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22 17:5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的含义

篇1

【关键词】 科技 科学精神 人文价值 体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或结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事物自身为尺度去度量世界,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品性――客观性与务实性;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和维护,提升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目标。1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种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认识这种人文内涵对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2

1.科学的人文意义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的倾向:似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弘扬科学精神,不仅无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反而对人文精神是一种遏止或损害。孟建伟认为:“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一旦我们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便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狭隘的科学观一是从功利主义科学观理解科学,将科学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获取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片面的把科学精神视为工具理性;二是从实证主义科学观对科学所作的“客观主义”的理解以及关于认识(科学)世界和体验(人文)世界的截然划分,否认了两者的关联。另一方面,狭隘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观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都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把人文精神看作是一种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文人精神”,或者说是“人文学科的精神”或“人文文化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可以说从这种狭隘科学观和文化观角度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错误理解似乎已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除了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精神以外,还有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这些精神具有很强的人文意义,并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奋勇前进。还有,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这是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代表现代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这样的现代科学活动是一致的、相似的。3

2. 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技术里的“科学”特指的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以便人类能够按照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科学”还是理论状态的东西,它通常要通过“技术”去改造自然。所谓“技术”是实践状态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应用,但技术一经产生就会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一般说来,科学技术是中性的东西,在不同的价值观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科技的滥用就是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强势表现,当技术的这股强大势力淹没了体育科学活动中的人所体现的精神,以及体育科学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人类精神追求,使人们忘记了体育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导致体育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是对科学精神的误解。因而,大力倡导和弘扬正确的科学精神才是发展科学技术,并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正确认识体育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我们依然将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视为两种事物,简单的提倡重视人文精神或是两者融合发展,也许改良的效果依然难见。因为这始终是建立在两种事物、两种论点上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主观意识上就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对立的观念。因此,应该理解为人类所从事的体育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所创造的体育科学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是体育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人(运动员或体育参与者)的精神,而不是无人无关的体育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那种工具精神。

弘扬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对于体育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科技手段,促进体育活动持续、健康向前发展,避免滥用科技导致体育产生的异化问题。二是在体育发展进程中,正确对待体育同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各领域的关系。三是弘扬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是当前我国实现体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理想途径。蕴涵人文意义的科学精神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得到有机统一,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有了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导向。

将不畏艰难、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为人类服务、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精神,以及从“更快、更高、更强”向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转变的奥运精神真正融会在体育精神中,体育才能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J].探索与争 鸣,1996(1):4-7.

[2] 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 1997(1):22-27.

[3] 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5):162;201.

[4] 郭传杰.论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7.

[5] 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165;177.

[6] 肖峰.哲学探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学报,1993(5):12-16.

[7] 沈礼清.论倡导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观 察,2001(6):19-21.

[8]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13;54.

[9] 徐弈宏.体育与科学技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40-42

篇2

关键词:汉语教学、听力课、第二语言、MHK考试、文化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经过对母语的自然习得和入学后对母语的规范学习,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语言思维体系和语言表达习惯,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学习、工作及生活中。而目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什么是第二语言呢?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学习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语言。通常我们把幼儿园时期习得的语言称为母语(一般是本民族语言),如果在母语之外再学习一种语言,就叫做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则不然,第二语言是不同于母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体系,当学习接受这种新的语言时,难免要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而且第二语言的教学的起点、达到的终极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等,都不同于母语教学。如果说母语教学是“文”与“道”并重的,讲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那么第二语言教学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学习者首先要学会使用它,能够用它交流和交际,然后才是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

本文就以第二语言作为出发点,并且凭借近两个学期 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授大学汉语听说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关思考展开下文。

听力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已经名冠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教学之首。到目前为止,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汉语学界普遍认为,在汉语交际各项技能中,“听”是沟通使用最多的技能,亦是知识获得的首要途径。自从吕必松先生在1978年提出的新教学总体设想,提倡把听和读作为教学重点,听力课才初步得到关注。可以说,听力课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课型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末。

汉语听力教学目前在我国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例如,我院几年来也一直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语》系列丛书,除了基础汉语即精读外,还配有《读写》和《听说》教材。在一年来给预科民族学生教授汉语听说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院目前这门课在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简言之,听力课依然是“讲生词-听录音-讲答案”的听力教学模式,显得既单调又落后。

具体的,首先要从听说课在预科教学中的比重说起。听说课是我们预科汉语必修课之一。近几年来,每周的课时为4课时,即每周两次课。听说课的课时量和其他课程,如基础汉语课与读写课相比还是比较少的,以上两门课的周课时量分别为14、6个。这样的课时安排,首先就让同学们感到这门课不是很重要,只不过是一门辅助课,可“听”可“不听”,无需太认真。同学们下意识就对这门课不够重视,上课效果怎么又会非常好呢?

其次是在课堂上,尽管时代变迁,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而我们的听说课依然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还是带着录音机进教室 ,先解释一下紧接着要做的听力部分,如“听对话或短文,做练习和课文部分”会出现的生词,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再提问。很多时候,同学们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则是继续听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笔者的方法是先让同学们迅速看下课本上每题分别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对即将要听的内容先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有意识的去听各段录音。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能正确回答问题或者是压根儿开口说话的学生一直是那么几个人。 还有就是我们听说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多样,并不符合班级内来自新疆各地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几年来我们一直使用听说课教材的第一册,个别学期仅上了第二册的前两课等。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同学认为教材太简单,听老师这样认真卖力上课没有意思,而也有一部分同学觉得吃力,很多时候是一窍不通,答非所问,甚至仅仅摇头或干脆低头表示没有听懂。笔者在新疆师范大学预科系进修 时,发现他们是按分数 分文理高、中、低班,三类班级分别上的是大学汉语系列教材的第三册、第二册和第一册。最后是我们语言教学班级人数过多。一般来说,语言教学班级的人数在20左右比较恰当。 而我院一个班则是去年40人,今年30人左右。

事实上,自从由HSK转型至MHK之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同时注重“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项的成绩后,同学们的弱项“口语”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即考试之前他们最担心的是口语部分,而往往成绩不理想之处也是口语部分。尽管是高校学生了,可很多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都存在“能不开口说(汉语)就不说”,即使开口可也很难准确表达,很难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能力(Canale & Swain 1980),所以它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于语言关系有着天然的联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且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 提高听力课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因素。虽然各级学校层面近些年一直提倡“教师和学生互动”,可是每次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首先总是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态度。 如果希望听说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备课。

听力课教材内容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不是听听录音就能应付的了的。为实现交际的准确性,必须加强汉文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该语言的相关知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听汉语时,由于不熟悉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尽管所听材料中没有新词术语、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经常会感到听不懂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教材中不仅包含语言知识,而且还囊括中外文化知识,具体如,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春联的内容、关于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王羲之、书法家米芾、神医扁鹊、作家鲁迅、如何给老年人祝寿、心理学问题、“中国人和外国人分别到朋友家吃饭时会怎么做?”、“外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等中外文化常识和一些具有较好寓意的对话和短文。笔者认为,每次听力不能以“听完录音并能把后面的问题回答出来即可”为主要教学目的,而是要进行积极详尽的备课,力求在课堂上在“听后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多给学生解释上述相关的、隐含的文化和常识。这样,不仅达到了“听”的目的,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综合汉语知识,反而会引起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并且提高同学们参与听说课的积极性。

二、 让同学们预习新的听力部分

预习,原本是常规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它在我们的听说课上则是形同虚设,任课老师(可能)很少让同学们去预习下堂课的听力内容。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听力材料中有很多生词,而且一部分是成语。学生有时对个别词语很陌生,导致整个文本都听不懂,甚至马上表现出厌烦情绪,干脆不参与课堂了。结果,教师自编自演,放完录音自己再给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读出来,给学生再一一解释,最后告诉(!)学生练习题答案…… 其实,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教师做好准备,可以让学生上课之前自己去预习查找。事实上,如果有些学生上课前已经了解了(其他同学还不知道的)部分新知识,上课时表现也就会稍好一些(因成就感),因此,听说课教师应该逐渐鼓励并要求学生预习,最后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教育更深受技术的影响。目前,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室的设备、测试的操作等等,与过去的形式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大学汉语课型中,听说课应该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型。适当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辛苦程度而且还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新鲜愉快的学习环境,所以可以说听力课与现代技术息息相关的。比如,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复习周开始前,笔者组织了两个班的学生去我院图书馆看电影 ,效果不错。

参考资料:

[1] 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

[2] 谌梅芳.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继续教育,2013.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实践;工程机械焊接技术

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力推进,我校也对教学结构进行不断地探索及相应的改革,逐步将教学模式从“先理论课,后实践课”到“一体化”教学。这样可以建立全新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真正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为一体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形式,即形成“教”“学”和“做”密切关联的关系。工程机械焊接技术教学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之前焊接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学以致用为目的,遵循够用原则。不是之前单纯的“先学后做、先理论后实习”的教学方法。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1.“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一体化教师,通过一体化教室运用一体化教材,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

2.“一体化教学”的紧迫性

(1)“一体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内在规律的需要。在现代化教学环节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任何一个教学都变得毫无意义。上课时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和灵活运用知识点;学生在回答问题、相互讨论、补充甚至为不同的意见引发面红耳赤的争论时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补充也能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应变水平,有时教师通过学生的答案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一体化教学”是改变学生厌学的重要手段。现在技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是厌学,学生为什么厌学?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了学习动机,失去了学习的需要。“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要学生学的做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和引导学生如何学和学习什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实践背景

工程机械焊接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它是一种可靠、精确、低成本实现金属连接的一种工艺方法。焊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涉及金属熔化焊、焊接结构、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等内容,是一门既重理论知识又重实际操作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现在技校的生源整体水平普遍偏低,在招生时又不分文理科,特别是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到技校学习技术时在专业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认为把内容讲得越详细越透彻越好。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每次课讲完以后都布置一些作业。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课后动手练习,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上却达不到想象中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太难,基础知识点背很多遍,当时能记住,可是过一段时间又记不住了,学了也没用。”从而导致在技校课堂上或沉闷,或无序、低效。在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后,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序化组合,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抓住每篇、每章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并和企业实例相结合,将行动领域转换成为学习领域,然后把提取出来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相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与实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师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到企业实习和引进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的被动教学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如在讲到手工电弧焊仰焊时,先让学生观看企业用到的起重机固定腿的图片,说明焊缝是由两块12毫米厚材质为16Mn的钢板对接焊缝,让企业的工作人员讲解固定腿的重要性,然后讲解固定支腿的要求为焊缝需全焊透且焊缝外观不能有气孔、夹渣、裂纹、咬边缺陷;焊缝宽度控制在20毫米以内,焊缝余高2毫米以内;焊缝射线探伤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修补工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①结合现场条件对于开裂的焊缝应采用什么方法处理?开什么形状的坡口修补?②工艺规定每层焊缝的熔深不超过4毫米,那么,这道焊缝应采用几层完成焊接?③完成开裂焊缝的修补我们应采用什么焊接材料?

学生拿到任务后就会以小组的形式积极讨论然后给出答案,根据各组不一样的答案最后给出最优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学生实习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就会领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约成本。例如在各种焊接方式中,我们先让学生到焊接模拟室进行模拟练习,在模拟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自己调整出来的焊接参数及操作姿势焊出来的焊缝,自己发现模拟焊接时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总结问题。模拟熟练以后直接在实际设备上操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大大节约了成本。

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通过网站传递信息,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展现个性化的教学。

(3)学生参与式教学。在完成教师给的任务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课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座次安排也是以六边桌(如图2所示),而不像以前那样传统的座次安排(如图1所示)。小组形式的教学便于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在中间也可以随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能观察学生讨论的状况。

给学生的任务应尽可能真实并与生产实际特别是企业实例相结合,每一个任务都是从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整理开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查找相关的资料,不断进行整合,整个完成过程中学生完全按照科学的思路进行,中间出现偏差时教师给予及时纠正,只不过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老师是场外指导,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现代化方法。学生也得到了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主张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环节是学生参与的主要教学环节,所以只有真正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实现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

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学”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在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循序渐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第二,要相信学生并给予足够的空间,通过“一体化教学”获得的新东西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体会到一体化学习带来的快乐。第三,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及时把控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篇4

关键词 公安院校 警察体育 教育训练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16

Research on Police College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Take Jiangxi Police College as an example

LUO Weidong, YUAN Zhiliang

Abstract Police PE in Police College is a physical health and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police an important subject,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public security police education reform and enforcement to combat the need for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teaching content-based, innovative teaching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police team and the teache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romoting police physical and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of police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of police and law enforcement combat police force, pushing the police sports science training theory and methods development, better services for the public security work.

Key words public college; 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警察体育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指向的不同。警察体育是研究警察的身体和精神如何适应职业和执法环境的需要,通过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身体训练最大限度发挥机体机能,提高公安队伍执法战斗力的学科。警察体育和军事体育一样,其组织实施不同于普通的体育活动是以自愿为原则,而是一种强制性的训练活动。①

我省公安机关自2014年9月开始实行全省公安民警警务实战技能训练考核(考核1000米、俯卧撑、设计、警械使用等)活动以来,到今年9月份已经考核了10期6000多人次,省厅这项考核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教育训练部门的高度重视,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公安民警的体质健康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但我们在考核中也发现公安民警体能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与公安队伍面对的日益艰巨和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公安院校警体教育训练部门也面临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加强警察体育学科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进行警体教育训练工作改革创新的研究,有利于公安学科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建设一支我省高水平的警察体育教育训练队伍,有利于推动警察体育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更好地为公安工作服务,有利于警察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和掌握警察技能,提升警察战斗力。②

1 警察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篇5

摘 要 本文首先探讨了学科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意义,结合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内涵 发展路径

一、学科和学科建设

(一)学科的定义

什么叫学科?《辞海》解释为:“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学科的分支,也指教学科目,即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国外的一些著名辞书,如《牛津大字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多种注解,一般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

(二)何谓学科建设

所谓学科建设,指的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形成真理性知识而开支的各项工作(活动),包括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选培、学科平台建设、学术研究、学术文化营造、学术成果评价、学术成果推介和转化,核心是学术研究。

二、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生命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体育院校的根本任务。随着体育院校日益大众化,体育院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谁能在竞争中获胜,关键要看你培养学生的质量如何,而考研率、就业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市场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度。通过抓学科建设,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学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二)增进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级体育类专业人才。但是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又怎么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不能仅靠高待遇、靠感情,更重要的要靠工作环境,即所谓事业留人。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够促进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有助于改善学术梯队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形成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是体育院校发展的根本性任务,是不断提高学院办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学科建设就是要选择一些有特色、与地方或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只要通过学科建设,不断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三、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沈阳体育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学科强校战略。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创新团队和构建学科平台推动学科发展,全面提高学院的学科水平与实力;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以体为本,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竞技体育突出冰雪、兼顾其他,勇攀世界体育高峰理念,实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方向;全面落实“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构建富有特色的体育学科专业体系。

2003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项目226项,其中国家及9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3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3项,辽宁省社科项目66项,辽宁省教育厅科技项目76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3项。学院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冬奥会突出贡献奖”、“国家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参加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体育专业性院校,学院在55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沈阳体育学院,设有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4个学科门类。体育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相对成熟。1986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及全部4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学是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根据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的划分,在12个学科门类中,沈阳体育学院涵盖3个学科门类,拥有6个一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

建校以来,培养了博士、硕士、本专科等3万多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自主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共夺得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金牌55枚,残奥会金牌17枚,运动员学生获得三大赛金牌76枚,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发展沈阳体育学院优势学科,完善学科梯队建设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建设主要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一个学科,往往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离开了,如果没有后备力量补充上来,这个学科也就会有跨掉的危险。要着重培养和引进那些在某一特色学科领域、产业发展领域中,能够掌握特色产业核心技术的中心人物、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都是业务精湛,善于把握学科前沿,能够带领学科队伍抢抓机遇占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

(二)走创新之路,创建优势学术基地

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研究基地一般都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经费与政策扶持,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研究设施和研究资源。应扩大这些资源的使用面,提高利用率。建立围绕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多学科间的学术论坛,为研究者提供定期交流的平台,成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将以基地为依托、研究生为主体、硕士生导师为主导的学术论坛制度化、常规化。沈阳体育学院学术研究交流形式主要有:

1.每周一次学术论坛。按各个不同的方向,邀请不同的硕士生导师主持,由研究生参与。一般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一个主题,或介绍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分享最新的研究心得或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会者应围绕研究生选定的主题,自由发言,谈心得体会。会末,论坛组织者公布下期选题,布置应准备事项。同时,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主持人,欢迎其它学科成员的参与。

2.不定期外聘专家的学术讲座。可规定全体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基地成员等人员参加,出席情况与研究生的成绩、硕士生导师年终福利、基地成员的去留挂钩。研究生出席率若达不到一定比例,其必修环节中“学术交流”一项为不合格。将要求其延期一年毕业。如:沈阳体育学院每半个月举办一次的学术咖啡馆,其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与专家们的交流。

3.重大学术决策前的研讨会。在申报高级别项目、各级重点学科前,可召开由基地主要成员参加的研讨会,传达文件精神,交流科研信息,有指导性的整合现有力量,优化组合方式,方能有的放矢的做好申报工作,提高成功率。

(三)走特色之路,发展科研项目

在体育学术界有的学者尖锐地指出,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难于上档次,也难于步入国家各种科研基金的行列,其原因是在科研上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色彩的“科研单干制”。体育院校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首先是领导重视,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各级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应发动有学术思想的教授、教师,经常进行学术上的“碰撞”,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构想新的攻关课题,花力气作好项目的设计和争取工作。

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支撑。这些项目的取得依赖于学科带头人、研究队伍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首要的问题是选准研究方向和学科带头人,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争取有大的突破,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创造出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步伐。

五、结语

21世纪,体育专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担任着培养体育人才身心素质与健康的重任,肩负着民主振兴的宏伟大业,其战略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沈阳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对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高层次课题引领等途径,总结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学院学科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常正霞.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关系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1.

篇6

由上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分析可以看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出现了错位,即过多地将计算机作为教育技术的重点,将室内教学设施革新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重心。这种定义的错位会引起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学科上应用的不平衡。如很多学科已经实现了网络平台教学,多媒体教室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改善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体育教学,这一多在室外教学的学科并没有被引起过多的重视,室外教学仍然保持老师教,学生学,期末考核这种传统方式,缺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然而,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公共学科,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也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目前,参考各类相关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非常普遍,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观念已经基本形成,但仍有少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现象不太普遍。针对这一情况,不可否认其中有对现代教育技术定义错位的问题存在,其调查者与被访问者多数将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在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事实上,就体育这一特殊学科而言,更多的是在室外的活动教学,如果减少室外教学的时间,增加学生室内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是否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构建和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力量相对不足,体育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的步伐与其他先进国家甚至同国内其他应用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运用水平相比已有不小的差距,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的差距主要不是在硬件或物的方面,而是在教师的教育技术观及综合素质上。

二、体育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李烈明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更高效的教学,首先要清楚体育教学的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并利用合理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之相适应、融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国外许多国家普遍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们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通过体育运动磨炼人的意志力。我国目前普遍认为,体育课的作用主要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总而言之,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同时提高学生身心的综合素质。

3.体育教学特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首先,增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针对教学目标选择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改善教育,优化教学。其次,明确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将教学重心定在室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体育课程的意义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建立在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即对教学设施的优化应体现在灵活性、便携性上,有可随时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移动设施,以适应室外教学环境。最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体育课人数众多,学生体育测试作弊、成绩录入繁琐等问题。体育教学是全民教学,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考核,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学期期末持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门学科。而对于体育学科,由于存在考试在室外进行,监考老师的专业限制等问题,则增加了监考难度,因此,体育考核更加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

三、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改革设想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其能动性,使其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太极拳的教学,应先利用生动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太极拳的文化背景,为什么要学习太极拳,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把体育教学延伸至终身体育,使学习者能够将体育运动带入社会,融入生活,使学生不再因为应付考核而学习、锻炼。

2.利用互联网及电子通信技术

使用移动终端,随时在室外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两个学校,甚至与国外学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现场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潜力及能动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加体育教学整体的教学效果。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中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温故而知新。例如,太极拳等武术类教学,具有意识、呼吸、动作内外合一等特点,动则快速、有韵律,静则稳如磐石的画面很难通过体育教师的演示表达出来。这就体现了教育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媒体教学、视频教学、远程教学等教育技术的出现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以上这些难题。另外,武术动作多变化,如果学生在课后忘记动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网络视频、生动有趣的太极拳教学动画等学习分解动作或动作要点等。

4.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

篇7

摘要:课程目的不仅在于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有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建立“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的目标层次体系;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合并成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取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设“思想品德”或“品德与行为”目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性质;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1-04

“五年来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2001年7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充分发挥了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作用后,也到了必须完善和修订的时刻。本文认为:《课标》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专家的心血,是一个颇有新意和有许多研究作为背景的纲领性的文件,它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承认《课标》是一个较好的体育课程文件。但由于《课标》“是一个实验稿,还只是一个假说”,《课标》文本中一些问题也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提出来与大家商讨研究,为即将开始的《课标》修改工作提供参考。

1 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

1.1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表述不完整

在5年来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淡化运动技术’、‘轻视规范教学’、‘无劣评定评价’、‘过于追求优质课效应’、‘课堂失真情景’、‘不考虑运动负荷’等现象,显示出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协调”。这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实践的误差与人们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有关,与指导这些认识的《课标》对体育学科性质的表述不够完整、准确也不无关系。因此,曾有学者疾呼《课标》要“还原体育教学本来面目,使体育课程真的反映体育的本质属性。”

《课标》对体育课程性质是如此描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这段表述不够准确,也欠全面,其中的主要问题有:

(1)“体育与健康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的表述是对体育课程地位和意义的表述,但与体育课程性质基本无关。

(2)“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表述不够全面,缺乏对主要学习内容的描述,这容易导致产生轻视运动技术和运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3)体育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不够全面,也比较笼统,难以准确地说明体育“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没有反映学校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终极目的性。

1.2 修改和完善体育课程性质表述的建议

建议将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修改为:“体育是一门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途径,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2 关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的问题

2.1 概念含义和关系表述不清晰

以目标的层次体系作为《课标》文本的基本主线,是本次设计《课标》时的有益尝试,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习领域一至五”等新概念也是本次《课标》的首创。但是,上述概念在含义和相互关系上还有许多不清晰之处,这是造成体育教师对《课标》体系理解困难,并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照搬《课标》目标的原因所在。上述诸概念和相互关系的不清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按字面理解,“学习领域目标”中的“领域”含义应该是“内容”,因为如果把“领域”理解为“目标”,那么“学习领域目标”就变成“学习目标的目标”而导致更为严重的错误,因此,“学习领域目标”的含义应该是“学习内容的目标”。但是,《课标》却在“学习领域目标”下面设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这就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逻辑上都成为了“内容”。但实际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不是内容,而把它们当成内容就会造成类似“学习身体健康的目标”一样在文法与词义上的错误。

(2)《课标》在“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学习领域一至五”,这使得“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在“内容”、“目标”和“标准”的性质之间游离,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且,“内容标准”一词既不准确,也不符合语言习惯。

(3)当我们把相关《课标》中的概念按内涵大小排列后就出现了:“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5个学习领域――(一)、(二)、(三)等的表述――水平目标”这样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层次体系,这样一个把目标、内容和标准相互交叉和混用的体系恐怕难以为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所理解。

2.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1)建立一个“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符合体育教师理解习惯的较为清晰的目标层次体系。

(2)将“领域”的概念改为(或正确地理解为)“内容”;将含有很强的目标含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分别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表述,而将“领域”(或内容)划分为“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和“情感体验”5个部分。

3 关于“运动参与”目标的问题

3.1 “运动参与”作为目标单列不合理

《课标》在提出“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与传统目标相近的目标外,还提出了“运动参与”的新目标。这个目标的现实意义提醒体育教师:在当前学生参加体育积极性不太高,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倡终生体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以更好的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实践中来。但是,“运动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单列出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

(1)“运动参与”是一个中性的行为概念,含义中自然包括了“积极、主动的运动参与”和“消极、被动的运动参与”两个方面,把这样一个中性的词作为目标,不但意思不清晰,

也不恰当。

(2)“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目标都有实体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支撑,甚至比较抽象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理论的教学内容支撑,而“运动参与”却明显缺乏这种支撑。

(3)在“运动参与”的水平目标中,有很多并不代表“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的含义,说明体育课程理论在建构“运动参与”的目标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设立能够指导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目标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

4 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4.1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

《课标》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传统目标外,还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有所拓展的新目标。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这两个目标提醒我们要注重体育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促进,而且这两个目标的提出为一些新教材(如“心理拓展训练”)的开发提出了要求。但是自2001年《课标》实施以来,“关于课程目标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新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展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在实践中不可操作情况加剧了争论”。而在实践层面,许多体育教师因为这两个目标难以理解和操作,于是“以领域目标直接作为课程内容的分类标准,完全混淆了目标体系和内容分类的差别”,而且从实践中看,“‘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本文认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心理的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在现实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互相交融的行为和概念,《课标》把两个互为依托的目标分别予以单列自然会引起交叉和混乱。

(2)在《课标》中,有许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与“已经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已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目标到达”状态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没有任何关系,说明我们现在还很难建构出科学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体系。

(3)很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不容易在教学情景下达成的,因此这些目标既难以和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也与教学情景不吻合,因此这些目标自实验以来,就游离在体育教科书和教学改革实践之外。这类目标的典型范例有:1)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2)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3)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4)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心理健康的目标);5)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方法(心理健康的目标);6)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社会适应的目标);7)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8)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社会适应的目标);9)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社会适应的目标);10)运用互联网制订和改进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或旅游等计划(社会适应的目标)。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不能直接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得体育课程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失。这与当前党和国家强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不符合,也难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4.2 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态语言;口头语言

教学语言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艺术语言,对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讲解等环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动作的技巧;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这一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教学语言的运用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一般可分为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类。

一、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的主旋律

1.体态语言的含义

体态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动作作为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主要有仪表、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示范等。

2.体态语言的理论依据

体态语言是联系师生双方教学的重要纽带,是体育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际上,体态语言跟口头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起到的作用也不是口头语言所能代替的。

3.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表现方式和使用方法

(1)仪表

仪表是一种人体外在的打扮。俗话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大多数要在室外上实践课,主要体现对服装和鞋子的要求,一般都是穿运动服和运动鞋,或所穿的服装要轻便、宽松、整洁,适合于运动之类,不允许西装革履或穿牛仔裤。否则,会与体育课的特殊性产生很大的反差,因为“身教重于言教”,一方面自身规定学生的衣着;另一方面自己却在违规,久而久之,对学生也有了负面影响。体育教师的威信、地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淡化,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体育教学。

(2)手势

手势是配合教师讲解教材内容的模拟性动作或想象性的动作,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手势做出的相应姿势所传递的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被体育教师广泛地用在田径、球类、武术、体操、游戏等项目的教学中。例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比赛中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能力,以及适应实战需求的能力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单手运球的同时观察教师的手势,随着教师的手势而左右移动运球等。

(3)眼部、面部表情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及时通过目光接触,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就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授课质量。如教师侃侃而谈时,学生流露出赞许敬佩的目光,教师能及时感受到这一点,必然会在师生的心灵中引起“共振作用”,能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

(4)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正确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最直观的了解动作,形成一个初步的动作概念。另外,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完成动作错误,教师可以恰如其分的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或适当采用夸张的手段,让示范起到一个“镜子”的作用。

4.体态语言的特殊作用

无时不在的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潇洒、漂亮、完美的示范动作和教学过程中乐观、自信、开朗的特点,以及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体育教师在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强化专业训练,提高示范动作的水准;要注重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口头语言是体育教学的必要补充

1.口头语言的含义。

口头语言是指口头表达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语言的环境和目的,把教师的口语语言分为:教学语言、教育语言、交际语言。

2.口头语言的理论依据。

在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学生练习都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教师的精彩讲解。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刺激(语言、文字)可以使人体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一个动作概念的获得是通过多个系统协同活动,引起人体一系列条件反射的结果。

3.体育教师语言的职业性。

俗话说,医生的语言能治病,教师的语言能育人,各行各业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职业语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要由学生做各种身体练习来体现,教师无法包办代替,体育教学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师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花在语言表达上,而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身体练习,为此,体育教师的语言特点必须具备以少讲多练为中心的职业性。

4.体育教学语言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语言越丰富,词汇越广泛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语言。我认为要做到遵守教学语言的两大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使用不同的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第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第二,能说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第三,不同运动项目的术语在引用时不能任意改变其原意。例如:在教原侧向推铅球时,我把动作要领简化为五字要诀“蹬、转、挺、推、拨”,这五个字说明了推铅球的用力顺序。

(2)艺术性原则。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完成体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如果教师能用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总而言之,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体育课堂教学和训练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它具有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作用。这两种语言形式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体育教师只有平时注意点滴的积累,同时注重自身形象和气质的塑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深深的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一、前言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一,随着目前对高校体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深入,重新审视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模式,不难看出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很难形成较有突破性的成就。因此,针对当今体育教育的制约点,开展对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更高的达成体育教育的更高目标,提高我国综合国民身体素质,为广大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约问题

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学校的硬件投入因素,也有师资方面的影响,此外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设定,对学生的恰当定位等,都会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设定与学时的安排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全面贯彻大纲要求,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困难之一。因此,体育教学管理的水平是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规范化、合理化制定,是检验体育教学的重要标准,而大多数高校中,评价体系并不完善,或存在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情况,都极大的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策略

1.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容易被很多学校所忽视,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体育教学管理肩负着与校方及其他教学管理部门互相协调的重要任务,从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也为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工作顺畅提供了可靠地保障,使体育教师能够从繁杂的协调沟通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教学。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课时的编排、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教学秩序的维护等,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校内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从场地、器械、师资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无疑也加大了校方各种课程资源的投入负担,作为体育教学设施,不仅面临着原有陈旧器械的淘汰与更新,同时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也带来了更多的设施投入,因此,合理化的课程安排提高器械利用率,可以极大缓解上述问题,在有限的投入下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成果。

2.强化体育教育观念

体育教育存在于各个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科目,这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教育”含义的深刻理解。不仅需要智力教育,也需要体育教育,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而新时期的“健康”理解也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的表层,而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顽强意志,达到身心协同锻炼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观念,可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通过教师积极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认识到终生健身的重要性。高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时期的合格人才必须拥有独立自主生存的能力,因此,健康的身体与丰富的知识同等重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更好的履行社会职责。

3.着力于课程更新与教学模式创新

体育学科是所有高校的必修课,随着高等教育的建立而一直存在,随着教育改革的层层递进与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体育学科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目前的教材早已打破了传统竞技体育的局限与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转向普及化的强身育人目标。同时,课堂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相当的变化,更多的注重娱乐性、健身性与实用性。因此,高校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兼顾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的身体条件基础,从衡量学生整体的健康水平入手,对课程进行定期的推陈出新,并尝试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枯燥的肢体锻炼转化为趣味性、娱乐性相融合的身心放松的运动项目。

4.提高师资综合能力水平,优化教学环境

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对各种运动技能的掌握,更要具备进行深层次科研的能力,从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的完善入手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相借鉴,都需要体育教师具备相当的理论研究能力,且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够对现实的体育教学产生推动作用。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是高校体育教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向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并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进修、交流,使这门学科得以持久的发展。此外,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客观条件,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也同样重要,加大场地与器械的投入,以学校或地区的优势项目为重点,对学生进行专项体育训练,例如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可以借助当地广泛的群众影响基础,来带动高校专项体育项目的发展。因此,优化高校内部的软硬件环境,是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

四、结语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发展相对于其他高校科目来讲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其中不乏各种客观与主观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起来并加以分析、总结,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在新课改环境下的体育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体育教师语言的职业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体育教师语言的职业性

体育教师的语言不仅是用来育人,而且是为了育体。体育教学的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师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花在语言表达上,而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身体练习,多讲必然影响教学的质量,而且无形中会造成小学生听课坏习惯的养成。因此,体育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以少讲多练为中心的职业特点,从而顺利高效的完成了任务:是一个起风的日子,在室外上体育课。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2分钟的定时跑。主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坚持跑完2分钟,是否能跑得轻松!”

生:“好!我能!我能!”

(激励)师微笑着:“这中间有谁吹牛了?”

生坚定的说:“我没有!我没有!”

一试,结果,大家都吹牛了!学生个个自愧,却又没有办法。我关心、宽容的微笑着问:“你们怎么了?哪里觉得不舒服?”

生有的说腹部,有的说喉部,还有的说腿部……

我假装疑惑的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1说:我们一会儿跑的快,一会儿跑的慢……

生2说:我们边跑边讲话。

生3说:我们瞎跑跑的……

我继续引导:“那我们因该怎么做就会好些了呢?”

生1答:不能一会儿跑得快、一会儿慢。

师引导说出专业术语:(跑速均匀)

生2答:我们不能边跑边讲话,要调整好呼吸(调整呼吸是上节课刚学的旧知识)

师小结、激励:“跑速均匀,调整好呼吸,这样会好些吗?”

生:“会的!……这次不会吹牛了,我们试试!”

无意中的一句“试试”,调动了全班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于是哨声响了,一片安静。只见二年级的小朋友个个像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地在调整步子与自己的呼吸,好轻松的样子。一会儿,2分钟时间到!个个开心、自信地望着我微笑――“这次吹牛了没?”关切的问候换来了坚定的回答:“再跑2分钟我们也行!”

教学效果达到了,而且出人意料得好。

二、体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时还必须运用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有其特定的含义:第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第二,能说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第三,不同运动项目的术语在引用时不能任意改变其原意。

例1:在教团身前滚翻时,我把动作要领简化为顺口溜的形式:双脚蹬地手撑地,低头屈臂脑着地,双手抱腿团身紧,上体跟上滚翻起。

例2:小学一年级体育课中的“跑”的姿势和生活中的随意跑不能互相引用,体育课上的跑要强调跑得轻松、自然;生活中的跑有用全脚掌、有的用脚后跟等。明确了道理,学生自然就接受得快。

三、体育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完成体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如果教师能用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例1:我在教学立定跳远时就编了这样的打油诗:两脚分开预备跳,一蹬二摆要协调,轻巧落地快收腹,我比青蛙跳得远。

例2:在武术动作的教学中,我把第一组的动作形象的称为: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让同学们在想象中有趣地学习动作。