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余弦定理;教学;反思
《余弦定理》是继正弦定理教学之后又一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一个重要定理,为解三角形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工具,是三角函数知识在具体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笔者上这节课和先后听了4位老师关于本堂课的教学,笔者深深地从同课异构中感知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赋予数学课堂新的活力,严格按照新课标理念进行授课,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打造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下面笔者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
1 反思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的有关内容,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但本节课内容思维量较大,而高一学生观察、联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深入,自主探究意识不强,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索上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我课前一直比较担心的,但通过授课笔者发现好的情境设置已经把他们深深吸引,他们可以通过合作和自主探究完成定理的推导,
2 反思教学过程
2.1 创设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环境
创设与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问题,是上好一堂课也是挖掘数学问题本质的关键和主体,为了加快宁南山区与宁夏川区的城市建设步伐,缩小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差距,宁夏自治区政府准备在宁夏固原六盘山修建12条隧道,由于山大沟深,工程人员在在修建每一座隧道时,首先需要测量出山脚的长度,而两山脚之间的距离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山脚的长度呢?教师提醒学生说,这是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打隧道求距离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先阐述测量办法,然后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一般的数学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将问题划归到数学的平面图形三角形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亲临从不同途径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合作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和建模思想。 这个情境设计是自己结合教材以及宁夏的区域特点在充分把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引申出自己新的理解,原创的一个问题, 这个事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又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无痕迹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在情感上也使生长在南部山区的学生产生明显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倾向和用勤奋成就梦想的情感共鸣,
2.2 三法并举教学效果好
不同的数学内容强调不同的方法,但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笔者认为三法并举比较好,因为这是高一的授课内容,学生数学能力和基础有差异,有些学生擅长向量法,有些学生擅长构造三角形,有些擅长坐标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其所长来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学会选择最简单的数学方法。
2.3 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老师提问,请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求距离的问题?这样的提问设计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最简洁的向量法来推导出余弦定理,所以笔者应该继续追问以下几个问题,而且大胆相信学生,肯定其能力,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出余弦定理,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即感受到成功体验,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事倍功半的课堂效果。
3 高考题为教学敲响了警钟
2011年数学高考陕西卷文,理科都有一道解答题,题目是“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这道高考题的命制,使我对自己以前余弦定理的教学过程产生怀疑,笔者认为这道高考题实现了全国高考命题的突破,其导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考命题可以出教材上的原题“,另一方面是“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前自己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推导方法,关键是如何使用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所以更侧重的是对公式,定理的应用,而对公式,定理的探究和推导重视不够,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没有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研究过程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习能力的自然生成。这道高考题的命制给笔者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而且一定不能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
篇2
一、关注人本,树立“以师为本”“以生为本” 的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应该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认同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要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学生当人看。我们直面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不是一堆供我们达到某种目的工具,不是一群供我们操练驯化的“异人”。二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错误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要把学生的未来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让现在的孩子可持续发展,健康成长。三要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某一个“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人,他有权对自己作自我选择的决定。四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既要强调师生平等,也要注重生生平等,班内学生应该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关注人本的同时,要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它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低层次徘徊。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二、走向校本,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特点,确定办学理念
走向校本最根本的是,要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的理念。每一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总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主张要从各校的校情和特点出发,选择和确定办学理念和策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如果不认识和把握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就无法面对学校现实和未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选择,就难以科学地设计和确定学校发展蓝图和发展策略。如有的学校针对传统课程的弊端,研究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既根据国家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案,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正是在对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校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走自己的路,不唯上、不唯书,实事求是,从本校实际出发来决策和规划学校的发展。
解决的突破口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日益社会化、开放化,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者必须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关系,而不能“就教育论教育”。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其他社会现象、社会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学校管理者就要树立教学质量观念,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而不能本末倒置,不务正业。学校工作具有长周期、潜隐性、迟效应等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在短期内见成效。学校管理者就要春风化雨、细水长流,循序渐进、注重教化工作,而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学校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管理者就要以青少年的眼光看待青少年,顾及他们的心理气氛和个性特征,而不能成人化、简单化、模式化。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出发,学校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自身规律,探索和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点,做一名自觉的、头脑清醒的学校管理者。
面临的焦点是,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真正的校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以校为本,就要求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育工作。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命分式校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在学校事业中求得自身的发展。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着的三个投入不足的问题,即领导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学生投入不足。学校领导没有全身心投入,就难以实现校本管理。只有全身心投入,才可能去钻研探索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索学校教育规律和办学特色,校本管理的理念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可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态度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包含在校本管理之中。
三、追求和谐,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师生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根本。“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很难想象一名与学生关系紧张的老师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所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应该要求老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像热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老师、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干群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关键。要做到干群和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大力倡导并做到“五要五不”。即要互相信任不猜疑、要互相交流不隔膜、要互相支持不拆台、要互相谅解不指责、要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相互补充,弥补个人之短,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②提倡做“三种人”。做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难题上交;做使下级舒心的人,不把责任往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动作。③要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这样,既能消除校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又能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和谐的干群关系得以建立。
篇3
一、将标题修改为:“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办法”。
二、将文中“市、区(县)”修改为:“市和区、县”。
三、将第十二条修改为:“区、县所属单位开办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由区、县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初审意见,并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核发《市场登记证》。
市属及中央、外地单位在津开办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并核发《市场登记证》。“
四、将第十九条删除。
五、将第二十条第(一)项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未办理市场登记注册的,限期补办;逾期仍不办理的,对开办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其中无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同时对开办单位负责人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第(三)项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不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的,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六、将第二十四条删除。
有关条款序号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
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办法
(1993年10月18日市人民政府1998年1月22日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加快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辖区内开办的有固定交易场所和设施,有若干经营者入场,实行集中、公开交易的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以下简称市场)。
第三条 开办市场应从当地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城镇建设规划和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家兴办、统一管理”的原则,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
第四条 市场登记的管理机关是市和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对各类市场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以及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可以开办或参与开办市场。
第六条 开办市场应向市场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市场登记注册。单独开办市场的,由开办单位申请登记注册;联合开办市场的,由联办各方委托其中一方申请登记注册。
第七条 开办市场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开办单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
(二)具备相应的场地、设施。
(三)上市交易的商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申请办理市场登记注册时须提交下列文件、证件:
(一)申请报告;
(二)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或授权部门批准文件;
(三)土地、房屋等权属、使用证明或占用道路的审批文件;
(四)市场可行性论证报告;
(五)联办市场的,还须提交联办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六)其他有关文件、证件。
第九条 市场登记注册事项包括:市场名称、市场地址、市场面积、商品种类、开办单位及负责人。
第十条 开办市场只准登记使用一个名称,申请登记的市场名称在本市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第十一条 市场开办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组织和制度,承担市场的日常管理和交易安全责任,确保市场安全稳定;
(三)维护场内秩序,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交易;
(四)建立市场统计制度,定期进行统计,并按规定要求及时上报;
(五)积极协助市场登记管理机关对入场经营者主体资格及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区、县所属单位开办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由区、县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初审意见,并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核发《市场登记证》。
市属及中央、外地单位在津开办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并核发《市场登记证》。
第十三条 开办单位申请登记注册,自市场登记管理机关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准予登记注册或不予登记注册的决定。准予登记的,颁发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印制的《市场登记证》。
第十四条 市场因故改变主要登记事项或撤销的,开办单位应提前到原市场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注销登记。
第十五条 经市场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开办、变更、注销登记的市场,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公告。
第十六条 开办单位如在市场内设置经营服务机构,本着经营与管理分开的原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另行申请该经营服务机构的登记注册。
企业法人单位单独或联合开办市场的,除办理市场登记注册外,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可在市场内设立管理机构或派驻管理人员,依法对市场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查入场经营者的主体资格;
(二)对市场内的经营行为、上市商品进行监督管理;
(三)查处违法违章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监督市场开办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五)行使国家规定的其他管理职责。
第十八条 各级市场登记管理机关应建立市场统计制度,对市场数量、上市商品种类、商品价格、商品成交量、成交额等,定期进行统计并逐级上报,同时还应建立市场登记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市场开办单位违反下列规定的,由市场登记管理机关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未办理市场登记注册的,限期补办;逾期仍不办理的,对开办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其中无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同时对开办单位负责人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不履行职责的,予以警告,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不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的,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决定处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的机关可依法强制执行或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 市场登记中使用的各种登记证、表,可收取工本费。市场管理费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篇4
【关键词】养血清脑颗粒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54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70-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临床病情变化快,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1]研究表明UAP患者可伴有明显抑郁情况,抑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愿望明显降低。临床观察对UAP伴抑郁症患者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及抗抑郁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对UAP伴有抑郁症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患者为自2009年1月~2010年5月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与WHO关于UAP诊断标准[2]的住院患者。从中选出有失眠、消极、绝望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患者,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抑郁症状评分>9分的病人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2―83岁(平均65岁)随机分为养血清脑颗粒抗抑郁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病前无精神障碍未做过抗抑郁治疗。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调脂药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每次一袋每日三次冲服连用一个月。
1.3 评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判定,显效:心绞痛发作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减少50%―80%硝酸酯类药物用量减少50%―80%,缺血性心电图ST段较前恢复0.5~1.0mm,T波由倒置转为低平或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减少50%以下,缺血性心电图无变化。
抑郁症状改善用HAMD抑郁评定量表(24项)评分来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心绞痛疗效采用Ridit分析法.抑郁症状改善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6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注:经Ridit分析P<0.05
2.2 两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抑郁症状缓解率(93.3%)与对照组(2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
注:P<0.01
3 讨论
UAP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一种,其动脉斑块是非对称不规则,其核心充满脂质纤维帽的不稳定斑块。急发病机制主要是易损斑块的破裂以及冠脉痉挛致血管内皮受损从而导致血小板活化粘附、聚集、血栓形成 。降血粘扩张冠脉改善供血是治疗UAP的重要环节。
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目前大量继发或伴发于心血管疾病,但未受到临床重视,致使二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据张立民[3]等报道,老年期冠心病患者51%存在抑郁情绪,而健康对照组仅有14%;王育华等[4]报道①抑郁症患者的冠心病病死率在上升;②抑郁症与冠心病的患病率正相关。因此积极治疗冠心病伴发或继发抑郁症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
目前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是冠心病常见的心理障碍为缺血性心脏病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原因为:①抑郁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导致血栓形成;②抑郁症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增加;③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体内氧化作用增强,抗氧化的保护作用减弱,氧化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④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由自主神经介导的心脏压力感觉性反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猝死;⑤患者对躯体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差,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风险。
养血清脑颗粒主要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细辛等多种草药入药,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降低血脂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脑,微循环。川芎行气活血,当归补血行血,全方共奏养血行血,平肝通络,养心安神之效,恰合本病致郁之病机。
本文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有抑郁症状。经治疗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心绞痛及抑郁症状均显著改善,二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能有效消除或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症状控制及整体状况改善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张璐.赵三明.参松养心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3)2007.406.
[2]国际心脏病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4.
[3]张立明.向海英.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研究新医学,2000,31(9):564―565.
[4]王高华.黄以新. 抑郁症和冠心病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1):19―20.
篇5
一、《哈尔滨市房地产交易管理办法》(1990年5月5日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地德里小区开发改造动迁安置有关事宜的通告》(1992年5月26日哈政发法字[1992]7号);
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拓宽内环西路西大直街立交桥绕行环路动迁安置有关事宜的通告》(1993年7月3日哈政发法字[1993]3号);
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路桥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有关事宜的通告》(1995年4月6日哈政发法字[1995]2号);
五、《哈尔滨市建设外环北路动迁安置问题的具体规定》(1988年3月17日哈政发法字[1988]6号);
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限期搬迁何家沟两侧沙场的通告》(1995年10月11日哈政发法字[1995]8号);
七、《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太阳岛风景区加强管理的通告》(1982年6月3日);
八、《哈尔滨市保护市政公用设施办法》(1993年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1号);
九、《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整顿火车站站前秩序的通告》(1989年4月27日哈政发法字[1989]3号);
十、《哈尔滨市加速墙体材料改革搞好建筑节能的若干规定》(1989年4月2日市人民政府令第5号);
十一、《哈尔滨市液化石油气管理办法》(1988年7月27日哈政发法字[1988]20号);
十二、《哈尔滨市城市管道燃气管理办法》(1994年7月15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
十三、《哈尔滨市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规定》(1986年6月30日哈政发[1986]91号);
十四、《哈尔滨市清扫市区冰雪的规定》(1993年11月24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3号);
十五、《哈尔滨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1993年11月23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2号);
十六、《哈尔滨市性病防治管理办法》(1989年11月28日市人民政府令第28号);
十七、《哈尔滨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1日哈政发[1987]107号);
十八、《哈尔滨市民办全日制中小学和职业中学管理办法》(1993年9月15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7号);
十九、《哈尔滨市自行车寄存管理办法》(1988年5月13日哈政发法字[1988]13号);
二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清理盲目流动人口的通告》(1990年4月18日哈政发法字[1990]5号);
二十一、《哈尔滨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1987年10月30日哈政发[1987]101号);
二十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1985年8月25日哈政发[1985]201号);
二十三、《哈尔滨市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有关问题的规定》(1987年2月24日哈政发[1987]20号);
二十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哈尔滨市城市客运交通管理条例〉有关条款的解释》(1994年10月18日哈政发法字[1994]7号);
二十五、《哈尔滨市犬类管理办法》(1990年6月12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
二十六、《哈尔滨市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1991年7月17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
二十七、《哈尔滨市技术市场管理规定》(1986年12月8日哈政发[1986]155号);
二十八、《哈尔滨市技术市场发展基金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4日哈政发[1987]105号);
二十九、《哈尔滨市采用国际标准的若干规定》(1989年6月9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
三十、《哈尔滨市医药市场管理规定》(1988年8月17日哈政发法字[1988]24号);
三十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石油成品油市场管理的通告》(1987年7月20日哈政发[1987]71号);
三十二、《哈尔滨市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办法》(1987年9月23日哈政发[1987]90号);
三十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发挥中直省属单位科技优势的若干规定》(1986年10月3日哈政发[1986]129号);
三十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通告》(1989年1月25日哈政发法字[1989]1号);
三十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厉行节约加强用电管理的通告》(1989年12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9]7号);
三十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口岸税收管理的通告》(1986年1月11日哈政发[1986]13号);
三十七、《哈尔滨市统计工作管理规定》(1987年11月24日哈政发[1987]108号);
三十八、《关于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的规定》(1985年8月5日哈政发[1985]186号);
三十九、《哈尔滨市审计局对市属国营承包经营企业实行定期审计的办法》(1988年9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8]31号);
四十、《哈尔滨市保护老人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1988年3月28日哈政发法字[1988]7号);
四十一、《哈尔滨市国有企业行政申诉规则》(1994年1月3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
四十二、《哈尔滨市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规定》(1992年7月3日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
四十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整顿市场秩序的通告》(1986年5月30日哈政发[1986]82号);
四十四、《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猪屠宰检疫销售管理的通告》(1995年12月20日哈政发法字[1995]10号);
四十五、《哈尔滨市林业管理办法》(1990年12月26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7号);
四十六、《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城防护林带林木管护的通告》(1994年4月18日哈政发法字[1994]1号);
四十七、《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肉品卫生管理的通告》(1986年10月5日哈政发[1986]130号);
四十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屠宰检疫和病害肉管理的通告》(1990年1月1日哈政发法字[1990]1号);
四十九、《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垃圾场放养生猪的通告》(1993年4月14日哈政发法字[1993]2号);
五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的通告》(1987年3月25日哈政发[1987]29号);
五十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问题的规定》(1987年1月1日哈政发[1987]1号);
五十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鲜牛奶质量管理的通告》(1988年5月13日哈政发法字[1988]12号);
五十三、《哈尔滨市国家行政机关辞退工作人员暂行规定》(1993年7月18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
五十四、《哈尔滨市市区政府机关补充干部的规定》(1988年6月27日哈政发法字[1988]15号);
五十五、《哈尔滨市侨属企业管理办法》(1988年7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8]22号);
五十六、《哈尔滨市公开招标选拔企业经营者的规定》(1988年3月30日哈政发法字[1988]8号);
五十七、《哈尔滨市企业兼并若干问题的规定》(1988年7月7日哈政发法字[1988]17号);
五十八、《哈尔滨市行政监察对象立案和处分审批权限的规定》(1988年11月16日哈政发法字[1988]34号);
篇6
教育管理主体客体关系
教育管理主体是一种哲学领域的衍生概念,他通常指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所产生出来的实践主导与实际责任的承受者。而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主体存在的只有人,真正的主体指的也是从事现实活动人类。而客体的定义则被认为是对应主体所衍生出来的客观的实际存在事物,它往往是相对于主体的实体以及活动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对象,客体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并且经常会作为主体的思维认知所加以改变的对象而存在;因此,在教育管理当中的主客体系之间的存在关系也就成为了我们教育管理者所实际研究的一大主要课题。
一、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一)教育管理者是教育管理的主体:由于我国当前局势下的教育管理活动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以及特殊地位,因此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育的管理主体通常会被管理者系统的分为个人管理主体与系统机构管理作为主体这两大方向;人作为一个个体独立存在的管理主体,其在教育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高层的教育管理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并融入教育管理系统当中,教育管理的个人主体就要根据管理的实际情况去迎合其发展的需要,在具有良好的教育管理认知的同时还要有充足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人们想要实现和主导教育管理体制的必备条件。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质的管理与实践并存的活动,对其它的社会活动有着极大的制衡以及依赖性。
(二)教育管理中被主体管理控制的客体:在教育管理的过程当中,能够对教育管理的实际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相应的反应的客观对象体系,我们一般将其称为教育管理当中的客体,它包含了存在于教育管理整个主体的领域空间范畴之内的一切人类和事物。教育管理当中的客体作为一个较为复杂周密的系统体制而存在,其对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与主体之间相互依存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教育管理主客之间的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关系: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其共生存在的客体,以哲学思维的角度和眼观去看待,就会发现,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管理客体之间最为实际的关系就是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管理的主与客之间所存在的实践关系往往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管理关系,客体作为被动的一方被主体一方进行主动的导向和控制,同时这种主客关系也会实际的影响到其它的关系连接根本。在管理教育的主客关系进行实际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管理者往往会遵照自己的意愿和权力来对客体进行管理与控制,将自身的目的和权力能量通过客体的反应来具象化,整个过程进行的同时也是主体将客体非对象化进行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会逐渐的将客体所具备的一切转变为自身的实际能力。从而大大提升自身作为主体所占有的主导地位。
教育的管理,其主体与客体相互存在的认知关系也可以被我们理解成为是管理主体在理论上认知和解读管理客体以及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某种定义。而在教育管理的具体化实践掌握过程当中,教育管理的客体往往需要通过其互相依存的主体进行引导,从而获得本质上的主观形式,而主体的观点和认知则是需要经过客体所获得的较为客观的理解和反应来得以体现的。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依赖并存取决于社会实际的实践关系,教育管理者为主体,被管理者为客体,管理者只有真正的了解被管理者,才能对其进行管理和改变;可见教育管理者作为主体与教育管理的客体之间互相依赖的共存关系,与互相的认知和理解是密切而不可分割开来的。
(二)主体与被管理的客体之间互相依赖共存并制衡的关系:教育管理者作为主导地位,与其相对的教育客体之间的制约和依赖关系往往是通过不断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中来产生的,在教育管理的整个行为过程当中,二者之间往往都是互相作为彼此的前提和依据,同时在彼此的管理制约中又相互协助而得以存在的,一旦它们脱离了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的温床,整个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制将瞬间瓦解;教育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之所以能够作为主体地位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整个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当中还有客体的存在,而教育管理者也因为其对于被管理的客体具有相应的承担责任,才使其具备主导的地位和主体性质。
相对的,教育管理当中的客体之所以得以保留,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因为有着管理控制的主体的存在,客体因为具有被管理者管理控制的义务具备了教育管理的客体属性。教育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管理者的能力和权力往往都是在对于主客双方之间进行调和而得以展现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领导对下级之间进行管制的关系体制。不光是这样,在整个教育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整个管理系统其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层次性质,因此也就进一步决定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层级制衡性质;低层次的管理者往往也是高层次管理者所管理的客体,而高层次的被管理客体往往又是低层次管理者的管理主体,领导者不能离开下级,而被管理的下级也无法离开上级领导的管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扶持,并且彼此制约的。
三、结束语
教育管理的主体与被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都体现在了实际的教育管理活动和社会实践当中,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教育管理所要完成的目的,就需要我们在客观角度上将整个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其客体进行统一和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共生,我们所处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得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人导出版社,2012.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思政管理;交往互动;途径
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一种偏差,主要表现为管理者与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强调单向灌输,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思政相关的知识被绝对化与客观化,并由此形成了与人们的需要和情感与生活绝不相关的较为抽象的东西,忽视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佳并且效果也不理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交往互动的理论基础
关于教育中的交往互动性很早就被论及,比如孔子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自古以来,交往表现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与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交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人际互动、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或社会相互作用的实际推动力。交往互动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境况的背景条件,交往互动双方或多方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和制约的情况下,促使彼此敞开心扉所进行思想的真正碰撞与感情交流,以致产生心灵共鸣,达到心理交感意义沟通与行为互动的提升。交往互动往往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对话与行动来进行知识、观念、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以达成相互理解和共识的人类特有行为。人类的交往互动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对符号的定义域理解进行交往互动。胡塞尔还提出了“交互主体论”,其理论核心是生活世界与交往。
认为,交往互动产生于社会实践,其本质是人类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交往实践观。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思想还内蕴了教育与交往的关系,可以是交往的教育实践观的理论基础。考察人类的交往互动行为历史表明,整个人类交往关系的内在主要矛盾始终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类交往表现为人类最终克服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与分裂状态,并且在交往互动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自由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交往互动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讲,交往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强调实践交往理论具有丰富内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营养。某项特殊的管理与一个人的发展均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共同发展。如今的时代,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其实质是信息交往互动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者与教育者以及大学生之间不应该是原来的在灌输教育中所形成的简单关系。已经客观发展为一种从封闭走向开发,从单一方向走向多维角度,从依赖关系发展到平等,从简单的分立到合作,从他塑到独立的自塑等教育新形态。管理者与教育者同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高校这一特定群体在大学这一特定社区内进行的相互互动往来产生的诸多现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
注重交往互动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与教育体制不断深化与推进,相应地高等教育改革也在逐步推进与深化。为了客观上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时代的交往要求,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自然不能只注重教育体制的单一改革,尤其还应在交往与互动的方法上进行创新。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往往只注重教育要素,反而忽视了大学生这一交往互动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体现单向的讲授,或者体现为枯燥的理论教育与静态教育,相关教育形态只会是呆板与枯燥的、单一并且不易被接受的缺乏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忽视动态的交往互动实践,必然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实际,准确把握住大学生思想脉搏,转化的交往理论,有效结合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开展切实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交往互动的主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交往互动活动,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优化教育关系,积极拓展理解、对话与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首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话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体现为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这就要求管理双方的平等、差异、自主与开放。让学生、教师与管理者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意见与看法,开展相互启发与相互争论,在积极广泛对话中引起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创新思维的有效火花。在开展对话的教育中,往往还会遇到相互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甚至出现热烈争议的现象,往往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创造。
其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解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育者和管理者与受对方应对教育的内容进行理性认识,进而达到相互宽容和体谅,即相互理解。管理的前提是理解者从内心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精神的一种复制与重构过程。相互理解能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互动关系和一种宽容心理的相互关照,本质是一种双向交互活动。
第三,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心理接纳途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渴求互动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因为在人的社会需要与发展需要中,相互之间的爱与归属的需要,相互交往的需要与尊重的需要等,其实是人际的或社会的互动的心理接纳需要。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互动,实现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交往与沟通,达到心理之间的真诚接纳。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高校必须直面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交往互动等前提下,促使多方共同参与并且共同来做,从而促使高等教育帮助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篇8
【关键词】课堂管理 概念 内涵 外延 特征 功能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
第一,课堂管理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管理中的“人”,教师是课堂管理的实施者,学生是课堂管理的执行者。二者同为课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第二,课堂管理的客体。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切有益的事情,如课堂纪律,教与学的相互过程,民主的师生关系等,都是课堂管理所要关注的客体。第三,课堂管理的中介。为了达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即达到教育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各种促进良好课堂行为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也包括了实施课堂管理的机构和场所。
(二)课堂管理的特征
课堂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课堂管理的基础——以人为本;(2)课堂管理的过程——自我形成;(3)课堂管理的方法——实践创新;(4)课堂管理的目标——整体发展。
二、课堂管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管理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领域,即包括教育的一般方法,也包括具体行动。为了更好地探讨课堂管理,进一步揭示其本质和特征,我们有必要比较分析与课堂管理相关的概念。
(一)课堂管理与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简单来说,教学管理就是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具体说,教学管理应该是利用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
从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来看,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有着明显不同的任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在于依据教育的方针政策,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协调教学活动中的相关因素,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管理与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都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而展开,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在教学上互相延伸。好的课堂管理为教学管理提供帮助,而教学管理反过来也促进课堂管理的有序开展。
(二)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
西方国家把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同样翻译为“classroom management”,说明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的理论有其重合和相似之处。但探究起来,这两个概念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恰当的方法,调节、整顿某一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分析,班级管理不仅包括对课堂的管理,还包括对学生在班集体中的生活、学习各方面进行的管理。它的核心工作时建立一个良好运作的班集体,其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而非课堂管理中的科任老师。
从实施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工作更为繁杂琐碎。除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管理活动外,班级管理工作还牵涉了课外、校外以及家长工作等其他方面。从任务角度来看,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也不尽相同。课堂管理主要为教学而服务,班级管理则更侧重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三)课堂管理与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育现象,人们从20世纪中叶开始把它作为科研对象来研究,形成学术观点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工作。目前对教育管理的概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我国学者张复荃先生认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特定领域。简单来说,教育管理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从宏观管理角度,它主要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微观管理角度主要指学校的内部管理。
从两个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差异。课堂管理主要针对课堂上的教师、学生以及二者教与学的中介。而教育管理的范围要大得多,涵盖了教育中出现的各方面要素。而从实施的主体来看,除了课堂管理中的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涉及了更多、更全面的人员,更包括了校外的家长和整个社会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者。
课堂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课堂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分支。二者的区别虽然明显,但有着教育统一的宗旨,即管理是为教育而服务的。二者管理的目标都落实在育人,要为了育人而管理。
通过对以上四对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主要是针对单个班集体,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形式有其相似之处,其区分点主要是管理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要关系而展开。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和教育管理总的来说,更侧重于教育的行政管理。其中教育管理明显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都包括在教育管理之中,属于教育管理的分支。
课堂管理是构成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课堂管理在我国教育教学管理领域还有待开垦。国内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给予课堂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在我国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但随着当前的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需要,课堂管理必然会引起人们进一步的关注,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在高校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创新的人才,从而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实现科教兴国的目的。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既要在理论上加强管理的内容的创新,更要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①高校的创新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从制度建设到学生的管理都要体现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
2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行创新机制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②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1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适应高校时展的需要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3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需要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处理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管理,才能够使一些保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民主化的新型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够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守则等管理方面的制度,行政化和体制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④
3.2高校教育管理手段简单化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对于高校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更新,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本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问题。才能够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如果过于单一和简单化,这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这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高校教育管理内容更新不及时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发挥。
4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重要措施
4.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4.2举办多种创新活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篇10
关键词:情感管理;理论基础;心理健康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无疑是对他们人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很多独生子女走入了集体校园生活,在家中他们被家长们细心照顾,可是来到学校,走入班集体,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等很多成长烦恼的时候,学校传统的制度管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校园管理问题,我们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1、情感管理的含义
对于情感管理的定义,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陈桂玲(2002)“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对情感管理比较广泛的定义。情感管理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其核心是激发人的正向情感、消除人的消极情绪、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2、学生情感管理的理论基础
2.1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
情感管理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的3个观点,证明了使学习者成为学习过程中心的重要性。首先,他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他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是意义学习,他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时整个身心状态与学习材料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情感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最后,罗杰斯还强调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只停留于学习成绩层面,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注,积极的关注,教育一个,首先是要让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谈学习,才会更有意义一些。
2.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最基本的需要开始,马斯洛由低到高划分了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在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意识到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安全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学生的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安全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
2.3“情感人”假设
情感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以情感人假说为前提。学校的情感管理就是将学生作为情感人来看待的。情感人的假设主要有以下4点:(1)一个人是会有“七情六欲”,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如果这种能量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就有可能激发出人的潜能;(2)情绪智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在个体身上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差异,同时情绪智力还与我们的工作效率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情绪智力越高就能更好的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潜能的激发,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3)情绪对智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正确的引导下,情绪可以促进智商更好的发挥;(4)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只有在高情绪智力的帮助下,智商才会更好的表现。
3、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的模式
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就是在学校的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用真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联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生活和学习都充满了信心,通过情感管理化解学生的一些消极情绪,将情感管理和传统的学校管理相结合,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为他们建立一个健康的身心系统。
3.1校园大环境氛围带动学生道德文化建设
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有一种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情感的观念和意识。在学校管理者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有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氛围外,同样要通过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道德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文化的影响是深远,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样的教育对于未来社会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3.2教师榜样的作用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首先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每个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一个以身作则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大部分同学的支持,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3.3民主管理氛围中学会“爱”
在理解了学生的成长学习特点之后,作为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适当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民主管理的氛围中,让学生意识到,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学会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相信他人,帮助他人,获得爱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太多的关爱,他们觉得被爱是一种理所应当,学校教育需要提供一种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习得“爱”的能力。
3.4丰富活动的开展促进情感管理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后生活,可以说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好时机,在课后,老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在活动中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获得自信,同时通过这种集体活动的开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3.5对学生积极关注促进积极情感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给予学生表现良好方面的积极关注和鼓励,多赞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多激发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感,使其产生一种认同感。
把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情感管理相结合,是新时期下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最佳方式。情感管理给学校教师的管理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静抒.情感管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 上一篇:医学检验专题报告
- 下一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