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就在《针织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后没几天,从权威部门传出消息: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结束,并已送相关主管部门审议,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公布。
众所周知,材料、信息、能源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新材料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巨大变革的到来。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发展新材料产业,包括基础材料、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层面的工作,纺织便属于基础材料领域之一。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先进的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建材、纺织等6大类25个分类材料,到“十三五”末,基础材料产业将“由大变强”,形成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制造能力,促使基础材料产业实现升级转型,先进基础材料总体实现自给自足,并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
除了基础材料,在关键战略材料领域也少不了纺织的身影。新材料“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发展9大类32个分类的关键战略材料,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分离薄膜、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电子陶瓷、先进半导体和稀土材料。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百余种关键战略材料将全面实现国产化,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为众多关键产业发展提供材料支撑。
篇2
《规划》设立了“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十大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十项重大工程,目的是为了立足发挥已有优势、加快弥补薄弱环节、提高材料保障能力等。其显著特征有三:
一是强调了与其他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作为新材料产业的第一部国家级规划,在面临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同时,《规划》紧扣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衔接一致的同时,还注重了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规划的协调。
二是强调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历时两年,涵盖思路研究、确定框架、专题研究、文稿起草、规划衔接、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多个阶段,并实地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下游用户三个层面研究形成了200余万字专题报告,征求了120余家单位意见,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的行业专家、学者、院士超过800人次。
三是突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10项重大材料工程,细化到400项具体产品、技术和装备,并对每一种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关键技术装备、主要应用领域等做了详细描述,使地方新材料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能按图索骥,有章可循。另外,《规划》在考虑从政策引导、政策扶持、投融资保障、创新能力建设等九个方面,对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等设定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下面就未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材料生产和产品需求、产业发展。长期以来,材料与产品间的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市场对产品存在需求,进而拉动材料生产的 “拉动效应”,即“市场―产品―材料”,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开发能力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壮大,材料与产品间的作用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推动效应”(即材料―产品―市场)和“拉动效应”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研发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材料产品是基础,创造或发现市场需求可能才是决定产品应用及发展前景的核心,这意味着新材料企业不仅应关注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还应将关注点向下游应用转移,并尽量占据产业链条上的增值点。
二是高端与核心竞争力。产品价值微笑曲线表明,上游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和下游产品营销与服务占据产品的大部分价值,而中间制造环节占有价值的比例较小。由此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只要发展新材料高端,就可以获得产品上游的大部分价值。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第五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上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披露的一组数据:“全国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更为普遍。”
篇3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会”更是今年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未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等,都在“两会”期间做出明确的规划,而事关国家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创新的战略新兴行业也成为了政策热点之一,这也为未来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指向。
发展高峰期来临
“两会”的胜利闭幕,预示着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确定,在去年复杂的形势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茂兴教授表示,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而与过去几年的两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是2011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3月5日,温营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三次提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预见,战略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未来五年政府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新主题。
黄茂兴还认为,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这也为我们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国际国内发展机遇。
政策将密集出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已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代拟稿)》,同时还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并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发改委还要求加快推进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据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毕,《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处于待批状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专项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是明确的信号,预示着“两会”之后,一组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担纲的产业政策群将密集出台,贯穿全年的投资主线已经开始清晰。
新兴产业破冰
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受益于市场的主流趋势与国家的强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能源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发展势头较为迅猛,《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所涉及的累积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5万亿元,其中包括国家投资以及受其拉动的商业化社会投资。
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我国自主提出的TD-LTE已被国际电信联盟列为4G两大候选标准之一,预示着我国将在4G时代的国际通信市场拥有更多话语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未来3年产业收入规模可能呈现40%以上的复合增长;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于积极推进产业化和商业化,通过示范试点工作来改进新能源汽车,最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新材料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产业升级、高端装备行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据测算,未来新材料市场增长率仍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市场规模在2012年将超过1300亿元,是最具增长活力和投资机会的领域之一。
生物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投向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新药研发、创制领域的专项资金将超过4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提升―倍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黄茂兴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产业绩效预期好的特点。对整个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望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投资路线显现
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理财服务部经理陈少东认为,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的导向,在市场上将呈现滚动式发展,投资者要抓住波段性机会,把握盈利方向。
由于新兴产业需要培育期,从产业政策出台,到产值成效的显现,期间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陈少东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板块经过培育期的炒作,会处于高估值的状态,当业绩公报后,会有估值性的调整,可以长期看好。
在细分产业上,陈少东看好高端制造业与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机会:“目前高端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时点,随着数控机床等高水平装备的顺利投产,相关行业利润将明显增长。新能源汽车在经过前期的培育后,已于去年开始试点投放市场,预期今年投产规模将继续扩大,动力电池前景门淘。”
篇4
内外驱动开拓产业疆土
新材料产业本身就是国家要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而其他六大产业对新材料也有迫切需求,同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我国新材料产业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目前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但是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外资不断渗入,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构成较大压力。从国内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目前新材料行业的发展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薄弱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等,这些也是规划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大领域聚焦化工重点
《规划》将“新材料”分为六大领域: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在化工相关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大新材料产业。
第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被放在首要位置。我国具有明显的稀土资源优势,但是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多数资源被廉价输出,很多高性能稀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与我国的资源拥有地位不相称。规划提出,我国将重点开发高纯稀土金属集成化提纯、高容量大功率储能材料、稀土合金快冷厚带等生产技术。
第二,先进高分子材料。规划中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与传统化工业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是化工业中两大合成材料——塑料和橡胶的未来发展方向。该领域包括三个方面: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
特种橡胶规划中定义的特种橡胶实际上是广义的,涵盖了目前国际上已经产业化和正在产业化的所有合成橡胶品种。重点产品目录列出了19个具体的橡胶和弹性体品种,包括溶聚丁苯橡胶和稀土顺丁橡胶。规划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特种橡胶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笔者认为要完成这个目标还十分艰巨,尤其对于个别品种。如丁基橡胶,2010年我国产量不足4万吨,而进口量高达24万吨。虽然目前已公布的在建拟建产能超过30万吨/年,再加上已经运行的9.5万吨/年产能,2015年以前总产能达到40万吨/年问题不大。但目前国内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基本都是引进或在引进的基础上改良的,在产品质量上还很难与朗盛、埃克森美孚分庭抗礼。因此,规划中强调“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也是国内市场满足率大幅提高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规划还提出要扩大异戊橡胶生产规模,笔者认为这一点需要慎重。异戊橡胶很多需求领域是与天然橡胶竞争的。垒球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天然橡胶产业兴起后,异戊橡胶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一度萎缩。就中国来说,合成异戊橡胶的市场规模也一直受天然橡胶影响。2010年国内合成异戊橡胶产量4200吨,进口6.6万吨;而之前2003年我国异戊橡胶进口量为4万吨,2007年为5.3万吨,近10年起伏比较大,增长不能算快。另一方面,2010年天然橡胶消费高达300万吨,其中进口胶超过75%。业界一直在呼吁异戊橡胶替代天然橡胶,以便化解中国对进口天然橡胶过度依赖的风险,但这几乎是生产商们的一厢情愿。因此,扩大异戊橡胶的应用还需政策扶持,遇到类似问题的还有溶聚丁苯橡胶等品种。
另外,原料保障问题对某些橡胶品种非常重要,如乙烯、丙烯、丁二烯、异丁烯、异戊二烯等,目前国内供应或受到其他产品的竞争;或资源被垄断;或生产成本高企。原料多元化、原料生产技术进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可以在早些时候的烯烃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找到解答。规划的区域布局中也提到“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应坚持集中布局、园区化发展,注重依托烯烃工业基地,围绕下游产业布局”,这是产业发展的立足之道。
工程塑料规划重点发展产品目录中包括的工程塑料有九种: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PBT、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醚酮和聚砜。规划要求积极开发的有PTT和PEN等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和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等高端牌号。工程塑料的规划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对于具体品种而言是难易两分。例如聚甲醛的新建拟建扩建计划已经让业者开始警惕“产能过剩苗头”;对于聚碳酸酯,我国2010年、2011年净进口都在100万吨左右,目前国内运行的聚碳酸酯装置中,只有拜耳(上海,10万吨/年)和帝人(嘉兴,13万吨/年)两个外资公司所建的够规模。燕山石化今年2月刚投产的6万吨/年装置是与三菱合资的,中石化在天津建设的26万吨/年装置是与克合资。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自主建设的规模化聚碳酸酯项目,需加倍努力。
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氟硅材料方面,国内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规划强调“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着力调整含氟聚合物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等等”。
各种先进膜材料等功能高分子以及一些制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的重要中间体如己二胺、己二腈、TDI、MDI、HDI等也列入了重点发展产品目录。
第三,高性能复合材料。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比较耳熟的产品有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其中碳纤维列入十大重点工程: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目标:到2015年,碳纤维年产能达到1.2万吨/年,基本满足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运输装备等需求。
篇5
新兴产业大多是以高精尖的技术为其立本之根,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防军工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和产业规模。迈克尔•波特认为新兴产业是新建立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它出现的原因包括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新的顾客需求,或是因为经济与社会上的改变使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有开创新事业的机会。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可以系统地分析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机会与政府,这六个因素共同作用构成系统。在对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探索上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如何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如何确定新兴产业战略性选择指标的权重,以及新兴产业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影响力等。
2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概况
2.1宿迁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宿迁市是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也是江苏省最晚成立的地级市,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55万,分别列全省第4位和第7位,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和洋河新城。地形为大面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多、交错复杂,是著名的“意杨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宿迁产业发展进程中,轻工业的比重一直高于重工业,第一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如图1)。其中,新兴产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经调查,2010年宿迁市仅有新兴产业重点企业282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其中新能源企业34家,新材料企业58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45家。2013年1月,为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宿迁市正式施行《关于支持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意见》首批确定建设六个新兴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
2.2宿迁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宿迁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企业产值规模和整体竞争优势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产业集聚初步形成,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各县区、开发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形成了新兴产业集中区域。新能源运用项目———生物质发电企业如宿迁凯迪、中节能(宿迁)、国信(泗阳)等都分布在省级开发区内。宿豫区在开发区规划建设光伏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已集聚了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山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良胜太阳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新材料产业集中规模也很明显,彩塑包装企业主要集中在宿豫区井头镇,形成了聚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约11亿元。另一方面,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具有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2005年以来,宿迁市新兴产业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建设,有重点地推进科技项目攻关,走自主创新之路。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彩塑包装、秀强玻璃、精科智能电器等企业重点围绕环保新材料、光伏玻璃、智能电网等核心科技,进行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以技术的率先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的领先发展。
2.3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宿迁新兴产业发展竞争的劣势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兴产业规模偏小,产业规划不到位。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仅132家,占比7.3%。完成销售收入95.88亿元,占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0.67%,仅为新兴产业规模最大的苏州市的1.9%、徐州市的24.4%、连云港市的30.3%。目前新材料企业分布在不同地区,很难形成规模经济、达到集群式发展的优势,每个园区均汇集了新材料产业不同领域的各类企业,布局缺乏专业规范。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缺少高技术人才且人才竞争压力较大,层次高、复合型技术人才和拥有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缺少。尽管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仅仅通过高薪来刺激员工,并没有良好的用人机制,出现了高精尖人才高流失率的现状。宿迁市高端领域产业多为空白,例如,在新材料方面,仅仅在功能性膜材料上拥有自己的研发成果,能达到较高水平,而当下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适用性比较强的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几乎没有进展。如纳米材料领域,目前只有宿豫区博迁光伏新材料生产纳米金属粉体,用于制备光伏产品的导电银浆,而且规模较小,2011年仅实现销售收入102万元、利税15万元。此外,宿迁新兴产业创业发展后劲不足,融资体系脆弱。新材料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一般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投入资金多、风险大、产出高。正是由于前期研发投入的资金多,风险性也同样很大,而且资金的回笼速度较慢,导致银行不愿意向新兴产业贷款,民间融资也不愿往风险大的新兴产业投入,资金获取的难度大,最终使新兴产业只掌握着少量资金,这些资金难以满足其发展的要求。
3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3.1从政府角度(1)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和江苏省已经制定了一套鼓励性政策。宿迁市应在落实这些政策的同时,加强政府的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这一问题,整合宿迁市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将资金投入于新兴产业中的潜力企业的发展壮大。给予新兴产业优惠的土地政策,优先对新兴产业分配土地。政府采购时,首先考虑本国本地区的产品,优先采购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使新兴产业达到规模经济性形成有实力、有影响力产业园区,在考核招商引资方案时,若项目为新兴产业,则增加认定系数,使考核变得容易。(2)培育骨干企业,打造有特色的产业园区。整个社会资源,将资源集中到新兴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对于年均产值超过亿元、增长迅猛、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以及具有大幅度增长潜力的重点企业,要格外的关注,给予这些企业特殊的发展政策,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使它们能快速增强企业实力。对于年均产值超过5亿元、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大企业,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性政策,让其成为当地的核心企业、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加大对泗阳县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宿豫区包装新材料和再生橡胶循环经济产业、宿城区光大静脉环保产业园以及沭阳县、宿迁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等特色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以上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国家、省重点新兴产业特色基地。(3)明确产业重点,加强财税政策扶持。依靠目前市场和未来市场的需求量、资源消耗低、产出水平高、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环境污染小等要求,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装备、新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型薄膜包装材料、新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化工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和生物技术药、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生物肥料等产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及材料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三类产业。规划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的产值目标。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逐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支撑推动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合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金融机构设立新材料产业开发专项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进一步创新金融工具,担保机构操作流程要进一步简便快捷,银行针对实体经济的放款额度和质押物范围要进一步放宽,政府针对鼓励发展的高新项目以及在同行业处先进水平的龙头项目要给予更多资金扶持。
3.2从企业角度(1)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是核心。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产学政研之间的交流沟通,生产创新方面要及时和高校交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研发的重点委托给高校,同时配合高校的要求,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新产品的生产中。可采用签订合同、定向培养、高薪招聘等方式,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科研人才投入到新兴产业之中,满足企业、满足行业要求。(2)把握市场需求脉搏,加强成本控制。企业不仅要前瞻性地去塑造买方的体验,并通过这样做来推动销售增长,借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要加强技术创新,以最合理的工艺降低企业生产和营销上的成本。控制成本是企业发展的不断追求,只有把成本控制在最低,企业才会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有发展就要求它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对于宿迁新兴产业来说,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要研发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大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创新同样是增加产品销量的有效手段。通过销售手段的创新,会一定程度改善原有营销方式的不足,进而增加整体的销售水平。同样的营销成本,销量增加了,也就使单位产品的营销费用减少了。综合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创新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企业整体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3)聚焦核心产业发展,实现集中多元化格局。新兴产业的发展应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运用集中多元化的发展方针,对新兴产业的核心业务类别和核心区域进行优先发展,引导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发展结构,并制定分行业、分业务类别、分区域的分类引导方针,形成了以某区域为核心集聚区和层次分明的支柱业务、先导业务、新兴业务。在坚持“一区一主业”基础上,充分发挥联动互促的作用,使产业体系的差异化更加凸显。同时,加大跨行政区域的合作交流,加强各板块之间的产业联动,大力促进形成各版块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协调发展格局。已有的一些走在国内前沿的新材料企业应该适当给予中小企业支持和引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打造一批新材料中小型特色创新企业。
4总结与展望
篇6
通知提到,经过三年努力,要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聚丙烯腈(PAN)原丝、高强型碳纤维的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型碳纤维单线产能产量达到千吨级并配套原丝产业化制备,高强中模型碳纤维实现产业化,高模型和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基本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需求;碳纤维知识产权创建能力显著提升,专利布局明显加强;碳纤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水平。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
通知还提到,拓展碳纤维行业下游应用:
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围绕航空航天、军事装备、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对高端碳纤维产品的性能要求,建立完善上下游一体化协作机制,保障供应性能优越、质量稳定的碳纤维产品。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民用航空航天领域关键结构件的应用验证,达到适航要求。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跨海大桥、人工岛礁等重大基础设施中的示范应用。
篇7
今天,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和市委党校在此举办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招商专题研讨班,目的就是要结合实际,通过专题研讨,剖析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招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对现代产业集群和产业招商的认识,明确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路径、突破口、关键技术、关键项目和要素支撑体系,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这次培训,采取专家授课、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相结合,培训内容丰富,时间安排紧凑,对工作在工业经济第一线的同志们来说,机会非常难得也非常必要,希望同志们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招商工作
1.产业集群化是现代产业发展大势所趋。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集群的内涵上突出了产业的现代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产业和产品的同质竞争,更有可能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更有希望获得市场定价权。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区域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产业集群化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氟硅新材料、空气动力机械、光伏产业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工业产品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对区域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加快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是我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和努力方向,也是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产业集群培育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招商的过程中,尽管市场机制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但健康的产业集群在其发展或升级的关键阶段,政府的作用却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大家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现代产业集群的培育方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现代产业集群培育的途径,正确定位政府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对转型的科学引导作用,主动做好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规划、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围绕产业集群规划和培育,切实加强产业招商。
二、明确我市现代产业集群培育目标和方向
市委、市政府对加快主导产业培育、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前期,由市经信委对我市氟硅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了一定研究,牵头制定了《氟硅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一揽子规划,明确了我市“十二五”期间产业培育方向和产业发展的目标。
1.产业培育方向。大力培育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金属制品、特种纸、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
2.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市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知名的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的空气动力机械和高端气体压缩机制造基地;新能源、金属制品、特种纸和绿色食品分别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产业制造基地。
三、切实抓好我市现代产业集群培育的重点工作
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形成合力,敢于创新、甘于苦干。具体来说,要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一是要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作为欠发达地区,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接下来几年中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民生保障等一系列的大工程、大项目等待建设,所以发展仍然是我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第一要务。二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虽然我市的主要任务仍是千方百计求发展,但并不是不择手段、不计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产业培育和产业招商过程中,要有选择、有目的、有导向性地引进优质的、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好企业、好项目。三是要树立“工业化、城市化协同推进”理念。随着我市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产业平台的不断拓展,单纯的工业化已经不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在工业化和产业培育过程中融入城市建设的步伐,现代产业集群的培育和现代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发展。
2.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一是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小,龙头企业在全市经济中占的权重较大。2011年,巨化、元立、开山、明旺四家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22%,而按照四家企业的“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将给我市带来560亿的新增产值。所以,我们必须加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度,深化与巨化一体化发展政策,尽快研究出台扶持元立、开山、明旺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的“一企一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二是要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带动作用。要发挥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配套的辐射效应,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同时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要发挥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优势。要鼓励我市巨化、开山等龙头骨干企业以省级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建立研发设计基地,推动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我市产业技术水平。
3.推进产业招商新突破。一是深化完善产业招商机制。要在总结前几年产业招商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招商小组,建立完善每个产业一个领导联系、一套工作班子、一支招商队伍、一个决策咨询机构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扎实做好产业的项目谋划包装、空间布局、项目招商、决策咨询和招商服务工作,争取每年市本级两个开发区和各县(市、区)能引进一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二是抓好龙头企业和产业配套项目招商。坚持以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产业招商,加强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热点研究,致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央企、上市公司和总部经济项目。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板块,谋划一批相关产业链项目,排出一批实力强、技术新、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价值高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排出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开展有目标、有重点、有选择的招商。三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抓住国家、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际新兴产业发展、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推进我市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
4.营造经济发展新环境。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年初,市委已经以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新工业18条”,明确了我市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培育的政策导向,下步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将“1号文件”以及去年出台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全力推进平台拓展工作。我市2009—2011年三年的总供地率为44.52%(2011年只有19.62%),排名全省倒数第二,而反映在工业投资增长上则是连续三年的持续下降(分别为19.63%、18.5%、14.2%),平台建设滞后、熟地储备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试点契机,全力突破土地瓶颈,推进工业大平台建设,特别是各大开发区更要加大力度,争取率先突破,保障现代产业集群区建设空间需求。三是加强电力保障。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签订的能耗“双控”责任书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落地,实施“用电和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联动”试点政策,优化有序用电方案,最大限度保障优质项目用电需求。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考核、管理与指导,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工业企业还贷周转金的作用,支持主导产业项目建设。
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招商工作是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认真钻研,勤加思考。对于本次培训班的日常学习,我还要对大家提三点要求。
1.统筹安排,静心学习。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牵头组织这次专题研讨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交流和研究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推进产业招商的机会,希望各位学员能统筹安排好单位工作,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关系,做到静心学习,确保培训学习善始善终。
篇8
石化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创新水平和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和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我国石化工业由大变强。
“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高端石化产品,改善品种质量,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石化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实施烯烃重大工程、高端化工产品创新工程、化肥农药结构调整工程、危化品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和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工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建设化工园区,引导煤化工有序发展。
钢铁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高。
目前,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46.6%,已经形成了资源型和市场型相结合的布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十二五”时期,面对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消耗量大、铁矿石保障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和加快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的要求,钢铁工业要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加强节能减排,完善资源保障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产业素质。同时,要通过落实产业政策、健全标准体系等措施,突出抓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积极发展短缺关键品种,全面提高钢材实物质量,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加快产业整合步伐。
有色金属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总体实力跃升至世界前列,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要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兼并重组与优化布局相结合、开发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产业改造提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严格控制冶炼产能过快增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鼓励煤、电、铝跨行业重组。要不断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点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轻质高强结构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稀土材料等制备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强再生金属回收,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在优势地区打造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再生有色金属示范工程。
建材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走出一条节能、环保、低碳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总量,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推进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保温隔热等新型建材。要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建材生产服务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加大自主创新,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实施节能改造,全面提高建材产品生产领域内的能效水平,重点推进以水泥、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墙体材料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
篇9
关键词 热塑性弹性体 TPE 新材料
一、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自20世纪60年代,橡胶界就提出了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并将热塑性弹性体称为继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之后的“第三代”橡胶,属于改性塑料。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以下简称“TPE”)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在正常使用温度下,一相为流体;另一相为固体,两相之间相互作用,使得热塑性弹性体在常温下具有橡胶弹性,高温下又能塑化成型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类似于橡胶的力学性能及使用性能、又能按热塑性塑料进行加工和回收,它在塑料和橡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就加工而言,它是一种塑料;就性质而言,它又是一种橡胶。TPE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它在世界范围内耗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通用橡胶品种,加工废料可以回收利用,具有省资源、省能源及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二、总体环境分析
(一)市场需求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Ceresana近期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TPE销售额达167亿美元,到2022年将以年率4.7%的速度增长,中、美、日、德是TPE最大的消费国,合计占2014年全球TPE需求的63%。[1]亚太地区是全球TPE需求最大的区域,到2017年TPE需求量在全球TPE需求量中所占份额接近50%,[2]其中中国是TPE需求最大的国家,未来对TPE的需求继续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
“以塑代钢”、“以塑代木”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一种趋势,我国目前的塑钢比(塑料消费量:钢铁消费量,体积比)只有4U6,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美国7U3,德国6U4,世界平均1U1),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社会价值
TPE生产工序简单、高效、低加工能耗和可重复加工性,不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热固性橡胶难以回收再利用的问题,缓解石油资源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实现节能的目的,使其具有节资、节能双重意义,此外,TPE一般不含卤素和增塑剂,燃烧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大,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高分子复合材料。
(三)政策扶持
新材料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产业规模目标2万亿元,并初步制定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路径。“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速保持25%左右,全国超过80%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新材料产业,预计“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四)技术水平
目前国内的TPE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低端弹性体材料的行业集中度低、产品缺乏差异化、技术门槛低,综合竞争能力处于劣势。国内研发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获得国家研发投入的力度小,只有少数的公司能够持续在研发上投入。因此,在技术创新上与跨国企业存在明显的差距,在高端产品上鲜有能同外资形成强烈竞争的公司。
三、行业环境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少数的跨国巨头,如科腾、日本三菱、德国胶宝等主导着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断创新的国内品牌企业,如金发科技、银禧科技、宁波市青湖弹性体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在逐渐壮大,具备高端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公司,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一般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随着下游客户集中度越来越高,议价能力趋强,导致无法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而失去竞争力,甚至逐步退出市场,这类的TPE企业也是数量最多的,其规模普遍偏小,利润较薄。
(二)新进入者的威胁
产品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但是过程控制严格。一方面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订制的原料配方,高品质的产品对配方的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工艺系数的调整,需要大量的行业经验积累。
对于并不具备行业背景的公司,由于存在上述的进入壁垒,一般难以在行业内对既有公司形成有力挑战,但是上游供应商一般是“大而全”的化工巨头,如果TPE存在稳定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则可能会吸引供应商突破壁垒进入行业,供应商可以相对容易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基础材料供应商若改变产品开发方向和产品线的设置,可以迅速转换角色为竞争者。
(三)供应商议价能力
跨国企业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处于寡头垄断的地位,国内仅中石化和中石油具备较高水平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但是大部分高质量原材料主要来自跨国企业。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对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依赖程度较高的风险。上游供应商的稀缺导致TPE公司对于化工巨头的价格调整不具备议价能力。
(四)消费者议价能力
相关标准的实施,进一步促使TPE加快取代部分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和塑料,从而有效增加了下游对TPE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的议价能力。
对于普通类的TPE产品,由于生产工艺简单,进入门槛低,市场供应量充足,随着下游细分行业的集中度在日趋提高,所以下游客户对此类的产品和公司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此外,下游客户对TPE行业的要求在持续改变,包括差异化、及时服务、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作为TPE的供应方需要迅速对下游公司的需求做出回应,并及时满足才可能保持竞争力。
(五)替代品的威胁
TPE内部的产品细分存在替代品,但目前暂无相关产品可以对TPE行业进行有效替代。
四、结论
具备环保性质的新材料TPE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已是TPE需求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将新材料列入战略新兴产业,国内材料工业处在蓬勃发展的态势中,TPE行业下游客户对产品的持续创新,在增加TPE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对TPE的品类和性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功能性的TPE产品能够有效建立竞争优势,而技术含量低的普通TPE产品则会陷入价格竞争的红海。国内的TPE公司需要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发展功能性的产品,有效区隔竞争对手,而不是通过低价走量的模式挣扎在利润微薄的低端产品中。
(作者单位为广东深圳市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热塑性弹性体市场预计将年增长4.7%[J].世界橡胶工业,2015.
[2] 2017年全球热塑性弹性体需求量将达到580t[J].橡胶科技,2014.
[3] 热塑性弹性体行业竞争现状、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J].中国橡胶,2014.
[4] 关注三类投资机会:细分龙头+模式创新+前沿技术[J].中信证券,2015.
篇10
【关键词】福州;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福州经济发展经历了由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形态实质性变迁,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到工业经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福州经济工作的重心,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较快。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度化明显。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特征,何如主动顺应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加速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自贸区建设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重要平台为契机,推进福州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福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
1 福州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产业结构开始进入服务主导和科技主导的产业高端化阶段,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
(2)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增长动力由“一轮驱动”向“多轮驱动”转变。一是投资与消费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二是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经济发展。三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
2 福州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2.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福州市采取市场倒逼和政府扶持两手并抓的手段,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制造业来看,2014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00亿元。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化纤、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四个千亿产业集群,并已培育形成了捷联电子、华映光电、华映显示、海峡钢铁集团、力恒集团、金纶高纤、宝钢德盛、福建省电力公司、清禄集团、金源纺织集团等10家百亿企业。
2.2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福州市重点发展的工业园区有23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9家。近年来,福州市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引导关联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主导、关联性强、集约度高的产业集群,加快了园区经济的发展。随着一批新项目、好项目纷纷入园,园区已成为撬动福州市产业发展的新支点,为福州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发挥了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2014年,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实现产值(或营业收入)1648.98亿元,增长15.2%。其中,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144.48亿元,增长1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04.5亿元,增长20%。目前福州市经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54家,认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52家,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40项,总投资307.3亿元,其中2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2.4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近几年,福州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园区、创新性企业不断涌现,初步形成传统产业高端化、先进制造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福州市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2家,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68家,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00亿元。
二是,构建了以企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福州市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深入实施,通过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办好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具体举措,加快了以企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14年底,围绕制造业企业,福州市已经建设了56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大陆环保、高意光学、伊时代等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软件园、星网锐捷等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富士通等企业获批可独立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是,解决产业链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水平。近年来,福州市充分发挥国家、省、市重大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领域取得突破,涌现了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乃至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如新大陆研发出技术达国际水平的第二代二维码解码芯片,其牵头起草的行业标准《面阵式二维码识读头通用规范》或工信部立项。
2.5 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
表现在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业态发展态势良好,生产业快速发展。
但福州产业发展也存在着着缺乏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柱产业;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创新还没有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问题;由于各大产业缺乏大型的主导型企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度不高,造成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完整的经济效益良好的产业链,集群效应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同时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约束越来越明显。
3 新常态下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加速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自贸区建设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为重要平台,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遵循与自身掌控的资源及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立足于打造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根据产业的不同状况确立适合的战略及实施步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3.1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3.1.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福州特色,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布局战略问题的研究,明确福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加强具体产业发展规划的论证、评估,并做好相关规划间的衔接和协调,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增强产业有序发展的功能定位。
3.1.2 建立规划实施体系
做好规划配套和分解落实,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推进市、区、县、园区各个层级规划实施体系。以规划作为政府批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领域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把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相关部门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2 强化要素支撑
3.2.1 加大资金扶持
整合现有市财政投入的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资金集中投向重点产业;对符合福州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运用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租金补贴及引导担保机构进行融资担保等方式给予扶持;推进临港新城建设,通过收储土地、填海造地、促进土地增值,为重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筹措更多资金;探索运用BT、工业债权基金、风险投资、信托、设备租赁等多种融资模式,吸纳各方建设资金;改变现行优惠政策多是针对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状况,加大对民营制造业尤其是优质中小企业在各项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3.2.2 强化土地保障
大力开展土地利用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各级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行为,切实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盘活闲置土地,防止和杜绝违法违规利用土地现象;为充分提高各园区现有土地利用率,建议建立健全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对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土地闲置多年的,予以收储;对个别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协商和合理补偿,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纳入政府储备或安排临时使用等方式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已收储的工业用地,大力开展“腾龙换鸟”工作;推动“零地技改”工作,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依靠现有的企业用地实现内涵提升,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3.2.3 引导人才聚集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提升人才区域聚集吸引力。积极实施产业专才计划,构建重点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营造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聚集一批行业和企业领军人才,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形成结构合理、引领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加快推动技能型人才培训网络体系、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扶持各类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围绕福州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化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法制化、常态化。
3.3 优化发展环境
3.3.1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优良作风,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机关效能、服务质量,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庸懒散拖”,着力破除“熟人经济”和本位主义思想。
3.3.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市、县(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简化土地等相关审批程序及手续,加快工业项目建设的实施进度;试行部分项目县(市)级审批、市级报备的做法,对于部分重大工业项目,可赋予县(市)更多的项目审批权限,允许项目所在县(市)直接上报省直有关部门,并同时抄送市直相关部门;开辟县(市)重大项目的“审批绿色通道和项目直通车”,在重点工业园区推行“项目一条龙封闭式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