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

篇1

[关键词]城市路灯;景观性;功能;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B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96-01

引言

路灯是城市建设核心硬件之一,素来享受城市眼睛的美誉。理想的路灯设计方案,不仅可以感受到人工美学的巧夺天工,同时也能折射出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影响城市形象和魅力的重要元素。同时,在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今天,路灯的设计要兼顾节能减排性能,在实用性、美观性、人文性与节能减排之间做出平衡。

一、城市路灯功能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夜晚出行频率增加,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是生活理念的转变。每天忙碌的学习或工作几乎占据了整个白天时间,迫使我们只能在夜间丰富生活,再加之生活理念的转变,人们不再满足路灯的基础照明功能,更多的是路灯设计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1.照明功能

照明是城市路灯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的延伸均要基于照明实现。城市路灯密密麻麻分布于大街小巷,为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环境的安全性,是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硬件设施之一。

2.景观化功能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路灯的存在都为单调的城市道路增添了几分生机。由于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早期路灯设计仅可以满足基本的照明功能,但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对路灯设计和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的城市路灯设计已经上升至景观化范畴,并具有白昼双重景观功能,在白天,其造型设计要兼顾城市文化与人工美学,在夜晚,其灯光效果和分布要满足城市夜景要求。

二、城市路灯设计要素

鉴于新时代下对路灯提出的新要求,在路灯造型设计中要以实用性为前提,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做到美观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实用性

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路灯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硬件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观化的需求促进了形象工程的出现,在城市规划时过于强调景观美,而忽视了城市路灯本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城市路灯要满足一定的照明质量,包括合适的照度和亮度、必要的眩光控制、舒适的光色选择等。

2.美观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路灯设计效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现在的城市路灯不仅仅要具备基础的照明功能,更要注重路灯设计的艺术性和整体规划的美观性。但是,由于资金限制等原因,部分城市路灯设计忽视了路灯的景观性,整体表现形式单一,与周边环境反差较大。

3.人文性

路灯不但是城市的眼睛,也是城市夜景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而城市夜景的表现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因此在设计中要融入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路灯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时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但在城市建设中,却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虽然很多城市开始重视路灯设计的景观性,但在文化特色方面尚存不足。

三、武汉路灯发展方向

1.景观化

密密麻麻分布的路灯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在漆黑的夜晚槲颐侵敢前进的方向。城市路灯通过把夜色中的城市亮点相互连接,勾勒出城市结构曲线,在黑夜的衬托下,城市脉络清晰可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白天,武汉路灯设计会遵循景观化设计原则,在路灯造型设计上下功夫。武汉是历史文化名称,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诞生了盘龙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首义精神等,是武汉城市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人文题材,而路灯作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在未来设计中必然会结合武汉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实现路灯照明功能为基础,在造型设计方面取材于城市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伟大的武汉人民会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实现人工美学与武汉城市文化的有机统一。

2.节能化

步入新世纪,武汉城市发展迅速,城区面积不断扩张,武汉现在已经拥有六条环线,而城区的扩张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撑,城市用电需求不断增长,而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对用电设备的节能化改造势在必行。路灯作为城市耗电的重要源头之一,节能型路灯的研制是未来武汉路灯发展的重点方向。节能路灯会以绿色自然能源为原料,如太阳能、风能等,通过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路灯供电,同时配置高频无极灯、LED灯等高效节能灯,从而减少电力消耗。目前为止,武汉已经完成琴台路路灯的改造工作,通过将高压钠灯替换为高频无极灯,实现节能一半以上,并极大提高了路灯使用寿命,使用效果事半功倍。

3.智慧化

近年来,武汉在实现中部崛起的使命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峰会上公布的城市排名中,武汉在“互联网+政务”排名中排行第一,可见,武汉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路灯是城市的核心硬件之一,实现路灯的智慧化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目前为止,武汉已经在部分路段(台北路、常青三路、建设一路等)开始试点智慧路灯,智慧路灯中镶嵌有智能芯片,通过芯片武汉路灯管理局可以获得每一盏灯的工况,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故障,从而减少有灯不亮现象的发生。而市民也可以通过扫描路灯芯片上的二维码进行自助报修,其便捷性和实用性不言而喻。

总结

路灯是城市的眼睛,在城市环境中具有白昼双重景观功能,密密麻麻分布的路灯是城市夜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连接夜色中城市亮点勾勒出城市轮廓,在城市夜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路灯造型设计要遵循景观性原则,在满足照明功能的前提下,做到人工美学、文化特色与节能减排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陶雪花.城市道路路灯景观性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5.

[2] 王斐.城市路灯造型设计形态语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11.

篇2

【关键词】园林景观;传统文化;塑造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理想与信仰。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积,留存在建筑中,与人们的生活融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园林景观恰如其分的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人们逐渐被园林景观塑造的传统文化所影响,并将这种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

文化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综合。狭义的文化是指形态意识产生的精神财富,主要包含信仰、宗教、民俗习惯、文学思想、艺术情操、科学技术等。传统文化则是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的物质体制和精神实体文化意识,是相较于外来文化与当代文化来说的,属于狭义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风俗、思想道德、技术心志等各个方面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传统文化具有的淳朴宁静、自然淡雅的审美观念,和谐顺畅、自然共处的自然观念,以及多样形式、充分生机的形象艺术,都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

二、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文化节点,它利用文化基因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园林景观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创造开发具有地方人文特点的现代园林景观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将传统文化转变为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并且对其赋予新的园林景观内涵是设计者肩负的神圣使命。现代园林景观以真实的传统地域文化作为依托,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并且向世人充分展示,将现代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观念。

三、现代园林景观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园林设计具体是指对街道、庭院、广场、公元、河岸、桥梁等全部的生活区域、工商业和娱乐区域等一系列的外界空间以及独立性质的室外空间建筑实施的环境园林设计,通过园林景观文化意义能够看出,园林景观充当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调和剂,园林景观设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估计视觉形象、大众心理、绿化生态及精神要求、传统文化是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园林景观层次的关键内容。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将会重新展示历史的光芒,能够使人们追忆美好的回忆,更加突显园林景观的唯一性,提高了园林景观的档次。

四、现代园林景观塑造传统文化的方式

(一)正视传统文化

城市是一个逐渐传承、有序前进的历史过程,只有按照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才能具有根基。园林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凭借一定的设计理念作为创造精神价值的原则。大部分人普遍认为传统就代表着旧观念、老思想。这样无疑令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研究仅停留在一些东西的表象上。总体来说传统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表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都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园林景观设计也是这样。实际上,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例如我们延续着一些很难舍弃的民族风俗习惯,因此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分离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应当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展示与继承传统文化

现代园林景观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能够借助于公园绿地、道路、雕塑、行道树等多种物体,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利用他们能够将传统文化大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工程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释放深厚历史地域文化。

1.公园绿地

现代园林景观中城市绿地是重要的部分,通过斑块的形式在城市整体生态体系中散步。在园林景观规划时,以城市的传统文化作为题眼,将无形抽象的传统文化进行形象化,进一步从不同方面显示传统文化。联系公园绿地的需求功能,根据突显的文化主题、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重要思想,应用碑文、栏杆、雕塑等一系列能够利用的载体硬件,将与城市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件、传说以及典故进行固化,彰显其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们在娱乐休闲的时候,不自觉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了解。

2.道路绿地

在城市绿地体系中道路绿地发挥了关键的生态廊道的作用,同时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展示特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能够彰显城市的现代园林景观特点,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应用各类载体硬件充分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特点。例如对古老城区中道路格局框架尽量保护,恢复使用历史名字,保持方正古城的空间布局,尽可能保护历史留下的老胡同等,特别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路名要尽可能的继续使用,将传统历史文化凭借地名的形式实施固化,充分利用乡土,将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能够更好的塑造传统文化意识。

3.公共设施

在人们平常生活中公共设施随处可见,并且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马路灯、垃圾桶、座椅、花台等。这些公共设施不仅使城市绿地凭借其自身的使用价值为人们使用和服务,同时还能利用它们具有的装饰造型作为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成功塑造城市的传统文化。例如马路灯具有变化各异的造型,观赏装饰性很强,其布局情况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传统文化,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园林景观的特点,布置协调且不同款式的灯具。

(三)利用色彩图案塑造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象征包含了很多的图案,例如中国结、窗花、祥云、金乌等,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利用这些传统的图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不仅仅具有深刻的寓意,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有效延续了本土文化,同时还能塑造独特的园林景观形象,使我们进一步与世界的交流。例如在墙壁、栏杆、道路等位置利用手绘或石刻的方法塑造祥云和龙凤呈祥的图案,能够充分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或者利用植物设计出十二生肖的各种图案,让人们欣赏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迹,这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现代园林景观的色彩是表情定位景观的重要元素,最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包括:红、黄、白、灰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这些色彩,能够准确营造园林景观的表情。红色和黄色能够塑造喜庆、祥和的气氛。例如在设计路灯时应用大红色的灯笼,在节假日的气氛中能够突出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在景观建筑中采用灰色,能够更加彰显景观特有的典雅与宁静,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色彩成功向人们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结束语

整体来说,园林景观的布置风格和意境等方面都能够有效塑造传统文化意识。我们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不断寻找传统文化和审美精髓,发扬传统文化,力争实现古为今用。纵观历史发展过程,园林景观设计始终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属于具备了浓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典型表达形式,对于世界园林景观的发展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光污染;景观灯光;规划

中图分类号:X820.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07-01

城市景观灯光建设的设计理念和追求目标是以照明设计为载体,对城市景观在夜间进行重新塑造,而不是白天的再现。在可持续发展阶段,提倡“低碳照明”,强调照明节能,将光污染问题降到最低程度,创造安全舒适、美观宜人、特色鲜明的都市夜景,这需要决策者、设计师、建设者、市民共同不懈地努力!

首先谈一下城市景观灯光关于光污染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景观灯光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在总体上呈现无序状态,夜景的总体质量不高,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夜景光污染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特征:

1.规划层面

城市夜景“千城一面” 在夜景照明建设初期,夜景规划、管理力度不足,工程光污染屡屡发生;夜景照明注重装饰,创意不够;片面追求大效果,忽视照明细节等问题。尤其对部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群体,不管其文化底蕴或其形象特征,大量的泛光灯或霓虹灯、LED 灯装饰,或加亮商业照明标志,破坏了建筑原有的文化与审美定位,具备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灯光设计作品数量相对较少,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城市名片”无法识别。

光污染区域密集程度大。进入21世纪,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已完成几轮夜景照明建设,国内光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这些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受限,光污染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城市区域。然而,仍能随处可见全国各大城市光污染的踪迹。

2.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不成熟。城市景观灯光设计不是简单的灯光亮化问题,而是要求从美学、心理、艺术、行为、美等多方面来塑造城市形象,需要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灯光设计师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完成任务。

3.管理层面

3.1管理缺位

景观灯光的设备在维修、管理方面比较欠缺。城市霓虹灯、广告标志照明、大型 显示屏若图片、文字显示不全、污浊、损毁的,没有在限定日期修复。由于灯具设备和施工质量、人的行为问题致使灯具损坏,没有按时亮灯,灯具忽明忽暗,灯具受损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种效果将适得其反,大煞风景。

3.2光污染防治立法缺位

国内现行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①、《环境保护法》②、《民法通则》③都暂无对光污染作出明确的规定,仅有《物权法》第 90 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法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该条是首次在法律层面上将光污染纳入法律规范范畴,但是没有详细的法律规范。各地政府为了限制城市光污染,纷纷制定起地方性法规: 2001 年修订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 年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8 年修订《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8 年修订《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可见光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期望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光污染是一个可以测量的东西,光污染到底产生多大的量属于光污染,这些都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指标,并且,尚未确定光污染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排放标准。虽然也有的地方在一些行业技术规范里明确提出去光污染的防控,如 2004 年 9 月 1日上海正式实施《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后又重新修订,被誉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首部限制光污染的地方性标准。该规范首次在我国明确界定光污染的定义。这些法规重点指向行业的技术规范,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只是强调防治问题,至于光污染受害者与制造者的法律责任陈述不成体系,不足以成为打官司的法律依据,操作性差。据新闻报道,上海市正式实施《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后,市容环卫热线每天就接到光污染十几个投诉电话。

1996年,上海出现了第一起因城市建筑物玻璃幕墙折射引起光污染的环保投诉,随后各地有关玻璃幕墙光污染的投诉不断增多。但也正是人们目光过于集中的原因,“光污染”一词的范围被锁定在玻璃幕墙上,而忽视了身边其它的光污染。

前一阵子报上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上海,一个市民将一个厂子告下了,认为他的邻居即这个厂子里的路灯太亮,严重影响了他的休息,诉状要求该厂停止“光污染”,并要求象征性地索赔精神损失费一元。官司打赢了。厂子的路灯不会再干扰这位原告的休息了。

上海一家汽车展销厅的高压钠灯直射附近一位居民的房间,让居民无法入睡。这位市民递上一纸诉状,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拆除对其造成伤害的高压钠灯,停止光污染侵害并赔偿人民币1元。今年11月1日,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宣判:被告应停止使用涉案照明路灯,排除对原告造成的光污染侵害;原告的其余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这是上海首例公开审理的光污染纠纷案件,也是全国罕见的原告胜诉的光污染案件。

4.标准化层面

4.1国际照明设计标准

CIE 是国际照明届的权威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先后组织出版了百余个技术文件,其与夜景照明有关的,关系比较密切的有:

(1)CIE 第 37 号出版物――室外环境照明;

(2)CIE 第 92 号出版物――城区照明指南;

(3)CIE 第 94 号出版物――投光(泛光)照明指南;

(4)CIE 第 01 号出版物――减少靠近天文台的城市天空光的建议;

(5)CIE 第 X8 号特殊出版物――城市天空光――天文学的烦恼;

4.2国内照明设计标准

(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3)《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4)《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JGJ/T-2008。

篇4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茶园;融合策略

我国茶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对于具有丰富茶文化资源的区域来说,重视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弘扬茶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深化旅游项目的文化内容,继而在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基础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1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价值

首先,从旅游市场发展和社会大众的旅游消费来看,旅游开发工作需要与社会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在此过程中,具有丰富内容和内涵的茶文化能够吸引大量爱茶人士的关注,并对旅游项目周边的娱乐、购物、餐饮等行业形成带动,从而围绕茶文化构建起完善的旅游消费链,推动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总之,茶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融合,能够有效拓展旅游受众群体,刺激旅游消费,对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消费者的旅游心理来看,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项目,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而且能够体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在社会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这种实现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旅游形式,恰好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和文化体验,并引导社会大众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茶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项目,以茶叶的生产环境为依托,能够确保旅游者对茶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做出更为直观的体验,因此,围绕茶文化开展旅游开发活动,能够在弘扬茶文化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形式。从社会功能方面来看,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开发项目,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社会功能。首先,由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具有着所有旅游产品都具备的共性特征,因此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娱乐游玩、放松身心的场所;其次,茶文化旅游产品具有独特性,其中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等内容可以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提升社会大众的素养。与此同时,茶文化中所具有的交际文化,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综上所述,围绕茶文化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能够实现与社会大众需求的对接,而且也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因此,具有茶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当重视茶文化与旅游开发工作的融合,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对周边经济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2茶园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意不足

虽然在一些盛产茶叶的地区,茶园这种旅游载体形式已经十分普遍,但是许多茶园中的茶园主题、茶园景观以及茶园文化活动等都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茶园吸引力与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另外,这些同质化的现象如果都能够有效彰显出茶园、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则对茶园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能够发挥出推动作用,但从同质化的内容看,许多茶园为了提升经济效益或者为了提升茶园吸引力,而以毁坏茶田为代价去建设硬质景观,而这些流行性的景观往往难以体现出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并造成了自然景观与茶文化内涵的双重破坏。由此可见,创新创意不足是茶园规划与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2.2文化特色不明显

茶文化与地域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内核,同时也是最能够彰显茶文化旅游项目魅力与吸引力的元素。旅游者选择茶园当做旅游目的地,不仅是为了观赏茶园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也是为了感受茶园所在地传统的茶文化以及相应的氛围。然而,在一些茶园的规划与开发中,茶文化、地域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茶园中可能有茶壶、茶杯等建筑造型,但与区域文化相关的活动项目却并没有融入到茶园建设中,这导致了茶园区域文化特色难以得到彰显,以及茶园文化内涵的欠缺。

2.3配套设施欠完善

一些茶园在规划和开发中欠缺对配套设施建设的内容,导致茶园出现了维护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的管理并不利于茶园多元化功能的体现,甚至难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这些问题在旅游淡季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如茶园中的茶室和餐厅简陋凌乱,路灯、座椅、标志标识等景观设施不完善,公共卫生间数量较少等,这些决定了茶园难以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也难以实现茶园自身吸引力的提升。

2.4产业发展失衡

当前许多茶园都将茶叶生产作为主要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茶园仍旧采用着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茶园经营者在茶叶种植、茶叶产品宣传方面投入了很多,茶叶产量以及产茶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但同时这些茶园在自身审美性和可观赏性方面却存在着不足,因此茶生产与旅游之间的关联性与融合度较为欠缺,从而导致了茶叶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出现了失衡,其中的餐饮业、住宿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3茶园开发原则

3.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原则

在茶园规划中,不仅要围绕茶树打造自然景观,而且也有必要通过这些自然景观彰显出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从而促使旅游者通过自然景观可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体而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茶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茶历史古迹主要是指茶人从事茶事活动或者其他具备纪念意义的场所。在茶园规划过程中,需要重视对这些茶历史古迹进行保护与修缮,特别是对于规划范围内的茶历史古迹,更应当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作出开发,从而与其他景观形成联动效应;其次,社会风情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社会风情包括茶风茶俗、茶文化活动以及其他与茶相关的文化传统。如在赣南地区,采茶舞是当地社会风情的一种,这种文化在茶园中的彰显,要求茶园能够提供良好的场地与整体氛围,从而使茶园具备浓郁的文化气息。

3.2功能性原则

茶园的开发不仅要重视实现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此,在茶园的开发与建设中,需要应用生态原理对开发过程与建设过程发挥指导作用,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园内生态系统。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所具有的吸引力,而且也可以向旅游者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而言,在茶园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首先,在茶树种植与养护方面,应当尽量使用农家肥,采用黑光灯、杀虫网诱杀害虫,同时有必要建设人工鸟巢,通过引鸟防治病虫害,从而彻底避免出现农药残留情况;其次,在茶园的整体规划方面,茶园的生态性也要与审美性相结合,其中,路、桥、涵、闸、渠以及绿化林网、水系布置等都需要形成靓丽的风景线。

3.3体验原则

在茶园开发过程中,对体验原则的遵循也是对旅游者参与性的强调,而重视与强调旅游者的参与性,能够让旅游者对茶文化旅游项目及其文化内涵做出更加深刻的认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与旅游行为已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对劳动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体验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时尚,在此背景下,旅游者不仅希望在旅游景区进行风景观光,而且也更愿意在旅游景区参与手动参与体验活动,从中体验到旅游景区带给自身的更多乐趣。虽然茶园的开发在满足旅游者这一需求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一优势的发挥需要旅游项目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为前提。具体而言,在茶园建设中,处于可采摘期的茶叶能够供旅游者进行采摘和品尝,而处于成长期的茶叶则能够供旅游者参与日常维护与管理,如茶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当然,这一过程也要重视茶叶生产与采摘技术的科普,从而让旅游者了解更多自身感兴趣的内容。

4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4.1明确项目定位

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需要根据茶园所在地具有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对茶园的类型、主题等作出定位。其中,茶园的类型决定着茶园所能够提供的活动项目、服务特色以及功能。具体而言,茶园可以分为示范茶园、文化展示茶园、休闲度假茶园、科普教育茶园、茶叶种植生产茶园和具有多元化功能的综合性茶园等。在茶园类型的确定中,需要对场地特征、资源特征做出充分的考虑,并对其他茶园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做出借鉴,从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茶园的主题在茶园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茶园的景观风格与文化内涵。茶园主题的确定,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茶树的种植方式和品种等作出考虑,从而有依据地开展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从而彰显出茶园的创意与特色。

4.2合理规划功能分区

茶园功能分区需要对交通便捷性、环境保护以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做出充分考虑,各个功能分区之间需要体现出紧密的联系,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住宿需求等。与此同时,茶园功能分区还需要与当地茶产业相结合,明确茶园在茶产业中所具有的基础地位,从而确保茶园各个功能分区能够体现出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具体而言,茶园中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生产区、服务区、游览区、文化展示区以及综合管理区等。

4.3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

茶园开发的根本追求就是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确保旅游者能够通过茶园体验到茶文化带给自身的体验和乐趣。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不仅是茶园打造特色品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升茶园吸引力的关键,因此,在茶园开发过程中,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是十分必要的。特色活动项目的策划,需要对茶园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做出充分的挖掘与整合,同时也需要对旅游者的需求做出调查,从而实现自身优势资源、特色资源与受众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茶园还需要与周边景点相结合,进行大型活动项目的开发,从而提升茶园活动项目的影响力,丰富茶园的活动内容。

4.4制茶示范场的打造

制茶示范场的打造,对于普及茶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制茶示范场的打造中,建筑所具有的整体风格需要以所在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场地内需要设置文物展览室、表演区以及教学区,展现当地茶叶发展历史,并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提供必要场所,这对于提升茶园的文化内涵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示范场的景观打造来看,需要围绕茶文化,使用茶建筑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如在制茶示范场中,可以制茶流程为主体进行雕塑、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使用制茶工具等实物进行造景,从而对制茶文化进行展现。

4.5定制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茶园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范、推动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同时有必要树立定制化的服务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应用到茶品开发过程中。当前,许多爱茶之人会在新茶成熟之时来到茶产地参与茶种植劳作,而他们的目的仅为了能够品尝到新茶的第一缕茶香。当地的茶农将这些人称之为茶亲,而这一群体的壮大,也为茶园开发定制化的产品奠定了受众基础。在茶园中,可以根据游客喜欢的茶叶品种、茶叶口味定做茶礼,另外,可以利用茶树认购与分包的形式让旅游者参与到茶叶采摘、炒制的全过程中,使他们享受自身的劳动成果。

5结语

在旅游开发中重视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让旅游项目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茶园作为茶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的产物,对于茶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在茶园建设中,有必要遵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原则、功能性原则与体验性原则,在开发过程中,则需要明确项目定位、合理规划功能分区、策划具有特色的活动项目,同时有必要打造制茶示范场并开发定制化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茶园吸引力与影响力,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庆威.生态茶园旅游开发现状及前景探讨[J].福建茶叶,2016(9):214-215.

[2]刘春丽.信阳休闲茶园生态旅游开发路径选择[J].焦作大学学报,2014(4):88-91.

[3]李丽娜.生态观光茶园对产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J].农业考古,2013(5):244-249.

[4]邱海蓉,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271-274.

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商业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是一种外来词汇,又被称为大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存在于公共场所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场所的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态度。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自身是什么形态,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水体、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也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2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在国外发达的现代都市里,虽然车流如织、熙熙攘攘,但从城市建筑的整体外观到局部装饰,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甚至一些广告、路灯、马路、花草树木等,都极有秩序与美感。虽然有些国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和宽阔的街道,但是其历史悠久的城市和街道仍无处不焕发着甘醇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园到街道,从室内到室外,甚至一树一花你都能感觉到每个细节都不是随意而致的。这是什么样的思维在推动着这一切的设计与实现呢?毋庸置疑,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民,把他们所认为最好的,最合理的生活方式,借着身边的一切,尽可能充分的向外界表达,通过这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最终实现的是人们整体的生活方式与心态,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文化倾向与质量。在这样的一种城市状态下,无论是现代化的都市,还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都能在满足居住的前提下,还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心灵上的沟通。焕发出这个城市的最理想的精神状态。而我们国内的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却没有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失去了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基础—公共性,如北京的中央电视塔,那个像灯笼似的电视塔虽然有405米高,但是连我们的电视台都不再宣传它了,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可笑。而上海的东方明珠知名国内外。在河北省涿州市中心,毫不吝啬的将一座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复制并缩小的放置在河北某大学城附近,这难道可以体现这所大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整体文化环境设计。而这些复制品的旁边就是毫无秩序的交通和年久失修的建筑。这样的公共空间艺术能给这个城市的人们带来什么?文化?沟通?还是尊贵?都不是。而是一种摆设,仅此而已。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几千年的典雅、尊贵、胸怀博大的文化精神在哪儿?就说当今的社会文化品质与精神,与上个世纪的文化艺术精神相比较,期间的差距也是不少的。

3 商业区公共艺术的现状

视觉元素的角度分析与当地文化传承是否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交流是否深入,纵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原创精品匮乏、迎合低层次审美的愉悦之作不时出现,艺术家与公众审美对抗的现象也呈现日益激化的趋势。出于城市“补妆”为目的的公共艺术建设,一方面,因为过度强调视觉与形态方面的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公共艺术与所属地区历史文脉的融合以及对于场所精神的表达,城市地缘文化流失严重;另一方面,

过去,由于认识不足或者资金欠缺等原因,人们有时忽视了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而仅仅把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必要设备来对待。实际上现代公共环境设施并非处于某种新的特殊的雏形阶段,它是人类从线性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以多维思维方式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结果。现代公共环境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的概念。从人类环境的时空出发,通过系统的分析、处理,整体地把握人、环境、环境设施的关系,使公共环境设施构成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将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生,人类与环境关系更新的重要性的同时,开始认真地把公共环境设施与建筑物一样列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以求确立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环境设施带给人们更加舒适、方便的生活,也是城市风貌最有力的高度概括。

4 城市商业区公共艺术的发展

城市商业区的公共艺术伴随着城市商业区的成熟发展起来,城市商业区的公共艺术发展主要是靠对于本地区文化的吸收和对商业人群的细化来推动,分年龄层和分消费水平等来区分城市商业区的公共艺术,而从具态来看,商业区现在也区分的越来越细,从以前单纯的百货大楼,到后来的商业步行街,到现在的城市综合体,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像现在的城市综合体已经不满足单纯的扩大建筑面积,并且已经开始重视退让红线的距离,把更多的环境还给人群,从交互性来说,公共艺术必须在这种自由度大的大空间里面才会显得价值很高,并且设计师从趣味性,文化性,互动性等都会显示出关怀的一面。

5中国传统民俗与商业区的结合

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 这个八十年代改造的建设,至今已有30多年,长约960米,宽22米,它是南朝梁时佛教圣地明教寺居东段,晚清李府居中段,目前约有 129户商户。 虽然步行街商业繁荣和人流密集是其他区域不易见的,但当初开发设计的缺陷,也制约了步行街后期业态布局、功能配套等。耿福兴、李府,一个是安徽的名小吃,一个是安徽名人故居,如果不经指点,外地人可以很便利地找到么?进去、出来都很直接,没有广告、图册和宣传的互动,没有与步行街的环境有机融合。景观不太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与环境、地域的融合,给人地方印记不深的感觉。经过调查,也有人对步行街的雕塑持有疑惑和不解,“没有特色”是最突出的,街上的雕塑并不是不好看,而是没有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非常突兀。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思考,在东北看二人转感觉特好,但在北京看就仿佛在欣赏盆景。文化的脉络要清晰,要有地方印记,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民俗文化要想发扬光大,需要一个很好的载体。合肥新建了一个 “迎娶”民俗文化的豆瓣汇步行街,民俗文化与商业街擦出火花,不论是否修成正果,无疑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在豆瓣街的300多家创业门店中,民俗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街内可以看到非遗传人马家轩,从消费者的惊奇程度而言,民俗文化有着相当的商业价值。豆瓣街“迎娶”民俗文化并非偶然。“与南北知名特色商业街不同,豆瓣街的定位是面向合肥本土。”我们不难想到,商业街要想烙上“本土”的印记,除了具有历史记忆这一先天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合肥本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精华,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篇6

一、现代生态校园景观规划的构思

(一)营造低造价、高格调的校园景观空间。坚持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有机结合的理念,通过植物造景、园林小品、石景等景观设计不断改善校园环境,运用园林环境艺术手法,使校园总体环境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同时统筹考虑景观效果与内在功能的统一,做到既美观又实用,满足师生室外阅读、休闲的需要,努力打造布局合理、清新雅致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校园环境既能体现学院的文化底蕴,又能展现时代特色。

(二)人、校园、环境友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高校是能源消耗集中、需求量大的地方,如果不加强管理或者缺乏节约和环保意识,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危害。因此,生态校园对于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都要遵循节约、环保的原则,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环保资源。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集体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友好,不仅直接影响这一组织的凝聚力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情绪和工作绩效。学校是人才密集、文化丰富多彩、信息交流广泛、相互交往频繁的特殊群体,只有使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职工之间学生之间以及职工与学生之间等各方面关系融洽、和谐共处,才能有益于人的身心和素质的协调、全面发展、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校园,信息畅通。生态文明高校的建设必须适应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高层次的文化内涵。要强调信息的流通和交换,密切各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发挥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体现高校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功能,校园内建筑设施要尽量智能化、人性化、网络化,外部装饰也应简洁明快,富于艺术新意,更贴近自然,符合生态情调。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争取了国家财政250万元,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力求实现“一站式服务”和“六个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及生活数字化)。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目前,数字化校园的硬件改造已基本完成。

二、文化三进,建设职业文化校园

高等职业院校将职业文化融入教学和生活,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实行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开展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营造环境育人、企业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文化氛围。

(一)产业文化进教育。学院主动对接区域支柱产业,与湘电集团共建了3个二级学院,将产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健全产业文化育人机制:校企双方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把产业文化育人作为重要内容;把产业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师生下企业接受产业文化熏陶;产业文化素养要求引入技能大赛;产业文化素养纳入育人评价指标。

(二)工业文化进校园。学院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校园环境,在实训中心西头绘制了一组机械、电气产品画,在文化广场前坪增设了大齿轮工业小品,在新能源大楼二楼建设了一流的风电陈列馆,在学院主干道两侧安装了风光互补新能源路灯,展现了校园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有机融合,用新颖的载体将工业文化元素引入校园育人环境,用实景和产品对学生进行了工业文化的渗透与熏陶。

(三)企业文化进课堂。学院把湘电集团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融入课程,将湘电集团“力道”文化作为必修课,将湘电集团凝练的“十力”文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衔接,演绎出新的文化内涵。学院校内实训场地和学生宿舍管理中,引入了企业6S管理模式。订单培养班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了教室布置,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提升职业文化素养。

三、文体相长,建设青春活力校园

(一)文体活动设施完备。学院拥有1个近千平米的学生素质拓展中心、1个可容纳35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2个田径运动场、1个室内体育馆、4个篮球场、4个羽毛球场和2个乒乓球场,学生文体活动有着充足的场地。

(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学院每年开展田径运动会、体育节、健美操比赛、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女子排球比赛、职工气排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举办了学术文化艺术节、主持人大赛、“蓓蕾杯”征文比赛、“畅想青春”辩论赛、“大学生读书月”、“书香养德,文化育人”文化展、“雅韵三湘•艺动校园”专场音乐会、“畅想中国梦”书画笔会等文化娱乐活动。运动场矫健的身姿,图书馆求知的身影,舞台上青春的活力,无不展示着电气学子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2011年学院健美操队在湖南省大学生健美操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2011年学院女子排球队获二等奖。

(三)社团活动彰显个性。学院现有大学生记者团、蓓蕾文学社、健美操协会、舞蹈协会、自主创业协会、摄影协会等22个注册社团,每个社团都有指导老师,安排了专门经费和活动场地,各社团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推动着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近年来,蓓蕾文学社每月出版一期团报《星火报》、每学期出版1期团刊《急流》;健美操协会、蓓蕾文学社荣获“湖南省优秀社团”称号;“自主创业协会”、“舞蹈协会”荣获“湘潭市优秀社团”称号。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才智,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结论

篇7

由古至今,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博采众长,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突破,尤其以创意思维为核心的内涵设计,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瑰宝,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并且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下愈加的光彩夺目。从古典奢华的洛可可风到密斯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再到后来的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此时现代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有机结合了,更融入了别出心裁的艺术创意,是艺术结合技术、材料综合发展的大爆发,大胆运用管道和金属结构部件,充分发挥创意思维的创造性,将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创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格局。创意思维的融入逐步打破了环境艺术设计中“千城一面”的局面,有机的结合艺术作品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风土习惯等,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如立于澳大利亚碧蓝的海波旁的悉尼歌剧院,其清爽活泼的白色风帆造型为大海又增添了一份激情与活力。其设计思想不拘一格。据说是源于棕榈叶子扇形叶脉的启发,设计了一扇巨大的风帆浮于港口,挑战了传统思维里的建筑功能和价值预期,并且最后得到了世人的一致推崇,赢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学奖,并在如今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在创意思维中行走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设计师们不断寻觅人类本体与自我审美需求的协调中不断发展,在新型的多向多维文化心理意识的推动下,创意思维的注入给予了设计全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与未来的发展期许交相辉映,创造出更多热情积极的艺术设计。

2.1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北京香山饭店是在贝律铭先生的主持下设计的,依傍于优美的园林风景,并将建筑群贯穿于其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并且重复的几何图形的运用,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巧妙地融合中西,而马路灯具、楼梯栏杆、桌椅陈设等设计民族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极致的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而类似于此的,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对于我国的设计师们来说,在借鉴世界上已有的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加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一大创造,也是设计思想的进步。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文化元素加以创新和修正,融合创意思维,架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文化桥梁,是我国未来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多元多级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和比较中成熟,而只有当历史感悟与时代意识、精神物质融合之际,创造性思维的能量才能发挥到极致,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才能得以升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也是传统价值观与现展观的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更加契合社会现实,也是在一代又一代设计师们的实践和摸索中提炼出来的,虽然风格迥异,但是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基本趋同,是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中国国家馆,主题彰显城市发展的繁华,而又透露着中华智慧。设计中以“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为主线,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在城市发展中的精神与气质,又结合了现代低碳环保的环境发展观。此设计完美的诠释了发展与文化的联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得到了一致认可。

3、结语

篇8

关键词:隰县、城市广场、火车站广场、生态环境、自然地形

一、引言

火车站广场的建设,不仅是铁路建设项目重要的配套工程,也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提供了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的场所。火车站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会客厅,集中体现当地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且增强本身的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促进当地的城市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体系。

二、建设背景

山西晋中南铁路(瓦日铁路),西起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东至山东省日照港,全长1260公里。是我国“十一五”铁路建设重点工程,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煤炭资源运输通道,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铁路经过山西省西南部地区的洪洞县、蒲县、隰县境内,并辐射大宁县。建成后,与南同蒲铁路和沁沁、武左铁路相连,将成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根据《山西晋中南铁路火车站设计建设标准》显示,该铁路建设项目在隰县预留火车站,这为隰县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实现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同时也优化了隰县的投资环境。

三、建设现状

1、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隰县城南乡石家庄村,环境优美,地理优势独特。东邻209国道,西接凤凰山,北靠石家庄村居住区,南侧为石家庄村村级水泥道路。距离县城中心仅15分钟车距,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地貌

现状地势整体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之势。最高点高程为960.54米,最低点高程为910.48米,高程相差50.06米。现状用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和居民建筑等。

3、地质条件

根据项目地质勘探报告显示:该场地无断裂构造发育,地层连续、地基比较稳定,不存在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等重大不良地质现象(作用),且位于泄洪口等危险地段的上游,不存在潜在的危险。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四、规划定位

隰县火车站广场的建设,以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展现隰县的特色风貌为手段,以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根本,将隰县火车站广场建设成为集商贸物流、旅游开发为特色的生态风景区。

五、规划原则

1)便捷性:项目路网的建设布局应满足各种交通工具的便捷到达和出发,体现出具有地方地形地貌特色和路网的构架。

2)艺术性:项目广场休闲景观的打造,应尽力创造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的城市广场景观特征。

3)文化性:作为城市门户和窗口的站前广场,展示在成游人面前的应该是最富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本质。本项目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与铁路特点,通过隐喻的手法,具象的造景元素和符号,在广场的设计中透漏出隰县的文化底蕴。

4)以人为本:设计从普通市民和过往游客两角度作为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满足不同情趣、不同层次的市民和过客对广场活动场所的多样需求。

六、规划手法

利用基地特有的山地地形和内外条件,以进出站人流和周边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植物造景和硬质景观搭配为主要手段,以满足内在功能前提下的景观营造,强调对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的提升,创造功能合理、交通流畅、环境优美、个性鲜明且服务于大众的隰县城区站前广场。

七、总体规划方案

根据《山西中南部铁路火车站设计建设标准》,该铁路线主要为货运铁路专线,客运需求量占得比重较小。考虑到隰县近年来客流量统计数据和本项目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并结合拟建项目所处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特点及未来20年内发展的可能,以隰县火车站站房设计的客流量为依据,确定隰县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停车场的设计规模。

1、总平面规划及功能布局

由于隰县火车站广场地处山区,因此规划站房至广场方向高度逐渐降低,广场所处位置地势变化较陡,立体空间感较为丰富。广场中心位置平均标高较站房±0.000低约3.60米。并依次布置候车厅――站前平台DD台阶DD广场中心区DD台阶(两级)――广场入口――广场前道路。

规划广场整体由“站前平台、广场中心区、广场缓冲区、西北侧停车区、南北两侧绿化景观区及广场入口”等组成。

站前平台及台阶:广场中心区与站前平台采用2组台阶进行连接,台阶两侧设置无障碍坡道,站前平台宽10米。台阶的设置高度考虑整个广场及周边区域系统联系,考虑进出站人流的合理承受能力,同时利于烘托站房的建筑主体。

广场中心区:南北长75米,东西宽66米,占地4950O。广场竖向设计整体为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广场中心的设计高程为941.335米,西侧的设计高程为941.50米,东侧的设计高程为941.10米,东西采用0.5%的设计坡度,以满足广场的排水需求。。

规划广场主要由四组立体防护绿化带、两组立体文字景观绿篱(暂定:大美隰县、笑迎八方)、两个花坛、一个中央灯塔构成。广场中心区以花岗岩及大理石铺面为主,局部辅以景观绿化作为点缀。广场中心区四组立体防护绿化带主要以草坪、花灌木及小型乔木为主,周边设有供行人休息的嵌入式木座椅。此区域为整个广场的步行交通区域,承担着广场人流集散与活动、休闲等功能。广场中心区照明采用中央灯塔及地灯。

西北侧停车区:主要为公交车、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停车场。占地面积2898.88O,共有停车位50余个。各停车场之间用小型乔木及大型灌木围和,保护整体整洁。停车场照明除利用中心区灯塔及两侧路的路灯外,还设有庭院灯。

南北两侧绿化景观区:主要为小型乔木、大小型花灌木和草坪进行混合种植,以保证保证周边自然环境及生态要求。

广场缓冲区:位于中心区与广场前道路之间,占地面积约1588.83O。纵向中轴线主要采用台阶的设计手法,进行竖向空间的提升,着重解决基地高差问题。中轴线台阶两侧与基地景观相融合处理,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缓冲区由西到东竖向高程逐渐降低,西侧高程为941.17米,东侧高程为916.69米,高度相差24.48米。

广场入口:接广场前道路,作为整个广场的入口。入口广场两侧设计进入式停车场,主要重点考虑沿街商业、休闲旅游等人流车辆的停放问题。停车场占地面积1170.6O,共设计车位35个。

2、交通流线组织

规划隰县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整体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手法,人流由广场台阶进入广场后进站上车,车流通过广场北侧的市政道路进入车站停车场,泊车后进站。由于受项目基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广场车站道路设计无法实现环路,故在项目实施运行后,应加强车站静态、动态交通的有效化管理,以满足送站、接站车辆能够高效、有序、便捷的疏散,避免造成拥堵。

3、总体竖向设计

规划广场总体竖向设计是依据隰县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的火车站候车厅及209国道道路中心线标高进行竖向设计,新建道路及排水情况,在满足城市(基地)竖向规划条件下,综合考虑项目区土地开发的土石方平衡进行纵断面设计。

4、广场照明工程

广场照明工程主要考虑各功能区的夜间照明及绿化景观灯的设置。本项目的夜间照明设施(路灯)主要围绕广场缓冲区(台阶两侧)、入口区及社会停车场进行设置,选用功能节能型高压纳光灯,单臂,杆高3~5m,间距为30m,数量约46个。广场中心区照明设置高杆灯塔一座。

本项目夜间绿化景观灯的设置主要围绕广场中心区和南北景观绿化区进行设置,选用功能节能型灯具。

5、广场绿化工程

广场绿化工程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生态性原则、地方性原则和景观性原则。同时,要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强调植物在覆盖空间中的作用,尤其是规则式配置时,要选用遮阴效果好、树型优美的树种;强调植物与景观小品、铺装的组合效果;广场空间中需强调植物自身的观赏性效果;利用复合式栽植,强调植物的组合美。植物景观形成外密内疏、南北围合、东西通透的整体景观风貌。植物材料选择:1)上层:树型优美,树冠浓郁的高大乔木;以雪松、油松、塔柏、国槐、法桐为主;2)中层:以观花、色叶小乔木为主,以木槿、紫叶李、红叶碧桃、紫薇、红枫为主,延长观花期,丰富四季景观。3)下层:选择高度不一、色彩多样的地被植物,丰富植物立面效果,重要地块选用时令花卉,营造热闹气氛。主要有胶东卫矛、红叶小檗、连翘、红花月季等。

6、广场安全防护措施及无障碍设计

整个广场设置完善的指路、指示、警告和禁令标志,设计原则:标志牌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单柱牌下缘至地面高度为1.8~2.5m,悬臂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6.0m,标志牌均为反光标志,图案文字采用钻石级反光膜,底板采用高强级反光膜。由于本项目地形高差较大,规划在站前平台、站前广场及广场缓冲区平台等四周有较大落差的地方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和挡土墙护坡等安全措施。广场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是解决如何由广场进入候车厅的高差问题,根据《城市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方案设计无障碍坡度进入站前平台,然后进入候车厅。

7、广场配套设施建设

规划广场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厕所、管理用房和广场配套商业。规划设置公共厕所两座,一座位于广场东南角,一座位于火车站候车厅内。规划广场的管理用房主要包括环卫设施、市容市貌、交警、治安等,位于候车厅西北角的综合服务楼内。广场的配套商业沿广场前道路两侧进行布置,层数为两层。

8、市政管线综合设计

1)给水:项目供水水源接至东侧石家庄村居民供水,管径DN100。

2)排水:项目雨水经雨水干管收集排至石家庄村南的排水渠,管径DN800;污水主要是候车厅及综合楼产生的污水,排至火车站化粪池。

3)供电 :项目供电电源接至至石家庄村变压器。

八、结 论

本项目在规划设计时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山地地形特有的景观要素,同时也融入了隰县当地的自然、人文等文化元素,极大地塑造了隰县火车站广场的地域特色。项目的建设,不仅为隰县城市居民出行、商贸物流、旅游资源等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理想空间《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字:归属感城市识别城市文化文化景观高效性

1源起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是规模宏大,在这种形势下,无法避免的出现了建设“”的现象,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之下,进行无节制的建设,对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每个城市都在追求所谓的“时代性”,但是由于对时代片面理解,盲目的攀比效应明显严重。比楼高、比路宽,比广场多,大兴土木,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有量而无质。结果是千城一面,毫无地方个性,城市原本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特色底蕴遭到破坏,虽然这种现象已被广泛关注和认同,但是却只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并无缓解之意。

城市是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体。城市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有文化的印记,每一个建筑、每一个景观都是特定历史记忆的反映。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直观体现,是城市的人格化产物,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所以如何更好的处理城市与人的关系,更好的保护和塑造城市风貌,引导并加强市民对于城市的情感,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文化景观的塑造和城市归属感的形成。

2背景研究

2.1城市――视觉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背景。城市文化表达和传递的主要形式是视觉文化,包括城市的公共设施、街区风貌、主要标志、基本建设项目,比如主要的建筑、广场、公园、商场、道路、雕塑等。这些是可视化的文化积累和体现,从不同侧面展现城市灵魂。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城市文化的物质形式、外在表现。

据统计人接受外部信息83%来自于视觉,人们通过视觉了解这个世界,而文化景观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城市的故事,传承城市的历史,在城市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景观是一种可视化的景观,是一种有着目标的物质存在,解码城市的奥秘。

2.2市民――市民归属感的形成与意义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处所,不仅仅是人们朝夕相处的家园,更是人们的精神依托。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依赖、认同,即“归属感”。城市归属感就是城市内的居民对城市地域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依恋等心理感觉。

对于城市而言,居民归属感表现在城市对居民产生的熟悉感和亲和力,有利于维护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对居民来说,这种归属感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寄托场所,有助于消除城市居民的孤独感和离群感,同时也有助于市民更加愿意改造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传统中遗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建筑风格样式、风土民俗生活方式等改变着居民的价值观念,并且以其为核心,城市归属感得以建立并繁盛起来。

2.3城市与人――城市特色的互动机制

城市特色是城市与人之间的媒介,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互动的桥梁。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的确,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一个城市区域特征和人文精神的积淀和浓缩。每一个城市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经济等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面貌、城市建筑色彩、街道景观、城市文化等等。这些构成了我们对城市的印象,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城市最直接的途径。

作为媒介和桥梁,城市特色是否高效的发挥其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与人的亲疏关系,而城市特色的营造则是设计师不断的对城市认识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师需要提炼城市的个性特征,然后通过视觉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形式翻译给广大市民,市民通过对于所接纳信心的分析和综合,最后形成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城市特色从物质状态转化为了一种精神状态。

3如何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高环境特色

3.1建筑文化

建筑群是城市环境的主导力量,城市是自然和人工的共同结晶。建筑群在环境中能否协调统一,是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建筑中除了对于建筑的排列组合之外,建筑立面犹如室内环境的壁纸,起着敲定城市基调的作用,人们都希望自己家里的墙壁有着统一的格调,没有人愿意四面是各种风格的杂乱无章的组合,在室外环境中同样如此,过度的多样化不能给人以稳定的感受,且不说在求快速发展中根本就缺乏对于立面的深入设计。所以统一个基调非常重要,“求大同,存小异”才能让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否则所有城市都将是一块块的没有区别拼图而已。建筑的立面决定了城市的格调,或清新,或优雅,或质朴,或奔放。

3.2交通文化

3.2.1地铁景观

地铁景观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地铁作为城市的一种快速的交通方式,被普遍而频繁的使用,匆忙的人流穿梭在各个地铁站,但是地铁站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否也应该个性化和景观化?

每个城市的个性不一样,地下空间建设要实现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应更多的在其设计中融入地区特色文化和景观。现代地下空间建设是城市另一种特色的建设。在未来社会中,它将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城市新风貌的生存空间。

地铁景观的营造,有利于不同站台的区分,减少城市居民坐过站或上错站的现象,也有利于在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景观氛围,地铁文化景观的塑造犹如地铁之于日常生活非常必要,地铁的拥挤和嘈杂需要文化景观的缓冲和分散,而城市的信息也能在高人群密度的环境中高效的传达。

3.2.2城市公共导向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设计作为一个城市与人沟通的手段之一,在传达众多城市信息的同时,对现代城市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系统化、规模化,生动化的城市公共导向系统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城市信息的传达,还可以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

不同的城市应该有独一无二的公共导向系统,可以在色彩上进行一定的区分,也可以在标志和材料上进行一定的区分,城市公交导向系统在功能完备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其识别性和特殊性。

3.3 广场文化

广场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中的一个节点,作为一个节点空间,是承载文化传播和特色识别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广场的设计当中必须充分体现地域性,文化性,独一无二性。

所谓广场,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块大的硬质铺装,上面点缀着几个休闲亭廊的景象,而应该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或者结合自然环境和当地人们活动需求而创造的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的集散空间。

广场是人流集散的主要空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场所之一,也是营造浓郁景观气氛的最佳选择,所以对于广场的深入设计非常必要,并且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出最易识别,且最有感官美的设计方案。

3.4 公共设施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中曾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而当我们想道街道时,我们应该会想道马路边的路灯,常常找的垃圾桶,或者走累了需要休息的座椅。

街道家具作为满足城市居民必不可少的服务公共设施往往很容易被忽略掉,但正是街道家具最能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它们在街道中被人们所紧密使用,并且反复的出现,与周围建筑、场所空间等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城市协调的视觉环境,构成了现代城市街道的一种标志性景观,使得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正是通过这些平凡并随处可见的公共设施,使普通的街道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使一座座城市看上去生动活泼、富有特色。

4 结语

科技与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繁荣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使得城市从外表看起来更加发达、更加国际化,但是这种繁荣犹如海市蜃楼,让人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丧失本应拥有的安全感,却在别的城市找到本不应该感受到得的熟悉感,长此下去,城市的意义便被削弱了。

个性是一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基础,缺乏个性的城市,不可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就没有持续的城市竞争力,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人力和资本的投入。

城市特色的树立离不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但更离不开各级政府对自己城市所抱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论大工程、小工程,甚至小到一个城市的标识,广场的一个坐凳,花园里的植被,以及人行道的铺装,路灯等都要精雕细刻, 城市特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不断更新与磨合,所以重在坚持和不懈的尝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所去之处,都能感到时空异化带来的感官体验。人们所在之处都能很自豪的讲出自己城市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陈立旭著.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2]周向频. 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城市规划汇刊, 2001.

[3]吴志强等编著.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4]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5]胡智英,宋志英. 城市风貌特色的保护. 城市设计.2008.

[6]刘慧,杨新海. 城市风貌设计初探. 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

[7]王峡,孙晓玲. 城市公共导向系统设计与信息传达. 交流平台.2009.

篇10

城市是人类文化必然的产物,是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人们在共同感知的事物。城市的发展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并且是可以被视觉感知的。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由于视觉感知是人们认识环境最基本也是最初始的通道,所以视觉化倾向的形成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并对人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或潜移默化、或直接地影响着人的认知和判断。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也开始借助视觉这一信息传达手段展现自己的魅力。城市视觉形象是指城市的公共生活环境,即普通人能够在城市空间中体验到的城市景观。著名的社会学大师丹尔贝早在1976年曾说过:“现代美学如此突出地成了一种视觉美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在如今的城市中,这种“视觉文化”特点显得越来越突出。概念中城市视觉形象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客观物质文化的一面,如城市建筑的形态、空间的环境、公共设施、植被绿化的营造、户外广告的规划以及城市活动、事件等;二是指人们对这种城市物质形态转化为视觉形式的主观感知,如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特征、城市的亲和力、人们的归属感等。所以说城市视觉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是通过视觉要素的设计来完成的,其主要功能是传播城市信息。人们通过整合各种感官特别是视觉感知接收到的信息,便形成了关于这座城市形象的认知。这种认知把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当这种认知与当地鲜明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时,城市的辨识度便会提高,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会大大增加,从而形成对于这座城市的印象。

二、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内容的组构

视觉形象设计是城市形象设计系统中最直观也是最为基础的视觉表现,是城市精神、内涵、个性等外在表达的重要载体,它将城市最具特色的因素集于一身,因此它就成为整个城市形象系统中内容组构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基于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这一因素,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内容组构主要包含有城市的建筑、景观、户外广告、广场、道路铺装、绿地、雕塑、公共设施、水景、照明设计以及城市形象标志、色彩、吉祥物等,这些视觉上的要素,主要是以构筑物为主体的人工环境为主,也是形成城市特色最为直接的因素。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曾经说过:特色有地域的分界、是历史的构成、是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的凝结、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典型的表现。其中“地域、历史、文化、民族、一定时间、地点的典型事物”,每个词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一座城市若没有自己的特色,便难引起公众的注意,城市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其有效的解决之道应当是以当地的地域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通过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向公众迅速、准确地传达城市特征信息。

三、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

特征迥异的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本与灵魂。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当地域文化借助于某种视觉要素的载体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城市的识别形象就容易形成,并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历史延续和象征。从地域文化包含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看,地域文化与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体现为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特定的地域文化对城市中各视觉要素的形态、空间、色彩、材质甚至尺度都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有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视觉要素的设计又会提高整个城市的识别度与品位,显示出个性特色。地域文化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地域文化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本,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一切决定城市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的、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如重要历史建筑、艺术、人物、事件、诗词及考古挖掘的历史文物等,这些在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精髓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风格和文化风貌。当今的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更需要有从“城市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这一理念,通过对历史遗留下的元素进行保留与重现、对功能进行利用与置换,使得城市历史文脉在视觉形象的层面得到延续。在历史元素的保留与再现方面的,日本的城市景观设计堪称是典范。东京的银座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最大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是许多百年老铺与本土品牌的发祥地,与巴黎的香谢丽大街,纽约的第五街齐名。其中始建于1881年的和光百货就位于银座繁华高级商业区的十字路口,建筑顶部的时钟塔一直是它的象征,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一直留存至今。可以想象,如果和光百货从银座消失了,银座的商业历史也就意味着中断。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彼得拉茨教授夫妇把废弃钢铁厂改造成颇具震撼力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也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设计上作者遵循和利用了生态原则,深入挖掘了该场所的历史文化,通过改造与再利用和保留、置换的设计手法,延续了典型的前工业时代的历史画面,体现了尊重工业时代的历史延续和现状的设计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北京798艺术区的建设。厂区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随着80年代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798厂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随着原有的工业外迁,需要在闲置的原址上有更适合城市发展和定位的新型产业。于是艺术家和文化机构纷纷入驻,在对原有朴实无华及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工业厂房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对工业厂房在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他们带来的是对于原建筑和新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尊重历史文化遗留,艺术区的名称仍沿用了原北京老厂区的名字798,并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悠闲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和个性特色的艺术聚落,成为了北京都市化进程中文化的新地标,在国内外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不仅是庞大的建筑,城市空间中任何一个细小的要素都可以成为保存城市历史与文脉的重要因素。如韩国庆州公园内的“缸状”垃圾筒、首尔仁寺洞木质的户外广告招牌、苏州老城市区灯笼样式的路灯等,都细致地向公众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2.地域特征的表达

如果说城市的历史文化代表了纵向时间层面的城市文脉,那么城市的地域特征则代表了横向地区层面的城市文脉。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恰当地表现出对古城苏州地域特征的充分研究与理解。新馆安静地嵌入于一片传统民居聚集区,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等名园,所以在设计上借鉴了苏州传统民居与古典园林艺术的表现方式,以墙和小庭院围合的建筑群构成非对称布局,体量上“不高、不大、不突出”,与周围传统街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相互整合的观念是对于江南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的情感因素的表达和对周围民居的建筑特质与生活精神的反映,传统苏州园林独特的意境在设计师独具匠心的现代设计语言中得到了诠释。巴渝人有着“磐石般”坚强的性格,其文化中包含对“山”的描述和赞颂随处可见。从重庆市大型彩色浮雕“岩之魂”作品,可以透视到当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浮雕采用不同的自然石材和硅酸盐石质加工材料,来呈现岩石和重庆人与自然的对话,通过各种艺术处理手法,揭示重庆人和城市衍生及其发展的过程,成功地表现出地域特征和巴渝文明的渐进史。重庆独特的巴渝文化以城市雕塑为载体得以传承和发展。作为地域特征的延伸,民俗是一个区域的集体记忆,是生活、文化与历史的统一体,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嵌入进一个城市的肌理中,具有自身的特色与魅力,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并加以维护。

3.彰显人文精神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它的提炼需要尊重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积淀,通过标志性城市视觉形象的建立能够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认定。日本在历史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国,地理资源环境单纯造就了日本人对自然景观敏感而细腻的表现,文化发展至今尚具有鲜明的特色。日本的城市景观设计平静、和谐、平衡,设计中他们将平凡的自然提炼出来,变换投射到精心组织的城市景观空间中,充分体现了日本禅宗的空灵、简单朴实、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不仅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然的珍爱,也表达了他们传统而独特的审美意识。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设计的崎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在以距离地面7米的“空中之林”为主题的城市广场上,栽植了220棵榉树。营造出具有展望和商业功能的“森林的休闲廊”交流广场“、下沉式广场”“、草之广场”、座椅、屏障标志、台阶状跌水等空间。试图创造出一种与环境对话和“人与自然共生”的都市广场语言,将自然提炼与升华,与枯山水的意象一致,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使每位来这里的人都能产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共鸣。佐佐木叶二用这片极具生命张力的榉树林,表达了对自然的偏爱,也表达了日本人文精神中对于“真”的审美需求。当然,真正能够彰显人文精神的因素并非形式本身,而是来源于地域空间意境的感知蕴含了社会、文化、历史、自然及风土的内涵。如果对一个城市地域的历史文化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不可能对一个地域人文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地域性的人文精神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地域性的人文精神。

4.回归生态的理念传达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传统,并以此来判定自身的归属。自古以来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蒙•得•瑞恩曾经说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不谋而合。“天人合一”的生态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一方面关注的是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对地域特色资源进行保护,设计上采用独特营造手段和技术、使之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注意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如废弃地的改造、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地域特色的再现等。日本千叶市的家乡公园设计,设计师运用了地域性特征的符号:水车、风车、农舍、农作物等可以营造农业空间特征的元素,公园被设计成进行人与自然共存的环保教育的场所,使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合肥的环城公园,设计上以环绕护城河的绿色植物带为基础,顺应自然,采用敞式布局手法,形成了线带状敞开式公园。由于环城公园绿树成荫,环状的水系恰似一条碧绿的丝带束在新城与老城之间,被人们形象地誉为城市的“翡翠项链”。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密集居住的城市环境,人们与自然隔绝开来。嘈杂的街道、耀眼的户外招牌、灰冷的建筑物……,在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生态设计”概念被日益重视,这也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