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阻碍 主要因素 对策与建议

1.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善于获取知识,永远充满获取知识的渴望,并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要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2.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2.1陈旧的教学方式

以继承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引导思维,代替思维,更窒息了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积极思维,被动思维,更拒绝了思维。这样哪会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2.2考核制度

体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发挥,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3.对策与建议

3.1在体育教学层面的改变

3.1.1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既是身体运动,也是脑力运动。在教学的双向活动中,要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对启发诱导学生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中,不论是专项教学或是基础教学,运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提问、解释、解答、讨论、设计、创编等注意个别对待,都有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3.1.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品格,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教师生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场地进行的,场地器材是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规划教学场地,把场地设计得美观大方,标志物醒目等,可给学生增添美感,引起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语言情境、场地情境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现象力的重要途径。

3.1.3适时提供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与手段进行讲解、示范、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体育能力,使其从中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课外活动比赛时,让学生担任裁判,从而提高学生投身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逐步养成锻炼习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其思维创造能力。

3.1.4改革考评制度。

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反对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和管理学生。因此,必须改变统一的教育评价模式和工厂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另外,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考评应侧重于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在教育层面的改变

3.2.1更新教育观念。

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创新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高校要实现其根本任务,最重要的是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新教育的内涵。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但要求人才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更要体现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3.2.2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界认为,人才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高度责任心的教师,他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核心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根源在于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师要培养创新意识,推进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创新,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最主要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行为。要创建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于与己不同、与众不同的学生要尊重、宽容、鼓励。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3.2.3创新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

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21世纪是一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学会学习,有积极学习的愿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

篇2

军(2008)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影响论文写作的微观及宏观因素作过调查。

这些文章研究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上学者虽然提及,但都没有给出具体建议。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二、研究设计

文献综述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研究我国外语专业学位论文的文献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从语篇角度的分析,如鞠玉梅(2004)是从语篇的角度对英汉论文摘要作了对比研究;二是宏观指导,如李家云(1999)、余曼绮(2001)、黄小苹(2002)、李萍(2003)、王桂和(2006)等从宏观角度对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管理、评估和教学环节作了论述;三是写作方法指导,如翟忠和(2000)、宋飞(2001)、王秋华(2002)、尤肖南(2004)等就学位论文的指导对策及写作方法谈过看法;另外,还有学者如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颜静兰、倪巍(2005)、路文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以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础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是否能有效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实验研究对象

参加本次实验教学的是我校2005级(2009届)本科生,共209人。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论文存在的问题,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

(三)研究步骤

1.实验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状况。

笔者实验之前在我校外国语学院28名英语论文指导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包括:1.您认为我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有,请详细列出;2.您对提简我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何建议?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问卷,笔者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

(l)选题方面:选题陈旧、选题重复现象严重是学生论文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这里的“陈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陈旧,这里是指学生所选题目在学术界已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很难再有创新。选题重复是指一级学生中选择某一题目的人很多,而且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文献使用、结论等都基本雷同,失去了论文应有的创新性。

(2)资料收集运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搜集的资料比较陈旧,这从参考书目的年代可以判断;二是资料的相关性和权威性不强;三是对资料的使用不加以合理取舍,所选材料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资料淹没了自己的观点,造成了本末倒置;四是研究设计选择不够合理,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建立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没有一手资料,这影响了部分论文的说服力。

(3)语篇结构:作为英语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英语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围绕论题展开各章节,但很多学生的论文在完整性和连贯性上欠缺。具体表现在:各章节联系松散,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有些章节比较空洞,论述冗长但看不出意义重心;句与句之间没有合适的连接手段。

(4)语言及格式:就语言的规范度而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语气太过主观,语言正式程度不够,生硬的翻译,汉语化现象严重,用词不当现象较多;就行文的格式而言,很多论文中出现引文无出处或与参考书目不对应;参考书目格式不规范;空格、行距、字体等显示出学生在文档处理方面的不足;另外,标点符号使用也不够规范。这说明论文的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不够,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一方面是选题,选题上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选题质量的关键;第二方面是资料收集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两个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写论文之前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第三方面是语言及格式的规范性。论文语言及格式不够规范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科研规范意识不强,增强其科研规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我们把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规范意识都归到科研能力的范畴。因此下面作者主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科研方法和科研规范意识)两大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论文质量。

2.教学实践中,注重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

(1)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方法主要有:①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英语类的学术论文,所以让学生多浏览学术期刊文章可以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个较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好的论文题目必须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论题的研究价值(significanee)、论题的创新性(origi-nality)以及论题的可操作性(feasibility)。为了保证选题的成功,需要多让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期刊文章的题目。特别是为了增强创新性,需要让学生对期刊文献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其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对论文选题的标准有了较理性的认识,为今后的论文选题奠定基础。②为了增加题目的创新性,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在选题时鼓励他们多向实证性研究课题靠拢。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验等的设计锻炼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2)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在这儿指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的规范意识。具体到资料收集、语篇结构和语言格式三个方面,方法如下:①资料收集。针对所选材料陈旧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不同渠道以及不同渠道的优势和弊端。比如收集理论方面的材料要依靠一些专业书籍、字典、百科全书等,这样可以保证理论的权威性。但这方面的材料一般年代稍远,要了解某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还离不开期刊杂志和网络资源,所以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图书馆和网上期刊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除了让学生了解材料收集的不同渠道,还要使其掌握收集材料的方法,即如何快速浏览发现与选题有关的章节,如何判断材料来源的权威性和档次等。资料收集完毕,还要进行资料的筛选工作。这一步要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取其精华,用批判的眼光使用材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点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否则自己的观点只能淹没在众多的材料中。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收集一手资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因此笔者注重了实证调查方法的培养,如问卷调查、教学实验、个案研究等。这些科研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②语篇结构。为了规范学生的语篇,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篇衔接手段;其次,还要使其掌握英语论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英汉语篇的不同特点,使其摆脱汉语语篇的影响;再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论证能力,因为语篇结构布局从一个侧面这说明了学生的论证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论证能力不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那么他就很难用逻辑性的语言进行写作和论证。③语言及格式。语言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较差,二是由于学生对英语论文写作的语言风格、行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要求不熟悉。要解决语言基本功和英语写作能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这里我们不作探讨。解决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要教给学生英语论文的语言表达,如用词上要正式客观,语法要简洁等。为了规范论文格式,在讲授论文写作时我们选择了M压A格式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练,对论文的各部分、各章节的格式(尤其是文内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格式的规范。

指文章是否有逻辑性,是否有理有据,分析问题是否深人,各部分内容是否充实等。语言及格式的规范程度主要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语言的正式程度、用词是否恰当、有无汉语话现象等,另外一个标准是看是否符合MLA格式要求。

从表中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较之前两级学生,2005级学生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均有提高。其中选题、资料收集运用和语言及格式规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比较明显。2005级学生的选题创新较之2000级提高了17.83%,较之2001级提高了13.31%;资料收集运用方面,2003级比2000级提高了16%,比2001级提高了16.23%;语言及格式规范方面,2005级比2000级提高了8.59%,比2001级提高了10.08%。这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论文质量的提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从表格中的数字我们仍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论文在语篇布局上提高不是很明显,只提高了5%左右(2005级较之2000级提高5.89%,较之2001提高4.76%)。这一方面是由于“语学术论文写作”课时有限,在语篇上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语篇布局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短时效应不明显。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生的选题创新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分数还表1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论文打分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笔者随机抽调我校外国语学院三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共180份(每年60份)进行分析。笔者把指导教师的分项打分重新按百分制计算,下表是各年级学生在各项得分中的平均成绩。在被抽的论文中,其中2000级和2001级学生论文是没有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2005级是经过系统论文写作指导的。笔者曾在这级学生中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

笔者就学生在几项重要指标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几项指标分别是:选题创新、资料收集运用、语篇布局、语言及格式规范。选题主要指的是题目的新颖性。资料收集运用主要是指资料收集是否翔实,引用是否恰当。语篇布局主要是比较低(2000级得分62.43,2001级64.92,2005级73.56)。这说明虽然学生的创新能力能通过论文写作指导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选题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论文写作指导是不够的。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毕业论文的写作除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外,还需要在写作规范、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建议从微观上加强论文指导,特别是要对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要注重科研方法的指导;鼓励指导教师加大精力投人,给学生提供结合其科研课题方向的选题;另外,为了更直接地提高论文创新性,应抓好选题,加大实证性研究比例。这样既可以增加论文新意,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3

1、宗旨观念弱,群众意识不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一项十分实际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表现为关心教师不够,深入教师不够,心系教师、服务教师的思想意识较弱。一是学校有一些教师身体不好,我对他们过问很少,关心很少,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按学校的工作要求作好本职工作,很少关心他们的疾苦,即使是关心,也只是偶尔听一听,问一问,从未真正的做他们的知心人。二是个别女教师身体状况差,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她们常常一边治病一边上班,有时想与我聊聊,但我作为学校的领导,经常以工作忙为理由,怕教师请假无人上课,经常很不情愿听教师谈身体状况及家庭琐事,更不能深入他们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也从不体味他们的痛苦。

2、学习意识淡化,理论知识缺乏

对政治理论学习的认识一直停留是“软任务”的水平上,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也以眼睛视力下降为理由,只在用时看看,有严重吃老本的思想。在政治学习上,存在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端正,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的问题。常常是“走过场”,敷衍了事,平时虽然也按学校的要求做一些政治学习笔记,但在思想认识上,完全停留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上,谈不上边学习边思考,谈不上理解其思想的精髓,更谈不上全面、系统的学习。因而,在工作上也就不能用政治理论做强有力的武器开展工作,尤其是在做教师思想工作时,不能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上显得不能以理服人。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任何一本政治理论书籍,没有认真的学习过教育法律、法规;二是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政治形势,不看政治新闻,不读政策性强的报刊杂志,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意识淡化,理论知识浅薄。缺乏开放意识,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落后。

3、工作思路不宽,工作力度减弱

作为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教科研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开放意识,缺乏创新意识,致使工作思路不宽。

一是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个别教师备课敷衍;个别教师批改作业不认真、不及时;个别教师课堂“炮时间”等。我心里都非常清楚,却不能拿出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学校作为自治区首批课改实验校,在课改实验中,教师们虽学习了一些课改理念,也尝试的运用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是:有的教师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肯将已驾轻就熟的滞后的教学方法抛弃;有的教师不能深刻的领会教学新理念,在贯彻落实上存在着追求形式,致使形似神离;有的教师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的素质的意识不强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没有很好的思考过抓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一味的强调现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对教师的培训已抓的很紧,学校没有抓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时间,只单纯的通过每学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一促。

三是学校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目标,而我作为分管学校的科研工作的领导却没能为学校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案,得过且过,碰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就多做,遇到属自己的弱项的就敷衍,或回避;

四是学校今年学校参加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抽测,样本年级的教学成绩居城镇学校之首,作为主管教学的领导,沉迷于“第一”中,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深入班级的次数少多了,细致的调查教师教学中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班级学风问题等少了,在综观全校,全面提高各年段教学质量上动的心思少,做的文章少。

五是做为国家级骨干教师,不能起带头作用,辐射作用,在培养青年教师上,缺乏计划性;

六是作为学校党支部的组织委员,不能积极主动协助书记做一些党建工作,尤其是培养和发展新党员是组织委员的工作职责,我在这方面几乎没做工作。

篇4

后勤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且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工作科学化开展的重要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现有问题,并探讨了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

近年来,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后勤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工作内容庞杂,要想冲破固有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必须深刻意识到现有问题,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进而形成科学、有效、一体化的后勤管理新模式。

一、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概述

(一)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意义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目标是运用相应的管理手段及原则,保证各部门协调配合,员工努力工作,企业处于协调统一运转的状态。在电力企业中后勤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并通过合理的协调措施在员工之间形成了有效的沟通平台。并且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内部管理,梳理各部门及整体工作流程,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后勤管理是电力企业的基础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深刻领会到了后勤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协调相关工作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管理理念创新意识不够,电力企业改革进程加快,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后勤管理理念创新意识不强,一味地推崇传统管理作风,管理工作内容落后;

2.后勤管理工作中缺乏监督机制,后勤管理工作庞杂琐碎,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疏导与监督,但是现有大部分企业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后勤管理工作出现松散的状态;

3.相关服务水平不达标,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电力企业在后勤管理中增加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但是各种配套环节运行不利,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下降。

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后勤管理日常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的创新手段完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例如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内容建设方面,应包含如下具体内容:首先设备资产方面,这部分内容较为庞杂,其主要包括各部门的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具体管理过程中可实行一室一档的方式进行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每个科室的设备运行及维修信息全部呈现在管理平台上,并保证呈现的直观化与清晰化,方便工作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办公事务方面,其主要包括会议准备、餐饮服务、预算和清洁事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能够将具体内容进行合理分化,并在时间节点上做好充分地衔接,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后安全保障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相关车辆、安保人员及具体安保计划的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中将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确保资源利用与安全效力的最大化。

(二)健全后勤管理信息化监督体系

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实施后,多采取细化管理的措施,整个管理工作呈现各细化部分的有机配合,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是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如果出现其中某一环节的失效,必经影响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加强监督工作的力度。例如实行后勤管理监督责任制,成立监督小组,对后勤管理的细则进行实时监督,项目进展过程中定时开展例会,主要负责人对管理项目进度与落实情况进行汇报,并要求每一项工作完成后要上交述职报告。同时,建立责任制原则,每项工作开展前确定主要负责人,以此提高监督效力。

(三)加强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宣传与推广

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宣传与推广有利于加强电力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重视,为推动其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时要注重宣传与推广工作的实施。例如电力企业建立内部网络交流平台,将后勤管理工作的总体计划及信息化特色通过内部平台进行宣传,并设置意见反馈栏目,鼓励员工建言献策。同时利用内部发行刊物,面向公司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征稿,稿件内容以员工对信息化管理创新的体悟,以此起到宣传与推广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既符合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又顺应了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中,电力企业要注重完善整个管理系统内容,并配合健全的监督体系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以此提升工作的整体效力。

作者:李子游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碧龙.探究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J].科技风,2015,(10):276-276.

篇5

关键词:高校;绿色素质;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娟(1979-),女,满族,吉林柳河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讲师;周冠辰(1978-),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助教。(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绿色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z1221-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07-02

绿色素质教育是培养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高级科技人才的教育。绿色素质教育的特色是突出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不仅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环境知识、生态伦理以及生态智慧等方面的内容,更侧重于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学生的素质在环境知性、理性与德性方面得到升华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

高校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标志,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及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积极开展绿色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地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强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高校绿色素质教育的内容研究

绿色素质教育又称可持续发展教育,其特色是突出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是逻辑上互补、知识上叠加、智慧上整合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而绿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概念则较好地回应了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绿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道德及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环保意识教育五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源泉。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造就创新型人才能力的竞争。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将直接关系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大学生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应试教育来评价大学生,片面强调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知识面狭窄,实际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足。这样,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差、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出现高分低能的可悲局面。

2.绿色道德观及法制教育

道德及法律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人的道德法律素养自然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思想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管理方式的滞后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状况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滑坡十分明显。相对于道德教育,高校法制教育也存在着许多漏洞,从而导致目前高校的学生均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许多违法、犯法的事情在高校时有发生。

3.绿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积极有效开展是高校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和保障。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大学时期是身心逐步成熟的时期,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缺乏会导致他们内心新旧思想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目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身体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由于存在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导致的亚健康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将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幸福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是有发生,所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面临着严重危机。此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及人际关系能力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前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无法正确对待个体与群体的利益,以至于毕业步入社会后无法较好地承担工作和社会所面临的压力和责任。

4.绿色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正常教学工作、保障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高校中危害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就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5.绿色环保意识教育

绿色教育中的环保教育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思想的形成。目前,由于受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不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环境素养不高,有关环保的基础知识相对匮乏;环保行为和习惯有待加强。

二、高校绿色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研究

1.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

践行绿色素质教育有多种渠道。其中,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是高校实践绿色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绿色观念及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将涵盖绿色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覆盖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课程整合和资源共享使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融合。

首先,要重构完善的具有通识性、创新性及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平台,使之适应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优化课程结构,将专门系统的“绿色”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使学生在高校四年一直接受绿色教育的熏染和启发,最终使得绿色意识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如开设“绿色心理学”、“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道德观及法制教育”、“环境保护基础”、“环境与发展”、“保护我们的地球”等课程,使得各专业各课程都有“绿色气息”,全面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2.开展绿色素质讲座及绿色教育主题活动

素质讲座作为实施绿色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应该得到规范和固化。围绕绿色素质教育的涵盖内容可以开展一系列素质讲座来提高学生的绿色素质。比如开设有关生命安全、大学生恋爱观及人生观、环境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讲座。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践行绿色素质教育。通过在特殊的日子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在世界地球日开展有关呼吁学生保护地球的主体和宣传活动,在世界爱眼日做一些针对当前大学生眼睛健康的宣传及主体活动,在全国消防日进行一次消防演习等。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可以不断深化学生的绿色意识,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绿色思维和行动习惯。

3.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通过项目驱动以及竞赛驱动的“双驱动”教学模式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社以及工业模拟仿真研究室等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为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竞赛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比如,经常针对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得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三、结语

绿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绿色道德观及法制教育、绿色健康教育、绿色安全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意识教育五个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长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具有完善人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宇艳.透视“绿色大学”倡导绿色素质教育[J].环境教育,

2009,(8):47-48.

[2]许涛.浅论“绿色素质教育”发挥高校育人的合力作用[J].经济师,2003,(10):94-95.

[3]简锦沂,陆有成.创建绿色学校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J].广州环境科学,2011,(12):4-8.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M24 文献标识码:A

1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常见问题

1.1 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第一,安全意识不够,责任不强。对于大对数人而言,只要不发生重大的事故,就是在注重安全生产,其实不然,虽没有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但却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可预计。企业员工常常是抱有“侥幸”的心理,不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为日后安全生产埋下隐患。第二,就是在检查过程中,很多人就投机取巧。机械检修人员常常凭借经验断定机械的好与坏,专业上的东西都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的使用安全工器具,由于一时疏忽而酿成的重大事故,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执行力不强

目前大多数的供电企业都把重心放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对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不够重视。当出现问题时,只是针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处理,治标不治本,管理者都不能按照规定严格的执行,更何况是企业内部的其他人员;也有一些是,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但是一层层一个个部门执行起来,到最后都走了样,很少有人能按照领导的要求去注重安全生产实践工作。这就导致了大量安全隐患因素的存在。

通常来讲,由于上下监管责任不到位,各项指标不合格,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故及机械检修等状况不能有效的进行分析处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及时的掌握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能够了解第一手材料和情况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应对。第二,工作人员对现场的实际情况不能合理的做出判断和分析,调查不够彻底。第三,在发生问题时,习惯性的相互推诿,不能很好的认真负责对待加以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能有效的协作。第四,当发生问题时,怕得罪人,习惯性的走人情,走形式,敷衍了事,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使得一些人存在侥幸,屡犯不改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

1.3 反违章工作不严、不力

这里所讲的反违规违章是指行为性违章,管理性违章,装置性违章三种。三者同属于习惯性违规违章,即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经常性的出现某一固定的但却习以为常的违规违章行为。主要变现在以下的一些方面:第一,领导干部害怕以严治理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影响干部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二,严格管理,影响“收入”,一些领导者,大事情怕得罪人不想管,小事情碍于情面不愿管,导致检查监督不到位,力度不够,长此以往姑息纵容了违规违章现象的发生,使得此类事情得不到遏制。

1.4 安全生产考核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领导,即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又不能起到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经济杠杆。它主要表现在:第一,奖罚制度不明确。大多数都是以罚为主,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加以解决,只顾发生事故结果所造成的严重影响,不能了解发生事故的原因。责任不到人,违规惩罚相关人员,严重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第二,考核制度不严谨。有些考核制度年年如此,涉及的范围很窄且重复率比较高。第三,员工管理不善导致待遇不公。很多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事,工作态度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然一些员工却做事不认真,投机取巧,懒散怠慢工作,但他们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却是一样的。这就导致了不公平待遇的出现。

1.5 安全工器具管理不严

安全工器具管理没有按照“择优选取、正确使用、定期试验、定期报废”的十六字方针来执行。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1.6 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第一,党员干部不能发挥有效的带头作用,使得基层组织工作不到位。第二,领导干部管理才能差,针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三,先进模范起不了表率作用,只是空挂名头,不办实事。

2加强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树立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

第一,做好加强教育安全意识工作,主动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针对不同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培训。将安全意识责任到人,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第二,将资金,重心开始转移安全生产方面。加大安全基础教育工作,积极指导员工干部要将安全管理持续长久的开展下去,时刻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观念。

2.2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安全责任制

各级电力供电企业的安全工作监督体系,应能正确地理解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地落实分解到企业员工,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到位,以制度与考核的约束来开展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2.3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加强现场监督,严格遵守各项安全制度

首先,要切实履行好安全监督职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监督职责到位、基础工作到位,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班组是生产的第一线,必须保证现场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通过制定简明详尽、操作性强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养成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

结语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工作,必须把其作为一项经常化、日常化的基础工作来抓,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电力生产事故大多是能够防止的,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将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汪晓岩.电力线系统模拟[Z].

篇7

【关键词】专业核心能力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一、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早在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种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借用“核心能力”的定义,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专业领域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是该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具备从事该行业可以被信任的工作能力。简单地说,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特有的针对本领域的能够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课程设计不够合理,在校实践机会过少,使学生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来适应工作实践。应用性与实践性是应用本科教育的另一特征。由于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教师很少带领学生考察参观访问企业,真正能进行产学研课题(项目)合作,并且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少之又少。同时,国家推行岗位证书制度,企业多要求学生能取得营销岗位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调查分析师、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等,目前学生能考取含金量较高的证书比较少。

(2)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变能力有待提高。综合素质决定了其岗位应变力,企业最看重“独当一面”、机智灵活的营销人才,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思维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调查发现,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多擅长于单一岗位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强,能真正胜任高层次营销管理工作的人才十分稀缺。

(3)师资与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影响了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与实践设备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其建设情况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都有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但从目前的程度上来看,多数院校的师资和实训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虽为教学型学院,但其人才培养定位应区别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将其确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类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形成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二是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三是在素质方面,要求非专业素质全面提升与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根据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能力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中等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尤其是营销策划执行人才方面,具体的能力要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注重综合性和素质性教育。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指“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培养的模式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市场营销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建议

(1)以就业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针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即根据就业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实现对应用型本科营销人才的科学合理的定位。立足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

(2)分析企业营销岗位能力,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设置体系。为培养营销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就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以更准确地把握核心应用能力,这也是优化营销专业课程结构的前提和依据。根据调查得知,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必备的心理素质、管理能力、业务能力、统筹能力等。因此就需要对目前营销专业课程的现状,对已设定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梳理,突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人才培养的本质,抓住关键问题,做出特色,同时使得课程结构既有系统性、综合性,又有灵活性、创新性,同时还要保证课程设置整体思路的合理性与协调性。

(3)通过“团体辅导法”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团体辅导法”是在建立一个可以信任的团队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事件或话题,分享每一位成员的思想和感受。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市场营销单项――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采取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脑力震荡等方法使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暗示、模仿、参与,促使个体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预防和解决问题、激发个人潜能、改变态度和行为的一种知识和技能。

篇8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嵌入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阮卫华(1977-),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江苏南京21116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33-02

“就业难”与“招人难”是近几年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一种现实矛盾。目前高技能软件人才的稀缺,企业对软件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软件专业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这要求高职院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企业、院校三方共赢的互动态势。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面向社会的人才需求,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增设了软件技术(嵌入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面向嵌入式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界定

1.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概念。嵌入式人才培养就是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嵌入更多的实践应用,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密切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集成的一种人才培养过程。

2.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实践教学摆在更突出显著的位置上,创造有利于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条件,营造一种浓烈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新思想、新观点中得到发挥和实现,在实战中成长自己。“实践”和“创新”是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主要特点,实践是整个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而创新的思想则贯穿了整个嵌入式教学的始终。

3.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意义。摆脱原有的高职软件技术教育和产业的发展相对脱节的现状,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将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互嵌入,理论学习中嵌入实践内容,专业实践中嵌入理论学习。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嵌入式软件技术教学方面积极主动地与地方企业联系,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仅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使企业能够快速招聘到实用型人才,实现了校企共赢。

二、目前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现状

1.培养方向模糊。传统的高职教育忽视培养学生认知未来就业环境的能力,以致学生毕业后感到学非所用,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对职业环境的不适应,如频繁跳槽,迟迟不能找到合适工作,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毕业后迟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2.课程设置随意。由于传统高职教育对学生就业的培养方向不明确,使得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其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搬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最后造成学生学习理论多于实践,什么都是似懂非懂。二是看市场行情,市场上现在流行什么软件,学校则安排相对应的课程,使得学习课程不系统。学生普遍反映学的内容不少,但毕业后能用到的不多,并且软件这个行业更新快,使得有时学生在学校学的软件等到毕业又已经被淘汰。三是教学重点放在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面,培养的学生缺乏基本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测试、部署实施的基本能力,缺乏对软件开发过程所需的系统理解能力和标准化执行能力。

3.实践教学短缺。传统的高职教育对于软件专业的教学重点更多的还是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方面出发,没有考虑到软件专业的实践意义。比如说一门JAVA语言的讲解,传统教育讲解就从java数据类型、运算和控制语句、类和对象、容器类和组件类、线程的应用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学生即使学完,也只是单纯学到了JAVA语法知识。因为缺少项目实践的应用,这门课学习下来,学生对于一个软件开发流程还一知半解,所以即使将来工作也并不能将在校所学真正用到实践中。

4.双师素质不高。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本身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就进入教学岗位,没有实际软件项目开发工作经验,业务水平不强,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也不能联系实际;还有一些老教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结构比较陈旧,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对照书本,照搬理论,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5.社会辐射能力低。部分高职学院要么定位不准,脱离不了学术型框架;要么受师资、实训环境的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同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错位。学生毕业参加工作总感觉三年的学习临到工作是学非所用,行业适应过程较长。

三、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实施

1.嵌入式专业的定位。作为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软件(嵌入式)专业制订教学计划上抛弃传统教学理念,考虑到将来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软件应用开发方面,而以软件开发流程所对应的专业岗位来确定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见134页图1)。

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软件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一个特点就是软件更新速度十分快,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的软件,等他们毕业以后就有可能已经跟不上最新的要求,所以学院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点加强学生对一些基础课程的掌握,同时根据企业对软件的最新要求设置一些适用课程。图2是基于java程序员的岗位课程链示意图,在课程的安排上考虑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部分:职业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岗位技能课程和企业顶岗实习,以模块化、组合化、阶梯化的方式安排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课程知识,并培养软件应用能力。

3.课程教学。软件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通过企业嵌入培养,促使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就业渠道,优化就业质量。学生大一、大二上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自第四学期起,主干核心课程由企业嵌合培养,体现形式如下:

第一,组织安排。由学院信息技术系和南京乐游游软件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乐游游定向培养班”项目小组,负责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学习的动员、组织、生活、教学安排,进行企业实战项目生产性实训的开发指导(见图3)。第二,教学模式。依托企业实际项目,融合岗位技能里的核心课程,进行实战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课改思路。推行“双导师”制,每门课程选派一位教师完成基础教学,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项目化授课,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指导,同时也可在参与项目化教学时进行知识储备和应用技能的自我更新。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做企业订单,完成项目实践,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软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第三,教学场所及时间安排。学生每学期前7周在学校完成非嵌入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工作。自第8周起,为便于教学和零距离对接,学生前往光华产业园,开始核心课程的学习。课程需要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采用了“开放式”实验室。这样对本校教师而言,除了上课时可在此传道授业,课间也可以进行教学准备及科研;对学生而言,课后还可以完成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验,尤其对于勤奋好学资质较高的学生,提供了更有利的学习实践场所。第四,考核形式。考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技术(嵌入式)专业考试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应用能力为导向。期末考核从两方面体现,企业认定的合格者,获得企业颁发的合格证书;优秀者,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学校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考试情况,给以相应成绩。

四、结束语

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是工学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保证,也是毕业生与社会实现无缝接轨的一种体现。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该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嵌入式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篇9

一、环境育人是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于教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的育人环境是指学校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包括人文理念和校园美化、规划等在内的人工环境,是相对学生而言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质量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

1.环境与人。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环境育人是教育者按照育人目标要求,自觉能动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教育教学目标服务以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和艺术。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者必须依赖的、对人才培养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的各种环境条件因素的总和。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不同种类。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环境育人典故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人是社会的产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并且在环境的作用下会使自己的某些行为得以改变。如校风、校规、校容、办学条件、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社会影响等。团结奋进的环境能激励人进取,腐败颓废的环境,能诱使人腐化、甚至堕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2.加强人文教育,实现软环境育人。人文教育是学校育人的软环境。因此,高职教育要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适用型人才,就必须注重软环境建设。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培养的是适应型人才,是能够传承职业文化、创新职业文化的人才。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创新能力,也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学校育人的主旋律。否则,即使有再好的职业技能也会失去价值。而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人文环境能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教育效力使学生提升做人品味,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转化,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环境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往往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建校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生源的文化基础较为欠缺。这使得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但在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中,要注意到环境育人是一个“慢时变”的过程。要避免因片面求大求快,片面重硬件、求效益而引起的负面作用,致使高职院校环境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

1.忽视文化建设。对环境育人功能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高职校园环境的育人效果。因为,任何校园文化环境都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辩证统一。显性的物质文化(硬件建设)是办学实力的张扬;制度文化可以保证教学秩序和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对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发挥着作用。而隐性文化正是在显性文化的强化、渗透、灌输中形成的。显性文化推动隐性文化,隐性文化又反作用于显性文化,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现在的问题是,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对校园环境文化底蕴认识的不足,致使两者的对立,表现可有可无或根本不了解其文化内涵而按部就班陈陈相因,没有创新意识,忽视校本特色;或只为了美化而美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绿化、亮化硬件上;或根本不顾及自身背景和特点,使能彰显校园文化底蕴、凸现育人特色的环境建设显得杂乱无章,松散无序。

2.整体观念模糊。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包括很多因素,不仅仅反映在表象上,更体现在内涵之中。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各部分共同发生作用,才能构成对人的行为、思想的影响,才能通过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和保障校园显性文化的建设。更由于环境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重此薄彼,有所偏移。要从整体性出发,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和育人特色。但是,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忽视了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重显性文化,好急功近利;轻隐性文化,以为徒劳无功。很多管理者不愿将力气花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长期才能见效的又确能发挥作用的隐性文化建设上,而愿意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物质显性文化建设上;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搞建设,年年搞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但却只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忽视了这些工作本身蕴涵的潜移默化、熏陶内化的育人功能;虽然订立了规章制度,却总是不重视制度的连续性,不重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因时而变,因人而变,这势必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失调。

3.缺乏人本理念。从一些高职院校的环境建设上来看,缺少教学用地、学生生活用地、体育场地、绿地与开放空间的现象十分普遍,建筑的功能分区不尽合理,一些建筑多为“应急”建筑,建筑地点的选择又多是“见缝插针”等问题也是随手拈来,所以造成功能区划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环境育人的整体效果。基础设施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的迅速增长,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这些现象和问题主要是缺乏人本观念的结果,致使环境建设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极大地妨碍了教育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高职院校环境育人的原则和对策

1.环境建设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环境建设必须以文化的先进性要求为宗旨,把是否始终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高职院校环境育人的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度量,深入揭示建设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的规律和特点。还必须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这是搞好环境育人的根本保证。环境育人强调先进性要求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帮助师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2.全方位、全员化建设环境育人氛围。一是要把环境育人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如前所述,环境育人的建设是一个“慢时变”过程,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为此,应该将环境育人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设计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高度重视,分步实施,加强建设,使学校文化建设具有连续性,努力形成底蕴深厚、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环境文化。二是要以人为本,全员共建。环境育人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而是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全体师生员工都有关系。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建设和创造自己独具特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并且不断加以充实和提高,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亮点,形成办学特色,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篇10

关键词:教师;创业型人才;责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193-02

长期以来,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只能被动地求职,不能主动地创业,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后,才去考虑创业的问题,以致形成了大学生”无业才创业”的错误认识。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大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1.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

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高校校园里“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社会上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时代,是高科技革命的时代,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每个有志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人都具有创业的精神,树立创业的志向。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由于个人兴趣的转变;有的是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更多的是想寻求自身更充分地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创造性活动、创造性知识将成为时代竞争的核心。知识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创造、积累与传承文化变成了资源、资本和财富,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造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拥有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谁就拥有未来。知识的首要载体是人,创新知识的根基是创新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造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

2.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变革的需要

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树立起既要就业也可以创业,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如今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教会学生的是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固有的经验,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断前进。托兰斯认为,如果学生让创造欲和求知欲强的教师来教,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更强烈。

3.国内一些大学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逐渐暴露出专业数目过多、教学内容过旧、培养模式单一、人文教育弱化等问题。许多高校既没有确立特色专业,也未能及时发展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李主其说:“基础研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校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清华、北大等院校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由于许多高校教学质量不高,基础研究能力较差,技术创新能力无疑受到严重制约。”

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出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象。当时,武汉大学的7名研究生凑了2 000元创办当代集团,开始自己的创业旅程。但是,我国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业开始于1998年5月,清华大学学生邱虹云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挑战杯”大赛上荣获一等奖。以此为契机,他与同学创办了“视美乐”公司。邱虹云研制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仪,该产品超过了电视的清晰度,价格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邱虹云和视美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史上的里程碑。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熏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以课程教育为主的模式。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倡导参与式教学。教师在传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除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以分析创业者的案例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业的激情,让学生从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得出经验。此外,开展创业教育讲座,请校友、企业家来校谈自己的创业感想,对学生的创业思想做出指导,这一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第二,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为了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空间,学校建立和开放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三,以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基本做法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创业园将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吸引入园从事科研活动、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如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了中小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提供专家评审、创业咨询、创业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孵化服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投资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并提供相关经营和管理的培训指导,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促进和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大学教师应承担的责任

创业型人才培养依赖于一批有献身精神、有强烈责任心、有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因为他们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并且具备将教学内容改造成实际课程的技能。因此,一方面,要寻求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来加速具备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的任课教师;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使各科教师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标准。

1.培养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责任心源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是师者永恒的承诺。大学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才会自觉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才会在工作中产生极大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教育。大学教师要担起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必须对创业的过程、创业的心理有一种直接的体验,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大学教师的责任包括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教育责任,就是教师按照创业教育的要求来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群体。教师对学生负责,就是对民族、对社会、对未来负责。教师的社会责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识别与改造所担负的责任。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以及使学生理解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个人和集体努力的意义。

高质量的教师和教学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人力资本”上要舍得投入。建立师生间有效的责任系统是及时将教师的工作、学生的成绩等信息向师生公布,以利于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对工作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责任教育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也鞭挞了不良风气。全国优秀教师、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过:“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而教学是维系这种联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蕴藏着深厚的科学创新的资源,因其深而艰,因其厚而难,也因其艰难才需要我们的执著、智慧和奉献。”

2.引导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