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叶荆门市区中小学教师和中专教师的体育观念、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和场所等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的体育价值观念以及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正确的建议各中小学及中专学校在加大体育健身宣传的同时,应适当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荆门市区中小学与中专学校教师。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向荆门市区的中小学、中专学校教师发放问卷共920份。收回842份,回收率90. 2。其中男教师403人,占47.9%;女教师439人,占52. 1 %。
(3)访谈法:对被调查学校工会及教师自发组织的健身活动组织进行访问、座谈。
(4)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见表1)
调查表明:荆门市区教师对体育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健美以及工作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表1也显示,男教师选择‘、强身健体”、“心情愉快”和女教师选择“强身健体,’和“形体健美”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其中绝大多数女性越来越追求和注重自己的形体美,从而促使他们不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说明,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尽管心理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他们认识到:要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就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2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比女教师多,且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大部分选择在30 - 60min;而女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比男教师少,但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男教师长这主要是因为:(1)荆门市这两年来建立了几个大型的广场,为他(她)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和场所;(2)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影响她们没有顾虑地充分利用周末时间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2. 3教师的体育锻炼方式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男教师选择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作为体育锻炼项目,他们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锻炼,不仅方便、省钱,而且还可以从中享受健康和快乐:女教师选择散步的占大多数,其次是选择健美健身运动。根据调查,因为女教师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体验和外在的形体美,所以部分学校还专门每周由体育教师组织学校的女教师开展两次健美健身活动,以做健美操、做形体操为主二与此同时,也有另一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2.4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师年龄状况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教师和女教师年龄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参与体育锻炼的男教师在青年、中年、老年这3个年龄段无显著性差异,而女教师中青年、中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老年要少。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女教师在中年时期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家庭负担大(照顾子女和老人),致使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偏少;而老年女教师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工作也相对较轻松,空闲时间也相对增多,因此她们为了让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对健康的渴望也更加强烈,所以这一时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也自然就相对增多。
2.5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们现在不仅对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由于医改的影响,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尽管市区现有的体育场所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但是为了健康,他们还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来从事体育锻炼一些收入较高的教师,还经常到收费的体育场馆、体育娱乐中心、保龄球馆等场所健身“花钱买健康”这一新的体育消费观念已在荆门市教师中悄然兴起
2. 6影响教师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看出,有49. 5%的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但目前还有50. 5%的教师因各种原因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少数教师认为工作繁重、家务事较多,特别是一些小学教师,整天除了上课就是改作业,根本没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第二,部分教师认为场地、器材较少,尽管市区有体育中心、各种各样的健身健美活动中心,但距离自己住处较远且要收费;第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运动技术差,在锻炼时既没有合作伙伴,也不懂锻炼方法而放弃锻炼;第四,有少部分人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观念较差,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非常健康,从未得病或住院,对体育的地位、意义、功能等认识不足从而不愿意参加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荆门市区大部分教师的体育价值观念是全面的、正确的
(2)荆门市区有49.5%的教师或多或少定时参加体育锻炼,在这些参加锻炼的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近两年才加入锻炼队伍行列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的追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也将会逐步增加。
(3)荆门市区教师队伍中,被调查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教师,更侧重于体育行为的心理体验和审美情趣。女教师在重视锻炼和健康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外在形体美:
3.2建议
(1)在各中小学、中专学校中,应加强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黑板报、宣传材料、广播等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从而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篇2
关键词 青岛开发区 初三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青岛开发区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第七中学四所中学的200名(男生103人,女生97人)初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电子文献检索查阅相关的课题和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问卷,在四所中学的初三学生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访谈法:到各个学校对教师及部分家长进行访问。
4.数据统计法:收回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有效的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及认识
1.学生的态度及认识
中学男、女学生对参加锻炼的态度趋一致,他们参加锻炼的态度明确,积极性高,其中男生参加频率稍微比女生高一点。但是仍有3.455%的学生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应该对初三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心里状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育,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当中去。
2.家长的态度及认识
父母家长的话会直接的影响孩子们的行动,所以家长对自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有70.65%的家长表示积极支持自己的孩子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这是个好的趋势,使学生真正的达到劳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2.55%的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持的是怀疑的、消极的态度,这不仅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了,更使孩子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增加了。
(二)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男、女生的次数稍有差别,但整体上体育锻炼的情况还是可喜的,有92%的学生在体育锻炼频率上是符合并超出体育锻炼标准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到五次)。
2.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锻炼的时间这一数据显示初三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远远达不到国家制定的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究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初三学生的升学压力大,课程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去,要达到国家的规定还要继续正确的认识并合理的安排时间去实践于体育。
3.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上显示出明显的集中性,锻炼形式的这种趋势,一方面反映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个同学的相互交往,沟通感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强烈,能够积极的参加集体的活动,在活动中能感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当然这样的选择与一些体育集体运动项目有关,更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
4.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初三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多样性分布,学生喜爱体育运动项目兴趣广泛,并符合这个年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由于这个时期的男女生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使得男女生们在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上也还是有区别,男生以对抗性,高冲击性的项目为主,而女生以较为柔和的项目为主。在此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具有了自己的见解,对体育的价值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他们对体育项目具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1.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不清
影响初三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个因素就是不能正确的认识体育锻炼不能正确的去理解体育与健康,学校在这方面的课程也很少,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们对体育与健康的最初的认识。
2.场地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和初中的扩招,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初中,但是体育设施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充,直接的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3.锻炼意识缺乏的影响
问卷显示周末学生的时间安排有42.5%的学生选择的是学习,看电视、玩电脑分别为19.5%和20%,而选择体育锻炼的却只有8%,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是很缺乏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这次的研究调查,发现开发区初三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正确,但是还存在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被动的。学生喜爱的锻炼项目以球类和传统的田径为主,中考考试项目的受欢迎度也在此时期有所增加。
(二)建议
1.各级政府行动起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各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行动起来,地方的各级学校、单位认真的执行下发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切实的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空余的时间来自我支配;继续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加强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2.政府加大经费的投入
地区的政府、教育机构应该强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从基本上改变学生锻炼的环境,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3.学校加强体育教育及管理方面的建设
学校应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时间和节奏,并且应该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安排适量的运动。
4.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家长应该积极的和学校、老师进行密切的联系,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重视体育锻炼,正确认识中考体育加分,鼓励他们加强锻炼,去重新的正确的认识体育,树立终身体育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行为;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42―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但从目前学校体育的情况看,由于学生的体育意识特征、锻炼情感特征、运动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学生难以自觉、科学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所以研究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六所普通高校1999―2002级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75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50人,女生5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行为科学方面的著作及有关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的论文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研究现状。
1.2.2 调查法 用座淡、现场观察统计和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按照问卷设计原则对所设问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筛选确定的。问卷采用逻辑分析的定性方法,以行为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反映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各主要方面内容经专家评定和判别,认为该问卷基本上能反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高内容效度。信度检验采用小范围的重测法,重测时距为一个月,重测人数为男女各50人,重测相关系数男生为0.81,女生为0.84,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共发放问卷750份,收回有效问卷702份,其中男生216份,女生486份,有效回收率93.6%。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严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涵义 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体育锻炼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性、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在后天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学校教育是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受到个体心理状态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制约。体育锻炼中出现的行为与锻炼者对体育的认识、锻炼动机、锻炼能力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行为环境有关。
2.2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认识上的差异 人的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体育参与是一种社会化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背景,其中环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可能最大。随着社会对体育的日益重视和全民健身意识加强,受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大学生对体育已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在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卜男女学生无显著差别。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向的,健身和娱乐仍是主要动机。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上的差别,女生比男生更关注自身的形象和外表,所以女生更注重体育健身;男生生性好动,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强于女生,体育是男生余暇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女生业余生活的内容要比男生丰富,在体育活动中娱乐的成分要少于男生。
女生自控能力较强,比男生能更好地处理学习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所以女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利于专业学习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认为体育锻炼影响学习的人数比例低于男生(表1)。
2.3 男女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效果认识上的差异 对锻炼效果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受益情况。由于以健身为动机的女生要多于男生,所以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女生认可程度明显大于男生。在体育锻炼对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作用上,男生认可程度要大于女生。分析原因是由于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要大于女生,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交往范围和在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大于女生,所以对体育在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方面的感受要强于女生。对于通过体育活动消除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方面男女学生认识基本一致(表2)。
2.4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情感上的差异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调查表明,在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体育的关注上,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在运动乐趣体验上二者差异不大。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体育的情感表现是积极的、肯定的,均处于较好水平;但男生比女生表现更为强烈(表3)。
2.5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频度和内容上的差异 锻炼频度指锻炼者每周参加锻炼次数。频度是保证运动效果的前提,只有长期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调查发现,男女学生在开学期间和假期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30 min)的人数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但二者在假期能坚持锻炼的人数均低于开学期间(表4)。这一现象表明男女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人数还不多,都不同程度存在对体育的认识和实践脱离现象,这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育锻炼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个体行为,必定要受到行为环境的制约。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除个人兴趣爱好外,在很大程度―亡还要受到时间、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既有相同也有差异。跑步并非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但却是男女生最经常活动的内容。这是由于跑步是个人活动项目,简单易行,随时可练,又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验项目,所以成为学生锻炼人数最多的项目。乒乓球自备器材,练习方便,运动量适中,又有一定对抗性和趣味性,颇受男女学生喜欢。此外,男生多喜欢参加对抗激烈、有刺激的项目如篮球、足球、轮滑、散手等;女生多喜欢体现女生特点的健美操、舞蹈及身体接触少的隔网类球类项目如排球、羽毛球等(表5)。
2.6 男女大学生在自我锻炼能力上的差异 调查表明,大学生基本了解自身的情况,并能进行较科学的评价,这是因为每学年进行的健康检查和身体素质测验使学生基本掌握体质的评价方法。但能针对自身情况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还比较差。女生在了解自身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项目方面要好于男生,在主动收集健身信息,创新锻炼手段,因地制宜进行
自我锻炼方面男女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别(表6)。
2.7 在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上的性别差异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行为环境、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四个方面。调查,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表明有性别差异。即制约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列是行为环境(75.4%)、社会环境(69.4%)、心理因素(67.7%)、和生理因素(38.9%),女生是心理因素(95.8%)、社会环境(83.1%)、行为环境(67.9%)和生理因素(38.8%)。(表7)。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对体育的认识正确,且趋于―致;对体育的兴趣、关注程度以及坚持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上有明显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认知水平和行为意都存在认识脱离实践的现象,这是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健身和娱乐是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差异在于女生持有健身动机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持有娱乐动机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女生;男女都有10%以上者持有考试动机,对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
3)动机和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对体育锻炼效果的感受不同,女生偏重于认可健身效果而男生偏重于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增强。
4)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是男女生经常锻炼的内容。且男生更喜欢对抗激烈、新颖刺激的项目而女生爱好节奏感强,富有表现力的舞操和隔网的球类项目。
5)男女学生在行为环境和心理因素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男生对场地器材的不满足感比女生强烈,而女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来的懒惰、依赖心理比男生严重。
3.2 建议
1)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使学生通过锻炼获得增进健康、愉悦精神的效果,以激发其继续锻炼的动机,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爱好积极组织学校体育活动,要特别加强对女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帮助其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各种不良心理障碍,激励其参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篇4
一、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心理因素
1 情绪因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影响。
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的关键因素是运动中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高中学生锻炼的持久性,使运动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效益得以实现。有研究指出.缺乏愉是个体不能坚持锻炼行为重要因素,有30%的城市中学生认为娱乐性和愉快的感觉是他们坚持锻炼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以推论,情绪的不同体验,是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愉快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中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体育锻炼产生阻碍作用。以上研究都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情绪因素的某一方面对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影响,但缺乏对情绪状态作全方位的探讨。
2 自我认识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作为自我认识的主要成分之一,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有的潜能的认识。对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水平对活动具有增力作用,而自我效能可相当可靠地预测体育锻炼的坚持性。
另外一方面,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我认识错误,是影响中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些错误有:许多中学生认为他们比他们的长辈们身体更好,一些中学生认为自己已不能从体育锻炼中获益。还有许多中学生害怕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消耗体力精力,影响学习效果,浪费学习时间而不愿意参加锻炼。可见缺乏自信心是中学生自我认识错误的主要方面。
综合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中学生对自身及体育锻炼的自我认识错误阻碍了他们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而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和自信心会增强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坚持性。但以上的研究仅从中学生个体心理的角度去研究,忽视了社会因素在学生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 人际关系因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针对人际关系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个体坚持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与他人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调查表明,有2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将社会交往看成是坚持活动的很重要的原因。对此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指出,缺乏合适的伙伴是阻碍中学生参加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人际关系之所以是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因为坚持锻炼的中学生比中途退出者更能与别人建立友谊,并能对活动产生更加积极的反应。所以,锻炼者之间的友谊往往对继续参加活动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群体来说,良好的群体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所以实施群体锻炼计划的人比独自进行锻炼计划的个体,其行为坚持性要好些。较强的群体内聚力促进了个体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因此,在学校和班群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群体内聚力,是中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真正动力。
二、心理健康效应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参加身体活动与良好的心理健康是紧密相关的。其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与降低焦虑水平呈正相关。长期体育锻炼与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指标有中等强度的相关。
自我效能方面也有类似的结论,如果将坚持性作为锻炼行为的因变量指标,则自我效能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于人际关系,研究者认为它通过增强群体内聚力,增强了个体的坚持性,从而与锻炼坚持性有相关关系。
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晨练现状学生昌硕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84-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有关学术研究资料的阅读,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了10余篇有关论文,为论文的撰写确立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总共发放150份,回收148份,其中高一55人、高二65人、高三28人。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3)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处理,用作分析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现状
(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表1晨间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基本情况(N=133)
调查发现(表1),参与晨间体育锻炼的学生中,男、女生基本一致。从参与者的身体健康自我评价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状况都适宜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
表2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希望的项目可多选(N=133)
表2显示,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活动项目排在前4位的是:(1)篮球(2)跑步、(3)羽毛球、(4)乒乓球,再依次是跑步、足球等。学校可依此来安排晨练活动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运动项目来进行分组练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晨练的热情。
(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的调查
表3晨间体育锻炼过程(N=133)
调查显示,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强度规划、准备活动方面不够不合理,缺乏科学性(见表3)。学校应该加强晨练活动的宣传,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每位同学都能列出计划,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学生进行运动的时候安排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使得锻炼更加科学。
(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的调查
表4晨间体育锻炼效果(N=133)
据表4所示,对锻炼效果满意的同学仅占22.6%,而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锻炼的效果不明显;有53.3%(经常受伤9.0%,偶尔受伤44.3%)的学生在运动中有过受伤经历。锻炼的效果一方面在于自身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要长期,持续的进行才能看的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使得大多数同学锻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2学生晨间体育锻炼意识情况
(1)学生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
表5对体育及晨练的认识情况(N=146)
表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在如何看待晨间体育锻炼这一问题上,反映出虽然学生普遍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但是没能够把这种意识和晨间体育锻炼结合。学校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当中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才会提高学生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热情。
(2)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
表6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可多选(N=133)
由表6可见,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同,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2.3影响学生晨间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7影响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可多选(N=146)
通过表7可以看出,天气因素是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占61.0%。天气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在组织和指导上,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加强体育指导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
2.4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
表8晨练的最佳形式(N=146)
表生对晨练的要求可多选(N=146)
通过表8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晨间体育锻炼的形式以及内容能有所改进,超过半数(56.8%);也有25.3%的学生希望按运动项目分组。学生方面的要求,在希望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组织的进行晨练活动,等方面(见表9)提出了要求。学生对于晨间体育锻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想主导自己的观念,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晨练活动开展并且切实可行的都应该被支持,学校应该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晨练活动更加科学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晨间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晨间体育锻炼参与不积极。
(2)影响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的最大原因是天气和必要的组织保证。
(3)学校在晨间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及内容有待改进,同时在建立制度;教师的指导方面做得不够。
3.2建议
(1)学校要加强对晨间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2)学校要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晨间体育锻炼,使晨间体育锻炼开展的更加科学化。
(3)学校要改变现有的晨间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把学生喜欢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加入传统的锻炼中。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大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内涵,对高校难以实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高校落实该项工作的主要措施,加强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激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对“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工作的领导。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对策
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必须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隔20多年后,2010年学生体质监测调研结果日前向社会,结果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经过20余年的改善后终于止跌回升,且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出现了正向进展。这一结果的显示,当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因此,本文针对高校该如何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实施措施,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校大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体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障,而健康成长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清华大学的第三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教授曾说:“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也是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正如主席所说“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高校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做到把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主要位置上,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一代比一代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二、高校难以实施“每天1H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的体育健康观念不强
高校的课业压力相对于中学来说有所减轻,然而,一部分学生在考取理想的高校后,就开始放任自流。缺乏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对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浅薄,再者,当今社会有很多东西都比体育锻炼更能诱惑大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一旦有闲暇时间就去上网、玩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或者是捧着手机玩,连走路、乘车都魂不守舍,久而久之不但荒废学业还造成身体受损。
2.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主要是由他们对体育这个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所决定。由于在中学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实际是对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补课,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多、重视度不够,以至于无法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极大地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大学中仅靠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是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每天1H体育锻炼”没有专项的督导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坚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必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作为。很多高校没有专项的督导制度,导致在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采用时间平均制和随机抽取时间进行锻炼,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科学。再者,高校的体育教育自主性较强,也是区别于中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高校没有规定的“两操”和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学生在中学时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在落实“每天1H体育锻炼”中,需要有专项的督导制度来规定和敦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有合理、科学地安排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高校没有设置专一负责“每天1H体育锻炼”的领导
提高教学质量,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很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只有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并且基本都是一周仅一次体育课,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都没有再开设体育课,这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高校没有专一负责“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领导,就是在这一块出现空缺,也就不能引起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能做到像体育课一样领导层层把关,而仅靠几个体育教师呼唤、争取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设置专一负责的领导是很关键的。
三、高校落实“每天1H体育锻炼”的实施措施与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提高学生认识,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义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
(二)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激发、引导教育
大学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打好身体底子的最佳时期。激发、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做的工作。兴趣是引导学生想学和求知的稳定动力。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内在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成为充分体现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主体,并积极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对“每天1H体育锻炼”工作的领导
关于这样工作,关键在于加强统一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度重视,明确责任。高校要设置专一负责“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领导,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的措施,要把做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工作作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院系的重大任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的领导还要亲自抓、总负责,提出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并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体育文化节” 体育锻炼 影响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出的《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精神,各级学校深入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通知》提出要广大学生走到阳光下进行身体锻炼,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长期以来,我校体育工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目前已连续四年举行校园“体育文化节”,比赛项目有广播操、踢毽子、跳绳、定点投篮、趣味排球、拔河、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火炬接力、健身操、轮滑等。“体育文化节”能否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机体的机能水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对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6个学院2008级和2009级共126名女生,这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加过体育文化节的比赛。共收集查阅相关研究书籍、科研论文等文献资料20余篇。以2009年5―6月份举办的校园“体育文化节”为分界点确定赛前三个月、赛后三个月共两次调查,比赛前调查于2009年2月初,比赛后调查于2009年9月,在赛前和赛后分别向参加体育文化节的女生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并全部收回,然后运用Word2003和Excel2003等对相关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探究其中的相互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目前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认定
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体育锻炼意识,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1]。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才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个体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习惯还指当个体参加某一项或多项体育运动的练习并同时满足下述三个条件,才可以确定其已经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即第一,每周锻炼频率:在一周时间中能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体育锻炼;第二,每次锻炼时间:每一次锻炼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第三,锻炼持续时间:在保证最好的每周锻炼次数和最短时间的基础上锻炼行为坚持4个月以上[2]。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障健康体魄、实现正常机体对脑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所培养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必将在以后的终身体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查结果和分析
3.2.1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目的的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到,受调查的女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目的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学生来自全省各市县,受教育情况、环境条件、城乡差别等影响,对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其中把考试达标列为首位,占33.4%;但也有30.2%的人把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观念和多年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另外还有把体育锻炼作为防卫、美容减肥塑身、交往等积极主动的目的,由此可见女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深刻。
3.2.2各种体育比赛是促进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条件
竞技体育比赛是各类项目的展示平台,在体育文化节期间举办的各项比赛是推动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通过设置的各项体育比赛能充分让学生展现自我,如广播操、踢毽子、跳绳、定点投篮、趣味排球、拔河、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火炬接力、健身操等项目的比赛为女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对大学生常见的20余种体育项目的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日趋实用化、娱乐化,且健身、健心性强。从整体上看,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仍占主体,此类项目开展时间较长,运动负荷较易控制,场地、器械、师资辅导等配置较好;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身心要求;在项目选择上女生多喜欢从事运动量较小、对抗性较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健身操也受到她们的青睐。
3.2.3参加体育文化节前、后体育锻炼习惯情况统计和分析
调查结果发现,在体育文化节举行之前虽然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较好,但实际锻炼次数、时间和持续时间都不尽如人意。而通过体育文化节举办多种多样的比赛,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各项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已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现在每周锻炼在两次以上的有87人,占69.1%;每次锻炼时间有77人在20分钟以上,占61.2%,每次锻炼以20分钟到40分钟之间的居多;到2009年9月初作第二次调查为止,已经有81人不同程度地坚持了4个月或更长时间;锻炼的内容以健身操、跑步、羽毛球、瑜伽等为主,又加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同时体育文化节设置的各项比赛也成为促使她们锻炼的主要原因。
4.结论
“体育文化节”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既符合学生自我完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每年春季举行的“体育文化节”的各项比赛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通过比赛和表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同时还促使一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占科.谈阳光体育运动与终身体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5):99-100.
[2]孙国民,杨培基.大学体育教育[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8,第1版.
篇8
1.学生视体育课为一种负担,产生厌学情绪
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不够重视,把体育课看做是一种负担,因而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不去上体育课,其中,高中生对体育的重视偏低更为严重。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最大,他们在题海世界里忙得晕头转向,身心都倍感疲惫,因此不想进行体育锻炼,觉得体育课是在浪费时间,不如把上体育课的时间用来多练几道习题上有用。
2.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高中体育的教学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多少花样,多数体育教学形式就是“集合——报数——整理队形——跑步——解散”,或者就是练习体操,每节课都基本上是这样的教学形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产生不爱上体育课的心理也是必然的了。
3.学生对体育课教学认识不够明确
许多学生认为体育课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大家进行课外活动,就是玩,所以不认真上体育课、不认真进行体育锻炼,这就给体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扰。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认识不够明确,这其实也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关系,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在教学都只是注重体育锻炼方面,很少给学生讲解体育教学在理论上的知识,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认识不够明确。
4.体育教学中的硬件设施不够现代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简单地给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技巧,很少运用现代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给学生们演练,这就难免让学生的动作不够准确,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好现代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来辅助学生对体育知识及技巧的掌握。
5.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不强
许多学生在接受体育技能方面反应较慢,接受新动作的能力也不强,身体的协调性有待提高。这与学生不常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训练有关;没有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那他在接受新的体育动作的掌握上,也就不那么容易,身体当然也就不协调了。
二 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措施建议
1.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为了让学生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不再视体育课为一种负担,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应该定时进行全校的体育锻炼课,并且开展一些体育竞赛之类的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于在体育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同学,学校也应该考虑给学生在高考中适当加分,以此来带动大家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增强体育项目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变花样,改变体育教学以往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想不出好的方法,可以由同学讨论他们想要怎样的体育教学方式,由此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进行学生体育教学认识调查,明确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学生体育教学认识的调查,了解学生是怎么认识体育教学的,对于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够明确的学生,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给他们讲解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对体育教学能够有一个正确和明确的认识。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关于体育教学认识的考察或考试,对于认识深刻或者考试优秀的学生,可以发小礼品鼓励,带动他们对体育认知的关注,这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有效措施。
4.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体育教学
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体育教师不能只是用以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而应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演示体育动作,这比教师单纯地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5.提高学生对体育能力的训练
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训练,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体育能力,就可以较容易地掌握下一个新的体育动作,学生自己也能够找到自信,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也就达到了我们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 结束语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实施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会和明确的方向,更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摸索,让学生更好更强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江西省;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
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和脂肪细胞中脂肪储存过剩,身体脂肪过度增多,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以上,并对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的一种超体重状态。目前,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大学生的肥胖发生率呈明显增长趋势,这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体体质和心理健康,肥胖大学生已成为体育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本文通过选择江西省6所高校的在校肥胖大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逐项统计和分析,指出江西省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帮助肥胖大学生恢复自信,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并希望给高校体育教育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6高校(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新余学院、九江学院)的240名在校肥胖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
②问卷调查法。遵照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对江西省6所普通高校的240名在校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为90%。
③访谈法。对相关专家和部分肥胖大学生进行访谈,获得与本研究的相关信息。
④数据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运用Microsoft 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肥胖大学生对自身发育状况的认识
BMI指数(Body mass index)是反映体重与身高关系,又与人体成分密切相关的判定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值,即体重指数在25.0~29.9为超重,大于30为肥胖。6所高校肥胖大学生BMI指数都超过了30,但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32.9%认为自身肥胖,53.2%的学生认为自身超重,还有13.9%的学生认为自身体重正常(见表1)。说明肥胖大学生缺乏对肥胖知识的了解,导致对自身认识不足。学校应针对肥胖学生群体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讲授肥胖的特点、危害及健康的相关知识。
2.2 肥胖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肥胖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3次或3次以上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6.2%,从不参与锻炼的肥胖大学生占45.4%(见表2)。可见肥胖大学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与积极性,难以达到“高等学校要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6%,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占76.4%(见表3)。可见这与“阳光体育运动”规定的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相差甚远。
2.3 肥胖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调查
体育锻炼形式和内容是多样的,肥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身锻炼的项目。肥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式主要以慢跑、乒乓球、其他项目为主(见表4)。在访谈中得知,肥胖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很多喜欢的项目都无法进行锻炼,这样大大地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2.4 影响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通过本文调查分析得知:怕别人笑话、自身懒惰、没有一起锻炼的伙伴是影响肥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见表5)。在访谈中得知,由于缺乏组织和指导,大部分肥胖学生都是盲目地进行体育锻炼,对项目锻炼的方法、次数及负荷知之甚少,有时反而对自身造成了伤害。学校要加大场地和器材的投入,鼓励肥胖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意识,使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乐趣与满足感。
3 结论与建议
⑴新生入学时应建立肥胖大学生档案,让他们了解运动、肥胖、健康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时,采用因材施教原则,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的能力,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
⑵学校应针对肥胖学生举办各类健康知识的讲座,使其认识到肥胖对自身的危害。
⑶学校应加大运动场地和器材的投入,以确保锻炼的需求。在班级中建立结对帮扶策略,使肥胖学生融入体育运动中来,以便使他们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锻炼态度 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of Fuzhou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YANG Zhixiong
(Fuzhou Tenth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11)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 Fuzhou city of 24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wer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uzhou city Fuzhou cit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exercise, but exercise independent control ability is low,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a habit; (2) there are more boys than girl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but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s more easily affected by others; (3)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of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more and more insipid behavior control more and more low, participation behavior less and less vulnerable to the influence of other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 survey
0 前言
个体的行为总是与一定的态度相联系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也总是会受到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影响的:在学校中,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态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态度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评价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是学生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①
个体的体育锻炼态度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转变,因此,在新课程追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背景下,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本研究欲通过对福州市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目前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和积极的锻炼态度提供有益的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即抽样的方法对福州市两所中学的在校学生共243人进行了研究,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17人。学生年级结构包括初一,初二,初三共3个年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体育锻炼态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相关研究论文4篇,获得关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理论,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的选题提供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1)研究工具。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学生,量表共有70个条目,由8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②(2)调查程序。采用当面填写,即时回收的方式在班级里统一施测,施测时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60份,筛选不合格问卷17份,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94.6%。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总体情况
为了了解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总体情况,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中,得分率最高的为“行为认知”和“行为意向”。表明中学生对于个体参与体育锻炼所能带来的结果的认识都比较正确,如,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可增强人的意志、舒缓焦虑和烦躁的情绪等;大部分的中学生也比较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运动有关的事物都比较喜欢。而得分率最低的为“行为控制感”和“行为习惯”,表明被试中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自主控制能力较低,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因此,经常不知道该怎样进行体育锻炼,或者事情一多,就会忘记体育锻炼,平常也没能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还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爱好。这可能与中学生还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习的任务较重,家长、学校和老师都会对学生进行较多的控制,因而,他们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当体育锻炼与学习生活时间相抵触,他们没有办法自主地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有关,因此,对于较少能自主安排自己生活的中学生来说,也就比较不容易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这个现象提示体育教师,应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和高效地利用时间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在课余生活中,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业生活和锻炼行为。
2.2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差异比较
2.2.1 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对男女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n = 243)
注:* P
从表2可以看出,在 “行为意向”维度上,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主观标准”维度上,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男女生在“行为习惯”维度上的差异表明,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程度更高,更可能在闲暇的时间里从事体育锻炼,更容易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爱好;这与我们的一般观察较为符合,可能与中学的男生平常比较活跃有关;男女生在“行为意向”维度上的差异,表明男生更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向,更喜欢把精力和体力用在体育锻炼上,甚至有的还会说服周围的人一同参与锻炼;男女生在“情感体验”维度上的差异,可能与中学男生平常会较多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如篮球、足球等,也活动得比女生剧烈,会就锻炼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讨论、比赛,从而在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会比女生来得强烈。男女生在“主观标准”维度上的差异,表明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男生更容易受到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如朋友,父母等。
2.2.2 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了了解不同年级中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以期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在各年级上的均值进行一元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福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注:* P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在“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维度上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的显著性。采用LSD经进一步的事后分析表明,在“行为认知”和“行为习惯”方面,各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认识越正确,越来越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在“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方面,各年级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平淡、行为控制感越来越低,同时也越来越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的成熟因素以及随着年级升高,学业压力越来越重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福州市中学生对于个体参与体育锻炼所能带来的结果的认识都比较正确,都比较愿意参与体育锻炼,但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主控制能力较低,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2)相对于女生而言,福州市中学男生更愿意参与体育锻炼、更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锻炼中的情感体验更为强烈,但参与行为比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3)随着年级的升高,福州市中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认识越正确,越来越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参与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平淡、行为控制感越来越低,参与行为越来越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