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

篇1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

目前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而能力又分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则主要体现在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但这方面往往被学校所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长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了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老师的思维定势,不敢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思维呆板、缺乏发散和创新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呈现普遍缺乏的状况。

1.缺乏创新兴趣

现在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都只是凭借三分钟热情,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活动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物质支撑,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因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2.缺乏创新意识

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生依旧盲目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和安排,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对新知识、新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不能积极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

3.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学生本身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如果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反之,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就会消失。

二、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1.教学中注意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更要求的是提倡学生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标新立异。创新的开端是人们对事物未来的大胆幻想。“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象,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图书馆查资料、督促他们再学习、再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了。

2.教学中注意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

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与融合的思想。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学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实验仪器和技术,让他们始终接触新的东西,了解科学的前沿,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远大抱负。

3.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有偏执好的,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天赋和爱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采用弹性学制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4.教学中注意自信心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提出不成熟的见解,在学术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争鸣。应大力提倡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鼓励他们要敢于探索和勇于创新,在学习及学术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有创新的思维和勇气。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不仅可以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同时又可相互启发。又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都可能不一样,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这样可以激励创新意识,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自信心。

5.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进行科研

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就应着手培养和锻炼,现代的大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都比较规范,但让学生了解科研和参与科研的却不多。因此我们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建立学生科研学术团体。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一些科研活动,教师要大胆地鼓励他们去幻想、去动手、去创新。指导教师可帮助他们制定规划、论证、开题和实施科研计划。鼓励他们创办自己的刊物,学校可派专家和教授重点指导,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待条件成熟,可以开展校际交流或争取公开发行以扩大影响力。学校的期刊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以激励和鞭策学生。

6.积极营造科技文化氛围

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专业教育报告会,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竞赛活动,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通过开展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召开学生学术交流会,加强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7.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面对一个开放环境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一个活动的主体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他们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都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所以比较容易产生出创造举动。

三、总结

职业学校担负着为基层第一线培养人才的时代重任,我们应该强化对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创新心理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素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08,(5).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 公共教学

一、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意义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都证明了社会进步的源泉是知识的更新,而更新的源泉则是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只靠知识的传授很难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时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地位,继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内在要求。

2.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是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我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也就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教与学相互分离。师生互动较少,完全是“填鸭式”的教学,在这样教学模式影响下,中国的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对老师的讲授多数是听后死记硬背。正反映了我国学生质疑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陈旧,对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

2.教师缺少对创新意识的重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缺少创新观念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总是和中规中矩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些学生的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持否定态度,不能理解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不能理解富有创新力的学生的新颖的、想象性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客观看待学生有时出现的离轨行为。

3.学校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重视

传统的教育重视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操作或者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是操作能手,更多的是这样的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开创性不足,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校领导要目光远大、身先士卒,要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敢于挑战。要把握机遇,大胆带领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

1.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有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对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特色、优结构的师资队伍,更是发展的关键。由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承担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倡学生的质疑精神,继而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最高表现。对高职学生而言,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崇高志向,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实践技能。

3.充分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07-01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形成具有创新的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老师们要尽全力为学生们创设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坚持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原则

教育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民主教学就是指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老师们要通过一种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可以在自由的教学秩序中学习,按照学生自己的意图和计划做事,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的听着,小心翼翼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气氛,除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外没有其他的优点。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就必须要有自由和融洽的学习氛围。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来说,自由就是指要尽量的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足够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融洽就是指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关系要融洽,教师们尽量不要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意识进行批评和指导,让学生从心底消除对老师的害怕,排除学生害怕老师的心理障碍,从而获得创新的环境,敢于和勇于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既创新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是,老师必须要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出民主、融洽、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们自由地、敏捷地探求知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都希望得到肯定,得到赞扬,所以老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时,要采用激励的原则。所谓激励原则就是指老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来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等。老师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须要创新动机,树立成功的意识。精神是源于动机的,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学生们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先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让他们树立起创新的意识。老师们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客观规律,做到准确的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老师要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真诚地鼓励学生继续取得进步,老师们不要吝啬说出鼓励赞扬的词汇,这样就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进步,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

2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英语作为一种常用且越来越流行的语言交际工具,它需要不断地积极地练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用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超越一些语言的限制,成为语言的呃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的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多式多样的语言。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了整个教学,就英语教学来说,教学的实际其实就是交际,因为英语本来就是一种交际语言。英语如同语文一样包括着听说读写四中语言特有的技能。所以,根据小学英语这门课的特点,老师们可以从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些技能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听,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语音听力训练和老师日常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的语言环境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说,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通过教师为其创造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这种环境总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力并进行创造。读,可以挖掘创新思维的因素,学生们通过读前预测和读后质疑来丰富自己的想象,主动的去思维。写,它是一种表现出创新思维的手段。

3 开展有启发性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老师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英语在自己日常交际的使用。英语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交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兴趣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英语的课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通过学校或者社会举行的各类知识大赛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阶段,通过大量的输入让学生把知识升华成自己的技能。实践阶段,老师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主动的去弥补这些不足,变缺点为优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想要学习英语的欲望。

4 结语

学生要学好英语这门课,就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练习,这样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思路,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提高,还能促进他们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传统教育中的被动者转变为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4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教科书要求的知识点,但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却遇到困难,很多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他们的掌握程度仅仅局限熟练掌握某一类题型,当提问方式发生变化时,学生便不知该如何挖掘和运用知识。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可以总结为学生随知识点的掌握过于片面,思想僵化,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并不少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思维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国教育界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狂潮,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那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这对于我国未来一代的培养和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一是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是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2)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三、充分提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少专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改革理念,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见解,而这些看法和见解,需要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以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念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语文教学改革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一、在理论上,要对语文的有关知识进行引导和鼓励,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自由发挥、自由创新,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能科学地运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规范各种有关“创新”的理念,并对这些理念本身进行科学的理解。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使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新思想的措施,缺乏应有的扎实基础,这样不仅可能会导致本来是一种很好或很有价值的语文教改思路或设计,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会对语文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处于落后的尴尬位置,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个学校语文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性的漫长过程。这一目标只能通过终身教育最终实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但是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目前,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其放到过高的位置上的倾向,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加强反而会削弱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创新能力本身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由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在教育工作中具体落实和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段及各类教育不再是各自孤立、各行其是,同时教育的各项目标,都随之被分解成若干层次、若干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相互随意超越和替代。培养创造能力亦是如此。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归属于能力的范畴,因此,有必要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在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语文知识相互依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语文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 “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了。

篇6

【关键词】学术交流;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性人才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必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焦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置于最突出的地位。创新应当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性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关系到国家教育创新的实现,关系到全球化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成败。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不是―蹴而就的,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面对全球竞争中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改革研究生教育,真正使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上―个新台阶,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因此,研究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实施了多种措施以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着重分析了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致使研究生科研工作多做重复性的工作,原创成果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精神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选拔主要通过严格的统一入学考试。这种选拔模式主要测试对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突出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导致一批没有创新基础的应试型人才的出现。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将从事的科研工作视为“任务”,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任务毕业,而不是将科研工作视为研究,对科研工作没有兴趣,因而缺乏足够的热情投入,更缺乏探究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二)缺乏创新勇气

我国研究生教学方式和本科生教学方式差别不大,考核方式也基本类似。导致研究生重视知识学习,忽略能力素质的培养。再由于整体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的学生学习有规有矩,而创新意识不够,研究生也不例外,信奉知识权威,迷信已有知识。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来说,导师应该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实际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确是上下级的关系,具体表现就是要顺从。科研工作中,研究生顺从于导师的实验构想、实验思路,获得导师想要的实验结果。使得研究生习惯于知识与权威,缺少求新求变,缺乏挑战学术权威、不断探索的勇气。

(三)功利思想严重

在我国整体就业困难的背景下,许多学生选择研究生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读研究生、读博士就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进而有一份体面地工作。这就使得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态度是不端正的,意味着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多数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甚至已经到相关的单位去实习。他们很明确自己为了就业应该学习哪方面的知识,认为过多的研究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甚至歪曲学术研究严谨客观求实的本质,使得研究生对学术创新产生抵触心理,以至产生知识无用论这种扭曲认识。这一部分研究生必然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精神,缺乏创新的动力,功利思想严重,致使研究工作难有创新。

二、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学术交流活动是一条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国际性、区域性、专业性、校内,甚至学术研究组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获取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发表新观点、提出新构想、迸发思想火花的沟通交流平台,研究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汲取百家之长。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开阔研究生的知识视野

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任何创新必须依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对现有知识的充分学习并且吸收,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综观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都是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局限与不足出发,在认真学习知识经验并掌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开发出新的研究成果。新时期,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学科的影子,一个学科可以从另外一个学科借鉴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开阔知识视野提供了机会。研究生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博采众长,从中西区和丰富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不但可以对本专业科学前沿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接触其他专业的发展动向,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为学术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提出新观点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想也有懒惰的表现,都习惯性地在自己的思想维度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就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这种习惯性思维只能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破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触与了解新的思想。也就是只有通过不同学术观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才能把个体思维从惯性的轨道上拉出来,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避免个体体视野的局限,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学术交流就为研究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与平台,同行业的不同行业的研究生的思想相互融合,激发创新性思维。

(三)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进行创造的愿望、动机和意图,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求新求异、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是创造性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前提。研究生应该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与科研工作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出创造性贡献。在当前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研究生普遍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不愿意深入分析现象的深层次机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淡薄,难有创新性成果。在研究生学术交流过程中,研究生通过与同行、与专家,甚至与外行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其在相关领域孜孜追求的精神,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促使其努力学习,增强创新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同行业和不同行业间的研究生可以充分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彼此的特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当研究生自己的某些观点、某些思想得到其他研究生的认可与关注时,会使自己充满自信,有利于激发与增强开展创新性研究的激情。通过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可以实现研究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研究生求新求医的潜在动力,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四)营造创新氛围

一颗品质优良的种子种植在土壤贫瘠的土地上,难以实现高的产量。研究生有了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意识,创造性的成果还需要在创新环境中完成。因此,创新的氛围、创新的环境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孕育创新的摇篮,是创新性成果生产的平台。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就创造了这种创新氛围。通过精选学术交流主体,鼓励与引导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为其进行学术够用交流营造了平台。研究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不同学术观点在此产生激烈碰撞,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产生创新成果。研究生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同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研究生与专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鞭策,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进而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进而不断进取,激发出刻苦钻研的意志,不断替身自己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三、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学术交流活动的质量,使学术交流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防止学术交流活动流于形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学术交流的指导与经费支持

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指导。首先应该鼓励举办各种类别、多层次、跨区域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与途径。其次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经费支持。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各类基金、经费应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专项经费应该重点用于举办各类国际性、重大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再次应该对学术交流活动作出规划与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为了防止学术交流活动流于形式,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类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术交流活动采取审批制,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避免鱼龙混杂,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第四应该鼓励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来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多局限在学科内、专业内,所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少。举办多学科交叉学术交流活动,更有利于研究生迸发创新火花,增强创新意识。第五应该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小型学术交流活动。小型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小到一个学科研究组,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学术交流应倡导学术性与争鸣性

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必须倡导其学术性,同时也要做到汲取百家之长。首先应精选确定学术交流的主题与方向。学术交流必须有主题,使得与会人员明确会议交流的内容,明确会议交流的方向。其次,学术交流活动应既有研究生又有学术权威参加。学术交流的目的是沟通,学术权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目的不是表达权威观点,而是要对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引导与指导,使得学术沟通更加通畅。再次学术交流活动应汲取百家之长。研究生是学术交流的主体,研究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对学术观点进行质疑,倡导学术争鸣。第四学术交流活动形式应该多样。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避免采用呆板的宣讲形式,这样的形式难以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应更多地采用圆桌式,营造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以及专家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

(三)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是主体,应鼓励研究生参加参与各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应该是自愿参与,不能够有硬性的任务要求。首先,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健全各项机制,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例如将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学术评价的重要考评指标,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励制度,从而在制度上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其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鼓励举办小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使得研究生非常容易滴就能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再次导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形成研究生积极关心和热情参与学术论坛的良好氛围。第四,研究生应参与到学术交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会议主题精选、学术交流讨论、学术交流的总结等。

四、结语

学术交流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对学术交流活动的引导与支持,精选主题,举办各类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创新氛围。使研究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毅屏.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2(4).

[2] 严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7).

[3] 石敏,陈翌庆,许育东.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

[4] 莫燕,郭爱芳.基于知识与技能角度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28(3).

[5] 李昌新,李雪芹,卢玲等.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2).

[6] 赵琴琴,汤富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

篇7

一、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愿望、动机和意图

可通过典型事例,增加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的创新之火。

1.教师采用灵活的教法,引导学生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想法。

2.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

3.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即使是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

创新精神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

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敢于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果老师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行为的楷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人。

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新思维是指有美德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敢于对名家名篇的观点提出质疑,是学生身上的一种可贵的品质。这就需要让学生主动思维,通过生疑、质疑、讨论、问答而产生思维的火花。有时教师还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1.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改变老师对课文烦琐地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地肢解语言,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知识训练的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冲破写作樊篱,让学生大胆作文

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要大胆突破,要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这样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3.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篇8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脚步也在加速,教学理念在不断创新,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创新,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深入调查分析我国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初中的美术教学缺乏创新意识,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限制了学生的进步。本篇文章就主要围绕初中美术的教学活动展开,研究在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活动 现代绘画艺术 创新意识 方法 意义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初中美术的教学也应不断实现创新,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此外,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还可以丰富课堂形式,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总之,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中学生本身以及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发展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多数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老师在课堂活动中仍采用单一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无法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单一教学法的使用,还可能使课堂活动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激发,初中美术这门课堂的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我国初中美术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

1.美术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

我国多数初中美术老师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部分美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对现代绘画艺术这一知识的认识有限,这就对初中美术课堂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2.教学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初中美术所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不够快,而教材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方面,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美术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初中美术课堂枯燥无味,无法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得不到顺利进行。

3.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

我国部分初中学校中,可能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由于学校在发展中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扩大教学规模、完善教学环境上。初中美术老师的讲课方式仅是讲解,无法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的魅力,这就使学生无法更好地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中。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

1.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初中的美术教学存在着不足,改变这些问题是各初中学校发展进步的关键。老师作为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用自身所有的美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初中美术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初中美术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作引领,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才会得到保证。因此,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自身、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

(1)提高初中美术老师的专业素养。初中美术老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明白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老师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专业知识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初中学生培养自身的艺术创新意识。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付出自身的努力,初中学生应该不断强化自己对初中美术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初中美术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生要从自身的生活开始,多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其艺术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3)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在对现代绘画艺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了解绘画艺术作品出现的背景以及深远影响等。比如,在对《蒙娜丽莎》这幅美术作品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讲解,利用多媒体通过短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该作品出现的历史背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重视对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总的说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美术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涵、周畅.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美术学批评.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4期

[2]任庆伟.如何在美术课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5期

篇9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中国。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

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79-01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学目标,材内容,材进度,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的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严重的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学习的好奇心,最后导致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全面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体育教师给人们的印象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素质低,较懒散,还能摘什么创新?要改变这种看法,就需要体育教师自身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我充电,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仅使自己成为学科专才,还要成为教育通才。其次,还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勤于实践,不断积累。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科学研究能力、表达思维能力等。这样才能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有理想、有情感的活动的个体。传统教育的师生之间只有灌输,缺乏交流。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毫无创新可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多在学生中间参与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活动,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想一想好吗?”,“谁想说”等。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此外,教师还要处处表现出关怀、尊重、信任学生的情感,与他们交朋友,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建立这种师生,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1、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又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譬如小学四一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在处理这一教材时,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路,像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X8往返跑等。

2、艰难性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使每堂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譬如在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前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在复习课中可采用以下几种练习方法:一种是限制性练习,如在I下和两膝之问夹小手帕进行练习,以强化低头和并腿的动作。还可在两条直线中问练习前、后滚翻,连续前滚翻以强制左、右手脚用力平衡。

3、教学中的不同情景,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障碍接力赛跑”游戏教材时,用排球网、框架、棕垫、画线等设置了“敌人封锁线”,用塑料小手枪作为接力棒,再加上播放录有冲锋号声、炮弹声和机枪声交融在一起的音响。在这样的意境中做起游戏来,学生的积极性甚高。

四、创新离不开想象,它是创新的源泉

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的想象。

2、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应用原型启发解Q同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深人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3、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充满幻想的时期,.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成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出发点的。”我们教育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有所成功。

五、在问题情最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