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2:1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公共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两者都默认效率价值观一直以来,对于行政学的价值取向问题都会掀起众多理论学者和专家的激烈讨论。一些专家认为,公共行政的实质就是民主行政,其价值就是公共利益与社会正义。公共行政同商业管理在实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性。管理主义的主要观点涵盖了以下内容:公共行政不是民主政治机制的因素,政治同行政有着天然的差异。公共行政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经济、科学和理性;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私人部门的管理模式以及思想和方法在公共部门管理中也显得非常高效。我们从这些理论学说中可以充分看出,常规的公共行政价值观是经济和效率,而全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是社会公平和效率,全新的公共管理价值观是经济与效能,全新的公共服务价值观是民主与公民权。因此,全新的公共管理价值观是经济与效率;全新的公共服务注重公共行政对于民主政治的回应,觉得公共行政必须属于一种民主治理,政府使用服务行政来更好地符合和达到社会公平目的,批判全新公共管理对于管理主义的推崇性。即使公共服务更加注重对于行政的民主和社会公平的意义,其自身并没有彻底摒弃管理主义所向往的目的和意义,也主要是在批判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模式。
(二)全新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公共管理所提出的全新管理手段和措施在明确公私部门没有存在实质差异的前提之下,全新公共管理逐渐开始应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提升工作效率。全新公共服务不是反对效率价值,其仅仅是在批评公共管理、否认公私部门实质差异性的基础上,逐步开始承认全新公共管理中提升效率的一些技术和创新性方法,譬如人事管理中使用短期雇佣替代公务员终身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招聘程序,建立逐层划分工资的绩效制度,加强结果的灵活操作性等相关的内容。
(三)全新公共管理中蕴含的服务理念通常来看,全新公共管理与全新公共服务分属于不同的治理方式,然而,本研究对二者进行具体的研究后发现,全新公共管理存在以下几种性质:首先是全新公共管理落实了工具主义的理念,主要使用经济学理论与市场竞争规则,在严格的制度与程序范围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其次是全新公共管理中弱化了公共权力,使其逐步向社会分化;最后是新公共管理培养了社会自治力量,行政开始从客体向中心演变。全新公共管理主要是缩减政府规模,降低不必要的规制,让政府管理从大量繁杂的公共事务中得到解脱;使用公共政策来引导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竞争,以期提升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会让社会组织等相关人群开始主动提高自治能力,而社会自治力量的演变也在这一方面显示出服务理念的提升。因此,新公共管理同新公共服务之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点。
二、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区别
(一)公共行政的回应目标差异全新公共管理的主体是顾客,将普通群众视为顾客,同之前的公共行政相对比,更加注重普通大众的地位和价值。新公共管理提出政府的行为必须要向企业学习,最大限度将政策建设成顾客可以从中自由的选取,可以让顾客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和检查。然而,顾客本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群,全新公共管理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将政府的公共政策从政治领域逐步纳入到市场中,但是,从新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考虑,把普通大众作为顾客,同时从经济学方面来研究政治问题,其实就是注重顾客的短期盈利。因此,全新公共服务通常从反面出发,以尊重公民的权力为基准,将人民看成存在相同利益的群体。所以,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在认识回应目的特点上存在差异,使得其中存在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通常前者针对顾客选取爱好的回应,借助的是企业家精神,公民仍处在客体的地位;新公共服务强调普通大众应该参加到行政中、成为政策制定的主要群体,让公共行政成为一种非常民主的治理模式。
(二)追求利益的差异新公共服务主要注重多元化治理,任何公民与团体都可以协同管理公共事务,相对于政府而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同机构组织以及公民共同找寻代表公众的利益,同时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努力。从新公共服务对于行政规范性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政府的目的与企业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出入,政府是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手段和保障,必须保证公共利益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让公共问题的处理方案与产生过程都能够较好地满足正义、公正以及公平的标准和准则。而新公共管理主要利用市场的方法处理政府遇到的困难,若将政府比作是企业,则是借助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来控制公务员的行为,在容纳私人部门管理技术的同时,也相应地汲取了私人部门的价值观念。所以,从二者的利益来分析,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一边是新公共管理不承认存在公共利益,另一边则是公共管理同公共利益间没有丝毫的联系。
(三)理论思维取向上的差异全新公共管理的私人部门管理手段与经济研究角度都是为了改善政府工作效率低下与呆板的形象,以更加有效与灵活的形象面对普通大众。所以,全新公共管理主要以理性为改革准则,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集中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与方法等方面,通过理性的手段实现公共管理的效率。而新公共服务延续了新公共行政“民主行政、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关注公民的权利。如某位学者所说,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追求回应性的提升与公民信任度的加强,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视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公民会积极注重公共利益,政府必须协助公民提升整个过程中不同方面的能力。新公共服务关注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将公共利益放置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的职能必须从控制管理转到服务,让全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更加具有群众基础,所以是以民主为主要的改革形式。
(四)价值取向差异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价值取向不同。新公共管理关注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和效率。在效率价值的引导之下,新公共管理将政府的服务对象视为顾客,在管理上可以良好地使用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表现出绩效与结果。目前,顾客服务与绩效衡量等相关思想理念逐渐成为公共行政用语的构成因素。新公共服务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等主要以经济理论与自我利益为主导模式的深思;从价值取向来看,新公共服务注重的主要价值是社会公平、回应性等相关内容;新公共服务注重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关注公民参与以及公共责任制等内容。因此,从本质上来看,新公共服务体现了行政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民主价值取向。
三、结语
篇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普遍陷入困境,公共行政机构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不满情绪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美两国政府率先展开了一场公共行政改革运动。西方学者在总结这场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不同方向的管理理论,被统称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其中具代表性的有:
1.小政府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和哈耶克,他们认为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中要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政府的主要职能只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市场提供不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2“.流程再造”理论。这一理论由哈默和钱皮提出,它源于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流程再造理论认为企业要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围绕顾客的需求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改革,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效率方面得到大的提升。后来这一理论被逐步引入到社会公共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中,用来改造传统力量强大的官僚制体系。
3“.重塑政府”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奥斯本和盖布勒,他们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这一理论。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要解决当前政府部门的弊端,就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用企业家精神去重塑一个“企业化政府”,用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方法指导政府机构的运行,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该理论的核心要素是以顾客为中心,强调政府部门应对他们的顾客———社会公众负责,聆听他们的呼声,并把社会资源放在顾客手里让他们挑选。上述不同的管理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共同的主题就是对市场机制和市场术语的运用”。从源头上讲,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将企业管理的一些原理、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引进私营部门成功的市场经验,实现在公共部门的良好管理。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公共管理者集中地关注责任和高绩效,试图重构官僚机构、重新界定组织使命、使机构程序合理化并分散决策权”,可见,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效益和效率。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任务日渐繁重和复杂。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与高校的教学科研机构属性不相适应,对外屈从政府和社会压力,不能维护高校自主办学和学术自由,对内干预学术事务、侵犯学术权力,行政管理的低效率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阻碍。因此,亟须要对当前高校管理进行改革,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益和效率上的价值取向正可以为此提供理论支撑。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与高校行政管理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欧美一些公共管理学者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B•丹哈特和珍妮特•V•丹哈特,他们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一书中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七大原则:服务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责任并不是单一的;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事务。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管理公共组织和实施公共政策时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为公众服务上,而不是依仗手中的权力为政府航船掌舵和划桨;要向公众放权,由公众来决定航船的方向;公共管理者的职责只是建立具有高度响应力和高效执行力的行政机构来为公众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肯定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推动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同时摒弃了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主张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力求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可见“,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取向是民主,高度重视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公民身份和公民价值,追求最大程度的公平、民主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就是把民主、公平和公正看作是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取向,把公共利益的获取放在首位,并时刻强调行政部门的服务性。根据这一理论,高校行政管理就是要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把为师生服务作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根本宗旨,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倡导实践民主、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努力使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谐关系,要充分考虑并积极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努力使全体师生平等地享有学校的发展成果。
三、服务行政理论与高校行政管理
“服务行政”概念来源于“公共服务”,1913年,法国著名法学家莱昂•狄骥在《公法的变迁》一书中,最早论述了“公共服务”的概念和意义。1938年,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在其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行政”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了“服务行政”理论的系统探讨研究,“服务行政概念逐步被引入到行政模式的构建中来,成为直接思考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探索”。服务行政理论涵盖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服务行政最根本的主题。在服务行政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的一种制度”;服务成为了“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政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可以实现对个体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的系统整合”。服务行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英)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也明确:高等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当然,这种一致性需要一套科学的行政运行机制做保障,这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管理者所面对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结论
篇3
1.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实践。上世纪80年代,一场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目标的政府改革运动率先在西方国家展开,并逐步扩展到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新西兰改革因其系统和持久被誉为“新西兰模式”。虽然各国具体改革实践有所差异,但都表现出共同倾向:“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这里以“企业家政府”为例,介绍新公共管理的典型实践。美国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开始于1978年卡特政府实施“文官制度改革法案”。1981年里根上台后成立格鲁斯委员会负责推行改革,大规模削减政府机构和缩小公共服务范围。克林顿1993年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塑政府运动”,成立了国家绩效评价委员会,主张放松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创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改革的理论支撑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政府的改革仍延续,改革继续重点关注政府绩效。布什政府重建了总统管理委员会,负责在不同机构和跨部门之间提供政策执行的整合机制。总之,美国“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中心,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表现出明显的“管理主义”。经过改革,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政府重获了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目前关于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内容与形式,但各国理论和实践包含着共同倾向,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1)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管理并无本质差别,政府应广泛引入私人部门优秀管理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等。(2)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应将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分开。(3)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实现高效管理。(4)政府应采用授权和分权的管理方式,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限通过民主参与方式,下放给社会基本单元。(5)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这是新公共管理最鲜明的特点。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极大改善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6)放松严格的规制,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管理者应适度放权并为组织和个人制定明确目标,定期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作出激励,使组织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好地管理和服务社会。(7)重视产出和结果,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按效果决定投入和预算。(8)公务员可不必政治中立,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可密切互动。尤其主张对部分高级文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
二、新公共管理的成效及评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超越经济政治体制和党派斗争的政府改革运动吹响号角。改革不仅解决了各国的管理困境,还促成了一种新治理模式的萌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遭受批评,在公共行政领域引发激烈争论。
1.新公共管理的成效。新公共管理运动起源于英美澳新,随后发展到欧洲大陆,最后波及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学者周志忍将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三方面: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利用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过新公共管理改革,各国政府纷纷宣称缩减了政府规模,降低了政府支出,改善了公共服务,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改革效果究竟如何?英国政府的“雷纳评审”、“下一步行动方案”和“公民”等改革计划成效显著。但过度分权导致了公共服务碎片化,“整体政府”理论对改革进行修正。美国1993年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以改善政府绩效管理,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改革出现许多问题。法德等国渐进、碎片式的改革也没有明显成效。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改革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公。可见源于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并不具有普适性,即使在其发源地,改革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公共管理“市场无所不能”的神话被打破,人们纷纷提出新理论,以回应新公共管理改革。
2.对新公共管理的评价。新公共管理提倡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坚持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至上,给政府注入了活力。但过分注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等价值的新公共管理也遭到了各种批判,集中表现为:(1)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存在本质差别,即效率和公平的分歧。新公共管理忽视公共管理的公平价值,一味强调提高效率,最后导致公共部门公平价值和公共责任的缺失,损害公共利益。(2)新公共管理顾客导向降低了公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合乎民主的要求。(3)新公共管理主张建立小型分散化的公共机构,专门负责某一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提高效率,但却导致服务供给碎片化。(4)新公共管理过分崇拜市场,倡导公共服务市场化,夸大市场作用。诸如服务外包、合同出租等市场化方式也会产生寻租,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公共服务的盲目市场化会产生许多负面问题。此外,新公共管理对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责任分配也未清晰界定。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的内在缺陷,“新公共服务”、“整体政府”和网络化治理等一系列新理论相继诞生。新公共管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各国要结合国情批判吸收其合理因素。
三、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西方新公共管理作为传统官僚制的替代物而出现,提出了与官僚制截然不同的主张。两者最重要区别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公共管理打破了官僚制中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提倡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但西方新公共管理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我国公共管理亦具自身特色,在借鉴国外经验时绝不能盲目照搬。
1.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背景。新公共管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确实取得了突出效果,但这是基于发达国家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虽然我国也面临全球化、信息化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要求,但我国公共管理改革有着特殊背景。第一,西方正步入后工业时代而我国仍处于工业社会。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官僚制行政在西方后工业时代显示出种种弊端,不适应公共管理新要求。但对处于工业社会的我国而言,官僚制中许多合理因素仍有重要价值。官僚制在我国实际上发育不足,公共管理改革不能全盘否定官僚制而是要对其改造,克服等弊端,充分发挥其优势。第二,西方法治化水平高而我国法律体制机制不健全。新公共管理中诸如放松规制实行绩效控制、公私合作等公共服务社会化措施都需要健全的行政法律法规作支撑,使政府合理地自由裁量,保证公共责任的实现。而我国当前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法亦缺乏统一法典,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滥用行政权力侵蚀公共利益随处可见,行政审批领域腐败案例频发。现实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西方改革实践。第三,西方市场化程度高而我国市场经济不成熟。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服务市场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将服务外包给市场和社会,以提高服务效率。西方发达的市场和社会为这种外包提供了基础。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够,市场和社会还无力承接政府待转移的职能。如果盲目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会导致公共服务偏离公共利益,损害社会公平。
篇4
1.工资、奖金和福利结构
与工资相比,公立医院在员工奖金分配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普遍实行的是院科两级分配,即医院对各科室进行分配,各科室内部再进行分配。在具体的分配核算办法上,不同的医院在操作细节上各有不同,但大体上均采用“(收入-支出)*提成比例”为基础的框架搭建奖金分配方案。目前医院奖金占医务人员薪酬比重的50%-70%左右。在院科两级分配中,当前公立医院中比较成熟的运算基础是(收入-支出)形式的成本核算,通过实行成本核算,将医院所有成本全部分摊至医院内每个员工,以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浪费,进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增加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国内做得较好的如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的全成本运营。但单纯利用成本核算会导致各科室把主要精力全部集中在科室收入上,一方面对病人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增加患者负担,另一方面又会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重复使用卫材,不肯接收新员工等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人才梯队断层等不良现象。为解决成本核算存在的系列问题,公立医院在奖金分配方式中加入绩效考核工资,通过行之有效的绩效薪酬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激励作用。但就目前公立医院的现状看,大部分医院尚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结果未能与绩效薪酬充分挂钩,在绩效薪酬的差异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夜班费、节假日加班费等简单的“多劳多得”的支付形式,无法真正发挥绩效考核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作用。福利分配:职工福利部分,医院的自主设置权很大,包含交通费、书报费、移动通讯费等,不同的医院分配方式也差距很大,但主要根据员工职务进行分配。
2.年薪制
2002年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医疗事业单位年薪制暂行办法(试行)》后,结合生产要素分配,实行年薪制改革成为医疗单位的热点。年薪制是以年度为期间确定经营者的基本报酬,并根据劳动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一种工资分配制度,主要针对高层管理者和核心员工,按岗位定薪为基础,按照每一岗位责任大小、风险程度和技术高低等岗位价值确定薪酬。年薪制是一种动态薪酬,根据医院运行、员工自身绩效综合确定,另外,它是一种多元薪酬,包括了年薪人员的责任、权利、技术能力、承担风险等多种要素。年薪制主要用于医院领导、技术骨干和中层干部的薪酬发放上,不适用于医院所有员工的薪酬管理。目前,包括上海、深圳、福建等地的公立医院在试行院长责任目标年薪制。
3.宽带薪酬
宽带薪酬,也称为宽波段型薪酬结构体系,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拥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和相对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在这种薪酬模式下,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等级观念,减少了工作之间的等级差别,有利于岗位交流和职位轮换,使得员工在较低的职称级别里也有可能获得相当于高职称级别里的工资。但是,宽带薪酬也会使短期内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及员工晋升变得困难,同时要特别避免员工因不能很快晋升而阻碍工资提升。宽带薪酬在医院薪酬管理模式的施行上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有医院真正施行。
二、未来公立医院在薪酬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1.从“人力成本”向“人力资本”概念转化
传统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支付给每个员工的薪酬被看作一项人力成本计入医院成本核算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作为医院战略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在现代薪酬管理体系中,薪酬不仅是一种成本支出,也是一种投资,薪酬在医院决策支持分析时不仅要考量成本还需要考量作为人力资本的投入资本回报率。
2.从“以物质报酬为主”向“全面薪酬”理念转变
传统医院更多的将薪酬理解为物质报酬,随着医院薪酬管理模式的不断拓展,薪酬不仅包括以物质报酬为主的形式,也应重视拓展精神方面的激励,引入全面薪酬的理念,注重利用工资、奖金等物质报酬的同时,更注重利用岗位的多样性、工作的挑战性、获取新技巧和事业发展机会等精神报酬的激励,如重视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精神报酬的设计。
3.从“平均主义”向“薪酬与绩效挂钩”理念转变
公立医院作为政府事业单位,在薪酬管理上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随着绩效概念的深入,如何将薪酬同绩效合理挂钩是目前医院工资分配制度上的重点难点问题,绩效薪酬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从薪酬的“个人基础”向“团队基础”理念转变
强调团队合作的项目组薪酬在企业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医院薪酬管理模式的设计上,不仅要以个人为基础,更要拓宽到团队基础,以科室、小组等合作团队为单位考量团队绩效,个人绩效薪酬同团队绩效挂钩。
三、总结
篇5
现状江西省高速公路抚州管理中心管辖了乐温、温沙、抚吉和鹰瑞(北段)四条高速公路,改造需将4条高速公路的收费、监控、语音业务统一汇聚到抚州管理中心,本文主要针对通信语音系统改造进行阐述。
(1)乐温高速公路与温沙高速公路联网,全线共设置南昌东通信分中心1处、无人通信站15个。
(2)鹰瑞高速公路全线共设置16个通信站,其中北段11个收费站/服务区纳入抚州管理中心管理,南段5个收费站/服务区纳入赣州管理中心管理。
(3)抚吉高速公路全线共设置13个通信站,在抚州管理中心另设1套ADM设备,全线纳入抚州管理中心管理。
(4)语音系统均采用独立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建设,综合业务接入网应用V5.2接口程控电话交换机的V5.2接口相连,与相邻路段、PSTN及省中心语音系统通过数字中继和模拟中继对接。
2统一通信技术
2.1系统概述随着高速公路以IP联网监控为主的业务推动,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等也采用IP技术为基础实现各种业务接入,各种业务控制也逐渐转向IP化,用户需要数据通过TCP/IP实现全网的无缝连接,高速公路本地网络业务向全IP化演进是大势所趋。统一通信技术适时地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充分发挥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优势,以IP电话、视频通信、即时通信和协同办公等为核心业务能力,通过多样化的终端,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合为一体,向用户提供融合语音、数据和视频的多媒体通信。高速公路统一通信技术着眼于高速公路信息化业务需求,将语音交换系统与收费对讲、隧道广播、紧急电话和路网监控系统等高速公路业务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跨职能部门协同作业,使得日常办公、应急、救援更及时。
2.2系统架构统一通信系统按逻辑可划分为3层,包括接入、管理和应用3个层次,具体描述如下:
(1)接入网关/终端用户:接入网关包括了落地网关,提供本地出局和本地再生功能;终端用户,包括IP话机,模拟话机、PC终端、平板终端和手机终端;
(2)呼叫管理:由IPPBX网关内置,提供用户注册、路由和呼叫控制等能力;
(3)业务应用: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包括即时消息、群组、状态呈现、统一消息、录音和会议等功能。
(4)软终端、IM或者状态呈现等需求,可在管理中心增加增强通信套件服务器部署;
(5)其他系统的融合和对接应提供相应服务器和组件,或者提供第三方开发API接口对接完成系统融合统一通信。
2.3系统优势
(1)先进的统一通信技术架构,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和快捷部署。
(2)丰富的ICT融合业务。提供CT业务嵌套、IT业务推送、与办公系统融合等服务,解决了IT和CT系统的融合问题,让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者拥有统一、便捷的业务体验,同时便于企业优化流程,提升内外部服务水平。
(3)开放的业务开发架构。业务开发采用标准的开放架构,标准的开放接口,有利于企业信息化产业链构建,推动企业信息化良性发展。丰富的管理维护手段,支持与第三方认证系统等进行对接集成和软件开发。
2.4组网方案江西省高速公路采用“省中心—区域管理中心—基层管理单元(收费站、服务区、桥隧管理所等)”的三级管理体制,统一通信用户集中在管理中心和收费站,管理中心和收费站设置独立机房,语音网管核心设备部署在管理中心,分支网管或者接入设备部署在收费站,采用级联组网方案。
(1)灵活的设计思想。按照开放式架构设计,业务和承载分离,可以独立的升级承载或业务产品,而对整体业务体验没有影响,保证了企业业务平滑的升级和过渡。
3抚州管理中心语音系统改造建议
抚州管理中心语音系统改造建议采用基于统一通信技术的建设方案,具体方案说明如下:
(1)抚州管理中心近期设置一套10000线左右的IPPBX核心网关设备,负责本地及接入电话的注册、交换和出局。
(2)抚州管理中心同时部署200线左右的综合接入设备,负责本地模拟电话的接入。
(3)抚州管理中心部署业务管理服务器,负责最基本的业务注册和管理;部署网络管理设备,负责网络的管理和维护;部署话务台作为办公来电转接。
(4)各收费站/服务区部署小规模100线左右的小型网关设备或综合接入设备,负责收费站、服务区以及养护工区的传真业务电话、指令电话、对讲电话、办公传真的接入。
篇6
1.薪酬管理的构成复杂。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既有施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又有普通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员工的组成多种多样,他们的岗位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预算员、施工员、质检员等,复杂的人员构成使得不同的施工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各不相同,有技术等级工资制的、有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有项目承包制的等等,施工企业因为这种复杂的薪酬构成制度使薪酬支付时很难真正体现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用工特点。
2.无法真正体现员工价值的薪酬设计。很多的施工企业在进行员工的薪酬制定时都会考虑我国特殊的国情,大多以员工的职务和工龄作为主要的依据,这种薪酬制定方法并没有从员工所处岗位的重要性、职责、危险性、工作条件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也没有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种陈旧的薪酬制度长时间被企业所采用,员工的薪酬逐渐走向平均化,不同岗位的员工给企业带来的不同价值根本无法体现,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无法从根本上被调动。
3.技工薪酬过低。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当前在进行薪酬分配时,那些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普通技工的薪酬相对较低,而往往倾向于那些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普通技工的薪资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调整,有了一定的提升,一些高级技工的薪酬有时会与高级工程师的薪酬基本相当。但各种技工的薪酬在施工企业中仍然远远落后于从事管理的人员,而一线技工常常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正因为这些原因,很多施工企业当前的一线技工人员数量很少,而且没有人员愿意从事技工工作,这将大大制约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4.无法体现激励作用的薪酬分配方式。通过激励的方式进行薪酬分配的方式随着企业薪酬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除去原有的工资以及奖金外,利用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等对薪酬进行分配的方式也在不断被应用,这些方式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薪酬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大多数的施工企业仍然延用原来的工资加奖金的薪酬分配方式,有的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薪酬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积极引进了人力资本等概念,但是在总的薪资中,这些因素占有的比例较低,整个薪资分配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利益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关联,员工根本无法获得长期的激励,这也使得员工无法真正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考虑,不能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共赢。
二、确保薪酬和谐与激励的统一
1.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薪酬是企业每位员工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这两部分。我们平时所说的固定工资就是所谓的固定薪酬,这一部分由企业遵循一定的制度根据员工的岗位性质不同固定发放的,数额基本保持不变,只有在工种改变、工龄增长时工资才会变动。浮动薪酬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成本、利益、利润等进行核算,根据核算结果发给员工的不确定的工资,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是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评定的,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创造的价值等,有的企业还会考虑进行股票期权的奖励等。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采用这种固定与浮动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既能保证大家有一定的稳定收入又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近几年从事此项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固定收入部分一般应占到员工工资总收入的45%左右(税前,含“五险一金”),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员工的最低生活保证。浮动薪酬占员工总收入的55%左右,能够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和职工都获得最大收益。福利做为为员工补充现金报酬的一种形式,大部分福利都是针对员工及其家庭财务的形式,大多数国有施工企业目前均为员工购买了“五险一金”的福利,以及为员工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为女员工建立“三期”保护,为施工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一些有能力的企业还会为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对符合工龄要求的员工给予带薪休假。此外,还可以在元旦、春节等一些节假日期间举办一些娱乐性的活动,特别是对于远离城市,在野外施工的人员,这种活动的开展在员工中营造了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
2.加大对薪酬管理者培训力度,保障职工劳动权益。通过定期组织对薪酬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沟通、协调技能。薪酬管理者应该经常与企业内不同层面的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在不同区域、行业之间进行调研,从而制订出符合本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积极向公司决策者进行推广执行,并在广大员工中做好制度宣讲,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疏导员工的工作情绪,调整员工的工作状态,达到企业的和谐稳定。
3.妥善平衡企业薪酬的外部、内部与个人公平。公平理论揭示了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原因,提示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应正确处理好内部公平、外部公平、个人公平与自我公平。关键是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首先要抓好薪资调查,以保持薪酬政策的外部竞争力,尤其是要畅通调查渠道,多了解兄弟单位的薪酬水平。以便合理的进行薪酬调整。
3.2内部公平,是指通过工作评价,来决定企业每项工作的价值。价值高的工作,应当赋予高的报酬。一般情况下,对企业贡献越大、工作环境和条件越艰苦、完成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越高,承担的风险与责任越大的工作,所得到的报酬应越多。
3.3个人公平,是指员工从事同样的工作付出的努力不同,得到的报酬应不同。实现个人公平,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切合施工企业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使员工所获得的薪酬额与其贡献成正比。
4.创新薪酬管理理论。创新薪酬管理理论,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传统的薪酬战略无法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新的薪酬管理理论必须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战略方针制定。这种新的薪酬管理理论就是鼓励创新精神和持续的绩效改进;薪酬的组成部分必须与效率等经济指标相联系,与员工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相对等,基本生活费部分应占主要比重,对娴熟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奖励,在员工和企业之间营造出一种双赢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篇7
(一)新能源企业区域公司管理的优势
基础管理优势。总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工作巩固,基本实现现代化管理,从而为打造符合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管理体系创造了较好条件。为区域公司在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设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供了基础保障。资源整合优势。区域公司有利于资源整合、不浪费,集中管理,提升效率,并且在总公司的统一运作与协调下,各区域企业凝聚在一起,能够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如:项目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统筹区域资源、市场开发,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为区域公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区位优势。一般而言,省会城市是新能源企业区域公司首要考虑因素,在吸引人才、信息获取、沟通与协调政府职能部门等方面显得更为有利。除此之外,区域公司除了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会依据总公司的总体发展情况而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这样能充分发挥出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新能源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一套合适的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与运用的体系,区域公司也可沿用相关的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利用现有人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竞合优势。区域公司相对于具体的项目公司,因其在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不断加强,在本地市场会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和优势。在参与区域市场竞争中,相比一些小的项目公司,行业、社会认同度更高,赢取与企业、政府的合作机会更大;在区域市场角逐中的竞合优势会更加明显。
(二)新能源企业区域公司管理的劣势
区域公司与总部部门内部合作欠缺有效的沟通。区域公司相对于总公司而言,相当于异地经营。区域公司本身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实战经验可能有所欠缺,这需要总公司对区域公司从不同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若总公司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有所欠缺,则会直接影响区域公司的管理效果和经营业绩。区域公司刚起步,管理机制不统一。因为区域公司战略部署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某一区域设立公司,实质上就等于在白纸上填写,区域公司要设立组织架构、制定规章制度等等。并且区域公司技术、管理人员都不可能全部从总公司派出,因此,区域公司人员需要在当地招聘入职,这样有利于管理,节约成本,也使得员工能够安心稳定工作。但是由于区域公司发展没有总公司成熟,新入职员工对总公司的企业文化缺乏了解,不熟悉总公司的处理事务流程与各项规章制度,上述原因都会直接导致区域公司与总公司在短期内部分事务的不协调,因此需要一段磨合期。区域公司缺乏有力的管控力。在开展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等重要事项的时候,需要各个区域公司的积极配合,按照总公司的要求提供对应的财务资料。但有的区域公司并非能完全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提交所需的资料,区域公司内部管控也会因为异地一些原始资料提供滞后等,这很容易导致企业总体工作的进度,降低了工作效率,管控也会不及时。如果总公司对此并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措施,容易导致工作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区域公司缺乏明确的定位。首先,区域公司自身对区域范围内的项目管控,可能会因为项目资源分散、人员层次、项目本身管理要求差异等原因带来一定的管理矛盾。其次,区域公司在发展前期,往往因为需要处理的前期事务较多,可能会造成对区域内的市场定位、行业定位不是很明确,从而影响到区域公司在区域市场内的发展。
二、促进新能源企业区域公司发展的策略
(一)区域公司与总公司要加强沟通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区域公司与总公司的沟通,可建立相关的报告、沟通体系,就区域公司在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及状况进行沟通、协调并给予解决,总公司要实时确切地给予子公司支持与帮助。例如,在充分了解区域公司资源情况、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强总公司与区域公司的有效沟通,将每项工作的关键时间点落实。总公司也可通过更新、整理所负责的典型项目的解决方案,汇编成册,方便区域公司更好地开展实施相关业务。
(二)统一区域公司与总部的管理体系区域
公司在成立初期,要依据总公司的管理机制并依据实际建立规章制度,将每项业务处理流程明确化、规范化。由于地域的限制,再加上新能源产业要时刻追随国家政策,因此相对的流程也会随之有所变更,可能容易导致区域公司的员工不能全面及时了解总公司的业务、财务、项目、人力等管理制度与流程的更新。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区域公司的员工培训相关变动的流程,使得区域公司的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要点,顺利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依照各个区域公司自身的特点,在重大事项不受影响的范围内,可灵活设立更为适用的管理制度,以便让区域公司的管理更加规范。
(三)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新能源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重视应聘者的学历与实践经验,尽管这样的方式能够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随着区域公司的成立,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出差、外派等公司人事调动有所抗拒。因此,过去的招聘方式并不能适应新能源企业长远的发展。所以,要改变过去的人才招聘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人才,为区域公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这样能够让企业职工都能够参与到竞争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调整员工的工作状态,把握员工最新的工作进程,这样有利于为公司以后的人事调动铺垫道路;其次,管理者要落实素质测评工作。通过素质测评,让领导者了解员工的岗位贡献率与工作情况,了解每位员工的工作才能,让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再者,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若绩效考核没有落实,就难以激活整个企业的发展活力。因此,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主动愿意为企业贡献力量;最后,区域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好的薪酬体系能提高员工的战斗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利于更好地促进公司发展目标实现。
(四)加强监管控制区域公司的关键事项区域
公司与总公司由于地域的限制,不可能实时了解区域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情况,因此,在某些事项中总公司应授权清晰,部分事务可以放手让区域公司自行处理,但在一些重要的项目与控制关键点上,则有必要参与其中,控制大局,加强监管控制。第一,区域公司可以委派总经理,进行业绩管理考核,从根本上掌控区域公司的大致事项;第二,区域公司财务负责人与上述总经理相同,可由总部直接委派与考核,财务管理是公司的核心,因此应定期轮换,防止财务舞弊的情况发生;第三,总公司对于区域公司的项目开发、合同签订、资金调拨、项目预算等涉及重大事项的情况,要严加控制,都要通过相关的人员严格审批,在某些重大的领域要实施总公司集权管理,不定期检查区域公司是否按照流程处理业务;第四,区域公司的财务处理必须要严格控制在总公司的管辖范围内,集中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总公司能够及时获取、监控区域公司的财务信息,降低财务风险。
(五)明确区域公司定位
篇8
1.1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现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缺乏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扎实的理论基本功,造价管理的执行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低;相关责任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人员消极怠工,且人员的流动大,使得工程造价的管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1.2未能够树立较强的造价管理观念
我国部分工程建设企业并没有树立较强的造价管理意识,企业领导阶层以及造价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了较强的造价管理观念,对于造价管理方面缺乏了较强的责任意识。虽然所有造价管理工作人员分工较为明确,各司其职,然而并没有形成造价管理核心思想,增加了造价管理问题。
1.3对“工期造价”的关注力度不足
“工期造价”指的是施工单位为了能够达到工程施工目标,需要花费的所有经济费用的总和。这是该施工单位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每个项目均要制定完善的工期要求。然而因为未能够理清工程造价以及施工工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盲目追赶施工工期,随意延长施工工期,都会增加工程造价。
2工程造价的创新管理
(1)加强工作人员的造价管理意识,强化对目标造价的有效管理。施工企业应积极进行造价管理方面的宣传或经济宣传,帮助所有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造价意识与经济观念。首先,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加强管理阶层以及专案人员的造价管理教育以及经济培训;利用宣传栏或标语等加强宣传,提高他们的造价管理水平。其次,强化对目标造价的有效控管。工程项目的目标造价包括了人工造价、材料造价、机械费用造价等。企业应设立专业的评标小组,选用素质高、信誉高、实力强的分包队伍。同时还需要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合理利用施工材料,防止各种浪费情况的出现。
(2)对工程造价进行精细化管理。企业应结合市场的实际发展要求,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借鉴其他优秀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经验焦旭,按照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建立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建立完善的承包信息机制,系统化管理资金预算、结算、合同管理以及付款等所有信息内容;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3)完善工程造价的管理责任制。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造价管理责任制,加强权责分配,落实造价管理工作。其次,常抓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大造价管理的执行力度。其三,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事故救济机制,以预防为主,降低各种事故的法伤,减少安全施工。
(4)加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企业应加大对市场信息的关注力度,特别是对工程造价管理上的信息数据的关注力度,掌握最新市场信息情况;建立完善的造价数据库,加大造价管理程序的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的造价资料累积制度等,对公路桥梁的工程造价加强信息化管理。
3结语
篇9
下表是某个月对一批工程设计项目审核结果的统计,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可归结为10类,按每种问题出现的频次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并进行了累计。从图表可看出,配套材料、文本格式、工程量表、技术方案、安全风险所占的频率累计达到82%,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点,即A类问题,对这类问题要进行重点管控;费率取定、站点图频率累计约在82%-90%之间,属于B类问题,此类问题控制程度可以略低于A类问题;系统图、规范依据、其它属于C类问题,此类可以按一般常规办法控制即可。
二、对近期3个月存在主要问题的统计分析
利用ABC分析法对近期3个月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如下:其一配套材料、工程量表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是A类问题,经过对其中的30%项目进行抽样复核发现,有32%是新员工编制的配套材料工程量表,其中型号错误的占68,数量不准的占30%;61%是校对及审核原因造成的,其它占7%,由此了解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新员工进行材料选型及用量方面的专题进行了培训,对校对、审核人员进行考核;其二文本格式2月份是下降的,但3月份又上升,说明校对、审核人员把关不严格,需要加强考核力度;第三技术方案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且没有转变,说明设计人员对现网资源不够熟悉,审核人员没有对方案进行把关所致,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建立了师徒小组的工作方式,并采取了跟踪验证抓落实等相关措施。
三、责任分析、评价与考核
从上述近期3个月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统计可以看出,由于涉及质量审核管理的人员有校对、审核及审定,评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数逐级减少,说明校对、审核有成效;2)不良数逐级增多,说明校对、审核不到位;3)不良数为多、少、多等,总是可以找出审核不到位的责任主体。在找出问题的责任主体后,我们对A类问题,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对A类问题的责任人重点考核,采取诫勉谈话,扣罚绩效等措施;对B类问题的责任人采取相对于A类责任人来说简单的管理,按办法仅扣罚相应的绩效,对C类问题责任人采取一般的程序化管理。
四、结束语
篇10
1.1降低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风险采取多轮、多层次、多专业论证的方法予以规避。采用风险缓解的方法,来解决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前期设计风险。加强挽救和应急方案的实施力度。由于项目周期过长,项目的设计方案有着明显的超前性,不能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为方案提供参考和评估依据,所以对于标准,规范所产生的风险应当使用专家组会审,然后设计施工方案。通过详细、准确、完备的施工计划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施工组织多轮的设计并且通过多轮的审核,但是因为大型工程项目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尽管结构类似也不能相互移植,只能通过风险规避和缓解来解决。咨询机构依靠自己的设计来赚取咨询费用,而不是依靠卖产品和设备来提取佣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真正保持“中立”,有可能摆脱工程项目管理组对某种项目的倾向性,降低合作风险,当好企业的参谋。随着在竞争环境中咨询行业的逐步规范发展,尽管目前咨询业的发展还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可以相信,咨询公司的“中立”性会进一步的加强。
1.2降低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施工点多、投资大、施工专业多、施工面积大,招投标、监理、项目管理公司等项目咨询企业也很多,管理跨度大、层次多,组织机构设置既要满足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要求又要简单,要在项目规划期就做设计好组织机构,还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风险时能够快速改变组织结构,采取缓解的措施,原则上主要采取风险控制的措施来对待此类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通过风险规避和自留来解决项目管理的计划工作风险。如通过增加项目风险储备金、广泛获取信息以合理地规避,运用成熟的方案等方法、增加项目资源来规避风险,如果风险可以自行承担,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方法,如果不能自行承担则将风险尽量的转嫁个相关单位,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对整个项目造成的危害,例如跨区域文化沟通风险,就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风险。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完工风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在项目的制定和设计阶段就要充分注意到后期施工组织设计的系统行,详细考虑到各方面可能对进度造成影响的风险,充分准备,提前计划,快速反应,减少风险的发生,如果发生问题要尽量减少损失,还要避免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因为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土建施工计划不周详,导致进度延误影响了钢结构施工进度,钢结构施工进度又影响到了屋面施工进度,致使整体进度滞后。项目的质量风险要在之前详细的分析,积极的预防,发生后要积极使用方法将损失尽量降低。为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合作风险,很多信息被收集和反映出来,例会也扩大到了项目管理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两个层面,例会的周期由每月一次缩短到了每2周一次,并且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在例会上被提出来讨论、决定,讨论改造功能风险计划、设计调整、进度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例会机制的建立。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根据项目总体目标,项目小组将实施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细化后的项目计划更利于项目的实施,并为细化项目长达数月年的实施过程,使目标更加具体,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工作内容等。
1.3降低组织风险应对措施
由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流程,改变了原有一些风险管理模式,为应对项目的流程重组带来的风险,项目小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打破部门的界限,向项目相关的各部门宣贯流程管理的意识。通过持续、深入地对上至公司领导层,向这些人员宣传、灌输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项目实施的管理人员、相关人员。除了上述的常规风险,还有一些合同风险和信用风险。主要使用转移、控制、自留的方法来解决。对于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各相关方的合同风险来说,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在合同签订时无法将所有风险考虑在内,但是可以通过广泛的获取信息,制定细致的合同、在合同中制定相应的工程担保条款、工程保险来规避或者是转移风险,如果风险损失影响不大的话,可以自己承担。
2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公共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