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一、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例如兴趣、快乐等能够积极促进认知行为的发生,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从教学过程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心理相容、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得到有效地激发。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潜能的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

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压抑得以消除、心理障碍和畏惧得以剔除,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使一种宽容的环境被营造出来。因而,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至真至善,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自由创造的天地。如此这般,学生才敢于并愿意与老师接近,积极主动回答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勇于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二、激发和培育好奇心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在缺乏动机的情况下,有意义的学习也可发生,但是动机有助于学生的进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进学习的进程,必须要开发和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使特定的学习情境创设出来。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劫夺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在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严禁说“课本上是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怎么这么多问题?!”等类似的话或表示出类似的态度。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25.2÷3.15,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习惯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引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唤起,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必须创设出问题情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表示过。所以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以“质疑”为前提的。通常,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出现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往往会激发学生对问题和疑惑主动探究的心理欲望,不可否认,这种心态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能?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激活思维,鼓励求新

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举起合着三角形的课本,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顶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地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就难于确定。这里教师问:为什么难于确定?学生说出了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那它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说它是锐角三角形。教师当场表扬了他。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求异,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提供动手机会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思维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在帮助建立一些抽象概念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具,让他们自己去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做一做。通过手、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向。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全等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它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诱导,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一个腰的中点与另一个腰的一个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常玉.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161

篇2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好奇心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

创新,专家的解释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中学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基石

好奇心可以说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想了解新事物的欲望。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基石,就好像盖房子一样,首先要把地基打牢。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沈复的《童趣》时,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方面就取得了很大成绩。其实好奇心和观察力是一对胞兄弟。作者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了那么多的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在唤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理解和表达事物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力为人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户,人们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促进了人类的思考,从中获取了大量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授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就可以教给学生许多观察景物的方法。第一,从视觉方面,也就是眼睛看到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第二,从听觉方面,也就是耳朵听到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三,嗅觉方面,也就是鼻子闻到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第四,感觉方面,也就是身体各种器官能体会到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还有许多方法,要靠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

其次,要创造性地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观察,得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这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态度、情感等各方面因素。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理解观察事物的态度、情感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达尔文曾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记忆力是走向创新意识的阶梯。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你做什么,都需要它的帮助。你观察到东西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把它储存于大脑中。而且要长久地储存在你的大脑中,就需要记忆的帮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记忆方法。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拿来就用。比如,及时复习和巩固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方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经常复习是加强记忆、战胜遗忘的重要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和消化。再次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记忆方法。最后要激励学生创造出新的记忆方法。

三、思维力是通往创新意识的桥梁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架起了一座成功的桥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要善于把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不是机械模仿,或者用某种条条框框约束学生思维。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出来的,不管正确与否,教师就要给予鼓励,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会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训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紧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有一定难度,有难度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赞可夫说:“人的智力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就像摘桃子一样,不能挂满枝头,而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想象力是放飞创新意识的翅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帮忙。想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可见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越丰富,对于内容的理解越深刻,表达越具体和生动,创新的火花就会迸发。

篇3

关键词: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53-01

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速度的加快,中国正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而这种竞争从深层次来看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标准也想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创造性成为重要标准之一。一个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的人,一个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同志就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任务,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范畴,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每一个教师做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有效桥梁,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还是这个舞台的主角,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经验或是已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与创新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全统一,才能充分展现高科技时代人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因而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在学习中始终最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接受知识,而不是被迫接受知识,并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敢想、敢说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优秀品质。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为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应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教师要拟定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之路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充分运用课堂内容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以自主创新学习为尺度,调整、补充与拓宽、充实新的综合性知识,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学习等提供有效资料。

2.要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强调不必拘泥于现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在准备新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有选择性,不要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课堂上可以随即抽出学生回答问题,并计入平时成绩,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去学习思考。刚开始可能是有被迫的成分,但时间久了当他们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后,也就会去自主学习了。

3.要在课堂上要多安排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要改变以教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本无法进行,学生没有机会去做充分的思考。互动性的教学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参与教学过程,是学习的主人,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扬提出独特看法和见解的同学。

4.教学设计时注意分层设计。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学生学不会、听不懂、不参与、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那就根本无从谈起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每位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分层设计,特别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因为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大多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

5.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质疑使一种优良的思维品质,使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另外,还要保护学生的发问热情。对简单的问题可直接给出答案;对一些“刁钻”的问题不要以“中考考不到”“初中阶段不需要知道”等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作为答复,而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或是查找资料。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学教育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学物理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方面,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及基本科学精神上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以及在进一步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1.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高标准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思维诸要素的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创新的目的,故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批判性思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经训练自然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审慎持续地引导、示范与练习才会获得,而初中物理课程,无疑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美国明确将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也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其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要载体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设置却显得含蓄、隐性以及不尽合理,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概念分析、定理定律与公式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在错误评价和方案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不断地分析比对,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2.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

合作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形式。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和加强合作性学习方式,课程教学中适当采用分组合作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教学[2]。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合作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不同成员分别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再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得到加强,合作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重视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源泉,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科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假设是为了给猜想提供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客观条件,使最初的猜想有一个可供验证的依据。具体地说,它就是猜想的深入[3]。正因为有了各种假设,才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望和一究到底的积极性。同时,假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领域时,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故通过猜想能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猜想与假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猜想与假设。如在介绍重力时,可以假设:一旦人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如果任何物体都失去了重力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运用类比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如在讲授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先假设许多人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人的顺利通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隧道的长度、宽度及隧道是否平坦等因素。通过类比把导体看作隧道,自由电荷比作人,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创造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利条件,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许多物理学的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创新实现的主要手段[4]。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而敏锐的观察、熟练的操作又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应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从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在内的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周春宝.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5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在斯坦福大学会见中国科协代表团时说:“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创新意识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意识不足的学生更能取得伟大成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还要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适应高考命题思路的客观要求

面对高考文科综合主观性试题、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众口一词的看法是“太活了”。这就要求考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只有把学过的政史地知识融会贯通、揉为一体,才能答好题。可见,从命题的思路中,体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学方法愈灵活,愈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愈能得到发展。

2.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更富有创造性。

2.2 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

2.3 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新问题

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和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学和用、知和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将2010年全国两会的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

2.4 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新问题的能力

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而且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有必要精心设计每一道题目,使之具有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使学生在做好每一道题的过程中都能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综合分析更多的知识点,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灵活运用、全面把握,深刻理解、系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习题难度要有差异。比如可以设置不同的星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能达到的等级要求解答不同的题目,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3 小结

篇6

关键词:汽车运用 维修 机械制图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25-01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职业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所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培养具有汽车检测、运行、维修与技术管理能力,具有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点培养专业。随着小康社会目标的不断实现,汽车也基本普及到了家家户户,由此我们可以知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当今的热门度。机械制图是该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只有学好基础,打下坚实的根基,才能学好其他相关课程,建立良好的学习体系。为此,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经验,对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以下分析。

1 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研究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规律与方法的学科,图样是人们表达设计理念、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让学生做到热爱学习、刻苦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出合适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学习平台,利用课堂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课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设置小组讨论,做到大家自由发表言论,善于倾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将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课程学习相结合,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机械制图的内容,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眼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螺纹连接”内容时,将螺纹的加工生产过程通过Flas形象具体的演示出来,使接触过螺纹连接学习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其生产过程,并加深学习印象,使从来没接触过机械加工的学生通过形象的演示理解螺纹的形成过程。同时,将内、外螺纹的连接过程也用动画演示,让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连接方法。

2 发散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所以说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首先要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工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是一切兴趣的出发点,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创新的动力。秉着好奇的心态,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断深入摸索的过程,正是创新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前期,笔者组织学生参观汽车机械器件的加工厂、汽车修理厂,先让学生对机械器件的生产过程大体了解,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在机械制图课堂学习时,理论联系实际,发散学生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在机械制图方面的创新意识。一个人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才能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教师要采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释放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答疑,重要的是知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做到思考的全面性、逻辑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3 做到学习、思考、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旧教学体系下强调课堂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下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说,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完善课堂知识,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牢固的、扎实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设问举例讨论的方法,活跃学生思维,研究机械制图课程中图形的设计,使作图效果更形象、更合理。通过实践活动验证学习过程,及时思考验证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请教,及时解决。

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识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为指导思想,加强与实际联系最紧密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教学。实践教学除了正常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仪器绘图、零件测绘、草图训练和计算机绘图、形体构思训练、三维实体造型、创新设计等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目标的需要,适时的组织学生到汽车生产公司、汽车修理厂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开展小组竞赛等等。通过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 结语

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机械制图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创新能力这个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将实际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动手过程中熟练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本理论,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发散创新思维,从而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盛志杰.高职汽车类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4):68.

[2] 张更娥,唐学鑫.高职高专汽车类《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2(10):117-118.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分析

小学数学教育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抽象、空间思想最关键的时期是小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大力的开发,注重教学中的细节,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用多样的解题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进步。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形成发散的学习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大多数教师已经有较长时间的教龄,教师的思想不更新,很容易培养出呆板恪守的学生,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差,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对策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因为好奇心才产生了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好奇心理的产生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当遇到新的事物时喜欢问“为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摄影、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同时调动各种感官,这更能满足小学生的需求。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学会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将知识点阐述清楚,以简洁有趣的板书为辅,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时,上课前,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学生听到要做游戏会很高兴,然后教师阐述游戏规则,让学生随便说一些数字,教师不用计算器就能很快地算出这些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或者5整除。学生听到这个会觉得很有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当教师将答案说出后,学生用计算机验证,发下求求你教师每一个都回答正确,学生会感到惊讶,然后会急切地想知道教师是怎么算的。

2.联系生活,将数学知识导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合理地利用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生活经验都与数学有紧密联系,最常见的是商品交易过程,如果教师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能够构建一种宽松、愉快、思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多边形”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多边形的事物,比如电视是长方形、餐桌是圆形、地砖是正方形等等。再如,在小学数学“认识0”时,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0”,学生出现各种回答:在体育场的计分板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在电话的拨号上见过、我用的尺子上就有等等,通过学生对自己日常观察的描述,使学生对“0”有一定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3.构建具有探索性的知识情境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思维不受约束,这正好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构建情景化的知R探索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情境探索的构建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生对情境探索有更加直观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圆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师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生活中不同的圆形结构,让学生首先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将自己的思维带入课程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动手制作的方式,借助圆规画出半径大小不同的圆,然后比较不同圆的大小,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最后引入这一概念。这样设置情景,既让学生掌握圆面积的求解,又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索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首先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在享受知识与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大胆地设想与实践,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8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篇9

关键词:教学情境;思维方式;注意实践;创新意识

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想的重要摇篮,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上。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普遍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是有着“试一试”的想法,为此,教师应首先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出来,使学生达到一种渴望探究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就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取向,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通过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在讲“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选择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图形让学生回答分别是几边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想象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家里的电视机、钟表等的形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要讲述的内容。

二、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多变性。而僵化、单一的思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生做出创新思维解题的示范,进而引导学生改进以往的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加强训练,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模式,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也应尽量要求学生探究多种解题方法解题,训练学生创新并灵活运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就能学会发散性思维方法,并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寻求最佳解题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比如,“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事先我了解到学生已经有了“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所以,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承前启后,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数出百以内的数了,那么,数出千以内的数也不是难题。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视频,一个体育场,看台上一排排的座椅有很多,让学生大致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考查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原有基础上,学生扩大了对数的认识能力和范围,并能够正确读写。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巩固创新能力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才能够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容易发现问题,也只有进行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努力做到“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引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力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训练创新能力。比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后,让学生自己联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发现圆的半径和周长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分别量出圆形纸的周长和直径,算出直径和周长的比值,然后汇总数据,最后发现规律:一个圆的周长总是比直径的3倍多一点。然后再引出圆周率的知识,这样学生会很牢固地理解并记住圆的周长与直径和圆周率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很快就会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而且,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散性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比较简便,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将数学特有的方法和思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创新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强调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注重结果。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只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并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引导和启迪,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方法,并注重实践,就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现代阅读,2012(10).

[2]曾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3(1).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创新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则能够有效的拓宽其思维的角度,使其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化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将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化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从而更好的自主探索学习,提高其思维能力及其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性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在实验操作或者贯穿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的实验现象,实现其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等学生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其中,甚至出现一些躲避提问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在这种僵化的思维影响下,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习题练习中,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只关心正确的解法,对于相关的推理过程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一种学习状态的持续,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单项的教学活动,师生间的互动是比较少的。这种教学末实现,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实验的演示来讲授相关的内容,没有将实验与理论知识间的关系进行展开讲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囫囵吞枣的现象,也没有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生创新意识在高中化学中的培养途径

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学科,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以及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方式,应该认识到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更好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及时的辅助,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维和发展的空间,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教师应该更好的理解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情境学习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问题,针对一些实验现象等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创新点,使其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更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化学反应中一些颜色、气味以及质量等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该种实验教学的优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示范等引导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高中化学与生活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将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以一种学生熟悉的状态来进行化学实验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相关的生活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的实用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教师将生活现象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或者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应该注重递进性,使其在难度以及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更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将其答案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惑,使其更为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以探究性活动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以及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科技活动或者化学兴趣小组等,通过特定的研究性课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一种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假设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措施,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将试验教学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引导其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