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设计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设计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设计案例及分析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要点;案例分析

一、绿色建筑的概述

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指的是一种概念和象征,而不是通常意义的绿化,是指在建筑可以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而且对人体健康无害。所谓的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寿命周期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给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空间,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

在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之中要时刻注重环保。同时绿色建筑应遵循当地的自然、人文和气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所以在建筑时没有明确的规则、模式。绿色建筑对自然进行充分地利用,比如阳光、空气、绿地,有效地联通内部和外部,布局十分开放,这跟传统封建式建筑布局是有很大差别的。绿色建筑具有:自然和谐、节约环保、健康舒适的特征。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低消耗原则。影响建筑的内部环境因素之一就是热能损耗,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传统工业设计之中,找不到很好的办法进行处理。绿色建筑遵循低耗能原则,良好地控制建筑内外的热能,维护工业生产的良好环境。

2、节约能源原则。目前我国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所以建造建筑的时候,需要十分重视能源使用情况。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给建筑节能方面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既会运用新型材料,还会建立新节能体系,增强建筑的综合性能,防止能源的浪费。

3、保护环境原则。保护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原则,这点对绿色建筑产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建筑以前,设计人士必须对施工场地进行大规模数据勘查,然后整理出详尽的信息,再制定环保方案,由材料、结构和外观等大方面分析整体建筑绿色设计理念。

4、消除污染原则。对污染进行消除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里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方面,在建筑中,提出与应用消除污染的观点意义十分重大。在建筑的内部装设除污系统,除去烟尘污染,保证空气能够正常流通,与此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要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噪音污染,以保护生态环境。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1、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物地点的选择应在遵循一定设计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主导风向等各种问题和地理环境因素。在设计时,应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周围自然能源,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地址选好后,设计人员还应到现场实地考察,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并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现场热岛效应的出现。

2、室外环境的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室外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环境绿化是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关键所在。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居住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美化、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建筑整体的环境质量势在必行。

3、建筑物的单体设计。(1)建筑物外形设计。一般情况下,建筑物体型系统越大,其能耗量就越高。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形面积,控制其层高,并采用规则的外形,这样也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2)外墙材料及门窗的选择。在对建筑物结构进行设计时,以优先满足自然通光和通风要求为宜,这样可以降低能耗,提升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在外墙材料选择上,应以节能效果好的材料代替传统的粘土砖等。在门窗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到其气密性,选择那些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这样可以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3)设计方案的选择。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适用性和可变性,对建筑结构及设备要采用弹性方案,即采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方案。比如说,在设计管道时,应留有一定的管道空间。如在2011年获12大绿色建筑之称的美国OS小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特殊的管道系统,把自来水管和喷淋头的管道和按照需求供应的热水循环泵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节能环保设计。(1)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在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到建筑材料自身的能源消耗问题,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合理的外形设计也能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这是因为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形状、体形系数等这些因素也能直接影响到节能效果。对建筑物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的选材和进行节能设计,都能提升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果。此外,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及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这样不仅能降低运费,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合理选材,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如优先选择绿色混凝土、低耗能建材,选用预制模数构件减少建筑垃圾。(2)确定人的主要地位。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选材上应选择那些无毒、低污染的材料。在结构上应尽量采取自然通风,保证室内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通过合理的设计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和气流等,以达到改善室内的热环境,提升节能效果。(3)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回收利用旧材料,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如在建筑物在拆除过程中,可对一些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钢材、保温材料等加以回收,经过二次加工和改造,在符合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再利用到新建筑中。另外太阳能和风能是两种清洁能源,可广泛应用到绿色建筑中。通过太阳能光电屋顶和太阳能光电玻璃等,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某市公寓楼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门窗、地面、屋面和墙体四个建筑物中能耗最大的部位充分考虑了绿色建筑的要点。因此某公寓楼尽可能的减少了围护结构面积,门窗的设计结构采用了方正形状,有效地降低了墙体的能耗。公寓在进行不同朝向的门窗和墙体设计时,尽可能避免了西向的开窗面积,充分利用了公寓周围的自然景观。在进行外墙设计时,选择了高强质轻、保温、隔热、防水、抗震等性能较好的建筑环保材料;内墙的设计多采用了质轻、保温、隔热、防水、隔音、便于加工的建筑材料;由于公寓中的门窗需要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因此窗玻璃选用了中空玻璃和夹胶玻璃,这是比较好的隔热、防辐射环保材料,另外又在门窗中用铝合金进行注胶,在铝合金材料中加入隔热条,形成了断桥,有效的阻断了热传导。某市公寓楼的整体设计结合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无论在建筑设计规划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在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是我国的一个居民住宅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迪欣.当前住宅建筑设计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2

篇2

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是目前建筑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注重学生建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分析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及目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一轴两翼”的技术与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贯通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整合了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

绿色建筑背景;建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面对当今能源危机,降低建筑能耗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变得愈加紧迫,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当前,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建筑技术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绿色建筑思潮的影响,对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及时对教学与课程、培养体系等进行相应调整[2]。

1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绿色建筑设计技能的培养

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延续旧的框架体系。课程设置采取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包括5个体系和4个模块(图1)。这种课程体系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学生难以把相关的课程联系起来,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3]。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建筑技术类课程与建筑设计之间没有很好衔接,致使建筑设计创作和技术成为2个独立的元素,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创新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改变课程体系设置只注重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状况,强调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5]。

1.2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主干,贯穿于建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建筑学教学一贯“重艺术,轻技术”,学生较多地考虑功能和造型,对于建筑技术的应用考虑甚少,甚至从不考虑,这也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类课程缺乏兴趣,无法做到将建筑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但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绿色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撑,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对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改进。

1.3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学生进行设计或者完成课后作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由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布置设计任务,学生开始查阅搜集资料,接着完成一草、二草、正图,关于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对学生不作要求[6],因此,学生的设计只重视功能、交通、体型、表现等内容,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不加考虑,学生绿色建筑设计的技能得不到培养和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类课程,基本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授课,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结课,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能力。

2“一轴两翼”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因此,在绿色建筑背景下,整合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架构建筑学专业“以设计为主线,以技术为支撑”的“一轴两翼”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改革

3.1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整合相关课程内容

建筑学专业基础及技术类的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选型”等,但一些版本的教材更新不及时或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知识不能在教材中体现;相关课程内容有重复,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增加新技术、新规范知识,整合相关课程重复内容,以减少不必要的课时浪费。

3.2增加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的技术原理知识

绿色建筑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建筑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浪费不可再生能源,忽略建筑技术的应用。课程体系中增加“绿色建筑认知”“生态建筑概论”“建筑节能”等拓展类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应时代对建筑发展的要求。这些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同时,这些课程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

3.3技术类实验贯通课内课外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搞好建筑技术类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技术类实验要贯通课内课外,要注重实验的社会性、体验性和时代性,要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要通过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课外的实验可以自主选择课题科研立项,可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可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也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4增加计算机模拟技术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对室内外物理环境的影响,需要在建筑规划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进行分析,可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对已建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检测评价,一些内容也需要计算机模拟辅助完成。增加与建筑环境设计联系紧密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包括Ecotect、通风分析、日照分析、能耗分析等。这些软件模拟产生的图表可视化分析结果直接指导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调整,使学生对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性、舒适度有了预先的认知,最终从全新的角度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创作出高技术含量的作品。

4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4.1多元化教学队伍的培养

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综合提升,主要以安排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教师短期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工作、鼓励教师成立设计工作室等方式进行。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及时掌握政策法规、科技进步、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信息,紧跟行业发展,在工程实践中有效提高工程素养及执业能力,要将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活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校企合作。从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企业建筑师参与设计课评图和设计课教学、企业承担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以讲座和校园学术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外教育等几方面展开,以参观工地、设计院座谈、设计课指导、设计作业公开评图、设计院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多种形式穿插在各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4.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绿色建筑背景下,教学方法除了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等,还要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等方式。

4.2.1现场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技术知识总是一知半解,由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参观一些已经建好的或在建的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进行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感性认识,既可以把难而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绿色建筑技术的兴趣。

4.2.2案例教学法。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讲授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再现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案例,或者以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中应用的技术为着眼点,讲解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原理。由于课堂讲解的工程案例较少,因此,可引导学生广泛运用网络、电子资料,以及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阅读,完成案例的解读,拓宽学生视野。

4.2.3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为了纠正学生设计偏重建筑构思、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塑造,忽视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以及相关的规范标准等技术性内容的状况,可开设第二课堂,如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通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经费预算、模型制作等,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建筑构造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4.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绿色建筑背景下,学生成果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评价的主体、内容、形式不能单一,需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评价形式多元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建筑从功能、环境、外观、深度等方面的评价,而不能单独从学生最终表现给予评价;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除了常规的教师评价,增加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

5结语

现行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已逐步趋于合理,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适应发展需求,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完整的、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作者:董海荣 单位: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李广军.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探索研究[J].咨询,2010(6):123-124.

[3]周嫱.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4]党睿,王立雄,刘刚,等,跨学科背景下绿色建筑模拟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00-103.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性能模拟;设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设计方法的创新

1、绿色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建筑学专业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未来有着导向作用。目前国际绿色建筑行业水平整体领先,在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及教师对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也越发关注,同时引发行业内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深层次思考,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可促进国内外建筑学专业学生之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交流。

建筑学专业在读学生把对未来绿色建筑的设想在竞赛作品中呈现出来是绿色设计理念最好实现路径。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使用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冲击,竞赛要力求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以达到建筑与技术的最完美结合。

2、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教学方法

将信息技术引入绿色教学,诸如通过计算机处理现场条件的数据,分析数据的结果,充分显示多媒体计算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麦格劳-希尔将其定义为“创建并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的过程”。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Ecotect软件,对太阳辐射、热工学、光学、声学等建筑设计各阶段的全面技术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对用于采光分析的Radiance,通风分析的Airpak等软件进行介绍,此外Revit、Design builder等量化软件的应用,可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直观和有深度。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手段的优势,为绿色设计教学注入高科技力量。所以基于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解决方案所构建的“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和利用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和推敲,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当前常用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及其主要功能见表1。

运用建筑性能模拟软件能够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为设计师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建筑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设计内容,并且随着设计的深入会有不同的专业参加到设计过程中,相应的建筑性能模拟也应该分阶段进行。首先应该明确建筑设计各阶段的设计目的,确定和设计过程相对应的模拟过程,最终实现两个过程的协同工作。

二、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

1、设计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除了常规的带领学生完成场地踏勘和分析外,还针对绿色建筑设计课题的特点设置案例分析、软件学习和专题讲课的教学内容。

1.1案例分析

为使学生尽快对绿色建筑有直观的认识,这一环节是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国内和国外各一个绿色建筑实例作详细解析和研究,从所选建筑当地气候、生态策略、技术手段等方面作深入分析,并将结果整理成演示文件,安排专门的教学时间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接受较多的知识。

1.2软件学习

在设计开始前对学生集中进行软件培训,设计教学中主要使用Ecotect软件,同时还对用于采光分析的Radiance、通风分析的Airpak和噪音分析的CadnalA1等软件进行介绍,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学软件并运用于辅助设计。

1.3专题讲课

因为绿色建筑在本科教学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普遍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教师还进行了几次专题讲课。课程一是绿色建筑概论,首先是对绿色建筑的相关背景知识、基本概念等进行讲述,使学生对绿色建筑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可再生资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了解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步骤。课程二是绿色建筑技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绿色建筑观念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手法和实用技术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在设计中不再“无计可施”。课程三是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讲解,包括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等,让学生对绿色建筑有更全面的了解。课程四是建筑物理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带领学生重温建筑物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在运用软件分析时对得到的各种数据心中有数,进而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指导分析。

2、设计中期阶段

在设计阶段一开始就强调从绿色建筑角度出发来指导设计,更关注理性化的设计推导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技术策略的均衡应用,从而达到设计方案生态效益最大化。

在设计阶段的前期,运用Weather Tool工具对建筑所处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得到项目所在地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适宜朝向等基础数据。学生通过气候分析,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再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等情况设计出草图,在软件中建立初步模型进行分析。建议学生在方案前期考虑几种不同的布局模式,然后分别建立模型在软件中从日照、采光和温度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对方案布局合理性和周围环境对建筑影响情况的认识。

在方案构思阶段有了初步的设计思路之后,可建立简单的模型,对方案从日照、通风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经过多方案的比较,找出建筑的最佳布局和组合方式,进行深入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对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规划布局形式进行风环境分析,得出最佳的布局模式。在确定建筑布局之后,对建筑内部空间和技术细节进一步深化,对房间布局、遮阳方式、开窗方式和大小、是否应用附加阳光间和是否增加室内通风井等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建筑性能模拟技术能够为以上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图2为对窗户遮阳设计进行的模拟研究。

在此阶段教学中,邀请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等方面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方面的技术支撑;同时,邀请各专业的老师参加毕业设计中期评图,和学生对方案进行当面沟通,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标准对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设计逐步推进,逐步形成最终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要避免过分强调技术的倾向,因为技术不是方案的全部,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建筑与环境协调和建筑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因素。

3、设计成果阶段

在最后一个月的最终设计成果阶段,要求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一个最终的设计方案,还应该通过图表说明方案逐步分析深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设计阶段中得到的照明、采光、通风分析和噪声分析等图纸能直接运用到正图中。同时还要求对在设计中使用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手段进行专题说明。通过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了绿色建筑概念,初步掌握了如何入手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能熟练运用辅助设计软件。

三、教学总结

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构建完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模式,整合各个相关专业的知识。学生应在本科阶段加强数字技术的学习,除了掌握传统的AutoCAD、SketchUp等软件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本科中高年级时学习Ecotect等分析软件,并在设计课程中进行运用,在实际使用和交流中得到提高。在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中将设计理念和实际操作结合十分重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亲自去了解材料、设备,甚至参加建造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适应和影响能力。绿色建筑涉及建筑学以外多个学科的知识,绿色建筑教育需要多领域专家参加到教学过程之中。

结束语

以上对绿色建筑教育的实践只是对绿色建筑教学的初步探索,还需要继续开展更多的实践和研究,加强同国内外院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先进经验,通过实践逐步构建完善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宏,孙明来.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及节能改建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121+205.

[2]张丹.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02:213.

[3]唐中义,何浩.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J].价值工程,2014,11:123-125.

[4]刘飞.浅谈被动式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用[J].城市环境设计,2014,Z1:192-195.

篇4

这只是一本适合于大中专在校生、网页设计初学者的入门级读物,但它的确是一本易学实用的书。

书的装帧、版式还不错,印刷也很精美。所有页面底色均罩有一层淡淡的黄色,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说明清华大学出版社做书还是很精益求精的。再看内容,作者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色彩原理进行了讲解,对网站的色彩表现进行了分析;通过色彩分类以及实际的网站配色案例,结合网站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剖析,为网页设计人员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配色理念和配色方案。同时书中还列举出各年龄段的色彩心理,对网站色彩按照形容词、名词、心理感觉等进行分类;通过对门户类、资讯类、时尚类、企业形象类、电子商务类、文化生活类、政府机构类、娱乐类等站点的色彩构成进行梳理,使读者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别网站的不同风格。并且还对可口可乐、索尼等著名品牌站点,在风格、结构、色彩等方面,逐一进行归纳和赏析,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色彩是如何在网站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怎样对网站功能产生影响的。

光盘文件抓图(光盘里面附有我们常用的色彩文件,非常详细,TIF文件格式)借鉴的。

本书前言:

互联网逐渐跻身于当今传媒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视觉传达在网络传播中的位置得以突显。人们在进行资料搜索、电子商务和游戏娱乐时,必然借助于便捷易用、赏心悦目的网站界面,同时通过网站界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站点的风格和特点,获得更多的网站信息。网站色彩在视觉传达中,能够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印象,因此,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网站色彩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研究课题。

书中列举出各年龄段的色彩心理,并对网站色彩按照形容词、名词、心理感觉等进行分类。通过对门户类、资讯类、时尚类、企业类、电子商务类、文化生活类、政府机构类、娱乐类、个人类和另类站点的色彩构成进行梳理,使读者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别网站的不同风格。同时对可口可乐、索尼等著名品牌站点,在风格、结构、色彩等方面,逐一进行归纳和赏析,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色彩是如何在网站的信息传达中发挥作用的,怎样对网站功能产生影响;从企业形象的角度,如何运用色彩对网站进行准确定位与推广。总览全书,作者对色彩原理进行了讲解,对网站的色彩表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色彩分类以及实际的网站配色案例,结合网站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剖析,为网页设计人员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配色系统理论和配色方案。同时,对启发和开阔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书主要面向专业的网站设计人员和广大网页设计爱好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网站色彩理论书籍。通过本书,可以系统地学习网站色彩知识,掌握网站色彩搭配技能,提升网站色彩运用理念。也可以将它作为一本字典式的工具书,通过成功的配色方案,以及多种角度、多个案例的结合,为读者的实务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意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强调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在网站设计中的渗入与应用。作者认为,网站色彩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网站设计和企业策划人员通过本书能够得到更多的启示。

本书内容翔实,结构紧凑,覆盖知识面广泛。如果网站设计师和网页设计爱好者们能够从书中各取所需,那正是作者所期望的。同时,由于编写时间较为仓促,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目录:

网页配色密码

主编:顾群业

作者:宋玉远 张光帅

第一章 网站色彩理论

1.1数码色彩原理

1.1.1 数码技术与互联网

1. 数码软件技术

2. 互联网的功能

3. 网站色彩

1.1.2 三原色原理

1.1.3 色相、明度和纯度

1.色相

2.明度

3.纯度

1.1.4 色彩的对比

1.1.5 冷色与暖色

1.1.6 灰彩

1.1.7 色彩恒常性

1.1.8 色彩同化

1.1.9 色彩的易见度

1.1.10 色彩的错觉

1.1.11 色彩的补偿

1.1.12 色彩的膨胀和收缩

1.2 网页色彩的基调

1.2.1 色彩调子的重要性

1.2.2 色彩调子的种类

1.鲜艳色调

2.浅调

3.亮色调

4.深色调

5.中色调

1.3 网页色彩的美感

1.3.1 美感与心理

1.3.2 美感与设计

1.4 色彩模式

1.4.1 RGB色彩模式

1.4.2 CMYK色彩模式

1.4.3 HSB色彩模式

1.4.4 Lab色彩模式

1.4.5 Indexed Color(索引)色彩模式

1.4.6 Bitmap(位图)色彩模式

1.4.7 Grayscale(灰度)色彩模式

1.4.8 双色调(Duotone)模式

1. 5 Web 216安全色

第二章 网站的色彩表现

2.1 网页色彩的情感表现

2.1.1 网页设计色彩的情感表现

2.1.2 网页设计色彩的感情分析

1.冷暖色彩对人的情感表达

2.色彩对人的情感倾向性表达

3.色彩的心理联想

2.2 网站的色彩表现

2.2.1 性别的色彩表现

1.男性色彩的表现

2.女性色彩的表现

2.2.2 年龄的色彩表现

1.婴儿、儿童色彩的表现

2.青年色彩的表现

3.中年色彩的表现

4.老年色彩的表现

2.2.3 文化的色彩表现

1.五色(五行)说色彩

2.中国京剧脸谱

3.传统书画色彩表现

2.2.4 商业的色彩表现

2.2.5 城市文化的色彩表现

2.2.6 虚拟网站的色彩表现

2.2.7 自然界的设计色彩表现

2.2.8 流行的色彩表现

2.4 网站的色彩信息量

2.4.1 红色的信息量与网页表现

1.红色配色常识

2.红色的性格特点

3.红色引起的联想与信息

4.关于红色网页色彩搭配分析

2.4.2 黄色的信息量与网页表现

1.黄色配色常识

2.黄色性格特点

3.黄色引起的联想与信息

4.黄色调网站色彩搭配解析

2.4.3 绿色的信息量与网页表现

1.绿色配色常识

2.绿色性格特点

3.绿色的联想与信息

4.绿色调网站色彩搭配解析

2.4.4 蓝色的信息量与网页表现

1.蓝色配色常识

2.蓝色性格特点

3.蓝色联想与信息

4.蓝色调网站色彩搭配解析

2.4.5 黑、白的信息量与网页表现

1.对黑、白的描述

2 黑、白色的性格特点和配色

3.黑、白色的联想与信息

4.黑色调网站色彩搭配解析

5.白色调网站色彩搭配解析

2.4.6 灰色信息量与网页表现

1.灰色性格和特点

2.灰色联想和信息

3.灰色调网站色彩搭配解析

第三章 网站色彩魔法宝典

3.1 按形容词分类

3.1.1 柔和的,柔和的,明亮的

3.1.2 柔和的,洁净的,明朗的

3.1.3 可爱的,快乐的,有趣的

3.1.4 活泼的,快乐的,有趣的

3.1.5 运动的,轻快的

3.1.6 动感的,华丽的

3.1.7 狂野的,充沛的,动感的

3.1.8 华丽的,花哨的,女性化的

3.1.9 回味的,女性化的,优雅的

3.1.10 高尚的,自然的,安稳的

3.1.11 冷静的,自然的

3.1.12 传统的,高雅的,优雅的

3.1.13 传统的,稳重的,古典的

3.1.14 忠厚的,稳重的,有品位的

3.1.15 简单的,洁净的,进步的

3.1.16 简单的,时尚的,高雅的

3.1.17 简单的,进步的,时尚的

3.2 按名词分类

3.2.1 红色(Red)

3.2.2 橙色(YellowRed)

3.2.3 黄色(Yellow)

3.2.4 黄绿色(YellowGreen)

3.2.5 绿色(Green)

3.2.6 青绿色(BlueGreen)

3.2.7 蓝色(Blue)

3.2.8 蓝紫色(PurpleBlue)

3.2.9 紫色(Purple)

3.3 按色彩心理感觉分类

3.3.1 友善

3.3.2 土性

3.3.3 堂皇

3.3.4 神奇

3.3.5 柔和

3.3.6 热情

3.3.7 热带

3.3.8 清新

3.3.9 清爽

3.3.10 平静

3.3.11 流行

3.3.12 烂漫

3.3.13 可靠

3.3.14 活力

3.3.15 怀旧

3.3.16 古典

3.3.17 丰富

3.3.18 动感

3.3.19 低沉

3.3.20 传统

3.3.21 奔放

3.3.22 专职

3.3.23 强烈

3.3.24 高雅

第四章 网站设计实战案例分析

4.1 门户类网站

4.1.1 色彩设计与网站风格

4.1.2 框架及色彩

4.1.3 风格设计的创新与延续

4.2 资讯类网站

4.2.1 网页导航及布局

4.2.2 框架及色彩

4.2.3 风格设计及各类信息

4.3 时尚类网站

4.3.1 流行文化及时尚

4.3.2 风格设计及各类信息

4.3.3 文体时尚

4.3.4 品牌时尚

4.4 企业类网站

4.4.1 企业文化与VIS的统一

4.4.2 风格设计及各类信息

4.4.3 以形象为主的企业网站

4.4.4 以产品为主的企业网站

4.5 电子商务类网站

4.5.1 信息的可信度

4.5.2 框架及色彩

4.5.3 商品信息与网站层级结构

4.5.4 小店铺型风格设计

4.5.5 风格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

4.6 文化与生活类网站

4.6.1 网站文化与网站气氛

4.6.2 框架及色彩

4.6.3 风格设计

4.6.4 女性网站

4.6.5 男性网站

4.6.6 儿童网站

4.7 政府机构类网站

4.7.1 大气的网站风格

4.7.2 框架及色彩

4.7.3 内容简单明了

4.8 娱乐类网站

4.8.1 网站的受众定位

4.8.2 多样的色彩风格

4.8.3 气氛营造与网站风格

4.8.4 影音类网站

4.8.5 游戏类网站

4.9 个人网站

4.9.1 风格多样化

4.9.2 自由的色彩

4.9.3 多样的色彩风格

4.10 另类网站

4.10.1 另类网站的自由与特点

4.10.2 另类网站的独立性

4.10.3 另类网站的多样风格

第五章 经典网站配色与鉴赏

5.1 可口可乐(coca-cola)公司网站

5.1.1 可口可乐公司简介

5.1.2 可口可乐网站页面

5.1.3 可口可乐网站配色采集

5.2 阿库拉(ACURA)汽车网站

5.2.1 阿库拉(ACURA)汽车品牌简介

5.2.2 阿库拉(ACURA)汽车网站页面

5.2.3 阿库拉(ACURA)网站配色采集

5.3 索尼(sony)电子网站

5.3.1 索尼(sony)公司信息简介

5.3.2 索尼(sony)电子网站页面

5.3.3 索尼(sony)电子网站配色采集

5.4 福特(Ford)汽车销售网站

5.4.1 福特(Ford)汽车公司简介

5.4.2 福特(Ford)汽车网站主页

5.4.3 福特(Ford)汽车销售网站配色采集

5.4.4 福特(Ford)汽车发动机内网

5.5 Claren公司清洁护理商业服务网站

5.5.1 Claren公司商业服务网站简介

5.5.2 Claren公司商业服务网站页面

5.5.3 Claren公司网站配色采集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网页配色密码/顾群业 主编,宋玉远,张光帅 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七彩网络)

ISBN 7-302-14059-6

I.网… II.①顾…②宋…③张… III.主页制作—配色 IV.TP393.092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拆卸性设计;OPEN 1住宅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可拆卸性设计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设计GD(Green Design)就是实现产品绿色要求的设计,绿色设计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和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1]。目前已有一些粗略的面向拆卸的设计准则(Design for Disasscmbly DFD)[2]。本文利用文字说明和实例对照的方式, 完善和补充了拆卸性设计准则,以供在建筑设计中参照使用。

1、可拆卸性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现代化的城市中需要拆解的建筑比较多,体量巨大。细致缓慢的拆解过程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建设的节奏,在发达的机械技术的推动下,当今建筑的拆解普遍采用推倒、爆破等手段,这些方式虽然简洁、方便,但是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爆破、推倒的拆解建筑的方式开始反思,为了减少建筑垃圾和保护环境,人们也开始了积极的完善和研究谨慎、有序的可拆性方式。

2、可拆卸性设计的概念及其发展

可拆卸性设计是面向建筑体系、部件和材料回收,方便日后变更及最终拆除(部分或全部)的建筑设计。这一设计过程包括装配方法、部品、材料、施工技术以及信息和管理系统的系统开发。其总体目标是减少废弃物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进经济效益,并最终方便地清除建筑物,回收部件和材料以便循环利用、再制造及再生利用。

可拆卸性设计,这一概念出现在1990年代初,源于消费产品面向拆除的设计理念。在制造业内,面向拆卸的设计正日益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在欧洲,对产生废物和污染的限制导致了对“扩大生产者责任”的立法的强调。简单地说,这需要那些创造产品的人,对设计其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包括其最终的处置和回收与再利用,以实现风险最小的经济效益。可拆卸性设计在20世纪晚期已具备了一些基础,包括N.J.Habakren的 “支撑体” 住宅,开放建筑运动,以及Stewart Brand有关适应性建筑的论述(Habraken, 1981; Kendall and Teicher, 2000; Brand, 1994)。1940年、1950年以及1960年的国际风格曾有一些与可拆卸性设计想合拍的属性,例如结构模块,开放平面,暴露结构和机械系统,以及可再生材料混凝土、石材、钢材以及玻璃的使用等。

3、可拆卸性设计案例分析

3.1案例的理论背景

6S体系理论:基地-结构-皮肤 -设备-空间计划-摆设(布兰德,1994),由F. Duffy命名并建立框架、1994年S.Brand在 “建筑如何被认识”一书中予以完善修改。下面的案例研究将使用这一理论进行阐述。这些类项,是为了帮助形容建筑处于不断的摩擦中的“变化剪切层”。(如图1)像空间规划这样的快速变化层,被不够灵活的慢速变化层(如结构)所控制,从而造成他们之间的摩擦。

3.2案例的概况

OPEN_1住宅(如图2)是Bensonwood Homes公司的一个产品,该公司位于美国罕布什尔州,是一家新型的木架构设计企业。OPEN_1住宅中使用了Open-Built™系统,明确地使用了布兰德6个“变化剪切层” 的理论框架。Open-Built™系统的基本前提是解脱,设计侧重于每个子系统,将其与任何其他子系统相分离。这些子系统可随时间推移进行升级或维修,而不改变或损害建筑结构。

1)基地:OPEN_1原型居住单元被建造在一个斜坡基地上,使用混凝土地下基础。作为埋于地下、相对不可接近的集合体,一个混凝土地下基础并不符合整体可拆卸原则。但它对地面上部及接入点暴露或接近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MEP)却非常有利。

2)结构:OPEN_1住宅的结构是基于预制木框面板及木框支撑内的护板和面层的使用。(如图3)这些面板嵌入模块单元,厚纤维素绝热层,所有护板均在工厂制作好,并最终在现场拼装。该建筑外观设计上应用网格系统,也整合了内部构件。一层使用空腹钢桁架,二层使用Open Built™间隔装置,它产生了地面和天花板之间的一个空间,藏有管道和设施。屋顶系统采用结构性隔热面板(SIP)系统,这是预制的,并

可在拆卸时切割成板块。

3)表皮:窗户带有特殊构造,无需销毁周围框架的情况下可以比较容易地拆卸和更换。窗户使用自粘防雨构件进行安装,进而又可以移动片修剪而出。墙板用2英寸衬条局部衬出,使电线沿框架水平或垂直行走。

4)设备:一个开放管槽嵌于内墙基础,经由一个活动面板可以接近。所有的管道都整合到房子的特定区域。地板填充系统容纳了所有管道和其他设施,并通过置于木结构的预制天花板块隐藏起来。

3.3案例的成功之处

1)建立了虚拟元件库。设计与施工利用了虚拟元件库,它们可以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结构,紧接着数据直接的进行自动化预制过程。

2)建设用时比较短,成本低,环境破坏少。完成的外壳,内部装修,机械,电力和供水系统大约30天就完成了,用时比较短。此建筑的很多的材料和组件可以重复使用,同时它能够减少施工、翻修和拆迁中的垃圾,不仅避免了大的浪费,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3)建筑空间可根据需求来变化。建筑包括不同的,解构的,可使用的层次,它们被高效率的装配和随着时间的变化所改变。可根据住户的要求来任意的更换空间。

4可拆卸性设计的准则:

4.1易拆卸

建筑设计中要采用简单的跨结构体系,简单的形式和标准的尺寸网格,把管道、机械,电气等系统聚拢,使用模块化、独立、规范化的材料和系统,这样可以更容易的分离组件和材料,也可以更方便的修理、更换、再用和循环再造。

4.2灵活的连接

在建筑设计中减少或者是消除焊接、过盈配合等拆卸性不好的连接,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一些可拆卸性的活连接,比如螺纹连接、键连接、叉连接、嵌连接等。可拆卸性活的连接不仅可以节约人力和物力,而且可以使材料能够更好的保存完整,利于材料、配件等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省资源。

4.3记录并使用预防原则选择材料

在施工图和材料的标签上以及设计说明中要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记录,这样有利于在建筑拆解的过程中节省时间,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对未来的影响,具备高品质的材料具有保留或者是回收利用的价值。

5、结语

随着绿色建筑设计思想的兴起,可拆卸性设计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目前国内外的可拆卸性研究看,可拆卸性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拓展可拆卸性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应该研究出更多具有高品质并且具有良好回收性能的零部件以及材料,以此完善建筑设计中的可拆卸性设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道;规划设计;地域特征;佛山新城

1 绿道综述

1.1 绿道概念

“绿道”源自英文单词“greenway”, 由“greenbelt”和“parkway”拆解而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环境;way则表示通道,包括动物和人的生活廊道。

引用Charles E. Little著作 《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1]。

在美国,绿道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1860~1900年代,早期的绿道,如波士顿公园系统;第2阶段为1900~1945年代,主要为风景园林师规划的绿道,如国家公园管理署(NPS)的公园道(Parkway);第3阶段为1960~1970 代,生态学影响下的绿道规划;第4阶段为 1980~1990 年代,此阶段兴起绿道运动,强调绿道的多样化游憩需求及可达性。第5阶段为 1990 年代至今,绿道在理论和实践全面展开[2]。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该公园绿道系统通过林荫大道将绿地和各类开敞空间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因此也称之为波士顿翡翠项链(图1,2)。

由于认识到了绿道网络在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的巨大价值,美国各州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各类绿地空间进行了连通尝试。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greenway”的概念,但是其正式提出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此后,绿道这一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

1.2国内绿道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引入介绍绿道是1992年的《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文中直接使用“绿道”作为“greenway”的翻译[3]。最早较为详细诠释这一概念的是张文和范闻捷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对国际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进行了介绍[4],此文将“greenway”翻译成“绿色通道”,国内后续研究普遍使用了“绿道”和“绿色通道”。

经过了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绿道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大量涌现。目前,国内绿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国外绿道理论介绍、国外绿道实践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介绍[5]。而国内绿道理论的研究又主要包括:①俞孔坚教授从景观生态学和文化遗产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文化保护功能的研究;②刘滨谊教授从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游憩功能的研究;③金云峰教授从我国绿道规划整合到城乡规划体系尤其是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法定规划及实践中进行了研究[6];④吴必虎教授的“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⑤余青教授从风景道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区域绿道中的旅游开发功能的研究。

在实践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实践之前,国内绿道的实践还停留在绿道理论的利用论证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阶段,而没有实质性的实践成果。随着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实践的成功,这一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内多个城市已经或者正在规划建设绿道网络。如嘉兴市的“两环、八放射、三连”的生态绿道网络;无锡市的“三环、三带、八滨水、十六沿路”的绿道网络体系。

目前最受关注也是建设最为成功的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建设,在建或已经建成2372km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并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建8条省立绿道,使省立绿道总长度达到8200km。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就是位于广东省立4、6号绿道之间的佛山东平新城绿道,是沟通2条省立绿道的城市型绿道。

1.3 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已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促使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开始对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绿道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试图扭转这种困境的尝试之一。目前虽然国内多个城市提出绿道建设计划,但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的实践为规划设计方法的归纳和提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 佛山新城绿道规划案例分析

2.1 项目及基地概况

佛山新城规划区面积约31km,被列为佛山九大社区绿道示范区之一。在佛山绿道网建设规划中,根据目标功能不同,将绿道分为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佛山新城绿道属于连结4号和6号省立绿道的城市绿道,其主要起到沟通省立绿道和丰富新城内部绿道网络的作用(图3)。

2.2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①在珠三角绿道实践之前国内相关的绿道建设经验基本空白,因此需要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②东平新城位于佛山市“2+5”组团的中心组团,是佛山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地区。由于区内城镇化进度十分迅速,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景观特色面临被现代快速消费式文化所吞噬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在绿道规划设计中如何保护和体现地区文化也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③规划区内现状用地关系复杂,用地破碎度较高,而绿道是一个对系统性要求很高的绿色网络系统,因此在规划中协调绿道沿线的各类用地,保证绿道的连通性是本次工作的一个重点。

④规划区内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严重制约了新城环境的整体提升。随着新城的发展这些用地必然会变更用地性质,但原先工业活动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土壤贫瘠,水体污染,植被缺失等势必会影响绿道系统的布局走向。

⑤规划区内及周边过境交通繁多,容易对绿道网络形成分隔,如何处理好绿道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又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⑥规划区内自然条件总体优良,东平水道穿城而过,东平水岸植被资源丰富,区内水系众多鱼塘密布。区内已经建成世纪莲体育场,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绿地,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局部如厂库区,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2.3 解决思路及方法

由于绿道实践案例在国内很少,所以项目组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欧美及日本的若干城市型绿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图4)、美国丹佛大都市区绿道系统(图5)、美国休斯敦廊道规划、英国伦敦东南绿链、德国鲁尔区绿道系统、日本横滨绿道(图6)以及日本琦玉绿道(图7)。

在对美国几个较为成功的绿道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的城市型绿道建设实践将游憩功能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和亲水亲自然的场所,同时也兼顾了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伦敦东南绿链绿道建设侧重于将各类包括公园、湿地、游憩园、名胜古迹、各类公建等在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进行连通,通过绿色空间的建设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伦敦的公共开放空间。伦敦东南绿链的路线与公共交通路线相互交织,具有很好的可达性,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或是地铁,都能方便地进入绿链。绿链内部标识系统也十分完善,民众可以根据标识明确方向或避免危险[7]。

德国鲁尔地区的绿道实践则偏重于棕地的更新恢复和地区植物群落和物种的恢复。

日本横滨以及琦玉的绿道则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依托建设,侧重于滨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偏重于滨水游憩功能。

在综合研究国外绿道案例的前提下,确定了本次规划设计的目标“活力水城,生态绿城,飘香花城”。明确了此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本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适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2.4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①针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文化的缺失,规划提出要充分挖掘和突出基地的人文特色,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和民族景观特色,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来展现地方风情。

②结合现有水系、地形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尽可能地使绿道均衡分布于规划区域,为地区的生物物种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提供条件。

③将规划区域的绿色廊道进行连通,使其形成稳定的网络体系,提高其抗扰动能力。优选绿道节点与路径,以加强自然、历史和人文节点的沟通和联系。

④针对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求,打造功能形式多样的绿道及节点。通过对绿道类型的划分和后期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各类绿道的价值。

⑤区内绿道交通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观光车、游船等慢行交通为主,同时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⑥绿道选线充分考虑包括自然生态、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用地权属在内的各类制约因素,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及建设量,以达到高质量的建设目标。

⑦规划应综合生态环境、政策要素、城镇布局和地方意愿等因素,协调各方需求,综合确定规划方案,制定总体与阶段发展目标。

⑧最后应统一规划思想与工作方法,坚定地贯彻规划原则,合理规划设置各类绿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衔接良好、系统完善的绿道网络系统。

3 结语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绿道能够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应,为城镇居民提供慰藉和绿荫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并降低卫生成本,并为保护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提供承载介质。而这就要求我们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绿道选线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总结出具有地域性规划设计方法,并将其贯彻落实带绿道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全部活动中去,最终构建起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绿道网络。

(收稿:2013-12-14)

参考文献

[1]Charles E.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JHU Press,1995.5.

[2]金云峰,周煦.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3]叶盛东.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92(3):44-47.

[4]张文,范闻捷.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5]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

[6]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7]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6-37.

篇7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地为各国所提倡。作为绿色发展基础之一的绿色建筑在我国又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但是我国近十年的绿色建筑实践表明,绿色建筑理念与其良好愿望如何通过恰当的工程设计转化为工程实际,还存在一些疑问。而现实中的案例也未能很好地解答这些疑惑。纵观国际国内,这些年来绿色建筑留给人们的印象也许是:风格迥异的建筑形态。夸张的、低调的、奢华的都有。千差万别的建筑环境。从建筑的室外环境到室内环境,容积率、建筑密度、室内温湿度等也是差异很大。纷繁复杂的技术措施。绿色建筑项目中大多都采用了外遮阳、高性能护结构、地源热泵、中水利用等许多技术措施。炫目迷人的分析报告。绿色建筑案例往往伴随着风、光、声、热等各种各样的模拟分析报告,矢量图、彩色云图、曲线图等各式图表眼花缭乱。

1、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一些困惑

近几年绿色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与绿色建筑效果及体验之间的差异,也导致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

(1)设计标识项目多、运行标识项目少,导致重“措施”、轻“结果”。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总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认证的项目为4071项,总建筑面积达到4.7亿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占比近95%,运行标识项目仅占约5%。这样,许多项目(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只重视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其实际使用效果。忽视运行阶段相关工作的结果是一些得到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绿色建筑的等级似乎与能耗等运行消耗、室内外环境满意度等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类问题在国际国内都并非个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在的所谓“措施导向”,即各相关方更多地关注项目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这些技术措施是否适用与有效。而且,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的反馈,绿色建筑采用的相关技术措施无法得到充分验证,也使得部分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出现了照搬、照抄现象,认为增加了一些技术措施就是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由“零售”转向“批发”,如果后续管理不配套,可能形成重“说明”、轻“设计”,甚至技术措施都可能缺失的不利情况。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开工和建成的项目面积数以亿计,2013年之前我国绿色建筑主要靠标识评价进行认定和推动,绿色建筑的数量不多;2014年之后为了加速推动绿色建筑普及,逐步出现了在施工图审查环节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对设计阶段是否达到绿色建筑要求进行核查,替代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的趋势,以解决绿色建筑数量激增的问题。可是实际中出现了有些项目仅仅在设计说明中陈述了一些绿色建筑的“设想”、设计中并没有完全落实相应技术措施的现象。这些项目中的绿色建筑“设想”显然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大多数绿色建筑项目止步于设计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可能形成比“措施”导向更加流于形式的“图纸”导向(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导向)。

(3)现有设计模式和人员能力面临挑战,导致部分设计人员比较迷茫。绿色建筑涉及的专业多、考评指标的综合性强,部分指标受项目运行情况影响较大。现有设计工作模式(专业划分和配合方式等)和人员能力(工作内容增加、能力要求提高)均面临较大挑战,有时设计周期也难以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部分设计人员面对绿色建筑设计项目时有些迷茫、难以下手,以至于简单敷衍。

2、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几种思潮

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在一部分设计人中逐步滋生了“应付”或者“否定”的思潮。(1)简单对标,绿色建筑标识(或通过施工图审查)代表一切。我国绿色建筑已成“燎原之势”,随着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忽视客观条件机械地照抄照搬标准条文、简单地堆砌技术措施,在设计中应付审查与评价,简单“对标”成为一条“捷径”(尤其是针对设计标识)。(2)否定绿色建筑(标识)。虽然绿色建筑发展使得我国在思想观念更新、公众认知普及、从业者自我提升、以及对于标准及其体系的再认识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是,由于一些绿色建筑项目没有能够给人们带来明显的实际感受,也使得一部分人对绿色建筑产生了怀疑,认为绿色建筑有些虚无缥缈,甚至认为绿色建筑是“假、大、空”。

3、进一步认识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是我国目前面临着因经济发展引起的需求增长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现行标准体系下,绿色建筑更多地着力于理念和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其实施途径、方法、措施等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设计阶段需要将这样的理念、以及体现建筑实际运行结果的指标逆向分解成为设计要求,才能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客观分析和认识与绿色建筑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1)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是民用建筑领域第一次尝试涵盖设计、建造、运管等各个阶段工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原有建设管理模式、责任主体、工作界面、考评方式等均需要有所改变和创新。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受到行业管理范围、专业工作界面、工程实践经验、技术体系支撑等因素的局限,使得绿色建筑评价难以从方法到指标等都考虑得很完善,其相关要求的可操作性也受有一定局限。所以,需要客观看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对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启蒙和推动作用,不必求全责备;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2)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作用。一般来说,设计需要解决的是在预计的需求及设定的条件下、建筑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保障、以及如何提供等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硬件”方面(例如:体形体量、系统设置、材料选择等);而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障等往往需要通过设备、系统等的运行来实现,这更需要依赖运管团队的努力、甚至会受到用户行为习惯的影响。所以,建筑的实际运行与使用效果是设计、建造、运管、以及用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按照传统的设计界面,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是存在较大局限的。而好的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设计工作适当向后续环节延伸。

(3)客观认识用户的需求与反馈。绿色建筑需要能够满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求。但是,绿色建筑不是高舒适度的代名词。对于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反馈、尤其是涉及必须以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才能维持的、非必须的需求,可能需要区别对待、适当引导。绿色建筑必须考虑现在及未来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极少特殊项目中存在的恒温、恒湿、恒氧等需求,因其消耗过大、同时也未必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等而未必值得推广。

(4)客观认识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建设中,由于观念、决策、运维、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差,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去解决,往往代价很大、甚至难以承受。例如,一个由于建筑布局不当而形成的巨大内区,单纯依靠空调、或者设置太阳囱(拔风道)等技术措施解决非夏季降温问题,不如通过适当的建筑设计尽可能减少内区面积有利得多;又如:如果忽视了有效遮阳措施,在夏季室内的太阳直射区域仅仅依靠空调保证室温和人体舒适度,其难度和代价是很大的。

(5)客观认识模拟分析的作用。风、光、声、热等各种模拟分析,是辅助设计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在项目建成与运行之前分析预测各种技术措施的使用效果,起到优化设计和辅助运行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方法、模型建立、边界条件整定、尤其是运行规律等因素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还有较大的局限,不能过于盲从。

(6)客观认识数据的作用。运行与检测数据是评估建筑运行效果和各项技术措施实际作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一些项目中忽视了其数据真实性、一致性、数据量大小等影响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线)传感器的校验、安装,以及数据分项计量、采集等问题往往导致运行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使得分析与评估结果失真。

4、绿色建筑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有主观方面的,但是,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其客观原因,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寻找解决途径。

(1)时间短、经验少。我国目前颁布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是结果评价,在设计阶段必须将针对运行结果的评价要求逆向分解整理成为各个专业的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要求所涉及的专业更广泛、较之以往的要求也更高。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刚刚十年,在许多方面(专业划分、技术体系、工作方法等)认识尚不充分、缺乏经验。

(2)相关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绿色建筑要求考核建筑全生命期的表现,需要业主、建造、运管等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就积极参与,以解决项目定位与设计需求、施工工艺与材料选择、运管方式与考核办法等影响设计工作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其他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的参与度很低、项目功能与定位等设计要求过于笼统。而受设计周期、工作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设计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积极性也不高。

(3)专业发展不同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工程师参与的多、建筑师参与的少;建筑技术考虑的多、建筑设计引领的少。如果作为民用建筑设计主导的建筑师游离之外,必然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

(4)分析预测能力不强。适合建筑工程应用要求的理论分析与运行效果模拟工具、手段、经验和能力等尚需增强,还难以完全满足绿色建筑设计对运行效果预测分析的要求。

(5)技术、设备、材料等还不能完全支撑。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适用技术、设备、材料等还存在品种不多、适用面窄、维护复杂、成本较高,以及生产端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

(6)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模式尚待优化。绿色建筑设计不仅指标要求更高、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更密切,而且要兼顾建造、运行等各个阶段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设计流程、分工与配合等管理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5、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需要从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再认识,由措施导向逐步向效果导向转变。以往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建筑的“规模”和“硬件”问题,关注的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运行阶段的最大需求,是否能够以设计状态的“不变”应对实际运行阶段的使用功能、气候因素、人员行为等的“万般变化”。即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设计能否“包的住”的问题。绿色建筑既然要求运行使用中建筑能够有良好表现,绿色建筑设计就必然需要更加关注项目的服务对象、功能定位、气候特点、运管模式等设计影响因素,设计阶段就必须由只关注技术措施的有无、向更加注重其使用效果的好坏转变。即设计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建筑是能否“用的好”。

(2)对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再认识,全面掌握、理解到位。以往设计、施工、运行、检测等各有自己的标准,互不关联。绿色建筑的要求是一个体系、需要许多相关标准的支撑,涵盖了各个方面。绿色建筑的要求涉及面广、涉及的相关标准也很多,绿色建筑标准中相对于以往的设计标准,有些指标确实提高了(例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等),有些指标只是将现有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而并未提高(例如:构件隔声和楼板撞击声等必须到达《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相关要求)。此外,涉及安全、健康、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指标应当严格执行;对于仅仅影响舒适度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一定弹性,需要在保证建筑正常运行(用户正常需求)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3)对专业知识和工作界面的再认识,打破专业界限、提高专业能力。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设计人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更加了解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所以,要做好绿色建筑设计,需要打破专业界限、强化专业能力,需要跨界思考和专业融合,工作界面也可能需要重新确定。例如:要利用好天然采光,就要综合考虑外窗设置、晴天时的眩光、太阳辐射得热、以及与人工照明的配合等问题;而地源热泵也不仅仅是暖通专业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径流等地质条件。

(4)对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模式的再认识,延伸服务、主动配合。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和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预期效果,设计流程、专业配合、成果确认等各个环节均需要适应绿色建筑的要求,而设计与咨询、建造及运行等各个责任主体的配合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展必要的延伸服务。

(5)对精细化设计的再认识,不仅是“接单干活”、还有细究“订单”。绿色建筑设计所要求的精细化设计,不仅要求各个专业自身设计工作的精细化,也要求专业配合与相关影响分析、尤其是需求分析的精细化。不能是简单地坐等甲方等相关方提要求,设计环节将“设计”变成了“画图”。可能需要协助甲方等相关方共同研究确定设计要求、为项目建设当好“参谋”,力求缩小设计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

(6)对效果预测的再认识,积极尝试、积累经验。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借助模拟分析等手段对项目的风、光、声、热等方面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甚至需要将部分运行指标逆向分解、梳理成为设计要求。例如,如果某建筑的年能耗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之内,那么就需要在设计阶段通过能耗模拟等手段模拟计算运行状态下该建筑的年运行能耗,验证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以便设计中进行选择落实。

5、结语

篇8

关键词:创新设计;设计方法;设计实践

1以用户为切入点的创新设计方法

用户作为产品的目标使用者,他们的表象需求及潜在需求决定了产品定义、使用方式、使用场景、销售渠道,甚至是销售价格。由于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面,所以也决定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以针对性地从用户不同层面的显性和潜在需求寻找答案。不管是通用性与适用性的极致选择、针对特殊人群和特殊场景的精准解析,还是为常规体验带来意外惊喜的趣味,最终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下面我们就从“极致”“关爱”“趣味”“美化”四个层面分析创新设计的方法。

1.1极致——通用性与适用性的两端

通用性,是指某个产品的设计尽可能考虑更广泛的人群或者更多的使用场景,尽可能减少设计开发的重复和浪费,并让整个社会形成统一的基本认知,有利于推广普及。例如,中国的筷子就是典型的通用性设计案例,通过简单极致的造型和结构方式实现“夹”“挑”“切”“插”等功能,任何菜系均可通过这个简单的工具完成。适用性,是指某个产品只针对一种功能或者某个特定场景进行设计,它的优势就是精准高效地解决问题。例如,西餐的刀叉就是适用性设计的典型代表,每个工具针对性地解决某个问题,甚至叉子又细分为吃沙拉用的叉子和吃肉用的叉子等。笔者在2008年针对年长用户群体生理特征和使用习惯所设计的长者手机(cp09),就是用适用性设计的思维方式对普通功能手机进行全新定义的结果。首先是交互界面设计:这款产品首次采用最简单的二级菜单交互设置,可以使用户轻松找到想要的功能;二级菜单的底层设计也决定了功能键可以由上下两个简单的按键模式,取代常规功能机的五向按键。其次是产品功能定义层面:老年人用手机最大的需求就是打电话和发短信,所以在做产品定义的时候,就要把一般功能机的多余功能全部删除,只保留必要的功能。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需求,比如晚上经常起夜,闲时有听收音机的习惯,所以增加了收音机功能;考虑到老年人在紧急状况下的及时营救,所以增加了“SOS”紧急呼叫功能;考虑到老年人的联系人绝大多数是自己的儿女,所以设置了子女一键拨号功能。再次是产品造型层面:因为该群体视力下降和手部指关节韧性和灵活性下降,所以在针对按键部分进行设计时,不仅考虑了把它做到尽可能大,并且还参照黑莓按键的指向性较强的造型设计,使按键在使用时更精准、更易用。同样考虑普通功能机解锁需要快速连续按下两个距离较远的按键,对于该类人群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就设计成了拨动开关,这样无论速度多慢都可以轻松进行解锁和锁定。最后是产品色彩及表面处理方面:屏幕采用橙色背光液晶屏,橙色不仅醒目,还能使用户在使用时心理得到温暖的感受;产品外壳采用哑光UV喷涂处理,使其看起来稳重大方,用起来防滑不易跌落。相反,瑞士军刀就是将通用性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运用到极致的代表。瑞士军刀又称“万用刀”,将各种工具集合在一件产品上,一般有主刀、小刀、铰剪、开瓶器、木锯、小改锥、拔木塞钻、牙签、小镊子等工具。这些小工具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与专业工具相媲美,但是它的通用性及小巧方便的特点成为任何专业工具都无法超越的优点。这也恰恰为那些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精准的选择对象。

1.2关爱——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场景的设计

特定人群也分为很多种,我们今天仅以女性和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为例浅析设计方法。举一个很小的例子,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矿泉水瓶由于成本的限制和商家一味在价格上的竞争,瓶盖较薄加上一次性瓶盖连接处精密度不足,造成了很难拧开的现状。“易用瓶盖”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而做的一个解决特定人群和特定场景的精准设计。首先,椭圆造型增加了拧开瓶盖时的力臂,使弱势群体可以用很小的力拧开原本难拧的瓶盖;其次,球形的造型设计使其握起来更舒适,上边缘的起伏纹理取代了常规瓶盖侧面原本细密的棱线,既起到了加大摩擦的效果,又减小了疼痛感。这一系列的思考和设计都是基于特定人群潜,在需求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

1.3趣味——为平淡的生活带来一缕阳光

趣味化的设计方法并不直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它是基于用户本质需求的一种满足。例如“趣味握力器”,它是在普通握力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得来的:增加了气囊和充气机械结构。当用户使用这个握力器的时候,可以同时为上面的气囊充气,当气充满时气囊就会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肌肉男”,这种形象的正向激励暗示用户坚持锻炼就会像这个“肌肉男”一样拥有完美健康的体魄。当用户没有坚持锻炼时,气囊就会慢慢泄气,使原本完美的“肌肉男”变成一个瘪瘪的气囊,这时用户的强迫症心理就会提醒用户坚持锻炼。吸盘音箱之所以能够一夜之间爆红,蔓延全球,也是因为趣味设计的力量。市面上几乎所有小蓝牙都是大同小异,造型上不是方块就是圆柱,操作模式更是雷同。但是这款吸盘音箱在音箱腔体外面增加了一层硅胶外衣,并且这个硅胶外衣具有吸盘功能。就是这个小小的创新设计,它可以吸在任何光滑的表面,无论是厨房还是浴室,无论是咖啡厅的落地窗还是在车里,都显得那么协调,甚至还可以作为手机支架使用。一个小小的趣味设计,满足了每个人原本喜爱创作的心理。

1.4美化——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美化看似是创新设计最表层的工作,但是只要运用得当,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干粉灭火器为例,几乎所有人对它的态度都是逃避和恐惧。它总是被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更要命的是几乎很少人愿意用它。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太丑。就是这么直接的原因导致它很难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好像出现在哪里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二是过于设备化的设计语言,生硬的手柄、工业感十足的压力表、不易阅读的使用说明等,每一项弊端都会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而通过美化设计的灭火器就轻易改变了这一现状。优雅时尚的流线造型、精炼明确的使用方式、简单明了的使用说明,都从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对传统灭火器进行了美化设计。这个产品对美化设计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更多人心甘情愿让灭火器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并且对它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这就是美化的力量。

2以自然为切入点的创新设计方法

2.1仿生——适应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仿生设计学,亦可称之为“设计仿生学”(DesignBionics),它是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从有人类迹象出现,距今最多有600万年历史,人类文明起源至今大约有6000年历史,而据化石记载地球上最早在35亿年前就出现了生命。人类作为如此年轻的地球一员,没有理由不向自然界的前辈学习。如果要上天,我们就向天上的动物学习,直升机的创意原理就来源于蜻蜓;如果要下海,我们就向海里的生物学习,潜水衣的几乎零阻力表面材质就是向鲸鱼学习的结果;如果要入地,我们就要向地下的生物学习,地下探测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就是向蚯蚓学习的结果。

2.2绿色——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应有敬畏之心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的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如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或者重新利用。绿色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普通大众所接受和推崇,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这款电子产品的包装,就是典型的通过重新利用的原则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目的的绿色设计案例。作为一款蓝牙耳机的包装,在运输和售卖过程中它起到了基本的收纳保护作用,同时高档的质感和精致的做工也为产品销售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看似过度的包装,只是暂时屈从于残酷的商业竞争环境,绿色设计思维让这个本来要很快丢弃的包装瞬间变成一个精致的小花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为地球增添了一抹绿色。

2.3色彩——无论是生存还是美感,都是合理的存在

光的存在让我们可以看到并分辨各种不同的色彩,从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基于色彩对于人们心理影响的研究,已经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科学范畴,使我们可以结构的方式认识色彩、使用色彩。例如,享誉世界的色彩权威——潘彤色卡,每年都会根据当年国际环境和全球的经济政治等复杂因素,预测下一年的色彩流行趋势,这些流行色也会被广泛应用在印刷、纺织、塑胶、数码科技等领域。色彩在产品上的体现不仅为我们带来美感,更多时候还会对我们的内心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色彩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比如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这类色彩个性鲜明,充满能量,所以在运动类产品(服装、鞋帽、智能硬件等)上得以广泛应用。还有,黑色系给人坚实稳重的感觉,粉色系给人甜蜜温馨的感觉等,这些都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色彩的原始记忆。另外一类色彩的应用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比较典型的就是很多动物的保护色。比如青蛙之所以是绿色,就是为了适应水边绿色系为主的环境,从而达到对自己生命的保护的目的。还有变色龙,通过改变皮肤表层的纳米晶体,改变光的折射,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色系达到一致的效果来保护自己。迷彩服就是在服装设计上以色彩达到保护效果的直接案例。隐形产品和服装的开发、设计,也是应用了主体与环境色彩的关系近似或者相同的原理。

3结语

创新设计是一个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是一个系统性强、复杂度高的活动。以上提到的创新设计方法,只是众多创新思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科技创新、文化再造、艺术提升等领域进行创新方法实践,在实际创新设计应用过程中更是叠加和穿插的关系。在大多数设计活动中,还是应该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进行创新设计实践。

作者:贾思源 单位:深圳市上善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堃如.产品形象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分析——以苹果公司创新设计为例[J].工业,2016(5):231.

[2]孙明.论以“自然为本”的可持续性工业设计[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2(2):36-39.

篇9

[关键词] 饭店设计 分析 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1978年,全国仅有137座旅游饭店,拥有客房15539间;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拥有客房145.98万间,营业收入总额为1482.86亿元;截止2007年底,全国星级饭店已经超过14000家,是1978年全国饭店总数的100倍。 然而,由于我国饭店业起步较晚,我国饭店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饭店设计人员存在赶时尚、缺少创新意识、模仿别人等现象。

因此,发展我国饭店设计理论,培养优秀的饭店设计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饭店设计存在的问题

1.设计盲目求大,豪华奢侈

在饭店设计时往往将饭店的等级、档次与饭店的规模等同,盲目地攀高求大,一时之间形成了建造大饭店的倾向。一些饭店片面地强调、追求装修的豪华和进口材料的堆砌,而忽视了顾客真正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当前我国有些酒店的建筑设计只关心建筑本身如何漂亮、气派,对酒店内部功能布局却考虑不多。

2.饭店设计缺乏特色和风格

我国的饭店建筑设计风格受西方建筑设计的影响,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模仿照搬国外现有饭店的模式。而忽视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己应有的地域、民族、历史等特征,失去自己特有的文化属性。

3.整体设计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存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人员和饭店经营管理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设计出的饭店不符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是饭店建筑物与周围自然环境格调不一致。三是室内装修设计脱节,如家具、装饰、灯光设计不一致。

二、对策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饭店设计理念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指出:“以人为本,提高人性化、精细化服务的水平,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对每一家饭店构成挑战”。在饭店设计时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如东莞波特曼商务酒店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开业时间临近“情人节”,设计师大胆想象,以“情”为主题,采用很多玫瑰花来烘托“情人节”这个主题,给四处奔波的游子一种心灵慰籍,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在室内主色调采用黑、白、灰(金银)这些庄重典雅的色彩,使用起来干脆利索。客房选用简洁的陈设,温馨的色调,追求的是一种关怀的人文情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饭店设计要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更多的体现地域特色

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说过,在美国做设计,就要考虑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环境、历史等,在法国也如此。香山饭店是贝聿铭所设计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型案例,他大胆地将苏州的建筑风格运用到了北京这个北方城市,巧妙的做到了现代同民族传统元素的结合。饭店的建筑既具现代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山东海悦建国饭店,以海的春夏秋冬为设计主题,全方位表现威海特有的海景、民俗、天鹅等文化内涵,在设计风格上巧妙地融入海文化元素,成功的打造了国内首家别具特色的“海文化”主题饭店。

3.选用最佳团队进行设计

要设计好一座饭店,至少涉及到十几个门类的工程师,所以要选择最佳的团队参与设计。这样的团队包括三个方面:业主、设计队伍(应由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等几方面的人员组成)、酒店的专业管理队伍。只有这三方面的人员良好沟通,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饭店。在团体人员的配备上,可以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这不仅能吸收到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的特色。

4.倡导绿色饭店设计

“绿色饭店设计”是一种新的理念,在设计时要求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要求的产品,如绿色客房设计:客房一般尽量使用绿色装饰材料;房间内摆放有益人体健康的绿色植物;提供适当比例的无烟客房或无烟楼层等。为争创绿色旅游饭店,索菲特大饭店请有关厂家对酒店电源变频进行了改造,让酒店耗电量在原基础上减少了30%;客房的无烟楼层从之前的4个楼层增加到7个楼层;餐厅为客人提供绿色餐饮服务,绿色菜品达到30种以上。据悉,成为绿色饭店后,该饭店每月节约80万元。

本文分析了我国饭店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负责奥运期间的住宿接待工作的旅游饭店业的整体素质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中国的饭店设计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余丹:我国旅游饭店设计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赵焕焱:中国饭店发展的思考[J].中国旅游饭店,2005,(5)

[3]张世琪:我国饭店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4]刘小泉袁金宏:我国饭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

[5]赵薇石应平:浅谈酒店建筑设计[J].四川建筑,2008.02

[6]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饭店设计.饭店现代化,2006.05

[7]孙大壮:从另一角度看酒店设计.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3

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管理;企业

所谓绿色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减少其工艺和产品对环境的破坏为前提,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为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势在必行

1.1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经济得以永续发展.企业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企业管理的主题,是企业的最高宗旨和核心价值所在。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形成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它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只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度掠夺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企业、社会、环境三方共赢的绿色管理模式。

1.2 企业冲破绿色贸易壁垒打入国际市场的客观需要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以保护本国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民健康为由,通过蓄意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商品进口进行严格限制。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绿色关税、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等等。我国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它们都是利用环保以保护自身利益最频繁的国家。因此,我国企业极易受到这些国家名目繁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只有推行绿色管理,使生产和服务达到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才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2.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成功案例

2.1 德国BSHG公司绿色管理案例

作为欧洲生产电子及电气产品的领先企业,德国BSHG公司以其在环保方面的不断创新于1998年首先使用可自然产生的无害气体异丁烷作为制冷剂,成为了世界第一家不使用氯氟化碳/氢氟化碳作为制冷剂的公司。

从1989年以来,环保就已经成为了该公司的焦点问题。BSHG认为有责任将商业目标和环保结合到极致,即使在德国90年代经济不景气时,他们也没有放弃过环保努力。从1994年起公司便开始向着获得ISO14001认证前进。

由于公司完全依靠它的雇员来实现公司目标,BSHG公司通过昂贵的深入培训及个人发展课堂来加强员工的环保动力与资力。

2.2 中国开米公司绿色管理案例

开米公司是我国最早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洗涤用品生产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了国内第一个环保型洗涤剂品牌——开米涤王中性洗衣液。此后,开米公司一直坚持环保原则,实现全过程清洁生产,无三废排放,而且开米产品对人体、环境无害。目前,开米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环保型无磷液体洗涤剂专业生产企业。

3.案例分析——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相关对策

3.1企业应强化绿色管理理念,坚定环保信念

绿色管理理念即融环境保护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的理念。只有树立绿色管理理念,才能使企业在对待环保问题的态度上由消极回避向积极合作转变,树立自发性环保意识,使环保成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开拓市场的前瞻性投资。 树立绿色管理理念要求企业把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为此,企业要采取积极的环保态度,不断向职工灌输绿色管理思想,使职工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地把自身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像BSHG和开米等公司那样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管理而取得成功。

3.2 企业真抓内部的绿色审计,确保方案落实

绿色审计是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对企业环境管理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进行审查,以评价企业环境管理责任,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有独立性的系统监督活动。企业应该像BSHG公司那样,除了接受外部的审计外,使企业内部环保方案的效力实实在在地接受企业内部常设的环保机构的严格监督与审计。

3.3 企业应建立绿色管理体系,争取绿色认证

绿色认证的依据是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014000标准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影响最小化,并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当前,ISO14000认证体系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绿卡”,其中的ISO14001认证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不符合该认证的企业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将寸步难行。取得该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得到外部的认可。为此,我国企业应抓紧培训环保人才,按照ISO14001标准的要求,建立一套包括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工艺制造、成品出厂、安装使用和产品用后处理等所有活动在内的绿色管理体系。

结论

绿色管理的加强与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均应该放眼全局,从战略政策、法律法规、素质教育、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做出新的有效的举措,形成一种良好的绿色营销氛围,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经济步入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