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1.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设置
(1)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
(2)为获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15学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成270课时的学习活动,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上学期,每周3学时,时间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任务的分工等活动,另2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建议高中一年级拿出—定的学时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让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学习选题论证和资料综述。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二年级每位学生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三年级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建议从建构思维模型、改进学习策略等方面选题,并安排一定时间,用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和学分认定,同时为部分学生补修学分提供机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方面。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2)社会方面。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师生关系研究、学生(来源:文秘站 )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可行性。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课题。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3)生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4)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5)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6)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研究”仅仅是方式,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4.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开发策略
(1)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各 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2)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3)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5.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
6.实施步骤:
a)培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策略;
b)选题及组成小组;(学生自选或指导选题)
c)成立班级学术委员会;
d)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篇2
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龙头学科,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中的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切实的落脚点,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着手点是转变教师教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相互争论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而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教师不仅仅要提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实践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辅导和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获得了哪些创造性的见解。要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到定量的评价与定性的评价相结合。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质疑、悬念、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如初中数学第二册《学习指导》上的有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如右图“在ABC和DBC中,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AC=DC;②AB=DB;③∠ABC=∠DBC。请你将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构成一个真命题”就是一个开放性习题。学生可以任意组合进行猜想,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及猜想进行证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3.社会实践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通过学生实践,培养学生数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严谨性,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动手操作和画图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如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关于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长为40m的塑料网,要围成一个一面靠墙的长方形鸡栏,当它的长、宽各为多少m时,鸡栏的面积最大?此题通过学生操作与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
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定位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2.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运行模式;支持条件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1).
篇4
[摘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已列为高中必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在“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纲要”所提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篇5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能力;安神益智方;实验研究
老年痴呆症(AI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首要症状是智力、记忆力、感官定向能力、判断力、语言思维能力不可逆的进行性退化,并常伴有性格改变。有资料表明,5%-1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痴呆症状。AD目前已成为继心脏病、肿瘤和中风之后的第4位死亡原因,由于其隐匿性和不可逆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与危害。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对老年痴呆的治疗却有其独到之处。安神益智方已运用临床多年,疗效确定。现将其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SOD、MDA及LF含量的影响总结如下。
1 材料
1.1 动物
2月龄NTH清洁级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号:湖医动字第20-001号)。
1.2药物及试剂
1.2.1药物安神益智方:人参6g,熟地9g,当归9g,炒白术5g,炙甘草3g,酸枣仁6g,制远志5g等。取药5剂,煎成1500mL。浓缩成750mL备用。批号:20060321。脑复康(吡拉西坦片),批号:20051001,每片400mg,由威海亚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取30片配制成600mL的药液,浓度为20mg/mL,备用。Alcl3,批号:20050513,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生产。取25.2g配制成2520mL,10mg/mL,备用。亚硝酸钠,批号:20041226,如皋市华瑞试剂厂生产,用蒸馏水配制成2.4mg/mL。氢溴酸东莨菪碱,批号:T05N531,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5mg/片。用蒸馏水配制成1.5mg/mL。
1.2.2试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脂褐素(LF)、考马斯亮兰测定试剂盒购均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分别是20060510、20060513、20060515、20060515。
1.3主要仪器
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DT-200跳台自动测试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
2.1动物分组及造模
取2月龄NTH清洁级小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20.33±2.32)g[雌性(20.19±2.06)g,雄性(20。46±2.57)g],按照完全随机设计,遵照均衡性原则,先将动物雌雄分开,再按体重分层,然后查随机数字表将动物随机分成Ⅰ空白对照组,Ⅱ模型组,Ⅲ模型+中药组(5.59u/kg),Ⅳ模型+脑复康对照组(0.42g/kg)共4组,每组30只。用Alcl3灌胃造模正常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9周:模型组每天以Alcl3200mg/kg灌胃,上午给药,每日1次,连续9周;治疗组,自Alcl3灌胃第7天起上午给予Alcl3灌胃外,每日下午给予相应的药物,每日1次,连续8周。灌胃体积为0.4mL/10g体重。
2.2观测指标
2.2.1 AD病模型小鼠记忆功能测试小鼠跳台试验,包括记忆获得(东莨菪碱)、记忆巩固障碍(亚硝酸钠)和记忆再现障碍实验(乙醇)。方法:于实验的63天进行跳台试验,训练前1h灌胃给药,即进行本试验。各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区,每区10只,分别接受3个试验。试验方法参照徐淑云等文献记载进行。利用小鼠对电击的记忆能力进行实验,采用DT-200跳台自动测试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每批实验各组分别有1只小鼠给药,平行操作。10min后再给第2只小鼠注射,以此类推。
①记忆获得实验:每组各取第1区10只,I组按10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Ⅳ组分别给予氢溴酸东莨菪碱3mg/kg腹腔注射。注射后15min进行跳台训练(各组小鼠平行操作)。实验分为训练和测试口训练前让小鼠置于跳台仪中,先适应环境5rain,轻放于平台上,当动物从跳台上跳下四肢接触铜栅时,即给予24V电压刺激,使小鼠受电击3次,小鼠受到电击后的正常回避反应为逃避到平台上,记录小鼠逃避至平台上的潜伏期,并记录5min内的触电次数(错误次数),以此作为学习成绩。24h后进行测试,记录小鼠第一次跳下受电击的时间(潜伏期)及其3min内受电击的次数(错误次数),以此作为记忆功能的评价指标。②记忆巩固障碍实验:每组各取第2区10只。学习能力测试方法同前。训练完后除对照组外各组立即腹腔注射NaN02 120mg/kg,以复制记忆巩固障碍模型。24h后进行记忆能力测试口方法为将小鼠放在平台上,箱底通电,小鼠从台上跳下为错误反应,记录从放上平台到跳下的时间为潜伏期。并记录3min内的错误次数。③记忆再现障碍实验:每组各取第3区lO只,测试学习能力。于训练后24h,记忆测试前20min,除对照组外,各组灌胃40%乙醇10mL/kg复制记忆再现障碍动物模型,然后测试记忆成绩。记录潜伏期及5rain内的错误次数。
2.2.2脑内自由基代谢指标的影响 (1)组织匀浆制备:末次给药后1h,各组动物脱臼处死,取脑,冷生理氯化钠溶液冲洗残血,拭干。精确称取脑组织,剪碎,置超声波组织匀浆器中,加入9倍预冷的生理氯化钠溶液或根据需要加入蒸馏水,制取10%的水相组织匀浆待测。
(2)测试方法:①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试剂盒测定法:(测定SOD,MDA、LF指标需先测定此蛋白后才能进行计算)取制成的10%组织匀浆0.05mL,混匀,室温静置10min,于595nm处,1cm光径,空白调零,用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各管吸光度。注意点:此法灵敏度高,所以标
准蛋白含量及蛋白含量必须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3g/L(1.3mg/mL)以下,此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蛋白含量高的样品请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测定,测试范围为1―15mg/mL。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测试法(羟胺法):取10%的脑组织匀浆液再稀释10倍,制成l%的脑组织匀浆。与试剂用旋涡混匀器混匀,置37℃恒温水浴40min,室温静置10min,于550nm处,1cm光径,蒸馏水调零,用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各管吸光度。③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测试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取10%的脑组织匀浆液0.2mL与试剂旋涡混匀器混匀,试管口用薄膜扎紧,刺一小孔,95℃水浴40min,取出后流水冷却,然后3500―4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532nm处,1cm光径,蒸馏水调零,用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各管吸光度值。④脂褐素(LF)测定(荧光比色法):取水相组织匀浆1mL,在1mL匀浆中加入经500C预热后的氯仿甲醇混合液2mL:在旋涡混匀器上抽提30s间歇10s,共抽提3次。30000r/min离心10min,此时样品分3层,上层为水相,中层为组织沉淀层,下层为氯仿甲醇相。吸取上层水相,再用带长麻醉针头的针筒沿管壁穿透中层,吸取下层氯仿甲醇液。向氯仿甲醇提取物中加人0.1mL的试剂,轻轻摇匀,使之澄清透明。将上述液体置紫外灯下放置60S,倒入石英比色杯中,用取有机相用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测其荧光强度。以0.1μg/mL的奎宁标准液,氯仿甲醇混合液为空白,发射波长420nm,激发波长360nm测定荧光强度。
2.3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版统计软件包处理。潜伏期及5min内的错误次数结果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检验水准:a=0.05。
3 结果
3.1 中药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学习记忆获得影响
结果表明,中药可使小鼠错误次数低于模型组,可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提示中药对东莨菪碱所造成的记忆获得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与脑复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2 中药对亚硝酸钠致小鼠记忆巩固障碍的影响
模型组测试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巩固出现障碍。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测试潜伏期均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有一定程度的减少(P<0.01)。脑复康组小鼠测试潜伏期明显延长,测试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果表明,中药对亚硝酸钠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巩固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弱于脑复康,结果见表2。
3.3 中药对乙醇致小鼠记忆再现障碍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灌乙醇之后,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脑复康组,中药组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0.05),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而中药组与脑复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中药具有拮抗乙醇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再现障碍的作用,结果见表3。
3.4脑内自由基代谢指标的影响(SOD MDA LF)
模型组小鼠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及LF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说明模型组抗氧化作用明显减弱,自由基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及LF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脑复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有明显升高小鼠痴呆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阻抑了LF堆积,结果见表4。
4 讨论
祖国医学将AD病归属于呆病、文痴、善忘、郁证、癫证等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其主要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以肝肾阴亏、心脾气虚及阳虚为主;实证以痰、瘀、火、郁为主。临床治疗多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窍、益气养血、清热涤痰开窍等为治疗大法。安神益智方由人参6g,熟地9g,当归9g,炒白术5g,炙甘草3g,酸枣仁6g,制远志5g组成,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益智作用,临床运用多年,疗效显著,本次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其治疗AD病的良好作用。
篇6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篇7
关键词:地域性; 研究性学习; 体验创新; 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4-001
一、地域性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
通过前期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对乡土课程资源较有兴趣,原因是学生开展研究感到亲切;可以体验、便于操作;学习中初步具备了解家乡、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思想感情等。
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选择研究课题。
二、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精心组建了一个纵向的组织系统,科学而有效地引导了研究性学习(见示意图)。
2.学习培训,准备到位,为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做好前期铺垫工作
培训的侧重点有两个,一是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做的学生方面的相应的准备工作主要有:(1)召开系列专题知识讲座(2)开设科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由市内资深教师介绍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精心规划,合理安排,科学有效地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
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考虑到学习头绪多、涉及面广,因此必须对此作出精心规划,合理安排,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为此,我们主要作好以下工作:
(1)选聘指导老师;(2)建立学生课题研究小组;(3)在评估本土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系列小课题;(4)开设研究方法讲座;(5)举办专题知识讲座;(6)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7)开展社会调查与民间采风,充分挖掘本土人文资源;(8)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互动,寻求各界对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广泛支持。
在开发本土课程资源过程中,学生走进社会,更好地了解社区、理解社会,增强了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接纳与判断的能力,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强了。
4.监控过程,管理到位,实现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
由于研究性学习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整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制订并设计了一系列的条例、方案、表格、计划,以期规范各项活动的展开。严格的监控与科学的管理保证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富有成效的开展,重点作好以下工作:
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个人小结;学生学年成绩评定;教师撰写工作小结;对教师的考核与奖惩;编纂《震泽实验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集》。
5.总结整理,精益求精,构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评价体系
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与学科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相应的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目标的构成。(2)师资的培训。(3)课程内容的开发。(4)教学活动方式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性学习结果。
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根据有关资料,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表。
三、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分析
1.开发了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充满地域特色的社区人文、社会、自然等课程资源
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开展地域特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开发了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充满地域特色的社区人文、社会、自然等课程资源,本土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为课堂教学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去搞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去打交道,因而学会了交往,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3.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强化了学科教学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学生是平等的,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师生同为研究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忧虑,也同为研究获得突破而兴奋、自豪。由此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大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手段开展研究,要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否则,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很多教师或是认为教科研高深难测,存有畏难情绪;或是认为自己教育教学任务重,对教科研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因而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普遍地较为薄弱。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极大地冲击了这些陈旧而又落后的观念,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高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常见误区
1.过分着重
(1)现象描述:某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生成小课题、小组汇报交流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实践、各组代表汇报成果、活动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活动总时间为12个课时,其中评价花了5个课时。结果学生普遍感到厌烦,不愿意再开展研究性学习。
(2)问题实质:学生为烦琐的评价所累,从而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成因分析:教师机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的要求,把手段当成目标,为评而评。
2.失之空洞
(1)现象描述:某个环节的活动评价中,甲生说:“小明表现很好,是值得我学习的。”乙生说:“小红很认真,我要投她一票。”丙生说:“第四小组发言很精彩,这个小组是最棒的。”课堂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
(2)问题实质:评价华而不实,在“面”上泛泛而谈,而在“点”上缺失。
(3)成因分析:缺乏评价的“尺子”,教师没有为具体活动量身定做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依据。
3.拘于形式
(1)现象描述:每一场活动都要进行自评、他评、互评;评价者必须涵盖成员、组长、老师、家长;评价方式必须有口头的、有书面的……
(2)问题实质:把所有的评价方法方式都集中使用于每次活动,不加挑选、不分主次。
(3)成因分析:教师没有对活动特点进行分析,找不到对应本次活动的最有效评价方式。
以上是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学生、教师、家长。如果某种活动中的某个环节操作烦琐、流于表面又成效不佳,这种活动就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让评价实实在在、简单易行。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误区的矫正策略
1.突出重点
评价的功能有导向、激励、反馈、鉴定等。评价是为课程服务的,它的直接作用就是为师生活动情况提供判断标准和判断结果,从而改进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亲历、体验,活动评价必须紧密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我们要针对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重点、难点,突出某个活动阶段的评价,而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为评而评。
如在以“人c自我”的研究性学习领域,学生基本上以个体探索实践为主,教师则应当着重从“学生是否充分了解自己”“是否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这两个方面设计评价内容,重点评价个体实践的深度以及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对小组活动方案的完善程度、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评价,就可以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
同样的道理,在“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实践领域,每个领域的评价重点也应当不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理解每个领域的活动重点不同。学生通过几年的连续活动,才可以做到综合、兼顾。只有把每一个活动领域的评价重点都落实了,学生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
2.细化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的评价内容只是勾画了大致的评价要点,需要教师根据每一次活动对这些评价内容进行细化,使评价者能够根据教师给予的标准进行快速、准确、客观的操作评判。根据笔者多年的教研经验,评价标准要做到紧扣活动主题,教师本身必须对活动主题了然于胸,和学生一起感受活动中的重难点,体会活动的艰辛,直面活动的困难,收获活动的喜悦。
如某个班级开展题为《今天我带娃》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制订了“今天我带娃”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评价表针对每个小组的不同的实践内容分别制定评价标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以利于学生互评有“法”可依,点评有根有据。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只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能制定出一套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评价内容。
3.明确方式
评价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性质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照媒介可分为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按照角色可分为自评和他评……不同的要素交叉,会形成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果每一场活动把这些评价都用上,既不可行,也没什么效果。在活动中,以一两种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的方式,既能达到预期效果,又显得简单有效、重点突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笔者认为:自我评价理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方式,学生的自我反思应当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
学生自评,不仅需要详细的标准,而且需要鲜明的个性。在每一场活动评价中,除了常规的一些标准,还要有充分评价自己独特体验感受的内容。如“我在活动中做得最好的是哪一点,从中得到的收获是什么?”“我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克服困难了吗?如果克服了,经验是什么;如果没有克服,原因又是什么?”“我在活动中哪一个方面做得不理想,有什么教训,今后怎么做才好?”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分工不一样,他们实践内容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自评内容的个性化。学生通过各具特色的自评、反思、总结,才能不断促进自我成长。在以自评为基本评价形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活动本身的特点引进其他方式的评价。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开展的,侧重于学生互评;主要在家庭里完成的,可以适当请家长评价;需要走上社会开展的,可邀请社会相关人士进行简评。
篇9
因为隐性课程资源更具普遍性,所以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能够为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供丰富的资源保证,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信息技术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给学生提供创造和动手实践过程的情境,学生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以综合应用,这不仅能提高其信息技能水平,也利于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开发和利用这些隐性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师易于开发和利用的几种隐性课程资源作简要的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资源
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人及其周围每天都要上演着各种信息活动;而学习正是信息活动的一系列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因此,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尤其是他们的学习经验,就是最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来源。学生自身经验这一巨大的课程资源如果不加以开发和利用,不是极大的浪费吗?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时,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学习过程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概念的转变。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信息生活的经验是丰富的。例如,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听课、整理笔记、做练习、交流学习心得等都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过程;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于手中或家里的各种数码产品,如电子辞典、MP3、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电子宠物、游戏机等,他们都有过使用经验,有的甚至比家长用得都熟;还有的学生在现代化的科技场馆、图书馆、博物馆中体验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施……这些隐性资源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信息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建构了一定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案例一:在学习“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时,可以结合学生写作的经历,每个学生从小学起就有写作文的经历,一部分同学还有写演讲报告、科技小论文的经验。他们都经历过选题、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撰写文章、修改完善文章的过程,这些学习生活经验形成了他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感性认识,也是学生建构和完善信息加工知识体系的隐性课程资源。
案例二:在学习“语音技术”时,学生玩各种数码产品的生活经验同样可以提供大量的隐性课程资源。通常学生不容易记住语音技术的两个关键技术是什么,更弄不明白什么是语音识别技术、什么是语音合成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经常玩手机的经验来说明,一些手机中的语音拨号就是采用了语音识别技术,而将短消息读出来给已经老花眼的年长者听则是使用了语音合成技术。这一隐性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的利用,不仅让学生对语音技术的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并积极创新的意识。
二、关注课堂点滴,捕捉生成资源
生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甚至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成为崭新的课堂资源,它们稍纵即逝,但是有效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辅助预设,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活跃,教学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充满生命的灵性,师生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成长。比如:在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预设了两种方案:①课本介绍的添加网卡,采用服务器共享上网,②当前一般家庭使用的添置宽带路由器或无线路由器共享上网。当组织学生评价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成本、节能等)后,准备转入下一环节时,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想法:受方案①的两块网卡和方案②无线的启发,两台笔记本电脑(同时具有普通网卡和无线网卡),可以不用添置任何设备,让一台电脑的普通网卡连接公网,通过无线网卡与另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便可更为节能地共享上网。我让他画出网络图,把方案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后,师生都拍手叫好。这个动态生成的隐性课程资源的捕捉和使用,不仅更为有效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让教师和学生享受了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保护并激发了学生创新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10
一、行动指导:“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可遵循“亲历实践、深度研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四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年龄段,为此,他们会想出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点子”,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常常会碰到想像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由此给学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指导作用:第一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选题方案的指导:第二是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是指导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第四是指导课题组协调进行各项工作。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第五是指导阶段内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变化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
二、汇报交流:“获得研究的量”与“提高研究的质”相结合。当研究接近尾声时,既是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的时候,也是体现学生阶段研究成果的时候,为了使各研究小组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写研究报告――制作手抄报――自由展示”的模式进行。
1.研究报告。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目标任务,如何让四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采取了四步法进行:(1)交流――让孩子将研究中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在组内交流;(2)提取――在小组成员说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发现与收获;(3)组稿――请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将发现与收获串联起来。组成研究报告初稿;(4)审阅――由教师对学生的初稿进行审阅,最后定稿,学生将研究报告写到表格上。
2.制作手抄报。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会有许多收获与感想,光凭一份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常常不能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与价值,而让学生将所有的资料都进行展示又常常抓不住重点,为此,我们选择了手抄报的形式。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小组各成员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3.自由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表达的方式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多种方式,例如:实物展示、图片资料展示、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文艺小品、辩论会,等等。在这些展示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实物等加以整理进行,也可以根据研究的成果进行设计、编排成有情节的剧目进行。多种方式有效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组织力、创造力、表演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快乐研究”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