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分析

篇1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德育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儿教师的主要途径。纵观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突出德育教育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对于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而言,德育需要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展开。这种环境的培养也需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所体现。如在进行专业培养的同时着重强调职业道德对学前教育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在专业和德行上都追求卓越的幼儿教师。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儿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培养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特别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更应该以培养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为己任。因此,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传授,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认知,建立起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德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一种渗透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态度,因此必须得到重视。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德育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它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

二、教师要树立起科学的德育观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任何知识背后都隐含着人类认知发展中的理性思维。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德育建设,需要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悟到树立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科学的德育观是主体性德育观,即以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的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更加强调把学生个体当作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按照独立自主、积极思考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自愿地培养道德能力,选择道德行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教育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中促进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德育问题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就已经胜任了学前教育教师的基本需求。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极端狭隘的。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德行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相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掌握一些知识更有价值。因此,科学的德育观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德育观,不仅是对未来的教师负责,更是对儿童负责。德育观念的进步是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关键要素,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三、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德育教学效能的重要内容。山于高职学前教育具有特定的专业特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德育这种柔性内容如何立足于专业教育之中呢?我们认为,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加以德育教育素材,不仅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同时也对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德育素材一般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环境下比较熟知的内容。越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他们才会感兴趣。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广泛搜集和本专业相关的德育素材,如社会热点事件、行业规范问题等。通过典型案例、典型事件、典型问题,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只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道德素养。厚德载物,天道酬勤。通过打造这种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并不存在某一种最好的方法,而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寓德于教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采用。实际上,单独的案例和个体分析对改进德育水平的效果并不理想。相反,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自我思考、不断反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寓德于教更为有效。

四、建立科学的高职学生评价机制

篇2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幼教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与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自身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

二、研究综述

目前,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2010年9月27日至29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俄罗斯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筑建国家财富”的世界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大会,旨在通过提高成员国对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投资及收益的关注,促进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实现公平、普惠和广泛的发展。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幼儿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男性幼儿教师在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有研究表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男幼师的比例一般在4-5%,美国幼儿园男幼师也不过约占10%(世界目前最高),而我国百名幼儿专任教师中男教师却不足2人,其比例不到2%。就世界整体而言,男性幼儿教师普遍缺失。但是很少有国家对于其男性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初衷以及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观进行过很具体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观进行调查,对于其从事该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三、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及因素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

1.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在调查其他专业对学前教育专业及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时,师范类专业同学中有72.4%认为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地位重要,学前教育专业也是相对比较热门的专业,就业前景好,认同感较高;但并不认为男性幼儿教师会受到社会的尊敬。他们认为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认定中,男生应该从事更能体现他们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工作,而不是“成为保姆”,所以就业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2.对职业发展空间的认同情况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未来的职业定位中,有大部分男生都认为到行政单位,还有部分男生打算跨专业考研,只有为数不多的男同学打算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就业;大部分同学认为幼教职业一个没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自身的兴趣,所处的工作环境薪资水平、晋升制度及其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可与支持度。

3.对职业素质与技能的认识情况

学前教育男生普遍认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女同学的行为,语言更使讲课更加生动,更符合一个幼教职业的角色;而男生比较木讷,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大多很被动,在学习过程中不够灵活。传统观念认为幼儿的抚养与教育工作应当由女性来做,而非男性。在众多因素困扰中,男生认为幼教职业对他们来说困难较多,入职后工作的顺利与否也无法预料。

(二)影响因素分析

1.幼儿教师社会认同感低,社会地位不高

调查发现,社会对幼儿教师群体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虽然非常希望可以有男性加入幼教群体,但对男性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却非常低,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2.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专业课学习有困难

学前教育的课程,主要设置内容有舞蹈、音乐、美术、钢琴等。对于这些课程,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男生学习起来难度过大,由此导致兴趣不高,成绩也不尽人意。但这些课程又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技能的不足带给他们更多的失落感,也使他们自认为不如女生,甚至不适合做一名幼儿教师。

3.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自身认识不足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抚育幼儿是女性的天性,她们细心、周到、耐心,适合于照顾幼儿。男性容易粗心,缺乏耐心,不适合抚育幼儿。正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大多为女性。修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没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已经接受了来自同学、家长、社会的压力。因此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大学男同学都没有选择幼教工作。

四、提高学前教育男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社会的引导

作为幼儿教育的生力军,男性教师受到社会与广大家长,儿童的大力欢迎。因此国家应该鼓励男性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从宣传层面上表现对男性从事幼儿教师的支持,例如提高幼儿教师薪资水平,加大对优秀幼儿男教师的表彰力度,并在幼儿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创新的机会与平台,使社会对男性幼儿教师的认同感上升,从而提升男生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二)从专业培养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1.学校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中,学校应充分结合男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开设适合男生学习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使男生对于学习专业课有浓厚的兴趣,提高对该专业的认可程度。使自己具备从事幼儿园多方面课程开发和教学的能力,同时有所专长。使其在入职以后,发挥自己优势。

篇3

高等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浅谈分析

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如果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然会导致其为谋取个人或单位利益而肆意造假。有调查显示,目前会计犯罪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这与会计学历教育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能否造福人类,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会计专业学生是会计法规未来的贯彻执行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德才兼备。高校必须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去培养既具娴熟专业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

每年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员,已是会计队伍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在高校会计专业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说过:做人是做会计的根本,所以更应强调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加强会计学生毕业后的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现阶段多数经济案件都有会计人员牵涉其中,从而使会计成为“高风险”的职业。从学生时期就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实现自我监督和自律,是会计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现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

(四)有利于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由于会计人员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专业会计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得到培养。

二、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会计专业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国家教委提出,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会计教材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轻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

(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是兢兢业业的,但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而很少有专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所以,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缺少实际业务的经验,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物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专业的各种考试,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都主要是考查学生所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而较少涉及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以致会计专业课教师自然把授课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从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来看,高校会计学教材很少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而专门的配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另外,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如《会计法》、《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内容比较枯燥,简单的授课方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了学生不愿意学、甚至厌学的情况。

三、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重塑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学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而更应注重人文素质、品德等教育。

(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学习

高校会计专业应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列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需要内化为职业理念,所以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细微的量的积累,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于各门课程之中,才能培养出综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在讲授审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中,结合现场需要可适当增加职业道德内容。

(三)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

由于现有教学内容的缺乏,需要会计教师及时地将杂志、报纸、网站等所报道的各种案例和新闻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实践知识的不足,增强学生识别虚假会计信息的能力,从而起到强化职业道德理念的作用。

(四)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在当前的会计教学中,我们的专业教师对实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知之甚少,从而在职业道德教学中显得说服力不够。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法律界、财税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会计主管等学识丰富的人员做讲座,这些专家学者、行业名家对会计业界的动态了解的非常清楚,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工作实践或经验教训向学生讲述会计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宣传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让学生间接了解我国会计道德现状,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达到在校期间培养自己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董丽英.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设计[J].财会通讯,2007.8.

[2] 李杏梅《浅析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消费导刊,2008.11.

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而高职高专院校采取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对当前社会这一类型人才的短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中仍存在校企结合的契合度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提出了校企一体化的改进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的思路.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内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20世纪8O年代人口高峰年出生的人口相继面临就业,使社会的就业压力更为严峻.以就业为培养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较好地契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总体技术水平,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然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存在校企合作不到位的弊端,即学校组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仅仅是见习和参观,而不能参加企业的实际操作;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观等德育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限,也使职业教育的总体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1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

1.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屏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在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强,近几年其就业率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2008年,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超越本科生,较高水平的就业率也是对高职教育最大的肯定.

1.2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教学导向,契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故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好.但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后面临工资待遇低、技术水平提高慢和工作不稳定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实习实训教学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前期的一学期,并且不重视学生就业观等德育方面的教育,导致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屡屡发生经常性的跳槽,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评价.目前,我国企业存在严重的工资待遇与学历挂钩的现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2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方法分类

本文对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采取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进行了统计,并按照不同实习实训教学方法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共有39所,本文随机抽取2O所院校对其实习实训教学方法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采取的方法主要有3种: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校企结合.其中,校内实训是指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校外实习_二般是安排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到企业实习;校企结合则是先安排毕业生在学校实验基地进行试验、实习后再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习.目前,这3种方法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比例如图1所示.

3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综述及比较

3.1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

由图1可见,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目前采用较多的实习实训模式为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方法已由原来单一的校内实验基地实习和校外实习逐渐发展成工学结合的校企结合模式,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技术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校企结合指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进入校内实验基地实习后再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习,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录用与其合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3.2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

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被誉为德国职业教育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和美国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目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较长,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化,学生以正式工人的身份参加工作.由于训练严格,学生懒散、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抑制,培养了较高的专业技能.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制度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对美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是通过学生与社区的有机互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融合提高,让学生获取真实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程设置的时间也不固定.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很重视产学结合,各专业的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O甚至更多,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实习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

3.3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比较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于2O世纪80年代,与欧美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非常短.由于我国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职业教学模式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从教学模式上看,具有代表性的欧美职业教育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很多社会因素,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较多,这样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由于在实习实训环节对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提出了与在职工人一样的工作要求,因此使他们在毕业之前就能够真正地掌握工作中的操作技能,这样更利于其技术水平的提高.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安排学生参加实践的时间也比较短.

从上述比较可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除了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实习实训教学应该不断汲取国外实习实训教学的精华、取长补短,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4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管理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4.1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管理方法

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摸索、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而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中其成效非常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校企一体化实习实训教学方法是在校企结合的基础上改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它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不到位、德育教育缺失等问题,提出要加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层面和加深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深度,从而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

(1)加强实习实训的力度,改变原来仅在毕业前一学期参加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职业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每完成一门课程,学校都要安排学生在参加校内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训之后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每一学期结束时,学校都要安排学生集中参加企业实习.学生在参加企业实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操作.企业应把每个参加本企业实习的学生的实习实训的情况及时和学校沟通,以便学校组织和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习.

(2)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观”、“成才观”等方面的德育教育,使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素质与文化修养且竞争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加强德育教育利于学生在择业中进行自身准确定位,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力口强德育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正确面对挫折,遇到困难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问题,并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成熟的职业观和成才观的形成,促使学生踏实工作,积极提高专业技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利于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抑制我国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

4.2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环境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期,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工人,高职高专院校校企一体化实习实训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熟练的工作者,契合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职高专院校校企一体化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与国内其他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这一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增加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更利于学生就业和成才,与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相得益彰.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幼儿园中老师是同儿童及家长打交道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乐观开朗的态度,同儿童及家长交流的水平,良好的团队观念及服务精神,积极沟通的方法,情绪控制能力等综合素养比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巧更为关键。所以,学校应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一)观念

职业观念是一名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评定及情感等心理的综合反应。雪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其一,爱岗、敬业的精神。敬业、爱岗就是需要学生喜爱自己的专业及工作,用严谨、恭敬的态度从事教学活动,喜爱幼教职业,喜爱孩子,具备良好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其二,无私、奉献的态度。无私是忘却自身利益,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工作时应不计个人利益,用一颗真心对待每一名儿童;其三,执着、创新的观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一份执着,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不畏惧困难。这样在未来的教学中,才可以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帮助学前儿童奠定未来成长的基石。

(二)道德

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业人员在行为活动中应该遵守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喜爱工作,喜爱儿童。如果缺少对儿童的喜爱,也就无法真正喜爱上幼教这份工作,从而更不可能在将来做好学前教育职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及喜爱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浓浓的自豪感,情愿将一生投入教育事业中,为儿童做贡献;其二,以自身为榜样的意识。常言道:身教甚于言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关注这一情况。在从业过程中,应以自身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成长,培养品行高尚、价值观正确的未来人才;其三,集体荣誉感。学前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需要每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相互合作,共同配合,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进行幼教工作。

(三)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名从业人员在行为活动中所体现的才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专业才能。指的是在从业过程中应用的专业知识及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主要体现为: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及帮助,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执行教学的能力,同家长沟通的能力等;其二,一般才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从业时不仅应具备专业才能,同时还应具备个人一般的才能,例如计算机的使用才能,写作才能,表述才能,组织才能,社交才能等;其三,创新才能。创新才能指的是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及能力在工作中创建更多的方法、业绩或产品等,创新才能主要包含思维的创新才能、设计的创新才能、管理的创新才能等。创新才能同一般才能和专业才能三者需要相互辅助,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一)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教师应利用多种方法、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了解学前教育职业的意义及特点,掌握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及素养,增强学生们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可以利用设置讲座、实地参观等方法初步树立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二)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应聘过程中,同专业知识的成绩对比,招聘企业更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述才能、对事物的看法、对突况的应变、学习能力及成长潜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大型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本领,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征文、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学内涵及表述能力;举办专业知识比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等。

(三)邀请专家、领导举办座谈会,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前教育工作对老师的需求,掌握学前教育老师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自身水平,教师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及领导举办座谈会,让学生可以零距离的接触相关人士,对将来需要从业的工作细致分析,让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找寻差距,定制学习规划,更自主的开展相关技能的学习。

三、为学生搭建更多平台,促进学生增强职业素质及才能

(一)增强师资教育力量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讲,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体包含: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优秀的社交才能,同时在创新方面也十分突出。教师应以学生作为主体,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完善自身成长,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们专业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的内容只要包含:专项实习、实验教学、毕业试岗等。

(三)利用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除了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以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及本领。例如:可以让城市的同学深入农村进行短期实习,从而感受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情况,激发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培养勤劳、不怕吃苦的精神。

总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职业素养及能力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素养,更好的完善自身成长,同时也为相关教育单位选拔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讨论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8).

篇6

关键词:专业素养培养;学前教育;课程教学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不足

1.1学生职业认同感低

有调查研究显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有着充分的学习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目标并明确,这样的情况不光是在学前教育,基本上大学课堂都会存在。但是学前教育的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没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待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绕过去,对学习困难感到畏惧;或者是注重幼儿教育中一部分,也就是艺术类型的专业课程感兴趣,忽视理论和实践课程。各种样式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对与幼师的职业素养认知不同。学校对与专业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导致老师和学生对自身专业职业发展前景没有清晰的方向,而且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认知受社会影响较大.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但是在课程中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不高;课程设置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对于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这对于未来走向幼师的岗位上会有着不小的影响;基础问下课程和科学课程并没无进行深入的理解探讨,可能说对于幼师以后要面对的是小孩子,所以基础文化之并不重要,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的综合提升。而在就业市场中,多数幼儿园只重视儿童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智力开发,不注重培养幼儿专业特长,分析其原因就是学前专业教育人才短缺,已有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差,声乐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达标,从而无法满足新时期学龄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出现为各地教育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此时,加快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3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单一,虽然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但是有些教师和科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没有先进有限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也就会大打折扣。学校的课程也和社会实践脱节,学生没有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也就会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接不到位[2]。

2基于专业素养培养目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2.1注重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幼师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需要传授引导,对于学习幼师教育专业时的学生,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在今后是想要成为怎样的教育工作者,并且为此要怎么去做。老师引导学生对今后教育工作道路的展望和规划,从而加强职业认同感。

2.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学校应该增加更多的课程种类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学到的技能在实践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需要来是作为第一个改革创新的对象,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多多的组织活动来进行学习研究,激发老师的创新精神;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评估,将专业知识评估和幼师职业道德评估相结合,评价的主题多元化,不仅要有老师,还要有同学,以及学生自己各方面的评价。

2.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提升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在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开放思想理念,拓展教学思维,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之中,促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在考评方式上,将理论应用性考察方式融入职业教育中,在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说课等形式的考察形式上进行尝试探索,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对学前教育专业不同技能进行分项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学前教育是幼儿老师最主要的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操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幼儿教师,才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我国幼儿教师主要手段,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水平,增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科教兴国”的需要。作为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育实践组织能力,积极向上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从而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军.高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4):10~11.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四位一体”;课程衔接模式;中职课程;高职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17-03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中、高职衔接连贯的专科教育,学生在前三年中职阶段进行有专业导向的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后两年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教育。采取五年制模式,培养初中起点的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应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良好选择,有利于扩大幼师培养规模,整合中职幼师专业资源,也有利于招收有培养前途的优质生源。作为高职院校新的办学形式,探索研究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机制,一方面可使中等教育办学经验和优势得以传承,中、高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使专业人才培养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专业目标要求,实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专业能力提升和拓展的“四模块”课程体系模式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四个模块不是彼此孤立的分解式课程,从专业基础教育,到专业技能培训,到综合能力培养,再到职业能力形成,是一个能力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一体化培养进程。同时,中职学习阶段的专业基础和技能模块部分,在高职阶段也并未中断,而是接续了新的课程,体现了注重提升、拓展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更高要求。

(一)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教育课程模块,贯穿了中职和高职学段的大部分学程。在中职阶段,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等课程仍是主干课程,从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贯穿始终,为高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学习奠定了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这些基础课程在高职阶段都有新的课程接续,如从中职阶段的语文课程发展到高职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中职阶段的英语课程也发展为高职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幼儿英语口语教学课程。

中、高职阶段课程衔接的目标取向是高职教育知识领域的范围拓展和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表现出由基础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发展趋向。中职阶段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以及高职阶段的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课程,区别于其它中职教育课程的设置,体现出幼师教育的特殊要求,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奠定必要的基础(见表1)。

(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模块

中职教育之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就在于注重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目标明确,突显技能课程和实操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归根结底,“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五年制学前教育的中职学段课程也有别于三年制的中职课程,后者需在一定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实训实习过程,使中职毕业生具备基础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上岗就业做准备;而前者则注重与高职学段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衔接,体现继续教育思想,其课程体系须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为高职学段的进一步深造打好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基础。

美术、音乐、舞蹈等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在这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五年制课程设置要比三年制高职更具优势。高中起点的三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技能基础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短时期的训练无法满足实际的技能需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缺乏自信。相比之下,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职学段入学伊始就接受弹唱、舞蹈、绘画等技能方面的课程训练,掌握弹、唱、跳、画等一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养贯穿中、高职学段,学程相对三年制高职更长,更具有长期性和接续性,教学效果会更好(见表2、表3)。

(三)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综合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同于中职教育和职业岗位培训之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阶段课程设置,应在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实行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理念。

五年制学前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是专业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之后,步入职业岗位之前必要的学习和准备过程,也是整合各项专业技能运用于保教工作实际的关键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保教工作中实现职业岗位的目标要求,比如如何进行幼儿教学,如何设计并组织幼儿游戏,如何从事保育及组织管理工作,等等(见表4)。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理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也是衔接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做好各方面学习的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幼教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也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优于三年制中职教育的重要方面。

(四)职业能力形成课程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素质和能力达到幼教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在毕业时就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力和职业发展力。而达到这一目标要求,需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基础上,还需经过见习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的实践学习环节(见表5)。职业能力形成的课程模块学习阶段,既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终结阶段,也是学生职业理想与岗位现实的磨合期,是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这一课程模块的充分实现,需要院校与幼儿园在办学、育人、就业和发展方面的充分合作,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实践岗位形成零距离对接,通过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观摩和预演,及时调整不适当的心理与角色定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二、“四位一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机制

五年制中职阶段教育,相当于完成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育部2003年制定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职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教育具有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培养目标,要求在一定理论知识储备基础上,加强受教育者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任务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中职阶段课程,不但要学习中等教育阶段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等),还要学习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

五年制高职阶段教育,相当于完成三年制大专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一般来说,三年制大专和五年制大专在培养规格和素质、能力方面具有同样的要求,都是“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结构、较强实践能力、一定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阶段课程,相对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两个模块,增加了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体现分阶段、分步骤达到专业能力标准和目标要求的一体化培养策略(见表6)。

专业课程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是中职与高职学科的简单拼接,而是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程,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从基于学科系统到工作过程系统的课程模式转换,是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应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教育的课程。基于学前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原则和职业能力标准,专业基础教育、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四大模块,构成了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机制。

参考文献:

[1]吴龙,吴海峰.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优势[J]. 知识窗(教师版),2011,(7).

[2]熊伟.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其发展对策浅见[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3).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 英语教学 欢乐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62-02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情况关系到未来的幼儿培养师资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更好地致力于学前教育事业创造条件。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则应当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前教育行业中做好铺垫。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水平,应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欢乐英语教学法,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教授学生、培养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符合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要求。

一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调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教授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合理地开设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教育和培养,促使学生成长为企业、社会、国家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目前很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使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受到一定影响。以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存在一些不足,致使教学活动实施效果不佳,不利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及能力,导致学生难以在择业、就业、岗位任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学前教育专业中英语课程作为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其有效的、合理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满足幼儿园教师招聘的要求,为使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创造条件。但目前一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效果不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致使学生被动地学习英语知识,学生的英语水平必然不会提高。综合分析英语教学活动效果不佳的原因,这与教学方法不佳、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案规划不合理等多种因素有关。总之,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现状不佳,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变此种局面。

二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欢乐英语教学法的探究

为了能够利用欢乐英语教学法改变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不佳的情况,笔者将分析欢乐英语教学法在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1.欢乐英语教学法的导入

欢乐英语教学法应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相对自由地、轻松地学习知识,为了达到此目的,在引入欢乐英语教学法时应当灵活设计课堂教学,创造富有新意的、趣意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进行和谐、真诚、幽默的互动,从而真正达到开心教学和开心学习的目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实施欢乐英语教学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欢乐英语教学法导入英语教学活动中。只有将欢乐英语教学法合理地导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在课程开始时便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将所有的心思、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将欢乐英语教学法导入教学活动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做动作。通过做动作将欢乐英语教学法导入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做一系列的动作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做动作方法的应用是在课程刚刚开始时,教师要求学生与自己共同进行前后、左右、上下有节奏的拍手、拍腿、拍肩等律动,待完成动作后,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做手指游戏。利用手指游戏将欢乐英语教学法引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有效地将教学法带入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指游戏有很多种,如大门开开、十根手指头、五指虫等,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种,带领同学们进行手指动作表演和语言问候,进而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教学活动中。

第三,说唱儿歌。说唱儿歌非常容易改变学生的心态,并将学生带入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很自然地将欢乐英语教学法导入教学活动中,可以在课程刚开始时,向学生播放一首英文说唱儿歌,并将学生分组进行英文歌曲的学唱和表演,如此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2.欢乐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欢乐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将欢乐英语教学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教育性、引导性、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的英语知识水平。综合学生的特点及欢乐英语教学法的特点,确定教学活动的目的,即教师按照所制订的目标,有步骤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在紧扣的教学环节中受益,能够轻松自由地学习知识、开心愉悦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基于此,欢乐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表现为:

第一,词汇教学。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则使得教学枯燥、乏味。而采用欢乐英语教学法来开展英语词汇教学活动是通过传词、猜词、变词、情境演绎等活跃的方式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愉悦的游戏化教学中掌握英语词汇。

第二,口语教学。要想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具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强口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欢乐英语教学法来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分组进行童话剧表演、情景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等多种方式开展,如此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训练英语口语,提升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

第三,教学小插曲。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小插曲,调剂英语教学活动气氛,如此可以使学生快乐地、开心地主动学习英语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教学小插曲的插入并不能盲目地进行,而要根据教学活动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地插入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幽默、诙谐的趣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知识。

3.欢乐英语互动课堂的搭建

互动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乐园。基于此,搭建欢乐英语互动课堂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欢乐英语互动课堂的搭建,可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主题讨论或一些比赛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便于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进而采用轻松的、适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欢乐英语互动课堂的搭建是促进师生心与心之间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教师的悉心指导,而教师可以从中寻找教书育人的灵感、思路、方法,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造条件。所以,利用欢乐英语教学法来搭建英语互动课堂很有必要。

三 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今天,高等职业学校要想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科学、合理地运用欢乐英语教学法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将欢乐英语教学法合理地导入英语教学活动中,开展欢乐英语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愉悦性、教育性、培养性,促使学生开心地、轻松地学习英语知识,进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光峰.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欢乐英语教学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5(11)

[2]赵南.学前教育专业未来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2014(4)

[3]李爱华.非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

[4]张世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利益相关者分类与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5(3)

篇9

1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触犯,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与改革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很多文献都是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的。目前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体系建设

构建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某单一学科课程出发,对该门课程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分析后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以及措施。并且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学者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英语课程的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这也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余课程的设置打下了基础。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有研究人员从如何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角度出发,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建设予以论述,同时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程基于过程性评价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以下几个指导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2)教学实施策略;(3)教学评价策略等可以提高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知道策略。对相关隐形课程的建设,学校的课程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显性课程;第二个方面是隐性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也同样适用于高职学前教育。

1.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与高职学前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很多文章都在强调高职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并且进一步提出实践的教育理念,并且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全程跟踪。通常情况下来讲,高职教育主要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建设实践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对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实践的培养思想作为主导,落实课程教学以及教育实习的教学活动。

2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技能的重视

通过对与幼儿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后发现,在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中与幼儿相关的劳动行业的用工要求在不断的提高,由于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原来处在劳动力用工市场冷门的幼儿教育工作也逐渐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所以受到过专业培训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在幼儿学前教育领域中受到高度的重视。所以,对学前教育工作这进行全面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相关的研究机构表明,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样认为的,对学前教师实行专业化的发展管理是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最为需要的。

从现阶段的研究情况来讲,我外的一些学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前教育具体方向的改革,同时还与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德鲁大学的查尔斯R.教授针对学龄前儿童在教室的行为问题日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而教师通常不具备应对这些行为的能力的现象,开发了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行为管理训练的项目,关注学龄前儿童的精神卫生需求,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管理儿童行为的有效性,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第一个正式学校生活阶段的过渡。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3.1要有正确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出发点,有了正确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确立科学的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基本的要求。从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看,该专业培养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工作者。

3.2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根本途径,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很难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某市技工学校的学前教育为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成绩考核、毕业论文等部分。其中,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健康课等课程在内的公共必修课,还包括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国学、礼仪等公共选修课。另一部分是专业课,不仅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还包括核心课程。

3.3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礼仪,行为规范

一、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展示的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礼仪规范就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是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可见,教师礼仪的根本内涵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注重礼仪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使得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比例大大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礼仪规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众多学生的精神面貌,而这些礼仪修养也在不久的将来会影响到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注重礼仪的培养与养成,时时注意自身言行,努力成为礼仪典范,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礼仪失范的表现

(一)职业责任感缺失。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中,有的教师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讲课时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表情冷漠,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把讲课当做例行公事,对学生缺乏关心;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挖苦多,不正面肯定而反向打压,对于那些上课迟到,讲小话,传纸条,看杂志,听音乐,发短信的学生,有的老师更是极尽讽刺,甚至语带威胁,恐吓,谩骂。

(二)职业形象缺失。现有的一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教师的职业形象要求差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显得不修边幅,浓妆艳抹,职业形象较差;有的教师甚至还出现嚼口香糖、坐桌子、插口袋、上课吸烟、接打手机;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无里头的指手划脚、敲击讲台桌子、黑板或用手指指点学生等有失职业形象的举动。

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讲究的礼仪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求进,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老师要通过自身优雅大方的仪态、激情洋溢的语言、亲切真诚的态度和良好的师德感染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学活动是高校的核心工作,教师应严于律己,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强化教师的礼仪意识。教师只有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才能将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当中,体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礼仪修养应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掌握上,教师应当把课堂看成是情感交流和审美的空间,使学生在轻松、美妙和美的愉悦中,既接受了文化知识,又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松弛和愉悦。因此,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精神饱满,无特殊原因不迟到,不早退,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技巧和方法,面对学生的提问或不同意见,耐心解答,悉心听取并发表看法,允许观点多元化 ,鼓励学生抱着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去学习。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处处体现出自身的礼仪素质,教师才会真正赢得学生。

(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注重塑造自我形象,加强礼仪训练,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根据社会的期待和学生的需要塑造自我形象是很有必要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举止得体、言语生动,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和端庄的仪表,会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从教育需要出发,教师的礼仪形象应为:谦逊文雅而不庸俗,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怯懦,即教师的形象应具有美感、职业感,同时还应具有时代感。总之,教师职业礼仪形象规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达文明规范、衣着服饰整洁得体、仪态举止端庄大方等。

1.语言表达文明规范。语言表达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礼仪礼节、文明规范,讲究语言艺术,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语言要自然、准确、生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讲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速均匀、语气柔和、表达完整。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明,避免脏、乱、差的语言。对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和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进行干预,但不能在课堂上辱骂学生。

2. 衣着服饰整洁得体。服装是人外在形象和自身的审美观的体现。教师服装礼仪规范原则是整洁大方、文雅端庄,符合礼仪服饰的top原则,即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及场合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着装要庄重、整洁、符合场合、季节、身体以及年龄特征等,禁忌“透”,“露”,“短”,“紧”。发色方面,一般不染太过夸张的颜色,发型力求简洁、明朗、尽可能不要佩带首饰等等。

3.仪态举止端庄大方。教师在教学中要使自己的举止得体,,符合时间、场合、和身份等要求。以高雅的举止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需要做到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以从容自信的表情、端正挺拔的站姿、亲切坦诚的目光、准确生动的手势等给学生以感染力。学生们喜欢上课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的教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坦诚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来表情达意,正确地体现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注视的眼睛里看到启迪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