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特色

篇1

一、特色教学在实践中的主要表现

特色教学不是空洞的和随心而遇的,在实践色教学表现出一系列共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方面。首先,教学用语规范流畅,对学生有适应性。有的教师虽然利用口语或地方语言讲学很有特点,但作为高校教师,面对来自各地的学生,其教学难有适应性。教学有语言特色的教师,能够在教学用语规范流畅的基础上,恰当地融入声调的顿挫、语言的修饰等讲授色彩,用语言给课堂教学增添魅力。其次,形体语言得当。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态就是教师的形体语言。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以什么样的教态出现,都是教师形体语言的表露。在学生眼里教学有特色的教师,其形体语言不一定丰富,但肯定是得当的,能与教师的品貌性情相符,能够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形体语言,或者虽然形态语言丰富但应用不当,都难以形成特色教学。第三,语言条理清晰,富有引导性。教学有特色的教师,能够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条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所运用的主要工具就是条理清晰的语言,能把知识的条理性与语言的条理性结合起来,让人觉得胸有成竹,通过领会教师条理清晰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层层深入。

2.教学内容方面。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凡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对所研究的领域特别是讲授内容是十分熟悉的,这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对所从事的领域缺乏研究,对所讲授的内容还不很熟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有什么特色。另外,教师对所研究的领域及所讲授内容理解的深刻性,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保证。有的教师不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在课堂上的讲授,都只停留在表面上。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讲解,使学生难以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特色教学认同学生的求知欲,以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具有特色的教学必然是以其深刻性使学生获得真知的教学过程。再有,特色教学能以其独特的见解引人入胜,这是特色教学独有的魅力。特色教学不是照搬书本,而是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前提下,以其独有的科学合理的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3.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首先表现为既轻松愉悦,又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特有的渊博知识和授课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接受起来较为容易,因而会心情愉悦。教师特有的传授诱导方式,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其注意力,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形成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特色教学还表现为启发性强,互动明显。教师能根据思维规律,合理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在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激情满怀,声情并貌;有的教师酣畅淋漓,出口成章;有的教师细致入微,妙趣横生;有的教师用语精炼,掷地有声。虽然各个优秀教师的教学特色不一,但都是一样令人难以忘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教学才富于色彩,成为公认的富有特色的教学。

二、追求教学特色存在的主要误区

特色教学以其富有色彩的教学过程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是一种享受。平淡无奇的课堂教学,学生会觉得乏味,教师本人也会兴致索然。特色教学已成为教学单位特别是教师个人努力实现的教学模式。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误区。

1.注重形式,简单模仿。特色化教学是个性化很强的教学,除了与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密切相连外,与教师的气质修养、谈吐习惯、职业心理及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一些教师为追求教学的特色化,不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挖掘自身潜力,发扬自己的长处,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形式上,对教学有特色的教师进行简单模仿,结果由于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表达能力、行为习惯、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不但学不到别人的特色,而且连自己的一些特点也被忽略了。

2.管理范式化,教学格式化。很多学校一方面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特色,另一方面,用统一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诸要素和各环节,把课堂教学框架在一个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凡不符合这种范式的教学做法,都被列为不规范的课堂教学。这种以特定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做法,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被格式化了,许多实际的或应有的教学特色不但不能受到鼓励并得到迅速发展,反而遭到无情扼杀。

3.舍本求末,忽略业务能力的提高。为追求教学特色,有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业务能力的提高上,而是潜心研究学生心理和主观好恶,专做表面文章,没有业务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各种做法,其结果不是讲课离题太远,就是华而不实,难以切中问题要害,这样的一堂课下来,虽然可能热闹非凡,但却难以使学生领略课程内容的精深之处。短期内或者偶尔这样做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但经常如此,会使课堂教学空洞乏味,实际内容肤浅,学生学不到多少知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

三、对如何搞好特色教学的深度思考

1.特色是一种教学技巧,需要在勤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自然升华。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通过勤奋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所讲解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做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切中问题要害,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互动手段都会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很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学有特色的教师,其高超的教学技巧都不是信手拈来的,无一不是勤奋敬业的结果,通过对知识的学习钻研,赋予知识以最简洁、最生动、最准确的形态,并以最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技巧体现出来的是,教学形式升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渲染教学形式。

2.特色是一种知识感染力,赋予知识学习以深刻的内容和生动的面貌。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在讲台上的多维演绎,充满知识的感染力,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字板书,都是同学生知识沟通和心语交流的方式,都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在传神和感悟之中见深刻,在全神贯注之中见生动。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能自然创造这种感染力,通过这种感染力,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中去,将每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注意力都融会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知识的感染力来自于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知识的深刻感悟和启发,将这种感悟和启发以教师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不但课堂学习受益颇多,而且感悟深刻、兴致盎然。

篇2

一、始于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特长是多元化的。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内在的特质与需求;教师要善于了解、把握和引导,从而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师生间的成长是互动的,是相互促进与鼓励的,可以转变师生关系。因此,特色教师在培养特色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发展。如华师大二附中的施洪亮老师说,学生的推动是促进他特色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施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担任理科实验班的数学任课教师。之后,他又担任科技创新班的数学老师,辅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理科实验班和科技创新班的学生都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在冲刺各类数学竞赛,而非局限于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课本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势必会阻碍学生发展。同时,班上一些资优学生对高深知识的渴求,无形之中给予了他不小压力。这种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他的动力。为此,施老师在课前课后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进修专业知识,查阅最新的学科文献,并向大学教授、学科专家请教……学生们对现有课程教材内容的不满足,迫使他不断学习、思考与进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他自身的特色专业素养。

二、基于教师的兴趣、能力与态度

(一)兴趣是特色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力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能激发人的进取心、求知欲,并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人们热爱学习、渴望求知,并且通过兴趣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教师对专业特色发展有深厚的兴趣是个人专业特色发展的基础和不懈动力。教师对特色专业发展有了兴趣,他们会任劳任怨地做专业特色发展的事情。长此以往,他们的专业特色得以形成,水平得以提高,这使他们更热爱生活,喜欢忙碌而讨厌闲散,并在活动中强化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特色教师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极大的兴趣与爱好。例如,华师大二附中祖权老师学的是工程专业,所任教的学科是劳技,对技术设计和制作工作有着极大兴趣。施洪亮是数学老师,他表示一味做习题,追求题海战术不是他的爱好,而研究数字建模和运用IT计算机技术是他自身的喜好。娄维义是在北师大完成动物学硕士学位、在华东师大完成动物学博士学位的,因此对科研有着极强的兴趣,并具备了高水平的科学素养,所以能促进他的特色成长。

(二)能力是特色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特色教师具有能力是他们专业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相应的能力,他们的专业特色很难形成。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并不等同于画家,体育教练并不等同于运动员,科技教师并不等同于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或共同需具备的能力主要是“特色指导能力”,这种“特色指导能力”有别于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如上海市张江中学的两位体育老师在训练中学生运动员过程中,摸索了一套多维有效的方法,能利用零打碎敲的时间指导学生田径基本技能,并能在新生入学后的体育课中发现在身材、力量、反应方式上有特长的学生。这种基于实践形成的指导能力、鉴别能力,也都有别于他们的学科教学能力,都是他们成为特色教师的重要基础。

(三)态度是特色教师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生态度是人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1]敬业态度是特色教师发展的不懈动力。在教学中,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态度是否敬业,将对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从情感因素上看,敬业态度就是教师对工作对象的好恶。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占有持久而重要的地位。当教师产生了对特色项目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后,不论外在如何加强对认知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仍然坚持着原来的好恶态度。从行为因素的角度看,敬业态度就是教师对特色项目好恶的外显行为。拥有积极敬业态度的特色教师,会积极参与竞争,直面风险与挫折,拥有极强的信心和意志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特色教师敬业的态度促使他们会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特色专业训练、发展中来,从而使他们的专业特色得以形成。特色教师承担的是非常规性的教学活动,他们在指导过程中肯定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如在专业成绩之前或所教学生对活动表现出退缩、畏难时),需要敬业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例如,科技指导教师会面临如何指导选题、指导研究、指导论文等一系列的挑战,需要他们用敬业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困难。

三、成于领导的正确决策、大力支持、精心培养、科学管理和合理评价

(一) 领导的正确决策

1. 果断作出战略决策

领导在看准某一特色项目后,要果断地作出决策,发动教师开展这一特色项目。机遇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一定的时代造就一定的机遇。特色学校的建设及特色教师的发展亦是如此,特色教师的发展与形成也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当机遇来临时,领导要果断、科学地作出决策,抓住机遇,选定自己学校的特色项目。例如,2000年7月,中国科协在合肥举行全国性高水平科技创新比赛,华师大二附中的领导班子意识到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从科技活动创新入手,当时由陈胜庆副校长带队组成8位教师去合肥观摩这次演示,结果大大开阔了这些教师的眼界,了解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做法以及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则。他们回校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学校也由此确立了科技特色的办学方向。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色教育学生审美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促使其能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的美术特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作为教学前提,不断地发现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审美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确保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中,仍旧存在严重的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现象。

一、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1、缺乏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要求,在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中,必须要由专职的且具有本科学历的美术教育类的专业人员来担任教师的工作。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不愿意到中学去任教,而更多地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自主创业,使得我国大部分高中的美术教师中科班出身所占的比例不高,从而导致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一般来说,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往往都是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培养,就算是拥有相应本科学历的教师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于美术理论的了解掌握度不够,对美学教育学的基础掌握不牢等,使得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全面。此外,有部分教师在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否,而轻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美术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功利性特征

虽然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良好开展并不断深入,但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高中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教学中,除了专攻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外,美术一直是以一种“副科”的形式存在。面对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和教师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够与高考成绩直接挂钩的各项考试课程中,而对于美术课程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其出现美术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投入到特色美术的教育活动中,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约束,不能建立全面而又科学的审美观。

二、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观的基本建立方法

(一)、进行多种欣赏方式的教学

在进行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与枯燥现状,就会使得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不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所具备的各种教学条件,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配合影片、文学作品以及音乐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水平。例如,在艺术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实物投影仪来将作品放大,促使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能够得到完美展示,从而使得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发现作品的精华部分;而对于那些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的美术作品,教师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来对其进行情景再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实现再现形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充分联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其建立更加完善的审美观。

(二)、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的掌握

教材是进行课程讲述中的重要基础与理论依据,美术教师只有对美术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才能真正地确保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效性能够得以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与把握,强化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口,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地依据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进行美术的欣赏活动。此外,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充分掌握之后,还需要依据实际的授课时间,来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取舍,对教材中的重点与亮点部分进行突出讲解,并充分优化组合,依据实际的课堂需要来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手段

在进行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活动中,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充分欣赏,并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是实现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教学,帮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而又全面的欣赏,确保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探求作品的内涵,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讲解方法,根据不同作品之间的不同特征,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将作品中美的精神与内涵传授给学生,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建立起更加完善而又全面的审美观念。

结语

在高中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审美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传统以绘画写生训练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方式被打破。现阶段,我国的美术特色教育应更加注重强调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观念的养成工作。特色美术教育通常是以基本的美术常识与作品欣赏为主导,来进一步将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实际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工作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是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任思远.职高生审美评价和美术欣赏教学初探[J].金山,2010,(4):66,114.

[2]于骁航.谈专业美术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J].美术大观,2011,(6):161.

[3]邬富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54.

篇4

近年来,在高中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进行美术特色办学,由此,也推动了高中美术课程的发展,在建设高中美术课程体系时,需要充分融合校园文化特色,进而形成具备校园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通过美术课程的构建,有效的培养出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一、坚持“合格加特色”的指导思想

所谓“合格加特色”,是指学生既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具备较强的美术技能。首先,保证“合格”,普通高中生的“合格”是指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而高中美术生的“合格”不仅包含文化知识,还包含基本的艺术素养,也就是说,在构建美术课程时,文化课与专业课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文化素质与艺术素质兼备的人才。其次,形成“特色”,这是构建美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要形成美术特色,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美术学习,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表现手法等,从而为学生打下坚持的基础,具体说来,在美术课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以及审美能力。

二、实施科学的美术课程教学

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先根据高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合理的设置美术教学课程,恰当的安排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时间。课程设置完成之后,还需要选择恰当的美术教材,从而有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凸显出美术特色。

1.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美术课堂在实行了改革之后,十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每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并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导,以便于按教学计划的大方向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创新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通过教学环节的创新,有效的将校园文化特色融入。在创设情境环节,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因此,情境的创设要适当,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在自主探究环节,教师要进行放权,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以便于提升学生对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认知;在师生互动环节,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演练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评价总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点评。在这五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与联系,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变革教学形式。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应该将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定期的组织学生到野外写生,这样一些,学生的美术技能才会真正的提升。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比如在进行建筑绘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建筑绘画技巧,然后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写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美术技能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

4.重视评价激励。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是课堂内的还是家庭作业,教师都需要进行认证的讲评,让学生根据作品的缺陷来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激励学生主动弥补,提升自身美术技能。同时,还可以举办学生作品展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就可以被激发出来,而通过作品展览,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进而有效的提升学习的信心。

三、建立高中美术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美术课程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评价,总结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改正,以便于提升后续美术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可以包含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氛围等方面来进行,学生评价完成之后,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5

教师在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其教学动机、教学经验及其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课堂信息加工能力是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核心认知能力,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依据伯林纳(D.C.Berliner)、斯滕伯格、胡谊等对“教学专长”核心内容的论述,“特色教师”是在教育教学上具有特色的教师。这种教育特色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可以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的层面,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体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也体现在思想层面。本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如何以适合儿童的思维和学习特点重新表征学科知识,强调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的结合,实现教师个体的“教有所长”。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进一步丰富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深入探究教师自我更新、专业自主意识的内在推动力,关注教师的知识和行为对改进教学的价值。从管理策略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分析制度对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

2.现实意义。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塑造专业特色的实践探索,是探索小学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从个案学校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探索路径的实践效果。这不仅有助于个案学校进一步改进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对于其他学校的同类探索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研究起点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研究的对象是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改变现状。研究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是“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循环往复的行动研究过程。

笔者从五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1.从现实困境中发现问题。在学校教师队伍稳定,成熟期教师占多数的情况下,学校管理必须实现突破,推动成熟期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范围进行界定。

2.个案学校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通过观察、问卷和访谈等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成熟期教师的结构与专业发展进程,发现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专业发展意识薄弱,动力缺失。

3.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的实践研究,通过回顾和梳理学校塑造成熟期教师专业特色的历程,肯定其成效,并发现随之而产生的新问题,对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4.就塑造专业特色的实践探索进行进一步反思和总结,明确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并非单纯的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推动,而是需要调动成熟期教师的内在动力,实现学校愿景、管理目标与教师个体发展愿望之间的契合。

5.对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思考。面对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循环出现的发展意识与动力缺失的“怪圈”,无论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个人,都必须明确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个体理想价值的重要内容。如此,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得以持续。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集中整理两类文献,一类是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教师特色发展的理论探讨;另一类是我国现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操作,通过对大量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明确研究问题的方向。在对个案学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需查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特色教师评选全过程的申报及评选材料、实施评价的档案、学校召开的相关会议记录等文本材料。

2.个案研究法。对个案学校开展特色教师评选系列活动全过程的研究,并分析管理策略对成熟期教师特色塑造的实际效用,以便提出改进策略。

3.访谈法。对个案学校教师人数的20%进行抽样访谈。以2009年特色教师评选为例,评选结束时学校教师总数为75人,抽样访谈的教师数为15人。其中,包括个案学校校长1人,其余人数还有特色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为9.3人,实取9人;青年骨干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为1.6人,实取2人;普通教师3人。在确定访谈对象时,考虑了特色教师所承担的学校管理任务的多寡,力求做到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普通教师都有,以更真实而全面地了解成熟期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并详细了解特色教师评选及相关学校管理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4.观察法。对访谈确定的特色教师及学校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通过执教教师的说课和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并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与其专业特色的相关度,分析成熟期教师特色提炼的过程和实效。

篇6

关键词:西部特色;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4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将从以规模扩张为重点转变为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这给处于落后地位的西部高等职业院校带来机遇和挑战。要求西部高等职业院校紧紧结合《纲要》和学院自身发展特点,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凝练自己的院校特色,服务于西部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笔者从特色凝练、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促进特色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有西部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凝练和设计学院特色发展之路

西部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当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其内涵建设水平也必然受到制约。西部高等职业院校要突破制约因素的限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顶层认真规划发展道路。也就是说,西部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特点,了解学校专业办学优势所在,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科学分析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能够在哪些专业为地方产业服务、专业建设应与哪些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明确学校哪些专业是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哪些专业更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明确专业调整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理清自身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所在,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培育计划并付诸于实施,增强自主办学能力。

构建体现区域经济

特点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灵魂,特色专业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品牌竞争力。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离不开课程体系这个承载体。专业如果没有课程体系作为承载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换句话说,一个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离不开特色专业的支撑,而特色专业也离不开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作为承载的基石。而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具体的课程,也就是说,具体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要以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导向,处处为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服务,才能真正将课程与课程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部高职院校要建设好课程体系这个基石,首先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确定要重点建设的课程,才能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因此,西部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就业特点,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办学条件和课程体系,选择一些能够迅速提升学校课程影响力、积累课程实践经验的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选择一些实践效果较好、资源较丰富的课程作为学校重点开发课程,通过实践研究,发掘其独特的品质,使其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并逐渐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其次要增强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彰显课程合力,提升特色课程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其他课程进行分工合作、相互补充、有效衔接,才能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才能提升特色课程的地位和价值。也就是说,要将特色课程与学校办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细化和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特色课程的带动、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其他课程的特色化进程,进而形成特色化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炼、升华特色课程建设思想,形成学校的特色定位。最后,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使其不断与时俱进。特色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断融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新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使特色课程不断发展和不断升华,才能真正与时俱进。

打造服务于特色

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决定着专业内涵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西部高等职业院校要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就需要建设一支能够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于学院特色发展的师资队伍。西部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受到地域环境、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为了建设一支服务学校特色发展道路的师资队伍,需要加强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增强师资队伍的认知力和执行力。所谓“认知力”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知能力,包括对事物、对自己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能力;执行力就是将战略、规划、计划、决策付诸实施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让队伍中每一位教师明确知道为什么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明确其重要性,并知道如何付诸实施。第二,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教师的专业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应用型技术理论和技术知识经验,并善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职教能力的提高。第三,为教师创建提升自身价值的空间和舞台。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学校品牌的创造者,学校灵魂的承载者,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因此,学校要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教师身上,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解决技术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创造便利的条件,使教师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展现自己的价值。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接触新领域,促进教师职业知识更新,使其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教学价值的提升。

建立促进特色

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

西部特色高职院校的建设,关键点之一是特色发展规划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而实施情况、质量、效果,特色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都需要进行监控和评价,才能查找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进行修正和改进。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利于促进特色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并以此促进和监控各项计划的执行。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指标。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改变奖惩性评价模式,立足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成长和进步,促进教师个人和教学团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价值实现。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因素出发,设计出针对不同系院、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符合学科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主旨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防止出现有制度、无实施或制度因人而异的现象,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最后,要建立与特色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评价提升机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学评价要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联系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评价目标,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总之,西部特色高职院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西部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特色凝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扎实的建设,真正抓住机遇、培育特色。

参考文献:

[1]浦玉忠.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1(12).

[2]张小军.教学评价:教师成长与教学发展的催化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4).

[3]钱艳洁.中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5).

[4]何永红.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篇7

一、正确定位,特色工作抓全抓细

我园特色教育的的基本定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系统性的年级美工特色活动。内容的制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二是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小班的撕纸、中班的折纸、大班的绳编都是教师经过实际教学,比较、研究后筛选出的三种特色活动,具有便于操作、易出成绩、对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效果的共性特点。特色教学先由年级集中制定特色活动大计划,各班分头实施,教师根据班级幼儿接受能力与实施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学期结束,各班写好班级特色教学的阶段小节,总结一学期来特色教学活动的成果以及有待改进的部分,以便于在下学期更好地开展美工特色教学工作。

二、加强学习,特色学习抓紧抓深

特色学习的重点以落实业务学习为抓手,开展“纲领性精神领会、反思性学习、案例研究”等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提高学习实效。注重做好每次特色学习的记录与反思,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分析,更新观念,调整教育行为。我们以学习美术教学的年龄段目标以及美术教学技能等最基本的纲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让教师对美术领域的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法,订出一个美术教学活动。我们组织教师观看小班的美术教学《消灭毛毛虫》,针对活动中的优缺点,谈谈我们在实施中该如何利用情境性的游戏手段贯穿在美术教学中,让幼儿能更好地掌握美术技能、培养良好的创造能力。这样的活动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提升和总结反思的过程,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次聆听学习、思考吸收的过程。使我们的教师在“做”中互学、在“聊”中提高、在“研”中创新。

三、实现整合,特色活动抓实抓新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我们实施综合性的新课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将特色教育整合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体现:

1.与环境的整合。环境创设是我园的特长与亮点工作,而我们的美术特色正是更好地为环境创设服务的关键内容。首先是从班级的墙面布置到区域游戏的创设,无处不见孩子们的绘画作品、美工制作。巧手坊、小手动一动、DIY制作都体现了我们特色教学成果。真正做到了特色为环境服务,环境促特色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2.与主题教学的整合。在主题内容中有意识地增加美术领域的题材,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用多种手段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本学期每周下午都安排一次班级美工特色活动,并做好特色活动的记录,另外还有周五早上的特色教学活动,保证了有充足的特色教学练习时间,让幼儿在多练多实践中逐步形成班级特色。

3.与课题的整合。特色教育同样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支撑,结合各年龄段的科研课题,小班年级利用节日的特定氛围,在重阳节制作了撕帖小花,送给社区的老人;在元旦,现场制作了撕帖新年贺卡,祝愿自己的父母长辈新年快乐。中班年级结合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家园折纸比赛。大班的亲子绳编创作,作品精致。结合关爱课题,组织幼儿将自己的特色制作带到了爱心学校和残疾儿童,与他们一起感受手工作品带来的美感与自信。

篇8

一、自我认识,寻找特色

要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特色,首先要引导教师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然后再调整特色。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使他们在自我反思中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人反思,离不开同伴互助,也离不开名师的专业引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到底是以什么状态出现在课堂上?别人怎样认识我?我在学生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如何调整?自己的哪些教育教学特色可以不断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寻找特色,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开展一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一是开展解剖研究活动。在这方面,学校要想方设法给教师搭建平台,引导教师通过录像或录音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录制下来,课后自己再看、再听等自查自纠研究的方法来探寻自己的特色。二是开展蹲下来说话的研究活动。学校有意识地设计问卷调查表,让学生回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座谈等方式与学生对话,在与学生的交流畅谈中获取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然后帮助教师扬长避短。三是开展同伴互助、互查活动。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引导教师共同寻找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以便教师张扬个性、各显特色。

二、树立理念,确定特色

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个体的素质和追求,又取决于学校的培养和帮扶。学校要了解每位教师的个体特长和潜能优势,发现教师的特色,指导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大胆扬其所长,展其所能,发展成为特色教师;注重帮扶和培养,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教育行为。

当今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树立“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等教育理念,要引导教师分清概念性的理念和实践性的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的形成,不是靠传授得来,不是靠说教得来,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同时还要参与实践研究,通过参与实践研究去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废除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实践研究,从而实现从观念到行动的根本性蜕变,实现在新理念指导下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不断发展。

三、智慧提升,开发特色

学校是人力资源聚集的地方,既有善于教学设计的强手,又有善于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既有阅历丰富的资深教师,又有兴趣广泛的年轻教师……所以,学校要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平台,引导教师大胆实践,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特色。

要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就必须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智能。首先要引导教师强化观察意识,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其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引导他们去深研博览,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深研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文化知识。教师渊博的文化知识往往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当今教育要求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风趣幽默的教师。所以教师的工作要像蜜蜂酿蜜,需要采集众家之长。要引领教师除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外,更需要善于向名家学习,汲取名家之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再次,还要培养教师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成功的加速器,思维力是教师智能的核心,创造力是教师智能的明珠,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智慧品质。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的智慧提升和教师特色的不断培养。

四、总结提炼,形成特色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人反思,离不开同伴互助,所以学校在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过程中,耍引导教师对自己实施特色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总结提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篇9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电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7-02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相关专业的特色形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给予准确定位,同时开展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2011年7月,该校这一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立项,对提高机电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据此,本文拟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践进行探讨,以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是:坚持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富士康科技集团、桂林福达集团等龙头企业,校企合作,全面推行“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适合工学结合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构建融“教学、培训、科研和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乃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示范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

(一)深化“校企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在现代制造业高度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基础上的有机融合。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而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则使机械结构简单化,从而使机械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机械和自动控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强调机与电接口作用,在打好必需的机械、自动控制基础的前提下,力求使学生掌握企业现代化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和技术应用,能够胜任企业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柳工机械等10家大中型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优势更多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并引进企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了“机电技术+人文素质、实践为主+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获2011年度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完善了机械CAD、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两门区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完成了PLC工程技术及应用、机床夹具应用技术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开发建设并通过学校验收,开发了自动线调试与维护、PLC工程技术应用、维修电工技术等5门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编《SMT实训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7本。与紧密合作企业南宁智控电气科技公司、广西桂网电力试验有限公司联合申报2013年广西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参数智能监控湿法烟气脱硫设备研发”(课题申报编号2013BC28047),“配电智能设备e网系统”(课题申报编号2013BA-09007)。本次科技项目的合作,使教师主持的课题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走产学研相互结合的发展道路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理论和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区级教学团队和区级名师

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0人,固定企业兼职教师8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该校不只是满足于取得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而关键是着力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结构性调整和优化,为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创造条件。2011年4月,派出3名骨干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参加SMT专业技术讲师培训班学习,参与企业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并获得富士康科技集团颁发的SMT专业培训讲师聘书。为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结构和行业新技术,先后选派专业带头人诸小丽教授等参加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举办的电液伺服与电液比例控制技术中高级培训班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师资培训班学习,聆听行业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们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介绍,开阔了眼界。同时选派2名骨干教师到通用电气公司学习企业课程,掌握自动化的前沿技术,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经过近2年的建设,团队多名教师获“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诸小丽教授荣获“广西第五届教学名师”称号。

(三)形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实践基地体系

一方面,为了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渠道,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在建立互惠互利、双参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上,大力吸收社会力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011~2012年,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别与广西桂网电力试验公司、南宁智能电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场所,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实践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另一方面,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合作建成了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可将PLC技术、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组态技术、步进伺服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真实展现工厂自动化现场实际加工过程,具有现场化、网络化、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不仅能满足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实训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

(四)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

一方面,将“教、学、做”无缝结合,校企合作建构特色教学。以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CAD特色课程建设带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利用学校实训中心,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11~201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自动线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工业自动化挑战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广西创新设计大赛、电子大赛均获一等奖。

另一方面,实现课证融合,即操作技能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CAD绘图员考证、维修电工、PLC设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接近50%,毕业生的双证率在95%以上,使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零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生约800人,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5%。

(五)初步建成机电特色专业网站

建立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核心课程如自动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CAD应用技术、PLC工程及技术应用、机床与夹具的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视频、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

三、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需要学校、学院、教研室各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和全力配合,需要领导、教师、学生的全力投入。但由于目前的高校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繁重,再加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认定标准不规范等一系列的原因,不少项目参与人员袖手旁观,导致负责人任务负担沉重,使得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不理想。同时,特色专业建设不仅涉及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等硬件基础,还包括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软件建设,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产生较好的建设效果。

综上所述,特色专业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关系到一所高校是否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的重要因素,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今后,应继续加强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在职专业教师轮训制度,实行到企业和行业选聘兼职专业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以此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只有经过深入的改革实践,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为同类高职机电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毅.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篇10

一、特色专业建设前提

(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创新性原则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创新的眼光,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充满前景,充满活力。

(三)科学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考虑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更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四)示范性原则高校应首先建设好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总之,要善于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包括特色专业建设本身的协调性和与院校其他专业建设的协调两方面。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必然触及高校原有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对于特色专业来说,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它不但涉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先导(1)师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率先垂范,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2)系风建设。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3)组织建设。在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教研、讨论与科研积累,成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四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系级教研组织,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基础条件。(4)制度建设。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标准化,为此会计系进一步加强了系级制度建设。借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具体准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规范。

(二)教学是根本会计系教学涵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是本科教学的开展。

(1)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形成的教师群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目前,会计学专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已经获得2个院级教学团队。大多数会计系教

师是教学团队的成员,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团队成员合作共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校组织的教学测评中,会计系教师大多名列前茅。会计系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基础会计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的深入开展。

(2)教学改革常抓不懈。会计系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每学期都规划有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的措施,效果显著。设立系级教改与实验立项,国内首创。为巩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培育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研成果,会计系开展系级教改与实验项目立项。系级立项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级、校级及院级重点课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思想建设为先导,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5)加强系级资料室建设。纵观全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较好的系级教研资料。在学院经管类资料的基础上,会计系广开渠道,通过购、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目前,会计系已经具有多种高层次报刊资料及图书几百种,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课间的阅读与资料查阅。

二是硕士研究生教学。

(I)倡导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对于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研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管协助导师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接听电话、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三三式”创新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为此,会计系探索“三三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科研素质阶段、加强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利用暑期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抓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会计系立足教学,抓科研促教学。,

(1)科研成果积累。会计学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精细化管理、职能渗透、协同发展等科研成果不但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由此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拓展了视野,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调动科研信息志愿者的能动性。会计系科研信息志愿者义务进行科研及学术会议等信息的搜集和,将各种会议、征文、比赛、课题招标等信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张贴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师,同时传达到相关班级学生,确保信息畅通。

(3)积极申报课题与奖项。会计系注重将已做的各项工作总结整理,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相关研究课题,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要抱着积极争取的心态努力申报,而且在申报课题前,也要积极准备,尽量研究别人尚未研究的课题。对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积极申报科研奖项。对于申报不成功的课题,在前期研究撰写申报书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成学术,“副产品”成效显著。

(4)以文赴会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会计系与著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友好联系,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同时,研究生导师也积极指导、支持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系的知名度。

(四)搭建平台培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设立“教学论坛”。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会计系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创办“财会论坛”。会计系于2006年创办了财会论坛。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课余文化生活,启蒙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3)成立“会计协会”、“会计学社”。2008年,会计系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会计爱好者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汁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为了加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了“会计学社”交流平台。“会计学社”由研究生自主开展活动,聘请会计系教师作为指导,成效显著。

(4)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进涉提升学生对会汁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与研究会计的氛围,会计系和经管学院团委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为“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职能渗透融合发展(I)符部门职能相互渗透:会计系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主动与学院团委联系,相互协作,摸索出政治辅导员、会计系、专业教师多层面工作相互渗透的“三维培养模式”,学生的学风、考风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管、理渗透协调配合。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历史深厚、优势突出的特点,会计系积极探索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将理工科教育理念渗透到会计学科发展中。为此,会计系积极将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引入会计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中。积极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通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的活动,管理与理科学生发散思维及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没原则和方针,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特色々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精明、刘朝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