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审计证据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协调运用

审计证据是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结论,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就是在收集审计证据时进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的科学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协调运用。科学思维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更好地取得更多的审计线索,找到更有力的审计证据。

特别是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证据准则》第五条中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该规定明确了审计师围绕这些特征和性质收集审计证据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评价和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是否适当(即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需要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离不开科学思维。无论是在审计证据的特征、审计证据的内容、审计证据整理与评价,还是在审计过程中采用详查法或抽样法、顺查法或逆查法等审计方法,都离不开科学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

收集审计证据离不开逻辑思维。从逻辑思维的特性来看,逻辑思维倾向于解决科研、工作细节问题,做出严谨而可靠的推断,逻辑思维追求逻辑的严密性,其核心是分析、认识问题的规律性,因此在收集审计证据时,按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运用逻辑思维,对有关会计资料、经济活动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收集审计证据需要非逻辑性思维。从非逻辑思维的特性来看,非逻辑思维倾向于解决事物重大、疑难问题,具有发散性、联想性,常常可以将我们的研究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式。与逻辑思维不同,它具有发散和联想的特性,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它挑战固有审计程序,蔑视过去的审计经验,在认识、分析审计人证据时表现为无序而又跳跃,能发现通过逻辑思维不易发现的问题。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必须协调运用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性形成了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又密切联系,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协调运用过程,形成了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判断过程。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论证,需要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思维(非逻辑思谁)的启发,这种协调思维的运用过程是收集更多合法、可靠、有效的审计证据的关键,但也不可能离开收敛性的逻辑思维的正确推断和严密推理,收敛性的逻辑思维是收集审计证据的必要保证。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需要更多的审计证据来做判断,如果我们只能收集到一些审计证据,那么能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先取得的证据可能是后取得证据的因素,那就非常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运用。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本质区别促使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应把握好二者的实质区别,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认识、分析和判断审计证据,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处理好确定与非确定的、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相似的与相异的、单元的与多元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等等各种思维因素间的关系,并将各种因素纳入到统一的系统中来,构成收集审计证据的全面思考、多环节思考、多层次思考,从而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从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本质的区别来看,逻辑思维关注审计证据的确定性,而非逻辑思维则相反,促使审计人员多样性地收集审计证据。

逻辑思维要求一个审计证据所提供的资料对审计意见的形成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必须是确定的、唯一的,不能产生歧义。一个审计证据,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况、不同层次、不同思路出发,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审计假设;而每一审计假设的获得都不完全是逻辑推导的结果,大胆想象、多方联想,这一想象或联想过程属于收集审计证据的非逻辑思维。从思维方式来说,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在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发散思维,这类思维主要通过突破原有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束缚,进行逆向思谁、多向思维、联想思维。审计人员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如果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想问题,对习惯、常规、已往的挑战,用逆向的思维,进行大胆假设,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小心求证,从而得出审计结论;在对某些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的思维过程中,不被一些或一条线索限制,不受已经确定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测试等的约束,而是从一些会计资料和一条经济活动信息中尽可能向多角度思考,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和非常规的多种假设。

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公司审计时,发现该公司接受供电公司电单价为0.28元,而计入生产成本单价为0.82元,按逻辑思维的思路追查原因,就会取证于外供电单价、使用电单价及金额,如果被审单位提供了降压损耗以及用电损耗,审计人员往往对该证据不再使用,只能将此情况及原因写入审计底稿,甚至作出损耗的错误结论。如果采用非逻辑思维发散性思考该问题,就会考虑到是否转供,如职工、其他居民、农户、商铺用电成本也计入企业生产成本的情况,从而扩大审计证据收集的范围。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有着不同重点需要二者协调运用。逻辑思维着重审计证据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非逻辑思维着重收集审计证据的特异性、离奇性和差异性。依据上述收敛性思维与扩散性思维的不同点,可以看出,逻辑思维是按照合性性、恰当性、一致性将各种审计假设集中起来,以形成审计结论,因此,利用逻辑思维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所关注的是它是否正确、科学,是否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和会计法规。

而非逻辑思维恰恰相反,它往往是逆向思考,蔑视一般经验和常规审计方法,它排除一切在审计中的陈归、经验思维,实现思维自身的超越与跳跃,寻求奇特的线索和审计证据。因此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养成大胆设想和假设的习惯,综合运用发散思维、逆向考虑、纵深联想、跨越思考等方法,逐步提高思维的发散性、飞跃性,以寻求更充分、更适当的审计证据。

因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思考时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逻辑思维与财会知识的积累和审计经验的多少成正比,而非逻辑思维与审计人员的财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多少没有必然性的联系,甚至会出现财会知识积累越多,审计阅历越丰富,反而成为在收集审计证据时的思维障碍的情况。

非逻辑思维是意识活动的爆发式质变和飞跃,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时,进行逻辑思维的审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实现收入直接有关的证(发货票、出库单)、账(收入的总账、明细表)、表(利润表)以及相关会计资料(合同),而进行非逻辑思维的审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生产统计表、出门条、发货汇总表、销售主管的销售汇报材料和报告。可以看出后者更容易找出疑点,更容易形成新的审计线索。

充分发挥科学思维在收集审计证据时的作用

科学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协调运用。

摆脱常规思谁方式。审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应该摆脱常规性的思维,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角度、情况、层次、环节,把问题引向更深、更广的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甚至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以外的各种资料和活动,并将其他学科成熟的方法移植、嫁接,或者借鉴其他学科事物的机理,从而获得理想的问题思考结果。

善于利用非逻辑性思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从感性的事物、概念或现象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引申到其他有关的审计事项,充分从已知条件出发,向可能出现审计问题的多方面延伸,以寻求审计证据的多种方法和结论。

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57-01

思维科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构成思维品质的五大要素。其中独创性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中最可贵的一种思维品质,只有具有这种思维特点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的开拓型人才。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恰恰缺少的正是这一点。针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了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数学课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内涵的学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便摆在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面前。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 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 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又是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戗造发明的过程中,既包含非逻辑思维,也含有逻辑思维,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作用,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做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

2 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它的符号与图形都是用来表示数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是认识量与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有力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炼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炼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学习复数时,“1

3 非智力因素培养

篇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鼓励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学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后,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剪剪、折折,利用电脑快速完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平移和旋转这部分内容学完后,让学生设计一条美丽的花边等等,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潜能,设计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作品,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二、由此及彼,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经验想起另一事物经验,或由想起的一个事物经验再想起另一事物经验,而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一定有逻辑联系,这是非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时,学生就利用圆面积的推导方法,沿着底面直径剪开,将圆柱等分成若干份,再将其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πr),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半径(r),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然后推导出圆柱的体积V=πr2h。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行探索,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准确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点。又如:在学习了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以后,我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内容:“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2”进行联想,说说从中还知道了哪些数量关系。学生通过大胆联想后的收获有: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5;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女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2:5……

通过对学生联想训练,将新旧知识架起桥梁,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思维更加严谨、周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求异思维。

三、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就是从另一角度出发,走第三条路,善于从其他离得较远的领域,利用局外信息来取得启示的思维方法。即善于变换思路,不要束缚于常规思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可以另辟蹊径。如:在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题2:

“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若按照常规思维,就是将围城右边图形的每一条线段测量出长度,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这样对于题目中出现的不是整厘米数,学生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但是我们引入了“转化”的策略,这样就可以将这个不规则的图形,通过线段的平移,转化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一下子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四、敢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出启发思维的方法。由于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唱反调,所以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练习中:

篇4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15-01

创造性思维一般指人们创造过程中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活动。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人类一种最高级的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是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人们在进行思维时,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既需要发散,也需要集中;既需要直觉、形象思维,也需要分析、逻辑推理。从思维过程的状态来看,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发散和收敛的思维上。发散以便于联想,寻找各种“旧”知识组块之间的可能的“新”组合,发现推理的起点。收敛以便于集中思考,验证由发散思维得到的方案的可行性,对其补充、修正或提出新的方案。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彼此沟通,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和求同的结合。

例如,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中至少有一个实根,求a的范围。

三个一元二次方程,至少有一个实根,按常规的思维方法,要分类讨论,再求其并集。这显然是比较复杂的。但如果从它的反面考虑,注意到全无实根的情况,则有

再求集合 的补集,就得到本例的解是:

显然这种解法简捷多了!这是一种不受传统经验束缚的思维方法,是求异,是求同的发展。从思维的逻辑形式来看,数学创造性思维中既含有逻辑思维的成分,也含有直觉思维的成份。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哲学家认为,创造是变幻莫测的思维活动,属于非逻辑思维的直觉、想象和猜测,这是不全面的。因为不对已有事实与背景材料作出逻辑分析,就难以获得明晰的数学问题,没有在逻辑上对问题的预设进行思考,就难于确定为求解问题需要搜集哪些材料。没有逻辑推理在思维活动中的运用,不采用它来组织关于新概念和新思想的联系,新的假设就难以建立。但是,新苗头的发现、新思想的提出,却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

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就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问题分别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划分思想。在分析一般创造性思维过程时,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是由约瑟夫・沃拉斯(Joseph Wallas)于192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4个连续的阶段:①准备阶段;②酝酿阶段;③明朗阶段;④验证阶段。笔者认为,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2)酝酿与构思阶段。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爱德华・波诺(Edward Bono)曾说:“一切教学都可以说是在指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他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一般需要多维度、多功能地考虑问题,运用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反思维定势等思维方法,以及运用分解、叠加、变形、代换、反演等数学方法进行推理、构想与探索。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证明能力;思维培养

数学证明教学始终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此前仅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像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则稍显欠缺,事实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学生只有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才能将证明题做好,也才利于接下来数学知识的学习.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存在哪些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几何证明与代数证明两类数学证明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证明类问题对于整个数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有些学生甚至没能掌握最基础的证明方法,在解证明题时存在吃力、无从着手的问题. 具体来讲,学生解几何证明与代数证明时有如下问题:第一,概念的理解有误. 每个概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图形,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殊含义,如果对概念含义的理解有误,不能准确领会各概念的组织、区别、联系,肯定会出现几何语言的领会障碍,最终造成证明过程的混乱. 第二,几何作图零乱. 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来说,首要任务是能够科学地识别各类图形,在大小、形状、空间位置等方面全面把握. 作图以识图为基础,同样要求做到合理、合规. 第三,逻辑思维不清. 逻辑是数学之魂,如果学生缺乏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无法根据题目要求系统论证,甚至出现书写格式的混乱. 第四,证明方法不规范. 证明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问题,方法过程是解决问题成功的关键要素,如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答案,而自己做不到方法过程的独立探索,倘若题目条件稍加变化,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每一名学生的数学证明能力都是一座璞玉浑金的宝库,至于为什么在几年的学习时间里,有的学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的学生则相对滞后,其实这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的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证明能力,其实就是要考虑数学证明能力的影响因素,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个人认为影响因素有四:第一,学习兴趣. 根据相关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有62%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数学学得好同怀有强烈学习兴趣有关,有57%的受调查者从初中开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24%的受调查者从小学开始便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据结果充分证明,若想学好数学,培养浓厚的兴趣是必然过程,而数学证明题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所以愿意学的学生肯定更具解题优势. 第二,大脑思维习惯. 有部分同学的观察留于表象,即便遇到明显的关键已知条件,也无法有效反馈,久而久之便会思维怠惰,而这却是证明题解决效率无法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在多方面,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知识,各种知识的综合表现决定了教师的不同教学能力,也决定了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师的态度. 如果学生的态度积极,则学习效果好;如果学生的态度消极,则学习效果差. 第四,教材因素. 不同教材在内容、思路、难易上都存在很大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证明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推动力或者阻力.

培养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的角度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有些是教师可控的,比如大脑思维习惯,有些是可调节的,比如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有些是难以控制的,比如教材因素. 不管怎么说,教师都应尽最大可能在如下几方面加强对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的培养.

1. 理性思维的品质

理性思维的品质,指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认为所有人都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天分,它主动追求真理、反对迷信愚昧,在解题过程中极力要求注意严谨,因此对于数学证明能力培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培养理性思维品质应当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始终坚持演绎证明法,集中精力进行最基础的证明演绎推理,第二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层次的推理能力要求,使学生都能够把求真务实的意识贯彻到数学学习全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与非逻辑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强调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学会抽象概括、习惯推理证明、认识到逻辑思维的抽象性特点等,这些一向为初中数学教育者所重视,此处不做重点说明. 非逻辑思维是指脱离固定化逻辑程式,对认知对象做出直接判断的思维方法. 在证明题的训练中,非逻辑思维要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非逻辑思维还可再细分为直接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

直接思维类似于直接猜想、识别,具有跳跃性与突发性的特点,能够在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不过分关注细枝末节. 在训练学生的直接思维时,我们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避免脱离基础知识而胡思乱想. 正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所说的那样: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的直觉才是科学的直觉. 其次,应以教材为原点,进行大胆的直接思维的训练,大胆的思维会产生伟大的成果,而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猜想,则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比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任意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比较两个角在度数上的关系,然后猜想并证明同弧对应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形象思维借助直观形象处理问题,解题过程具有形象、概括、整体、灵活等特点. 形象思维的解题过程是对数学素材的重新加工构造,以使原素材产生新的意象. 培养、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应当关照以下几点:其一是用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手段感知形象,这会为解题奠定基础. 比如讲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一条直线,然后沿直线对折白纸,让三角形的三个点落到直线对面,形成另一个同样的三角形. 接下来提醒学生:若想得到轴对称图形,是不是每次都要对折?我们怎样看待直线两边三角形对应点的关系?学生由于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会很快得到正确结论. 其二是注意“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明确建立“数”与“形”对应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思维形成的过程,数轴与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相结合思维方法的有价值工具. 其三,锻炼学生的空间意识,在观察分析图形、绘制图形、分解组合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有利于解题视角变得更广泛、解题思路变得更宽. 因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空间意识培养手段也会相对变化,可以依次借助实物、模型、图象对学生进行感性意识训练.

3. 证明方法合理利用

若想提高证明能力,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证明方法,换句话说,证明方法丰富了,在选择、利用方法时,证明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锻炼. 如果按照推理的顺序,可以把方法分成分析法与综合法;如果按照论据的性质归属,可以把方法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果按照证明对象是否为原命题进行划分,可以分成直接法与间接法. 初中时期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分析法、综合法与反证法(间接法之一),以综合法为例.

4. 积极发现新规律

初中时期所接触到的全部是基础性数学命题,如平行线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不等式性质等,我们要在加深对这些基础性命题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数学命题存在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把证明能力内化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认识数学命题不能只停留于基础层面,还应继续进行拓展、延伸,熟知基本的公理、公式后,还要能以其为支点向更宽广的空间发展. 比如,学生了解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边)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两角相等,并且其中一角的对应边也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发现角角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在发现新规律的同时,同学们的证明能力也会取得进步.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设计理念

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从功能上说,建筑设计要满足各种实用需要,具有技术特征。从形式上说,建筑还要满足人们美学欣赏的需要,具有艺术特征工厂生产的技术产品可以是批量的、重复的,而艺术产品不允许重复,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设计离不开创造,也就有了建筑创作之说。同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即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1建筑设计创新应具备的基础

创新,就是具有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具备创造新鲜、与众不同的建筑设计的一种思维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日俱增,普通的建筑作品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好的建筑作品需要有好的灵感,没有好的灵感、动力很难有好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更别提好的建筑作品。而创造性思维是现在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在一个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里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并不是单纯的创新,包括:丰富的想象能力、强大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阅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上述这些强大的理论实践武器来武装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化建筑设计的竞争中,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创新是建筑师们重要的武器,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2建筑设计中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都是将技术方面当作设计重点,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建筑设计师必须将建筑的功能、科技、环保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到设计当中,这就要求建筑的设计必须有所创新建筑设计师只有将设计的内容和过程与技术同等重要,这样才能设计出既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最大程度上满足环保需求的建筑物建筑设计师要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作能力,加强对知识的领悟和积累的能力,在设计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灵感与知识一起融入设计作品当中。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在一些建筑设计中,或者说是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强调非逻辑思维轻视逻辑思维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经过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学习后,也没有完全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往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无从下手,或是不着边际的东拼西凑,或是套取以往的经验模式,或是从某一张画片中选取类似的形体,往往会使后面的设计无法深入,有时甚至发现致命错误而设计方案重新开始。以后还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反复后,才会积累一些经验,但是这始终是一种直觉和形象的设计方式。影响建筑创作的因素是复杂的,而这些因素之间,例如功能与造型、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遵循一种固定的由此及彼或非此即彼的逻辑形式。越是复杂的工程,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作用越是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和模糊的状态。对于它们之间这种动态的、网状的联系,往往无法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认识;相反,作为主体认知方法的一种形式――非理性,却常常能帮助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整体而正确的判断、安排和评价。这是建筑创作的特征和规律,也是建筑作品之所以能有万千变化的原因所在。非理性――一般所指的灵感、直觉、潜意识,在建筑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创作的过程,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转换的过程。深入的理性思考,常常会唤起非理性的灵感,而灵感的出现,又促使理性思考得以深化。这种转换是反复的,不着痕迹的,而且,对于像加纳国家剧院这类建筑来说,这种转换愈是不着痕迹,愈是自然流畅,建筑作品的层次和格调往往也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建筑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而且各种技术也飞速的发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胀,如果仅仅依靠直觉思维是很难将设计作的很好,难免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沦为一个失败的设计。当然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而完全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也会使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新意,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探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方法,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即系统的设计方法,使设计过程更加合理和系统,以减少设计过程的反复,树立一种系统的观点,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设计更为有用。

4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结合当代先进技术,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的创新决定了建筑设计师能否成功,也决定了今后建筑业的发展。现代建筑要长久不衰,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创新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筑设计师,要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同样也要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使我们的建筑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既美观耐用、舒适、环保又体现出人文科技,以及具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来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戴念慈,齐康.建筑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09 ).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3]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07).

篇7

主题词科学技术创新复杂性系统整体思维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1转变思考方式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2并不是对每件事都需要进行控制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3与环境共同演化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4整体思考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4.1建立连接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4.2适应复杂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4.3让过程成为进行时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4.4复杂演化管理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参考文献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迈克尔·C·杰克逊著.高飞,李萌译.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润生,黄浩.混沌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兴元.复杂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7弗朗索瓦·吕尔萨著.马金章译.混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8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篇9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模仿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数学学科中的数学关系、基本概念、结构和规律等。通过建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迁移,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总结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不断把梯形上底和高进行伸缩,发现这些平面图形都可以通过梯形演变而成,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梯形,从而可以把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归结为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就可以把许多问题归为同一个问题,达到了归一,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人说:模仿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模仿,可以让经验凸显,久而久之,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S。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教师出示例题:学校购装校服,每件上衣30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4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用综合算式)。发现:(30+25)×4和30×4+25×4的结果是一样的,然后提出问题:都买10套呢?15套?通过模仿发现:(30+25)×10=30×10+25×10、(30+25)×15=30×15+25×15……如果衣服和裤子的价钱变了呢?买的套数也变了呢?你还能写吗?如果把衣服和裤子用图形代替,你还能写吗?你还可以用别的代替吗?通过一系列的模仿,学生也能自然地推出乘法分配率:(a+b)×c=a×c+b×c。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就会主动联系问题的特征,自觉运用这一经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多向和反向思维能力

采用“变式”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变式”是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变式,就是在教学时,通过变更条件或问题,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如在教学:“根据条件,正确列式。育才小学有男生120人。 ,女生有多少人?”①男生是女生的60%;②女生是男生的60%;③男生比女生多60%;④男生比女生少60%;⑤男生是总数的60%;⑥女生是总数的60%。在万变的情景中让学生辨别出单位“1”,然后重点解决单位“1”是多少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养成从多向思维中全面、细致地研究问题、掌握知识的能力。变式教学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适时调整思维方向、扩展思维的空间。作为教师要对解答方法进行评优,不然,只有思维的发散过程,而缺少收敛的过程,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列举反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错误的反例,供学生辨析。如在教学倒数之后,可以让学生判断: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对不对?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对不对?让学生列举,发现假分数的倒数有可能等于1,也有可能小于1。

反向思维是一种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即从结果出发,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对这些原因进行探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是按因果顺序或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来思考问题。这种方法确实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但对有些题目却不适合。比如在教学周长时,已知长方形周长是16厘米,长是5厘米,求宽。可以让学生先写公式:(5+宽)×2=16,然后利用倒退法,先求出5+宽,再求出宽。利用倒推法去找,就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反向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和质疑能力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直觉思维是未经有意识的思维过程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某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有自动性、直接性、快速性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应在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条理化、逻辑化的同时,注意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尝试,培养创新精神。但直觉思维并非无源之水,它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的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直觉思维的效果也就越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设计这方面的练习。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非常规、反常规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当学生天真地向老师发问或用自己的想像来解释某些客观事物时,教师不能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嘲笑,而应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幻想,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法促使学生动手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寻求答案,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创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能力型,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时展的要求。

思维训练是采用一定的程序,对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思维态度等思维要素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人的总体思维水平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应重视求异思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等要大胆、标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问题的作用,力求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还应注重思维的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根据心理学研究,结合思维品质,我在初中阅读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维训练。

1.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加快教学节奏,持久地加以训练。

如驱遣想象,试把下列词语连缀成一段话:敬畏 神秘莫测 目空一切(要求在30秒内完成)

又如文字转换:团圆——美食例:(团圆——团伙——伙食——美食)(1)作文——做人;(2)知识——生活。

此外,还可以进行成语接龙、问题抢答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就大大提高了。

2.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疑—质疑—探索—释疑,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我在解读《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对话、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一段皇帝游行完毕回宫后的情况,对这一段描写,不必作限制,任学生“匠心独运”。学生们写皇帝愚蠢之极,顽固不化;写对骗子的惩罚;写对大臣的惩罚;写皆大欢喜的奖赏;写对说真话小孩的迫害……只要写得“言之有理”,就可视为具有独创性。

3.纵横比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赏析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兴趣被激发出来,那么学习语文就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

比如分析《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一句,似乎只是“天上有七八个星”那么简单,没有出奇之处,引不起学生兴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推敲弦外之音,就会发现原来是那么生机盎然,“星少”是托,“云厚”才是本。学生品味出道来,自然也就喜欢上这一句。“两三点雨山前”又有所不同,它说的不是两个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以雨的密集程度小反衬雨滴的体积大,亦有声东击西之妙。

4.丰富想象,驰骋联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训练。

(1)引导学生发掘作品造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所蕴含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相应的多方位的联想、想象。修辞和想象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作品中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身就充分发挥了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例如鲁彦的散文《听潮》,作者通过听觉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海潮变化的过程。如描写海潮达到高峰时,作者运用“愤怒”、“咆哮”、“吞没”等词拟人化地写出海水的汹涌澎湃,“……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起来”。教师在整体把握课文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读涨潮时的一段,让学生品读该部分。从听觉角度,想象涨潮时的声音、情态。同时联系前两幅图,涨潮前(海睡图)海潮像柔美的淑女,涨潮初起(海醒图)海潮像顽皮的小孩,引导学生思考:涨潮时(海怒图)海潮又像哪类人呢?从而挖掘这句比喻句、排比句所蕴含的联想、想象。同学们想到了血雨腥风;想到了怒吼厮杀;想到了千军万马的疆场,你死我活的搏斗;想到了这时的海潮是一位无畏的战士、英雄,驰骋战场,奋力拼杀,由此明白这些修辞的生动性、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海的磅礴力量,雷霆万钧,势不可挡,既扩大了思维面,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