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中医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中医启蒙教育

篇1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全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园中掀起学习中医启蒙知识的热潮。通过幼儿园老师给幼儿讲中医人物趣味小故事,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中医启蒙三字经》学习了解祖国医学的起源和中医养生理念,中学生及普通民众全面了解中医文化及基本知识,使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掌握一些中医基本常识和启蒙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目的全社会营造一个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良好氛围。

二、实施步骤

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共同负责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把开展中小学中医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作为让中医走向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广泛发动,全面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集中学习:各医疗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抽组有一定基础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学校中医文化启蒙教育代课老师培训任务分解表》对各教学和托幼机构代课老师进行培训,随后由经过培训的代课老师向在校学生和托幼机构幼儿开展宣讲。各教学和托幼机构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由老师讲授外,还可采取名老中医作报告、主题班会、集体诵读及命题作文等多种形式,校园内掀起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热潮。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县卫生局和教育局将抽组专人在全县范围内检查验收活动成效。检查验收采取现场查看资料、给学生发放中医药启蒙知识调查问卷和抽查学生背诵《中医药知识启蒙教育系列读本》有关内容的方式进行,对开展活动成效突出的单位通报表扬。

三、有关要求

1.为了使活动落到实处,卫生局联合教育局成立了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学校中医文化启蒙教育领导小组”各实施单位也要制定实施方案或细则,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实效。

篇2

现在的中国教育全民关注。幼小教育也不例外。人们批评现行幼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试图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借鉴西方的或者是复制古人的,但这也往往招致了人们新的批评。目前的幼小教育包括了语言、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我们在此不对一般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而是对近年来人们大力推广的国学教育和公民教育进行探讨。应该说,无论何种形式与内容的教育,都应当适应当前时展潮流,培养现代公民。

国学目前是一个时尚的语词,像雪花一样漫天飞。到处可以看到国学的标签,如国学班、国学大师、国学学员等。但其实很少有人对于国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我们主张国学教育的时候,对于国学自身的意义还不明了的话,那么就逃脱不了误入歧途的厄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国学的语义进行简单的分析。

国学一词,简而言之就是国家之学。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如日本有日本学,美国有美国学,欧洲各国也有各国的国学。我们中国人讲国学,不言而喻是指中国学。如果这里的国学就是指中国的学问的话,那么这其中所包括的范围就非常广大了。可以说与中国相关的学问都是国学。不过,人们一般认为,国学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在这样的意义上,国学可称为中国的古典学。但一般的中国古典学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事实上,中国的古典学就是经史子集。这大致相当于中国古典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等。由于经是儒家的经典,因此中国古典学的核心也就是儒学。

其实,中国人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国学。但人们并没有如同现在这般给自己所研习的学问贴上国学的标签。国学这一语词被广泛运用是在现生的事情。现代以来,人们大力引入西学,主要指西方近代和现代的思想,如民主与科学、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与西学的兴起相对的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文化的衰败。于是,一些人提出了建立国学的口号,希望通过国学的研习,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的国学带有浓厚的与西学对立的色彩。因此,它自身就打上了传统和保守的烙印。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除了之外,就是西学和国学的争论了。但是长久以来,国学并没有取得主导的地位。这是由于现代的国学继承有余,创新不足,它的基本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

国学重建的呼声是近年来的事情。对于国学,政府在推广,学校在呼应,媒体在宣传,民间也在欢呼。国学的研习一下子变成了热潮。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人的信心大增。这导致人们从过去的文化的自卑转向文化的自傲。人们认为,虽然近代百年以来中国不如西方,但现在中国强大了。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重新学习和估价自己的固有文化。其二,改革开放虽然带来了经济奇迹,但没有带来文化奇迹;带来了物质的富有,但没有带来道德的富有。于是人们考虑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动文化建设,通过传统道德的学习推动道德建设。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继承和发扬国学的使命是当然的,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对于国学的热情不能替代对于国学的冷静思考。我们必须弄清楚:国学包括了哪些方面?作为中国的古典学,国学不能包罗万象,否则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一般而言,国学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第一,道的层面。它是中国独特的智慧。这就是儒、道、禅所说的真理。儒家是关于社会的智慧,道家是关于自然的智慧,禅宗是关于心灵的智慧。这三者正好构成了生活世界的整体。儒家的经典文本是“四书五经”,道家的经典文本是《老子》、《庄子》,禅宗的经典文本是《坛经》等。第二,术的层面。它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和技术。如琴棋书画、工艺、武术、中医,等等。真正说来,国学作为中国的古典学应该是关于儒、道、禅的智慧的知识学。

当然,对于国学只是划定它的边界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批判和分辨的能力。把国学看成绝对的糟粕或者是绝对的精华都是一种偏激的表现。我们要区分其精华和糟粕,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于国学继承和发扬,并有所创新。

如果说国学有道有术,其根本是中国的智慧之学的话,那么我们看看现在的幼小国学教育是否是真正的国学教育?

目前的幼小国学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还有其他一些传统社会的蒙学读物。这也就是说,人们是在用旧时代的教材教育新时代的儿童。这是否不合时宜,我们姑且不讨论。我们首先检查一下这两部所谓的儿童经文的内容,看它们是否有益于当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先看《三字经》。其内容虽然涵盖广泛,但大致可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强调教育的关键性;第二部分说明孝悌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介绍日常生活和世界的基本常识;第四部分列举了儒家的基本经典和先秦诸子的著作;第五部分讲述了中国朝代变迁的历史;第六部分凸显学习和实践的意义。《三字经》主要是关于儒家道德和文史知识的说明。

再看《弟子规》。其内容主要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该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此基础上,《弟子规》分别言述了孝悌、行谨、言信、爱人和学文等。不同于《三字经》,《弟子规》主要给出了一个人作为弟子在家族社会的行为规范。

这两种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否可以代表国学?或者是否可以作为国学的入门的向导?这是大可怀疑的。

第一,国学作为中国的古典学包括了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但这些蒙学读物基本上只是凸显了儒家,独尊了儒学。这不利于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儒道禅共同形成了人们的精神支柱;在当今世界上,道家和禅宗思想在西方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的思想。

第二,儒学的主要思想是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它们的思想博大和深厚。这些蒙学读物虽然以儒学思想为指导,但却是儒学思想的通俗化,也是儒学思想的变形和扭曲。如孔孟虽然推崇孝悌思想,但并没有如同这些蒙学读物一样将孝悌的行为极端地夸张。

第三,这些蒙学读物的有些知识是陈旧的。由于时代原因,古人对于自然、社会和精神的认识有其限度,与现代知识相比已有较大的距离。如就自然而言,现代的天文、地理已改变了我们对于宇宙和地球的看法;就社会而言,国家已不是君臣社会,而是民主社会;就精神而言,世界文学的童话比起传统的文史知识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

第四,这些蒙学读物所倡导的有些道德是奴性的。由于受儒学的影响,蒙学读物主要是宣传道德,从事教化,其主导观念是忠孝。这就是说,在国家,人作为一个臣民要忠实于君主;在家族,人作为一个弟子要孝悌于父兄。在这种关系中,人始终是被动的,也就是被规定的、被控制的。

根据上述简单分析,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幼小国学教育并非真正的国学教育。它所讲的国学不是真国学,而是伪国学。它不是弘扬国学,而是亵渎国学。因此,幼小国学教育必须改变方向。它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它必须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需要。

那么,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幼小教育?其一,与其所处的时展的步骤相适应。中国现在的儿童不再生活在古代,而是生活在现代;不再生活在宋明的内,而是生活在全球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中国社会从一个传统的家族社会正转型为一个现代的公民社会。因此,中国的儿童不再只是一个家族社会的弟子。而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公民。在这样的意义上。儿童首先要学习的不是弟子规。而是“公民规”。现在的幼小教育应该强调的是公民教育。其二,与其身心发育的阶段相适应。儿童作为人生开端的时期是天真的、游戏的和想象的时期。人们不要给他们灌输过多的文史知识,也不要让他们接受更多的道德教化。人们要让儿童的身心保持天真、游戏和想象的天性。

什么是公民教育?它是使人成为公民的教育。公民是一个人,但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不是过去所说的臣民,而是自由人。自由人并非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或者是一个主张自由主义的人,而是一个能自己规定自己的人。公民的自由表现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权利是人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义务是人必须做什么和不必须做什么。这实际上就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游戏规则。因此,公民教育就是关于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的教育,关于人知道、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去生存的教育。通过公民教育,人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法律、道德、信仰和文化等。但公民教育的核心始终围绕关于人的教化。这就是说,一切公民教育的知识都是关于人的知识。这些知识要么是关于人本身。要么是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据这点,公民教育的知识就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

公民教育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个人。公民教育首先要传授关于个人的知识。这包括了个人的身体和心灵的结构和功能,个人生活的基本要素等。在个人的教育中,特别要强调生命教育。这也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关爱生命,重视死亡。

第二,社会。人不是一个人孤立生活的,而是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这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首先生活在家庭,然后进入学校,最后参与工作,并和不同的社会组织打交道。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关键是遵守游戏规则。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契约和制度等就是各种不同的社会游戏规则。

第三。国家。公民和国家之间构成了政治关系。在此,公民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如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等。此外,公民还有其他权利。但公民权利必须建基于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没有歧视的情况下受到法律保障”是一大主要原则。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还必须承担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宪法义务,基本义务的核心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四,世界。现代公民不仅生活在民族国家内,也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因此,人也是一个世界公民。于是,公民教育还要包括世界地理、历史、文化、政治、法律、宗教等。

篇3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个案;离异家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17-02

前言:家庭的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多数是以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个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个案讨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特别在特殊家庭成长的孩子出现的问题及家长在教育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动因及方法

(一)研究动因

个案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人格尚未形成,这时的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其影响颇深,影响到个案的学习成绩、个性及行为举止,对此我产生了研究的动力。

(二)研究方法

作为其家庭教师,对其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间歇式学习指导(每周四——周日每次大约两个半小时),期间通过观察法,交谈法,并结合瑞文智力量表,儿童多动症量表的测量对个案进行研究。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背景

男,11岁,就读吉林市某小学5年级学生,身材较胖,发育良好。用瑞文推力测验标准型(SPM)测得其智力等级为50,智力处于同龄人中的中等水平。

(二)特殊的家庭背景

刚出生不久父母离异,离异后由母亲抚养,父亲后组家庭,个案现与外祖父母和妈妈共同居住。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三)个案存在问题

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成绩较差及认知发展滞后;存在一些不良行为;略有人格方面的缺陷。

1.学习成绩较差及认知发展滞后,在同龄孩子中处于偏下水平。在对其指导过程中,发现其基础较差,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不牢固;对男女的性别问题认识不完全。

2.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上课期间几乎无法“安静”,不守课堂纪律,存在多动行为(儿童多动症量表为被试施测)。

3.人格方面的问题,其社会性方面带有闭锁性。与之交谈中,发觉由于意识到自己身材较胖,较自卑。由于几次转学,在班级与同学交往甚少,课余时间与同学无交流,曾表示在学校只愿与班级某一名同学坐同桌。另一方面,对不称心的事根本不想做,对细小刺激很敏感,自己很难能约束自己,一定要在有人陪同监管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四)个案特有教养方式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儿童的生活有很大影响。家庭作为小型“学校”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有颇深的影响。

个案自幼与母和外祖父母同住,由于母亲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关注少。其父已后组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情感关怀较少。外祖父母对其外孙溺爱,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多包办代替,要求不够严格,对正确要求的坚持性亦不够彻底。

三、讨论

(一)个案问题的归因

1.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智力开发亦有密切相关。

被试的父母对孩子提供很少的情感支持,对个案的行为期望较小,似乎被他们自己的问题所压倒。母亲的教养方式属于疏离型教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典型的特征:不服从,苛刻,自我控制水平低,对挫折忍受能力低,缺乏长期目标。除苛刻外,以上几点特征在个案身上均有所体现。

父亲的教养方式偏专制型,但由于不与孩子居住在一起,影响并不大。

外祖父母属于溺爱型教养方式,即慷慨给予物质方面的需求和慈爱,但是他们放弃对孩子应该遵从什么样的作息时间,遵守什么样的规定的决定。

这样的孩子表现出比较自私,动机不明,依赖他人,要求注意,不顺从,冲动,自理能力差。个案主要表现为动机不明;依赖他人,例如个案只有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作业;不顺从等。

三种教养方式的同时存在,导致个案产生负面的情绪,行为等。

2.家庭支持、社会支持。智力和人格的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测其智力为正常水平,其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个性方面不足与遗传无关而是受环境影响。把其原因更多地归结为家庭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一定的成员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将家庭类型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变异家庭。核心家庭是由一对父母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顾名思义,是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家庭。个案属于9岁以前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母亲独立抚养个案。9岁之后与外祖父母和母亲共同生活,生活在特殊的主干家庭中。

由于父母离异导致个案不能得到父母的有效教养。个案没有与同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较少得到朋友的支持。这些方面的原因都导致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个案其心理压力大。这些压力又反过来增加了个案的消极情绪、行为、健康等适应性问题。这使得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遇到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二)问题矫正及措施

个案的人格、行为习惯都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大,通过加强个案自身管理,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是可以帮助改善其一些不良行为,促进其人格朝正向发展。

1.就家长而言。个案患有多动行为(用儿童多动症量表测试而得),多动症会明显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同伴关系、家庭关系。多动症的形成有三大环境因素,其中就家庭因素而言,家庭内暴力、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缺乏父母照顾、家庭气氛紧张、家庭环境差、分居或离异家庭,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父母观点不一致或者存在严重冲突、对孩子的成功抱有较高的希望等都会引起。

个案生活在离异家庭中,母亲又是疏离型的教养方式,个案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在某些方面是不能被满足的,缺乏父母的照顾,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个案的多动行为。这就要求父母应多关注个案的心理;在教育个案上家长们要保持同一种教育方式,最好能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即权威性教养方式),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他们学会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从而增加自尊与自信。此外,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从而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在孩子学习时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在个案解决了某个问题或成绩稍有提高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许,让个案感受到家人的关注;多与个案沟通,这样才能对其行为,情绪有更多的理解,给予正确的引导。家长应注意起居规律,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鼓励其参加儿童拓展训练等,既可结交新朋友,又可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2.就儿童个人而言。加强自我约束,配合家长的管理,遵守作息时间;克制自己的好动,在学习中保持集中注意力,配合老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字迹工整、按时完成作业;多动笔,勤思考,给自己拟定一个学习目标;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多参加集体活动,跟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

(三)结果

把这些建议反馈给其父母,在家长和个案的配合实施一段时间后,在我教学期间感受到个案的变化,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上课时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个案还参加了乐器的课外班,与同学间也有了课后的交流等。由于作者的原因,教学中断,但个案按照建议积极管理自己,配合家长的教导,在学期末学习成绩有稳步的提高,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四、题外思考

(一)儿童人格

儿童的人格与大人的人格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就发展水平而言,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为,儿童的人格不完善,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可塑性;同时又比较脆弱,易受到伤害。由于儿童的情感、心理需求与其实际能力相矛盾,这种不平衡正是儿童发展的动力。这些特点恰恰说明在儿童人格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教育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场所——家庭,更是承担着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责任。家长应从小多给予儿童关爱,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和辅助儿童人格朝正性方向发展;在保护儿童的人格发展的同时又要多给予儿童自主的空间,尊重和理解;更要以身作则,成为儿童人格发展的风向标。

(二)儿童早期智力开发

儿童期是一个人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很多家长会忽视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认为儿童早期的学习内容很简单,儿童自己就能解决,而忽视了儿童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养成,对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离异家庭的父母,由于父母一方单独抚养孩子,经济压力较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早期教育,耽误了儿童智力发展,学习过程中,身心特质基础的建立,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对将来的生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萍.论家庭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塑造与培养[J].泰山学院学报,2003,25(4).

篇4

今天我也在感受同样的情形,只不过是在二十多年后的北京。虽说年代不同,但是“赠予”与“接受”的意义是不变的,那份心情也是相同的。作者赠予的书和去书店买回的书其寓意大不相同,前者的分量要重得多。我曾多次收到过作者的赠书,这些书除了它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承载着信任和情意。而我收到的第一本赠书也是铁凝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铁凝送给我一本《会飞的镰刀》,那是她的第一部文集,在扉页上,她用钢笔题上了几个字:

宾宾指正

友凝凝

以后由于工作变动,忙于琐事,加上补习外文,为晋职做准备,我一直没能再阅读她的作品。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天,在我家门口的一个书店里见到了铁凝的一本集子,便把它买下了。当时我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我告诉她写这本书的作家是妈妈幼年时的朋友,小学同学。从此她记住了。一次我的同事来家里做客,她忽然跑到书橱前,取下那本铁凝的书并翻到印有铁凝照片的那一页举给客人看:“阿姨您瞧,这是我妈妈的同学,也是我妈妈小时候的朋友铁凝阿姨,她是作家。”这时候的客人还没有坐稳,就又欠起身来回应孩子的热情:“哦,是呀!我看看……真好!那么你长大了也像铁凝一样当作家吧……”

女儿的这一举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时候她是一个不爱表现自己、性格内向的孩子,见到生人还有些腼腆,没想到她却以自己的方式,那么勇敢、热情、真诚地向陌生人表达她心中的骄傲……

岁月就像河水一样,静静地流淌在高岸之间,流走了岁月和青春,也带走了哀愁、快乐、伤感和惊喜。年复一年,看似彼此相同的日子承载着新的哀愁、新的快乐、新的伤感、新的惊喜接踵而来,有一天不以为然的人们终于发现,今非昔比。

我的母亲和铁凝的母亲是同事,所以我和铁凝几乎是在不记事的年龄就做了邻居,最初的儿歌是跟大孩子们学的:“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婆儿上茅房……”黄昏时分,在我们住所的走廊前总有蝙蝠飞来飞去,我们管它们叫“老婆儿”。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同时考取了河北小学甲班,寄宿在学校。同学三年,同吃同住同学习。这三年中,铁凝曾先后担任过班长、桌长(食堂吃饭,固定八个人一桌,有一人担任桌长,负责就餐秩序和卫生)、宿舍长和学习委员。她的语文作业几乎全是“五分”满分,是班里的好学生。我们班同学朝夕相处,之间的情意与丙班走读生相比,会亲密很多。“”开始后,学校停课,离开学校那年我们九岁。之后我和我的妹妹随父母去了“五七”干校。

七十年代初,我们跟随父母回到了保定市,那时铁凝在保定十一中学读高中,我就读于职工医学院护士班,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急诊室工作。有时候去她家玩,她有事也来医院找我。

那时铁凝家在城内主干道上的一幢形同苏式建筑的筒子楼里。当时伙伴们的家多数都住在这样的楼房里,各家各户在楼道里摆开炉灶和炊具,简单地操持着一日三餐。楼道里的光线很暗,得摸索着行进,但置身其中,会让人体会到“过日子”的情趣。室内和楼道俨然两重天地:房间高大,采光适中,你可以尽情地经营属于你的那份事业和生活。

铁凝家里有不少藏书,她说这是从事创作的工具。她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早期心智的开发和艺术素质的培养,曾安排女儿跟一位北京的舞蹈教师学习芭蕾舞,也带领她拜访作家和诗人,指导她的文学创作。当时她家外屋的小木桌上摆放着一张铁凝跳芭蕾舞的黑白照片,如果不是走近细看,真会以为是哪位芭蕾明星的剧照呢。铁凝曾被一所北京的部队文艺单位选中,而最终她选择了下乡插队,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一名作家。她的天分:聪慧、勤奋和家庭的影响决定了她后来的人生道路。

铁凝讲求生活品位,追求高雅情趣。这与她家庭中的艺术氛围有着直接关系,家庭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然的,潜移默化。我曾向友人描述她:“铁凝早期的文学作品反映河北乡村生活,语言和内容很土气;然而她的外表和生活方式却不一样,很洋气。”

她的洋气还表现在她的诗里,忘记了曾在什么地方读到过她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毕竟

也是一件

衣裳,

心灵就被她

紧紧地

包藏。

你视线的

脚步

到达

也许只需

刹那,若要抵达心灵

怕是

得用一生的

时光。

品来真有点儿三十年代“新月派”诗歌的味道。

当年,教授我们一年级语文课的班主任是位特级教师,她的长子王新桥也是我们的同学,不同班。如今他在一家中美跨国公司工作,已是博士了。每次回国,他都要去书店看看,买下铁凝的新作,这已成为他多年的惯例。他被我们称为铁凝忠实的读者。显然,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 Fans 或盲目的追随,也不是简单、程式化的阅读者。我相信他在欣赏那些故事的同时,也在寻求一个时代的印迹,追踪我们少年时期的背影,享受常人难以体验的岁月滋味和生活乐趣,与作者共鸣。

那个记录着我们少年时期无数个旧日时光的城市,被铁凝的笔反复描摹,一次次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那里有我们的老师、同学、朋友,还有我们昔日的校园――教室、宿舍、食堂、操场……逝去的记忆纷至沓来,纵横交错的是今日与往日相互的注视:讲台上方悬挂着的画像,两边各悬四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者:“诚实”“勇敢”“活泼”“团结”。

到了清明时节,学校组织少先队员为烈士扫墓;期末考试后,老师将同学们编成若干小组到贫下中农家里访贫问苦。因为我的父母和铁凝的父母同在省直文化系统工作,老师便把我们分在同一个宿舍、同一个学习小组里。

老师们的教诲和训导至今萦绕耳畔:“注意听讲,别走神儿!”“坐直了,底下别搞小动作!”“同学们要明确学习目的,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是无产阶级红色接班人。同学们系在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的好学生。”我们就在老师这苦口婆心的教诲下,共同完成了一个时代的启蒙教育。

每逢重要节日,学校就把相邻的部队战士们请到学校里来,和全校师生联欢。每周周四的晚上,学校都会在大饭厅为寄宿生放映故事影片,有《达吉和她的父亲》《农奴》《今天我休息》《刘三姐》《英雄虎胆》《钢铁战士》……河北小学是前河北省唯一的一所招收干部子弟的全封闭式寄宿制小学,是一所半军事化管理,有着革命传统历史的学校。中饭四菜一汤,晚饭两菜一粥,每周洗一次澡,很刻板,但在当时的六十年代,这样的生活也算奢侈了。担任班主任老师的多是省内最好的教师,校舍和教学条件也属于当时省里小学中最好的。作为这所学校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很神气。

每学期期末放假前,各班级都要出节目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于是,课余时间的教室前、宿舍里都成了我们的排练场地,节目里,铁凝经常担任主要演员。平时我们宿舍的女生还把将要讲到的语文课文编排成短剧,演给全班同学看,比如《蚂蚁和蟋蟀》,铁凝在剧中扮演蟋蟀,还有表演唱《我有一个理想》:

我有一个理想,

是个美好的理想。

等我长大了要把农民当,

要把农民当。

……

养得牛羊满山坡,

养得大鱼满池塘。

……

最后一句是:

这个工作多荣光!

铁凝的表演是认真的。今天,虽然歌词已经记不全了,可我还能回忆起她的每一个表演动作。

没想到的是,她高中毕业后果真下乡插队当了四年农民。有段时期国家有规定,每个家庭只允许留一个孩子在城里,我身边的不少同龄伙伴响应号召下到邻近区县插队,因我已经工作,不在此范畴之内。还记得那是个冬天,天黑得很早,下班后,我在街边等车回家,每天的那个时候,市中心的有线广播里都会播放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内容,还播放铁凝下乡插队前写的决心书。播音员的语调气宇轩昂,充满着豪迈的激情,那鼓舞人心的声音一遍遍地在暮色苍茫的城市上空回荡,使我想起当初铁凝表演《我有一个理想》的情形,然而当她唱过的“理想”就要成为现实的时候,倒有点儿假戏真做的感觉。许多人家为了让孩子逃避上山下乡,忍痛将他们送去参军,铁凝有了当文艺兵的机会却放弃了,选择到农村插队,还不知道前景如何。我们并不知道她心中的理想是当作家,只知道她是带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典范。心中暗想,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插队期间,她的小说《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相继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当我再去她家玩时,发现她的书桌上方挂起了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那是她到北京参加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期间,茅盾、张天翼等文学前辈和与会代表们的合影。铁凝指着照片上的茅盾先生兴奋而骄傲地告诉我说:“这是茅盾,跟我们合影的是茅盾先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铁凝的母亲志英姨与我母亲一起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那时候她们同在一个大队,同住一个通铺,一起下地干农活、盖校舍。从干校回城以后,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工作,从此见面的机会少了。那一年初冬,铁凝换季回城,我和我的妹妹去找她玩,不巧她出去不在家,志英姨问我们从哪儿来,让我们等她。我说,我们从我妈妈的单位来。她兴奋地说:“噢,那离这儿不算远呀,我得去看看你妈。这就去!”

她戴上一条当时很时髦的毛织三角头巾,快步走出了家门。这一幕在我十八年的人生阅历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我看到了,原来大人们之间是这样交往的,那么单纯,充溢着激情;原来情意也可以这样表达,无拘无束,无遮无拦;原来她们也和孩子一样,有种急于见面、渴望宣泄情感的欲望和热情。我喜欢这样的热情,它令人难忘。

令人难忘的还有铁凝对文学的痴迷、用功和执着。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保定有较强的震感。大震之后,余震还不断发生,心有余悸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楼前院落中搭建起了防震篷。当我见到铁凝谈起当下的境况时,才知道她依然闷在炎热、寂静,令人望而却步的楼房里写作。

那一时期里,我的同学们各奔了东西,有的下乡插队,有的进厂当了工人,有的进机关做了行政工作,还有的上了大学。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同学居然有嫁人成家的了。我们在一起会说到同学们的情况,说到有人结婚时我们便窃笑,不太懂为什么,只觉得有点儿惋惜,有点儿替人家不好意思。同学们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除非刻意。

1979年铁凝返城了,调到保定地区文联《山花》编辑部担任小说编辑。办理工作手续时她拿着体检表到医院来找我,我们看到,她的文学理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返城前的春节,铁凝回家休假,她送给我一张照片。那是她的一张中景黑白照片,背景应该是北京展览馆镶花的玻璃门,她身穿一件横条无领衫,背着手在那里微笑。我把照片接过来,她又拿过去在照片背面题字,我打量着她俯首写字的样子,那是我们成人后我第一次打量她:她被太阳晒黑了,但皮肤依然细腻;她眼睛黑亮,睫毛密长,笑容明朗,音色纯净,身材适中。在女孩圈儿里属于气质不凡的一类。

写好了她递给我看:

送给宾宾

友 凝

79. 春节

字迹间洋溢出那一时期青春少女固有的纯粹和可爱。

纯粹,是由单纯而来。

而今,那单纯还在吗?

2008年春节前,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联谊会上,我看到铁凝的笑容依旧明朗,无论她在何时何地,在怎样的境况下出现,依然能让我们看到她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影子,在我的眼里,她还是那个天热时就把发辫盘在头顶上,穿一件无领衫(这样的装束在当时是很少见的)的女伴儿,青春靓丽,充满朝气。然而在这影子之外,又多了几分成熟、干练和沉稳。

我向她走过去,“凝凝!”我叫她。

握住我的手她迟疑了片刻,有点儿惊异地望着我:“噢,是你!我们都好久没见面了……”

的确,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以至她一时没有认出我来。

“你是怎么入场的?”她疑惑地问。

我笑着不答。

“哎,你是怎么进来的?你认识我们作协的人?……”她追问。

我笑着含糊道:“我是‘混进来’的……”

她睁大了眼睛看着我,然后也笑了:“什么时候?是这次吧?”

我点点头。

“祝贺你啊(加入中国作协)!”

“我也祝贺你,来北京(担任中国作协主席)。”

“你来北京多久了?”

“二十年了。”

“哟,那你是‘老北京’了。”

“哪里,还和从前一样,没什么改变。”

“你是在大学里工作,对吧?”她接着问。

“是,我们办有一个杂志。”我与她交换了联系方式。

“咱们班的曾大鸣也在北京。”

“是嘛!他做什么工作?”

“在石油部做一个部门的领导。”

“噢,那挺好。”

“志英姨、铁扬叔叔他们都好吗?”我问。

“都好。我想让他们来北京跟我一起生活,可他们年纪大了,不愿意换环境。”

“是,我的父母也一样,他们不愿意动。”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可是我想让他们来。”她加重了语气说。

我们都是家中的长女,我自然体会她的心情。我为了让我的父母来北京与我们共同生活,有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和从没间断过的动员工作,可至今没有效果。

我用理解的眼神给她以回应,也扫过她耳垂上那枚珍珠耳钉,她的脸上立刻掠过一丝微妙而腼腆的神情,和小时侯一样,那瞬间的流露,正是她内心真实的反映。此时我发现,她还是那么漂亮。不同的是,目光里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了许多。

伴随着心血和汗水,铁凝一路走到了今天。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时常关注着铁凝的进步和成就,她适度的处事方式,勤于创作的文学态度,使她的作品愈趋丰满。而我们至今也没把她当成名人,当成官来看,虽然她是官,是名人。无论是谈起她,还是见到她,从来都是“铁凝”“凝凝”地叫着,同学相见还会说起童年时期那些旧闻轶事,哪怕彼此间施展过的小伎俩、小把戏,也成为如今最珍贵的记忆和美谈。“河北小学”“甲班”,仿佛是我们固有的资本,是我们那个时代同龄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