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园环境
引言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我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新。 而在众多校园规划设计中,很多人只关注理性主义规划思想所注重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形式美学等物质空间环境方面的问题。而当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确定后,校园的环境规划设计成为重要的一环,怎样将校园环境真正与 “人”联系在一起,使环境营造更科学、更有利于使用和发展,成为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
1.项目概况
1.1学校简介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科优势明显,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色,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天津市属重点教学科研型大学。学科覆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电子信息、 材料科学与工程、制造技术与控制、环境科学与生物化工、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 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数理科学等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
1.2位置及规模
天津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西青区, 西南外环线外侧(现华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外侧)的第三高教区扩展区内,此次设计的范围主要是校园的核心公共空间,包括学校的南北向轴线(教学区)与东西向轴线(人口区) ,占地约40万m2。
1.3设计目标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大学不仅应提供 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因此, 我们这次的设计目标置城市、自然于一 种张力关系,呼唤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空间,充足的阳光,良好的生态,体现出校园活泼的生机。
1.4设计理念
1.4.1理念基础
以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园总体规划为指导,贯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 以生态、自然和以人为本的造景手法,将校园各部分景观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并 将局部景观溶入到校园的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化的大环境中去。在塑造绿化景观的 同时,注重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人、自然、建筑与校园文化的完美统一。
1.4.2景观构成
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与转换,从人工景观到自然景观的自然过渡,形成一系列具有领域性和场所感的教育、休闲、运动 空间,并以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 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悦的气氛,创造出以公共、半公共、密空间的自然转化。从而营造出自然、清新、和谐的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 围,具有舒适的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美丽校园。
2.创建合理的空间组织关系
校园的核心公共空间是师生交流共享、展现校园形象的主要场所,也是体现校园特色的主体空间。而所涉及的校园环境规划系统是必须建立在上一级系统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并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和色彩体系,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外部空间不是简单的由建筑实体切割后剩余的空间,而应 将各层次的外部空间联成整体来考虑,这也是形成校园整体环境意象的重要因素。 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园空间轴线主要是 沿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功能性的主要步行道,是校区最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其总体设计框架分为一个中心广场、两条 轴线、庭院。
2.1一个中心广场
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个传统村庄或小城镇都有其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一样。广场的存在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塑造校园中心空间是构成校园环境的灵魂,校园的中心空间是师生行为的自然聚合处,为多数人所享用,应具有亲和性及易达性,形成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空间形态。
设计的中心广场位于学校南北轴线和 东西轴线的交汇处,是校园的景观与道路交通的中心是新校区最重要的开敞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与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中心广场起名为丰华广场,因其处于南北景观轴的中心,南北景观轴象征着树苗成 长为大树的过程,轴线的节点又象征一朵正在开放的鲜花,而中心广场正是花朵的 中心,寓意学生们就像正在怒放的花朵。
2.2两条轴线
2.2.1南北景观轴线
起点广场一一成长之路一一丰华广场一一成功之门
一条自由而浪漫的曲线,象征着一棵正在成长的树苗充分体现出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的深刻含义。自由的曲线与两旁院 校的庭院通过便捷的道路和小广场实现有 机的结合,同时象征理性思想与浪漫主义 思维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作为南大门入口主景观,弧形布置的直立喷泉体现出涌动的激情与活力。成长之路是从南向北的曲线状南路,它就象征着一颗大树成长的历程,同时记载着每个学生成长的足迹。两侧各院系的院落与轴线相连,沿路一侧设计的弧形砂岩浮雕墙和宣传栏,记录着天津理工大学的历史与成就。通过丰华广场向图书馆的道路中央 10m宽的绿地内有规律布置着一组门形的 装饰构架,它们朝向不同方向,寓意着人 生的道路上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但无论哪 一种选择,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都会到 达成功的彼岸。
2.2.2东西景观轴线
学校东大门一一钟楼广场一一丰华广场一一金字塔广场
东西轴线以校园东大门为起点,呈中轴对称形式。轴线上的两条波浪形的植物彩带,带来充满活力的热烈气氛,在主接前设计以钟塔建筑为主体的广场和绿地, 告诫学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才光阴”。轴线终点为金字塔广场,是一个晶莹剔透的金字塔型玻璃结构,在轴线方向可供人行通过,也寓意着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2.3庭院
南北轴线两侧规则地排布着八个学院区庭院。这部分区域是通过绿化、硬化和雕塑小品等空间序列的手法应用,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形成一系列具有领域性和场所感的交往空间,具有宜人的尺度的庭院,赋予不同的个性特征,成为校园重要的标志性空间节点,并将周围的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采用规则的线条,体现理性、严谨的思维在有限的院落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层次空间。
3.重点体现校园的人文化环境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的校园也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环境景观的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的人文精神。在对一些新建学校的观察中发现,很多校园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却普遍缺乏活力和生机,校园的文化气息就更无从谈起。
天津理工大学南北轴线两侧的每个院系建筑都自成一体系,其院落具有一定的内敛性。诺伯格.舒尔茨在其《场所精神一一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将场所置于空间之上,认为“空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场所”才能表达和人的关系。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空间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需具备场所精神,能给予人更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利于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空间应体现科学文化 的理性与秩序,体现高雅、纯朴、自然的格调,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展现区别于城市其他类型空间的高雅的文化氛围。因此在环境规划设计中,怎样设置与各院系间的联系,形成不同院系的有效对话,使其形成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交流性成为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设计中摒弃了传统的“庭院+轴线” 的叠加模式,而是由一条象征着成长历程的自由曲线串联教学区的南北向,随着曲线的延伸与建筑的外延的充分结合,在每个教学楼前的主要入口处都创造宜人的随意性的集会场地,并合理地安排植物和道路,从而形成丰富的视线,及令人惊奇的角落,使各个院落都相互联系,形成各院系间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交流氛围。设计也在靠近建筑的区域设置一些木质平台,遮荫花架及一些座椅,充分满足师生们休息、学习、交谈的需求。创造人文韵昧的景观并寓教于乐,这也是校园文化潜力的体现。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景观空间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道路上偶遇,在大树下读书聊天,在草地上弹吉他唱歌,在水边沉思……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
4.健全校园的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设计主 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
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址用地是建材集团人民建材制品厂及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但在其用地北侧有较大面积的水域。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可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疲惫。教学区的南北轴线又作为一条生态景观带,贯穿南北,便于空气流通,起到净化校园空气的作用。它与步行系统一起连接着各个院落的节点,集中绿化,广植草坪和乔木,构成校园内部的生态环境基础。
在本次校园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设计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适地适树树木采用与周边环境 协调、适应所在地段的土壤及小气候等自 然条件、地带性的乡土树种,更好的体现 当地景观特色。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节变 化,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 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并丰富植物种 类,实行分科属挂牌,具备一定植物科普 教育功能。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 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 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上层乔木以落叶为主, 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以常绿为主。充分利用 不同植物的组合来营造不同的园林空间, 满足不同功能和特定景观的特殊要求。
(4)群落绿化以生态学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稳定的群落结构是植物景观的基础。
(5)可识别性通过树种的变化种植 形式的差异,增加各个学院的可识别性。
5.小结
天津理工大学新校区的核心部分景观设计凝聚了设计团队集体的智慧。在设计中无论是创建合理的空间组织,体现校园丰富的人文环境还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系统,都是从广大师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出发。相信新校区在最后完成以后,会 展现出整体和谐的面貌,创造出新时期高 校校园空间环境的新形象。
4.健全校园的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设计主 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
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址用地是建材集团人民建材制品厂及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但在其用地北侧有较大面积的水域。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可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疲惫。教学区的南北轴线又作为一条生态景观带,贯穿南北,便于空气流通,起到净化校园空气的作用。它与步行系统一起连接着各个院落的节点,集中绿化,广植草坪和乔木,构成校园内部的生态环境基础。
在本次校园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设计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适地适树树木采用与周边环境 协调、适应所在地段的土壤及小气候等自 然条件、地带性的乡土树种,更好的体现 当地景观特色。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节变 化,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 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并丰富植物种 类,实行分科属挂牌,具备一定植物科普 教育功能。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 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 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上层乔木以落叶为主, 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以常绿为主。充分利用 不同植物的组合来营造不同的园林空间, 满足不同功能和特定景观的特殊要求。
(4)群落绿化以生态学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稳定的群落结构是植物景观的基础。
(5)可识别性通过树种的变化种植 形式的差异,增加各个学院的可识别性。
5.小结
篇2
关键词:绿色大学; 校园环境解说;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如何创建绿色大学?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王民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提出以“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行动”及“绿色人格”等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并基于校训“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精神,突出学生的“绿色人格”,建立“绿色文化”,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绿色大学的建构。[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绿色人格”?在绿色校园建设中,进行环境解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解说是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旅游景点,而用于大学校园还较少。
解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其旨在通过原始事物,凭借游客的亲身经历,借助于各种演示媒体,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而非传达一些事实。美国国家解说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解说是一项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它在听众的兴趣和资源固有的意义之间建立情感和智力的融合。通过研究,王民等人提出:环境与遗产解说是一种融教育、信息传递、管理为一体的交流服务过程,凭借原始事物以及游客自身经历,借助各种媒体,通过激励、交流、引导和娱乐等方式来揭示当地景物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对遗产、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王民等人开展了博物馆环境解说规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环境解说评价的研究、环境解说员专业化与解说词规范化研究、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的环境解说研究(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3]环境解说研究应包括解说调查、解说评价、解说规划、解说设计。
本文旨在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师生对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以此进行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规划设计的案例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文明建设,也促进了环保理念在学生中的推广,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建设的进展。
一、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
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解,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情况,本文提出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图1)。
本文涉及的校园环境解说规划包括以下内容:解说规划任务主题、解说资源调查、解说系统媒介选择、环境解说系统规划方案等。
二、解说规划任务主题
此次解说规划的具体任务及主题: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展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增进师生对于绿色大学理念的理解,以达到教育和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解说资源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节能措施,是很好的环境解说资源,也为“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 解说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些解说资源主要包括绿地安装使用节水型喷灌或微喷装置、家属区房顶平改坡建设、使用节水龙头和冲厕设备、宿舍使用红外线灯控、宿舍及教学楼使用节能灯具、中水处理和使用、采取分时分区供暖、锅炉房及管道的保温节能措施、采用学生宿舍购电系统、使用一卡通计费系统等一系列的节能设施和节能手段。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等其他解说资源,同样应该视情况进行自然文化资源的解说系统建设。
目前,校园内主要的解说标识有北京师范大学平面图、道路指示牌、指示牌、警示牌、友情提示牌、雕塑、布告栏、树木介绍牌等几类。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现有的解说标识和校园潜在解说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校园解说资源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四、解说系统媒介选择
解说媒介选择就是根据解说资源状况、校园受众的需求情况,选择适合校园解说任务主题、便于师生接受的最佳传播途径。[4]选择解说媒介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
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解说媒介,并进行了比较(表1),其中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针对大学校园的特性,并结合校园解说规划调查问卷分析,本文中解说系统以牌示解说系统为主。
解说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的一类设施,具有以下功能及内容:(1)指导:加入口标志、欢迎标志、指示标志(指引方向、距离)等;(2)管理:如法规或规章的明示、警告、限制或禁止等;(3)教育:自导式步道解说牌、一般解说牌、树木名牌等。
解说牌材料的选择很多,如防水纸(布)、塑胶、金属、木材、漆画文字等,也可以做成精细且耐用的展板。此次解说规划建议的材料为木质、石质或其他环保再生材料。适当地使用当地材料,有助于增进环境和解说主题的整体协调感。
解说牌的大小和高度一般设置规范:牌面的大小以能让解说对象清晰看见为首要条件;解说对象与牌面的距离,最远界限是牌面全部的文字均能被判读的距离;通常解说牌设置在离地面45~60cm高度的位置; 室内墙面的展示,以下端离地面95cm、上端在视平线上方27°以内为宜。
为使解说牌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文字大小、字间距离、颜色、字体、说明文字的长度、是否使用插图、图的大小色彩、图中文字的大小等均需注意。
解说文字的设计准则:(1)文字设计应力求简洁、清晰、易识、悦目、精确、有条理,让解说对象能清楚地看到解说内容;(2)尽量以日常生活用语来解说要传达的信息,即使专业的内容也要使用平易的语言表述,尽可能避免使用学术名词;(3)文字内容应在游客看完“大标题”及“副标题”后即能了解解说的主题;(4)可能的话,鼓励解说对象参与(如以提问或建议引导其做某事或寻找某物);(5)字体应当尽量使用印刷体,如果使用英文则不可全部用大写字母。 配合环境而不是与环境竞争的颜色。除了警告及管制标志(警告、禁止、限制等)常使用较醒目的原色外,所选择的颜色必须使解说牌更醒目,但又不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协调感。
以上解说牌的各项设置实际操作时均需考虑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并且应与一定的解说内容相一致。
五、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解说系统
(一)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牌示解说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设立在人流密集处。校园内的几条主干道,以及学生生活区(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四周)、教学楼周围的道路都属于学生人流量较大的路段。解说系统应主要设置在学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达到宣传教育效果。
(2) 选择最需要解说的地点并合理配置解说牌,避免造成过度拥挤的现象。介绍某一处节能设施的解说系统最好设置在该节能设施附近,让学生在阅读观看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前方的节能设施,可以把二者对应起来,并且二者之间最好不要有阻挡视线的障碍物。对于不便观察的节能设施,可以在宣传布告栏或是地图等地方进行系统的解说。
(3)方便观看阅读。应该设置在容易发现、方便使用的地方,能够充分代表想要解说的对象并且易于辨认。解说牌设置的位置应该比较显眼,并且便于观看阅读,如在靠近人行道的墙上、草坪靠近人行道一侧等。要避免解说牌离行人可到达处过远、中间有障碍物等情况。同时,解说牌设置的高度、角度等也要适合观看阅读,解说牌及其上面的文字图片要避免过小、不清晰等问题。
(4)解说牌要醒目但不能破坏整体环境,应使用与环境、视觉友好的颜色,使周围环境和谐,避免因设置解说牌而破坏景观。解说牌应设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以吸引行人的注意。
(5)设置环境解说牌,其重点还是在于陈述事实,进行普适性的介绍和宣传,应尽量避免单调、乏味的口号。
(6)解说牌的设置,应该考虑阅读距离的不同,既要有远距离的,也要有近距离的。远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5~8米处能清晰辨识和阅读;而近距离的应该考虑使阅读者在1~2米的距离能够清晰辨识和阅读。
(7) 考虑到正常的人的一般阅读速度(6~8字/秒),以及对于一般宣传栏、布告栏(宽3~4米)的有效阅读时间(6~8秒),建议大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50个字左右,小型解说牌的重要阅读文字在30个字左右。此外,可以有其他辅说明描述文字,供感兴趣的阅读者使用。
(二)牌示解说标识布局规划
经过校园调
和收集资料,归纳得出北京师范大学节能措施共约23大类(若一个点位有几种节能措施,且与其他点位差异较大,则计为一类,如大浴室的几种节水措施)。
根据节能点位的特征和节能措施分布的特征,考虑到设立解说标识时的实际情况,对上述节能点位和节能措施进行了筛选及分类。在进行解说标识建立时,可以将其分为六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统一样式,同时应保证几个系列之间风格上的协调。
系列一为校园绿地的节水型喷灌和微喷装置。
这一系列解说标识应设置在面积较大的草坪边缘、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段,并且在解说标识前方要能看到喷灌装置。在喷灌和微喷装置前,解说标识分别展示该装置。
系列二为独立的点位,包括浴室、开水房、中水处理站、蒸汽锅炉房、外事锅炉房、供暖锅炉房、路灯控制器、平改坡工程。
这几项内容点位分布相对独立,基本都有独立的建筑。可以在每一项附近设置解说牌,展示节能手段和措施。同样,针对这些位置的解说牌也要满足便于观看、明显等要求。
上述节能措施在空间上的分布独立性较强,并且一个位置上大多有多种节能措施和手段同时使用。因此对于上述节能措施,应该根据其分布的点位进行解说。如在供暖锅炉房,设置针对供暖锅炉房节能的解说牌;在中水处理站外,设置针对中水处理的解说牌;在位于屋顶平改坡工程几栋楼的附近,设置针对平改坡节能的解说牌。
系列三为针对室内分散分布的节能措施的解说,即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等建筑内的节能措施。包括学生宿舍楼楼道的红外线感应装置、学生宿舍一室一表、水房的恒压恒流阀、节水冲厕设备、西区公寓的节能型开水器等,以及教学办公楼的恒压恒流阀、高效节能灯具、节水冲厕设备等。
由于这些节能措施分布在各个宿舍楼和教学、办公楼里,因此考虑以楼为单位,设置环境解说标识。如学生宿舍楼可以在进门大厅处设置对楼内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在水房、楼道等处分别设置相对应的节能措施的解说牌。对于教学办公楼,同样可以在卫生间、电灯开关等附近设置相应的解说牌。
系列四为针对其他节能措施,如无负压楼宇设备、变频调速装置、空调制冷节能、透水砖、渗水砖、草坪砖等,由于这些措施本身不太方便观察,在附近设置解说牌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这些节能措施可以统一在宣传栏等处进行介绍,具体安排要视可供使用的宣传栏情况而定。
(三)解说牌规格设计及解说词
针对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节能项目,现对各项目拟定以下解说牌规格(表2):
针对上面各系列的项目同时拟定具体的解说词。
(四)针对已有环境解说牌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环境解说牌的调查发现,同类解说牌的规格不一,解说内容欠更新,解说标识缺少维护等(表3),这些不足在后期的解说规划中都应该仔细考虑。
(五)建议新增的其他牌示系统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解说牌的调查分析,本规划建议新增两类解说牌:紧急避难场所及相关路径解说牌和针对雕塑的系统说明解说牌。
(六)其他解说系统
文中所指的其他解说系统是指除牌示解说系统以外的校园环境解说系统,具体包括:多媒体系统、解说出版物、网络展示、环境教育活动等。多媒体系统:建议制作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及环境教育的影音资料,并设置专门的展厅或展廊进行定期、系统的多媒体解说。解说出版物:制作相关材料的文字和图片出版物。网络展示:利用网络平台,在更广泛的层面进行绿色大学和环境教育的传播、推广,以达到解说目的。环境教育活动:设立相关的环保社团及组织,并定期开展有影响力的环保活动;加强校际交流,通过活动推动高校环保事业发展。
六、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大学校园评估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前期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及对环境解说标识调查分析,从组织管理(20分)、环境教育(30分)、污染控制与节能(30分)、校园环境(20分)等四方面,构建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色大学校园的评估标准,共16条,评估标准总分100分。评估侧重于校园环境教育和污染控制及节能。七、结语
北京师范大学在绿色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解说任务主题、原则内容、媒介规格、解说词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对各地建
设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系统起到促进的作用。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 王民.绿色大学的定义与研究视角[j].环境保护,2010(12):47-49.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 校园环境 人才培养 关系研究
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为新形势下抓好高校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上已成为半壁江山,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生源等竞争,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深化高职特色环境育人功能,努力创建一个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既是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
一、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基本内涵
作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校园环境既有诸多共性,也具有特性。共性在于,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既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物质反映,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有效补充。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人文环境、自然风景特色、绿化美化程度、环境整洁水平以及设备现代化层次等,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的精神环境,也称软环境,如学校的管理规章诸要素、校风学风教风、社团、文体活动、人校人际关系等;二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也称硬环境,如校园道路、绿化、建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能够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附着于校园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讲,校园环境建设主要指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应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具有其鲜明的特色。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应以职业特点为中心,以服务区域或社区经济、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教学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并运用到校园环境的布置中去,使校园整体环境体现行业特色,教学设施突出企业环境、教学场所展现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校园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联动关系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学校的环境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校园环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引导、规范和塑造作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育,优美、整洁、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它以其特有的形象和魅力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个师生。
高职院校普遍起步晚,存在着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活力不足、“双师型”师资不足、社会与企业认知融合度低等诸多问题和困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挑战,一些学校也存在着不顾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规模扩张,重内部建设,而轻教学质量提高,轻管理的现象。作为办学基础的校园环境,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规范校园,注重高职特色校园建设,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动,将使校园环境成为德育、技能培育的助力剂,促进环境建设中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三、高职校园环境建设与环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实践“环境景区化、建筑特色化、风格人文化、功能多样化、设备现代化”的“五化”校园建设理念,从加强校园环境规划建设、文化建设、真实实训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技防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环境育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校园环境建设明确开放型、新型的理念
由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以构建服务型、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确立了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名校的建设目标,并在新建相思湖大学园区为学校规划了1800多亩教学用地,在前期投入1.5亿元新校区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011年,又把学校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实验区试点单位,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动、三方携手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为学校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学校在自身建设发展中,能充分结合所处大学园区建设规划、功能设计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秉承“砺志、崇实、强技、尚新”的校训,明确了“五化”校园建设思路,将环境育人与建设开放式、生态型和现代化高等学府的理念高度融合。
(二)校园整体规划坚持育人为本
1.校园规划重视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环境规划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校园规划采取国际邀标方式,积极引入国际竞争,目前的校园规划设计以加拿大阿奇贝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为主体,并集成了其他公司优选方案的先进理念,整体规划设计既体现了生态化、园林化的特点,考虑了对地形的利用与结合,虚轴线的使用效果,又吸收了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际知名职业教育学府人性化建筑风格。此外,校园规划立足社区规划建设实际,设计了集建筑布局、功能划分、资源共享为一体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社区组团,积极营造多层次立体的、人性化的参与性共享校园环境,既满足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师生、社会机构和人员对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
2.校园建筑体现育人特色。一是功能布局多样性设计,注重育人效果。现代高职校园应是突出办学特色、功能复合、开放型、服务性强的社区型大学园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学校以“实用”“够用”“拓展”“优美”为原则,结合大学城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计了校前区和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商业街、科技产业区、餐饮实训酒楼(宾馆)、机电维修中心等各种对外开放交流的场地,在满足学生素质拓展、基本的生产实训条件的同时,为学校、社会双向多元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与服务、科研成果的转化、资讯沟通,以及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提供了良性空间和平台,将使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使校园环境成为人才的孵化器和社区文化旅游重要资源。二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加强了开放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加强了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使建筑更彰显人性化特征。如学生宿舍楼群间、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间、教学区与行政办公区均采用了连廊设计,为校园交通、师生联系、环境整合、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有效抵御气候变化、稳定学生心理等方面发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重功能。又如,宿舍及教学楼群全部采用架空设计。学生宿舍架空层分区域开辟了各种校园服务站,学生自主创业小站区域,学生休闲娱乐、社团活动区域、多功能学习区域等。教学楼群架空层着重于学生技能操练功能布局,以及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社团活动设施建设。三是校园环境无障碍设计,注重特殊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重视无障碍建筑设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无障碍环境设计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在旧校区改造中,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教学场所、场馆进行了坡道改造,卫生间、淋浴间的无障碍化,充分运用学校教学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培养特殊技能型人才。2011年5月,广西残联与学校联手,在学校创立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这是广西首家面向残疾人的专门学院,也是全国高职高专第一所全日制残疾人大专学历教育学院。
(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烘托育人氛围
1.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环境建设的结合。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重视校史成果的运用,充分结合高职特点,将校史陈列与校内实训酒楼、宾馆及学生服务中心的环境设计融合,以校史文化、历史人物、杰出校友、办学成果的宣传教育为主线,建设了校史主题餐厅,学生服务中心校史展厅等,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场所之一。
2.注重校园主题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上,无论整体规划还是细部设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主题的打造,注重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等,并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特别从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出发。如以“森林学校”建设为主题,植物的成长崇尚自然生态美;校园整体绿化、美化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使不同区域各具特色;配合多条不同风格、亚热带作物的绿荫文化长廊布局等,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改善心态、陶冶审美情趣的需求,成为校园功能建筑和功能空间的有效补充和精神载体。又如,以花为主题,设立了桃花林外语角、向日葵广场;以学校形象识别LG宣传为主题,结合校训、爱国、爱校、诚信、荣辱观教育,通过规划设立于学校各区域的宣传栏、橱窗、板报、电子屏、小品,以及各类门牌、校牌的统一等,丰富校园人文环境,促进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注重高品质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优良的校园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是构建美好校园环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学校在新校区三个组团建设规划中,每个组团都规划了完善的文体活动场所,每个场所建设以满足学生素质拓展为主,以实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为辅,通过多元化的资金引入、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建设了一批高品位、高品质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运动设施。如一组团建设中,除常规场所、设施建设外,还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支持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亚田联标准运动场,功能先进的多功能体育馆,以及拓展学生技能的攀岩墙、网球场、多功能健身房等,努力创建高品质育人环境。
(四)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四位一体”“双主体”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企业先导”的“双主体”育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体现工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独立责任的“实训中心”运营和市场化多元建设模式,建立与完善了一批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现代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室)。实训基地建设从环境文化建设入手,以企业真实生产车间的人文环境构建为基准,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为基调,按现代企业标准对整体布局、制度建设、工序规整、着装统一等严格要求,并通过引入课程、引入企业生产线、引入企业管理者参与日常实训课程设计、实训教学、实训管理、产训结合等,以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师生职业道德培育、知识运用、技能培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发挥了实训基地育人的最大功用。
(五)数字校园建设突出空间育人环境构建
信息化数字校园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包含行政、教学、学生三大部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数字校园资源计划,包括NCRP系统、“笔记本大学”“校园一卡通”等建设。NCRP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构建的是“时时、处处、人人”的人文信息环境。此环境中,所有数据是实时、公开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并且始终处于控制状态,教职工的绩效也在比较数据中自动生成,而其中的“学生诚信银行”,更是学校“教养工程”中“教”与“养”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激励、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生大学三年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既创新育人模式,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实现了“仿真校园”与“现实校园”校园的高度统一。学校还以“笔记本电脑”为载体,以有线和无线网络为校园平台,通过师生人手一台电脑计划的推进,使学生获取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最简便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促进后勤服务、行政办公效能最大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实时辅导与动态管理,为促进学生就业,促进家校、校企联系共同育人搭建了优质空间平台。
(六)平安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安全文化育人
篇4
一、以文化为主的高校校园环境
1.具有校园文化特点的大学校园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的创造,校园环境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设计出具有深厚艺术文化内涵、和谐完美的环境艺术作品,关键在于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在于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许多不太理想的环境设计作品,[1]比如形式呆板或空间杂乱,色彩单调或环境界面花哨,比例和尺度不适宜的校园建筑和居室,等等。这些设计作品之所以如此缺乏品位和美感,甚至有的还对校园人文环境造成破坏,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质薄弱,不能很好地把握当今校园文化,从而造成对设计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极为有限。
大学校园是各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和集中点,新时期高校校园的环境规划要体现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同时这种文化精神又影响着校园的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而这些不是仅仅靠一些管理制度和课堂上的知识浇灌就能做到的。[2]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因而在校园环境设计的理念上,应以校园整体环境设计来提升校园的学术气氛,通过景观、建筑、规划的一体化设计让教师、学生和职工在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感受自然的、优美的、和谐的人文环境。
2.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观光特质的大学校园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现在正向高质量上发展,但是,高校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发展的矛盾和因素。大学在扩招和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没有继承好学校的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校园物质硬件建设。所有人工建造的环境都应该包含文化精神意义,大学校园环境更是一种文化空间环境,它既应体现和延续原有校园的历史文化,又应包含新文化的创造和原生地域文化的包容。古今中外,有很多有智慧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传统通过校园环境及细节的设计得以展现。漫步一所文化名校的校园就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叙事故事集,引人回味。
要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校园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了给学生讲解专业技术知识之外,还要重点熏陶学生在校园环境艺术中如何向传统学习、向历史借鉴。大学是一个以集聚科研、文化、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往往以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但是大学管理过度封闭和要求保持传统的人文气质与教学秩序,不容许喧闹与骚动。然而,随着国家科技文化意识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大学校园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互动。进入高校、接触高校,显示了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2010年的国际大学生辩论会中就有一场是关于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游览观光。高校游览很有潜力,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科技内涵。所以,应将游览观光理念融入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从而培养出应有的人文态度与关怀。[4]与此同时,在游览观光的环境艺术规划中注重协调人工环境设施与之周围环境,尊重和保护校园的自然、历史、传统、文化和未来的发展。
二、以文化为内涵的景观现状
1.我国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
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优美典雅的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提供学生、教师、居民和游客永恒的感应。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构筑大学校园持续发展的未来各自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特点。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如未名湖给北大校园增添了不少的韵味。不只是湖,北大校园也有历史悠久的古典建筑,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有机结合,能构筑大学校园持续发展的未来。
2.民族文化缺失
我国的校园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一些缺陷。近些年,高等院校持续扩大招生,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的比率还将继续上升。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大学城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大学城地建设离不开建筑景观设计,可以发现在各个地区的大学城,无论是学校广场的布局设计,还是校园园林的风格设计,更或者是教学楼柱样式的设计,都深受西方文化和理念的影响,模仿古希腊建筑艺术中的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的精美的雕刻,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和雕塑在我国高校建筑中经常能够见到。[5]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和资源共享,文化和艺术共同发展的社会,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学习西方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技法,是因为他们在最近百年内相比较而言是先进的。
三、发展传统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艺术
我们不必照搬照抄西方的文化建筑,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发展我们的特色校园环境艺术。比如安徽、山西等地区不少的农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富饶的地区,他们的民居建设影响着世界建筑的设计,虽然历经过风霜,但仍然有经过历史考验的环境优美的古宅和建筑。还有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景观设计,也是中国近年来能反映民族文化的景观设计作品中的经典作品。大唐芙蓉园的景观主题全方位展示盛唐时期大型皇家林式文化,主要表现了十一个主题文化,大唐芙蓉园的景观设计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对我国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来说,是可以借鉴的。中国的建筑师、设计师在向西方的环境艺术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播,而且要将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上变为强势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走民族工业发展之路,必须依赖民族的文化。
颠覆性的“现代化”,不加选择地吸收,带来的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同一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一步一步地逼向高校校园――我们最后的文化净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从事高校校园环境艺术建设设计任务的设计师们及担当校园环境的具体执行者的各级地方院校必须真正确立和强化为广大师生群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设计师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设计能力,这也是每一位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三,设计师们必须充分了解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必须在开始设计之前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掌握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总之,设计师们在进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时,其头脑中必须始终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并以此作为大学城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徐勇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湖北科技出版社,2002.
篇5
【论文摘要】 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面貌的整体体现。对于在校独立学院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素质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独立学院校园的环境建设应该依循景观化理念和要求来设计和建设。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助于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与建设。
独立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塑造独立学院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独立学院生完美人格,促进独立学院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独立学院校园不仅具有教学学习生活使用的功用, 也是环境育人、文化形象的物质载体.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重点解决的是如何形成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气氛,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交通系统, 积极引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克服了以往设计中忽视外部环境的缺陷, 努力创造出一个渗透、开放、融合的整体校园环境.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若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还不足以成为环境友好型的校园设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校园环境不仅要为老师和学生们的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生活习惯、能力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并且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功能应大于其传播知识的功能,从而对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点,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这里所谈及到的“景观化”是一个动词,景观化校园尊重自然,针对校园的自然环境、组织功能、营造空间、渲染氛围,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并充分利用自然的特色给予,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
一、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生态环境景观化设计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从《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理解并且体验将有限的场地创造出无限的空间,追求一种空灵、俊秀、飘逸的诗情画意境域,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这种“天地人神合一”与自然求得有机融合的思想,在现代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而且日益丰富的时期,人与自然日异隔离的现代社会将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内涵。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将校园环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谐调发展,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复合型群落式绿化种植设计,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提高场地范围内的绿地率,从而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的发展。
3.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相结合的理念
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此二者是需要统筹兼顾的,充分利用具有生态功能的园林植物进行营造。例如:用部分芳香型植物和部分吸收毒气强的植物,以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除尘和净化空气,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这样既架构了绿色植物空间景观,又与植物生态功能环境相结合。
4.整体绿化空间意识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整体生态环境空间的建造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建造绿化空间的主要因素。从而做好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及景观布景的同时,应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屋顶花园,做屋顶绿化构成立体绿化和景观小品效果,形成整体绿化空间的园林景观。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成本、设施的安全性。绿化设计应简洁明快,材料必须经久耐用和安全。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地方拆巨资在进行绿化景观建设,但是由于后期养护经费花费较大,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没过几年绿化景观就荒芜了,这些情况时有出现,均是在设计时未能细致考虑到后期养护成本的费用和所使用材料的耐久程度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5.空间的组织与划分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空间组织与划分理念的合理与否也十分重要。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例如:学生生活区、学生运动区、教学区、教师生活区等等。根据各个区域景观化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植物和园林景点来进行布置。为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景观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环境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或者景观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以来表达思想感情。景观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园林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6.生态环境艺术型学校的理念
要形成生态环境友好型和文化艺术型的独立学院校园生态景观环境,需要在布局上增设景观建筑、园林小品和带有艺术气息的雕塑以来强化校园环境的景观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和阔叶乔木类为骨干树,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和彩叶植物为基调树,在园林树木种植时,在平面上进退交错、在立面上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以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群落布局的景观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实现活泼、优雅、向上、宁静的校园景观环境。
二、校园环境景观化的目标和途径。
学校在校园改造时切忌好大喜功,大手笔、大动作,有时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校园的景观化强调改良,通过对原有景观的改造及新建景观的补充,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良好的环境景观和校园形象,这才是其最终的目的。
1、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尊重自然。
要求对校园的整体自然环境,营造空间、渲染氛围,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并充分利用自然的特色恩赐,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景观化校园倡导自然主义,正是因为自然是个性的源泉,强调自然就是强调特色。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不仅使校园生态得以延续及改善,同时还能达到塑造校园品牌特色的目的,从而体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凸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作为学校的物质财富之一,其环境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校园的景观化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同时,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校园的景观化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校园的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求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通过环境手段使新旧景观互为补充,风格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
3、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植物景观作用。
要求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植物种植形成校园特色。校园植物对烘托人文环境,创造场所精神也有特定的作用。将校内各区以集中栽植的树木花卉命名为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丰富多彩的植物及其景观所蕴涵的人文寓意,烘托了其自由、开放、活泼、创新的学术氛围。因此,植物种植作为一种环境手段,也可以展现校园的地域特征和人文风貌。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学校“育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师生提供休闲、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学校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对校园“产品”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如何通过环境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如何通过校园建设联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如何使校园环境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提供更好的空间场所?校园环境的景观化无疑是一个有效路径,校园环境的景观化满足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校园景观以“环境育人”为根本目标,以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整体优化为立足点,进而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园建设进入了新,面对着发展的需要,各校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校园建设。除了在原有校园基础上改扩建以外,还纷纷在异地建设新校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的探索和总结,能够为独立学院校园的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得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又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既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得以寓教于乐的实现,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也是穆尔所提到的校园之——“场所精神”。正如“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培育了人”,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的过程中,应以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以坚持人本主义为基本,来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独立学院校园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校校园景观化设计应用研究》 作者:周云峰
篇6
[关键词]新校址建设规划适应发展环境育人
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的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现址占地面积和校舍设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要求,因此新校选址和规划建设迫在眉睫。在包头市滨河新区,意向一宗土地约862亩,地势平坦、四周均有规划道路,在此拟建学院新址,建设规模12000生,实施整体搬迁。
规划方案要体现 出“一流、特色” 的要求,并蕴含发展过程文化积淀的可持续校园。我有幸接受这一规划构思任务,基于有过教学、设计经历和对本校的了解,以及对新址环境特征的把握,经过对要求的分析解读,逐步形成了“适应发展和环境育人”是新校规划方案设计的思想主题。
适应发展
新址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600米。这是一个中等尺度的、近似梯形的这块土地上,容纳120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其功能布局、交通体系、设施配置等均应与包铁职院的办学模式、特点及要求相适应,同时还要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想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应当不断调整以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变化,这就要求新校建设应当富有适应性,留有发展的余地以应变化。
围绕最适学生学习、生活为基本出发,在构图中应体现步行者优先,同时兼顾自行车流,并能保证功能区内部的密切关系和功能区之间的高效联系交流,将新校总用地分为:教学办公区、生活区(包括教工生活区)、实习实训区、体育运动区、休闲活动区等五大功能分区。总平面布局采取在用地上预留发展,在功能上复合兼容的方式解决适应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1.便于各专业交流和资源共享,各系部专业教学楼采取指掌式联建形式,并留有发展用地;2.学生宿舍区紧邻教学区置其南侧,便于学生往返之间;3.室外专业实习实训场地与休闲活动区复合交融,以铁路线、桥、涵、隧、平交道等为主塑造地形地貌,创特色校园景观;4.为了方便学生,宿舍楼内利用半地下和一层空间复合兼容餐饮休闲等功能和自行车库;5.中心广场为立体式,地下复合了超市、书店、停车库和设备用房等,并联通普通教学楼与专业教学楼,最大限度地方便师生。
环境育人
包铁职院高职与中专并存,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且活泼好动,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对此规划中要加大校园环境景观建设,强调环境育人,通过浓郁的、特色的、丰富的文化景观氛围,使学生得到充裕多面的熏陶与感悟,在规则中寻找规律,在自然中感受亲切,在快乐中得益全面成长,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收获的教育目的。
故在环境规划构思中,应用多种造景元素,整体上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布局相结合的手法,使校园总体布局理性严禁而又自然随性、特色鲜明而又美观生态。为此结合总体布局、景观构思如下:
1.周界景观:用地周界建空透欧式铁石艺围墙、墙附藤蔓,内植桃李槐杨等为主乔木、间种松柏,并配置桌椅、字石、雕塑等小品。着重考虑名人名言和榜样校友的固化宣传,让这一绿化带形成特有的“桃李文化圈”景观;
2.名牌广场景观:以阴山石为主材的校名牌,与校主入口共同形成名牌广场,起到了承接缓冲、驻步交流、集散分配的功能。独具特色的镂空名牌及校史铭刻,概要辉煌历程,知校爱校。
3.中心广场景观:它汇集了东西主轴、南北次轴以及放射轴,形成了这块热土的中心,是师生课余休息交流和室外文体活动的多功能场所。当轴心澎湃由律的水柱跳起,如同滚滚热血一派生机盎然,青春永驻。
4.山水休闲景观:从教学区北侧的山石叠瀑开始,跟随着缓缓溪流步移景异,到达了开阔的湖面,静静的湖面上浮现着山林、亭廊、桥榭…,荷花在它们的映衬下更加鲜艳亮丽。清爽的和风、游荡的金鲤、飞舞的彩蝶…,这变化的万象无论在驻步还是漫游,都有无穷的品味和遐想。其区内更是有机地复合了专业实践场地设施及设备、突显特色。
篇7
关键词:高教人才;环境景观;必要;自发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9-02
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开发环境、交互空间是一种“智能”设计。如何促使大学环境中产生适当的沟通,自觉进行各种交流,维持健康关系群的发展,从而便于一般科学、建筑、智能化等,结构合理的校园景观元素的汲取,鼓励学生发展成为复合型高教人才显得特别重要。因此,笔者主要对高教人才需要的具体行为进行观察,以便研究满足高教人才交流的校园景观的构建。
丹麦建筑师杨・盖尔归纳总结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几种类型,包括社会活动、自发活动和必要活动,不同社会活动类型需要不同的自然环境景观与之匹配。如要进行必要活动,校园环境的构建基本上需要考虑景观的认知功能。认知活动是在人文环境中找到地址并在活动之前了解位置、空间要求和分辨能力。功能使用则指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来临,高教人才的日常生活行为会变得集中化和智能化。
鉴于此种类型的活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参与者不会有太多余的选择,因此,在用户与环境最密切相关时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满足高教人才需要进行的景观和环境构建的心理需求,可以提升高教人才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教学环境
我们不是在这里谈论直接空间研究,即所谓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而是着眼于更大的空间范围,通过直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外的空间建设,提供一个有利的、包围教学建筑的、周围的所有空间,这种空间为教学和科研建筑内部设施的运用提供较好的环境。这些场所必须符合建筑教育照明和适当通风量的要求,应该是开放、明亮和安静的。靠近教学楼的外墙不应该种植高耸的树木和茂密的遮挡阳光的灌木丛,使得室内空间不至于变得黑暗、有阴影,因为那样会影响通风和教育环境、建筑照明。在教学空间里需要创造一个和平的气氛,最好是设计成分布区,且也不能建立体育场馆。在教学领域,可以有重点地安排1―2个景观,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这种景观是必要的校园景观,也是校园重要的活动场地。校园中心的特点最好反映出校园环境清晰、有效、快速的一面,也是他人识别这一区域的景观特征的依据。
(二)交通环境
交通空间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行人和车辆的方向,它从建筑物丛立的空间中穿过,又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空间。交通空间包括人、车辆以及人和车辆混合的几种空间,空间的宽度应该符合人、车的宽度,并用绿化和园林设施协助划分区域,尤其是停车场的设置。穿行交通空间是动态的、嘈杂的空间形式,应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邻近建筑物或区域的干扰。运动空间应该是开放的,使人们可以在看到周围的风景,特别是在空间交通时应该不会被遮挡视野,这样也可以防止交通事故。
林荫道是交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林荫道是由阔叶树均匀分布在道路两旁而构成,阔叶树的组合构成了交通的一个空间,起到分割交通空间、遮挡风雨阳光、防止噪音污染等作用。如果马路较长,则可以变换阔叶树的种类或者设置一些节点和标志,以避免人们对这些景观的视觉厌烦。根据一些老师和同学具有走小道的习惯,可以在较大的草坪中设置交错贯穿的小路。明确的路径辨识对人们选择路线有指示作用,在一些交通点安置方向指示牌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方位,在景观设计中应该被运用。
(三)体育运动环境
体育运动环境是一个体育锻炼、体育比赛、体育教学等的空间,各类体育场馆面积和体积必须遵守相关规定。鉴于运动空间在使用时会产生噪音,相关部门应对其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以排除噪声对相邻空间的污染。在空间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必须适当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作为缓冲区,既可作为隔热领域,又可以在遮荫方面发挥作用,让运动的人们可以在其中休息,并且还可以提供一个观众的休息区,促使更多想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报名参加。
(四)学生宿舍环境
现在的学生宿舍空间越来越倾向于向学生公寓转化,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安排学生公寓在校园的主要学习区域的,根据当地气候、朝阳、安全等,建设配套的学习、饮食、运动区域。通常,将教学领域、学生生活区和体育锻炼区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布局,这样三点之间的距离最短,可以提高使用效率。还应该为生活宿舍区域提供必要的设施。学校的专门部门应负责宿舍周围的商业摊位的管理,尽量不破坏环境和卫生状况,还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自发的行为和必要的行为是不同的,只有人们愿意参与,且时间、地点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发生。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校园环境的活力。沟通和组织是社会接触的基础,可以促进高教人才之间的交流,促进学术交流发挥积极作用。新规划的校园更注重随机性和偶发性,如散步、晒太阳、聊天、停下来观望等。因此,提供不同性质的环境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
如果着眼于整个校园的环境建设,可以将校园细分为不同种类、大小各异的空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空间很完美的布置在校园中。这就需要空间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空间水平的重要性,可以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空间,在尺度、形状、性质等方面,利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营造出不同的空间类型,以便支持不同的行为,利用技术使空间布局形成空间序列。
(一)三级空间
校园中最简单的“交流”,我们指的是少数几个人的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偶然对话。他们有可能是事先约定,也有可能是偶然遇到,从一般的礼节上的问候到就某些话题进行讨论,如果能提供合适的微环境,就会产生交往空间的需求。然而,这可能是发生在任何时间和个别谈话的地方,不需要太多的空间,也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在校园内设置与教师可以随意见到的环境,如道路、水池旁、树荫下、大厅、走廊内的小环境,安排适当的适于交流的环境,建立一种教师和学生随处可以遇见并沟通和交流的环境,这个精心装饰的功能景观区是开始我们通信的地方,是微观的空间尺度。24米是芦原义信先生认定的室外空间的基本单元尺度,并依据人文知识对其进行了严密的论证。24米的空间校园微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安排施工场地,绿化、小品、铺装等,创建个性化的遇见和接触空间。
(二)二级空间
小庭院、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一定的景观特征绿色空间等都属于二级空间,即所谓的中等规模的空间。英国芒福汀在《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书中,提出了70×70米和100×70米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宜人的尺度,空间的感觉较为符合人性的要求。校园空间根据大小可以建立满足使用功能的景观片段,校园环境景观应该关注空间的后续发展。校园环境中通常是有规律的构造二级空间,各功能区的核心功能空间是相对独立的,用户是相对规定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较强。因为,按照行为需求空间多层次性,我们要区分不同级别的空间,通过景观元素来满足所有人的不同需求。
(三)一级空间
广场空间,主轴线空间或重要的历史空间是校园的一级空间。环境空间应该具有特殊的可识别性,一般是重要的礼仪活动使用的空间,应该给人开放、活泼和令人兴奋的感觉。一般300米的区域规模的控制较合适。300×300米是合适的步行者之间的幸福距离。亚力山大建议节点模式语言的距离为300码(275米),中国古代的风水中也说“百尺为形,千尺为势”(1 000英尺约为230―350米),与国外说法相契合。因此,300米可以用来未用一个标准单位控制空间大小,易于学生和教师的幸福感。在处理空间的层次上,很多规划设计强调了空气流通,而忽略了环境控制中的人,造成了人的尺度空间的浪费。所以,我们在开放空间这个水平上更强调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
行为心理学和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理论应充分结合,根据校园景观空间不同的安排和功能,分析高教人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行为与心理的需求,以及校园环境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的满足程度。基于上述现象,笔者提出了满足高教人才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模式,希望它能满足高教人才的心理需求,并建立一个促进高教人才间的交流顺畅和具有情感归属可意象校园环境。除此之外,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可以满足合理的行为需求,同时也会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这种方式中,一种人性化的、安全的校园环境将产生。
参考文献:
[1] 伍鹏.浅谈校园景观建筑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 王德广.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2003,(5-6).
篇8
关键词:校园;绿化;植物配置;调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067-02
1 引言
校园是师生生活和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活动的视觉效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校园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植物配置在校园环境绿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植物种类的选择、相互之间的搭配以及各功能空间的分割等诸多方面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校园风格面貌的体现和景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1]。自从“环境育人”观念的兴起,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2-6]。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能传达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及师生的审美情趣等,并以景感染人的精神,促进为之而积极奋斗。因此对校园环境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时应注意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7]。
校园植物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充分体现校园特色,改善校园局部气候,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及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西南林业大学地处“动物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省,位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市。调查研究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现状,对校园后期管理和养护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南方校园绿化建设和北方校园借鉴参考有重要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位于昆明市东北部,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2′,海拔为1 900m。年均气温14.5°,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7.5℃,年温差12~13℃。年平均降水量为1 079mm,最集中的降水季节是6~8月的雨季,干湿季分明。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故有“春城”美誉。
昆明植被特点类型多样、区系组成复杂,在植被区划上,属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许多种类为滇中高原所特有,如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滇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 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滇含笑(Michewlia yunnanensis)、 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
滇朴(Celtis yunnanensis)、滇玉兰(Magnolia delavayi)等。
2.2 研究方法
对西南林业大学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其配置方式、垂直结构分布,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搭配状况和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
3.1.1 校门区植物配置
校门区是学校校门外及校门内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通道。此通道采用常绿乔木对称式配置,树种以滇润楠为主。在此区行走时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形成空间绿化的效果。
3.1.2 教学区植物配置
教学区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该区域植物总体配置是规则式的,各分区采用自然式布局。主教学楼和图书馆采用规则式布置,选用乔木树种以主干直立、挺拔、树形比较庄严、严肃的树种为主,如龙柏、雪松、刺柏等。使人们明显感觉到教学区的气势和威严。图书馆和实验楼附近的植物配置是以建筑物为核心,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上层植物主要有滇朴、黑弹朴、云南皂荚等,下层植物主要有石楠、山茶、枇杷、樱桃、玉兰等。附近道路以滇润楠行道树为主。此配置方式可以隔离噪音,形成安静的学习场所,为学生及教师的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并师生们课后走出教室欣赏到美丽的植物景观,缓解视觉疲劳,呼吸更清新的空气,有效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
3.1.3 生活区植物配置
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食堂、商店等。宿舍前与道路之间以带状和块状绿化为主,其周围乔木较少,多为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其中上层植物以桂花为主,中层以米仔兰和红花继木为主,下层以草坪为主。这对改善宿舍区的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布设水泥石桌和石凳,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室外学习、人员集散、学习交流和朋友聊天,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能感到温馨且心情舒畅。食堂和商店以乔木和灌草结合配置为主。选用芳香型植物和观赏型植物,其中,上层植物主要以大鳞肖楠、水杉、朴树、雪松、北美红杉为主,中层植物以桂花、木芙蓉、小叶女贞、侧柏、梅花为主。
3.1.4 体育活动区植物配置
体育活动区包括篮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体育活动区四周栽植高大的乔木,树下配置有花灌木。上层植物以梧桐、喜树、悬铃木、水杉为主,中层以桂花为主,同时布置了休息设施、小型运动区和健身设备。这种配置形式可以阻挡噪音,在夏季可以有绿荫,在冬季可以避免寒风的侵袭,并满足了学生休憩和健身的需要。
3.1.5 休憩区
在主教楼前有类似于长方形的草坪区,并与之相临的有苗圃和竹林区,这是师生休憩和聚会的主要场所。苗圃区树木种植比较杂乱,主要是片植的常绿乔木和少量落叶乔木,并配以灌木和草被。乔木树种有滇润楠、香樟、石楠、柏木、滇楸、国槐等,灌木主要为夹竹桃、卫矛冬青等。
篇9
关键词:绿色校园;适宜技术;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2904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全球社会面临的主题而备受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处于高速经济发展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能源及环境挑战,而高等学校一方面由于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建筑设施量大而广,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也是社会能耗的大户;另一方面肩负着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实现绿色校园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从实质上减少建筑能源、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压力,更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教育和示范作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指出自2014年起学校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这使绿色校园的建设势在必行,同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也使得绿色校园的建设有了标准进行衡量。通过对已有绿色校园建设所采用的技术和措施的研究,希望为今后能根据地理气候特点,对各项适宜技术进行排列组合,以经济技术分析为主,结合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对各种组合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本土化的、低成本的、高效益的、易于推广应用的绿色校园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从而为绿色校园建设和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2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围绕绿色校园定义及绿色校园中所采用的技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进行深入地研究。对国内外对绿色校园不同的定义及建设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按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指标分类对现有绿色校园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进行梳理,并借鉴不同气候区中绿色公共建筑所采用的相关技术,力求从系统工程的理论和观点出发,建立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的中国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和明确方向。
2国内外对绿色校园的不同定义
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些国家都相继开始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和实践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名城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印度新德里大学,我们国家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这些校园的建设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和可持续校园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但对绿色校园的定义各有区别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类。
2.1节能校园
李开儒等提出了节约型校园的观点,是指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文化的校园。
2.2低碳校园
陈宝玉等提出低碳校园的观点,指出低碳校园应建立在高校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以校园为系统,研究其物质输入、输出以及循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定量指标,评估校园系统的运营情况;同时构建完善的环境友好型管理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集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于一身的新型校园。
2.3生态校园
罗贤宇等提出生态校园的观点,认为生态校园应该具有人与校园环境的共融、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共同共容的社会环境的特点。生态校园建设,既是树木,又是育人,通过在校园实行低耗能、低排放型的运行模式,将人文价值、科学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三者融入建设体系,围绕生态教育这一核心,始终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师生。
2.4可持续发展校园
俞孔坚提出可持续发展校园的观点,认为校园建设应该通过生态规划、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景观的生态设计等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实现校园对自然环境和景观格局及过程的充分利用和最小破坏,减少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和建设及维护成本。
2.5两型校园
毛静等提出两型校园的观点,指出依据“绿色景观”的设计原理,将校园建设主要分为建筑节能降耗和绿地系统构建两方面。提倡节材、节能、降耗的生态建筑,而绿地系统设计应重视保护和发展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在绿地建设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合。
2.6园林式校园
王宁梅等提出园林式校园的建设思路,指出在景观设计中,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文化传承型校园环境为目标,遵循整体协调原则,自然生态原则,文化特色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经济实用原则,创造出自然生态、恬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景观空间。
2.7绿色校园
王霜等提出绿色校园观点,指出校园建设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管理中吸纳有益于美化环境、和谐自然的各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人文素养之校园。
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发现,上述的几种校园定义基本上表示了类似的含义。但各个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的研究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有的侧重于校园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的侧重于节能节水措施的采用,有的侧重于学校运营管理的制度建设,但这些校园与现有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中绿色校园都还有一些差距。
2013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徐黎明,等: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研究综述建筑与材料
3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研究
按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指标分类,对以“绿色校园”、“节能校园”、“生态校园”、“低碳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等作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到的文章中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如下。
3.1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
在已有研究中,提出规划先行的观点,在规划层面,对学校的建设进行全面细致的统筹考虑。
(1)李开儒等提出在场地规划、环境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规划之外,还要进行节能、节水规划,科学计算并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用能需求量;结合当地城市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李于雄等进行了低碳校园规划的策略研究,提出低碳校园规划着眼于校园环境的系统化、低碳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是总体规划层面上,着重于低碳校园整体形态、结构布局;二是详细规划层面上,强调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运用及增加碳吸收的绿地系统规划,既要着眼于“碳源”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又要着眼于“碳汇”的吸收。通过交通体系、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水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校园绿地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规划。
(3)王涛等提出绿色校园应该具有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科学的功能区、结构的划分与合理的数量分配;基础建设应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植被与耕作层上壤,有足够的绿地系统,丰富的适应土地生存环境的物种,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能够处理全部或大部分校园内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逐步能够达到废物回收及综合利用。
(4)吴小惠等提出通过科学的规划体系和环保技术的使用,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来体现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思想理念的观点,在研究中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提出了绿色环境建设的内容。学校建设时尊重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景观,将废弃的采石场建成为生态居住园区,将荒山建成了济南绿化最好的美丽的雪山,利用冲沟,构建立体交通和映雪湖,土方精准平衡无借土无外运。
3.2节能和能源利用
在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研究中,各学校围绕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再生能源,并采用相应的节能设备和措施进行节能和能源利用。
(1)王珺等通过分析校园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发展的意义与优势,针对目前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校园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发展的有效设计与技术方法,并指出分体式太阳能热水设备比较适用的观点和理由。
(2)陈曦等提出在建筑设计时要提高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减少建筑的能耗,考虑运用地球浅层的地热资源进行供热和制冷。建筑内部可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减少白天照明,节约能源。
(3)孙丽霞等提出用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替代传统的变压器,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
(4)郭晓蓓等根据高校图书馆室内各区域对照明的需求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根据各区域的环境及工作特点对照明系统进行不同的控制方式,针对一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等区域日间照明时间长的特点,根据室内照度自动控制灯具的开启数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同时采用时间控制,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电能浪费;走道和书库门口宜采用红外移动控制方式,人来灯亮,人离开后延时关闭,以节约能源;合理的区域划分能有效地节约能源,通过编程可改变各区域的光照度,以适应各种场合的不同场景需求。如多媒体教室设置为会议状态、多媒体上课状态、打扫卫生状态等多种场景模式。
3.3节水和水资源利用
李于雄等提出要建设校园立体化节水系统,应推广应用水位自动控制装置、限量水表、各类限流节流装置、各类延时自闭阀、定时冲洗装置等各种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采用智能式插卡式淋浴系统,食堂使用节水消毒洗菜机等。校园绿化用水应采用微灌、滴灌、渗灌、涌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并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建设中水利用系统,首先对污水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污水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学校实验室等产生的有毒有害污水进行专门的处理,对于其他大部分的生活污水,要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和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后用于校园绿化植物的灌溉、冲洗厕所等。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顶的落水孔,将雨水导入设于地下的储水槽,也可以在地下设蓄水池,把雨水管和下水管分置,通过雨水井、雨水管把地面的雨水蓄积起来进行再利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铺设渗水砖,或部分区域去硬化处理,构成由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提高现场渗水量,控制地表径流排放。雨水经收集进入景观水体、结合绿地自然渗透,或经过简易处理后,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车、洗衣服和浇灌等。
3.4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
在所有的相关文献中,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研究不多,王崇杰等指出绿色校园在设计时,要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大量应用,在建设过程中,应优先选用预拌混凝土,在资金允许情况下应大量使用高性能混凝士与高强度钢材,在施工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施工和现场清理时产生的废弃物等资源,这样既可以减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也降低了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吴小惠等提出建筑材料要全部采用煤矸石、粉煤灰、黄河淤泥等环保建材。
3.5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
李晖等通过以高校的声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校园声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根据区域功能分析,先从选址的角度进行考虑,采用相应的吸声、隔声措施,一方面如隔声建筑、隔声绿化带、隔声屏等措施降低外界噪声对校园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形成隔音绿化带,不仅消除校园内噪声、大气等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兼顾视觉效果等声控制和建设的建议。吴小惠等提出通过合理的布局为建筑争取良好日照,通过植物配置,结合水体、景观,改善园区微气候,道路周边通过立体绿化实现吸声降噪。王崇杰等提及学生公寓作为较为特殊的居住建筑,可以利用太阳能技术加强建筑通风,以控制室内空气品质和提高室内舒适度。一方面利用通风窗与房间外窗形成穿堂型布局,并且南北房间贯通,有较大的通风覆盖面,通风直接、流畅,室内涡流区小,通风质量很好,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烟囱,加强夏季自然通风效果。
3.6运营管理
在校园的运行与管理中,文献研究主要涉及到节能、节水与垃圾的管理。
(1)朱亚娟等认为校园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不仅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经验适于在全社会推广,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提供有效借鉴。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生活垃圾产生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应该分步进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分类收集的初期,采取源头粗分类的收集模式,做到“干湿分类收集、试验垃圾单独收集”。
(2)李于雄等提出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的观点,学校生活垃圾应该强调从源头处理,遵循3R(Reduce减量化、Recover再利用、Recycle循环经济)原则。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对于报纸、杂志、纸板、木箱、玻璃瓶、建筑垃圾等应全面分类回收,高效处理,再生利用。餐饮垃圾在学校垃圾中占的重最大,且污染点相对集中,易于采用集中分类处理的方式,如可将所有可化解的垃圾如肉骨头、蔬菜、鱼刺等剩菜剩饭收集后,送往生物化解器,变成肥料用于绿化。
(3)汤方明等提出严格管理各单位的用能指标,实现“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归己”的能源管理运行机制,并从节约资金和产学研工作的角度出发,要求学校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节能手段、节能产品,从而能将高校自身开发的节能产品应用到本校的资源设备技术改造中。
(4)任爱民等提出通过实施“指标到户,计量收费,节约留用,超用缴费”的水电管理模式及校内价格体系、制定节能目标措施、加强水电计量管理、坚持水电平衡测试来建立机制,强化管理,通过动力用电使用变频器,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浴室使用智能刷卡计量收费,学生公寓安装限电器,学生宿舍配备自助洗衣机,投资新建米饭生产线,为实现“能耗数据化、管理动态化、节能指标化”的建设需要,积极推进能源监管平台建设。
(5)李于雄等提出要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首先应针对不同用水途径和对水质水量的不同需求,实行分质供水,实现水资源最大化的综合利用。其次根据学校用水量大、用水时间集中的特点,在对水管网规划时要做到系统完善、成本低、供水可靠,要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管网的配水能力。管材、附件和设备供水设施的选择和运行要考虑水的二次污染问题。最后要建立校园供水计量管理系统,自动进行水平衡分析和用水异常情况识别,实现精细化管理。
综合分析已有的文章可以发现,针对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相关评审指标如何采用适宜技术和措施的研究不当,也还没有列举校园内所采用的绿色技术,分别满足了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哪几项,响应度是多少,从而能根据响应度,得出评级的结果。在研究的文章中也只是对校园中所采用的部分技术进行了罗列,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与气候相对应的低成本适宜技术体系的分析,因此,对其他院校起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不大。
4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全国按照气候特点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各个区域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有的偏重于建筑冬季保温,有的偏重于夏季隔热设计,有的偏重于通风除湿降温,也有的偏重于冬季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或偏重于夏季遮阳降温设计,而在夏热冬冷地区相应设计策略又为保温隔热、遮阳与通风并行。应该来说,这样不同气候区的相应的建设设计策略和研究可以为处于不同地理气候区的绿色校园建设选择适宜的技术体系提高理论依据和示范参考的价值。
随着绿色行动方案出台,绿色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强制性的要求。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采用的相应的生态技术措施,可充分发挥示范性和指导性,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同一气候带、地理条件相同的校园的技术体系进行借鉴,应用相同或相似水准的技术,因此,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建筑节能潜力最大的六大领域及其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5).
[2]朱亚娟.校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建议——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陈宝玉,张思雨,章也,等.中南大学低碳校园模式构建研究[J].节能,2012(5).
[4]汤方明,程潇爽.以低碳化视角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J].高校后勤研究,2012(6).
[5]邬鹏,陶伦康.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路径探析——以昆明呈贡大学城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1).
[6]吕斌,阚俊杰.西方可持续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2(1).
[7]张帆,许楗.西安市高校公共建筑的能耗调查与分析[J].建筑节能,2012(7).
[8]阎耀军,张红.我国高等学校生态校园建设模式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2(6).
[9]孙丽霞.低碳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J].商业经济,2011(11).
[10]张彤阳.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初探——合肥工业大学综合实验楼(建筑馆)[J].华中建筑,2012(10).
[11]俞孔坚,张慧勇,文航舰.生态校园的综合设计理念与实践——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设计[J].建筑学报,2012(3).
[12]李开儒.浅谈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策略[J].建筑经济,2012(1).
[13]毛静.基于“两型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绿色景观”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14]王涛,李娟.关于生态型校园环境的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12(8).
[15]罗贤宇,俞白桦.关于农林院校生态校园建设的思考——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16]陈曦,刘伊生.构建高校“低碳绿色校园”研究[J].建筑经济,2011(6).
[17]王宁梅.“园林式校园”景观设计方法探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2(12).
[18]任爱民.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5).
[19]丛姗,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绿色与活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增刊).
[20]郭晓蓓,黄开武,崔巍,等.高校图书馆照明系统节能化探讨[J].建筑节能,2012(7).
[21]甄晓云,柏松平,陶磅,等.再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校园建设研究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2013(1).
[22]李晖,王月,梁保平.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谈高校生态校园声环境[J].山西建筑,2013(4).
[23]吴小惠,张辉,魏潘红,等.新时期绿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绿色科技,2013(4).
[24]张宏伟,张雪花.实践中的绿色大学建设[J].环境教育,2011(1).
[25]任佳.绿色必将满校园[N].中国建设报,2013-04-29.
[26]周小丽.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办公建筑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 上一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关系
- 下一篇:关于保护眼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