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程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教改;理论讲解;演示验证;练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39-02
The Teaching Reform of Webpage Design Curriculum for Non-Computer Majors
XU Hui-jie1, ZHU Dan-hui2
(1.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Luoyang 471003, China; 2.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for webpage design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computer majors students,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named "Three-Step" is presented. Meanwhile combining the 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criteria for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s mad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 webpage design; teaching reform; theory explanation; demonstration and verification; practice
1 引言
网页设计课程作为一门集实践性、创造性、时代性为一体的课程,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广泛开设[1]。对于不具备丰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计算机编程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此类学生的学习,如何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更有效地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师教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近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身的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了理论讲解―实际演示验证―练习实践“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并基于“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传统网页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技术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动态发展的,知识更新极快。这就需要与之实时对应配套的教材,更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而传统的教材往往教学内容陈旧,介绍的网页工具软件也非主流开发工具。同时,很多教师未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备课时间少,授课内容陈旧,不太注重授课效果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引入主流的动态网页技术的应用,而非年复一年地重复静态网页技术的讲解。
2.2 教学计划限制了教学水平的发挥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网页设计语言(如HTML,JavaScript)的学习基础,更缺乏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注重理论讲解而忽略了动手实践,严重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可以考虑增设或增加实践课时。
2.3 教学方法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因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网页设计课程,这一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往往是黑板式教学和口授言讲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严重脱节,使本对计算机知识学习比较茫然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更难以产生求知的欲望,阻碍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利用多媒体作为网页设计课程的辅助授课手段,可以使教学方法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投影屏幕[2],有效地提高了她们对网页设计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3 “三步走”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3.1 理论讲解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不理想且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做好网页设计课程前期的理论讲解对提高学生此方面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3]。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领会网页设计的基本理念,熟悉和掌握静态、动态网页技术。
经过探索实践,我们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范例法相结合的方式[4-6]。如讲解HTML语言之前,我们先做如下多媒体演示:新建一个*.txt的文本文件,在文件当中输入网页的基本架构代码(head,titile,body等),并在body部分写入一串附带一定格式的文字,保存完毕后将后缀名.txt改为html,再双击打开文件,之前写入文件中的网页架构代码不见了,文件已变成了带有标题并且显示格式化后的文字的网页文件了。学生们一片哗然,然后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讲解的内容是HTML语言,网络中成千上万的网页都是通过它们这些代码架构出来的。随之教师再举出一个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网页案例,先观察它的实际显示效果,再查看它的后台源代码,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解HTML语言中各标记的涵义。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整个章节的理论讲解奠定了基础;再如讲解网页设计的理念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典型的商业网、政府网、教育网、个人网分别是什么样的结构布局,采用了什么样的色调和风格等,启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网页和网站,最终提高他们对网页设计课程的感性认识。
3.2 实际演示验证
理论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设计语言、设计理念和技术。实际的演示验证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授课过程中,理论讲解和实际演示验证是实时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理论讲解是实际验证的基础,实际演示验证是理论讲解的表现形式。实践结果表明,两者相结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师生互动协作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在讲解“时间轴动画”这节课时,可以向学生理论讲解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充满动感效果的网页实质是在网页中快速连续播放不同帧单元的图像来实现的。利用时间轴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上述效果,而时间轴动画本质上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动画运动轨迹上,显示一系列有关联特性的静态图像的组合[7]。在讲解完利用时间轴制作层动画的模式和特点后,教师本节课理论讲解的核心部分业已结束,随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演示验证阶段。根据前面讲解的理论内容,新建一个层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图片素材插入到层中,拖曳层到时间轴中形成一段15帧的动画条。选中15帧将红色当前帧标记移到该帧上,最后将层从页面左边移到页面右边,此时网页中出现一水平移动的轨迹,时间轴动画制作完毕。点击时间轴中的不同帧,页面中对应不同位置状态的图片。通过一系列的演示验证,不仅验证了时间轴制作层动画的原理、加深了学生对前面理论讲解内容的领悟和理解,更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笔者讲授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经历,采用理论讲解与实时地实际演示验证相结合的讲授方法,往往当天节次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大多数学生会在课下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素材以自己亲身制作一个自己预想效果的网页来。
3.3 练习实践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对网页设计课程的理论和感性认识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设计和制作一些基本网页的能力。而练习实践这一阶段是教师将课堂的自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亲自实验操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等。在教改实验中,笔者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五个涵盖所有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的练习实践项目。练习实践中,教师采用合作的方式,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研讨;学生在要求的项目要求下,可以结合自己的设想有所探索创新。实际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评价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设计制作出合乎要求的网页作品来。因此,笔者在教改中将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分别占课程总考核成绩的10%和20%,期末成绩的依据是学生在要求学时内设计的网页作品,衡量作品的量化栏目包括站点结构、页面风格、技术规范、网页内容四方面,每一栏目又包括若干个子栏目并有与之对应的分值,该部分在课程总考核成绩的70%。
5 结束语
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既是一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包含静态网页技术、动态网页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课程。因此,它既具有一般课程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只有采取针对此类学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改的实践表明,笔者提出的“三步走”教学方法和新的注重实践的课程评价标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倪宁.高职网页设计任务驱动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8):135-137.
[2] 袁S.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教改尝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1):154-155.
[3] 韩宏旺,张思金,刘好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教学模式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4):82-84.
[4]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2
论文摘要:现存的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的教学弊端种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使用VBScript语言在记事本中编写程序,在IE浏览器环境下来运行之,且通过实例论证该方法的实用性,使其真正为每个用户服务。
0引言
说起我国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走向,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80年代初以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80年代是起步阶段,90年代是规范阶段,进入21世纪,开始了第三阶段,即深化提高阶段。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部分学生约占全体大学生的95%以上。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使用计算机的人才,而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可以说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完全为了应用,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现代工具来掌握,而不能当做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明确了这个培养目标,那就可以有的放矢。
目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现状是:学时是有限的,学习内容是繁杂的,由此对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不仅苦不堪言,而现实更是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对于大学期间学习的编程语言大部分是忘记,若想拾起来重新使用,也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解决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和实际使用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从事高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现状
对于现存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弊端,我们做以下几点分析说明:
(1)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有误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编程语言教学,应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专门人才,将来从事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科研教学、系统开发等专业性的工作,而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编程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使用计算机的新型人才,他们需要达到的程度仅仅是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对于专业和非专业要达到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否则有可能南辕北辙。
(2)非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语言教学设置好大喜功
经过作者在国内各大高校做的调查,几乎各大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陆续开有VB、C、FoxPro、SQL、C++、PB、Delphi、Java等,有的院校在高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还开有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美名其曰:多学点东西,增加就业砝码。
诚然多学点东西是不会有什么害处,但是不知道说这个话的人有没有想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能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在真正学这些开设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更多的恐怕是在各种考试之间疲于应付。当大家手捧毕业证书的时候,手拿四年所修的学分成绩单的时候,当大家面试应聘的时候,留在大家脑海中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可能屈指可数,可以炫耀的可能仅仅是修过的计算机课程的数量。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老师,我们不能为了这些表面的假象自欺欺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进行优化选择,使学生学到最需要的知识。当然不仅是指当前最需要,而且也包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对于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知识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不用再重新学过。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敢于摒弃学习那些当前为了考试,今后根本用不多,仅仅是为了增加学分的计算机编程课程。
(3)系统本身庞大,掌握的知识有限,学不能使其精
对于现存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任何一门语言,如VB、VisualFox、SQL等,系统都是很庞大的。以一个简单的例子,VB为例来说明,VB采用的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提供了动态数据交换(DDE)和对象链接与嵌入(OLE)等技术。在数据库方面,VB具有很强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不仅可以管理MSAccess格式的数据库,还能访问其他外部数据库,如FoxPro、Paradox等格式的数据库。另外,VB还提供了开放式数据连接(ODBC)功能。
对于VB强大功能,我相信学过VB的用户,都是普遍承认的,这个不需要多说,但是对于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如何能通过简简单单的几个学时就能够完全掌握呢?即使说你上课的时候多么专心地听讲,多么用功地做笔记,都是无济于事的,非要通过系统地做上几个项目才能掌握一二,更不要说是对于仅仅是通过教材上的几个简单例子学习的学生了,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上手的工具了,答案是肯定的。
(4)快速记忆,快速忘记
在高等院校里不排除有些用功的学生,学习每门功课都是用功之极,当然也不排除用功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高分,争取奖学金的可能性存在。一个学期,说的更多一点一年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在短时间之内掌握某一项技能之后,一旦长时间不使用,肯定会生疏,这是人类不能抗拒的生理现象。而且目前高校里的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平时基本不看,考前拼命熬夜苦读,这种短时间内强迫大脑记忆的东西,肯定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尤其是在一个人不愿意学习这门功课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
假设你当时学会了VB,而且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是不是说你就能很好地做自己的事情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你掌握的是VB,而在工作单位的PC机上或许并没有安装VB的运行环境,这样是不是就为你的使用又出了一道难题。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工具,只需要简单的学习,而且不论在安装或者未安装VB运行环境的PC机上都能很好的完成自己想做的工作。通过作者亲身实践,本文中提倡的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
(5)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如何做才能既使用正版,又不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中呢,这里我们提倡在高校中推广,使用VBScript脚本语言在记事本环境下编程,在IE浏览器中运行,就可以达到这样双重效果。
(6)程序交流困难
一个用户编写的程序如果仅仅是自己使用,这个时候程序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够拿出去跟别的用户交流,就具有了更大的价值。假设有两个用户A和B,A在VB环境下编写了一段程序,在自己的机器上可以正常运行,当A把这段程序拷贝到B的机器上和B交流的时候,B机器上恰好没有安装VB环境,此时对于二者的交流可能存在障碍。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对于一台安装了操作系统(WindowsXP、Windows2000Professional、WindowsME、Win98等)的PC机来说,拥有IE浏览器和记事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作者推荐给大家的就是使用VBScript语言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做进一步的说明,以此来演示如何更好的结合二者,使之发挥作用。
在数学或工程应用中,常常存在着大量的数值计算和数值分析问题,如:复合梯形公式、复合Simpson公式、Romberg求积公式等。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让计算机代替人类来做一些复杂的计算任务,在这里以数值计算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来说明一下如何使用提倡的方法完成计算任务,这里以复合Simpson公式的计算为例。程序是通过输入给定的三个初始值:a、b和n,如图1所示。图2程序源代码
从上述源代码中可以看出:第一,VBScript使用的仅仅是VB中简单的程序设计思想的三种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不涉及复杂的结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第二,在程序开始写了一个自定义的函数,在后面对该函数进行了调用,可以达到程序复用的作用。(2)将该文件保存为一个html格式的文件,如:a.html。
(3)运行该程序只需要双击该文件图标就可以在IE浏览器环境下运行,在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符合计算要求的数据点击确定就可以得到计算的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4运行结果
3小结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记事本环境下,仅仅使用了一些简单的VBScript脚本语句就可以完成复杂的数值计算任务。VBScript是介于HTML语言和VisualBasic、Java等高级语言之间的一种脚本语言,它接近于高级语言的大部分功能,但却比高级语言简单易学。
(2)在运行该程序时,不像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需要经过编译或解释等步骤,以此来生成目标文件、连接文件以及可执行文件等,使用VBScript在记事本中编写的程序需要做的工作仅仅是双击该文件名,而不会生成其他的中间文件,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系统的存储空间。
(3)在运行该程序时,对运行环境没有提出特别的要求,仅仅是需要一个IE浏览器。这对于拥有一台PC机的用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4)当你还在费尽心思考虑程序的在多台机器之间传递的时候,使用在此提倡的方法无需有这方面的顾虑。对于在任何一台PC机上编写的.html文件,你可以轻松在多台机器上拷贝和运行,而无需进行额外的路径配置等工作。
当然,我们提倡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如:对于需要大量使用界面图形来处理的问题,或者需要使用数据库的问题,该方法就有所欠缺,但是该方法对于仅仅是为了自己方便,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全社会的计算机普及,为大学的非计算机编程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使广大非专业人员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变得更加容易,如何使学有所用,使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教学面临的严重的挑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施吉林,刘淑珍,陈桂芝.计算机数值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VFP;重庆非计算机等级考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为增加就业砝码,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在学习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后纷纷参加重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程序设计语言类考试,包括C,VFP,VB等)。其中VFP凭借简单实用等优点,报考二级VFP等级考试的人数呈上升趋势。VFP是Visual Foxpro的简称。它是数据库系统,集成了编程语言,是开发小型数据库的前端工具。Visual FoxPro中的Visual的意思是“可视化”,该技术使得在Windows环境下设计的应用程序达到即看即得的效果。
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近几年的VFP课程教学以及重庆非计算机二级VFP等级考试培训的教学经验,结合本院实际教学情况,对VFP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一、结合考试大纲,考虑本校实际教学情况,精心组织教学
2012版全国高等学校(重庆市考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考试大纲出来后,对部分考试内容进行整合及选择题数目进行了调整,其中指出侧重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表单设计考核,考题中一般不再出现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考核。
VFP考试分为两部分,理论和上机,必须两门同时及格才算合格。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实际是大专学生的基础薄弱,且没有编程基础。因此我们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考试大纲,考虑本校实际教学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制定适合学生接受并能过关的方案是必须的。
(一)VFP考试的内容
VFP考试的内容分为:数据库的基础知识,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基本操作,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项目管理器、各种设计器的使用,可视化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其中查询是重点,尤其是SELECT语句,应多讲解并注重操作。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基本操作是基础.这部分较直观,容易掌握,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适当操作即可,教师在上课时主要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概念与设计思想。VFP程序设计是面向对象的,虽然大纲指出侧重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表单设计考核,考题中一般不再出现面向过程程序设计的考核。但任何一个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软件都离不开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
(二)VFP考试的笔试题型以及比例
VFP考试的笔试题型以及比例:选择题(40个,每个1分,共40分),判断题(10个,每个1分,共10分),填空题(10个空,每空2分,共20分),读程序(4个,每个5分,共20分),表单程序设计 (1个,共10分)。
笔试部分相对于2009年大纲,选择题增加10个(10分),以前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题由20分变为表单设计的10分,填空题中,读程序中大纲指出基本上都将以表单形式考题。仅选择题+判断题就有50分,这实际上难度相对降低了,在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中出现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量得分的地方,主要是基本概念,只要记住和简单理解就可以,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基础,并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三)上机题型以及比例
上机题型以及比例:建库建表建永久关系(可选数据完整性设计)(40分),基于数据表的表单设计 (2个单表操作,1个多表操作)(3个,每个10分,共30分), 数值算法的表单设计 (1个,30分)。
第一题为建库建表建永久关系相对简单,第2题由原来的SQL直接变成表单设计,但根据课程考核要求中的掌握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及其应用这点来说,表单也不会离开SQL中的知识点。考虑到大专学生的实际,重点放在前面两题70分上,第一题要求满分。第三题数值算法的表单设计主要涉及到表单及控件和设计代码,重点是函数在表单中的应用。
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次序及课时比例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的次序适当调整,各种教材对这各部分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同。先讲授数据库及数据表的基本操作,因VFP是数据库系统,它在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首先应让学生理解。利用计算机组织数据,建立项目文件、数据库文件和表文件,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不至于讲到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时太枯燥,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项目管理器、各种设计器的使用,可视化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大模块的内容又是相互联系的,建议应合理理地穿插对比讲解,如讲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会用到前面应用基础中的函数及SQL。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应侧重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表单设计。不应严格按上两节理论上两节操作方式安排。
(二)改进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使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课件进行操作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如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中的函数,现场操作,学生更容易接收和理解知识,在课间教师应积极实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自学能力。
(三)项目贯穿教学过程
VFP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现在先进的“项目制教学”的先进理念非常适合这门课程。教师在上课中演示经典案例,之后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同时案例必须体现出内容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很多学生在面对形形的命令及属性设置操作无从下手,对这种情况,实践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组为单位开发一个学籍管理系统,一个仓储系统等等。多个人为一组,既可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又发挥了一个组的潜力,参与的学生也非常有成就感。
(四)课内课外结合,及时分析评价
因VFP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细,课内时间不可能完成所有项目,因此只有课后适当安排一些小项目,让学生课外去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辅导。如上完表单后,安排学生自己建立一个计算圆面积的表单。在课内再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评价。
三、结束语
重庆市计算机等级考试(VFP)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考试的规律性也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考试大纲,以教科书为本,注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技巧,讲练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信教学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严明,单启成.Visual FoxPro教程[M].重庆:铁道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协调发展判断、创新、沟通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教学与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上述各种能力,以期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具备从事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然而,制约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具备利用专业知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成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其它能力不同的是:实践能力只能通过专业实践与训练获得。
与重点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同专业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进入高校时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自学能力不强等特点。因此,更加需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某独立学院对2002级至2004级计算机专业部分就职IT企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7%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在就业的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感到因缺乏专业综合能力难以胜任工作。这与当前IT企业期望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一至三个月就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愿望有明显差距。
该院未能与IT企业建立固定的实训基地联系,除了少数学生能够自己联系IT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外,其他学生难以获得工程实践的机会。因此,学院有必要设计工程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模拟工程实践。
此外,该院越来越多的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是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纷纷参加培训。据统计,该院2002级至2007级计算机专业参加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所在年级人数比率依次是:37.5%、24%、24%、39%、21%和8%。由于这些学生需要同时兼顾专业课学习和职业培养,专业课程学习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只能通过社会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失职。
针对这些情况,该学院于2007年和2008年秋季学期前十周,尝试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方向准毕业生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软件工程项目实训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2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
2.1课程目标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应区别于一般计算机专业课程。课程设置需以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指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通过全真或者仿真的工程训练,侧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如下目标:
(1) 扩宽专业知识面及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各种分析、选择、比较,掌握软件工程设计的方法,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4) 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5) 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2.2教学内容
该课程需强调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原理或者观点。在已掌握软件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软件配置管理、项目管理、快速原型技术、人机界面技术、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新技术等方面的训练。除了要考虑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还应兼顾当前人才自由流动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及时反应国内主流IT企业的开发技术、平台和开发流程。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为先导课程。
2.3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课程应该确立“学生和指导老师双主体,在实训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各个阶段,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并适时给予适当指导,以团队形式在仿真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实验环境里,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完成中等以上规模的应用系统的研发”的原则。团队规模一般为五人,按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项目管理环节灵活设置成员的角色。以团队为单位按要求通过综合课程实训后才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
2.4教学实施
结合2007年和2008年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情况,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建议如下:
(1) 教材:讲授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组织教学内容,或者选择内容适当的教材。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选择J2EE和.NET平台之一的主流开发技术。
(2) 课堂教学:48学时(16学时课堂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工程实训:352学时;整个教学用时:400学时(8学时/天*5天*10周)。
(3) 实验室提供仿真IT企业开发平台的环境。项目开发期间,学生能够使用主流开发技术与工具进行项目管理、版本管理以及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任务。
(4) 课程考察方式:课程结束时提交团队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源代码、可执行版本以及相关开发文档。
(5) 指导老师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规范对项目各个阶段进行检查与评价,对团队选择开发技术及开发中存在的困难提供适当的建议。
2.5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时对2004级和2005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发出并收回25份、67份调查表,合计两次调查数据。结果表明:86%的学生赞成在第七学期开设综合实践课程。94%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综合实践能力确实得到提高。74%的学生建议增加指导老师,每位老师最多指导二至四组。47%的学生建议教学用时延长至一个学期。38%的学生建议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开发环境需进一步完善。43%的学生建议开设网络工程方向的综合实践课程。38%的学生建议在先导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强编程技能和算法设计的训练。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有助于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显然,科学评价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统计与分析这两届学生在IT企业就职后的工作情况。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方向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缺乏适合综合实践教学的指导用书。笔者选用教材时,曾在国内知名计算机专业书籍和教材出版社的网站上搜索,所找到的教材并非完全适合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裁剪。
(2) 缺乏软件工程经验丰富的、能够胜任综合课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独立学院自聘教师的标准工作量过大,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还必须承担其他教学工作任务。因此,对于部分选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学生的指导不及时且不充分,这严重影响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 计算机专业实验软硬件配置不合理。实验室缺乏部分商用软件,提供的开发环境难以完全仿真IT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
(4) 由于在先导专业课程的实践技能未达到预定要求,例如学生编程能力欠缺、对主流开发平台与技术掌握不够,这也严重制约这些团队的开发进度。
3.2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改善措施:
(1) 组织具有深厚IT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和教师,根据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特点编写合适的教材或指导用书。
(2) 引进“双师型”教师,构建适合综合实践课程及其先导课程教学的教学团队,在教授专业课时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聘请专业培训机构的IT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老师主持或者指导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
(3) 了解不同规模的IT企业的主流开发平台与技术,完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软件硬件的配置,建立仿真IT企业开发环境的实验环境,以满足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需要。
(4) 重视先导课程的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指导,提高学生编程技能;展示综合实践课程实训中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提高工程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建议充分利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增加实训时间,确保专业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两个不同的项目。
(5) 加强与信誉良好、师资力量雄厚的IT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尝试合作办学模式。适当地修订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或者将课程体系中部分侧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培养机构的相应课程进行置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结束语
本文分析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建议没有与IT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联系的独立学院可以通过设置计算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在实验室仿真
环境完成生产实习环节;以软件工程方向为例,介绍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践表明: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庆成,朴松昊. 应用型本科学生基本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28-129.
[2] 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Discussion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Course
for Computer Speciali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YU Bo
(Swan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篇5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
引言
VB(VisualBasic)是具有面向对象、可视化、事件驱动等特点的程序设计语言[1],因其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我校给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通过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班级的调研情况
针对我校的中文系、外语系、经管系、政法系、教心系,从学习目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共发放280份调查问卷,回收272份,回收率97.1%,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1.2VB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表1的问卷调查结果中,了解到VB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功利性的学习心理较强学生学习VB是因为该课程属于一门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目的是拿到学分。许多学生学习VB,是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VB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毕业后不会从事编程工作。(2)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两极分化,许多学生抱有消极的学习态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意做笔记,课后不预习不复习。调研结果显示,有15.2%的学生经常完全拷贝其他同学的电子版作业,自己完成与抄袭他人作业相结合来完成的占45.7%。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会产生很大危害,不仅破坏了学术公平性,也会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学生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编写应用程序VB语言包含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数组、过程等内容,知识点较多。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语法规则多且不容易记住,一些算法也很难理解。学生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编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互动教学不够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太多;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够,课堂上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VB课程的教学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后,从以下几方面对VB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2.1教书育人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告诫学生功利性的学习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影响,还会对社会的发展有影响。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质作业不能抄袭,电子版作业不能复制。从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角度教育学生,让课堂上充满了正能量,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出发,尽量找到与其共同的经验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生没有代沟。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以及融洽的相处方式,在课堂上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教好学生,首先应该是育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严谨教学[2]。
2.2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能够及时预测行业的变化,捕捉到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是企业生产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培养地方性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关键[3]。根据企业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选取实用性强的项目充分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体验了实战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双师型教师选取与课程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较强的经典案例,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VB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全面认识这门课程。例如,结合实际项目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完成学生成绩的管理功能(查询成绩、添加成绩、修改成绩、删除成绩)、学生学籍的管理功能(查询学籍、添加学籍、修改学籍、删除学籍),加强了学生对实际项目的理解与运用。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选取的实验项目结合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双师型教师更加熟悉企业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案,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关的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将实践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把学生栽培成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师为了成为双师型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例如,从事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到企业中去锻炼;到先进的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到国内外更高的学府进修学习等。
2.3实例引出新知识
如果一开始上课,就照本宣科地介绍语法格式,和使用语法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并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法结构,也不会理解使用该语法结构的好处。例如,打印循环变量i=1到i=100的值。如果直接使用循环结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使用,也不理解使用它的好处。但是如果先使用顺序结构,学生观察代码发现每一行的前面完全一致,每一行的后面从1变到100,每执行一条语句值增加1。学生发现写了100条功能类似的语句,意识到书写的语句多而繁琐,用顺序结构解决这类问题不合理。这时很自然就引出了另一种结构———循环结构。接下来再介绍for循环的语法格式,解释循环的三要素和执行过程,强调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步长,循环体是需要重复执行的一条或多条语句,循环次数(循环结束的条件)是已知的等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也可以使用趣味性教学案例[4]来引出新知识。例如,用计时器(Timer)控件实现动画效果。通过介绍电影或电视剧中字幕滚动[5]、天空中小鸟展翅飞翔等案例,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趣味性案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使用计时器控件编写程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实例引出新知识,不是强迫学生学习新知识,而是自然地说明了使用新知识的好处,从而使学生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互动教学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眼神、神情,他们的每一个细节变化,都能及时反馈听课效果;教师绝不能一直讲解,否则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上课,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其共同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例如,给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学生在计算机上写程序,其他学生在纸上写程序,如果在计算机上写程序的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则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程序出错的原因,直到将程序调试正确为止,教师最后做出总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快乐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对VB课程产生了兴趣。互动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课后与学生互动学生课后也会有很多问题,教师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邮箱等各种交流工具和学生沟通交流。有的学生胆小,不敢面对面交流,通过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仅让胆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拉近了距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给予学生适当地鼓励,帮助他们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2.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当今社会,学生应聘工作时,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应聘者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每一个应聘者必备的基本条件[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课上,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进行分组,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递交一份纸质作品,教师检查作品后一一做出点评,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成员在学生名单上做记录。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检查课堂作业,学生就会激烈讨论,并抢着递交完成的作品,都希望老师在点评作品后表扬自己的小组并做记录。每次课堂上学生们都会积极参与,总是能看到学生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课上,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先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若小组内无法解决再问老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可以对学生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起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本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结束语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改革后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等.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丁蓉,朱琳.“VB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性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
[3]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06).
[4]张娟.基于CDIO模式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
[5]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等.案例教学法在“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4(5).
篇6
【关键词】程序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技巧;Python
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程度的算法能力和编程实践能力必须尽早的教授给学生,也许大一第一/二学期就应该开始。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实践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期望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入门编程。
但是,众所周知,无论使用哪种编程语言(C,C++等),程序入门教学都是比较困难的。程序入门教学的对象是“初学者”(包括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他们一般只具有很少甚至没有任何编程经验和背景。程序入门课程面对的困难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具体编程语言的概念及使用。针对这个教学目的,衍生出很多创新的教学方式。而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即使用Python编程语言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在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都进行了尝试,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方式是有效和令人满意的。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调查,以及不断增长的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我们相信这个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可以广泛应用到各种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入门课程。
1.为什么选择Python?
对大多数学校而言,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发这门课程是个挑战:首先,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完全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计算机编程或程序设计的概念。其次,通常程序入门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的具有很好的数学背景而有些没有。第三,这门课程教授的编程语言必须符合计算机发展的潮流,应该具有面向对象的特点。当然,可供选择的语言有很多,从C,C++到Java,但是,问题是,哪一种语言既足够简单能让学生快速上手,同时又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学校一直使用的是C语言。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我们认为,C语言虽然强大,但并不适于教授给没有任何编程背景和经验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问题是为什么选择Python?免费,开源,跨平台,面向对象,丰富的Python教程,这些都是选择的理由,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Python本身极高的易用性和强大的功能。根据我们最近两年的教学实践,Python得到这一评价是实至名归的。Python的极高的易用性是学生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上,而不是花在学习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法上。
2.教学方式
给非计算机专业教授程序设计,即使是入门级的课程,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包含很多的课时,测试以及考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入门课程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因为学生的背景是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很多课时来学习基础的编程知识。第二,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冗长的静态教学,100分钟的课堂很难一直保持注意力。第三,课后作业(包括练习,试验等)并不能真正的让学生理解编程。实际上学生总是在互相copy彼此的作业。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教学时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思考和研究问题,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鼓励学生,对于能独立在课堂上完成的学生,应给予额外加分。总的来说,教学方式的核心思想是把教师的职能从“高高在上的圣人”,变为“指导学生的助手”,从而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有挑战性的问题,联系课堂活动,来理解程序设计。经过一段对课程的实践,我们观察到了学生的进步。首先,学生喜欢这样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调查和反馈);第二,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建议增加课时);第三,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并且测验和考试通过率也更高。总而言之,学生比教学方式改变之前学得更好,期末平均成绩证明了这一点。
3.教学任务和目标
程序入门教学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教授给学生足够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知识(软件和硬件);
(2)教授给学生独立的使用Python编程语言的能力;
(3)提供符合教学要求和大纲的各种不同的实例和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课程是入门级的课程,基本不考虑学生背景的差异。
我们教学方式符合下面这些教学目标:
(1)教授给学生基础的Python程序语言概念
(2)教授给学生基础的程序设计概念
(3)让学生理解以下概念:抽象,调试程序,函数和对象,递归,重用等
(4)教授学生程序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技巧
(5)教授学生发展团队合作技能
(6)教授学生发展交流技巧
(7)教授学生把学到的编程技巧应用和其他知识融合
4.课程特点和结构
为了适应此种教学方式,我们依据课程特点设计和测试了以下课程结构并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
Python语言的易用性使得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上,而不是花在学习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语法上
强调逻辑推理能力,课程理论和实践都围绕这一点
每个星期课程都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有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学生练习以及团队合作。课后作业也是紧密联系本节所讲授的重点。如表1所示。
每节课都包含有一个“解决问题”环节,紧密联系当前阶段所学习的内容,重点是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把字面问题转换为计算机能理解的问题。
如果时间允许,和计算机相关的高级内容也可以介绍一些。
课堂时间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用软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问题要尽可能的接近实际并鼓励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要尽可能互动,要选择一些容易让学生互动的方式和问题。
详细讲解每一个课堂示例。
试验环节要包括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
5.教学大纲
介绍:计算机里面有什么?
这节内容简要的介绍一下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Python开发环境
这节内容介绍Python的安装以及运行环境。
Python的第一个程序
这节内容介绍几个简单的Python程序
课堂实践环节介绍一下Python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和编辑模式
跳过main函数,直接在命令行中运行程序,以便降低难度并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介绍软件开发流程
这节课程,对软件开发流程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根据内容,例举一些软件开发的例子(如Windows是如何全球协作开发)
Python基础语法和命令
介绍Python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赋值语句
介绍Python的两种基础数据类型:数值型和字符串类型
循环和判断
介绍if,if-else,if-elif-else
介绍for循环
函数
介绍基础的函数式编程(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函数式编程要容易理解的多)
函数的概念,对于没有属性背景的学生而言,会有一点困难
递归函数
本节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分解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通过实例介绍此概念
简单数据类型,比如列表,数组和字典
介绍数据类型的概念
通过实例使用列表,数组和字典来理解它
介绍Python的两种基础数据类型:数值型和字符串类型
算法
介绍算法的设计基础
重点介绍算法是如何让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并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级话题,包括面向对象设计,网络编程等
6.结论
无论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都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Python编程语言因其极为简洁的语法和强大的功能,以及优秀的面向对象能力,非常适合于编程入门教学。我们使用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在我们学院被测试过。教学成果表明课堂实践联系要比冗长的课程更有效率。课堂实践总是和当前教授的内容紧密结合,团队协作任务和独立完成任务也总是相辅相成。总的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将学生与教师结合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挪)Magnus Lie Hetland.Python基础教程(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美)Magnus Lie Hetland.Python核心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美)Mark Lutz.Python学习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David Ranum,Bradley Miller,John M.Zelle,Mark Guzdial.Successful approaches to teaching introductory computer science courses with python.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SIGCSE,2006:396-397.
篇7
关键词:Moodle平台 计算机专业课程 有效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在推进全社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潜力和作用。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智力技能为主的计算机技术一线应用型”人才。由于该专业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因此,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要求针对性强,在保证理论基础够用的前提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50多人的大课堂,学生知识结构差异甚大,一部分同学完成任务后玩游戏或聊天,另一部分同学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讲——练——讲”的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跟着教师步伐的课堂程序,使学生不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失去了学生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空间。然而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却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Moodle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曙光。
Moodle,即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发展的学习环境,是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专门制作基于Web网络课程的开源软件包。它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注重强调在信息化情境下教与学活动中的相互协作、交流,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Moodle平台试图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Moodle软件安装方便,平台的界面简单,易于操作。教师可自主设计和管理课程,在线备课,课堂讲义,布置作业,在线测评,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解惑答疑;学生可通过它实现在线学习、上传作业、查看成绩、提出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在Moodle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Moodle平台,学生自主性学习
基于Moodle平台可将传统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呈现方式多样的多媒体课程。Moodle平台图文声像并茂,知识点的呈现生动又灵活,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转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快乐学习指数;有利于学生图像整体感知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基于Moodle平台可将单元文本课程转化为系列化课时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查缺补漏,选择性学习;亦可根据个人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拓展学习。这种转化为学生创造了更易于自导性学习与探究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使学生能更有成效地、更有个性地学习。
另外,教师上传的学习任务、课件、素材、辅助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该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可以上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基于Moodle平台,学生协作性学习
Moodle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哲学为依据发展起来的,协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使Moodle的开发理念与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不谋而合。网络协作学习有九种基本方式,即竞争、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协同、伙伴、涉及、小组评价和问题解决。而Moodle为实现这些基本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实现,如BBS、即时聊天、E-mail、Blog等。
小组学习是协作学习中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通常由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或者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Moodle中提供了可见、独立和无小组三种分组方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不同的小组,这有利于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发挥他们的个性。也可利用Moodle自带的问卷测试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作为分组的部分依据。学生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灵活变化,也可以根据时间如每季度重建一次小组,这样学习者能与更多拥有不同经历和能力的人交流,也可防止小集团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整个班级在协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在Moodle中,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通讯录、分组学习的方式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依赖。
三、基于Moodle平台,学生研究性学习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其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网络支持平台作为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围绕探究的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依据研究性学习的四个步骤可将基于Moodle的研究性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确定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和得出结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支架或向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探讨问题,以形成对客观问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理解。
Moodle提供了一个面向对象(SOA)的空间——BBS、互动评价、聊天室、Blog、Wiki等,学生通过Moodle的这些功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见解。在这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产生争论,学生从争论辩驳中理清自己的认识,并将自己的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发动学习共同体的智慧,帮助自己建立主题研究。学生确定主题以后,对于用以完成课题的方法、步骤、寻求帮助的手段、合作的分工等已经做了细致的思考,这时,他们除了可以利用教师在Moodle学习管理系统中上传的学习资源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查阅各种资料(如利用web浏览、在线虚拟图书馆等)。将得出的结论放置在Moodle公共社区(如BBS、互动评价、Wiki等)予以分析和讨论,每位同学都应参加讨论,课题研究小组需要为自己的结论答辩(可以借助Moodle提供的BBS、互动评价、聊天室等进行)。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因此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在自然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讨论与协商之间找到了最恰当的结合点。
教师要求学生将其研究过程和最终的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并附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一起以作业的形式上传到Moodle学习管理系统上。然后,教师在课上可借助Moodle将各个小组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对比展示。
四、基于Moodle平台,因材施教,实现课堂的延伸与拓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50多人的大环境,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区别对待,只能是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展开同步教学,这使得优秀学生吃不饱,落后的学生却跟不上。基于Moodle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利用问卷测试或学生自主选择或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分组),很容易地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另外研究课题的设计丰富多样,群体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乎实际的课题。这样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克服了传统教学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教师可根据每小组的研究情况或者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通过BBS等单独进行引导与辅助,实现因材施教。
Moodle网络扩展平台使课堂教学更加标准化、一体化、延伸化,同时展示的知识更加完整长久,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的受众更加广泛,共享性更强,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成本也更低。利用网络的海量信息的特征,还可以将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个网络平台上,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加以学习。它也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成为可能。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进行补充;学有余力或兴趣所在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或者帮助别的同学进行问题解答。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时空与内容,也可以实现课堂的延伸与拓展。
五、基于Moodle平台,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及时反馈教学成效
新课题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强调评价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发展性原则。基于Moodle平台,其评价注重多样化,大体有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几种。Moodle学习管理系统提供了过程性学习记录、评价工具、统计、传送告警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控制系统。该平台支持学习记录的跟踪,教师可以查看任何学生的学习报告,包括学生访问课程的次数、时间以及场所;教师也可以查看某个教学模块的学生参与情况。学生还可以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作品评价能力和良好的评价作品的品格。报告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动态生成,同时也支持下载,教师可通过EXCEL等其它工具对下载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学生登录到Moodle学习管理系统上,它会自动记录学生学习了多长时间的网络课程、上传了哪些作业和资料、参与了哪些讨论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Moodle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课、测验、作业、互动评价以及学生在自己的Blog上写的文章等评价工具来评价学生。
在Moodle平台上的评价反馈信息能实时反馈给学生和老师。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Moodle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六、基于Moodle平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Moodle这个名称有两个涵义:第一层涵义,它是“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发展的学习环境”的一个首字母缩略词(Modular Object Oriented Developmental Learning Environment);第二层涵义,它也是一种动词,表示意思是“没有特别的目的,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教师自以为妙趣横生,实际上是学生有疑惑无法提、有不懂无法解决,只是一味不懂装懂的样子罢了。在基于Moodle的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学生是平等的,他可以以管理员的身份,在学生交流偏离主题或交流秩序混乱时,做出引导管理;也可以以讨论者的身份,将有价值的话题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还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在学生遇到疑惑时给予帮助,让学生充分交换自己的看法。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策略、交互学习策略、建构学习策略、在线学习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最大意义是什么呢?是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而Moodle平台,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学生在聊天室、论坛、日志上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或是灵感,上传作品,上传学生认为有价值的资料。许多奇思妙想在Moodle平台上得到了进一步推论,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有了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毕业设计
收稿日期:2007―07―04
作者简介:高尚(1972-),男,博士,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智能等方面研究。
一、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的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是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和阶段,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二、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的现状
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类型多样,层次复杂。类型可分为夜大、函授、脱产、自考,但即使是相同专业,却又分不同层次,如计算机专业,可以分为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专科起点升本科。管理职能部门对论文的要求只能按照条例进行管理,不能深入专业层面进行深层次的管理,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学生只求顺利毕业,不思进取,或者有的学生达不到独立做论文的水平;教师也只是给出论文题目,按规定进行辅导,基本指导结束。这样一来,出现相同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近、内容相似、格式相仿,甚至完全雷同,不分层次的现象。
三、计算机专业成人教育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一)计算机专业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的选题改革;如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提高,毕业设计工作就是全面进行考核的一个衡量标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选题是完成毕业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教学实施和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选题简单化、形式化、软化(软件开发型)等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选题过于陈旧,无前沿性;有的题目范围很窄,相当于课题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题目非常大,不可能完成,如银行管理系统的开发,该课题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及相关领域知识,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凭想像进行设计,也无实用性,使得学生只好泛泛而谈,甚至还存在不少假题目;有的题目过小,如抢答器的设计,学生在2~3周内就能完成任务,工作量不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有的指导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偏好选择商务网站设计、多媒体产品开发等题目,学生开始很有兴趣,但随着问题的深入经常出现做不下去的情况。
成人教育在毕业设计安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具体设想如下:
1.与学生实际工作相结合。成人学生多数来自工作的一线,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努力学习想通过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意愿。以上特点要求职能部门在安排毕业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需要,结合今后工作和学生就业去向合理选题,做到题目有的放矢。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努力做到:有工作经历和今后工作需要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与企业加强联系,做到设计内容与生产需要相结合起来,努力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没有工作的学生(脱产学生)一定要结合今后工作去向,合理选题,最好能贴近今后工作实际,为参加工作与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学生作人事工作的,可以以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做课题。
2.与基础理论相关联。题目所涉及基础理论知识中的大部分应是学生在校期间已学过的,最好是同时与多门主干课程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不必花更多时间去学习以前未学过的知识,从而可将全部精力放在已学知识的运用及相应的拓展和加深,进而联系实际去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如选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设计,采用的高级语言最好是学生学过的;做网站方面的课题,最好结合已学过的网页设计等课程。
3.与实际科研相结合。面对市场经济、学生毕业自主择业的新形势,我们总结多年来的实际经验,推出全新的培养方式: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结合企业研发需要、结合学生就业倾向、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克服“校社”分离、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具有积极作用。如目前社会对动漫设计、平面设计、网络管理等人才需求量较大,可为这些内容设计一些课题。
4.列出多方面课题供选择。通过网络等资源收集一些适合本专业做的毕业课题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根据各自特点、不同兴趣以及发展定位,合理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学生,可以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网页)设计、游戏设计、嵌入式系统、图像处理等多方面设计课题供学生选择。
5.选题紧密科学技术发展。选题要紧密关注科技技术发展,如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其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以往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计算机专业选题不能过于陈旧,与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相一致,开发工具也要采用当前最流行的开发工具,适应技术发展需要。如上世纪80年代开发管理系统的工具采用dBASE、Foxbase,上世纪90年代采用VisualFoxpro比较多,而现在流行采用PowerBuilder、Oracle等,并从原来的单机版管理系统变为网络版管理系统等,因此选题时也要适应此潮流,技术不断更新。
(二)计算机专业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的设计时间的改革;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专业知识底蕴差,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差。需要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对他们更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达到我们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于更好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可以采取“毕业设计提前介入”,以完成毕业设计为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生修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后,我们便开始指导他们进入毕业设计。我们首先是让学生仿做(替代毕业实习),即由教师按软件工程规范,从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系统运行与评价一步步做给学生看(面授演示开发过程并做成课件),并要学生一步步仿做,对能提出自己不同意见和做法的,给予高度评价并尽量采纳其意见,对做得慢的学生,则引导其与自己的昨天比较,积累点滴进步,“量变一定引起质变”。仿做既培养了学生严格按软件工程规范开发软件和按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编程的良好习惯,也让学生将课程知识进行了复习、综合与融会,同时也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接着给学生下达设计任务,按自愿组合原则将学生分组,进入真正的毕业设计阶段。有了仿做和课程设计作为基础,教师几乎完全退到了幕后。学生自己找课题,找资料,完成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等,不会的,会首先在小组内探讨,再问其他同学,最后才用QQ或电话跟教师探讨。最后指导学生按要求的格式,规范地用论文将毕业设计表述出来。
(三)计算机专业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的指导方式的改革;随着科技发展,指导方式也将发生了变化,可采取多种方式。可以用面授辅导,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开展网上学习讨论,利用E-mail、QQ、MSN等进行交流和电话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学习。面授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支持服务方式,我们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专题讲座、授受教学、讨论等方式结合进行;网上教学活动有实时与非实时开展形式,方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很有好处;QQ是我们用得非常多的一个工具,既能实时交谈,又能留言,非常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更好的是教师和学生成了关系非常平等的网友,更利于探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计算机专业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的管理方面的改革;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搜集资料、实践调研、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制定出完整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包括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工作程序、毕业设计评定标准、优秀论文奖励制度)和评价指标。并且建立教学管理人员、设计指导教师、教学督导队伍,各施其职,严格落实和执行各项评估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把质量作为毕业设计教学的生命线,严格加以保护;把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让评价标准趋于科学化、制度化,提高评价水平和可靠性、实用性。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 教育 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Www.133229.cOm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一般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后才上一次实验课,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实验时,一个实验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一两个班,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 科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 网络 基础》等,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 电子 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就是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避免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
利用 网络 设施,补充教学资源在《 计算 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 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分级教学、新的 考试 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的试验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更明确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通过积极地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 总结 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 文献 :
[1]王欣如,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篇10
关键词:以赛促教;改革;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38-02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实践的目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这是被动实践。被动实践是对从书本上学习知识的一种巩固。然而,真正使知识成为活的知识,还应该由认识的主体去完成这种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这与主动实践的要素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有着诸多的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因此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于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而技能竞赛又是其主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课程的实践内容以任务的方式呈现,即将实践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子任务,再以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实践内容。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中兼顾了“教”和“学”的设计,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做到了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1]。
随着计算机专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高校各专业改革的深入进行,关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人员的认可和研究。其中“以赛促教、学赛结合”便是近年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新涌现的一种教学理念。通过竞赛等形式来促进教学,通过学习的过程来联系竞赛的内容是其主要内容。
近几年,我院极其重视和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目前,我院《数据结构》课程效仿ACM程序设计竞赛在线评判方式建立了在线评判学习系统。另外,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我院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过多种计算机方面的竞赛,我院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研究领域做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革,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ROBOCODE机器人坦克大赛、及其博弈大赛等等的培训,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已经形成具有年级梯队的计算机竞赛后备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参加大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认可度。本文以《数据结构》课程作为研究实例,阐述以赛促教,实践通过计算机学科竞赛促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推进计算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进程中的经验。
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指通过组织具有高度仿真性和强烈针对性的技能竞赛,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把学生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的操作应用于练,然后通过实际能力水平演练进行考核。通过参赛[1],一方面让学生应用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实战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在策划比赛方案中,学生通过与企业或公司的不断交流、洽谈,切身了解企业或公司需求专业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具体包括以下要素:(1)竞赛项目应符合专业教学计划中对技能教学的相应要求。(2)竞赛结果应达到较高的社会认同度或行业认同度。(3)竞赛辅导应依托学院专业教师指导或与相应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指导。(4)竞赛集训应把赛前组织培训、集中强化培训和赛后持续培训三阶段整合起来。
二、二本院校学生竞赛现状分析
我校确定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办学宗旨,每年积极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技能性的竞赛,并且部分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大赛不管是政府机构组织的,还是民间企业组织的大赛,其目的都是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寻求新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尽管我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但取得的成绩并不突出,在教学与竞赛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受学生自身学习特点与现状限制。受我国高考招生政策的约束,二本院校的学生,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自身基础较差、自学能力教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等,因此大部分同学学习动力不强,缺少自主学习性,更谈不上把思考、研究、应用、创新等环节付诸学习中。
2.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我院老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等方面有待提高,加之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需不断地更新与提高。计算机设计大赛题目一般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所以要求指导教师掌握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能熟透竞赛的各种题类题意与解意方法,因此健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竞赛所要解决的必要因素之一。综合上述两个问题,只有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够高效地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才能够卓有成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竞赛才能取得较好成绩,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探求与研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新的教学模式。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改革实施
1.将技能大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能满足当前社会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而专业技能大赛又很好地和企业职业技能联系起来,注重实操技能的熟练程度,通过大赛,可以有效地检验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参考了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结合各项技能大赛,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根据社会企业对各项办公技能的要求的变化,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将就业需求与大赛标准做相应调整,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一般是基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设计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这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不仅教学效果一般,也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问。技能大赛中根据社会企业具体需求而制定大赛标准和内容,竞赛内容实用操作性强,且多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案例。因此,根据所参加的几项大赛而更改教学内容,将技能大赛中的典型案例融入重点教学内容;实验实训中,增加大量的简单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实训内容,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同时,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逐步进阶的明显过程。教学中,基于原有教授―实验―实训的模式,将项目驱动法和小组竞赛法贯穿始终。采用项目驱动法,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同时,培养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帮助他们找到一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精益求精的学习途径;而在学习初就分好若干个学习小组,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都由整个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各个小组间开展竞赛,这样在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平台。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平台,达到让竞赛面向全体学生,调动起大家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内定期举办校内技能联赛。联赛中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设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为全国大赛选拔种子选手的目的。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平日的学习和交流,将竞赛的所有相关内容放到学院搭建的专业网络资源平台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赛的相关知识和竞赛内容,也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之间、学习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将“以赛促教、以赛促教”落到实处。
4.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激发创造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之一就是兴趣,兴趣可以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一门技术或策划一个方案,当然,这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硬件环境。为有效发挥这种模式的效力,院校必须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相关机制和保障制度,为学生的主动实践提供必要条件。如学院的实验室应采取周末开放,甚至除正常上课的时间开放,通过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同学们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随时进入实验室练习和开展项目,尤其是结合的课题,开展技能竞赛的实践。
5.进一步丰富典型可操作的“竞赛+任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竞赛+任务”的设计,只有构造出针对实践能力的可操作的“竞赛+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竞赛任务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质[3]。尽管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典型“竞赛+任务”,但还需进一步丰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来不缺少实践环节,但学生的实践能力仍显不足。课题组针对这一现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为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的就业和再深造都有帮助。
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激发二本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赛教合的教师队伍,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秀芳,范建淑.“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办公软件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94(36):109-110.
[2]熊婷,邹璇,梅毅.“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对软件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向导,2013,(03):21.
- 上一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特色
- 下一篇: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