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建筑经济;住宅产业化;探究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当前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受传统旧时代观念影响,其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建筑施工管理水平较低、建筑施工方式粗陋、建筑施工企业受益率较低,而伴随着建筑施工活动的进行,住宅产业化已经成为当前不可避免的趋势,现阶段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管理水平和施工粗陋等缺陷,导致了住宅产业化进程中住宅施工工艺粗陋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本材料而且也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买房购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通过对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工艺和管理技术的改革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收益,进而改观当前我国粗陋住宅产业化道路做了简单的讨论,分别为以下几点。

一、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现状

现阶段我国多数建筑施工企业规模发展迅猛,但是单位建筑企业效益却较差,集中表现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筑经济困难。这种困难现状的造成,一方面是社会科学技术等客观原因,更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粗放型经济体本身造成的。一直以来建筑施工企业依靠“类能源型产业”的先天优势,在占据大量客观建筑市场订单的同时,虽然单位利益较低,仍然可以取得较为丰厚的利润收益,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对于粗陋式的建筑施工管理以及粗陋的建筑施工工艺,一直保持着随之发展的态度,并没有予以太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建筑基础材料价位的上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受到猛烈波动,在新的形势下,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开始了探索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科学发展途径的探究。

二、住宅产业化的建筑施工方向探究

随着工程原材料的涨价广大建筑施工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开始考虑通过改变质量,来解决能源提价和利润之间的矛盾。其主要的做法就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来从产业性内部来找到良性的改良方案进行企业利润的在提高,其中住宅建筑方向提出了新的产业化探究。住宅建筑作为一项面向广大购房业主的特殊“商品”,就其切身生活需求功能被列为该项商品的第一位,因而建筑企业在进行有关住房住宅的建设时候,更应该的考虑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的合理设计,更多的加入现有时尚潮流因素来提高住宅建筑的个性,突破传统住房建筑一成不变的旧有模式,在新的形势下突出自己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建筑风格的再塑造和再模仿,从而提高住宅产品的吸引力,来改变住宅产品粗放单一的结构,从而解决当前能源价位上涨和利润降低的关系。第二个方面,通过不断的开辟新的商品住宅品种,来刺激消费者市场。由于当前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广大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旧比较初级,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并不高,同时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从而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注意对房地产周围增设一系列相关产业例如零售业等,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通过新的统一化建造在新的形势下突出建筑住宅房屋的多功能性来弥补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利润流失。

三、关于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问题的补充

第一,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其中住宅产业化的具体操作过程又具体分为六个环节,即建筑施工企业获得土地、规划和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通过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来进行六大环节的再分化,从而进一步的分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引入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建筑设计,从而在降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的同时,更大程度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提高建筑经济的获益,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多方面核心技术人才,才是其长远目标。第二,住宅产业化的提出在我国比较晚,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原材料价位提高,才导致了住宅产业化思想的流行,由于出现较晚其住宅产业化的构想还存在着一系列缺失,这些缺失导致了在实际操作实施中困难重重,精品住宅和高档住宅的建造数量较少。纵观我国当前市场发展形势,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国家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精品住宅的住宅产业化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而广大住宅企业通过住宅产业项目的再发展可以在新的能源原材料价位上涨的过程中,有效的解决其利润减少,实现单位收益的提高,并且不断的吸收先进的多方面人才,开发新的建筑风格精品建筑,来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和人均消费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现有住宅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广大人们对住房的新需求,而不断价格上涨的原材料也督使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改变现有粗陋的施工工艺和管理理念,积极朝着是实施精品住宅建筑为主的住宅产业化方向发展,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分配,才能够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提高单位企业建筑施工的收益,从而总体的提高企业的建筑经济回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并且在发展中注意新型专业化人才的吸收,在精品住宅产业化的途中培养出核心的竞争力才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兴国,于麒.浅谈建筑经济和住宅的产业化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2,06:6.

[2]邵萍.谈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232.

[3]施月萍.浅谈建筑经济和住宅的产业化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6.

篇2

【摘 要】文章介绍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建筑生产及施工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建筑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推进。BIM技术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种,已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在我国建筑业逐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 BIM;建筑工业化

BIM 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制造行业集CAD 、CAM 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 与STEP 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

1.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优势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运用BIM技术,建筑师作设计的过程,就是建造一个“真实”建筑的过程。这个虚拟的建筑模型,包含了大量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特征等信息,是一个包含了建筑全部信息的综合电子数据库。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智慧的建筑模型中,建筑可以任意的输出平面、剖面、立面,以及各种细部详图、建筑材料、门窗表,还可以输出预算报表、施工进度等等。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建筑3D CAD软件日趋完善和成熟,在提高设计质量、缩短时间、节约成本等方面,有着2D CAD软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BIM建筑技术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 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而且模型信息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健壮性。在建筑生命期的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

2.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目标

2.1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互联网+”建造技术主要包括建立在BIM云平台上的工程项目设计、复杂节点结构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内外装饰与幕墙的深化设计、工业化建筑部品构件设计、还包括应用BIM技术绘制详细施工方案设计图等等。例如,远大住工集团在整体厨卫、成套门窗等技术方面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并建设了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为主的工业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建造体系。中南建设集团装配式剪力墙体系装配率及预制率高,构件可采用预制构件流水线生产,经济性较好。

2.2在施工过程管理的应用。基于BIM模型的安全施工与敏捷施工过程的模拟、精确测量放样、精确工程数量统计、精确采购清单计划的编制、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工程项目竣工资料与模型的移交等,都能够给公司和项目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效率,很容易被项目管理者和工程师们所接受。

3.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3.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建造更“绿色”的建筑,而“长寿命居住”是最大的“绿色建筑”。对我国而言,“绿色建筑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从只强调结构预制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既是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产业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3.2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通过BIM信息化技术搭建住宅产业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支持,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3.3更加有效的提高设计质量。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分工比较细致,一个建筑物的设计需要由建筑、结构、安装等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协同完成。由于各个工程师对建筑物的理解有偏差,专业设计图纸之间“打架”的现象很难避免。将BIM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计算机将承担起各专业设计间“协调综合”工作,设计工作中的错漏碰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意义在于能够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4.结论与建议

支持基于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建筑工业化全过程实施与管理现状,应以BIM、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驱动,通过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与应用集成的方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BIM平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实现管理信息化、过程平台化、信息共享化、应用通用化,提高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性能和效率,提升整体质量。

持续推动建筑工业化。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积极推行建筑全装修,鼓励新建建筑一次b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樊则森,李新伟.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BIM方法[J]. 建筑技艺. 2014(06).

[2] 李甜. BIM协同设计在某建筑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3] 王钊. BIM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4] 王加峰. 建筑工程BIM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篇3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建筑经济;效益;节能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趋缓,房地产存量居高不下,建筑经济疲软,曾经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不能在良性发展轨道运行,陷入了全行业的低迷状态,面临着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局面。这种状况,对全行业来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使建筑业走出困境,这是理论界和建筑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的措施之一,就是不断通过技术升级逐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讲,就是加快建筑企业的现代化步伐,以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带领建筑行业的转型,有效改变建筑业“多而不当”的状况,促使建筑行业推陈出新。相应地,实现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大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力度,加快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宅和绿色建筑,打造战略型支柱产业,逐步提高建筑经济的效益。

1住宅产业化的涵义

住宅产业化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能耗,促进房地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实现前提是标准化。由于在控制建筑能耗和提高房屋质量等方面的显著作用,住宅产业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标准化。从建筑的构造要素上讲,建筑模式单元化成为当前的典型模式,产业链上的各个开发机构制定适合自身或者不同建筑产品规模的标准,对不同的设计户型构造进行探究,从而满足建筑标准和建筑实用性,设计和建设成为无缝对接的整体。通过这样一套建筑结构模板,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土地面积、建造成本、管理成效、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最优的方案,实现了建筑的标准化运作[1]。

2)各关联企业的活动系统化。将住宅生产的一系列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中包括开发、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售后等环节,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销售、服务的一站式组织形式。与一般的住宅生产经营方式即先投资、再开发、后设计和施工,最后进行售后服务这种分离式的方式相比,将住宅这种最终产品定位为住宅产业化的目标,并运用一站式的经营模式,使各生产要素相契合,减少中间多余环节,使资源得到极大地利用。

3)住宅产业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现代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进而应用于住宅建设,使住宅产业化具备巨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就是管理现代化,在住宅建设过程和后期运营服务过程中,注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促使住宅产品增值。

4)工业化建设模式。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住宅工业化,用工业化建设模式代替传统的“秦砖汉瓦”式手工建造模式。通过工厂化生产提高构配件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从而减少现场湿作业,简化现场操作,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住宅质量和性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2]。

2我国住宅产业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虽然得到了快速成长,成绩斐然,但是相比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有着显著的差距。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和标准,住宅产业化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我国除了市场认知低等宏量因素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巨大,环境遭到了难以循环再生的破坏;2)质量普遍处于低标准状态,工厂化率及劳动效率也比较低;3)跨行业沟通少,缺乏共同的信息平台,同时缺乏基础性研究及研究的可持续性;4)没有统一的激励政策,建筑产业化的差异性结构、技术体系和模数化、信息化、标准化的需求已不能被现有的标准和规范满足;5)政策和技术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系统性的实验和研发基地十分匮乏;6)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并且示范性工程也少之又少;7)集成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相关产业的产业化链条;8)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建筑企业依旧坚持传统的观念;9)高校和研究机构没有设立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缺乏职业培训,缺少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3住宅产业化对建筑经济的影响

3.1住宅产业化有助于建筑经济效益的增长

住宅产业化以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生产集约化和经营规模化,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以大量高性价比的住宅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同时提高建筑经济效益,使房地产业重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从目前的住宅供求来看,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住宅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我国的房地产建设与运营维护体系仍较落后,住房供给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依靠住宅产业化解决我国的住房供需矛盾,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传统的住宅建筑模式向高科技,无污染,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转变,这也是保证建筑经济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3]。

3.2住宅产业化推动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的住宅建设仍存在着“多而不当”的问题,住宅竣工量大,但是户型比例安排的不协调,价位结构的不合理,产品品质的不完善造成了居民的满意度不高。并且我国建筑科技含量很低,至今沿用的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简单的再生产,不利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住宅寿命上来看,我国住宅的平均寿命不足30年,住宅的“短命”造成我国建筑业庞大的浪费。因此,切实改变传统的住宅生产建造方式,以住宅产业化作为可信赖可依靠的有效途径,指导我们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4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措施

4.1以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要实现住宅产业化,关键在于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和大力开发先进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幅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将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向集约型的经营模式,依靠住宅建设的技术飞跃带动产业系统的发展。

4.2以合理适度的政策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住宅产业化是与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产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所以其发展的全过程极其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以住宅产业的监督者与引领者的身份,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全面调查研究,促使住宅产业各方的利益关系透明化,加快住宅产业化。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已经提出了“要制定有利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住宅产业政策。以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搞好住宅建设的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4]2006年建设部进一步提出“积极研究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探索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推进机制、政策措施,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住宅产业发展模式和因地制宜的住宅产业化体系”。[5]此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可以说,住宅产业化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明确具体,现在更加需要地方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配套措施,调控住宅市场消费,建造优质住宅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建设企业要致力于提高科技含量,完善住宅功能。但在现阶段,可能会由此带高生产成本,降低即期利润,故而导致开发商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管理属于间接管理,即由政府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引导、指导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鉴此,政府应大力支持住宅产业化,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调节、规范房地产行业。

4.3增强全装修的推广力度

目前,简易装修的毛坯房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居民购房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二次装修,而二次装修必然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且房屋的安全性降低,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全装修使装修模式由分散化向集约化转变,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二次装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符合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全装修使整个家装产业体系系统化,促进住房建设从设计到交付的各个阶段所有参与者的优胜劣汰,加快行业洗牌,利于政府监管。可见实现住宅全装修将是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4.4以规划设计为先导完善标准化体系

依靠住宅设计和建立住宅的标准化体系,实现住宅的产业化。设计的标准化并不代表是雷同的设计,而是指住宅设计标准化、建筑施工标准化、部品标准化等住宅建造的标准化生产。不可否认的是,住宅设计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与先导。从宏观上看,掌握城市的总体规划,引领城市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严格控制土地以及规范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微观上,住宅设计应因地制宜,设计合适的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住宅的各种配套工程。

5结语

住宅产业化实现了从建造房子向制造房子的转型以及房地产发展模式的升级转化,提高节能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对建设单位而言,极大地缩短建设周期和降低建造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包括技术、产品等在内的一切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生产要素,会有设计模式、生产建造模式、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带动整个房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伴随着住宅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从投融资到项目运作,再到交付后的使用、装修以及物业管理等,都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不断催生出若干个新兴市场。

参考文献:

[1]殷霞.解析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J].门窗,2013(2):339.

[2]李忠富.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步骤、途径与策略[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1):93.

[3]邵萍.谈建筑经济和住宅产业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232.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72号[A].

篇4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实行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

1、住宅产业化是解决房屋质量问题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质量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普通老百姓对住宅质量的认识,仅停留在砖缝是否横平竖直,门窗安装是否无缝隙等施工质量的水准上。现在人们对住宅质量的要求,已经从施工质量提升到使用面积比如空间布置是否合理,客厅的开间多大,居住是否方便舒适等内涵丰富的广义质量上。传统的住宅生产很难满足这种要求,只有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住宅性能,才能为老百姓提供满意的住宅产品。

2、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方式转变的根本

我国过去几十年中住宅建设的技术和手段一直比较落后,住宅作为商品的生产,仍然比较粗放。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的需要,必须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变“现场建造”为“工厂制造”、变湿作业为干作业,减少绑扎钢筋、架设模板和临时支撑等繁琐及笨重的工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缩短工期。

3、提高资金的周转利用率

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采用标准化设计,部品和构配件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大缩短住宅产品的生产时间,提高资金的周转利用率。 资本流动速度越快,投资回报越高,所产生的效益远比劳动密集型运作高得多。

二、我国住宅产业化程度低的原因

1、雇用农民工成本低

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力非常便宜。在当前的住宅建设方式下,雇用农民工的成本很低。相对而言,做产业化住宅的一次性投资非常高。显然,在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方式比技术密集型的建筑方式成本更低,所以住宅产业化程度较低也是一种市场的选择。在未来面临农村经济条件好转,出现民工荒,农民工工资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工业化住宅的优势将会显现,住宅产业化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住宅开发量分散

目前国内住宅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开发量却非常分散。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从2003年到2006年,我国每个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平均新开工面积分别为:1.181万平方米、0.809万平方米、0.980万平方米、1.097万平方米;年平均完成投资额分别为:0.183亿元、0.149亿元、0.193亿元、0.232亿元。此外,资料显示,美国2007年前房地产企业十强市场占有率是41%,中国房地产企业十强占有率只有7.5%。可见我国当前整个住宅产业集中度不够,缺乏整合。

3、缺乏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支持

住宅产业化的整体推进需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套政策,但当前住宅建设体系、部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激励机制,这一方面导致政府在推行住宅产业化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掌控手段,另一方面不能有效的调动社会各界广泛积极参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4、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

IT、汽车、家电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证明,一个产业腾飞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住宅产业化市场只有借助资本的推动,产业化的规模才会迅速加大,产品成本才会随之不断降低,市场才会认可这类产品,住宅产业化才会被广泛接受。当前住宅产业化市场还没有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不够,限制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5、住宅技术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

当前,我国住宅产业技术发展单一,配套不足。以我国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深圳为例,深圳目前住宅技术的发展还是以单项技术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还没有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尤其是一些钢结构住宅、装配式住宅以及新型的建筑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以及相关的一些规范标准。

6、住宅部品工业化水平比较低

当前,我国住宅部品的配套、通用性比较差,生产的规模比较小,住宅部品还没有形成系列化、工厂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住宅部品生产跟不上住宅建筑体系集成的要求。在实践中经常存在新的建筑体系难以找到适合于该体系的配套部品。

三、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1、标准化

特别是要充分理解模数协调标准对住宅生产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逐步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模数协调》的系列标准靠拢。

2、新型的、工业化的建筑结构体系的广泛应用

建筑结构体系是标志一个国家经济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逐步形成目前的以钢结构、钢砼结构、木结构等为主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使得住宅的建筑体系朝着安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3、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住宅部品的开发、生产和供应

住宅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保证住宅部品功能与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

4、现场施工的技术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住宅产业相关企业的专业化优势,将土方施工、结构施工、水电施工、装饰施工等分包给具有专门设备和技术优势的专业公司,以多、快、好、省地提高工程的建造质量。住宅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工业化导致了“三省二高“—— 省时、省力、省消耗、高品质、高质量。提高了住宅的综合质量, 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降低了住宅成本。

5、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效益

在住宅全寿命各个环节掌握一个“核心“、三个”原则: 一个“核心”是指保护地球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三个“原则”是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再利用, 即:其一,节约使用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土地资源等各类资源;水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再生利用;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太阳能、风力、地热)等。其二,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主要包括适宜的室内温度、无害的空气环境,以及室内外的声、光、振动等环境;其三,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和谐,根据用地条件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改善景观,与地区社会相和谐等。

6、积极开展住宅产业发展的预测和预警工作

主要包括:住宅现状调查、评价和住宅需求预测和预警,住宅建设经济能力评价和预测,住宅建设技术途径的评价和预测。

7、开展住宅开发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

这是住宅开发企业面对住宅市场激烈竞争和需求细分化的必然选择。将制造业大规模定制引入住宅的生产:把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

8、技术集成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的设计内容也随之复杂化,技术的纷杂和层出不穷, 促使许多技术成为独立的专业,专业化的细分反映出住宅“精密程度“的提高,是现代设计突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所有的专业集成到一个住宅中来才能组合成一个好的产品,住宅的品质最终取决于先进技术的集成程度。

9、提高住宅建设科技含量以及“四新”

大力提高住宅小区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 技术的应用, 全面提升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住宅功能、工程质量、物业管理水平,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结束语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可推进我国的住宅建设,通过当代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可促进我国住宅建设的现代化以及产业化,从而满足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保证我国住宅建筑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华君.浅谈如何推进住宅产业化[J].上海房地产,2007,(11) .

篇5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黄帝宅经》有言:宅者,人之本。可见住宅乃是人们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基本要素。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保障性住房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理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可以预见, 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公共租赁住房将会大规模的推广建设,如何转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更有效率的建设高品质公租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正悄然兴起的住宅产业化则为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如何实现住宅产业化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化的建设方式,提升公共租赁住房的整体水平,已成为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1.公共租赁住房与住宅产业化

1.1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也益发显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9年适时调整了保障性住房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类型之一,将公租房放在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列的位置。至此,公租房建设开始在我国拉开帷幕。随后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公租房,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可以预见,公租房的大面积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1.2住宅产业化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关系

1.2.1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定义为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成型的住宅建筑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住宅部品为基础,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普及,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又引入“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及“绿色化”的价值理念。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将不断丰富、完善。

1.2.2住宅产业化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关系

公租房建设比重日益曾大;同时,住宅产业化从理念到实践也一步步走向成熟。一个是有着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建设成果,一个是先进高效的技术手段,二者的有效结合,无疑会促进共同发展。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住宅产业化与公租房的关系

2.产业化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必要性

2.1.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面对建筑能耗所占比重的节节攀升,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课题。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规模建设的公租房首先要成为节能房,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而住宅产业化的内在含义,即住宅体系标准化、住宅部品化、住宅生产工业化、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住宅协作服务社会化,每一方面都与“四节一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以产业化的方式建造的公租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1.2打造百年住宅的要求

城市住宅寿命周期的长短不仅关系到社会资源节约与否,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环境污染和产业的可持续、每个个体的财富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关系到民生大计的公租房更是有打造百年住宅的要求,无疑给住宅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从建设技术手段上寻求新的突破。而住宅产业化方式将大量的湿作业转移到工厂内,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整体设计、标准生产、装配式施工,提高住宅的建筑质量,更易于实现百年住宅的目标。

2.1.3降低成本的需求

公租房的大规模建设必然引发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国家财政拨款有限,市场融资困难,必然要求节约成本。

而住宅产业化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机械化施工,可减少大量的劳动力,节约人工成本;同时工厂化生产可大大缩短建设周期,减少时间成本;而针对公租房面积较小,户型相对简单的特点,进行标准化设计、系列化生产、一体化装修,加之公租房的大量需求,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批量供应,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工程成本。

2.2可行性

2.2.1 政策扶持

国家为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住宅产业化的产业政策,对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10年以来,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深圳等不少地方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住宅产业化工作。北京市更是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等鼓励政策,要大力推进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

在公租房的建设方面,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从政策上支持公租房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从用地、税收、资金等方面支持公租房的投资建设、运营。

2.2.2需求保障

从公租房的定义知道,公租房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消费者只是以一定价格租住。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公租房探索产业化建造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因其惠及大量的中等偏下收入的夹心层群体,可形成大量的市场需求,从而使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公租房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3.公共租赁住房的产业化建造方式

3.1产业化方式建造公租房的制约因素

以产业化模式建造公租房的制约因素也可以说是住宅产业化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技术落后、标准缺失、部品不完善、产业链不成熟、工业化水平低、成本高居不下等几个方面。

3.2产业化方式建造公租房的途径

(1)树立公租房建设新理念

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一样,想要成功发展住宅产业化建造模式,首先需要树立公租房建设的新理念,使政府部门、企业乃至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产业化模式建造公租房可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民动员,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群众消费拉动的全民参与模式,更有力的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快速高效建设高品质住房。

(2)完善住宅产业链

公租房的建设不同于一般商品房,因此需要针对公租房自身的特点建立涵盖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生产经营的住宅产业化模式,保证产业链节点之间形成有效需求,促进公租房的有序建设。

住宅产业链

(3)发展与公租房相适应的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

针对公租房建设特点,发展符合其要求的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实现高效、低耗、省地、节能、环保、健康的建设目标。

标准化设计技术: 更新设计理念,改变传统住宅设计方法,考虑住宅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包括标准化生产、绿色施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在内的整体设计技术,编制标准化设计图集,进行组合选用;

工厂化生产技术:各地根据当地条件及公租房特点编制标准化住宅部品、构件推广目录,重点针对住宅构件的建构形式、节点构造等形成标准化体系,进行住宅部品、构件的工厂化系列生产;

装配式施工技术:针对PC构件运输、存放、吊装、就位、节点连接等环节展开研究,培育专业化施工队伍,形成规模化PC施工;

一体化装修技术:通过全装修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精细化设计,提高套型使用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并提高居住舒适度。

3.2.4完善政策体系

为提高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议对于采用产业化建造方案的住宅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

税收与金融鼓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容积率补贴、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

标准制定,标准修订和新标准规范,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制住宅产业化推行规划,在PC建筑的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和质量验收、标准化图集等方面编制地方性规程,指导工程的建设;

示范工程:以保障房的建设为契机,指定试点项目,通过试点示范带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戚影.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发展[J].建筑学报,1998(6):19-21;

[2] 甄兰平.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 建筑学报, 2003(3):56-57;

[3] 王建廷,肖忠钰,李旸.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工程管理创新研究[J].施工企业管理,2008.11;

[4] 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1;

篇6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钢结构企业 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

求,又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绿色建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方向

(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每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高达4亿吨,占世界垃圾总量的30%~40%。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桥梁、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和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大范围展开,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更为严峻。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是我国应有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为此,我国还提出了建筑的节能目标,要求从2010年起到2020年,建筑节能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建筑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使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优势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成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正是基于上述优势,随着我国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钢结构在我国火车站、剧院、机场、高架桥、地铁、轻轨、铁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及大跨度、多高层住宅等建设中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等城市已经在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这标志着钢结构正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化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及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钢结构企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钢结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日益成熟。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钢结构加工、制作企业1万多家,一级钢结构专业资质企业400余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大型钢结构企业39家,形成了一批以中冶、中建、宝冶等为代表的国有钢构企业和以杭萧、精工、东南网架为代表的民营钢结构企业以及集教学、科研、设计、制作、安装、配套产品及设备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而且这些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成了诸如奥运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中心、当代万国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一批高水平的钢结构建筑产品①。二是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拓展了钢结构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钢结构企业将在火力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钢架,交通工程中的钢桥梁、铁路桥梁、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市政建设中的地铁、轻轨、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临时房屋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大有作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的发展趋势还要持续25至30年,仅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就达1000万套,而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要达到3600万套。但是,目前占我国建筑产业三分之一份额的住宅建筑市场的钢结构所占比例却不足1%。如果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50千克/平方米钢材计算,用钢量每年将达到150万吨。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为钢结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1998年,我国就要求把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把建筑钢结构行业作为“十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点,并在2009年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十大规划调整产业之一和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我国还相继修订了约90本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和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这些政策为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于钢结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选择

(一)强化政府规划职能,引导钢结构产业科学合理发展

毋庸置疑,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该是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的发展规律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对钢建筑的规划和引导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国家建筑业、钢结构行业特别是《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及本地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包括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目标、钢结构建筑重点发展领域等在内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投资领域的引导。钢结构因其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点而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不节制地滥用钢结构和对钢结构盲目投资。因为如果钢结构使用量超过了工程对钢结构的实际需求量,或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过度追求钢结构建筑对钢产业的拉动作用或者为彰显“节能减排”的政绩而盲目投资钢结构企业,势必造成钢结构的资源浪费,对节能减排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导致钢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加工和安装企业陷入被动的发展局面。

转贴于

(二)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营造钢结构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鉴于钢结构建筑的技术要求较高和建筑业对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业安全的重要性的实际,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解决现行的在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工程项目中因总承包单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将工程转包给钢结构企业,导致钢结构加工、安装企业成本风险增大的难题。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钢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提高钢结构建筑产品的推广利用价值。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把高强度、高韧性等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钢板和型材作为钢结构材料研究的重点领域,开发出更多耐候耐火、耐低温、耐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腐蚀的功能性钢材,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三是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四是加大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四)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确保钢结构企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相一致

可以预见,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有的优点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宠儿,进而在我国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未来建筑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不但负有节能减排、拉动国内需求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我国因加速城镇化进程需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而钢结构建筑很可能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方向的经济转型时期,钢结构企业在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保障住房者和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的重任尤为艰巨。这是因为,如果忽视其质量,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进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甚至还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问题。由于房屋拆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999年的重庆綦江县彩虹桥垮塌、2011年的昆明机场在建桥梁坍塌和韶赣高速桥梁坍塌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以重复建设拉动GDP增长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是严重相悖的,与科学发展观更是背道而驰。为此,地方政府和钢结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增长、企业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把好质量关,把包括钢结构建筑在内的建筑业提升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认识,这是任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企业管理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其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3).

[2]陈禄如.我国钢构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N].建筑时报,2010-03-11.

[3]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9).

[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物资采购网,2011-05-05.

篇7

【关键词】钢结构 高层建筑 施工 应用

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型城市拥有了多幢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主要是以钢结构作为建筑骨架,并配合多种复合材料组成轻型墙体,钢结构或者是混凝土构件组成建筑主要的承重骨架。钢结构设计周期较短,连接简单,承载强度高,综合造价低,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要求。目前钢结构已经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建设中。

一、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1)建筑层数确定和结构选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是自由分割的大空间结构,这主要通过大进深和大开间来实现,建筑设计之初需要做好用钢量以及结构自重的协调问题,避免建筑的重量影响建筑的配筋、厚度和强度。此外,设计者要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结构选型,钢结构不适宜错开较多的轴线和容易产生扭转的建筑平面,钢结构的设计需要将电梯间墙体、卫生间或者是厨房部分墙体作为抗侧力结构。

(2)钢结构变形限值确定。钢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和抗震性,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还需要对结构变形限值进行确定,限值为1/300的钢结构容易造成剪力墙的破坏,而限值在1/800的剪力墙,钢结构的柱截面压力较大,设计者需要根据建筑的承重和功能来确定建筑的变形限值。此外,设计者还要选择建筑柱断面型式和柱网,柱网确定之前要首先确定外墙处柱的间距,处理好外墙窗上皮和外墙钢梁高度。钢结构钢柱截面型式包括了H型钢柱、方管柱和圆管柱,H型钢柱设计和施工方便,但是用钢量较多,方管柱施工难度较大,设计人员要根据造价和施工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钢柱截面形式。

(3)钢结构体系的选择。6层以下的建筑可以使用框架支撑体系或者是框架体系,6层以上的建筑可以使用框架混凝土剪力墙建筑体系或者是框架支撑体系,很多建筑都是使用的双重结构体系。小高层建筑可以使用钢骨砼柱或者是钢管砼柱,这种组合柱的用钢量较小,使用钢支撑来代替剪力墙,减少地震造成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设计者还建议使用钢框架和砼剪力墙混合结构体系,该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论证,设计者应该慎重选用该种混合结构使用小钢柱来进行核心筒安装,方便施工的同时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整体造价。

(4)钢结构节点构造。建筑节点构造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用钢量,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好柱脚生根部位以及钢框架钢梁和混凝土剪力墙连接部位节点设计。柱脚一般处于地下室顶板标高部位,顶板预埋钢板和柱脚通过螺栓连接,两层以上的主要使用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者需要对剪力墙端部以及核心筒拐角处节点进行重点设计,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钢梁高度处可以使用钢衍架作为芯柱之间的连接,确保节点能够正常工作。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还需要对梁柱处理和管线装修进行考虑,钢结构的产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钢结构需要专业化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5)钢结构在建筑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钢结构在建筑中的使用具有严格的限制,建筑超过9层的为高层建筑,住宅的钢结构一般在12层以下。建筑钢结构布置的规则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抗震性,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布置在地震时很容易遭受损害,设计者在进行钢结构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使建筑结构符合规则性,避免剪力墙的偏置,必要的时候需要对剪力墙进行调整。

二、钢结构的优势

(1)建筑平面分割灵活,外形美观。建筑钢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应用轻型钢结构的建筑已经达到了95%,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大量应用得益于钢结构灵活的分割性。混凝土结构笨重粗大,限制了建筑空间的布置,钢结构通过分户位置和辅助空间的布置可以灵活分割建筑平面,形成_放式住宅。钢结构金属压型钢板的色彩绚丽,设计者可以对建筑造型和颜色进行综合设计。

(2)钢结构的施工周期短、抗震性好。钢材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良好的延性还能减轻地震带来的能量,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钢结构可以减轻地震造成的危害。钢构件和配套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实现钢结构设计、生产和施工的一体化,钢结构的大部分构件都可以在工厂内制作完成,施工现场仅需要通过螺栓和焊接来对构件进行整体安装,施工周期缩短,施工速度加快,施工成本降低。此外,钢结构还减少了石灰和砂石的使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钢结构的回收利用还减少了建筑垃圾,整体上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要求。

三、结语

建筑钢结构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钢结构建筑主要是以钢结构作为建筑骨架,并配合多种复合材料组成轻型墙体,钢结构或者是混凝土构件组成建筑主要的承重骨架。钢结构具有延性好、强度高、重量轻以及施工速度快的优点,是新型节能材料的代表。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提升住宅的产业化程度,实现我国建筑用钢的产业化调整,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天官.浅谈钢结构住宅在设计及施工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J]. 科技信息,2011,(11).

[2]刘松涛.高层钢结构住宅的优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

篇8

尽管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但这部分支出却又是必须的,因而只能从其它方面想办法节省开支,尽可能地用减少其它成本来填补人工的高额支出。现实中,各建筑企业都开动脑筋,依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以应对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这些应对措施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人工成本节节攀升的难题,治标不治本。

工厂化生产是应对人工成本攀升的良药

那么何为治本之策呢?龙信建设集团的答案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效益,以科学技术应对不断升高的劳动力成本。具体而言,龙信集团采用了代表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工厂化生产方式,这种如同生产汽车一样地将建筑产品进行工厂化的建造方式,不仅大量地减少能源损耗,而且能从根本上解除用工成本持续攀高的忧患。

所谓工厂化生产是指建筑产品的模块化和部品化,即构成建筑物的所有组成部分均可以在工厂里通过信息化、电子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按照设定的工序和流程来制作完成,随后通过运输、现场安装,最终使建筑物实现其使用功能,以人海战术搞建筑施工将逐渐走进死胡同,而那些人员配备较少,以工厂化生产配件、现场装配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建筑企业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生力军。

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工厂化模式里,如同大大小小的各种配件通过组合装配最终形成一辆完整的汽车一样,建筑物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过系统性组装而成的终端产品。建筑业工厂化生产主要是运用自动控制系统和机械化,许多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工才能完成的现场建设工作都会由更加自动化的设备依据设定的程序来完成,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这就使建筑企业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建筑产业模式下对大量人工劳动的严重依赖,让建筑工人(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也就成为根治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痼疾的一剂良药。从住宅工厂化十分发达的日本来看,其率先开展工厂化生产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的不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住宅需求急剧增加,而建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明显不足,为了使现场施工简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便对住宅实行了部件化、批量化生产。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工厂化生产也仅针对民用住宅建筑而言,龙信集团当前也只专注于住宅建筑。

龙信集团工厂化生产的路径抉择

龙信建设集团走上工厂化生产之路得益于自己所选择的“客户中心化”商业模式——“两面市场模式”。两面市场是具有龙信特色的商业模式,是指龙信集团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综合商业群的资源来满足消费者在生活中的理想,同时综合消费群的资源来实现商业界在生意上的意愿,变产品中心化为客户中心化,即了解双方面客户的能力及需求,综合资源分别为双方提供新价值。这是龙信集团应市场的需求,变传统的建筑承包商为综合服务商的智慧抉择。对于龙信集团而言,成为综合服务商的重点就是要打造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即住宅产业化基地。经过不懈努力,龙信集团终于成功申报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化基地这个平台,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打破设计院只注重设计、建筑承包商仅注重施工、材料供应商仅注重材料设备和部品件供应的概念,从而架起了各产品间沟通的桥梁,增强了相互间的适应能力,突破了行业间较为明显的界限,形成了研发、设计、施工、服务的一体化经营。依托于住宅产业化,龙信集团的工厂化生产也就是在打破行业界限,协调、整合设计、物资、建筑、物业、先进技术等资源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龙信通过工厂化生产缩短了工期、减少了物资成本消耗、增加了效益,也较为轻松地化解了人工成本节节攀升的难题。

龙信的工厂化生产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龙信集团已基本上能够实现民用住宅建筑全过程的工厂化生产。龙信在江苏海门市集团总部所在的龙信大厦建立起了住宅产业化基地以满足住宅建设的工厂化生产需要。以该基地工厂化生产为依托的海门龙馨园、南通龙馨园、龙信家园三个共60多万平方米成品住宅小区的开发试点,带来了工程施工本质的变化:产品精度高、工程质量好、施工工期短、无污染、时代感强。通过部品件的工厂化生产,使单一材料的组合发展为不同材质、不同产品的复合集成,多元化组合在工厂完成,减少了现场的组合次数,增强组合体的完整性。装饰施工(龙信建设集团以全装修总承包为经营发展模式)中各种现场免漆饰面工艺从根本上改变了现场油漆作业所带来的有害污染,使工程竣工即刻能使用。不仅如此,原本预计的施工人员已有1/3因过剩被转移到集团所属的其它工地,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目前,集团正在重点进行工厂化生产模式中的PC体系和CSI体系试验。PC体系是以设计为始,从结构入手,构建新型的结构体系,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不再采用传统的砖混结构而选取预制框架结构,高层及小高层建筑的框架设计成剪力墙或钢结构。CSI体系是将住宅的结构支撑体和内填充体完全分离的一种全新的住宅建筑体系。解决了传统住宅寿命短、耗能大、质量通病严重以及二次装修严重浪费等问题。CSI住宅外部结构支撑体采用高耐久性材料以延长使用寿命,并预留空间使隔断墙与各种管线自由分布。土建施工时厨房、卫生间、内隔墙不定位,住户可根据需要随意安放。CSI住宅内部填充体主要包括内隔墙及装修、整体卫浴、整体厨房、门窗、架空层、套内设备管线等部分,具有可变性。这些部品真正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保证了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并且减少了现场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工成本。

工厂化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

工厂化生产不仅是解决人工成本不断升高的有效途径,而且代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走质量效益之路的必然选择。然而,现实中,我国建筑行业的工厂化生产推进依然艰难,一些阻碍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尤需早日解决。

标准化问题。目前,我国对住宅产品、设备和设施开发、生产和安装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尤其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建筑部品标准不一致,导致各部品件、各个建设环节的不相衔接,无法在更大规模和更广层面上推进工厂化生产。在发达国家,住宅的各个部分都有通用部品。仅就日本而言,其住宅部件标准化程度极高,有齐全、规范的住宅建筑标准,建房时从设计开始就采用标准化设计,产品生产时也使用统一的产品标准,因此建房使用部件组装应用十分普及。我国要想与这些国家尽快缩小差距,就必须把标准化问题早日解决。

生产设备落后,技术装备率低。技术装备是科学技术应用的载体,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众多的建筑企业进行工厂化生产的设备较为落后,也难以在国内市场上寻找到先进精良的技术装备。因而,要想企业拥有重大专用技术设备、特种专用机具,就必须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借鉴和利用制造业的成果和经验,并发展自己的专有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与制造行业间的横向联系,尤其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加入到工厂化生产设备的研发中来。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要想工厂化生产在全行业内蓬勃发展起来,就必须有一大批懂技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当中坚力量。而现状是,这样的人员严重地缺乏。因而,必须要加大相关人员的培养力度。

篇9

Abstract: With the state upgrading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extensive production methods of traditional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eening of industry have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future. Furtherly, as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method promoted vigorously by the government, BIM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greening of industry and can also assist the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green construction, cut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wo internet plus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xamples, the application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BIM technology helps general contractor cut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tract Wanda turnkey approach by the general contractor,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utilize BIM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关键词: BIM技术;产业化;3D打印;总包交钥匙;轻资产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3D printing;turmkey approach;light asset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169-05

0 引言

所谓产业化是指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组织方式,是一种在行业链条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住宅建设为重点,工业化为核心,运用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结为一体化产业链,改进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进度,效益和质量。主要表现形式为: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安装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组织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几大方面。这种产业化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建材等行业为依托,以工厂化生产配件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为手段,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设计、构配件生产、施工建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颁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建设部开始培育发展符合要求的龙头企业,并在全国开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点工作,并通过成立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号召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沟通,促使住宅产业化技术及时得到应用。尽管国家政策扶持,大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产品产业化程度低,只有发达国家程度的50%到80%,施工现场工人效率低下,能耗高,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BIM技术作为一种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BIM技术不仅可以进行碰撞检查、图纸深化、进度管理,成本核算,也可以与预制构件的设计生产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如何利用BIM技术手段将传统现浇生产方式向构件工厂化生产方式转变,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大型施工企业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的发展定位

传统的大型施工企业,生产方式主要以现场工人的人工操作为主,劳动密集程度远远高于技术密集程度。随着近年来广大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人口观念的转变,农民工人口逐年降低,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现场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水平也很难保证。施工企业作为粗放型、高耗能的代表,生存模式本身就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背离,加快步伐完成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各种预制构件的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使得传统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钢筋混凝土盈利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盈利需求。

面对目前建筑住宅发展新形势,传统大型施工企业如何尽快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运营生产模式中完成企业华丽的转身,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关系到未来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大事。大型施工企业在未来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中,应着重从创新技术和升级管理两部分着手,逐步完成企业运营生产模式的调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升级:

1.1 设立专门的构件产业化基地

随着建筑工业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力资源的紧张,传统主要依靠现场施工的模式正在被逐渐取代。首先,农民工人数在逐年减少,能够胜任劳动岗位的技术工人出现严重缺口。另外,现代化施工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依照施工经验,现场施工往往会出现和目标设计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预制结构如PC构件、钢结构等将会逐渐替代传统的现浇结构。大型施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大科技投入,确定企业核心技术,掌握核心专利,以此为基础设立核心住宅品构建生产基地,保持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1.2 培养产业化技术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在建筑产业化转型升级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传统施工过程中,工人素质较低,且流动性大,不利于进行专业培养,满足现代化施工的需要。住宅产业化使得传统简单的体力劳动被机械设备所取代,企业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人才,满足产业化施工的需要。

1.3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与传统项目相比,住宅产业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牵扯的材料、专业众多,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一层的管理要求。由于参与建设的单位众多,从策划、设计再到建筑和建材生产企业,组织层次复杂,目标各不相同,施工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受到挑战,必须转变传统思想,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以适应住宅产业集团中的管理方式。

1.4 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和国外较为成熟的大型施工企业相比,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我国劳动力成本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廉价的水平,导致企业科技研发动力不足,特别是住宅产品成套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技术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建筑企业的增效只有不足30%的比例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50%。认识到不足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建立完善科研制度,奖励创新。同时企业要加大自身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向科技要效益,向绿色要效益,突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的概念,实现住宅产业化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

2 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目前主要表现在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施工企业运用BIM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BIM是一个能够共享资源从而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决策提供参考的平台。BIM的价值体现在各个阶段:设计阶段BIM可以为设计方服务,协调图纸中各专业的冲突,使虚拟施工成为可能;施工阶段BIM技术可以进行施工方案模拟,并提供有关建筑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的信息,可以方便地计算工程量,管理大型设备和建筑材料。在运营阶段,BIM可以提供有关使用性能、入住人员与容量等信息,使得建筑的维修管理更加便捷。

BIM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标准化方面:工业化建筑设计具有标准化、模块化、重复化的特点,数据量大且重复,由电脑软件完成会避免出现错误,也容易制定标准和规则,有利于标准化设计。

构件生产工业化:工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构件的精度,传统的记录会产生误差和错误,BIM模型辅助构件生产,可以将多方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使各参与方处在信息对等的位置,对构件进行直观的设计和修改,有利于实现构件工业化。

施工安装装配化:构件信息、搭接位置、搭接顺序是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数据。BIM技术可以保障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施工顺利完成看,有利于BIM实现施工安装装配化。

组织管理科学化:BIM技术可以在建模和其他阶段不断完善构件的物理信息和技术信息,管理构件的生产过程,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同时,BIM技术可以将设计、制造、施工等环节由传统的割裂分离的模式向集成化管理模式转变,有利于实现组织管理科学化。

2.1 BIM技术辅助3D打印绿色建造

BIM技术在3D打印建造中的应用背景:“3D打印”学名“快速成型技术”或者“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通过材料逐层添加制造三维物体的变革性、数字化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通过对实物进行扫描,产生复杂环境和几何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然后利用建筑3D打印机打印出一模一样的实物。3D打印建筑物的技术原理是将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通过3D打印机喷头挤出,采用连续打印、层层叠进的方式进行建造的新型建造模式如图1所示。

BIM技术在3D打印建造中的应用实例:

①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通过在3D打印的墙体空腔中配置横向、竖向钢筋,并在空腔内进行混凝土灌心形成的3D打印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墙板吊装之前,弹出墙体线及控制线。利用BIM技术辅助进行3D打印住宅质量的三维可视化监控。BIM技术还可以辅助进行3D打印建筑现场钢筋放样,如图2所示。

②3D打印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由3D打印形成梁和柱的外壳,并在壳内插钢筋、混凝土灌心,形成梁和柱构件。以刚接或者铰接形式将梁和柱构件连接,形成承重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2.2 BIM技术三水万达总包交钥匙项目中的应用

佛山三水万达项目是中建四局第一个总包交钥匙模式下的新型项目。“总包交钥匙”模式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之举,在新的模式下,业主只面对总包单位,不再直接面对分包单位,总包在万达合格供方品牌库内,自行选定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货商,并执行万达采购数据中的价格,建设完成后向万达交钥匙。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总包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利空间大,业主与总包的法律关系也相对简单,责任权利各自清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工程企业均采用这种模式,但在国内,只有万达集团率先采用。

总包交钥匙模式对于总包来说是一种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模式下,总包要抛弃以往的观念,重新定位自身,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取得效益。

2.2.1 BIM技术在万达首开区中的应用

首开区地上建筑面积约7.9万m2,地下建筑面积1.33万m2,占地面积约为15800m2。主要结构有塔楼:10#、11#、12#、13#商铺:15#、16#售楼部:14#。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首开区结构形式:一般为商业综合体框架结构,公寓为框筒结构;居住区剪力墙结构。结构抗震烈度:6度;容积率:3.45。外立面材料做法:商业:石材、铝板、玻璃幕墙。公寓:石材、铝板、玻璃幕墙。住宅:石材、涂料、玻璃幕墙。首开区模型图如图5所示。

①BIM在图纸审核方面的应用。

万达总包交钥匙合同中明确规定,出图后未在规定天数内,提交审图意见,图纸问题由总包承担责任。修改完成正式移交后仍存在“错、漏、碰、缺”等问题造成的工期、质量、安全及成本等一切责任和损失,也由总包自行承担。

由于新模式下,总包对设计图纸的管控职能要求提高,因此如何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较为全面地查出图纸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BIM技术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施行的,解决图纸“错、漏、碰、缺”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首开区地下室管线与结构冲突经过BIM技术初检达100多处,均已提交给安装公司和设计院协调解决。图纸审核报告和管线碰撞检查报告如图6所示。

②BIM在场地平面布置中的应用。

由于万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前期合理利用场地,尽快完成场地的三维平面布置非常重要。本工程运用BIM手段,对现场进行平面布置,见图7。包含:现场总平面布置、工法样板间平面布置。

③BIM在施工方案模拟中的应用。

本工程在工法样板间交底、塔吊布置、基坑出土策划、支护桩桩基施工策划等方案模拟中采取BIM技术,可以达到提前模拟,发现问题,提早解决的效果。BIM技术模式栈桥出土和分层开挖方案的模拟详见图8。

④BIM技术在工程算量中的应用。

现代建设项目预算超支现象十分普遍,因缺乏充分的时间来精确计算工程量所导致的成本计算不明确,是造成成本超支的重要原因。基于BIM的建筑信息模型可以为造价编制提供所需的项目构件信息,快速统计工程量,能进一步摆脱人为因素造成的计算错误。图9为采用BIM技术进行商务算量的清单表格。

2.2.2 BIM技术在万达轻资产中的应用

佛山三水万达广场大商业地上建筑面积约40.02万m2,地下建筑面积7.76万m2,地上建筑面积32.26万m2。图10为大商业部分平面布置图。

结构形式:一般为商业综合体框架结构。结构抗震烈度:6度;容积率:3.45。本工程外立面材料做法:商业:石材、铝板、玻璃幕墙。公寓:石材、铝板、玻璃幕墙。住宅:石材、涂料、玻璃幕墙。

为适应万达集团实现轻资产万达广场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开发部成本、保证项目品质。在大商业“采光顶”部分,准备采用BIM技术辅助施工。

考虑到成本和建筑效果,并根据标准图和运输能力,将采光顶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工艺深化,并在工厂进行焊接,减少现场焊接量,详情见图11。

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现场预操作,减少返工,节省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 BIM技术在大型施工企业中推行的要素

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BIM技术作为施工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勃勃动力。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BIM在建筑工业化、精细化管理、绿色施工、降本增效,科技创新等领域均能发挥作用,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和效益,因此非常值得施工企业学习和推广。为了更好地利用BIM技术为企业服务,在推行过程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完善的BIM管理制度:制度是技术推行的保障,为了保障BIM技术能够高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BIM管理制度,其中包含软硬件管理制度、建模规范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奖励惩罚制度。只有建立健全规范制度,才能让BIM技术在企业中健康地发展。

②为BIM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项目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任何科技创新也必须以服务生产一线,创造价值为前提。施工企业需要寻找一些适合BIM技术应用的示范项目做为平台,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总结BIM技术应用要点和实施经验,以点带面,为BIM技术在企业的推广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企业发展。

③让企业成为BIM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以人为本。BIM技术能否顺利实施,人才是关键。目前国内大型施工企业的BIM人才短缺问题严重,企业应该针对需要,着重培养一批有战斗力的BIM技术团队,尽量做到有经验的“老人”与有冲劲的“新人”相结合。聘请一些专家和相关经验丰富的人员,系统地、有组织计划地进行BIM基础知识和软件应用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实现BIM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总结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目前智慧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昭示“互联网+”已经在处在现在进行时。BIM技术,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结合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产业化”,将会为整个行业带来一股新势力。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在这个建筑工业化变革的时代,需要尽快准确地找到自身的定位,彻底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并在企业内部投入大量优势资源建立BIM技术人才梯队,通过信息化技术武装自己,从而尽快完成转型升级,为整个行业带来一股新势力。

参考文献:

[1]齐骥.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和今后工作重点[J].住宅产业,2013(11):12-13.

[2]武红.BIM技术在建筑产业化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82-283.

[3]程建华,王辉.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经济,2012,39(3):29-31.

[4]熊诚.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6):18-20.

篇10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钢结构企业;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以及人们的主要目标,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它有很多的缺陷,例如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需要做的事就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迫切需要的。

一、绿色建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中起主导作用

1、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的不足使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处于一个的被动局面中,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已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由此看来我国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

2、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就是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肩负着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重大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发展绿色建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最大化的经济优势。

三、以钢结构为基础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有效措施

1、强化政府规划职能

毫无疑问,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可以算是为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指明了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很明显,它们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政府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

2、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其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3、加强技术创新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第三,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第四,增加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