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结课总结

篇1

一、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1.打造“攀登杯”精品科技竞赛活动。第十届攀登杯,从寒假前启动历时4个月,收到来自各个学部学院的375份参赛作品,参赛人次达2000多人。最终选出71支团队进入决赛。决赛于4月9日在伯川图书馆北大厅举行,决赛也是首次采用公开展示,现场答辩的国赛形式,引来众多学生围观,也有校外人员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当日参观人数达千人以上。最终评出一等奖12份,二等奖50份,三等奖65份,最受欢迎作品奖4份,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捧得“攀登杯”。

2.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本学年共组织开展高校物联网创新大赛、软件定义网络应用创新开发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东风梦想车环保汽车设计大赛,“交通未来”创意大赛、360信息安全开发大赛等省国家级10余项科技类竞赛,参与人数达千人以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热情。

3.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科普活动月活动。5月份开展的科技科普活动月活动共有学部学院9支科普实践队深入社区街道小学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普及,丰富了居民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科普作品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全国赛做准备。活动月中进一步打造幼儿园科普志愿服务队,目前服务队有20个成员,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同时活动月结合教育部科技科普活动周、粮食部粮食活动周、海洋局海洋宣传日、青年文学艺术奖等开展相关科普系列活动,并将本次活动月的部分作品及“攀登杯”优秀作品于嘉年华当天进行了成果展示。

二、深入推进青年创业工作

1.做好“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国赛备赛工作。自“攀登杯”创业大赛结束之后,进行一系列作品的挖掘,包括获奖作品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最终确定50份优秀创业项目参加省赛。在充分了解国赛省赛政策的基础上,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并对所有队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先后邀请国家省市级专家5人,基本保证每周一位。省赛初赛后,确定10件作品进入决赛,之后对决赛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包装,开展多次模拟答辩。5月27日带队参加决赛,最终6件作品获省赛特等奖,5件作品入围国赛。同时,对“创青春”两项专项赛,即MBA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创业大赛进行作品征集和挖掘,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作品提交。

篇2

一、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二)、重点项目建设整体上进展顺利。一是一批重点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促进了投资任务的完成;红河钢铁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其中:80万吨棒材/年工程,xx年10月1日开工,今年8月16日已全面竣工投产;1350立方米高炉及配套工程已于xx年年1月开工,截止今年9月底,完成投资1.5亿元,预期2009年9月投产。云南瑞气公司15万吨/年二甲醚项目,总投资11.3亿元,基础工程基本完成,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到9月底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小龙潭煤矿五期扩建工程,总投资15.8亿元,各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之中,至9月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4.3亿元。云南润鑫铝业有限公司后续项目,总投资10亿元,现已完成了场地平整工作,全面进入土建施工阶段,现因项目建成后的电网供电方式发生改变,公司提出暂缓建设,该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红河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完工,设备进入调试阶段,共完成工程投资3490万元,计划年底投入生产。云南维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年产五万吨生物乙醇燃料项目,现已完成投资6100万元,形成了3万吨生产能力。二是几个重点项目顺利或提前开工建设,省煤化工集团公司的95万吨煤焦化项目、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省冶金集团公司的高纯铝项目已于今年州庆前开工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根据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安排,我委高度重视产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保持了强力推动、加快建设的工作态势。按照年初召开的全州工业经济暨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产业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实施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是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委根据全州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筛选上报了21个在建项目和10个前期项目共31个项目,经州政府批准确定为xx年年度州级产业建设重点项目。为确保今年31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按照今年州委州政府的决定: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二是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县市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州政府与各相关县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责任书;三是继续对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两种说法:一是教育理念说:《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与创业教育应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说认为人为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不科学,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教育理念。[1]二是教育实践活动说:向晓书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包含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教育实践活动。[2]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创新与创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创新是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属思想意识层面;创业是把创新思想付诸于创业行动,创造一种新的产品、职业或岗位的实践活动,属行为行动层面。同时,创新是核心、根本,创业是创新的最终目标;创新思维要通过创业实践来体现价值。这包含四个层面内涵:意识层面,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知识层面,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掌握知识和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学科众多,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技能层面,包括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实践教育层面,即创新创业教育应落实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在拓展训练室、创业孵化园等场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

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体系构建

2.1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2.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实践

构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融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里的“融”字应该理解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4]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实践教育的四个层面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当中。

2.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层面融入公共基础课

传统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中除了体育和计算机基础课外,其余科目都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分别是80%、20%。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教育融入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60%、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占20%、实践占20%,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除上述传统目标外,增加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以我院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选取创业项目,共同进行社会调研、共同制定企业策划书,并在虚拟网商实验室进行可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信心,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2.2.2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层面融入专业基础课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60%、40%。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40%、创新创业知识占20%、实践占40%。以我院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授课教师设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篇,在学期见习中带动学生有目标地去调研实习酒店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优点,分析存在问题,初步提出创新性建议,见习结束后,汇总学生建议,进行分析验证。

2.2.3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层面融入专业技能课

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40%、60%。融入创新创业技能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30%、创新创业技术培养占20%、实践占50%,培养目标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介绍现有酒店前厅设计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还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让学生设计前厅环境,教学生运用软件绘出图纸,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中关于中餐摆台的教学内容,老师和同学共同设计主题,设计餐桌、桌布、餐巾餐花样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台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2.2.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层面融入拓展训练课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拓展训练理论知识占20%比例、实践占80%比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课占10%、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占20%、实践占70%,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我院开设“会展服务与接待”课为例,我院教师组建礼仪接待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进行训练,学院或淮北市召开大型会议,教师带领学生从会议接待、会场的布置到会议服务等全程参与;会议接待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接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大三学生主要安排顶岗实习、撰写论文。在学生去实习岗位前,系部会请校企合作的企业家和一线管理人员进校园,为学生做动员。指导教师召开学生会议明确实习目标,把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实习酒店存在问题,发掘市场商机,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可把这些创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实践呈现出来。

3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处于摸索、试点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出政策和物质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技能,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作者:靳慧 朱军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骕.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64-65.

[2]向晓书.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142-144.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也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实现载体。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已经成为共识。企业管理课程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企业管理是创新创业者必备的知识与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落在实处。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抓住形式,准确定位,明确任务,担负起培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战略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责任,贯彻和落实深化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1.企业管理课程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性

企业管理课程作为试点学校的文理基础必修课,是对实际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规律加以总结概括的理论,并将规律性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课程本身具有很强应用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素养,熟悉企业管理的职能划分,能在今后的企业实践中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创业需要了解和熟悉企业设立和运作的程序和基本规律,需要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战略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等有全面的认识,因此,企业管理课程既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互生关系,探索二者如何有效紧密结合也成为必然之举。

2.企业管理教学改革的现实性

企业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传统课堂的单一讲授、封闭学习不仅不能实现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始终没有离开时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今天,高校要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企业管理课程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教学目标,应抓住契机探索改革。

3.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便利性

试点高校建设了众创平台。学校投入建设6000平米众创空间,与天使汇、苏州创客邦、猪八戒网等多家企业合作,获得省部级众创空间授牌2个,另有13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搭建师生双创平台,为课程改革需要的实践环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和舞台。

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真正做课堂的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和重塑工作不容忽视。深深接受和领会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培训、参与实践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实现。其次,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课程、渗透到课堂。重构和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内容的整合与结合与嵌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和过程化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和激励动手实践热情,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管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基于创新创业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的企业管理课程均是32学时。改革后,将《企业管理》的课程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安排相应的过程性考核内容。第一个模块是对企业的初步认识和对初创企业程序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培养环节,主要通过成功和失败的企业案例进行分析,从经典企业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第二部分是对管理的基本认知和管理理念的理解,是创新创业管理理念认知培养的环节,采用教师给出思想理论的线索,设置比较分析的题目,由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小组汇报成果,采用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管理理念的体会和领悟。第三部分是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分工模块,这部分教学设计是创新创业职业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培养环节,这一块的内容分别采用模拟演练、实战演练和辩论等方法。第四部分是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认识,这是创新创业职业操守和职业品行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环节,通过实际问题的辩论分析。第五部分是企业危机管理部分,这是创新创业综合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环节,采用实践模拟的方式教学。

2.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设计

增强实践动手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

(1)微课翻转课堂

大而全的《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地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详细展开。在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地过程中,笔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选取了“胜任素质”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个代表性问题录制了微课,课前布置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将微课学习的内容中教师设计布置的问题用演讲的形式展示对问题的理解,其他同学则作为观众和评委给予提问和评价,教师再结合学生评价给出评语进行点拨和指导,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落实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拟采用每个章节选取一个代表性问题进行微课设计。同时,学校十分重视课程信息化建设,每年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的微课教学大赛,通过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可谓一举两得。

(2)模拟演练

增加模拟演练,通过设置接近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根据不同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对模拟问题的结果不设置标准答案,而是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首创精神。而这些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和基础。

(3)项目小组讨论与辩论法

通过划分小组组成团队,每一个小组设置自己的团队名称和团队口号,团队分工协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任何成功的创业都不是单枪匹马的结果。每一个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多次小组合作都会遇到任务的分配与协调,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小组间成员的关系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不断地沟通、互助、矛盾处理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体验和积累合作的技能。

(4)实践演练法

对接本校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为创业项目做咨询服务,通过为这些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实际工作,置身实践环境操作。学生在具体的创新创业企业的项目中发现问题、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热情。

(5)游戏法

在游戏中学习和领会管理的真谛,这也是管理学课程教学多年的经验总结。在企业管理课程中选择一部分管理游戏教学在实际授课中也是广受学生欢迎。

(6)课内竞赛法

将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创业计划书结果设计成课内的技能竞赛,这样,内容来源于实际,结果又可以应用于实际。用类似于路演的方式,由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创新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发挥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作用。

3.基于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评价方式随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依照前面对这两部分的设计,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不再重点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侧重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的考核。笔者在授课中尝试采用了课堂表现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和课程论文评价三个部分。

(1)课堂表现评价

根据学生的上课出勤、发言频率、回答问题效果、课堂参与度给予综合评价。在首次课程中即告知学生采用这部分评价的目的,因为这些方面的考核也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道路都会面对的实际问题。

(2)实践能力考核

实践操作部分,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理念,主要采用教师考核与小组考核结合的办法。首先教师根据各团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班级所有团队给出评分等级,等级一共分为四类,即A、B、C三个等级。团队组长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成员的表现给出排序。最终根据每类团队的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所占比例,计算出每个人所对应的等级。

(3)课程论文考核

期末采用课程论文,由学生自由选题,教师对选题的范围和可操性加以指导,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设计

要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制定和完善课程标准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企业管理》的课程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新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将指导组织教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参照和指导,是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的规范,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载体和媒介、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9-50

[2]蒋建军,王伟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螺旋模式及融合路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3):1-5

[3]杨敏.“创导式”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52-56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销与策划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2-02

创新创业教育现在在我国已经逐步发展起来,高校校园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正在蓬勃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落后,有的学校还没有开展,一方面由于办学条件一般,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该如何进行,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营销策划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营销策划能力、营销决策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等,主要从事市场调研、市场开拓、营销策划、广告策划等工作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等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企业营销与策划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即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其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其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其创新创业品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高了,具体表现为人才规格方面。

1.1知识结构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运用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相互联系的知识概念,如市场、管理、企业、广告类等相互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②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生理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逻辑知识等,这些知识会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③具有丰富的知识容量,大量的知识对创业者是有益的,对创新者来说丰富的知识,给予更多的想象空间,创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作为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来说,技术力量不强,但市场意识强,对他们来说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二要具有较深厚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三要具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四要具有多方面的产品、市场、技术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1.2技能结构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要能够运用营销与策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指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新创业计划书、获取资源、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有:

(1)具有基本营销与策划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商品推销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在互联网上与客户进行交流,具有利用互联网等新生事物进行营销的能力。

(2)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既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包括研究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如策划销售促进活动、制定广告策略、策划公共宣传活动、与媒体建立联系的能力;根据要求选择与管理商,激励中间商,解决串货等,这些都需要较强的探索能力。

(3)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获取资料、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如具有市场调研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具有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根据调研信息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分析顾客购买心理、根据顾客心态进行推销,具有接近潜在顾客、引起顾客兴趣、激发顾客购买欲望的能力。

(4)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基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背景,具有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能把握住市场发展的总趋势,找到市场切入点,如根据市场推出新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对广告进行设计、创新,根据市场进行渠道设计、价格调整。

(5)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通过观察、探究和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具有一种优化组合、引进吸收的创新,把理论形态的创新向前推进,使其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概念、新产品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1.3素质结构

在素质目标方面,创新创业者应具有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敢于面对挫折、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体质强壮等素质特征。

(1)心理素质。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的心理追求,特别是具有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相信成功的信念;从外在上看,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事物发展的缘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冒险心,具有从事创新创业的兴趣,以创新创业为乐、创新创业为荣的价值观。从内在特性看,创新创业型人才能预知事物的发展方向,工作中具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2)智力素质。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知识只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智力及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上的创造力。创新创业型人才一般都具有感知敏锐、记忆准确、想象丰富、思维敏捷等智力特点,但这些特点并不足以满足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智力的高度发展是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2课程的内容体系

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根据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即整合营销与策划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设计营销与策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2.1公选课的内容

公选课必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的整合,在现有的公选课中做适当的调整。基本内容可以涉及几个不同领域,如文化风情、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等。因为学科交融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必须选择这六个方面其中的一两门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企业文化》、《高等数学》、《社会历史》等。

2.2专业课程的内容

营销与策划创新与创业方面人才应该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创新学》、《创新与创业》、《创业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创业法律》、《风险投资》、《创新思维》、《创业营销与市场调查技术》、《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财务管理》等,根据学生兴趣、学识和教师情况安排。课程也可以采取模块化设计,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发现并分析商业机会,内容涉及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条件、需求和商业机会,分析商业机会、供求规律等。模块二,市场营销知识,内容涉及市场调研、营销与竞争、销售、谈判等。模块三,财务管理知识,内容涉及财务知识入门、建立良好的财务记录、投资回报率、盈亏平衡点等。模块四,综合应用知识,内容涉及公司形式与注册、社会责任、采购销售实践、商业计划书撰写等。

2.3核心课程的内容

核心课程是围绕着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展开的。主要有《创业者与创新创业战略》、《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企业融资与理财》和《成功学》等五个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必须在毕业之前完成。

2.4课程的实践内容

营销与策划创新与创业课程实践非常重要,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在实践教育的师资水平方面,要先培训出优秀教师,让教师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然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在实践组织机构方面,要设立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创新创业资金的申请、活动内外的协调、实践课程的落实以及学生活动的宏观组织调控,在校园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社区开辟“创新创业实验园”,在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最后在实践形式方面要灵活多样,做到围绕市场所需、贴近学生所求、体现学生所能,比如举办“名人创新创业报告会”、“校友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访谈”等。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体系

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即每一堂课学生的参与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每个教学案例的启发性、每一个游戏本身的创意性、每个学生主体对问题自主探究能力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40-0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开始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50多所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中心。[1,2]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具有的特点是注重创业意识培养和模仿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分类详细、有学术研究支撑等,著名的有百森商学院(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和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等。[3]国内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2002年才正式启动,近些年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创业训练计划、课程体系构建等都进行了改革与实践,[4-7]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汕头大学的胡文龙基于CDIO理念对工科探究式教学进行改革实践;[4]浙江工业大学的李浩君等人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立体化教学方法。[5]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化程度不高,相关创新创业学术研究尚未全面开展,对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深入改革,以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工科类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根据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结合新形势下国家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特征

1.教学理念

CDIO(Conceive 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对产品进行系统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另一方面培养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8]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了CDIO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习与实训、教师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环节的重新构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由于工科专业课具有较强的技术特色、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既要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又要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运用CDIO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2.教学特征

深入研究与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征是提出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前提。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5]其总体特征具体如下:

(1)在专业课程方面:部分专业课理论性强,涉及到工程建模、理论计算,学习难度系数大;课程内容多,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涉及知识面很广而且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各专业培养方案都增加了部分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与专业课,导致本专业课学时数减少,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实践性强,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2)在教学对象方面:高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接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二、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并注重与各相关专业与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联系。因此,讲授内容既要有基础理论与原理,又要有新技术,并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由于工科专业课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内容庞杂,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度和相关度、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课程教学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设置,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基础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基本实验和参观实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要求掌握该门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项训练、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案例训练等,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

2.教学方法

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枢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是在对课程资源、讲授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基础上提出来的,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去那些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针对每门专业课特点,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过程应运用多样化的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核心专业课,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除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外,还应把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创新竞赛等活动加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偏重工程实践的专业课,应增加课程实验、参观实践和项目实训学时数的比例,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视频,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

对工科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过程在评价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旨在关注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坚持学习过程主导、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建立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小组团队考核等,关注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核。具体改革指导思想是:在内容方面,增加具有实践性且超出课堂讲授内容的知识,涉及创新能力、技能操作、团队配合等多方面考核内容,以评价学生在项目实践训练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形式方面,一部分采用理论闭卷考试,一部分采用开放性考试,把学生课堂与课外作业、设计作品、科研项目、各类相关竞赛等作为一部分考试成绩的评价内容。

三、改革实例分析

以佳木斯大学2013年评出的百门课程“包装工艺学”改革工程项目为例,基于以上提出的改革方案,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1.授课内容

改革前该门课程总学时5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4学时),改革后总学时不变,采用模块化思想,具体方案如下:

(1)理论讲授模块(占学时50%):国内外包装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包装工艺理论基础;通用包装工艺;专用包装工艺;包装工艺专题研讨。

(2)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模块(占学时25%):案例分析包括药品泡罩包装工艺、啤酒灌装工艺、大型平板液晶显示器缓冲包装工艺等;项目训练包括咖啡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和疫苗产品阻热包装设计等。

(3)实验模块(占学时15%):卧式枕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工艺实验;真空包装工艺实验;立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实验。

(4)实习与实践模块(占学时10%):北方佳宾白酒灌装工艺等。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课程类型和内容特点,改变以往偏重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灵活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冲击与振动防护包装工艺、液体灌装工艺等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关于典型包装工艺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个工程实例,将详细的包装工艺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归纳总结包装工艺设计的详细思路;针对众多的包装技术,如收缩包装、拉伸包装、贴体包装和泡罩包装等,采用分类教学法。

3.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含上课出勤、听课认真度和回答问题等);项目设计(20%);实践动手能力(20%);考试成绩(40%)。

四、结论

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专业知识内容多且更新速度快,学生基础理论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提出了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工科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已应用在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的改革工程项目上,以此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2):26-29.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

[4]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5]李浩君,邱飞岳.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16-420.

[6]王新荣,张霞,李小海,等.高等理工科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10-111.

[7]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80-81.

[8]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适应,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期国家建设所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1]。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足于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纲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中,有效的课程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具体的创新技巧和方法,把握好身边有限的创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质量。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较多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入学校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范畴,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为紧张,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课程展开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在实训室里实训实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都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联。在此背景下,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当前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园”或“创业一条街”,以期通过提供便利的实体创业场地,由此为学生打造创业的“孵化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并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仅仅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亦未能得到明确。比如说,从2009年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虽然要求各专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安排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往往名不符实,而且通常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一部分内容或者挪移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空泛化”的特点,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而且是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安排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与传统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了够用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同步创新。

2010年5月,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师申报和学校评审,当年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创新制作》与《会计分岗模拟》等四门课程立项为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并分别给与1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支持。浙江商职院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11月,学校将于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组织验收。四门课程经验收合格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除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常规内容之外,这四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通过大量的创新思维故事和经典思维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具有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创办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全方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会计分岗位模拟》课程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中小型企业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述企业理财业务、会计账务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的新经验、新情况,尽量从浙江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规划现代企业理财活动、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及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证帐表处理、阅读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财务评价、企业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建议、通胀条件下企业存货模式决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程序、中小企业股票投资跟踪分析、紧缩环境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和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八项工作任务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调查、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理论知识。

《电子创新制作》课程结合应用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着重了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按“工程感知—理解与贯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的渐进过程,将课程内容分入门、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化。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了9个教学项目配套的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器件清单、软件程序流程图、源程序、制作成品外观图、关键部件外观图以及必要的机械结构图、加工图、装配图文件和实物等,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效果倍增。 转贴于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积极为学生搭建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咨询、网上讨论的实时与交互式教学平台。课程通过网站积累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为师生共同提供最新社会动态与市场资讯,使学校与社会形成零距离接触。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负责人开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博客,方便校内外学生在线访问学习,收集了大量创业案例、形势与政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2011年,在学校的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初步形成15个班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资料迁移至到网络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同时,课程教学人员又开发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如协会活动分享、第二课堂等栏目,为师生在课后的交流创造了更方便快捷的路径。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教材建设、教学课件、习题思考、创新案例、创新作品、互动空间、在线答疑等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建立创新思维QQ群,每学期建立一组QQ群,实名注册(组别、专业和姓名),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确立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空泛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纠正。

(一)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绩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然而,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上已经出版发行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行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开展教学。比如,浙江商职院目前的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中仅有《创新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其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已出版发行,其他三门课程都使用讲义形式的教材辅助教学;其二,各课程教师编写的讲义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建设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辐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一方面没有能够及时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驱动力量,比如将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安排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未能主动地向其他课程进行辐射,实现成果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篇8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pplied electronic special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dual studio, to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platform" including students electronic design interest activities, skills competitions, humanistic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occupation skills training and other second classroom,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关键词:双元工作室;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Key words: dual studio;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raining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4-03

0 引言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愈加明显,如何根据地方高职院校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建设地方优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根据电子企业的技术岗位来设置专业课程,这样培养的学生一旦找不到相应的岗位工作或者干了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就会无所适从。就我们学院来说,应用电子作为传统优势专业,由于近年来高考生源结构的变化,加上自主招生形式的改变,生源开始出现滑坡,其次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萎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培养体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的动因

1.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现在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与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全过程中,特别是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做得还很欠缺。具体分析有如下原因:

①目标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并非是鼓励学生毕业后马上自主创业,而是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敢于创造、敢于突破的精神。

②课程设置零散。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而是由学生就业部门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学,各自为政,而且课程开设也以课堂教学或者知识讲座为主,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

③师资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门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很多高职院校从事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来自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者从事企业管理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并没有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参与,而且创新能力需要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循序渐进,需要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构成这个过程。

④实践平台短缺。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资金投入的重点是满足教学基本条件的硬件建设,各实验室的功能都相对独立的,没有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缺乏开展创新型技能训练活动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1.2 双元工作室模式

“双元工作室”一词系指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建立的具有技术攻关与实训教学功能的工作室,工作室内的指导教师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主体,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工作室为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与培训平台,在此平台上,“工作室”为双方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给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开放性的职业情境。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双元工作室”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效。一是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运行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工作室开展了面向市场的运作并提供了开放性的职业环境;三是初步探索了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途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具备的基础

我们按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依托物联网创新工作室,在“双元工作室”模式下(即由企业专家、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训练内容是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在教学组织上工作室制定了完善的教学文件;由企业导师和专业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操作教材,录制操作视频;根据项目目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工作室有以弹性为特点的教学课表;工作室根据考勤记录和现场实操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2 构建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

2.1 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总体框架

①创新创业培训计划运行机制。工作室每年度在应用电子、计算机专业招募大一新生,按学生自愿报名形式,每三人一个组,共同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入工作室周期为两年,按照电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兴趣和项目制作实际情况,分为信号类、控制类、仪器仪表类等不同的小团队。

②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组成。搭建学生电子设计兴趣活动、技能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该训练平台包含五方面的训练计划,每个训练计划又包含若干具体项目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 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①电子设计计划主要是开展基础电子应用和控制设计编程方面的研究(包括无人机、智能小车、机器人三个项目的开放实验活动)。

②技能竞赛计划主要是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选拔队伍参加全国、全省物联网应用技g职业技能大赛。

③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与企业联合开发物联网项目。

④人文素质提高计划主要是工作室企业导师言行身教,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带入团队,形成企业氛围,助推创新创业教育。

⑤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参加物联网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我们将这五个方面计划的内容(活动项目)纳入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中统一管理,各类方向小组对训练计划各个活动项目进行申报――项目审核――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环节,对项目成果进行积累和展示,鼓励创新创业意识,形成“人人创新”的氛围。

3 训练平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3.1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物联网应用技术涉及众多的知识领域,开发设计人员必须优势互补,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才能缩短开发周期,完成训练任务。工作室第一年度的培养,是以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形式进行,目的为夯实专业技术基础,进行技术互助,分享成果,实现共同进步。第二年度的培养是进行技能竞赛,由于物联网技术,专业知识面大,内容深,涉及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指导教师会从兴趣小组中选出团队优势最明显的队伍参加全省技能竞赛。由于培训周期为两年,经过一个年度的培训之后,高年级的学生基础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制作经验,可让高年级的学生加入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导工作中去。建立物联网竞赛QQ群、微信群,将参加了全国、全省竞赛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每年不断充实。这里面的学生绝大多数经过锻炼会在电子行业就业工作,这个群可以成为一个电子创新设计技术的讨论、学习与支持团队。经过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与努力,学院电子专业创新创业培训的团队协作氛围将非常浓烈,而这种良好氛围也将驱动学生对这个团队的认同感,使他们互帮互助,一致向上,将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发扬。

3.2 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训练计划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学生还有第一课堂的学习任务,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比一般的学生更加辛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物联网创新工作室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在招募学生进入工作室时,我们的要求是对物联网感兴趣、有坚强的意志、不怕苦不怕累的学生。工作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训练内容和进度上进行合理安排,做到每天布置的内容在学生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的情况下,依靠钻研和团队的协助是可以完成的,我们以训练过程以及完成情况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吃苦耐劳、勇于攻坚的精神,淘汰不愿意全力付出的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也需要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的支撑,如果在第一课堂中出现挂科的情况,学生也将会被工作室淘汰。

3.3 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训练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会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题交流与授课,由于工作室是全天候开放的,那么其余时间就需要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室要求高年级学生每周授课一次,授课的内容要求详细备课,有记录有反馈。还有一种形式是整个团队的交流讲座。团队内学生有不同的特长,让不同方向的学生讲授训练内容,如让控制类的学生讲算法专题,信号类的学生讲授无线通信专题等,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4 结束语

在双元工作室模式下,研究和建立应用电子专业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并将之运用到学生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来系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5个训练计划的构建为核心,此研究成果将成功推广到该院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中,鼓励高职学生参与训练,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和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与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姚旭兵,宁瑞芳,段超群.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6):138-139.

[2]朱文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205-206.

篇9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着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学科带头人、

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地区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教育部属高校需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其他高校需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督导落实。

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平台;探索和设想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它要求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紧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研和创业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具有科技创新、实物创新含量的科技产品、研究报告、创业报告或者创业实体。本文将结合大创项目的一些特点,分析创业训练的平台,并对如何完善提出一些探索和设想。

通常,二、三年级本科生是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力军,作为该项目的主体,本科生自身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学科专业基础较弱。在申报课题时,通常只上过有限的几门专业基础课,对一些科学概念或技术还处于模棱两可阶段,对于复杂和系统的科研课题尚不能形成较清晰的认识,难以真正和全面理解课题的研究意义和难点所在。其分析问题能力和总体把握能力有限。② 创新学习时间有限。原本本科阶段常规的“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就非常紧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能够获得的训练时间相对十分有限。而大多数科研创新项目,需要对现有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有充分的调研,并对某个问题或技术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项目实施周期短,若没有充足训练时间的保障,项目就难以高质量地完成。③ 本科生发散思维训练不够,且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既然是科研创新项目,就必然存在一定难度,至少不能完全从教科书上获得现成的解决方案。从书本知识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之间,还需要转换思维、方法正确和积极思考。一旦遇到项目技术难点不能及时突破,容易产生畏难和懈怠情绪。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形成二者良性互动,则可能适得其反,降低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甚至会动摇学习信心,打击学习兴趣,可谓得不偿失。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后简称双创训练)的目标明确,要落到实处首先得有一些必要的平台支持。① 基础设施 给双创训练提供场所和场地,包括创业基地、实验楼、 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创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学校层次的支持,或者是校企联合建设;实验楼、实验室可以和本科教学共用。② 仪器设备 给双创训练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机器设备的使用以加强动手实践能力。这一条件在各工科院校都没问题,甚至学生需要的简单仪器还可以自己组装得到,更进一步锻炼其动手能力。③ 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借助网络将创业者、创业机会与各类资源有效地组合在一起的网络创业平台。借助此平台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有利于自己创业的信息。④ 实践平台 学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各种双创训练实践机会,比如:教学计划内的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相关学科竞赛项目、各类大学生挑战杯赛等。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探索及设想 ① 制定清晰明确的课程计划 针对项目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计划与实施过程存在偏差的问题,高校需要制定更加详尽完善的教育培养方案,将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使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安排与项目有关的科目,将项目内容放置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计划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意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② 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 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和期许,且大多是处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狂风骤雨的洗礼,在面对困难时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但是创业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想要创业就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特别是心理上的准备。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时应该让学生树立对创业的正确认识,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③ 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 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是不够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真刀真枪”的实战练习,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创业本身,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切实了解创办一个企业需要具备的条件,为今后创业活动的开展构建思想基础。同时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大环境中,促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汲取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

结束语:大创项目已经成为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体会到无法从课本中获取的宝贵经历,受益良多。有学生表示:“大创计划带给我们‘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立,从计划中规划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从实践中赢得价值’的宝贵体验。”大创计划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影响和非凡意义。因此只有各方面得以团结和协调,提供充分的支持,加强必要的管理,才能引领大创项目走上光明和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铁成,季冰,尹永生. 切实发挥孵化作用,发展壮大创业基地――五角场创业基地的案例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4):78-80.

[2]许良. 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现代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