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技术笔记

篇1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概预算;教学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但是很多毕业的学生无法胜任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工作也是事实。学校迫切需要提高学生专业课的技术应用能力,文章从我校《工程概预算》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出发,通过BIM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1.课程教学现状

《工程概预算》课程知识面广。对学生的建筑构造和图纸的识读能力都要求较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在校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随时去工地进行实地学习,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空间想象力差,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现状,学校急切希望出现一些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2.BIM技术在我校《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自BIM技术推广应用发展以来,大量的BIM软件也得到了推广应用,Autodesk公司、广联达公司、鲁班公司、斯维尔公司也正积极的推出了系列BIM软件,我校自2010年引进了梦龙、英特、广联达、品茗等系列软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并建立了多个BIM技术实训室。也把BIM技术应用到了辅助教学中。

例如在教师利用教材甚至辅助大量的图片也很难描述马牙槎的形象,但是利用广联达公司开发的BIM土建算量软件打开一个工程就能够很直观的让学生看清楚(如图1)c

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比如GB50353-201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对有柱雨篷的计算规则是“有柱雨篷应按其结构板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建筑面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释清楚,应用BIM土建算量软件则能够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看到计算范围,如图2中所示雨篷板因为有柱子支危因此雨篷板的建筑面积是1/2雨篷板的面积。

再比如讲到梁的钢筋的计算时,梁的钢筋有左支座钢筋、上部筋、右支座钢筋、和下部筋,应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很难有一个直观的形象,利用BIM钢筋算量软件就能够轻松的让学生看到梁钢筋的排布(如图3)c并且能够根据公式描述(如图4)加深对平法图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准确度。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能力;兴趣;主动性;竞争意识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如今社会在研究青少年认知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的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理论知识。这样看来,教师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老师不仅仅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性的知识,而且还要求老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动力。因此,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生涯中,我也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能够让学生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强化基础知识技能训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论什么事情都是从基础开始做起。如果把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比作是一幢高楼大厦的话,基础便是它的基石。

1.1 加强对键盘的熟悉程度

键盘使用对于计算机操作来说十分重要,因此要加强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键盘的练习是一项复杂且有难度的技术能力,只有反复不厌其烦的练习训练,才能对键盘上各个键位的具置廖记于心,这样才能掌握好键盘这一项技术能力。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该耐心的示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键盘的操作加以练习:

(1)步进式练习。先打基础位,再加入中指上下交替的打击键盘,再加上无名指,加入小指……重复的练习,举一反三,达到熟练的地步。

(2)不断的重复练习。在一些入门的练习完成之后,可以增加一些句子和文章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键盘上的各个键,以求提高输入的速度。

(3)差异式练习。每位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基础都不相同,因此学习的进度也不尽相同,这样他们就能分开练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继续练习字母键的键位,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进行综合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周期式练习。不是在你能够熟练的掌握字母键的位置后,就代表你已经掌握基础知识了,而是能够在周而复始的训练后,逐渐的过度到盲打,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打下牢固的基础。

2 注重教学设计的巧妙导入

老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到计算机。就应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接受计算机的教育。计算机相比其他学科是比较抽象性的科目,正因为这一原因,所以计算机就是门枯燥无味的科目。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教学时语言的艺术应用和感情因素,语音抽象往往会造成学生们思想不集中,他们会对计算机这门科目有强烈的抵触感,不会主动接触计算机,就算接触也只是玩游戏,更失去了对计算机的积极性。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其他许多课程相同,也需要有有趣的教学导入,因此,教师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课程需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习惯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做教学导入,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程度容易提高,而且课堂学习也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容易集中起来。因此,教师应努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学欲望, 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例如:有一家歌舞厅不日就要正式营业了,但该歌厅的歌谱却还没有打印出来,因此老板对此非常的担心。打印店的打字员原本已经按照该歌厅老师的要求打印好了9900首歌的清单,但是打印店的老板要求打字员把相同字数的歌名放到一起,这时,通过一个故事就可以要同学帮打字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且这又是同学们学习了计算机之后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很多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不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需要学生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点计算机教师们应当有足够的认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照本宣科的方式已经不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际,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在计算机机房的动手操作。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机房里给学生示范如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使用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掌握其相关的操作,这种示范操作的效果要远远强于教师在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述一个小时的办公软件的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自己进行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欲望。

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如何设置计算机的桌面背景的同时,就可以将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作为计算机的背景,而将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同学们看到鱼儿在海底自由嬉戏这么优美的画面,同时还有美妙的音符在耳边环绕,同学们想要知道桌面背景是如何设置的这一念头也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因此同学们也就有兴趣去学习设置WINDOWS 桌面背景的设计。

同时如今的教学改革提倡的是师生互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呢?

例如:老师可以将整个班的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组,比如每组5位同学,这5位同学里面有一个记录人员和一个小老师,小老师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给出本小组的教学内容,再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分别去各组进行指导和解惑。各个小组的记录员记录和整理好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和操作,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并进行一个归纳和总结。这种小组讨论的做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和操作能力。当然,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相应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 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兴趣指的是兴致,是我们对事物喜好的一种情绪。主要涉及对某种事件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若在学习计算机期间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那么有助于在学习计算机时集中精神,促使一种愉快的心理产生。

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在于诱导。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排除有弊不利的条件,因势利导,千万不可任凭学生摆布。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时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同时针对学生的问题的地方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有障碍的地方。激发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他们自己的积极学习计算机。

学生在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觉得计算机在玩游戏的时候特别有趣,就会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但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深入,当要学习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枯燥无味,于是死记硬背的一些方法出现了,往往这种方法出现就意味着同学们对事物缺乏了兴趣,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他们。渐渐的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会永远消失。在没有游戏这种有利的条件是很难做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的,那么老师就要好好备课。将原有的短暂的、兴趣变成稳定的、持久的兴趣。

计算机随着不断的运用累积的知识是越累越多,很多同学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些知识点难以掌握,同时有非常集中。

4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听课效率的高低其实也往往决定着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过不能光听老师讲课,学生们也应该学会怎样听课,毕竟老师只是起到指引学生的作用,真正决定学习的还是得靠学生自己。

首先,提醒学生课前预习。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这种方法不言而喻。预习中能够发现学习中的疑点,这些其实就是根据不同学生发现的问题所在,如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那么这课程的内容就会很容易掌握,这样也会使得对课程内容深刻理解与认识。

其次,监督学生做笔记。做笔记其实有两个作用,不光光是将自己认为重点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同时也是防止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开小差。做笔记也有规律可循。首先不能以偏概全,认真听老师讲课的重点,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再来就是合理安排时间将笔记中的遗漏补全,这一过程十分重要,因为学生们遗漏的这些往往是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笔记不是泛泛记录,更不是抄书,而是将听课中的要点、方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消化,和吸收。

5 提高学生参加计算机实践的参与度和效率

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理论和操作知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计算机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间的一个平衡,千万不可片面的追求理论或是实践。在一些注重职业教育的大专院校等也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互相促进。对我们学生来说,计算机不仅是这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还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种知识,因此,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的教授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去主动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给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能更加了解计算机,并加以运用,进而逐步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学生在实践中要做到能够自己编程,完成各个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操作。因此, 计算机的实践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综合能力有促进的作用。

6 结束语

总之,鉴于对以上理论的理解,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老师自己要有扎实的操作实践能力,同时要定向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和学习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理解,来提高自身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激发对真理和科学相结合的追求。换句话说, 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比理论知识更加有利于提高计算机的能力。也就是说, 计算机能力掌握的越熟练,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息,为他们以后掌握更加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2]杨宪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6).

[3]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8,(2).

[4]于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篇3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1.充分备课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必须备好课。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调控。要备好一堂课,至少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第一,深入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深入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第三,注意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自然兴趣,设计各种问题;第四,结合具体情况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第五,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设置多种教学方法。

2.课前准备

首先要熟悉教材,尤其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要非常了解;其次要熟悉学生,最好能叫得出班上每位学生的姓名;第三、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微笑着去面对自己的学生;第四、要早几分钟到教室,了解学生的现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课堂教学是关键

1.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1)以学生为主体调整教学内容。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原来的升学目标转向了就业目标,虽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但却面临着就业的挑战。此时,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学校实际来确定教学内容,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以体现实用、实践性原则。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教师教学的风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对任课老师感兴趣,他就会对这门功课产生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阅历、业务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去激发感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你感兴趣,这样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二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三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冲击着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学校中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永远也不可能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与意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学习新知识和处理问题的工具。

2.强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1)科学导入。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教学。在成功导课后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并全力推向大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课堂上最活跃时刻,往往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提出有价值、有见解的看法,因势利导与学生切磋探讨,将课堂气氛推向。

(3)注重师生之间的表情互动。师生间的互动主要包括语言、行动和表情三个方面。表情互动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于协调师生间的心理状态,促进情感谐振,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采用科学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3.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工学结合。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能创造性地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此,应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和研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学结合就是校企合作中的一种很好的模式。即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企业里实习。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关注教材或者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必然会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动向和专业技能。因此将第一、二学期作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工学交替,实践环节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第二学期暑假增加专业相关企业调查;第三学期为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工学交替,实践安排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第四学期为专业理论提升与实践考证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解决从企业带回来的技术问题;第五、六学期是以就业单位为主的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前有校内基本技能实训、专业调查,专业技能实训、校外认识实习,后有考证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环节。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真正推行了学工交替教育模式,拓展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学生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高十分有利。同时借助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培养、锻炼和提高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课后检查是保障

1.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

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实践操作技能。前者主要从理论课堂上来掌握,后者则在上机实践中掌握。但是现在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对上机课很感兴趣,对理论课却不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上课时有事情做,那就是记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学生上课听讲的结果,是学生辛勤劳动结晶,也是学生尊重任课老师表现。为了激发学生记笔记的积极性和连贯性,两周一次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笔记做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对没有做好或没有做笔记的同学进行沟通。开展课堂笔记评比,把成绩记入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2.定期写好教学后记

对于每一堂课,不管你准备得如何充分,考虑得如何周到,上课时也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哪些环节没处理好;哪些教材处理不当;哪些内容学生难于接受等等。因此,在课后要及时地对整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找出教学中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整理记录在教案的边上,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

四、兴趣活动是载体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Courses

Hu Weilan

(Hunan Changde Gong Ye Xue Xiao,Changde415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mputer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s a major trend.How to mak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to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in teaching is teaching computer education workers in the subject should be gradually improve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eaching and to explore the multimedia courses in computer vivid image of how the classroom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quickly.

Keywords:Computer;Multimedia technology;Classroom teaching;Application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多媒体教学,又称之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用多种媒体软件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和目标。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有端正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人才,基于此培养的目的性,职业教学应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板书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为辅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的教育方式。而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将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奋点得到激发,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具。

一、多媒体技术对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控制性、交互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对计算机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控制性,能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集成控制性:指多媒体技术是以电脑为中心,能够对多种类的信息进行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觉器官。

多媒体提供了图、文、声、像等多种感观综合刺激,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因此多媒体能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对中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二)多媒体的交互性,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如电视,报纸和书籍等。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如网站浏览、视频点播等。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优势,它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音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的优点,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难以察觉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失为学生参加“实践”的好方法。它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

(一)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形象生动化。我们中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时遇到计算机专业教材中的某些比较抽象或复杂的内容和知识点,也感到很困惑,甚至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然而教师如果对一堂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后,再加入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运用,就可以将文字、图像、图表、声音、动画等素材整合优化成一个系统,使知识点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将枯燥的课堂形象生动化,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与学生内部心理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主体认识表现出来。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一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因素的前提下,创造了最佳的与学生内部心理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再经过合理分配、组织教学信息,就能起到引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以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已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理想的认知工具,在教育领域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课堂教学关系密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课堂教学,已体现出其辅助理论教学、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如何充分应用、开发多媒体技术来更进一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了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也是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应逐步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士平.多媒体技术与学习[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15-18

[2]王中国.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工科数学,2002,5,9:21-33

篇5

一、利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过程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为我们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新武器和新手段。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和试行解决的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系统过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系统改进:对网络上的特性数据进行分析,据此对网络教育系统性能进行改进。另外,随着网上交费等服务的展开,系统安全也成为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站点修改:对所有学生的浏览路径进行搜索,发现其中某些页面的逻辑关联。把一组频繁访问的页面直接链接,以改善网络教育站点结构;智能化服务:学生如何使用教育网站来进行学习对于网络教育提供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学生行为和所选课程等关系的搜索,发现其中的学生群学习特征和趋势等来进行智能服务,为网络教育提供者提供决策依据;个性化设计:从单个学生的浏览信息发现学生的兴趣,向每位学生提供符合其兴趣要求的个性化界面。

二、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探讨

我们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基于网络资源教学改革试验,具体的实践过程如下:

1、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任务,拟定出教学策略,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教案,在制作过程中,我们结合课程的大纲要求,下载网上有关资源的论述,或通过电子教案中的网址或热字连接互联网。

2、利用校园网的BBS组织网上进行专题辩论,讨论、答疑,也可以采取聊天式的解答。如统一时间在BBS上开设相关计算机课程的论坛区,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大家把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上传到论坛区,从而形成一个热烈的讨论气氛,同学们畅所欲言,网上各种各样的论坛再现在大家的眼前生动活泼。其次,学生也可以通过发E-Mail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在网上布置形成性练习,复习思考题。课堂上授课和做练习历来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由于利用了校园网的便利条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以发贴的形式布置作业、思考题,要求学生上网,引导学生到网上查资料找答案,教师起导航者的作用,在漫无边际的“网海”里,引导学生驶向正确的航线,寻找知识的精髓。学生注册后以回贴的形式递交作业,教师网上修改作业,可以对个别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4、把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安排在网络实验室进行,打破了以往只在教室上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每学完一两个专题或一两个章节后,安排学生到网络实验室进行授课,引导学生上有关的专题学习网站,

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己在网上查资料,整理归纳学习内容,并在班上进行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三、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1、避免只重网络教学而忽视常规教学。一些教师在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却不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因此,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2、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有些计算机教师认为,有了大屏幕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我们知道,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结合具体的编程语句进行实例演示。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而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七倍。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

3、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为我们创造这些条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目前计算机课程便用authorware或flash制作教学课件,往往侧重于有声动画的制作,它们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把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了强化,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是:用多媒体展示这些课程内容是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的具体操练,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我们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当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切不可为了追求在课堂上多一点现代化教学的气息,而不加选择地使用过多的多媒体课件。

篇6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 中职计算机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0-02

一、传统中职计算机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底子较差且自觉性不高,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一些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仅仅因为喜爱打游戏,他们对那些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而传统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评价考核方式是“终结性评价”,等同于考试的形式,在阶段性的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大都是教科书知识,需要学生依照标准答案来准备考核,没有发挥的余地,学生仅仅应付了事。这样既不能全方位地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合理评价,也很难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水平。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过程性考核方法的内容与具体应用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当下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和劳动型人才,因此在中职教育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改革评价考核体制,抓过程而非看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进行把握,让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就业打好基础。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利用多种形式阶段性的进行考核,其侧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综合技能应用的培养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效果的评价,从而确定其下一步发展方向。

(一)过程性考核的主要内容。

1.课堂表现:对课堂表现的评价与考核侧重于能力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对各小组的合作状况、配合程度、任务完成的效果、学生的日常行为等进行考核,评价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另外还要结合小组内考核的结果,全面综合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任课教师及小组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及时填写专门的“课程表现考察表”,以此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依据。

2.过程性作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任务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中应涉及不同的专业课知识点,并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根据知识点难度的不同设置不同比例的分数,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录其各项成绩。在每一次过程性作业完成后,学习小组内应进行评价考核,首先由各成员对自己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然后由组内成员间相互评价打分,对照任务完成标准对他人的成绩进行考核评定,并相互检查学习笔记与任务过程记录;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并将考评结果记录,作为学生教学过程评价的一项依据,对上一段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依据。

(二)过程性考核在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同学生职业资格等级挂钩:终结性考核作为正式的评价学生能力、水平的方式有着重大的意义,而过程性考核并不与其冲突。在计算机教育中,过程性考核的结果可与中职学生的职业资格评定挂钩,作为社会劳动和保障部门评价其职业资格等级的一项依据。因此教育部门应确立过程性考核实施与应用的制度及其操作规程,确保中职计算机人才评价考核的规范性。

2.将学生的课堂行为纳入考核范围中:中职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和专业计算机技能,更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此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重要。通过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个人行为的规范与改进进行记录与评价,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例如,在每节课配套的实验操作课中,通过在线考勤系统记录和掌握学生是否上机以及每部分任务完成的效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和打分,作为考核依据。

3.分组学习的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在布置教学任务时,可有小组同学进行分工,每位同学负责一部分内容,通过相互合作与竞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例如,幻灯片的制作这一环节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有很大的用处。在这一节课的实验操作中,由各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同样选择的学生可临时结合为一组,然后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不同学生可完成不同的任务,如文字编辑、背景处理、图片艺术字插入、声音播放、幻灯片切换方式等。然后将每组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相互观摩,选出创意、美化效果最好的。最后对每位同学在这次课题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给分,作为这部分内容的总结。

4.对学生个人学习的影响:

(1)学习效果:在实行过程性考核时,根据考核的结果,对那些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出现明显改善与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予适当的关注与鼓励。教师应根据对不同学生的评价考核,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的强弱,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区分难易程度,并适当增加可选项,由学生自己选择任务。

例如,利用Office软件进行文字录入与处理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办公技能。不能以统一的考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应根据学生在过程性考核中的表现来确定其进步与否,并对进步程度进行评价。教师在布置文字录入任务时,规定学生可使用多种输入法,如五笔、智能ABC等,以学生能掌握的最合适方式来完成任务。

(2)观察与创新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速度极快,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使用与更新换代时间也比较短。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充分结合市场潮流,培养学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对市场形势的观察能力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引导他们观察、思考。

过程性考核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通过相互合作与评价,提高其计算机能力和个人职业素养,同时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引入过程性考核,对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有着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青河.计算机教学过程性评价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3(04)

篇7

1云计算解决学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问题

  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云计算的研究应用工作应用开展的并不多,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等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云计算的开展基础,同时,云计算也必将能够改善原有的教学弊端。

  第一,云计算解决校园网管理问题方面。根据统计分析,在进行校园网络的管理中,一般都是采用将网络中心设置在校园内,并必须配置足够大容量的硬盘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利用教育网或其他通信服务商来进行互联网的连接。考虑到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在进行校园网的维护以及管理阶段,总是存在着面临着对于软件、硬件更新维护的问题。比如,对于学校的网络中心来说,需要进行服务器的更换,这个过程较为繁复,需要进行原有资料拷贝到新服务器上,如果新服务器存在问题,还存在资料丢失的问题。同时,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大的维护工作,包括具体的防病毒、升级补等。上述问题都造成了校园网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云计算模式能提供较好的校园网服务模式,实现更好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能够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来说,包括相应的服务器集群、存储设备、计算机硬件、各种应用软件等。

  第二,云计算可以解决学校计算机实验室频繁升级的问题。结合具体的计算机教学需求,中职学校存在经常购买新型计算机、更新硬件设备的工作,这种升级工作往往是由于计算机硬件不能支持软件安装的问题。如果采用云计算技术,则能很好地避免上述情况。

  第三,云计算可以解决正版软件升级的问题。在进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当前都是采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了能实现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就要经常性进行补工作,如果要全面更新操作系统,则需要进行重新购买,增加了大量的成本。利用云计算的服务,能够利用本地的浏览器,就能够实现云服务,避免出现的软件的版本问题,就连操作系统的更新工作,云服务的收费也非常低。

2平板电脑的特点分析

  第一,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平板电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美国的苹果公司在aolo年4月颁布了平板电脑丁PAD,这之后,平板电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掀起了销售狂潮,根据《连线》专家的BrianX  Chen的观点,丁 PAD能够集合移动网络、移动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让用户获得更好的移动体现,必将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重点,也是影响到移动通信的终端革命的爆发。

  第二,对于平板电脑进行分析,多点触控屏幕技术则是平板电脑最为突出的作用,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它的神奇之处,保证用户体验过程中的流畅自如,能够保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并具备良好的互动效果,多点触控技术则是以往所不能相比的,能够充分体现出电子教材的优势,提升学习兴趣。

3搭建“云”平台更好实现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习

  第一,利用校园网时“云”平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平板电脑为终端的移动化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室的构建,大都是利用台式机或者笔记本进行组网连接,这样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无线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组件,能够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辅设备,能够实现教室布置更加整洁有序。在这样的基础上,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活动能利用平板电脑和无线投影机的组合实现。这样使得教师不再固定于电脑屏幕前,更好体现出移动教学的特点,增强了师生之问的互动交流效果。

  第二,在云计算时代的课外学习中,虚拟桌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外时问中,或者周末在家的情况,不用考虑客户端的具体情况,利用虚拟桌面技术,能够保证同一台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这样能够有利于实现个人学习环境的快速构建,更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课外学习效果。网络学习中的个人学习环境构建则是以后的学习发展趋势,这将是对于课堂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除了课堂接受教师的知识点传授外,还能利用课余时问的平板电脑终端进行自我学习,保“云”资源学习效果。对于遇到的问题,可以利用云资源优势去解决,通过上述方式,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获取以及运用能力,这对于后续的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利用云计算平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能够实现作业的无纸化。考虑到平板电脑的特点,其9寸左右大小相当于16开的图书,重量大约为600至800克,和这个尺寸的图书相差不无,方便于学生的随身携带。同时,利用云平台的强大的存储能力,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发挥终端连接作用,就能进行海量资源的访问,能够进行课本内容学习以及课后练习,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无纸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和信息量与日俱增,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高职高专教育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材培养,为经济快速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人材资源。然而,计算机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其软硬件系统更新换代之迅速,令人目不暇接。因此,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跟上科学发展的形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成果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绝非易事。这就要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改进。

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当今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渗入到教育中的各个环节,研究计算机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一门重点学科。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硬、软件的开发人才,是培养计算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的专业人才。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即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其培养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决策、规划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二、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不合理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必须跟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非常需要一套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层次配套的教材。但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理论偏深,内容偏多,教材本身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与职业技术教育是有差异的,而且目前的教材与专业差距太远,不能很好地和专业接轨,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因此目前现有的教材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课程体系不适用、实用性明显不足。

(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差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学生应该熟练应用它。不少学生在学习了office软件后,连一个简单的文字排版都做不出来,甚至连如何安装软件都不会。

(三)教学形式单调, 手段落后

“满堂灌”式教学仍是运用最多的教学方式,课后作业大都为课堂知识的回忆和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难养成。

(四)考试方式不合理

当前的考试方式还是停留在延续了千年的笔试中,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在计算机教学中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应用软件WORD、POWRPOINT及EXECL等,考试时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描述一个问题应该如何操作,还不如让他们在计算机上具体操作完成。

三、改进措施

(一)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知识的传播,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不仅从教育理论上,还是从教育实践上、从社会需求上迫使我们要彻底改革这一教育模式,转而从素质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善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经济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但长期以来可以说是以知识为本、专业为本、教师为本。教师采用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则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扔笔记的被迫学习方式。教师课堂教学都讲得过多、过细,加上学生没时间思考。有的学生说:中学时我们就成了听课的机器,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得分的机器。本想到大学后有所改善,可还是有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大学生活是苦读但非自觉,紧张但不愉快,高分但无创新。

所以我们认为,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形成为创新而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计算机教学应该让学生具备自主拓展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这样在计算机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和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为今后毕业就业或继续深造或转行等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改革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开放教学的新思想

传统教学只能培养出知识库型的书呆子。我们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机会,要提供开放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国际社会对文盲又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或不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就是文盲。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去掌握所有的知识以适应这种变化,但用昨天的知识教授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依然是教育的一个不争事实。比如不可能在2003年教Windows 2005,而且即使如此,那么2010、2015呢?根本的出路在于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学会自己拓展知识,这也是终身教育的根本。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实践平台必须跟踪发展。

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达到教育部的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要求,我们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四方面:

1.教材要注重系统全面,而教学采用概括型,以应用开发实例作为驱动,覆盖不到之处让学生自学。从以教为主到教与学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学为主,就更需要系统全面的参考教材。

2.教材内容必须现代化,不能迁就我国目前发育不全的软件市场。因为学生还要几年后才毕业,届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又到一个新时期。学生们都迫切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充实自己,为今后找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的能力。

3.教材要与专业相结合。如我校为工学医学院校,那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要很好的与工学医学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的用计算机方便工作。

4.将考试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

将创新思维成果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改革命题方法与考试方法。在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应该制定学科课程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即一门课程结束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是能背什么,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机教研室在考试方式上就要进行改革,采取无纸化考试形式。摈弃以往笔试的考试形式,让学生的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要求计算机课程建立试题库,考试时随机地从试题库中抽取,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以及编写简单计算程序的水平上,而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这些操作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上。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应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能力标准,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因材施教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告诉我们,高职教育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要实现其教育目标,需要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淡化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现中心转移,把过去以老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建构教学模式为代表教学模式上,使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篇9

以电子计算机为龙头的现代科技,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作为“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计算机使人类快乐且紧张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人类已经跨入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信息文明为手段,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高速发展的新世纪。作为社会时尚,会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文化水准的一个尺度。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知道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刚刚踏进高校的学生。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没有搞清计算机的ABC之前,常常会受到如下问题的困扰:到底是什么力量驱动计算机于20世纪40年代问世?这头“怪物”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神力”,让整个世界的生产和生活在短短五十几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往往在享受“怪物”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之余,也会无奈地感叹:“没有计算机我们真的将寸步难行!”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为什么仅仅是基于再简单不过的二进制数学原理?为什么现在一台小小的笔记本电脑里的弈棋程序就可以战胜让人仰视的国际象棋大师?是谁,怎么给它施加了“魔法”?半个世纪前的那些计算机的鼻祖,曾经是几百平米的大厦才能容得下它,为什么那时的庞然大物现在竟然能够瘦身成为“窈窕淑女”,一间小小的机房就能够摆上几十台。从功能上看,以前专为通话而发明的手机,现在已经具备了一般电脑的很多功能,用它可以上网、听广播、看电视、查资料、写文稿、玩游戏和拍小型的连续剧,甚至还能用它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也许过不了多久,你就不用发愁在国外旅游时听不懂外国人说的话了,你的手机已经学会翻译给你听了。这些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惊叹之余,你可能会问:我已经是高校的学生了,今后除了数学、物理、英语之外,我该上哪些与专业需求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落伍,要想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信息科学与技术在高水准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讲文化要以科学为基础,讲科学要提高到文化的高度。计算机已然渗透到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新东西层出不穷,在使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同时,也更加纷繁多变。专家认为学习计算机早已超出技术的层面,上升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层面。2012年底,我们承担了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工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组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研究,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达成以下共识:

1)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应用。

学生学是为了用,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定要实施面向应用的教育,上什么和教什么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

2)学习计算机需要了解这一学科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构造性”和“能行性”是计算机学科的两个最根本特征。与构造性相应的构造思维又称计算思维,指的是通过算法的“构造”和实现来解决某个给定问题的一种“能行”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计算思维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的计算模拟方法论。

做任何事情都须讲求方法,让计算机帮我们做事,更要讲求方法。科学方法基于科学思维,包括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实验思维(实证思维)和计算思维(构造思维)。计算思维这个词,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计算机发挥了人类期望的强大计算功能之后,被人们认识、研究和提炼出来的。计算思维目前有着诸多的定义或描述,究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数学抽象是针对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来进行的。计算思维中的抽象与传统数学相比更为复杂和实用,抽象的好坏和是否能够实用,要看计算机能否快速地自动化地完成人们预想的计算任务。当今学界的有识之士提出:既然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通用智力工具”,那么计算思维对每个学生都有普适意义。在实施面向应用的计算机教育时,如果能够将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归纳出来,点化学生,使其感悟计算思维要素之妙,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3)工具是重要的,不能有轻视工具作用的思想。

人之所以能进化为现代人,不断发明和成功创造工具起了绝对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尽管它问世的时间还不长,但是它所展现出来的智能化的趋势已令世人叹为观止。对于这样一个工具,我们应该怎么教?谁也不敢说胸有成竹,还需要下大功夫加以研究。

4)面向应用更应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

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929-03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慢慢渗入到现代社会各种不同的领域,不管是工业与农业,还是服务业、教学研究、商业等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1]。近年以来,职业学校的生源和就业情况,发展不是很乐观。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着生源情况,现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出现了人员少、素质不高、行为懒散等特点,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已成了一项专业必修课。因此,首先要转变学校的教学工作观念,加大师资队伍,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关政策,努力探索新方法,在满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来激发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从而是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对学生的熟练掌握水平。

1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多元化、深层次,还需要德、智、体、美、劳方面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2]。中职学校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就是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课程,就是为了实践服务,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文字、数据、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思考与合作,熟练的掌握好基础技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计算机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技能知识,当代中职学生必须要保持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这就是要做到终身学习。只有拥有了优秀的计算机掌握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2国家的需求

在计算机社会中,技能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3]。学校培养中职学生就是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从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水平低下,影响到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切实加强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是当代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中职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技能知识,才有可能在离开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工作、生活等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担负独立工作的职责,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取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3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开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材问题

从现在教材的大纲内容来看,部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编写的内容很久都没有进行更新,跟不上新兴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职业的需求[4]。要么就频频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的比较快,若教材更新慢的,就会导致计算机知识陈旧;若教材更新太快了,就有可能因为学校硬件条件的影响,造成教材与教学方法不统一,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2课堂教学现状

部分学校为了展现本校计算机课程的新颖、全面性,盲目的紧跟时代潮流,开设大量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并且脱离了学生就业实际,让学生们没有缓冲的能力,导致学生难以学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因为中考或高考失利,没有任何技能才会选择职业学校,这些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学习习惯差、吸收能力弱等特点,现在让他们学习较难的程序是比较困难的,就算强烈的灌输也只懂的一些皮毛。还要就是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学生心理有较大的压力。

3.3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也让教学止步不前。由于计算机新知识不断的出现,带来了新技术与新软件,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没有进行自我更新,很难符合当今的教学水平。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更新。有的一线教师工作与日常事务繁忙,加上学校管理层不够重视,往往忽视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4学习问题

3.4.1年龄小,独立生活与自律意识差

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有的还未满14岁,初中都未毕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职校。由于他们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差,导致教学难度大。在学习中,学生任着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学习能力差。

3.4.2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目标及兴趣

有些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初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据调查,职校学生55%因为未考起高中或初中未毕业,18%为未考起大学或高中为毕业,17%学生失学在家未就业,10%学生出外打工。因此,他们的文化基础各不相同,缺乏信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难懂,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虽然学生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但是对理论甚少涉及,他们希望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3.4.3受社会家庭因素影响,产生自卑心理,心理疏导难度大

中国是非常重视学历教育的,因此职校学生会存在一定自卑心理。大多数学生家庭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在学业上迷茫。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心理困惑较多,无法疏解。还有的学生因为生活在离异、单亲、重组家庭中影响下,并且有处在青春期,学生就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教育孩子的担子交给婆婆、爷爷或者外婆、外公,老年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学生独立生活性差,依赖性强。

4教学方法改革

4.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由于职校的生源问题,造成学生素质不高,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给职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也让计算机教学带来困难。因此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对于学习的一种认识、一种意识倾向、一种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效率以及以后走出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5]。例如老师在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客观存在性和实用性,决不能一开始给对学生口头讲解计算机的诞生、发展、组成等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这样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在计算机室,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的作用,展示一些计算机的优势功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如播放一些趣味视频、图片处理等,激发并长久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以后对计算机学习垫点良好的基础。

4.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信心

在职校学习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6]。由于职校学生文化的差异,给指导老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总会影响课堂纪律。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重要性。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制定出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知识,使学生能更好的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耐心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4.3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在讲解计算机知识理论课时,不一定需要全节课都在讲理论,这样很枯燥。由于现在教材设计都比较通俗易懂,还有图文介绍,多数学生都能看懂。老师只需要对一些难以懂的知识点详细讲解,对难懂的知识点配合一些网络手段,如多媒体视频等,其他简单部分由学生自学,不懂的举手请教,这样锻炼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老师在学习网页设计教学这一章节时,单纯的语言讲解学生听起来很迷茫,可以只重点讲超链接、报表等制作过程,由于学生对Word的文本编辑有一定基础,可以对那些文本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粗略讲解,让学生在课后自己上机操作。

4.4运用正确激励方法

激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是职校教学有效手段[7]。激励措施一定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是嘉奖还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方法。比如说,学校或班级中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上课纪律习惯差,老师上面说,学生在下面说,严重影响了其它学习的学生和校风。多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严格批评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达到遵守校纪校规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坚持原则,也要要灵活运用,只要做到正确的大力表扬,错误的行为及时纠正,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降低教学难度。

4.5安排个性化的作业和考试

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单纯靠检验学生平时理论掌握度或上机考试来决定的。若是这样导致了一些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不了实质操作,并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求知欲。例如,老师在网页设计这一章节时,首先让学生抽出空余时间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然后在上机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网页。考试的内容为给予2h上机时间,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考评时对学生自己制作的网页进行现场评分,并设计一些加分项目如设计技巧等。这样有效的结合了考试与作业,这个过程让老师充分了解到学生智慧具有强烈创造性,每个学生设计的网页各种各样,很有个性、特色,这样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4.6巧妙设计信息课堂,培养信息学习能力

巧妙的课堂设计不仅会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思考,更多的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更多的是应该为学生预留一部分创造发展的空间。在新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中,设置情境式的问题教学、任务驱动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创立自主学习的空间。预留给学生一定的课堂空间,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使用,也能够再一次的进行创造。另外,在学习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团队,让每一位中职学生在学习当中逐渐养成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对于学习的成果,进行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和展示,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当主动思考,探究方法,协同合作,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行为固化后,学生会形成一套完善的自主解决问题的模式,为实现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能力。

4.7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老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不能只单纯从自身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教”与“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制灌输,而是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能自如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的良好的素质等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Word文字、图形、艺术字处理这一章节时,给学生安排上机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份A4纸大小的海报,内容必须健康,版面要有特色,字体优美,色彩美观。需要学生独立收集资料,设计好后提出相关要求,如文字底下怎样配上图案、艺术字,学生就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综合使用文档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4.8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为了更好的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以及创新思维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有效培养,在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当中应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原则[8]。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每一步程序,抓住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程序编写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当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能够独立的完成程序的编写,而对于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尤其的重要。在正常的开展教学内容中渗透应用实例程序,就能够为学生找准一个实际的切入点,而实例应用程序的演示,学生也会感觉到容易上手,然后在不断的充实与修改实例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轻松的解决学生对于程序的编写,而对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做法等,都要及时的纠正。在对学生的启发式的教学当中对于问题的提出、发现、详细的分析、解决以及进一步的扩展等等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在这个不断的推进的过程当中深化,而将问题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全面的拓宽,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将学生真正的摆到了主体的这一地位。

4.9注重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科目,因此,作为计算机老师,应该多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能力。可以在理论课后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锻炼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如上机操作程序等;把学生分为小组,安排课后实践习题,共同研究与讨论习题;还可以在学校组织比赛,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并推荐到市上,甚至全国进行比赛,这样不仅增加了知识面,还可以取长补短,看到优秀计算机应用技能优秀人才,以此为目标不断学习;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单位上实习,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了解职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学生激情与实践能力。

4.10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非常迅速,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与技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定期安排老师出去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了解新知识、新软件知识,顺应时代的要求。陈旧的观念、思想、教学方法,很难培养专业性复合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计算机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的学习,掌握好新知识、新软件,把最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5总结

职校的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新型人才。老师作为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谐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学习热情。计算机教学具有灵活性、目的性。在教学中老师不断自我升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观,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学生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党.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与改革[J].教育改革.2012(2).

[2]单智峰.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方法[J].学科教学.2012(1).

[3]蓝伟校.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

[4]郭国.浅淡职中计算机专业教学[J].科教导刊,2009(6).

[5]姚小岗.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J].教改前沿.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