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思维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幼儿思维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幼儿思维的策略

篇1

关键词:数学活动;发散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41-01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潜能,只要得到适时而科学的开发,都可以成为高创造性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尤其要深入研究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散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品质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

五、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幼儿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实践证明,在数学这个领域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是可行的,它不仅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的概念。因为教师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只有先使自己富于创造精神,在教育中不断有新设想、新追求、新探索,才能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幼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其语言能力。其一,人与人相互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就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它是人间真情表露的最有利的手段。所以,对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幼儿,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对其全面实施语言能力培养的教育,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作用非常大。其二,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幼儿教师对幼儿语言结构的有效培养,对幼儿性格的塑造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极其有效。其三,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幼儿接受语言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此阶段的幼儿脑部发育非常迅速,听力及语言能力伴随脑部的发育逐步走向成熟,为此,幼儿教师对幼儿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会极为理想。

二、努力挖掘幼儿教育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实践,幼儿教师已充分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的培养策略也已落实,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个别幼儿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不能重视细致认真地抓好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工作。其二,在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幼儿教育工作者使用的培养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和死板,幼儿语言学习的注意力根本调动不起来,更谈不上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其三,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有的幼儿教师不够重视加强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工作,工作中严重缺乏为幼儿语言教学注入的活力之源,导致幼儿语言能力培养收效甚微。

篇3

关键词:大班;绘本阅读;创造性阅读

在幼儿教育中,素质教育是重点,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幼儿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已经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对幼儿来说,绘本阅读是重要的阅读形式,是故事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对绘本的创造性阅读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习惯,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绘本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就是用创造性思维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中进行复述、推测、假设等,通过讨论图画文本内容、分享人物观点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主动阅读,主动理解。在创造性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进行创造性阅读,比如书面符号、游戏或者标签等,引导幼儿自己复述故事,或者创作故事,成为文字和图画的创作者。我国在对幼儿园教育的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目标,鼓励运用绘画、图书等方法,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对文字符号的兴趣,以及书写的技能等。大班孩子基本上是五岁或者六岁,他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对新东西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大班幼儿的头脑中,通常有许多的疑问,在绘本阅读中,可以选择有挑战性的内容,引导幼儿深入挖掘绘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创造性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二、在大班绘本阅读中引导幼儿创造性阅读的策略

1.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大班幼儿的阅读兴趣比起中班和小班的幼儿提高了许多,他们能够坐下来,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学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大班幼儿对文字和图片都有浓厚的兴趣,绘本阅读是他们重要的阅读工具。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也喜欢创造。教师要合理引导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联想能力,让幼儿进行故事的创编和改编,也可以配上相应的儿歌或者自己手工制作。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以及知识的积累程度,设置合理的疑问,让幼儿敢于猜测,敢于预测和质疑,并且能够主动学习,主动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进行绘本阅读。比如,绘本图书《小猪变形记》,在阅读之前,可以让幼儿根据封面图画,对书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想象,并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编写或者画图。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成绘本中的一个角色,在阅读中不止局限于绘本自身,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参与,创造性阅读,使绘本阅读更加丰富多彩。

2.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

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明显提高,能够生动地描述事物,他们能够想象绘本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并且能够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寻找小朋友沟通交流,进行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绘本阅读,为大班幼儿开辟一些语言游戏,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绘本中,除了图片,有许多有意思的语言故事,通常这些语言包含了许多句式,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语言,开展语言游戏。要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使幼儿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敢于说出自己的语言。比如,绘本阅读《为什么我不能》,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幼儿根据这个句式进行语言接龙,幼儿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任何角色,对绘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体会绘本阅读的乐趣。

3.开展讨论活动

大班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并且每个孩子都有奇特的问题和想象,他们积极活动,积极阅读,而且能够应对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也不一样。教师可以使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合作交流。在绘本阅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和体会,在自由交流中,体会阅读的乐趣。比如,绘本《太阳的颜色》,幼儿可以不断地思考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得到新的阅读体会,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开拓自己的思维。

总之,绘本阅读充满了艺术性和文学性,是幼儿重要的阅读形式。在绘本阅读中,教师要分析各种阅读元素,引导幼儿合理想象,开展趣味性游戏,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性阅读。通过创造性阅读,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孟丽.谈幼儿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

篇4

课程名称

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课  时

2

教学目标

1.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

2.让家长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

3.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认知能力发展基本知识及培养策略

教学思路

通过简单的语言,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使家长在互动过程中,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为婴幼儿一生发展打基础。

教学环节

一、互动寒暄。

二、通过现场小测试,丰富家长对于认知规律的认识。

1.认知能力有哪些?认知的基本成分。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三、培养宝宝认知能力的游戏及策略

第一部分:培养宝宝的感知能力

小测试1:关于视觉

(一).感知能力的训练一:视觉游戏

1. 温馨漂亮的婴儿房布置。

 (1 )图片:色彩鲜艳、大色块的图片或布置。

 (2 )器具:婴儿小床边绑一些漂浮的鲜艳气球等。 

2. 会发出声响的、色彩鲜艳的塑料玩具、充气玩具等。 

3. 配合鲜艳的图片等,父母跟宝宝做些简单交流。

(二)感知能力的训练二:听觉游戏

1. 根据作息定时播放音乐。

 (1 )婴幼儿时期:起床、进餐、睡眠。

 (2 )1 岁以后:节奏明快的音乐。 

2. 父母哼唱的音乐。 

3. 配合音乐,用串铃等小乐器摇动发出的声响。

(三)感知能力的训练三:味觉游戏

1. 味觉游戏。

 (1 )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食物,告诉宝宝相应的味道。

 (2 )猜猜盘中的食物。 

2. 餐桌上的小游戏:《 百变套餐》

用特制餐具做出的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口感美味的套餐,激发宝宝进餐兴趣,发展味觉。

(四)感知能力的训练四:触觉游戏

1. 自制触摸板的多种用途。

 (1 )不同材质的触觉感受。

 (2 )  尝试动手,发展触摸觉和小肌肉群。 

2.  小游戏:《 神秘的口袋》

用小口袋里装进不同的物体,让宝宝通过触摸感觉和猜测袋中的物体。 

3. 亲子触摸体操:适合婴儿阶段的被动操。

第二部分:培养宝宝记忆力

(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能力的训练:

1. 游戏:《 什么不见了》

 (1 )培养幼儿记忆力。

 (2 )感受亲子游戏的快乐。

 (3 )建议:游戏物品选取宝宝熟悉的,数量从少到多,适合宝宝的年龄。 

2. 故事:亲子阅读,并提问互动简单问题。 

3. 日常训练:帮妈妈拿东西。

第三部分:培养宝宝思维力

(一)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能力的训练:

1.游戏:《什么不见了》

(1)培养幼儿记忆力。

(2)感受亲子游戏的快乐。

2.建议:

(1)游戏物品选取宝宝熟悉的、指导名称的物品。

(2)物品的数量从少到多,适合宝宝的年龄。

第四部分:培养宝宝想象力

(一)什么是婴幼儿的想象

(二)想象能力的训练:

1. 布置:宝宝的“ 涂鸦墙” 。

2. 游戏:《 猜谜语》 。 

3. 绘画:用宝宝的画讲故事。

四、结束语

聪明宝宝是我们的希望!持之以恒,用心养育——祝每个宝贝聪明健康!

教学资源

杭州朝晖幼儿园托小班教师、环境、教材;网络图片

参考资料

网络图片;浙江省三优师资培训教材

篇5

关键词: 幼儿视觉素养 绘画 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增长,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直观地思考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关键技能。与此同时,视觉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素养,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教学领域。儿童是人类生命的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有助于增强他们对视觉信息解读的意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判断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最先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被尊称为“视觉素养之父”的约翰・蒂贝兹(1966)。他给视觉素养下的定义是:“人在观察中所产生的系列感觉,并将其整合在一起的可发展的视觉能力。发展这种能力是人们学习的基础。这些能力得到发展,能够促进一个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在所处环境中去区别和解释视觉活动、对象和符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能力,可以与他人交流;鉴别性地使用这些能力,可以理解和欣赏视觉杰作。”简言之,视觉素养是区分和解释视觉行为、物体、记号和其他形象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意义。

(二)绘画。

绘画是幼儿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绘画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使之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视觉素养的培养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据统计,人们接受的全部信息中各种感官所起作用的比率分别为:视觉占83%,听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他占11%。①可见视觉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素养成为所有人应必备的素养。

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对于提升其自身的视觉鉴赏力,增强视觉信息交流能力,促进学习的广泛而深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主要是通过绘画等途径,因为绘画的过程和绘画所呈现出的成果都是幼儿很感兴趣的,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必要的。绘画能以视觉形式表达思想和观念,学生通过绘画可以转化视觉图像的内容和意义,这是学生获得视觉素养的过程,习得这一系列技能对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内都开设了美术的课程和绘画的兴趣班,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但都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没有把这些能力的提高归结到视觉素养的培养上面。虽然幼儿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认知能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描述能力,等等,但是在长期的幼儿绘画中,人们总是单纯地以提高幼儿绘画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意愿和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忽视了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

(二)幼儿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水平不足

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由于我国只有很少的学校开设了视觉素养教育这门课程,这导致我国缺少视觉素养方面的专职教师。我国的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视觉素养培训,没有进修过视觉素养专业的课程,所以在教幼儿绘画的时候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教授孩子们绘画,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画出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幼儿在绘画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画表现了出来,但却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评价,幼儿之间互相的交流学习也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指导。在他们需要得到帮助和指导的时候,老师由于自身的视觉素养不足,不能及时地给予幼儿帮助和评价。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幼儿视觉素养的发展。

2.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受环境的限制

在我国,很少有幼儿园为了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而专门创设相应的环境给幼儿在其中自由地学习、交流,发展自己的视觉素养。在幼儿园中,幼儿绘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建筑、动物、植物等,如:太阳、小花、小草、小鱼、小房子等。幼儿多是模仿教师的作品,以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进行绘画。例如,画苹果时,教师多是自己作画或摆放一个真实的苹果给幼儿自己去模仿着绘画,而没有让幼儿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画完苹果后增添自己想到的东西,然后与小朋友们交流讨论、互相交换意见。此外,幼儿园中的教室布置不够美观、简陋等也影响着幼儿视觉素养的养成。幼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绘画、绘画完成后的交流讨论对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

3.对视觉素养培养的评价不够重视

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幼儿的视觉素养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所形成的并不明显的视觉素养,教师没有意识到要去评价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情况,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幼儿的视觉素养进行评价。这是我国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视觉素养培养的一个很大的不足。

四、基于绘画的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策略

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②视觉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一样,是人类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的这种视觉文化能力同其他任何方面的能力一样,需要经过熏陶、培养和训练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0―6岁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通过幼儿喜爱的绘画这一途径提高幼儿的视觉素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与创造力都非常重要,从小培养出的这一素养将伴随着其一生,视觉素养的不断提高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幼儿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绘画,本文为更好地培养幼儿视觉素养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加强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视觉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其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已很重视对教师进行视觉素养的专业培训,如:“从北美中学开展的视觉素养教育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对于教师的视觉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视的,通过各种培训机构和专门的学术讨论来提高教师的视觉素养,比如美国就成立了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并定期举办年会,来讨论视觉素养的发展。”③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都应重视视觉素养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幼儿教师,因为幼儿教师对幼儿视觉素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基于绘画的视觉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幼儿通过视觉素养的发展而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不断进步,都需要幼儿教师的耐心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关于视觉素养的交流讨论会,通过学习和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相应的教学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顺应幼儿的需要,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

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幼儿置身于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中,对于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是非常有利的。幼儿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离开具体形象幼儿就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教室是幼儿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同样也是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必要场所。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室环境中应把绘画内容通过平面、立面形式很好的展示,利用教室的平面立面、墙面贴画、摆放彩陶、剪纸、风筝等美术工艺品和幼儿优秀手工作品。在设计墙饰画面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红、黄、蓝、绿、紫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在绘画、手工作品展示上以并列、重复的排列方式贴满展板,色彩如同版画般的效果,红绿相间、单纯大方,使幼儿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幼儿中培养视觉素养,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来判断幼儿的视觉素养,这种评价标准应该是基于绘画过程、视觉素养的形成过程,以及视觉能力的判断、表达和交流。

基于以上对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的分析,我初步探索了以下的评价模式。

总之,视觉素养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一。视觉素养的获得,需要同普通文化素养一道进行,对幼儿进行视觉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视觉文化的冲击使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视觉素养的高下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要想幼儿在视觉文化强大的冲击力下站稳脚跟,吸收精华而非糟粕,教师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视觉素养,通过绘画这一幼儿感兴趣又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幼儿形成一定的认识、判断和思维能力。

注释:

①蒋家傅.视听教育网络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②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③郭玉娟.北美中学视觉素养教育的分析与启示[J].科技信息,2008,(17):174-195.

参考文献:

[1]蒋家傅.视听教育网络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6

幼儿教育 创造力培养 素质教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幼儿教育中的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幼儿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主题,应从课堂内容、主题活动、游戏等方方面面着手去发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创造力的特点

幼儿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它更异想天开、更别出心裁,也许并不与现实相符,但这便是幼儿创造力的独特之处。

1.模仿性

创造与模仿本就是一对双生姐妹,相伴而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的大脑世界最初是一张白纸,他没有很多经验可以参考,所以更多的是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却能加进自己独特的点子。

2.自发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一种随意行为,是幼儿自发地、自主地发生,没有什么既定的计划与目标。

3.灵活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不会照葫芦画瓢,他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意识,探索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同于他人。

4.差异性

幼儿的创造力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创造性强,有的幼儿创造性弱;有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创造力弱,而在另一个方面的创造性却很强;有的幼儿的创造性发展的比较早,而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能力发展的较迟。

5.低价值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幼儿自发的、随意的一种行为,由于其年龄特点,经验有限、认知有限,其创造性的活动并不能直接变成有利于社会的发明创造,并不能给世界、社会带来可观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1.从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认知、经验都还很不成熟,语言的发展有限。因此,幼儿更多的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表述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应该更多的提供给幼儿进行绘画的平台、环境、机会,使幼儿想画便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2.在幼儿教育中采用鼓励、引导策略

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的想法可能与现实是不相符的,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做的是鼓励及引导,通过询问、分享等方式,去了解幼儿的创造作品的本意。切忌做的是指正、批评、教导,那样会使得幼儿丧失继续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这就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3.珍惜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

教育者对于幼儿的各种兴趣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想象力,应该积极配合及引导,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定义幼儿因好奇或兴趣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只有在有了兴趣、好奇心,才能吸引幼儿进行其他的后续行为与创造。如果我们打压了幼儿的兴趣、好奇心,那么幼儿给出的直接反应就是逃避,甚者会有恐惧的心理状态,这都阻碍了幼儿创造性发展的方向及内容。

4.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幼儿提供可以发挥想象的环境,发展其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努力使幼儿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得出多种答案,这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例如:外面突然下起了雨,而很多小朋友都没有带雨伞,就可以将这样的问题留给幼儿,“下雨了,我们都没有伞,该怎么办呢?”幼儿的回答可以很多种,但要求不能重复。引导幼儿得出多种答案,“去商场买一把新伞”“在超市里避会”“叫辆出租车回家”。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幼儿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为创造性活动做好基础性准备。

5.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主题活动中,利用情景熏陶,多为幼儿准备各种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可以满足幼儿探究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科学实验”课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操作材料,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很多自然现象,明白一些原理及操作技巧。幼儿的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双手来实现,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6.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一些幼儿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不怕困难,自信心十足,独立性、抑制力强,情绪强烈并稳定,有很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优秀的个性品质正是创造性能力发展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幼儿的这些特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赏,协助幼儿形成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他们在将来会表现出很强大的创造力。

三、结束语

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有依赖于家长与教师的共同重视与培养。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掌握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以便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将幼儿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范雪萍.浅议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发明与创新(教研之窗),2011,(11).

[2]陈淑娟.幼儿创造力培养[J].教育教研,2011,(5).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 独立意识 课堂教学

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必经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幼儿的独立性可体现在以下方面:独立生活生活能力,适应生活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独立交往能力等。马克思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可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因此要想培养出独立的幼儿,首先要培养他们独立的意识。本文从幼儿园课堂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意识的儿童。

一、培养独立意识的理论依据

2001年7月2日,在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既是家长和老师们的期盼,也是教育部明确规定的目标。

二、 教师对幼儿独立性的认识

笔者向我园教师与其他兄弟幼儿园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2份。问卷旨在测试幼儿教师是否具备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表1为本次问卷的节选部分,详细讨论见下表。

(一)数据分析

1. 在表1中,问题1和2 可直接反应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有培养学生独立的意识,数据显示,两项都有高达70%以上的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需要帮助时,直接给予帮助。 21% 和18% 的教师则能够与学生建立较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自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而分别有5% 和6% 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较冷漠,没有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

在表1的基础上,笔者将问题的选项划分,把选择A较多的教师归类为包办型,直接给予学生帮助;选择B较多的教师归为开放型,在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或唯一答案;选择C较多的分为保守型,他们对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2. 表1选项的分布有规律可循,笔者统计了每位老师每题选择的选项占所有选项里的比例。在表2里,有70% 的教师属于包办型,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难有自己的思想,易丧失必需的独立性;21%的幼教属开放型,在课堂上能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学生有较多发挥的空间;而8% 的保守型教师则略有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学生,既没有积极地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也没有给予太多帮助。

三、 培养独立意识的策略

(一)己事己做,鼓励为先。孩子在玩耍中遇到问题时,应让他们自己解决,不可压制他们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儿童并不像成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幼儿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对幼儿稍加引导即可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即使受挫也是一笔财富。

(二)尊重提问,协助解答。幼儿的好奇心极强,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学生提问“为什么”的情况。学生能提问是好事,笔者建议教师可先站在提问者的立场上想他这么问的原因是什么,慢慢引导他向答案的方向思考,以此可培养独立思维。比如学生问起,天空为什么会有彩虹,教师不必马上回答“因为折射的缘故”,恐怕这么说孩子也难以理解。如果当天天朗气清,教师可让孩子们到室外,由教师用水管做出一条水柱,模仿彩虹形成的原理。此时便可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并告知这是因折射而出现的现象,相信学生们一定印象深刻。

(三)答案不定,头脑风暴。应试教育中重视答案的准确性,而在幼儿教育中幼教应重视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叙述寓言故事或者抛出问题时,难免会有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或者与成人的价值观相悖的回答。笔者一次外出听课学习时,有一堂课上老师在讲龟兔赛跑故事,讲述完毕后问到“你们愿当兔子还是乌龟呢?”大部分的同学高呼“乌龟!”,也有一些孩子说“兔子”。教师很好奇,问为什么有人愿意当兔子,因在成人的观点里兔子是失败者。孩子回答“因为累的时候就要休息啊!”他给出的答案让在场的老师都笑了。因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成人略有不同,所以当孩子说出和一般价值观不符的答案时不可立即否认,应该给予他们解释的机会。

(四)破除禁锢,活学活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的课堂都设立了背诵环节,有的背诵三字经,有的背诵弟子规,有的背诵古诗。诚然,古文乃我国文化精华,若孩子能脱口而出,实在显其文化底蕴。

四、结束语

在培养幼儿独立意识时最大的阻碍是家长的溺爱,令孩子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意识,因此孩子的独立意识需要家园的共同努力。本文仅给出了幼儿园在课堂教学中可做出的努力,提出的策略有偏袒之处。本研究仍存在不足,如数据不够充分,研究的时间较仓促。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考虑独立意识培养的其他方面。

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幼儿课堂;提问策略;有效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64-01

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的提问对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有效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开发智力,并且形成思维的碰撞,实现智慧共享。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的提问存在目的性差、不给幼儿自主表达机会、对幼儿缺少必要的反馈等问题,导致实效性不强。

一、创设情境提问,激发幼儿思维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幼儿喜闻乐见的或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例如,在大班教学“认识我的家乡”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关于三余地区《江风海韵、粮棉故里》的短片,让幼儿说说家乡有哪些特产。因为片中播放的内容和生活密切相关,幼儿们大都能说出“油菜、棉花、海鱼”等特产。教师再出示一组海鱼图片,让幼儿们说说能叫出哪些鱼的名字。因为不少幼儿的祖辈父辈是靠打鱼为生,自然能说出不少鱼的名字。最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这样,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幼儿对家乡的特色物产有了详细的了解。

二、观察操作提问,训练幼儿思维能力

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观察的向导,也是促使幼儿的观察趋于有意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认真考虑自己的提问和语言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让幼儿通过观察激发灵感,使其思维敏捷。例如,在“鸟窝”的教学中,教师让幼儿观察鸟窝是如何制作的,并为幼儿准备了一些A4纸,让他们尝试制作鸟窝。幼儿们通过观察,大致了解了制作方法。这时教师提问:“孩子们,请想想鸟窝的架子怎样才能搭起来呢?”教师让部分完成操作的幼儿分享经验,有的幼儿说要把纸扭一扭,有的幼儿说底座要放平,有的幼儿说小组内四个人要合作才能搭好。通过经验分享,再次制作时,大部分幼儿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三、设置悬念提问,推动幼儿想象力

设置悬念提问,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心理的培养。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常在幼儿了解故事的名称后或讲到某些关键时刻时,故意不说出故事如何发展、人物要说的话或要做的动作,从而造成悬念,让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从不同方位、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例如,在“小花猫过河”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幼儿想想小花猫会如何过河?故事中出现的老牛、小狗、小鸭会给小花猫什么帮助?这些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假设出各种可能性,有利于幼儿摆脱单一呆板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四、思维聚焦提问,培养幼儿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让幼儿通过概况等方式发现事物的异同点。这时候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有利于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设计了“巧虎闯关”的游戏情境。其中最后一关要让幼儿在五个身上有不同图案特征的国王中寻找共同点,通过向国王提三个问题,最后找到真正的国王。教师根据假国王身上比真国王多个五角星这个特点向国王提问:“你身上有五角星吗?”PPT动画显示国王身上是有五角星的,这样剔除了一个假国王。在示范后,让幼儿再寻找特点提问,发现真国王。教学时,有些幼儿能寻找到共同点提问,很快找到真国王。有些幼儿只能就单一特征提问,这样问的问题远远超过三个。对于这部分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培养幼儿在求同中求异。

五、提问原则

一是数量适当原则。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迪幼儿思维,教师不能从满堂讲发展到满堂问,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但幼儿并没有发展思维能力。二是难度适宜原则。好的问题应该是问在关键点,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果问题太高深,容易让幼儿丧失学习兴趣,问题太浅显则缺乏思考的价值。当然,课堂教学中适当提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也是有必要的,但数量不能多。三是时间适度原则。教师提问后对于幼儿的回答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教师不要急于提示或者换下一个幼儿回答。当然,这要视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幼儿的特点而定,前提是尊重每一个幼儿。四是反馈适时原则。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要适时给予点评,有时可以通过追问让幼儿进一步思考,有时可以艺术性地给予示范,当然也要尊重个体差异。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思维,还能促进教师和幼儿对话,使教师和幼儿一起发现问题,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幼儿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春燕.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主要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

[2]杨莉君,康丹.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篇9

关键词: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41-01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文明的发展水平,于此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从探讨幼儿创新意识的特点入手,寻找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无疑是为幼儿创新精神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是学前儿童成为创造型人才的现实途径。

一、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二、创设有益于创新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培养人创新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决定着人的创造力、应变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能否有效地形成,因此作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创新意识形成的心理环境。在幼儿园的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心理氛围对幼儿创新意识发展的影响最大、最直接。教师要消除权威意识,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尽量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要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蹲下来用轻柔的语调语气与幼儿进行交流时,幼儿会察觉到教师的沉着、冷静、亲善与爱护,从而稳定自己的情绪并会及时地把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告诉教师,敢于表述有创新意识的想法。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创造探究的兴趣、信心和勇气,并使之逐步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提高教师创新素养

有效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创造型的教师。我国学者将创造型教师定义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应该继续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努力吸收国内外最近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阔视野,这样才更利于把握创新理念,实施科学的创新教育。其次,加强自身修养,发挥榜样效应。想让你的学生发展创造性智力的有效办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角色榜样。只有当你展示给他们,而不是告诉他们该如何做时,他们才会发展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本身的个性、行为表现等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的行为表现,发展创新能力,以此树立好作为一位创造型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此为基点,利于更好实施创新教育。

四、注重活动中开发幼儿创新潜能

教师更应当善于在活动中发现儿童的创造契机,并根据儿童的需要与实际教育情境,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教育过程,并从多维度出发,创造性的变换教育方法、策略、评价方式,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当儿童主动与游戏环境和材料进行和谐的互动时能使它们成为表现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化世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班上的幼儿想玩“开商店”的游戏,教师让他们自己去布置游戏环境$收集游戏材料,他们先齐心协力的搬了几个玩具柜作为柜台,再从各个玩具箱里取了各种玩具当成商品,接着剪了不同大小颜色的吹塑纸作为不同面值的货币,最后合作绘制了一块招牌,一个简易的“商店”就像模像样地开张了。但随着“生意”的日渐红火,问题也慢慢的暴露出来了:商品太少,不一会就卖光了,而玩具箱里的玩具又被其他幼儿拿去玩了,没有货源又怎么“开商店”呢?很快孩子们想到了好办法,他们先抽出两个人用捏泥、绘画、剪贴等方法做了一小批“衣服”“食品”应急,然后联络了其他的幼儿,请求他们明天带一些东西做商品,这样“商店”问题就解决了。在整个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游戏的主体地位,尽量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给幼儿创造一种宽松、愉快、自由的氛围,吸引幼儿在开放的交往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五、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质疑”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它是孩子的天性,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是孕育创造的摇篮。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积极质疑,使孩子养成质疑的习惯。只有这样,幼儿获得的知识才不是被动接受的死知识,才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多渠道、多元化组合培养创新意识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教育圈,创新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大社会的相互交流合作,时刻保持动态联系,这样有利于教育主体观念主流化,信息时效化,有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创新”式家庭教育观有利于管理者对教育的弹性管理,使创新教育更趋于合理化,为培养儿童创新思维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可以让创新教育形成开放圈,加强幼儿园班级与班级之间,园所与园所之间的关于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 翁亦诗.幼儿创造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小班幼儿 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策略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特别是3至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形。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时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活动与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又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基础,因此如何陪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

在教养实践中,我们发现语言往往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农村幼儿,特别是三周岁以内的农村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有的幼儿能较好的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存一定的困难,这种状况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多于多音节

幼儿虽然已有3—4岁,有的幼儿能较好地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吐词不清楚,或只发一个单词、句,如:我班的孙毅诚小朋友,发音含糊不清,把老师常说成“老机,老机”,在表达自己想要或不要什么东西时,常常只说“要”或“不”……,这都与幼儿本身的年龄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相关。

(二)、代词使用混乱

代词的使用对3—4岁幼儿来说相对比较抽象和困难,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我们通过指导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三)、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而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常会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甚至颠倒语序等现象。

二、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那么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进行口语能力练习呢?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本班幼儿的口语发展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通过个别幼儿的跟踪观察,再结合适当的教学策略加以干预纠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加以逐一罗列,总结出一系列的培养策略,与大家一起共分享。

(一)、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符合幼儿的的心里发展特征,《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口语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幼儿在口语交往活动中快速、机智、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对发音的敏感性,在游戏中灵活使用相关语言的技能,理解并快速运用游戏规则的技能。

在日常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利用游戏练习较难的发音、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如:为了练习好zh、ch、sh等绕舌音,设计了教学游戏《小鸡吃食》,教幼儿通过听音、辩口型、舌位,近似音的豆子、小米、石头等教具。并学说句子“这是豆子”“这是小米”等,然后老师和小朋友分别戴上“鸡妈妈”和“小鸡”的头饰,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是鸡妈妈,我们是小鸡。”之后鸡妈妈带小鸡找东西吃,鸡妈妈说:“小鸡吃豆子吗。”小鸡一起做动作并说:“吃吃吃,吃吃吃。”鸡妈妈若说:“小鸡吃石头。”小鸡则摇摇头说:“不吃不吃。”待小鸡“吃”完后,跟随鸡妈妈听音乐做放松动作。这样通过富有情节的表演让幼儿在玩得过程中练习了绕舌音,没有半点心理压力。在边做边玩的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应该积极创设语言表达平台,如:晨间点名、午间广播台时间,在午间广播台活动中,每周会有5—6个幼儿参与表演活动,唱歌、讲故事,念儿歌。每个孩子都喜欢在话筒前说话,尤其当别人都能听到自己的话语时,那一刻,每个幼儿的参与兴致都非常高,在接到任务后他们都会在家里练习节目。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颖有趣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了语言的乐园。一段时间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变得喜欢与人交谈,能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见闻,能大胆为客人表演儿歌、讲故事,比以前更活泼开朗了。话更多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用词、语句的连贯方面给予指导,起到一个调色的作用。

(二)、在积极的口语交往环境中巩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一个尊重独特性、鼓励多样性的开放的环境才能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使幼儿想说,敢说,乐于说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在日常活动和学习中,我们尽量要营造宽松、自由,只有创造这样积极的口语交往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好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有意识的关心、亲近幼儿和幼儿取得感情上的沟通,以便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思想情况,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在教学中,宽松就是让幼儿感到没有压力,没有恐惧,老师不过分判断孩子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理解接纳、支持与鼓励的。而幼儿的言语方式包括:普通话、行话、地方方言等,教师应主张并支持孩子各种语言的发展。

(三)、在积极评价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储存于大脑的语言,故事展示出来,是幼儿无意识的行为,几乎每一个幼儿都有这种表现欲望,而且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赢得老师、父母首肯和同龄人的赞许。成就感永远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大支持力,教师经常提供一些方式,让幼儿体验成功,如引导幼儿把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讲给朋友听,或者讲熟悉的故事时,故意把故事的情节讲错,让幼儿进行纠正等方式,让幼儿感受成功,加深记忆,加强理解,促进很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老师在评价幼儿的时候应讲究语言艺术,不要由于一句话而扼杀了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应该以鼓励为主,哪怕是取得了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以便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调动其内因,让幼儿自己不断地去努力,去进步。

(四)、在家园紧密配合中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家长在生活中也应创造幼儿多看多说的机会,激励幼儿的每一点的进步,家长应善于抓住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时机: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幼儿正确叫出各种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幼儿说出盥洗用具、盥洗动作、面部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带幼儿外出时,主动与幼儿交谈,向幼儿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丰富有关词句。

《纲要》提出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在一种综合能力,讲述是幼儿最主要的训练形式。讲述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看图讲述,排图讲述,等主要在图片为依托的讲述活动外,还有情境讲述以及日常教师有意识安排的一些谈话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口语交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羽著《浅议教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M],长春:《幼儿教学研究》杂志社,2009,12—393.

[2]张红霞著,《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12—359.

[3]蔡红梅著,《幼儿语言教育的四个“随机”》[M],[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1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