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篇1

Abstract: It is inherently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also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is severely affected.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lluted industrial trait and controlledactualit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controlled situation of three regions――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research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vestment scale, capital sources,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the basis of the situation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regions is figured out, and problem-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is finally proposed.

关键词: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对策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industrial pollution;actua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26-04

0 引言

京津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2014年4月24日,我国通过了新环保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跨区域环境污染需采用联合防治的协调机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加剧,污染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且污染严重性渐重不减。因此,以京津冀区域为对象,研究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及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环保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京津冀工业污染及治理的总体现状分析

1.1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及特征

京津冀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1.1 京津冀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污染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与其经济总量和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一定阶段,伴随京津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6、2013年区域生产总值为23889.86亿元、62172.13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9605.1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410.25亿元,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0.21%,和37.65%。区域整体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镇化的发展期:河北许多城市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建材行业密集,重化工业的特征明显[1];北京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工业的转移迁出,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渐小,但总体环境污染现状压力大;天津的工业结构正在转型,但重化工业等高污染行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压力仍很大。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加上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加剧了现存的矛盾――大量的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工业污染,即工业污染是矛盾的重要来源。

1.1.2 京津冀工业污染特征

①污染程度深且复合。2012年9月国务院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其中京津冀区域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域。据统计,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粉尘的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在201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3.6倍[2];从表1看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91.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68.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2.6%。

②污染行业面广且叠加。区域内有很多高耗能工业行业,以情况显著的河北省为例(表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加幅度最大,达到了77.8%,2012年的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比2011年增长48.0%。工业污染防治成效不显著的时候,这种增长只会加剧污染的严重性。

③污染危害大。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所有风险因子中,空气污染在中国的死亡率和整体健康负担中均排名靠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

1.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京津冀把污染治理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开展多样有效的工业污染治理行动。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治理投资来实现,从治理投资和治理效果两方面分析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的治理现状。

1.2.1 治理投资总体现状

环保治理投资是指为了促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相关治理主体筹集用于支付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资金。用总量、比重和弹性三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京津冀整体治理投资量及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量如表3。

由表3可知:

①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又增态势。2006-2007年治理投资总量稳步上升,2009-2010年均下降,2011-2013年投资总量回热上升,2013年是2010年的2倍多。

②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GDP比重关系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均先下降后上升。2006-2010年持续下降,自2011年开始上升。

③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变化趋近。弹性系数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敏感程度。京津冀及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呈阶段性变化,且相差不大,详见图1。其中2013年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11.54、12.85;小于1的系数普遍存在,表明治理投资并不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治理投资的随意性普遍较大。

1.2.2 治理效果总体现状

工业污染治理效果可从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废物处置量这四个方面来分析[4]。(表4)

京津冀工业生产总值在2006-2008年间递增,增速最低的是1.53%。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6-2009年递减,后递增,但增速都小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2011年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在后两年有所增加;工业废气治理效果不够好,排放量增减不稳定,有的增速远高出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工业废物处置量先递增至780万吨后出现了大幅降低的趋势,废物治理总体情况相比废气效果要好但仍需加强。

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比较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投资结构方面来分析。

2.1 投资规模比较分析

投资规模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程度。近年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情况如表5所示。

对比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可看出:

①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方面。北京自2006年投资量一直呈下降态势至2011年,从10.1亿元降为1.1亿元,后提高至2013年的4.3亿元;天津的投资总量维持在15亿元左右呈阶段性变化,2006-2009年一直升至18.0亿元,后降至2012年的12.6亿元,2013年又升至14.8亿元,总体变化比北京小;河北的投资总额大多年份都达到了20亿元以上,数额最多的是2013年的51.2亿元。

②京津冀三地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情况。

天津的防治投资比重一直下降,从0.65%降到0.22%;北京和河北都是先降后升,北京降到2011年的0.04%后升到2013年的0.12%,河北降到2010年的0.11%后升到0.39%。在转型发展新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治理投资比重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河北省低很多。

③从投资比重的弹性指标看出三地的投资弹性系数负值偏多,表明投资额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提高,反而还有降低的情况。三地的污染治理投资随意性大,“边发展,边防治”的思路体现得不够明显。

2.2资金来源比较分析

资金来源体现了各行为主体在投资机制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来自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银行借贷)和企业自筹(不含银行借贷)四种途径[5]。其资金来源结构如图2所示。

从资金来源看,京津冀三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比重基本达到80%以上。银行贷款只占较小比重,大部分来自不含银行贷款,最高是2009年天津占其总资金来源的96.2%,体现出地区在工业污染治理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污染者承担,看出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积极承担防治责任。

从政府其他补助角度来看,北京的补助相对天津、河北二地较多,2006、2009年北京的政府其他补助占到20.1%、34.3%,2009年的北京占比是天津占比的10倍,是河北占比的13.7倍。

排污补助费在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小。京津冀三地每年的排污补助费中北京属最少,2008-2010年占比均是0;占比较高的是河北,其2008年占比为4%,天津为0.2%。由此看出河北发展依赖工业,排污大,补助费多。

2.3 投资结构比较分析

投资结构是不同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的比重,反映的是治理投资方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的治理投资是总污染投资的主要部分。治理投资结构如表6所示。

通过观察表6可知,京津冀地区用于工业废水、废气、固废“三废”的治理投资占较大比重。尤其是废气治理占用的资金最多,达到了50%以上且没有太大变化。2006-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先增后减再增变化,于2013年达最大值70.29亿元。虽总额在增减变化,但废水、废气治理投资占的比重变化不大,维持在均值22.1%、58.6% 左右。噪声和其他污染投资的比重相对“三废”较小,平均比重为0.37%和17.3%,因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广泛性比“三废”小。

3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持续变化,没有根据自身的污染严重性加大治理力度并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而是一种惯常的趋从国家整体状况。投资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社会公众没有承担其治理的责任,治理投资供给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产业结构上,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能耗高的工业为主,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污染治理[6]。

3.2 区域间企业转移造成区域污染失控

京津冀作为工业污染治理的一个整体,北京在新时期内积极转型,将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转移到河北,加上其不具备技术和监管上的优势,导致河北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更加严重。伴随着污染治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河北加大治理投资来弥补缺口,但是这种区域圈内的工业企业转移并不能解决区域污染问题。

3.3 治理机制不合理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政府及环境部门在污染治理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京津冀区域污染现状中治理投资增长率与工业GDP增长率比值普遍小于1,即没有达到与经济增长相协同的内生增长机制[7]。缺乏与治理相配套的监管机制,治污企业得不到专业的污染治理服务。从京津冀整体的治理情况来说,“三废”的排放还会增加,治理效果短期得不到改善,污染在近期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防治。

4 完善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4.1 加强机构协调,促进联防联治

京津冀污染治理需政府部门等机构联动,一起开展预防工作。建立环保机构并确定隶属的上下级,扩大其在环保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各机构注重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组织定期专业培训。不同地区的防治机构制定联防政策,对跨区域合作的机构建立办公地点,随时把握环保变化动向,高效审查其运作过程。

4.2 加大立法保障,强化协同监管

为了协同管理必须落实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并实时监察执行情况。在实际调查和政府支持基础上,制定跨区域环境纠纷处理程序、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等。政府机构需严格监管企业环保标准如:污染排放标准、污染收费标准等。建立环境审计和终身追责制度,加大京津冀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制裁力度,不让制度空转、法律闲置。通过这些方法,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环保措施。

4.3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市场化

京津冀区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模仿欧美国家,建立跨区域环保基金会,让落后地区参与基金活动[8],并对处理污染事件提供资金帮助。其次,环境经济市场化,吸纳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地区资源共享,提高治理效率。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政府应大力扶持,允许通过环保证券等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维合力。

4.4 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应力求低耗能、优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环境改善。发挥北京科技优势,联合天津,带动河北,研发和推广使用治污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区域高技术制造业的份额。河北和天津的发展对工业的依赖较大,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和洁净度,注意煤炭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

4.5 积极提倡公众参与

加强社会监督,引入公众参与,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公众参与环保不能只是空谈的口号,而是有信息公开和参与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实施措施。公众有咨询和参与决策的法定权利,可以直接向环保机构索取相关项目的数据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9]。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多元互动的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增进公共利益,强化治理成效,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伟.京津冀合作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营报,2013(24):20-22.

[2]戴红昆.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研究[J].时代金融,2013,36:278-279.

[3]于小鹏,郭伟.我国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4):274-280.

[4]王鑫,昌敦虎.“十一五”环保投资及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分析[J].环境保护,2011,24:1-10.

[5]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6]宋晓梅,徐剑琦.对京津冀大气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J].中国统计,2014,5:27-28.

[7]吴舜泽,朱建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与宏观经济指标关联的实证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6-79.

[8]朱玲,万玉秋.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2):76-78.

篇2

关键词:水 水污染 措施

水是生命的起源,远古时期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古老的海洋里,即使实现登陆,生命的存在仍然以水作为首要前提,即使在当今代表了最尖端科技的航天范畴,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仍然以水作为第一判断前提。可以说:没有水,一切生命创造的精彩都将不复存在。当今世界,经济在高速成长,我们对水需求也在逐渐增大,然而我们却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全世界196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缺水,这其中又有2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可见我们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和紧急。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20亿的人口面临缺水,21世纪将是一个水比油更名贵的世纪,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

1、我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现今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使水质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有资料显示: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系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以上这些对我国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的水资源正在遭受各种污染的侵袭,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成长,首先要解决水污染疑难题目。

2、水污染及水污染的分类

2.1 水污染

水污染简单地说,是指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污染。

2.2 水污染的分类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天然污染;另外一类是人为污染。现今后者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祸首。

依据污染杂质的不同水污染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化学性污染物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油类物质等;物理性污染又可分为:悬浮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指造成疾病的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

从防治角度来说,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3、水污染及其防治

3.1 工业生产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在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水体和水质的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是水系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其具备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容易净化、难处理等特性,是防治水污染的关键。

(2)工业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镉、铅等重金属和砷的化合物以及氰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除此之外,还有热污染。

(3)工业污染的防治:针对工业污染,加强管理及后期水处理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法律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对不严格处理污水的企业应依法严肃处理。第二,加强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建立足够的污水处理厂,以便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污水处理成本高是污水不合格排放的主要原因)。第三,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只要指标合格,可用作城市道路清洁等,这对节约水资源至关重要。

3.2 农业生产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农业污生产对水的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化学农药、化肥污染等。其中化学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是最重的。

(2)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会使大量有污染物的水被排放入水体。过量的使用农药其结果往往是害虫、益虫一起消灭,而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最后只好不断加大药量。有资料显示,真正作用与农业害虫的农药仅有10%~30%左右,进入大气、水体的部分约为20%~30%,残留在土壤中的约有50%~60%。所以,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农业病虫害问题,相反还会使许多原来危害不大或不难防治的虫害变得不易防治。这样就有可能使农药用量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将逐渐加重。

过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水的富营养化,而水的富营养化在淡水中会造成水华,在海水中会造成赤潮,危害水体生态平衡、妨碍经济成长。

(3)应对农业污染,应控制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采用环保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加强技术人员的对农民使用化肥的田间指导,控制化肥的使用。

3.3 生活污水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其中无机物质的盐类有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一些重碳酸墁等;有机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氨基酸和尿素等,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后者如锌、铜、铬、锰、镍和铅等;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结肠菌群。

其它生活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的排放必定会逐渐增加。可以看出,生活污水的成分复杂,主要造成的危害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有机物污染物造成的水体缺氧等情况。

生活污水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干,因此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对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要节约用水,做到一水多用,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继续冲搪瓷马桶,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第二,选择环保的清洗剂,如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篇3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形成原因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温室效应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北极冰川正在迅速的消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土被淹没的威胁。温室效应还引起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环境现象,虽然没有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其具有潜在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酸雨、臭氧层空洞以及雾霾等环境现象也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使绿色植物死亡。臭氧层空洞减弱了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人类接受到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严重者会导致皮肤癌。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空气中有害的粉尘颗粒以及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这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全民的重视,共同投入到大气污染方式的环保大军当中[1]。

2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都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产,尤其是化工领域,容易产生污染物。工业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了空气的污染,工业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都主抓生产,以盈利作为发展目标,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对于污染物都是直接进行排放,缺乏一定的环保措施。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气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

2.2能源的燃烧

冬季取暖要燃烧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的燃煤质量存在缺陷,燃烧时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之外,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另外,机动车的燃油会产生尾气,尾气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加强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任意进行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进行严惩。加强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环境,这些都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办法。但是为了使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就要从防控大气污染的化学技术入手,来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

3.1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主要针对于能源的燃烧。烟气脱硫根据脱硫剂的区别主要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干法脱硫主要应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锰作为脱硫剂,利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的方式来进行脱硫;湿法脱硫则是应用双碱法、氨法等方法将当中的硫化物气体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将湿态的脱硫剂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脱硫,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烟气脱硫办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3.2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

由于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对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对于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办法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净化办法是对尾气当中NOx、CO以及HC进行催化氧化消除。机动车尾气当中HC以及CO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组分的影响。燃油燃烧,形成的烟气仍然有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是导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气排放系统当中安装高效催化转化器,并向尾气当中输送O2。在催化剂作用下,对HC以及CO气体进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该办法能够有效消除尾气当中有害的气体[4]。当前,在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开始着力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在脱硫的同时,并能够对氮氧化合物进行消除。

4结语

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主要因素;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22103

1引言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气体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近几年来,世界现代工业和交通迅速发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烟尘的排放量已经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人类排放的污染气体和固体微粒种类愈加复杂,引起地球大气成分紧跟着发生剧烈变化,早已超过大气层自然净化的范畴,大气污染的治理也变愈加紧迫和重要。

2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虽然没有明显的国界,但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方排放的污染气体和污染固体微粒太多,最先受到危害是这个国家和这个地方的人民。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是是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交通虽然也在迅猛发展,但是对排放和治理气体和固体污染物的技术比发达国家相对落后。

2.1工业污染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工业迅速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家只追求眼前利益缺少长远顾虑,在发展工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造成我国工业排放的各种气状污染物和固状污染物逐年增加。造成大气污染的工业污染中主要有煤工业、石油产业、塑料工厂、各种化学工厂等,这些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污染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大气成分急速变化,大多 数工业林立的地区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大气污染逐年增加的因素除了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逐年增加外,还有的就是工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造成工业排放的污染物严重危害我国城镇人民的健康。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市区工业较多,商业、居民居住、文化和交通等区混合在一起,工业布局混乱没有规律,这种现象导致工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直接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工业尾气没有经过标准的处理直接排放进空气,或者工业废气经过处理但是处理比较简单达不到国家标准,造成工业废气严重污染我国空气质量。目前,工业污染仍是我国主要污染源之一。

篇5

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环境部门甚至放任发展重工业,任由企业排放重工业污染物,毫不考虑城市环境的承受能,严重忽视了环境部门的工作职责,长期下去,只会导致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随意丢弃垃圾,垃圾不分类管理等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相当一部分市民为了自身利益而抵制环境部门的环境治理工作。

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环境治理体系主要是由政府负责,其中相关治理政策的出台也是要经过政府的抉择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然而,目前政府对城市环境治理体系的关注力度弱化,对于一些治理政策的实施也是任由其自然发展,导致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城市人们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和渠道欠缺。再者是,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先关注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兼顾城市环境的发展,环境治理体系作用并不理想。

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治理策略

2.1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减少农工业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治理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城市农工业所造成的污染物问题。在城市农工业污染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是有效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相关企业的整合,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不将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污染物处理压力,并且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生态农业展,将会很大程度的减少农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减少有毒物质超标的农业生产物流入城市市场的可能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效益的增长。

2.2发挥环境监测工作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对象只要是面对河流废水,工业废水,工业废品,环境噪声等严重危害环境的物质,经过对这些污染物的进行综合分析后,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规律性统计分析,然后进行预测,对这些污染物采取合理措施处理。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会造成过度污染的企业进行随机检查,促进企业对因此生产而造成的污染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有效处理;对一些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暗访,根据暗访所得结果,对不正常使用排污设施,导致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罚款甚至停牌处理;对那些重视生产污染有效处理的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通过监督性监测全面了解企业排污处理措施及相关规定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支持。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工作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不容置疑的。

2.3完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

我国对环境治理的力度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八五”期间,全国用于污染治理的环保补助资金达74.96亿元,安排治理项目89430个,占同期全部污染治理项目的69.02%。完善城市环境治理体系首先要从监管入手,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法律执行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要各城市地区政府加大对各企业的管理力度,呼吁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会监管中去,共同为城市环境治理事业显出一份力量。再次是在城市市民居住方面,相关部门要针对目前城市建设工厂产生的环境阻力,深入群众中去对情况进行全面理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最低限度的降低建厂企业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

3结语

篇6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同时,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的多重压力,也陆续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传统技术与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污染排放量最多的产业,其转移过程可能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如果这种转移规模较大,就会对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脆弱的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部分发达国家以及东部部分地区发展初期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种种矛盾和危害,应该作为深刻的教训。如何既有序推进产业与技术的转移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又保证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普遍改善,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竞争国家之间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环境规制标准国家的企业,往往刻意降低本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从而使污染密集型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的天堂”(Esty,1994,1996)。同时,许多实证方面的研究表明,这种以环境规制标准降低来吸引高规制标准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往往是竞争到底的(racetothebottom),即这种相互竞争博弈的结果导致各竞争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一降再降,形成恶性竞争,使得环境不断恶化(ManiandWheeler,1999;vanBeersandvandenBergh,1997)。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完成污染转移、能耗转移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广大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已有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如夏友富(1999)系统阐述了外商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舒基元(2003)分析了国际污染转移产生的途径与根源,以及我国在利用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杨海生等(2005)根据1990—2002年中国30个省市环境、经济、贸易数据和29个省市FDI的数据,建立全球化与中国的计量模型,发现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对环境有负效应。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如杨昌举(2006)、黎金风(2007)、谢丽霜(2009)等,定量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以及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分析了污染转移与污染型产业转移的关系,发现区域间的实际污染转移变化并不完全与污染型行业的区域转移情况相吻合,而区域间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正好解释了这一现象,且技术进步在减少污染排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产业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当前环境污染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提供决策参考。

二、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

笔者选取2001年与2008年的工业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以及固体废弃污染排放数据,应用公式Pj=pijt+1pjt+1-pijtpjt分别计算出2001年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各类污染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比重的变化情况(见表1)。其中pijt为t年i省的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pjt为t年全国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有所增加以外,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中部地区除工业烟尘排放比重有所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所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烟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都有所增加。东北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也都有所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污染已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而就污染转移的程度来看,废水化学含氧量、氨氮以及大气二氧化硫这三类主要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而工业烟尘排放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工业粉尘排放向中部转移的程度则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主要向东部和中部转移。

三、全国污染型行业的产业布局变化情况

从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除固体废弃排放以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其中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初步猜想可能在2001—2008年,污染型行业的区域布局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发生了转移。以下将依据34类不同行业各污染物排放占全部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确定污染型的行业,并进一步分析2001—2008年间这些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情况。

(一)污染型行业的确定

不少研究将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量作为判定污染型行业的基本指标,这一标准虽然能衡量一个产业的污染密集度,但这里主要想测算2001—2008年间污染型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转移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因此,笔者将侧重于对行业具体污染排放量的测度,根据2001—2008年的行业污染排放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出不同行业各污染物排放占全部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其中不考虑被列为其他的行业),并依据各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排名,从高到低选取行业污染排放加总达到全部行业污染排放90%的行业作为污染型行业(见表2)。

(二)污染型行业区域布局转移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不同类污染型工业行业,以下将根据2001年和2008年不同污染类的污染型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应用公式Sj=nk=1Σykjt+1yt+1-nk=1Σykjtyt分别计算出2001年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不同污染类的污染型行业区域布局转移变化情况(见表3)。其中ykjt为t年全国j类污染型行业的生产总值,yt为t年全国工业总产值。通过表3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东部地区的化学含氧量污染型行业、氨氮类污染型行业、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和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下降,而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的比重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类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增加,但中部增加幅度较大,行业转移变化比较明显,西部则整体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东北地区各类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和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比重下降明显。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主要转移到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中部承接了相对较大部分的污染行业转移。

四、污染转移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从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来看,从2001—2008年间,污染开始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但通过第三部分的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的污染型行业占全国的比重是明显下降的。这两个结论出现了矛盾。而就污染转移的程度来看,第二部分的结论是废水化学含氧量、氨氮以及大气二氧化硫这三类主要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但从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来看,化学含氧量污染型行业和氨氮类污染型行业却表现为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向中部转移的幅度大于西部;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则表现为由东北地区向东、中、西地区转移,但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从第二部分结论来看,工业烟尘排放表现为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工业粉尘排放向中部转移的程度则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也与第三部分的结论相矛盾———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主要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而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主要由东北地区向东、中、西地区转移,且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是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主要向东部和中部转移。而第三部分结论中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却表现为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发生了转移。两部分的结论相互矛盾说明之前污染转移是由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发生变化所导致的这一设想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忽略了各区域污染排放技术对污染转移产生的影响。如果一个区域总体所使用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变好并高于其他区域,则即使其承接了较多的污染型行业,其污染排放量的比重也不一定就大幅度增加。同样,即使一个区域污染型行业未增加或者转移了出去,但其近几年总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变差或者低于全国平均技术水平,则其污染排放占全国的比重也可能增加或者高于其他排污控制技术高的区域。因此,有必要对2001—2008年间全国各省的污染排放控制的技术进行测算,看是否是因为各省份工业污染的排放技术发生变化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

五、污染转移与全国污染排放技术变化的关系

对2001—2008年间因技术原因导致污染排放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进行测算,从而了解技术变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通过将现实中的污染排放量与对应产业结构条件下应该排放的污染量进行比较,得出因技术原因导致的污染排放,具体见公式(1)。T=pit+1-31i=1Σ35j=1ΣSijt+1pjt+1Pt+1-pit-31i=1Σ35j=1ΣSijtpjtPt其中,pit+1为t+1年i省的实际工业污染排放量,pjt+1为t+1年全国j行业的污染排放量,Sijt+1为t+1年i省的j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Pt+1为t+1年全国工业总的污染排放量。31i=1Σ35j=1ΣSijt+1pjt+1表示t+1年i省在该省的产业结构条件下所应当排放的污染量,则pit+1与31i=1Σ35j=1ΣSijt+1pjt+1的差值则体现出t+1年i省因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原因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当pit+1-31i=1Σ35j=1ΣSijt+1pjt+1>0说明t+1年i省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pit+1-31i=1Σ35j=1ΣSijt+1pjt+1<0说明t+1年i省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T则为t+1年与t年相比i省因技术原因所产生的工业污染排放在全国工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变化情况,表现为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程度。当T>0时,即在t年到t+1年间,i省整体因技术原因导致工业污染排放比重增加,表明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发生了退步。当T<0时,即在t年到t+1年间,i省整体因技术原因所产生的工业污染排放比重减少,表明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进步。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全国四大区域版块之间环境污染转移的变化,笔者计算出2001年与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见表4)。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整体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表现为明显的进步,中部地区技术水平也有较大程度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则相对全国平均技术变化水平而言相对下降,而东北地区的污染排放技术下降更为明显。从分类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的废水化学含氧量排放控制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下降,且西部的下降幅度大于东北地区。从废水氨氮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来看,除东部地区技术提升外,中、西和东北地区都下降,其中西部技术相对整体水平而言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东北地区。从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来看,东部和中部都有明显的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都下降。工业烟尘排放技术东、中、西部都有所上升,其中东部和西部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东北地区的工业烟尘排放技术下降相对较为明显。对于工业粉尘的排放控制技术而言,除中部地区技术相对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外,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都有所进步,而东部地区进步最为明显。从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技术来看,东部技术相对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其余的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都表现为技术进步,且西部技术进步最为明显。

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农村环境保护;南陵县;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in Nanling County, such as drinking water, garbage, sewag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summarize the reasons for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to protect the rural environment in Nanling County.

Keywords: rural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ling County;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总体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环境污染加剧,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态环境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农村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

一、南陵县农村环境现状

当前南陵县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相互叠加,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饮用水源方面

一是供水设施不足,目前南陵县农村人口49.46万人,占南陵县总人口的90%,现有自来水厂21家,日供水总量约为8万吨,供应人口达30万人。其中地表水15家,地下水6家,通过近几年的整治,个别仍然存在着水质差和污染隐患等问题。二是随着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半山半圩地理、地质条件等影响,水资源缺乏和利用率不高仍是南陵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三是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突出,局部山丘人畜饮用水比较困难。由于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工程措施缺乏、集中式供水设施少、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农业生产、生活及工业污染等因素,南陵县农村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改善。

2、生活垃圾方面

一是南陵县8个镇均无标准化垃圾堆放和处理实施,垃圾分散,未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理。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垃圾填埋场存在规模小、选址不合理、大部分未采取卫生深埋、无害化处理,且防渗隔渗措施不到位。三是由于资金原因,县垃圾压缩性中转站至今未完成,县垃圾卫生填埋场需重新选址建设。

3、生活污水方面

一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住房不断增多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生活污水排污量将增大,污染隐患增多。二是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群众生活污水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存在到处乱倒、乱泼、乱排等现象,对水源构成一定污染隐患。

4、农业面源污染方面

一是农业发展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够,普便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了水源,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二是在水源附近从事农作物耕作,设置露天蓄粪池,有的粪满外溢,严重影响环境卫生。三是农村白色污染较为严重。四是南陵县养殖业发展比较快,带来污染后果也非常严重,大量的养殖,严重污染了水体。

5、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

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农村企业不断增多,且存在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现象,因此南陵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非常艰巨。二是南陵县各镇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污染比较严重、污染治理设备不完善,不能完全达到环保要求,更不适应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三是各镇环保结构不健全,不能及时进行环境监督与管理。

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1、重视程度不够,污染问题加重

长期以来,县级政府策重于办企业,抓工业发展,忽略了环境保护,因此使农村环保工作薄弱,没有深刻认识到现代工业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巨大破坏性、不可恢复性: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胁迫危害型,农村原具有的强大环境自净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的集中,使原本可以自然降解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的自净力而形成污染。建立在工业污染防治上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没有将农村污染和城市污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造成农村环境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环境管理,不利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的推广、选择,没有重视环境保护,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一些农技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导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的情况一直在加剧,甚至个别地区的剧毒农药仍在使用。由于没有配套的收集管理系统,农用薄膜技术在大力推广的同时,造成大量的塑料薄膜散落在农村土地上,构成新的环境污染。

2、措施不力、资金缺乏,农村污染治理的机制难以建立

国家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对农村小型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由于贷款风险大,却难以得到扶持。有些地区还没有建立乡镇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设立人员编制,对农村面源污染更是缺少资金。农村的环境管理,主要依靠县级环保部门,而县级环保部门存在人员编制少、配置不合理,要加大对农村的环境管理却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缺乏,农民收入低,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长期以来,污染治理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资金。农村环境保护公益性很强、没有经济回报或回报率较小,因此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也没有发挥主导投资作用。由于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单体市场规模小,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农村聚居点的污染日趋严重。

三、南陵农村环境保护建议

1、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各镇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成立环境监理站、确定专职环境助理员),实施有效监督与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我县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防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

篇8

1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环境问题

由于农村原有的工业化水平低,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长时间的农村的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出现了诸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减少,耕地面积较少等生态问题,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和工业污染的举措不断加快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工业污染得到遏制的同时,农村的污染愈演愈烈。整体来说,各种污染威胁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的健康,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这还将最终影响城市人口。目前,我们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概述。

(1)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演愈烈。

农村工业化主要发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特别明显的地区主要在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成为当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核心力量。但农村工业化在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极端代价。据相关资料不完全显示,目前,中国的乡镇企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考虑到乡镇企业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当下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的平均处理率,由于乡镇企业布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企业和农业用地之间相互交织,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最近几年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加强,农村的环境监督普遍加强,工业企业不断退出城市,进一步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这样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多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这虽然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工业污染地区的转移,农村的水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损害。2013年以来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在农村地区也愈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由于一年当中雾霾天数的越来越多,可入肺颗粒物数据在整个农村地区不容乐观。虽然农村的环境容量大,但是这种污染物由点到面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使得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其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2)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重污染点源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特别是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农药、畜牧业废水、废物的排放,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富营养化远远大于城市污水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因为地表径流与土壤入渗、降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更难以评价和控制,整治难度较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牲畜和家禽养殖业成为农业总产值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在增加农民和农村的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增加水产养殖业污染的发展趋势。整体来说,各类畜禽粪便污染程度已接近工业废水,水体中的化学肥料氮磷量已超过化肥,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越来越严重,另外,每个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的大量燃烧产生烟雾的空气污染,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对雾霾的产生和集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农村,简单的填埋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民现代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组成特点,与城市类似,其垃圾污染物数量猛增,原有的简单填埋已经不能成为其处理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家立法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相对薄弱,行政执法力度不足。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专门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条款仍然是空白,一些法律法规条款只是一味原则性地要求和限制,其可操作性不够强,执法机构不明确导致国家对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缺乏根据的法律法规。此外,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单位财政支持力度小,出现了很多行政机关的常见问题,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低,农村环境监管薄弱,容易得过且过,此外,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明确,导致其与环境资源污染成为“公共财产”,利益纠纷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都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度不完善,行政执法能力不强,很多执法人员不按原则办事,一味姑息和纵容这种境况。

(2)资金投入方面,城市和农村间不公平现象过于严重。

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相关资源的获取,以及资金的支持等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污染防治和控制资金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当中,即便在城市环境污染正在蔓延到农村的当下,这部分投放的资金还主要是城市。城市支持大量的投资资金主要限于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的完善,污水处理网的建设和完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设施缺乏,生活污水沿河排放的当下,农村的专项环境保护资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难适用于污水处理等专项处理。此外,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缺乏适当管理资金,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解决乡镇工业排污费收费,排污费不能用于环境治理,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得环境管理困难重重。当下,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部分投放的资金分散的情况还相当严重,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村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治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这使得在资金投放和利用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远远不能与城市相企及。

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1)优化城乡环保规划,健全城乡环保政策。

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引入城市和农村规划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根据农村的特点,服务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点源的分散,缩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系统,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差距。统筹城乡产业结构链,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既要考虑产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从环境污染和扩散的角度分析。由于对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地区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要积极推出环境政策的创新,使其适合农村地区,或者说是适合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为此,首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利用辅助的一些调控手段,促进该地区的利益,以弥补损害区域。其次,逐步建立环境政策引导体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保护环境,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身环境保护能力。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环境保护科技公司,使其运作于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因为以往这些科技公司的设立主要在城市,为此,在解决现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要实现职能的快速转换,使其对农村的污染问题进行专业的治理,这里面有技术和经济上的障碍。因为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相对单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处理的终端方法是适用的,甚至是唯一的。但是,农村生活污染种类繁多,污染的乡镇企业集约化畜禽和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严重,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进行治理和修复。二是农民群众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污染控制实践中,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适的技术处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此外,还应重点推广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清洁能源太阳能、沼气等。

(3)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增强各级政府干预环境污染的法律依据,填补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针对农村法律法规问题的空白,使得农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农村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公共事业,要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多层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信息的公开,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污染事故进行通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我们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才能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完善,也只有这样,在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才能针对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制定适合现有农村情况的法律法规。

4结论

篇9

关键词:化学工业;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绿色化学

化工工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化学、生物学等角度综合研究,这就导致了新学科―环境科学的诞生。

中图分类号:TQ042文献识别码:A

1. 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图1)。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不断加剧。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上至太空,下至海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空前强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达到危险的程度。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在1973年8月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图1 环境与人类之活动间的关系

1.2. 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各种污染物,使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污染物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侵入人体,使人体的各种器官组织功能失调,引发各种疾病,严重时导致死亡,这种状况称为“环境污染疾病”。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潜伏性等特点,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有的污染物潜伏期达十几年,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按时间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亚急性危害。在短时间内(或者一次性的)有害物大量侵入人体内引起的中毒为急性中毒,如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由于闭塞性换气不良,造成急性缺氧或引起心脏病恶化而死亡。少量的有害物质经过长期的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这种慢性毒作用既是环境污染物本身在体内逐渐积累的结果又是污染引起机体损害逐渐积累的结果。如镉污染引起的痛痛病、氟污染导致氟斑牙、氟骨病等。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称为亚急性中毒。

2. 化工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农业化工、化学医药、高分子、 涂料和 油脂等。它们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不同涵义,却又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具有连续性,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容。

2.1 化学工业的发展

人类社会迄今已经经历了四个经济时代的变迁,相应的形成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四种经济形态。进入工业经济虽然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化学工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化工污染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化学工业污染的发生时期、化学工业污染的发展时期、化学工业污染的泛滥时期。

2.2 化工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工业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转化加工的生产部门,其特点是产品多样化、原料路线多样化和生产方法多样化。由于其生产特点决定了化学工业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化工生产的废物从化学组成上讲是多样化的,而且数量也相当大。这些废物含量在一定浓度时大多是有害的,有的还是剧毒物质,进入环境就会造成污染。有些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又会引起一些污染,甚至比生产本身所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更为广泛。

2.2.1 污染物的来源

化工生产中,随着化工产品的原料路线和生产工艺的不同,所排放出的污染物也多种多样。

化学反应不完全。化工生产过程中,随着反应条件和原料纯度的不同,存在一个转化率的问题,一般的转化率只能达到70%~80%。因此原料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成品或半成品。余下的低浓度或成分不纯的物料,常作为废弃物排出而进入自然环境。若化工原料为有害物质,排放后便会造成环境污染。

化学反应的副产品、产品和中间产物。化工生产过程中,在进行主反应的同时,也常伴随一些副反应。这些副产品如不加以回收利用,当作废料排出就会污染环境。在贮存运输过程中,产品或中间产品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损耗,如化学药品、化工产品等因包装不严密,或因容器破损而流失,或因包装容器清洗水的排出,或在贮存过程中,有的内部还继续发生化学变化等情况均会造成环境污染。

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化学工业排放出的废弃物,不外乎三种形态的物质,即废水、废气和废渣,总称工业“三废”。

燃烧过程。燃料燃烧可以为化工生产过程提供能量,以保证化工生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但燃烧产生大量烟气和烟尘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如烟尘、臭味气体(H2S、NH3、酚)、刺激性气体(SO2、HF、酸雾)、有毒气体(CO、HCN、Cl2、汞蒸气)等

冷却水。无论采用直接冷却还是采用间接冷却,都会有污染物质排出。另外,升温后的废水对水中溶解氧产生极大影响,破坏水生生物和藻类种群的生存结构,导致水质下降。

设备、管路的泄漏。化工生产大都是在气相和液相条件下进行,物料大都使用管道输送,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由于设备和管道不严密、密封不良、腐蚀严重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往往造成物料泄漏。尤其是运转设备和活动部件,更容易造成泄漏。由于化学物料或产品从设备和管道中泄漏出来不易回收而造成环境污染。

2.2.2 污染物的污染特点

化工厂一般多集中在水源较丰富的江、河、湖、海附近,生产中的废水大都排入水域,因此化工产业对水域的污染变尤为严重。化工污染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毒性大,有刺激或腐蚀性

化工厂排出的废弃物中,有些是有毒或剧毒物质如废水中所含的氰、酚、砷、汞、镉和铅及无机酸、碱类等带有刺激性、腐蚀性的物质,这此物质对生物或微生物有毒性或剧毒性;废气中含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气体很多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气、氯化氢和氟化氢等,能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腐蚀金属、建筑物,污染土壤等

(2)种类多,危害大

化工生产排出的污染物种类繁多,除氰、酚、砷、汞、镉、铅等外,还有各种有机酸、醇、醛、酮、酯、醚和环氧化合物以及粉尘、烟气和酸雾等浮游粒子。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对生物、对人体都有很大危害。污染物进入水体会增加水中酸碱度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遭到破坏。酸碱污染物进入土壤,会使土壤遭到破坏,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增加,还可能影响气候和气象的变化。

(3)污染后恢复困难

受化工污染物污染的水域,即使减少或停止污染物排出,要恢复到水域的原来状态,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对于能被生物吸收的重金属污染物质,即使停止排放后也很难消除污染。被农药污染的土壤,恢复原来状态一般需要数百年。

3. 化学工业中的环境保护

在我国传统工业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其结果是自然资源的过分开始,污染环境,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21世纪要求从传统的线形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变革即可持续发展。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则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末端治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3.1 环境与化工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工业生产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得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境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为:人类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也不能以今天的发展损害明天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保护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一种提倡和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模式,用它取代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化学工业是对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和加工转化的生产部门,其产品和废弃物具有多样化、数量大的特点。废弃物大多有害、有毒,进入环境会造成污染。有的化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甚至比生产本身所造成的污染更严重、更广泛。由于化学工业对环境影响巨大,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对化工生产尤为重要。

3.2 化工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将预防和治理污染。贯穿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消费使用过程中,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以期对人类和环境不产生或产生最小的危害,这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行动中心提出的。它表述了原材料-生产-产品-消费使用的全过程的污染防治途径。

化学工业清洁生产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清洁的能源、清洁后处理。

3.3 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在生态工业系统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生态工业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图2所示为理想工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图2 理想工业生态系统示意图

3.4 绿色化工

绿色化学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是21世纪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其目的是将现有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绿色化学的理想一方面是实现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要求原料中的每一原子进入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并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 ;另一方面是生产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不产生环境污染。目前绿色化学与化工越琰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关注。

绿色化工技术还包括采用无毒无害原料、催化剂和容器替代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清洗剂,减少和消除健康危害和环境污染的技术以及对环境友好的清洁产品的开发。如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有机溶剂作油漆涂料的喷雾剂和塑料发泡剂、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工业清洗剂等。

4. 结语

化学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工同时也是产生污染的大户。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讲,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以搞好环境保护为前提,化工生产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就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由传统的高污染、高物耗能耗、粗放经营状态向以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未来的化学工业势必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且安全可靠的产品,还将为改进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科技进步和其它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喜凤,罗宏,张征. 21世纪的工业理念:生态工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58

[2].蒋展鹏.环境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杨永杰.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工业污染;策略

中图分类号: S21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农村地区在面源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持续推进生态乡镇创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地区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一、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一)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很多乡镇企业没有能够很好的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有的存在偷排、超排等行为,对周边农村地区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二)农村生活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农村地区生活、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产生量与城市逐步接近,难以自然降解的成分也不断增加,远远超出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逐年增大,绝大多数村没有建设完备的生活污水收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三)种植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我市多数乡镇是传统农业乡镇,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耕作水平的提升,广大农民一方面通过塑料大棚等方式,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化肥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约在30%左右,大量的化肥没有被植物充分吸收和利用,污染了土壤环境,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积累作用最终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四)养殖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传统的养殖是以农村副业的形式出现,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作为农家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水大量增加,相关存放、处置设施不完善,在部分养殖业集中的区域,养殖粪便和污水随意堆放和外排的现象比较突出,不仅污染水体和大气环境,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在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污染防治上面,个别基层领导干部还未充分认识到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来抓,造成农村环境历史欠帐较多。部分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较为淡薄,为了追求更大的产出和效益,往往是一味增加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量,对因此带来的环境危害却置若罔闻。

(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现行法律大多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目前农村地区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协调、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三)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力量薄弱

由于受机构、编制、人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环保系统还未建立起与农村环境工作形势相适应的工作队伍。全市绝大部分乡镇没有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少数乡镇虽配备了1-2名兼职人员,但存在业务能力欠缺、工作体制不顺等情况,难以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配套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导致我市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极低,大量农村生活污染物直接排入周边环境,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

(一)切实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农村环境保护职责,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

(二)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农村污染情况各异,各乡镇应当认真调查辖区内农村污染现状,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污染防治道路。一是深入推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大环卫”格局,推广“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将农村地区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妥善处置。逐步建设专门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解决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二是统筹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生态乡镇(办事处)、村创建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地区水、气环境质量。三是着重做好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少污染、无污染的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三)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一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投资保障机制,在现有市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金支持规模,着力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投入。二是逐步推行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市场化运营制度,并制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资金支持措施,探索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环保运行管理机制,广泛带动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确保整治效果。三是全力实施好“以奖促治”、“连片整治”等资金项目,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争取资金。

(四)认真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开设农村环境保护相关培训课程,分期分阶段对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村级领导干部进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培训。二是要把环境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教学计划,引导农村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习惯,带动并影响整个家庭提高环境意识。三是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及时公布与农村有关的环保法规政策、环境执法检查情况以及环境质量状况,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克斌.农村生态文明与社会稳定——以农村环境纠纷为视角[J]. 农业经济.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