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4:0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公共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公共管理论文

篇1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村民都对自己村里的文化设施不清楚。比如现在大部分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有一部分村民从未去过村图书室看过书,甚至还有村民不知道村里就有图书室。村民对图书室的知晓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村干部对于村里文化设施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此外,里面的书籍数量较少,内容混杂且少有更新,与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农村社会学习氛围的形成及发扬。

二、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公共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职能,承担起农村基层文化的公共管理服

1.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即为了实现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和数字化的政绩考核模式下,村干部在文化建设中工作的重点并非主要在于提高农民的满意度,而只需以数据总结式的工作报告“向上负责”,例如,“建成‘农家书屋’×个”,“配备农家图书×册”,“完成送剧下乡×场”等。换言之,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村干部以及基层政权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中往往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参与的弊端。要真正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密切干群联系,沉下心去听百姓需求,保障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和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并举,完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需要注意的是,加大建设文化设施力度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已有的陈旧、滞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整改与更新;要重视对文化设施的维护与修复,延长文化设施的使用年限;要加强管理,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做好宣传工作,让老百姓知道村(社区)提供这样一个地方,对老百姓开放,供他们休闲娱乐使用。

3.加强扶持引导,打造高水平农村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农村文化队伍的推动。要推动大学生村官结合自身特长、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其学历高,理论素养深和知识面广的优势,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如聘用大学生村官担当书屋宣传员和图书管理员,盘活农家书屋,打造文化生活主阵地。或者依托党员活动室、墙报等载体,以“顺口溜”、“千字文”等形式,开展惠民政策宣讲、致富项目推广。还可以针对村民中存在的学用科技意识不浓的问题,把活动演出内容与村民需求和各村产业特色相结合,在节目编排中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引入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1.进行文化服务购买

要推进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光靠政府、村(社区)的力量是不够,利用现在社会的资源,农村可以很好的引入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机制。比如,文化活动较多的村,可以和社会上一些文化工作室签订协议,以每年多少次表演,多少个节目来进行结算。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减少村文化工作的压力,只需要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即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整个文化市场的活力,节目越多,越是对一些文化工作室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样可以有效地繁荣当地文化市场。

2.引入社会文化管理奖励举措

篇2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一直存在问题,并且对于整体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行。在现阶段的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漏洞,同时对于整个农村地区来讲也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不当

随着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农业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很大一部分农户来讲,缺乏相应的管理意思,很多时候只用水,而忽略了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对于设立设施缺乏必要的管理,就导致水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如今很多农民在水库边设立鱼塘等各种用水,由于没人进行必要的管理,就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干旱等情况。严重时会影响到村民的饮用水,因此水利管理不当会造成各方面的问题。

2)农村水利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农村地区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低,主要受到农村地区各项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高技术以及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意落户到农村水利工程上。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低水平的施工人员加上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知识了解甚少,就出现了很多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3)农村水利工程施工设施落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依旧采取较为传统的设备,对于新设备的使用方面极为缺乏,导致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系数降低。陈旧的设施加上非专业的施工人员,就会造成较多的工程出现安全管理问题。

2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思考

针对于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的思考来看,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施工难度是存在的,但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举措。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发展需求来看,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能够有效的确保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1)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低,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很多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也不会做必要的防护,就会导致很多不安全因素存在,最终影响工程安全管理进程。在农村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较低,对于人身安全保障缺乏必要的认识,由此看来,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应该注重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和工程的顺利完成。

2)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安全管理措施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发展,要想更好的促进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就应该注重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基本保障,同时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使其管理方法更加容易被接受,并且能够有效的去执行,这是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加强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

加强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建设是对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效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系统保障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建设。农村地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有部门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就会增加安全系数,同时也是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效的系统监督。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影响整个工程体系的运行,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工程施工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并且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体系,让更多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

3结论

篇3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到位,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但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①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以及较强的管理意识,后期的管理普遍存在不足,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等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理念呈现出一种落后的状态,大多照抄照搬其他地区,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

②目前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下发款项,政府给钱就建设,政府没拨款工程就停滞不前。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政绩,把本应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挪到其他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工程中去,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拿出一小部分钱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简单维修。同时,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尚未成形,农村群众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观念意识差,都不愿意拿出钱来,仅有的费用与实际工程建设和管理所需的费用相差甚远,造成简陋工程、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③对农村水利工程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造成一年建设三年坏,无法有效发挥工程效益。很多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的监管工作不到位,有的只是采用目测的方式,走走形式而已,并未采用专业的技术测量设备工具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没有使用有效的监管措施。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缺乏专业的监测人才,种种不到位行为并没有引起相关工作部门的重视,也这给工程的施工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④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都极具技术性,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科学管理。可是目前看来,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入体系,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在当前农村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中都存在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没能紧跟时展,还没有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及时优化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

2新时期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2.1健全水利工程制度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宣传力度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指导方针、政策,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正确划分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实行管养分离,确保水利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到位。对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的设计实行招标制度,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对设计实行监理,督促设计者提高并保证设计质量。还要推行工程勘察体制,对工程施工过程实施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要意识到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要对农村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其对农村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发动群众,号召群众加入到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增强他们的自发意识,主动为农村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2加强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了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费用,还需要及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这就需要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在投入中起到带头和模范的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明确各个地方对当地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比例,更多地运用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投资。为了防止对这笔资金的不正当使用,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使物尽其用。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程涉及广大农户,必须灵活运用“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水利工程发展机制,调动各阶层对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同时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可将“一事一议”的范围扩大到跨村的斗渠、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

2.3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充分提高质量监督水平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要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和广大群众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责任,把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工程的最大效能。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对监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培养出一个专业的质量监督小组,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质量监督职能。当然还要为这支监督小组提供专业必要的监测设备工具,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利用专业的工具对工程质量实施各种客观公正的监管。监管工作人员还要对工程采购的各种施工材料进行实时监督,以保证工程所采用的材料都是质量过关的产品,以防有人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2.4加强农村水利人才培训,高度重视专业人员培养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程项目要培养有新思路、新想法的综合型人才。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水利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对人才进行多方面的培训,这些人才既要掌握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理论知识,又要熟悉工程管理工作,还要了解最新的经济发展状况,提高经济管理头脑,只有这样懂技术、善管理的综合型的人才,才能满足当今水利工程的需要。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程专业人员的培养,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人才,鼓励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明确基层水利工作各个岗位人员的岗位职责,选择部分优秀人员进行深造,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村水利工程人员队伍,使得在农田水利、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地质及地下水行政执法等多个领域都能有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

3结语

篇4

全旗总人口为34.8725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32.8009万人。农村中饮水安全及基本安全人口为17.5612万人,达到安全及基本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不安全人口13.1422万人。截止2014年,已解决了约248个自然屯、27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户、牧户用上了健康安全的饮用水。但经过长期的工程建设和管理,在其过程中也探究并发现了一些问题。

2饮水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

2.1投资相对紧张

由于国家投资资金有限,在设计中压缩了人均投资额度,使工程在投资与实施中出现了矛盾。科右前旗饮水安全工程人均投资700元左右,对于比较大的200~300户以上的村屯,设计和施工还可以,较小一些的100户以下的村屯,工程投资在10~20万元左右。除去饮水井,管理井房、消毒设备等主要建设项目外,引水管道安装等其他工程所剩资金极少,个别的工程只能采取改变供水管道长度、减少工程量来完成,对工程施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增加了难度。

2.2施工水平较低

由于投资及工程规模小,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即使是正常招投标的施工企业,除主要施工人员外,很多施工人员都是从当地雇用。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差距,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在2013年招标的安全饮水工程中,有的一个标段就有9个工程地点,项目多、规模小且位置分散,在有限的施工工期内,固定的施工人员根本无法满足工程需要。

2.3监理人员配置不足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多,范围又广,且大部分的工程又分散在比较偏远的乡村,一个监理要负责几个工地,要求监理巡视都有难度。仅2013年科右前旗的安全饮水工程就有87处,14个标段。因此,在监理监管方面就会出现漏洞,造成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2.4水费征收率很低

由于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农民收入较低,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农民对供水水价很敏感,加上部分农户还有其他水源取水,可以不全用自来水,所以不愿多花钱交水费,即便安装了自来水也不使用。还有部分农户因不想交水费而拒绝安装自来水。

2.5管理及维修困难很多

对于我们这样偏远旗县的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积广,而单个工程规模又小,管理难度大,相当一部分的供水工程只有1~2人管理,且大多数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本村农民,一旦出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只能停用。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资金补助,该维修的工程不能维修,该更换的设备不能更换,甚至有不少工程连正常运行的资金都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也使当地的农户对饮水工程产生质疑,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解决问题的几个建议

3.1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设计人员应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根据投资额度和工程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针对一些空间分布不规整的村屯着重强调前期勘察工作,而后根据其独有地质地貌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以减少工程由于投资低造成的矛盾,使有限的投资得到合理安排,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3.2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体系的监督管理

建设单位应派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技术人员现场督导,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工程技术或商务问题及时解决,对施工企业在施工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工程按设计要求施工。

3.3加大对监理人员质量体系的监督管理

在施工中,加大对现场监理人员的管理,合理安排监理人员,对不合格、不称职的监理人员及时调整清理,确保监理人员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3.4提高水费的征收力度

可以通过讲座和发放传单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宣传,使农民群众提高对饮水安全的认识,了解这一民心工程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个别工程出现的小问题而影响了整个饮水安全工程在农民群众中的印象,进而产生了排斥思想,不利于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针对特殊群体采取保障措施,联合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客观调查备案,针对一些确实比较困难的村屯或农户在水费或电费上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者减免,使一些想吃水又怕吃不起的农户打消顾虑,积极缴纳水费,真正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的好处。

3.5有关部门制定并推行合理的管理制度或办法

篇5

1.1从行业管理角度看

(1)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更加科学规范。随着垫江县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产权明晰、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统一的企业管理模式,这对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资源整合让项目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在项目规划、实施方面根据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整合资源,减少投资,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项目的工程效益。目前,垫江县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供水安全率都达到100%。

(3)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供水水质达到了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水量、水压能够得到保证,使全县广大村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从而改善了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

1.2从经济社会效益看

(1)农村人过上了“新生活”。垫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农民用上自来水后,减少了疾病发生,节省了医疗费用。部分农村劳动力得以从找水、拉水、背水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或经商,增加了收入,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同时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房、改路,一些村镇利用供水工程在村镇街道周围、房前屋后植树种花,美化环境,许多农家配用了卫生洁具、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

(2)集镇建设有了“动力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房地产、商贸、旅游业等对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安镇先后新建了二条环镇公路,房地产、商贸业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成为全市明星乡镇之一;白家镇进行旧街改造、新建步行街、水果市场、车站,吸引外资近亿元开发生态度假村,镇域经济不断繁荣。

(3)自来水成了“致富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推动了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发展,促进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该县新建种苗繁育场13个、苗圃基地15个、中药材基地12个、柑橘基地41个、蔬菜基地28个、水产基地17个,覆盖农户15.8万户,带动农户增收1.5亿元。

2主要经验

(1)组建机构,加强领导是关键。水利部门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层层组建专管机构,财政、发改委、卫生、环保等部门大力配合与支持,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管好水源,提高水质是前提。垫江县根据《垫江县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采取各种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禁止一切污染水源的活动。经县环保局和县疾控中心检测,全县饮用水源水质和出厂水水质均合格。

(3)科学规范,合理布局是重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集中财力和物力,尽可能地实施一定规模、高标准、高质量和规范化集中式供水工程,并以此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发展,安装延伸供水管网,发展供水人口,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这样既节省建设资金,水质、水压、水量能满足用户要求。

篇6

(临洮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甘肃临洮730500)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发展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中央以及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为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快速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公路建设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主要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对策

0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在人们的观念中“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始终没有变过,毫无疑问,农村公路的发展速度很快,根据调查,在2014年,经过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共建成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0657公里,解决了2012个建制村通畅问题,实现了全省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省共有2市18个县区实现了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但是,政府在大力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却忽略了农村公路的养护问题,农村公路失养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新建的公路由于没有做好及时的养护管理而变得坑坑洼洼,本来应该是投资很小一部分资金就能做好养护工作的路段,恰恰因为资金投入不及时、养护工作做得不到位而使得病害扩大,后期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进行养护管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农村公路重建设的同时,也要重养护。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1.1农村公路等级低,养护管理经费不足

养护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县、乡、村三级公路养护的瓶颈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且地域差别比较大,使得农村公路本身基础薄弱,路况比较差、公路等级普遍偏低,加上在农村公路中养护管理这部分资金投入有限,尤其是在乡、村道路的养护资金相对更少,造成正常养护无法维持。长期以来,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公路建设的投入,却忽视了养护管理的投入,这种“以建代修”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农村公路陷入重复破坏的恶性循环境地,这就体现出了农村公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重建轻养”,农村公路管理部门面临的现状就是“花钱修路,无钱养护”,经费短缺使许多农村公路不能按正常的周期进行维修,导致公路路面超期服役,“带病服务”。

1.2村民养护意识不强,侵占公路现象严重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是我们在农村里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因为建设农村公路是造福老百姓的大好事,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而且为农村经济建设带来了诸多的方便,为农村修建公路,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和赞成。

但是,养护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的建设成就,不具备生产效益,所以,很多村民的公路养护意识不强,就不重视农村公路的养护,就拿沿线的老百姓来说,每到收货的季节,他们总是图自己的方便,在公路上随意的晒粮食以及各种草,将公路当成良好的打谷场,并且将垃圾随便堆放在公路的两侧,侵占公路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不但没能发挥公路真正的用途,更是给公路带来了一定的损害,同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1.3养护管理体制不健全,养护质量难以保证

农村公路项目小,多且分布的面比较广,但是市、县等一级管理单位养护人员数量有限,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基本上都没有专业的公路技术人员,在养护监管中还不能完全到位。由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无法建立,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养护管理体系未能真正的建立,缺乏农村公路养管长效机制。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养管机构和专业的养护人员,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无法承担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养护质量得不到保证。

2保障农村公路养护的对策

2.1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

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并且有效的养护管理,养护资金保障是关键。各乡镇和村级组织都应按照“县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积极组织筹措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但是农村公路的一个特点是线长,面广,所以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资金只靠政府的投入尚不可能,应该不断的拓宽多种资金筹措渠道,比如省、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争取补助一部分,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承担一部分,各个乡镇也可以自筹一部分资金作为平时公路养护的备用金,另外积极鼓励社会以及个人捐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自己筹措方法。因此,要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问题,必须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融资方式。

2.2组建专业化的养护管理队伍,提高养护管理意识

毫无疑问,农村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县级公路管理部门应做好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工作,虽然是农民工养护队伍,我们也要将农民工养护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培养到专业知识强,技术知识硬。将责任明确到个人,确保有路必养。农民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将农民放到农村公路建、养、管的主体地位是在合适不过的人选,实行民路民建、民养、民管、民享,有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也有益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3建立健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鉴于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为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缺位”,改善并提高农村公路路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农村公路养护已推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养护,养管分离”的运行机制,具体的说,农村公路应实行管养分离,确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将责任明确到各级公路管养单位甚至个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镇政府和村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确定专职人员作为从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管人员,切实加强对乡道、村道的管理养护。

3结束语

农村公路在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农村公路,建是基础,养护是关键,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坚持建、管、养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研究[J].公路,2007,06.

[2]周良吾,谢程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09,08.

篇7

相关热搜: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

随着世界各国相继步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给西方各国带来了政府机构臃肿膨胀、官僚主义现象严重、管理成本无限增长、行政效率越发低下等诸多问题,导致了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和政府信任赤字。"80年代以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掀起了政府再造的浪潮。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行政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十七大进—步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要求我们构造出适应、能驱动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回顾

行政管理体制是行政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参考一些学者的定义,本文这样定义: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行其政务所建立的组织结构体系、权责体系、运行机制、法规制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机构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2.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3.政务公开的推行,使行政管理活动逐步走向公开化、法制化;4.行政法制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存在;行政审批过多、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和深化势在必行。

二、行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1.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最基本的手段,市场起着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又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直接从事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使得企业和个人依附于政府,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动力,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建立。

2.政事不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职能划分模糊,政府机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来控制事业单位,包揽本应由事业单位行使的权力、承担的职能;事业单位承担了本属于政府机关行使的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等职能。政事组织不分,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之间没有清楚的组织界限,事业单按照干部管理模式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业单位领导由政府主管部门委任,事业单位组织依照行政机关的方式运行。政事产权不分,政府是事业单位的出资人,事业单位经费来源高度依赖政府财政。

3.政社关系不畅。一是乡镇基层政府与村民组织的关系不融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还权于民”让村民自主解决自身的问题,由引导、指导变成了直接管理,抑制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城镇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是很顺。基层政府对于发展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不是很重视,政策扶持也不到位,习惯于政府直接从事社会服务或公益性事务。最后是财政预算普遍缺乏公共社会服务预算以及激励慈善事业的税收政策。对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服务团体,许多地方政府未能给予必要的资助或"购买服务"。

(二)行政权力配置不科学

首先,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突出。在行政权力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党委的领导意图很可能包办或代替政府行为。其次,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分权不明,职责不清。由于上下级政府之间在管理区域上是重叠的,随着事情本身重要性的不同,许多属于下级政府管理范围内的事情被上级篡夺。再次,内部层次结构叠床架屋。"多头管理、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状况依然存在[2],"造成协调成本加大。最后,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自主权’"这一矛盾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中央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利益的冲突,要么是中央的宏观调控失效,要么就会挫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会影响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国家财政压力大

据统计,我国财政供养比例50年代为600:1,70年代为155:1,而现在却为40:1。2000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口4290万,按该年度党政机关10043元的平均工资计算,一年的人头费就达4300多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13380亿元的32%。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用来供养人员,形成了"吃饭财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用极小一部分财政来发展公共事业,造成公用基础设备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效果。

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路

(一)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首先要对政府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它应该以强化和扩大政府公共服务为核心,并把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民众对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向公共服务方向转变。二,政府担任公共服务的角色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财政支出应逐步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向倾斜;扩大就业应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实现公共治理的公众参与,稳妥地培育非政府公共组织,等等。这些都要求必须实现由传统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职能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建设有限政府。"将它们原来承担的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职能剥离出来,使这些职能回归社会和社区。〃职能转变后的政府主要从事宏观调控,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二)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因此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朝着有限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发展。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必须要,建立刚性约束法律制度,实现机构编制法制化。1982年12月10日颁布的《国务院组织法》虽然有效,但内容过于简单。现行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所遵循的三定方案(1998年)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虽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已经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但措施显得过于具有原则性,不易操作,编制立法必须尽快进行。没有刚性的法规作为机构改革坚强有力的后盾,机构改革的成果就难以巩固。二,严格执行财政制度。在政府财政的给付制度方面,对各级政府、部门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严格按照编制规定进行财政拨付。三,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防止人大及其常委会尚未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就已经执行,最后不得不予以追认的现象出现。

(三)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

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之-就是行政权力关系的重新调整。合理界定党委与政府之间的分工,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不是行政领导,要把政府的权力还给政府。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划分上,要在坚持中央宏观调控权力、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下,着重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和合作之间,明确职能,界定责任。

(四)人事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