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会计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管理会计无论是企业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需要将资金运动作为主要的实施对象,保证经济效益的进一步获取,这样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才能使管理者将其作为依据实施经营与管理工作。管理会计还可以对财务实施计量,实现绩效与非财务报告等,并将其提供给管理者以及相关责任人。同时,管理会计还能够为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融资策略与激励策略,促进战略与计划的长期使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紧密联系,两者的结合能够为企业提供合理的管理体系。在传统形式下,财务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对会计信息收集,并做出相关报表,将核算与企业整体的实施效益作为根本,为一种经营思维。在本质上,管理会计是利用会计信息实施管理工作的,并对传统的财务核算结果实现加工处理工作。在操作形式上,管理会计主要在企业内部实施决策、控制工作,对企业成本实施有效管理。管理会计与传统的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营细节更为关注,其主要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保证为企业的积极发展提供有效的实施策略。
管理会计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促进企业绩效水平得以提升。比如:管理会计利用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的方式对成本进行控制,能够在工作中实施更好的考核与成本控制工作。不仅如此,管理会计在工作中,利用作业成本还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成本核算工作,促进决策工作的执行,为其提供有效的实施依据,在该情况下,不仅能将一些不利产品消除掉,还能促进服务活动的有利发展。
根据对企业会计的分工工作进行分析,财务会计是利用信息系统对所有的财务进行提供,使之传授企业外部,保证其在社会各个方面达到合理的服务目的。管理会计是利用信息系统传递的,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接受其中的信息,不仅能将管理会计的预期发展前景体现出来,促进经营决策工作、规划工作以及考核评价工作的执行,还能对成本因素、预算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预算,以发挥会计的责任。
2 管理会计工作的性质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形成
管理会计是将系统信息作为主体,为决策主体提供相关服务,其存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其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将未来信息价值作为主要内容,具备综合性发展特点。其二,管理会计实现信息的预决算工作,并将其提供给管理者与决策者,使之作为有效依据。其三,管理会计是信息价值作为主体,促进信息具备较高价值。其四,管理会计能够为决策工作提供有利支持,实现信息的执行。
(二)规划和控制系统的形成
管理会计在执行过程中,对决策目标进行监控,并在内部成立责任体系实现分工与合作,达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目的。该控制情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预算控制标准, 能够将会计的预算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其二,控制组织,将其作为指标,实现会计指标的逐步分解。其三,信息反馈,在对信息控制期间,是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完成的。其四,对决策结果实施考核,主要将责任中心的会计报告作为基础条件。其五,建立审计与牵制制度,促进责任中心内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管理会计为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在执行工作中,不仅能通过预算、投资等要求实施对接,将分解转换为企业的全方位投资过程, 还能将管理会计责任主体、企业的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反馈,促进相关措施的有效应对。
(三)收入与成本的相互关系
管理会计主要对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对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进行研究,能够对不同的成本决策问题进行控制。其二,研究总成本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能够解决决策工作中存在的可行性问题,在整体实施过程中,管理会计不仅是决策方式中的重要基础,还能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进行控制。
3 会计人员如何实现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
1.要转变思想观念 首先企业负责人要改变经营管理,提高效益是管理者的事,会计只是算算账,编编报表而已的思想观念,至于管理、经营决策那是企业领导的事。但是,有些企业的领导还没有认识到会计工作对管理工作起到的作用,在决策期间,也没有让财务人员积极参与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无法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也得不到使用,从而抑制了企业的顺利发展。其次,会计人员自身也要冲出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会计对单位的大事知道的越少越好,只要记好自己的账,编好自己的报表就算完成了本职。没有勇气或没有意识向领导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在参与决策方面更没有积极性。
2.要有紧迫感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合格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学会对财务信息以及财务数据进行核算,保证其真实性。然后,将已经核算的数据信息应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去。现如今,快速发展和更新的信息技术向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未来,会计人员只需要在决策服务工作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基于这种情况,需要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懂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学习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为了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需要,会计工作人员还需要学习国际上的相关知识,比如:通用财务信息、审计信息以及法律知识等,保证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尽快实现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篇2
一、业绩考核的定义对于考核的定义,现实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笔者则认为其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或工具,进行有效财务控制的一种手段。财务管理(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这一制度。严格的考核制度应包括建立考核机构、制定统一考核办法、确定考核程序、审核考核数据、依照制度进行考核和执行考核结果(奖、罚)。
正确认识考核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正确、适当地使用这个奇妙的管理杠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现在在一些企业里,考核存在被滥用的现象,每个部门都要制定一套自己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考核仿佛成了万能的钥匙和法宝,若哪个部门没有自己的考核,仿佛自己的管理就是跟不上似的。这与西方管理有效的企业中简明、清晰、易懂的业绩考核相背。事实上,考核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一种控制手段,要想发挥其作用,必须科学、系统、适当地使用才行。这是工具或手段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不然,就会使其功效产生"边际效应递减"问题和滋生本来就难以避免的部门"本位主义"、"小集体主义".二、业绩考核的作用考核在企业管理中能日益抛头露面、风光大现,肯定自有一番道理。我们认为业绩考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向作用。通过科学、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无量纲化处理,使考核系统函盖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思想和近期经营管理的重心及其努力方向,并充分反映企业经营决策者的管理意图,引导整个企业的各个分部为实现管理者管理意图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而努力。
2、激励作用。考核办法中必须有奖罚规定,并务必严格执行,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劳、避免劳酬不一、"非法领功"等现象的出现。考核的激励作用,主要在于它既可调节员工的物质需求,又可用于调节员工的精神需求。企业把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各分支结构、各部门的实际贡献,使各分支结构、各部门的负责人及所属成员了解其工作成就、得到其应受的奖励,激励其工作士气。
3、护航作用。考核可以用于不断地调整目标与实践的差异。任何远期战略与近期战略目标的实现,都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期的困难或矛盾,但通过过程监测、考核分析、考核反馈等可以发现和解决这些困难或矛盾,确保经营管理的健康运行。
4、控制作用。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这一制度。通过考核,对于偏离目标者进行惩罚,可以有效地实施财务控制。
三、业绩考核的要求业绩考核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实现以上几点作用。
1、考核制度必须是系统、一体的,并且简明、清晰、易懂。制定考核办法、实施业绩考核不是搞论文写作或科研,作品、成果越多越好,复杂程度越高越有价值等。要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激励、护航、控制作用,使考核有较大的价值,首先必须使考核制度简明、清晰、易懂,使被考核者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不作为成本或违规成本。若考核制度复杂的常人无法理解、多的眼花缭乱,被考核者就会"不在乎"或"无法在乎",这与考核的初衷相背。
2、业绩考核必须结合预算计划进行设计,体现公平、合理、有效的原则。预算计划是根据各分支机构、部门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及同业环境、经济形势等进行制定的科学、合理目标,各单位、部门的日常经营管理均应围绕着它来进行。这样,考核必须结合其进行设计,才能体现公平、合理、有效的原则。以历史和以同业为基础设计的业绩考核则均无法克服不完全性(片面性)、不公平性、单一性、横向没有比较基础等。
3、业绩考核必须由设立的统一考核机构负责实施。我们知道业绩考核的一项作用或目的就是激励,它必然牵扯到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的分配。一家企业的各个部门一窝蜂地进行制定考核办法、实施所谓的考核,利益的"分羹"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有使考核处于相对超然状态,才能实现考核的目的和作用。建立独立考核机构,负责实施公平、有序、精确考核是解决的问题的出处所在。
篇3
一、企业社会责任价值
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企业占有了比普通个体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其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表面上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社会成本。但实际上企业虽然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成本,但企业所从中得到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在完善的投资规划之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之后,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信任感,这将为企业的未来经营和发展奠定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发展积极性的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为企业提供全新的发展动力。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虽然需要支出一定成本,但这无疑将企业的实力和经营目标展现在社会面前,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使企业具备更强的行业竞争力。
二、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社会责任
传统管理会计普遍存在忽视社会责任的问题。传统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确认,并对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归集和分析等。传统管理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在于财务效益,强调以财务手段保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然而,社会责任表现为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很难以财务信息呈现出来,这就导致了许多管理会计忽视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二)成本计量不合理
传统管理会计只强调对普通成本的计量,忽视了对社会成本的计算。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费用和资金。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支出不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成本当中,而是被归于制造费用当中。如此一来,企业社会责任成本计量显然不合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无法真实地反映评价结果。
(三)绩效评价方法和工具欠缺
传统管理会计在计算和评价企业成本和效益时,往往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社会效益,这也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都是相当单一和滞后的,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短期的财务指标、盈利和产品边际贡献等实施具体的核算和评价,较少关注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益。而社会责任成本本身无法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利益回报,企业责任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有所不足。
(四)投资决策分析不足
投资决策,是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管理会计对于企业投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缺乏对社会责任成本的关注和重视,无法正确、客观地评价投资项目的实际盈利情况,因而会影响到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支出。其次,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社会责任相关项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企业投资风险,这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正确看待社会责任,大大削弱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管理会计的优化建议
(一)提高社会责任重视程度
企业必须加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并认真落实到管理会计工作当中。企业领导层应明确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应该承担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尽管社会责任成本的投入并不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企业所能够得的财富是巨大的。通过社会责任成本的投入,企业能够保持更为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创造足够的发展动力。对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并提升管理会计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并时刻关注和重视社会责任,针对社会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和管理策略。企业还应在关注自身经营成本和利润的同时,加强对国家税收、职工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重视,将各类成本计量纳入到管理会计工作当中,形成全面的数据报告,向社会公众公示,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度和信任度。
(二)从社会责任角度加强成本计量
企业应在加强社会责任重视度的同时,积极改进成本计量方法,提升成本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产品成本的计量方面,管理会计应在分析产品原材料、生产、设计等各项成本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污染清理成本等,并以财务信息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次,管理会计不应单纯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实施财务管理,而是应该充分融合企业的社会成本,例如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等。由此,企业才能够依据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实施经营战略,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引进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工具
为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管理会计应积极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工具,以提升会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企业应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用于对社会责任程度、内容进行评价,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利益和价值。平衡计分卡是当前绩效评价的重要方法,平衡计分法从财务、客户等诸多方面实施绩效评价管理。将平衡计分卡与社会责任因素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管理会计的整体评价水平,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综合信息评价,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切实保障。
(四)从社会责任角度优化投资决策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决策制定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而不应该着眼于当前利益。企业在投资决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和关注社会责任,特别是管理会计各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评价,要在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企业应在具备全面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全面了解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和情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的合理、可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在投资决策中,除了要考虑企业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外,还应该积极考虑对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通过对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深入分析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投资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针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引进新型节能、减排设备,加强清洁能力的运用,实现投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塑造投资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结语
篇4
一、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演变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 能为企业提供及时、会计毕业论文准确、有效和完整的财务信息, 从而增强决策有效性,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进而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 会计信息系统也是一柄双刃剑, 其不当使用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觑。企业到底要不要设立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何种会计信息系统, 如何使用会计信息系统, 如何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人”的作用,“人”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目前在我国, 既掌握扎实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 又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素质以及与其他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信息时代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知识本身,更是对会计人才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创新意识、管理才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综合能力。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知识和全新的财务理念、开放性思维和宏观把握的相关领域观念, 领悟先进的管理思想, 还必须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和对信息的迅速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2、合作能力。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 更加重视人际合作与信息交流。有效借助组织的团结和他人的帮助, 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从而实现共赢。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会计人才必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素质, 创新型会计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勇气, 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本科会计信息系统教与学的启示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是: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熟知国内外会计财务、审计、金融、证券、税务等业务惯例, 完成会计师基本训练, 能在中外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中具体业务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科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与此相适应, 提出几点启示:
1、建设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会计模拟实验, 就是将模拟对象模型化, 通过模拟其生产经营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活动。实验的范围一般是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 然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这样能使学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循环, 从而掌握会计理论和熟悉会计操作技能。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培养财会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理论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外会计实训基地。实验室毕竟代替不了真正的会计信息统的工作环境, 要深入切实地了解体会会计信息系统, 实践是检验功夫的唯一标准。学生直接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操作, 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实践实验室的模拟, 而且能够在具体的业务与环境中触类旁通, 发现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比较。学生在熟习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相关会计知识的基础上, 先根据资料进行手工模拟, 建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每月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表、编制年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然后再根据同样的经济业务, 以及手工编制的记账凭证进行上机操作, 将凭证输入计算机, 并自动生成报表, 可将自动生成的报表与手工报表相核对。既可检验手工操作的正确性,又可以形象地认识计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质, 比较手工环境下与计算机环境下处理的异同。
4、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技能训练只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 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而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又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够容纳。所以, 如何树立正确的意识, 合理安排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中融会贯通, 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是留给学生的最大的思考。
5、具有较强表达沟通协作能力。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互相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书本, 而且要平衡自己多方面的发挥, 锻炼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知识再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学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总之, 会计信息系统光有精湛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者光有经验丰富的会计业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都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因此,企业要真正做到充分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系统, 就要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 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 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信息社会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徐跃华,《中国农业会计》, 2007 年11 月。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普遍采用的是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于1973年对它所下的定义,即“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这一概念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核算方法和核算目标等均包容其中,因此比较全面而且权威,但是由于这一概念未能指出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和核算空间,所以仍存在缺陷。
为此,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的活动,明确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是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而且该人力资源还必须是组织的资源,即人力资源的成本必须是组织所付出的,价值必须是人力资源为组织提供服务时所实现的,将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和实现的价值界定在“ 组织”这一空间之内,这是对人力资源会计的。
我国会计学者也对人力资源会计下过不少定义,如章道云认为“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是测定和报告人力资源的变动和现状,帮助决策者决定行动方针的一门新兴会计”,这一概念与弗兰霍尔茨概念同出一辙,只是他将“组织”界定为“企业”,即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只局限于企业,而非盈利性组织的人力资源信息则没有被纳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范围:将其核算对象界定为“人力资源的变动和现状”,并没有明晰化为“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内容过于宽泛,容易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相混淆。
可见,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众说纷纭,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综合上述各种说法的优点,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运用会计方法和跨学科领域的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以提供给企业的经营者及其利害关系者利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
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就是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或个人,以供利用。具体可分为:
(1)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人力资源决策、控制、评价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为实现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就要决定从外界招聘还是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收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企业不得不为重新雇佣职工而花费巨额的费用。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这些只能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来解决。此外,如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多少,总体投资收益是多少等,也只能由人力资源会计提供。
(2)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有了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三大资源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而企业的经营前景恰恰取决于此,并且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远远超过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 ,所以说,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正确的决策依据。
(3)为政府主管机构和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表,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维护情况,并将其作为对企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管理措施,比如,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对象便是会计个体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质就是如何正确地确认、计量、报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的问题。但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会计个体人力资源的范围和性质。
(1)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范围。按照上海财经大学博士陆建桥先生的阐述,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人力资源有两种范围:一是人力资源会计所核算和控制的就是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个别职工能力、技术、经验等水平和组织者的领导技能、信息交流、相互协调作用等的能力。有人将前者称之为个别价值,后者称之为集体价值,两者加起来构成了内部人力资源的总价值,而它的取得、维持、发展、离退和价值的实现则构成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内部人力资源外,还应包括外部人力资源,否则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的、偏狭的。按照这一观点,企业与顾客、供应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的有利关系形成了企业外部人力资源,由于它们也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因此,外部人力资源也是企业的资产,也应纳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控制的范围。
应该说,人力资源只能是一种本企业所能控制的资源,而外在的人力资源是无限的,并不能受本企业所控制,它与我们讨论的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有本质的不同。而且外部人力资源的无限性和不稳定性,使其在根本上失去了会计计量的基础。另外,外部人力资源的形成离不开本企业员工的努力,可视作企业人力资源的延伸。按照著名会计家Hendriksen的观点,与外部的良好关系事实上是企业的一种商誉,这种好感价值和潜在的超额盈利价值,既不稳定又无计量依据,是不能计入资产账户的,如将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对象则必然造成概念的混乱。也就是说,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范围是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性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象应该是整个企业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抽象的每个员工能力的简单总和,这样说主要基于以下观点:
①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因此,会计计量人力资源主要方式只能通过价值计量,而不是其他的劳动能力计量单位,非货币计量单位目前只是辅助计量手段,所以,凡不具备货币计量依据的资源尚不能进入会计系统。
②现代会计理论认为,资产本质是能够创造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因此会计计量资产价值是按照其创造收益的现值和现行市价或成本计价。但任何一种资产的计量都不可能超越会计个体,人力资源资产更是如此,虽然个体有时会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离开了整体协同,其实际价值会大大受贬,甚至一事无成。所以,人力资源计量对象只能界定为在企业控制下的整体价值。
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企业必须具备各种人才,人力资源价值具有多样性。然而,个体人力资源价值缺乏可比性,但就整体而言,每个员工能力的发挥是以企业获利为目的,也就是说,每个个体的价值最终会通过总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从整体的角度考查企业的人力资源时,最佳的计量对象当然是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
④把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会计学研究有别于人类学或管等的研究。人类学和管理学注重如何最佳地实现人力资源价值,而会计学则注重如何正确地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正如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会计人员注重其生产为企业创造未来收益的能力,而工程技术人员则注重其生产能力、质量状况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所核算和控制的对象是整个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方法
目前,人力资源会计的处理方法有两种:成本法和价值法。前者是以人力资源的支出来计量人力资产的价值,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后者是以人力资源预计能创造的未来价值来计量人力资产的价值,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笔者认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处理方法的选择,其判断标准应该是人力资源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计量对象的界定范围。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应该从整体上提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信息,即把成本法和价值法结合起来来计量人力资产的价值。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虽然价值的信息很重要,但成本的信息更实际。尽管我们渴望知道这种资源未来能为我们创造多大收益,但也必须要了解目前我们所要承担的成本代价。当对未来的收益确实无法正确估计,或这种估计可能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盲目乐观时,那么采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成本法计量可能是一种稳健的选择。
其次,从整体上提供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信息,也完全是基于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更关心的是人力资源的价值信息,即未来创造收益的能力。 内部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关心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并以此为依据来控制和考核这种资源的有效运用。
在成本法下,由于计量基础的不同,又形成了以下观点:
(1)历史成本法。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则,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或培训等实际发生的支出予以资本化,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其优势在于它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其缺点也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使历史成本信息严重偏离现实。譬如,在我国,企业获取优秀人才可以通过组织上的人事调动,几乎没有投资成本。但现在企业往往通过高工资、高福利来网罗人才,这样,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就有了较大的不同,此时的历史成本信息相关性就很低。
(2)重置成本法。以在当前物价水平条件下重新录用达到现有水平的全体员工所需的全部支出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其优势在于它的决策相关性。因为它力求提供一种与现时环境相同步的信息,便于内部信息使用者作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决策,但这种相关性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如重置成本法有一定的主观性,各种人才来源渠道不同,成才方式不同及未来实际能力的差异,因而很难找到一个社会公允的重置成本。举个例子来说,企业从学校招来一名硕士生,可能要支付2~3万元培训费;而从外单位调入一名硕士生,可能不用培训费,而要用高薪或住房相吸引;再有在本单位刻苦钻研业务自学成才者,虽然没有硕士学位,但具有同样的工作能力,这种人才企业可能除工资福利以外很少投入。所以说,即使能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也很难反映企业的确切投资成本,并以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3)机会成本法。以职工离职使组织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计价的依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对管理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计算的人力资源价值更接近于其实际的经济价值。当然,它也有缺点,比如,距离传统会计模式较远,不可靠,而且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既不代表企业的投入成本,又不代表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因而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并无相关性。
可见,理论上的计量方法是多样化的,但实际在上的选择确实很难两全,所以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历史成本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计量方法,因为它客观真实,确实是企业已经支付的成本代价,任何信息使用者都必然要求获得这些真实的信息。同时企业可以提供按重置或机会成本计量的辅助人力资源信息,以满足对此类信息有特殊要求的信息使用者。
在价值法下,人力资源会计也形成了多种主张,从大的方面而言,主要有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大类。从会计研究角度看,货币计量模式是主体,非货币计量是一种辅助模式,但它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货币计量无法表示的重要信息,具有特殊的决策价值。所以,笔者主张:在实践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全面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
货币计量模式目前有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未来收益折现法、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或未来收益法、非购入商誉法、经济价值法、指数法等多种方法。笔者认为上述几种计量方法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计量结果不能涵盖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因此应在目前这些计量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一种能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使其既包含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又包含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采用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能达到这一目的。
所谓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实际上是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和未来收益折现法结合 .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的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未来收益折现法计算的是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二者之和恰好是人力资源的总价值。这种先分后和的计量有其独特的优点。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计算的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可以为人力资源成本提供未来预测信息,有利于比较并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成本,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未来收益折现法计算的是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未来一定期间可能为企业创造的效益,有利于企业进行投资报酬,采取更有利的措施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两者之和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价值,代表着企业拥有的全部人力的使用价值,为企业的投资决策者提供有益数据。
非货币计量模式,也有技能一栏表、绩效评估、可塑性评估、态度计量等多种方法。
由于人力资源这一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对不同的会计主体、不同的会计核算对象和不同的报告要求来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会计处理方法。
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1)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适用性
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市场条件(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条件)尚不完善,合理的、恰当的人力资源交易价格难以形成,故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不适用。事实上并非如此,人力资源会计中所指的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力,而非人本身。在主义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仍然存在,劳动力属于私人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人不占有劳动资料,作为人的劳动力必须依附于某一组织才能发挥作用。我国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都说明了我们承认人力资源是一种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能为组织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具备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是适用的。
2.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推行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需求的呼声还不很高、不迫切,而且结合实际人力资源会计还正在尝试之中。有些理论还有待探讨,加上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差,国家资金不足,近期只能提供有限资金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这些都阻碍着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推行 .困难虽大,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成熟,在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非常有可能的,其可行性表现在: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创造了条件
①《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机制条例》的颁布,已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须要有高新技术的产品,精明的管理人才,掌握最新技术及信息的科技人才,技术高超的熟练工人,这样才能占领市场,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达到此目的,企业必须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包括高薪聘用家和高级工程师等技术人才,重奖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科技人员,培训现有职工等;同时为了防止人才外流要追加稳定有用人才的投资等等,这将大大增加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就将成为可能,而且为期不会太远。
②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必将使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大大活跃。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增多;同时需要了解人力资源信息的人必将增多,无论是产品市场、投资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还是个人,对人力资源信息需求量都必然增加。从一个企业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中可以推断其人才的竞争力等,这些信息都需要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来加以披露,这将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创造条件。
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观念更新,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得以承认。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有四个,其中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这一判断是最主要的前提条件。若这一点得不到承认,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就动摇了。改革开放以来,客观上承认了这一假设,比如我国开放了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中心,人的价值依照供需双方协调决定,这正是人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而且,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还是各个单位,都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说明从观念上也承认了人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这就为人力资源进入我国市场推行提供了前提条件,人力资源会计方法的普遍应用也就成为可能。
(2)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奠定了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进行了30多年,创造了成本会计和价值会计的一些方法,并构成了理论体系等等,这些都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理论工作者也注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理论,解决了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上的一些难题,使得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初步方案。因此,从理论上说已经具备在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能性。
(3)企业的需求是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动力
企业需要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内在动力,为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提供了用户。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应用价值。人力资源会计也同样,一些企业已开始有了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如一些公司正在进行的职工劳动力入股方面的尝试;再如足球俱乐部球员的转会费高达上百万元,其会计处理也需要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指导。而且随着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型的转化,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关系越来越大,会有更多的企业需要推行人力资源会计,也会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有更广阔的市场。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不仅适用,而且可行,但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知难而退。应该在逐步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努力使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
[1]Roger H. Hermanson,n. Accounting for Human Assets.[C].(Occasional paper)Bureau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69,7-11.
[2](美)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著,陈仁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3]章道云。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简介[J].中国农业会计,1992,(3):3 4.
[4]周蜻。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再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l):69-72-
[5]陆建桥,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1997,(2):67-70-
[6]张鸣,许竞。人力资源会计的深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2):31-37.
[7]阎光华,曹跃忠。试论人力资源会计[J].财会探索,1988,(7):43.
[8]吕元香。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的探讨[J].财会月刊,2000,(2):15
[9]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的四大难题[J].会计研究,1995,(12):22.
篇6
人工智能(AI)是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从去年韩国棋手李世石与Google旗下的人工智能程序 AlphaGo对战,以1:4败给AlphaGo开始,人工智能开始被大众广泛关注。今年5月我国著名棋手柯洁与之“人机终极对决”更是将其推上。人工智能在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对此,一方面人们希望科技进步解放双手,另一方面又担心机器一旦被赋予智商人类会受到侵蚀。
普华永道称由于新的人工智能,在未来15年,大约有1000万工人将面临失业风险,同时人工智能也将提高生产率,并在其他地方产生就业机会。可以说,人工智能顺应时代必将不断扩大发展,财会行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最先触及的将是基层会计人员。去年3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宣布与 Ki-ra System联手,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中。而在今年5月,朋友圈就已经被一款叫做“德勤财务机器人”的H5动画刷屏。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随着企业对现代管理的需求的增强,管理会计开始逐渐形成。企业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与单纯的财务会计有同等地位,是并列关系。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责任单位,立足于企业未来发展,又称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而财务会计以服务与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为中心,又称为“外部报告会计”或“外部会计”。
三、管理会计的相关职能及前景
普通会计核算型工作,如财务、审计、税务等财务基础工作会逐步被取代已成必然,但会计核算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分支,管理会计是否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呢?
从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的出现,科技将财务从账册算盘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也将会计人员从目前繁琐的日常整理分析数据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运用推理、联想、逻辑判断等能力,通过计算机语言表示出来,并形成具有某些人类智能活动特性的计算机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人脑进行思维、决策,例如强大的围棋AlphaGo就是利用价值网络和策略网络工作。但是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复杂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使得在会计领域,人工智无法达到真正的思考,无法灵活有效在大数据中识别出最有效的信息,比如选用怎么的数据收集路径,选用哪些财务决算的因素,如何从“大数据”里提取有用信息等,这些仍然需要管理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判断作出最终决策。以下从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具体分析。
(一)预测经济职能
管理会计发挥预测经济前景的职能,就是按照企业未来的总目标和经济方针,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选择合理的量化模型,有目的的预测和推测未来企业销售、利润、成本及资金的变动趋势和水平,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第一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后,可以根据给定的范围和方法,进行系统学习,并对大量数据进行程序化分析,从而得出细致具体的预测。
(二)参与经济决策
决策工作贯穿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的始终,因此具有决策职能的管理会计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决策目标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短期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并做出正确的财务评价,最终筛选出最优的行动方案。管理会计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三)控制经济过程
控制经济过程职能的发挥要求将对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事前确定科学可行的各种标准,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改进工作,确保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可见,管理会计有很强的及时性,而人机智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发生的变动,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
据上述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分析,足以说明管理会计工作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尽管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体系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但管理会计仍然将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篇7
一、知识经济特征
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是以大量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
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的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宪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竞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一一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可见,知识经济的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一)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二)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
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三)人力资源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公众提供反映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
企业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方向
当前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因此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
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演变,已为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这将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二)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
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三)开展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
篇8
关键词:ISO9001;质量认证;会计专业;推广
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我行金融服务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5年我行率先在会计业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即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外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对内致力于严格会计质量管理。三年来,先后有总行和十余家分行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简称认证机构BSI)的认证审核,获得了认证证书。总结几年来的认证工作,笔者认为ISO9001质量管理在我行会计专业的推行,对提高会计基础管理水平、有效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全过程、多方位、多角度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是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前提。我行从梳理制度入手,将建行以来与会计业务相关的制度,包括外部监管制度、总行级管理制度、核算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从制度的有效性、制度间的统一性、制度与系统的衔接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对相应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并设计我行质量管理体系,编制有效文件清单下发全行,为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抓实各级人员的培训工作
ISO9001质量管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参与者对标准条款是否能够透彻理解关系到认证实施的成败。体系建立之初,我行对照标准条款的要求分别编写了《总行机关体系实施指南》和《各分行体系实施指南》,将总行各部门及分行在体系实施中应做的重点工作及实施步骤予以明确,实施指南包括质量目标的分解、文件的清理、质量管理体系记录的编制、内部审核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组织、采购供方的评价与管理、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改进工作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对总分行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行不断总结认证实施的经验与不足,认真分析认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共性问题,每年针对认证单位组织开展质量体系贯宣及实施的专项培训,同时深入分行开展实地辅导,详细介绍体系实施的方法、步骤,针对体系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逐一进行交流和解答,提出对策。三年间,还邀请认证咨询公司对分行会计部总经理组织了ISO9001主任级审核员培训,针对分行认证内审员组织了六期内审员培训。通过抓好、抓实培训环节工作,保证各层次人员了解并掌握PDCA循环管理模式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过程中自身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质量管理实施的具体要求。
(三)全面实施内部审核工作,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满足质量标准和相关制度要求的有效监督形式,也是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三年来,我行共组织内部审核4次,规范了授权、会计档案管理、印押证管理等二十多个方面的管理与操作,有效推动了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组织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1标准所依据的原则之首,我行每年都要组织分行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根据分行上报的顾客满意度资料,测算全行的顾客满意率,撰写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三年来我行通过调查问卷测算的顾客满意率分别为:93.51%、94.55%、96.76/%。
(五)组织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管理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我行都要根据管理评审的内容,收集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汇总全行质量方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顾客意见汇总情况分析报告和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全行业务操作,有效堵塞业务管理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提供指导意见。
(六)完成认证机构外部评审及年度监督审核工作
每年根据我行的会计内控管理要求,与外审机构协商确定审核计划、审核重点,并配合完成对认证单位的评审工作。此外,对通过质量认证的单位每年组织监督审核工作,督促全行会计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外审机构共对我行进行认证审核三次、监督审核两次。
二、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路有了较大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注重结果管理,到注重过程控制;从就事论事的单向管理到注重系统性管理,在工作开展中遵循PDCA管理原则,将制度建设、文件管理、人员培训、能力评价、业务操作、系统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查找存在问题,提高管理实效。
(二)会计内控建设及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一套全面、严谨、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服务活动实现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在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等监督手段,有效识别会计业务实施中的薄弱环节,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积极分析原因,查找漏洞,采取纠正措施,使认证工作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了贯彻执行,会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会计检查人员的检查技巧和方法得到提升
通过培训、实战模拟演练、跟随审核员现场审核,我行检查人员了解并掌握了“流程审核”的精髓,充分借鉴ISO9001标准的“过程方法”,实现了由“结果检查”向“流程检查”的逐步转变,检查中更加侧重对各项管理活动和每项业务操作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个环节的纵向跟踪,从而有效识别操作风险,提升了检查质量和效果。
(四)会计服务意识与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的最终标准是顾客满意程度。通过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我行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标识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同时通过建立顾客投诉处理机制和公开监督制度,柜面员工的服务意识、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五)分行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意识得到增强
ISO9001国际标准是一个管理体系,推行认证要求将会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会计核算的质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内控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会计一个专业的事情,而是与人力资源部对会计人员配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技术部门对会计业务系统的支持与维护、办公室对文件管理的有效性、监控设施配置的适宜性等息息相关。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有效沟通,提高系统管理力度。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是第三方的审核,按照审核原则,现场审核中只要发现一个严重不符合项,审核方即可终止审核,该行将不能通过认证或对已通过认证的单位摘牌。因此,认证审核工作对分行管理层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几年来有效解决了部分分行的难点问题,如:长期无专用会计档案库房问题、重要空白凭证库漏雨、潮湿、无监控设施问题、监控录像老化、监控模糊、监控点位不全问题等等。
三、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审核的局限性
(一)审核时间有限
ISO9001认证审核的时间以人天计算,认证公司依据单位经营规模、会计人员总数等因素进行计算,审核时间一般相对较短。例如对一家包括9家营业机构、100名会计人员的分行进行审核,审核人天数为4人天(即两个人审核两天)。在短时间内既要审核会计部门,还要审核领导层、人力资源部、办公室、信息技术部和稽核部等部门,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受到影响。
(二)抽取样本有限
虽然每次审核前我行均对BSI公司审核员提出审核要求、重点关注的业务品种、内控风险环节,但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我行不能干涉审核员在现场审核的抽样数量、质量和范围。审核员依据审核经验、审核时间等因素确定抽取样本,并依据样本结果做出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要抽取的样本未发现问题,即认定审核结果有效。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会计内控管理较好的分行抽样发现严重不合格项,而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的分行,因未抽到问题样本而未发现严重问题,影响对分行评价的公允性。
(三)审核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BSI公司的审核员中金融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审核人员变化较大,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审核员从未接触过银行业务。认证审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对审核员的培训往往注重先进的审核方法和技巧,对我行的相关制度和操作系统不熟悉,对系统中的风险节点及与制度的对应关系等认识不清楚,影响到审核的质量。
四、关于进一步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几点想法
总结几年来会计专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整体情况,分析认证审核的优势和劣势,笔者认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对我行提高会计管理质量、加强内控风险防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扩大我行社会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一步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好适应本行特点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
在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识别本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确定本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其适合本行特点,便于操作。在实施中坚持“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质量目标有效实现,要避免“为了认证而认证,获得一张国际认可的认证证书”的思想,真正构建起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
(二)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会计风险内控的系统管理
以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为契机,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通过体系管理平台,督促分行管理层,加大对会计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人员、系统、培训及监控设施的配备到位、管理到位。解决目前因条块化管理以及发展压力,对会计工作支持不到位造成的诸多问题,例如,会计人员配备(储备)不足、岗前培训不够、公文流转处理不畅、监控信息不连续、信息技术部系统升级不及时、数据备份不到位等问题。
(三)充分借助外部审核手段,实现内、外部检查的相互补充
一方面,加大外审机构审核人员对本行会计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参与度,以第三方角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分行会计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外审人员的检查方法和检查技巧,培养本行会计检查人员队伍,提高日常会计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内部检查与外部审核有机融合,促进会计内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四)充分运用检查结果,强化数据分析工作
有效识别会计检查中发现的系统性问题,及时发现内控制度及系统的疏漏,挖掘隐藏在问题表象后面的经营管理“盲区”,提出制度建设及系统管理的建议,提高会计检查附加值,实现会计检查―系统反馈―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刑增福主编.ISO标准知识与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
[2]陈伟,李一军.招商银行推行ISO9000族标准实践研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第05期.
篇9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破产管理人;问题;建议
由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本身就是属于资产审计性工作,而对于破产企业来说,企业的相关剩余资产的核算与统计工作就需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另外,注册会计师还需要对破产企业的相关债权关系进行整理,并对债权人的企业进行接收管理,以准备进入重整或和解程序。由此来看,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极强的业务能力才能够实现对于破产企业的合理处置,目前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承担破产管理人实务操作上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承担破产管理人实务的概述
(一)注册会计师作为破产管理人的法定职责
注册会计师是经过考核后取得了从业资格并在会计师事务所上岗执行业务的人员队伍,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相关的业务工作,并受法律的保护。而破产管理人,就是指在破产案件中,依据法院的指示对于破产企业进行资产清理与保护工作,并对企业实施接受管理职能,为后续企业处理做准备的专门机构。在以前的破产案件中,法律并没有对管理人的身份进行相关的规定与说明,在实际处理破产案件时,一般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共同承担破产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在新的破产法中,已经对注册会计师赋予了破产管理人的专项职能,这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进一步拓宽了其业务涵盖的领域,注入了新的业务内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难度。
(二)破产管理人的法定职责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要求
1. 政治素质过硬
对于破产企业进行管理,管理人需要处理的问题十分复杂多样,其中包含了法律层面、经济层面乃至政治层面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对于债权关系的处理问题上,专业的会计知识远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管理人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注册会计师需要有对当下相关的政治环境、政策体系等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实现破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专业能力强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破产企业的接管工作时,需要掌握企业在破产时可能遗留下来的相关经济问题,并且要进行资产的核算与清理工作,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极强的专业素质做基础,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资产审计知识,才能够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理与配置。
3. 具有沟通、协调及组织能力
破产企业管理人必须具备的又一项能力就是良好的协调沟通的能力,才能够保证在进行破产管理时合理协调多方关系,进行企业资产的准确清算工作。破产管理总共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关系,包括法院、债权人、债务人、第三方、企业经营团队这五个方面的关系。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随时转变角色定位,面对不同对象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协调沟通。
4. 具有团队精神
对于破产案件来说,面对如此复杂的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破产管理人的角色不可能只由一个人来担任,或者说破产管理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团队,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注册会计师要具有团队精神。在进行破产管理时,注重团队的协调合作的能力,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面对意见冲突时,要以全局为重,切忌固执己见。
5. 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由于破产案件所涉及的各方因素较多,注册会计师会面对来自债权关系中的各个主体所施加的压力,这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必然会产生的局面。要想顺利进行破产管理工作,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在面对各方压力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不受各方压力的影响,稳定推进破产管理的工作。
6. 具有风险防范意识
处理破产事务的流程十分复杂,需要对人民法院和债权关系各方负责,也需要处理破产企业内部的员工和经营管理团队之间的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稍有偏差,就容易陷入被的困境当中。所以为了保障自身合法职能的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需要具有风险防范的意识,注重与各方进行交涉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避免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二、注册会计师承担破产管理人实务操作面临的问题
(一)债权人债权确认纠纷
在许多的破产案例中,会出现不同性质的债权纠纷的问题,出现对于债务人与债务人的身份不明确,债权偿还顺序错乱,债权金额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破产管理形成阻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投资人与法人的身份并不一定重合,而对于债务关系来说,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正确的债务人与债权人。在对破产企业进行资产清理与核算时,要明确债权偿还的顺序,并且要仔细核对准确的债权金额,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引起债权纠纷,继而为破产管理制造巨大的障碍。
(二)清理和保全债务人财产
一旦宣布企业破产,那么对于债务人来说,并不意味着私人的财产也将被划分为债权关系中的偿还成分,所以管理人需要对债务人的私人合法财产与企业资产进行与之相对应的保护或清理。管理人应当调查申请破产前一定时间内企业的资产流动情况,确定债务人是否对企业资产进行了不合理的转移,并且还要调查企业申请破产之后是否存在对于债务人的私人合法财产的非法占用现象。一旦存在债务人产不合理处置的问题,管理人需要立即对这一部分的财产归属进行再次确认,避免对债务人造成资产侵害的问题。
篇10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职能定位认识不清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单位取消了原有的会计核算职能,会计资料、会计监督等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保管和监督。在实施这个改革的新制度后,许多单位的领导产生了一些认识不清观念,比如,有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单位的财务管理就不重要了,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也可以放松了,对单位资产管理的也没以前那么严格了等等。有些单位领导甚至在会计业务被集中核算以后放弃了财务管理,认为会计监督全是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与单位报账会计想法规避核算中心。这些都是认识上的不到位,理解中的差异。这种认识不清的观念非常危险,必须要尽快纠正,不然单位的资金、资产将得不到有效管理,将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
(二)报账会计的约束机制大大削弱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内部控制机制的弱化主要体现为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业务只需要一名报账人员即可,而不再需要会计岗位,原来的会计、出纳两个人缩减为报账会计一个人,这就导致了原来的会计与出纳相互牵制的机制消失了。
比如:单位报账会计负责办理本单位行政、社保经费和项目经费的业务,负责保管、领用本单位的备用金、支票及其它票证;定期报送本单位内部转账所需的自制原始凭证等;将核算中心编制的会计报表传递到本单位,并反馈单位意见。遇到具体业务时,报账会计将这样处理:对原始凭证进行初审,初审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自制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审核银行结算票据的填写是否正确、有效,并复核经济业务金额是否正确,报账会计还要负责核对单位财产物资增加、减少等变化的相关手续;检查经办人、审批人的各项签字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本单位审批权限的规定;整理原始凭证;填制报账单;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办理报账手续;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退回或填开“退付理由书” 的报账业务,落实经办人,按规定进行更正、补齐;对欠付经办人的款项,应及时收回欠条,付清现款,不截留、拖欠;负责本单位支票的领用、保管及备用金的保管。这些情况说明实行集中核算前的被核算单位中会计、出纳的互相牵制机制不见了,被核算单位以上一系列会计活动都由报账会计一人完成,就为报账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以上介绍可以清楚看出,单位财务人员对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弱化,认为会计监督全是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放松了自身的监督职能,有的报账会计甚至与单位领导想法设法规避核算中心;实行核算以前单位中会计、出纳的互相牵制机制没有了,单位一系列会计活动都由报账会计一人完成,就为报账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重要性的对策
(一)单位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财务管理
具备独立财务体系的各单位,首先要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中对集中核算的要求有一个基本、大致概念上的理解,各负责人要从层面上认识到实施集中核算是符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也是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实施内部集中核算制度,必然会从资金行为入手,强调财政性资金效益。在实施集中核算后,资金模式以及一些基本支出流程可能和以前会有所不同。但其实单位的会计主体并未改变,一些相关正常的资金经费以及别的经济业务依然还是相对独立,依然由单位决策者支配。在这种模式下,单位同样会是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主体单位。
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依然会对本单位会计行为、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真实性负责。因此,各单位要层层落实责任,做好本单位的资金经费管理工作,主动接受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按照设计流程进行资金的支出和报送,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衔接好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部门的具体工作,共同把控好资金的支出,保证资金效益的不断提高,并且减少违规的财务行为的发生。
(二)通过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督促各单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政策的实施与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要通过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来提升报账员整体业务素质,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基础。另外,在建设队伍的问题上,不应忽略报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其道德素质的监督力度,健全考核机制,才能提高报账员的总体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
首先,报账员具有忠诚、正直的品质和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应通过学习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报账员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报账员以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通过有效地制度制约报账员的工作行为,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其次,还需加强报账员的法制教育,使之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执法水平,加强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行使法律赋予的职责,避免报帐员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思想,对违规违纪行为不抵制,不监督,甚至为了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和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变通票据逃避监督。通过加强报帐员法制教育,还可增强单位间的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报帐员不仅要委派,而且应实行定期轮岗,避免可能发生监守自盗。最后,报账员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学习《会计法》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财务技巧和会计电算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强化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得到可靠的保证。
(三)加大报账员培训的力度
在会计集中核算中,被核算单位的报账员责任重大。报账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集中核算的实施。因此单位的报账员必须持证上岗,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加强对报账员的培训,使其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单位的“报账员”作为桥梁和纽带可以有效地连接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单位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报账员管理制度,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心同步的关键。然而,目前一些单位的状况令人堪忧,如报账员兼职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有些单位的报账员甚至不懂财务管理,制定报账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加强培训的力度尤为重要。首先,应给单位报账员明确的岗位职能和身份为单位的会计,应具备会计人员合格证书上岗。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会计核算中心应对单位的报账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计业务培训,除了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外,还要真正领会和理解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规程。其次,作为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使报账员的会计职能、出纳职能以及“票管员”能够得到有效的牵制,避免单位资产受到损失,使单位财务得到规范管理。
- 上一篇: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 下一篇:医学检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