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制约因素 培养方向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劳动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人才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内在因素

首先,是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和认知上的误区。

第一是认知能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弱,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同时也会影响创造性;想象力不够丰富,迸发不出思维的火花;不善于幻想和联想,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知的事物;由于多年的学习与生活形成了思维定式,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同时也限制了思维的创造性;不能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使思维受到限制,如不相信直觉思维,就会放过很多新发现、新想法、新思路;不善于应用类比等思维技巧进行思维,提不出科学假设。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的训练情况及现有基础。缺少勤于思考、善于思索的习惯。

第二是认知的误区,具体表现为:过分相信某一感官的作用,如过分相信视觉,导致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感官全方位观察事物;把无确定根据的假设作为事实接受,影响创新,甚至形成错误认识;把错觉当作认识事物的基础;把事物的假象不加分析进行接受;过分相信书本、权威、大众传媒,不进行理性思考加以接受。

其次,是学生个人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制约因素

第一是胆怯,这是制约创造性的最危险的头号敌人。胆怯会磨灭想象力和独创精神。比如上课时,有些同学知道问题的答案,就是不敢当众发言而连手都不敢举,更谈不上主动发表见解。学生连一般问题都不举手发言,渐渐地想象力和独创意识也会因此而消失掉。

第二是过分的自我责备,这是妨碍创造性的另一大敌。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过分的自我责备也就是缺乏自信心,它常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挑剔,这种过分的自我挑剔往往导致创造性的“自杀”。比如教师相信某个同学能干好某事,而在布置给他做的时候他却会说“我不会做”、“我不行”,这样的同学就是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就更不可能有创新的发挥了。

第三是倦怠,它同样是学生创造性的障碍。聪明才智甚至天才都来自勤奋,而倦怠不但使一些平庸者碌碌无为,也使一些具有才华的人磨掉创造的锋芒。有些同学热衷于无所作为,热衷于无所益处甚至是有害的游玩,而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却懒字当头,表现为集体活动跟别人不挑担子,上课似懂非懂不求甚解,这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和行为哪里还能使他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呢?

第四是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它也会给创造性活动造成障碍。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女学生很有才能,是班干部,在低年级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到了高年级时因自恃清高而长期不和其他同学平等相处,久而久之,也就有不少同学不理踩她,所以她就逐步地认为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于是就感到学习和生活没劲,结果导致全面退步。实际上原是她的性格片面而不合群,不是同学们不要她。所以,像这类情况,教师就要联合家庭和班级学生,合力改造其性格,只有完备了自身性格,她才会再有进步和发挥原有才能,以后也就可能有所创新了。

(二)外在环境因素

首先是家庭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实施的是“顺从”教育,把“听话”视为好孩子的最高标准,孩子从小想象力、创造力就遭到封杀,使孩子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然后是学校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考试评价以教学大纲、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把教学大纲、教材奉若经典,甚至是评判各种问题对与错的惟一标准,教师则是知识的权威,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其次是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为:所处区域生活环境普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负面影响;新想法总是得不到支持转化为行动;具有一定冒险性的创新想法或行为受到惩罚;由于提出新观点、新办法等遭到打击。最后是文化环境,具体表现为: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质询、提问、反驳是不礼貌的;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对老师的内容、书本提出质疑是不谦虚的表现;受传统文化影响理想过于实际;受传统文化影响缺少冒险精神。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从以上我们归结的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影响的因素来看,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也因该从这样两大方面来寻找答案和方向。

篇2

为进一步以干部作风大改进促全县工作大提升,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作风问题大整顿活方案通知文章,欢迎参考。

 

 

       通知

为进一步以干部作风大改进促全县工作大提升,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现将《关于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XX作风建设办公室

2020年8月 x日

关于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上级有关工作要求,切实改进全县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决定在全县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以作风大改进促进工作大提升。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把握原则

开展这次全县“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重点把握“三个坚持”:

(一)坚持查纠并举。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敢于正视问题,以自查自纠、自我整改、自我提高为出发点,深入查找不足,认真解决问题。

(二)坚持开门搞整顿。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参与和群众监督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广泛征求广大群众、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杜绝闭门、自评自唱、应付了事。

(三)坚持务求实效。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一阵风”“走过场”等现象发生,切实做到边查边改、即知即改,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对共性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

结合省委有关部署,结合市委“五破五立”具体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着力解决宗旨意识不牢、群众路线不深入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政绩观错位,没有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群众观念淡化,对群众利益诉求回应不积极,特别是对群众来信来访不重视,调处化解力度不够;工作方法简单,生硬蛮横,存在官僚主义;工作不接地气、不下底,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少。

(二)着力解决不敢担当、不愿作为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敢于担当精神,面对发展“拦路虎”、改革“硬骨头”,缺少主动触及矛盾的胆识和勇气;做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该决策的不决策,该拍板的不拍板;奉行好人主义,不愿唱黑脸,发现问题不愿指出、不敢批评;优化营商环境不作为,政商关系不“亲”“清”,服务企业不主动、不到位。

(三)着力解决精神懈怠、不思进取问题。具体表现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决策部署不积极、不主动,打折扣、搞变通;事业心、责任感不强,进取精神减退,工作平推平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对需多方协作完成的工作不愿出面、不愿牵头,消极应付、推诿扯皮。

(四)着力解决标准不高、作风漂浮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抓工作浮在表面、沉不下去,没有精品意识;缺乏认真钻研的精神,工作做不到“门清”,吃不透情况,拿不出实招;缺乏严实作风,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交上差即可”;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不强;法制意识淡薄,依法行政能力不足,不按法律规定办事。

(五)着力解决墨守成规、创新不够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按照旧办法、老套路解决问题,面对新常态、新要求束手无策,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缺乏进位争先精神,没有危机意识,自我陶醉、小成即满;工作能力水平欠缺,平时不注重学习积累,知识储备不够,能力素质不适应事业发展要求。

(六)着力解决不守纪律、不讲规矩问题。具体表现为:请示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重大事项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搞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廉洁自律规定落实不严格,为政不廉,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工作纪律抓得不严,自由散漫,纪律松懈,出工不出力,在岗不在状态等。

三、活动方式

“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从8月中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大约三个月时间,不分阶段、不设环节,各个步骤同步进行。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开展:

(一)组织一次自查自纠。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要对照本实施方案中指出的问题对号入座、主动认领,广泛进行讨论,并采取各种方式征求服务对象、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把问题找准找全,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完成时限和具体责任人。

(二)开展一轮督导检查。开展跟踪督导检查,设立作风效能督查专员,成立督查组,随机抽取单位进行督查。改进督查方式,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点部门单位、重点部位和环节,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

(三)开辟一个作风专栏。在XX电视台开辟作风整顿专栏,与优化营商环境活动一体部署、同步推进,每周安排2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上专栏公开表态,对本单位查找出的作风突出问题作出整改承诺,明确整改措施与时限,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设立一个举报平台。设立作风问题专门举报电话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举报,扩大社会参与度,切实提高监督效应。

(五)查处一批典型案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及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筛选典型线索,严肃进行查处,公开通报曝光。

(六)组织一次作风评议。坚持开门抓评议,采取群众参与、群众评说、群众监督的方式,对全县重点部门单位开展行风评议,评选作风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对教育、卫生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系统评”“归口评”;县作风建设办公室联合县行政审批局对县直政务服务单位、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优秀窗口作风评议。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县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工作专班,抽调骨干力量,与县作风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活动的协调调度、督导检查和推进落实。县级领导要督促指导好分管领域、包联乡镇街道的活动开展。各部门单位要对照活动实施方案,精心谋划,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活动顺利推进。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要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保持政治定力,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抓好本单位作风建设,促进机关和干部作风显著转变。对作风建设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活动开展不力、作风不实、效率低下的单位,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及时督促整改;对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的干部,按照《日照市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责处理办法(试行)》规定,严肃问责处理。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少专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改革理念,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见解,而这些看法和见解,需要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以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念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语文教学改革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一、在理论上,要对语文的有关知识进行引导和鼓励,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自由发挥、自由创新,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能科学地运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规范各种有关“创新”的理念,并对这些理念本身进行科学的理解。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使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新思想的措施,缺乏应有的扎实基础,这样不仅可能会导致本来是一种很好或很有价值的语文教改思路或设计,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会对语文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处于落后的尴尬位置,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个学校语文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性的漫长过程。这一目标只能通过终身教育最终实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但是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目前,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其放到过高的位置上的倾向,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加强反而会削弱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创新能力本身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由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在教育工作中具体落实和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段及各类教育不再是各自孤立、各行其是,同时教育的各项目标,都随之被分解成若干层次、若干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相互随意超越和替代。培养创造能力亦是如此。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归属于能力的范畴,因此,有必要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在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语文知识相互依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语文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 “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了。

篇4

【关键词】创作教学;音乐教育;意义;发展现状;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4-01

在我国音乐的教学中,很多职业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这严重抑制了音乐教育的开展,面对这一现状,职业院校非常有必要引入新的理念,推进新的变革。尤其要注重创作教学的引入,充分发挥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

音乐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

(一)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学校,音乐的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师仍旧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音乐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应,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这样必将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的位置,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在音乐教学中尽管有些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但仍是以单一的唱歌为主,无法起到音乐教学的根本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脱离社会的需要。我国职业院校当前的音乐教育多侧重于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希望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而忽视音乐的创作。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未必能产生好的影响。在社会的需求中,各单位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进行独立创作的人才,在职业音乐教育中这些却无从表现,背离了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三)教师的素质水平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大多数人看来,音乐的教育更多地被看成辅修类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中优秀教师的流出,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对音乐课程的研究改进也就无从开展,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更是难以实行。

二、音乐创作教学的具体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作教学,是对日常音乐的升华,通过计算机设备等手段使学生综合利用音乐知识,细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发散思维进行独立自主地创作。在创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恰当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纵观当前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创作教学引进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意义。

(一)音乐的创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胆识。所谓创作教学,学生要想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必须进行思维的发散,加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的音乐制作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在熟练操作制作软件的情况下会提高创作的效率,长此以往,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快速地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创新的胆识也会提升,有益于优秀作品的呈现。

(二)音乐创作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音乐创作的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说是一种不多见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否则将会大大影响创作的完成。这样,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必将改变过去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转而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得到极大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说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具有多重的意义与价值。

(三)音乐的创作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创作教学在课堂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然后进行适当引导,教师的悉心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认可也可以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其次,创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清晰地认知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合理地进行改正,增强音乐创作的基本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讲具有诸多的益处,不仅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胆识,还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另外对教师而言,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一举多得,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当然要想推进这一教学,还需要职业院校教师的积极探索,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看待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发挥其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一、 现行考试机制存在的弊端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科学合理的考试机制在目标任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我国目前考试机制存在着各种弊端,难以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 对考试功能认识存在偏差。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检测手段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杠杆和教与学的“指挥棒”,更是学生强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重检测、轻导向、忽略强化”的认识误区,造成学业成绩的“一考定论”,教师注重结业成绩,不注重改进教学,学生忙于对付考试,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拓展。

2. 考试机制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考试是评价人才的尺度,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现行的考试机制表现为注重死记硬背一、形式单一、命题不科学、教考不分离、评分机械等,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突出表现为缺少创新性的发言、作业、学年论文及抄袭雷同的毕业论文等。从表面上看,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当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教育模式的问题,但深入分析,考试机制缺乏正确的导向作用、不能调动教师认真组织教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 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的局限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期末一次性考试仍然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方式,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这种模式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2]。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设定于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危害极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忽视平常的学习积累,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期末两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限制了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从而大多数高校使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题型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辨题、案例分析题较少,实践操作及答辩考试就更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4. 考试结果的不合理利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考试结果既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改进提高的有效措施,又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现在,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籍、毕业、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取奖学金、评优入党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但通过考试结果鞭策引导学生改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质量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机制是过度夸大考试对学生的检测功能、考试的反馈性不全面,从而,考试结果被不合理利用,一方面使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另一方面导致高校缺乏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有力监控检查,难以保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 构建新型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导向性

新型考试机制,是建立在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而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社会实践+理论考试+课程论文”的课程考试新模式,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新型考试机制。

1.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科学定位考试目标。正确的考试观是以人为本,着重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与学的双重效果,不仅是检测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考试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可以采取理论答卷、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课程论文和主题辩论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丰富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内容,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全面功能。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性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和网上考试”等形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理恰当的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可以用复合型作业或专题小论文取代传统的标准答卷,促使学生对有关问题作较深入的钻研,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开卷考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找问题、出主意、提方案,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试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及课后自学,对学生中复印笔记、抄作业、猜重点、押题等现象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因为谁也不会知道自己口试时会考什么题,更不知道老师会问什么题,非常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随机问答可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交流能力、联想能力和综合能力。

3. 注重过程教育,转变一次性考试模式,实行分阶段考核。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要求考试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一次性考试的成绩最多只能代表学生在该课程考试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不能据此成绩评判其当前的智能水平,况且这种考试模式内在所具有的片面性,否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助长学生惰性。教师应根据创新能力的多样性、异质性等特征,在因材施教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测试、社会实践、模拟操作、课程论文及学习态度等形式计量并按一定比例综合核准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入课程结业成绩,教师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其成绩,引导学生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向能力方向发展。

4. 开放的考试命题,柔性的评分标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创新人才的要求,就必须确定以创新能力为衡量指标的评价指标,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首先试题的内容要开放,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折射,教师要结合社会现实构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深入剖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试题答案要开放,不能设定标准答案引导学生机械呆板作答,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要求进行解答。再次答题形式的开放,鼓励创造性思维,允许学生采取有效的方式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开放的考试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对课程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根基,而且还要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三、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为构建新型考试机制奠定基础

1. 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创新必然彰显个性,而个性最核心的特质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立足于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个性的发展程度越高,个体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也就越具有独特性[3]。可见,个性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任何忽略个人需要、兴趣,忽视个性培养的教学后果都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夯实个性化教学这一创新教育的基石。没有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新型考试机制就难以构建。

2. 增强教师教学权的修养,确保新型考试机制的有效性。我国《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即教师的教学权。教师教学权的行使与其所承担的修养义务相适应,倘若教师教学权的行使不是为了履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义务,而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损害和伤害,那教师教学权就要受到限定和约束,因而,教师教学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修养性,具体表现为:不可随意超越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更不可以随意发表与课程内容相悖的言论;不可以采用存在歧义的教学方法;不可以对学生妄加评价等[4]。教师要始终以一种与学生在人格与尊严上绝对平等的心态,以一种民主的意识和博爱的情怀公正、公平、公开对待每个学生,以确保新型考试机制的有效推行。

篇6

【关键词】试论课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是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以实践提高创新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四、创设质疑情境,鼓励争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有位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创新精神。

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尽力与有创新性的人接触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音乐;自信

民族音乐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巨大作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一个人的失败,其实是自信心的丧失,在教学过程中,自信心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学生拥有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鼓励自己锲而不舍的奋斗,从而成就人生的辉煌篇章。

一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信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晚期,社会阅历比较浅,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定型,遇到挫折之后,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自信心危机,影响学生人格健康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信的具体表现如下: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及别人,在集体的场合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议及意见,参加集体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压迫感,比较排斥出现在集体人群中,认为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惧怕参加竞赛性活动,怕被别人笑话,存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不求上进,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压抑健康的心理,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对新鲜事物惧怕,遇见困难退缩,逃避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所有人都是优秀的,只是缺乏自信力的内心。

二充满自信的学生的具体表现

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与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是高校工作者的职责,充满自信的大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会过分的贬低自己,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把理想与自我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外界的评价结果可以全部接受,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的评价,自信的学生不会回避自己的缺点,也不会夸大自己的优势,遇到挫折不会惧怕,始终面带微笑,没有沮丧的情绪与压抑的心理,拥有健康的体魄与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理智的对待自己,自信的学生会积极的参加各种活动,在公众场合发挥自身优秀的一面,吸取大家的建议与批评,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导致学生缺乏信心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偏见给学生造成压力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不被社会所重视,多数人认为只有一本、二本才被称之为大学,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许多人都认为是学生无奈的选择,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归列为差生的队伍,重大的社会舆论与偏见给高职院校学生造成阴影,自信心大大减弱,人际关系开始紧张,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偏见是影响学生自信的首要因素。

(二)就业难问题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都非常大,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各种高等院校逐渐发展起来,扩招政策不断实施,导致人才的供给量多于需求量,所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数量也在直线上升,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往往把文凭作为敲门砖,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竞争中严重处于劣势,许多企业对大专生排斥,这种现象给高职院校学生精神上造成一定压力,缺乏自信,对社会生活失去信心。

(三)生活背景不同

大学校园是一个集体的生活环境,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自信的影响,家庭条件也是原因之一,学生们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中,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会因为经济条件而不敢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渐渐的使自己比较内向,不能融入到这个集体环境当中,对于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本身对孩子也没有信心,认为孩子学习差、不进取,甚至认为只要不打架不惹事就是好孩子,这种扭曲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心理上造成隐形压力,既然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学生本身可能就认为自己是个差生,所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要不断鼓励学生,增强信心,提高斗志,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是学生们成功的动力。

(四)自我认识与评价

学生的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受到自我评价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没达到完全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缺乏针对性,对自身没有正确的客观评判,大学生自我评价是自信心形成的核心,能够反映出学生心理成熟度与自信的水平。

四民族音乐对学生提升自信起到的作用

(一)音乐活动的举办提高学生表现欲望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文化背景的优势,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音乐活动的举办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表现力,成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提高自信,通过比赛的形式得到公众的认可,满足学生被认可的心理,提升自信,提高对生活的激情。高职院校是学生们生活的大家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们之间有效的沟通,提升实践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现如今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非常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给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造成巨大压力,精神过度紧张,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内心压力,调节生活中的紧张气氛,愉悦的音乐节奏可以陶冶情操。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直接获得美的感受,民族音乐的歌词中包含着正能量,对学生起到直接教育的功能,民族音乐比较通俗易懂,所以很容易被学生们学习。学生们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与欣赏,减少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生活不再枯燥乏味,心情舒畅,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三)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我国民族音乐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以及百科知识,优美的民族音乐是一幅美好的场景,孕育着作者内心的情感,通过民族音乐,学生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文化,通过民族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族音乐的教育具有道德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功能,令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大脑中知识越来越丰富,渐渐的会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调节学生心理问题

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有效缓解抑郁并且增强自信,高等院校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于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因素造成心理抑郁。民族音乐大多为欢快的乐曲,音乐的节奏、韵律、音调等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在学生们产生不良情绪的同时,家长及教师要给予理解并且及时排解,获得自信心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聆听优美的旋律,使心理上的抑郁全面释放,达到轻松忘我的境界,增强学生自信心。

(五)有效的提升创造力

当今社会所需人才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性思维,是公众在想象力下的产物,学生具有创造性意识可以大大提升自信,在民族音乐中,蕴含着作曲者的想象与创造力,学生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分析与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化发展,通过音乐,找回自信。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为同学们增强自信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五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要对自信心进行培养,遇事不乱,处事不惊,相信自己,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竞争,充满自信。高职院校要对培养学生自信心高度重视,对教育模式进行系统改革,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作者:刘锦鑫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燕聪.听赏中国民族音乐对当今大学生的积极影响[J].北方音乐,2014(17):26-27.

篇8

关键词:家庭气氛;问题意识;家庭类型;幼儿

当今社会需要知识型的人才,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都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甘愿冒险、敢于逾越常规的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这里所提到的浓厚的认知兴趣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也是问题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达成共识。

目前,国内外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学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其研究结果一般都从改良学校教育环境和气氛、改进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方面入手,以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的目的。在师生交流方面也提出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的观点。但是,现有的研究中关于3~6岁幼儿的问题意识的研究还很少,而且对该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其生活重心还在家庭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大。

本研究涉及两个主要词语:家庭气氛、问题意识。首先,针对家庭气氛,在有的研究中也被称为家庭氛围,本研究将家庭气氛理解为:它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由此可知,家庭气氛不是因为某一件事情或在某一段时间中才形成的,而是对家庭生活所有方面的一种概括和反映,它在家庭中一直存在着并影响着成员的行为方式和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它近乎无形,但能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家庭里,由于成员的个性及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家庭气氛又有了类型上的区别。这里只选择其中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民主和谐型、正统平静型和冲突离散型。民主和谐型家庭,家庭成员间关系密切,有时发生摩擦矛盾,但很快就能达到统一,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互相尊重,有充分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正统平静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亲密度居中,一贯和气,几乎不发生矛盾,父母为人严肃、行为端正,对子女要求严格,绝不轻易表扬子女,但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愉快的情感交流。冲突离散型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动荡不定,经常发生激烈的冲撞和矛盾,成员间漠不关心或很少关心。

关于问题意识这一概念,本文将幼儿问题意识定义为:幼儿以好奇本能为根源,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以积极的个性特征为动力而产生的对事物现象新异特征的探究倾向。这表明问题意识是由于幼儿受到外界某种刺激的吸引而不自觉地积极投入到认识外界刺激的活动中去,对于参加该活动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整个活动过程本身就能给幼儿带来探寻的快乐。

生活在不同家庭类型的幼儿在很多方面表现差异极大:

在提问频率方面:民主和谐型家庭的幼儿表现为经常提问,正统平静型家庭的幼儿表现为有时提问,而冲突离散型家庭的表现为几乎不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家长相互间亲密程度及文化程度不一,所以当孩子提出疑问时,可能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如此反复多次,使孩子觉得家长不喜欢自己提问或者认为提问是坏事,所以就逐渐降低提问频率;其次,家长与孩子的地位悬殊对孩子提问频率也会有影响,朋友关系的家庭中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更易出现而且也没有遭到家长斥责的心理负担,故更能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再次,与孩子日常所见所闻有关,俗话说“见多识广”,如果孩子接受的新事物不多,那么能引起他产生疑问的因素就不多,这就会影响孩子提问次数多少;最后,与孩子的个性品质也有极大的关系,一般内向的孩子较外向的孩子更少向别人提出问题,更多地倾向于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在孩子的自我思考力发展方面:民主和谐型和正统平静型家庭里的幼儿表现为经常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冲突离散型家庭幼儿表现为几乎无独立思考能力。其原因是由于民主和谐型和正统平静型家庭里生活较有规律而且学习气氛浓厚,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得更明显,这就为独立思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刺激的外部动力。

分析家长对孩子提问习惯的态度可以发现,民主和谐型和正统平静型家庭里家长主要表现为珍惜孩子的问题意识而引导不当,而冲突离散型家庭主要表现为无所谓。这充分说明在关注幼儿早期潜力开发方面还未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对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普遍态度。即使有一部分思想比较先进的有识之士能够认识到幼儿早期潜力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而不能为幼儿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利于幼儿发展的状况,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幼儿的智能开发,其次家长应加强对幼儿问题意识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综上所述,无论是幼儿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还是家长对孩子问题意识的态度及作答方式,除了家长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引导方式这一项目外,其他所有项目均呈现出民主和谐型家庭表现最好,正统平静型家庭表现稍差,冲突离散型表现最糟糕。这说明,幼儿问题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气氛的影响。由于民主和谐型家庭和其他类型家庭相比,父母与孩子关系更密切,交流更充分,同时给孩子更多的自,他们充满热情,不拒绝孩子的正当行为,十分重视鼓励孩子智力上的独立,这就给孩子自由想象、发现问题的空间和敢于提问的勇气,所以在这种具备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家庭气氛中,幼儿问题意识的表现就越具备创新意识所需要的品质,幼儿问题意识、智力的早期开发就越充分。另外,关于家长对孩子问题意识的态度及引导方式的调查表明,目前幼儿家长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关注程度还不够,他们仅能抓住孩子自发产生问题意识的机会,教给孩子一些知识,但是抓住机会还不够,关键还得创造机会培养、引导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产生问题。因此,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该共同致力于创造一种和谐、平等、安宁的家庭气氛,为自己和家庭的其他成员创设一种良好的心境,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心情的舒畅。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周鸿.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朱华贤.这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做人与处事,1999(11).

[4]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篇9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应探索新思路,构筑新体系,符合社会需要,体现高职办学特点。本文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谈高职德育创新。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157-01

诗人雪莱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会真正有智慧。但丁也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与当下一种德育观点“先成人再成才”应该说是殊途同归的。

一、高职德育创新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中工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阐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因此,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与世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2、学生成长的需要

从总体要求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以下简称高职德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德育是相同的,因此在教育规律上有许多共性可以参考。但是,高职德育在目标设定、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及评价标准上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决定的。另外从当前高职德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甚至令人担忧,如一味强调学校“稳定”,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培养,这样的德育不仅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且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成长,遑论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德育只有在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贴近社会,不断创新,根据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目标,塑造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德育创新的含义

高职德育创新主要是指高职德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创新,目标内容的创新,以及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渠道的创新。

三、高职德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1、理论思考

⑴高职德育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的“老实”“听话”的学生,很容易得到德育工作者,管理者的喜爱,也不可否认这一类的学生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能吃苦耐劳,服从管理等。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行为被动,思维受限,缺乏个性的不足,而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瞬息万变,这样缺乏创造性的工作者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的人才观要首先转变,应该认识到,新世纪的高职学生除了要具备学识技能上的本领,更要在思想品质上具有适应性与创造性,如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勇于挑战参与竞争的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

⑵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德育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高职德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创新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有创新的想法,并且敢于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思维惯性,无畏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努力实践,在团队中注重合作,交流信息,努力形成创新合力。

创新能力教育,这是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培养学生既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既能寻求个人的发展,也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赢,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2、实践思考

⑴目标新定位:特定素质养成和相应教育实施

分年级设定德育目标,如在高职一年级学生的成长阶段可以选择《高职――人生的新航向》、《劳动――成才之源》、《守法――为人之本》等作为德育目标;在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成人阶段,可以为学生设立《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职业道德,从业之本》、《诚实守信,立身之本》等德育目标;高职三年级是学生的成才阶段,可以加强学生择业观和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设立《自己的路》、《活到老 学到老》、《自主创业》等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对目标的精细化管理中实现德育的创新。

⑵途径新走向:增强德育实践性和相关资源利用

有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所以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道德责任感,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作为高职德育更加有优势通过主动贴近社区使德育效果得以优化,如可以走出校门为当地居民举行讲座,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等,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拓宽了视野,加强了对社会的了解,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与进取心,也丰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素养,还能使高职院校获得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同,赢得更为便利的教育资源与条件,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地方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篇1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的鞭策中,我愈来愈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作为一名党员,要经常深刻反思自己的师德言行、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查找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思想根源,谦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调整好新的奋斗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不积极、不到位,运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太少。

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理论学习自觉主动抽时间去学习很少,一般都是通过学校党支部组织各种专题辅导课的学习。除参加学校组织学习外,平时自己自觉主动地抽出时间学习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不够。二是学习的深度不足。没有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学习中集中通读文章、看报纸和电视新闻较多,认真坐下来研究原著少。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去指导工作上有差距,缺乏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的具体能力。

2、创新意识淡薄,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

具体表现为:虽然能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目前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还是有点滞后,课堂上还是为能完成教学进度,而忽略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训练和培养,没能真正地做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自己思想认识还放不开,总是顾虑太多。

3、关心学生,与学生联系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作为教师,应该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广泛深入的了解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及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科学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和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我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目前由于时间关系仅仅停留在与少数学生身上,对学生了解的不够深入,联系的范围不够宽阔。

二、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教育学习,我将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要按照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的用政治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我要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机会一定积极技能培训、外出听课、等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工作

作为一名青年骨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教研成果,除了自己要多写论文,还要指导年轻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本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同时,我还积极和领导同事沟通交流学习。

3、勇于探索,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今后,我会积极参与省校级科研立项课题,勇于思考,善于向兄弟院校学习,向同行专家学者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学习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自己认真研读专业期刊杂志,注重点滴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开创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作出贡献。

4、深入学生中去,切实发挥思政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