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作物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作物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茶叶是经济作物。按分类:属于经济作物中的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经济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
2、概念: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记:感谢洪省长在本该回家过年的时间接受我们采访。近来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吉林振兴的报道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优势、环境之类说的很多,但读者仍然不得要领。吉林振兴的关键到底是什么?我们为此专程来请教洪省长。
洪:认清吉林,在谈振兴之前先搞清我们的现状是什么很关键。
记:吉林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这有什么问题吗?
洪:有问题。吉林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地带,“一五”建了好多大工业项目,现在人口、土地、GDP都占全国2%,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中游。但现在“老了”、资源枯竭、欠发达、竞争力下降。这些是大家经常说的,也都是事实。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不同于上述认识的一些特殊情况。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看,吉林第一产业的比重是23%,辽宁、黑龙江分别是10%和11%,吉林第二产业的比重是43%,全国平均是51%,辽宁、黑龙江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吉林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工业基地”或“老工业基地”是不是有点不够格啊?
记:您这么说让我们很意外。这一认识会导出什么结论呢?
洪:吉林是老工业基地,没错。生产了大量机械、汽车、化工、木材、矿产支援全国。但吉林更是农业大省,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包袱很重,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可以说吉林在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还处在工业化初期。
振兴吉林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振兴老工业项目问题,而应理解为推进吉林全面实现工业化和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应该根据我们农业比重高的特点,深入研究自己的特殊工业化道路问题。这才是振兴吉林的关键。
记:结合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的特点来振兴老工业基地,确实是一个新视角。吉林振兴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洪:大家一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以为是振兴重化工业。对辽宁和黑龙江来说可能确实如此。对吉林来说,也有振兴重化工业的任务。但我认为将吉林作为“轻型工业省”来振兴可能更符合实际也更有意义(不能简单理解为振兴传统意义的“轻工业”)。现在看来,传统意义的轻重工业分类不太科学。象轿车、化工这样的行业一直被视为重工业,它们虽然装备重,但产品却都是民用的。如果以市场为导向看问题,将它们视为轻型工业可能更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吉林需要振兴的支柱产业都是轻型化的,如轿车、化工、粮食深加工、中药、光电子等。
这样看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概念转化,而是因为振兴轻型工业化的吉林更符合我们的资源、技术和传统产业优势。2003年,在“无工不富”和轻型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好的势头。
记:我们都知道吉林是粮食大省、玉米大省,这是吉林的优势,但也带来一些十分困扰的问题。怎么结合振兴老工业基地来综合解决吉林的玉米问题呢?
洪:这同样需要首先更新观念。
吉林玉米产量占全国1/7,商品粮占1/4,出口量占70%,库存占50%。每年有很多人在种、收、管玉米。可见玉米对吉林和全国都举足轻重。吉林种水稻和麦子都有缺水和气候不宜的问题。惟有玉米正处在世界最佳种植带上,得天独厚。但玉米一直被看作是粮食作物,而农民自己早就不吃玉米了,更不要说城里人了。玉米早就成了经济作物了,但却没有按经济作物来规划和管理。农民的分散经营和自寻种子导致玉米品质不良。如果早按经济作物来规划管理,按高淀粉或高含油或高蛋白来分别成片播种管理,不仅可以保证玉米品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种玉米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分类管理之后,玉米深加工工业就可以顺势发展起来,从而成为振兴吉林的一个重要方面。
记:另一个困扰吉林的问题是资源枯竭。我们知道吉林有好多森工局和煤矿都停产了。在振兴中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洪:资源枯竭地区的转型问题中央已有政策,我们也摸索了一些经验。但这里仍有观念转变问题。吉林不同于德国的鲁尔地区,鲁尔是彻底枯竭了。我们这里只是原开发区域枯竭,或者说是点状枯竭。仍有合理开发的潜力。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记:我简单统计了一下,您刚才连续说了三大观念变革问题,即轻型化工业、用经济作物概念来开发和管理玉米及资源点状枯竭有待开发。这些观念对吉林振兴来说都是革命性的,您同意吗?
洪:可以这么说。
记:我们还想请教的问题是,在您看来,从中央角度整合东北经济区应优先做些什么?
篇3
关键词 除草剂;化学防治;农田杂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33-02
1 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除草剂的新品种和新剂型得到了长足发展,给杂草的防治也带来了一场革命,各农田经济作物产量不断增加。除草剂已取代人工、动物和机械防除等[1]方法,成为最为主要的杂草防治措施。
1.1 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杂草类别
据调查,我国农田杂草共有580种,其中恶性杂草15 种,重要杂草31种,以及区域性杂草23种[2]。据统计,全国农田杂草发生面积在0.73亿hm2以上,保守估计,杂草引起的粮食减产量至少在1 750万t以上。
水稻、小麦与玉米是我国最为重要的3种基本经济作物,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在3 000万、2 400万、3 800万hm2以上,总种植面积超过9 500万hm2;三者产量分别为2.1亿、1.3 亿、2.2亿t左右,总产量超过5.7亿t。其中,水稻田常见杂草24种,一般杂草97种,恶性杂草种类有稗、鸭舌草、千金子、空心莲子草等[3]。麦田杂草主要是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近年来,麦田杂草群落和优势种发生变化,抗性禾本科杂草在部分地区多有发生,其中恶性杂草,如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猪殃殃、泽漆、婆婆纳等[4]的发生越来越重。玉米田杂草危害主要是禾本科杂草,如麦苗、马唐、牛筋草等;阔叶杂草,如反枝苋、马齿苋和苍耳等[5]。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在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hm2,总产量在1 600万t左右。花生田发生的杂草危害主要以禾本科杂草为主,其量占花生田杂草总量的60%以上;其次为菊科、苋科、茄科、莎草科、十字花科等[6]。棉花作为我国另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遭受的杂草危害十分严重,每年危害面积约占棉花种植面积的67%,导致棉田年减产25.5万t,平均减产15%[7]。据统计,我国棉田杂草种类繁多,共涉及25科60种,重要种类有苍耳、长芒苋、曼陀罗和宾州蓼等。
1.2 我国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及作用机制
近年来,我国化学除草剂的需求在逐步增加,其用量约占农药产品总用量的15%,而发达国家的化学除草剂用量比例所占份额更高,如美国,可达40%以上。现今,我国上市的化学除草剂有效成分已超过100种,使用量排名位于前几位的分别为莠去津、甲磺隆、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异f草松、甲氧咪草烟、唑嘧磺草胺、烟嘧磺隆、噻草酮和胺苯磺隆[8]。
化学除草剂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分类方式有2种。按疏导性分类,化学除草剂可分为触杀型与内吸传导型。触杀型是指药剂与杂草接触时,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如百草枯;内吸传导型是指药剂被根系或茎叶吸收后,能够在植物体内输导,将药剂输送到其他部位,甚至遍及整个植株,如2,4-D丁酯、草甘膦等。按使用方法可分为茎叶处理剂与土壤处理剂。前者是指以茎叶处理法施用,通过杂草的茎叶或根系吸收,如盖草能、草甘膦等;后者以土壤处理法施用,通过杂草的根、芽吸收而发挥除草剂作用,如乙草胺、甲草胺、氟乐灵等。
化学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5类:一是生长调节剂类化学除草剂通过抑制植物内源激素,使植株中毒后表现为扭曲、变弯、致畸。其特点是效果快、价格低和杀草广谱,缺点是不死根,其代表农药有2,4-D丁酯、二甲四氯钠盐、麦草畏、二氯喹啉酸等。二是光合作用抑制剂多为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如联吡啶类、百草枯和莠去津等。植株中毒后,斑点性失绿、黄化、枯萎死亡;或在植株出苗见光后产生中毒症状,植株中毒后从叶尖,叶脉先失绿,最终干枯死亡。三是氨基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或抑制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进而抑制植株新叶生长,特点是植株中毒不死也不长,代表类别有草甘膦、苯磺隆等。四是脂肪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作用分为2类,一种是幼苗生长抑制剂,表现为幼芽不长,芽扭曲,如乙草胺、敌稗;一种是引起杂草茎杆坏死,茎节点坏死,如精喹。五是细胞分裂抑制剂的典型作用是抑制植株细胞有丝分裂,抑制植株幼芽生长,不生次根,如氟乐灵。
2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剂使用中面临的问题
2.1 农田杂草种群演替加快,恶性杂草发生情况趋于恶化
由于化学除草剂只能针对指定种群杂草起到防治作用,而不同经济作物生长过程中,伴随生长的杂草种群亦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农田杂草种群的轮番演变。例如,稻区种植区多单一使用丁草胺、乙草胺类除草剂[9],该类除草剂能明显抑制稗草生长,但是对阔叶草和莎草的防治作用并不明显,这就导致了野荸荠、矮慈姑的漫生,甚至已成为部分稻田的恶性杂草。再如,小麦田中高发的日本看麦娘、普通看麦娘等杂草,需要骠马或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防治,但是该类化学除草剂的长期使用,使得小麦田的苣荬菜、D草、婆婆纳、田旋花、小旋花、刺儿菜等发生和危害加重,早熟禾、棒头草成为麦田中的主要种群。
2.2 抗性杂草发展速度加快
由于单一品种的除草剂长期使用,田间杂草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自20世纪70年代起,该问题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10]。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种类农田杂草对特定类别化学除草剂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四川省由于长期使用百草枯,使通泉草[11]对其产生抗药性增强;东北地区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由于阿特拉津的长期使用,恶性杂草马唐[12]表现出明显抗药性;江苏南省太湖部分流域D草[13]危害加重,亦可归因于氯磺隆的长期使用。又如,磺酰脲类除草剂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已在我国使用了10余年,其大规模地作为混剂使用,加剧了稗草抗药性的增强。
2.3 长效除草剂的使用问题
长效除草剂是指对后茬作物造成伤害的一类除草剂,其可在土壤中长时间残留,一般可达2~3年以上,对连作或轮作农田作物造成的危害极大,严重时甚至引起作物绝产,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癌症田”[14],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但该类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好,用药量少,杀草谱宽,并且价格低廉。
近年来,部分地区大面积使用甲磺隆、氯磺隆、普施特、豆磺隆、广灭灵、胺苯磺隆等除草剂,对防治各类草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引发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另外,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除草剂的复配偶有乱混、乱配现象,是造成药害事故发生的另一原因。以乙草胺和苄嘧磺隆的复配剂为例,据统计[15],有24个登记品种。
长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主要通过化学、生物和物理3种作用[16],微生物降解和化学水解在长效除草剂降解中发挥主要作用,而物理降解过程发挥辅助作用。微生物除草剂的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层土壤中,当微生物第1次接触某类除草剂时,不能立即发生降解过程,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叫作富集期。在此段时间内,微生物数量对数增加,酶活性增强,凡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的条件都能促进微生物对除草剂的降解速度,如土壤的水分、通气性、pH值、温度、有机质含量及营养水平等。化学水解过程,实为微生物诱导下发生的水解反应,这是除草剂在土壤中降解的重要过程,但该过程受土壤pH值的影响[17],通常情况下pH值小于7,偏酸性情况下,水解过程发生;当pH值大于7,偏碱性情况下,水解过程停止。
2.4 化学除草剂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其他问题
一是化学除草在旱田上的施用效果不佳,这是由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需要以水为介质的稳定环境条件。干旱本就造成农业作物减产,再加上除草剂的药效不能发挥,会大幅度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开发适用性更为广泛的新型除草剂,对于我国干旱高发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除草剂的使用存在误区。由于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对除草剂的性质与作用的了解,加之相应的除草剂使用技术培训不到位,不合理使用与乱用除草剂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一种农药连续多年使用、除草剂选用盲目跟风、除草剂使用时用量模糊等。
3 对策
无公害农业与有机农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绿色农业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对杂草科学工作者和农业技术从业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3.1 完善监管体系与加大监管力度并行
我国目前杂草种群监测工作不够完善,应加强区域性杂草的动态监测,开展田间杂草种群演替监测的技术研究,尤其应加强长效除草剂使用的监控与管理。如健全农村土地技术档案,在土地转包过程中,做好长效除草剂的登记存档。再如,根据各地区情况,制定不同的施药技术规范,做好可替代农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降低长效除草剂造成的生态危害。
3.2 加快开发新型除草剂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需要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安全、高效、经济,同时又易于降解的新型除草剂。近期,除草剂的开发有如下特点:一是根据杂草和作物之间代谢机理的差异,开发新型酶抑制剂;二是用旋光活性除草剂代替外消旋除草剂,该类除草剂在自然环境下更易于降解;三是针对旱田而开发的,对使要依托为来自植物的内源激素,如乙烯、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等。根据这些内源激素的化学结构,衍生合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乙烯利、2,4-D、萘乙酸、苄氨基嘌呤等[18]。
3.3 加强技术推广与宣传工作
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加强化学除草防治的推广普及,主要工作重点应放在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的普及、化学除草施药的时期调整、干旱时期如何提高除草效率与新型高效施药器械的普及应用。对于农业从业人员,应定期开展农药知识培训与讲座,切实提高农药使用者对于农药种类的辨识、选择和安全使用等。
4 参考文献
[1] 张强.综观以化学除草剂为主体的稻田杂草防治技术体系[J].杂草科学,2004(2):11-15.
[2] 梁帝允,梁桂梅.我国农田化学除草现状与发展对策[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第七届全国杂草科学会议论文集杂草科学与环境及粮食安全:中国化学除草5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2004:9.
[3] 张斌.水稻田杂草群落演化原因及趋势浅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2):58-60.
[4] 李美.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及解决方案[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6(2):66-68.
[5] 李艳丽.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06-207.
[6] 马丰蕾.果园杂草的栽培学分类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2):134.
[7] 王新玲.杂草与棉花的竞争作用[J].棉花学报,2015,27(5):474-480.
[8] 王险峰,关成宏,辛明远.我国长残效除草剂使用概况、问题及对策[J].农药,2003,42(11):7-12.
[9] 吕宗顺.不同种类稻田杂草的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147.
[10] 叶萱.全球抗性杂草的现状[J].世界农药,2005,4(37):11-19.
[11] 赖强.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农田杂草发生调查及治理对策[R].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2008.
[12] 苏少泉.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除[J].世界农药,2011,33(5):23-27.
[13] 刘刚.麦田D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抗性[J].农业市场信息,2012(14):38.
[14] 张昌朋.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及环境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5] 黄元巨.乙草胺与苄嘧磺隆混剂对水稻安全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4):22-24.
[16] 黄顶成.化学除草剂对农田生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6(25):1451-1456.
篇4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种植业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701-01
随着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在种植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种植业体现出更多区域性发展的特征,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使得种植业产品化和组织化的程度在不断提升。目前种植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新的挑战,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进行探析,为我国当前种植业的全面发展提出实效性的发展经验。
1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国土资源辽阔,各类地形地貌都较为复杂,各类综合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性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现阶段提到的农业推广技术从大的范围来说就是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要中心范围,以农民的家庭为主要的中心,根据农民实际的发展需要,对农户进行生产生活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将现代农业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农民,使得这些技术在农村地区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1]。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种植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的趋势也不稳定。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就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改变农民过去的农业生产发展意识,使得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切实做好自身工作,以全面的农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以此来获取更有效的生产效益,以促进种植业的全面发展[2]。
2 农业推广技术与现阶段种植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去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是进行生产的主要目标。随着当前经济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全面升级提升,对于农业发展又有了全新的目标。目前我国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在全新技术的教育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上加快工作步伐,这对于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带动农村地区种植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民的有效生产也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现代化的农村进行全面发展与种植业之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既能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使得种植业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水稻和小麦种植培育的过程中,大多数种植户会在种植期间定期进行一些人为的干预,比如统一化的管理等方式来提升种植物的产量。但是现阶段通过农业推广技术能够使得农业技术更加全面规范化,在节约人力以及材料资源的同时,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避免不必要浪费[3]。
3 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发展的作用表现
当前我国的种植业发展要以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种植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产业机构的根本性变革。
3.1 完善农作物的基本构成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始终保持在均衡的发展前提下,所有当前要坚持多方面综合性的发展理念,以此来增强现阶段市场的补给情况,采取更多有效的发展方式来促进种植业发展。比如在南方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水稻种植,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豆以及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此外,在相关地区还要完善各类油料以及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
3.2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种的整体质量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进行有效种植的过程中,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化的栽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选取更多优质以及销量高的品种进行种植。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以及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还需要重点引进各类特色进出口的农作物进行栽培,以此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水果类的种植要做好大水果和小水果均衡发展的步伐,使得水产生产加工的结构更加优化。
3.3 突出展示农作物种植的地域特色
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在南北方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产品,选取适合种植的品种,以此来加快区域农业发展种植的步伐。要切实提升农作物种植的区域特色,可以根据实际地区发展的条件进行选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并将过去传统的农业资源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同时对种植业进行产业化的发展经营,使得种植业自身的产值不断提升。
4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作用
当前农业生产以及种植管理离不开良好的农业技术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通过现代化科学管理技术能够全面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推广技术能够使得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农民充分掌握有效的农业技术,能够充分认清当地农业的发展形势,结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总结出更为有效地发展路径。在农业技术运行推广的过程中,比如反季节蔬菜水果的种植技术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农闲的情况,让农民一年四季都能做好相关的农活。因此,当前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村地区种植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篇5
1.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宜范围
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宜于有井、水库、蓄水池等固定水源,且水质好、符合微灌要求,并已建设或有条件建设微灌设施的区域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设施农业、果园等大田经济作物栽培,以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
这项技术的优点是肥效快,养分利用率高。可以避免将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从而导致的肥效发挥慢;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研究表明,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作物在关健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杜绝了任何缺素症状,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良好的目标。
2. 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农田灌溉、作物栽培和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其技术要领有以下四方面:
2.1微灌施肥系统的选择 施肥系统的选择,要根据地形、田块、单元、土壤质地、作物种植方式、水源特点等基本情况,设计管道系统的埋设深度、长度、灌区面积等选择不同的微灌施肥系统。可采用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泵加压滴灌、重力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保护地栽培、露地瓜菜种植、大田经济作物栽培一般选择滴灌施肥系统,施肥装置保护地一般选择文丘里施肥器、压差式施肥罐或注肥泵。果园可选择滴灌施肥系统,也可选择微喷施肥系统,施肥装置一般选择注肥泵,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自动灌溉施肥系统。
2.2微灌施肥方案的确定 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水量和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确定灌水定额。露地微灌施肥的灌溉定额应比大水漫灌减少50%,保护地滴灌施肥的灌水定额应比大棚畦灌减少30%~40%。灌溉定额确定后,依据作物的需水规律、降水情况及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期、次数和灌水量。首先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地块的肥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确定总施肥量、氮磷钾比例及底、追肥的比例。作底肥的肥料在整地前施入,追肥则按照不同作物生长期的需肥特性,确定其次数和数量。实施微灌施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 40%~50%,故微灌施肥的用肥量为常规施肥的50%~60%。
2.3肥料的选择 微灌施肥系统施用底肥与传统施肥相同,可包括多种有机肥和多种化肥。但微灌追肥的肥料品种必须是可溶性肥料。要求水溶性强,含杂质少,一般不用颗粒状复合肥(包括中外产品);如果用沼液或腐殖酸液肥,必须经过过滤,以免堵塞管道。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钾、氯化钾等肥料,纯度较高,杂质较少,溶于水后不会产生沉淀,均可用作追肥。补充磷素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可溶性肥料作追肥。追肥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能与磷素追肥同时使用,以免形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堵塞滴头或喷头。
2.4配套技术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要配套应用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技术,还可因地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形成膜下滴灌等形式,充分发挥节水节肥优势,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3. 水肥一体化技术操作步骤
3.1肥料溶解与混匀 施用液态肥料时不需要搅动或混合,一般固态肥料需要与水混合搅拌成液肥,必要时分离,避免出现沉淀等问题。
3.2施肥量控制 施肥时要掌握剂量,注入肥液的适宜浓度大约为灌溉流量的0.1%。例如灌溉量为50m3/亩,注入肥液大约为50L/亩;过量施用可能会使作物致死以及环境污染。
3.3灌溉施肥的程序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用不含肥的水湿润;第二阶段,施用肥料溶液灌溉;第三阶段,用不含肥的水清洗灌溉系统。
4.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效果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省肥节水、省工省力、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增产高效,推广应用起来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
4.1节水 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据测算:在露天条件下,微灌施肥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率达50%左右。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滴灌施肥与畦灌相比,每亩大棚一季节水80~120m3,节水率为30%~40%。
4.2节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以及养分过剩造成的损失,具有施肥简便、供肥及时、作物易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在作物产量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下,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节省化肥40%~50%。
4.3省工省时 传统的沟灌、施肥费工费时,非常麻烦。而使用滴灌,只需打开阀门,合上电闸,用工很少,能大幅度提高灌水、施肥、病虫防治的工作效率。
4.4改善微生态环境控温调湿 保护地栽培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是明显降低了棚内空气湿度。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空气湿度可降低8.5%~15%。二是保持棚内温度。滴灌施肥比常规畦灌施肥减少了通风降湿而降低棚内温度的次数,棚内温度一般高2℃~4℃,有利于作物生长。三是增强微生物活性。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技术相比地温可提高2.7℃,有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四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滴灌施肥克服了因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五是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减少地下水的污染。
4.5减轻病虫害发生 空气湿度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投入,微灌施肥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节省劳力15~20个。
篇6
“忌氯”究竟“忌”什么?
那么,多年被误解的“忌氯”概念究竟“忌”什么?为何引起争议?笔者了解到,含氯肥料在生产、标准、应用等环节存在诸多隐忧。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植物营养中心主任葛仁山认为,在施用的过程中,如果氯元素过量使用,对作物品质、产量、土壤质量等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氯离子易溶于水流动性大,在降雨量大的灌溉地区氯随水流走;另一方面,氯基盐渍指数大,使用不当易造成烧苗现象。此外,在酸性土壤中,氯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盐酸,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里,残留的氯离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溶解度较大的氯化钙。所以,长期单独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生理酸性肥料会引起土壤酸化、板结。
除氯元素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外,从市场安全角度考虑,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表示担忧:一是如何引导农户从观念上重视含氯肥料的实际应用问题;二是如何控制氯的施用含量;三是含氯肥料的标准制定以及包装袋的标识问题尚未完善,诸多问题限制含氯肥料发展。
含氯肥料有其独特优势
实际上,任何一种肥料产品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才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谈到“忌氯”,往往阻力较大的是在经济作物带。事实上,“忌氯作物”实则应更正为“氯敏感作物”。“敏感”准确的意思是说微量、适量就可有效,过量则会有害。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张承林表示,氯作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与其他必需元素相比受重视程度较低。但是氯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否认。“忌氯作物”这个错误概念不能一错再错,需要科学更正。一方面,氯元素作为运输钾、钙、镁和铵离子的反离子能够维持细胞的水化作用、光合作用。不仅如此,研究表明氯对抑制根系、茎秆和叶片真菌病害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原料角度出发,氯化钾作为复合肥基础原料之一具有天然的低成本优势,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种植成本,同时也为市场提供了发展新思路。
此外,段继贤也认为,作物没有绝对忌氯,茶叶这种对氯非常敏感的作物,当茶叶叶内氯元素含量超0.4%质量生长才受影响。与此同时,张承林也表示,任何一种肥料产品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怎么将长处发挥至最大,如何将短处规避掉,才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任何一种肥料,没有行业标准作为门槛、没有科学施用的理念指导都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作物、环境、空气、土壤造成胁迫。所以,氯化钾作为原料的最大优势在于节约成本,关键在于科学施用。
为此,葛仁山建议,“在经济作物上,只要控制好氯基肥用量,即可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含氯肥料需要规范市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肥料产品都有好坏之分,当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健康的市场氛围尤为重要。据了解,氯基复合肥是指钾素来源采用氯化钾的复合肥;硫基复合肥是指钾素来源采用硫酸钾,或将氯化钾脱去氯离子制成的复合肥,且氯离子的含量不能超过3%。市场上,由于氯化钾和硫酸钾价格每吨相差几百元,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以氯化钾代替硫酸钾作为原料生产所谓硫基复合肥“钻空子”现象,严重扰乱肥料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方面,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忽略农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农户在选购产品时重价格轻质量,以及不注意该产品是否符合规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段继贤认为,含氯肥料的包装袋标识应与肥料实际含量一致,必须准确到具体数值,不能用含糊不清的范围代替,不误导农民,让农民根据土壤、作物、施用方法理智选择。
葛仁山也建议,消费者选购肥料产品时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不要被低价格、送礼品等吸引,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农资行业的监管。作为氯肥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葛仁山分享了华昌化工在氯肥推广中的策略。他表示,“精心组建具有华昌特色的农化服务队伍,与农户一同做田间试验示范,让农户亲眼见到科学施用含氯肥料带来的提质增产效果,避免道听途说,带动农户从观念上转变对含氯肥料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缓解市场‘钻空子’的现象。”
破解“紧箍咒”需精准施肥
“忌氯作物”概念就像无形的“紧箍咒”,极大限制了含氯肥料的应用范围,给农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据《中国含氯化肥》主编毛知耘等专家的实验研究证明,将植物耐氯力类型划分为5类:耐氯力极强、耐氯力强、耐氯力中上、耐氯力中下、耐氯力弱。他们提出用土壤中氯的含量对作物生长抑制的程度来表示作物对氯的敏感性。
毛知耘等相关专家认为,针对某种作物考虑能否施含氯肥料,单单考虑肥料中的含氯多少是不够的,要结合土壤和灌溉水的含氯量及作物的耐氯能力综合考虑才是科学合理的。张承林也建议,含氯复混肥料应根据当地气候(降水量)、土壤盐化程度、植物耐氯能力以及复混肥料含氯量合理施用。高氯复混肥料优先用于耐氯力极强的作物和含氯量低的土壤或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中氯复混肥料在土壤含氯量小于100毫克/千克的地区和耐氯力中上等的作物按其需钾量施用;低氯复混肥料在耐氯力中下等的作物上施用,也可以按其需钾量施用中氯复混肥料;在耐氯力弱的作物和含氯量高的地区,慎用或少用含氯复混肥料。
正是因为含氯肥料在应用中相比其他肥料而言疑虑颇多,才使得企业在产品生产以及市场定位方面必须进一步精准规划。为此,葛仁山表示,“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氯肥的大型生产企业之一,含氯肥料在国内销售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华北平原、西北、东北等小麦、玉米种植地区;同时,在海外市场也占有一定份额,主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巴基斯坦等地,施用在水稻、棕榈、棉花等作物上,这类作物耐氯指数高,且棕榈可以说是喜氯作物,推广优势明显。”
氯肥发展对标准提出高要求
篇7
要项不全就是反映构成事物整体面貌的每一类事物的要项不全、有大的缺漏。如省志分志的设置,如果不设置自然地理分志的话,就是缺;就分志而言,教育志缺学校,经济志缺企业,农业志缺土壤条件等。
要素不齐,反映事物时间、人物、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要素不齐备。有的缺原因,有的缺结果,有的缺人物,有的缺过程。
导致资料缺漏的主要原因:一是资料搜集不全面;二是搜集的资料有这部分内容,但撰稿人在选择资料时将这部分资料删掉了。对于第一种情况,撰稿人必须重新搜集补充资料:对于第二种情况,撰稿人则需要把在选择资料过程中选掉的这部分资料重新核实整理补入初稿之中。
资料不真:缺乏缜密的鉴别考证
资料不真的主要表现有以下5种:
一是对于同一事物几种来源不同的资料,说法不一或自相矛盾,最常见的是来源不同的统计数据的不一致;二是资料虽然说法相同,却与事实相悖;三是一些资料对事实往往是片面的反映,或夸大或缩小,尤其是反映政绩的、地方保护主义的虚假资料,四是从科学技术或专业角度讲是不合道理的“不专业”错误,五是资料在刊载或摘抄时有笔误,或在节录时产生歧义和重大缺漏,摘抄时数字或语言表达不准确等。
补救的方法是:一要察疑。细观明察各项内容,对选用的每一份资料都要善于质疑、认真提出问题、努力思考问题、全力解决问题,从而把问题降到最低限度,二要核实。对选用的每一份资料都要加以鉴别和核实,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出入大、口径不一、前后矛盾的数据不要轻易肯定或盲目否定,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系统周密的分析,综合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纠偏。学会两分法,分析正与反、是与非、源与流,这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质。四是除谬。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及时除谬,对失真失实的材料,宁肯放弃不用。
资料来源单一,质量不高
资料来源单一:是指本届修志资料绝大部分来自档案,比较少采用实物资料、口碑资料、社会调查资料和学术专著。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很多历史史实档案并没有记录和反映,因此单靠档案反映历史是不全面的,二是档案是档案形成机关(立档单位)活动的真实记录,但并不一定是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三是,档案是原始的、分散的,大部分内容未经系统整理。
建议在补充资料时,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档案资料上,应更多地从实物资料、口碑资料、社会调查资料、学术专著等方面获取。
质量不高:大量的繁杂、肤浅、零碎的资料记入志稿过程中,致使资料安排比例失调,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微观资料多,宏观资料少;一般面上的情况多,典型资料少,共性的资料多,有个性的资料少;动态的资料多,静态的资料少。平面的资料多,立体的资料少,众所周知的资料多,独家新闻和新披露的资料少。
提高资料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挖掘资料。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剖析,认清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特点。
2.认真选好典型材料,展示事物深层次内涵。
3.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十年,许多地方粮食的增长是不慢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问题的另一个侧面是由于把“以粮为纲”绝对化,许多地方的经济作物、副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大大地萎缩了,粮食的增产是以牺牲经济作物等为代价的。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另外,“”期间粮食产量的增长,还应和人民生活水平有无提高、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数量、经济效益等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单看产量如何增长是搞不清问题的本质的。
4.纵向贯通,反映事物的兴表起伏与发展规律。
5.适当横比,反映事物的相互关系。选材不当,不必入志或不必详记的记得太多
1.文件、计划、决议、口号之类的资料用得过多。
文件、会议、决策等,毕竟不同于客观现实,不是地方志记述的重点。地方志在记述客观事实时可以引用一些文件,主要应选用那些具有“明事实、辨得失、彰因果、昭征信、供查验”等作用的文件,要精选,并且注意自然地穿插在史实的记述之中,尽量不要有“贴膏药”的痕迹。
2.一般理论性、知识性、注释性的材料记得过多。
3.一些基层单位的历史记得过多。
4.只有大而化之的定性概念,没有具体事实,没有定量分析。
选择好资料应把握的4条原则:
(1)反映变化的资料从详,不反映变化的资料从略,(2)反映特点的资料从详,不反映特点的资料从略,(3)典型的资料从详,不典型的资料从略,(4)活资料从详,死资料从略。
应选择的几个关键年代的资料:
篇8
目前,对作业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于是产生了违背教育规律的有害做法。例如: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就依借超量的课外作业来补充;为了取得应试中的高分数,频繁地“练兵”、“模拟”考试……这些做法既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样认识数学作业的价值呢?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作业教学,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因此,作业的设置要符合相应阶段的教育目标要求,要适应教材的逻辑结构,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顺利提取脑中的相关知识和有利于巩固、内化学得知识的良好情境。
例1快车、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快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遇。相遇后慢车继续行驶1小时,正好行到中点处。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成都市锦江区1995年毕业试题)。
若就小学的方程知识给出如下解答,那就既不符合小学数学教育目标要求,也不能适应小学数学教材的逻辑结构。
解设慢车的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
列方程得(60×4+4x)÷2=5x
解方程得x=40
甲、乙两地的距离为(60+40)×4=40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
若在三类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中出示该题,即使借助成人的帮助也不能得出如下解法,这就超出了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解(1)慢车每小时行全程的几分之几?
11
─÷(4+1)=─
210
(2)快车行到相遇点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13
1-─×4=─
105
(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
60×4÷─=400(千米)
5
1
或60×4÷〔1-─÷(4+1)×4〕=400(千米)
2
但是,若将上面的解法放在分数应用题的加深复习之后,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考题,则既符合阶段教学目标要求,也与教材的逻辑结构相适应。
例2如图(单位:厘米)长方形面积比阴影部分面积多8平方厘米,求图中x的长度(上海市卢湾区1995年小学毕业升学试题)。
(附图{图}
题中的“长方形”一词,道明了整个图形的特征,使该题的叙述简单明了,避免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种种猜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回忆运用面积计算公式、相差关系、线段的和差关系,并得出下列解答的良好情境。
解(1)阴影三角形的面积
4×6-8=16(平方厘米)
(2)与阴影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6×2=32(平方厘米)
(3)图中x=32÷(6-2)=8
答:图中x的长度为8厘米。
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析,达到评价教学过程、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并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信息。数学教师要以正确的作业价值观支配作业教学,我认为,应把握以下思想观点:
第一,选择的作业题目要难易适度,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论述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中,创立了“最近发展区”的新概念。明确指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要使学生具有适度的作业动机,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动力。但是,与学生知识水平相平行的题目,产生不了不断的心理需要,过难的题目会挫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例3选择题。一件工作,如果甲做5小时后,由乙来做,3小时完成;如果乙做9小时后,由甲来做,也是3小时完成。甲和乙的工作效率的比是()(成都市锦江区1995小学毕业试题)。
(1)3∶5(2)3∶1(3)1∶3
该题的难度超过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产生不了应有的认知冲突。因为,在小学知识范围内,即使借助教师的帮助,一般的学生也难以得出下面的转化解法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解法(一):转化成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反比例关系。由题意知,甲、乙都做3小时后所剩的工作量,若由甲完成要2小时完成,若由乙完成要6小时。按照工作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的关系知:甲和乙工作效率的比是6∶2=3∶1。
解法(二):转化成特殊工程问题。由题意知,甲在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与乙在3小时完成的工作量相等。那么,甲、乙单独完成这件工作所需的时间分别是6小时、18小时。设这件工作的总工作量为整体“
11
1”。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3∶1。
618
单调、枯燥的作业,启动不了学生的思维,改变不了不良的思维定势,会滋生厌倦数学的情绪。在作业教学中,基本题、综合题和开放性题建议按6∶3∶1的比例来配置。对综合题以分析出由基本题所构成的逻辑链为主要目的,对开放性题应立足找准起核心作用的知识点。
第二,努力克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提高学科教学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这既是义务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在考试前后,不要用超量作业以备“应试”,不要以某些试题叫学生反复演练以求高分。否则,得到的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1
例4甲、乙两个粮仓,原来乙仓存粮数量比甲仓少─,现在把甲
5
1
仓存粮的─放进乙仓后,再从乙仓运出30吨,这时两个粮仓存粮数
4
量相同。求甲仓原来存粮多少吨?(北京市海淀区1995年小学毕业试题)。
该题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无法穷尽所有的类似题型。当学生具有分析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素质,能够抓住寻找“相比量和对应分数”这个关键,就能顺利得出如下解法:
分析甲仓原来存粮数量是单位“1”的量。甲仓现在存粮数量的
13
对应分数是(1-─=)─;乙仓得到放进的粮后的对应的分数是(1-
44
111133
─+─=)1─;30吨的对应分数是1─-─=─。因此,单位“1”的
542020410
量可求。
113
解30÷(1-─+─-─)=100(吨)
544
答:甲仓原来存粮100吨。
在设计作业练习时,应精心选配习题。要深刻认识到,会机械性地解一百个题,不如有创建性地独立解答一个陌生题;认真设置举一反三的习题序列,比刻意拼排过去的考题更重要。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认真周密的思考习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形成乐观向上、适应能力强,自我教育意识强的良好心态。
第三,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作业的浓厚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业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为此,要交替采用书面作业、课堂口述、集体讨论、习题归类编辑等多种作业方式,要重视能通晓若干传统题目的典型习题。评析学生的作业时,要民主地评判正误,以利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对待作业中的错误,要善于发现不成熟的解答或解法试探中所蕴含的思维火花,并给予及时鼓励和支持。正确运用例题或作业题目的变式练习,以利突出“双基”的本质。
例5农业专业组计划在2400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公亩数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亩?(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56页例1)
为了突出按比例分配中的总数量、各部分的比和各部分量之间的关系,为了突出解答该类题目的步骤,可编拟下列变式题目:
(1)农业专业组播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公亩数的比是3∶2。已知经济作物播了960公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共有多少公亩?
3
(2)有一块3000公亩的地,农业专业组将这块地的─播种粮食作
5
物,其余的按3∶2播种棉花和蔬菜。棉花和蔬菜各播了多少公亩?
对于学习信心不强的学生,可针对其弱点、设计出带有启发性或具有专门目的的作业。通过该类作业的完成,使他们走出困境,得到惊喜的情感体验,建立起浓厚的数学兴趣。
篇9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则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直接影响。自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就面临着新的形势,其他行业的发展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国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对农业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实践证明,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1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业经济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农业经济中主要包括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而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集中体现在这3个方面。
1.1种植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增强在农业中,种植业是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内容,农业结构调整能够促进种植业的发展,能够提高种植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了种植业的发展上,我国的种植业发展十分迅速,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种植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愈发突出。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地形和地势等因素的影响,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农产品的商品率和产出效益也比较低,所以很多地区大力发展了经济作物,但是经济作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品质却存在不足,并没有打造出地区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区仍然会十分重视种植业的发展,而种植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更加明显。
1.2畜牧业发展加快
在农业经济中,畜牧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畜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不断优化,畜牧业中动物的防疫水平也不断提高,整个畜牧业的市场化发展十分迅速,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提高。
1.3林业发展受到重视
林业是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我国实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林业经济就不断发展,而我国的林业资源比较丰富,加上林业资源,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带动生态旅游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农业结构调整之后,林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2农业结构调整下农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2.1扶持龙头企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就需要扶持起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发展,所以国家必须要有计划地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方面的倾斜,扶持其发展,从而发挥出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作用。国家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实力的农林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类型的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些龙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整个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2.2创新发展模式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经营范围的扩展,比如国家可以成立一些公司性质的农业经营企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用集中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公司性质的企业经营,还能够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市场化发展,使得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市场化水平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3合理确定主导产业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产品基地是其中的主要发展阵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要发挥农产品基地的带头作用,对农产品基地进行结构调整,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基地生产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效率,以此来带动农业经济增长。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 烟草 物流建设
一、何谓供应链
关于供应链,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由相关人员经过对物流、信息和资金等流动的控制,由采购原材料等开始,生产最终产品或中间中介品,最后采用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供应商或分销商手中,这样就是用户最终组成一个带有功能性的网链结构。供应链,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后延和前伸,这就要求生产概念发展和扩大来的。供应链通过计划(Plan)、分销(Distribute)、存储(Store)、获得(Obtain)、服务(Serve)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形成一种衔接(Interface),以此来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供应链从发展看,经历了一共三个阶段:第一、物流的管理阶段。单单供应链被视为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以往的观点以为供应链是通过销售和生产等活动送到用户的过程,是采购的零部件和收到的原材料。第二、价值的增值阶段。1990年代,人们首先,鉴于需求环境的变化,最初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受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视,对供应链的理解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以致于民间生产有意识地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不过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制造、分销和库存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降低物流的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以此来提高经营效率。最后,网链发展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大众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传统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供应链的概念转变,包括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现时代中企业间关系呈现出来了明显的日益网络化的趋势。所谓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就是核心企业和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的所有的向前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和一切向后的关系,就是商家和客户彼此更加相互信任的生产方式。供应链的概念与以往的销售链不同,它要求跨越了彼此之间的企业界限,要求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要求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来考虑企业和所生产的产品之间的竞争力,使供应链这样一种新型的运营管理思维方式慢慢成为广为人们接受的生产经营工具。
二、所谓供应链物流
为了顺利实现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流,为了协调供应活动、运作生产、物流活动以及销售类活动,供应链物流应运而生。供应链物流协调供应领域的进口和出口诸环节,它要综合了解销售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最新动态,它要最及时的掌握消费者的新的需求,它还要有力地把握财务方面的规划和管理,把握和保证物流的畅通。基于此,它才能真正协调消费者、中间商以及生产商家之间的关系,促进合作和共赢的实现。
供应链物流管理,或者是供应链理论下的管理方式,是指通过供应链核心的产品以及提供核心业务的物流管理体系。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掌握库存(VMI)、供应链运输管理、连续补充货物(CRP)、分销资源计划(DRP)、准时化技术(JIT)、快速响应系统(QR,Quick Response)、有效率的客户响应系统(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
三、烟草物流或烟草行业物流管理和建设
烟草不仅仅是简单的植物,它还是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经济作物。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种植烟草面积年均就达到约二十到三十万亩,总产大约四千万担。吸烟已经成为了亿万烟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是地方财税和国家的经济资源,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90年代年均达到2500万亩,总产约6000万担。其中良种化面积达92%,烟叶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上中等烟由62%提高到87%,而中上等烟达23%。烟草是高效益作物,种1亩烟一年可收现金1500~2500元,是粮食作物的4~6倍,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中国烟区多在经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有200万农户约1亿人口靠种烟维系生活。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烟草又是高税利商品,农业税利30%左右,工业税利60%以上。中国一共有3亿多烟民,每个每年大约消耗3000支烟,始终不停地给国家创造财富。可以说由于烟草行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如此巨大的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其物流管理建设,具体要求做到:(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许多全新技术和工艺的采用,这就使得物流行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要摆脱古老的观念和传统,并且注意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改善交通状况,特别是改善个别交通连接点的畅通程度,从根本上提高物流流通效率。(二)我们要坚守物流合理化的物流管理总原则。我们这里讲物流要合理化,就是说要改变过去的各种问题,就是说要对物流的设备和机械进行重新的配置,并且还要对物流生产和管理的组织进行优化和整合。具体地讲来,还要提高我们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改变以往服务态度差,服务不积极、不及时,不易消费者为主体的弊病。积极接受社会和政府的监督,提高我们自己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勇,吴志勇,廖明,张战峰,赵鹏. 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决策支持系统[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9) .
[2] 游知,范萍,柯凯. BPR在大中型烟草企业中的应用[J]. 工业工程, 2003,(03) .
[3] 瞿德智. 条码技术在成品烟箱长距离传输中的应用[J]. 广西轻工业, 2007,(08) .
- 上一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下一篇:教育管理的原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