术欣赏是以视觉世界为基础的各种艺术及图像为对象。而诸如“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民间玩具”等等,则表明欣赏范围包括世界各民族所包孕的多元文化。
三、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的原则和意义也是相似的
美术作品在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的研究活动中应占据中心地位。英国美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曾说过,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但是,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书。由此可见,对于人类文化来说,美术作品理所当然地被视做是人类文化的化石。在所有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的背后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文化背景,正是这个背景为美术作品的描述和阐释提供了多种渠道,导致了多元化的研究活动。
四、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一些美术史的研究方法被普遍运用
1.作品研究
(1)图像研究
图像志。其首要目标是确定美术作品中描绘的是什么,并且揭示和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其次,它关注的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的材料――包括文献资料和视觉的资源。图像志研究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确列举和描述艺术作品中可见的一切而不解释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二是确定“主题”。即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相互之间产生的联系。三是表述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意义或内涵。
图像学。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分支,用来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题材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根据这个背景,图像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赞助人在一个特定地点和时间选择某种特定主题,并且用一种特定方式加以表现。
(2)风格研究
形式主义。狭义上指将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如绘画作品的平面连续性、空间模式等,而对作品的主题、内容、社会联系等外部因素则不予关注,从广义上来说,它属于风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别倾向于讨论美术作品以及艺术群体、流派,或某时期的艺术风格。
结构主义。结构分析的方法就是对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全部形式本质而不对作品的表面细节进行描述。
符号学。最初产生于语言学领域内,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绘画、雕塑或建筑等都是可以被视为“语言”的,因此,近来被广泛运用于视觉艺术的研究。通过符号的系统化导致意义构成的再现。
(3)阐释学
简单地说阐释学就是一套解释系统。由于解释是辨证的、相对的、循环的和非中性的,因而,阐释学家并不把客观性看作最终的目标,而是主张导向解释和批评的理解才是美术史工作的目的。
2.作者研究
(1)传记研究。通过使用引证文献中的一些资料,努力记录下艺术家们所做过的事情。但并不是事无巨细地进行资料堆积,也不是仅仅记录带有逸闻趣事性质的零散的美术史事件,而是在记录美术家和美术事件的事实过程中,对美术作品的优劣加以区别,留心标注艺术家的方法、方式、风格、品行和观念;分析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发生的规律,以供人们借鉴。
(2)心理研究。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在美术史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派别,主要有精神分析和格式塔主义。精神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艺术家潜意识和知觉与认识的心理因素,来考察艺术家创作意图以及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和功能。
3.外部环境研究
(1)文献学。主要是指依靠大量的引证资料,包括文字、绘画以及艺术家本人、艺术家的朋友和合作者的一些书面材料、文集、档案、专题论文、谈话记录、工作笔记,甚至是美术作品的尺寸、框架、价格以及与之有关的契约、判决书、遗嘱等这些原始资料,对关于艺术及其美术作品的不同意见作分析整理。其最基本的功用是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2)社会学。社会学研究为阐释视觉艺术提供了关于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经济以及艺术与宗教的可能性关系的一系列理解。豪塞尔说,社会学方法就是按照艺术的实际来源来解释在一件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种种看法。
(3)赞助者研究和文化研究。这一研究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揭示出视觉艺术不单纯是一个形式问题,艺术家必须受到文化传统、被给定的题材内容以及赞助人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或制约。由于文化习俗的影响以及赞助人的参与,因此艺术权威的专断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以上这些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始终围绕着美术作品展开探索,美术欣赏的活动过程也是如此。其中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志研究可以为美术欣赏中进行的观察与描述提供完善的方法;美术欣赏中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可以从美术史的风格研究与符号研究中汲取营养和学习方法;除此以外,对美术作品的一些资料和背景的收集可借鉴文献学研究的方法;美术史中的图像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则为美术欣赏者提供有关美术作品背后的环境、文化以及对作者内心进行解释的有利帮助;而近代美术史研究中的阐释学则有利于培养欣赏者在美术欣赏中形成个性化的批评和审美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吕澎.作为学科的“艺术史”及其相关学科[J].新美术,2003.
[2](澳)保罗•杜罗,迈克尔•格林哈尔希.西方艺术史学――历史与现状.转引自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曹意强.艺术与历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鉴赏;人文素质;教学初探
引 言
美术鉴赏是人们通过自己特定的审美感官,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领会与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美术鉴赏是一种以视觉为引导,联系鉴赏主体的人对鉴赏客体的作品进行感觉、认识、理解并产生情感判断,达到鉴赏者与创作者对生活的共识和共鸣,是鉴赏者通过鉴赏美术作品中美的真谛来认识和把握人生命运的过程。[1]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美鉴赏课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美育教育功能,是我们目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对美术鉴赏育课程进行教学初探。
1.明确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
美术作为人类追求、创造美的活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如何面对美术作品?从美术的特有性质和角度去认识、分析、体验、评判,将对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的探索延至深层,从美术活动的生理、心理分析上确定鉴赏的审美意义、方法、性质,完成鉴赏活动,这便是我们美术鉴赏的精神活动之所在 [1]。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对美术作品如何鉴赏、怎样鉴赏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鉴赏美术作品的意义,首先是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的智慧及创造力的认识、学习和继承,进一步认知人类自我的发展进程。其次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及艺术素养。鉴赏过程是一种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比较鉴别,肯定真善美,鄙弃假恶丑,审美能力、艺术素养、精神境界也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面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就会深感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增强热爱祖国的热情。再次是通过不同的审美层面、审美内容、审美方法、审美途径,使审美鉴赏能力向更高层次推进。同时,必须认识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新的要求,加快研究和探讨现代审美鉴赏教育已在美育活动中凸显出来,这反映出社会各方面对迅速提高各类人才审美素质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现代人对提高自身审美素质的内在要求。[2] 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的同时,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诱导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鉴赏教学关键所在。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
美术的范畴比较宽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摄影、工艺等方面,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通过这么庞杂美术系统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是一个考验。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2.1根据课程的性质,制定灵活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没有考虑到美术鉴赏课程性质,而简单的把美术鉴赏课程分为中国美术史部分和外国史美术部分。把鉴赏课程当成史论课程来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繁多,时间紧张,老师自己上起来找不到重点,满堂抓,上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美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或有些老师干脆把《美术鉴赏》课程作为《美术欣赏》课程授课。美术鉴赏不同于美术欣赏。“鉴赏”具有鉴别、甄别的意思。“欣赏”,一般不包含鉴别。“鉴赏”是人们对美术作品带着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来进行观赏,“欣赏”乃是人们对美术作品带有一种肯定赞誉的态度来观赏。[1] 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在内涵上也不同,美术鉴赏的内涵比美术欣赏的内涵更广泛,其具体要求也更高一些。欣赏是在有所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赏析,其基本态度是肯定、赞许并为之感动。鉴赏是在一定层次的要求下对艺术作品进行鉴别、批评、赏析。它首先要求主体对作品作出是非判断,在仔细识别与知晓某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其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鉴别,然后才对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作出肯定、赞赏或批判、否定的表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是不妥的。作为新世纪的人们不仅要能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鉴别复杂的美术作品的能力,以决定对这些作品取何种态度。[2] 在教学过程中,又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对逸闻趣事的好奇心,专门挑拣一些作者的趣事津津乐道,或对作品只是简单的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于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等等很少涉足;虽然不同程度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美术方面的知识,但大大的消弱了学生对美的评判,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文素质及人格的培养。因此,我们上《美术鉴赏》课程,首先要打破美术史论课程一贯的教学大纲,分门别类的形式制度适合美术教育普及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教学大纲。
2.2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内容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生动性
《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灵活性。
首先需要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美术的概念。美术又称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是运用造型手段反映生活“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3] 这里的“美丑”是一个宽泛的含义,主要是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而不是表象的,外在的。
其次,把美术鉴赏相关知识与代表性的作品结合起来讲解,学生能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对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的介绍。首先要对徐悲鸿个人简介及在美术史上重要性有一个介绍;其次是其代表作品;再次介绍《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品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段、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所体现的创作者思想情感等等。通过对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理解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们的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也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人格的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让学生把握对某一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鉴赏不能简单的从作者个人经历,或单独的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等来分析,而要把该作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历史长河中,结合当时的审美价值观,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思想情感、人文修养及其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等等进行评价,才能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鉴赏,把握蕴含在其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实质内涵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
3.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样性
《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素质课,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多样性的教学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以多种教学方式穿行教学。
《美术鉴赏》是视觉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这一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积极和动性性,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
一方面先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感受美术作品。例如我们展现一副美术作品,不要急于去告诉学生作品是什么,作品展示的是什么,作品的语言形式、创作者表达的意图、思想情感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联想、分析、判断,然后再加以补充,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富有生动性。要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去传达美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学生去想象、通感美术作品,比如在介绍摄影黄山的时候,让学生看了作品之后,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处在黄山之中,闻着大自然的芳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想象微风浮过脸庞,学生就能感受、体验到黄山的自然美,得到美的享受,身心都会感到愉悦,教学也在愉悦和享受中不知不觉的结束。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直观性使学生直接感受美术作品,利用作品的震撼力和冲击力直接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营造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觉空间,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的特色和魅力,与美术作品达到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中,通过收集资料、制定多媒体幻灯片、手工制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会和乐趣。
结语
总之,《美术鉴赏》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教师要使该门课程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效果,通过《美术鉴赏》,普及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健全人格,从而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生.美术鉴赏论[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5.
篇7
关键词: 兴趣;创造性思维;基本知识与规律;文化情景
美术欣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欣赏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美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力、想象力,扩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手段。学生通过欣赏,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可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正确培养学生学习与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欣赏的内部动力。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或一味地让学生去欣赏图片,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其欣赏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结合和被欣赏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最简单的理论知识来向学生论述,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听得明白。同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和作品相关的故事情节穿插其中,使作品能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吸引住学生眼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作品,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慢慢地欣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讲课的个人魅力也是抓住学生兴趣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去研究,挖掘新的方法和故事,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往的美术欣赏中,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角度对作品进行讲解和评述,而不去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导致最后教师只是讲完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而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师却不知道。在欣赏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教师可以在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刺激和挖掘自身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作品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来主动地讲解作品,并且对于学生讲解的内容,教师应加以引导,不能学生刚一讲解就加以否定,这会打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使其不再愿意参与到欣赏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以欣赏者的角度来解释作品、欣赏作品。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认真备课,对于课堂内容要精心设计,采用新颖的方法教学,使美术欣赏过程由教师被动地欣赏作品的过程转变成学生自己积极创作的过程。每个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观察作品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教师不可以由于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就将其抹杀,教师要接纳和鼓励不同见解的学生,使其能够大胆地去想象和理解,这能够使学生慢慢地形成创作性思维,并敢于讲解给全体学生听。教师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更多美术作品的欣赏中去。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教给学生欣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其独立欣赏作品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过于追求结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使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陶醉其中,发挥联想,进行美术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与规律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知识,不同的美术种类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工艺美术,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还要注意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方面的审美性。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篇8
摘 要:新形势下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只有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将学生的作品作为重心,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也不例外。学术作品评价要本着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提高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达到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氛围改为主动学习模式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方式,创新
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春风伴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资源共享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却被大家所忽视,没有注重其研究和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达到基本的课程要求。但是在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会由于美术评价模式的滞后而让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同通过学生美术评价而达到促进或激励学生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无法让提升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兴趣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只有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模式[1]。
一、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并授之于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美术作品鉴赏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进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理性的判断,提高学生对于自身美术素养的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作品评价时,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不仅仅可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还能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倾听。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教师要足够关注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基础,不能只是单纯地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单方面的灌输,这样不会有任何的效果。要和学生进行基本的互动,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样可以让讨论更加有意义,而不每次都是几个同学进行思想的阐述[2]。正确目标的确立,能够提高课程效率,让创作过程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通过修改意见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达到基础技能提高的目的。这样学生获得能力的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教师被动知识的传达。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动员学生加入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点评技巧,让引导的作用被学生所熟知,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名品有所了解,还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同辈美术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提升自己的技巧。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点评,还要让学生彻底了解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如果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根据不同的缺点进行补缺,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3]。
二、营造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
和谐的美术评价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有了教师的循循善诱,举例讲故事等学生易懂的教学方法,抽象的“艺术”概念生动了起来,学生可以从身边寻找艺术的存在,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有了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能够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跟教师阐述作品的最初创作想法,以及自己所想象的最终成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在作品的行、色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的模式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谐氛围的营造,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对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分析,展开对美术作品特点的阐述,这样能够更加立体的向学生展现出作品的形成环境。对于美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源泉,可以从美术的专业感出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元素,例如线条和色彩等。最后要让学生阐述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现,了解每个美术作品的创作意义,以更加独立的方式完成作品的评价,这些途径都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艺术赏析。
三、加强学生美术作品点评的针对性
对于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工作,很多教师都想做到俱全,但是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能够将某一点进行详尽的阐述,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以面面俱到。在很多时候,美术作品的评价在乎的是某一个精度,而不是数量的多少,这有着本质的区别[4]。一个全面而且细致的美术作品评价可能包括作品的选题、创新的角度,不同方法的运用等,虽然能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制作整个作品的思维过程,但是一味的“剧透”可能会让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只有针对性的点评才能产生更加精确的效果,突出教师对某一方面的独特见解。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全部知道哪里需要做什么工作,那可以说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为教师所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之后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作品修改。
四、点评突出学生的创作过程
教师在点评学生美术作品的过程之中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定期的复习,因此在点评美术作品时,需要做到点面俱全,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构思过程,进而让美术作品更加完善。虽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过程解说,才能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加动态,突出理论学习的过程。学生作品创造过程进行创新的过程深受学生喜欢,在之后的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的培训为学生们打开课堂之外的更为广泛的艺术视角,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作品评价,加强同学之间的艺术交流。
新形势下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能够体现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之中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通过在西安美术学院上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在不同的评价活动中自主地表达看法,这样能够促进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通过全新的教学环节设置,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让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通过更加感性的表达传达视觉的美感。学生只有学会如何评价美术作品,才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创新,这样对自身美术作品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农壹米.也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远意义[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6).
[2] 潘秀妹.浅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09(09).
[3] 吴雪影.美术教育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精神[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篇9
在理论与实践中,关于歼10战机能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焦点为:歼10战机是否具有独创性,具有实用性的歼10战机造型能否受著作权法保护,以及艺术性与实用性不能分离的歼10战机造型是否能受著作权法保护。歼10战机造型是飞机造型的一种,因此,探究飞机造型是否具有可版权性的关键在于:飞机造型能否具有独创性,以及实用性是否能将飞机造型排除出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其中,判断飞机造型能否具有独创性,应根据独创性的判断标准加以分析。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条引入了独创性概念,并在第3条对创作进行了定义,指出创作行为是一种智力活动,但是并未对智力活动做进一步界定。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多采用的是独立创作的观点,并不适用新颖性标准。学界对于独创性标准的看法也不一致,有学者认为,独创性即为独自创作,也有学者认为,独创性强调的是创造性还有学者指出,独创性应该体现作者的个性。尽管对独创性标准的看法存在分歧,但独创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具体含义应根据所讨论作品的种类加以判断。因此,在探究飞机造型是否具有可版权性时,应首先判定其所属作品类型;再根据该类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判定飞机造型是否可能达到该类作品的独创性要求。而飞机造型的实用性是否能将其排除出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应根据作品以及实用艺术作品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
一、飞机造型可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
在司法实践中,民法解释学为法官解释所适用的法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在认定飞机造型能否属于美术作品时亦可采用民法解释学的方法。梁慧星教授指出,法律条文由文字词句组成,要确定法律的含义,必须首先了解条文所用词句的含义。据此,判定飞机造型是否属于美术作品时,应首先从法律对美术作品的规定入手,通过对规定所用词句含义的分析,得出美术作品是否包含飞机造型的结论。
对于美术作品,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并未作出界定,而是在《条例》中规定,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该规定属于法律概念,采取的是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定义方法。前半句(绘画、书法、雕塑等)从外延方面列举出美术作品包含的作品类型,后半句从内涵方面揭示出美术作品的特有属性。在研究飞机造型是否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时,采取文义解释的方法,对界定美术作品外延和内涵所用词句的含义分别作出分析,然后判断飞机造型是否在美术作品的范围之内,以及其是否具有美术作品的特有属性。当且仅当飞机造型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条件时,才能被认定为美术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对美术作品外延的规定,采取了非穷尽式的列举方法,即在列举出部分美术作品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后,又加了一个汉字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汉字等在此种语境下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表示列举未尽和列举后煞尾。事实上,法律条文采用此种表述方式的情形较为常见。法律条文作为法律规范的载体,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如果法律用语含义产生歧义,将使法律丧失指引、评价和预测等功能。因此,当汉字等在以上述方式使用时,其在法律条文中应只有一种确定的含义。此外,在法律条文中采取列举式且并未在列举对象后加汉字等的情形也大量存在,此种表述方式穷尽了所有相关的对象;如果汉字等在法律条文中的含义为列举后煞尾,即加了汉字等的条文也表示其穷尽了所有对象,那么将会导致法律条文的表述不一致,进而使法律失去指引、评价等功能。故,汉字等在法律规范中应为表示列举未尽的含义。由此看来,美术作品不仅包括绘画、书法和雕塑,还包括具有其特有属性的其他类型的作品,比如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美术作品还包括陶艺等。依此,尽管飞机造型并不属于美术作品概念中列举的几类作品,但只要其具有美术作品的特有属性,依然可以归类于美术作品的范畴。
为判定飞机造型是否具有美术作品的特有属性,应对该特有属性加以分析。根据规定,美术作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有属性:(1)在表达形式方面,美术作品采用的是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2)在所表达的内容方面,美术作品必须具有审美意义;(3)在表现形式上,美术作品表现为平面或者立体造型。当飞机造型同时具有上述三个属性时,方可判定其为美术作品。首先,飞机造型为立体造型自当无疑,在表现形式上符合法律对美术作品的规定。而飞机的立体造型通过设计后呈现,故飞机造型的表达形式体现在飞机造型设计过程中。造型包含创造物体的形象以及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的意思;设计则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据此,造型设计是指,设计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为物体的形象制定图样等,设计师主要采用线条和颜色等艺术语言进行创作。那么,飞机的造型设计就是指飞机设计师对飞机的整体形象进行计划、规划和设想,采用线条和颜色这两种艺术语言,通过对线条与颜色的组合设计,形成线条流畅、外形独特的造型(飞机造型)。由此看来,飞机造型的表达形式为线条和颜色,符合美术作品在表达形式方面的要求。
另外,朱光潜先生在美学上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他认为介入美感与艺术活动的是意识形态的总和,即世界观、人生观、阶级意识,以及相应的思想情感,此外还有生活经验、文化素养、专业技术修养等,是全部自觉的与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整个有机体。具体到作品,作者对美的感受受到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介入美感与艺术活动的意识形态包含了专业技术修养,这表明作者的专业技术修养是可以介入美感与艺术创作活动的,不能因作品的创作过程采用了专业技术,使作品包含了技术功能方面的内涵,而否定该作品具有美的内涵。因此,尽管飞机造型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但是飞机流线型的外形、紧凑的结构、和谐的颜色搭配等是设计师对美的表达,体现了设计师的审美趣味,使飞机具有了美的内涵。飞机具有美的内涵,进而使飞机具有审美意义。具有审美意义要求作品具有审美的作用和价值,其中审美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的意思,易言之,凡是能引起主体对美的领略和体会的心理作用的作品,都具有审美意义。飞机造型表达了设计师对美的看法,传达了一种美学观念,当然能引起主体对美的领略和体会,必然具有审美意义。
综上,根据文义解释,飞机造型既未超出美术作品的外延,还具有美术作品的特有属性,因此,飞机造型符合法律对美术作品的规定,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梁慧星教授在阐述文义解释的相关原理后又进一步指出,仅仅采用文义解释的方法通常较难确定法律条文的真正含义,但如果在采用文义解释仅得出唯一的解释结果,就不能再采用其他的法律解释方法了。根据文义解释,仅得出飞机造型属于美术作品这一结果,因此判定飞机造型是否属于美术作品,仅采用文义解释即可。事实上,歼10战机模型案的二审判决,就是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确认歼10战机造型是否具有独创性。T
二、飞机造型可以具有独创性
飞机造型属于美术作品,在判断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时,应采取美术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一般认为,独创性主要体现在独和创两个方面,独,指作品是作者独立完成的,创,指作品是作者智力劳动的成果。对于作品独创性判断标准的分歧,主要在于对创地理解。按照对独创性标准的要求,从低到高排序,对创有以下三种理解:(1)投入技巧、劳动或者判断;(2)投入智力劳动;(3)投入创造性智力劳动。美术作品具有审美意义,是作者主观审美在客观事物上的反映,体现了作者精神方面的内容,因此美术作品不能仅仅投入技巧、劳动或者判断;同时,美术作品也不能是按既定的程式或程序推演出来,因为这种智力成果没有运算人的个人创造和设计,运算人付出的只是经过学习和训练的知识和能力。因此,美术作品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宜采取较其他作品严格的独创性判断标准,即采取投入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标准较为合适。就飞机造型而言,其不能完全由功能决定。如果飞机造型是按照既定的功能,根据科学技术方法推演设计出来的,尽管该推演设计也是智力劳动,但该劳动并不具有创造性,没有表达设计师对美的感受和看法,便不具有独创性。飞机造型必须具有独立于功能的创造性智力投入,方可认定其具有独创性。
飞机设计是一项复杂且周期较长的工作,工业部门通常将飞机设计分为八个阶段来进行。在第一阶段,使用方(军方或民航)负责拟定设计要求;在第二至四阶段对飞机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第五至八阶段,为飞机的试制、试飞、生产以及使用与改进阶段。飞机造型主要形成于第二至四阶段,在第五至八阶段可能会对飞机造型做出修改,此外,飞机造型所能达到的功能和指标必须满足第一阶段由使用方拟定的设计要求。由此看来,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学科领域,飞机造型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环节,飞机造型逐步形成于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这几个阶段里。比如,在前述三个阶段都要进行气动布局,该布局决定了飞机外部总体形态布局与位置安排,由此便形成了飞机造型的总体轮廓。飞机造型设计必须满足使用方拟定的要求,形成机设计过程中的飞机造型也因而具有实用功能。但是,飞机造型与飞机的功能并不一一对应,根据同一设计要求,设计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飞机造型。比如,飞机的气动布局包括常规布局、鸭式布局、无尾布局、三翼面布局、飞翼布局等,各布局形成的飞机造型的总体轮廓差别较大,但各布局在功能上并无实质差异,从理论上来讲,同一设计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气动布局。由此看来,飞机造型与其功能并非是一一对应关系,其并不是按既定的程式或程序推演出来的,在飞机造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线条和颜色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
事实上,美国军方的战机大部分都采用招标的形式研发、制造,在军方发出含有具体指标和性能要求的招标书后,参与竞标的航空企业会根据要求分别设计出具有不同外形的战机(如YF-22和YF-23)。飞机设计师在设计飞机时,除了根据功能要求做出技术方面的考量外,还对飞机造型作出了更优选择,这种更优选择是设计师根据其主观认识对飞机造型作出的美的选择,也即设计师根据其意识形态的总和,创造出新的飞机造型这一新客体,在新客体上表达了其新的美学观念。据此,飞机造型可具有独创性,进而,其也具有可版权性。值得注意的是,二审法院在审理歼10战机模型案时指出,确定歼10战机造型是否享有著作权,应该根据其是否具有独立于歼10战机性能的纯粹艺术表达来判断,该判断标准就是美术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三、不能因实用性将飞机造型
排除出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并未规定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因此不能因实用性将飞机造型排除出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现行《著作权法》仅以列举的方式在第3条规定了受保护的作品类型,而在《条例》中对作品及各种类型的作品进行了界定,根据规定,并未要求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不具有实用性。此外,现行《著作权法》还在第5条@7列举了几种不适用该法的情形,而具有实用性并不属于这几种情形。事实上,美国、法国、德国、巴西、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并未将具有实用性作为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理由。在美国,起初实用物品的设计( )仅由专利法保护,自M .S案@8后,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物品也可受版权法保护。在英国,汽车外形设计受版权法保护仅要求:(1)设计必须符合法案规定的作品类型;(2)设计具有独创性。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将汽车外形设计归类于图形作品( )项下的雕塑作品。而在法国,凡是具有艺术性的实用物品,可受到与美术作品同等的保护。由此看来,具有实用性并不能成为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理由,飞机造型也不能因此被排除出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
此外,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一稿、二稿、三稿都对实用艺术作品做了规定,其中第三稿指出,实用艺术作品是指玩具、家具、饰品等具有实用功能并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一项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可以表现为纯粹的艺术品,也可以表现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实用物品,而只要实用物品中包含艺术创作,则不论是以手工制作的工艺品,还是以工业方法生产的产品,皆可被称为实用艺术作品。飞机造型是具有实际用途的艺术创作,飞机为以工业方法生产的产品,应被视为实用艺术作品。因此,如果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获得通过,飞机造型仍具有可版权性,仍可能作为实用艺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但有观点认为,艺术性与实用性可分离是实用艺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条件,飞机造型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不可分离,因此不属于实用艺术作品。事实上,实用性与艺术性分离的判断标准不明。美国是要求实用艺术作品实用性与艺术性可分离的代表性国家,也是著作权保护理论与实践最为成熟的国家,但美国至今仍未确立一个无争议的可分离判断标准。美国在实践中产生的分离判断标准包括物理上的可分离性和观念上的可分离性,其中,观念上的可分离性又包括主要/次要判断法、可销售判断法、注重设计过程的判断法、临时置换判断法等,上述每个标准都有其存在的依据,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颇有可评判之处。由此看来,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分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按照美国物理上的可分离性判断法,飞机造型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不可分离的;而按照注重设计过程的判断法,飞机造型的艺术部分与实用部分又可分离。据此,在明确要求实用艺术作品实用性与艺术性必须分离的美国,也不存在确定标准断定飞机造型的艺术部分与实用部分是否可分离。而英国则不强调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否可以分离,只是在将实用艺术作品用于工业生产前和生产后,版权保护期有所变化。而在我国,实用艺术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否需要分离,以及分离的判断标准皆未确定。绝大多数法院在审理相关侵权案件时,采用的是实用艺术品的艺术部分是否符合美术作品的独创性要求这一判断方法,仅在歼10战机模型案的一审判决中采用了艺术性与实用性是否可分离的判断标准,但该案二审判决并未继续采用该标准判断,而是指出原审原告未提供证据证明涉案的飞机造型有独立于功能的纯粹艺术表达,因此不能认定涉案飞机造型构成美术作品。由此看来,艺术性与实用性可分离并不能成为实用艺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合理条件;进而,飞机造型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是否可分离,并不是判断其是否属于实用艺术作品的标准。
德利娅利普希克教授指出,根据艺术统一原则,??著作权对作品的用途,就是说对作品被专门用于艺术或文化目的还是它也可以有实用性目的这个问题不感兴趣。著作权法保护文化、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对所保护作品的功能在所不问。由于《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尚未通过,学界普遍认为,现阶段关于我国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方式,在我国实用艺术品符合美术作品的构成要件的,可将其作为美术作品用著作权法加以保护;此外,符合外观设计专利要求的,亦可申请专利,请求专利法的保护。而在司法实践中,多数法院判定具有独创性的实用艺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因此,作为实用艺术作品,飞机造型亦可能受著作权法保护,亦具有可版权性。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素养 高职院校 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7-01
审美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是与审美情趣具有密切联系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体制施行的今天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而凸显。利用美术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智力的挖掘与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美”与“术”的协调,平衡学生的美术意识建立与美术素养提高。因此,笔者选择“美”与“术”两者的协调作为出发点,对提升高职学生美术素质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 加强“美”与“术”的协调,提高民族文化理解度
任何阶段的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都基于自己的切身经验。许多作品的产生灵感为各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加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中民族文化的理解,是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表现,所以,教学要加强“美”与“术”的协调,其中“术”是教师要致力于提高的民族文化理解度,加强学生的美术素养,需要民族文化作为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美术作品中的无言语言进行体会,实现对美术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
在进行高职美术教学时,教师通过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国画中的诗词与书法,是美术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国画中具有明显的墨色变化与线条变化,具有浓与淡、干与湿、阴与阳、向与背等多种表现手法,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教师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引导,使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进行发现与体会,加强学生美术素养的快速提高。
二 加强“美”与“术”的协调,提高背景文化理解度
“术”不仅单独指民族文化,更指与美术作品创造有密切关系的背景内涵。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一个故事,都有独特的背景与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术”与美术素养进行平衡,不断增加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切身体验,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特定背景的理解。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为学生创造与传输和美术作品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大大提高。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洛神赋图》时,它描绘的是一个纯洁的爱情故事,共有三个主要部分,表现手法颇具浪漫色彩。教师可以利用介绍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阐述,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作品的背景文化知识,在获取文化背景知识之时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加强了高职学生美术教学中“美”与“术”的协调,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 加强“美”与“术”的协调,提高学科角度理解度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艺术与其他的许多学科是互通的,艺术将所有学科的精华进行总结,整体表现出来。美术作品能引起许多欣赏者的共鸣,是因为集聚了许多生活实感与实物。教师在美术教学时,要实现“美”与“术”的协调,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特性,使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有多方面的感受。教师要利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扩展学生的审美角度与审美视野。
在高职美术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进行多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边进行作品欣赏,边融入多学科知识。
只有学科与学科进行结合,才能使美术学习中的“美”与“术”实现真实的协调,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肯定与认可。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在“美”与“术”协调的观点上,对美术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来加强高职美术教学同仁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视,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历史学研究生方向
-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实训过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