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篇1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背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中人人要学会学习、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也是形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生活在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内心世界丰富,主体意识强烈,在信息资料面前与语文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主动研究、主动质疑、合作探讨,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汉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等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理论是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性、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特点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发展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新知识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现代课程论基础;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的一个领域。所谓“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理解和接受性学习方式相对应,泛指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渗透在各学科、各类学习中。如果从课程角度理解,是有课程计划安排的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边生活和学科中确定研究对象及专题课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语文学科内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与合作性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减少简单、烦琐、低效的训练,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向学习语文的深层次、高层次深入,形成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汇总研究;如何提出质疑,分析论证;如何互相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对语言文学形成独特的感受等等,使学生在研究中积累学习经验,在质疑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在感受中领会语文的魅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主动去研读课内课外的文学现象,发现并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获取文学知识;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自发地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文化品位。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会了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开设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它对现代教育作用重要,意义深远。

四、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师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高职英语教学契合点

虽然研究性学习属于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但在国内的教育界,关于其研究也不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如张肇丰(2000)对研究性学习的产生背景、内涵、基本特征、时代意义作了分析;陈志科(2003)对研究性学习所作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论述;李黎波(2004)专门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作了初步的探讨。另一类是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总结或建议,张兴华(2002)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师资等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最近专门针对于高职英语的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也有学者探讨,如熊苏春、谈慧娟(2007)就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进行了讨论;郭能辉(2007)也作了类似的研究分析。他们对研究性学习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于研究性学习与高职英语的结合的实际问题还有待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对“研究性学习”涵义的界定。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显而易见,一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直接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间接从书本上去学习;二是自主性,学生自己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题,而不是由老师来规定;三是探索性,研究是发现问题以确立专题,调查研究,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南》说明了三种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自己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形成自己的独创见解或新的发现,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前人经验知识。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提升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一是可以提高学生英语的水平,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其本专业的学习创新。然而,从其概念中也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单独学习行为,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行为。但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为主,起主导作用,而研究性学习却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选择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就要特别关注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结合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要考虑学生的水平,量力而行,具有可操作性。发现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是否只是从学生生活中与社会生活中选取专题,而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不顾,这就是教材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结合问题。学生、教师、教材在研究性学习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必须加以考虑。

二、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

(一)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高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和“三校生”。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公外”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连发音都不过关,单词语法更不用说。据笔者的同学反馈,他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时期带的两个班,一个是广告设计班,一个是新闻采编班,他们属于文科,但在作文当中,简单的语法错误、单词拼写错误却屡见不鲜。两个班共70余人,女生占70%,但成绩比较好的也就10来个。另外,也有江西工业职业学院的老师反映,她所教的两个班,机电一班和二班,更是如此,共109人,成绩稍微好些的也就是15个左右,他们属于理科,一个班全部是男生,另一个班除了两个女生外也全是男生。还有,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较大,成绩较好的有80多分,而成绩差的竟然只有10到20分。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其他职业院校。

(二)英语学习动机不足

高职英语的学生因为本来英语基础就比较差,他们当中80%表示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或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认真学习英语,但由于方法不当或缺乏耐心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视公共高职英语为副科,不是他们的专业,也就没认识到高职英语的重要性,学习英语是出于无奈。总而言之,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普通较低。当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使学生的动机不足,那就是高职英语教师的水平与教学方法问题,各个职业院校为降低教学成本,外聘部分兼职英语教师来担任公共英语教师,而职业院校对于兼职教师的管理不够完善,基本属于放任的状态。

因此,教师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原有薄弱的基础,以及英语学习不足的动机情况。提高对高职英语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教与学有机结合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行之有效。此外,虽然研究性学习专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但也离不开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教材,必须以教材为依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扩展,因此,对于教材的特点的分析颇有必要。

三、研究性学习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契合点

以上分析了各高职院校中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这就是研究性学习与高职英语教学的第一个契合点,即学与教的契合点。笔者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以《当代高职高专英语》为依托,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广告设计与新闻采编两个班为典型,结合学生专业,探讨研究性学习与高职英语教学的三个契合点:学与教、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英语学习与学生专业。

(一)研究性学习与教师作用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还是基本上停留在以传统单向教学为模式、课本单词语法教学为主体、应试教育为目的,忽视了学生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可由于高职学生不同于中学学生,不存在升学压力,加之,学生的英语底子普遍比较差,以教师权威与考试来强求学生学习英语行不通。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主导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心理的朋友与学习的组织者,把英语学习融入教学当中,为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创设民主的氛围。以第一册第一单元“College Life”为例,笔者先让学生畅谈大学的生活的一些感受包括一些趣事,把他们心里的想法用英语写在黑板上,进而让他们填写学习英语遇到的困难,分为语音、语法、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几个方面,并以实例来说明学习英语不怕起点低,解除他们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弱点来纠正他们的错误,真正做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朋友。并且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组织者,这包括任务的协商、活动的指导、学习的协助。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特点来指导,性格比较开朗的,让他们自己组织实践调查;性格内向的,可以适当安排与其他同学合作等。

(二)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材

研究性学习强调直接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题,而作为非英语国家的外语学习,语料主要来源于教材创造的语言环境,因此,高职英语的研究性学习要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为语言知识为载体,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而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而不是脱离教材。如围绕《当代英语》中“College Life”这个主题,在讲解关于大学生活的词汇、语法、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各种有关的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水平采取个人、小组、个人与集体结合的方式,并灵活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及专业特色。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好,就可以设想给国外一个朋友写一封有关大学生活体验的英文信;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就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考查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然后写一份英语的大学生生活问题报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还可以让几个班一起举办有关大学生活的演讲比赛,老师做评委等。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专业

开展高职英语的研究性学习,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差的状况,也要看到学生自身的优势,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及特色。作为“公外”的高职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他们的强项与重点,英语的学习被他们看成是“副科”,不是学习精力的投向范围。若能把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灵活结合,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其本专业的学习。例如,围绕“College Life”这个主题,在新闻采编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拟记者进行课外采访,而后进行文字编辑,制作板报,他们可以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进行评比,老师当英语顾问;在广告设计班,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学校设计一副宣传大学校园生活的广告,既可以自己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但必须有英语的说明,既可以是在广告上,也可以是展出时讲解,教师提供英语帮助;在评比时可以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这样的英语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教材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既看到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又要充分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及专业特色;教师既是学生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组织者和顾问;学校在鼓励学生从事社会生活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英语教材的选用。总之,高职英语研究性学习应该处理好三个契合点的关系:学与教、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语言学习与学生专业,更好地为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2]陈志科.研究性学习研究概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5).

[3]郭能辉.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论坛,2007,(7).

[4]熊苏春,谈慧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

[5]李黎波.研究性学习评价原则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

[6]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美的表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因其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中学推进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学美术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学生美术教学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实验研究,证实其作用和意义。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把学生的一部分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既“研究性学习”。也可通俗地讲成: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地讲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三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对象和时间

实验前,对初一10个班40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美术的感兴趣程度和已有的美术基础水平,其中(4)班、(5)班、(7)班、(8)班的可比性情况和条件基本一致,随机抽取(7)班、(8)班(共78人)作为实验班,(4)班、(5)班(共83人)作为对照班。从一学期中采用分班教学,在实验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

选题――选择研究方法――制定方案――分析研究――结题报告――成果评价(展示)

选择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课题的确定方法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也可以是老师给出一定范围,让学生选择,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美术课的课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欣赏评述的内容(如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建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等),也可以是绘画或工艺内容(如商业包装的设计与制作,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与方法等);可以是课本规定内容,也可以是课本外的内容(如青少年喜欢卡通画的原因,电脑绘画的价值等);可以是美术学科的,也可以是艺术课程和综合学科的(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产品,美术与文学,学校各学科的美育特点、因素和审美教育功能等)。

课题提出之后,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其中关键是制定一个可行方案,老师根据方案来指导具体活动。方案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条件、时间表等。方案一般由学生自主制定,由指导老师帮助指导后执行。

下面是实验班的学生制定的研究方案案例。

对课题成果进行及时评价,是对学生研究活动的肯定,也能及时总结优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下次活动。不同的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些成果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有些成果用展览的方式(如“拎袋设计制作展”)让全校师生参于评价;优秀的研究成果可发表于校报或校外报刊,让社会评价。

四、结果与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学期的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美术课上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期初与学期末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程度的数据对比: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只是副课,有些学生对它尚没引起足够重视,要想让他们学好并受益于这门课程,惟有提高他们的兴趣。以上数据充分地证明研究性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同时实验班在参加有关书画比赛中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和美术才艺。

2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作品更是以创新为生命力。研究性学习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看的更多,问的更多,想的更多。如在“中学生喜欢怎样的校服”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周围同学,通过到图书馆及上网查阅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的优秀作品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和希望。在提交的设计草图中,有一部分是相当前卫的“概念服装”,象“会变色的校服”、“一洗就干的校服”、“可调温的校服”等等。虽有些校服制作所需的技术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谁能说这些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就不会成为现实呢?

3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素质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常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分工合作的特点突出,很适合美术课中的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这一形式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组内分工――动手操作――成功合作――组织交流。这种形式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合作氛围,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针对自己的特长争取担任最适合的角色。如在“包装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市场调查,查阅资料,综合本单元、本学期甚至若干学年的相关知识、技能,积极讨论创意、构图、色彩,勾画并不断修改草图,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成果。

五、小结

1、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要求、课程价值和教学方法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各学科应广泛应用,综合应用,得以强化。

2、美术是一门综合课程,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是美术学科老师应该十分重视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

3、研究性学习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是有实效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也是复杂的、多样化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上仅是我研究性学习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初步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赐教。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尝试》扬一波

[2]《自主研究自由创造》曾轶丹

篇4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精神,积极构建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基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

1.浏览和精读

阅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部分,浏览和精读是阅读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所谓浏览,又叫泛读,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浏览可分为了解式浏览和涉猎式浏览,多用默读扫描的形式进行。了解式浏览一般采用整体式阅读辨认,不求逐字逐句的辩识;涉猎式浏览可以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发现所需信息,有所选择地阅读并获取更多信息。当然,浏览不是没有目的地乱翻,而是捕捉有效信息的方式,可以结合精读进行分析处理。

2.比较式探究

比较既是阅读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方法。乌申基斯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对象放在一起,分析探究异同的学习方法。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建立比较点,进行求同辨异式的探究。

3.鉴赏与评析

鉴赏评析能力是阅读的最高能力。鉴赏评析是审美认识活动,是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知相统一的高级精神活动。它要求读者通过阅读,把握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的技巧,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多维度鉴赏和辨析,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实现作品感受的目标。教师在开展品读鉴赏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分清类别,辩明技巧,体味意境,把握感情,评价得失。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以上三种方法,仅是课堂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其实,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首先,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所要解决问题,共同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会具有新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建议者。教师的作用在于从理论上、研究程序上、学习方法上提供指导和帮助,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教师要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学习,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在组织安排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讲解上,而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建议者,首先要从学习内容的确定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在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要防止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越俎代庖式教学形式带入研究性教学中。

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探讨过程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目标问题由教师设置,鼓励学生围绕目标提出问题,结论由学生得出,学习方式由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过后,有学生说,老师都把我们当成大人了,课上课下没有硬塞给我们东西,特别是研究性课程,引导我们去实践、去探索,使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实践,又学会了写作,更学会了合作,使我们了解了社会,懂得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教材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导作用在各个具体阶段的不同呈现。

篇5

正仪中心校 周伟华

研究性学习对体育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自然、社会、自我领域的感性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也是一种学习心态、习惯的培养,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作一些简单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如果设置的课题过于“死板”。又会抑制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确定一个课题范围,即一个课题包含多种选择,既为学生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障碍跑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6个垫子、6个篮球、6个体操圈,由于垫子可翻,

可爬;篮球可拍、可搬;体操圈可钻、可跳。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障碍跑。

2、合理分组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确保这种形式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笔者认为:1、以5—6人一组为宜。因为,如果人数过多,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极应付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视野不够开阔,组内的交流面过窄,也会给本组的探究活动造成困难。2、以自由组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因友伴群体多是平时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学生,他们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组成的群体,凝聚力较强,且有自然的带头人,便于开展活动。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不易为群体接纳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帮助选择一个能够相容的群体,并说服其接纳该生,以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无益的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组织协作研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教师的悉心指导。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如“创

编活动性游戏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学习游戏创编的方法及相关的游戏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种器材的功能,并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编排,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如何考虑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名称相吻合,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创编徒手操编排原则与注意事项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怎样选择编排与主题相符合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配合的旋律及节奏如何与操的主题及动作的风格相吻合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不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有几位学生想要研究“小篮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非同学们力所能及,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这个课题被确立了。课题组经过广泛收集资料,探究,他们的研究目标未能完成达到。按以前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应被评为“不及格“,但研究性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达到了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一组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课间喜爱的体育活动调查,查阅了资料、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在以往的学习中是难以做到的。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四、对于研究性学习应正确理解的地方

1、本质不能脱离体育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偏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的基线而淡化体育课的本质特征,仍须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能力、运动兴趣等的培养,这些都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研究课题不能只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或一些体育原理上的辨析和验证上,更须强调运动技能和对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毫无差别,为“研”而“研”,忽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那么它将毫无意义。

2、研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篇6

关键词: 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方法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中自行选择。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参与的心理趋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4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全班学生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较少,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 实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 阶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资料、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 多元性原则。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励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 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 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做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69-01

在中学地理教学领域逐步推广研究性学习,会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革,他将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教材内容,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非但不取代,相反还有赖于学科教学的质量。所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1、课堂研究性学习五步模式

第一步:提出挑战

第二步,课堂上学生拿出在画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向老师质疑。

第三步:学生第二次画校园平面图。

第四步:完善实践活动。

第五步: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校园平面图。

2、课堂上研究性学习活动模式

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在猜想中求证、在求证中解释、在解释中寻找到答案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3、课堂上传统教法与研究性学习整合模式

①问题的提出

②资料收集阶段

③资料处理过程

④资料分析处理、结论

⑤请探究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其他同学介绍经验。

二、运用教材内容,课堂外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在课上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意课下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运用已掌握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去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内容以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教师就设计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

1、掌握知识,关注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出问题并拟订课题;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分析和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学生通过这种研究活动,很自然地就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2、掌握方法,灵活运用,开展研究性学习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介绍民族,将收集了同一个民族的同学组织起来集中展示此民族的不同侧面。由民族风俗的相关性拓展到其他民族,流畅的完成课堂上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加深学生对各民族风俗的了解。

3、掌握技能,激发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确立研究课题上,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确立研究课题时不要拘泥于课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特别是课堂以外的研究性活动中。确立课题时,刘老师大胆的将古代地图和现代地图的特征和用途都扩展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不同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扫平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上的单一难题。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帮助学生找到最简捷,最直观,操作性最强的研究方式――制作电子课件。避免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收集资料,罗列堆砌资料。帮助学生真正的进行资料的筛选、编辑,真正的进行研究,深化整合以往和现在收集的对于地图历史的知识。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开始研究,充满好奇的进行研究,充满热情的完成研究。

三、走出教材内容,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地理教学是中学基础课程唯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学习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它的功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人类生存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勇于面对这些问题的挑战。

1、捕捉地理新闻,开展研究性学习

利用有影响的地理新闻,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顺理成章地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即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实践证明,教师适时捕捉新闻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生愿意接受,研究成效高。

2、利用地理节日,开展研究性学习

利用地理节日,开展以环境专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总之,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提出问题,开展有价值 ,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研究性课题。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3、掘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8

一、优化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表面看来虽然是一个“点”状的教学动作,它对数学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呈现出“线”型的过程分布的.因此,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落实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与强调.在实际教学当中,作者从课程开端处便会开始进行优化,将课程导入的形式与内容向着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去靠拢.

例如,在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先向学生们提出了三个问题:(1)求前100个自然数之和:1+2+3+…+100=?(2)求前n个奇数之和:1+3+5+…+(2n-1)=?(3)求前n个偶数之和:2+4+6+…+2n=?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还可以靠自己的计算知识勉强予以解答,而对于后两个问题,便需要大家展开思考,从中寻找到一些计算规律了.在对这个内容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逻辑已经初露端倪了,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思维的初步渗透.

高中数学当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灵活、自由、实际的.这些特点也为课程开端处的优化处理提供了方向.在每一次主体教学展开之前,教师们都应当将本次内容进行一个“软化”处理,找到其中可以灵活拓展或是能与实际生活取得联系的部分,并将之以自然化、情境式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从一开始便以研究性的思维走进知识.

二、强化过程,在开放问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部分,除了是知识内容深入展开的重要阶段,也是研究性学习有效铺开的关键时段.作为对于基本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研究性学习是与基本知识的教学同步存在的.通过强化主体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也得以优化提升.谈及具体的强化方法,笔者认为,开放性问题的引入至关重要.

例如,在对等比数列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将学生们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打开,我在课堂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开放问题: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是否存在一个常数c,使得数列{Sn+c}也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个常数c;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的出现,让学生们的思维顺利走出了基本知识形式的禁锢.这之中的字母常数也让问题的推导更具普遍性和灵活性.在这个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对等比数列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并从中发现了问题,促进了自己的进一步研究.

从特点上来看,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之间存在很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对基础知识内容的灵活拓展,需要学生们的自由探究,从而实现思想方法的实际运用与有效升华.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呈现阶段加入开放性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和深化方法理解来讲颇有助益.开放性问题虽然比较灵活,但内容上仍然是以基本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师们在具体设计时也不会产生太大困难.

三、延伸教学,在生活实践中拓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长线的过程,并不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解决当中,一直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就将研究性学习的触角延伸至实际生活当中也就势在必行了.以生活实践为背景搭建数学研究平台,是研究性学习广泛开展的理想思路.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了数列的知识内容后,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问题:某人对当地养鸡场连续六年中的规模状况进行调研,得到如下两个图像.左图表示从第1年开始,每个养鸡场出产1万只鸡上升到第6年每个养鸡场出产2万只鸡.右图表示从第1年养鸡场个数30个减少到第6年10个.请从中求出第2年的养鸡场个数及所有养鸡场出产鸡的总只数,并分析出哪一年的养鸡场规模最大.这个问题的解答,对学生们的基本知识掌握以及运用图像进行灵活探究的能力要求很高.研究性的提问方式也为学生们预留了充足的思考空间.

篇9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篇10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 主动性 合作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大量地浏览各种资料,对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比较、综合,进而使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成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可以实施策略:

一、创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学习目的。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需求和愿望,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语文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反之就只会按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被动参与学习活动,甚至不参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愿望,可来自家长、教师的期望、奖赏和惩罚,也可来自于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渴望。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参与教学的欲望主要来自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尊重学生的选材,围绕学生的思路去评改,尽量少改多批,注明要怎样写,指出写不好的原因。不要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否则教学效果差,事倍功半。不管是眉批还是尾批,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对学生的一点小小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认可;对学生的不足,甚至是知识性的错误,教师都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自己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才会把作文写好。

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做中学”。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策略就是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获得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三、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外,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使学习内容多些生活性

把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注意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是树与根的关系,根深方能叶茂。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观照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生命的体验得到充实和丰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生活课堂,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五、强调学习方式的合作性,使学习内容具备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