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生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46-02

1 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2 项目主题――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设计方案在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在设计构思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理念和场所精神,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并且在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项目主题以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基础上,为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历史沧桑,展现校园精神,孕育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了校园景观“场所精神”。

3 项目背景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4 现状调查分析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见图1、图2)。

5 设计原则

整个项目在以设计主题为导向的依据上,提出的设计原则有: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分期规划原则,开放性原则,资源共享原则。

6 用地布局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校园景观有一实一虚两景线,实线为校园观赏环路,贯穿校园不同功能空间;虚线为水体,连接着校园区主要景观节点。

校园的西南部是湿地景观观赏区,主要的景点有南入口、五洲文化主题湿地观赏区、生命之塔、渔舟晚唱等。校园的西北中部为广场活动区,主要的景点有叠水舞台;湿地景观观赏区以北是户外交流区,主要的景点有滨水大道、以及细胞概念等;校园的东南部是运动区,主要的景点有生命之源等,读书林区位于中部,主要的景点有书香竹林等,休闲野趣区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主要的景点有兑山的山景保留改造、生态走廊等。

7 功能结构组织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分别是文化线――文脉,水景线――水脉,生态线――绿脉,游乐线――嬉脉,历史线――史线。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8 道路交通设计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IV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9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从四个角度去设计。首先是环保教育――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续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节水与泻洪―节水装置、实施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汉水层的补水、透水性良好的铺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包括强力吸收二氧化碳、节水的设计、维护要求低、本土的/适应性强的植被。

10 绿地规划设计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从而呈现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特别是绿化结构,沿龙舟竞技湖沿岸设计连续富有变化的滨水绿化带,以五座大桥为节点,形成五个不同特征的滨水区段,分别设置以斜坡绿化、亲水平台、观景码头、自然叠石与龙舟码头为特点,通过滨水绿链向校园内部有机渗透,提高山水校园的感知度。

11 结语

正如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危机产生现象学,现代环境的危机则直接引发了建筑现象学。整个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生态型、景观型、开放型”的思想指导下,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类似的情况下,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力争使设计出来的新校区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亚热带风光的海滨高校。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场所精神,就是人们所面对和适应的现实区域中所感受到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力量。因此校园广场活动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空间的结构和层次,注重艺术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蕴涵的校园文化场所精神的营造。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生态;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R363文献标识码: A

1、广场的前期调研及分析

1.1规划设计背景

聊城大学东邻聊城体育馆,西邻徒骇河。东校区南门广场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学校南门,东邻教学楼,中间是与大门相连接的主干道,西邻专家公寓,北面是办公楼,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

1.2 设计定位

校园广场作为校园内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它不仅仅要满足人的视觉、功能等物质形态方面的要求,更应该注重现代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本方案本着从功能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人性化。兼顾生态化与人性化结合原则,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最终展现一个美观的、生态的、人文的、和谐的校园广场。

1.3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校园文化,人文生态,活力空间。

小品通过现代材料的应用及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更为重要,利用景观元素表达校园学生积极向上、富有朝气气氛。

1.4现状分析

现在南门广场满足基本设计要求,但仍有许多不足。景观空间效果不强,广场太过于空旷,标识系统不强,铺装过于简单。广场人流量相对高的地方,未安置任人休息的椅凳。沿湖岸线,人亲水的参与性不高。只满足了人在景观中的必要活动。没有充分体现人在场所景观中的选择性活动。

2、广场改造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

2.1场所精神理论在平面与空间设计中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本方案设计的设计主题是“大学生时代广场设计”根据校园的场地条件和环境特点,强调时代对校园的意义,表达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一种人文精神。

本方案采用轴线为主的几何构成手段,形成重点地段的整体骨架。采用混合式构图方式处理了自然式和规则式形态的关系,避免了干扰和分离,并提炼了圆形、曲线元素,表达年轻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下面是设计方案的一个分析过程:

交通流线分析:本方案共有7个入口,其中主要道路连接了3个主入口,满足相对大的人流同时经过的需求。次要道路连接着4次要入口,满足相对小量人流经过,同时连接着部分景观节点,也起到循环人流的作用。三级道路主要起到连接小型景观作用,疏导少量人流,围合相对私密安静的空间。三种道路,合理穿插在整个景观中,使得整个人流交通井然有序。交通流线的可达性是非常合理的。专家公寓和办公楼的职工和教学楼的学生都能够便捷的到达广场进行娱乐休闲。

功能分析:整个广场景观空间兼具游览、休息、休闲、集体活动等功能。不同的景观节点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入口广场为整个广场景观空间中心,可进行小型的集体活动。小广场、亲水木平台景观、滨水广场,人们在这里能更加接近大自然,参与互动其中。休闲广场是相对半私密的空间,主要提供了休息休闲功能。另外每个景观节点相应位置都提供了休息区域,这也体现出了景观空间的人性化。

2.2场所精神理论在总体布局设计的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2.2.1入口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根据规划的要求,主入口广场要承担起教师和学生通行的交通重任。并且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主入口广场还要成为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的构筑物,同时又有观景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设计中将中心雕塑的设计成标志性的构造物,具有很好的可识别性。入口中心广场景观设计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位于整个广场景观的核心位置,是人们聚焦、交汇的主要地点空间。本设计在功能上多方面需求上如人流导向、休息场地等基本问题上都充分做到了协调,空间的围合、划分上都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广场则采用光岗岩、多种拼花铺装方式,以中心点向四周发散,使得广场中心有着一定的凝聚力。吸引人滞留,休憩,开展课余活动,促进人际间的交往和信息交流。

2.2.2小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广场中的流水、文化景墙则在现实意义上向师生展现了学校的历史,历史文化积淀延伸到校园的广场设计中,充满了文化的气息。广场中水是最活跃的自然因素,通过对水的处理,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联想。去触摸感知它,观看它的波纹,观察水中的倒影和特别的运动以及随光线变化而产生的光影变幻。景墙中的青春活泼的大学生形象布置在草丛中,形成非常有情趣的景观小品,和设计主题相呼应。

2.2.3滨水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滨水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场所精神的运用和表达。滨水驳岸的风景多,为了能很好的欣赏对面的风景,设计采用了不少的小品设施。小品的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景墙的设置,人可做在景墙上享受对面的滨水风景,给人视觉美的享受。

亲水木平台景观是一个与水相结合的亲水平台,增添了人与环境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既能得到休息又能欣赏水景。

2.2.4休闲广场景观设计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休闲广场是一个半私密的场地,空间的分割借助了亭子,坐凳,花坛。设计得体,给人以舒服感和美的享受。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活动,还可以在这里看书。汀步的穿插,使学生在观赏风景时能享受其中的乐趣。这种座椅、张拉么都是为学生提供可能休闲的场所,充分考虑了人的使用功能的需求。

2.3 植物与材质配置的思考与过程的应用

2.3.1 植物设计

坚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得原则,做到适地种树,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坚持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疏密得当,密度适中。适当点缀花草,构成多层次的景观结构

2.3.2材质配置

简洁洗练为原则,铺地材料与方式,丰富而不杂乱,防滑,方便清洁。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广场中铺面材质、规格、图案设计都会对处于其中的人产生心理作用。

3、总结

在对聊城大学东校南门广场设计中,本着生态设计、人性设计、美学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为服务目标,在满足审美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场地改造,创造出了一片美观的、生态的、人文的与和谐的绿地景观空间。但本方案对景观与文化的结合和地质与气候的因素考虑不到位,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1]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红皮书2-1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篇3

关键词:院校景观 景观设计 景观多样性 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 A

景观多样性即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高层次,是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在校园设计采用景观多样性设计,除达到绿化美化环境之作用,还有辅助教学功能,在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生态优化方面融入人文理念和科学知识,学生走在校道上,不仅感受植物的奇妙和优美,还有知识和修身。

一、景观多样性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由斑块、廊道、本底三元素组成。景观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也有称为生态系统多样性。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构成了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的背景,并制约着这些层次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广东某教育基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对校园环境绿地景观进行系统规划,使整个校园融“山、水、庭、林”于一体,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营造出教育基地的科学人文氛围,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科学性,使师生在景观环境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和谐。努力构造独具魅力的校园景观。

二、景观多样性设计实例

(一)学校项目设计概况

广东某教育基地位于广州市从化区, 地理景观是青山绿水,美丽的流溪河环绕而过,教育基地占地面积近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教职员工270多人,在校学生4000多人。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校园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建,2004年5月在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基础上,进行了二期环境景观设计,建设面积近2.5万平方米(如图1), 二期环境设计按教学功能和地区特点,规划设计成莘莘园、榕荫园、学生宿舍区和荔香湖区四个部分。图1、某校园设计总平面图

(二)设计理念

1.调和统一原则:在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既要有差异,显示多样性,又要有相似性,具有近似性和一致性的植物配置在一起才能具有协调感,这样能体现校园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使校园整体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该基地通过校园大道把几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通过环境景观设计,积极改善校园整体环境,正确处理绿化环境和艺术造型的协调关系,将建筑物融入环境之中,突出校园环境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营造富有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高等学府校园风貌。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校园绿化景观设计以多样植物性造景为主,充分发挥利用植物的功能性配置,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意盎然的四季美景。追求清新自然的生态设计原则,充分发挥绿地对校园环境的改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环境空间对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能拓宽视野,激励学习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环境的精神特质去潜移默化的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完善人的品质,以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3.文化与绿化相融合协调的原则: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提供了校园文化的空间场所,展现了校园精神。该基地6个主题鲜明的主题园,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设计中溶入人的情感,心理导向,创造出文化、感知兼有的景观。校园绿化景观强调的文化,是校园环境追求的目标,也是突出校园特色、创造校园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设计方案

为给师生创造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具有美丽花坛、花架、花池、草坪、乔灌木等复层绿化的休息活动场所(如图2),校园景观规划根据地形采用自然式布置,并自然配置花灌木,结合学生学习、休息、娱乐的需要大量设置树池、园凳等配以高大乔木遮荫 (如图3) ;植物均选用适宜本地气候和本校土壤环境的高大挺拔、生长健壮、树龄长、观赏价值较高、病虫害少、易管理的乔灌木,景点主要分布在莘莘园区、榕荫园、宿舍区、荔香湖区四个区域进行景观绿化设计。

图2、莘莘园效果图 图3、莘莘园局部-园凳树荫

1.莘莘园区以广场式造景形式,以平直的线条、方整的草坪、绿树成荫的乔木和阵列式的树池,构成了莘莘园的整体印象。植物配置简洁规整,以落叶庭荫树和观花、观形的植物为主,如枝叶稀疏的凤凰木、小叶榄仁等,早春观花、秋天结果的桃花和春天开花的木棉、鸡冠刺桐等,广植成片的桂花和竹林;植被选用大叶红草、台湾草和小灌木黄金榕、毛杜鹃、翅荚决明等形成“春华秋实”、“竹声桂香”的景观效果。

2.榕荫园为相对较为完整的集中绿地,是师生理想的游憩共享空间。植物配置宜创造便于活动散步、游憩的环境,以大片草地衬地,孤植园景树、庭荫树,形成疏林草地。植物选择上以大叶榕、小叶榕和白兰花为骨干树种,灌木选择芳香宜人的桂花、含笑等,形成“花香翠屏”的景观效果。在河岸线上选用适宜近水生长的植物如垂柳、菩提榕和落羽杉等形成有特色的近水植被。

3.宿舍区以展现南国海景风光的棕榈科植物为主,如美丽针葵、蒲葵、棕竹、旅人蕉、国王椰、散尾葵,衬上观形的垂榕柱、红绒球及闻香的桂花和栀子为骨干树种、加上鸡冠刺桐、垂榕柱、山茶花、鸡蛋花等观花、观形等小乔木和黄金榕、棕竹、美丽针葵等塑形的灌木,地被植物选择花叶良姜、满天星、黄榕和毛杜鹃。

4.荔香湖区保留湖区原地的荔枝树林和森林原有植被群。在河岸线上选用适宜近水生长的植物如垂柳、菩提榕和落羽杉等形成有特色的近水植被。同时选择富于文人性格、文化品格的树种,形浓郁的自然环境。

三、景观设计动态

校园景观设计中主要以植物生态配置来达到景观多样性并为教学提供平台,做到植物景观结构和功能特征的稳定性、物种共存。设计以人的感官入手,分别从形、色、味入手,利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等植物通过艺术的手法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创造良好的植物景观,供师生观赏,使植物能与环境很好的适应和融合,又能使各植物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效应。通过这种人为的干扰保持景观的稳定。

(一)形: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其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欣赏价值不同,植物的花、叶、果实等的形状、颜色、质感常各具风姿。职业院校校园景点设计时更应从学生专业能力接受度上注重植物配置的表现和搭配,根据地形种植常绿和落叶乔灌木混交林带,随季节的变化植物呈现不同的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采取观花、观形为主的乔灌木形成空间立体感强多角度的观赏效果(如图4);植物选择上采用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柱形(如落羽杉)、伞形(如凤凰木、蓝洋楹)、圆球形(如红绒球、杜鹃)、卵形、匍匐形(如爬山虎、炮仗花)等,特殊的垂枝形(如垂柳)、棕榈形、芭蕉形等;另外尽可能多的选择观干树种如柠檬桉、紫薇等,配置出各具情态的优美景观。

图4 乔灌木空间分布示意图

(二)色:颜色变化是园林植物的特色,植物的花、叶、枝、干、果实等都会有丰富的颜色变化,不同颜色变化都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校园景观植物配置上均采用四季较为分明的乔灌木在不同季节依时开放(如木棉、凤凰木、白兰、桂花、鸡冠刺桐、大叶紫薇等)或用色彩丰富的低矮花灌木(红绒球、龙船花、扶桑、杜鹃等)、地被植物配置(如彩叶草、大叶红草、假花生等)形成色带,并根据需要形成各种图样以体现设计主题;

(三)味:由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人们对有些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联想,而花的不同芳香对人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职业校园景点设计在植物配置上对清香(如茉莉)、甜香(桂花)、浓香(白兰花)、淡香和幽香都能包含其中;校区各区域均配置气味幽香的花乔灌木(如白兰、桂花等),给师生带来幽香的芳香之际带来丝丝的清幽。

四、结语

景观设计有很多手法,校园景观更注重内涵和生态,本案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人群的特点,莘莘学子,求知向上。设计上采用了景观多样性即生态系统理念,符合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思想,景观构成中融入了文化、艺术、生态元素,在植物配置上也考虑了植物学课程内容,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色。该设计完成后得到校方的认可,项目完成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景观生态学 徐化成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2、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R. Forman & M. Godron 著)肖笃宁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生态工程 云正明等著. 气象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气候植被生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也愈加重视。大学的校园除了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研活动以外,更应该重其对环境的美化作用和生态效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可以为师生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一、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2、景观型校园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4)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 、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二、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1、规划设计思想

这是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探寻人与环境有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景为主,其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

2、规划设计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让人们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够利用地形、配置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性发展。

三、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因素

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条件。

2、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在研究它们的特性时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适宜的景观效果。

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可以按其高度、形状、木质、颜色、果实和花来选择栽种,或者视地形、季节变化、树的寿命及保养的难易程度来安排。

3、环境适宜性

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在树木的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利用景观学中的数学公式,可以合理分配场地。公式包括建筑物的预测使用空间、停车场、运动场、服务场地的面积等,根据地形进一步调整设计方案。

5、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具有多项任务、多种用途的校园来说,它可以防止功能不当、不合理的现象,但只要合理规划,每一种缺陷都可以避免。

6、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具有教育价值。

总之,高等学校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校园景观设计是高等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景观设计的功效与主体建筑的功效相比,具有特殊性。校园景观设计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其独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因此,必须以生态的理念、自然美的观点、因地制宜的思路以及将之与学校的基本建设规划设施同步进行的原则,使校园景观设计功效得以充分体现。

篇5

建设用地北邻北环铁路,平行于铁路有贯穿场地的高压走廊,南侧临北塘排污河与津汉公路,西侧为规划道路,东侧毗邻新地河与东金路,与天津市重点景区东丽湖相连,整体占地面积1418亩,建设用地675亩。场地周边连接城市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东丽湖地区位于天津近郊,隶属于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是连接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桥梁,位于“交通走廊”北部,颇具发展潜力。随着天津市产业东移策略的执行,该地区的产业走廊地位将更加凸显。在对项目周边区域进行整体分析后,在设计中从历史人文资源、水系、周边用地性质、交通、景观视线等方面综合考虑,把握全局,因地制宜,以达到反映军旅生活、提升区域内教育文化氛围、促进周边生态环境改良的设计目的。

设计原则:

文化性原则:充分结合建设场地的现有条件及景观资源,巧于因借,真实展现军旅生活,诠释武警部队保家卫国的伟岸形象,突出学校教育办学理念、学府氛围等人文特征。

艺术性、专业性原则:在景观形态的建造上充分挖掘和提炼项目未来使用人群所体现的积极元素,追求不同空间环境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及享受,通过艺术的夸张和重塑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

生态性原则:强调现有场地特别是生态主题公园,在未来建成后的自然生态恢复,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生存规律,在为游人提供休闲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为动植物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

策略框架:

设计方案以综合教学区为景观设计的框架中心,以“武警部队”为题材,提炼设计元素,展开故事情节,并通过景观步行道的引入与其他空间沟通相连,形成“一核、四线、四区”的景观格局。

设计中重点强调轴线对区域景观的控制性,即通过入口景观区、景观大道、中心广场、过渡空间、体育场、景观塔、生态湿地等区域的连接贯通校园南北,形成校区的主轴线,此外,还将利用原规划路自东向西连接校区两端的已有条件,形成地块的横向景观轴线。为了加强中央核心区对地块景观整体的控制与渗透,我们在主轴线与横轴线之间引入了景观步行系统,形成景观辅助轴线,以加强各个区域景观的互动与衔接。之于道路和交通设计,我们在沿用原规划9米与7米道路宽度的同时,还在车行道路两侧设置了2.5米的人行道,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在场地中,我们按照等级分别设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观园路,构成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主轴”、“横轴”、“辅轴”的搭建形式,结合道路的穿插与组织,形成“扇骨”式轴线布局,辐射综合教学区、校园生活区、训练健身区和湿地生态休闲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分区景观设计:

综合教学区:

原规划布局为中轴对称式,9米主路围绕区域内建筑形成环路。主体建筑形式为欧式红顶建筑,为行政综合楼、图书馆、大讲堂、教学楼与实验楼。作为景观核心区,本区域内景观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并极力探究项目背景,深入表现军队生活现状,发掘学校教育理念,创造出特有的景观符号和空间形态,以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之美。

在设计构思中,我们取材于保家卫国的“武警部队”这一素材,提炼出大量设计元素。武警是人民百姓的子弟兵,是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守护者,他们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是守卫国家的盾牌,是支撑人民的脊梁。我们从武警部队的主要职能中提炼出“保卫”的抽象概念,进而“物化”为盾牌、铠甲等古代士兵的防卫装备,并利用构成这些器具的轮廓与骨架进行图案化的解构,成为可以应用于设计的元素与符号,构建出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恢弘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景观树池、座、置石、旗杆、旱喷、水池、雕塑、树阵、灯柱等景观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形成多层次、多空间、富有内涵的立体化景观模式。在主广场的设计上,我们以盾牌为原型,形成放射性图案,在圆心处设置欧式水池,结合主题雕塑与大型喷泉营造出宏伟雄浑的广场氛围。在景观大道中,我们以古代士兵战甲为素材,提取其轮廓与样式作为铺装素材,既有审美价值,又可在未来的使用中作为3000人集会的分区标尺。景观大道前端放置景观置石,道路两侧设置树阵,象征武警部队严整挺拔的军容军貌,树阵下放置欧式座和灯柱,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和交流的空间。综上所述,我们将综合教学区建筑群所围合的校园主广场命名为“铠骨广场”,取意“武警甲胄坚如松,铮铮铁骨傲苍穹。若问缘何苦中乐,家国大爱我心中”,象征了武警战士及全校师生的荣誉感、责任心,以及坚毅、自信、耐劳的精神特质。

此外,在综合教学区北侧,我们以古代护城河为设计构思规划了一条景观河道,通过栈桥与广场向外连接,将其作为综合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过渡区域,形成水岸交替的生态空间,既便于区域范围内空气湿度的调节,又再次彰显了武警战士圣神的保卫职能。

校园生活区:

该区域主要由四大景观节点和一个能容纳570辆汽车的超大停车场组成。

作为建设用地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在设计中,除延续以上诸多突出军事特征的元素外,还将着重表现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科技文化性,营造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生活氛围。

作为未来校园待建用地的区域,我们将以植物造景的形式为主,通过乔、灌、草结合的微地形起伏变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植物围合区域,同时也为后期建设预留了机动空间。

文化交流广场,即该区域内以供教职工交流沟通的开放空间。在整体构图上运用纵横交错的线条组成路网,象征不同文化、不同声音的相遇与碰撞,交汇与融合。作为教职工未来生活、学习、交流的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竖向与围合感的林下空间设计,在局部重点位置放置涵义隽永的雕塑小品,映衬出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在整个地块的东南角方位,由于与教学区、生活区、停车场等处相距较远,未来将是校区内阒静悠然、雅致宜人之处。在设计中,为全力体现“宁静”这一特点,我们将整个场地进行了“下沉”式处理,并通过外侧地形和植物的围合构造出相对封闭的空间形态,别具匠心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户外读书平台”。

招待所及生活服务中心是校区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是校区总体形象的一个缩影。我们将武警警徽的组成图案,如长城、盾牌和松枝等符号提炼出来并加以重塑,将其巧妙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在节点和细部的处理上,上述诸元素将被运用到铺装、构筑物以及植物配置中,形成寓意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

训练健身区:

本区域位于建设用地北侧,包括卫勤演练场、综合训练馆、400米障碍训练场、篮球场、体育场、车库及休息恢复场地。其间,各区域以树阵与外侧相隔,场地周围绿荫环绕,形成花园式运动场,其东侧毗邻林荫下场地,给运动者创造出一个休息和恢复的空间,风格开朗活泼、简洁大方,既符合运动者的视觉审美,又细致入微地对其运动习惯加以关照。

湿地生态区:

本区域北侧紧邻北环铁路,东侧为新地河,地块西部范围为现状水塘,并有高压走廊贯穿其中。在此,铁路、高压走廊、水塘不再是景观设计的限制因素,而是艺术创作的题材之所在。

因此,在景观规划中,我们将于沿铁路一侧种植高大速生乔木,作为隔音防护林带以降低铁路对园区的影响,给予园区以静谧与安然。

在对水塘的处理上,充分考虑水位、植物和四季景象变换等现有自然条件,对其重新进行了规划和治理。首先,水塘现呈现出明显的脊线分割的不规则块状多边形形态,我们在依循其整体现状的前提下,引入“调色板”理念,对水塘轮廓线进行重塑,并使其现状脊线形成路网。其次,由于本区域上空有高压走廊通过,在植物的配植上则在采用原生的芦苇、狼尾草等低矮湿地水生植物之基础上,引入菖蒲、水葱、睡莲、千屈菜、鸢尾等特色叶植物,共同组成“调色板”的色块与机理。我们将水塘分为了两个区域,一部分为自然岸线,营造出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另一部分是木质平台搭建的亲水岸线,可供游人亲临水岸,休闲垂钓。此外,为便于游人在“湿地色板公园”切身感受到武警医学院校区内的整体氛围,我们在该区域内模拟边防官兵的塔哨设置了两处望塔,一处伫立于主轴线端头,寓意边防武警战士为保家卫国时刻坚守,毫不松懈;另一处位于辅轴线端头,供游人观光休闲,登上塔顶以俯瞰“湿地色板公园”全貌。

未来的湿地公园,不仅是校园生活的“调色板”,也将是部队生活的“调色板”。

雨水收集与排水设计

新校园建设的正处于整体规划阶段,是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介入的最佳时期。引入绿色生态基础建设开发的理念 ,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利用生态景观的设计作为雨洪控制的一种手段,创造出可持续的雨洪利用景观。这样可以提高整体规划在环境、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

这里建议在新校区建设中采用综合的雨水收集系统:

用于浇灌和冲刷厕所等用途的智能雨水集水器,它与传统的供水系统可以配合使用,起到节水和减少频发暴雨径流的作用。

控制屋檐排水器,它可以在屋面的范围内控制百年一遇的洪水,减少沥涝风险及对地下管网的压力

生态滞留系统可以提供蓄水空间,降低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在雨水渗透系统运用之中可以提升水质质量。生态滞留系统行之有效,不需要后期特殊的维护保养,而且具有更高的价值效应.

结合停车场,广场和车道建设的雨水花园,生态草沟,渗水沟等,对雨水有净化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减少生态需水量,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可渗水路面,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可以增加地下水涵养,对雨水有净化作用,

生态池塘和湿地,它们的建设可以起到对雨洪在水量和水质上的终极处理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为未来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一整套雨水收集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在未来的后续设计中将与局部的景观节点结合处理,形成兼顾美观与实用的雨水收集系统。

植物景观设计

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进行植物配植,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对植物后期生长的影响加以考虑,选择在盐碱土壤中易成活及养护成本较低的品种,如国槐、垂柳、白毛杨、泡桐、白蜡、侧柏等。

迎合园区的地理条件,注重色彩搭配与季相变化,创造多样性绿化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色”的特色景观效果。

结合建筑的欧式风格,注重植物景观的平面布局。在入口区以大型乔木的序列感强化欧式布局中轴对称的轴线关系,体现简洁、优雅、庄重的校园氛围,形成一条绿色植物景观廊道。

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个体特征,如株高、花色、花期等。在湿地公园中,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和“陆生的乔灌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组织形态,于陆地和水域连接处植入挺水植物,以岸边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给人以优美而和谐的节奏感。

篇6

关键词:植物;配置;误区;矫治策略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植物配置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广的意义。植物配置概念已经从传统的强调视觉效果向强调视觉和生态的综合效果转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植物配置也要适合时代的需求,在配置时要注重视觉效果和生态效益。园林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也直接决定园林植物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园林植物配置不仅应遵循美学原理,注意园林植物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合理搭配,即重视园林植的景观功能,还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各得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即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然而,目前在许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植物配置仍存在不少误区,并且有些误区正呈现出扩展蔓延之势。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园林植物配置中常见误区,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过度追求“高档次”

我国土地辽阔,地势起伏,气候各异,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花卉植物,也有高山花卉、沼泽花卉、水生花卉等,是许多名花异卉的故乡,也是世界上花卉树木种类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正是由于我国辽阔的土地、变化的地形、丰富的种质资源使我国的花卉植物品种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分布,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域也使它们对外界条件的适应有一定的差异。

现在一些城市在搞绿化建设时,对本地的乡土树种不屑一顾,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追求“高档次”,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所以,进行绿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本地,在充分了解本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自然条件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大胆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这样既提高了本地绿化苗木的档次,也增加了本地的树木种质资源。矫治策略:因地制宜,科学配置,适地适树。

过度“以草代木”,搞单一化品种

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组成,而是由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对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植物种群单一,不仅在生态上贫乏,而且在景观上也单调。

世纪末,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中刻意模仿国外园林某些风格而出现了过量“以草代木”的倾向,这样城市有限的绿地上大量被比较单一的草坪所覆盖,有些城市甚至出现大量伐树种草的现象,这种趋势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开展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由乔木、灌木、草坪组成的植物群落,其释氧固碳、蒸腾吸热、减尘滞尘、抑菌杀菌、降低污染等生态效益是单一草坪的~倍[-]。从城市美化角度来说,复层结构应当成为植物造景的主旋律。进行植物配置时适当的疏林草地是可以的,这是在城市绿地布局中根据不同地段的合理利用,或是为了丰富城市的景观和适应城市景观变化的需要。但是如果以大面积的草坪点缀少量树木的种植结构作为主要模式来推广应用,就会在丧失“绿量”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仅仅得到大量雷同与单调的景观。

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是园林效益和价值的维护、延伸和扩大。养护管理期限内逐年投入资金的总和往往超过绿地工程施工阶段的投入。研究和计算表明,草坪绿地的养护管理与乔、灌、草组成的群落绿地的养护管理投入的比例是∶。单一草坪的大量存在,将会在城市绿化管理中形成新的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草坪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所以对国内一些缺水城市,对单一的草坪进行建植时作出合理的决策。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园林绿地,营造出能够发挥最佳综合效益的绿化空间,是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过度地建设以单一草坪为主体的绿地,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那种“伐木种草”的做法更是对城市中宝贵绿色资源的严重毁坏。所以,应从生态效益、美学价值、投入与产出及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全面评价和确定草坪建植的合理规模,尽可能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建成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群落。矫治策略:重视生物多样性,注重乔、灌、草相结合。

过多使用大树,片面追求短期效应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近几年,在城市的绿化建设中流行广场色块

   

风、木兰科植物风、大树进城风等,特别是大树进城风尤为盛行。在一些地方绿化中,移栽到城市中的大树数量已成为衡量绿化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某市年春季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有万棵胸径 cm以上的大树进城,该市某学校也有棵大树进校园。

当然,根据规划的需要,要想在短期内建成绿化景观,适当移栽一些大树是必需的。但是,过多使用大树,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势必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一定要统筹兼顾,做好长远规划,在植物配置时更要从建立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来考虑,考虑其长远的生态效益、美学价值、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矫治策略:统筹兼顾,做好长远规划。

对人的需要及人性的关注不够

一个景点绿化植物的配置应由景观设计根据设计景点的地形、地貌、设置的目的和功能来确定[-]。然而,一个设计任务下来,人们可能花很大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而往往把景点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民众也常常忽略绿化植物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它的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等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这种“温饱型”植物配置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目前,在大多数城市居住区内进行环境设计和植物配置时几乎无视人的需求。为了满足%或更高的绿化率要求,小区内的道路、停车场的用地都被压到最低指标,像这样抠出来的用地被扩充为绿地,或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或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上简单地栽植几棵树,四周再用高绿篱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而下一步怎么管养往往被忽略。

档次高的小区,看起来绿地大,植物配置很有规模,实际上很难再找到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也被迫只能与年轻的情侣坐在一排。笔者认为只要设计师在设计之前仔细考虑一下绿化配置所产生的效益,那么在同样资金投入时,完全有可能既遵循美学原理,又遵循生态学原理,把绿色植物的配置由“温饱型”功能变成“小康型”甚至“富裕型”。总之,应以“拟自然”为基础,进而达到创造的环境胜于自然。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形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矫治策略:以人为本,师法自然,胜于自然。

模仿之风盛行,缺乏创新

设计师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本应根据该场所的环境特点、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因素来进行创作,在形式上,也应该是形式各异绝不可能雷同。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景观设计特别是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者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要求设计者模仿,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构思方案。反过来,设计者为了顺利通过设计方案,也千方百计去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二是设计时间短、费用低往往也是造成大量模仿抄袭的重要原因。大型绿化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的公园、滨河绿化带等是属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施工都被限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特别是在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的植物配置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目前,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收费低廉,一般只是绿化工程造价的%~%,而一般项目的绿化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但如果把绿化景观工程设计做细,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植物配置,甚至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都要花很多功夫,其工作量丝毫不比设计大型建筑少。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三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普遍应用,也给设计趋于雷同提供了客观条件。成功作品的学习和模仿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绿化景观中植物配置越来越趋于雷同。

总之,必须正视这种现象,一方面希望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体制,防止对成功设计作品的模仿抄袭之风,并鼓励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因为创新是景观设计的生命力,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所以作为设计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融入设计。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的作品。矫治策略:健全体制,鼓励创新。

过度迷恋“效果图”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多肉植物微景观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吉农院合字〔2016〕第201611439007);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吉农院合字〔2016〕第2016019)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注重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水平。对此,学校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创业活动和构建创业基地平台[1]。本创业团队申报参与了吉林省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意创新大赛”,经过队员们对方案的细心设计和指导教师的悉心指点,展开了本项目的实践,得到了在校师生广泛认同,并取得了本次大赛的银奖。

1方案执行与设计

通过对《植物生理学》、《园林花卉学》、《植物学》、《园林设计》等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学会了对相关植物的养护及创新设计知识。利用本次“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的竞赛机会,充分调动创业小组的积极性进行项目实践,设计出具有美感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多肉植物创意微景观。

1.1多肉植物市场发展空间

1.1.1 市场可行性 市场上用作室内装饰的绿化植物很少,以多肉为主,多肉植物加之以景观设计理念是家居、办公室等场所的新兴植物装饰产品,作为新的事物产生,有其独特优势向前发展[2]。根据市场调查,成品多肉植物景观组合最受消费者喜欢,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极为喜爱[3]。

1.1.2创新点 本项目通过把握多肉植物的市场前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售卖的同时有完善的配套服务。通过网络开设多肉植物微景观课堂及上传制作视频,传授基础景观设计理念和多肉植物的养护知识,让客户与我们更有效的沟通,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1.2资源优势

依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校园场地,可以处理多肉植物从培育、储藏和设计到其工艺制作、实体销售和运输的一系列完整工序。依托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广大师生群体为背景,有利于在校内利用网络、QQ、微信、新浪微博进行宣传和试点工作。周边的社区和学校众多,各界人群广泛,利于开展宣传活动和促销,有利于宣传多肉植物。

2项目建成及发展方向

2.1资金投入方向

项目从试点开始至此已经初见效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项目进购成本较低,多为花器、摆件和彩石等消耗品费用,较多的是人工费用,聘请大棚多肉植物培育人员和植物微景观工艺制作人员。目前将盈利的资金继续投入到大棚维护和扩大多肉植物的种植面积和种类,着手花器和景墙的自行设计并投入制作。

2.2着力打造品牌文化

从产品设计入手,做到让客户满意,让客户放心,为客户服务到底的原则。时刻注重文化创新,在不同时期,打造出符合当时背景、热点的主流作品。创业团队中,成员分工明确,负责人把握好重点和方向,在现有的多肉植物微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着重发展花器、配件的自主设计和制作。将多肉植物与盆器融合,微景观与环境相协调,景观环境与房屋装修所匹配,贯穿整体。

3收获与体会

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多肉植物创意微景观》创意创新项目得以顺利进行,本项目小组在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团结协作,提高了自身的创意创新能力。

3.1提高专业技能

多肉植物微景观制作设计是否合理是对项目组成员能力的检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习性来合理搭配、盆器选择、多肉组合放置、照明与家具合理利用等问题,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和参考图文资料,做出合理、恰当的微景观设计方案。努力做到方案的布局合理、栽种科学、巧妙搭配,再结合老师对方案设计的指导加以修改。经过以上的资料收集和W习借鉴,完善项目计划书,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本团队的概念设计。

3.2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本创业团队是一个以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和老师为核心的团队,拥有专业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景致创造的行动力。可以为项目提供专业知识及种植技术指导等。并有专业性的设计理念,形成优秀的设计团队。为本项目的设立和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团结协作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将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融合在团队之中,团队的集思广益、互助协作是本项目能够有效开展的最有效因素。本团队中成员各司其职,依人所长、明确分工,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在交流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也正是因此保障,该项目才得以顺利进行。

3.3形成创新意识

创意创新是本项目的核心思想,与互联网结合、创新销售方式、植物与盆器和配件组合进行组景、配合光线的创新等是项目特色所在。例如,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是光照,室内有些地方光照不足,需要灯光的补充,而不同效果的灯光配合不同材质的盆器和植物,会有更加绚丽夺目的效果。通过调节光照时间和强度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同时更具美的体现。在室内,一盆茂盛的多肉植物好像是把自然浓缩在方寸,让家更富绿意,满满的都是温暖。

参考文献

[1]崔亚慧,刘海东.多肉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应用[J].中国农资,2014(08):52-53.

[2]施大尉.当下多肉植物流行现象原因初探[J].农技服务,2014(11)63-65.

[3]谢维荪.多肉植物的新范围与新分类[J].中国花卉盆景,2012(06):13-14.

篇8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论述 建议与思考

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念

1.1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关于人性化设计,南京市各公园均较为重视,以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南京国防园)为例,公园按照以人为本原则,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于杜鹃山南侧山坡建设实木四角亭,简约、大方,自成一景,同时可供游人歇息、赏山海杜鹃之美景;人性化的标识系统、座凳、垃圾箱等配套设施也是石头城公园建设中体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1.3艺术性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1.4创意性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述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都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建议与思考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

主要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园林规划设计法规,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面向学科、面向社会以及面向中国园林建设市场培养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篇9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 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 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 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 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 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 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 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 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 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 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 35-37

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环境设计

人性化环境设计应首先体现在对人本身的关爱上,主要表现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前者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强调环境之于身体的舒适性;后者则强调建筑具有近似生命的语言,环境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亲和力,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环境设计就要体现这一原则,人与环境要做到和谐统一。

一、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注重外型与功能的统一

高校图书馆建筑是校园内的人文景观,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其建筑风格应具有很强的文化氛围,根据本地区、本高校的文化特色,将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融入到图书馆建筑,同时必须增强现代意识,使图书馆建筑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现代高校图书馆应是开放型的,大量的书刊、资料均采用开架借阅的方式,因而大都采用大开间的格局。为了增加使用上的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图书馆通常采用同层高、同柱网、同载荷的设计方案。近年来新建的高校图书馆,都充分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总体来说,通过建筑方案的“个性”与结构设计的“共性”相结合,来体现整个建筑物的内涵。在充分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追求造型、环境的统一,使图书馆多一些有效的适应空间,能高效、快速地发挥其收集、传递知识信息的职能,这成为图书馆设计师共同的目标。

二、环境景观要“境”与“意”相结合

建筑离不开环境,人们在审视建筑美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境”是指高校图书馆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也是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读者普遍希望图书馆建在交通方便、接近服务对象、无噪音、无污染的校园中心地带。在选择图书馆馆址时,要着重考虑图书馆建筑与校园内学生密集的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更便捷地为读者服务,才能成为广大师生心目中的文化信息中心。

“意”指的是对图书馆外部环境设计的主观构思。应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的特色和有利因素,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综合功能、艺术、历史、文化等要素,分析读者心理,创造出让人感到亲切、为多数人喜爱的环境景观。

三、室内装修体现以人为本

图书馆室内装修不追求华贵的材料、繁多的装饰,趋向简洁、合理、舒适、实用。

首先,应明确图书馆空间使用功能,分析读者的体能结构、心理形态和活动需要等多种因素,通过合理的室内空间布局和设施家具的设计,使室内环境适应读者要求。

其次,要注重视觉环境设计,空间界面色彩要求搭配和谐、色调淡雅,墙面色一般比天花色稍深,采用明亮的中间色,而不用纯白色,可以减少读者眼部疲劳。材质尽量考虑亚光或无光材料,可避免炫光产生,也可降低噪音,为读者营造柔和、静谧的阅读环境。在造型、线条运用上注重对称,避免强制性引导视线的因素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再次,要注意空气环境设计,使室内空间湿度、温度适应工作、阅读和藏书保护要求,其中以自然通风为主,并运用现代化设备保证室内湿度、温度指标。

四、陈设艺术讲求柔化空间、调节色彩

图书馆大开间的布局特点、大面积的书架和阅览桌椅、中调的色彩等,构成了冷硬、沉闷的空间。各种陈设品的介入无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使空间刚中有柔,和谐悦目。

陈设艺术的范畴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高校图书馆应考虑自身特点,取用精华。例如在大厅一角展示一些本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服饰、风筝、观赏石等,或利用大厅墙面制作巨幅壁画、壁挂、浅浮雕等。根据读者亲近自然的心理,可以在中庭或天井陈设一组室内山水,涓涓细流,动中有静。阅览室是学习的环境,陈设艺术趋向简洁,在墙面点缀一些小幅字画或在柱边摆放石膏雕塑,这些陈设品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标牌、指示牌、布局图、标引等也可纳入陈设艺术的范畴,须精心设计制作,注意与整体氛围的协调与和谐,从而点缀和美化环境。

五、精心营造绿色环境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应高度关注读者对绿色的心理需求,使图书馆内外建筑的实用空间与绿色观赏空间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室内外自然环境相互辉映,令读者感到愉快舒畅,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营造绿色环境的通常做法有:正门、大厅摆放青翠茂盛的大株植物,如铁树、棕竹、琴叶榕、关阴针葵等,再配以雏菊、串红、大丽花、金角草等中小型盆花带,形成热烈、庄重而又富有生机的风格。读者休息室、走廊和楼梯拐角处,可以放置一些观叶植物,如橡皮树、绿萝、龟背竹、巴西木等,利用绿色叶片和彩斑叶片互相衬映,构成景致各异而又富有自然气息的生物角,注意不可妨碍读者通行和环境通风。书库和阅览室绿化应以雅致、安宁风格为主,在窗台、角落、走道上摆放绿色盆栽,消除了室内空间的生硬感。在天台、屋顶处建造“空中花园”时,考虑到风大、土薄等情况,适宜种植攀沿植物、蔓生植物和一些低矮的灌木、花卉、草坪。“空中花园”大大拓展了室内绿化空间,使屋顶生机盎然,减少屋顶滞尘量,还可调节室内温度,是读者休息小憩的好场所。

结语

作为人文精神家园的图书馆,营造人文化的学习环境,是高校图书馆的宗旨。读者在图书馆身心放松,有一种满足感和信任感,但当前高校图书馆只重视馆藏和设备的状况,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和方向。因此,对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刘玉楼.室内绿化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郑宏.环境景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