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原理;依据;对应原则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良好的管理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成人高等教育充分利用资源完成其社会使命的重要条件。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原理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原则,对于正确贯彻效益原理、端正管理的方向、发挥管理职能、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及完成管理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内涵
效益是管理活动的宗旨,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既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管理活动的归宿。如果离开效益谈管理,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同时,效益是检验管理活动是否科学的重要尺度。管理过程中的组织设置与管理体制是否科学,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职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管理方法是否有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等等,都要通过管理效益来检验。
效益原理,是指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的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实现管理目标,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
而所谓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原理就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效、尽可能减少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资源消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自身需要的高层次的成人学员为目标的一项管理原理。其内容,可从以下几点理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效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对效益的追求应是全方位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因素可从诸多角度进行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及其活动的效益首先要通过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去达成;成人高等教育组织及其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要不断考虑其有效性问题;违反效益原理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管理。
二、效益原理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的客观依据
1.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的决定的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是成人高校工作的根本,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为此,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如果不讲效益,就失去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意义。
2.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而任何经济投入都追求最大产出,这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国家之所以逐年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以高产出回报国家;许多家庭把继续教育投资作为第一投资项目,同样期望有丰厚的回报,希望将来有更体面的工作、优厚的待遇、较高的地位等等。因此,成人高校的效益越好,回报率就越高,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对家庭投资刺激就越强,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就越高。
3.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期望
当今社会的许多成人选择了重新走进校门接受继续教育,是期望获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迁,承担起自己不可推卸的多重角色,而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担当起此重任。国家经济繁荣、政策稳定、社会发达、科技进步,所有这些都与个人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人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高质量的社会成员,社会就有高质量的建设者。因此,追求效益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
4.追求效益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成人高校划片招生,不论学校质量好坏、有无效益,都不愁生源,这种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优胜劣汰,是质量和效益的竞争,成人高校扩大了招生自,成人学员可以自由择校,那么质量低劣、不讲效益的高校生源必将减少。成人高校只有调整布局,提高办学质量,追求好的效益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5.追求效益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形成表明,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银行2002年的报告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在建构知识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对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以及对于技术专业化和专业的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该报告尖锐的指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尚未能为知识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在高度竞争的世界经济中“正处于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之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当然也得为知识社会做出充分的准备,必须追求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追求成人学员技术的专业化的提升,追求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运用效益原理需贯彻的相应原则
1.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
所谓首在定位原则,是指制度保障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确定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其它措施无法代替的特殊的首要的位置。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效益的制度较为落后,发现并弥补这种制度空位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保障定位的主要内容。制度保障,坚持首在定位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为自己定位,不能管得太多、太杂,应该从宏观的政策上进行把握,把必要的自交还给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
(2)成人高等教育各管理部门也要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学分制、转系制等制度;同时也要科学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要把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斤斤计较于部门间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过程效益与结果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间的关系。
(3)所有管理者也都要为“管理”明确定位,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服从成人高等教育的大局,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任务,而不是把权力看作为自己谋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要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权职相应,组织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根据管理目标,合理的确定工作系统、职能机构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权力与分工,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安排人事,做到各个工作系统、职能机构人员搭配合理,形成最优化的组织系统结构。贯彻合理性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结构合理,权职相称。一般而言,管理组织的基本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方面。纵向结构,称为层级制,亦称“分级制”,它是指管理组织上下层次间呈隶属关系,下级对上级负责,各层级管辖范围随级往下而相对减缩小。横向结构,称为职能制,又叫“分职制”,其好处在于管理者不致独任其劳,有利于工作人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提高素质和工作效率。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应把层级制和职能制相结合,协调一致的实现教育目标。
(2)正确处理实行精兵简政和明确“职、权、责"对应关系。精兵简政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合理性的突出表现,管理者要根据有关政策,确定编制定额,压缩机构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领导管理人员的职权责三者应结合成一体,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职责分明,人事相当,各负其责,严格考核,公正奖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做到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由最高管理者全面负责的同时,要发挥整个管理班子的集体研究、集思广益的作用。
3.勤俭办学,实现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
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是指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用最小的损耗力量更快地做更多更好的事,获得最大的效果,力争一切工作的最优化和高效性,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贯彻经济效果最优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人力的经济。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人力的经济,必须讲求用人的科学性和用人的艺术性,要消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合理安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2)物力的经济。所谓物力的经济,就是加强物资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物尽其用,这是物力经济的根本要求。
(3)财力的经济。要求经费使用得当,讲求经济效果,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财力,根据轻重缓急,用于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上。
(4)时间的经济。在时间的支配上,要提高对时间这一要素的认识,考虑时间的使用价值,合理有效地支配利用,发挥其特殊的效力,避免无谓的浪费。
4.质量求胜,追求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
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是指成人高等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真正体现其质量的高低,也只有在社会生产或生活领域才能对质量进行有效地评价,为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品牌,以满足成人学员提升自身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地位的需要。贯彻社会效益最佳化原则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应主要概括为:一坚持,两体现,三重视,四提高。“一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两体现"即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为所有致力于进步的成人服务;“三重视"即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提高”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效益。
(2)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办学的宗旨和定位。宗旨: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质量第一、育人为本"的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的各类专业人才。定位:由学历文凭教育向国家承认的非学历文凭教育过渡,由专科层次过渡到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实现本―专―研相结合。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成人教师队伍。一支高水平的、热爱教学工作的成人教师队伍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符合学校实际的,是符合无“专"不稳,无“兼"不活的办学要求的。为此,要在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同时,通过深造、实践、聘请、引进等途径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重要工作。
(4)铸就品牌特色。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本,探索开放、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首先要产学结合,带动科研。培养具备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能力、理论和技术的转化能力、社会综合活动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坚持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推进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为此,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参考文献:
〔1〕方福前.福利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李朝晖.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职教育管理 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4-01
一、“以人为本”管理原则概述
在教学管理中,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即为“以人文本”的教学管理。以教师为本重点是要尊重和信任教师,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采取教师容易接受的机制和方式激发起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教师能够更好更专心的从事科研和教学。以学生为本重点是尊重学生的自身兴趣和教育规律,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个性化发展和德智体全面培养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将其塑造成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
二、“以人为本”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人本管理贯穿于活动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中。管理的最高原则即为“以人为本”,可谓是传统管理思想精华,也体现出了管理工作中的民主性。 学校的首要工作即为社会培养质量过关数量可观的人才,达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学校实施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更加合理地运用人的生理规律以及教学规律,整合各种资源,增强教育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本主义思潮逐渐受到重视,要求学校教学充满生机,要求高校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总的目标来对待。
三、教学管理的原则
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即是相对于其原则性而言的。教学管理的原则性是指利用职权和制度等方式,运用监督、约束、惩罚和强势的手段来进行的管理。
1.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对于教师在科研水平和教学设计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打分,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工资挂钩。评价原则主要由教学主管部门、学生和教师自我评价三个部分组成。教学主管部门检查评定教师的日常教学、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以及学生对于教学给出的评价;学生要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课后辅导等方面是否满意;教师对于自己每个学期的教学效果和个人成绩做出自我评价,构成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
2.多元督导制度
教学质量多元督导制度不仅包括教学方面的监督,同时还包含有行政后勤方面的质量监督。高职院校设置的教学质量督导,应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质量办公室等积极参与。
3.教学检查制度
高职院校学员检查制度应实行随机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方式。阶段性检查分为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阶段。学期初以检查教学准备工作为主,学期中检查的主要是各系的教师授课和管理工作;学期末主要检查各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对于期末考试的安排情况。
四、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1.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其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专业技能学分与核心课程之间划分的等价性,指的是专业技能或者是核心课程的学分用以充抵该学生其他的学分;其次是培养计划的可适性,指的是在实施计划时,以学生的就业为根本,根据实际需要予以实时调整;第三是学习时间上的可变性,指的是院校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工学交替,并随之调整时间上的变化;最后是学习时间上的伸缩性,指的是灵活应对学生的学分,只要修满并达到证书的规定要求,就能够延长或者是分阶段完成学业。
2.灵活的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体现在教学的具体组织以及实施方案上,指的是教学组织应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体间差异、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校资源配置等状况。主要采用三种形式;首先是预约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约,对实训项目实施技能训练;其次是原始的“固定教学”,即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师利用固定的内容实行循环讲授;第三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学校可以依据校企合作的需要,以企业需求为主组织学生教学。
3.灵活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个性化的教学能力培养,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合理培训需要;二是适应性的教学团队组成,指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地调整师资结构;第三是综合性的教学考评,即综合学生的受益程度、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整体评价等。
4.灵活化的学业考核
学业考核的结果,反应出来的不仅是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习情况的现状,同时还是教师适时改进调整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依据。灵活化的学业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对任选课的学分奖励制度的大力推广;第二就是尽量通过自身努力以获得好的评价;第三就是关注学生的总体评价,并将结果记入到班级学风的评比中去,促进学生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将团队意识和自身行为联系在一起;第四就是让每位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参与到学生状况的评价中去;第五是提取校企合作单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并将中肯的意见纳入到对于学生学业考核的评价中去。
五、结语
在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中,作为管理者,不单要考虑制度的执行力,还要审时度势地思考制度的变通性,发挥教育的民主和人性化,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董灵光等.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04).
[2]孙伟.再论高等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
篇3
那次哈尔滨之旅,有很多人和事乃至哈尔滨风物景致都留存在记忆里,尤其是李元昌教授讲的一则故事:
以前在农村,那时候碾米磨面都是用石头碾子和磨,由驴来拉。拉磨的驴需要带个蒙眼的布,老乡们把这块布叫“蒙眼”。
一天,偶尔经过磨坊,看到驴子戴着蒙眼不知疲倦地围着石头磨转圈,出于好奇,我就走上前去把驴叫住,然后摘下它的蒙眼。这下可不得了了,没了蒙眼的驴再走起来不是先前那样温顺听话,而是像一头醒狮,两眼圆睁,四蹄蹬开,瞬间就把个磨盘给掀翻了,驴套也给弄断了。等有经验的农民把驴抓回来,再次带上蒙眼,它又捋顺条扬地拉起磨来。
我们姑且不论驴子拉磨的目的,从这种现象中我们探讨一下它的现实意义。
驴子自从被人驯化之后成就为人们役使的工具了,为了防止它固有的野性萌发,人们要给他戴上笼头枷具,有了束缚甚至是愚弄,尽管它所从事的工作可能是繁重的或者是单调乏味的,但是它却能安逸舒服地乐此不疲。可一旦去掉了束缚他的外在的枷锁,它内在的潜能也就有可能会被激活,这时候它的驴性才能真正显现出来,使我们对驴的威力刮目相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的工作,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其实,我们在对待学生时不也常常要给其佩戴上一个“蒙眼”吗?像孔老夫子的那种“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以至于现代的翻版“守则规范”之类的,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规范”成了清一色的“规矩”,由此也就少了激情,少了跨越,少了创新。
有一匹马常常为被缰绳束缚而苦恼,后来,它终于挣脱了缰绳,放任地奔跑起来,却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渊。
这是中学政治课本中曾经列举的一个案例,野生的马种群急剧消亡的原因就是人类过度参与马的生活所导致的。如果没有人们的那种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大自然中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不是会随处可见吗?
篇4
一、两法基本原则概况分析
1、《治安管理处罚法》基本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与公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法律,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治安处罚法的基本原则的研究有利于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治安处罚法,提高民众对治安处罚法的法律价值的认识和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水平,也便于指导公安机关及广大民警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这些法律原则对指导该法的制定、修改和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研究治安管理处罚基本原则,抽象、提炼并概括治安管理处罚的基本原则,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和执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刑法》基本原则
我国1997年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使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结合刑法的特殊内容,化为适用刑法人人平等这样一项刑法基本原则。原则的含义就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和量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法律原则作为一种基本的法律准则,是法律领域中最高层次的、比较抽象的行为准则,一般存在或体现于一定的法律规范之中,是法律基本价值的一种反映,能够指导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甚至直接作为一种规则加以适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在违法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对其实施的制裁惩处;而刑法则是针对刑事处罚,是对犯罪行为的惩戒处理,要由法院依法进行审判。所以说,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尚未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违法行为人尚无须接受刑事处罚,而由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治安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即可。但无论是治安处罚还是刑事处罚,都要遵循处罚法定原则,也就是说该主体是否有权实施处罚,处罚的程序、种类、范围等均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处罚。二者间不同也由此而来,犯罪程度是很明显的一个区分之处。
二、两法的相同之处
作为具有一定程度褫夺公民自由和财产的两部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原则相同之处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表象。第一,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无论是刑法,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终极目标。在履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使命中,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都应该既注重法益保护,又注重人权保障。第二,二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仅废除了类推制度,而且强调在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时候,尊重和保障人权(第5条)。因此,作为人权保障的罪刑法定主义和罪责刑相一致的刑法基本原则,也应该成为治安管理处罚法所应该遵循的“铁律”。第三,以构成要件理论为基础是二者基本的归罪原则。现代责任主义的兴起,在事关认定违法与犯罪行为的时候,都强调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不论是认定行为成立犯罪,还是认定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明文规定,都要求具备客观的违法性与主观的有责性。
三、两法的不同之处
尽管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基本原则以及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更为重要。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刑法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处罚法。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体系的编排、规范的内容、文字的表述以及法律后果上与刑法的规定极为相似,但二者的处罚结果具有本质的差异。其次,二者对被告人的命运和社会影响完全不同。适用刑法的后果,是给行为人以刑罚,使行为人戴上罪犯的“帽子”。而治安管理处罚法适用的后果,仅仅是一般的行政处罚,不会使行为人戴上罪犯的“帽子”。不同的处理结果,对社会、对被告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路径;演进;比较;选择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演进路径:第一条是“由外而内”(Outside In)的路径――侧重于将其他情境(主要是西方情境)中发展出的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国情境,第二条是“由内而外”(Inside Out)的路径,即尝试对中国独特的管理现象给予解释(Tsui,2006)。同样,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也显现出学者们分别采用这两种研究路径进行研究的规律。纵观当前有关中国本土人力管理实践研究的文献,研究者大多单独采用某一种路径进行研究,导致两条研究道路的发展基本上是彼此割裂的,缺乏两条路径的相互对话。
本研究认为,尽管两条路径在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两条道路研究对象存在的一致性使得我们无法绝对割裂两条路径之间的联系。当两条路径彼此对话的缺乏研究现状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因而无论是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理论的发展需要,抑或是学者们选择研究路径的需要,都呼唤着学者们结束当前两条研究路径泾渭分明的现状。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两条路径的演进脉络进行梳理,然后从理论基础等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学者研究路径的选择提供建议。
二、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由外而内”的路径
本研究将学者们采用“由外而内”的路径划分为“移植性”阶段和“依情境修正”两大阶段。
1. 初期阶段: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的简单移植。在该阶段,对学者们直接引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理论、量表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中国情境之中,检验其在中国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论(Akhtar, Ding & Ge,2008)。此类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论证已有理论或模型的外部效度,但尚未结合中国企业的数据对理论进行情境化的修正。例如Bjorkman和Fan援引西方学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量表,在中国六十二家外资企业展开问卷调查,验证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公司的主观绩效的正相关关系(Bjorkman & Fan,2002)。
和国外研究相比,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有效性在中国并未获得稳健的解释(周禹、曾湘泉,2008),甚至还有文献发现与国外研究相矛盾的结论,例如,张一弛的研究发现,尽管传统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可以被视为是控制型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承诺型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采用控制型模式(张一弛,2004);也有学者发现,“信息分享与工作自主权”是西方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核心内容,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却并不是迫切需要的(苏中兴, 2010)。
2. 发展阶段:依情境修正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阶段。尽管中西方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可能源于不同研究在抽样、工具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差异(Kim,Wright & Su,2010),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兴起是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与管理情境相匹配的(苏中兴,2010)。基于此,有学者对西方的管理实践是否能完全解释中国情境提出质疑(Tsui,2006)。
对西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反思导致研究者已不再满足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的简单移植,近年来采用“由外而内”的路径进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随之进入第二阶段――依情境修正阶段。苏中兴通过对访谈和二手案例资料的分析发现,尽管大部分西方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中国企业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然而诸如团队工作、就业保障、以行为为基础的绩效考核、申诉和争议解决机制等实践在中国企业中鲜少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属于传统的以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实践--员工的竞争流动机制和严格的劳动纪律管理却在访谈内容中频频出现(Su & Wright,2012)。
总体而言,与简单移植阶段相比,在该阶段学者们通过在研究中关注来自中国本土企业样本的特之处,对已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或模型进行修正、优化或扩展,使其能够更清楚地描绘与诠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现象。
三、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由内而外”的路径
伴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运动的兴起,另一些学者开始另辟蹊径,相继运用"由内而外"的方式进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该路径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两大阶段:
1. 探索阶段:从对本土独特现象的勾勒到本土理论的建构。在华人组织中,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会依双方关系的远近采取不同的策略行为,这就形成了诸多的关系现象,这种关系现象被证实大量存在于华人社会中(Sue-Chan & Dasborough,2006;Yang,2012)。例如,杨国枢认为,对于家人应该讲“责任”,对于熟人应注重“人情”,而对于生人则须辩“利害”(杨国枢,1992)。再如,在黄光国构建的“人情与面子”模型中,他以资源请托事件为例,分析了资源支配者如何依据与资源请托者之间的关系亲疏而采取相应的人际互动策略(黄光国,1988)。
以关系为取向的管理者并非对员工一视同仁,可能会厚此薄彼。那么,在组织的管理中又究竟存在哪些关系现象呢?在对组织的关系现象进行阐述之后,研究者借助于差序格局理论对组织的关系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郑伯埙指出,组织领导会依据“亲”、“忠”、“才”的标准将员工归为圈内人或圈外人。较之圈外成员,圈内人与管理者有更频繁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能够获取更多的工作支持与工作机会(郑伯埙,1995)。现有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极易受到关系的影响(Hsiu-Hua et al.,2007;Zhou & Martocchio,2001)。郑伯埙和林家五(1999)的研究显示,台湾大型家族企业高级管理层和决策层通常是由他的家人以及少数和他有亲信关系的“自己人”所组成,中层管理人员则主要由可作为企业所有者心腹的“自己人”构成,而基层的员工来源一般是与企业所有者没有特殊关系的普通员工(即“陌生人”或“外人”),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亦有差别。
因此,认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倾向于采用“由外而内”的研究路径,他们修正具有普适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探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我国情境适用的边界条件。另一方面,伴随着本土意识的觉醒,当学者们质疑现代化理论的观点时,则是主张采用“由外而内”的研究路径去“探讨特定民族的本土价值观、概念”(Ho,1998)。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求研究者对于中国本土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制度环境的熟谙,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严谨与契合性兼有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
参考文献:
[1] Akhtar S, Ding D Z, Ge G L.Strategic HRM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 on company performance in Chinese enterpris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8,47(1):15-32.
[2] 樊耘,颜静,张旭.组织公平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实践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J].预测,2014,(1):15-20.
[3] .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出版社,1948.
[4]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黄光国(编).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7-55.
[5] 姜定宇,张菀真.华人差序式领导与部属效能[J].本土心理学研究,2010,(33):109-177.
[6] 井润田,卢芳妹.中国管理理论的本土研究:内涵、挑战与策略[J].管理学报,2012,9(11):1569-1576.
[7] 刘军,章凯,仲理峰.工作团队差序氛围的形成与影响:基于追踪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8):92-101.
[8] 沈毅.华人本土组织领导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再定位[J].管理学报,2012,9(5):629-636.
[9] 苏中兴.中国情境下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中介机制研究――激励员工的角色外行榛故枪娣对惫さ慕巧内行为?[J].管理评论,2010,22(8):76-83.
[10] 王忠军,龙立荣,刘丽丹.组织中主管-下属关系的运作机制与效果[J].心理学报,2011,43(7):798-809.
[11] 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M]//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论与方法篇.中国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110-114.
[12] 张一弛,李书玲.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战略实施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08,(4):131-131.
[13] 张玉利,杨俊,戴燕丽.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研究建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1-9.
[14] 郑伯埙.家长权威与领导行为之关系:一个台湾民营企业主持人的个案研究[J].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95,(79):119-173.
篇6
关键词: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幽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33-02
一、引言
幽默作为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一直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们的青睐。笔者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发现,当前对于幽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修辞角度;歧义现象;指示现象;认知语言学角度;语用学角度。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从单一理论展开,难以展现幽默生成机制的全貌。同时基于关联理论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与修改这一事实,当前有学者提出合作原则可为关联理论所替代的观点。而笔者认为合作原则虽然存在缺陷,但其为言语交际的解读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因此,本文以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书面材料中语言幽默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幽默的生成机制,一方面旨在加深语言学习者对于语用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说明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各具价值,不可替代。
二、合作原则
1.合作原则的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逻辑与会话》中率先提出的。同时格莱斯又根据康德(Kant,I.)的“范畴表”构建了四条相应的准则,即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2.合作原则的违反和幽默的产生。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出于特定语境的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人们会有意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而幽默也时常在这时产生。(1)违反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量准则要求话语承载的信息量要恰到好处,不多不少。(金立,2005)但在现实交际中,有时会存在信息量过多或不足的情况。例1:The owner of a bakery was closing shop on stormy winter’s night when a man came in and asked for two sweet rolls.The baker amazed that anyone would come out in such weather for just two sweet rolls.“Are you married?”he asked.“Of course,”replied the customer,“Do you think my mother would send me out here on a night like this?”男子对店主的提问做出了回答,对话本应可以结束了。但是其看似多余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出对妻子的不满,诙谐意味显现出来。(2)违反质准则而产生的幽默。质准则要求提供的信息真实可信。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性,说话人虽然知道证据不充分,但在不得不说的情况下,只好违反质准则。例2:Teacher:When it thunders why do we see the lightning first,and then hear the thunder rolls.Nick:Because our eyes are before ears.尼克在没有确切证实的情况下说出了自己猜想的答案“因为眼睛在前,耳朵在后”。虽然他违反了质原则,但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和童真跃于纸面。(3)违反关系准则而产生的幽默。关系准则要求话语信息要与交际话题有关联,切合题旨。但有时交际者出于婉言拒绝或回避,故意违反关系准则,造成交际障碍,触发幽默情趣。例3:A customer sat down at a table in a smart restaurant and tied a napkin around his neck.The scandalized manager called a waiter and instructed him,“Try to make him understand as tactfully as possible,that’s not done.”said the thoughtful waiter to the customer,“Pardon me,sir.Shave or haircut, sir?”侍者用“Shave or haircut”提醒顾客餐巾使用方式不得体。“Shave or haircut”通常用于理发店,是指“修面还是理发”,正是其不相关的话语形象并巧妙地使顾客意识到自己举止的不当。不仅营造了幽默的氛围也挽回了顾客的面子。(4)违反方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方式准则表达方式避免晦涩难懂。但说话者有时会故意违反,出其不意产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例4:Tom:What made you go into the army?Jack:Well,I had no wife,and I loved war.What made you join the army?Tom:Well,I had a wife,and I loved peace,so I went to the war.汤姆当兵是为了躲避妻子,碍于面子,故意使用繁冗的语言。由此风趣效果产生。上述例子表明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或某些准则,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会话效果。下面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幽默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
三、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关联原则与幽默。
1.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法国学者Dan Sperber &Deidre Wilson(以下略为S&W)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话语推导新理论。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以及关联程度的强弱,受制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
2.关联原则是S&W在格赖斯的关系准则上发展起来的。话语理解就是根据信息或假设寻找话语最佳关联性的认知推理过程。(何自然,1999)这一过程中理想的最大关联期待和现实中最佳关联之间的差距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导致了幽默效果的产生。由此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反差是刺激幽默产生的源泉。例1Woman:“I have found for several times my son and the neighbor’s little girl comparing their secrets with their pants off.Can you explain this for me?”Doctor:“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this.Children like to compare things.”Woman:“But my son’s wife and I can’t bear it!”
3.读者预设女士的儿子还是孩子,即最大关联。而妇人紧随其后的回答否定了已有假设,只能从新信息出发,付出较多的努力寻求最佳关联,最后结论为妇人的儿子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正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幽默的产生。
四、两大理论对于幽默解释力的对比。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二者在对幽默进行解读时存在以下差异
1.幽默产生机制以及适用情境。根据合作原则,言语幽默是违反会话原则而产生的。而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根据信号进行的一系列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因此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引发的不和谐则是刺激幽默产生的源泉,即幽默的生成机制。但在具体的幽默解读中,两者并非都具有普适性。例1“Doctor,come at once!Our baby swallowed a fountain pen!”“I’ll be right over.What are you doing in the meantime?”“Using a pencil.”该则幽默不存在对合作原则的违反,试图从合作原则的角度来解释幽默的成因是行不通的。但从关联理论出发,孩子的父(母)采取某种救急措施的最大关联假设与由于恐慌而做出的荒谬的回答即最佳关联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了特殊的语言效果。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对于该则幽默的解读更具有阐释力。例2A:“What!No supper ready!” thundered the husband.“This is the limit!I am going to the restaurant!”B:“Wait just five minutes,please,”she said tenderly.A:“Will it be ready then?”he asked.B:“I am changing my clothes and I will go with you.”
从合作原则角度看,妻子违反了关系准则,暗示不想做饭,妻子可爱的形象跃于纸面。依据关联理论读者对“wait just five minutes”进行信息处理并结合语境作出假设:妻子会在五分钟内尽快把饭做好,即最大关联。但是妻子进一步的回答表明她并没打算做饭,准备和丈夫出去吃。这种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刺激了幽默的产生。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对于该则幽默成因的解读都具有较强的阐释力,使得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幽默效果。
2.幽默中出现的修辞格的解读。两大理论对一些修辞格的解读也存在着差异性。合作原则认为隐喻和反语违背了质的原则,它们都体现了幽默独有的特征:偏离。而关联理论则认为反语、隐喻等修辞现象是语体学上的喻意表达,属于字面意义的“随意言谈”,(何自然,1999)与违反准则无关。
五、结语
本文从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两个角度出发对幽默言语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解读,一方面希望帮助读者更好的鉴赏英语幽默,感受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意在说明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对于幽默的解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任何一个理论都具有其独有的价值,它们相互补充与发展,从而展现语用的全貌。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董黎.英语幽默集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4]王勇.由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J].外语教学,2001,(1):23-27.
[5]王沅芬.浅谈合作原则对幽默的作用[J].大学英语,2007,(1):58-61.
[6]殷灵芝.合作原则的违反与英语幽默的产生[J].海外英语,2011,(8):278-280.
[7]袁艳玲,戈玲玲.英语会话幽默的生成及理解[J].南华大学学报,2008,(8):108-111.
[8]周丽娟,郭涛.再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J].外语学刊,2000,(1):37-40.
篇7
关键词: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78-02
高校民族生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关系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计。高校民族生由于民族的特殊性以及教育环境的差异,在不少方面表现出与非民族大学生相异的特点,这是内地普通高校实施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出发点。目前民族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是,现有的管理模式能否真正促进民族学生的自立、自强与长远发展?相对同质化的管理方式是否能够满足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以及高效和社会的稳定?作为教育管理者,是否真正具备专业化能力,从而消除作为教育主体和民族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克服回避甚至惧怕的态度?为打破目前民族生教育管理的瓶颈,需要对民族生的特点做真正全面的把握,进而探索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路径。
一、目前高校民族生教育特点分析
从实践看,每所高校对民族生的教育管理都有其自身的特性,然而,透过种种管理现状,各高校民族生管理也确有其共性特征。
一是思想重视。民族生的教育管理几乎一直都处于主体教育视野之内。目前内地普通高校对民族生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包括对民族生的管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保障措施,对民族生的生活、学习也提供诸多的优惠政策,目前诸多高校基本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以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系统。
二是管理内容全面。目前对民族生实施的教育管理内容是比较全面广泛的,涵盖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全面的教育管理内容为民族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保障了民族生正常的学业进程。
三是管理方式较为一统化。在对民族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的方式逐步集中统一为绝对的扶持政策,凸显了管理管理方式方法的笼统化,表现为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群体和个体的一致性的地方,总体实施与民族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相异的政策。其实作为同时代的大学生,生活于同一时代背景下,必然决定了某些认识、思想等是有着共同的地方,否则一味强调差异性,也是一种隔离民族生与非民族生的方式,导致失去相互交流的机会与基础,非但没有促进民族生与非民族生之间融合,反而人为地拉远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为教育管理设置了障碍。
四是教育管理理念集中表现为单纯“扶弱”式。相对于非民族生,不少民族生由于其生长环境较为落后,在物质保障等方面相对贫乏,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而不少高校对民族教育实施倾斜的政策。但是出台的一系列为了缩小民族教育和全国教育水平差距的做法,同时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为了帮助民族学生能够在普通大学顺利就读,国家实施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这些原本目的在于保护民族生的政策,如果操作不当也容易产生负面效果,诸如学生对政策的依赖导致学习动力不强,处处希望学校给予优待和通融,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得成绩和荣誉等。
二、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原则
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是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一刀切,无视民族生的文化差异,实施无区别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不能将民族生群体绝对割裂,要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避免陷入特点即弱点、管理即扶弱的误区。要做到真正促进民族生的成长成才,就要在对民族生实施理性管理和扶持政策之间避免左右摇摆的可能,在管理实践中明确民族生管理的几个原则:人性化、区别化、专业化和系统化,以促进教育管理高效运行。
1.人性化
内地普通高校在开展民族学生教育时,要坚持贯彻教育人性化这条路线,使教育管理符合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兴趣,最大化释放民族生的潜能作为管理目标,契合民族生的身心特点。人性化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客观理性看待民族生的特点,教育管理过程中秉承情理结合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人性化的原则不仅仅表现为扶贫助弱,为民族生的发展提供保障和平台,同时,也意味着真正尊重民族生的特点,真正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民族生,真正呵护民族生的情感、自尊等。因而单纯地在扶弱的同时,还应该充分看到民族生在某些方面有受尊重和平等的情感需求,在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下,客观平等地对待民族生,时刻明确一味倾斜未必就是尊重和重视,未必就能真正走进民族生的内心。
2.区别化
在坚持人性化原则的基础上,正视民族生的特点,在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上能真正满足民族生的特殊需求。那种无视民族生的特殊性,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民族生的发展需求,无助于民族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民族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因而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平台,诸如语言学习平台,以及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类课程的辅导,可以在民族生的成绩考核及奖学金评定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独择优评定”的原则,对那些学习认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当然,实施资助政策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资助的多元化效用,可以建立以“能力发展性资助”为中心的资助育人平台;以服务学习为理念,搭建以助学金为主载体的感恩教育平台;发挥激励效应,搭建以奖学金为主载体的专业成才平台;以诚信为本,搭建以助学贷款为主载体的励志育人平台;增加助管、助研岗位,搭建以勤工助学为主载体的能力提升平台。
3.专业化
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教育管理者在碰到一些涉及民族生事务时会措手不及,甚至采取回避的做法,这都凸显出对民族生了解不够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避免对民族生管理的畏怯心理,力求使民族生教育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做到掌握应知须知的民族风俗知识、把握基本的民族内涵。在一线工作中,应该做到勤沟通、勤深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律的优秀品格,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致的思想进行对接渗透,更好地在思想上加强民族生自我管理能力,贴近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
4.系统化
民族生的管理是个系统化的工程,无疑是高校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实践不断地予以完善,对民族生的管理,不能脱离民族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割裂民族生的文化环境,必须要将其教育管理放置于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同时随着民族生事务的日益复杂化,高校需要结合本校民族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构建完整的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实施细则以及管理规范,以从容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状况,制定符合本校民族生教育需求的制度和管理措施。
三、民族生教育管理的路径
与非民族生相比,民族生本身学业基础不同,文化、心理不同,不同,同时又为了尽可能保护民族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民族学生需求等区别化的措施之外,需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措施进行细化和分类,确立与非民族生相类似和相区别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实现对民族生更充分和更有效的管理。
一是确立与非民族生基本相同的教育管理的内容范围。不少学者在重视民族生的独特性和个性时,往往忽视了作为同时代同国别的大学生是存在很多共性的,也就意味着有一些教育管理方法和内容可以共用。根据民族生的学习生活范围,其教育管理内容大致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业、生活、人格塑造、人际交往、心理、能力培育以及社会认同等,梳理这些教育管理的内容,可以发现,有些内容可以与非民族大学生实施同样的教育管理的方式,诸如情感、交往、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施与非民族生相似的教育管理范围,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民族生的融合,片面地不加区别地将民族生分隔管理,有可能导致民族生受歧视的心理产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
二是确立实施“助强”的教育管理内容和范围。不少人在理解民族生的特点时往往偏颇地理解为“弱点”,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教育管理方法将是无的放矢,民族生在不少方面突显出来的长处和优势是非民族生不能及的,如果针对这种长处和优势做扶助的政策,明显将注定是无效的管理。民族生中,有一些普遍表现出来的优势,诸如文艺、宗教知识与信仰、民俗风情的了解等是比较丰富和擅长的,作为教育管理方,可以通过搭建一些平台,或者在一些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给予民族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或者结合民族生的特长,开设民族生与非民族生的交流活动,也可以结合民族生或其生源地的特点,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展示和策划,既增强民族生的社交以及科学研究能力,也能激起民族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三是确立实施扶弱的教育范围。民族生由于独特的学习生活经历和背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弱势,作为教育管理者,有必要对他们实施扶助的政策。比如,学习方面,部分民族生的基础较弱,同等条件授课不利于知识的掌握,需要配置特别的资源或者设置契合的培养方案。生活方面,不少民族生的经济状况不佳,需要在生活上给予助力。诸如,依靠“奖、勤、助、贷、补、免”等资助体系解决部分学生的燃眉之急。人格方面,要真正有的放矢,引导民族生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建立起对待困难的正确思想。在实施资助时,如何使资质效果最大化也是资助内容之义,应该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助勤不助懒,二是助优不助差,三是助俭不助奢,只有坚持这几个原则,才能真正鼓励有进取心、有抱负、愿意付出的民族生,才能真正帮助民族生走向独立和自立,才能真正实现内地高校培养民族生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G].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教育部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委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辅导阅读材料[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3]徐玉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吴大兵.论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5]张振华,蒋丽.谈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
收稿日期:2014-10-22
篇8
1.跨时代特征的管理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基本社会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在思政教育管理的内容建设上也应当有所调整,体现出思政教育管理核心内容的同时也应有效融入时展的内涵,突出时代精神的发展主题。因此,切实可行的管理内容成为新时期发展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渗透过程。
2.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管理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之一,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意义。大学生群体处于急剧成长过程当中,这一全新的形势变化不仅源自社会环境中网络资源等诸多媒介的干扰,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信息资源的扩大,管理环境的复杂,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可忽视的特征之一。
3.多元价值取向的管理对象。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发展过程中明显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整体价值取向日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这就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更为复杂。此外,物质价值取向的渗透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产生了偏差,精神教育的人文化追求显得尤为迫切。面对管理对象自身的众多特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势必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体现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探讨
1.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内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发展要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优化,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协调和有序。从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应本着规划化的教育管理目标原则,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将全面发展人才的构建作为思政教育管理的实施核心。
2.从资源配置角度促进思政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在资源消耗和效果提升之间寻求最为妥善的平衡点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明确各管理要素的基本职能之后,高校还应该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及时记录,从科学管理的角度体现教育管理的基本效益原则。
3.体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对比性。妥善处理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比与统一也是提升教育管理实施效果的关键路径。无论是现实管理目标的构建还是具体实践目标的构建,都应切实考虑到相关的要素对比,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这一新思路的实践过程不仅摒弃了以往教育管理的单一性,也使得教育管理的环境更加宽松。
4.发挥思政教育管理中实效规律的促进作用。无论是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客观执行规律还是教育管理的基本改革理念,都崇尚在实效指导下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尤其是当前信息时代的来临更加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手段,在合理化的政策指导与约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实效规律得到了有效体现,管理实践更加规范和有序。
5.从柔性管理角度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柔性管理理念侧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特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和谐有序的,在效果取得方面也极为显著。从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施到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革新再到如今的自我管理阶段,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体现,这对高校管理领域的革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机制
1当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现状
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主要是指高校与学生、高校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的纠纷。本文主要是论述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也就是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中最常见的一种。当前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解决机制主要是高校通过合法手段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问题,合理对双方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与裁决,并给予公正公平的解决制度,即法律诉讼的解决机制。目前我国制定的高校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有《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专门针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制定的法律,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制度。另外,国家并没有具体规范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解决程序及相关处理部门的职责,因此我国现存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还尚不成熟和完善。
1.2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虽然有一定的解决机制,但实际解决效果却并不理想。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强,一旦学生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就会通过一定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了学生把学校告上法庭的现象,这样双方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再加上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内容上都比较宽泛和原则化,并没有明确规定学生维权的程序、如何申诉、如何判断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受损等问题,所以学校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实际情况与相关规定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结果效果也不太理想。
2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产生的原因
2.1校园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由原来的封闭型教学转变成了社会型教学,大学校园现在也发展成为了一个小社会。学校除了教学楼、住宿楼、食堂之外,周围还有公司、超市、银行、医院、宾馆以及网吧、KTV、电玩城等一些娱乐场所,这样复杂的环境不仅使校内社会上的人口流量增大,还给高校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时常会进入校内进行盗窃、诈骗,甚至是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直接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危害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还影响了学校的安全,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麻烦。
2.2交通事故多发,矛盾纠纷增加
高校人口流量大,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职工和部分学生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学校周围复杂的环境,所以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2.3高校教育管理不完善
目前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比较陈旧,跟不上新的形势,而现在师生的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都比较强,因此高校当前的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反而还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比如说学分制的管理、校外人员进出的管理、对学生的处分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的管理等方面,学校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导致各种纠纷矛盾逐渐发生。
2.4学生维权意识过强,行为过激
随着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的建立,学生的民主、平等、法制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有的学生自我维权意识过强,但又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受损,如何申诉,也不知道受理的主体和程序等等,导致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些过激,这样不仅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导致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利益均受到损害。
3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的重要性
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的纠纷是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的稳定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育管理、培养人才的基础保证,大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学习,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学生只有在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新形势下,国家要求高校应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还要及时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以防产生更恶劣的后果。因此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不仅是落实依法治校的新形势要求,还是建立和谐、稳定校园的重要步骤。
3.2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的必要性
有一项完善的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的合法机制是高校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根本保证,高校教育管理的纠纷主要涉及了学校课程设置、学分制教育、违纪处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很有必要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的解决不仅有利于依法治校政策的推进和落实,还能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以及学校的和谐稳定。
4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的相关措施
4.1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
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增强,“人权型”的价值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关注能否有效地规范和维护正常的教育管理秩序,而更多的注重学习的教育管理对学生公正公平,以及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另外,还要司法机构还要加强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介入,这意味着高校教育的管理权力受到司法的制约,这样不仅实现了依法治校,还能有效对高校教育的管理进行监督。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很多诉讼案都是由于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缺陷而导致,司法机构应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并作出合法的认定,以确保学生的权利保障有法可依,学校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4.2确立正确的处理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原则
首先,高校应遵循先急后缓、先大后小的处理纠纷的原则。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纠纷,学校应先对纠纷的急缓、大小进行评估,然后给予有效的处理。其次,高校应遵循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纠纷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对于较小的纠纷,进行一定的教育疏导,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再而,高校应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在处理纠纷时,要坚持依法办事,不能因为私人情感而偏袒其中的一方,要促进问题解决的公正性、公平性。最后,高校要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高校应将教育管理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不同的部门和人员管理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纠纷,一旦出现问题,将由主管负责的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
4.3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相关解决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4.3.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应联合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各方面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评估,分析预防的相关措施,以降低纠纷的发生概率。
4.3.2建立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产生的预防机制
建立纠纷产生的预防机制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首先,学校应向学生公开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设,学校的教育管理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项目等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对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事务机构,专门处理学生对学校公开事务的一些问题的咨询。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向学生公开学校的管理制度、如何维权的程序及相关问题。
4.3.3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排查解决机制
对于管理纠纷的排查方面,学校要经常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集中、定期、重点的排查,以及时掌握可能引发纠纷的因素并控制。学校还应加强校园内部的治安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等,以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对于管理纠纷的解决方面,学校应设置专门负责学生申诉的机构,制定规范的申诉程序,以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将纠纷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另外,学校还应规范心理咨询机制和矛盾调解制度。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化解思想矛盾,减少纠纷的发生。发生矛盾时,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学工办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调解,通过沟通、协商,最终化解矛盾,从而也就制止了纠纷的产生。
4.3.4建立工作机制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和部门以处理学生的投诉和诉求,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以防止各种纠纷投诉无门或者迟报、漏报,导致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5结束语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纠纷成多发趋势,且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得到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处理是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并且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解决机制不仅实现了新形势下依法治校的要求,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构建和完善一套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的纠纷解决制度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作者:肖艳红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扩青.仲裁制:解决高校教育纠纷的理想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3).
篇10
把教育管理上升到文化和审美的层面来做,首先必须要对诸多流行的说法、做法加以认真反思,加以坚决的扬弃,否则,学校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难有突破性的改革与创新。这里,笔者仅就学校教育管理的适度问题,谈谈管理自身的文化内涵建设和审美形象的建立。
1. 适度管理的必要性和简约化原则
可能因为我们过于倚重“制度管人,制度育人”,所以这样的宣传就很多、很强势,随之而来的是“建章立制”工作的跟进。君不见,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大本大本的规章制度汇编,而且,来自教育行政主流的评价也很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这按理说无可厚非,但我们都认同的“校长是带教师队伍的人”,这个“人”的作用落在何处?“带教师队伍”,原本就不完全排斥“人治”。再说,用“制度管人”并不难,而以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去影响人、引领人,那才是管理的实力所在和所追求的高境界。如果能够这样认识,在管理工作中就不难接受必要性和简约化原则。由此,我还想到很多人“严字当头,爱在其中”的习惯说法,虽然它主要针对教师教育学生而言,但不排除其也是教师工作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现了人们熟知的教育行为的评价取向。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不可以是“爱字当头”呢?如果“爱字当头,严在其中”,这个爱,就确实如流行歌曲所唱的,“是不需要理由”的,而“严字当头”,其结果势必重视制度管理,且繁难、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管理的适度,必然体现在管理的必要和简约上。不妨以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举例:校园建筑的立面上,人们习惯于用激励和劝勉的文字、图画对师生进行教育,这是又一种形式的教育管理。但能够做到适度,且不是名言警句和说教性图画的大量堆砌,不是非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都“文化”起来不可,那才算有美感。因为从审美的角度看,留白的文化、简洁和简约之美,也许更有感染力,更有文化品味,更利于营造校园朴实、典雅、宁静的学习成长环境。
2. 以平常之心对待管理
虽然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已引发社会舆论的热议,但中小学的管理也同样存在“行政化”或轻或重的迹象,作为基础教育圈子里的人,是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的。中小学教育管理种种行政化的迹象提醒我们,学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不是要在加大力度上做文章,而是要增强管理的亲和性和平常心,多一点“将心比心”、为人着想和服务的成分。学校管理如果能主动、自觉地以这份“平常心”对待自身的地位和管理行为,教育管理自然可以与行政化拉开距离,这是当前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以亲和、平易的形象示人,学校管理才更有理性精神和权威力量。所以,在学校的常规管理词汇中,要少用什么“高标准、严要求,高起点、严管理”之类的口号,更不应该出现像教师去见校长还要履行预约手续一类不成文的“规矩”,这不是把校长室当成衙门了?在学校诸多规章制度的拟定和设计中,除了一些刚性的要求必须执行外,还应突出“合情合理”的人性化的原则指引。管理的主流意识要认识到一个很平常的道理:学校本是教育机构,教育是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之功为其职业专长的;而教师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是从事教书育人崇高职业的人群,以为人师表为其职业操守和做人尊严;再者,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是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成长,度过其一生中最美好时光的,所以学校教育管理的色彩、风格和形象,怎么都应与校园美丽的风景线相和谐、相协调,都必须重视管理的适度和得体,所有端着管理的架子、拉长管理面孔和显示管理威严的言行、形象,都必须放弃。
以平常之心对待管理,这是从文化层面追求管理高品质和品位的朴实表达,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三:一是被管理者从“被人管”的压抑、束缚和卑微的精神状态中走出,其做人做事的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二是管理者从“管人”的虚荣、偏见和傲慢等陋习影响下走出,学会以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境界示人,以合作的姿态争取被管理者的支持;三是可以推动学校风清气正的校风建设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教风建设。
3. 坚持适度管理的困难和挑战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学校教育管理偏离适度的原则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学校办学必须在教育质量上有所表现,以期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进而得到教育主管部门认可,而且,学生家长及社区民众对教育质量的期许又是与时俱进并不断增大的。而这个质量是什么,自然得尊重民众的理解和需求,说白了,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还有校风等。在这样的办学背景下,学校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目标,以满足社区民众对孩子教育的期望,不得不加大管理力度,不得不倚重制度管理,旨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尤其对于一些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很多人的经验是:你对其管理不下点力度,他们还真不买账。
上述意见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可是仔细想想,即便如此,学校教育管理仍可以坚持适度的原则,其依据有:其一,如果来自学校管理的宣传和动员能够从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的立场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申之以厉害,明之以得失,把学校工作决定的原委让大家都明白,那还有什么阻力呢?还需动用行政的权力和制度的奖罚去“压服”人吗?即便仍有个别“不听话”者,也不应该因一人“生病”,而让众人“吃药”。
其二,为了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工作安排确有权宜之计的考虑,比如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示,包括争取学生学业成绩进步的措施,但要注意这方面“度”的把握,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若投入太深,把权宜之计当长久安排,把“副业”当“主业”,一本正经、乐此不疲地做下去,学校管理者就会日益偏离师生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且彼此不和谐。于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再注意适度而看重力度,不再讲究“平常心”而热衷“官本位”,并且抬出“制度管人、育人”的神圣名义。
学校教育教学坚持适度管理原则的困难和挑战,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学校管理自身,说到底,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教育研究重在建设和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也是这样。这里,笔者无意批评当下教育管理流行模式中残存的“左”的观念和农业文明下管理遗留的落后痕迹,但它们却确实是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创新道路上的阻碍,对此,我们应抱有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
- 上一篇:经济作物概念
- 下一篇:城市污水处理现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