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资源的现状

篇1

Abstract: Marine fishe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s marine economy. However, with the exploitaitn and utiliza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overexploitation and overfishing appear in some regions and some species. The conflict between protecting fishery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marine economy arises. Then, how to achiev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Guided by sustainabale utilizaiton concept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he fishery resources situation in Guangdong,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ntermeasures about sustainable utilizaiton of fishery resourses.

关键词: 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Key words: Guangdong;marine fishery resources;sustainabl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189-02

0 引言

海洋渔业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广东是海洋大省,广东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危机:一是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由于开发和利用不当,导致鱼类种群的相对比例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渔业面临消失或变迁的威胁。二是渔业水域环境恶化直接危害着渔业资源。由于入海污染物的增加,海域污染严重,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进一步破坏了广东省海洋渔业生态系统。

1 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现状

当前,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部分城市将渔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但是,环境的污染,过度的捕捞,严重影响了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陆源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大,海洋自身污染不断增加。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白皮书,珠江口海域已连续多年成为全国海洋污染的重点区域。据统计,每年陆源污染物排进珠江口的污水达20×108t,其中80%为生活污水,大流量的船舶通过珠江口排出大量的油水混合物,以及船舶事故的溢油、珠江口的倾废等,造成局部海域环境污染,渔业资源遭到破坏。

1.1.1 陆域污染源排海量不断增加 广东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年年增加,近年来,虽个别城市有所改善,但从总量来看,废水排放量依然居高不下。而且,随着工业废水外排的COD、氨氮、石油类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总量也在进一步上升。

1.1.2 广东省海洋自净能力减弱,局部海域污染严重

①近岸海域氮、磷污染。广东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分别为1800km2、2130km2和3100km2,重污染水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和韩江口。无机氮和磷酸盐超标率较高,在内伶仃海域、外伶仃海域分别超过四类标准。②赤潮发生日益频繁。广东省沿海养殖水域赤潮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发生范围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广东省沿海赤潮主要发生在拓林湾及珠江口至大亚湾一带海域。发生频率较高的水域为珠江口、大鹏湾、大亚湾等重要的养殖水域。广东省沿海的赤潮高发海域与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海域和富营养化海域的分布是相一致的。

1.2 过度捕捞,开发无序,人为破坏海洋渔业资源

1.2.1 捕捞强度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导致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 广东省海洋捕捞量从2003年到2009年在波动中下降,表面上看,这好像是海洋渔业保护的成果。但是,广东省海洋渔业渔船的变化情况却让我们得出另外一种结果。从2003年到2009年,广东省海洋渔业渔船数量却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这一切都说明了海洋渔业资源的数目在急剧减少。广东省海洋渔船大部分集中于南海北部沿岸和近海渔场捕捞作业,只有少部分渔船季节性的到外海渔场生产,以致南海北部沿岸和近海的渔业资源过度开发。

1.2.2 养殖面积盲目扩大,部分地区已经超过了养殖容量 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广东省扩大了海水养殖面积,养殖产量也从不断增加。但是,一些地方由于缺少规划,盲目扩大养殖面积,放养密度过大,自身污染严重,养殖容量超过了承载能力,影响了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广东省12个重点海湾养殖容量调查报告显示,沿海港湾大多数都进行网箱养殖鱼类、滩涂护养增殖,已不同程度地超过海湾的养殖容量。

1.3 广东省海洋渔业行业缺乏自律,竞争无序 长期以来,广东省海洋渔业生产和捕捞主要出于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落后阶段。在行业自律管理方面缺乏一个真正能够代表渔民利益的行业协会来协调渔民之间的无序恶性竞争。加之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落后,海洋渔业发展存在极强的盲目性,往往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2 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安排

目前,广东省应该在坚持和逐步完善现有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产出与投入控制相结合的个人可转让配额(ITQ)制度。

2.1 加快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建立渔获统计、收集和保存制度 当前,广东省要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评估,尽快建立起以实现生物资源长期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的资源变动监测调查体系,对海洋渔业资源量、变化规律以及主要经济种类的最大可持续产量进行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实行TAC及其配额的管理制度。渔业资源的兴衰,管理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科研部门提供的数据、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2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实施ITQ制度初期会遇到企业和渔民的不理解和抵制。因为ITQ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与以前的方法根本不同,而且实施ITQ制度将会把很多经济效益不佳的渔民从渔业中排挤出来,导致小规模的捕捞作业减少,因为配额可以自由交易,最后配额将被效益好的大企业所控制。所以当他们看到ITQ制度对他们存在潜在威胁时,自然会抵制它。

2.3 完善现有管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捕捞许可证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联合船监、港监、工商等部门加大对渔船的管理,消除“三无”渔船,为实施TAC与ITQ制度扫除障碍。

2.4 建议以ITQ制度为主体,其他管理制度为辅的制度结构 在完善现有的捕捞许可证制度、休渔制度的基础上,随着ITQ制度的推进,将以渔业许可制度为主的渔业制度结构,转变为以ITQ制度为主,辅以其他制度的制度结构,加强ITQ制度的核心作用。

3 结论

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管理滞后等原因,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海洋渔业资源的公共资源性质是其被过度利用的主要原因。海洋渔业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或界定不当,从而使海洋渔业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性质。目前海洋渔业资源的各项管理制度各有优缺点。捕捞限额制度尤其是其中的ITQ制度是适应国际渔业管理发展趋势的制度安排。走综合开发之路,才能减轻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

参考文献:

[1]张晓泉.中国海洋渔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变迁与变革研究[D].硕士论文,200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编.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1.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陈新军,周应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1,12(21):265-266.

[4]麦贤杰.中国南海海洋渔业[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5]赵海益.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J].中国渔业经济,2003(12):32-3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编.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8.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国家海洋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C].海洋出版社,2008.

篇2

相关概念、评价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环境

海洋资源是蕴藏在海洋,能够作为空间、物质、能量被直接、间接利用的总和,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能量资源及空间资源。而海洋环境,在广义上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源,可理解为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狭义海洋资源、广义海洋环境两部分共同组成了海洋资源环境,其中狭义海洋资源包括①海域资源,即承载着各种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空间资源,②海洋生物资源,即全部海洋生物,③海洋矿产资源,如海底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及金属结核等;而广义海洋环境包括①海洋水质环境是海洋自身具备的一定自净能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水质状态,②海洋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质等与岸线、岛屿、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的一种抽象形式,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自然环境在游客可以远观或游憩时便成为海洋旅游资源。

2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模型

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目的在于了解某地的海洋资源环境基础对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状况,进而指导当地海洋产业选择与空间组织优化,实现海洋经济良性循环。由于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涉及指标众多,在评价时要注意:①如何确定科学的指标权重以解决各具体指标影响评价总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差异,②如何将属性、统计标准各异的指标转化为可比的、可综合计算的评价值,③选用何种综合测度方法能科学衡量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禀赋及区际差异。由此构建了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度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集成测度方法组成的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模型。

2.1指标遴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的遴选,既受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制约,又受评价操作主体的知识程度、经验水平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指标体系遴选基本原则、海洋资源环境的构成要素特性,构建了以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为目标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准则层、18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表1)。其中指标层C1-C7、C10-C12代表区域海洋资源的岸线与港口、岛屿、海岸带、海水养殖与海洋能源等资源,C8、C9用以刻画沿海城市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态;C13-C18用以刻画区域海洋水质的背景值、排放值和人类处理状态。表1中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这可避免损失各指标的重要性、属性差异及可靠程度。

2.2综合测度方法的选取

基于对常用综合测评方法优缺点比较,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分法。即首先将C1-C18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得分值代入加权求和计算数学模型:式中:C为区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综合评价结果,Bi为准则层标准化后的数值,Wi为权重值;Cj为指标层标准化后的数值,Wij为相应权重。

3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文中数据源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浙江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浙江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1》、《浙江省统计年鉴2011》以及浙江沿海各市海洋与渔业局网站的相关资料数据,并筛选整理。由于浙江沿海各市未建立系统海洋数据库,各市海洋资源环境数据统计口径不一、不齐,导致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缺失某些沿海城市的相关数据。鉴于缺失部分为效益型指标,因此,可令缺失数据为0,标准化结果也为0,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一般性。

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

1综合评价结果

利用前述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模型,代入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七市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得到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综合评价(表2):一是浙江省的海洋资源环境优势主要分布在舟山、宁波、温州、台州这四大沿海城市,嘉兴也有一定的海洋资源环境优势,而杭州、绍兴的海洋资源环境基础则相对较差;二是表2中海洋资源得分排名结果,与综合得分排名基本一致;而海洋环境得分排名结果,与综合得分排名出入较大,海洋资源优势城市得分相对较低,海洋资源劣势城市得分相对较高;三是整体而言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的丰度与质量,处在以宁波舟山为显著优势区域,温州、台州处于第二梯队,嘉兴、杭州、绍兴处于第三梯队,呈现浙江省沿海中部、南部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优势度明显,具有较高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2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空间分异

2.1浙江沿海各市海洋资源基础差异

(1)地理位置:舟山、宁波、温州、台州、嘉兴属于滨海城市,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大的海岸带陆地面积、管辖海域和优良的海港等。其中,舟山为岛屿城市,海岸线最长;但就大陆海岸线而言,宁波最长;潮间带土地资源以宁波、台州和温州最为丰富。而杭州、绍兴无直接临海地带,其濒临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口,间接沟通海洋,无海岸线、管辖海域、海港等,但属于沿海城市,拥有一定的海岸带陆地面积。

(2)渔港养殖区资源:杭州、绍兴既无渔港资源,也无养殖区资源。嘉兴虽无渔港资源,但有海盐歌山养殖区,适宜滩涂养殖。国家级渔港主要分布在舟山、台州、温州和宁波,其中国家一级渔港舟山10个、台州5个、温州4个、宁波3个;养殖区也主要分布于上述4个城市,台州5个,舟山、温州分别4个,宁波3个,其中,宁波只适宜滩涂、浅海养殖,而台州、舟山、温州还有网箱养殖。

(3)港口资源:杭州、绍兴没有海港,杭州港和绍兴港都属于内河港口。舟山、宁波、嘉兴、温州海港资源优良,多深水良港,尤以舟山、宁波为优。宁波-舟山港作为长三角仅次于上海港的综合大港和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以水水中转为特色;嘉兴港主要服务地域为杭嘉湖地区,是杭州湾北岸与太平洋沟通的唯一通道,对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起有力支撑作用;温州港连通了浙西南、闽北、皖南、赣东,居于我国承北起南的海运心脏地位,兼具远洋运输的优越地理区位。

(4)盐田资源:浙江沿海各市中,只有舟山、宁波和台州有规模较大的盐田区,如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宁波象山港北部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

(5)海洋能资源:浙江潮汐能主要分布在宁波和台州。已开发潮汐发电的有温岭江厦、玉环海山,可开发潮汐发电的如象山南田岛、三门湾。潮流能则集中分布在舟山,其岱山县龟山水道潮流能区在建潮流能实验电站。海风能资源区则包括舟山海上海岛风能区、宁波沿海海岛风能区、温州台州海岛风能区。

(6)海洋旅游资源:舟山、宁波、温州和台州海洋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居浙江沿海各市前列。其中,较为著名有宁波的杭州湾、象山港,舟山的普陀山、嵊泗列岛,台州的大陈岛森林公园、大鹿岛及三门湾,温州的南北麂岛、洞头列岛及乐清湾等。此外,杭州的钱塘江观潮旅游也极富盛名。

2.2浙江沿海各市海洋环境基础空间分异

如图1所示2010年东海区环境质量显示出:浙江沿海各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海洋环境问题,尤其是社会经济发达的杭州湾、各沿海城市港口地区。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的宁波、温州、台州,由于粗放地发展海洋经济,导致其附近海域海洋环境严重恶化;杭州虽不直接濒临海洋,但由于其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通过杭州湾、钱塘江间接导致连通海域海洋环境恶化严重。而舟山、嘉兴、绍兴,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滞后,对其海域环境破坏作用相对较小。

3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与海洋经济关联度

受数据限制,分析浙江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与海洋经济关联度时,暂不考虑杭州、绍兴两市。将宁波、舟山、嘉兴、温州、台州市域海洋经济总产值标准化后与表2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得分利用SPSS19.0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海经-海洋资源环境=0.9103、R海经-海洋资源=0.9001、R海经-海洋环境=-0.6045,可见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与海洋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即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越好,海洋经济越发达,这也初步显示出浙江海洋经济对于海洋科技的依赖度较低;然海洋环境则与海洋经济呈负相关,这表明浙江海洋经济增长同时,无疑加重了海域环境污染。

海洋资源环境约束与浙江沿海市域海洋产业优化对策

浙江海洋经济正处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持续良性发展,需统筹考虑沿海市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优势与海洋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域海洋经济。因此,凾待从海洋资源环境约束探索性提出浙江沿海各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及布局优化策略。

1宁波、舟山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策略

地处浙东北的宁波、舟山,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为浙江最优,又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应依托优势,发挥宁波—舟山港口的规模效应,实现宁波、舟山两市的海洋产业的岛陆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发展。(1)宁波海洋经济位居浙江之首,然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海洋资源环境基础开发利用的潜力,应大力发展以港口航运为核心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海洋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舟山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虽位列浙江第一,但海洋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应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外界资金、技术、人才,以其特殊的海岛资源环境优势,大力推进港口大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海上花园名城。

2温州、台州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策略

地处浙东南的温州、台州,与台湾经济区隔海相望,其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虽次于舟山、宁波,但仍可打造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南翼核心区,且应主攻滨海新城、沿海民营海洋产业集聚区。(1)温州应加强政策扶植并积极加以引导民营资本注入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海洋科技力量,推进“一港三城”建设,加大港口物流业、现代海洋渔业等,着力发展海水利用、海风发电产业等。(2)台州渔业资源居浙江首位,但过度开发造成严重衰退,应实行海洋循环经济模式,对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各种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此外,应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推进水产品加工业、现代远洋渔业、船舶修造业等优势产业发展。

3嘉兴、杭州、绍兴海洋产业发展优化策略

篇3

一、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一)人和海洋的关系研究

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资源研究,二是陆地和海洋结构的差异性,三是海洋和人的关系等。海岸带是人类和海洋相互交汇的地方,也是海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海洋带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给海岸带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人类生活垃圾流向海洋,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地理学可以为治理海洋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减少外界因素对海洋的污染。

(二)海洋结合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分析

如今,海洋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二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的自由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学先从海洋结构和海洋产业入手进行分析研究。该学科首先研究了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海洋结构的特点以及海洋结构的变化方向。其次,该学科把海洋结构的特点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研究分析海洋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海洋经济地理学结合海洋结构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海洋结构的优化对策。虽然我国已经展开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人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三)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

海洋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海洋资源也是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海洋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海洋被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被无度浪费,导致海洋资源开始短缺。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开展可以更好的保护海洋资源,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只有合理控制海洋资源的开采,才能真正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展望

(一)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

吴传钧曾经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领域还需要不断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海洋经济地理学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研究管理体系,研究经验不足等等。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建立和完善学科研究体系,扩展研究领域,才能实现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价值。

(二)加强海洋经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虽然我国在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缺乏理论支持。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该学科研究人员还应该加强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该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其他学科可以为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三)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新兴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对较小,该学科的研究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随着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应该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任美锷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合理的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结语:

篇4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 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陆地资源过度开采日益枯竭,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资源。《

2. 2.6 与海洋精细渔业

海洋精细渔业指将3s、计算机、通讯、网络及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与地理学、渔业、生态学、沉积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对鱼群、水质、底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鱼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灾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计划,并在gps 和gis 集成系统支持下发展信息化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精细渔业具有新型现代渔业生产模式,综合应用了3s 等空间信息技术,将促进人类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海洋精细渔业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海洋”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海洋资源、环境领域中亟待应用3s 技术的重大课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的《21 世纪议程》和“数字城市”工程均包括3s 方面的内容[19220 ] 。作为“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数字海洋”、“数字港湾”等名称已被相应地提出,建立了一些行业性、地区性地理信息系统(如渔业gis、黄河口gis) 。我国各有关部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全国沿海66 个海洋站、200 多个验潮站和3 个海洋资料浮标网的长期观测[21 ] ,加之陆地/ 气象/ 国土卫星资料及航片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运用gis 技术建立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总体上讲,3s 应用范围窄程度低,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22 ] 。在海洋领域利用gis ,首先要建立开放式的、具有先进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然后利用优良的gis 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以满足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功能的需要;再利用海洋综合管理分析与决策子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和气候监测、防灾减灾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现状,结合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应尽快发挥3s 的优势,深入研究以下领域。

3. 1 数字海底系统

海底地形信息对于海岸带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gps 技术与海底测深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精度,但费用高且无法经常测量,对大面积水域也难以得到连续的全景水深信息。gis 与rs图像处理系统结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rs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且大多数gis 已拥有独立模块进行图像处理。以gis 为平台, 利用各种海底探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建立数字海底数据库,应用自动成图技术,集成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相关参数组成的数字海底系统。数字海底系统是多学科海底数据和海洋地质模型支撑的信息化海底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海底地学专业模型技术、地学数据技术、与数字地球间的集成技术;其主要目标是使海底领域与数字地球接轨,促进海底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治理。

与3s 具有紧密联系的海洋环境下矿产资源的原位实时探测技术、海底电视观测系统及水下可视化定点采样技术、先进的海底矿产资源现场测试技术是国外正在发展的高新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在大洋矿产资源探查与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对上述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大洋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开发潜力和开采方法的正确判断。尽快开发大洋矿产资源探查技术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

3. 2 海岸带系统

海岸带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的地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地质过程交织耦合,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全世界河流入海悬浮物质、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75 %~90 %归宿于海岸带,全世界60 %的人口和2/ 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海岸带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研究成为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 igbp) 的核心计划之一,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海平面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对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高对于未来变化的认识和预测能力。河口- 近海系统位处沿海经济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占我国陆域国土13 %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2 %的人口,创造着全国60 %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赋予海岸带沉重的环境压力。

海岸带系统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在海岸带功能区划、海域划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等信息管理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23 ] 。通过rs 与gis 技术集成方法,结合海岸带综合管理所需的元数据(metadata) 技术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和已有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海岸带信息系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具有巨大管理效益的研究项目。它将帮助研究者从海岸带环境场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探索的角度来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研究,进而开展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

3. 3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

3. 3. 1 海水入浸实时监测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且海水入侵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面积大、海拔低,海平面单位高度的上涨会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晚,应运用3s 动态、实时监测海水入浸,分析、预报灾情,提供有效的措施及建议。

3. 3. 2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

东部沿海地区为海洋灾害多发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海流、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24 ] 。因此,如何准确预报重大灾害,提高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已构成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以飞机和卫星平台相结合的遥感成像技术实时地获取灾害蔓延范围信息,用gps测定灾区的准确地理位置,结合gis 中已存储的灾区地形、交通等信息,即可对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并能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向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救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方案。

3. 3. 3 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海水养殖业趋向于高密度大面积的产业化、工厂化养殖,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近海营养盐过剩,赤潮频发,严重危害着海洋生态平衡。因此,运用3s 建立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及海洋生态变化监测系统,对合理管理海域、分析环境变化和预测海洋生态状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3. 4 海洋工程安全立体监测与预报

近海资源与环境的开发依赖于海洋工程构筑物,工程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开发工作的经济、环境效益,甚至决定开发工作的成败。海洋工程安全性既取决于工程结构本身状况,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荷载,如风、浪、冰、地震荷载等。建立对海洋工程构筑物状况及其环境影响的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4  结语

篇5

关键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1-02

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个最发达国家中有8个在沿海,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五大产业带全都濒海而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中央在十报告中高瞻远瞩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南也及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海洋经济一词的较早表述,见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举办的主题为“海洋经济与圣劳伦斯发展”的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海洋经济在圣劳伦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009年6月,美国出台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的第一份独立报告《美国海洋和海岸经济(2009)》,并召开了美国“海洋经济:海洋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听证会。后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区、增强海洋经济实力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至此,美国海洋与经济的联系以及海洋在经济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经济及其重要性在当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从食品到燃料,我们依赖于海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驱动经济发展。”关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经济”(Healthy-

blue economy),事实上是将海洋生态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入海洋经济中的发展思维,是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经济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被称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的五次海洋产业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构想。此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口号频繁出现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宋幼勤(2001)认为,海洋经济即为蓝色经济,或者将蓝色经济解释为海洋经济的衍生形式。还有学者提出了更狭义的海洋经济概念,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车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内各界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解(姜大明,2009;龙永图,2009)虽然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已将海洋经济与蓝色经济做了区分,将蓝色经济视为较之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的概念,更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扩展,即由单纯的海洋经济扩大到海洋、临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1]。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

(一)发展现状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海岸线长度1 823公里,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1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为中心的北部综合产业带、以三亚市为中心的南部休闲度假产业带、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区为主体的西部工业园区和围绕“博鳌亚洲论坛”的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海南省航空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该省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海南省经济增长[2]。海洋港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过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55,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与全国对比,海南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2.海洋科技力量较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机构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研发基地,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3.海洋产业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各级财政没有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资金,不能发挥财政对海洋产业投入的带动作用。同时,涉海企业也没有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融资渠道不宽。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而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进程。

4.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进程相对滞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有些已经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内容不够完善、不配套、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三)机遇与挑战

海南省虽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但是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12亿元,与广东(9 807亿元)、山东(8 300亿元、浙江4 500亿元)、福建(4 420亿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这与其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离海洋经济强省差距甚远,大海洋小产值矛盾尤为突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较短时期通过跨越式发展,达到或超过沿海强省海洋经济水平,是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实施绿色崛起面临的重要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来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海南省该如何利用好辽阔的海域,抓住机遇建“海洋强省”。海南省应大有作为,也义不容辞。因此海南省应利用好优势的海洋资源,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步伐,早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展览等多种途径,强化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环境资源意识,深刻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维护南海和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渔监船队建设,开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开展巡航监视和执法检查,对越境捕捞渔船依法查处。建设南海维权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岛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管理。鼓励海南省渔民建造钢质大型渔船,建设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外海捕捞,进一步维护我国南海[3]。

(二)实施科技兴海,加快发展步伐

整合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基础组建海南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建立军队、企业、科研院校研发体系,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设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财政逐步增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进海洋高新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南海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同时在三沙市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并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产业规模

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特别是要增加对公益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南海油气开采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军民共建海防体系建设,力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物资、装备免税。搭建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国家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向海洋产业倾斜[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采取各种投资方式兴办海洋外资企业。

(四)抓好项目建设,强化带动作用

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入一批关系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海洋经济项目。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优先保障具有重大影响的海洋项目用海用地指标,并以此类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带动辐射功能,促使相关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壮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滨海矿砂项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资源。

(五)完善法律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内容,重点推进法规空白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强海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兴海”,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

(六)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海洋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重点海洋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适合海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实,把海洋重要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人头上。实施海洋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海洋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海洋基础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进滨海及海岛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南海资源开发等重点海洋产业的人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玉阁.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齐美东.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135.

篇6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当前,就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研究上,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海洋和海岸利用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其中代表性的有SorensenandMaCreary(1990)、Vallenga(1991)、Pi-do(1992)以及Chua(1993)。AdablatroVal-lenga提出了关于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模型。波兰著名海洋生态学专家斯蒂芬•伊格纳尔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对策。国内学者则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张德贤等人(2000)修正了Vallenga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是社会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可持续能力五个维度对海洋的可持续进行界定[1];金建君等(2001)根据辽宁海岸带的特点,建立一个分三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韩增林等(2003)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树状的层次结构设置[3];②评价方法与应用:现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等。如李夫星(2013)采用了德尔菲法对环渤海沿海地区津冀鲁辽四省市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4];刘明等(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5];方景清(2009)等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集成测算[6];黄萍等(2008)采用熵值法对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7];冯晓波等(2006)、邵桂兰等(2011)、何显锦等(2013)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8~10],对11个沿海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白福臣(2009)、方欣等(2012)分别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1,12];狄乾斌等(2012)基于社会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3个模块,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3]。以上研究侧重于全国、区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尚缺乏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较难获取指标样本容量和指标量化数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时,有较大主观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熵值法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且对数据序列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可能会导致权重计算结果违背实际判断。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通过集成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全面、系统地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及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逐步实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即:为了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手段,选择适当的海洋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正确保护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某时间段内,其中的任意前一时间点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后一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主观条件、内在动力,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以上主观因素。因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获得的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多个海洋系统,具体包括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海洋科技等子系统,在对其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子系统因素。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参考《2014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14~21],并根据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具体包括经济发展(A1)、社会民生(A2)、资源支撑(A3)、环境状况(A4)、科技创新(A5)5个子系统,以及14个准则层和35个指标层(见表1)。

2.2.1经济发展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本研究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四大方面来刻画海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面选取了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个指标,结构优化方面选取了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两个指标,发展质量方面选取了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经济密度两个指标,产业发展方面选取了主要海洋产业的实物量指标,包括海水产品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滨海国内旅游人数。海洋经济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推动力。

2.2.2社会民生系统反映海洋对于环渤海地区社会民生改善的贡献程度,本研究从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三方面刻画。就业拉动方面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收入分配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城乡收入比,生活质量方面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随着沿海地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就业拉动力得到增强、收入分配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海洋在改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资源支撑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本研究从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三方面刻画。空间资源方面选取了人均湿地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盐田总面积,生物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水养殖及捕捞量、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矿产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洋油气产量、海滨砂矿开采量。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作用。

2.2.4环境状况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压力,以及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各界拥有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从而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本研究从环境压力、环境治理两方面刻画。环境压力方面选取了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废水直接人海排放量,环境治理方面选取了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数。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5科技创新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等,以此服务于海洋经济更高效的发展。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本研究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两方面刻画。科技投入方面选取了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海洋科技人员数、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产出方面选取了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投入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合计占科研课题总数比重。海洋科技始终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并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方法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CISD,ComprehensiveIndexof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构建此指数来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各指标的特征,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

4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指标赋值及无量纲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及权威性,本文选取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数据构建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

4.2指标权重确定考虑到渤海海洋经济系统的多目标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23~27],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确定权重,然后运用简均法进行综合集成,权重结果见表3。由表3结果知,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态、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依次为26.1%、13.3%、27.4%、15.1%、18.1%。

4.3测算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1),以及上文确定的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计算得到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指数值(见表4),参照表1中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标准,得到渤海海洋经济整体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级(见表5)。下文从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3.1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由测算结果知,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见图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其中,2007—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效果为不可持续,2010年为弱可持续,2011年为中度可持续,2012年为强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度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趋缓。随着2009年“蓝色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2010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快速回升,2011年之后在世界经济形势衰退和国民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下,指数增速持续回落。

4.3.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子、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况、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根据5个子系统的指数值变化趋势(见图1),可知:(1)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指数值从0.13持续平稳上升至1.35,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8年的弱可持续,再由2009年的弱可持续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逐步向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型提高阶段发展,从经济规模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8787.8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7925.1亿元,且占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34.3%增长到35.8%;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质量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劳动生产率实现稳定增长;从海洋产业发展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2008年除外),科技创新子指数值先降后升,2008年为波谷点,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2008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9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再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海洋科技创新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科研投入与产出均呈增长态势,且科技产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大于海洋科技投入,且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3)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环境状态子指数值从0.08持续平稳上升至0.53,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也由2007—2009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10—2011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再过渡到2012年的中度可持续状态。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已降低至约47%,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倍,达到1.8万平方千米,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3%。尽管面临着海水环境质量恶化、风暴潮经济损失等严峻的环境压力,环渤海地区也在加快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在逐年提高,其中,2007—2012年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年均增速达24%。(4)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资源支撑子指数值从0.04持续上升至0.48,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由表3中的结果知,渤海海洋资源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力的贡献最大,所有子系统中,资源支撑权重最大,为27.4%,虽然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却不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况。其中,传统的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开发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的开发处于快速增长。渤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反映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承载力在减弱,这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海洋资源无序掠夺性的开发是分不开的。(5)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社会民生子指数值从0.06持续上升至0.32,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反映了海洋对沿海地区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等社会民生改善方面的贡献突出。其中,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涉海就业人员数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5%;环渤海地区渔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达到1.3万元,年均增速为8.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态、资源支撑、社会民生五大方面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CISD线性组合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上升至强可持续;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波折上升至强可持续;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稳步上升至中度可持续;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环境、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偏弱。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科技各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路径和政策支持的切入点:

5.1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发展是提升渤海海洋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前渤海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环渤海地区应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形成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渤海海洋创新投入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健全高等院校的海洋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5.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当前,由于近年来盲目开发和环境污染,渤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由损害为主向恢复保护为主转变,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渤海地区应建立污染防治与管理的法规体系,对渤海的综合管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有偿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渤海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海洋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使各沿海省市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成为环渤海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域环境监测网共同组成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对海洋灾害实时评估监测与灾后快速反应,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海洋灾害。

5.3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当前,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部分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从外延式开发为主向内涵式开发与恢复为主转变,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应制定统一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应与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良性循环的资源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

篇8

关键词:海洋资源 捕捞 生态保育 禁渔期

中图分类号:s9

1.活动概况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调研小组针对南澳渔业严峻的状况,我们深入了解南澳近几年渔业的发展情况和禁渔期的实施力度,亲自走进南澳渔民的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和考查,进一步分析南澳人们的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找出南澳岛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探讨出南澳海洋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1]。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原本每天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3. 调研采访过程

2010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 因此, 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 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 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 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著膨胀,渔船捕捞能力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

4.3外来人员所占比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生产,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非传统渔民即外来人员从事捕捞行业的人数占较高比例。据了解,非传统渔民无证人员约占30%左右,这些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更不用说规避相应的岗位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事故的就是这些非传统渔民。

4.4传统渔民参股多,雇工人员参股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传统渔民人数的近一半,而非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非传统渔民人数的比例小。传统渔民中未参股人员享受不到国家渔业柴油补助政策的好处,再加上受到外来人员的冲击,未参股的传统渔民工资待遇也受到影响,这些使渔业生产管理更加困难。

4.5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据了解,南澳统一的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所有传统渔民退休人员无退休金。只能依靠先前的积蓄或者转移行业维生。

4.5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生态保护意识弱。捕捞过程中,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渔民往往会因一时的方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对海洋生态不利的行为,甚至,会因一时的冲动,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过度捕捞,或捕捞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

5.建议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整理出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和建议

5.1加大岗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术[2]。

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岗前培训列入渔民下海的必要前提,以政策法规进行硬性规定。岗前培训内容要实用,既要有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又要有政策法规等内容。可通过集中培训、定向培训、委托代培、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在培训经费上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培训的次数进行补贴。同时要规范渔业用工制度,渔政部门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开展无证上岗船员的查处。切实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事故发生,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5.2建立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3]。

建议政府将渔民的社保问题纳入重要的议程,作为为民办实事来抓。建议对进入渔业生产的人员采取与企业的方式一样,为船上渔民按月缴纳社保,并且可以跨省流转,政府再相应补助一些。其次村级公司也为所属传统渔民补助一些,这样才能有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渔民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5.3深化渔区村级集体改革[4]。

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渔民得到了实惠,传统渔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员越来越少,村级集体资产后继无人,现有渔民有要求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想法,有关部门思想上未解放,怕做的不够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建议政府引起重视,加强宣传,解放思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集中人员和精力,做好股份制改革工作,使渔民放心,社会稳定。

5.4积极争取财政对渔业政策的扶持力度[5]。

中央近几年连续对渔业用油进行了补贴并且力度较大,使生产中的渔民得到实惠。但是对渔业的设备和技术改造项目等给予的补助重点考虑了有一定实力的股东渔民和相应的业主,而从事雇工的人员,或退出的老传统渔民得不到一点实惠,希望政府能对这些人员给予考虑和政策倾斜。

6. 致谢

本次关于“南澳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政府以及人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7.参考文献

[1]杨宇峰,林学群.南澳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j].海洋科学,1999(03)

[2]孙林,杨德权,肖洪钧,李守巨.海洋渔业捕捞优化模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渔业经济研究,2010.(1)

[3]仁君,林振山,任晓辉.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j]. 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XX,(03)

篇9

【关键词】海洋执法 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海洋世纪后,海洋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意义,沿海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来面对海洋世纪的各种挑战。而海洋执法体系是一国海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海洋综合实力的体现。具体来说,海洋执法体系建设是为了保护国家海洋资源、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以及海洋环境等利益,它通过各类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来实现主体结构的不断完善、执法程序的明确,保证整个体系能够顺利运行,最终确保国家各项海洋政策得以施行。

改革海洋执法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世界海洋综合管理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改革当前的海洋执法体系。199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就提出要将海洋综合管理提上国家发展议程,同年,世界海岸大会倡议沿海各国开展海岸综合管理,建立起综合管理制度。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的海洋管理体系建设。美国成立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2002年美国对海洋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由国土安全部管理海岸警卫队。韩国在1996年成立了海洋渔业部,制定了海洋资助计划,成立海洋警察厅来加强海洋执法。除了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也逐步重视起海洋执法体系建设,如印度尼西亚在1998年设立了海洋渔业部,1999年越南成立了海岸警备队。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海上的综合执法能力,这对保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应紧跟这种潮流,才能够在海洋世纪维护自身的合法海洋权益不受侵犯,增强海洋保卫能力。

其次,我国依法行政的贯彻,也要求对海洋执法体系进行改革。我国早在1993年就意识到海洋管理体系中存在多部门管理、分散执法的问题,由此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东海海上航行和渔业安全的意见的通知》。到2003年,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划,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理顺部门分工,将政府职责、编制以及机构设置等法治化,依法行政。次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在海洋管理中推进依法行政,改革执法体系,重点解决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完善执法监督,实现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在此背景下,我国海洋执法体系中存在的执法随意性大、多部门执法等问题必须进行改革,使之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最后,要贯彻我国的海洋开发战略,需要对目前的海洋执法体系进行改革。海洋问题关系着国土安全与国家发展战略。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海洋管理,一国的海洋权益不仅可能受到侵害,甚至连国家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问题十分严峻,海域划分、岛屿归属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争议较多,而且,近年来海上走私、贩毒、偷渡、海盗等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面对复杂的海洋情况,我国必须以战略目光部署海洋发展规划,提升我国海洋管理的控制与统筹能力。国家的海洋开发战略,表面上看是争取更多的海洋资源,实质上则是要对本国的海洋区域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防止他国侵占本国海洋权益,这其实也是维护国家的表现。因此,海洋力量的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并影响国家安全。所以,在实施国家海洋战略时,必须改革当前的海洋执法体系,使之拥有更强的执法管理能力,确保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

我国海洋执法体系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海洋执法体系已经形成了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管理模式。在横向上采取综合管理与部门分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执法事务的综合规划,而后各部门按照用海类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在纵向上,我国海洋执法体系采取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国务院统一各项权力,再通过省市县的行政分级层层赋权,实现分级管理。我国涉及海洋执法体系的法律法规有十多种,在法律上,除了《宪法》,还有《政府组织法》《行政处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在具体实施方面,有《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以及各种意见通知等;除此之外,一些沿海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法规政策。这种组织架构与法律法规的实施,总体上规范了我国海洋执法体系的运行,并保证海洋战略计划的实施。不过,目前我国这种海洋执法体系构建模式中,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问题,导致海洋执法管理上的无序,进而带来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利于我国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海洋管理职责分散在各个部门,部级的有水利部和环境保护部,局级单位有渔业局、海事局等,这些部门又分属不同的部门。这使得各部门只能从本部门出发去进行执法,而很难从综合管理的高度去开展工作。

篇10

【关键词】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

1 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目前阶段,我国国土资源的整体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首先迫于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我国的国土资源整体短缺的状况日益明显; 其次表现为人为的浪费和滥用的状况都使得我国的国土资源状况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其次表现在具体针对相关资源的管理方面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国土资源形势发展的严峻性。下面笔者具体从我国国土资源种类方面分析我国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1 土地资源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总体特点可以主要概括为“一多三少”,具体表现为:总体数量多,但是平均下来的人均耕地少,同时高质量的耕地数量也较少,最重要的是可用于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的数量则更高少。目前我国的土地总体面积占据世界排名的第三位,但是如果从人均土地面积去看的话 ,仅占到世界平均数的1/3,形势十分严峻。

1.2 矿产资源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类似,虽然总体数量上较为丰富,稳居世界的前三位,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均占有量十分的少,仅仅占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左右。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中多数支柱性的矿产资源表现出十分短缺或者是已经探明到其储量较为不足,具体包含有铁、硫、锰、铝、铜、磷、钾等种类的矿产资源,因为整体的开采资源条件较差,再加上原本的储量就很少,所以整体的发展处于劣势的状态1。另外,因为受到内外部条件的共同限制,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中仅有60%可供即时的开发利用,而这其中也仅有35%可以成功地采出。

1.3 海洋资源

据统计:目前我国濒临的自然海域总体面积约为472.7万平方公里左右,而受到我国政府管理的海域面积也大约在30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世界整体的137个世界沿海国家中我国名列第9位。和其他类型的国土资源一样,我国海洋资源也表现为总量大但是人均水平较低的特点。总体排名居第九位,但是平均下来的人均海洋国土面积则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海洋国土面积的1/10左右,仅仅居世界排名的第122位。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种类上较为丰富,品种繁多,但是总体上的利用程度不高,所以整体开发和利用的发展潜力较大。

2 目前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目标

21世纪我国针对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所指定的总体目标是:第一是要全面加强针对整体国土资源管理的调查评价,保证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给国民经济以及人口的所带来的承载能力;第二是要有效加强针对相应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充分实现我国国土资源整体状况的优化配置、节约利用并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保护;第三是要逐渐地减少并消除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损害,竭力提高针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第四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保证针对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 针对我国国土资源施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战略措施

首先是要开展新一轮范围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

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以及相应的资源保障。同时针对国土资源所开展的调查评价务必注意要同经济建设及发展实现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还要重点针对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地下水水源地以及相应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进行重点的勘测和管理。另外还要全面加强针对地质环境方面的勘查以及相应灾害的防治,其中要注意针对国家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所开展的综合相关地质调查工作施行优先部署。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加强针对西部经济发展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提供相对详实的资料。

其次是要加快针对海洋资源方面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加快针对海洋资源方面的勘查和开发工作的具体工作步骤是要重点以发展海洋经济为核心,同时还要兼顾针对国家海洋权益方面的维护,前面实现针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此之外,在全面发展并巩固我国海洋资源在海运、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养殖、旅游、化工等多方面的新兴产业的利用。全面、积极地推进国际方面所号召的针对海底区域层面相关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 逐步地把我国建设发展成为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发展大国。

再次是要全面加快开发针对西部经济地区的优势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西部大开发的实现,不仅要以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注意针对相应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更重要是还要兼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渐地把原有的资源方面优势逐渐地发展成为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另外还要全面巩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地位,提高充足的供需能力,有效地促进各区域经济并最终实现协调发展,全面保障国家资源发展的长治久安。除此之外,针对西部国土资源的大开发,还要重点将针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放在核心的位置,全面实施与之相应的退耕还林和还草的工作,并最终实现针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更要前面加强针对相应矿产资源的科学勘查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为最终促进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是要开展针对全国范围内国土资源的综合整治

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的综合整治的内容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以及相应的地质遗迹方面的保护;针对相关频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针对土地生态环境所开展的建设和保护工作;针对矿山环境的整体治理和重建,以及针对土地复垦和针对海洋环境方面的综合治理工作等等2。这其中针对未利用地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实施土地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的整体数量,最终实现“占补平衡”;另一种是采取向荒山要地的方式,目的的为了将其整理为建设用地,为实现发展扩容。这种针对国土资源的政治方法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减少针对耕地以及平地的占用,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二是可以进一步节约用低成本,全面提高客商落户率以及工业项目落地率;三是可以减少政府的成本运作投入,减少征地拆迁方面的矛盾,极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4 结语:

总体来讲,解决目前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要加强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的基本国策和国情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增强全社会民众对于目前享有资源的忧患以及保护意识,全面提高公众遵守并执行国土资源相应国策的自觉性和自愿性,最终为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1]张会艳,张丽荣,岳保华. 北京市生活用水现状和节水对策分析[J]. 北方环境, 2004,(03) .

[2波. 莱芜烟叶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4) .

参考文献:

[1]王献溥,于顺利. 启东市滨海地区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途径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9) .

[2]虞磊珉. 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完善[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3]李沙,赵凯.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主体的定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 .

[4]陈影影,陈诗越,王瑞雪,孙卫波,张芹. 聊城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