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

篇1

关键词:阳光体育 冬季长跑 实施效果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切实落实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教育方针政策,高碑店市各中小学校也积极响应,认真推动了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中的开展。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我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过去,很多地方的学校一直不太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很多人总认为体育课是一门副科,上不上都无所谓,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语、数、外等主科占用体育课时间的情况。正因为他们对学生身体健康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生对体育课也提不起兴趣。这些都导致了不少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低于正常值,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缺乏抵抗力,动不动就感冒生病,同时学生中肥胖和近视等现象也越来越多。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对学生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内容

认真学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分析体育教育工作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二)活动策略和措施

1.学习重视,周密部署。学校领导要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工作方案,进行周密安排,由专人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学生冬季长跑活动的开展。同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采取分层、分类实施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合力,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

2.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广播台、图书角等宣传阵地,通过宣传标语,加强宣传力度,让“健康第一”“我运动,我健康,我长跑,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人尽皆知,充分扩大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真正使得阳光体育运动深入人心,使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3.认真策划,切实贯彻。结合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活动方案,同时要安排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体育教研组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长跑锻炼相关知识,同时,把有关冬季长跑的保健知识和注意事项汇编成册,并上网宣传,为冬季长跑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对长跑路线的选择、身体疾病者的安排、运动创伤的预防等要进行认真布置,制定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冬季长跑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4.内容丰富、组织有序。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做到课课都有长跑内容,人人都要长跑锻炼,而且每学期将中长跑列入学生体育课必考项目;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组织初三年级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同时,每学年将中长跑列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精神面貌有所改变,增强了凝聚力,体育锻炼的氛围也有所加强,真正让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提升身体素质是终身需要坚持的功课。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不只是简单地进行日常体育锻炼,更应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内心,并形成一种习惯,这也为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议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长跑锻炼与长跑比赛相结合的形式,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活动有内容、有声势、有影响,营造了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开展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挖掘特色,树立榜样,推广经验,使冬季长跑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从而实现以体育运动为手段,达到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提升学生耐力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志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1998(1).

[2] 周登嵩.试析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篇2

目前,我国多数的幼儿园还是非常关注幼儿体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但对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有针对性、有效地增强幼儿体质,幼儿教师却是比较模糊的,甚至不知如何下手。幼儿期是幼儿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亦是建立良好身体基础的关键期,而运动则成为他们锻炼身体,以实现其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平衡的客观需要。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幼儿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幼儿园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我园一直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幼儿的独特作用,来开发幼儿早期运动潜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幼儿园的特点出发去开发、探索、研究适合幼儿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

一、提高幼儿运动机能的探索

(一)尝试练习法是提高幼儿运动机能的有效方法。

所谓尝试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先尝试,在自己对活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对活动进行讲解或示范来帮助幼儿,或者适当调整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尝试实践中,幼儿教师要坚持如下原则:

1.活动方式多元化原则

必须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活动内容,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如果单调重复的锻炼或限于某一部分动作的练习,即使活动量不大,也会使幼儿心理上产生厌倦,使锻炼的效能降低。形式多元化练习的活动,例如通过一物多玩不但能提高幼儿的锻炼兴趣,而且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将各种基本动作融入到各种游戏之中,才会达到增进体质,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效果。

2.循序渐进性与适量性原则

锻炼时要遵守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由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进入到一定运动量,一般按适应――加大――再适应――再加大的规律控制运动量,当机体产生一定的疲劳,再使活动量逐渐递减,做到每次锻炼时必须做好准备活动,锻炼结束时做好放松活动,防止运动创伤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3.和谐性与一贯性原则

锻炼中必须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要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机体形态,提高机体的功效,陶冶精神,愉悦心情,培养具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等综合地考虑。这一原则必须贯穿在教学思想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安排、内容方法的制定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4.全面性与区别对待的原则

教育要面向所有幼儿,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普遍性、推广性。在相对集中的教学活动中也要有它的分散性,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科学地确定活动的内容的困难程度、运动方法、运动量,并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予以适时调整。

(二)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提高活动器材的利用率

1.自然器材的利用

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直接利用自然物开展体育锻炼。玩沙、石、水、泥土等自然物,幼儿可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幼儿通过触摸、混合、摆弄、叠加、倾倒等活动,即可以认识各种物体的属性,又可锻炼双手的灵巧性。草地、阶梯、花基是幼儿游戏的理想场所。春天,我们让幼儿在草地上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寻找春天的秘密,呼吸新鲜空气;夏天,我们用水管洒水在幼儿身上,模仿下雨,这便成了幼儿的游戏情景:秋天,我们让幼儿在阶梯、花基上勇敢地走、跑、跳发展幼儿的体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冬天,我们让幼儿在草地上、校园里追逐、游戏、利用树干的阻挡作用,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度。

2.自制器材的利用

利用幼儿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小型体育活动器材进行锻炼,在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的同时,还发动教师、家长、幼儿巧用废物,变废为宝,制作成丰富的活动器材。现介绍几种:

(1)响筒。用废旧饮料瓶装进小豆或者沙子,摇动会发出声响。幼儿相互抛接,可训练协调能力。

(2)响板。用两块竹片,把它上端绑起,用它做响板操可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

(3)纸绳。用废报纸做成,每根约50厘米长。把它放在地上可作跳跃障碍物,拿在手上可作马鞭。可用来训练幼儿的跳跃、奔跑能力。同时,在组织幼儿编织过程中,幼儿手指肌肉、手眼协调能力等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拉力器。用松紧带将4―6个果奶饮料瓶串连在一起。可以用它训练幼儿手臂、胸背腹肌等。

(5)高跷。用竹、木等制作。可以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

(6)旧车胎。在废旧汽车轮胎的下面装上三条弹簧腿即成蹦蹦床。可用来训练平衡、跳跃能力。将旧自行车胎挂在低低的树上,可让幼儿玩钻圈游戏放在地上可做跳跃游戏:边走边扶车胎向前动可训练协调能力。

以上这些活动器材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只要经过适当的加工,便可成为集安全性、实用性、可变性、节俭性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器材。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成的废旧材料直接做幼儿活动器材,如玉米棒当手榴弹,大树桩当跳台,用旧木桶进行钻爬游戏,等等。

3.自备器材的利用

在自备器材的利用上,主要在进行一物多玩上考虑,利用现有的器材,鼓励让幼儿创造出更多的玩法,我们记录下幼儿的创造。给幼儿充分的主动性,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发明家。我们把他们的成果经过总结,挑选出科学、合理的玩法,然后进行推广。

二、教育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是促进幼儿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

幼儿的运动机能的发展主要受到自身生理发育以及外界教育环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通过我们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必须重视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有机结合。我们在几年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幼儿在小肌肉精细动作、灵敏性、平衡性、柔韧性和器械掌握能力优于对照班幼儿。实验班幼儿接受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教学,对照班幼儿接受传统的教学,这归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作用。这证明了我们所采取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效果确实优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在速度、爆发力和力量方面实验班幼儿的发展程度没有显著高于对照班,但也不低于对照班,特别是在速度方面的发展只是还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发展这些方面的运动机能联系不大有关。为了避免影响幼儿正常的生理发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不宜过早地锻炼幼儿的速度、爆发力和力量这几方面的运动机能,所以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发展这些方面的运动机能联系不大。

篇3

关键词:体育强国 学生体质 学校体育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120-03

1 前言

总书记在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刻阐发的基础上,发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Ⅲ,为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的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体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既定战略目标,标志着我国体育将进入建设体育强国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体育事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对学校体育进行科学管理和实施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对“体育强国”的解读

“体育强国”是指该国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的国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并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的特征。“体育强国”的内涵不仅包含竞技体育,还包括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更包含一个国家的体育人口、体育法制、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人才素质、体育科研水平、体育经费、国民体质和体育媒体的技术含量与素质等紧密相连的诸要素。这些要素是在体育强国的含义中是无法分割的。

建设“体育强国”与国家的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说过:一切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体育强国也同样离不开一个体质优秀、身体健全的民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梁启超)。就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正处于积累量的快速发展阶段,并朝着体育强国的方向发展,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取得的成绩,只能表明中国在某些竞技体育项目上是强国,但是不能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这个国家顶尖体育人才的水平,而是广大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3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的必要性

青少年体质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身体素质,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然而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现状与未来体育强国的目标相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随着我国奥运金牌数量直线上升而提升,反而每况愈下,现状令人忧虑。中国青少年的体质下降状况已经引起了起国家各方的高度重视。

3.1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总体下降。

据我国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据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召开第1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会议,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在2005年高招中,有85%的考生专业受限;在2005年和2006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8%的高中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一问题不但影响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而且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在今后10年、20年的时间里将以现代文明病的高发,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低龄化、普遍化,以及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作为时代代价,同时也使我们在兵源、劳动力来源等方面陷入困境。

有资料表明,中国和日本的青少年相比,日本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营养水平、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均好于中国同龄青少年。我国青少年的速度、耐力、柔韧性近十年来,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青少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这实在令人担忧,中国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用了一个近乎刻薄的词来评价当代的中国青少年:“外强中干”。

3.2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原因分析

当前导致青少年儿童体质的严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等,从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来看,学生体质下降的指标中,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指标下降的较少,而受体育运动影响的指标下降最为严重。反映出学校体育工作弱化是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把“学习第一”置于首位,使广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效果大打折扣,中小学的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生每天要保证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根本达不到此标准。根据有关调查,全国仍有45.9%的学校未认真执行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体育课被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用普遍;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学业负担过,体育活动时间过少,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此外,学校体育经费缺乏,学校场地、体育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经调查显示,全国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而中西部和农村则更为严重,只有12.44%和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此外,相关的制度缺失亦是学校体育工作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另外,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不重视,大部分学校体育教育管理度不够健全。忽视对地方体育课程资源、本校体育特点以及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与调动;在这样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在体育学习时显得非常被动,大多数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够重视,没有明确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

4 发展学校体育管工作的对策思考

学生体质状况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弱化,给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其现实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只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才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要想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具有时代竞争力的祖国栋梁,必须把发展学校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

4.1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学校体育管理和发展的基础。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的有关方针、政策与法规规形成现代学校体育管理理念。教育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师生”两方面因素做好工作,即“以人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而学生是靠教师培养的,教师的“教”在学生成长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从学校体育管理角度看,体育教师是管理活动的中心,学生是实施管理的对象。“以人为中心”既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是主体,强调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是指导者,启发、诱导学生,促成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学校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责任,这种全面性落实到学校体育中,就是要强调身心协调发展,以“身”促“心”的完善。

4.2完善与深化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价值在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在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围绕“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如一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忽视体育教学所必须的运动负荷,以及所产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爱好,忽视了对学生刻苦锻炼的教育和意志力的培养。因此,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特征。教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将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不仅关注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懂得如何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学生课外坚持身体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

4.3依法制体,切实落实学校各项体育规章管理制度

制度化、法制化是学校体育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包括《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体育与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等。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不甚理想,甚至大打折扣,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应试教育盛行,导致升学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因此要加强国家一系列学校体育工作法规文件的落实,成立专门的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使现行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等落到实处,避免有法不依的现象。按照“依法制体”的原则,对学校体育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并向制度化、条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应使每个工作环节目标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实行高效的微观管理。在完善与落实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同时,要重视并规范体育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按国家规定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配齐相关教师。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购买校园责任险,保障学校在组织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时的各项权益受到保护。

4.4加强运动医学监督,确保课外活动质量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途径。为保证课外活动质量,提高锻炼效果,应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管理制度。要求体育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器材管理员参照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计划,包含时间、内容、器材、场地、运动量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还要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和锻炼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坚持课外活动的三结合原则,做到活动项目与课程标准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体育与校外体育相结合。校医务室要对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实行运动医学监督制度,将医务室对学生运动量的测定作为课外活动班级综合评比的主要依据。

4.5合理配置学校体育资源,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体育资源普遍匮乏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也仅仅是大中城市、县城和个别经济发达的乡镇和村有比较完备的体育设施。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面临的是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体育教师不足、水平严重偏低的状态。因此,加大投入力度,制订学校体育经费和配备体育设备、设施发展规划,合理调配城乡、东中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资源,这样才能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提供物质基础。

在提高场地、设施等物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有一则报道,日本的社区体育场馆等全部向青少年开放,并免费发年卡给社区的孩子,当他们来体育场所锻炼就画上一个记号,到了年终.社区就根据卡片上的记号的多少来给予孩子各种奖励。而国内大部分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由于学校体育不受重视,许多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我们的社区和学校也可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让体育场馆为青少年的健康所用,将现有的资源用好用足。教师还应选择有效的练习方法,从而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如对活动项目采取循环练习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增加练习密度,保证体育设施的最大效用。

4.6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多元化教育目标

学校要加强校园体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意识,形成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如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单项竞赛等,使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注重学校运动队的培训工作,发挥学校运动队的带动作用和骨干促进作用,把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与为国家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坚持开展课间操活动,是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必要措施。为了提高活动质量,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必须加强课间操的管理和进行组织形式的改革,改变长期以来课间操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形式。对课间操的管理,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创造性、发展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锻炼、都受益。根据教育部要求,推行大课间活动,适当延长课间操的活动时间,在传统广播操的基础上,增加多样性的活动内容,除了各种健身操外,还可以采用武术、校本课程、娱乐游戏等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一些素质练习的内容等,也可采用合操、分操、任意操、课间跑步等各种组合形式,增加运动量。在安排活动内容时,要坚持健身性、科学性、兴趣性、简易性、实效性的原则,要考虑季节气候特点、学校场地、器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考虑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及传统体育基础。

篇4

当然,纠正错误,转化学生的办法无外乎两个办法:一、是班主任的权威来压服式说教;二、是平等、民主、和谐气氛下真诚的说服。

很显然在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今天,压服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压的结果,或许表面上、口头上表示服从,但心理上往往是不信服,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逆反。把班主任与学生的心压得远远的,这样的话就背离了我们说服教育的目的。

说服教育虽然远强于权威似的压服,但也不是那么容易。一“说”就“服”的事在实际上不仅很少看到,更是不易做到的,它需要班主任具有很高的说服艺术。因此,为搞好学生的说服工作,尤其是为搞好犯错学生的思想工作,探讨一下班主任如何说服学生的艺术,还是很必要的。

怎样才能有效的说服学生呢?

首先,我认为在做学生工作前,我们应先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带没带主观成见的成分,做到真理在手。平时须明确我们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坚持的要寸步不让,反对的也要灵活机动去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的进行说服教育,本着这个原则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错误的行为。

那么真理在手便成了我们说服教育的基本前提。当然说服教育有了这个前提外还有一个会说不会说的问题。心理学上有个“两面论证法”,说的是要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的论证法。比如说你要说服学生要参加体育锻炼。可他认为这会侵占他的学习时间,坚持不参加。对此,你就应首先肯定这一点,但同时也要说明如果搞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其学习效率会更好,这不就是等于赢得了时间吗?这就把两面都讲到了,就避免了片面性,做到了全面性,也就更易于学生的接受了。

其次,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候,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缺乏辩正思考问题的习惯,易感情用事。即使有了真理有时也很难使他们信服。所以有的学生发现班主任要说服自己,往往就有一种逆反情绪。你往东说他偏往西想,将自己的思想大门闭得紧紧的。当然这可不能只怪学生,我们班主任也要反思一下自己,一定要清楚说服教育绝不是横眉冷对,也不是讽刺挖苦,更不是指责、训斥、谩骂。它应该是和颜悦色、诚心诚意、心平气和的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危害,找出错误的原因,制定出改正的措施。使学生感到你是关心、爱护他的,是为了他好才来苦口婆心的说服他。或者是让他感到你是站在他的那面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你是为了把你们共同的事情办好,来共同讨论问题。是出于关心、爱护来帮助他的。有这样一位优秀班主任,面对不爱学习的专爱踢球的学生,在一番利与弊的分析之后赠给了他马拉多纳的名言“孩子们,不要崇拜我,要崇拜有学问的人,我只读过小学,只读过小学的人只是一头驴子。”我想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情尊重时,他们会彻底放弃防御戒备心理,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内心世界展示给老师。此时,我们的说服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及学生的灵魂,帮助其改正缺点错误。

再次,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问题,或者相同的表现形式而问题产生各具特点的心理原因,制定不同的心理“药方”。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从不良状态中解脱出来,取得进步。比如有的学生易于冲动,说服他就特别需冷静理智,不要把场面搞得很僵以便他们平心静气听你说话;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大大咧咧,对他就不可大而化之不痛不痒了,不妨说的重一点,以期引起他的重视;有的学生敏感多疑自尊心较强,我们就要在感情上多关心以感化、鼓励的形式循循善诱,使之心悦诚服。再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是由于意志簿弱贪玩所至,有的是有特殊原因,有的是真不会的原因等等。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班主任要充分的了解被说服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了解学生的思想疙瘩在哪里?症结在何处?以便班主任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或找到开启犯错学生心锁的钥匙。否则的话你所说的只能是隔靴搔痒,敲敲边鼓而已,这样,就说不到点子上去,也就很难说服学生了。那班主任又如何了解学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讲。我们要让学生自己讲即使讲的是错误的话,甚至是对你不恭的话也要让人家讲,而且讲的要彻底、要全面。他把话讲完了,心里到底有什么你才能开清楚,做起工作来才能有的放矢。等他把自己的“道理”讲清楚了。这时班主任才可以辩证的处理问题。只要人家有合理之处,我们就要予以承认和肯定,这样人家就会感到教师平易近人,通情达理,就会自愿与你讨论了,在这样的气氛下,班主任讲明道理让他们进行权衡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甚至在感情上更进一步。

篇5

这次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我省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强化措施,着眼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足于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潍坊市素质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这次会议在潍坊召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此我们谨表示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尽快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开花结果”。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教育的本质和主题。当前特别需要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加快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说“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中外教育家这些精辟深刻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三)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说“天时”,是因为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说“地利”,是因为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之所以说“人和”,是因为从当前社会氛围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招远市被李岚清同志誉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全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新课程体系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四)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素质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重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不按教学计划开课,不按教育规律教学,不面向全体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样性发展空间减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拼时间、拼精力,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体育活动偏少,身体状况较差,健康成长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不少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总体看,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

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解决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一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在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于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传统学科知识繁难偏旧、德育与生活与学科教学脱节、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重复记忆式学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尽快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学校课改工作。农村学校是课改的薄弱环节,各级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在师资、设施配备、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城乡能够齐头并进。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抽样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74.6%的学生认为体质差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快乐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底。

(三)创新一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提高并重。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二要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欧美国家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强,这与他们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增强体验,活跃思维。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三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对待,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务实创新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四)完善一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成功、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二要进一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我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今后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逐步将大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三要进一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保障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去年,我省开始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可以考虑调整投档内容,延长阅档、录取时间,给学校以充足的时间阅读素质评价报告,确保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省属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成立由专家教授参与的学校录取工作队伍,突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力戒录取工作的简单化。要继续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

(五)打造一支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文明圣火的传递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古往今来,人们公认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看似平淡的职业,从来都意味着神圣、光荣、责任、奉献。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构建好四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要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要积极推行结构工资制,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优教优酬,能者多得。二是构建校长管理新机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依法落实校长的办学自,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负责制,逐步实行职级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城乡资源,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要尽快实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四是构建教师及校长培养培训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将教师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促进全省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热情,组织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切实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先导。目前有一种倾向十分有害,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只关心升学率高低,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极大地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学校的教育政绩,首先要看是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学生是否快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不以升学率论英雄,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条件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总书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支持到位。一是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师工资、各种津补贴发放标准,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动各地学校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三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国家将进行验收。各市要加大力度,在强化使用上下功夫,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加强管理监督,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强化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要严格按照《**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切实负起监管责任。一是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我省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评估和质量监测工作刚刚启动,要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不断完善,保证评估和监测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二要加大办学行为违规处罚力度。对违规办学行为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决不姑息,确保基础教育沿着健康轨道运行。三要强化督导评估。今年省政府将进行首次素质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把督导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大众日报》、《**政报》公布。各市要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和监督,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